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学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
实验教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同样,实验课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结合的好,教学会如虎添翼,而且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学习。下面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1.1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应具有的特点
①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
⑤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1.2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采用相应手段,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
②通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
③根据实践的内容,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建构知识,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但是在运作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缺乏资源共享意识,造成资源的浪费。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以院、系为单位,有时宁可不用,也不会给其他部门使用,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②有时实验项目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即便是该实验项目很好,但缺少资金设该项目无法继续,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的练习法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使得在线练习成为可能,并形成交互,这更强调环境建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传统情况下由学生机械的作练习题。
三、实验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上述情况亟待改变,以提高实践教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实验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得实验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在实验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实验教学的即时评价,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得到更好的实验教学。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实现师生间的双流。
②将实验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实验堆理论的专业层次和动手层次的要求,力求所选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已达到控制实验的最优化。
③加强合作与参与实验教学方式。合作与参与教学方式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一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试验的效率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而且可以指出学校教学中的不足。
综合上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革命向实践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践教学方式未来所面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社会化、产业化。实践教学的社会化意味着校内实验室对社会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化意味着将实验室当作产业来运营,即不仅对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还要计算其营运收入、成本、效益,要讲求投入、产出和发展。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是知识资源的投入和运作,包括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经济资源表现为各种硬件设施,如房屋、设备、用具、器皿等各种物质载体;智力资源实验模式系统设计和教师投入的积多年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各种软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
【关键词】创新;语文;心理;素质;特征
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语文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在经过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的对语文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们对语文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领会,因此,在再继续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语文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语文更高层次的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领会更多的关于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心理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积极的心理素质去学习语文,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的心理态度的因素。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坚持心理特征中知、情、意的统一
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所决定,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要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重视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自身尊严,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学生需要、动机与态度的转化,转变主客体地位,创新互动式交流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地去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动机与态度上的心里特征,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心理需要,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懂得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和动机,拓展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实践和理解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发展互动式学习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较好的理解语文世界的知识性和丰富性,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素质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理解能力。
三、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遵循心理、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换原则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自我为主的自由发展过程,也是自主和控制、自学与导引的过程。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着传统的教学课堂所不能比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望,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知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知识更生动、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提高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运用,要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现象,注意视听教学的使用效果,处理好教师教学风格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也是教师素质应该提高的一方面。
结语
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和动机,遵循语文教学的心理导向原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专研和探究,加强语文学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心理基础、心理动力和心理原则的研究,探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基础,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更好的完成学习语文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庆安等.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戚德山.大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两个方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动机激发 教学容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概念解读及特征分析
