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生物统计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统计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统计研究方向

第1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技术 研究进展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由化石能源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已占据21世纪世界所面临十大主要问题中的5个。因此,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氢气作为燃料,具有高热值、清洁、高效、可再生等优点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能源。传统的化学产氢方法采用电解水或热解石油、天然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或矿物资源,生产成本也普遍较高。生物制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制氢的方法、原理、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一、生物制氢概述

1.光解水制氢

光解水制氢是微藻及蓝细菌以太阳能为能源,以水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及其特有的产氢酶系,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此制氢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蓝细菌和绿藻均可光解水产生氢气,但它们的产氢机制却不相同。藻类的产氢反应受氢酶催化,可以利用水作为电子和质子的原始供体,这是藻类产氢的主要优势。蓝细菌同时具有固氮酶和氢酶,其产氢过程主要受固氮酶作用,氢酶主要在吸氢方向上起作用。蓝细菌也能利用水作为最终电子供体,其产氢所需的电子和质子也来自于水的裂解。

(1)绿藻产氢

绿藻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既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又存在氢代谢途径的真核微生物。绿藻在光照和厌氧条件下的产氢由氢酶介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耗能低、生产过程清洁无污染且作为原料的水资源丰富,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制氢领域研究单位的重视。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氢酶所需还原力除水以外,内源性有机物(淀粉)也可作产氢还原力。对于O2对产氢酶的抑制作用,徐斐、何定兵、胥义指出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绿藻中编码气体通道的密码子进行定点突变,最终获得耐氧性高产菌株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突破点。

(2)蓝细菌产氢

蓝细菌是一种好氧的光养细菌。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并释放氢气。蓝细菌的许多种属都含有能够进行氢代谢和氢合成的酶,包括固氮酶和氢化酶。固氮酶催化产生分子氢,氢化酶既可以催化氢的氧化也可以催化氢的合成,是一种可逆双向酶。

2.光合细菌产氢

光合生物产氢利用光合细菌或微藻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目前,研究较多的产氢光合生物主要有蓝绿藻、深红红螺菌、红假单胞菌、类球红细菌、夹膜红假单胞菌等。

光合细菌只含有一个光合中心,相当于蓝绿细菌的PSⅠ,其所固有的只有一个光合作用中心的特殊简单结构,决定了它所固有的相对较高的光转化效率,具有提高光转化效率的巨大潜力。电子供体是有机物或还原态硫化物,所以光合磷酸化过程不放氧,且只产生ATP而不产生还原力。与绿藻和蓝细菌相比,这种只产氢不放氧的特性,可大大简化生产过程。

3.厌氧发酵产氢

暗发酵产氢是利用厌氧产氢细菌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目前,认为厌氧细菌产氢过程可通过丙酮酸产氢途径、甲酸分解产氢途径、通过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途径等三条途径实现,丙酮酸产氢途径和甲酸分解产氢途径有时也称为氢的直接产生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光解水制氢

除了存在与光合细菌产氢相同的问题之外,藻类光解水产氢还存在氧气对产氢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光转化效率低两个方面的主要障碍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培育耐氧菌株,克服绿藻光合产氢的同时产生氧气的瓶颈问题;通过基因工程改进产氢菌株提高其光转化效率,同时研究开发新型光合生物反应器提高反应器的光传导效率,提高光转化效率。

2.光合细菌产氢

如何缩短光合细菌的产氢时间,提高光转化效率、改善光合细菌氧的耐受程度原料成本太高是目前光合细菌产氢所面临的问题。光合细菌产氢可利用的原料范围广泛,针对不同的原料筛选高效产氢菌株是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效率的重要途径。

3.厌氧发酵产氢

原料转化效率偏低、产氢速率偏低是目前厌氧发酵产氢的主要问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种及产氢过程的关键酶进行改造,提高关键菌株的产氢效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利用代谢工程手段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产氢细菌进行改造的研究目前在生物制氢领域还没有展开,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细菌的代谢工程改造和控制,将是突破暗发酵制氢低转化率的重要突破口。

总之,生物制氢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废物利用,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将拥有广阔的社会和经济前景。为此,本着独立自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加快生物制氢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步伐,是时展的必需。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BP公司. BP世界能源统计.2004-2006.

