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研发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突破和创新,互联网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设计之初,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适应不断创新的网络应用,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演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网络技术进入了新的一轮创新。高速化、虚拟化、开放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
网络技术;技术创新;SDN;NFV
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上加速架构。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创新进程。光传输网络、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固定宽带接入等核心技术快速演进,新一代光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未来网络等新领域快速发展,高速宽带、智能融合、天地一体的新型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加速构建。
1网络承载众多期待,催生新技术
当前互联网规模惊人、应用广泛,用户量巨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解决异构网络互联的原始设计目标。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新兴业务对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需要具备高速大容量、按需供给、随需而变以及灵活健壮的特性。伴随着业务发展,对网络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至1999年,网络需求聚焦满足异构接入、地址充分;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10年,在原有需求的基础上,新增了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的需求,同时可管可控成为了重点;第三阶段为2010年以后,随着业务规模和种类的剧增,新增了虚拟化、智能化和开放化需求。与此同时,业务的巨大需求催生新技术的快速突破。不同阶段的网络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业务的需求,如图1所示。在移动/固定接入方面,码分多址、正交频分多址、MIMO技术、GPON实现突破,宽带接入水平已出现质的飞跃。满足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融合泛在接入需求的5G技术标准化工作在积极推进中[1]。在光传送技术方面,传送网技术发展经历了从低速到高速,从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分组传送的发展历程。密集波分复用大幅提升光网络传输速率,已成为当前骨干传送网的主流技术。分组传送网技术(PTN)在城域传送网中得到广泛应用,超100Git/s产业化进程加快。为满足云计算、数据中心互联等新兴业务的高动态、差异化服务和开放可编程需求,传送网架构也逐渐向软件定义传送网(SDTN)演进[2]。在数据通信技术方面,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IP技术以其简单高效、统计复用的技术特点,成为最具影响力、应用最广的数据通信技术,1998年IPv6标准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地址可扩展性问题。MPLS[3]的出现支持点到点的专线业务,有效支持了服务质量管理以及流量工程。SDN(软件定义网络)[4]/NFV(网络功能虚拟化)[5]促进网络开放和弹性,已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并成为网络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
2SDN/NFV技术迅猛发展,新兴技术初露矛头
SDN/NFV作为当前网络热门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产业大趋势。SDN通过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的解耦,重新定义网络架构,实现网络可编程及重构,并提供给更强的网络掌控能力;而NFV通过改变传统网元结构与状态,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x86架构构建云资源池,以虚拟机的方式承载网元的功能,使运营商的网络与业务管理更加灵活和高效。近年来,运营商正面临来自OTT巨大的竞争压力,其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网络面向互联网化的网络架构演进。SDN/NFV作为推动网络架构向互联网化网络架构演进的关键技术,能够促使“互联网应用被动适应网络”向“网络主动、快速、灵活适应互联网应用”根本性转变,其网络和资源的部署将打破传统组网思路的制约,转向以云化IDC为核心的新架构。SDN/NFV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可控可管性增强、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成本的降低正是目前处在转型中的运营商所亟需的能力。目前,SDN/NFV技术快速发展,已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在SDN方面,在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内部组网的基础上,国内外先进运营商已开始基于WAN业务场景下的试点应用,其主要应用场景为IP和光网络下的SDN协同控制、基于SDN的IP跨域互联、网络功能即服务以及改进MPLS路由优化。在NFV方面,先进运营商也已完成边缘网络部署NFV的PoC概念验证,其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城域接入网中的BRASE、DPI、移动核心网中的PDSN、IMS以及无线网络侧的基站虚拟化。距离大规模的商用,SDN/NFV技术还有一定差距。SDN商用需求最早出现在数据中心内部。从数据中心走向“大网”的过程中,SDN需要更多的考虑到路由协议的差异性以及控制器的扩展性、兼容性问题,接口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已成为决定SDN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SDN控制器的东西向接口,如果SDN设备之间仍需要还原为IP路由协议进行互联,其对网络架构创新影响力将十分有限,SDN将回到数据中心成为一个数据设备内部的优化技术。目前,在东西向接口标准化方面,由于IETF和ITU均未涉及此研究领域,其研究还刚刚起步;NFV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边缘网络。相比ASCI芯片,x86架构芯片作为通用芯片具有良好的可编程性,但由于其转发技术原理原因,其核心转发能力较低成为限制NFV应用的重要瓶颈。中国电信的大流量的压力测试数据显示,使用x86的NFV通用设备相比传统设备转发能力下降30%~40%,目前还不具备规模商用条件。此外,量子通信、可见光通信、浮空通信平台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网络技术发展新方向。量子通信利用量子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或密钥传递,能够提供无法被窃听和破解的绝对安全性保证。当前,量子通信主要应用于密钥分发,从理论协议到器件系统等各方面初步成熟。我国试点应用和星地量子通信等方面发展迅速;可见光通信利用可见光进行数据传输,使用LED灯调制光波信号来传送信息,可实现1Gbit/s的传输速率。目前,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均立项研究可见光通信。但整体看,国内外可视光通信还处在研究和试制阶段,尚没有成熟的超高速可见光通信技术及相关产品;浮空通信利用无人机、热气球、飞艇等在低空提供宽带无线接入,从而为更多尚未联网或网络条件不稳定偏远地区用户提供廉价的上网服务,或帮助受灾断网地区迅速恢复网络。
3创新驱动力发展变化,互联网企业成为重要驱动因素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传统通信设施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主导主要网络技术组织(IETF、ITU、3GPP),其产业聚集度越来越高,技术创新愈发乏力。2010年以来,以谷歌为代表互联网企业加入网络技术产业生态,运营商和制造商主导的相对封闭的技术产业生态逐渐被打破。互联网企业正从需求方加速向技术供给方转变,成为推动新一轮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在积极主导和参与网络开源或标准化组织,Google、Facebook等积极参与SDN开源项目和标准化组织,阿里巴巴占据ONF四个领域的两个主席职位。此外,为了更好服务自身应用以及拓展新兴业务,众多互联网企利用网络新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谷歌为例,谷歌开展GoogleFiber计划开展千兆接入光纤网络建设,利用热气球构建浮空通信平台,在咖啡厅与企业驻地建设公共Wi-Fi热点,投资建设跨太平洋海底光缆等;脸谱(Facebook)选择基于无人机的平流层通信平台作为技术研发方向,并于2014年收购了研制太阳能无人机的公司,正式组建无人机项目团队,计划利用一千架无人机组成庞大的无人机网络,向全球提供方便的互联网接入。随着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公司在网络建设上的探索与创新,其摆脱运营商/设备商部署和验证新技术的能力亦有所加强。
4高速化、虚拟化、开放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网络创新的重要趋势
4.1高速化是网络发展的永恒主题
互联网业务对于带宽需求具有“贪婪性”。随着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桌面、在线游戏等极致体验业务快速发展,大容量、高速率成为网络发展的核心方向。在移动接入网络方面,码分多址、正交频率复用、多输入多输出以及智能天线技术等核心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传输速率数据,下行传输数据从100kbit/s提升至百兆水平。此外,目标实现100Mbit/s-1Gbit/s体验速率以及热点区域数十Tbit/s/km2的流量密度的5G技术已处在研发阶段。在固定接入网络方面,“光进铜退”促使固定接入速率大幅提升。从56kbit/s的固话模拟信号接入,到ADSL/ADSL2+的2Mbit/s至24Mbit/s接入,再到100Mbit/s的FTTH光纤入户,更大带宽、更低成本、多业务承载成为可能。在光传输网络方面,光传输容量日新月异。密集波分复用以及高效相位调制技术大幅度提升光传输系统容量,2.5G/10G/40GWDM/OTN设备相继推出,100G设备已成熟并广泛应用于骨干和城域网络,其OTN交叉容量可达32T;400G标准立项,预计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基于多子载波超级信道技术的1T探索研究广泛开始,多模多芯空间复用成为重点方向,其有望突破单光纤信息传输的“香农极限”。在IP网络方面,核心路由器经历了10G/100G/400G以及T级发展阶段。高端核心路由器集群形态代表路由领域的高端技术,其利用背靠背集群、2+X集群使单框转发容量提升2到X倍,从而实现超大容量及更高速率。
4.2虚拟化成为网络发展核心趋势
受云计算思想影响,网络虚拟化概念最初由一些领先的运营商提出。希望能够降本增效,通过快速推出有价值的服务,提升网络价值。在未来网络演进方面,网络虚拟化也是解决可管可控、服务质量、网络扩展、以及绿色节能等当前网络热点问题的重要技术。在可控可管方面,网络虚拟化支持基于资源切片的分业务承载和管控,有效提高网元、链路的利用率,减少拥塞情况出现。在服务质量方面,资源切片可以解决虚拟网络的QoS问题[5],支持普通业务与个性化业务的优先级机制。在网络扩展方面,利用网元设备“多虚一”与“一虚多”,可提升虚拟网络的组网灵活性和网络能力。在绿色节能方面,虚拟网络的按需弹性资源调度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随着NFV技术的逐渐成熟,基于x86的通用设备促使网络服务与具体的硬件有效分离,网络虚拟化有望得到真正实现。以NFV为代表的网络虚拟化技术有助于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架构管理与调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更好的弹性和敏捷性,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不仅在未来网络研究还是企业实际部署方面,网络虚拟化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已成为支撑企业网络演进和商业转型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网络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
4.3软件定义加速网络开放化进程
