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牌管理的关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品牌管理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笔者大概总结了几种集团品牌管理的问题:
一:任其自生自灭,品牌管理完全无意识。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牌的大型国有集团企业,集团的发展主要受惠于政策和政府的特殊待遇,集团下属企业大都是老资格的工业企业,产品品牌也是曾有光荣历史的老品牌,各企业的创建和产品的鼎盛时期往往都同各级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曾经的见证标志。有的品牌甚至不仅是集团的财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市市民感情的寄托。
对于这种集团企业,往往采取的品牌管理手段就是无为而治,任其自生自灭。但始终保留着仅存的生产线,不至于让品牌消失,因为这个品牌背后可能也是某个重要领导的牵挂。
这种集团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通常是集团品牌和事业部企业品牌没有直接的关联,消费者往往并不知道某个企业隶属于某个集团,甚至子公司的名气要远远大于集团公司。而子公司也可能自恃功高在品牌管理上不愿意接受集团品牌的背书。也经常出现,同一集团的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缺乏差异化表现,同一家的产品成为最直接的和最大的竞争对手,造成企业内耗式竞争。在品牌推广中,各品牌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整体的品牌合力。品牌发展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鱼蚌相争渔翁得利,自己的品牌由于自相残杀而逐渐失去市场影响力,集团的竞争对手却在市场中呼风唤雨。
二:品牌分类模糊,关系不清。
在上海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品牌“光明”牌,如今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光明乳业了,光明乳业下面有以光明冠名的各种光明牛奶,而光明乳业则隶属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还有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光明冷饮,光明冷饮品牌下有光明冰砖和光明冰淇淋等产品,光明冷饮又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老品牌,而上海益民食品也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的下属企业之一。光明冷饮和光明乳业又曾经分分合合,品牌各自维护。另外上海还有光明便利,光明便利属于梅林正广和企业,而梅林正广和也是光明食品集团的下属企业。同一个光明,不同的光明。不知道光明食品集团究竟要把“光明”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这种品牌管理问题有其历史遗留问题,但这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品牌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光明相关产品的发展,作为光明乳业肯定要不想让其他产品分享光明的品牌荣耀,而光明冷饮作为具有历史光荣的品牌也不会放掉自己的品牌权利,之所以光明乳业和光明冷饮分分合合,固然有来自于管理和资本层面的利益冲突,但关于品牌权利的分享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很难想象,可能出现光明乳业和光明冷饮各自独立发展又能共享荣耀的场面。这种品牌关系不清的结果要么弱势的一方在强势者的阴影下生存,要么就两败俱伤。
光明食品集团下除了光明便利店,同时还有好德便利和可的便利,三家便利店分别属于光明食品集团的下属企业,好德便利属于农工商超市,可的是光明乳业的控股公司,而光明便利则属于梅林正广和。同是便利店,难道不存在竞争关系?这算不算窝里斗?如果光明食品集团能整合三家便利店,那光明食品集团的便利店业态将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三:品牌滥用,品牌边际效应无限扩大,品牌专业性丧失。
双汇是我国肉制品的领导品牌之一,双汇火腿肠和双汇冷鲜肉都是在行业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双汇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并曾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双汇品牌曾被评估高达近200亿。双汇品牌的成功来自于双汇企业在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坚持和专业化提升。但成功后的双汇却指望借助双汇的品牌效应搞跨越式发展,不管搞什么,都要以双汇的名义,完全不懂品牌认知的品类指向性和品牌边际效应的局限性。把双汇品牌相继应用到双汇生物、双汇包装、双汇物流、双汇养殖、双汇药业、双汇软件等。把双汇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幸亏双汇除肉制品加工物流等相关业态之外的其他产业品牌没有做出影响力,否则双汇就不是双汇肉制品了,那么双汇在肉制品领域的领导地位也将丧失。即便如此,由于双汇在品牌边际效应开发的投入,分散了双汇在专业品牌维护上的注意力,导致了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差一点摧毁了这个好不容易建成的肉制品品牌帝国。
不仅是双汇,在中国很多曾经的名牌,有很多就是因为对品牌边际效应的胡乱开发,要么的新产品开发顺利夭折,要么最终导致了原品牌的覆灭。比如贵州茅台的茅台啤酒和茅台红酒、三九制药的三九啤酒、还有开发了春兰摩托和春兰汽车的春兰空调。
四:品牌涉猎广泛,品牌集群效应不明显。
中粮由于成功的资本运作,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500强之一了。对于这种成功的企业,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多的是对其成功的分析点评和宣扬,实在不敢对其品牌管理策略指手画脚。
但中粮的品牌管理还是有其硬伤的,那就是中粮母品牌背书的子品牌产品形式太过宽泛,子品牌的集群效应没有得到彰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粮想利用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渠道谈判,期望降低或免交进场费,但渠道不买帐。
第一次听到产业链好产品的广告语时,我想到的是,中粮通过对农产品产业链的完美把控,从挑选种子、使用肥料、农药控制、物流贮藏、产品加工、生产包装等各环节的精益求精,从而能够保证消费者享受到美味健康的产品,看完才知道,中粮只是在农产品各产业链上都有产品提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提供各种产品并不代表你提供的都是好产品,只有各个环节有效控制才能有好产品。中粮并没有完美诠释产业链好产品的内涵。因此,消费者对中粮的印象还只能停留在“大”的层面,而不是比别人更专业。
具体到产品品牌层面,中粮的子品牌分别涉及酒、食用油、方便面、保健品、休闲食品等领域,产品涉及领域广泛,而单一产业范围内的产品类型和产品线又比较简单。这就造成了中粮在全产业链经营层面没有对手,但在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层面又没有整合力。直接造成中粮企业品牌很大,而产品品牌又都不够大。在同渠道谈判时,渠道不在乎中粮对任何一个产品通道的影响力。如果中粮想自建渠道,他的任何一类产品都无法支撑自建渠道。这种尴尬恐怕是中粮当初始料未及的。
五、母品牌起步低,子品牌提升空间受到压制。
中国本土汽车业的品牌管理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但凡知名的的高端汽车品牌,都是外资汽车品牌,再次之是中外合资品牌,自主家用轿车几乎就是低端品牌的代名词。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都不甘于只做低端品牌市场,但至今自主品牌汽车成功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尚处于自我安慰状态。即使吉利收购了沃尔沃,靠借鸡生蛋成功跨入中高端市场,那也是德国沃尔沃的市场,而不是吉利品牌的成功。
因为汽车是现代科技的代表产物之一,通常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都带有国家品牌认知的倾向性,那些掌握尖端科技的国家的汽车品牌,通常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是消费者通常认为德日美品牌汽车更高端的原因,就象消费者认为法国的化妆品品牌更高端,意大利的时装更高端,日本的电子科技产品更高端、中国的瓷器更高端一样。
那是不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就没有的进军高端的机会了呢?当然不是,汽车品牌虽然有国家品牌背书的限制,但品牌是可以塑造的,就象瑞士的手表,芬兰的诺基亚。况且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表明我们的尖端科技已经跨入世界前列。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整合营销 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细化,教育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及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高涨,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人才引进以及就业等方面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逐步形成高校之间的分化格局。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状况,如何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系统的构建、推广与维护高职校品牌,仍是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据整合营销的理论基础,以品牌整合为切入点,结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为了切实解决齐职院品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提高其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培育较大美誉度、知名度的高职院校品牌,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校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希望对提升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品牌价值有着重要积极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将所有的营销传播手段协调、统一起来,向目标受众传递统一的说服性信息,在企业与消费者间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高职院校的目标受众主要是指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由这三者的集合构成了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
