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营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发展策略;低碳经济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存的环境难免会遭到破坏,使生态环境失衡。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前景不是很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注意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优化,以此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当代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这就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地对市场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让每个环节都做到低碳环保。这是时代的要求,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国内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意识和氛围淡薄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市场中并不罕见,但是也都只是一个口号,流于形式,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国内很多企业都没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大,意味着要对传统企业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进行摒弃,被当做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不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低碳经济,所以大部分企业都发展不起来。企业中员工没有低碳意识,成本意识也不高,不管是采购环节还是生产环节,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1.2技术与装备落后
从某种角度来讲,资源的使用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技术工艺和装备性能,但是,现在国内的各行业的整体管理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很多重点行业和中小型行业对于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用都是比较少的,产能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出现大量的碳排放。总的来说,国内的钢铁、电力以及建材等支柱性行业,单位产品生产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因为有的行业门槛比较低,还进行盲目的扩建和发展,使国内外产品的能耗差距逐渐扩大。
1.3资金瓶颈与人才匮乏
企业如果想要向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比如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设备等。曾有人研究过,中国如果想要走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到2030年需要40万亿元。就当前的发展情形来看,尽管国内政府使用了绿色信贷和增加财政预算等机制,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资金使是远远不足的,这样就导致品牌的建设,技术的改进和产业升级很难有成效。相比较来说,传统的发展模式显得更加实用。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地摸索发展道路,还有就是低碳生产需要的时间很长,也有着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国家很多企业以及金融在这方面都非常谨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想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人才。在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会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发展水平,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欠缺。国内的企业对于人才没有加以重视,特别是低碳人才是非常欠缺的,导致企业的创新和低碳发展的道路走得非常艰辛。
2.企业低碳市场营销策略
2.1产品低碳化
如上所说,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受到限制,驻澳的因素就是低碳程度比较低,没有低碳技术含量。所以,企业需要加大思想认识,把低碳理念真正的融入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把低碳、绿色、高效率、低污染当作是企业的长久发展目标。不断地对消费市场进行研究,并根据反馈的情况,研发和制作新产品。
2.2价格低碳化
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来说,对于低碳产品的程度,大家更在乎的价格。通常情况下,低碳产品因为成本的原因,价格比较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能接受,这样就使市场上的低碳产品很少有人关注。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品的包装、促销等方式,来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让人们可以去接纳何人可低碳产品,这样还可以对低碳产品进行宣传。
2.3渠道低碳化
企业的低碳营销道路,其实就是度低碳产品进行合理和优化进行高效的分销。所以,我们可以在减少低碳在实际的运输实践,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在运输中的碳排放。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产品的属性方面,选择低碳的营销手段。例如,可以在网上进行销售,现在网上购物已经成消费的主流形式,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企业产品低碳渠道化营销策略,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和利用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给企业产品低碳发展渠道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进行低碳促销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宣传低碳理念,还可以在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高效宣传模式上进行有效的宣传。把企业产品和现代网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使实现企业低碳营销的有效途径。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了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紧急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只有跟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40.
[2]李卓.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3):129.
[3]张义,范秀成.市场营销视角社会公共问题研究的逻辑、范畴与方法——以JPP&M期刊文献为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1):12-21.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发展策略;低碳经济;研究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破坏,人类掠夺式的索取,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前景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深化,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渐凸显。所谓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以及温室气体的随意排放,通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架构,来实现节能降耗之目的。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应当立足实际,与时俱进,通过创新和改进市场营销模式,确保企业各环节生态化、低碳化。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市场营销受到的影响与变化