[2]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毛宗强.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Asada Y,Koike Y, Schnackenberg J, et al. Heterologou expression of clostridial hydrogennase in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occus PCC7942[J].Biochimicaet Biophysica Acta,2000,(3):269-278.

[5]徐斐,何定兵,胥义.绿藻光合生物制氢技术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7,(04):34-37.

[6]王亚楠,傅秀梅,刘海燕.生物制氢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06):56-59.

[7]尤希凤.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利用猪粪污水产氢因素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王素兰.光合生物制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刘雪梅,任南琪,宋福南.微生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5,34(2):23-27.

[10]韩志国,李爱芬,龙敏南.微藻光合作用制氢--能源危机的最终出路[J].生态科学,2003,22(2):104-108.

[11]左宜,左剑恶,张薇.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1):97-100.

[12]李冬敏,陈洪掌,李佐虎.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报,2003,(4):1-5.

第2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药物载体;给药系统;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c)-162-02

通过药物载体来实现给药过程,是近年来药剂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因此,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开发这一领域,以期利用有效载体达到给药系统的合理化、理想化。

1 通过药物载体实现给药过程的优点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统计,依靠载体与机体的理化效应或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或在体外对载体的制导作用给药。其优点可归纳为13点:A.限制药物的分布;B.延缓控释;C.易于进入薄壁组织;D.定向性极强;E.药物的释放不影响药物的作用;F.药物受到保护;G.药物的种类容纳量高;H.可减少宿主对药物的过敏性;I.药物转运中损失少;J.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性质;K.可以生物降解;L.易于制备;M.载体不引起病情的变化。

2 给药系统的发展过程

回顾给药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代是普通剂型,例如丸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第二代是缓释制剂和前体药物;第三代是控释系统;第四代是定向(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按目前实验研究要求和载体与机体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第四代给药系统由药物-大分子和药物-抗体共轭物以及胶体微粒载体组成。这种设计应该说是剂型开发中最有希望的给药系统之一。

世界著名的药剂学家Gregoriadis指出,若使药物产生最佳作用,有两种方法,首先是设计新的生物活性分子,既有效又能选择特定的受体;其次是使用载体将活性分子指向机体的特定部位,然后在识别此特殊部位之后主动或被动释放出药物。很显然这种理论方法实施的结果,就是实现靶向性给药系统(TDS)。靶向性给药一是依靠它们与机体的理化或生物物理的相互作用实现;二是在外通过载体的制导作用(国外叫作导弹方法)。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得出结论:若想实现给药系统的理想化、合理化,首要的条件是:①必须具备有效的载体材料;②必须保证药物的稳定性;③最大有效的负载;④容易制备;⑤不宜受制备条件的影响。

除此之外,采用微球型时,要考虑药物在微球中的位置、基质材料的类型、数量、微球的大小和密度、交联的程度和性质、物理及化学类型、药物的分子量和浓度以及释放环境对于药物的影响等。

3 通过药物载体给药的方法

目前,通过药物载体给药的方法有3种:第一种是将药物直接包入微球内;第二种是制备的未载运的微球放入药液中包蔽携药;第三种是制作特殊载体装置植入给药。用于制备有效载体的材料基质有以下种类: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聚烷基丙烯酸酯;磁性铁淀粉;淀粉;聚丙葡聚糖;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乙基纤维素;改性纤维素;聚丙烯酰胺;磁性铁乙基纤维素;天然磷脂质;磷脂酰胆碱(PC);磁性铁聚丁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羧甲基化交联的葡聚糖;酰胺;聚苯乙烯;琼脂糖;蛋白质;明胶;DL-聚乳酸;巴西棕榈;磷脂酰乙醇胺(PE);脱酸磷脂酰胆碱(LPC);硅橡胶。