(二)品牌与高职院校品牌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象征、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用以辨别销售者及产品或服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高职院校品牌是以院校的名称或校徽等为标志,以校园文化为灵魂,集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大量的服务于管理、生产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和学生、家庭、企业、社会等建立起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三)整合营销与品牌建设的关系
1.整合营销是协调和管理传播活动,以保持组织信息一致的途径。早期的整合营销以促销和传播的整合为重点,即通过各种传播活动为企业形象及其品牌实现“一种形象和一个声音”。多数专家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用于计划、制定、执行和评估可衡量的、协调一致的和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方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将广告、推销、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传播一致的信息,整合传播战略,从而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一所学校如果对它的所有信息传播手段整合程度越高,那么它的形象也就会越鲜明,像学生、家长、用有单位等关系利益人对它的忠诚度也就会越高。
2.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起点,以完整统一的品牌形象为核心的互动过程。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一根本的动因决定了一切营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离开对消费者行为的认识。[2]
3.整合营销造就品牌关系。新生企业在成立之初所考虑的是形成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标准,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品牌的深层次内涵就是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囊括了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范畴,包括了人、财、物、销等。因此,只有文化做好了,才能酝酿一个好的品牌。[3]
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
(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施整合营销在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1.创建初期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前身是黑龙江东亚大学。办学初期,“校牌是借的、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学生是落榜的”。学院先后整合各种资源,开创了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战略转移的新途径。在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得到专家和业内同仁的肯定和赞同。
2.实践教学中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第三学期制”和“第四学期制”。每年的6至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由学校统一组织到校办工厂、专业所属实体公司以及对口的单位岗位,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第次实习后,学院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表》中体现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此外,学院还利用寒假期间设置第四学期,学生在完成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及其他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向母校及家长汇报成长经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利用一切信息传播的途径将学院的发展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处。
3.各系部自行创建网站,进行特色宣传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二级管理制,设置了“五个系,一个中心,一个技职校”。这七个部门在学院领导下,纷纷创建了反映本部门改革发展的特色网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学院通过各系建立的网站,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及时地传递了学院办学特色、系部活动等相关信息,从而在利益相关者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4.品牌评价体系初步确立
齐齐哈尔职业学业院重视品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品牌班级、品牌寝室、品牌专业的评价标准。一旦这种品牌评价体系被学院的师生了解熟悉,大家就可以自觉地向这一标准努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品牌形象。
(二)齐职院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管理人才缺乏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品牌管理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职业化的专业品牌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形成知名的高职院校品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品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品牌管理实践经验。品牌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进程,这也是影响齐职院品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2.品牌营销手段缺乏
品牌主体的品牌营销手段缺乏,导致品牌的认知度低,增值速度缓慢,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学院与公司、企业不同,没有市场部与销售部之分,因此,品牌建设工作得不到具体、有效地落实。无论是招生部门,还是各个办学单位都是各司其职,尽量做好本职工作,而缺少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3.品牌整合行动缺乏
高职院校信息的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要运用广告、公关、事件等传播工具和电视、报纸、电台等传播渠道针对不同的品牌利益相关者发送信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中新教师较多,对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理解不深刻,会影响学院品牌信息的传播。此外,齐职院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只是通过招生简章和学院网站等有限的宣传形式了解学院,缺少感观性、互动性。
三、加强整合营销对齐职院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整合营销观念提升齐职院品牌价值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整合营销要坚持“一个观点,一个声音”的原则,要设法使学院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整合营销传播,让学院师生深知学院的品牌文化内涵,并以此做为考核标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对教师制定了合格教师的三个标准——让学生喜欢学校、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这样,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把每一位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合格教师达到了学校的“三个标准”后就可以在教学管理中不断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争取他们的认可,从而成为学院发展中品牌的管理者与塑造者。
