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雕塑的概念
1.城市雕塑概述
城市雕塑可以为一个地方打上烙印。在人类社会的城市建立的过程里,为了凝聚人心,在开阔的广场人口及中心所树立的人物或具有特定含义的雕塑。通常形体高大,具有纪念意义,但也有更小的点缀形式。前者在公共场所,后者是多散置于公园、绿化道路等处。在现代意义上凸显了对城市的装饰性和时代感。
2.景观艺术对城市雕塑的影响
西方现代艺术衍生出大地、装置艺术等创作,都与景观雕塑紧密联系。雕塑的发展史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宗教;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在雕塑的同时从事绘画,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其以塑造《大卫》为代表,成为意大利夺人眼目的雕塑之一。经数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后.其受大地艺术、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流派的影响,现代雕塑和景观艺术并进。雕塑更多的是受科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艺术创作的派别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与景观艺术的配合形成了如今城市景观环境。
城市雕塑的共同特征
1.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已成为社会日常建筑的重要部分。城市雕塑服务于公众,兼顾公众的审美意识,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
雕塑家为了共同的憧憬和信仰,将想象力、问题解决力以及团队精神凝聚到了一起。好的城市雕塑可以成为该地的标识,可以增添文化景观的魅力并唤起市民的自豪感。衡量艺术家才能的地方不只是在白色画廊这种纯粹的环境里,而是在开放的公共领域内。
一个成品的城市雕塑需要在众多专业人员以及专家团队问相互合作下完成的。雕塑家同时也是建筑师、景观师、城市规划者、平面设计师以及营销顾问。
2.城市雕塑的环境性
如果一件雕塑作品没有任何背景环境,那么它不会是个景观。小场景设置的艺术品被称为静物,城市雕塑作为
处独立的观赏对象.但由于其所处特定环境空间下有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大化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相协调,寻求种和谐的气氛。户外有相对的置换性不应以有限的形式表达和艺术处理,更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在特定环境空间的关系协调。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发展及许多其他因素,使城市雕塑作为美的传达,与城市建设、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调整城市色彩和人的心理状态,加强视觉感受。因此,雕塑也必须与城市空间环境气氛和情调是一致的。
3.城市雕塑的审美性
城市雕塑通过对空间能动的占有实现自身的存在,是种三次元空间艺术,其他的艺术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雕塑的材料往往能够维持,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城市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都是艺术家塑造人格的艺术形式。高度的艺术特征反映在艺术和艺术审美问对个性的尊重,人们希望看到具有的不同其他平面艺术的表现。城市雕塑审美性可改变周围的环境,雕塑家使其具有能动性和节奏性,并通过,颜色,形状,空间环境有机融合,让人印象深刻,为城市环境注入新活力。
城市雕塑的创作手法
1.概括手法
概括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其是艺术家常用的造型艺术,强调形式语言和装饰艺术里是最为重要。
为了使雕塑艺术更清晰、更富有表现力,艺术家将繁琐复杂,进行提出概括性语言。简化后给观众传递出为艺术家作品的热情。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难以应对的压力,简单明快的形式就更加迎合大众的口味。
2.夸张手法
基于美的原则,夸张不仅装饰美的核心,更装饰着一个雕塑所表达的重要部分。夸张使艺术家的创作的意象和作品的美有意识地吸引着我们。
在当代的雕塑作品中夸张的手法也被广泛使用,例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长滩市的《海草》组合雕塑。涨潮时,海草顺着水流来到岸边,落潮时,又随水流漂回,来来回回,受此启发。《海草》被誉为这座城市通往海洋大道上唯一的地标,就像座美丽的大门,将人们迎进长滩与海洋关系的无限瞎想中。
3.变形手法
变形表达了艺术家对雕塑进行情感宣泄,是关于艺术形式的表达。其表达主观感受、创造艺术形象的方法。雕塑艺术变形是有意识的改变,须基于艺术家对物体的结构、特点、习惯等了解后才能变形。并不是随机变量而变化,而是有意识的艺术夸张,如形态、神态来表达人物的夸张。
对城市雕塑的思考
城市雕塑是在画廊以外的艺术作品,因为雕塑要与其他类设计作品竞争,或是与周围自然美景竞争,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在满足人们观赏,视觉审美的同时,烘托周围空间气氛,使之与城市周围景观和谐统一。
结语
城市雕塑以其所处的新环境、新思潮、新材料和新技术,以及新的语言、形式、面貌为城市环境注入新活力。笔者认为城市雕塑已经一点一滴地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艺术与城市雕塑相辅相成。随着城市雕塑艺术性的提升,将对整个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关键词:城市;土壤;绿色植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化的根本。城市土壤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绿化建设产生影响,甚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城市土壤的特征以及做好城市土壤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而且对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土壤的特点
城市土壤是自然土壤在城市发展及人为干扰下发育形成的,其特征与自然土壤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如下:
1.1土壤的形态和剖面结构混乱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挖掘、搬运、堆积和混合,同时还有大量的废弃物进行填充,因此,城市土壤的发育层次非常混乱,大多土层之间完全没有联系,其分异不连续,也没有统一的规律,甚至因为人为原因发生很多土层倒置的现象,比如新土壤层在下,古土壤层在上等情况。
1.2人工附加物含量高,土壤质地变性