1.整合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的优势,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达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高水平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深层次改革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既不是简单的结合,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数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要素和数学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2.整合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一方面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的特长,实现媒体的应有功能。通过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认知和自主学习。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和班级的每一个学习者进行一一交流,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及多向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完善为既突出班级整体,又体现个别指导和师生融合的局面。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策略构建及方法呈现
1.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无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选择了放弃。要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不少的时间板书,特别是教学中例题讲解,教师作图更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前输入文本、公式、图像,就可省下大量的时间,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从而被学生充分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视图内容教学时,要求从三个不同方向画出物体的透视图,这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说清,而用多媒体做成的课件却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学生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数学教学一个有力的推进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解教学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多视点特征,能够使教师课堂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它既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者转变;又能完善教师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攻克数学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几何教学中常常可以大显神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中几何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图形的处理,动态过程变化的呈现,立体图形的展观,空间观念的培养等。同时对于教学中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动画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
3.发展思维能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数学课堂打破了学生以往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学生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诸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等活跃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变易,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并不断地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形象揭示数学学习的内在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灵活地运用动画,插入等多种形式,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变数学教学抽象为直观的效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教师讲清所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性的教学知识结构改变为多形式、非线性的网络结构,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既利于学生的自助学习,也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三是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集于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知识来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突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推广和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路径,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实践中来,最大限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应用研究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现代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
(1)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教学实践,主要研究单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共性特征研究,例如现代教育技术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等;
(3)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学校整体教学系统革新的推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引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组织和管理甚至教学目标的变革;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合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形成应用于多层次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及方法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且符合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基本规律。
1 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演绎成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影像展示,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率,并且也能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探求欲望。
2 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基本规律
生理和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人类获取的信息超过80%来源于视觉,超过10%的信息量来源于听觉,对于学生还没有针对性的数据,但这两个比例应该相差不大,大量的教学实验也证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要大于单一的听讲获取的信息量。另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互动参与程度还会对信息量的保持持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应用设备等硬件设施,将教学多媒体资源通过网站及局域网等网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几大基本特征。
1 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普遍的形式,多媒体教学采用计算机链接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态演示出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说明。
2 教学活动的交互多样性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动态演示以及网络教学的交互功能。网络教学的交互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信息在网络之间的相互传输,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上。通过即时聊天软件,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3 教学资源的无限、共享性
网络资源几乎是无穷尽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即时、快速搜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网络力量,学生可以方便的进行各类探究活动。同时,网络教育资源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局域网络技术,将教学资源信息化,打破了教学资源流通的地域、时间限制,将教育时空无限扩大,方便了教学资源在网络上的共享。开放、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这一特征使得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服务更多需要的学生,同时也使得学生能方便的获取更加优秀的教学资源。
4 教学环境的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89―01