由于传统通信网络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封闭架构,网络与业务是紧耦合模式。“烟囱”式网络的建设模式导致多张IP网络独立建设同时运维,资源不能开放共享,其效率相对低下。另一方面,传统网络设备大多为各厂商独有设计开发,具有固化、封闭式的特征。2010年以来,谷歌率先研发基于开放理念的SDN技术并应用于实际,该技术采用开放可编程的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按需分配的网络资源及服务,进而实现网络能力开放。这样的方式打破了现有网络对业务封闭的问题,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随着开放化理念的进一步深入,软件与硬件加速解耦,硬件设备资源的逻辑抽象和对外开放(API)助力网络开放化进程。以SDN/NFV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网络开放架构有望代替封闭的传统网络架构,其中基于ICT资源融合编排的网络功能定制平台是网络实现更加开放化的核心。通过SDN技术实现网络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解耦合、NFV技术实现IT资源的虚拟化,对全局网络和IT资源的统一管控和编排成为可能,把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真正融的网络与IT融合编排平台,是实现网络能力开放、业务创新的核心。目前的SDN/NFV还只是开放化的初级形态,随着网络技术产业生态的逐步开放,泛“SDN”技术将快速发展。网络设备、网络技术、网络能力的逐步开放已成为未来网络演进的重要趋势,未来将极大促进网络技术、产业和服务发展。
4.4智能化是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能化的网络是运营商实现智能流量调度、资源动态管控以及业务灵活开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内外运营商以实现业务精细化运营为目标,大力开展智能管道建设。通过提升网络管控和感知能力,运营商目标具备根据业务/用户的智能灵活计费能力、基于PCC商用运营的管控能力、对数据流量的压缩、引导、干预等多种优化手段,以支持流量经营业务。随着智能管道的发展,其对资源的管控和流量的智能调度已得到主流运营商的普遍认同,网络智能化理念已率先在智能管道落地。另一方面,随着SDN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落地,通过SDN智能化的集中管控成为实现流量智能调度和业务灵活开通的重要手段。针对网络拥塞问题,SDN技术作为运营商实现管道智能管控的创新技术,其通过智能化的集中管控实现网络流量优化,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及带宽利用率。同时,可以看到在建立企业智能专线上,利用SDN技术实现链路智能动态调度从而实现业务灵活开通,成为近期运营商进行SDN创新实践新方案。在基于传统网络条件下,企业专线开通时间长,资源不能动态调整,增值业务单独设备支撑,专线业务质量无法端到端管控。由于SDN技术使用的链路动态可重构,在支撑业务方面,专线可以实现快速发放、带宽动态调整以及接入设备用户自服务。当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纷纷把利用SDN技术实现企业智能专线、管云(专线+云)一体化业务作为未来智能化业务的发展方向。
4.5异构网络加速融合与协同发展
在移动接入方面,为满足多样化的无线接入场景以及2G/3G/4G网络融合接入需要,5G网络在接入平面充分考虑异构网络的融合。5G实现接入网的的云化体系,将包括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短距离连接技术以及物联网通信技术等在内的新型接入技术融合到统一的体系架构下,以显著提升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数据接入能力。传统网络光网络和IP网络建设和运维相对独立。在流量动态变化的条件下,光网络和IP网络缺乏协同。随着SDN技术从IP网络向光网络渗透,其采用集中控制策略可有效简化现有光网络复杂和私有的控制管理协议,并通过开放网络和应用层接口实现与IP网络融合与协同。光层可根据IP层需求提供带宽和路由灵活可调的物理层通道,实现统一规划和计算路由,有效提升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网络可靠性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此外,随着以CDN、IDC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应用层网络节点规模、网络互联规模、流量规模等逐渐扩大,顶级应用层网络已经成为全球Tier-1级核心网络,应用基础设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骨干网络性能与业务调度策略方面,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未来将有更多合作的空间。基础网络与应用基础设施的协同需求越发强烈。
5结语
关键词 科普图书;科技创新;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76-02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普图书也在积极发展,每年科普图书都有上千品种出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然科普图书每年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引进版科普图书占了很大比重,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很少。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力推广,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加快了科普知识的更新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科技素养。然而人们对科普图书的关注度在逐年下降,传统科普图书已经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困境中需要改变现状,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1 科普图书发展面临着困境
1.1 科普图书的特点及作用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的简称。是通过各种传媒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科普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
科普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通常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做到深入浅出。科普图书具有六大特点: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特点和根本属性,科普图书的出版主要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为了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兴趣,科普图书要保持通俗特性,让更多的人都能获取到科普知识。所以科学性、通俗性是科普图书两大基本特点。科普图书丰富了科学知识,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年轻人研究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2 科普图书面临的困难
1.2.1 原科普图书创作难,编辑水平有限
21世纪以来,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作难、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凸显出来。首先,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作者,科普图书要求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字水平,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内容还要生动有趣,作者都要兼顾,创作周期长,难度很大。其次,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知识陈旧,语言生硬,营销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科普图书编辑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策划能力不强,图书编辑水平不高,导致图书市场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少,制约了原创科普图书的发展。
1.2.2 科普图书质量不高,缺少亮点
科普图书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书名相似,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新鲜感,缺乏创新性。图书内容描述只有科学知识,没有融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读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普知识。
1.2.3 科普图书的关注度下降,读者需求发生变化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节奏加快,人们集中时间阅读有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科普图书关注度下降。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愿意关注与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书籍,对科普图书的兴趣不高。
目前,科普图书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高度重视。科普图书必须找出阻碍科普图书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研究科普图书的发展对策,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迎接新的挑战。
2 科技创新开辟科普图书新天地
2.1 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带动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与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版权引进比较活跃。引进版的科普图书发展迅猛,精品科普图书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我国科普图书市场。
2.1.1 学习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创作经验
第一,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在内容上以读者的视角为主,考虑到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大多是系列书,系列化的丛书封面设计统一,容易吸引读者关注。
第三,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不仅有漫画科普、科普绘本,还有立体科普等等。
第四,国外科普作者科普工作经验丰富,文笔扎实。国外科普出版社专业性很强,拥有稳定的科普作家团队,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资源,保证了科学知识准确性和权威性。
2.1.2 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创新发展
通过科普图书获奖可以反映出我国科普出版日趋回暖,原创科普图书在出版领域变得越来越活跃,应该值得鼓励。但我们也要看到,原创科普图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振兴科普图书还任重道远。
2.2 科普图书注入新的科技创新元素
2.2.1 用多媒体技术研发多媒体出版物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深入到很多学科领域,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等等。多媒体技术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多媒体出版物,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
2.2.2 有声读物发展壮大
有声读物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物的结合,通过阅读器使传统出版物具有声音、图像等功能,纸质图书也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增加了传统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数字出版领域,有声读物实现传统出版产业升级,使传统出版物焕发青春,是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项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有声读物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有声读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科普图书未来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
