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

第1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本学期,历史教研工作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改革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研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南通经验,把南通的经验落到实处。针对我市学科师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努力。

二、目标与任务

1.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考试改革研究。

加强对高一新课程的教学调研和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今年市历史学科的重点调研课题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对策、我市高中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

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学分认定方案。解决历史老师的切实问题。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历史教师评价方案。根据新的教改形势,完善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办法,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研究学生的历史学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研究高中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学科高考改革趋势。

2.继续以集体备课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研究高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做到提前备课,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借鉴目标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完成各类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与落实。

3.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搞好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改革。继续带领骨干教师扎扎实实搞好各科的课题研究,吸引青年教师参加,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使广大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始终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近年常规教学工作推动了课堂教学的一定进展,但对比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空间还很大。为此,我们要带着问题设计教研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4.加强对新教师的指导。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新教师涌入高中教学岗位,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室将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教师的任务,帮助学校切实落实导师制,明确师徒双方的责任,加强相应的考核措施,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此外,历史学科组将根据实际,组织校际间横向的联系与交流。

5.继续学科队伍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好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讲座、研究课,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学。继续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尽快成熟,成为骨干。

6.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探索。

邳州市教研室以“初中历史教学网”为网络平台,在进一步充实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同时,逐步加大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添加和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将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典型案例、课标精神、新教材特色、进展情况、外地经验、培训动态等上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问题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互动教学的尝试,逐步实现教育资源、成果的互通共享。

三、主要工作

1.高三一检考试质量分析

2.布置高三第二轮复习意见

3.教学视导

4.徐州市二检试卷命题

5.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

6.高三二检考试及分析

7.高中教学研讨会

8.历史评优课

9.高一、高二期末考试命题

10.高考复习信息的采集、学习、介绍

11.初一、初二期末考试命题

第2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有效途径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1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其重要任务。但是笔者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发现,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导即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往往根据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有疑不能问或有疑不敢问。新课改明确地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为将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历史教学作为跨越时间最长、地域最广,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学科,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创设最佳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

事实上,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相当多的疑问的,但是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不敢也不愿去问,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问敢于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属于一种“去问题式”的教育,即学生不带问题走出课堂。在过去的课堂里,教师最骄傲地就是问“还有没有问题?都没有了!”

笔者从教这些年才领悟到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历史应该是引人深思的,哪有能够真正解决得了的历史问题?都是各家观点而已。“去问题式”的理念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观念,认识到质疑、存疑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开展探究。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改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也应当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的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不敢提问题是学生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打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简单与否、与教学有无关系都应当给予鼓励,认真地帮助学生寻找答案,以此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遇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初始问题的提出―初始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出问题―二次问题的解决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深度、宽度而不是数量。对此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是公认的有效的问题意识培养方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史料法,即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进而发现问题。联系法,即将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历史进行观察等。其次是建立学习共同w。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坛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时有一种“反正老师早晚会讲的”心态,因而不愿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建立学习共同体则可以给予学生一种“大家都不会,一起研究才能够解决问题”的认识,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是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常常诞生于不经意间的思维碰撞,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欲要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需要塑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例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学科的校园活动都以知识竞赛为主,竞赛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相关的历史知识即可,没有必要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内涵,如此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利。相反,如果学校的历史学习活动更多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更好地探索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对自己所负责的七年级(《中国古代史》上册)的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准备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备课准备主要指的是改变之前设计教学流程的备课方式,而是以问题来贯穿整堂课,设计的问题确保循序渐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动准备则指的是在开课之前要使学生初步具有问题意识。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自主制作一张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以供未来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表上。二是每个小组都成立一个问题站,然后选举一名负责人来将小组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给教师。此外,为更好地确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借鉴了同行制作的一些微型视频供学生课后使用,同时也建立微信群以便学生在有问题时能够随时联系到老师。