尚有一些正在研究试制中,上面所列材料通过一定的制备方法携药后,可以静注输送至肿瘤、关节内注射、直接注入肿瘤组织、做皮下植入、角膜滞留、肠道做辐射保护、肌注做皮下贮存库等,从而实现给药理想化。

4 给药系统研究发展的方向

理想的给药系统(DDS)研究结果是使药物更具有选择性,集中于人体的特定靶部位,在特定的时间内持续发挥药效,并且尽快全部排出体外,以减少对脏器的损害。同时对不同的给药部位具有不同的要求,其研究发展的方向如下:①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反应。②防止消化道酶对药物的分解。③延长药物通过胃的时间。④对吸收部位具有控制方法。⑤溶解控制系统的精密化。⑥扩散控制系统的精密化。⑦通过pH控制溶解速度。⑧可分解为高分子化合物被机体利用。

4.1 经口DDS的研究方向

①如何将更多的药物制成经皮DDS。②进一步弄清透皮治疗吸收机制。③解决透皮吸收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影响因素。④开发透皮吸收促进剂。⑤开发新基质。⑥开发能精密控制释药的控制膜。⑦开发黏附层。⑧建立药物透皮利用的监测与利用评价方法。

4.2 经黏膜DDS的研究方向

①尽量控制初期爆发效应,达到迅速均匀释药。②开发富有柔软性高分子的物质。③开发透明度更高的分子材料。④开发精密释药、副作用小的物质。⑤开发量微而高效的眼用药。⑥开发复方给药系统。

4.3 注射用DDS的研究方向

①注射用量小量化。②延长注射给药的药效。③减少注射次数。④降低不良反应。⑤开发小型化、持续性注射装置。⑥开发靶向型注射剂。

4.4 靶向型DDS的研究方向

4.4.1 前体药物的研究①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使之能选择性地仅作用于癌细胞。②只有被消化道黏膜吸收的前体药物才显示活性。③保留体内活化前体药物的需要量。④研制在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前体药物。

4.4.2 乳浊液的研究①开发注射安全度高的乳化用油及新乳化剂。②研制最佳乳化装置及机械乳化条件。③提高高浓度乳化液的制剂技术与稳定性。④提高复合型乳状液的制剂技术与稳定性。⑤建立快速评定乳状液稳定性的标准方法。⑥提高乳状液粒子的微粒化和均一化技术。⑦更有效地控制乳状液粒表面的电学性质。⑧提高趋向靶部位的有效率。

4.4.3 微球(囊)的研究①平均粒度、粒径分布的精密控制。②提高球壁的柔软性。③控制球壁的表面电位。④精密控制靶部位的释药速度。⑤使抗原性趋于最小。⑥使组织相容性增至最大。⑦开发在体内分解的新的高分子物质。

4.4.4 脂质体的研究①提高囊化率。②提高贮存期的稳定性。③开发不用有机溶剂的制备方法。④防止药物从脂质体内泄漏。⑤提高到达网状内皮系统以外细胞的性能。⑥开发与抗体结合的脂质体。

综上所述,药剂学的发展必定会给人们的用药起到量与质的变化。给药系统将逐渐实现合理化、理想化,使新的给药系统用药次数不断减少,用药总剂量明显减少;药物的治疗作用显著增强,药物的吸收率大大提高;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进一步提高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

[2]解斌,戴振国.合理用药问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第3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2012年7月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毕业生米红旭和蒋帅,已多次与巡护队伍、科研队伍踏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两人每次进出山都会向父母报平安。

米红旭和蒋帅是一对情侣,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后,两人远离家人与繁华的都市,主动放弃稳定优越的工作,选择落户穷乡僻壤的海南鹦哥岭热带雨林保护区。

四个多月过去了,两人很快地融入了这个护林团队,并对保护区工作相当熟悉。“这个团队就像一家人一样,只要有空就互相帮忙,关系简单而友好。”

