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医疗建筑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建筑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建筑的特点

第1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绿色策略;医疗建筑设计;应用

Abstract: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strong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how to do in the design process layout is reasonable, save energy and reduce land, close to nature, is each med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ersonnel have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and discussed as a problem. Green strategy in the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the application to have very great help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of med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be worth us energetically advocate and widely used.

Keywords: green strategy;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绿色”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建筑行业,也出现了“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此同时,给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作者就医疗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策略的应用,谈一下自身肤浅的见解,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自然采光和通风

医疗建筑设计中,在节省能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舒适程度。自然采光和通风作为影响人们舒适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好的建筑可以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合理调控,减少空调耗能和用电照明。要想形成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环境,需要在设计中保证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证医疗建筑南北向为主,南偏东5°-15°为最佳角度。

2.要选择合理的开口位置和面积,这样有利于促进夏季空气流通。

3.要注意控制冬季的气流强度,防止热交换过于频繁影响室内温度。

4.影响自然采光的因素有很多,周围建筑的反射情况、窗户的面积、材质、朝向、倾斜度等,都是影响自然采光的因素。设计者应该根据医疗建筑具体的地理环境、日照条件和周边环境,合理设计,提高自然采光率。

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对于医疗建筑来说,良好的环境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愉悦身心,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良好的环境也能使医务工作者心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协调发展。通常来说,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护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要利用自然。对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要合理利用。同时,要利用水资源、绿化带等无公害的自然资源,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生活上的方便。比如,在道路两旁种植杨树、柏树等,夏天可以遮阳挡雨,冬天可以防风保暖;通过不同形状、高矮、颜色的植株的搭配,构成律动的风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3.防御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建筑物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引入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将阳光、植物、天空等自然因素与室内环境结合起来,让医生和患者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三、合理布局 节省空间

随着我国人口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的面积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合理布局,争取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降低土地使用面积。

针对上面的情况,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纷纷采取了集中式布局的设计模式。这种布局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水平集中式和垂直集中式两种。然而,在节省土地的基础上,也不能过分集中。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具体空间的具体用途,区别对待。像医技科室通常为门急诊、住院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集中布局,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空间,降低建筑成本,更主要的是还能够方便病人看病就医。而像其他不适宜采用大进深的平面和高层集中式布局的空间设计,则建议采用低多层高密度的布局,并尽可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来实现高效和节能的目的。

四、交通便利 通行舒畅

医院作为人流进出密集的地区,且作为保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服务机构,必须保证交通线路的通畅。这不仅关系到就职医生上下班是否便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患者就医是否方便快捷,尤其是重症患者,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的问题。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我们通常将交通情况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车流包括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工作者、门诊患者、急救患者和探视家属。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解决医院外部的交通问题:

1.总平面设置可以考虑将急诊和门诊口分开,单独留出急诊的快速通道,方便急诊患者就医。

2.将主入口设在2楼,这样可以将人车分流,人和车分别选择不同高差的道路,形成立体交叉,避免拥堵。

3.留出医护人员的专用进出口,实现医患分流。

4.将机动车停车场设置在地下,实现人车分流。

五、优化病房护理模式 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单元,还沿用中廊式建筑模式。然而,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院规模的扩大,复廊式护理单元在全国各大医院也不断涌现。各种建筑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开放式护士站护理单元模式具备平均巡视距离最短,并且与各病室的距离基本相等,且易监性最好的特点;而复廊式具备平均巡视距离比中廊式短,易监性好,但如果均设天井则巡视距离的优越性明显降低等特点。这就需要医疗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以达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

六、因地制宜 革新技术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经济、人文等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最新的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的特点,医疗建筑设计对于以下施工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

(一)利用中庭 调节问题

首先,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封闭的大暖房,在“温室作用”下,成为医疗建筑环境的热缓冲空间,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其次,在春秋过度季节,中庭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使室内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最后,在夏天,中庭是一个通风良好的大凉棚,通过在中庭上设置百叶遮阳板,起到遮蔽阳光照射的作用。同时,中庭上的天窗还可以形成自然风。

(二)遮阳板系统

遮阳板系统的最新技术的应用,满足了遮阳板系统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既要遮挡夏天的直射阳光,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又要保证冬季的日照和阴雨天室内的光线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

结束语:

总之,绿色策略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意义重大。绿色策略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医疗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医疗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晋明,俞卫刚.浅谈医院冷热源及其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9.

[2]张志勇,姜涌.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

[3]刘超,沈晋明.绿色医疗建筑的评价[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

第2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病房大楼功能复杂,智能化设计涉及到建筑学、护理学、卫生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加之医学发展快,同各种现代的高新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都影响病房大楼的功能布局的设计。病房大楼的设计是需要多学科进行联合和综合。

1.医院智能化特点分析及建设目标

1.1医院智能化系统特点分析

病房楼不同于宾馆,不同于办公楼。它的服务宗旨不是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的,是“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疗服务,它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应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衡量工作的业绩。由于服务宗旨的特殊性,造成在运行管理中有如下特点:

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病员、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探视人员,都在病房大楼内。特别是探视人员,数量大,一般是就诊病人的l~2倍,危重病人则更多,而且时间又集中。同时,探视人员在楼内的出入,病员的就诊和生活处理,医护人员在执行医护工作时上、下班的人员交替,这必然造成人员的流动量大。设备密集,物流量大,病房楼设备的品种和数量多,如给排水、供配电、通风空调、火警消防、电梯电话等。是同病房建筑同步设计、安装的医疗设备。如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压缩空气、麻醉气体的供应及回收、中心对讲、中心监视、示范教学以及层流病房、洁净手术部、医疗信息处理网络等系统。这些设备是病房楼专用的,普通楼字是不具备的。病房医疗设备。如监护设备、急救设备、小型治疗设备和检查设备。病房设备品种多,数量大,维修保养和更新换代,这是造成物流量大的原因之一。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医院,病房内使用的消耗品十分庞大,有46类1943种之多,这就必然造成物流量大。

1.2医院智能化建设目标

病房楼的设计必须依据病房楼的使用特点,如前所述,它使用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个中心,三个密集”。即以病人为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这就决定了病房楼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医疗现代化、建筑智能化、病房家庭化,环境园林化。

