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浅谈新农村规划地方性技术规范与标准细化的必要性 以再评价为契机的中药上市后系统研究 对高中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研究 推行表现性评价方法的必要性 浅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必要性及其评价方法 中药饮片“用药遵规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提高功率因数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浅谈基于订单培养制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必要性 浅议歌唱发声方法的技术规范 路由器中实现QoS必要性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制定防辐射服装产品标准的必要性 贷款担保及其必要性研究 模拟电子技术电路的演变形成方法的研究分析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情感能力的必要性与方法研究 从柴胡制剂不良事件论如何围绕“有因再评价”开展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 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规范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 for postmarketing reporting of adverse drug experiences [EB/OL].2001-01-01. http://fda.gov/cder/guidance/index.htm.
[18]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 ASHP guidelin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EB/OL].2005-01-01.http:///s_ashp/docs/files/MedMis_Gdl_ADR.pdf.
[19] 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1/8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6 November 2001 on the community code relating to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EB/OL]. 2001-01-01. http://apps.who.int/medicinedocs/en/m/abstract/Js17096e/.
[20] 田峰,谢雁鸣.欧盟人用医药产品警戒体系译介[J].中成药,2010,32(12):2154.
[21] 覃正碧,卢祖洵,吴晔.完善我国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探讨[J].医药导报,2009,28(2):267.
[22] 李曼,王忠,张象麟.对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现状的认识和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1,8(4):225.
[23] 张欣涛,卢春来,平其能.我国现阶段有效实施《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药房,2008,19(29):2241.
[24] 李博,高蕊,李睿.中成药上市后评价管理体制研究探讨探讨[J].医药导报,2012,21(23):2723.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EB/OL]. 2012-10-01. http:///uploadfiles_2/File/20130122095040821.pdf.
[26] 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N]. 中国中医药报,2012-12-20(3).
[27] 白殿一,逢征虎,刘慎斋. 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9.
[28] 廖星,谢雁鸣.共识法在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 6(6):555.
[29] Wilcox C M, Allison J, Benzuly K,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the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including cyclooxygenase-2 enzyme inhibitors and aspirin. [J].Clin Gastronenterol Hepatol,2006,4(9):1082.
Exploration of how to formulate guidelines on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veillance
ZHANG Wen, XIE Yan-ming*, YU Wen-ya
(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Abstract] Combin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s relevant laws and guidelines on post-marketing drug surveillance to judge the status of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China. We found that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ppropriate guidelines are yet to be developed. Hence, hospital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do not have a shared foundation from which to compar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ormulate such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guidelines. This paper has used as guidance various technical documents such as, "procedures to formulat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testing methods of management in formul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ndards" and has combined these to produce a version of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particular to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How to formulate these guidelines is discussed and procedures and methods to formulat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re introduced. Thes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will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关键词:文化可延承性发展,制度经济学,西部开发,扶贫政策,电子政务,上层 建筑
一、西部少数 民族 地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2003年,我们带领 哲学 系应届毕业生到贵州省雷山县千家苗寨 实习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苗寨。同学们带着体验苗族淳朴民风的期望,走进苗家。其中几个同学,带上礼物,到一户苗家作客。东道主非常好客,摆酒上菜,待同学们吃完以后,户主却出乎意料地要收费,同学们顿觉古风无存。在这些崇尚古朴民风的学生眼里,在这些赞赏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学生眼里,这是一件坏事,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衰败,是势利的金钱文化腐蚀了少数民族的朴质、豪放和好客的优良品质。但对当地人们来说,这是经济社会进步中的一个必然结果——接受商品经济新观念、接受 市场 经济产品交换的形式。当地苗族人民学会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户主是在经营“农家乐”。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设想这世界最大的苗寨,其独特风格的吊脚楼村寨变成了一般城镇随处看见的砖瓦房怎么办呢?是维护苗族人民住上现代化砖瓦房的权利,还是维持他们的安全卫生水平落后但独具风情的山寨生活呢?