城市中,由于居民生活、建设施工、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给城市土壤带来了许多外来物,像碎石、煤渣、玻璃、砖块、塑料以及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因此,城市土壤的结构多为土、砾石和垃圾的混合物,颗粒组成中以砂粒和砾石居多,有些土壤中砂和砾石含量竟可高达80%~90%,粘粒及细粒少,土壤质地多为砂质和石质,其质地较粗,持水性差,不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
1.3土壤孔隙度小,容重大
城市人口比较密集,车流及人流量大,经过不断地人为践踏以及车辆的轧压,破坏了土壤本身的结构。因此,城市土壤的结构相对紧实,孔隙度小,容重大。一般来说,人流对土壤的影响深度为3~10厘米,土壤硬度为l4~18 kg/cm2;车辆的影响深度约30~35厘米,土壤硬度为l0~70 kg/cm2;而在机械反复碾压的区域,其深度则可达到1米以上,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1.4PH值偏高,主要偏碱性
在城市中,常常有不少的砖块、水泥等碱性废弃物混入土壤,导致城市土壤的PH值升高,大多呈碱性。据检测,南京市城区的土壤PH值变幅为5.19~9.15,几乎都呈碱性,而且有部分为强碱性,而在南京周边,其自然土壤的PH值变幅则为4.51~7.4,基本以酸性为主。因此,城市土壤PH值明显高于自然土壤,而且在土层的不同剖面中,PH值分布无规律。
1.5城市土壤养分少,肥力低
城市土壤中的养分元素主要来源有:废物、降雨、少量的生物残体以及土壤母质等,元素输入比较单一,而养分元素的主要输出有:淋溶流失、氧化挥发和植物吸收等,属于高输出、低输入的养分循环模式,容易导致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含量低,肥力不足。
1.6城市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城市土壤大多为零星、孤立分布,面积都比较小,其物质能量的代谢和循环转化单一而缓慢,生物种类少,环境容量小,对污染的自净能力小;而城市又属于重污染源,其工业三废、汽车尾气、生活及医药垃圾等都会带来土壤污染。因此,城市土壤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其铜、铅的含量很高。
2.城市土壤对绿化栽植的影响
2.1植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城市土壤中养分低、透气性差、附加物多、物质循环的干扰因素多、结构紧实、污染严重等原因,将直接导致绿化植物营养缺失、长势不良;而且,由于城市土壤硬度高,影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甚至根系死亡,继而影响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
2.2城市的园林景观受到影响
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的城市园林景观将因植物的长势不同而展现不同的景象。若园林植物长势好,发育旺盛,形态优美,叶色光亮,则园林绿化就显得生机盎然,其景观效果好;若因为城市土壤状况不佳而导致园林植物长势不良,植株低矮、叶色暗淡,甚至叶焦花枯,则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2.3增加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及维护成本
城市土壤的土质不能充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因此,在绿化施工时必须对土壤进行处理,有的填充客土,有的则要全面换土,乔木种植时还要进行树穴换土,并对土壤进行施肥和消毒;由于城市土壤中的砖块、砾石多,植物根系不易下扎,导致树木稳定性差,易倒伏,因此往往需要搭设支撑;而城市路面多数封闭,自然降水很少能直接供给植物,需要人工补水;同时,由于城市土壤的肥力低,需要定期进行人工给肥等。以上这些,都将直接增加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及维护成本。
3.做好城市土壤的利用及保护
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满足城市园林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我们必须科学地利用和保护城市土壤。
3.1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充分保护利用土壤资源
如果土壤受到环境破坏,其恢复和治理均有一定的困难,导致经济增长,也不利于植物成长,所以在进行用地建设和规划的时候,应预先确定绿化位置并给予保护。对于城市建设中所占用的农田,需在施工前用推土机将肥沃土堆积存储,供绿化所用,或者由绿化部门运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初期,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将城市绿化区的位置确定,以避免该位置的土壤受到破坏难以恢复。
3.2 城市土壤监测与控制
要加强城市土壤资源的管理,防止城市的建设和生活中的有害垃圾混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做好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控制好三废的排放,提倡废物再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普及土壤保护知识,使大家能够更自觉有效地保护城市土壤。
3.3 城市土壤的调查和研究
城市土壤资源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资料,是决定城市绿化的重要依据,所以城市土壤和人为因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城市土壤是污染物汇集地,了解城市土壤的特征及其污染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统计,以便更好地对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才能根据不同的土质栽培不同的绿植品种。
3.4 要加强城市土壤的治理和改良
运用现代生物及生态工程技术,对已受污染或退化的土壤进行重建及生态恢复,通过掺入腐叶土或混入粗砂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透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施肥、化学方法治理、覆盖栽培等途径来增加土壤肥分,改善土壤结构,使其能够适合植物的生长。
4.结语
做好城市土壤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加强对城市土壤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壤特性,提高人们的土壤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不断减少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对已破坏的土壤加强治理,为城市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保障,也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良睦,王文卿,林鹏.城市土壤与城市绿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180-182.