2.医院建筑智能化建设内容规划

数字化医院是由医院建筑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数字化医疗设备有机结合而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医院运营体系。医院信息化应用与建筑智能化的逐步融合必将成为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业务发展前进的有效驱动力。

2.1医院信息管理系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澈益的需要。目前版本虽然各不相同,但系统内部的框架是相类似的,贯穿两条信息线:病人信息线和费用信息线,以此为框架来构造和集或整个系统。

2.2医院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的特点,医院病房楼的设备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楼宇设备和建筑医疗设备。对这两类设备建立控制和监视系统,以保证设备可靠运行和降低能耗。系统的配置应符合通用性强,维修管理方便,每台设备投入运行后,都能保证连续开通,都具有“手动”和“自动”功能,实行分散控制和集中监视原则。既要防止系统、设备之间相互分割而成为“孤岛”,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先进性而造成集成度的冗余,设备相互之间过于依赖而缺乏机制处置的灵活性,而且也大于工程的资金投入。病房楼内普通楼字设备的智能管理,其原理和方法同于一般民用建筑设计,只是控制参数的设定要满足病房楼的需要。

病房楼内建筑医疗设备的智能管理,尚缺乏成熟的经验,一些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检测和控制的相关产品,国内外均不完备。加之医学事业快速发展,不断融合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因此建筑医疗设备的种类增加也决,这无疑也增加了智能管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难度,个人建议根据个案医院的自身设备特点和医学使用的要求,建立监控模型和模式。

3.医院智能化设计重点

3.1综合布线系统是设计重点之一

原因是综合布线系统是所有其他系统的承载平台,因此在规划建设这套系统时应采取睫重的态度,因为一旦线缆埋入墙壁,想要重来代价巨大。

3.2高速稳定的网络平台是设计重点

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网络平台特点分析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网络投资大、涉及面广,网络方案的没计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医院信息网络传输平台的特点总结如下:信息量大:大型综合医院部门多,病人多,而每个病人的医疗记录是不断增长的,每个病人记录须长期保存。医疗信息复杂:医院信息系统要求处理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信息高度共享:医生对某种药品的用法与用量、使用禁忌、某一种特殊病例的文献描述与结论等医学知识和病人医疗记录的需求可能随时发生在他所进行的全部医疗、数学、科研的活动中;而住院病人的住院记录摘要病人的基本情况、费用情况池可能被全院各有关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管理部门所需要。

响应速度快: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极其迅速的响应速度和联机事务处理能力。大医院门诊量很大,要解决门诊病人排长队的现象,系统必须要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在急诊病人抢救的情况下,迅速、及时、准确地获得检查或检验结果对抢救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点多:―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应包括对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各类信息和医院职能管理所需的信息管理,这些信息采集和应用发生在医院所有的部门和科室。

3.3医院信自化直用系统是设计重点

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其业务应用特殊性,因此在设计需熟悉、了解以下要点: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详细了解医院各区域的功能需求;系统的设置和点位布置应考虑人性化,真正体“以病人为中心”;充分结合医院其它专业的特点和需求。

4.结束语

第3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位置项目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用地周边比较空旷,用地北侧为雁同路,西侧为御河东路,南侧为规划道路。

用地项目用地面积126172.30m2,总建筑面积88890m2,建筑高度为51m。本工程主要由门急诊、住院、医技检查、制剂药剂中心、后勤办公等功能空间组成。

项目目标

(1)创建现代化的医疗中心。

(2)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关心,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空间。

(3)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将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和山西传统建筑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重生态与节能的设计理念,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绿色医疗、办公建筑空间。

规划设计

1 规划特点

(1)山西传统建筑文化

方案吸收了山西大院空间格局中院落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秩序将庭院串联组合在一起,把院落空间简化抽取,建筑,庭院虚实相间,形成具有一定韵律变化的空间环境。

造型取自单坡屋顶的大院形式。山西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2)现代化的医疗流程――模块化的建筑布局

平面设计贯彻“枝状生长式”空间的设计概念,和模块化的功能布局,适应医院复杂的系统要求,使医院空间获得紧凑的功能、优良的通风采光,利用南北向“医院街”的简明性实现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并形成整体交通核心。各功能区按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医疗流程设计为既相互独立,又紧凑联系的整体。

(3)花园式的医院

集中体现在创造生态、自然绿色为基础,少量人工雕饰做点睛的“颐养型”景观。景观作为辅助医院医疗康复功能的生态元素出现,以期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给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身心愉悦,起到配合治疗的效果,营造健康,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小型生态系统,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根据医疗康复机构区景观对于功能、氛围的要求,做到功能布局合理,景观形式协调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 总体布局与交通组织

总图布局分为医疗核心区,预留发展区两大区。门急诊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门诊部具有功能、流线、使用人群复杂的特点,因此将门诊部布置在场地东侧,毗邻主要人流来往的干道;住院位于医疗区的北侧,在主干道雁同路上有较好的景观,南面全部为病房,面向开阔的绿化庭院;后勤行政区位于医疗区南侧与各个医疗部门有方便的连接。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车流及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洁净物资与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与出入口,做到清洁路线与污染路线分开,互不交叉。医院主入口设于城市干道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根据门诊的特点,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各种就医人流;污物出口设于南侧城市支干道上,但远离门诊主入口,出口隐蔽。

明确各功能联系,医院各功能楼布局联系疏密有致。纵观全局,医院建筑按照其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行集中与分散设计。医疗区的医技与门诊、住院紧密联系,门急诊部与住院部的病患与医技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医技楼设于门诊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中心点上,通过水平和垂直交通元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总体分区合理,开合有致。

3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以富有山西传统建筑文化特点的形象表达现代中医医院的内涵,力求打破传统医院冰冷、严肃的建筑形象,赋予大同市御东新区中医院新意义,形成轻快、活泼而富于中医特色的建筑形象。建筑形象强调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山西大院文化的精髓,坡屋顶的运用体现出中医传统特色,并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坡屋顶的走向相互连接整体感和节奏感强烈。