从本质上来讲,低碳经济形态非常的抽象,低碳、绿色和环保是其主要特征。在当前低碳经济下,无论是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还是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经济环境条件改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当前国内低碳经济概念不清、意识薄弱,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显得非常的滞后。西方国家基本上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未达到国际化标准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当前国际呼吁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不断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的发展价值取向,经济发展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2.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目的来看,国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上同行业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国内市场倾向于饱和状态,很多企业开始转战国外市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产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受贸易壁垒影响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产品不符合低碳标准要求,无论是环保标准还是质量安全均不达标;反观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市场空间非常的大,以至于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受阻,在当前低碳理念的冲击下,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压力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二、国内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意识和氛围淡薄
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低碳经济在国内市场并不陌生,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个口号而已,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国内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和氛围淡薄。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部分或全部抛弃,这对于短缺利益追求者而言,被视为“愚蠢”的行为。由于严重忽视了资源、环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未能从长期发展的视角看待低碳经济,因此多半是“短命”企业。企业员工的低碳意识差,成本意识不足,无论是采购还是生产环节,过度浪费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大环境来讲,国内多数企业并未真正认识到低碳发展模式与企业长期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意识淡薄、氛围差,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履步为艰。
2.技术与装备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源资源的利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技术工艺以及配备的装备性能。然而,目前国内各类企业的整体管理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参差不齐;重点行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用于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和配备的设施,整体性能和水平偏低,产能落后,碳排放量大。具体而言,国内包括钢铁、电力以及建材和纺织在内的支柱性行业,单位产品生产的能耗量要高出国际水平的40个百分点。同时,因部分行业设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加之盲目扩建和低水平发展,拉大了国内外产品能耗差距。
3.资金瓶颈与人才匮乏
企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比如工艺改进、先进技术引进以及设备升级改造等。根据麦肯锡研究,中国若想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到2030年需投资40万亿元。目前来看,虽然国内政府采取了绿色信贷以及财政预算增加等机制,但是企业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非常有限,以至于品牌建设、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等难见成效,廉价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显然“更实用”。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均在摸索发展出路,加之低碳生产投入周期长、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国内很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一直非常的谨慎,这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关键要依赖先进的技术人才。国内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在量和质上均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以“质”为例,国内专利以外观和实用新型设计为主,而高科技含量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仅15.1%左右;反观国外,发明专利占79%以上,差距非常的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国内企业不重视人才不无关系,重视度不够,尤其是低碳人才匮乏,使得企业创新以及低碳发展之路坎坷崎岖。
三、企业低碳市场营销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走低碳市场营销之路势在必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产品低碳化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上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主要原因是低碳程度低,低碳技术含量少。为此,企业应当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看,将低碳营销理念真正融入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将低碳、绿色以及低污染和高效率视为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和深入低碳消费市场调研,根据低碳消费市场消费者反馈信息,研发和设计新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基础上,还应当制作可有效降低污染、节约资源以及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环保技术与低碳产品,随时对碳排放量进行检测。目前国内经济和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企业会发现发展过程中多了很多框框条条,甚至会感觉到非常的不适。但值得我们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已经适应了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并且对产品策略做出了调整。以奇瑞、一汽等国内汽车行业为例,现已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作为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
2.价格低碳化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家庭而言,较之于产品的低碳化程度,更关心的是产品的价格。一般而言,低碳产品受成本的制约,价格比较昂贵,普通百姓家庭难以接受,以至于市场上的低碳产品少有人问津。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减少碳产品包装、维持以及推行费用和促销等方法,降低低碳产品的市场卖价,让消费者先接纳和认可低碳产品,同时这也是全面推广低碳产品的有效途径。随着低碳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技术改进,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大,加之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可以弥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损失,让低碳产品早日进入平常百姓家。
3.渠道低碳化
企业的低碳营销渠道,实际上就是对低碳产品进行合理、扁平以及优化和高效分销渠道。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减少低碳产品在市场营销渠道中的储运和流转时间,这意味着可以减少低碳产品在实际流转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企业产品的渠道低碳化发展策略,实际上就是采取同地产销的模式,将低碳产品从生产环节快速转移到销售环节。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立足实际,从自身发展现状、产品属性等方面,优选低碳产品生产营销渠道。比如,网上购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主流模式,同时这也是缩短销售渠道的典型范例,这种渠道低碳化策略已被人们所认可和推行。企业产品低碳渠道化营销策略,是基于现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和利用,网络技术为企业产品低碳渠道发展提供了便利。在低碳促销过程中,低碳促销能够传播低碳产品消费理念,同时也体现在网络媒体、微信以及微博等现代高效宣传模式的有效应用层面上。将企业产品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也是企业低碳营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低碳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企业只有顺应时展趋势,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40.
[2]李卓.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3):129.
[3]张义,范秀成.市场营销视角社会公共问题研究的逻辑、范畴与方法——以JPP&M期刊文献为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1):12-21.
