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二元活动 教学设计 信息文化 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
1. 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简介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中包括操作性知识和文化类常识知识,它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以设计、制作、实验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操作体验,技术能力得到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技术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与信息相关的一些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形观念和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活动。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实际上是技术应用和信息活动的过程。它们从两个方面演绎着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1]。
2.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根源
对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落脚在“文化”和“技术”这两个基点上,它们是这两个基点在动态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直接地说,对信息技术活动二元的认识来源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现对该双本体观作一阐述。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着,而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正在不断演绎着它的大众化进程,这也是许多技术走向成熟的特征之一。这个过程的典型产物就是从原有计算机技术母体中产生出了一个大众信息技术的模块。这个新的模块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某些方面有别于它的母体,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对母体的超越:特征上,满足需求的功能多样化、友好交互的流畅人性化、平易近人的彻底大众化等等;属性上,随着大众信息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一个典型的增量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信息技术是“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信息文化的接收与深化依赖于基础教育,它对基础教育的呼唤并不能抵消计算机学科客观存在并日益重要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当今计算机高端技术的基本发展指向之一,就是不断强调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虚拟现实,无一不是以实现对人的更充分的人性化服务为价值回归。而且高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为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和深化提供了土壤。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同时受到另外一个本体的制约,即技术本体的制约。事实上,从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出的基础性和普遍性程度不断唤起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却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个成熟且影响巨大的学科,总是顽强地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所映射。可以分析得出,计算机技术本体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取向的教育[2]。
基于以上认识,可得出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它们分别是大众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映射的结果。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
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中,无论是大众信息文化取向还是信息技术取向,都是理论表述上的静态元素,延伸到具体的教学中,衍变成信息技术活动的二元。
二、 信息技术活动二元之间的关系及体现特点
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活动这“一体”的“两面”。信息活动包含着技术应用,但又超出了技术应用,其独特意义是既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一定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感受信息文化理念。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李艺、朱彩兰、董玉琦)一文中,信息素养的界定如下: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我们可看出尽管信息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但本人认为相比较而言,“信息活动”元能较多地体现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个核心目的。
对于“技术应用”元,就是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理解技术文化价值。因为技术素养包含对技术本身的认识,技术应用的意识,以及对技术使用中正、负面效应认识,概括起来就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因此“技术应用”元在技术素养的培养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是“技术应用”和“信息活动”二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并非很尖锐地对立,若把它们故意割裂,反而失去现实意义。在进行信息活动时必须要应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遇到问题时有时还要靠技术来解决,信息活动要靠技术的支持。另外技术应用也要有一定的信息对象,也需要处理并交流信息。它们统一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之中,只是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低或者学生已经有一定技术基础时,信息活动元的作用较明显。当学习内容技术含量较高或学生的技术技能基础相对薄弱时,技术应用元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 信息技术教育的“二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体现与延伸
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沿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路线发展着,并有可能走向“信息教育”(《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尽管从概念上淡化“技术”的字眼,逐渐实现从计算机技术训练到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但是技术性的知识仍然是课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承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要素,更是支撑完整素养建构的文化平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价值的重塑。可以说,实质上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思维培养与信息文化塑造之间的平衡。在目标层面上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平衡;讲授内容上的技术与“非技术”的平衡;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的适度平衡。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该模块更侧重于信息文化的认识,构建信息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和责任感[3]。
例如在该模块中,对信息获取的学习,就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清楚获取信息的步骤及意义: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可以认为,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要能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引发后继的信息活动;对信息获取不是单纯地从技术上要求掌握搜索策略和技巧,具体的技术操作只是技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技术的掌握应当服务于整个应用的需要。不应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具深度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虽然在该模块肯定有一定技术手段的应用,但是技术应用只是达到更深层次目标的手段。可以说,“信息活动”元在该模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 选修模块有以下五个: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几个模块中“技术应用”元体现明显,技术为基础,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这就是“技术应用”元所重视的,而这些模块又蕴含着什么特征性思想呢,以下就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作简要说明。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为例。设计部分的教学好象与其他各个应用计算机的模块是分离的,但恰恰是程序设计将各个模块的关系连接起来。程序设计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与其说是对学习编程序的命令的学习,倒不如说是感受和领悟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相对来说,初级阶段更注重“非技术性”程序设计。而所谓“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就是在技术学习中更多地关注过程,不要把精心全部放到语言、命令的学习中。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以便其他的人或其他的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项工作。
语言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其中的命令,培养小“程序员”。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探究活动。技术的学习往往取决于探究环境,相当多的人掌握计算机应用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和深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学生可以不断地“试误”直至找出规律,找到解决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此类信息技术课,不是意味着不要“操作”、反对“技术”,而是表明,除了技术外,还有一些规划性、过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掌握对“技术”有着更好的深化作用。如同学生面对一个复杂图形的时候,往往要学会先将它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图形,然后将简单的图形复合成复杂的图形,实质上遵循复杂――简单――复杂的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其他部分中也都需要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法,恰恰是一种算法的思维在其中。这种从顶及底的模块化算法思维几乎体现在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和“方法”的关系,如何使用“方法”顺利地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与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除此之外,程序设计中核心的思维方式就是程序化思维方式,它就是把所要解决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地分成许多简单的小指令后有序地排列起来,并有序地进行操作的思维,如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运行流程。
每一个模块都隐含着一定的优势性思维特征和思想方法,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 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其学科性也不断得到规范和加强。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信息技术活动的二元特性,动态地描述了信息技术活动的两个方面,为认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认识。在此视角下,信息技术活动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内容实质。“二元”不仅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而且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于颖,李艺.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07,(2).