建筑设计

1 内部交通组织

通过水平交通系统及垂直交通系统组织了大型医院内部种类繁多复杂的人流、物流流线。

方格网水平交通体系,简洁明了,快捷地组织起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单元。

分类设置垂直交通系统,清晰有效地组织各功能系统的人流,物流。

垂直交通均沿水平交通网格相对集中设置。

洁污分流分别通过分流的水平交通系统及分设的垂直交通系统实现。

2 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既可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渗入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

根据各使用部分的人流量,以及各主要功能的内在关联度,合理安排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就医行程,并充分利用诊疗资源。

门诊由下至上将人流量大的内,外等科室安排在较低的楼层,减少大量人流通过垂直交通上下,增加就诊时间。

医技部作为医疗支持体系,与门诊、病房各功能单元形成系统化医疗体系,分别根据相关联系紧密度,布局同层或上下紧邻,形成便捷的支持系统。

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药房、治疗中心、门诊手术间之间,急诊和影像中心、手术中心,治疗中心、病房楼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液中心、病理、ICU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便于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护士台。护士站,一站式门诊可减少病人来回穿梭的机会。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可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手术中心: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与放射、手术部的便捷联系使急救功能更加完善。

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大多数南向布置,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3 建筑空间设计

门诊部以尺度开阔的中庭组织建筑入口空间,在视觉上是空间系列的和导向中心。医院的所有部门都围绕着一个大型的中庭布置,垂直交通电梯,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植物、水景、照明等都有秩序地设于中庭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静有动,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室内的“医疗主街”纵贯中庭,将整个建筑包括中庭两侧的各个功能单元串联起来,从而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功能联系,依托“医院街”还布置了几个绿化内院,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问题,也增添了人性化的情调,对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候诊区域设有精致的室内园林,为病人提供全天候的自然环境,并且他们的活动是在医生和护士的视野之内的,这样的自然环境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同样可以享受得到。

生态节能策略

1 通风、隔热

混合通风: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

建筑设计:建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不宜过大,以便易于形成穿堂风。

中庭设计:

(1)太阳能光电板遮阳

由于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小,要利用热压通风,则需增加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因此,在玻璃天窗上加设太阳能光电板,不但能起到遮阳的作用,也能提高外表面的温度,有助于加强热压通风的效果,并能为建筑的机械抽风设备提供电能。

(2)半透明遮光帘+遮光百叶

天窗在医院街三层通高部分升高,两边开设百叶窗。春、夏、秋季节打开通风,下雨天气关闭;冬季可按新风需求量控制百叶的开合。

透过玻璃顶棚的半透明的遮光帘可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避免直接眩光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在其向上一面涂选择性反射材料,避免过多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减少空调能耗。

在两边的走道部分的天窗设置遮光百叶,减弱阳光的直接照射。

(3)反光板+遮光百叶

取消上一种设计的半透明遮光帘,在天窗下设置磨砂玻璃作为反光板,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漫射光线,达到避免眩光的效果i走道部分做法同上,设置遮光百叶。

楼梯间的通风设计:同样利用热压通风原理,在高层部分的楼梯间的顶部设置集成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的装置,在建筑外观上是一金属的风斗,通过其旋转确保排出的气流总是朝下风向,从而形成最大的正负压差,加强通风效果。

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在外立面开设通风口,在开口处设置可调节百叶,对于不同的风向和风速,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来控制室内气流,实现自然通风。

置换式通风系统:以极低的送风速度(0.25m/s以下)将新鲜的冷空气由房间底部送入室内,当遇到人员,设备等热源时,新鲜空气被加热上升,将热量和污浊空气等带至房间上部,脱离人流区,回(排)风口设置在房间顶部。

外窗选用自然通风器:适用于推拉窗与玻璃幕墙。该系统可在隔绝噪音的条件下保证无间断的自然通风换气。

2 采光策略

(1)自然采光

设置中庭、天井。控制房间进深,

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特别是医院街部分)。

室内材料的选择,避免镜面反射,尽量漫反射。

(2)人工照明

外立面设置遮阳构件:

避免直接型灯具,选择间接型灯具,

选择节能型灯具:

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PV板提供能源。

3 降温

考虑利用景观水体对进入中庭空间的空气进行预降温与除湿。

4 地下停车场的设计

考虑结合场地的景观设计,在地面开设天井,以采光和通风,增加地下与自然的联系,减弱地下的幽闭感。

5 节水设计

(1)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使用低流量节水设备,减少建筑内部的用水量。

(2)中水回收系统

生活区和行政办公区的盥洗用水可加以回收,进入中水系统,通过机械生物处理、过滤和红外线净化后,将处理过的中水用于绿色灌溉,以及冲厕:对于门诊、急诊,医技,病房部分产生的污水,细菌含量较高,要对其先进行消毒处理,其出水的应用也有严格限定,产出的中水不得与人体有直接接触,如不能用于冲厕、洗车等可能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可用于不与人直接接触的绿化用水。具体规定参见《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中的相关内容。

(3)雨水的回收利用

在建筑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区域使用透水砖收集雨水,收集到的雨水替代自来水用于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也可用于卫生器具的冲洗用水。

目标:灌溉系统的供水由收集到的雨水,抽调上来的经过处理的中水优先提供,市政供水系统作为后备水源。消防系统用水也将由经过处理的中水和雨水优先提供,市政供水作为备用水源。

结语

第4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昆明市中医医院呈贡新区医院是经云南省昆明市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批准的在新区吴家营新行政中心的西南侧进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筑规模为门诊量3000人次/日平均,住院床位数1000床,总建筑面积124041.35m2。

二、设计理念

1、 深入把握现代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着力体现功能的合理性、设施的先进性和设计理念的超前性,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2、 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注意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注重医院建筑的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和污物转运与管理,更要考虑日后运行使用的经济性。

3、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追求自然、生态的空间意境,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改变传统医院建筑的阴暗、不通风状况,创造令人愉悦的健康就医环境。

4、 结合城市设计,对基地周围的环境做综合细致的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基地内较大的地形高差,在保持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的现有资源及原有地形,既减少土方平衡的工作量,也利用高差来丰富了建筑本身的环境景观。