3.1 大力发展原创科普图书,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一,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普精品,加强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的科技创新。
第二,出版社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知识。
第三,重视科普作者队伍建设,要求作者具备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第四,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关注科技动态,吸引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普图书编辑队伍。
3.2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增加科普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一,科普图书要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读者对象。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要想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就得提升图书质量,设计精美图片,采用立体效果、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读者。
第二,加大对读者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让读者有兴趣探索阅读。今后的科普图书中,在图文上融合多媒体元素,加入一些智能科技。
第三,科普D书知识深浅度要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
第四,科普图书的整体设计要更加贴近读者。科普图书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提高科普图书整体设计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体验。
3.3 大力推广创新营销模式
当今互联网日益盛行,大多数读者都在关注网络信息,关注科普图书的读者逐年减少,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做好科普图书的网络宣传,吸引读者关注新出版的科普图书,运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手段,快速抢占科普图书销售市场,社群销售模式的兴起,也给传统科普图书带来更多的商机。其次,在推广方面可以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适合读者的科普活动,阅读新出版的科普图书,活动涉及科普图书的主要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
4 结论
我国把“科教兴国”定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颁布了科学普及法,科普图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科普图书发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形式的多样化会吸引读者获取更多的科普知识。科普图书要想有所发展,就要学习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创作经验,提高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编创水平,将现有内容资源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打造适合大众读者喜爱的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培养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振兴我国图书出版业,为早日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以及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原因造成了“市场失灵”,此时政府必须进行积极的干预,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西方文献研究指出,市场力量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当市场失灵难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时,政府必须进行干预,政府给予企业研发资助便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由于其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显得十分必要。
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登记数量超过了4200万户,民营企业吸纳了社会75%的就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0%。①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行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据2007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59.4%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是因为缺乏创新人才,39.2%的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开展技术创新活动。②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进行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的唯一出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政府已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并将这一理念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我国政府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1978年-1985年的《八年科学规划》、《1986-200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863计划、星火计划以及火炬计划等等。政府干预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方式对企业进行资助,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3800亿元,是2005年拨款金额的近3倍。③另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10年上市公司审计快报显示,截至2011年4月17日,在1570家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1454家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占比达到92.61%,涉及总金额高达463.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获3187万元。④
政府资助是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政府对企业的资助项目很多,其中用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资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政府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成长。[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来引导和激励,约半数以上的研发投入是政府资助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政府增加了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资助。这些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是进一步“刺激”了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还是“挤出”了企业原有的技术创新投入?本文力求用上市公司的数据来证实这一问题。
和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拓展:第一,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改进了模型的估计方法。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较少考虑政府研发资助的内生性,本文选择企业的注册地作为政府研发资助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估计方法更严谨,结果更可靠。第二,研究了政府研发资助对民营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支持了“互补效应”观点,丰富了已有文献。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和产业层面,基于微观的研究多是采用某一区域的调查数据,基于上市公司层面的研究较少,[4]尚缺少专门针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成长性好、创新动力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优秀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另据世界银行2009年5月的报告《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显示,私营部门对中国的创新至关重要。因此分析政府研发资助对民营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此外,选择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原因在于,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创新投入产出信息是最完整的。[5]本文利用深市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研发资助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支持了“互补效应”观点,加深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第三,克服了已有研究数据的局限性。本文衡量技术创新程度统一使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强度指标(研发投入除以营业收入),与其他衡量方式相比较,董事会报告中直接公布的研发强度数据更加准确,测量误差较小,且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⑤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1912年在其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6]已有的研究文献证实,即使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依然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最早的研究学者可以追溯到Blank和Stigler(1957),他们以1564家企业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资助不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但在规模较大的企业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此后,学术界就此问题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基于三个层面:国家层面、[7]行业层面[8]和企业层面。[9]研究的结论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互补效应”,即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第二,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替代效应”,即政府研发资助减少了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无助于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第三,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不同的企业存在差异。