我国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保护和文化变迁的矛盾。其一是经济发展可能使得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不复存在。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强烈冲击下,一些弱小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衰退和消逝[2],文化学术界因此极力呼吁在经济建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3],和对少数民族 语言 的拯救[4]。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又严重阻碍着现代化发展,必须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旧观念和旧思想[5],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由自然经济进入市场经济[6]。
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影响了民族团结和 政治 稳定[7],因此要积极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此要消除“贫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壁垒”[8],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的宗教和其它文化冲突[9],而这些冲突又会影响民族团结[10]。但是,我们如果保持少数民族现有文化,则很难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因此会使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也影响民族团结。保持少数民族文化而经济难以发展会影响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却又扭曲了少数民族文化也会从而影响民族团结,这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两难困境,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文化可延承性经济发展”概念的理由之一:没有文化可延承性的经济发展,就难以有西部的高速经济发展,而东部与西部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差距也就无法弥合。
二、地区主体式开发模式是文化可延承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能够发展,文化又能要得以延承,那么,经济发展就必须以地区少数民族为主体。只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发展,才能维护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使西部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并在发展中增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10。要以西部地区当地人 民主 体进行西部开发,就必须转变目前国家政府作为西部开发主体的形式,让国家和政府只是作为提供帮助、扶持和服务的开发客体。
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需要对外来文化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冲击,有一个理解、吸收、消化和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外部 环境 的适应过程[11],是一个文化社会面对对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广义文化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只有根植于当地 地理 环境,并以特殊的定位与外界环境交流,才能发展成独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这种根植于当地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总体发展,只能由本土内源性的创造力来完成,因为外源性的发展缺乏地方少数民族拥有的地方性知识。所以只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才能在吸收现代化先进科技的同时,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实现文化可延承性发展。
“延”有伸展和延拓的意思,用到“ 文化 可延承性”,就是强调了文化的演进、进化、进步。但是,延也有延续的意思,就是强调了文化进步的平稳连续地传承基础。
人类 历史 上有许多非延承性的文化进步,其路径是强势文化以战争形式消灭弱势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克里特文化消逝了,中美洲和安第斯文化也消逝了,因为它们被后来的优势文化所取代了。文化的非延承性进步,不单会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而且会造成 社会 资本的损失和人类文化的损失。以强势文化替代弱势文化,或消灭弱势文化重建优势文化,都要付出沉重的社会 成本 及毁灭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本[12],都不能为今天的信息时代所接受。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少数 民族 地区 经济 社会发展中,渐进式的文化演变是既能够缩小东西部差距又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唯一选择,是我们时代进步途径的 道德 选择。
在以往人类文化进步历程中,每每以牺牲弱势文化为代价,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影响文化变迁的各方面因素,以制定出文化可延承性的发展策略。
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发展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 矛盾统一的社会运动过程[13]。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都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政策目标,如今,已经使生产关系由公有制经由、自负盈亏等转变到股份制,并促进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如 宪法 的修改,法制的健全,精神文明和 政治 文明的建设等。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由于旧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区域性的本土社会上层建筑,如习俗、观念、信仰等,如果不能连续地从传统模式演化为现代模式,那么这一区域经济就难以高速发展,或者其高速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逝为代价,两者必居其一,这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原则所决定的[14]。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须走文化可延承性发展道路。
制度 经济学 把社会经济发展看作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各种制度形态持续演进的历史过程。制度经济学定义的正规制度的产权、货币制度、 合同 权利等制度实际上就是理论中生产关系概念的一部分,而宪法、婚姻等制度是上层建筑概念的一部分[15];制度经济学中的非正规制度,则都属于理论中的上层建筑概念,如意识形态、世界观、习俗、信仰等[16]。制度变迁理论以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为工具,认为只要制度变化的成本低而收益高,则会诱发制度变迁。而收益来源又分为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就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如果政府政策和 法律 建设可以降低贫困 人口 进入 市场 经济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那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就有可能找到现代化的对接口。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必须对西部软 环境 有较大的投入,对法制建设有较大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使文化可延承性发展成为可能。
人类学家把文化系统分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各自有三大类。技术系统被分为以物为操作对象的自然技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技术和以概念为对象的思维技术;制度被分为以信仰为纽带的宗教制度、以权利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和以财产为纽带的经济制度;观念被分为信仰观念、理性观念和价值观念[17]。政府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进步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传播 技术用以促进技术更新、法制的建设用以促进制度变迁, 教育 培训用以增强理性并促进观念更新。为了文化的可延承性,这些工作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尽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观念解释现代化现象,或以科学理性重新解释传统观念以使其与现代观念接轨。政府绩效考核,要以调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程度为主要绩效考核,以地方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为最终绩效考核。
文化的演变有三种途径:进化、传播和涵化[18]。人类七个初始文明中,只有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西南弱小少数 民族 文化 所面临的日益开放的 环境 。