(二)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应整合高职院校的营销过程、营销方式及营销行为,实现一体化;对高职院校内外部实行一体化的系统整合;整合企业的价值观与形象定位,实现对外信息的一体化与协调性。高校实施整合营销的关键点在于学院的教学服务以及品牌是通过何种方式和路径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高职院校为了塑造高校品牌,要综合运用公关促销、广告、事件推销等各种沟通方式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三)构建良好的高职校形象,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的灵魂,是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的体现。在整合营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利益相关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为构建品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品牌差异化定位,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构建教学服务品牌形象提供成功的经典路径。
总之,整合营销传播能够使高职院校从观念到实际工作,由内至外地一步步完成品牌的塑造,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在利益相关者心中形成鲜明统一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建设得到有力提升。
[2] 陈华.浅谈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品牌的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11-112
这个理论由Al.Ries 和Laura Ries提出,首次系统阐述出现在他们的书《The Origin Of Brands》(2004)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以《品牌之源》的书名在国内发行。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写的最为重要的一本书,并继续坚持定位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基于品类)分化是打造新品牌的唯一方法”。
作者的论述是从类比开始的,他们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和分化演变来解释其新出现的品类,然后提出了要把握住新品类分化的机会,并努力成为新品类的第一品牌,从而实现品牌创建的目的。
(一)品牌创建机会很多:品类在不断地产生
基于品类的品牌创建理论指出:回顾历史,所有的生物融合在一起。但是,顺看历史,所有的生物分离看来,进行分化,而不是融合。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产品和服务也象自然界的生命体一样,就象一棵大树,不断生长,出现分支,分支,再分支。新品类怎么来的呢?就是在原由的品类中,不断分化而来(6-7)。当然,不是所有的分支一旦分离出来,就永远存在下去,而是会出现枯萎。比如“马车,电子打字机”等产品分支已经枯萎。
(二)品牌的创建方法:成为新品类的品牌第一
作者认为,如果想要打造成功的品牌,就必须理解分化。必须寻找机会,通过对原有品类的分化(笔者在这里称它为:创造新品类),或者发现原有品类中分化出来的新品类(笔者注:新品类已经出现但是他人还没有发现)。然后,你必须成为这个新品类的第一个品牌。
所以这个品牌创建思想非常清楚,第一,敏感地发现或者创造新品类,然后,迅速进入这个品类,创建出新的品牌。
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三)如何发现新品类:一次重要的冒险
因此,基于品类的品牌创建理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识别和判断:品类什么时候分化,以及分化出了什么品类。作者认为,品类的分化通过询问市场是不可能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市场调查和测试”没有什么好处。他们相信:消费者在看到新的品类之前,消费者不知道品类的分化。他们发现:事后确认的新品类在新品类中的品牌产品推出之前,没有任何现实的市场存在。所以,打造品牌之前,如果问市场有多大——答案是“0”。
所以,新品类不是调查研究能发现的。
通过与生物学的类比后,他们认定品类的分化与物种的演化一样,是环境变迁的结果,而商业上的环境就是“技术和文化环境的变迁”,这是促使了品类分化的条件。要发现新品类的机会,需要的是“远见能力”,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方向进行投入(15—16)。而这个成功的机会并不高,是大量的失败中的个别成功。
(四)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延伸没有机会
现在假定你已经发现了新品类,你的品牌打造机会来了。你该如何打造你的品牌呢?作者们首先批判了“产品才重要的(因为是新品类),只要价格合适地推出品牌新品类就能赢得市场”的观点,指出“品牌名称相当重要,在一些品类中,名称本身就是品牌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继承了定位的思想,认为“仅有产品创新是不够的”(9)。
他们肯定地认为:虽然每一个新品类都会提供打造新品牌的机会,但是通过“延伸原有品牌来涵盖新品类,是营销最严重的错误。”通行的规律是:推出新品牌的创业家会打败品牌延伸的大公司。比如戴尔打败IBM(18),就是因为IBM用到了新的PC电脑上,而IBM不是个人电脑,而是商用电脑(它就隐含在IBM这三个字母里面)。
(五)如何成功地打造新品牌:创造市场,占领心智
里斯父女相信,打造新品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不要在打造新品牌时问这个市场有多大?因为这个在没有打造这个品牌之前,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他们举例说:可口可乐在推向市场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微软在推出MS/DOS操作系统时,……有市场吗?回答是没有。
所以,在新品类中打造品牌,重要的不是市场有多大,重要的是要创造市场。
打造品牌的第二个原则是聚焦,也就是要采取集聚化的战略。不要想用一个品牌,涵盖众多的品类,一个综合性的品牌是不能有效占领心智的。一时的成功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最终还是会被聚焦的品牌所打败。比如;欧洲的诺基亚在手机上的积聚战略打败了摩托罗拉的综合性品牌战略。
第三个原则是一定要占领心智,而不是市场。他们认为,在打造品牌时,要严格区分市场和心智。这一点与定位理论也是一脉相传,他们认为“先有心智地位,然后市场才跟随心智而动”。因此,第一个进入市场,不是保证赢得心智地位的关键。心智不会考虑市场,心智考虑品类。所以,仅仅是市场进入的第一或者说尽管你是品类的客观第一,但是心智没有认为你是第一,仍然打造不出强势品牌。他们的策略就是——利用公关。这也是他们的另一本著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核心思想。
(六)不是第一还有什么机会:成为第一的对立面
如果没有能够成为品类的第一,是否就绝对没有了机会呢?答案是成为第一对立面,而不是第一的模仿者。如果成为第一的模仿者,犹如第一是一个棵大树,模仿者就是大树边的小树。总有一天,大树持续成长,根系发达和枝叶茂盛,最终把小树的水分、矿物质、阳光等吸走和遮挡,并使这个小树死亡。所以,成为第一的替代者不可能打造出品牌。而是要成为第一的敌人,第一的对立面,使得的第一永远不能达到的领域。比如:可口可乐,表示正宗、经典,而百事代表新一代,有点反叛。这样,可口可乐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因而第二就能在自己的天地里成活。环境好一点,市场就大一点,环境差一点,市场就小一点,但是不会没有。
卡在中间的品牌,没有机会。这个观点与战略专家迈克波特的观点完全一致。
笔者的评论:这是一个逻辑清楚,操作指导性非常明确的品牌创建理论,简洁明了。但是,这个品牌创建理论有两个显著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而且其基本假设也值得怀疑。
第一,如何发现新品类?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作者前后逻辑是不清楚的。在一个地方认为,新品类是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等环境变化的结果。那么,也就是说发现新品类需要监测环境。但是,作者又说新品类存在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心智中有新品类的位置和缺口吗?”(P28),并认为“需要让你的产品从现有品类中分化出来,需要创建一个你能够第一个进入的新品类”(P22)。
这样不仅没有回答如何发现新品类,而是如何创建新品类。但是如何创建新品类,与如何打造品牌几乎同样艰难的问题。
第二,如何成为心智第一?这个问题其实是定位论的问题,但是作为新品类中的新品牌,这个问题同样重要。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解答。参考作者的其他著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但是,一个并不新奇的产品,公关效应有限的情况下,广告第二策略能成功创建心智第一的品牌吗?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新品类例子——万宝路——却是广告第一做出来的。
第三,“分化是创建品牌的唯一方法”的基本假设是不能接受的。正确的说法笔者以为,应该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品牌之源》
二、基于附加价值的品牌创建理论
对品牌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以为品牌仅仅是一个识别性的标志。这个认识影响了品牌创建。根据德国两位专家的研究,品牌还能做很多的工作。在他们《破译品牌成功密码》(2003,民主与建国出版社)的书中,对他们的发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这个理论来源于两位作者对实际成功品牌的研究。他们化了6年时间,对20000多个全球品牌进行了筛选,找出其中的顶级品牌,约5%左右——1045个品牌。然后分析研究这些成功品牌,提炼出品牌的增长密码,也就是打造强势品牌的秘诀,并开发出了具体的打造方法。
笔者通过Google.scholar的搜索,没有发现他们的学术文章,但是在学术杂志《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有一个书评,对他们理论评介很高。
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越来越多的产品提供给越来越少的消费者(德国人口在下降),而且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越来越趋同。比如,德国是啤酒故乡,但是一个实验表明,德国啤酒厂的品酒师,已经无法闭着眼睛,通过味觉识别出自己的啤酒了(1-5)。