[2]杨瑞卿,汤丽青.城市土壤的特征及其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6(03):53-55.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与设计新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cit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ity landscap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can not onl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can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city garden gree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new ideas and design of city landscape gree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园林绿化作为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体现,它的设计需满足各种人群的个性需求,它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公共设施。园林中主要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为主要元素,经过各种艺术的加工,为我们呈现一个美的氛围。在城市绿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园林绿化与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快,城市园林绿化力度的不断大,城市之间纷纷拆违造绿,引进大树,广植草坪,一派热闹景观。但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着三大问题:
1、过多铺设草坪。各地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虽然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做出了努力,在市商业中心,公园、小区、街道等大面积栽植草皮,但仅在草坪上点缀般地栽植几株乔木,零星地配置些灌木丛是远远不够的。
2、未能栽种成片乔木林。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业不时向空中排放大量工业废气、毒气,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科学家和园林专家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按以人为本的观念,可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有规则地设计成片森林,树种无需名贵、珍稀如南方的水杉、池杉、香樟、木荷、杜英 桉树等,北方的杨树、槐树、千头椿等,让树木起到改良空气质量就可以了,并使人们在城市森林中尽情郊游、娱乐、休息。
3、缺乏立体、层次绿化。我国人口众多,可用土地资源少,在城市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屋顶绿化的出现正好解决城市人多地少而绿化率必须提高的难题。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可充分利用空间开展绿化。在地面栽种成片高大树林;在建筑物墙面上利用常青藤、薜荔、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进行墙体垂直绿化;在阳台上设计种植槽,以便用户栽植花草;建筑设计屋顶,栽种矮小花灌木、铺设草坪。从而真正全方面多层次进行城市绿化,使城市建在森林中。
二、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
1、保护多样性原则
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 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 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2、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 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应用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例如桂花、樟树对枫树有利;夹竹桃;大叶黄杨;罗汉松;垂柳;楝树、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女贞;海桐;月季;柳;楝树、白桦与松树等则不宜种植在一起。
3、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例如水杉为中国特产,原产地很窄,但引种地区可以很宽,而且在某些引种地区比原产地长的还要好。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北方受风沙困扰的城市应该发展防风固沙林;黄土高原、山区及江河沿岸的城市应重视营造水土保持林;干旱缺水的城市要建水源涵养林;干燥炎热区的城市应建设用于气候调节的林地,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风景园林事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首先要加强学科的建设,加强学术研究工作。学科的发展要讲求学科体系的发展,形成学科集群,发挥专业和综合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风景园林已和城市规划、 建筑学并列作为大建筑学科的三大分支之一。
三、城市园林绿化与设计新思路
1、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
自然景观是人文景观的依托,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的灵魂,有了灵魂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高格。现在有一些大的楼盘也有了一些人文景观,其人文景观大部分是西方的,什么哥伦比亚大道、圣地亚哥大道、维多利亚港、加利福尼亚、巴厘岛等等,我不是反对西洋文化,但为什么好的中国文化却没有一点?我们应该吸收其优秀的精华部分,中国的孔子、孟子、李白、杜甫,包括现在的好多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特别是现在我们提出要进行中华文明复兴的时候我们更要关注中华文化。
2、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鲜明特征
以保持自然、使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以往人类建设城市获取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远离了自
然,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深刻地阐明了一个严酷的规律,城市中自然环境的丧失,将是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根本性的丧失。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维护与提高,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系列措施和模拟自然的园林设计手段,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绿色是环境建设之本,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这是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间。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自然空间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其发展规模与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结构的改善,制约着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3、树立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意识
在政府园林部门指导下,引种、繁殖并培育露地观赏植物优良新品种丰富城市绿化树种,增加城市绿化树种的生物多样性,使中国城市绿化以新内容、新面貌而出现世界东方。要因
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种类为主,进行乔、灌、草、藤适当的空间搭配,以吸引能适应城市生境的动物栖息其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密切结合。城市绿化要与生物区域规划结合起来,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通过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发挥一个保护区带动周边一个区域,保护好天然林生态系统,促进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公园和庭园绿化应选择更多发展前景的珍贵、特有和常绿植物开展实验和推广。
4、城市园林绿化与设计要有新创意与灵感
中心广场是整个社区的象征。广场的中心区域地面上星罗棋布着一些小地灯,环绕地灯的是一些非常细的柱状小喷泉,地灯发出的柔和的光线配合喷泉喷出的薄薄的水雾会产生一种非常梦幻的效果,在夜晚俯视的时候象夜空中的星星。中心区域的周围是带轨道的金属长凳,这些长凳颜色不同而且在夜晚可以发光,就象行星在围绕着太阳旋转,非常的富有想象力。再往后是一个玻璃天穹的设计,这是整个中心广场的标志性建筑。玻璃天穹对底部发出的光线具有反射和折射的作用,拥有了玻璃天穹会使整个区域具有一种美妙的舞台的效果。由广场成辐射状还伸出三条波浪状绿化带,这种设计的灵感是来源与火山流。三条绿化带一直延伸到三个线形住宅区花园,采用的植物都是姿态比较轻盈的植物,看上去就象金星上浮动的气体云层,因此我们把他们称做气体花园。线形住宅区花园主要是为居民提供的一种社交空间,并且为儿童和老人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四、结束语
园林是人居环境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围绕一定的依据,即因地制宜、依照水势、以绿为主和优化建筑,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才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刘晨阳,杨培峰. 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文思考[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 (8) :80.
[2] 文华. 园林设计 “忌” [J]. 湖南林业, 2007,(01)
[3]李慧斌,汪小平. 浅析在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J]. 山西建筑,2008 ,34 (13) :3482349.