儿童文学是站在儿童的角度,适应儿童的阅读习惯的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的表达大多通俗易懂、文章的内容趋于活泼生动。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推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在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误将诸如“夸张”的儿童文学手法与其他文学普遍使用的修辞技巧相混淆,影响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误解,制约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儿童文学作品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材,为了避免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对不同的题材进行相同的解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儿童文体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2. 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现如今,好多语文教师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越来越工具化。很多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儿童文学当成来进行教学,甚至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以及创作背景的搜集上,完全是一种工具化的教学。其次,儿童文学成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在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时,不考虑主体的特殊性,用分析的方法对儿童文学进行模式化的分析,导致儿童文学越来越功利化。这两种教学方法脱离了儿童文学的审美趣味,将小学语文的课堂变得越来越僵硬化,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1. 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建立适合现代教学的儿童文学观。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弄清楚儿童文学的主体特征,要明白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提供和创造的文学体裁,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这样,在对自己素养提高的同时,才能帮助学生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进行教学。与不同,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独特,想象力比较丰富,这些心理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就反映为儿童情趣。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对儿童能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小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及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使得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时产生快乐的情绪,因而儿童情趣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紧扣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在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文体构成要有所了解,对它们的所属范畴要清晰明了,准确掌握这些文体的分类依据以及内外部形成原因。鉴于儿童文学的体裁特征,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把握各种文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在日常教学当中更好地教学。
4. 加大儿童文学在教材中的入选力度。为了保证教材质量,教育部应该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力度。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时,也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多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的生活实践对儿童文学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儿童文学的内涵,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1.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我国教育学者对网络教学的基本内涵认知,尚且存在明显分歧,尚未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内涵界定表述的一致认识。通常认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以及高校网络教学三个基本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学理范畴。
我国学者丁兴富在著作《远程教育学》中指出:在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空层次具备明显的相互分离特征,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之间存在基于时间和空间层次的相互分离和独立化特征,并在借助现代教育意义技术形态和多元化媒体资源的技术背景下,实现各类各类教学资源在不同实践主体以及组织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交互,以及整合共享。
从比较性视角考量,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其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形态的应用效能,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行为参与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有效实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标基础上,有效打破了传统面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局限性,为学生开展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创造了充足的便利条件。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应用媒介,在充分运用高等院校具备的各类教学资源背景下,通过促使“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影响而具体实现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学工作路径存在多样化特征。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以“学校”和“班级”等有形空间概念被打破,同时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丧失了其绝对性的控制地位。在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建设和运行网络教学技术平台的历史背景下,各级高校实际掌握和控制的各类教育资源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平台中的虚拟性窗口,供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各类需求者随时调取和使用,确保了高校学生在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背景下,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随时实现知识内容学习以及观念更新目标。
第二,教学应用资源存在共享化特征。我国各级高等院校通过建构和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对高校知名教师,以及法学教育援救领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式呈现运用,通过对在线网络资源传输和共享技术的引入运用,能够确保独立学生个体随时依照自身的现实化学习实践需求,调取和收看呈现于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路径之中的各类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开展路径的针对性和便捷性。与此同时,在网络性教学资源运用共享平台的运行使用背景之下,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能够随时实现顺畅有序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资讯内容交换,避免因时间性和地域性因素限制而给高等院校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具体开展的既教学实务活动开展路径造成明显阻碍。
第三,教学工作开展路径的课操作化和自主化。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背景下,高等院校逐步是吸纳了数字化校园形态的建设和运作目标。通过对高等院校网络教学模式运作应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体验行为,高等院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性知识素质基础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具体面对和生成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针对性调整和把握自身实际开展的学习内容对象以及经历的学习体验路径,在基于高校网络教学模式背景下形成的高校师生共学关系的发展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还能督促高校在职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工作本领。
第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背景下,受传统纸质教材的载体模式特征的深刻影响,使得现阶段高校应用性课程教材文本在知识内容编写体系以及教材引例案例教学元素的呈现和分析过程中,存在较为鲜明局限性和陈旧性,不利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日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路径,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动态发展趋势之间实现顺畅有序的对接,阻碍了-预期教学工作效果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而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背景下,借助公共性网络技术平台中媒介信息在呈现形态层次的多样性,以及在获取实践路径层次的便捷性,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群体,能够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操作环境,实时引入和调取适当种类的网络媒介性教学资源,提升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逐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实务环节开展过程中的交流沟通活动力度,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日常教学实务活动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建构运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工作过程中建构和运用背景下,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法学课程加血模式存在的系列具体问题,其集中表现为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教学计划体系制定存在落后性,教学内容体系存在落后性,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实施手段存在单一性,未能充分关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法学知识内容学习和运用行为实施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严重干预啦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基础性学科逻辑思维体系,和法学专业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建构和发展,严重影响了相关学生群体法学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综合和性素质水平的改善提升。