五、制度创新内生是文化可延承 经济 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制度 经济学 角度来看,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这一,就是东部文化鼓励更多的制度创新而西部缺乏制度创新机制[21]。由于东部和西部这一制度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东西部经济 社会 总体水平日益扩大。那种将西部落后的原因,归咎于西部缺乏资金、缺乏 地理 优势、缺乏基础设施的观点,虽然不能说没有理由,但至少也可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如果这些理由都成立的话,那么这些理由也同样可以成为
西部开发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落后贫困面貌,为了 文化 可延承性发展,为了少数 民族 由开发客体变为开发主体,扶贫政策应贯彻相应的文化可延承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把面上扶贫原则改为现代化边界推进式扶贫原则。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大力度扶贫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形成了某些地区等、靠、要的依赖文化[39],甚至产生“自愿贫困” 人口 [40]。所以,扶贫政策要有相应的阶段性修正,就是扶贫目标不是谁贫扶谁,而是谁有意愿朝现代化多迈进一步,政府就应该给予合理的帮助扶持。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原则:张三比李四富有,张三想采纳新技术而李四没有劳动致富意愿。政府仅有有限的扶贫资金,不能同时扶持张三和李四。按迄今的面上扶贫政策,应该先扶李四,因为李四更贫穷;但按照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就应该扶持张三。应用这一原则有以下几点理由:其一是主体开发原则,扶助张三是因为张三为开发主体,扶持李四则主体是政府,客体是李四;其二是示范外溢效应,张三的进取会促使李四产生对未来的期望,看到劳动致富的奔头;其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维护 市场 激励机制,消除造成返贫的贫困文化;其四是政府有限扶贫资金,扎扎实实地产生了区域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的效果,积累了 人力 资本和社会资本,改变作为贫困根源的“贫困文化”。不按现代化推进原则的扶贫,往往会由于缺乏贫困人口本身改变现状的意愿而失败,如发给的良种被吃掉。
第二个原则是努力与回报均等原则。 在以往公平与效率争论中,公平被分为机会均等的公平权利和收入均等的公平权利两种模式[41]。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西部文化可延承性发展。对于弱势文化民族来说,他们在现代化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机会均等只会使他们失去机会,落后于东部。而收入均等抹杀了市场激励机制,抑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创新进取精神。故此笔者提出第三种公平原则,就是努力与回报均等原则。这一原则的应用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如果大家都努力劳动致富,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能力强的回报自然就高;能力弱的如果屡试屡败,按照 心理 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42],就会逐渐放弃劳动致富行为,最终沦为“自愿贫困”人口。所以政府对于能力弱的有意愿劳动致富的贫困人口,应该设法弥补他们能力的不足,提供技术培训、 法律 咨询、信息获取补贴和小额贷款等等。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政府不能用收入均等原则来扶贫,而应该给他们以劳动致富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人人都有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的权利,而且人人都可以经过自身努力致富,无论其能力差别有多大,致富效果要基本与努力程度成正比。致富期望不能高不可攀,必须一步一步小台阶提高,而且每次努力都能有回报,这就遵循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40,培养少数民族创新进取文化,使他们变为西部开发的主体,使西部得以文化可延承性地发展。
六、地方政府 电子 政务的制度供给导向
为了提高西部区域制度创新的能力,提高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政府与民间首创精神互动的制度更新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进行。
创新的方式之三,是对于重大案件,尤其是经过升级机制才能解决的案件,案件主要负责人必须在结案后写出报告,分析案发原因,提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建议,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解决类似问题的建议。
“案件注册追踪系统”也是政府服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有力工具,政府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量和处理速度两个指标,不断完善和提高政府内部 管理 水平。
“案件注册追踪系统”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系统,它可以用于如何政府服务 社会 的机构,例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甚至直接设在政府接待室。西部地方政府要在短期内赶上东部政府,
七、结论
西部要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并在发展中弘扬少数 民族 和地方 文化 ,就得在制度创新竞争中走出自己的模式,要走出自己的模式,就得以当地人民为主体,走文化可延承性的发展道路。为此,政府政策性 投资 ,要由以往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目标转变为以社会资本和 人力 资本投资为目标,建设西部 社会文化 的软 环境 ,建设目标就是要扶持少数民族由开发客体转变为开发主体,为此要实行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和努力收益均等原则;软环境建设还要注重产权建设和 法律 建设与宣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可以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寻求跨越式发展途径。
cultura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
with argument on the shift of object of adjustment investments to the west
abstract: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facing a dilemma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inority ethnic culture preserv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must be cultural evolutionary. for the culture to be evolutionary, the local people must be the 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not the subject. accordingly, the government must invest on the buildup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se include improving the leg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reform, and education. fighting poverty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als of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modernization and equal return on corresponding effort. digital government may be an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the institutionary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cultura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economics, western development, poverty reducing policy, digital government, upper infrastructure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省长基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贵州省中小企业 发展战略 》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
[2] 王希恩,《论
,因为没有综合利用的水电开发往往破坏了生态,并造成沉重的移民搬迁 社会 成本 。对于其它自然资源和 文化 资源也一样,要通过合理产权设计和 管理 ,将开发的负面外部效应内部化,才能够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能够有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6]王炳梅,《试论 水利 经济 与发展》,《水利经济》南京 1998第4期第4~7,13页。
[37] 章竟,《关于西部资源产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陈育宁主编 《
[38] 徐晓光,《“乡规民约”的 历史 继承与苗族地区 法律 的现代化》,顾朴光主编 《贵州 民族 论从(一)》,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第146~157页。
【关键词】燃气具产业 环保节能 策略 技术
1 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同时,能源的巨大浪费和消耗,使得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发展速度受损等重大问题[1]。实现各产业的环保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当前和未来生活质量保证的必然要求。燃气具作为以燃气为能源的生活工具,其运用的清洁能源对于我国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意义重大。通过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能源节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成为燃气具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 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现状和趋势