明年,两人准备结婚,将来作为独生女子的他们,还打算把双方父母都接到海南,真正扎根鹦哥岭保护区。

选择梦想战胜现实

米红旭和蒋帅在东北林业大学读本科时是同班同学,专业是生物学。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时,他们依然同时选择了生物类专业,只不过米红旭的专业是动物学,研究方向是鸟类生物学;蒋帅的专业是微生物,研究方向是环境微生物。

2012年,两人的研究生专业同时毕业。“说实话,我的专业找工作面比较窄,同学们都选择去了大城市的科研院所,有的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转行。”米红旭说。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首先在青岛找到了工作。女友蒋帅被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录用,起薪3000多元,而米红旭则从事生物制品的销售工作。米红旭始终觉得放弃已经学了6年且十分挚爱的专业,非常心痛。恰在此时,学校的老师给他们打电话称,“海南有个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年轻人工作、创业的好地方。”

得到消息后,米红旭和蒋帅立即上网,从网上看了关于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报道后,两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应该是我们去的地方啊!”对于这两个热爱生物研究,渴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以让他们有所作为,也让他们神往。

“当时我特别想去,毕竟6年多的专业知识,如果扔掉就太可惜了。”米红旭说,随后他开始找女友蒋帅商量,没想到女友特别理解,也非常支持。

接下来是劝说双方父母。两人的老家都在东北,米红旭又是独生子。所幸双方的父母都比较开明,最终两人辞掉了在青岛的工作,父母也表示“只要你们两人在一起,不管到哪里我们都支持”,就这样两人决定加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团队。

2012年6月30日晚,飞机缓缓停在海南三亚国际机场,走下飞机一股夹杂着海腥味和潮湿的热浪袭来,两人没有来得及欣赏国际旅游岛的夜景,连夜乘车赶到了位于海南白沙市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两人共同克服困难

刚到鹦哥岭的那段时间,每天米红旭和蒋帅都会早早起床跟随护林员上山,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山上进行资源调查,因为对鹦哥岭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前期的上山调查很多。调查需要两人一组,通常米红旭和蒋帅都被分到一组,小米对每一块土地上的植物种类进行辨别统计,而蒋帅则负责记录下这些数据,生活中的默契也让两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配合得天衣无缝。

最初的鹦哥岭保护区生活还是让这对情侣受了点苦。有时候,还需要在野外搭帐篷宿营。米红旭说,在热带雨林里搭帐篷宿营并不像电视剧拍得那样浪漫,有很多突况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山里的蚊虫和山蚂蝗。

米红旭第一次和护林员上山,就被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咬怕了。“那虫子很小,根本不起眼儿,在人的耳边飞来飞去,不一会儿就落在手臂上。”米红旭说,刚开始没有在意,随后手臂开始痒,结果全身被挠出40多个包。“当初是非常痛苦的,不过现在都被咬习惯了,已经适应。”米红旭笑着说。

米红旭的女友蒋帅则特别怕山蚂蝗。有一次,米红旭和她去便文村的山上做植物样方调查,从海拔600米处爬到1400米处。路上有一处陡坡,山蚂蝗特别多,蒋帅不小心摔倒了。“一边是流血的伤口,一边还有蚂蝗叮咬,别提当时我心里有多苦了。”但回忆起来蒋帅却是笑容满面:“红旭很快就用树枝绑成了拐杖,扶着我一步一步坚持下山。再苦再累,我都不觉得了。”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对付山蚂蝗的方式。他们用工具做了一个“蚂蝗棍”,一个小木棍,头上绑了一块布,然后带着矿泉水瓶,里面装了一些很浓的盐水,沾一下蚂蝗自动就掉了。

几个月下来,两人的体重都明显下降。米红旭瘦了20多斤,蒋帅也瘦了8斤。“鹦哥岭就像一个天然氧吧,虽然条件苦了点,但生活方式很健康,我们就当减肥了。”米红旭笑着说。