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和产业层面,研究结果大多表明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互补效应。朱平芳等(2003)以1994-2001年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0]政府科技资助与税收减免均对增加大中型企业自筹的研发投入具有积极效果。程华等(2008)以1997-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1]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的研发产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不及自筹的研发资金。熊维勤(2011)利用我国14个高技术行业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发现政府研发补贴虽无助于提高研发活动效率,[12]但可以提高研发投入规模。也有学者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姚洋、章奇等(2001)研究发现,[13]政府创办的公共研究机构发生的研发支出对企业技术效率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基于企业层面研究政府研发资助的文献不多,Hu(2001)利用北京市海淀区1995年813个高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4]政府研发资助显著地促进了私人企业的研发投入。程华等(2008)以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5]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滞后一年的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政府科技资助激励效果增加。解维敏、唐清泉等(2009)以2003-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时发现,[4]政府研发资助有助于企业增加研发支出。肖丁丁等(2011)以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6]政府引导资金在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方面起到了杠杆作用。
基于微观的研究文献得出和基于宏观和产业层面相似的结论,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某一区域的调查数据,代表性有限,特别是基于上市公司的研究较少,尚且没有文献专门研究政府研发资助对民营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力求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边际的贡献。
(二)研究假设
研究开发的成果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这使得企业难以完全独占技术成果的收益,也难以控制技术成果的扩散,从而导致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想的投资回报率,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整个经济体系中企业研发活动投资的规模低于社会理想水平。另外,由于研发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获取收益,且企业研发投资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的出现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研发投资没有任何收益,这无疑将阻碍资金紧张、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果政府对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将会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分散研发投资的风险,缩小企业研发活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距,增加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H1: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二者存在“互补效应”。
多数研究支持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当政府资助资金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位时,政府研发资助如果支持一些没有政府研发资助企业也会开展的项目,那么政府研发资助无疑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Wallsten(2000)的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存在一对一的替代关系,[17]即政府每增加一单位的研发投入将导致企业相应减少一单位自身的研发投入。由于存在技术外溢的可能,其他厂商可能产生“搭便车”行为从而减少其本身的研发支出。此外,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将导致研发资源要素需求上升,而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研发资源短期内供给没有变化,从而抬高了研发资源要素的价格,增加了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最终导致企业减少研发投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本身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政府的研发资助多流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得到的研发资源较少,难以在较大程度上促使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
H2a: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显著负相关,二者存在“替代效应”。
H2b: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按照实际控制人的性质选取了101家连续四年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研发强度的民营上市公司,考虑到2007年起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时间跨度是2007年到2010年。政府研发资助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全部由手工收集而来,[18]其取得方式是:根据年报中合并利润表营业外收入报表项目下的政府补助明细进行逐个筛选,由于政府补助的项目很多,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我们仅仅关注和企业技术创新有直接关系的政府补助,主要包括:科技三项经费、新产品开发补助与奖励、专利补助与奖励、特定产品研发项目的直接资助与贷款贴息、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项目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专项发展资金(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以及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等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密切联系的政府资助项目。101家样本公司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为主,其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
(二)变量定义
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有两类指标,创新投入指标和创新产出指标。本文以创新投入指标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即研发强度(rd)来衡量。借鉴余明桂(2010)的方法,[18]我们采用合并利润表营业外收入项目下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政府补助明细金额除以期末总资产来衡量政府研发资助强度,考虑到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滞后,我们将政府研发资助数据滞后一期。由于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相互影响,即政府研发资助有利于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同时研发强度大的企业将吸引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⑥为了解决这种内生性问题,借鉴邓建平等(2009)年的方法,[19]我们采用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作为政府研发资助强度的工具变量。我们选择企业注册地作为工具变量的理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向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集中,如果民营企业的注册地是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则其能够直接享受到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优惠待遇。此外,注册地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民营企业更可能通过寻求关系资本间接获取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而企业注册地这一外生变量与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关系,所以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这一虚拟变量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显著相关而与企业技术创新不相关,符合工具变量的两个条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
由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为了防止遗漏重要变量带来估计偏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控制了规模、行业、地区市场化程度、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多元化程度、出口因素、高管 持股、年初现金持有水平、企业成立时间、企业是否具有政治关系以及年度效应这些变量,变量的详细定义见表2所示。
(三)模型设定
考虑到政府研发资助存在内生性,借鉴邓建平等(2009)年的做法,[19]本文将分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两种情况进行回归,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模型:
模型1是没有考虑内生性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2是采用工具变量第一阶段的回归,模型3是采用工具变量第二阶段的回归,考虑到政府研发资助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滞后,我们将政府研发资助强度相对研发强度滞后一期。考虑到回归分析结果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在回归分析时我们对研究变量进行了1%水平上的winsorize去异常值处理。
四、实证分析