由此,他们推论说:市场的成功并不能用卓越的质量来解释,肯定有除了质量之外的其他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增长密码。在我们这里,称为品牌的附加价值。因为,所有的同类产品质量非常接近,专家都几乎无法区别,能够用来区分的就是品牌。增长密码本质上就是让品牌变得有独立于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使一个没有独特性的产品,成为一个超级成长的品牌产品。
作者甚至认为即使你的竞争对手在质量上占有优势,利用这些密码或者品牌附加价值,也可以超越他们(51)
布/韦两位专家发现了五中增加品牌价值的方法,或者说密码。下面我们一一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效果和优点——带来有实际基础的暗示性利益
注意不要以为这里讲的实际的产品功能和效果,不是的。产品可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消费着感觉有区别。其核心观点是:
消费者优先选择您的品牌,因为您的品牌为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隐性的效果。
这个隐性的效果或者说优点是什么呢?这个理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后与人们生活需要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舒服、享受等,联系起来,进而飞跃到消费者最重要的生活需要之一的记事本原则;
2.消除消费者眼前的忧虑联系起来得风险原则或者敌人原则;想象有一个风险或者一个敌人,使用我们这个品牌产品可以化解或对抗敌人。
3.培养心理状态的抱负原则,确定品牌的精神或者使命感,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有感情或精神的品牌。同时暴露对手“错误”的精神。
4.发挥想象力,增加产品的神秘性,从而增加产品之外的品牌隐性价值,作者认为想象是品牌最有价值的隐性质量,附加价值之一。。
5.在头脑里放电影,让品牌承载一个故事,一个组画面,与这个品牌建立联想,那么这个平凡的产品就会在消费者眼里显得不平凡。这个精神电影就是品牌增加的价值。
(二)规则和价值——通过消除心理冲突、负疚等实现品牌增值
这个增加价值的假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的束缚,比如这样的选择是否道德、是否礼貌、是否诚实等等。这些规则和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利用规则和价值让品牌增加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遵循这个规则和价值,让品牌表达责任和感情。比如你对家人有一种负疚感,而一个品牌可以通过附加的责任感、关心、报答等,帮助顾客消除这种负疚感而使品牌具有价值感。
此外,品牌还可以通过激发消费者的自豪感原则、揭示矛盾原则,把品牌表达为释放自豪和解决矛盾的品牌,去除消费者心中的不协调,而获得品牌的增加值。
2.打破这个规则和价值,重新审视这个品牌,创造附加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成为人们的禁忌,品牌可以通过一定的权威人士来表明,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愿望,而且权威专家也认同这个品牌产品。虽然产品本身没有变化,但是重新审视后,这个产品的价值就有更高的价值。例如:卫生巾和等产品。但是对品牌本身作用不大,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成为第一。
(三)感觉和编程序——改变认知,打击对手,提高自己价值
这个附加价值的理论认为,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感觉结果是不同的。比如对同样的半杯水,乐观者认为还有半杯,而悲观者认为只有半杯了。感觉是主观的,人与人很不相同,决定这个人的感觉和行动的是人们大脑中的程序。这个品牌附加价值的密码是这样说的:
消费者优先选择你的品牌,因为他的(下意识的)感觉的程序准确第对准了这个品牌。
这句话不大好理解。它的意思是每一人都有一个对外部对象的评价的一套规则,一套类似于电脑的评价程序,如果符合这个程序,评价就高,不符合就低。这个程序就象一个有色眼镜,不同眼镜看同一个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该理论认为,这个程序可能是文化传统、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形成,由于如此的熟悉,以至于虽然有很多机会学习新的习惯,但是实际上仍然保留着;感觉也一样。
因此,这个密码或者创建品牌附加价值的方法是,改变习惯和程序,用新的感觉和程序看待原有的产品。
具体方法有:
1.领域原则,比如自己划定一个范围,然后说明,本品牌具有独特的优势;或者划一个小的领域,把竞争说成是在这个小领域里,而本品牌在其余的大的领域里。这个方法,在定位论中称为重新定位,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改变消费者的习惯,使品牌产品价值升高;
2.类型原则,比如发现一个新的重要性品类。如七喜的做法,非可乐;
3.创造一个新的级别,或让它产生历史或社会意义,与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等,从而改变人们的看法;
4.重新解释产品,让产品的缺点变成为有积极的价值或重要的意义。当然,重要的是这个解释,经得起消费者的测试和认可。而这个重新解释工作,本质上是对品牌的意义新诠释,以改变人们看产品的原由方法。
5.改变消费习惯。
(四)身份和自我表现——创造品牌的“代言人”价值
今日之品牌常常代表了消费者个人的性格、品格和身份。因此,品牌附加价值创建第四方法就是,让你的品牌成为某种身份象征,以便用于消费者的自我表达。
这个密码是这样说的:消费者选择你的品牌,因为他/她可以用它独具一格地向自己、外界表达其(或所期望)身份。
人们在购买的时候,通常会很注意,他们的购买决定是在表现他们自己。对这个产品的使用者,品牌起到一个“证件的功能”,品牌可以成为购买动机,也可以成为巨大的购买障碍(对感觉不适合自己的消费者)。
自我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的自我表现,一种是社会的自我表现。其中又可以分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用这个方法达到品牌增加附加价值,就是想办法让你的品牌成为消费者的“代言人”,为这个品牌独树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真实自我形象,也可以理想的自我形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这个品牌附加个性化和表现性价值:
1.个性展示——品牌塑造成某个性格特征或个性标记;显示内在真实自我或社会期望的自我。作者认为性格战略为品牌开发了取之不尽的新机会。
2.代表意识形态的或者生活方式——一个品牌如果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社会意识;如: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等;
3.品牌还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归属,一种社群性、地位等俱乐部的标志性;
4.创造一个英雄形象,让品牌成为英雄的象征,成为人们理想自我的表达方式;
5.代表个人的东西(比如:谢谢、爱你等);让一个品牌成为一个消费者向另一个人传递重的个人信息。比如,娃哈哈的“我的眼里只有你”“爱的就是你!”
(五)情感和爱——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喜)爱这个品牌
在私人空间中,人们是基于爱作出决定的。这两位专家相信,人们在商场里购买产品时,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如,出于爱,人们无私地位送礼——为了情侣、子女、父母或朋友。出于爱,就意味着不需要汇报,而更愿意付出。
他们相信,一旦爱被注入到一个产品中,质量就是不再是重要的标准了,产品质量不能代替产品中的情感价值。所以,有感情的产品,即使质量差一点(实物的),仍然可以在竞争中胜出。本密码认为,因为消费者爱这个品牌,所以选择它。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一个品牌成为爱的对象?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目的:第一、证明友谊,把一个品牌打造成一个有个性的人,它与品牌的目标消费者有着休戚与共的友谊,共同面对敌人、不理解、歧视等,从而成为他们的朋友。其次,是把品牌与消费者美好记忆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美好家乡的怀念“恋乡”情结,“初恋”情结,“新娘”情结等,非常微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品牌成为表达爱,甚至蕴涵着爱。第三种方法是基于消费者对日常平淡生活、职务性忙碌的解脱,渴望一种新的生活。品牌,品牌可以作为这种渴望的化身,帮助实现消费者的渴望。最后一种方法是编造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英雄——实际上可能就是你心中的英雄——可爱而容易受到伤害,受到各种挫折,终于转机出现,这时品牌出现在这个故事中,帮助了这个英雄,英雄从悲哀转为幸福,最后是大团圆的结果。人们对英雄的渴望,转向对品牌的喜爱。
总之,让品牌为人所爱,必须有被爱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它是我们患难与共的朋友、它是我们心中的割舍和深深怀念的对象(家乡,母校)、它是我们渴望实现的化身——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对英雄的出现,现实生活中没有,但是品牌可以成为它的象征。
笔者的评价: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牌创建理论,提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性的程序,其中更有大量的例子佐证,是指导品牌创建的实用性著作。在其中有一些理论分析,但更多地是思想、观点和教你怎么做。
这个理论的原来的名称是“增长密码”,而不是品牌价值附加。增长密码,强调的是使用这些密码,可以使相应的品牌名下的产品销售非常快速的增长,这也是增长密码的本意。但是,在这里笔者重新给它界定为是“品牌附加价值创建”的品牌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个品牌产品畅销?一个办法是改变对产品本身的看法——例如第三个增长密码和第二密码的部分,品牌本身没有附加价值,品牌只是改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机制,这与品牌定位理论是一致的,而且在其书中就用了“定位于”“再定位”等术语;另一个办法创建附加在产品上的品牌的价值——如增加隐性质量、注入爱的感情、让品牌能表达个性或展示自我等,这些都是品牌的附加价值。