一、解答技巧
考生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审题不当;方法不当,表达失误;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知识点遗漏。因此提升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开放性试题得高分的有效手段。
1.认真读题审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答,读题审题是关键。做题时要善于抓住题中关键词语和限定词,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同时还要准确把握题目所给的隐性条件,这些条件中往往包含答题的要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要求比较的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要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样可以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描述”“概括”“简述”“分析”等文字,有效地组织答案。
2.善于联系迁移
要想答对题,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关键,做题要善于联系和迁移。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开放性试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3.答题全面准确
平时复习一般要求考生“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应该尽量多答,全面作答。当然多答不是乱答,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平时复习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只有答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例:如果你是市长,如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答: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②提高水价;③节约用水;④科学用水;⑤保护水资源;⑥防止水污染;⑦兴修水库;⑧跨流域调水等。当然,答案要点要围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这个中心,不能漫无目的乱答。
二、分类解答
类型一辩证评价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考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有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这样的设计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以下为辩证评价型试题的解答技巧: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XX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XX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1(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2)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参考答案】(1)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2)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1)联系材料分析,楚河中游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交通便利;且临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环境好;“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表明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2)从该地造纸厂的区位优势分析A观点:从资源利用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可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国际合作分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可以扩大造纸厂规模;从市场分析,经济发展,会使市场扩大。从市场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B观点:从市场规模分析,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扩大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污水排放量增大,会造成水污染;砍伐林木增多,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类型二探究发散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很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中的探究发散型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1.解答地理实验题与解答理科实验题类似。论述题侧重人文地理部分的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交通线路的发展状况、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论述题往往提供大量材料或理论信息,有的还与地理热点相联系。
2.回答探究发散型的论述题既要回忆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又不能把所学的教材知识完全照搬,要根据所给资料提取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分析问题,如原因的分析一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措施要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等。
例2(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2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题思路】该题以中国部分区域图为材料,通过对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的分析,考查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1)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对外流河而言);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2)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三、能力测试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采主要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即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用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邻近的岩石构造,扩张裂口,使天然气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美国是目前世界页岩气开采量最大的国家,其页岩气单位热值的使用价格约为汽油的一半。图3为美国本土页岩气储藏地的分布。
(1)据图概述美国页岩气储藏地的空间形态及分布特点。
(2)简析近十年美国一些投资公司加大页岩气开采量的原因。
(3)据初步勘探表明,我国四川盆地边缘也有丰富的页岩气储藏。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采,请说明理由。
2.哈大高速铁路北起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南至辽宁省大连,是东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首条跨越高寒地区施工建设的高速铁路。全程仅需3个多小时,它的开通将大大缓解东三省运输压力。读“哈大高速铁路示意图”(图4),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哈大高速铁路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2)高速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3)简述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
3.读“婆罗洲等高线图”(图5),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婆罗洲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图示评价婆罗洲内河运输的自然条件。
(3)浙江某开发商拟在婆罗洲承包土地种植橡胶,承包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请你利用所学农业区位等地理知识,帮助该开发商写出实地考察的内容。(至少写出4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图6)
材料三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殆尽,使得相关产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带来了企业停产、失业人数激增、收入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确定多个城市(包括地区)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从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
(1)根据材料,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材料二中“珠三角”地区将强化石油加工能力,打造炼油基地群。简要分析该地区建设炼油基地群的优势条件。
(3)有人认椤白试纯萁咝途沙且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多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地区。
(2)页岩气较清洁,价格较低;美国能源消耗量大;美国资金雄厚,技术成熟;页岩气投入市场,前景广阔。
(3)不赞同。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要求高;对地质环境影响大;我国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水平较低。
赞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2.(1)经过高寒区,路基和轨道可能冻胀、覆盖冰雪等。
(2)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施工环境等。措施: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中取土,改造还田;以桥代路,采用高架桥;取土坑改造成鱼塘以及绿化造林恢复植被;少占农田,减少施工对农作物的损害等。
(3)能有效缓解哈大铁路原有的客、货混运状况;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
3.(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理由:河流自中部向四周流,呈分散状。
(2)婆罗洲终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量稳定;河流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河流短小,航程短;河流上游地区山高谷深,通航条件较差。
(3)①当地的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状况;②土壤质量情况,土地租金;③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情况;④劳动力的素质及数量,工资成本;⑤当地政府的农业优惠政策;⑥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答对4点即可)
4.(1)与港澳台临近,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北承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利于进行经贸合作;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良港和铁路等,形成立体交通格局;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答出四点即可)
(2)海运便利,利于石油运输;常规能源缺乏,石化产品市场广大;工业基础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答出三点即可)