5、通过对城市空间、基地特征的分析,结合昆明市中医院各功能区的功能要求,提出“一纵一横,四面展开”的规划结构设计理念。一纵一横:即整个医疗园区分别以南北向的市民医疗文化长廊和东西向医疗街为划分主体。四面展开:一纵一横的规划将用地划分为四个区域,并由此四个区域分别展开各自的建筑空间。

6、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引入医疗文化长廊、共享中庭、室外阳光庭院、建筑灰空间等生态概念,营造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从而极大地改善医院形象,提升建筑的品位和档次。

三、总平面设计及交通组织与流线

根据基地实际条件以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交通组织、日照、通风、卫生、防火、环保等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即以集中式的“矩形”建筑为基本母题,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两栋五层两栋三层的门诊区;一栋四层的医技区;一栋十五层住院区;一栋四层(二层架空)行政办公区及制剂楼。四个功能区沿南北向呈“一”型摆放。

(一)外部出入口及洁污流线组织

在医院建筑总平面设计中,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的组织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医疗区、感染医疗区、清洁服务区、污染服务区和职工生活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一个优秀医院建筑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本项目外部出入口及洁污流线组织如下:

1、外部出入口

1)主要出入口一 ―――门诊、急诊出入口,设在基地南侧主干道上,其位置明显,是该医院最繁忙的人行主出入口。

2)次要出入口二 ―――急救、探视出入口,设在基地东南侧次干道上,以车行为主,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压迫。是该医院重要的车流主出入口。

3)后勤辅助出入口 ――利用地形高差,该出入口直接与地下室相通,主要用做供食物、药物、燃料及行政办公人员使用的货运后勤出入口,设在基地西北侧,以车行为主。

4)污物出口 ―――设在基地东北角临次要道路上,人流相对较少,远离医疗区和生活区,且处于城市常年主导风下风向。

5)行政办公出入口――― 设在基地北侧,以人行为主,与行政办公楼联系便捷。

2、外部流线组织

对外流线组织在于洁污、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1)洁净与非洁净分开

a、 洁衣污衣 ――住院楼在楼层末端设置污物电梯,将换下来的污衣经医院的污物出口送至社会化洗衣场所,洗净后的洁衣经医院的后勤出入口送至各住院单元。再由住院部专用洁梯送入住院单元各部门。

b、 营养餐洁梯与医生专用电梯 ―― 在住院楼污梯的另一端靠近住院单元出入口处设置营养餐洁梯,为专用时段洁梯,平时兼作医生专用电梯。

c、 垃圾尸体 ―― 由住院楼末端设置的污物电梯和手术部专用污梯运送。

d、 探视流线 ――住院楼在一层设置了探视出入口,并在二、三层与门诊医技楼的医疗文化长廊和共享中庭相连。既对门诊、急诊、急救、医技等部门不造成任何影响,又可以便捷的到达门诊、医技的任何部门。

2)住院与门诊病人分开

为保持住院部的病房安静和正常秩序,设计上考虑在住院部主入口、医疗文化长廊进入住院区处设置管理门,使门诊和住院病人各有其活动范围,以防止无关人员对住院部的干扰。

3)医患分流

a、门诊医技部门围绕医疗文化长廊布置候诊大厅,病人活动区域在医疗文化长廊及共享中庭附近;在门诊医技诊室和检查室的另一侧布置医生办公休息区域,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与沟通在诊室和检查室内进行,可有效避免其他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b、 住院楼病人由公共电梯厅进入各住院单元,再经过3米宽的患者走廊进入各病房;医生及药物、营养餐等洁物由专用电梯送入护理单元护士站后侧的医生通道。

(二)室外空间组织与环境、景观、绿地设计

本项目通过集中布置且建筑与环境高度交融的总体布局,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空间组织和室外环境、景观、绿化的关系。并结合总体规划及基地地形的特点,在基地西侧形成下沉式广场,通过上行的内部通道及大台阶将整个基地串成一整体的立体景观系统,,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环境。大面积绿地、生态停车场、自然景观及环境景观空间相互交融。并结合建筑空间布置绿化、建筑小品等环境设施,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态氛围。

四、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62552.232、总建筑面积:124041.35

3、绿地面积:25396.2 4、建筑密度:30%

5、容积率:1.45 6、绿地率:40.5%

7、停车位(地下) 920辆

五、建筑设计

大型综合医院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建筑类型,如何组织医院内部的流线,怎样处理好功能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创作中着重思考的问题。结合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原则我们作如下介绍:

(一)平面设计

1、各层功能布置示意

2、功能分布及设计特点

(1)地下一层平面由中心药库、中心供应、太平间、设备房及大型停车场组成,中心药库由专用的货梯与一层的门诊药房相连通。通过基地西侧后勤货物出入口,药品可直接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场,再通过中心药库将药品分配到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心供应与手术部有专门的洁梯和污梯相联系。便于手术部洁物的快速传递。

(2)结合昆明当地的气候特点,本次设计将门诊入口大厅及医疗文化长廊设计为开敞的室外空间,既节约能源的消耗,又为各功能单体带来丰足的通风效果。在门诊入口处设计了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与医疗文化长廊相通,并通过医疗文化长廊及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的立体空间体系将不同的功能体在水平及竖向上有机联系为一整体,暗示医院内部交通体系的逻辑关系。

(3)急诊安排在一层入口东侧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夜间的管理,急救出入口设置在基地东侧,有独立小广场,与急救车出入口直接相连,体现了急救的高效率特点。急诊、急救区域设置了东西向的绿色通道,与南北向医疗文化长廊相连。通过绿色通道及医疗文化长廊与一层的药房、影像及输液直接相连,保证了急诊、急救夜间工作的需要。

(4)门诊药房通过药房专用电梯与地下一层中心药库相通,使药品能快速便捷运输门诊药房区。门诊药房是医院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本工程设计了宽敞的候药大厅,提供了舒适的等候环境,采用电子叫号的方式,提高了患者的取药效率。

(5)预留医技科室分别与东南侧的ICU及急诊住院部紧密联系为一体,为后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需求。

(6)康复、理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门诊、设置同一层,极大突出了本项目中医院的特点。