2.课堂教学过程

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愿问、不敢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历史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增加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好奇心的支撑下,个体很容易对外界信息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信息的来源,从而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初中历史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之前学生对学习无疑可问的现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移到问题的探索上。对此笔者在新学期开始阶段就直接将整本《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已经被勾起了好奇心:朝代歌里的一些历史名词是什么意思?历史年表里为什么有的时间段同时出现了几个政权并立?老师给的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变化表,为什么在很多朝代不一样?一系列形形甚至天马行空的问题产生于七年级学生的脑中。接着教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即把握历史教材中的“5W”来掌握历史事实的一些基本要素和解决简单问题。而对于那些难以弄明白的问题则记录在问题反馈调查表上,交给问题站负责人,然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在后期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激发,他们对教材内容也有了探究的欲望,课后会主动分析教材来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再加上笔者所要求制作的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能够保证学生都来提问题,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是多样化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心里存在问题但是不知如何将其表述出来,另一个则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发现问题。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挑出其中的优质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此外,笔者还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一是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动机。例如评价成吉思汗,可以模拟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反方认为他是一位野蛮的杀戮者。该场景的设置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从而确保了问题的多元化,以此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把握相关历史知识。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推进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例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这一问题,学生从侵略者动机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战争的结果影响角度分析,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这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以此来保证学生发现问题的连续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问题意识。三是通过综合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册复习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文明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并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为什么到了封建末期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处于劣势。这既是对知识的梳理,也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反馈进行定期总结。这得有赖于前期准备工作中的要求学生制作学习情况反馈调查表。这个表有助于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现状,并及时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此外,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整体奖励,对于优异的个人要突出表扬。良好的激励措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提问题,提“好问题”。

3.结果与总结

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对实验的班级进行了总结,以同年的其他班级为参照对实现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次数来看,笔者所实验的班级几乎人人提问题,而其他班级除了一些较为活跃的学生偶尔提问题之外,几乎没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提问时的顾虑,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从学习成绩来看,实验班与其他班级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是通过分析学生所做的试卷,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相对更有历史思维的特点,回答问题的书面用语也更加有历史味,解答也更加具有创新性。相信经过更多的训练,这种优势会更明显。

但是,这个实验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历史学科的劣势地位和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因为这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再比如,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是一门学问,因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花时间,有些问题属于教学目标范围,但有些问题的确是拓展出来的,要花费课堂时间,这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总体而言,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其教学效果还是集中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形成科学的问题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笔者仍将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在新课标指导下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美.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10).

[2]郭沫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J].考试周刊,2013(1).

[3]马静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0).

[4]刘彦华.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教育,2016(2).

第3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欠缺 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201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表述历史课程有四个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其中综合性就是“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开发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就是将课本死板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学,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历史课程资源被物化为六类资源: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历史社区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谈谈历史生活化资源开发的做法与尝试。

一、挖掘教材、以学科整合为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学科知识为切入点,重组教学线索,或者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各种资源之间的共通点、互惠性,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科教学的教益性。

1、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时,在对教材内容分析研究后,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对课堂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以“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动”为主线,全程创设历史情境,把课堂分为“点击主角”、“理说孝公”、“智勇双全”、和“史海沉思”四个版块。使课程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然后在每个板块中设计相应的探究题目。引导学融入情境,把自己当做改革的主人公――商鞅。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动情,感受改革家的勇气与智慧,探究改革的简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达到以史为鉴、品史育人的目的。

2、注重学科联系。

比如,让历史与地理知识贯通,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思维,也提高了他们的求知、创新意识。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教材中不乏地图的插入,尤其是世界史,讲述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远,若不结合地图,学生将会纸上谈兵,空洞无物,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正好结合地图,为学生排忧解难。

此外,历史与语文、政治及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加以开发和整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学生、以学生生活为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开发利用的素材作为历史教学课堂内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钻研,就能找到合适的生活化内容。

1、挖掘生活实物和现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适当加以开发和利用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

例如:常见的核桃(胡桃)、葡萄、石榴、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是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的植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是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学习八年级(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收集老照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从照片的服装、发式样式中总结出反映的时代,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讲授《》一课时,将战争过程同时用电脑来展现,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既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国际形势、新闻热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倒行逆施,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时事、新闻影响巨大。利用这些内容来为历史学习服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课中,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中国史“日本侵华”的基础上,提问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发表一下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和对策,先让学生讨论,顿时教室一片沸腾,个个义愤填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了强化历史情感的教学,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和广阔性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走出校园、以周围环境为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生活化历史资源。

1、联系家庭,开发亲情资源。

针对时下学生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电视、电影、网络如数家珍,而对于历史了解甚少的状况,我在每个学期都设计一个课外学习主题。比如“我的家族史”“我家有名人”“爷爷奶奶讲童年”等等。这些主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并且集中展示。这样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参观考察,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第5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总结要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初中的,也听高中的。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回顾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能严守师德,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自我严格要求:

作为毕业班的历史课任教师,我明白自己担负的重任及教学任务,故在课前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习题;为了提高每节课教学质量,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难点外,还采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45分钟教学质量;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注重整理资料,搜集选择、组合中考模拟试题。在第三轮复习中,我多方面搜集整合资料,为开卷考试做了充分准备;并结合各省近年的中考试题和各种练习册中习题精选组合了10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应试的效率和技能。

二、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趣事与历史奇闻,让他们开始接触历史,也开始喜欢历史,并主动要求当学习历史的主人。接下来,在每上一节新课前,都会有每天一故事,让学生轮流带来一个故事,走出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因此,学生首先成为课堂上讲的主人,并且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每讲授每一新课时,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讨论决定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展开学习。学生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上课方式。如在民族政权分立一课中,典故较多,就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

三、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

如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如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作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第6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 学习兴趣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及新颖化。多渠道、多策略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与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型

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任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是副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学期,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了解历史提高到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韵。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人手。

三、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1.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四、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7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六本书,知识纵横交错,点多、面广、跨度大、历史结论抽象难懂,可真谓是一门费力难讨好的学科。大部份学生学习历史只觉苦累、枯燥、单调、无味、被动。为此,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全新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学习,学会学习,让我们的历史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和无趣,给学生一个神采飞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历史课堂就成为了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大追求。下面我将自己几年来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作一总结。

    第一、树立良好第一印象,激趣从“头”始。为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历史课产生好感,我会非常认真地备好、上好第一节课,以留给学生最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爱”上历史课。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我往往在每一学期第一次跟学生见面前都要作好充分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教材的知识结构、学期内的教学安排、自身的心理调整等都做好细致准备。做好各方面准备后,我才以最自信的姿态登上讲台,并以最精神的面貌、以最亲切的语言和微笑、以满腔的热情和生动的语言、以严谨缜密的教学思路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给学生留下最美好的第一印象,很自然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了第一节课的美好印象,学生就会对以后的历史课怀着一份期待,充满一份热情。往往有了我的第一堂历史课后,学生就开始对历史课改变了态度,第一次感受到了历史课堂的魅力,第一次感受到了历史课的趣味性,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这门课程。

   第二、简化知识结构,打消畏难情绪,树立学习自信心。初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是按专题形式编排的。几乎没有时空顺序,学生学习起来总觉知识混乱难记,事件的时空关系杂乱无章。学生往往在花了很大功夫阅读教材之后,又无法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之时,就自然对历史学科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作为老师,我就在教材把握上狠下功夫。我首先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单元内部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每课内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宏观知识结构后,再从宏观深入到微观,力争用最精辟、最生动的语言把知识由繁变简、由难变易。我常常给同学们讲,学历史就像画一棵大树一样,我们常会先画树干,再画树枝,接着再画枝叶,最后就出现了一棵栩栩如生、枝繁叶茂的大树了。学生每每听到这里,立即意识到学历史并不难呀。有了这种理解之后,学生也就慢慢懂得怎样将知识由繁变简,怎样将课本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最终也就树立起了学好历史的信心。

第三、适时激趣和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老师要是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穿插个别小故事或是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便像在我们的饭菜中加上了诱人的调味料,学生就会着魔一般爱上这个学科。我力争每节课都给学生带去一份欢笑或者一份轻松,力争每节课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历史人物、历史片断给他们带来的会心一笑或是开怀大笑,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比如,我在讲到复辟以后因自身心情紧张而将“元宵”改为“汤圆”,最终又改为“汤团”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在轻松嬉笑中既获得了精神上的片刻愉悦,又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或“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动终将失败”等历史结论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记忆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享受掌握技能与方法的乐趣。学习历史免不了需要积累许多历史基础知识,需要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知各种历史现象,但由于历史知识的浩瀚,所需记忆的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等的相关知识要素非常庞杂,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为了方便学生对部分历史知识的长效记忆,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总结了很多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记忆方法,诸如简化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各条约的内容很易混淆。为此,我采用了简化及谐音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短的文字记住了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如,《》简记为“割赔开关”、《》简化并谐音为“天天陪酒”(天天赔九)、《》简记为“割赔开建”、《》谐音记为“前进宾馆”(即:钱禁兵馆)。我想,有了这些记忆方法,学生不仅能对我们的考试应付自如,而且积累的很多基础知识也许会终身难忘。