除了艰苦,当然也有甜蜜的时刻。

米红旭说,他的研究经常需要夜间上山,最近的一次是11月12日,傍晚6点,他和团队成员开始出发,边爬山边看,晚上10点到达海拔1500米的观景台,在两栖天堂(因为此处的动物很多,当地人取名),他看到了非常罕见的两栖动物——海南疣螈。“疣螈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米红旭兴奋地说。

金钱不是幸福的标准

米红旭说,他现在的月工资是1300多元,跟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没法比。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吃饭基本都在集体食堂,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基本够用,而且觉得非常幸福,只是衡量幸福的标准里没有金钱。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时候也会觉得不适应,但是只要跟红旭在一起,只要在山上能继续调查研究,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蒋帅说。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承受与众不同的苦难,想要完成理想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对米红旭和蒋帅来说是至理名言。

米红旭坦言,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在保护区的工作仍处于学习阶段,从课本知识到现实实践,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转眼间,两人到鹦哥岭的时间快5个月了。“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感觉,我将鸟类和兽类红外线监测作为研究方向。”米红旭说,他在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经常出没的地方安装了自动触发照相机,一旦有鸟类和兽类经过,相机就会自动拍照,然后他再根据这些照片研究动物的活动规律。

蒋帅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学,而目前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有关微生物真菌的调查资料非常少,她的研究需要从头开始。“这是我感觉很对不住她的地方。”米红旭说,蒋帅本来在青岛可以和生物医药公司的团队一起做出很多科研成果,但为了他还是选择来到海南。

“继续学习,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这就是我俩的共同理想。”

第4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干部跟班制度是光纤通信传送网值勤维护管理中的一项业务制度,通信分队领导干部要跟班作业,加强对通信值勤维护工作的领导,为了掌握通信分队领导干部跟班情况,促进干部跟班制度落实,我们开发了本系统。

 

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依托军事通信网管理信息传输网,利用指纹身份认证、关系数据库技术,采用客户端、服务器软件结构来实现。系统由跟班登记客户端、管理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跟班登记客户端实现跟班登记的功能,管理端主要实现跟班情况查询统计、跟班人员管理等功能,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跟班记录信息。

 

2 跟班登记客户端设计

 

跟班登记客户端软件的工作流程为:跟班人员验证指纹开始跟班,客户端软件随机提示跟班人员验证指纹对在位情况进行抽查,跟班人员验证指纹结束跟班,本次跟班情况记录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指纹识别技术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来分析指纹特征,并判定两枚指纹特征的相似度,是可靠性高、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因此本系统采用指纹识别技术作为身份认证的方法。

 

指纹识别包括指纹特征分析和匹配两大过程。指纹特征分析是对指纹图案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进行提取的过程,用于指纹登记。指纹特征值匹配是在已注册的指纹和当前待验证的指纹之间对指纹图案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进行比对匹配,主要用于指纹鉴别。两个过程都涉及复杂的数学分析与模式识别技术,为了简化开发,我们在Fingerprint SDK 2007指纹识别开发包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需要进行指纹特征分析和匹配时调用开发包提供的函数,使用URU4000B兼容型指纹仪。

 

为了防止跟班人员登记一下跟班便离开机房的现象,软件中采用了随机抽查的机制。开始跟班后客户端软件将按随机的时间间隔提示跟班人员再次验证指纹。如果跟班人员不在则本次跟班强制结束。

 

跟班登记客户端软件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管理端功能

 

管理端主界面显示当前所有的跟班人员,方便机关值班员了解当前台站跟班情况。

 

统计查询功能用于统计每个跟班干部每周的跟班次数和时间,可以生成电子表格形式的报表,作为讲评干部跟班情况的依据。

 

干部跟班管理系统使用以后,我们经常根据系统的记录对干部跟班情况进行讲评,有效促进了干部跟班制度的落实。

 

作者简介

 

梁占祥(1973-),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硕士学位。现为66471部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管理及计算机技术应用。