(7)四层中心手术部为医院最核心区域。本工程设计了十一间手术室,其中包括2间百级手术室,1间千级手术室及7间万级手术室、1间感染手术室。手术室、洁净走廊、卫生通过间、器械回收廊等均严格按照卫生级别区分,并人性化的设计了谈话室等需要医生与病人家属谈话的区域。手术部通过宽敞的洁净走廊分别与东南侧的病理、血库及下层同位置的ICU、急诊病房紧密联系为一体,极大的减少了病人来回的路线,同时也方便了医生的使用和管理。

(8)标准层平面由各层不同护理单元组成。

1)标准护理单元设计了45张病床,绝大部分病房为两人间,并且朝南。

2)每个病区均设计有医患通道。

3)病房内两侧分别有独立的洁梯、污梯系统。

4)标准护理单元大部分病房为双人间病房,同时也根据不同病人的需求分别设计了三人间及单人间的病房。

(二)建筑空间环境及造型设计

本工程的建筑造型正是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设计理念之下,努力追求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其立面设计简洁、庄重、大方、得体,柱廊、阳光庭院、玻璃通廊(医疗文化长廊)、连廊等建筑以及建筑灰空间等形成统一完整的综合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建筑中庭(有玻璃顶),阳光庭院(无玻璃顶)极富规律性,与环境的结合自然,相辅相成。医院主入口门诊大厅通高四层、横贯东西;每层科室都设有室外绿化平台,厅内布置垂直绿化,种植生态的绿色植物,美化与净化空气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基地西侧依地形形成下沉式广场,与上部的内部通道及一层屋面绿化形成立体的景观系统。形成新时代大型综合医院建筑个性的“绿色医院”形象。

第5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工程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世界每一个小时就有1500人因为传染病而失去生命,这也告诉我们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前几年广东、北京的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发,对人们造成的恐慌和冲击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传染病医院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有发挥了它的作用和力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更新和新型传染病的出现,现代化的传染病医院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的传染病医院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以外,更加注重对病人的服务,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保健及康复一体化的转变,新时期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更加应该具备医疗服务的综合性,成为综合性的专科医院。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医院的主要服务人群是病患者,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从建筑的布局、环境的设置上都要做到让病患者有一个舒适、愉快、便捷的医疗环境。除了病患者,现代传染病设计还要从长期在医院内工作的员工和医生的角度出发,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医院的建筑设计中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2、功能布局要科学合理,对洁污分区和流线要有全面的划分。由于传染病医院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医院的整体还是单体的建筑中都要隔断传染病的传染链,对传染的核心源头进行控制,同时要对医院内部的人流物流做一个合理的分析研究,要从整体上出发,整体和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对医院内部建筑物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优化病人的医疗环境。

3、要时刻保持医院的卫生清洁。传染病医院是大量集中了传染病病人的区域,医院负责消灭传染源,隔断传染病传染途径和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和影响。所以一定要时刻保持医院的卫生清洁,避免传染病菌通过环境的垃圾或者杂物发生扩散。医院中的生物室、解剖室等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避免这些部门因为生产工作不慎而造成病源的扩散。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一定要谨慎,因为个别垃圾上有可能会带上病菌,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统一集中的处理。

4、提高医疗院区的工作效率。这一点也是基于新时代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服务特点而提出的,医院的医疗服务系统一定要做到高效、安全、快捷和有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在建筑布局上应该要合理有效,建立短捷的流线线路,要努力地符合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工作原则。同时在医疗院区的建设工作中,对于经费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次性的投资和日常的医疗工作运行费用要达到一个合理平衡的标准。

5、医院绿化生态的建设。这一种建设方式强调医院的绿化要与医院建筑,要主动地把阳光和空气引入建筑的内部,因为大自然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愈”功能的,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做到大自然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所以在医院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手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

二、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总平面布置

根据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特点,工程设计应该要从传染病的传染源、宿舍和环境这一个三角的关系来对传染链进行切断。下面介绍一下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各个建筑区域主要功能的划分。第一是医疗区,这个区域包括的主要部门有门急诊部、住院部、科研中心和太平间;第二是非医疗区,包括的主要部门建筑有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综合大楼;第三是后勤保障区,主要包括厨房、洗衣房、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等等。在这个功能分区的基础中,因为医疗区具有比较大量的传染病源,与非医疗区之间一定要设置50米的绿化隔离带,避免病原对非医疗区造成影响,也可以医院的继续发生和突发性事情提供应变的空间。

医疗区的主要建筑的科研楼和病房楼两大类的建筑。通过根据医疗流程将传染病医院中传染源相对较少的门急诊、医技、科研通过垂直、水平分区组合在一起。非医疗区由于受到建筑用地和规模的限制,可以将医院内部的行政办公、综合培训、值班与住宿一同在行政综合培训楼里面进行。在后勤保障区中,因为使用性质的不一样可以将该区域的部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厨房、洗衣服这些为中心服务的部门,第二是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系统,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由于影响比较大,不适合与主体建筑放在一起,要进行单独的成区。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特别要留意呼吸科与其他住院部之间要有35m宽的绿化庭院。不但要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还可以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设计

除了日常的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以外,在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工作中还要建立一系列先进的安全防护系统,这一套系统主要作用在院区内供热供水、通信设施和病房监控等一系列工作上,能够加强对医院安全工作的全面性。

医疗环境的安全要素包括了医院内部的所有系统,无论是建筑安全、用电安全、排水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这些都是安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而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安全高效运作,稳定安全的有力保障,医院在安全设计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系统的性能特点,全面地掌握和对各类安全要素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概况及背景

太极湖医院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内的武当山新区,整个院区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风景宜人,医院用地面积14.2111 公顷,总床位数500床,其中普通病房400床,康复病房100床。日门诊量1 200人次/d,总建筑面积为51393 ㎡。

该项目用地呈不规则形,用地最宽处约320m,最窄处110m,南北长约760m,南侧为规划城市道路。用地地形北高南低,北标高约为235 m,南标高约为174m,高差约为61m。用地四面环山,将场地环抱形成Y字型用地。

对于功能要求复杂的医院建筑,山地地形的复杂和高落差既给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打造特色山地医院建筑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山地医院应当是结合地貌特征,随山就势、错落有致的进行建筑布局,起到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效果。山地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太极湖医院设计项目中,如何将医院功能与山地地形巧妙结合,体现山地地域特色,塑造出独特的功能空间关系与医院环境景观成为重点。