第二,长期应用的“严进宽出”指导政策。由于高考考试制度以及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共同影响,导致部分本身具备较强烈法学专业学习愿望的高中毕业生个体被挡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体系之外,同时也丧失了接受正规化和系统化法学专业高等教育内容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一定数量的已经获取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机会的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源于其本身在法学专业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本身未能感知到充足而有效的压力性和激励性因素没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以考试及格”为主要学习实践指导目标设定的观念指引和干预条件下,在具体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了消极懈怠和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行为倾向,导致我国高等院校实际培养输出的毕业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知识面狭窄特征和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特征之间的严重背离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第三,以“四年全日制”为主要描述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一次性和学校教学实务空间限制属性。其入学门槛相对较高,且具体涉及的落后陈旧性知识在制度性因素,以及多元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和共同干预条件下往往无法获取到及时充分的更新干预,我国高等院校现代法学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以及我国全民性终生教育思想理念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干预。
三、我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
1.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一,知识讲授与知识接受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进程是:诱导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基本学习动机――学生针对已经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内容实施复习――教师针对新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实施讲授――学生针对新学习的知识内容实施巩固性体验实践――教师检测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这种教学实务模式充分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讲授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被动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幅度缩短了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时间长度,但是这种方法缺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全面发挥。
第二,情境内化服务模式。改教学应用模式的主要应用流程是:情境创设――诱导学生参与已经建构形成的教学模式――总结内化教学体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该教学模式的最大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现有法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与开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实现对具体的多样化的教学场景的建构和应用呈现过程。比如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构和实施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借助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条件,诱导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逐步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相互结合。促进其能够不断借助具体学习掌握测法条信息内容,具体解决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
2.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实现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高等院校法学网络教学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要逐步优化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网络教学事业的开展模式,促进管理工作预期质量水平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切实建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群体综合素质表现状态的反馈习惯评价机制,助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水平的改良提升。
第二,做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材文本体系的建设工作,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我现代法学研究和教学事业的发展特征,针对现有的教材文本实施改良修正。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多媒体;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对幼儿舞蹈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传统的幼儿舞蹈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教师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口头上的讲解以及示范动作来向学生传递舞蹈知识,但是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老师不停地讲、幼儿不停地做,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失去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低年龄段幼儿舞蹈教学来说,教师主要是教授一些简单的模仿和舞蹈旋律,尤其是一些简单的模仿小动物的舞蹈,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幼儿展现丰富多彩的动感画面,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舞中的《动物模仿操》时,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动物的形象特征将其做成动画课件,比如小狗在“汪汪汪”的做操,利用大象的长鼻子特征等等来做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幼儿边看边学。画面色彩鲜明,多变且动感十足,再加上声音的配合一定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从而也提高了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促进幼儿舞蹈能力的提高
1.增进幼儿对舞蹈音乐的理解能力
要想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效果,单纯的示范讲解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对于提高幼儿的舞蹈音乐理解能力来说作用不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幼儿展现出更加生动而形象地过程,还能够增强幼儿对舞蹈音乐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民间舞蹈《大秧歌》时,这个舞蹈音乐所传达的是一种喜庆的气氛,如果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向幼儿讲授“十字步”的主要内容,没有让幼儿亲自去感受舞蹈音乐的传达的情感,结果幼儿只是掌握了“十字步”的跳法,并没有完全理解舞蹈内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舞蹈《大秧歌》的录像,让其感受《大秧歌》中传达的欢快的音乐旋律、十字步的动作特点等,从而幼儿受到舞蹈气氛的感染,对其中的舞步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也会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跳起来,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加以正确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幼儿基本掌握了大秧歌的动作要领,并让其用自己对大秧歌舞蹈音乐的理解表现出舞步。让幼儿在对舞蹈音乐有一定了解,幼儿才能够更好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涵。
2.提高幼儿的舞蹈创造能力
