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安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经常面临一些问题。从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所面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问题出发,在论述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策略。
伴随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面临了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来说,仅仅依赖于职校学生入职前的岗位培训是不够的。从职业学校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培养职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学生存在着对设备与工具认识片面,对法律规定及管理制度知道较少的情况,同时对其自身所面临的作业环境了解不够,甚至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从社会化成长来看,所面临的主要是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对与此时的工作学习环境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流程知道得极少,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失误,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而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与技术领域的需求这两个要素为基础的教育,这两个要素要求应对学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二、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影响因素
从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学生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客观因素。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由于职校学生是作为不同于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特殊群体存在的,其学习的目的也主要是以就业为核心。因而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现实需求,从学生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培训。其次,从学校的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职业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的不同,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的不同,都会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以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也呈复杂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包括法律规定及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转变等都会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策略
1.提高职业学校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职业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贯穿在职业学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参加工作的全过程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2.优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组织相应的演练或者演习,从而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明确地知晓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如,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危险源辨识方面的培训。
3.拓宽学生参加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实践
职业学校在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应不断拓宽学生实践机会的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更好地理解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比如,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到某化工厂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企业如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进而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所涉及的运行控制与绩效测量和监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过程,职业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邬维娜,卢惠娟,王君俏,等.国内外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56-57.
1.机制创新。突出“责任关怀”,推动职校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纳入课程体系,细化技能安全操作规程,形成融企业安全文化的6S教学管理模式,改进评价体系,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被省教育厅纳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范围,为全省职校大面积普及与应用提供了保障;《关于制定江苏省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条例的建议书》被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为“地方立法方面的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架构创新。系统构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授课计划、教学组织到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了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全覆盖,即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教学全过程、覆盖职前职后。绘制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全图,从科学性和教育性双维度构建内容体系。
3.内容创新。成果汇聚19所职校群体智慧,组建跨校际、跨专业教科研团队,主持完成了5项省级课题研究,发表了88篇专题论文。构建“防―控―治―护”“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研发首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建立全国首个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网站学习平台。
2008年6月,项目组结合江苏省公民教育项目课题“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问题实践研究“,率先开展职业伤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调研。2010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教职成司函〔2010〕130号文件)。同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方案》,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牵头学校)组织19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一、二年级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每周1~2课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情景体验、互动对话,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训练实现安全操作无缝对接,完成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情、意、行”的完整学习过程。近4年来的职校毕业生、安全培训学员、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反馈表明,学生在企业安全意识强,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认可满意度超过90%。培训基地依托国家安全二级培训资质,每年为企业、社区开展安全技术培训8000余人次,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近三年连续获“江苏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项目组围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通识意义、行业意义、岗位意义,紧扣岗位特性和职校实际,根据2012年最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五要素内涵,构建岗前“预防”、岗位“控制”、事后“应急”、权益“维护”的“防控应护”“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研发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个人防护4个模块29个话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和岗位实际,还开发了补充教材《珍惜安全,远离危险》、专业教材《矿井通风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等。开发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资源。搭建了全国首个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全国有16所职校正使用该资源,发挥了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和实训基地为阵地,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依托“人人通”“云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突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前知识”“前概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将“事故案例”“情景导入”贯穿“探究与实践―知识拓展―综合演练―综合评价”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预判、分析职业岗位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自觉遵守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职业健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成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制度、细化实习实训安全规范与规程,开发符合行业、专业岗位特点的安全实习手册。引进企业安全文化,在实训教学中形成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的6S管理模式。建立安全体验馆、自救器训练室、创伤急救训练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等9大安全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安全技能体验。还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安全上岗证年通过率达98.8%,提高实习生的安全修养,让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该项成果着力破解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