第6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河北金融学院基础部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根据得到的若干有关变量的一组数据,寻找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一个函数,使这个函数对那组数据拟合的最好。然后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模型误差进行分析,对拟合的优劣给出评价,本文利用此种方法对荒漠区不同干扰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对实际的生态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数据拟合;荒漠区植物;生物量

1 概述

生态研究与资源利用是分不开的,荒漠区是我国典型的温带荒漠和干旱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严酷,其中荒漠区的植物生物量在荒漠区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荒漠区中的植物生物量不仅对于动物的生存有影响,对于荒漠区中的生态环境也有影响。荒漠植被类型和条件与植物量之间存在关系。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是影响植物量的因子,在不同的干扰下,这种相关性与关系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荒漠区植物生物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1]中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现不同植物的植物量与其高度盖度密度的关系符合回归模型[2],由此可以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引入相关系数[3]进行求解。在求出生物量对高盖密的回归模型后,必须考察一下是否真的能由所得的模型来较好的拟合生物量,用模型能否较好的反映或解释生物量的取值变化?对这些,都必须予以正确的评估和分析。判定系数在这里就是一个很好地指标:一方面它可以从数据变异的角度指出可解释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从而说明回归直线拟合的优良程度;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相关性的角度,说明原因变量生物量y 与拟合变量的相关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拟合变量与原因变量的相关度越大,拟合直线的优良度就越高。判定系数是指可解释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用R表示,它的范围在0 到1 之间;当R2=1 时,原数据的总变异完全可以由拟合直线的变异来解释,即拟合点与原数据完全拟合;当R2=0 时,回归方程完全不能解释原数据的总变异,生物量的变异完全由与高盖密无关的因素引起。

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3 模型的求解

4 总结

干旱区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该地区的西北干旱区由于资源丰富、开发度较低,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战略要地。但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条件严酷,又加上近年来人为干扰不断增加,使得荒漠化日益严重。因此该地区的生态和谐问题一直是学术上的热点问题,而且生态和谐的问题关乎国之长久,研究这一类问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影响植物生物量的几个因素的关系,给实际生活中的生产活动提供一定的建议。但是可以看到这类问题还只是从一方面研究了荒漠区的生物植物,还有许多未进行研究的内容在等着大家去研究,比如说荒漠区的放牧方式,荒漠区的季节变换,荒漠区的生活结构,荒漠区的开况等等,这些问题研究了以后,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子的关系和牵连,这都是值得狠抓的研究,也是立足于实践学以致用的研究,只能以后再叙述了。

参考文献:

[1]张福顺.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及其敏感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年.

[2]司守奎.数学建模算法与程序[M].北京市海淀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年.

[3]陈超英.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测试的灰色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112-3116.

[4]桌金武.Matlab 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市海淀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选择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 基于Weaver—Thomas拓展模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总部经济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 路径依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 低碳视角下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公私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3.武瑞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5.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特征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经济,2012(1)

6.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7.黄鲁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

8.韩祺,姜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5)

9.贺正楚,张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几类产业内涵和特征比较的视角[J].学海,2011(6)

10.王先庆.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11.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5)

1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14.赫希曼(A.Hirschman).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张良桥,贺正楚,吴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3)

16.徐泽水.不确定群组决策的一致性调整及专家的赋权[J].运筹与管理,2000(9)

17.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樊治平,胡国奋.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一种目标规划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9.Facchinetti G, Ricci R G, Muzzioli S. Note on ranking fuzzy triangular nu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1998(13)

20.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Xu Z S.Gu H F.An approach to uncertain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with p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alternative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Bellma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certain Systems and Soft Computing,Beijing,China,2002

作者简介:

林宏杰(1980 - ),男,厦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方法和决策方法。

第8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理论结合实践;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57-02