虽然我国燃气具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环保节能化发展水平仍较低,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天然气能源时代,全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燃气具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保节能型燃气具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我国燃气具现有技术水平下,其热效率仍较低,主要原因是热量交换环节中热损失过大[3]。为此,未来燃气具技术研发的主方向为实现传热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热结构得到有效变更,实现热交换技术效能的提高。在技术突破的推动下,我国燃气具产业在环保节能上将有巨大突破,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我国未来朝阳产业之一,为我国环保节能和经济效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策略探析
3.1 加大对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支持力度
为实现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化发展,使得燃气具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除产业内部的不懈努力外,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实现燃气具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其环保节能效用的实现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壁垒,提高燃气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其次,政府应当为燃气具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税收和市场举措上予以帮助,使得其渡过难关,在技术和市场推广作用下,实现环保节能型燃气具产品市场实力的整体提升[4]。
3.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淘汰技术和质量不合格产品
燃气具产业朝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需要在科学严密的市场监管制度约束和规范下,才能确保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为真正谋求产业发展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针对燃气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并对市场进行定时检查,对于存在技术问题和质量不合格问题的产品进行淘汰和处理,并对生产企业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严格控制行业许可制度,严格把控审核关,对所有企业严格要求,保证企业的燃气具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3 燃气具产业应不断研发和应用环保节能新技术
加大对燃气具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实现环保节能新技术的有效运用。就目前我国燃气具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成果来看,主要突破在于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和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全预混燃烧新技术以及燃气灶具内燃火技术、红外燃烧技术等[5]。这些技术不仅能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能实现低污染和低排放,对于燃气具环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燃气具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现了燃气具控制系统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因此,应加大对其的应用推广,使得燃气具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其环保和节能效用得以切实实现。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和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的技术优势在于,其使用二次换热方式,通过潜热和显热换热器的使用,使得热量散发降到最小,热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全预混燃烧新技术通过将燃烧所需空气与燃气进行预先混合,使得燃气和空气比例均匀,避免空气量过大导致烟气量排放加大,实现了大负荷燃气具的高燃烧效率,灶具内燃火技术,技术优点在于其使得热量强制集中于燃烧室内,热量损失率降低,且热量更为集中,损失掉的燃烧热量能被有效回收;红外燃烧技术则使用红外燃烧方式,燃气热效率大大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实现了燃气具的环保和高效节能的目标。
4 结语
燃气具产业向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为此,应将环保节能作为燃气具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结合当前发展情况从多方面入手,从而实现环保节能目标。政府除加大对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实现环保节能新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应用,使得我国环保节能型燃气具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韩光洁,彭世尼.从技术层面看国内燃气灶具的发展[J].城市燃气,2014(02).
[3]黎虹,李光.一种燃气炉灶节能控制器[J].电子制作,2015(11).
[4]向熹.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器中的节能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
关键词: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48-53,111.
关键词:金融危机;汽车产业;跨国经营
纵观国内外情况,我国汽车产业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极其必要与可行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汽车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又具有了一定的迫切性。主要表现在:1、汽车产业属于制造业中重要的一份子,其经营具有高投入、高成本、高规模效益的特点。其本质属性需要其尽可能的拓宽市场,不断做大做强以取得更多的利润。
2、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汽车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开放,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受到来自国内外相关产业共同的冲击,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提高竞争力适应国内竞争并最终走出国门进军世界,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持续经营的唯一出路。3、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形成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受挫,由于对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影响,金融危机袭来后,大多消费者对耐用商品的消费大大减少,对全球制造业生产商形成很大冲击。在汽车制造业中,对大型国际化的企业有着很深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跨国经营的出路
1.消费者为导向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者信心受挫,对于耐用品消费的消费肯定减少。以通用公司的汽车为例,其任坚持高排量、以追求舒适度的车型的生产,对其生产销售战略并未进行调整。在以往,可以算是其产品的特性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特别的需求,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首要解决问题是产品的销售问题。消费者此时对汽车的消费更为看重的是汽车本身作为车的作用,其本身以及后续所带来的消费。其侧重点已不再是发展个性,而是简单的汽车共性的挖掘并最小可能降低成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然,通用公司在战略的调整上还存在其技术、研发上单一不支持的缺陷,以至于其不能很快进行调整。但通用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上的一意孤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在金融危机中很快崩盘。
在金融危机中,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严重受挫。此时,汽车制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卖出产品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再进而追求产品特性以及长期发展中的特性。才不至于企业困于个性中破产,通用汽车的教训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汽车制造业跨国经营,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动的影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宗旨是一定要贯彻的。
2.科研生产,量力而行