一、破解为何教:明确方向,列入方案
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职业病预防、生理性伤害防控、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等层面。亟须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关口前移,进入课堂,融入活动,渗透专业,引入岗位。
二、回答教什么:研发教材,开发资源
根据国家最新《职业病防治法》和教学实际研发教材,内容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及个人防护4部分29个模块,既有通用模块,又有结合专业大类的专业模块。建立全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知识点积件数162个,PPT162张,测试习题205道,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精品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设计等原创性资源,服务教学。
三、落实如何教:全面覆盖,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下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基层林业企业必须要研究当下企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新的形势,分析当前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形成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
基层林业;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有效途径
1当前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教育管理的认识程度严重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对于林业的管理不断增强,部分林业企业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基层的林业企业责任逐渐旁落。基层的林业企业对于安全教育的管理认识越来越不足,尤其是从业人员基本为临时聘用的当地农民,学历低、文化素质低,有的甚至不识字,导致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对于企业来讲也只是表面应付,根本不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导致整个行业人员素质较差。
1.2缺乏安全教育的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林业企业的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多数是由一些林业人员兼职担任,其管理素质严重落后,在对安全教育管理上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开展和实施培训,也缺乏经验积累,导致培训就像是“蜻蜓点水”,尤其是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导致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浮于形式。
1.3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教育培训
由于基层林业企业安全的人员多为临时聘用或者是劳务派遣,这都使得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即使是企业经常组织安全技能培训,由于水平有限,对于培训的知识不能够正真的消化吸收,再加之缺乏约束机制,使得施工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对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不能够有深刻的意识,最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林业的损失和人员的伤害。
2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2.1严把用人关,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鉴于当下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素质低的现状,必须要通过正规的招聘,聘用素质高、学历高、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从事基层林业工作,这样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职业技能,从而维护基层林业的安全。为了适应新形势,基层林业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聘用高素质人才,不能单纯为了节省开支,聘用学历低、素质低的农民滥竽充数。同时,要防止就近照顾、领导子女随意安排工作的现象出现。
2.2提高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建立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只有提高了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更有效地对人员进行管理,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各种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职业技能,不断丰富安全技能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了把管理工作做好,必须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才能够让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有据可循,因此,必须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2.3严格培训,加强考核的重视程度,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要想使得培训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尤其是考核技能,不能严进宽出,对培训产生懈怠,要把培训的实际效果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这就需要严格实施考核制度。通过培训后,组织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不合格者继续培训或者辞退,提高培训人员的学习意识,真正掌握培训所学的知识,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得基层林业企业改变当下人员素质低,培训又难以取得实效的尴尬局面。另外,为了取得培训的实际效果,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培训形式,通过多媒体的放映,提高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性或是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技能的演练,提升培训的实效。
2.4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优化员工的工作态度
企业文化具有凝集人心、激发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基层林业企业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创新,让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能够尽心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积极性,才会在事故毫不发生的情况下,依然能兢兢业业、毫不松懈。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十分有必要,能够改变当下工作懈怠、人人悠闲侥幸的工作心态,形成“领导重视、员工努力”的良好局面。
3总结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林业企业要想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必须改变传统的用人和管理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严格管理工作,提高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各项完整的机制,确保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适应新的形式,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新形势下基层林业统计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4)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 生态安全 教育
[作者简介]石贵舟(1974-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流与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230)、2014年度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1415)和2012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生态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GY201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40-02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确实,高校是知识生产者和管理者,是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在知识的构建、整合、创新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就是对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而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方式与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因此,现代高校的生态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