这个理论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只关注了品牌。这也好理解——因为作者假设的前提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情况下,如何打造品牌。但是,同质化虽然严重,产品的质量还是在不断进化的。所以,只有品牌附加价值,如果最终失去产品力的支持,那么这个品牌还是会受到严重侵蚀的。
三、基于持续创新的品牌创建方法
在品牌创建理论中,无论是在《国外品牌创建理论的综述(一)》中提到的理论,还是在本部分里上述理论,品牌创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品牌本身,很少涉及产品本身。无论在形象论、USP、定位论、品类论、识别论和价值论中,都非常强调产品以外的“品牌自身建设问题”。很少论及产品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在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里,我们没有看到他认为一个坏产品,可以成为一个好品牌。在他所的品牌中,产品质量本身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他认为,除非自己确实喜欢这个产品否者决不为它鼓吹。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品牌形象论其实有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品牌名下的产品质量本身是好的。没有这个基础的品牌形象创建,就是一种欺骗。其实,在USP、定位论、价值论中,总之,几乎所有品牌创建理论中,都有一个基本假设:品牌名下的产品基础本身,没有问题,或者说没有明显的缺陷。没有了这个基础的品牌创建,就很可能显得事实不足,吹嘘过度,并导致品牌创建失败。
研究开发的专家们基于产品的性能角度提出了不同于营销类专家的品牌创建理论。虽然双方共同认同这样一个事实:
在欧美市场,20世纪初期的领导品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仍然是领导品牌
但是,为什么一些品牌一直是领导品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个品牌创建理论的回答是不同的。定位论和品类论相信,一旦占领心智第一,就能够长期地达到心智第一,进而成为市场第一,许多研究结论似乎也支持这个观点()。但是,持续创新的品牌创建理论认为,这个观点非常荒谬。他们认为,市场的后入者,即使是心智的后入者同样可以后来居上(见该书的封面)。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杰勒德.J.特列斯和彼得.N.戈尔德(野心与愿景,2003年,英文版2000年出版)。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从1990年秋天开始,整整十年时间),对市场上领导品牌保持地位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力图客观和科学地寻找出其中的原因,特别关注首创因素(第一)在保持领导地位中的重要性。这两位专家先后对66个产品市场的数百家企业调查,他们认为虽然市场和产品显著的不同(包括传统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发现的结果是惊人的一致。因此,他们认定:解答品牌长盛不衰的商业原则,不是成为心智第一,而是如下几个因素的综合:对大众市场的愿景、坚持不懈、不断创新、资金保证和合理配置资产。
如果对野心框内的四个内容做一个解释就是,要创建持久的领导品牌必须用足够的资金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坚持不懈地在某一个领域或者说某一个产品上,进行持续不断地创新。对愿景框内的两个方面的解释是,品牌的创建者对这个品牌产品有独特的市场远见,意识到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大众化市场,相当于品类理论里面所说的新品类市场,尽管这个市场未来可能还看得不清楚,或者说这个市场现在还非常小。
这个品牌创建理论相信,一个真正的强势品牌,都是大众市场上的强势品牌,局限于某一个利基的“小生境”(niches)的品牌是不可能成为市场的领导品牌的。当前最强势的品牌,比如可口可乐、IBM、柯达、微软、英特尔等美国品牌都是大众化品牌,都不是利基市场的品牌。
企业家和企业独特的愿景,本质上就是品牌的愿景。下面就是几个被作者认为是公司(品牌)愿景的概括:
对麦当劳的愿景就是:在一个整洁的快餐厅里为旅途中的人们提供价廉物美的快餐;
吉利公司则是为人们提供方便、安全的一次性剃须刀片;
联邦快递,就是为急需递送物品的顾客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
这些愿景事后看起来都非常简单,但是在刚提出时又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在最初提出时,这个愿景与人们广泛接受的信念和实践相矛盾。
与品类论不同的是,这些事后的领导品牌的产品并不是没有市场,也不一定是全新的产品。用这个理论的原创专家的话来说就是“愿景的种子常常存在于已经有的产品和市场中”,而且“这个大众市场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可能已经存在”。因此,这个理论反对认为这个市场根本不存在的说法。
这个理论中的经典例子是吉利可抛弃式剃须刀的发明和推广,宝洁帮宝适一次性尿片的持续创新和推广,施乐复印机的发明和不断改进。其实这三家公司的品牌,都是在经过长达6,10和14年的坚持不懈,从产品创意的产生,实验室样品的成功开发,到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开发,最后是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生产和推广的过程。在这些品牌产品成功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或者领导品牌。
但是这些品牌最终成为领导品牌,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坚持,甚至是天真的坚持,需要冲破重重阻力。在这些愿景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前,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够成功。
因此基于持续创新的品牌创建理论认为,成功的品牌首先是都有一个关于产品或服务的愿景,并相信产品或服务有一个大众市场,因此在产品开发成功后,持续地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创新,在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成为大众市场领导品牌。
因此他们的结论非常清楚,成为第一不能保证永久第一,在坚持愿景下的持续创新,才是品牌长期第一的根本。事实上,这两位专家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表明:一个公司的品牌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始终处于领导地位,那时因为公司持续创新,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接替原来的产品,从而确保了公司品牌产品总体市场份额的始终领先(见该书149,151)。在吉利的案例分析中发现,吉利的成功滋长了自满情绪,创新松懈,最后被竞争对手赶上,不得不合并,实际上被竞争对手控股(品牌保留了下来)。
笔者评论:这个基于持续创新的品牌创建理论,完全忽视品牌性要素对产品成功的影响,专注于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作者相信领导品牌所以领导和持续领导,不是偶然,不是碰巧成为了第一所以一直是第一,而是公司有一个伟大的愿景,并为实现这个愿景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创新(产品和工艺)。这个理论得到了科特勒先生的赞赏。
这个理论的核心,强调了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表现在取得领先地位中的根本性作用,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品牌的领先。应该说是对基于营销或者基于品牌性因素的品牌创建理论而言,是极好的补充。这个理论警告:如果没有优秀的产品支持和支撑,就不可能创建出强势品牌。
但是这个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假设1:产品(或服务)是可以持续创新”“假设2:产品或服务创新后的优异表现,能够为顾客有效感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假设不是始终有效的,有些产品可能不能或不需要创新,还有一些产品的创新效果不显著因而不能被感知到。事实上,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失败率非常高,除非实用性的功能是决定性的,否者,本方法不是创建品牌的唯一方法。而且,大量的奢侈性品牌在全球非常成功,因此,不能认为只有以大众市场作为愿景的品牌创建才能成功。
四、关于品牌创建理论的综合述评
品牌创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过程,这个意识行为过程的起点往往是有一个关于品牌产品的愿景。这个愿景实质上也就是品牌的核心,品牌的识别或品牌定位,是品牌独特的承诺。在这个品牌创建没有成功之前,更多地表现为愿景,在实现后更多的是品牌的承诺和识别,或者是成为了品牌的定位和品牌联想。
品牌创建,不仅仅是营销工作,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技术创新的支持,是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忽视或者无视其中的任何一方,对品牌创建来说都是有害的。我国的海尔品牌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品牌,国外最认可的中国品牌,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其他创新的协同、整合效应的结果,是全面创新支撑起来的品牌。
事实上,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也不是品牌,而是有特定品牌的产品,即品牌产品。而品牌的产品的价值粗略地可以表示为:
品牌产品价值=产品性价值+品牌性价值
电力作为维系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之一,自然、法定的垄断地位使电力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漠视客户、忽视服务,被社会各界称做“电霸”、“电老虎”,毫无品牌可言。那么,在以服务制胜的新时期社会,电力企业将如何打造服务品牌,创造企业的长远利益呢?