[4]陈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与控制[J].智能城市,2016,(10):156.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土地经营;主要对策
城市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突破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适应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丽兴起的一种新理念。所谓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依据城市发展战略,广泛引用市场机制和营销手段,充分挖掘与合理开发城市自身资源,科学地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的市场化运营,做到增值财富、优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籍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谋略和战略措施。其中,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是政府最大的财富。
城市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滚滚财源。城市土地经营是城市经营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性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城市经营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政府要做好城市土地经营工作,这还需从它的制度条件谈起。
一、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
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实行无偿无限期元流动使用的制度。在这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形成了无偿调拨土地的计划管理体制,以及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立项批地,然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行政划拨土地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这种无偿调拨和以需求定供给的土地供应机制和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和有偿付费的制约,土地使用者占用土地没有任何经济压力,占丽不用、征丽不用、多占少用现象普遍。由于计划者缺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价值尺度和来自市场的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无法对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拨计划,难以真正做到节约用地和空间合理配置,导致了城市土地滥用、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早已不适合时代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构成城市空间资源和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本(如土地、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特别是城市土地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走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自我发展之路已成必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改革相关的土地使用制度,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城市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进行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城市土地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得以不断开展,城市土地的资产价值日益显现,对城市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市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实践的时间不长,人们的观点还比较陈旧、认识还不足,相关的研究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土地非法入市。国有土地资产收益大量流失
我国城市存在的大量存量土地,还有很多掌握在土地使用者手中,而政府掌握的份额较少。在划拨存量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向土地市场供应土地的制度下,使得众多划拨土地使用者成为合法的土地供应者,导致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市场成为多头供应的买方市场。存量土地自发、元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的局面,使得政府难以真正实现对城市一级市场土地供应的高度垄断,从而导致政府为管理城市土地市场所制定的以市场取向的供地计划失效,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能力大大削弱,容易引发土地市场供求失衡和总量失控,并导致土地市场运作不规范、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这种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机制不仅难以有效促使存量土地资产显化,相反,由于当前土地管理政策、手段、法制等的不完善,反而加剧了“隐性市场”的发展,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
(二)土地出让以生地、毛地为主。熟地出让比重低
以熟地方式出让,可以使土地前期开发后的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有利于增加城市建设资金,有利于缩短开发商的开发周期,分散开发经营风险,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而以生地、毛地出让,不仅导致理应归属国家的部分土地资产收益不能实现,而且由于土地标价的显性程度低,导致土地市场竞争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出让的土地中生地、毛地所占比例超过60%,而熟地则不到40%。
(三)土地供应协议方式比重大。招标拍卖比重过低
目前虽然有偿出让迅速扩大,但是在国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中,通过有偿出让供应的仍占少数,而出让中采用招标拍卖的更低。众所周知,拍卖和招标的市场化和公开化程度要高于协议出让,价格比较合理,也容易接受社会的监督,保持交易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有利于防止。而协议出让在地块选择、规范要求、价格形成、付款方式等方面更多依赖出让机构的能动作用,随意性和盲目性大,不易实现规范化。土地出让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人情地、关系地、条子地比较普遍存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偏低,少收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过多的协议出让,使城市土地价值收益不能通过出让价格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城市土地的经营,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腐败提供了温床。一方面,掌握土地出让权的个别人利用权力,,贪污受贿;另一方面,一些人进行土地投机,炒买炒卖,牟取暴利。这些既造成了国家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又造成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三、完善城市土地经营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供应“源头”问题。实现政府对城市土地经营主动权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处于“源头”地位,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初次分配,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尚不够完善,土地市场亦处于初级阶段,距离规范化、成熟化的市场还有较大距离,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还不显著,土地供应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城市土地市场及各类开发行为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所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须先从“源头”人手,从转变城市土地供应机制模式这一深层次原因出发,彻底解决当前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改变目前多个“源头”供地的局面,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政府真正做到垄断经营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按照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土地供应计划,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科学规划。地尽其用。实现城市土地经营的持续发展
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科学规划,地尽其用”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基本策略。如果城市发展与用地规划不科学,打乱仗,那就无法做到地尽其用,不能经营好城市土地。大连市市长说过:“要做好、做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并不是有钱就能堆出一个美好的环境。……城市建设是凝固的艺术,欧洲人把它们的古城、古建筑都视为珍宝,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也多体现在一座座建筑的设计、墙雕和绘画上。搞好城市要有点艺术眼光和品位。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拿掉,几十年就是它了,搞个脏兮兮的建筑,能窝囊一辈子,给后人都添麻烦。我们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她艺术气息,而且越往后,经济条件越好,人们对精神和艺术的追求就越强烈。在我们今天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觉,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其规划出来的城市土地价值肯定不会低,土地经营收入就不可能少。
(三)积极思考。寻求合理有效的经营方略