(一)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首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来分析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做法,本文所有的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均经过White(1980)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调整。表3是没有考虑内生性的ols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企业研发强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述假设1一致,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现金持有水平、高管持股与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出口因素与研发强度显著负相关,这些都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尽管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企业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但我们不能就此得出政府研发资助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结论。因为政府研发资助可能是内生的,也就是说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能是因为技术创新强度高的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造成的,而并不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以接下来我们采用工具变量回归以控制内生性。
首先我们进行内生性检验以确定政府研发资助强度是否存在内生性,如果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不具有内生性,就没有必要采用工具变量估计,因为当不存在内生性时,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方法优于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内生性检验需要使用工具变量,其实质上是比较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和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即通常的Hausman检验。利用我们选取的工具变量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enroll),我们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Hausman检验统计量的卡方值达10.7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确实存在内生性。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方可得到可靠的估计结果。
尽管我们前面分析认为,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相关,但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时,我们仍需要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因为如果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不相关或者弱相关,那么估计结果的方差将很大,结论也是不可靠的。我们采用两种方式来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将样本按照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分为两组,然后检验两组样本的研发资助强度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初步判断当企业注册地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时其是否得到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表4是研发资助强度均值差异T检验结果,101家民营上市公司中,有45家企业注册地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其政府研发资助强度均值为0.007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高于注册地不在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样本组。所以,T检验的结果表明,注册地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的企业确实获取了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接下来我们进行工具变量第一阶段回归,进一步检验企业注册地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是否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显著正相关。表5是工具变量法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估计结果的T值达到4.60,在1%的水平下显著异于零(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列示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再次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政府研发资助强度显著相关。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获取了更多的政府研发资助,民营企业高管持股与研发资助强度显著正相关,这些都与实际一致。上述两种方法均证实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显著正相关,说明我们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这也与我们前述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6是工具变量回归的最终结果,和表3中没有考虑内生性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相比较,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仍然表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企业研发强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时参数估计的T值为3.58,小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T值4.59,原因在于工具变量法估计的方差比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方差要大),但工具变量回归结果的系数(2.600)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0.725),说明普通最小二乘法低估了政府研发资助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高科技行业创新投入明显,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有利于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出口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这些都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总的说来,在控制政府研发资助强度的内生性后,政府研发资助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显著正相关,支持了我们的假设1。我们的研究结论与解维敏、唐清泉等(2009)[4]的研究结论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政府研发资助的“互补效应”观点,即政府研发资助刺激了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说明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时,政府通过给予民营企业研发资助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是不完善市场制度下一种积极的制度安排。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选取的样本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为主,有三家公司分别为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详见表1,行业的特殊性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剔除样本公司中除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以外的三家公司重新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仍是内生的,我们选取的工具变量还是有效的,不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还是采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研究结论依然不变。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列示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101家2007-2010年连续四年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研发强度的深市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政府研发资助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考虑到政府研发资助的内生性,我们采用企业注册地是否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作为 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发现,不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还是采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二者均证实政府研发资助显著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且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滞后,但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低估了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当市场机制不完善时,政府研发资助在引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本文的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对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水平较低,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资助力度,以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伟目标。政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第一,加大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发展资金的资助金额,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开展的重大研发项目,政府应该全额支持;第二,对于民营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贷款,政府应该加大贴息力度,保证企业研发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三,对于高科技民营企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比如软件企业增值税退税等;第四,加快实施产学研创新模式,加强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有多种方式,除了研发资金资助外,还有产学研结合模式,[20]而本文仅仅探讨了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没有进一步研究最终的产出效果,这将是我们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finance.sina.com.cn/g/20110306/12079479248.shtml.
②数据来源于黄孟复著《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③数据来源:万钢.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1,(6):9-12.
④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stock.jrj.com.cn/2011/04/2207409800187.shtml.