我国汽车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购买或合资的方式,向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生产强国学习新的技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生产方面,应主要保持生产的灵活性,在保证生产线高效率利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的减少库存。维持生产线的多样性、可变性。通用汽车的生产线几乎都是围绕高耗油车型设计生产的,并全线投入使用,大量生产。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产品库存立即增多,造成企业产品堆积占用资源,企业情况突然恶化。
科研方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主流技术入手,一来其他国家相关方面发展成熟,可以减少研发成本。二来可以避免高新技术研发不成功,前期投入无成效的情况。通用汽车开发新能源车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支撑,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却至今未有很好效果,市场份额萎缩,资金断链。此外,在技术研发上还应维持研发技术的多样性,以面对情况变化。通用汽车的研发也主要是围绕高排量车型进行的,所以其生产线改良的设计、技术的变化需要更多的投入,但若在起初设计使用时,便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后期的投入会减少。
3.建立联盟,一致对外
由于汽车相关技术的开发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才能见到效果。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具体情况,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现在金融危机的客观条件,现阶段汽车制造企业的重点应该是渡过难关活下来。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必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宏观调整力度强于美国等强国,国家对汽车制造业的保护、管理、支持力度也强很多。
各汽车制造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应一改在国内经营竞争激烈的局面,尽可能在技术、生产方面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这个汽车制造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汽车制造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存活下来,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4.抓住机会,主动击出
金融危机作为经济上全球性的灾难,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冲击最大影响的主要是危机前大量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大公司。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大好时机。除了传统的直接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还可利用兼并、并购等方法,进一步开展跨国经营。此次通用汽车破产保护,剥离数个品牌,四川中腾重工拟收购悍马品牌就是很好的方式。
二、结论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受加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其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绩效变化仅其催化剂的作用,金融危机即是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考验,又是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契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做到是消费者为导向,全面结盟实施技术研发,灵活有效率得开展生产,并运用跨国融资手段,更好的开展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范爱军,王建.(2004)《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J].2004,(1).
关键词:提升;技术管理;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整合技术资源,使企业中的技术能力发挥真正的作用,使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就需要技术管理,有效的技术管理会使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维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
1企业技术管理概述
技术管理的定义颇具争论,狭义的定义认为技术管理是运用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广义的定义认为技术管理是对与技术有关的活动进行管理,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带领团队完成某项技术任务。包含技术战略的制定、技术能力的开发、技术预测、新技术评估、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等。管理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来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继而完成技术任务,是技术和管理的融合,本文认同广义的技术管理的概念,其实对技术管理进行统一的定义很难,因为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管理活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这里,我们结合管理学的概念,为本文所讲的企业技术管理进行定义,企业技术管理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工作规律,对企业的全部技术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企业技术力量和资源,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2企业技术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技术管理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相并列的重要的管理职能。国外的企业技术管理研究早于国内,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几十所高校已经开设了技术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相关课程也基本成熟。但由于技术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专门针对企业技术管理的研究还是十分有限的,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Drejer将技术管理划分为四个学派: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Beatriz认为清查技术能力、评价技术、优化组织、丰富技术来源、增强吸收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和监视技术状态是提升技术管理能力的关键[1]。Gerardine和Brad探讨了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能力、规划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应该存在权衡和协调,以此来支持IT企业内管理和技术单元的实践[2]。SPRU认为可以根据扫描、聚焦、资源、执行和学习这五项活动组成的网络,按顺序开展或同时开展来提升技术管理能力[3]。我国学者对技术管理研究目前主要着眼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黄少翠认为技术管理包括四个过程:搜寻、选择、执行、学习,并伴随着相应的搜寻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认为技术管理中包含着技术能力[4]。黎永明认为科技管理经历了三代变迁[5]。饶扬德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市场、技术和管理之间的三维创新协同模型,其中,三维创新协同包含两个层面的协同:一个是技术、管理、市场三部分的创新系统协同,另一个是它们及下属系统之间的创新系统协同,对企业产生整合效能和协同放大效能作用[6]。许庆瑞从技术管理历程角度来研究,认为技术管理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7]。国内外对于技术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并指导实践真正使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技术管理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我国企业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论述。
3我国企业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企业的技术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没有将技术管理工作系统化,因此无法对技术管理成效进行评价,无法帮助企业分析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3.2技术管理更侧重研发而非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是从技术岗位提拔起来的,因此技术管理人员既参加管理,也参加技术研究,甚至更侧重于技术研究。这种技术型的管理人员往往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技术人员的位置,从技术人员的视角看待企业管理的问题,再者就是很多技术型管理人员仍忙于技术研发,用于管理的时间有限,疏于管理甚至不愿意管理,无法有效整合企业技术资源,做到整体最优。
3.3缺乏适当的考核与激励