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对山地医院地域特色的理解:

(一) 规划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规划设计流线,构造高效的医疗空间。

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及现代化医院设计的要求,总体规划设计应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功能分区布局形式,结合现代医疗流程、交通、动线及不同人流、物流的要求,合理布局,精心组织,保证医院日常运转的经济、高效和合理。

整个院区分为行政办公区、门急诊医技区、病房区、康复理疗区和后勤保障五个区域。从南至北,由闹至静分别放置不同功能。将门急诊医技区、病房区由主入口往北,以竖向主街展开布置。病房区位于基地中部,形成以病房楼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平面布局,利于节约用地,缩短流线,提高效率。将功能较为独立、安静的康复理疗区布置在院区北侧,靠近山脚,独立成区。用地开阔且具有良好的视野。相对分散的布局形式,顺应山势,错落有致。根据用地条件,将主要行政办公区、后勤保障区主要部分紧邻医疗区,置于用地东侧的山脚下。

(二)把握山地优势,巧妙竖向设计,多层接地,多元分流,规划功能分区和流线。

医院各部分功能随山就势,相应形成坡度和落差。设计通过坡道、天桥、扶梯的形式联系各建筑单元由于落差所需解决的交通条件。医院病房楼与门诊楼的相联通部分,利用天桥联廊将两栋建筑衔接起来,使两个区域成为一个相联的有机整体。不同的建筑物根据功能结合地形,在不同的标高上设置了出入口,从而形成了横、竖立体的交通网。

多元的流线极大的满足了医疗功能的需求,多层、多方向的出入口,缩短了楼层与地面及相邻建筑的距离,使得功能分区合理。有充分的扩展空间。

(三)利用当地特色,就地取材,形成山地医院建筑特有的地域特色。

整个院区建筑以竹子、木材、绿植墙面结合文化石、灰砖的立面应用,体现了建筑的山地地域性。棕黄的木材、米黄的文化砖和灰砖三种材质的体块相互咬合穿插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建筑周边的竹林、杉木和岩石融为一体。使医院像是山体上自然生长起来的建筑。

病房楼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点,“Z”字形布局,既消除建筑体量过长过大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让病房的各个单元与自然山体有充分的契合。在病房楼入口部分使用细致的木材和文化石作为近人尺幅立面的主要材料使人可接触的部分更加亲切。综合楼部分采用灰砖与其他部分完全一致的材料,使得整个建筑群有一个整体统一的形象。

(四)注重场地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从山地特色的角度出发,设计中整体考虑内外的医疗空间塑造,营造花园式的医院,武当山的园林建筑。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病房楼的平面形式,采用了“z”字型布局,这样让病房尽量朝南向阳,并较好的面向山地景观。门急诊区、医技区分别布置在主街东西两侧,通过连廊和主街联系。其中,门急诊“目”字型竖向排列,放在不同标高的地形山,这样既尽量避免了大量开挖土石方破坏自然生态,又能满足三部分医疗功能的需求和规范要求,使建筑和自然浑然天成。自然环境穿廊引入,成为生态化、花园式的建筑。

第7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疗建筑;弹性设计;可持续;更新;策略

引言

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会给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医疗建筑也是在时间的作用下快速变化与成长。医疗建筑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与原有医疗建筑之间矛盾的激化。医疗事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以及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不动产,医疗建筑的滞后是没有办法杜绝的。作为医疗建筑的设计者,应当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努力进行建筑的弹性设计,促进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及其可持续更新的原因分析

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及其可持续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医疗设施的发展趋势。在医疗建筑的设计前期,设计者需要对医疗设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为新设施的引入留出必要的空间,避免在未来的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与医疗建筑产生矛盾,也避免建筑改造费用的浪费。综合来看,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及其可持续更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模式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提升,医疗需求发生的变化也很大。传统的单一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医疗模式要从单纯的治疗向医疗、预防、保健与康复的综合医疗体系方向发展。医疗模式的改革,需要更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配合,也需要医疗服务环境的支持。

第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科学不断进步与发展,让更多先进的医疗设计进入了医院。小型的医疗设施与仪器,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医疗管理系统,给医院内医疗功能的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要对医疗水平进行提高,建筑设计者需要对医院的建筑面积以及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给医疗建筑以弹性利用的空间。

第三,医疗体制快速变革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也不断深化。在过去的发展经历中,我国的大中型医疗设施不断涌入医院以及医疗机构当中。许多医疗因此而进行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筑标准的提高,许多基层医院因为建筑问题无法进行设备的更新。自从政策开始加大医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之后,我国的基础医疗水平快速提高,极大地缓解了大型医院的压力。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医院医疗规模扩大以及使用功能变化的需求。

第四,应对突发性疾病的需求。突发性疾病的爆发与蔓延,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像流感、非典这种疾病的爆发,对医疗设施的接诊容量以及医疗效率都是考验。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会作用于医院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疾病,处理好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

二、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及其可持续更新的策略分析

近些年来,医疗建筑设计者已经意识到医疗事业发展对于医疗建筑设计工作的新的要求。对医疗建筑进行弹性设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会让医疗建筑满足医疗事业的发展需求。下面,笔者针对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更新策略进行几点分析:

(一)加强设备间层与伺服系统的设计

在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中,不能避免地会出现设备、管道与电梯等。医疗建筑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像管网、设备等,都比普通建筑的结构要复杂。因此,医疗建筑在空间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要有许多固定的设施空间。对于医疗建筑设计者来讲,这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考验。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应当利用主辅空间的组合手段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于医疗事业发展与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有积极意义。

就拿加拿大马克马斯特的健康科学中心为例来说明,这是由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是医疗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个建筑项目中,设备间层与设备伺服系统首次被应用于实践中,这就使得健康科学中心在未来的规模扩建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首次建设之后,建筑的65%可以利用,在未来的改革与建设中,医院的正常运行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建筑的设备间层利用的新型结构空间,设备与管道都可以自由地进行布置与改变,从而让空间具有更多的使用可能性。而水平方向上的伺服空间系统可以促进设备多个方向管理的结构组合,促进使用面积的分化。