⑤研发支出信息在2006年及以前的年报中披露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合并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下的研发支出明细项目(如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等);2.合并利润表附注中“管理费用”下的研发支出明细项目;3.合并资产负债表附注中“长期待摊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下的研发支出明细项目。2007年及以后的研发支出数据在年报中的披露形式包括:1.直接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连续三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合并利润表附注中“管理费用”下的研发支出明细项目;3.合并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下的研发支出明细项目;4.合并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开发支出”项目披露的研发支出。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数据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其研发费用的确定需要专门审计机构进行科研费用专项审计后方可确定),并综合所有应计和付现后的总额,且这些支出直接用于产品研发。笔者在翻阅年报过程中发现,有些上市公司报表附注中的技术开发费明细项目有很大一部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节能减排支出,而这些支出与新产品开发并无明显的直接关系。另外,除董事会报告直接披露方式外,其他披露方式下有的研发支出项目是应计的(如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有的是付现的(如合并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还有的是应计和付现混合在一起的(如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仅仅根据应计的研发支出、付现的研发支出或二者的简单加总来获取研发强度指标是不准确的。罗婷、朱青等(2009)提出一种较为严谨的衡量2002-2006年年报中研发支出的方法(详见罗婷、朱青等.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研究,2009,6:100-110),笔者随机选取几家2007-2010年以多种方式披露研发支出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借鉴他们提出的方法,并加上“开发支出”报表项目金额来测量研发支出总额,随后将其除以营业收入计算研发强度,再将其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强度相比较,发现有一些不同。如果研发支出的测量存在很大误差,那么统计推断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按照同一标准使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强度能保证研究数据具有一致性,进而保证得到可靠的估计结果。此外使用统一口径的数据也便于不同学者研究结论的比较分析。
今天,按照“分口推进,五线连片”的战略部署,区委常委(扩大)会再次专题听取党群综合口各部门创新创优工作汇报。刚才,党群综合口的十八个部门作了很好的汇报。为民副书记、和平主席分别就党群综合口的创新创一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听了汇报以后,首先感觉到党群综合口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写得很好,语言精炼、特色鲜明,各单位不是笼统地总结部署工作,而是围绕创特色创一流,制定了好的目标、思路和措施,敢于亮剑,敢于自我加压,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蓝图和特色工作。整个党群综合口还形成了十大工程,即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的“双千双万双带”工程,由区六大家办公室牵头的“转作风、优环境”工程,由区人大牵头的“强素质、促发展”工程,由区政协牵头的“集智纳慧、凝心聚力”工程,由区纪委牵头的“保驾护航”提升工程,由区人武部牵头的武装能力提升工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的理论武装工程,由区委统战部牵头的同心聚力工程,由群团部门牵头的人才提升典型示范工程,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牵头的素质提升工程,党群综合口各部门还围绕着这十大工程,确定了实施步骤,提出四个方面的措施,并对“六个一”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党群综合口各部门是区几大家的指挥首脑机关,是全区各项工作的指挥部,承担着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的繁重任务。从某种角度说,区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提出的未来五年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党群综合口各部门去落实、去协调、去推进、去服务,尤其是在“争第一、创唯一”方面,在创特色创一流方面,对党群综合口各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做好党群综合口的创新创优工作,关键是增强“四种意识”,在“四个方面”走在前列,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要增强“四种意识”是:
一、增强创新创优意识
“争第一、创唯一”,是对全区各个口提出的共同要求。党群综合口作为几大家的指挥首脑机关和各项工作的指挥部,理应率先“争第一、创唯一”。党群综合口各部门必须增强创新创优意识,始终绷紧创特色创一流这根弦,要围绕目标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取得各项工作的突破,带动其他五个口和全区各部门取得一流成绩。
二、增强服务大局意识
党群综合口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很重,非常清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党群综合口的职能,决定了各部门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不仅要切实做好对上级部门和全区各大家领导的服务工作,还要切实加强对全区各级各部门的服务工作,更要做好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工作。只有做好“服务”两个字,党群综合口才能真正创出成绩、创出特色。
三、增强真抓实干意识
党群综合口承担着大量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要学会在困难当中找到办法,努力攻坚克难,为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提供决策依据。全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能否更好实施,许多攻坚克难的举措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在于能否真抓实干,关键在于党群综合口的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因此,必须增强真抓实干的意识。
四、要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各项工作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党群综合口各部门必须多沟通、多协调、多调度、多商量,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各项工作才能上水平、出特色。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企业;动力
1.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越来越注重创新体系的建设,对学生的新课标改革也体现出对创新精神的注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脚步,通过对技术进行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2.对技术创新的概述
技术创新,即把新的生产方式进行引入或是对原来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若是在更加广义的层面进行理解,技术创新,即一个导致发明实现的过程,是从发现到最终成功的全过程的概述。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甚至可以逐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细化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技术创新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技术创新可以使得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改善;第三,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市场发展新的产业;第四,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1 技术创新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因
如果想使得企业的经济得到增长,首先要做到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有足够的投入,才能有所产出,有所收获。在我国的农业社会,以上三个要素中劳动力的投入是最重要的,因为资本是有限的,技术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投入足够的劳动力加以劳作,才能够收获更多。在我国近现代的工业社会中,就开始控制劳动力的投入,转为增加资金的投入,但是这一点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如今的当代社会中,对劳动力的控制就更加严格,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成为了我国注重的第一要素,换言之,技术创新已然成为了当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因。
由于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故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对技术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在当今社会,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是资本更不是劳动力,而是人才和技术。在这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里,只有技术得到创新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日本的发展为例,日本经过二战,其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濒临崩溃,但是短短20年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国民生产总值已然超过英法两国。这样的发展速度就得益于日本对技术创新的注重,从加大教育力度入手,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素质。可见技术创新才是经济得到发展的主动因。
3.2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如果想在社会的竞争中立足并且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才能和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所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以双汇集团为例,刚刚创办的双汇集团的资产只有不超过500万,并且亏损却超过了500万元,濒临破产。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双汇集团已然成为了我国肉类行业的领头者,齐总资产比30年前增长了600多倍,做到了全国连锁,并且是我国工商局已经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可见其发展十分迅猛。双汇集团迅猛发展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其技术创新。在双汇集团走过的这30年内,注重对人才的任用,如今双汇集团总部已经拥有超过百名的专业人员,提高了双汇集团的专业水准。同时,双汇集团还购置了十分先进的设备,以生产之用,使得整个企业的硬件设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双汇集团的领先还得益于其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只有与较为先进的企业进行交流,吸取其精华,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双汇还在不断地研究新的品种,遥遥领先于我国其他的肉类生产企业。综上所述,双汇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足以体现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3.3 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有力杠杆
在农业产业中,技术的创新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推动农业的发展。上世纪的农业技术革命对世界农业的推动足以说明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有力杠杆。上世纪前期,世界的农业发展还十分落后,很多国家的粮食都严重短缺,很多人都因为缺少粮食而饿死。但是在上世纪的中期,世界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得益于一位德国科学家的理论,为之后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此次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起来的第一步。
农业的再次发展也是对技术的革新,是对品种的杂交。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推广者,他将水稻进行杂交后,生产出了新型杂交水稻,除了对产品进行了革新之外,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综上,农业的发展也是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所以技术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4.创造条件推进技术创新
4.1 坚持以人为本对技术进行创新
技术创新是为了企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劳动者,就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以人为本也说明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上文中提到的双汇集团也是有专业人才的引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若想要做到技术创新,必须要有人才提出创新的方案,才能够具体实行,真正做到技术的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营造人才群体需要做到三点。第一,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用人才的思想和知识来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使得人才能够被任用。第二,引进急需的人才。在人才的引进工作上,就要抓住重点,从急需人才的部门入手,不惜资金的投入来引进人才,并且为之提供良好的政策,留住人才。第三,要对企业本身的员工进行培养。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企业本身存在的员工,对员工进行培养,使之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也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4.2 加大投入,保证技术创新
为保证技术创新,各方面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投入等。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是关乎企业发展的。而科技投入也十分有助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所以企业的投入必须要足够充足,为技术的创新工作打下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若是想要有所突破地发展,就必须要对技术进行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立足于社会,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都具有推动作用。(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董晓晔.技术创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21(6):87-89.