第一,争获先行优势,增加土地价值。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就应加快建设,晚建不如早建,早建可获得先行优势。城市规划由上级部门批准,可避免相邻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严格按已被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城市建设,争获先行优势,亦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居住、投资与经营环境,促进地价上升之后再出租或出让土地使用权,显然可大幅度增加土地经营收入。
第二,先多抵押,后再出售。在城市建设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善: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也还没有更高地注入进来,同时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们手中尚未积累起很多资金,购买力有限,地价难以升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断投入,使城市土地所含有的级差地租逐渐提高,促进地价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资金增多,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不仅人数增多,而且他们平均拥有的资金也增多在银行的信用度提高,能够用来购地的借贷资金也增多,从另一个角度可促进城市土地价格的上升。这样,城市土地价格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跨度内的平均上升率,将显著高于银行贷款年利率,更高于市政建设债的年利率,为城市建设获取更多的土地经营的收益。当然,先多抵押,后再出售的土地经营策略,是不要纯粹为了筹资而急于卖地,缺钱可以抵押借贷和发行市政建设债。至于必要的建设用地,还是应正常供应。
【关键词】品牌营销 房地产企业 经营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各大房地产企业处于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学习在困境中发展,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这就对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适合于房地产企业现状和市场特点的营销策略,是从业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不少房地产商已经将视线转向品牌营销,通过建立市场认同度高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并在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架构,实现企业的品牌营销模式,是房地产企业提升自己竞争实力的关键。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本文构建了基于品牌营销理念的房地产经营策略,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品牌营销理念的房地产经营策略
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综合评估消费者需求
基于品牌营销的房地产经营策略,首先应该对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需要调查的需求包括:客户购房的实际需求:房地产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客户想要购买的房产的具体属性、客户购房的用途与目的、购房的方式以及购房的大致时间;客户所期待的购房价格。包括客户愿意支付的金额、客户在购买时希望付出的调查比较的精力和时间;客户购房是否方便:即客户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购买,并结合客户所期待的交易方式最大程度地帮助客户办理购买的手续;加强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充分把握客户愿意以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为后续的精确传播打下铺垫。因为房地产的交易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所以房地产经营者也可在房地产管理局拿到目标购买者的一些简要资料,也能从小区物业得到目标购买者的一些详细信息。在掌握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对客户需求进行精准的市场调査与分析,并搜集房地产企业本身的客户资料,从而构建一个客户资源库。营销的核心问题便是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因此可以通过客户资料库分析与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二)对企业营销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市场营销环境是客观的存在,并对其营销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微观营销环境:包括设备材料供应商,指的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材料设备的实体。包括消防器材、园林服务以及广告等。这些供应商若果发生了变化,将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营销造成明显的影响,供应商的变故,会打乱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周期与计划,使其难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微观营销环境也包括房地产企业的同业竞争者。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对自己的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别,从而寻求自身的特色,进行差异化营销。微观营销环境还包括中介部门,例如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商,以及一些房地产的营销服务机构等等。以上这些部门由于水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一旦由于其操作失误导致房地产企业名誉受损,便会对其品牌的树立带来深入影响。二是宏观营销环境:首先包括人口环境,这是关系到房地产产品最终用户的重要数据信息,例如当地人口的数量、年龄分布以及消费水平等。宏观营销环境也包括当地的经济环境,指的是当地的实际购买力,储蓄与信贷情况,以及物业等服务的价格水平等。宏观营销环境还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了环境的变化,便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带来或优或劣的影响。政治法律环境也是宏观环境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销售策略必须与政策和法律密切相关。在了解自身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房地产企业便可以通过进行SWOT分析,深入把握企业本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构建出品牌营销的战略步骤。
(三)建立鲜明的企业识别系统
企业的品牌物化为一个鲜明的形象,便形成了企业识别系统。企业识别系统是一个企业向外界和客户完整传达企业形象的载体。在此处应强调的是,企业识别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标示,它必须是基于企业资源整合之后的一个协调性的符号化系统,企业识别系统建立之初,企业应充分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炼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营销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视觉标示的执行计划。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基于企业现有的特点与资源,找到自身在营销中的准确定位,并将这个定位以形象化的符号标识体现在CIS上。通过CIS的推广,渐渐使消费者完善对企业的看法,形成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向上的形象。
(四)构建科学的营销传播体系
企业在初步拥有自身品牌资产之后,便应将整合营销传播作为其发展方向。对品牌进行整合,指的是对组织运作模式的整合,同时也需要对传播工具进行整合,目前,我国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均能做到对传播工具的良好整合,不少公司已经能够熟练地引入广告、公关等见效快的传播工具。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为企业的品牌营销进行组织运作整合。在这一点上,房地产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财务分析方面,企业通过结合自身的实力与客户需求,预先确定预期的销售目标以及利润目标,进而结合目标的数据确定成本,再获取所需的营销推广费用,结合客户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处环境,选择传播工具并实现营销。其次是整合传播方面,其基本流程为,建立目标客户的资料信息库,结合目标客户的特征对房地产营销市场进行细分,通过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客户的特征,并确定噩耗时的传播模式,运用媒体进行营销。
三、结束语
本文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品牌营销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品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使房地产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推动企业销售,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储备土地的现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品牌营销的经营理念,将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 经济 波动 因素
一、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变化导致波动产生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必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同其他商品一样,房地产这种商品的生产也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所用来生产的成本,比如原料、人工等都处于市场经济中的流通环节,与宏观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市场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国民生产情况、居民消费水平等等都会影响到房地产的生产材料的变化以及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变化,从而导致房地产经济产生一定的波动。