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幼儿是具具创造的天赋。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是以灌输的教学方法为主,幼儿学习舞蹈靠的是单纯的机械模仿,这种被动学习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萌芽。我们都知道幼儿掌握知识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开始,而视听媒体在使用方面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鲜明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特点。通过视听媒体的运用,就可以将抽象的舞蹈形象化,把整体舞蹈的构成逐步分解,为幼儿高精度显示声象效果逼真动人的动画画面,这也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儿童心目中,狐狸一直是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当要求幼儿模仿狐狸走路的姿态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幼儿观看一些有关狐狸自身特征的动画片,如幼儿喜欢的《狐狸和乌鸦》、《两只笨狗熊》等,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让幼儿仔细观察狐狸的特征,例如长尾巴、尖嘴等形态特征以及狡猾的内心特征等,进而使其对狐狸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些前提的准备工作,当幼儿在模仿时,就会很容易地掌握狐狸的特征,从而在表演时将左臂放在身体后面当做是尾巴,将右手五指伸直并撮起放在嘴唇前,同时并采用扭曲的弓箭步外加拧身和头的转动以及眼睛向四周的窥视来表现狐狸的狡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对舞蹈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从而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创造能力。
(三)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在以前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自身不断的示范动作来进行舞蹈教学,对于幼儿的错误动作,往往采取的是一遍又一遍的纠正,但是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年龄限制,会无法看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导致教师不耐烦,幼儿也听不进去,则舞蹈教学效果也就是可想而知了。如果在现代舞蹈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即借助数码摄像机及时将幼儿在课堂上的练习动作拍录下来,然后再通过电视机把图像播放出来,让幼儿和教师一起观看并判断幼儿所做的动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身的动作与幼儿的动作一起用DV拍摄下来,然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幼儿通过直观的展示,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错误,便于纠正。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舞蹈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能够有助于幼儿的德育教育
舞蹈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它还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因此作为幼儿舞蹈教师,要想全面培养学生,可以在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而多媒体作为舞蹈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因此教师在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舞蹈表演时,在幼儿学习舞蹈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学习舞蹈《向前冲》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传达舞蹈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坚韧不拨、永往直前的坚强性格等内容,并逐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结语: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努力,定可以促使幼儿舞蹈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潘多铃.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初论[J].中国舞蹈.2010(01)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如组织老师参加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培训项目等。学校还开展了校本技能培训课程,通过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习培训,特别是参加校本培训,音乐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能轻松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撑。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时展的要求。对于如何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降低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音乐课堂创设情境
创建高效音乐课堂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态度、认知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境的渲染有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为创设好教学情境,音乐教师应认真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做好情境创设素材的积累
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情境创设的素材有很多,范围很广泛。上课前,教师就应认真做好创设情境的素材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把与音乐课堂教学有关的音响、视频、软件、动画、漫画、文字、课件等进行收集、归类、整理,以便在上课时候能及时、恰当地提取出来使用。
2.恰当运用素材
创设教学情境音乐、视频等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优质素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教师可以恰当地选取素材来做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课堂上,“九•一八”事件的视频和音响,的影片等就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又如,在教学歌曲《中华,种族儿童幸福的家》时,我国各地的风光、物产、人文的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的展示能更好地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素材、方法很多,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了解音乐
的背景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学习内容相对小学生来说,无论是时间或者空间都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直观的展示,力求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时代背景和音乐的思想情感拉近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鳟鱼》一课时,学生对“鳟鱼是什么鱼?为什么渔夫要把水搞混浊才能把鳟鱼钓上”有困惑。再加上这首歌曲的伴奏音乐手法比较独特,学生听起来也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把介绍作者舒伯特资料的电影视频《鳟鱼》不同版本和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综合处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小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是非常有灵性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的内容虽儿童化,但也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说教味,还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技巧性。相对于娱乐性比较强的流行歌曲来说,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感觉有一定的压力。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音频、视频的播放,引导学生听音乐、看视频、做游戏、玩律动,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哼,一边看、一边唱,一边听、一边演、一边舞,一边学、一边创等,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音乐。
3.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一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些教学难点,如果突破了,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的。在遇到这种教学难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如在教学一些在节奏、音高等方面有难度的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摘取音乐中的难点,进行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哼唱。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然后进行对比播放,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加以发扬和改正,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增强学生的信心。