[2]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6):45-47.
[3]李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兼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J].中国经贸导刊,2005, (6):34-36.
关键词:金融支持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多层次资本市场
本文将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细化高新技术产业的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和创业风险,同时通过综合分析上海地区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具体投入和退出机制等,针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天使投资部分缺失、风险投资不足的现状,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市场失灵、系统失灵、制度失灵、人才失灵的状况下,政府的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对比分析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后,给出相关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融资特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经济特性分析
1、生命周期性:一般来讲将产业发展过程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经济特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阶段性更加的明显,具有更加突出的S型曲线。一方面是由于高新技术本身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所需投入的设备、资金和人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增长迅速而且能有机会获取长期高额的利润。
2、成本骤变性:在成本的经济范畴内有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两个部分。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是多学科交差创新,直接导致科研投入金额激增,固定成本较传统工业经济要高出许多。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研发完成后,一般其复制或者重复再生产的成本非常低,而且能基本保持不变。
3、规模经济性:在代工专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具有全球化的经济特性,信息的流动成本越来越低,一个信息几乎可以再同一时间在全球散播,各种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全球商品化的实现成本较低。
4、速度经济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特性就是速度经济性,在当今社会,新技术本身的先发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掌握,陷入低利润的尴尬境地。此外,新的替代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产业化竞争非常激烈。
综合上述经济特性,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周期的多阶段性和成本骤变性,将直接导致其投融资需求的多样性,而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决定了金融支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特征分析
在上述的分析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的具有多阶段性的动态过程,是个连续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如下:
1、种子期的融资特征
种子期具有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内部融资”融资需求特征。种子期企业基本处于产品技术研发的中后期,一般已经取得实验室成果,还没有对技术成功实现产品化,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无法从市场取得产品收入。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投资风险很大。
2、创建期的融资特征
创建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与风险资本(VC)的“风险性”的融资特征。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将步入“死亡谷”阶段,虽然技术风险已经能够有效的控制,但是市场风险急剧增加,资金的需求急速放大。由于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只有专业的风险资本从战略投资布局的角度会投资部分企业或者项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发挥融资功能。
3、成长期的融资特征
成长期具有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互动性”融资特征。在此阶段企业已经有自身的经营特征,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风险资金、商业银行资源、政府减税项目等各类资源,朝着资本市场的目标经营,将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或者促进作用,政府的资本市场制度性的设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成熟期的融资特征
成熟阶段高科技企业具有与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市场化”融资特征。因此,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将对高科技企业的后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资本和技术以及信息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发挥作用,但是后续的资本市场监管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一)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1、数额巨大的上海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2010年,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财政在全市科技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科研建设、推动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市财政共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02.03亿元,是2004年的5.14倍,占比地方财政总支出也由2.8%增长到6.1%,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
2、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汇局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够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这个市场的引领者。
3、功能不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主板(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场外交易等市场组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还相对较高,新三板市场主要是北京中关村的非上市高科技股份公司服务的报价交易系统,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交易市场的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整个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4、体系不完整的上海创业投资市场
上海市创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共有各类创投机构313家,管理资本总量以及单个机构平均管理资本量已增长至866.96亿元和2.77亿元,创投投资总额为58.41亿元,但是据对93家样本创投机构调研,2010年共投资158个项目,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占比为75.21%,种子期的投资严重缺失。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运行特征
1、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关系型融资体制与自主创新战略间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有传统产业的经济特征外,还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等独特的特征。这种高风险的特性,是无法与目前已经完成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监管政策所契合的。
2. 信用缺失和退出渠道不完善造成资金供需渠道不通畅
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却一直落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的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面对的都是已经拥有巨额净利润的成熟企业,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也出于种种因素,进入门槛相对较高。2010年创业板共有117家企业IPO成功,企业的最低门槛也远高于证监会所规定的条件,整体来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退出市场渠道,直接挤压了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热情。
3、政府投入方式单一、边际效率急速下降
上海的科技政策和财政投入,都面临着法律层面和绩效评估的约束,这种过分追求投入回报的政府投入,导致70%以上的财政投入都投入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后期。不少中后期的企业都已经有利润,这种政府投入无形中变成了补贴企业的净利润,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使用效率非常高效的早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政府支持。
三、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分析
在第三次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中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是其中最成功的地区,综合多数专家学者对美国硅谷的研究,与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体制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发达的区域性金融服务机制
按照美国政府的监管规定,通常以资产规模的大小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将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归为社区银行。如果照此标准来分析,根据2006年美国公布的监管数据,全美国约有6995家商业银行可称作社区银行,占所有参保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中商业银行总家数的93.5%,社区银行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数量上的最大份额。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场主、小企业以及个人,主要业务形式是小企业贷款、农场贷款以及个人存款。可以说,社区银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银行体系中发挥着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完全相同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律来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实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想持续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风险投资业,必须要有通畅高效的退出渠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证券市场分层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第二个层次是公开报价系统,公开报价系统包括信息公告栏市场(OTCBB)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第三个层次是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第四个层次是私募股票交易市场。由上述四个层次构成的证券市场体系,为全美3万家左右的公司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
(三)较宽的资金来源渠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社会其他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投资公司参与直接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自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资金主要的投资来源,更加强调决策理论化和程序化,机构化的资金能够以非常合理的方式来进行风险投资,使得风险投资产业成为了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行业,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繁荣的风险投资运营机制