一、构建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是打造电力服务品牌的基石
1.电力企业为什么要开展优质服务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稳定剂。由于电力涉及千家万户,电力行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摒弃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我为主、与我方便”的官商作风,更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文化、灵活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手段,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关系,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和企业形象。
2.电力企业如何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应声而起。为了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于近几年又提出了“四个服务”,推出了“三个十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服务,树立电力服务品牌,实现电力企业与客户两者的双赢。
(1)优质服务需要大服务理念的支撑。优质服务有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概念。从狭义角度讲,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经营管理、供用电部门、营销、抄、核、收一线人员的事情,与其他人员关系不大。从广义理解,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应当是在电力企业中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每一个员工都应当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客户的大服务理念,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也只有大服务理念支撑的供电优质服务才能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保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2)优质服务需要熟练技能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要求日高的用户,要通过加强培训,努力提高职工优质服务的素质。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脱产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营销管理和一线营销人员进行业务、法律、职业道德等技能的系统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为员工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建立“优质服务典型案例评价机制”,通过对对身边典型服务事件分析、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化解供电服务中出现的矛盾,更可以提升各营业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供电服务质量。再比如,可以举办“供电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演示大赛”,以国家电网公司《供电营业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中对供电营业员工提出的基础行为规范、外在形象规范、一般行为规范和具体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礼仪行为演示、现场模拟等多种表现方式,进一步展示电力企业员工的良好技能和高尚形象,不断推进企业员工道德建设,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
(3)优质服务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电力系统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量应用和推广,无不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手段,以提高电网的科技水平为目的。新一代调度保护的全面更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遥调、遥控;客户电力负荷的全线24小时跟踪监测;电力“95598”服务热线全天候开通;“95598”营销调度指挥中心的建立;营业厅自助缴费机的应用;双屏自助触摸查询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与银行、邮政储蓄联网实行客户就近缴费等等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电力生产、输送、使用和电费回收各个环节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科学管理和生产的同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文化更丰富、服务举措更全面、服务方式更灵活、服务手段更多样化,使得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有更全面的提高。
二、加强宣传是扩大电力服务“品牌”效应的必要形式
1.加大VI建设,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
VI全称VisualIdentity,是企业VI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自动化的发展,加速了优化组合的进程,组织机构日趋繁杂,市场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的、集中的VI来传播个性和身份。
在今天,加大VI建设可以明显地在将电力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电力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确保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加大VI建设,以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使广大电力客户对电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最高的品牌忠诚度;加大VI建设,可以提高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士气;加大VI建设,将向社会传达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形象的视觉形式直接宣传企业,扩大电力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2.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1、医院品牌的核心――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医疗服务也就失去了意义,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的生命。医院品牌 的显著性特征是能提供更高的、可感觉的质量。上乘的医疗质量保证是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忠诚度的最直接原因,可将现实顾客(病人)和潜在顾客(病人)变为忠诚顾客(病人),进而稳定病人的来源口。因此,医院必须树立质量战略观念。医疗质量的优劣集中反映了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 医院应坚持不懈地{驶质量意识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质量控制网络,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确保技术品牌的内涵质量 。
2、医院品牌营销的人文服务
人文服务是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病人提供优质人文服务是医院接近病人、打动病人的便捷途径, 也是医院树立品牌的另一种途径。优质服务是医院一种文化品脾的宣言,医务人 员提供服务的载体。传达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优质服务是一种形象的标志。展现了此医院彼医院的不同特点。能让病人体会到独特的信仟和满足,人文服务可以为病人提供超值的满足,从而提高病人的忠诚度。
3、医院品牌营销的依托――医院文化
文化品牌就是指医院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淀,是指品牌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公众对于医院品牌的关注。仅仅表现为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与了解和信任。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们对医院品牌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即“我了解一我信任一我喜欢”,从而“我忠诚”,实践证明好的医院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把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医院发展目标上来。变成整体、自觉的行动, 进而全面提高服务品质,推动医院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摘 要 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但只要了解了市场,善于借力,团队作战,内外兼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专业品牌也随之得以树立,生源市场与用人市场的矛盾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品牌建设 市场 资源
1994年,顺德中等专业学校为适应当地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专业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评为顺德区骨干专业,2009年7月晋升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专业建设者在了解市场前提下,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一切现有及潜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教育,提高学生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一、了解两个市场
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简称酒管专业),其设置、建设与发展必须首先要了解两个市场:一是酒店用人市场,另一个是专业生源市场。众所周知,酒店行业用才市场巨大,但因行业吸引力不高,专业生源市场并不广阔。其原因在于酒店服务工作特别是基层服务工作劳动强度大,员工的节假日少,工资待遇水平不高,有时还会遇到刁蛮的客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顺德,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就业机会广阔。愿意小孩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家长并不多,选择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学生也有限。此外,学生进入酒店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流水作业,学生升职机会少。生源市场与用人市场的矛盾是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者曾经遇到重大难题。
二、面对难题与困惑,我们寻求突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就是在不断打造专业建设品牌的过程,就是专业品牌建设的核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四个服务意识,一个创新精神。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先后引进了多名在酒店业工作卓有成效的专业人才加入专业建设队伍,成为在编教师。此外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外出参观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方式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能骨干建立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和推进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建设。专业建设者的名字是责任。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学校专业建设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感,我们的职业教育很难有突破,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很难有独到的见解。有了这份责任感,通过自身的努力定能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效,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的专业建设也是为我们的职教生涯发展服务。
在我们的专业教师团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你的职务限制你的思想,只要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的事都可以大胆尝试。这就我们团队的创新精神的写照。不要认为你只是一位普通专业老师就懒于思考专业建设的规划,认为这是领导的事情;不要因为专业建设创新有困难有危险就不敢去尝试。只有创新,专业建设才会有所突破,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方共赢,四个阶梯。
1997年开始,我校酒管专业就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合作企业“带薪”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近年来,我校创新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长短结合,互动共赢,阶梯式发展”。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与目的。专业教学在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我校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导游技能选修课程。在08年全省导游资格考试中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06级卢健怡、梁飘镁同学以笔试690分、660分分别名列佛山考区第一和第四名。在2011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导游技能竞赛中,我校也有两名学生荣获一等奖,一名学生荣获二等奖。此外,技能选修课程还有:《插花》、《茶艺》、《文秘基础》、《舞蹈》等。技能选修课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才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个结合。三方互动共赢。两个结合为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学生节假日专业社会实践与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只有在企业、学校、学生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校才能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专业建设才能长远发展。
“四个阶梯”。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实操、职业道德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具有良好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素质的学生,如今,我们采用阶梯式教育,即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胎教”,学生主要学习语、数、英等文化课,《酒店管理概论》、《礼仪》等专业基础课,适量参与学校内部的餐饮服务接待工作;对二年级学生实行“牵教”,小孩刚学走路需父母牵着走,学生学专业需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操”。由于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我们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参与酒店的餐饮服务接待工作。小孩学语言,开始使用大脑,专业学生参与酒店接待见习,职业道德逐步形成,小孩走路摔交了要靠手,就象学生遇到了困难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能左右逢源。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我们每年都会跟踪调查。我们经常邀请在酒店业、餐饮业发展卓有成效的学生返校开座谈会,为师弟、师妹“传经送宝”。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教育。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人本教育的思想。本专业在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遵纪守法,能够严格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良好的校风、校纪。酒店服务与管理班每年都有学生获市、区优秀干部或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是学校的文明班集体。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基本能够实现“三个零距离上岗”,即:服务技能零距离上岗,职业道德零距离上岗,工资待遇与正式员工零距离。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服务技能,逐步积累酒店管理经验,今后步入酒店管理层奠定基础。
3.以“和”为贵,充分利用现有及潜在的资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专业建设要打造品牌须以“和”为贵,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专业建设者须以诚待人,善于沟通。
校内上下沟通,左右逢源。(1)争取领导对本专业建设的重视,争取学校加大对专业建设资金的投放。(2)专业建设团队上下一条心,有福同享,有难共当。
校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以下,我想举我校与顺峰饮食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有关举措展开以“和”为贵,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这一话题。