一、对知识管理及高校生态安全的界定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
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如41页图所示。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10% 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总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以及高校的内外结合,使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和提升,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从中国化的安全伦理道德视野看,认识安全伦理道德,加强安全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是现代安全活动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安全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生命价值关怀的活动。因此,从中国化安全伦理道德思想出发,重新认识安全职业道德与教育,对我们落实安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安全道德的本质是安全职业道德
1.安全道德的逻辑规定
在安全道德观看来,安全道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安全道德是指,政府部门、企业、商业以及风险决策者及其利益相关个人在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狭义的意义上的安全道德专指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
本文从狭义意义讨论安全道德与安全职业道德。这个安全道德包含如下的逻辑规定:①从安全道德与道德的关系看,安全道德属于道德;②从安全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看。安全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分工中形成的职业活动的道德。在职业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利益,尤其是自觉涉及利害关系的职业行业,属于职业道德;③从安全道德与安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关系看,安全道德是安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安全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安全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大,其责任越重大,特别是对风险决策或安全政策的制定、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等安全管理行为,其责任重于泰山;④安全道德是安全活动行为结果中表现现出的道德。即安全活动行为结果蕴含道德,安全活动行为结果表现道德。
2.安全职业道德的二种伦理范式
依据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时所诉诸的“以人为本”和人权伦理理论根据,我们发现安全职业行为存在着“道德的”、“不道德的”两种伦理范式。其中,“不道德”伦理范式是指,安全职业活动不遵守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或人权道德规戒,并明显地对上述规范持有一种积极的反对立场。表现为风险决策者与相关的安全职业人员的行为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诫要求完全相反,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采取一贯的反对态度,因此,这个模式的动机是贪婪和自私,为了获利,组织或个人不惜他人生命及健康的代价要达到目标的实现,即不关心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也不尊重他人希望被公平对待的要求
与不道德安全职业活动的自私动机相反,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也渴望成功,但仅限于合理的伦理规范内,即强调人的生命的宝贵价值,在具体安全管理中是根据安全道德的标准,如尊重个人的安全权利,公正、公平和适当的过程实施安全生产。因此,其动机可能被视为公平,均衡或无私。企业的目的仍然是强调利润,但道德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以牺牲法律和合理的伦理为代价去追求其经济增长目标或盈利的目标,这就是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的要求,也是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的追求目标。
道德的安全职业道德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作为业主或雇主及各层管理人员,要有一个明确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方向。②要有持续的尊重生命健康价值的安全伦理责任感或安全伦理责任心,并能为员工所认识。③这种安全伦理行动对社会的效应是积极的,这胜过道德说教与宣传。④安全伦理只是希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障个人的安全权等最基本的人权,不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追求利润。
二、当前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与原则
1.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安全伦理的核心是安全道德,而安全道德是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动中和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因此,安全职业道德的主体是安全管理工作者。根据美国学者鲍姆哈特的最早的调查研究表明,风险决策者及其安全监管机构与管理组织的行为可以直接导致安全活动的道德行为后果。此后多名学者又添加上社会的道德氛围因素,重复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划时代的研究发现:上司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不道德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同事的行为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在我国近几年安全事故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有类似的结果。安全职业中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①非道德决策。即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本身并没有把道德思考纳入他们的行为、决策或行动中去。②不道德行为。有些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的个人本身就不讲道德,他们给其他人带来的是极坏的影响。③过分强调利润目标和政绩评价,将财富获得优先于安全获得考虑。④在实际安全活动中,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活动的监督及控制明显不足,或制定的安全政策不合理,或者缺乏明确的安全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的负有安全责任的个人。
2.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全员性与职业性的辨证统一原则。一方面,社会是由一个个社会成员组成的,实现社会“安全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他们是实现社会“安全发展”的主体,是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对象;另一方面,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个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些特殊的管理职业特点和重大的岗位责任,决定了他们应该成为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对象和重点对象,而且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求。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认识和正确处理教育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把对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全员性与职业性的辨证统一。
二是实效性与前瞻性的辨证统一原则。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将教育对象的品德需求与安全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实际安全活动中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安全发展”理念的价值引导与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相关个人的自主选择结合起来,以说服力、感召力满足社会的实用和现实需要,克服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应该注重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及各类安全活动人才,提高未来相关安全活动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
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运输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职工自身做起,主观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运输生产安全,因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做好安全教育就得从职工相思入手,让我们看一看生产中发生事故,多数人是怎么看的,从调查中了解到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认为事故发生是必然现象,只要火车一动,就必然有事故发生,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看法是把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看不到安全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安全生产的规律是不可认识、不能把握的;另一种人的看法是认为发生事故是偶然现象,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正常情况下,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从哲学的因果关系来看,事物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在同样条件下,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的趋势,必然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必然发生,且合乎规律、不可避免的趋势。