(二)政府的房地政策影响因素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观调控下的经济,经济的运行必须一切要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政府控制下的经济,一切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总体政策控制,一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受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经济,因其涉及的面较广,对很多政策都比较敏感,比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制度改革以及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等,都有可能影响房地产的发展和变化,每个与房地产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政策出台,都会导致房地产经济产生一定的波动。
(三)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整体的房地产经济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而具体到一个城市,房地产还受到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基础状况的影响。在我国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同、地理状况不同、自然资源不同,在城市的总体发展上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相对发达,而西部一些地区的城市则发展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不同城市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当地的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流动性以及城市交通业的发展等有重要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程度,自然这些城市的发展方面也会导致房地产经济的一定性波动。
(四)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供给中处于供求关系之中,这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房地产经济产生波动,总体经济环境好,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城市中的人口基数大,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大,自然会导致房屋需求量大,房地产这种商品因土地稀缺而价格会持续走高,这在经济发达、人口基数大的一线城市表现十分明显,而房地产自身的产品供给也受到技术水平、劳动量、材料的涨跌及资金的供应而出现供给过多及不足的情况,往往与市场需求不同步,这也是致其波动的原因之一。
(五)房地产投资的波动
需求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供给,这是市场经济的特性,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热钱涌动,这在房地产业表现更为明显,资金的涌入必然会使房地产业出现波动。投资量增大,势必要带动整个行业的迅速扩张,呈现一派繁荣。如果投资锐减,则会导致整个行业出现萧条,房地产投资的波动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影响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呈正相关,这在过去几年的房地产经济变化来看已充分证明。
(六)投资回报率因素
我国的房地产受政策影响很大,政府一直在抑制房地产价格,避免波动过大影响经济的稳定,但刚性需求的长期存在,使的房地产需求始处于高位,这也导致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过高,吸引大量的资金入市,曾几度使整个行业经济曲线一路上扬,整个行业也几度繁荣,供求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使房地产出现周期性波动。
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投资政策,创建健康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对于房地产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政策的规范引导,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注意经济状况和形式。要兼顾投资主体结构及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结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制定经济运行政策时,要考虑到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前提,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防止泡沫的产生或加大。另外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政府的投资行为,避免政府投资对房地产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既要保证投资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不至于导致房价的虚高,要间接进行调控,创建健康的的经济环境,保障房地产经济的良行运行。
(二)对因价格因素导致房地产经济变化的调控
物价的波动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但有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国家在调控时要分析形势,如果市场价在合理波动区间,可以让市场进行自由调整,但如果价格明显波动不合理,过低过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疯狂波动,政府就要采取措施,出台政策进行调控,避免房价过高,泡沫严重还会抑制良性消费,同时也要防止过低,因为如果过低势必会影响地价,过低地价会造成国有权益的损失,产生囤地或闲置现象,都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对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防范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经济的波动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当房地产配置资源以及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系统进行干预。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从宏观上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调节、指导、监督及调控,保证房地产经济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健康的发展。 同时,应该根据产业政策投资所导致的经济波动进行调控。避免投资“过热”现象,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及房地产结构也要区别对待,避免 “一刀切”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内陆地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2013年,五大出口大省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纷纷调整外贸增长目标,分别降至5%、5%、8%、5%。此外,浙江的外贸增长情况也不理想,这种外贸增速调整的背后,更多的是出口市场的不景气,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带来的冲击。实际上,美印“双反”(反补贴、反倾销)政策、欧盟反倾销政策对我国光伏、船舶、IT以及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贸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甚至包括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内销,这种出口转内销行为不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由于外贸产品技术标准等相对要高,会对内销企业带来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压力,内陆地区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科学谋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利用由此带来的机遇。
一、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贸易增速在经历了2010年高速回升后在2011年迈入增速下滑阶段,2012年在低增长速度上徘徊,这种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压力,并且可以预见这种压力在全球经济未真正走出低谷之前难以得到彻底的缓和,这就会“倒逼”部分出口企业积极谋求转型,或者寻找新的目标市场。
1.沿海地区出口增速放缓推动出口转内销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贸易遭遇了大规模的下滑,2009年,全国及沿海五大出口省份的外贸出口均为负增长,五大省份中受冲击最小的广东其增速也降到-11.88%。2010年,受基数变小、经济有所反弹等因素影响,出口贸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沿海五大出口省份中有3个增速超过30%,但到2011年,这种增速开始出现全面下滑,超过20%仅2个省份。2012年,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滑,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分别增长-1.4% 5.1% 3.8% 2.4%、7.9%,沿海5大出口省份的增速都降为个位数,上海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增速的下滑表明外贸出口短期内不容乐观,出口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更为关注市场广阔的内需市场。
2.政策推动便利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行为
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政府部门积极为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如广东省政府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签订《关于共同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广东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出支持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还对广东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出口转内销办理国内市场准入手续提供便利措施进行了批复(国质检监函〔2010〕202号),这些政策或者措施的采取,为出口转内销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必将引导部分产品从海外市场转战内陆市场。