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缺乏适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技术研发属于创新活动,无法准确把握完成时间,从研发到获得收益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收益相结合。二是技术本身就难以界定,因此考核的指标体系建立较难。三是技术研发多为团队共同进行,在考核时不能完全将个人从团队中分离出来,既要考虑个人工作分工,又要考虑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由于技术管理以上特点所限,我国企业技术管理考核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一些企业就平均分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是从以前的国营体制下转变过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用人体制沿袭了过去的国营模式,招聘或解聘员工都存在一些困难,这就导致企业对员工的惩罚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对某些员工的消极态度束手无策。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也无法放开,左右为难。
3.4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很低: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完全靠手工来完成文档管理、人员管理、资源控制等各项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另一方面,尽管一些企业拥有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但大多数是指研发中的开发软件和一些简单的电子化文档保存制度,并非协同作业、同步开发。与研发进度控制等完善的信息手段相比,差距还很大。
3.5企业对技术管理不够重视
在我国企业的意识形态中,技术部门就是进行技术研究的,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把技术研究放在首位,所以技术管理人员从来就是重技术、轻管理,企业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对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反而会制约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4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策略
4.1熟悉并遵循国家技术政策
技术政策是国家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客观需要,根据科学技术原理制定的,是指导企业各种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如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技术操作规程、检验制度等。企业的技术研发应在国家技术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少走弯路并正确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为技术管理者应该熟悉国家技术政策,这样在进行技术管理时才有据可依。
4.2建立企业技术管理系统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整合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等工作,使其能够构成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指导企业的技术实践工作。这个系统不断循环、更新、完善,从而使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进,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3技术管理者应将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技术管理者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管理上,但是不同层次的技术管理者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层技术管理者应将9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技术发展战略、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组织协调、目标控制、中层领导的培养等相关的战略性、指导性的企业管理活动。另外10%的时间可以参与到技术研发中去。中层管理者应将7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管理、团队的建设、项目中技术人员的合理分工、基层领导的培养等更为具体的管理工作,另外30%的时间用于技术研发。基层领导应将4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也更为具体,其余的时间用于和下属一起从事一线技术研发,基层领导是与技术人员联系最紧密的,因此对他们的领导职能要求低一些,而对技术动手能力要求高一些。
4.4完善考核制度,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长足可靠的绩效考核机制,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保持技术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的根本。员工的激励不仅要实行奖励制度,还要适当的配以培训、职务升迁等,采用多种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设定一个合理的考核目标,其次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在每一个考核周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周期应为一年,因为从技术研发到获得效益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有些项目甚至要做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考核周期太短,会让员工陷入为考核而考核的泥潭,疲于应对考核的同时也会降低工作效率,但是考核周期太长又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是企业技术管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5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临的转变,有些企业已经实现全面信息化,有些企业只是某些工作实现信息化,不管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化都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么实现信息化管理,要么被信息化所淘汰。所以,技术管理也同样要用好信息化这一管理手段,加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通过信息化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协调作业、同步开发。同时,信息化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信息传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技术研发工作中避免重复设计或涉及冲突,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控制研发进程等,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6加强对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
技术研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此,企业应当抛弃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思想,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明确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发展路线。其次,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会定岗、定责、定绩效,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技术管理工作效率。最后,企业要为技术管理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5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管理中技术管理的现实情况,提出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企业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因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技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整个技术团队的效率,继而高效的完成技术任务。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不断努力,尤其需要高层管理结构提供支持,不断进行管理优化,最终实现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BeatrizCristinaBritoVinas,JohnBessant,GilbertoHernandezPerez,ArnaldoAlvarezGonzalez.Aconceptualmodelfor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icalmanagementprocessinmanufacturingcompaniesindevelopingcountries[J].Technovation,2001,21(6).
[2]DeSanctisG,JacksonBM.Coordin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management:Team-basedstructuresandcomputer-basedcommunicationsystems[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1994(4).
[3]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黄少翠.社会资本对技术管理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阶段性调节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黎永明.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
[7]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4).