赁经验和直觉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很不够的。而能事先预测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这就需要职工从思想认识来作保证。只有对职工做好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真正确保安全。安全管理包括对人和物的管理,对事物的管理,如生产过程的管理,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和预防措施;对人的管理,即对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和心里的了解和掌握。在处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时,要始终把解决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经常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出了事故才讲安全,不出事故就忘记安全。
2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铁路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职工有安全教育,可以说从有铁路开始就有它的存在,有安全就有效益。实践证明再好再新的设备,只要使用者不认真照样会发生事故。相反,设备虽然落后一点,只要狠抓管理,加强维护工作,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就有可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再有一点就是职工的安全意识、职业责任、劳动纪律、技术作业标准、群体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自控、互控、他控都要靠人的控制能力去体现或完成。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安全可靠性程度的提高,以及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班组安全管理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搞好安全管理的目的,就要充分体现“安全运输”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是最有效的挖潜扩能,因此,安全教育是保证安全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安全教育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就是按照铁路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改善劳动条件,最有效地调动劳动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安全生产,达到杜绝事故和减少事故,减少和减轻对职工的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抓好安全教育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违章作业出事故是必然的,违章作业不出事故才是偶然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往往是通过偶然性表现的。有人违章作业是偶然的,但是必须知道,这种偶然违章作业就是发生事故的必然因素,一是时机和条件成熟,就会发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抓好安全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和要求,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做到标准化作业。在这方面有一个反面例子是20__年7月31日在长大线新台子至新城子之间发生了K127次旅客列车与前行的33219次货物列车相撞造成列车追尾事故。究其原因是司机没有按规定速度运行,在区间信号机显示红灯的情况下,善自解锁机车的监控装置,而且没有按规定降低运行速度与前行的货物列车相追尾,造成旅客6人死亡,30人重伤的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产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这起事故留给我们的教训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是何等重要,只要列车司机有一点点的安全意识,认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个事故就不会发生,从这个事故中我们不难看出,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何等重要,一旦失控又是何等可怕。
4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班组管理
铁路安全运输稳定与否,更与班组安全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最基层的管理单元,是企业进行思想、技术、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组在铁路企业生产结构中虽然是最小的生产和管理的一层机构,但它是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都体现在班组安全管理之中,班组的管理水平和成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的安全,反映铁路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整个运输工作的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1班组的安全教育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保证。人力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它是一种力量或能量。安全生产的实践证明:在安全生产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是人,是人的安全素质。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导作用,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条件,都不能发挥其自身应具的作用。造成事故的因素有:指挥决策的失职与失误,管理[,!]上的疏漏与渎职,设计制造上的错误与违标,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违章与失误等,可人的安全意识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安全素 质包括人的安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生理因素、心理素质、群体素质,这几个素质都达标或处于最佳状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发挥正常,使安全生产处于有序可控状态。而安全运输是铁路企业各项工作的中心,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企业生产效率要想提高,设备潜力得到最终大限度的挖掘,物资消耗达到最低水平,安全运输能够得到有力的保证,生产任务能够及时完成,都必须依靠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通过班组的活动来实现。班组的安全教育工作扎实了,铁路企业的安全运输就有了保证。
护理工作是一份高风险的职业,护士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加强职业风险防范的意识教育,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是我们当前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大部分临床护理法律纠纷的常见护理过失行为主要有:错误地用药、没有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没有及时并准确地执行医嘱、异物存留在体内、病人摔倒或者摔下床导致受伤、护士与病人沟通方式不当或者没有交流。
二、护理职业安全与法律意识教育薄弱的原因
据资料显示,中专教育法学课程只占全部学时的2.91%,讲授的法律基础知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护理人员现有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有30%的人通过自学了解法律知识,40%多的人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了解到一部分法律知识。因此,护理基础教育中法律知识不足是造成护士法律知识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护士的低素质使得护理的纠纷比例大大增加,发生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心、工作不细心。从事护理工作时间短者容易发生差错,比较差的工作计划,在慌忙中粗心大意、较差的心理素质,忙中凭印象治疗、护理。另外,当前有大部分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执行口头医嘱,有一半的护士在医生迟、遗漏、改医嘱时,执行在前,或者没有请医生补开医嘱,并且经常涂改,不按照要求修改护理记录,有少部分护士没有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
三、加强护理职业安全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1.提高责任心
在当前的社会中,护理工作不断扩展,许多病人的需求也在随之不断增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在人文、心理方面的知识得到完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让自己不断充电,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潮流,因为这个社会在进步,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进步。当我们各方面的知识都得到较好的补充之后,我们能够与病人有着一个非常良好的交流环境。与病人做朋友,不仅能使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日常的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制度。认真执行相关的工作,在交接班的时候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对于医生的嘱咐我们要严格执行,在巡视病房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准时、及时。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服务,照顾好病人。
2.维护、尊重患者的权利
可以说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是最多最长的,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要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护理人员要对病人的隐私保密,对于病人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不能够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公开,甚至是对其进行讨论。对于病人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回答,与病人的家属共同合作,尽最大能力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在做一些检查或者手术之前,要学会尊重病人,需要让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属签字才能进行下面的检查或者手术,否则,在未经同意之下执行一些手术等等将会承受很大的风险。