第8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

第二部分: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第五部分: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内容要求很笼统,只要求学生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认为,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辽、西夏、北宋的基本建立情况,还要知道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特别是战和背景下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处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主题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一课,这段历史是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到金与南宋的南北对峙,再到元朝统一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一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第二部分: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评价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建立情况,设计辽、北宋、西夏建立情况简表和示意图,提高收集整理、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用不同方法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以澶渊之盟为例,了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并通过讨论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宋朝的百姓,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和议吗?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哪些相似之处?”提高辩证综合分析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宋辽、宋夏间的双边文化交流,了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第三部分: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我认为,这节课绝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况和他们的战和关系,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放在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发展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放在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关系。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曾说过:“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所以,我确定的教学活动预设的原则是:一定要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自然地去感悟历史,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导入环节,我们从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导入新课,这样既尊重当时的历史现状,也便于纠正一些人的汉族中心观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我们把整节课的内容整合为崛起、战和、交融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均配一句宋朝的诗词来概述这一板块的主题,这种呈现方式既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可以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华盛顿大学的一个条幅这样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在“崛起”板块,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况;在“战和”板块,我们通过“合作探究,辩证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宋辽、宋夏间的战和关系;在“交融”板块,我们通过“直观体验,感悟总结”的途径来突破难点,全面认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给学生呈现适当的历史史料,以帮助学生体验和探究,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在感悟和升华环节,我从契丹族和党项族最后融入其他民族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个民族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的。

第五部分: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第9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民族中学679200

【摘要】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考究的一种综合载体,也是一门艺术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记录,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现代学生的眼前。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再也无法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 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进行考究的一种综合载体,也是一门艺术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记录,既纷繁复杂、又丰富多彩。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现代学生的眼前。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再也无法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师不但要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且要通过自身素质的展示、各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下面是本人多年探究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几点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凝聚,也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发展,为教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教学的艺术在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唤醒。关心、关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帮助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和唤醒学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创造。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真情的投入,便没有学生真情的回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和谐的环境中活泼成长。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他们课堂上值得尊敬的良师,课外值得信赖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你、拥戴你,就会积极、主动、乐意的去学习你所教授的学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2.1转变教育观念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和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脱变出一种全新的概念,教育不再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施以礼仪的手段,而是一门全新的艺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创新教育和多元化教育,更需要彰显"爱"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书匠,而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专用场所,学生也不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知识的平台;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的、有针对性的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教师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而且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愉快。现在的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备课方面我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只有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2、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4、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课文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班级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创建六步教学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六步教学法是:

4.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否得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授"唐朝的对外关系"时,我就采用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导入新课;教授"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时,我就采用讲历史典故"澶渊之盟"和"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新课。有时我会采用短片、图片、投影、幻灯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让学生自主、快速地阅读课文,了解整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大胆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3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再派代表讲解。无论学生代表的讲解正确与否,我都会要求全班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教师再作具体讲解,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既给理解错误的学生留住了面子,又不打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4.4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覆盖全课的重点内容课堂练习,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说明学生掌握了所教学内容,教师也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假如学生不能完成,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应再想办法再给学生讲授、复习、巩固,直至大部分学生理解为止。在教学中,我还把需要学生记住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不同类型的题,如: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材料题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所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5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快速、简洁地给学生复习、巩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快速地在头脑中过一遍。课堂小结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小结时要尽量语言简洁、短少精炼,以便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记忆所学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6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一种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课文的重点内容的复习、巩固、练习和提高,让学生重温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后和学生学习后所反馈的信息,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作进一步反省、评价和总结。有时我会让学生针对我的教学给我提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和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率。

5.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提高教学效率

在九年级下学期复习时,我是这样做的:

5.1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开元盛世、大运河、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了解割让香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了解八年抗战、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神州飞上天、举办奥运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2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做人

让学生通过了解屈原、文天祥、邓世昌等人的悲壮之举,帮助学生感受民生的艰难,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了解司马迁、罗斯福、贝多芬等人的身残志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

5.3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事理

让学生通过了解秦始皇、武则天、铁木真的是非功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做事品质;了解汉高祖、华盛顿、的创业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求知精神。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真实、感人的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拓宽视野;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因地、因人制宜,创设不同的教学课件,创设不同的"乐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真正目的。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