关键词:台风;广东滨海;景观;植物设计
滨海城市的开发热潮正在广东滨海城市展开,旅游城市建设、主题公园、度假酒店、滨海住宅等项目建设纷纷上马。为了吸引消费者,政府部门、开发商需要使项目在环境氛围、舒适度、公共设施等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而景观绿化对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主题景观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滨海城市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沿海地区在受到台风等影响下,就会形成对景观植物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广东气候条件
广东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大部分属亚热带气候区。光温水风等气候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1981-20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1.8℃,最冷1月平均13.3℃,最热7月28.5℃。平均年降水量1789.3毫米,最少年1314.1毫米,最多年达2254.1毫米,12月最少(32.0毫米),6月最多(313.5毫米)。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恩平平均年雨量超过2500毫米,海丰接近2500毫米,龙门略少为2100毫米。年暴雨日数最多的是海丰,年均13.5天。1951-2010年,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平均为5.2个/年。
二、简述灾害性天气对广东滨海景观植物的影响
1、对绿地的破坏
广东滨海地区在强台风作用下,会形成植物景观的破坏,也会给整个绿地带来一些综合性的破坏。特别对在短时间内形成植物景观的破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2、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胁
由于受到台风影响,一些植被就会被折断,存在砸伤行人、压坏房屋等方面的破坏性。同时,台风气候对城市绿地以及树木倒伏等影响,以及在植物的重新修复上,要形成相应的控制措施,带来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
3、整体影响原因分析
广东滨海地区在强台风、风沙侵蚀和盐碱等不利条件也十分突出。其中,在树木的整体控制中,由于不同植物的抗风险能力不同,在树冠形状、冠根比、木材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树木移植后的恢复情况,通常小树移植后恢复较快,速生性树种移植后恢复较快;频繁的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线的改造需要频繁搬迁大树,引发施工伤根、种植穴变小等情况,使得根系的固着能力受很大影响,甚至因此破坏了根系的正常生长而致使支撑能力下降,大大降低抵御台风的能力等等,都会给整个景观植物造成相应的影响。
二、探讨广东滨海景观植物设计运用
1、景观植物设计的运用
做好景观植物树种规划设计也能提高建设项目建设质量并降低运营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结合台风带来的多种影响因素,全面加强防治措施,更好的构建景观植物的整体防台风的能力。
植物设计基本原则包括:优先采用乡土树种,辅以外来适应性强的树种;适地适树,结合应用场地的情况,增强群落稳定性;快长树与慢长树相衔接,使绿化效果快速成型;优先选用珠江三角洲地区苗木市场可供应的容器苗(假植苗)种类。实现植物多样性与各个效果艺术性相结合。
2、景观植物设计的中乔木的选择
因此乔木树种选择标准为:1)抗风性强。深根性、风阻系数小;2)周年生长旺盛,枝叶冠幅恢复能力强;3)优先选用能适应夏季高温炎热及冬季短期低温等极端天气的树种;4)优先选用具备较强的耐旱、抗淹、耐土壤盐碱能力;4)优先选用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可买到的山地苗、假植苗或容器苗。
景观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能给人以地域、时节的启示,表现出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
(1)基调树应以适合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为主;
可选用海南蒲桃、人面子、小叶榕、大叶榕、垂叶榕、尖叶杜英、黄槐、黄槿、扁桃、木麻黄等。
(2)骨干树种以层次明显,叶、花和果实等景观效果突出的树种为主;
观叶树种有:香樟、秋枫、人面子、盆架子等
观花树种有:凤凰木、红花羊蹄甲、火焰木、鸡冠刺桐、大叶紫薇、腊肠树等
观果树种有:树菠萝、荔枝等
(3)特色树种的选择,体现景观主题及形态效果突出主景树种;
常用特色树种:香樟、秋枫、人面子、盆架子、凤凰木、木棉、鸡蛋花等
(4)营造阴凉舒适的环境;
可选用小叶榕、香樟、盆架子、黄槿、垂叶榕、阴香等
(5)棕榈植物的运用,突出亚热带滨海特色;
常用棕榈树种有:大王椰子、椰子、蒲葵、假槟榔、狐尾椰等
(6)保持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类型比例为8:3。
常用常绿树种有:小叶榕、垂叶榕、香樟、火焰木、南洋杉、阴香、串钱柳、海南蒲桃、尖叶杜英、水石榕、秋枫、大叶相思、南洋楹、红花羊蹄甲、腊肠树、铁刀木、黄槐、橄榄、荔枝、人面子、扁桃、盆架子、海南菜豆、黄槿、
常用落叶树种有:鸡蛋花、蓝花楹、凤凰木、大叶榕、木棉、美丽异木棉、大叶紫薇、鸡冠刺桐等
(7)临海区域保证防风林的营造,以抗风、抗盐碱树种为主;
可选用木麻黄、椰子树、黄槿、大叶相思、海南葡桃、杜英、大叶榕、朴树、海南菜豆、水瓮、水黄皮等。
3、防台风措施的综合模式
(1)适当修剪;
在台风来临之前,应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因为树木冠幅过大时需要适当修剪,否则容易形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例如有些树木树冠直径达3一4米,枝叶浓密,但主干胸径却不至10厘米。主干承受的压力太大,最好能制定详细技术规程指导在台风季节来临前修剪部分影响防风的枝条。
(2)是按时加固护树设施;
在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来临前,要对绿地树木进行支撑检查,原有的支撑要进行修复加固,老化的要更换,缺损的支撑要补齐,要根据树木的大小规格、树种特性、现场立地条件等因素采用钢管、水泥柱、钢丝绳、竹竿等支撑物进行支撑,用铁丝、绳索扎缚固定。支柱与树干之间垫一些旧的橡胶、草绳之类柔软的东西,防止风摇树干时磨破树皮。对新栽树种、古树名木等要采取特别加固措施,如使用防护钢架、连片加固等方法,加强防风效果。
三、结语
在强台风影响下的滨海景观建设,要突出与自然灾害相吻合的特征模式,在设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形成多方面的控制措施,尊重植物的生长特性,才会使得建设很好的景观效果。尤其是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可以形成多角度的综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仲幸;荣先林;杭州下沙景观植物适应性调查[J];现代园艺;2012年24期
[2]谭广文;曾非凡;刘斌;广东海陵岛银滩滨海旅游区景观树种选择与应用研究[J];中国景观;2013年05期
1.下列关于图中住宅区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环境质量好,为高级住宅区
B.②地交通方便,房价较高
C.③地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
D.④地交通便利,污染较轻
2.该城市功能区规划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A.住宅区分布凌乱
B.工业区距离市中心太远
C.铁路线穿过市区
D.森林公园占地太多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聚落和交通干线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平原B.山地C.高原D.丘陵
4.关于图中三类城镇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类等级最低B.②类提供的服务最少
C.③类数目最多D.③类之间距离最远
下图示意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过程,图中的标准值是指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比数值。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信息表明( )
A.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化稳步发展
B.1965―1975年,我国城市化与世界同步发展
C.1975―1995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城市化进程
D.1995―2005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6.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我国目前( )
A.城市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B.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化快速发展
D.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a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农业区
8.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0.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10.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
A.美国硅谷
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C.德国鲁尔区
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据此完成11~12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11.下列关于四省(市、自治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贵州城市化质量最高
1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不分散
D.城市化水平较高
读“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甲功能区可能是( )
A.行政区B.低级住宅区C.高级住宅区D.文化区
16.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201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以上。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3~14题。
2010年底深圳市三大产业结构图(%)
2011年底深圳市三大产业结构图(%)
13.结合上页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在2011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10年相比,2011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14.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状况。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下图),回答15~16题。
1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二、第三产业波动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
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
16.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
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
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式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业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业D.高端装备制造业
18.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据此完成19~20题。
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
辽宁省34.1%50.6%54.2%63.3%
广东省17.6%23.6%55.1%66.2%
19.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大量向农村迁移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25.目前包括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在世界上仅次于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 )