4.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对教材已经是非常灵活运用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如一些欣赏内容的教材可以用视频教材代替;一些教材可以跟不同版本的音响教材相比较,并交替使用。一些教材可以用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拓展,如京剧拓展到粤剧,民歌拓展到民乐,音乐拓展到动漫等。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课堂互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等课堂互动活动。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帮助,引导学生开展音乐互动,如师生对唱录音比较,学生之间的卡拉OK演唱比赛、小组之间的卡拉OK演唱比赛、师生卡拉OK对唱、男女学生表演唱等。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师生音乐互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音乐广泛盛行,学生对网络音乐的爱好和追求也是非常流行和热烈的。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更加开放。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开放性的学习,如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等。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收集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收集什么类型的音乐,力求做到收集的音乐类型相对较齐全,内容较丰富,如有音响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等;收集音乐资料要与音乐教材紧密结合;必要时,可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要对收集的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生要对收集到的音乐有自己的看法;收集好,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汇报和交流。组织音乐资料收集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进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避忌问题
(一)忌目的不明,盲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切忌盲目使用。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要有充分的考虑,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考虑。为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用传统的方法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才考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用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内容上,用在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地方。
(二)忌放电影式的课件播放
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了很多有创意的课件,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但在教学课件应用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把制作好的课件像放电影似的播放,让学生跟着课件学习,跟着课件走,这是本末倒置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干,以技术手段为辅助,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忌失去音乐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感教学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然而,语感教学及其研究尚存在着一些盲区。例如:文言文语感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语感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特别在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及文言阅读语感图式的构建等问题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相对薄弱,不仅未能形成系统有效、操作性强的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文言文语感教学的语感训练上,也还存在着重“诵读”、轻“分析”的弊端;即便在诵读教学上,人们虽然知道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但对诵读何以能有效促进文言文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却缺少有说服力的深入论证,对文言文语感教学中的诵读教学的实验研究仍属空白。
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本质就是构建文言语感图式,因而构建文言语感图式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寻求文言文语感教学中构建文言语感图式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步构建一套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常模及文言文语感教学的基本课型,在中学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内容的重构和语感训练的有效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精炼实用、可供操作的文言文语感教学体系,从而正确把握汉语文教育的特点,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积累,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构建学生的文言语感图式,使学生在与文言经典的心灵对话和深度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典雅趣味的熏陶,丰富个人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真正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语感图式的构建对象是中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它是在文言文语感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理论和文言文语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它不仅要在文言文语感教学理论的引领下,初步建构出一套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教学常模及文言文语感教学的基本课型,而且要就文言文语感教学中构建文言语感图式的方法作出学理上的说明,并指明其在文言文语感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将为文言文语感教学提供一套建立在语感教学应用理论基础之上的操作技术,从而转变中学文言文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弄清楚文言文语感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其次,要科学地揭示出文言文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找到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规律和方法;第三,要运用语感教学理论对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语感图式的构建从学理上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既不能完全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感理论去直接解释文言文语感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也不能直接用现代汉语语感的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去类推文言文语感的特征及其基本类型。文言文语感教学的研究,要立足于文言文自身,对文言文这种自成体系而又相对封闭的古代书面语言的语感性质及其特征,作出符合其语言实际的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如此,才能解决文言文语感教学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文言文语感教学才能真正建筑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是学生没有习得过的书面语言,因此,文言文语感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得而习得、经习得而促进学得的教学,换言之,文言文语感教学是在教师“语识”引领下的学生文言语感获得和培养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处在语感而且必须处在语感的状态,而教师则必须从语感到“语识”,用“语识”去指导学生的语感实践,因而教学设计的科学有序和语感训练的切实有效,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文言文语感教学不同于现代文语感教学的特点,同时也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难点之所在。文言文语感教学中的文言语感图式的构建研究,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文言语感图式,是学生主体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长期感知与揣摩、积淀与内蕴的结果,是一种融会贯通式的积累,从而形成的一种文言文认知结构。就其结构类型而言,它“包括语言图式、观念图式和情感图式三个类型”,这三类语感图式“恰恰与言语对象的言语形式、认识内容和情感内容相对应”。
换言之,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生成和培养,必须建筑在文言文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文言文的内容图式如主题知识、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等,不具备文言文形式图式中的语言图式如语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词汇、句法、语义知识和语篇图式如文章体裁、篇章结构、语篇连贯手法、修辞手段等,就无法想象学生能够具有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因此,文言文语感生成的基础正是文言语感图式,因而构建文言语感图式,理应成为文言文语感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将这个理论运用于文言文语感教学的课堂实践,对语感教学过程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模式,从学理上可以这样说明:所谓“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就是激活文言语感图式;所谓“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就是丰富文言语感图式;所谓“实践语言,习得语感”,就是建构文言语感图式;所谓“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就是迁移文言语感图式。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学生文言文语感能力的提升当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