3.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潜力与趋势
从实践来看,我国沿海地区出口规模庞大,不仅存在大量的国内投资者投资设立的企业,而且存在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统计显示,2011年,沿海五大出口省份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规模过千亿美元的就有上海、江苏和广东,并且这些企业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2011年,这类企业的出口增速与2010年相比大幅度的下滑,因此,这些企业同样有出口转内销的期望,这表明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的潜力巨大,在国际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景下可能会加大内销的力度。
二、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对内陆地区的影响
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可以从企业、政府、市场三个方面来考察,当然,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内陆地区企业需要科学应对,才能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下规避不利影响,发挥有利影响。
1.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影响内陆地区企业的行为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因而会最先受到出口转内销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途径存在差异,不同的企业会对这种影响做出不同的反应。首先,出口转内销会对生产技术带来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高,一方面,出口产品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上游产品可以改善下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甚至会出现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指导、帮助内陆地区企业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事项,从而带动了下游产品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这些产品销往内陆地区后,内陆地区企业会通过模仿、“干中学”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或者迫于竞争压力而加大研发投入,从而会提高内陆地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会对内陆地区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出口企业更为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出口转内销后,可能会与内陆地区企业展开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对于内陆地区企业借鉴出口企业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2.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对内陆地区政府行为的影响
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看得见的手”,在沿海地区企业出口转内销后,政府部门必然会采取各种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首先,从政府政策的制定来看,出口企业长期产品转内销后,企业转为内销的产品所能享受的出口退税必然会被取消,同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所需要通过的质量、安全方面的检查也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况调整、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以为出口企业转内销提供便利,这就会对政府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次,从市场环境来看,由于出口企业长期在国外市场竞争,其法制意识、公平竞争意识较为强烈,企业的各项行为都较为规范,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积极举措,清理市场中各种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3.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影响内陆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除企业与政府外,出口转内销还会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影响,并进而对消费者的各种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从产品的数量来看,出口转内销后,大量的“出口产品”以内陆市场消费者为目标群体,这就会大大加大产品的供给数量和种类,如果这种产品与内陆市场现有产品是互补的,或者是内陆市场上所没有的产品,则这些产品的消费可能会带动相关产品的消费,相反,如果这种产品与内陆市场的产品具有替代性,则这些产品的销售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其他产品销售数量的减少,从而带来了销售数量上的冲击。其次,从产品的质量来看,根据当前的实际,大多数出口产品的质量都要优于内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质量,其技术标准更高,检测也更为严格,在转为内销后,这些产品容易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将内陆市场部分产品“排挤”出现有的市场。实际上,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品质,这就为出口产品转内销创造了市场。
三、内陆地区顺应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的对策建议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实施出口转内销政策即为谋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而对于内陆地区的企业而言,主要是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通过合作或者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则是要以优化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在这种不同的目标驱动下,企业和政府要采取不同的举措,这样才更有利于预定目标的实现。
1.企业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以加快发展步伐
首先,内陆地区企业要科学的分析沿海地区出口转内销对自身业务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转内销的主要产品、目标市场与企业的产品、目标市场的重复情况,是否会造成冲突或者形成互补,或者影响不大,从而为企业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其次,内陆地区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应对方案,要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制定企业的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对策略,指导企业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再次,内陆地区企业要构建合作-竞争运营模式,即要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把握出口转内销的潜在机遇,这种合作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产品供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要以“竞争对手”的理念积极应对潜在的挑战,敢于与出口企业“同台竞技”,抢占市场份额。
2.要科学引导抢抓出口转内销带来的机遇化解潜在风险
首先,内陆地区政府部门要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具有互补性的出口转内销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激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将会受到激励,市场中必定存在某些细分市场存在空白,而出口转内销产品如果能够满足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则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予以引导,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壁垒等导致市场空白。其次,内陆地区政府部门要根据适度竞争的原则,积极引导部分具有替代性的产品进入自身市场,特别是针对部分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能耗污染控制较好的产品,要积极予以引入,不能为保护地方性的企业而设置各种障碍。由于出口产品大多遵循了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能耗、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其产品相对于内陆地区内销产品品质可能更高,同时这种产品更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等消费理念,是消费的热点,政府部门可以积极予以引入。
3.政府要以出口转内销为契机制定完善经济社会发展配套制度
出口转内销背景下,内陆地区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法规。首先,要积极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地方政府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鼓励满足条件的出口转内销企业积极争取政府设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此外,要积极的简化出口产品转内销质量、环保、能耗检验等方面的程序,推动检验等程序的互认,从而便利出口转内销企业。其次,政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各种“吃拿卡要”行为,完善举报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渠道,肃清经济发展的环境,为出口转内销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翁海颖,封小云.金融海啸后广东台商的转型升级动向及挑战[J].亚太经济,2013(01).
[2]贺艳春,刘川.出口转内销战略可行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2(03).