①加强城市间竞争,有利于城市的共同提高②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模式的转型③提高“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实力④加强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下图为某地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1991年与1951年相比,该地区( )
A.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B.40~60岁人口比重保持不变
C.20~40岁人口比重下降
D.0~5岁人口比重上升
27.2031年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是( )
A.少儿人口比重大
B.老龄人口比重大
C.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
D.男女人口数相等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8~29题。
图Z2-2
28.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 D.丁
2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30.人口增长模式最能代表现代型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1.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
B.国家政策的影响
C.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32.影响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B.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21~23题。
2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海南省
2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一产业发展同步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1995―200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2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24.一定区域内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区域( )
A.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B.资源数量呈负相关
C.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自然环境条件无关
25.决定一定区域内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B.民族构成
C.人口密度D.城市化水平
下图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乙和丙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 )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交通便捷D.传统工业集聚
27.甲地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低级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
C.工业区D.文教区
28.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9.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城市的等级越高,所提供的服务( )
A.种类越多、范围越大B.种类越少、范围越大
C.种类越少、范围越小D.种类越多、范围越小
31.下列关于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B.等级越高,职能越单一
C.各等级服务范围有明显界限
D.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生产中心
32.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
A.城市空心化日益明显
B.城市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C.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D.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33.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拓展道路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C.鼓励私人购车,以解决乘车难问题
D.禁止一切外地车辆进入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4.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读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回答35~36题。
35.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是( )
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
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
36.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厂位于该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
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
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下图是某城市渍水内涝次数的季节变化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尼罗河三角洲B.巴西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西欧平原
38.为防止城市渍水内涝发生,该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优化城市道路
②改扩建城市的排水设施
③增加城市的地形坡度
④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199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9~40题。
39.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40.该市要建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 )
A.M处B.N处
C.O处D.P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据此完成41~42题。
41.关于我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B.中部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西部地区人口机械增长高于东部
D.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
42.下列关于2000―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农民工向第一产业回流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工业已转向资本密集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43~45题。
43.图示地区中等级最高的是( )
A.a B.b
C.cD.d
44.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B.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C.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
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45.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
A.u和sB.u和t
C.v和sD.v和t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据此回答46~47题。
46.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大洲分别为( )
A.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
B.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
C.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
47.乙大洲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建设滞后
B.经济发达,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C.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低
D.对外开放,人口大量外迁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48~49题。
48.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49.四地中最有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读某市土地利用类型图,回答50~51题。
50.图中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业高度集聚
51.上页图中土地规划最有利于该市( )
A.改善人居环境
B.促进工业发展
C.调整产业结构
D.推动科教事业发展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52~53题。
52.与甲、乙、丙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53.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下图为某城市甲、乙两类商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4~55题。
54.如想新建一个与甲类商店等级相当的商店,下列各地最适宜布局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5.在甲、乙两类商店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类商店规模小,数目少
B.甲类商店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近
C.乙类商店的等级低,数目多
D.乙类商店服务范围小,服务的人口多
下图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其人口的规模。据此回答56~57题。
5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1和P2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彼此并不重叠
B.P1和P2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C.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
D.P2城市服务范围与P1相等
57.图示高速公路的主要影响是( )
A.P1港腹地范围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B.P2港腹地范围缩小,经济衰退
C.M1、M2城镇经济区位明显改善
D.M2城镇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5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河流、矿产资源)。该城市未来将向东北方向扩展,试从交通、河流两方面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A、B、C三处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请简述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拟在①、②处分别建化工厂和自来水厂。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地点拟建项目是否合理判断理由
①化工厂
②自来水厂
65.甲图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乙图是该城市2013年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风。