建造合同准则的颁布与施行,统一了建造收入的确认方法,解决了以往收入、成本费用与实际差异较大的核算缺点,使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更符合权责发生制。但在实务操作定技术开发费的列支造成了对建造损益的影响,其与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合理性发生了直接关联。因此,本文中笔者将从实务出发,以固定造价工程合同为案例,以成本确认完工进度的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合同成本与研发支出的关联性
作为一项固定造价工程合同,发包人(以下称为“业主“)给予承包人的合同金额是固定不变的,承包人在与业主签订合同后,即需组织人员力量对工程项目进行合同效益的测算,需测算的成本费用总额包括:合同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作为施工工程的技术研发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工艺及技术上的改进,因而很多情况下技术研发项目所发生的大量的成本也构成了项目实体,应属于合同成本之列,应参与确认实际的完工进度。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费用化研发支出需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进行归集,期末结转至“管理费用”中。这就势必对单个合同项目的完工进度、损益等产生相应的影响,当合同金额、费用化研发支出较大,且当期费用化研发支出占研发预算总额比例较整体完工进度明显不一致时,出现的损益差异就会很明显。下面将以假设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案例S列示
M建筑公司承建了A工程,工期为2年,开工日期为2012年1月1日,完工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A工程为固定造价合同,签约合同金额为10000万元,A工程的预计总成本金额为9000万元。假设2012年度12月31日,M建筑公司A工程发生合同成本4500万元,应交纳营业税金及附加为150万元,发生管理费用为150万元,发生财务费用为50万元,无资产减值损失。(仅限于假定条件,暂不考虑其他因素。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均按营业收入的3%计算,财务费用按营业收入的1%计算)
(一)无费用化研发支出时当项目无研发项目时,则2012年度应确认建造数据及损益数据分别如下。
(二)费用化研发支出的比例与整体完工进度一致时沿用上述案例S,假设A工程预计费用化研发支出总额约1000万元,且该支出属于预计合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成工程实体。假设2012年度累计发生合同成本4500万元(其中包含费用化研发支出500万)。此时,当期研发费用支出占预计整体研发支出的50%。可见,当费用化研发支出发生额与总体完工进度相一致时,整体效益也完全一致,不会产生差异。
(三)费用化研发支出的比例与整体完工进度不一致时第一种情况,当期费用化研发支出占研发预算总额比例较整体完工进度明显高出时:仍沿用上述案例S,假设A工程预计费用化研发支出总额约1000万元,且该支出属于预计合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成工程实体。假设2012年度累计发生合同成本4500万元(其中包含费用化研发支出1000万)。此时,当期研发费用支出占预计整体研发支出的100%。
三、解决该差异的处理方法通过案例S可以看出,当技术研发项目所发生的成本也构成了项目实体,合同金额、费用化研发支出较大,且当期费用化研发支出占研发预算总额比例较整体完工进度明显不一致时,出现的损益差异就会很明显,也会导致当期损益的虚胖或虚瘦。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该情况下进行预计总成本的调整,示例如下:仍沿用上述案例S,假设A工程预计费用化研发支出总额约1000万元,且该支出属于预计合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成工程实体。假设2012年度累计发生合同成本4500万元(其中包含费用化研发支出1000万)。此时,当期研发费用支出占预计整体研发支出的100%。由此可见,通过对预计总成本的合理调节能够保证当期损益的真实与准确性。四、差异解决的前提条件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在特殊情况下,对预计总成本的合理调节能达到准确列报当期损益的目的。但由于预计总成本的编制需要有详实足够的证据,因此,预计总成本的调节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关键词 专利 专利预警 机制
一、建立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必然性
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专利纠纷,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一个参考依据,避免重复研发,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的创新中去。在企业遇到重大专利纠纷时也能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不至于在专利战中被竞争对手利用专利优势打个措手不及。随着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我国的专利预警事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专利预警事业上升到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
国外在专利保护这一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措施,由于侵犯他人专利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重大,后果难以承受,国外企业都会建立一套自身的专利预警机制。这种新型的机制是企业通过收集国内外与本企业主要产品和研发方向相关的专利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分析判断,对可能会发生的专利纠纷以及危害程度对企业管理层进行预警。这套预警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面的重复技术开发,不仅能为企业节约资源也能为企业指明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发上,还能避免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使用了他人的专利而导致的专利纠纷。
国内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也积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上,但是对于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清楚,往往被国外企业利用专利优势进行打压。目前国内企业处理专利事务主要采取外聘专利律师的方式或者由企业内部的法律事物部门进行,单独建立专利事物处理部门的企业不多。国内企业应该借鉴下国外的专利预警经验,设立自身单独的专利事物处理部门并培养一批企业内部的专利预警人员。
二、建立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有效的对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保护,既能保证创新者的利益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持续进行新技术研发的动力。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制度。因此,企业在利用知识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技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与科研能力,灵活运用自身掌握的专利技术,敏锐的观察到技术的未来走向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差,没有认识到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缺乏对自身产品行业相关专利信息的深入了解,导致知识产权纠纷频繁发生,成为了自身发展的阻碍。没有核心科技就不能打破技术垄断壁垒,我国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大量的争端,如果跨国公司对其进行专利攻击,能够有效的遏制国内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能向国内企业索要巨额赔偿。
三、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专利预警机制包括:专利信息的搜集、专利信息的分析、专利信息的反馈、专利信息的预警。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部门指导专利预警工作的进行,聘用社会上或者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进行预警工作的培训,层层环节的建立最终达到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
首先是技术人员对社会上与企业产品和预研项目相关的现有专利发展信息进行搜集,包括专利的申请、撤销、授权、终止、无效情况。由于专利文献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值得重视。
其次是建立一个内部的专利分析数据库,对已经搜集回来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对是否存在与本企业有争议的专利进行判断,并建立一套评判标准和分级警报制度。对于已有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危机警报,对于正在申请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近似的给予警戒警报,对于社会上其他部门在研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近似的给予正常警报。通过警报的程度可以直观的得出企业未来几年产生专利纠纷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可以直观的得出企业未来几年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做出指示。
再次是建立一个信息的反馈机制,能够将专利预警的结果直接上报给企业的管理层,这些管理层在接受到预警信息以后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与企业的生产、研发部门进行沟通,得出未来产品生产和研发的走向。能够将预警机制搜集并加以分析的结果及时呈递并反馈回来管理层与生产、研发部门的相关意见。对企业生产、研发部门的工作进度与社会上的工作进度进行对比以后对已经危机警报、警戒警报、正常警报再次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估。
最后综合社会上已有的信息和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专利预警,做到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潜在危机或者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应急措施,尽快的对已有的失误进行补救,减少或者消除专利纠纷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及时防控的目的。
四、结语
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发展方向、资金周转、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但是专利预警制度的建立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方针。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联合起来整个行业进行专利预警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行业标准的专利相互许可机制,不仅能够增强行业的凝聚力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节约自身的研发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何铁宝.企业专利预警机制探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0).