3.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强化自身素质修养
重要部分。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生产秩序,只有安全搞好了单位经济才能够发展。企业在内的人员都应树立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关安全的每一个细结。位置上突出起来,以安全促进度,以安全促生产,以安全保证单位最大效益。
安全学习,每年单位都有安全检查。今年仍然不例外,安全生产教育仍然在公司不断的深入开展。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知识不断在更新,社会不断在进步。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有效的防止或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安全生产关键在于预防,很多事故发生后,当分析原因时,往往会发现起因其实很小,如果稍加重视就不会成灾,可问题就在小小的疏忽上,引来的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于是有些人就认为是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安全生产主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人觉得自己企业各方面条件都好,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存在着侥幸心理,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安全必须保证,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错误思想,要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观念,坚持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到实处,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不像普通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提高产品质量上,安全生产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效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不发生事故,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开展和连续进行。就现代企业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企业全部工作的穆德和归宿,但是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生产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一个企业安全生产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由于事故影响,员工人心不稳,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但是安全毕竟不等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效益与安全是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要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
[关键词] 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15-02
检验科承担着全院的血液、体液、分泌排泄物等的检测工作,环境污染的几率高,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对象。检验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如果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将使职业暴露成为可能。保护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与安全防护
1.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等20多种。被污染的利器刺伤是检验人员感染HBV、HCV、AIDS等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1]。
1.1.1 HBV我国是HBV高发地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表面抗原[2]。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检验人员感染几率较高。
1.1.2 HCV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被HCV感染的几率较高,抗-HCV阳性率4.9%,而且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患者血液标本的检验人员[4]。
1.1.3 AIDS针头刺伤或锐器划伤是检验人员最常见的HIV/AIDS职业暴露[5]。检验人员为艾滋病患者采集血液时不慎刺伤手指或被污染的玻璃制品划伤皮肤、手指或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污染都增加HIV职业暴露的机会。
1.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安全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有学者报道,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感染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6]。在对国内临床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的调查中发现,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表明,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3]。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1.2.1 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无论患者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性疾病,都应视为传染患者,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检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按照消毒隔离制度的要求来清洗和消毒,避免对人员造成感染。
1.2.2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有效、最简便的措施之一检验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认真操作。在高危区域,如ICU、隔离间以及行侵入性操作前,应戴上手套,操作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
1.2.3 要正确处理意外伤口如有被刺伤或损伤,应尽量把血液从伤口挤出,用碘伏、酒精擦拭消毒伤口并妥善包好,同时上报院感染科进行登记并请有关专家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制订诊疗方案。
1.2.4 严格物品分类,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开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减少皮肤黏膜接触机会,严格消毒隔离程序,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1.2.5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对于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应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提高防护意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 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
2.1 化学试剂的危害与防护
化学试剂包括盐酸、硝酸、硫化氢、氨等酸、碱气体,苯、甲醛、氰化钾及化学消毒剂等物质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眼、皮肤等器官有刺激作用,反复大量接触可对人体的肝、肾、造血系统造成损害[7]。在接触此类化学物质时,检验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如穿防护服,戴口罩,带防护眼罩,带工作帽,带橡胶手套等,还应加强工作环境的通风换气。
2.2 医学微生物的危害与安全防护
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都可能对检验人员造成传染,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做好自我防护。
2.3 紫外线的危害与安全防护
紫外线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方法,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灼伤。
2.4 其他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可能产生气溶胶,造成实验环境的污染,是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应在离心机完全停止后才能揭开保护盖。不应在实验室吃东西,吸烟等;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
3 小结
由于检验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是杜绝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自觉、主动地执行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杜绝或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以预防为主,定期体检,并进行预防接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翠,夏伟,黄海燕,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89.
[2]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3]唐晓敏,李新军,罗培林,等.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HCV感染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1997,15(4):297.
[4]段莹.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3,3(5):23.
[5]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
[6]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