(二)加强动态系统设计方法有效使用

英国的医疗部门以及当地的相关委员会,对动态系统的设计方面进行过深入地探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以十五米的柱距作为基础的模数,将水平方向上的交通网络中的管道与走廊插入到其中,让连接变得更加灵活,容易变化,从而让建筑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医疗事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医疗技术的更新要求。在未来的医疗建筑中,这种与“通用空间”具有诸多相同点的设计方法得以利用。

英国医疗部的建筑师针对之前的研究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医疗建筑设计,让医疗建筑的主要部门具有丰富的功能需求,可以灵活地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医疗建筑在延伸与扩展方面的需求。

(三)利用IFD建筑体系应用于设计中

IFD建筑体系是在荷兰的住房改革项目中被提出来的建筑观点,从提出之后,被广泛地利用于欧洲建筑实际当中。这一建筑体系的主要观点是可以满足工业化的建筑需求,具有弹性设计的特点,可以进行灵活地拆改。将其应用在工业建造中,是为了促进建造效率的提高,而弹性设计的宗旨在于满足使用者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对建筑的使用需求,可以拆改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环境压力的减少。IFD建筑体系本着工业化建筑的原理而被发明,给当今的医疗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弹性设计与可持续更新的灵感。

挪威的马迪尼医院于七年前建筑完成,这一建筑就是依据IFD建筑体系而建设完成的。在医疗的综合楼建设中,利用了预制装配化的设计与施工。而新建部门而利用双链状的平面造型,让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医疗建筑中,有利于满足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小结

综上所述,医疗建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化、更新式的过程。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医疗设施的整体变化,从而让旧的建筑形式无法满足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建筑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加强医疗建筑的改造与扩建,是让建筑与医疗设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建筑设计者需要对医疗设施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其运行规范,通过灵活的设计去丰富建筑形式,促进空间结构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王峙. 医疗建筑的弹性设计和可持续更新[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39-343.

[2]徐丽萍. 弹性设计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特质表现[J]. 工程与建设,2009,05:632-634.

[3]张春阳,孙一民,姜增彬. 现代医院建筑弹性设计研究[J]. 建筑学报,2001,04:21-23.

[4]刘樯,张颀. 弹性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 新建筑,2005,04:54-56.

第8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院;新时期;规划;环境;绿色

一、引 言

新时期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求医目的也由原来的仅仅消极治病转换为现在的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疾病、提前预防和治疗、医疗加保健,期望得到健康长寿。这就对医院的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医疗水平及建筑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下,医院的建筑设计也要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构思与理念,力求将新时期医院环境与病人需求纳入医院建筑设计之中,呈现良好的医疗环境。下面就对医院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医院建筑设计要点

1.建筑格局与规划

我国早期建成的医院由于多年来的改建、扩建,总体布局凌乱不堪,功能分区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整体环境和使用功能,并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做好医院整体的格局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院的整体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图1),结合医院各医疗部门具体内容要求和各自特点确定医院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直接影响到医院运行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医院的要求和特点处理好医疗区、住院区、理疗区、后勤供应区、办公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良好的功能分区。总之,医院的总体规划总体要坚持合理、功能最大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和格局。

其次,在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中,还应设计良好的外部和内部交通,保证医院内外交通的通畅。医院交通设计要点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流线,人流、物流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交通流线。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洁污分流、内外有别、动静分区,在更大程度上方便不同需求的人群就诊[1],体现新时期下现代化医院的设计理念。

最后,医院建筑设计中,应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要体现以病人为服务主体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正确划分空间,限定病人个人领域的空间、创造公共交流的空间、提供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2]。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设计师的职责。

2.环境

创建良好的医疗环境是医院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病人的心理活动如果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紧张、焦虑的心情得以舒缓,增强信心,从而促进治疗效果。另外,医院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在医院建筑设计中不同科室采取多尽端的组织形成庭园式的布局,以水池、喷泉、假山、小桥、亭阁、边廊等景观作为点缀元素,通过精心巧妙的布局,使其成为不同科室之间的自然隔离带,减少病人间的接触机会,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交叉感染。

其次,候诊空间的建筑设计应尽量采取外廊或单元的候诊形式,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预防空气感染;同时也利用了良好的光照和视线减轻了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另外病房外也可设置为通廊,其对阳光有了一定的遮挡和阻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入室内造成的内热或者引起住院病人的不舒适感。

再有,可以在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好色彩的功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改善住院病人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具体地说,门诊部最好使用冷色调以缓解人多嘈杂的状况、产生宁静的效果;走廊和楼梯间可以采用暖色改善缺乏光线的情况;病房宜用淡色,不能太亮,形成安静与休息感;手术室应采用与血液互补的绿色,减轻接受手术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3]。

最后,在室外做好环境的绿化,绿化不仅有防尘、消声、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的作用,而且如果使病人在室外像是身处在大自然中,将对其身心健康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疗效,有利于其治疗病痛、缓和情绪,早日恢复健康。

3.绿色

新时期下,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都在提倡绿色环保,医院也不例外。医院是否绿色环保已成为评价新时期医院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医院进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绿色医院的设计要点首先是要符合医院设计的基本原则,因为绿色医院设计是更为细致的医院设计,设计原则是共通的[4]。

在建筑平面功能设计方面,医院建筑要以功能为第一,减少没有实际功能的装饰性材料和不必要的资源能源浪费。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其功能的长远发展,便于未来的扩建、调整和变化,保证未来的适应能力。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造地下停车场或地下机械停放处,大型的需要相对封闭、不需采光和通风的具有放射性的医疗设备宜放置在地下或底层,节省结构造价和资源消耗。

在室内设计方面,建筑的设计应利于自然通风和日照,减少对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的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选用隔声和吸声的材料、构造、设备以减少噪声干扰。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建筑形式、朝向来设计医院建筑,提供经济高效的遮阳方式,避免室内眩光、改善内热。

在结构与材料方面,在保证建筑各项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用于建筑本身和建筑拆除的材料都是可再循环利用的,这样减少了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环保,对于建设节能减排、低碳的友好型医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医院是人流量很大的公共场所,其建筑设计的绿色环保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使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结语

医院是具有特色功能的综合体和聚集特定人群的公共设施场所,而且是一个随社会需求动态变化的组织机构,它的医学模式、医学管理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更的。因此,医院建筑设计必须适应它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结合建筑建筑设计中的要点,创建新时期下良好的医疗和保健环境。

参考文献:

[1]柴永青,李铭.刍议现代医院人性化建筑建筑设计[J].城市建筑,2012(15).