[2]贺璐,周向前.生物疫苗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研究[J].企业导报,2012,(07).
【关键词】创新 发展 战略
2005年末,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指出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紧接着中央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两年来,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的成果开始涌现。2006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1.42%,专利申请授权数同期由13万件上升到近27万件,增长1.02倍。但是,应当看到,技术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68%的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7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6%,远远低于国际上一般为3%的水平。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支出的比例为1∶0.26,远远低于日、韩1∶5-8的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出口轻纺产品中贴牌生产占相当高的比重。通常讲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产品,我们的多数企业仍处于卖产品的阶段。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企业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大部分利润流入外企手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国内投资只能集中投向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电子信息、精密设备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靠外商投资或进口产品来满足需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遭遇到资源、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去年年初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是集中了大批专家,经过缜密论证制定的,它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已陆续启动,鼓励科技研发投入等上百个配套政策也正式推出。落实好纲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当前的问题是,企业申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如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在税前超额扣除等优惠政策,真正能享受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低于中小企业,这就使本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而没有享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企业对政策信息不了解、不敏感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仍缺乏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动力,需要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入手,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第二,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研体制,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一大批靠财政供养的科研机构,使科技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随着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两张皮”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逐步增强。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10%以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这些企业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资源,而且随着近几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具备了增加研发投入的实力。必须从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企业获得的技术成果,应对其市场价值做出评价,列为企业的绩效。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实现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术储备等长期发展能力。在考核企业资产价值时,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也要看其无形资产,越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是要注重考核其无形资产。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阐明了的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我们今天应毫不犹豫地运用于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管理。目前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症结在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以及决定这个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发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合,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科研经费60%以上来自于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每年达500多亿元。原部属256个应用型科研机构改制之后,有的进入企业内部,有的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动三者之间的联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也呈不断发展之势,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原因,经营困难,其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必然在国际上流动。一些以技术专利为主要产品的研发企业,必须通过出售其技术才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研发能力而缺乏研究课题和资金支持,谁能提出课题并提供资金即可为谁服务。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需求市场,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已使我们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技术合作的实力。因此,要开动脑筋,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广泛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比起关起门来自己研发,是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的捷径。总结各地企业的成功经验,至少有以下途径可以利用: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凡是能买到的技术,尽可能用这种办法;二是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三是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三峡模式”;四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如“联想模式”;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六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七是自主研发设计,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即“华为模式”;八是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必须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资源管理分散,部门和单位相互封闭,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如地面卫星接收站,由于不能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造成重复购置,利用率很低。国家出资建设的重点试验室,利用也不充分。一些科研信息、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面向社会开放做的很不够,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使用比较分散,对重大课题的组织攻关不力,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对此,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解决。要健全和扩大技术市场和服务市场,把政府有关部门、科技中介组织的功能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也应分离出来,按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独立经营,既为母公司服务,也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服务。尽快使科技研发成为服务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劳动成果价值的肯定,是激励科研开发、激发人的创造智慧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正是凭借科技上的优势,运用知识产权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获取超额利润。作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就是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利用和学习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专利。要打破对国际专利的迷信,只要舍得投入,就能产生自己的专利,并以自己的专利打破外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去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3910件,比上年增长57%,国际专利申请量由全球第37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华为公司一家即申请了575件,占全国的15%,在全球企业中居第13位,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中居首位。为什么一个公司竞能占全国这么大比例?关键在于重视以创新求发展,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达6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企业6万职工中有3万人从事科研,平均年龄只有27岁。如果我们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级大企业都能像华为这样,我国就有可能迅速成为专利生产大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