A.西南偏西B.西北偏西C.东北偏东D.偏北
(2)由此可知,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个城市( )
A.上海B.孟买C.新加坡D.伦敦
(3)2013年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人口增加最快的是。
(4)根据图示信息,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66.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资料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分别选择高级住宅区和化工厂的最佳建造地址,并分析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
59.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功能分区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结合图甲,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并说明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根据图乙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并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60.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的高低,并说出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变化的原因。
年份降水量/%蒸发量比重/%地表径流量比重/%地下径流量比重/%
1960100401248
20121002741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6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三大都市圈投资额、出口额、消费额占GDP比重表 (单位:%)。
都市圈1987~1996年1997~2006年
投资额/GDP出口额/GDP消费额/GDP投资额/GDP出口额/GDP消费额/GDP
长三角
都市圈33.0032.3335.3736.7041.2432.63
珠三角
都市圈30.1092.9436.0829.8895.3535.50
京津冀
都市圈36.7414.1137.7839. 9915.9635.00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亩)
年份蚕桑甘蔗花卉水果蔬菜橡草其他
19787.3415.960.690.111.1204.15
20041.9516.014.201.501.191.342.05
(1)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茧产量减少对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产生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3)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请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6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D 6.C 7.A 8.C 9.C 10.C 11.B 12.A 13.B 14.B 15.A 16.D 17.C 18.B 19.B 20.D 21.A 22.D 23.A 24.C 25.A 26.C 27.B 28.C 29.A 30.A 31.A 32.B 33.B 34.B 35.C 36.D 37.C 38.D 39.A 40.C 41.A 42.B 43.D 44.B 45.B 46.A 47.C 48.D 49.A 50.D 51.A 52.B 53.C 54.A 55.C 56.C 57.A
58.(1)河流 东北方向有新建的铁路及高速公路,交通条件好;有河流经过,用水方便,水运便利。
(2)B 环境优美;靠近文化教育区;位于河流上游;距工业区远;等等。
(3) 地点拟建项目是否合理判断理由
①化工厂不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污染水体;位于城市上风区,污染大气
②自来水厂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59.(1)主要土地利用方式:该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面积较大。
变化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面积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也增加较快,交通用地面积和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增加缓慢。
(2)A: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住宅区;C:工业区。
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郊区地价低,环境好,有利于高新企业发展。
60.(1)A>B>C。
判断依据: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故地租最高。
(2)D地。
理由:靠近文化区;邻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植被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出行;等等。
61.(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处理排放(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将工业废气进行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关键字:高校食堂废水 中水回用 秸秆吸附过滤 土壤生化法
引言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有关提高水价,限制发展高用水量的行业等规章和措施。而郑州市是全国30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之一。据节水办介绍,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量分配方案,仅能保证到2010年郑州市基本不缺水。到2020年,仅市区就缺水2亿吨。如不采取节水和挖潜措施,郑州市将遭缺水之痛。[1]
近年来,高校餐饮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内注册各类学校食堂约10万个,而郑州市高校数量多,规模大,这就为高校食堂废水回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高校食堂废水现状分析,提出新方案,为高校这个用水大户提供解决节约用水问题的新思路。
一、高校校园食堂废水的特点及回用的必要性
根据现有校园餐饮场所运营后会产生的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食堂对周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废水污染[2]。食堂废水的成分复杂,其中的悬浮杂质分为以高分子脂类及其衍生物为主的油类和呈饭菜碎粒、不溶性蛋白、纤维质及淀粉质态的非溶解性有机物两类。现各高校食堂基本都设有隔油井,但食堂废水经过隔油井、除渣等预处理后,仍然会含有大量难机械处理的乳化胶体状的油脂、蛋白质、食物纤维等有机污染物,若直接排入污水管道,不仅会黏附于管道,影响城市污水管网,还会给后续处理带来麻烦。
以郑州大学新校区食堂废水水质调查为参考,考虑一个变化周期的水源均和,总体排放原废水水质为
采用生物处理及简单的物理处理方法即可有效降低BOD5、CODCr、SS、氨氮等指标;为满足杂用水水质要求,处理设施BOD5、CODCr、SS的去除率应分别达到:90%、90%、95%――可以实现。
另外,高校食堂废水水质水量变化规律明显,水源充足,便于收集,这就为中水回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且考虑高校校园人口密集,水系统较独立,宿舍、教学楼较集中,食堂废水排放量大,而冲厕用水量也大,这就提出了中水回用的必要性。
中水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中水回用不仅可以解决污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还可以提高水资源可用总量,是城市重要的开源节流节水措施[3]。食堂废水在城市废水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中水回用不但可缓解城市污水处理负荷,且为高校节约水资源,有利于良好用水环境的形成。
二、方案简述
中水回用的关键是处理技术,中水处理技术按其机理分为生物法、物理化学法等。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处理方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中水处理多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4]。新方案的构思是以生物土壤处理为主的物理―生物―物理方法及实现此方法的设备,它包括物理方法的预处理,生物净化处理和物理方法的终端处理三部分。预处理部分是用物理的方法用沉渣池除去污水中的食物残渣碎屑,而沉渣池沉降在流动的污水中难以沉降比重小于2大于1的食物碎屑,隔油池再次拦截吸附并隔除大部分的油质污染物。生物净化处理的部分是在土壤生物好氧反应器中进行的,充分利用土壤自身特点达到去除有机物、净化污水的目的,终端处理部分也是以物理方法进行的,其主要装置是过滤池、圆形布水器及秸秆层,均匀布水后经过秸秆层及最后的沙石净化获得回用水,可用于冲厕或冲洗餐厅地面等等。残渣及其附着物―秸秆层―进入沼气池产沼气。
工艺流程简图:
三、各构造的特征
沉渣池
沉渣池去除在流动的污水中难以沉降的比重小于2大于1 的残渣、碎屑,同时起调节水量作用,克服餐饮废水的排放间断性及流量不稳定性,使后续处理装置进水均匀,保证秸秆层的截留吸附作用。池底残渣采用静水压排泥,定期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
隔油池
为更充分利用秸秆层,考虑布水均匀,采用附图中所示的布水器,分散进水流束。铺设两层秸秆对初水进行预处理,减轻后续工艺的负荷。利用秸秆这种大纤维的吸附拦截作用,作为载体,拦截餐饮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固体颗粒,同时吸附餐饮废水中的油脂。而隔油池另具有沉淀池的作用,进一步对初期除油水净化定期更换秸秆层,将使用过的秸秆(附有大量油脂)放入沼气池产沼气。与传统意义上的隔油池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别,该处使用简化的隔油池结构,使用廉价、吸附油脂效果好的秸秆纤维,保证除油除杂质的同时,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且对池型要求不高且减少了隔油墙及一些进出水特殊管道,造价更低占地更少。
生物池
该生化池是模拟天然湿地净化水体的原理,即是利用土壤处理污水的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土壤本身为一种多孔介质,能吸附和过滤污水中的悬浮颗粒,为下一步的生物处理奠定基础。生活污水中的悬浮颗粒被截留在土壤中后,在土壤表层渐渐生成黑色的、厚度为2―5厘米的胶状生物膜[5]。生物膜主要有土壤及污水中的微生物所组成。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土壤微粒上,依赖吸附过滤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生存。它们以这些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同时完成了对污水的净化处理。
土壤对有机物的分解主要是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而决定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土壤中氧气的含量。如何使氧气充满土壤成了本净化装置的关键。
据此我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净化装置。(附图二)
生化池由三层倾斜的隔板组成,每层隔板上堆放60-70cm厚的活性土壤颗粒。在上一层的隔板和下层土壤上层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空气层,并对应通风孔。该生化池采用间歇式进水和间歇式落水。进水阶段土壤先后进行好氧、厌氧反应;落水阶段土壤重新充满氧气,恢复生物活性。
当进水时水充满整个池子,好氧微生物消耗土壤中的氧气分解有机物,随着时间的进行厌氧微生物也分解微生物。经过一定时间后开启阀门放水,然后静置生化池,打开池壁上的通风孔,使空气进入。对于刚打开的通风孔,池子内部的空气湿度较大,隔板又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较容易实现池内外空气的对流。由于土壤的厚度不大,形成对流的空气中的氧可以扩散到土壤中,使土壤充有氧气,微生物借此恢复生长繁殖,土壤恢复活性,以便有效处理下一次进水。如此交替运行。
为了使污水的处理能够连续进行,我们设计了两个生化池,实施1#池进水--2#池落水,1#池落水--2#池进水的运行模式,提高处理效率。
过滤池
采用旋转布水器使布水均匀,经秸秆层、沙石层净化出水,降低出水浊度及SS。秸秆层定期更换进入沼气池。
沼气池