食品产业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不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食品产业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品创新和高附加值方面差距更大。为了缩小差距,有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而生物统计这门课程就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食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的一份重要责任。食品学科中的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它实际上就是包括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两方面的内容。它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如何合理地进行调查或试验设计;(2)如何科学地整理、分析所收集的具有变异的数据资料,揭示出隐藏在其内部的规律性。这正是食品学科人才所需具有的知识储备。所以食品学科中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门课涉及较抽象的数理统计知识,涉及很多公式和原理的理论推导,这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门课面前有畏难情绪。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使得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大量缩短,如贵州大学的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学时由以前的45学时缩短到目前的32学时。这时候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这门课,不但难以完成授课任务,而且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有必要对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在改革之前,要让学生把握这门课,先解决下面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尽快地把学生引进门。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生物统计中的手动计算和软件计算都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呢?因为这关系到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把握和利用现代分析软件的分析应用问题。拟设想的办法就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和对于不复杂的统计计算就利用手动计算,让学生切实把握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有些统计分析过程计算太复杂,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时我们最好借助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这门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这些关键问题,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把一些基础内容如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特征数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不讲,但是教师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回答,因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核心的内容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食品学科基本的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必须着力讲述,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生物统计方法在食品学科中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而对于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这方面不需要大花时间,因为笔者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数学变换,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结合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更快地步入生物统计学世界。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则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才可能把握,不过该怎么讲呢?笔者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难点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也更易把握了。如方差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把其分解成平方和的求解、自由度的求解、方差的求解、F检验和多重比较这几部分,也就不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了。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目前食品学科的进展相适应,包括每讲述一个基本原理之后就应列举食品学科方面相应的实例讲解。而且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

笔者通过这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觉得生物统计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产生了难能可贵的兴趣,有不懂的问题也更愿意和老师、同学探讨。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让学生学好、教师教好这门课,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也应不断改进: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银良.食品与生物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王钦德.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5):52-54.

第9篇:生物统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荷叶水提物;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99-04

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 Suppressed Expression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 Induced By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ZHANG She-bing, XU Xin, MA Shao-chun, TANG Liang-qiu, JIANG Zhi-ping,FAN Wen-mao,

CHEN Jin-feng,CHANG Guan-nan, YANG Li-ju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Yuebei People's Hospital, Shaoguan 512026,Guangdong,China)

收稿日期:2010-11-25

基金项目: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立项(2009066);韶关市科技信息局资助项目[韶科(卫)2009-01]

作者简介:张社兵(1971-),男,湖南郴州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冠心病心律失常。

通讯作者:徐新(1956-),男,江苏无锡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 induced by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suppressed by 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Methods:HUVECs were cultured and treated with Ox-LDL of 3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25 microg/L, 50 microg/L, and 100 microg/L) for 24 hours. We determined mRNA expressions of MCP-1 and VCAM-1 by semi-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Concentration of MCP-1 and VCAM-1 protein in medium was measured using the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method. Pretreated HUVECs with 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 24 hours before adding Ox-LDL ,then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Ox-LDL(50 microg/L) for 24 hours. mRNA expressions of MCP-1 and VCAM-1 were determined by semi-quantitative RT-PCR. Concentration of MCP-1 and VCAM-1 protein in medium was measured using the ELISA method.Results:Exposure of HUVECs to Ox-LDL (25 microg /L,50 microg /L and 100 microg /L respectively) resulted in upregulation of MCP-1 and VCAM-1,both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Expressions of MCP-1 and VCAM-1 induced by Ox-LDL(50 microg /L)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x-LDL can induce expressions of MCP-1 and VCAM-1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HUVECs, and this process can be suppressed by 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

Key words:water extract of the lotus leaf;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明确的危险因子之一,Ox-LDL可能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募集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又名藕叶,种植于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荷叶药、食两用,既往研究表明,荷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脂、减肥、降血压等多种作用【sup】[1-4]【/sup】。本研究旨在探讨荷叶水提物能否抑制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

