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第1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本人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的素质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就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校也因条件有限也没有上机实践课,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教学时,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了两次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windows桌面介绍及其相关概述,并开设上机实践课熟悉一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等各学科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同样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情感教育在各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素质教育是要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选出几个基础较好、上机操作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实践课,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可以提高总体水平,也会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获益不少。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模式,可以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有机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搜集相关素材,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来制作合成多媒体课件。

四、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通常一位教师的上机课,要辅导30-5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也不充分,有的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甚至有些学生,在玩其他课余的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好像什么也没有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网络教室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

A.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

B.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C.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

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E.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

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极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上机操作的优势。

五、重视作业的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并在完成后提高作业到教师机,以便教师批阅。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网上冲浪》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良好效果。

七、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它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各学科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难题

“信息化”的理念将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人才,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自身素质方面

(1)自我要求的降低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方式下,重分数、轻能力的思想使人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错误的观念使部分教师产生“轻我”的思想。这些教师只想以此为基础或跳板,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搞创收,这种思想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使信息技术课一度陷入讲形式、混时间的境地。

(2)缺乏信息化的教学理念

身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却没有信息化的头脑,只是单纯地依附于书本,一丝不苟地按照目录讲授课程,牢牢地将知识固定于原有的边边框框中。由于教师掌握的知识陈旧,造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与时代脱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离。

(3)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报纸上常报道一些学生因痴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养成了许多恶习。在学生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前,面对一些游戏及非健康的娱乐信息,他们并不具备完全抵制的能力,很容易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这就要求教师时刻进行言传身教,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动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2.教师教学工作方面

(1)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

在当前的工作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头脑中没有明确每节课要教授给学生什么,让他们掌握什么。有的地方将计算机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着重讲授了一些程序设计语言等,这实际上是将掌握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作为了学习目标,而没有培养学生们搜寻、获取知识、整理、加工、信息技术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不恰当

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与其他不同学科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照搬,必然会导致实际教学中由于方法的不恰当而引发的种种不良后果。

此外,很多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改行或兼职,这类教师往往按照老套路、老思想,照本宣科地讲授信息技术课。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长期处于辅助教学地位,忙于教学外的琐事,使得他们并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去。

(3)教学模式的陈旧化

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获取的某种教学效果,将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当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一种模式。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就如同将新潮的内容完全塞进了一个仿古的圈子里,教师的讲授总觉得是被囚禁在一个小范围里,始终遵循着“讲、练、考”的体系。如果我们将教学模式比作一个流水线工作的话,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这条流水线的工作程序,促使他们向更优化的生产方式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量。

(4)教学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我们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就目前来讲,信息技术课并没有一个较统一、规范的标准,致使无法正确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这种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面对现今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主管部门提供环境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教师的再培训工作。适度的投入和培养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益处,相互的交流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和发展。

(2)增强责任感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信息技术,将很难与未来社会真正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增强为人师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3)参加再培训

每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根据自身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定期进行再学习,如到各级培训中心、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等地方,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自己的思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情况,多了解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做到及时了解,尽快掌握,高效传授。

2.教学过程中的工作

(1)发挥教学设计的主导作用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所做出宏观规划和微观剖析。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来看,教学设计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采用教学设计,可以纵观教学流程和可能出现的漏洞,进行预前分析,采用合理的手段予以避免。对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要多思考、多应用、多总结,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这样一个严谨的体系中,会尽可能避免教学过失,使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正规化的观念、活泼的气氛,有利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传授。

3.编制教材需要多样化,选择教材需要灵活化

目前,教材的种类繁多,但仍以书本为主。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编制和选择教材时,遵循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简不失实用,严肃不失活泼,充分采用开放体系,尽量将最新的知识以最快捷、最合适的方式展现在师生面前。在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能够符合中学生的需求。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教师还应多出精品,抓好精品的推广和应用,避免低水平的重复。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为基本原则,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

信息技术课将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带进了中学的课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在现今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指导的思想下,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结构,引领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3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1.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

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与学生进行精神和情感交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时,不加手段,不依实际地机械应用,把应该有历史文化氛围的课堂弄成了多媒体的展示课堂。学生除了在多媒体应用表面上兴趣颇浓,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容量特别巨大,导致一堂历史课下来,除了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感到新奇外,历史知识没有一点印象,造成了历史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

2.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缤纷多彩的现代信息化世界,许多新的信息产品、信息手段不断更新创造,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不能熟练地进行基本操作和适时、适当地加以运用,将会对历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教师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时候不能准确掌握使用方法,在浪费教学时间的同时,还不能制作出好的信息辅教资料,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熟练的制作;对文字、声音、动画等多元化信息元素不会使用或者加以滥用。

二、如何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内容的有机整合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大多都是与历史人物和历史时代相关的内容,教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较远,离实际信息较偏,初中生不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能够跨越历史、地域的界限,情境再现、另辟蹊径地展示教材内容,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接受理解离他们较远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历史教学内容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更容易被接受,更接地气。

2.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教授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性不能完全被发掘出来,课堂死气沉沉,气氛萎靡,没有活力。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利用数字化、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教材中的资料,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将初中历史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拓学生的眼界。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将学生与学习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3.教师互享信息成果

第4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45-02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对初中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非常有必要,是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孩子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传统的语数外等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有着传统的课堂授课,更有上机实验课、展示课程等。这也就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挑战以及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下面读者将从问题入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以及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处于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很多方面友们都可了解到:信息技术课时少,在考试之前还会被其他学科占用,升学考试不算入总成绩……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有的老师直言不讳的说信息技术也就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对于各种考核没有任何作用。在这样一个基本不被纳入考核体系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也就处在了教学的边缘区域。在课时、教学设备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