该沼气池利用食堂废物、食堂废水预处理废渣以及装置中定期更换掉的秸秆层产生沼气,可用于食堂炊事或供暖、照明等等。废物多次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四、新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点
现有的食堂废水一般没有进行处理,极少数单位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是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环境工程篇》中是生物化学法,其处理流程为格栅、筛网、沉砂池预处理加压溶气曝气二次沉淀污泥回流排放,其缺点是处理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日处理量小,污水停留时间长,处理效果却不尽理想。新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投资省,操作工艺简单,充分有效利用污染物降解周期内的能源,实现中水回用,建立良好的用水环境。
本实用新型节能减排装置结合秸秆、土壤自身优势,采用独特简单构造,能有效去除食堂废水中的动植物油、CODcr、BODs、SS、氮磷等污染物,克服水体发生黑臭,影响回用效果。排水能较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回用于高校各楼舍冲厕、扫除,甚至校园绿化等。而处理过程产生的废物可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气可回用于餐厅炊事、照明或供暖等,能够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综上所述,本装置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所需投资少,操作工艺简单,排放水达到非直饮水回用水排放标准,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节约了水资源,残渣还可用于产沼气,能源回用,社会和经济效益好,适用于处理高校食堂废水,甚至可以推广至酒店、饭馆、宾馆、集体食堂等餐饮业。
五.结论
(1)高校食堂废水中污染物SS值很高,浊度很大,BOD、COD值相对较低。因此高校食堂废水是一个低浓度污染源,它们所形成的分散性活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
(2)物理法预处理土壤生物法物理法终端处理这种新方案是在传统处理方法基础上通过综合各处理方法的优点并加以改进而提出的。
(3)物理法预处理土壤生物法物理法终端处理工艺结构简单独特,并能充分利用秸秆、土壤等廉价材料,充分展示了节能减排的优势。
(4)这种新方案综合利用物理法和生物法等多种处理方法,能有效去除餐厅废水中的有机物,达到中水回用的目的。
附图二:
附图三:
参考文献:
[1]郑州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出台).法律之星,2009-3-8
[2]赵锦慧,李海波,李兆华,赵丽娅,王波.校园餐饮场所的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分析.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
[3]《中水回用质量标准》编制工作大纲,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重庆市水利局,2004-1
[4]HAMER G Polluted water renovation for reuse recent
bio―technological advances applicable in hot arid regions[J].
desalination,1989,72(1):31.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文化应用;现状;关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一、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建筑的文化差异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十分有必要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中国的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园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得自然景观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设计,传统的园林设计中与戏曲、绘画以及诗歌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地方的文学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在景观设计中适当地加入特色的文化可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和文学感。园林景观设计师将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山水景观展现出来,让诗歌中的优美画面成为现实。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苏州园林中采用的留白设计,留给人无尽的想象,适当的留白可以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升华设计的主题。苏州园林中多处景观都借鉴了王维的《辋川山居图》中的景象,这些传统文化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帮助下创造出不同的美景。深圳的万科小区中的景观设计中完美了实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巧妙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二、园林景观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大量的题材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与文化艺术的综合展现,人们在观赏园林内的风景时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体验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不同地方的园林景观会根据当地的文化来设计,城市的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灵感。设计的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再加上人类是文化知识的缔造者,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可以提高整体的价值。要想真正将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的特色文化有清晰的的认识,将地域文化与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获取设计灵感。
(二)园林景观设计使得文化回归到现实
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回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大部分的景观会效仿国外的建筑,使得不同城市的景观出现雷同,大大降低了园林景观的魅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开始重视地域文化的应用,将地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魅力,还能树立园林景观的特色,传播中国的文化。仅仅通过引进国外的建筑风格和手法无法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地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地域文化也在发生着改变,将这种文化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环境的同时还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将科学技术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段将地域文化的精华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的应用与分析
(一)民族建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文化能否真正的展现出来完全依赖与人类的智慧。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古老的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分析不同地方的建筑特点可以知道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例如云南的民族村,在这个地方聚集着大大小小20多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白族的建筑都建有门楼,大门的瓦檐和装饰部门主要采用木质的材料,其他部门以砖瓦为主。在同一建筑上使用不同的材料,可以体现建筑整体的层次感。建筑的表面还有木雕、彩画以及石刻等生动的立体图案,增添了建筑物本身的灵动性和趣味性,观赏者在看到建筑时脑中会浮现很多的场景。黎族的古老建筑主要是以茅草为主,特色的竹楼、风雨亭和水井等,将傣族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彝族当地的建筑为了展现特色的虎文化,会在建筑上客商带有虎的浮雕。云南村中各式各样的建筑造型,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公众眼前,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会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别具风味的园林景观。
(二)民族音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很流行的回音建筑就是将民族音乐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典型。例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通过墙壁将音乐传递出去,让游客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应用的一点,将音乐与景观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丰富了音乐的形式,传播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形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大部分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追求的目标。园林景观设计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才能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民族音乐可以给园林景观设计师带来别样的灵感。
(三)民族服饰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民族服饰和文化一样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段服饰也会有区别。传统的民族服饰上会直接展现当地文化的特征,服饰上的图案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体现得十分明显。民族服饰的色彩、面料、设计以及图案等等都是各自文化的代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适当地加入民族服饰能够更好地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例如上海世博物馆中的贵州馆就借助夸张的民族服饰和头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如何将民族服饰和景观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部分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师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应用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缓解城市的自然压力。中国现在很多园林景观中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北京的颐和园以及苏州园林等等,适当的民族文化可以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设计师要想在园林景观中充分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一定要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分析不同地方的文化来找寻更多的设计灵感。各个地区的文化既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上的享受更为向往,城市化建设要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温水镇二期园林景观设计为例[D].2013
[2]马翠翠.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