[2]郭芳.探讨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新趋势[J].科技资讯,2008(21).

第9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医疗技术的革新至关重要,医疗建筑的新建、扩建及改建导致了医疗建筑造价与能耗进一步上升。因此,去除医院建筑建设与运营中的不合理部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使之成为“绿色医疗建筑”,乃是医疗机构及医疗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绿色医疗建筑的研究已全面展开,但是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建筑专业,从暖通空调设计角度的探讨还相对较少,本文的撰写正是力足于弥补这一不足。

一、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暖通设计角色

建设绿色医院绝非某一个专业就能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建筑行业的各部门、各专业鼎力配合,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仅就设计来讲,各个专业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专业不同,分工不同,缺一不可。暖通空调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专业,在实现医疗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作用中却不可小觑。一方面,医院能耗中电力约占64%,不算通风系统仅空调系统就占到50%,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是保证建筑绿色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下,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感染、抑制微生物污染是暖通设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1具备高度责任心

建筑的特殊性必然决定设计的特殊陡,作为医疗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不应认为自己仅是负责选用、安装、运行暖通空调设备,更应对室内环境和空气品质、材料消耗和能源利用及病人、医护人员的舒适与否负责。

1.2掌握多方面知识

暖通空调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从能源、环保和经济的宏观高度去把握项目的思路,需要熟悉如计算流体力学、能耗分析和系统模拟等工具的使用。

1.3进行积极的专业协同配合

除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常规的专业协调之外,要在设计范围内实现“绿色建筑”还要做到高度协同配合。与建筑、结构专业,合理进行集中布局,既缩短病人医疗流程又节约工程管线的日常运营费用;合理规划建筑体形、朝向及围护结构,减少空调采暖设计负荷;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与给排水专业,避免系统上的重叠和浪费,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分享资源,精简系统。与电气专业,打造高效率、舒适、安全、便捷的智能医疗建筑。智能建筑使得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提供反应快、效率高和有支持力的环境,遵循在尽力采用新技术的前提下,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便捷、舒适、健康、节能的环境。

2.理解绿色医疗建筑内涵

透彻理解绿色医疗建筑的概念是做好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适用于绿色医疗建筑的完整统一的定义。从内涵上,绿色医疗建筑属于“绿色建筑”范畴,体现绿色建筑的基本特点。而且,医院有其自身的特殊眭,不仅包括优雅舒适、安全可靠、无害化的绿色环境,还包括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医疗与诊治服务、绿色人文理念、绿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即节能和环保并不是以牺牲病患的恢复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代价的,而是以保证医疗安全,防止疾病传播和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为最根本宗旨的建筑群体。

二、绿色医疗建筑暖通设计的绿色策略

1.“绿色”设计手段

绿色医疗建筑不仅是对建筑师提出挑战,更是对暖通工程师的严峻挑战。单凭经验或者手工计算,很难正确判断建筑设计的优劣。目前,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实时的动态模拟可以精确模拟分析包括空调、采暖、照明、办公设备等建筑能耗。能耗分析软件可以指导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消耗。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AUTOCAD运用,再到如今信息饱满的三维B1M软件开发,设计工具和技术的革新从未止步。

三维绘图软件Revit的应用更方便了各专业间的协同合作,使设计手段得以”绿化”。利用RefitMEP搭建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的管线模型,并通过Navisworks将各专业管线整合到同—场景,进行碰撞检测,从而实现管线综合。而且,各个专业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各自设计,专业间的配合无须再将图纸— — 打印,体现绿色办公设计。

2.“绿色”设计策略

2.1合理采用天然冷热源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它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一方面省去了锅炉房,没有燃烧和废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以可再生的地热作为冷热源,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大大减小了传统冷水机组的耗电量,是一项低碳节能的绿色技术。

另外,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制冷也是不可忽视的绿色措施。但是这些系统并非适合于每个工程,必须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加以权衡、比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方可采用。

2.2合理利用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可降低城市夏季高峰用电负荷,配合低温、小风量的高速送风,在一般公共建筑中应用已经很普通,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革新,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蓄冷技术逐渐在医疗建筑中实行。已有工程实例将蓄冷技术应用在医院病房楼中,并将可调新风量与之关联,实践证明此绿色策略效果非常明显,可大幅度节约运行费。

2.3合理利用自然通风

合理的自然通风是实现建筑绿色化的策略之一,它可以在过渡季节提供新鲜空气并实现降温,并在空调供冷季节也可以利用夜间通风,降低围护结构和家具的蓄热量,减少第二天空调的启动负荷。

在室内外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利用自然通风可减少风机系统,节省电能。海南某医院的康复病房楼,建筑面积约10 O00㎡,建筑高度28.2m,2层至7层为康复病房。由于当地室外平均风速高达5.6m/s,利用此优越自然条件无需风机即可实现每个病房卫生间的自然排风。不仅节省了风机设备的初投资,而且每年可节省电能约7000kw·h。没有风机臊声的污染,病房楼显得更加绿色宜人、更利于患者康复。

3.“绿色”室内环境

医院的活动人群以病患为主,且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品质相对较差,因此,更需要良好的通风和空调系统。合理布置室内风口,做好气流组织,并在必要地点设置空气密度探测装置,适时增加通风量,以确保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度,创造健康、安全和舒适的人性化的室内氛围。

另外,使室内充满阳光、将室外无污染的绿色融入室内,达到室内外交融的和谐。合理设计管理系统,避免噪声影响病人心理。这些细节看似轻微,加以关注却能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交叉污染,是绿色医疗建筑达标的重要条件。

结语

绿色医疗建筑兼具医疗建筑和绿色建筑双重身份,建设绿色医院有着极为深广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建筑室内外景色的相融、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等思路。设计手段和设计策略的进一步革新,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暖通设计在绿色医疗建筑前进的路途中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工程实践中,暖通设计更应以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为目标,在保证室内品质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合理优化人工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间的平衡,创造低碳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医院。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