专业建设要善于开发市场。酒店用人需求市场大,我们不能大小通吃,要对用人需求市场大进行细分。顺峰是中国唯一一个“粤菜”驰名品牌餐饮企业。公司即将成为上市公司,未来的2-3年全国范围内的连锁店的数目将翻倍增长。企业扩张,人才的需求量大,学生就业的发展空间大。顺峰的连锁店一般开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员工福利相比较好。学生顶岗实习收入每月在2000元左右。领班的收入每月在3000元左右,主管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顺峰这一用人需求市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名企业合作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有效途径。为加强与顺峰集团的合作,2009年1月,我校举办了题为“顺德中等专业学校顺峰杯餐饮服务技能大赛”。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出席嘉宾顺峰集团华南区总监,顺德区教育局、旅游局、劳动局的领导的一致好评。3月,我校与顺峰集团签定在我校建立顺峰餐饮服务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的有关协议。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此乃校企合作。4月,学校领导加大酒管专业校内餐饮实训场室建设,按顺峰标准设计装修了“顺峰餐厅”。此乃“上通”。6-8月,我专业建设团队多名教师前往北京顺峰参观考察。此乃“下达”。9月,顺峰顺德店为我校酒管专业的学生免费培训,08级学生分批利用周六、日到酒楼帮工见习,帮工见习补贴每小时10元。使我校08级学生餐饮服务实操训练化整为另。即节省了学校开支,又使餐饮服务实操训练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为扩大培训基地的规模与影响,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效应,我校主动与顺德区其他兄弟学校联系,介绍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兄弟学校与顺峰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酒店部门的骨干,有的自己创业,开办了酒楼,有的成为优秀导游员。该专业的办学效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逐步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报读本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提升,生源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但只要了解了市场,善于借力,团队作战,内外兼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专业品牌也随之得以树立。
相对于国际成熟的服装品牌来说,我国服装企业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还不高,服装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库存管理水平和供应商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的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而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服装品牌进入我国,而我国服装品牌也开始迈入国际市场。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上没有重大的变革,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为此,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从合作意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平,以带动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1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成熟的国际品牌服装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时间长,有着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相对来说,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这就要求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虚心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领会其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把握其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的精髓。
2 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服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供需关系带来的利益博弈局面,而是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供应链是否有竞争力决定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品牌服装企业要理清和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关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本着共赢的理念来做好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3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库存是品牌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服装在仓库里边放一天都是贬值,保持低库存是国际品牌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国服装企业要综合考虑供应链成本,在库存成本和其他各项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库存状态。这就要求品牌服装企业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同步化、透明化地运作。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从而减少商品积压、资金积压,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4 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在优化供应链的过程中还要逐步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供应商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着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品牌服装企业要和通过严格的标准选出来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和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保持同步化地运作。在对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供应商可能发生的风险,又要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使供应商认识到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合作对自身是有利的。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保证品牌服装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也有利于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市场回应力的增强。
关键词:品牌;危机管理;危机预警;红三环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与其产品品牌是一体的,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支柱,品牌背后必定有一个载体—企业。自中国入世后,卷烟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品牌格局有较大调整,品牌进一步集中,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烟草行业卷烟企业与品牌一体条件下如何规避风险,做好危机预警及管理,不仅关系到品牌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品牌危机是造成企业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品牌的危机就等同于企业危机。如何建立一套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机制,为企业竖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尤显重要。
二、企业品牌危机的预警信号识别
红三环品牌于1982年注册,起源于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的“三连冠”,由滁州卷烟厂开发研制,在安徽省卷烟品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在历经30年的发展,几经沉浮。笔者在亲历“红三环”品牌的成长过程中,总结了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危机信号识别,涉及到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
1.人力资源枯竭,员工跳槽不断
1983年7月22日滁州卷烟厂遭受水灾,同年8月17日遭受火灾。许多青年技术工人耐不住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长时间加班延时,纷纷调离企业。
2.现金流量减少,财务捉襟见肘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卷烟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滁州卷烟厂由于没有能够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市场开始下滑,现金流量减少,税务机关上门催税,而银行却唯恐躲之不及,财务捉襟见肘。企业不得不冒险向职工集资维持生产。
2.固定资产过大,生产开工不足
“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这是国有企业曾经流行的一句老话。“八五技改后,滁州卷烟厂就面临着这种困难。崭新的制丝线,没有品牌生产,不得不代为淮阴、南京等烟厂加工产品。
4.物资采购困难,销售收入下降
九十年代初,卷烟企业原料及辅料处于卖方市场,一般必须现款现货,而由于市场混乱,一度时期物资采购困难。劣质原辅料使生产难以维持,产品数量、质量均难以保证。销售收入下降,企业品牌危机愈演愈烈。
5.危险客户增加,流言蜚语鹊起
九十年代末,由于行业的管理滞后,企业品牌之间恶性竞争,纷纷降价竞销;一些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的同时,还向企业大量赊销,诈骗违法情况不断发生。一时间,各种谣传纷纷暗射“红三环”,这给本来就很困难的“红三环”带来更大的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重点防范措施
在危机到来之前能预防并避免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办法,也是最明智的办法。就像对待疾病一样,危机防范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寻找企业的弱点,发现潜在危机
首先,企业掌舵者要树立自觉分析反思企业弱点的作风,从而带动主要管理者乃至普通职工积极寻找企业弱点,然后克服之。其次,要经常与企业内外公众沟通。定期以及在关键时期向企业内外公众(员工、供应商、分销商、 媒体、行业监管部门等)发放问卷调查,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出忠告。通过管理层的自我分析与反思和对企业内外公众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出企业存在的弱点,把这些弱点视为企业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点。
2.模拟危机管理,做到有备无患
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企业对于危机的应变能力与企业平日的准备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归纳出的有关于危机出现前企业所应具备、进行的机制与活动如下几个方面。
(1)成立危机领导小组,拟定危机计划
企业首席执行官要亲自挂帅组建危机领导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 首先,要培养一群工作投入的职员专门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其次,建立危机情境监测系统,企业藉由危机情境监测系统的设置, 能够对危机掌握充分且足够的信息,同时决定所需采取的步骤,避免突发危机的混乱情况降低企业对危机发展的能见度。最后,应当指定专人作为公司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以便统一公司上下的口径。
成立了领导小组后,就要制定出危机计划。事前的计划与准备,可以帮助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沉稳应对,妥善的处理使危机落幕,避免可能的损失与负面的影响。
(2)模拟危机处理,划分危机管理
针对危机计划内容,进行一次想象的危机应对,就是一次完整的危机模拟。在危机模拟中最难把握的是心理模拟,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在模拟危机管理时,把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出现的危机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危机计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拟方式。
虽然有些危机可能会从潜伏期,直接跳过危机爆发阶段便被解决,或是危机尚未被解决,但企业己经从中逐步学习相关的危机处理概念等情况,然而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从而配合危机发展的情势而衍生出六个阶段管理:①避免危机②预作准备,而当危机发生或出现征兆时,下列几个阶段必不可少:③确认危机④控制危机⑤化解危机⑥从危机获益。当我们了解危机管理所具备的阶段性后,可以帮助企业循序渐进地分析危机的发展,并依此订定出因应的计划与解决措施。
四、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提高品牌生命力是根本
提高品牌生命力才是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的根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全员特别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使这种意识融人到企业文化之中。②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做到所有产品零缺陷。④加强营销管理,做好售后服务。⑤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并持之以恒。⑥强化企业团队精神,努力争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免祸起萧墙。⑦提高主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对企业的责任心,这是做好前面几条的保障。
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重点
对于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很多企业往往更重视危机的处理和恢复,这虽然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羊”毕竟已经“亡”了。因此企业应当对危机防范给予更多的重视。如果把企业之危机比作人之疾病,无疑,能够防范危机是最高明的。
公司管理阶层对于危机的认知与经营企业的态度,是避免危机的第一步。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出公司目前与未来经营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哪些,在公司的日常运作上,做出修正与管理,去避免危机的出现。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应用到TQM或是持续进行研发、对于员工福利与工作状况的关切以及平日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等,都是避免危机预先措施。其次,对于危机爆发前所散发的危机警讯,更是公司管理阶层危机管理上所必须特别警觉的部分。
3.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关键
企业的公众包括内部和外部公众,内部是指企业员工,外部则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人群、机构,如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媒体等。与分销商、供应商的沟通主要是消除他们的忧虑,继续对企业充满信心,一如既往地合作,特别是大的和关键的供应商、分销商。否则,一旦企业物流上出现断裂,就会带来生产和营销的中断,继而导致现金流的中断,企业就会很快走向危机的深渊。
在企业的所有内外部公众中,员工是最复杂也是最敏感的。当危机来临时,他们担心企业效益下降、裁员乃至破产,而且他们还会成为一些媒体、机构挖掘信息的目标。另外,能得到员工的支持也是克服危机的关键。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顾客能从你这里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不仅表现了对顾客的尊重,还会有意识地引导顾客少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企业必须清楚,媒体对企业发生的危机永远都会感兴趣,这是媒体的行业特点和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企业与媒体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最重要的沟通。
4.企业恢复,亡羊补牢不可少
危机恢复就是危机处理完毕后,总结经验教训,并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恢复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涉及:①从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②做出人事、企业机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调整;③处理有关责任人;④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恢复企业声誉;⑤检讨增强企业危机免疫力的各项举措,并做出适当的改进;⑥进入新一轮的危机防范过程。
五、结论
企业品牌一旦面临危机,不但要解决危机,还必须兼顾企业原有的正常运作。危机管理俨然成为企业经理人除了平日正常运作外,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因此笔者选择了“红三环”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个案的研究作为论文的主题,希望针对“红三环”品牌危机处理做法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而提供业界一些危机处理上的建议。
在经过前述各章的个案探讨与文献的研究后,笔者对于企业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得出如下的结论:
1.危机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危机的出现将会对组织或决策单位的基本目标、价值造成威胁。因此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因应的决策。
2.危机爆发前,通常会出现某些征兆,组织若不能及时判断这些信息,将会错过早期处理危机事件的机会。危机预警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做到。笔者认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防范与准备一控制与解决一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
3.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除了事前完善的规划与准备,组织内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变能力,更是危机管理机制成效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积极从日常运作中去培养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才能落实危机管理机制。
4.危机是否能够在企业控制之中并顺利解决,取决于企业与所有利益关系人间的互动与关系的维系。有效地占有和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得各个利害关系人大力支持,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芙蓉 竹邻著:企业危机管理.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总第264 期.