关键词 低碳 新能源 传统能源
资源短缺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话题,特别是对于传统能源而言,其非可再生性决定了能源总量将不断下降,但整体需求却逐年提升。与此同时,传统能源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对自然生态构成了巨大威胁。新能源的出现,不但能改善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也能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持。[1]
一、低碳背景下新能源繁荣的原因
(一)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新能源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聚变能等。[2]新能源的繁荣,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有利于保持能源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传统能源供应量压力大且总量相对有限,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产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此,国家政府不断制定和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试图借助新能源以巩固能源市场,调整能源结构。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之下,大量国内企业开始投资新能源,光伏发电、氢能和风电并网等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巨大推动。[3]
(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新能源的繁荣,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生态污染问题。新能源除了具备极大发展潜力外,最为主要的特点在于绿色、清洁,较传统能源对环境的危害更低。[4]为促进可持续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国家政府开始积极推广新能源,加强产业布局,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为理想的能源环境。
二、低碳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发展建议
(一)加行业立法
我国政府在加强政策鼓励和支持之外,应进一步加强行业立法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能源行业行为。[5]首先,政府应完善市场监管法律,加强对原材料市场的控制和监督,尽可能地控制和稳定原材料成本,减少市场波动,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其次,规范电公司与再生电力交易行为,落实电价竞标制度,保持高度透明和公正的交易环境,充分提高新能源开发商的信心。此外,政府应健全环境污染保护法规,对于过度污染的新能源企业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控制政策倾斜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审核,严格审查新能源企业资质,加强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销售能力的评估,对于技术创新企业和销售业绩较好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资金奖励。而对于恶意套取国家政策资金的企业,应给予严厉惩罚,实现净化行业市场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没有政府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新能源开发成本高,生产也不连续,其面临的经营和发展风险更大。对此,政府政策应保证足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加大经营补贴和环保补贴,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加强行业管制
国内多数新能源企业,不但欠缺核心和自主技术,企业生产环境也相对简陋,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对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管理,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企业生产卫生标准、从业标准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和规范新能源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行为,提升新能源企业的人员综合素质。
三、低碳背景下传统能源行业发展思考
(一)传统能源发展挑战
与新能源行业相比,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面临更多制约和限制因素。传统能源资源总量有限,能源供需矛盾已经越来越严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传统能源近年来频频出现短缺的状况。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行,传统能源成为了重要的限制对象。最后,传统能源无论是在开采还是利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传统能源发展形势非常不利。
此外,传统能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能源有关。传统能源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影响。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今天,传统能源环境可谓岌岌可危。
(二)传统能源发展策略
第一,加大生产技术创新和改革。传统能源企业应在扩大产能、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同时,着重加强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革,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目前,国内传统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环境污染过重的问题。与发达国家能源企业相比,国内传统能源企业整体技术落后非常大。对此,必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革工作,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探索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促进传统能源企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当然,政府方面也应该对传统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革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相关企业还应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石化技术创新思路和方法,通过生产工艺和优化和改良,不断提升汽油等石化产品的应用效率及环保水平,丰富传统能源发展思路。
第二,优化和拓展企业产业结构。传统能源企业必须脱离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加强对下游产业的开发和拓展,以高附加值的创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传统高能耗、低效益产业,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以煤炭企业为例,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主要以煤炭基础开发为主要业务,煤炭产品质量较差,市场价格较低,造成煤炭企业经济利润非常有限,许多地区的煤炭企业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对此,煤炭企业应在加强产能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同时,适当引入煤制油、煤制气等技术,对煤炭产品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大量技术攻关提升煤炭能耗水平,缓解煤炭燃烧对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
第三,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联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传统能源产业应在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发展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发展瓶颈期,增强自身的发展持续性。与新能源产业相比,传统能源企业自备较强的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通过对当前市场发展现状的评估和研究,传统能源企业应选择优秀的新能源企业进行合作。传统能源企业还可借助新能源企业的技术资源实现对自身生产技术水平的革新,而传统能源企业则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的融合,也能够显著化解双方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共同为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石油能源企业来讲,应积极加强与新能源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与联合,由石油能源企业提供科研经费,新能源公司加强对氢燃料、太阳能、电能以及乙醇燃料等高性能能源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加快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我国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未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和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应加大与新能源企业之家你的合作,通过了解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不断完善加油站内充换电站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举措,设置客户休息区;提供形式多样的充换电结算方式。同时,利用加油站网络,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展示平台,提供新车销售、维修、保B等服务,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服务。
四、结语
面对基础薄弱的新能源产业,国家政府应在提供政策扶持和鼓励的同时,加强产业引导和管制,规范新能源产业的经营和发展秩序。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合理引导,保证科学的能源产业结构,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浙江湖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学.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战略选择浅析[J].石油商技,2012
(02):44-49.
[2] 马展雄.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科技与企业,2013(07):19-19.
[3] 王军,王朝全.新能源、传统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51-54.