2.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教学体制导致的:大部分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没有安排严格的考核体系,基本上是学生有个成绩就行;老师也没有像语、数、外等传统学科一样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很多学校该门课程的成绩不计入档案,并且该门课程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是会上网、会玩电脑、会打游戏就行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

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所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其教学目的应该是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结合实际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都是局限与课本知识的填鸭式传递,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很好地锻炼。

4.教学方法单一。这里所指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和上机教学两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枯燥和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实际的教授环节,大部分老师就是讲课本上的内容原原本本的复述一遍,最终导致学生们处在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老师都是讲所要讲的内容在PPT上演示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摸索。这样的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并且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5.缺乏综合能力的锻炼。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学习,也不是对于某一个独立的操作的掌握,而应该是在能够运用实际的信息技术,综合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一方面,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还特别的薄弱,并没有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进行很好的锻炼。老师将零散的知识讲完之后并没有对这些操作如何进行综合运用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相关建议

1.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对于各科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应该相应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应该有制度的保障。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考核体系以及升学考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保障才会真正的使得信息技术得到语数外等学科一样的待遇。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如此。所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增强老师的教学素质非常有必要。老师应该讲授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心锻炼。另外,学校应该进行相应的监督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上机教学,教学硬件的配套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为信息技术课堂提供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网络建设,方便老师和学生,使得老师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传统课程有着本质性的不一样,因此,其教学方法应该不同。老师不应该是传统式的填鸭式的单向知识传递,而是要积极引导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新机制。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老师和学生才会真正的学到信息技术的精髓,才会使得老师和学生最大效用的利用互联网资源。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是试用。信息技术知识跟新速度快,知识学习途径多,并且充满了吸引力和创造性。老师应该积极应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互联网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段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探索与实践,2013,(11).

第5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应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以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高效提升的目的。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观念非常滞后,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仅电脑数量无法满足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这些设备也过于陈旧,软件更新也不及时。再次,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最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一直以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机考和考卷考试的方法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路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善教学评价、扩大学生的视野、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具体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给予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班级的所有学生,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要过分压制,而是去引导,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整体性提升。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图片处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工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以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片面和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需要,更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态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说,这种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3.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将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为自己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正如前文所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就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全面性人才。

第6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第7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差异类型 差异解决方法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则参加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严禁把课堂当茶馆。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就像公路十字路口的“电子眼”,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发现同学的“诡秘”行动,特别是易被遗忘的角落,尤值关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老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认真负责好“猫捉老鼠游戏”。这种做法主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3、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4、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第8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各个学校都开设有相关专业,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课程,如何按照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的新问题。我们将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依托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结合课程和学生自身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初步建构了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新模式。

一、学科特点与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

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形成了其教学的学科特点,即内容的相关性、广泛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又由于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中小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片面化和表面化;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特点显著,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探取的需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想象丰富,富于创造而又富于幻想;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具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课教育的方法和步骤

1.明确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任务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主要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在设计任务的时候,首先要分析所授班级学生的对象。经过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的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计算机知识有部分掌握。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前,多少已接触过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教育。但这些学生对自己掌握计算机知识体系较为模糊,测试结果表明,几乎没有同学已经达到教学要求。(2)学习的心态浮躁。一方面,是因为对计算机知识有所掌握,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则是缘于消极的学习态度,一切以应付老师、应付自己为主。(3)实践作业中,亦步亦趋,缺乏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于学生长期受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不习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创新发展。本环节还要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提出本课或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以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则要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学习操作实践去完成任务。教师提出的任务的难度应以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为宜,并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通常还应指导学生将一些大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以便学生分步进行学习研究。

2.自我探索,自主学习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尽量避免教学中的面面俱到。因给学生留出发挥创造的空间,也是教学中的残缺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提供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序进行。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并非将整个课堂放任于学生,教师认真观察,及时掌握学生上机的情况,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对发现的问题适时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上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此时强调个体化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倡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自己找出解决出路,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可以提出一些较深成次的问题,让他思考。让学生在分步思考和操作中解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积极性,并明确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

3.提倡交流合作,发挥互动功能

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也可以安排各个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讨论分析完成任务的可行方案,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我们也尝试让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由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去帮助那些学习遇到问题的学生。这种互动往往通过演示、分组讨论、和交流资料等方式进行。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辅导量,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总结评价的过程

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这在信息课教学中尤其重要。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精美的电子贺卡、主页等,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评价量规,根据评价量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和互评,以达到共享成果,分享快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还要具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能激发思维活动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障碍,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学生任务实践可能提出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作周密的考虑;同时还要从活动场所、教学实践、教学设备等各方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

第9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建构主义理论,便有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以实验(上机操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模式。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知识的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方法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设计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为此,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尽管这种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并已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多媒体和Internet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网络教学设计。综观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将其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包含四个因素: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学也可以面向个体的、小组的、和班级的(甚至大群体的)三种组织形式。而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1)教师和学生处于网络的两端,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向教师咨询;(2)网络教学材料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刷教材,一方面是来自于Internet上的浩瀚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是由教师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起来并放置在特定服务器上的网络课程等多媒体形式的交互式教材;(3)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化学习,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这些特点也反映了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来对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归类。

2.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网络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与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等多种。

2.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四、结语

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