美国拥有丰富人才渠道、灵活的公司体质、宽容失败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良好风险投资模式,基本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风险中融资难题,使得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高效的政府扶持模式
美国政府在高科技产业不同的创新研发阶段,都制定有不同的科技计划以及相对应投入模式。美国政府的科技投入对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机构进行负责,如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能源部(DOE)等部门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则是针对应用型的科研资助。
总之,美国政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上海和硅谷地区的对比分析
对上海和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区别:
(一)在种子期,由于企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导致市场失灵,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此阶段。对于此种情况,美国硅谷具有高效而全面的政府投入机制,而且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引导者社会资本对天使投资的支持,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这个阶段政府支持的形式较为单一,显得非常的不足。
(二)资本市场方面。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OTC、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且对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缺乏有效的OTC交易系统、新三版市场(只对中关村开饭),创业板和主板的高门槛导致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有效融资。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硅谷的社区银行与上海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考核机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五、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改善建议
(一)资本市场方面创新建议——推出更加适合高科技创业风险的区域性产权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很大,因此有很大比例的企业将部分创业成功或者不成功。鉴于此种特点,建议推出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瞄准融资功能,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降低企业进入区域性产区交易系统的门槛,规范交易系统的监管,引导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此外,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机制,使得进入区域产权交易系统的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二) 政府投入机制方面创新建议——成立专门的天使投资管理机构,引导社会参与天使投资,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
根据上海市创投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基于创投产业链的运动轨迹,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周期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支持的环节,建议加大对种子期创业企业的投资力度。
(三)金融市场方面创新建议——建立区域性的科技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
面对全国统一监管的商业银行的关系型融资体系与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靠银行自身的改革是无法解决的,靠行政的手段可以暂时缓解此种矛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运营经验和做法,新成立一个面向高科技产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来设定经营目标和措施以及考核目标,专注于服务区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四)服务体系方面创新建议——做好金融市场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服务工作
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还需要信用担保、人才培养、交易市场现代化和法律完善等多个方面的跟进,特别是在政府支持方面,创新融合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形成优惠政策体系,集中关注金融支持的风险和成本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3
[2]罗正英.信誉链假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放大[J].上海经济研究,2003;5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关键词】:技术创新 革新 战略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技术创新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理论,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企业作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
1.技术创新学原理阐述
技术创新学的研究在我国兴起较晚,其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由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而提出的。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了对技术创新的规律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作用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得到后来学者的认可,但其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与此相对应,其定义也只现定于在产品创新上。弗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品性转化。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缪耳塞在80年代将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而对于我国来说,在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开展较晚,对于我们在研究时应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要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国外一些实际做法,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最终形成这样的结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2.技术创新对企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
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企业高质量经济增长。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低下,原材料能源消耗多,那么必然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增长,单纯的采用以量获利的简单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的是企业发展空间的缩小。显而易见,如果不采用先进的设备更替陈旧设备,提高员工知识水平,不断实施对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企业将在竞争中失去生存的空间。
2.2采用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企业不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创新,其结果就将是企业在产品结构、性能、质量上无所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小。而采用技术创新后,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通过新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的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的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空间。
2.3采用企业创新可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现有的产品的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必定是新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产品市场的成熟化或产品市场替代化无疑会影响到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2.4采用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企业,包括哪些年创造销售额上百亿美元的大企业,并非总会长兴不衰,他们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联系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定律。
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3.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
以沧东电厂海水淡化技术革新后产生的影响为例。沧东电厂濒临渤海,周围地区无可直接取用的淡水资源作为电厂用水,故采用了海水淡化技术,通过海水淡化治水来满足电厂用水需求,而在技术引进后,立即对其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设备的国产化,更优化是可以实现的,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发挥技术人员的聪明头脑,采取技术革新,制造了2.5万吨海水淡化设备,并且获得了国家的技术创新大奖,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技术革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沧东电厂一、二号海水淡化系统由法国SIDEM公司引进,采用的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其采用的是4效,也就是蒸汽通过4级沸腾后,蒸发形成蒸汽,达到淡化的目的。沧东电厂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通过实际的调试,运行情况,研究认为经过4效后的低温蒸汽,其还可利用,通过增加2个小的级效,充分利用低温蒸汽,实现了技术创新,创造出具有知识产权的2.5万吨海水淡化设备,并实现了海水淡化设备全部国产。经过我们的的测算可得到下面的结果:
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采用技术创新后的设备的效率更高,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地区投资的增长,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更加的强烈,海水淡化技术创新的应用,沧东电厂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利用自身制水余量实现对外供水,通过技术革新每吨水可以实现2-3元的增加利润,对于淡水外供可获取的利润将更大,在今后对于其作为海水淡化基地,实现20万吨级产能后的影响将更加的明显,每天可实现的利润就是40-60万元,一年就将是亿元以上的利润,对于一个发电企业,发电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盈利点。做为发电企业,沧东公司在做好主业,也就是发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本身是为了满足电厂用水的需要,而随着我们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满足自身用水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本地区重要用水企业的供水,实现了区域整合,不但实现了本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更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能源低耗,地区投资竞争力提升,以及地区民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束语
可见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面对市场的竞争,面对投资环境的变化,如何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无疑技术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影响点,只有在新的环境下,不断的创新研究,实现技术的革新,永保站在时代的前列,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长久生存。
参考文献:
[1]于洋. 论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A]. 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第十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1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2011:5.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