1 材料与方法

荷叶水提物(由湘南学院关章顺教授提供),提取方法按文献【sup】[11]【/sup】,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TCC, USA.(CRL-1730)],新生小牛血清(中南大学湘雅中心实验室),RPMI 1640培养基(GIBCO),Ox-LDL(北京协和三友公司),Trizol(Molecular Research Center, Inc),RevertAid【sup】TM【/sup】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Fermentas),台盼蓝染色细胞存活率检测试剂盒(江苏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TaKaRa Taq【sup】TM【/sup】 Hot start version[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DNA Ladder Marker[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引物设计与合成(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MCP-1和VCAM-I ELISA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含10mmol/L的HEPES,2mmol/L谷氨酰胺,1.5g/L碳酸氢钠,10%小牛血清),37℃、5%CO【sub】2【/sub】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生长至85%融合时接种于6孔板,接种密度为1×10【sup】6【/sup】/孔。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大于90%。待细胞贴壁生长占孔板底面积约50%满后,随机分组用于实验,每组重复3孔。

1.2 Ox-LDL刺激和药物干预实验 Ox-LDL刺激组为细胞中分别加入25mg/L、50mg/L、100mg/L的Ox-LDL,共同孵育24h,药物干预组则分别在细胞中加入10mg/L、20mg/L、40mg/L的荷叶水提物(用含DMSO的无血清培养基配制,DMSO含量<1‰)共同孵育24h,去上清,分别再加50mg/L的Ox-LDL刺激24h,收集细胞用于提取总RNA,空白对照组细胞中除不加Ox-LDL和药物外其余条件同刺激组。

1.3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mRNA的表达:收集细胞,用Trizol提取细胞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仪(Beckman DU-640)测定OD 260/280比值在1.8-2.0,半定量RT-PCR检测MCP-1和VCAM-1的mRNA表达,RT-PCR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RT反应条件:70℃ 5min,25℃ 5min,25℃ 10min,42℃ 60min,70℃ 10min。人MCP-1引物:上游引物5’-CAT AGC AGC CAC CTT CAT TCC-3’,下游引物:5’-GAG TTT GGG TTT GCT TGT CCA-3’,PCR扩增片段长254 bp。人VCAM-1引物序列:上游:5’-TCT ACG CTG ACA ATG AAT CC-3’,下游:5’-ACT TGA CTG TGA TCG GCT TC-3’,扩增长度178bp;GAPDH引物序列:上游:5’-TCGGAGTCAACGGATTTGGTCGTA-3’,下游:5’-ATGGACTGTGGTCATGAGTCCTTC-3’,扩增长度521bp。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成。MCP-1反应条件:94℃变性30秒、55℃退火30秒、72℃延伸60秒,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VCAM-1反应条件:94℃ 5min,(94℃ 40s,59℃ 40s,72℃ 40s)30个循环,然后72℃ 5min。PCR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以MCP-1和VCAM-1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A value)与GAPDH条带的吸光度之比作为MCP-1和VCAM-1 mRNA的表达量。

1.4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上清MCP-1和VCAM-1含量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上清中MCP-1和VCAM-1的蛋白水平,检测灵敏度为15.6-1000pg/mL,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及酶标仪的说明书进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控制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One-Way ANOVA,两两比较用LSD法,P

2 结 果

2.1 不同浓度Ox-LDL刺激后HUVECs的MCP-1 mRNA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MCP-1和VCAM-1含量变化

如图1、2、3所示,分别用25 mg/L、50 mg/L和100 mg/L的Ox-LDL刺激HUVECs后,MCP-1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中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上调(P

2.2 荷叶水提物干预后MCP-1 mRNA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MCP-1和VCAM-1含量变化

如图4、5、6示,荷叶水提物干预后,HUVECs的MCP-1 mRNA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MCP-1和VCAM-1含量呈浓度依赖性下降。

3 讨 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循环单核细胞趋化、聚集、黏附到血管内皮是AS的最早期事件,其继而浸入到血管内皮下,参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泡沫细胞的形成【sup】[5]【/sup】。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介导循环单核细胞趋化、聚集、黏附到血管内皮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表明MCP-1和VCAM-I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作用在于趋化单核细胞向内皮募集,促进清道夫受体的表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移动等【sup】[6-8]【/sup】。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