[2] (美)大卫B尤费玛丽·夸克著 傅燕凌 孙海龙译.柔道战略.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元月第一版.
[3]李冠能:如何管理品牌价值,经理人,2003,8.
关键词: 铸就办园品牌 园本培训 园本教研 园本研发
我园是江苏省首批示范性实验幼儿园,10多年来,精心策划品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品牌办园的目标,扩大影响力,迅速腾跃为颇具知名度的学前教育品牌。实践证明,铸就办园品牌的关键,是继承和完善人格课程核心思想与教育教学理念,把握课程与幼儿人格培育的核心。
一、注重园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解读力
《人格摇篮课程》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幼儿人格、行为的深刻理解和认可,对幼儿开展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一)思想引领――全面理解课程。
一方面,专家引领。我园推出专家引入制,建立专家库,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园作讲座,开展教师论坛,进行具体指导。我们还采用“走出去”专题学习、互动式培训等方式,以保障课题的开展。
另一方面,自主研究。课题领题人曾给教师做《人格摇篮,面向未来》等多次讲座,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真正理解人格的涵义、《人格摇篮课程》的内涵、课程价值取向;懂得“人格摇篮的教师”必须努力修炼自己的人格,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
(二)拜读名著――深入解读课程。
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师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亲近名著、感悟生命、灿烂人生。我们聚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创设学习阵地――“侨谊摇篮书屋”,制定长效学习机制,每个月都有读书日、交流分享日、网上阅读日;教师人手一张学习卡,一本《阅读心得册》,随时随地记录下阅读学习的摘记、感悟、反思等。
(三)专业平台――努力践行课程。
《人格摇篮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努力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准,具体做法是健全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教师梯队”培养计划。
我们制定了《教师发展趋向参考意见》,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八项发展类型:“新手期”、“适应期”、“稳定期”、“高峰期”,“入门教师”、“入行教师”、“合格教师”、“成长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提出每个时期、每个类型教师的发展目标。教师参照《发展趋向参考意见》,寻找自身发展目标,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园领导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给予相应的支持,让每个人有自主选择发展的空间,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得到较好落实。
二、立足园本教研,历练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我们从园本需要、教师需求和课程特点出发,倡导“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的园本教研模式,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师发展,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采用的园本研训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年级部行动研究――让教师成为课程主导者。
我园是一所拥有54个班级的大型幼儿园。为扎实有效地实践课程,我们将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落实在年级部,由市、区教学能手担任年级部长,带领教师开展各类园本研训活动。在“链接式主题帮对”、“金点子会”、“新问题研讨沙龙”等课程研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课程实践与改革,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的课程建构意识,成为课程实践的主导者。通过“参与式”和“浸入式”的课程研讨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课程的忠实“传教士”,逐步转变为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二)学科组课例研究――让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为充分发挥教师所长,我们首先成立学科组课题研究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
其次,完善学科组管理机制。其中,课例分析会是我们课题研究又一有效载体,是让所有参与园本教研的教师经历一个融入教学与研讨的实践和反思过程;是与课例的实践者共同实践的过程,更是共同产生问题、困惑,以及在思维碰撞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与方法的过程。首先,在学科组内开展“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即选择主题,确定内容,共同讨论,然后,由一个老师承担执教活动。通过多次实践、研究和反思,最后向全园展示,让大家得到共同发展与提高。
(三)班主任叙事研究――让教师成为课程反思者。
班级是课程实践的主阵地,班主任是课程实践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自己的研究应紧密联系每天的教学工作。通过对个人教育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系统和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改进教学实践。
三、重视园本研发,提升教师的课程构建力
(一)全体参与课程开发。
我们让全园教师明白幼儿园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适当加以调整完善,逐步树立起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均是课程内容的“大课程观”。
我们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构建中。年级部长和学科组长带头,组织发动大家,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人格课程讯息,成立“课程资源库构建小组”。各年级部经常组织和发动教师开展“网络教育论坛”、“班级网页制作大碰撞”、“多媒体教学分享会”等活动,多渠道收集适合人格摇篮课程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课程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幼儿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指在师幼互动中,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流动的、瞬间的和短暂出现的教育信息。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就能抓住契机,作出及时反应,即能及时捕捉、激活和利用,使之成为重要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三)整合社会各方资源。
生活即教育,环境即课程。幼儿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是来自于他们生活与环境的活动资源。我们鼓励教师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与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一起捉迷藏、一起玩风筝。只有和孩子玩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上好属于孩子的课程。因此,生活中的花草树木、日常用品、玩具图书、父母长辈、同伴教师等各类元素,都被老师们充分地、有效地、巧妙地、整合地融进《人格摇篮课程》中,构建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库。
四、研究成效显著,实现特色办学新跨越
(一)丰厚了教师素养,铸就了健康人格。
在践行《教师人格标准》、《教师工作守则》中,老师们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热爱工作、富有爱心、诚实正直的人格摇篮教师,学会微笑和赞美,学会坚强和勇敢,学会勤奋和努力。
通过对教师的分层专业培训,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达到35%和64%。培养省、市、区级骨干教师28名,新增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教学能手5名、市教学新秀5名。骨干教师比例达22%。培养省、市、区优秀教师27名,占教师总人数的21%。同时,涌现出一批省优秀共青团员、市“十佳女教师”、市“青蓝工程”活动优秀指导老师、市青年岗位能手、市优秀青年教师等先进个人。
老师们通过思考、总结和整理,撰写出了许多有质量、有价值的教育论文。三年来,共有22篇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另有239篇文章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二)彰显了特色课程,培养了健康儿童。
我园《人格摇篮》教育资源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已有上万个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有49节优秀教育活动课,在全国、省、市进行展示,获得好评。我园多次承办全国科技教育课题、全国幼教研讨培训班、市、区园本教研现场会36次,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在省、市、区组织的小铃铛文艺汇演、绘画、围棋、电脑等各种重大比赛中,共有1934人次获得金、银奖、一等奖。近三年来,无锡电视台新闻频道、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新闻媒体,对我园课程实施的相关内容,作了300余篇次的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