目前丝绸制品在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千分之四,这是一个相当微小的数字。茜儿总经理陆勇介绍,如今自己追求的不是单纯的产销量,而是将丝绸产品做专,做细,做精,做强。丝绸产品不应该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品质,应该更加注重附加值,争取用千分之四的占有率做出百分之四甚至更高的效益和影响。
茜儿最初的定位目标就是高档丝绸产品,这有别于大多数服装行业满足于用成堆的销量来填充地摊市场。在具体生产之中,茜儿同样贯彻了做精作细的理念,企业的生产不是粗加工式的流水线加班加点赶工,要求员工注重质量和工艺。由于长期贯彻这种理念,茜儿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扎实的骨干,他们可以独自掌控产品生产的细小环节,即使客户要求很高,员工做出的产品也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茜儿告别了粗放式的经营策略,走上了集约型生产销售之路。
茜儿的主打产品是丝绸居家服,面向的主要消费群体是30~50岁的白领、知识女性、时尚女性。茜儿主打居家服很好地把握了丝绸消费群体,对服装的设计、款式、尺寸等多方面因素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力图把茜儿打造成为高档丝绸服装品牌,瞄准丝绸消费高端市场与密集客户群体。这种以四两轻丝博得千金市场的定位,让茜儿企业虽小,但品牌不弱。
坚持、专注、热爱
从规模上看,茜儿是一家中小企业,但“茜儿”品牌在行业及消费者中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丝绸行业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业,做丝绸很辛苦,这里很少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你能做的就是把柔软的丝绸做细做精,坚持,坚持,再坚持。”陆勇这样说,市场是由小部分拥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引领的,“我们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一直专注于丝绸,我们要走的是丝绸界爱玛仕的道路。”
丝绸服饰是一个传统行业,需要的是传承与坚持,陆勇深知这一点,“特别是面对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佳,出口外贸受阻的市场格局,很多人认为风险太大不愿再做。但只要寻找到差异化的市场,再结合理念的创新,设计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自然可以牢固地占领你所定位的特定市场。”
茜儿服饰的研发模式主要借助东华大学研发实力,共同研发一系列产品。目前,茜儿服饰2012年新款总共提炼开发出了丝绸服饰的五大主题:青花瓷系列、国色天香系列、水墨江南系列等。
一、县域民营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狠抓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培育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一大批深加工、贩运大户,也培育了一批具有相当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我县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2001年组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实行统一配料、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到今年,全县组建了四大食用菌公司、六大生产基地,外销食用菌达2万多吨,链接农户5000多户,极大地带动了农户增收,财政增收。据测算,农民种食用菌比种水稻每亩增收4000元,菌农人平年增收600元以上。从一定角度说,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农业产业化的显著成就。
2、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一是民营经济是未来县域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间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弱,有的县已经全部退出。二是民营经济是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三是民营经济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民生产效率的现实选择,县域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人口这么多,靠城市吸纳相对有限,因为农民进入大城市成本太高,城市工业处于改革时期、自身就业都难以满足。而大批农民进入民营企业,向中心城镇聚集,都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能性和极为广阔的前景。如我县安平镇20几位农民组建冠军米业公司,吸引劳动力1500多人;我县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民营企业90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吸纳常年劳动力4万多人,每年赚回劳务收入4亿元;近年发展的食用菌栽培产业,从事生产、加工、销售人员将近10000人。
3、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近几年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村人均资源少,目前大部分土地产出有限;靠农产品提价也不现实,加入WTO以后,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宗粮食价格不可能有大幅度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人均资源才会相应增加,土地的产出和农业的经营才会更有效益,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很多地方的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县、乡镇,财政状况就相对好一些。近两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8%,实交县内税金,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0%,民营经济从业人员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0%,为农民人平提供纯收入630元。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财政收入保持20%的增长率,乡镇财政状况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
二、现阶段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定位准、经营灵活、转向方便的优势,而且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锤炼和磨砺,羽翼日渐丰满。但是,由于受体制、经营、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制约,发展步履艰难。
一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相对外资企业仍很繁琐。硬性环境阻碍了民营经济壮大发展。县域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财政投入有限,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
二是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大多数专业银行退出农村,县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
三是以家庭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庭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庭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侯,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大多数县域民营企业还处在小农经济的初级阶段。一些县域民营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薄弱,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是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是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较大波动性。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规模的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县域民营企业刚刚进入资本原始积累,发展相对差距还很大。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产业升级困难较大。县域民营企业过分集中于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的数量很多,同时倒闭的也不少。
三、新时期发展县域民营经济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办实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县域民营经济迎来了茁壮成长的新时期。
(一)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要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实现“无为而治”,优化服务质量,做到“大有作为”。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抓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使之在项目审批和管理上达到快、好、优。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加强对民营经济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予必要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二)广辟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融资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民营骨干企业扶植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实行国有、民营企业扶持政策一视同仁。民营企业也要树立金融意识,诚信经营,按时还贷还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三)建立创新机制,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
一要着力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第一要素,特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组织业主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立足干大事、谋长远、图发展,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