[2]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DB/OL].省略/show.aspx?id=662&cid=20,2004.
关键词 高中教育;信息技术;“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079-02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源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它是指绘画者在绘画时,特意使画面留下空处,使得整个画面布局显得不拥挤,并且既合理又富有一定的美感。“留白”给艺术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思维驰骋于艺术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传统绘画艺术手法“留白”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领域。肖映红指出,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留有“空白”,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并且她还进一步提出教学“留白”艺术的方法。教学“留白”艺术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检验与认可,并且对于“留白”在教学中的研究也呈现出更深、更广的发展趋势。
“留白”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规划,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以此让学生加强反思,加深理解,激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留白”。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来探讨“留白”艺术在高中信息技术科中的具体运用。
1 课前“留白”,抛砖引玉
良好的课堂引入,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入境”。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在课前,许多教师往往让学生先预习,把不懂的标出来,并且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课堂引入,虽说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但相对显得较为古板和臃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让学生把全部的激情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课前恰当地使用“留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技巧这一节时,教师在正式进入到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一段优美的音乐中欣赏上一届学长学姐的作品,如09届的“学生生活与校园一角”,10届的“我眼中的家乡”,11届的“服装展示”。欣赏之后要适当地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一点儿回味与思考的时间,反思这些作品需要运用哪些信息技术呢?此时学生就会想如何把文字安排得恰到好处?图片如何插入?教师让学生把课后收集的照片素材输入计算机,开始编辑。
在课前运用“留白”,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让整个课堂有松有驰,节奏鲜明,生动有趣。
2 课中“留白”,提升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尤其是在中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整个教学过程全盘操控,而是要相机引导,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课堂“留白”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教师的不作为,而是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运用的。
2.1 提问“留白”,引发学生思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产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时如果教师积极引导、巧设疑问,就能够引发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提问不是盲目地乱问、一味地发问,而是在对学生提问后,适当地给学生“留白”,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信息资源搜索技术的学习当中,教师先口述一件事:“小明昨天通过电视台看到一个展示桂林山水神、奇、秀、美的专题片,他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了,打算今年暑假去桂林旅游。为了制定一个详细的旅游计划,他利用网络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以此来收集旅游资源的信息。他想大家为他提供一些意见。”很多学生表示愿意帮忙。
师(设问留白):表示愿意帮忙的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帮助他呢?
生:这个简单,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师:这个学生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对“信息资源搜索的学习”。那么他该如何进行搜索,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呢?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讨,提出解决的方法。
教师通过生动的课堂引入,步步设疑,巧妙留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课堂主题的学习氛围中来。
2.2 知识“留白”,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构建。它认为掌握知识的真正意义不是教师直接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加强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能一股脑儿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适当地给学生设置知识上的“空白”,这样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就会自行去探索,去思考。
承接上一案例,在信息资源搜索的学习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一下网上查资料的方法,如输入关键词查找、利用专题方式查找等。此时教师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入查找的。
师(知识留白):同学们,你们也来操作,看看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桂林旅游资源的信息。
学生自行探索,得出结论:可通过百度搜索、谷歌搜索、狗狗搜索、迅雷搜索、雅虎搜索等。
师:很好,我们要又快又准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需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搜索引擎,还需要输入关键词,如输入桂林风光、桂林山水等。
生:我通过输入“桂林旅游景点”“桂林旅游信息”。
生:我通过输入“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那么,请同学们通过不同关键词的输入,对比搜索的信息量。(“留白”,让学加强思考。)
生:我通过输入不同的关键词,得出了不同的查询结果:输入“桂林”所得到的信息最多,但与旅游信息有关的相对较少;输入“桂林旅游风光”,搜索到的信息很少。
师:所以关键词的使用非常重要。大家在查找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输入最重要的关键词,这样就可以又快又准地得到想要的信息了。
3 课后“留白”,超越课堂
一堂好课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省略号。课后“留白”,一堂课若能这样结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课外,让学生尽情去回味、去思考、去探索和创造,那可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高中信息技术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着重强调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联系生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学生要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教师的课后“留白”就显得相当重要。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基本掌握了通过输入关键字查找到有用的信息。此时,课后,教师布置以下任务:
1)桂林有哪些迷人的风景?桂林有什么样的特产?以及当地的人口、民族、风俗习惯等。
2)网络好比一把双刃剑,你在网上搜索信息时,你对网上的信息有什么样的看法?
课后留白的意图:第一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桂林的饮食、风景与风土人情,这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与提高的作用;第二个任务的设计是对知识的升华,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给学生创造思考生活的机会,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智慧。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给学生恰当地“留白”,引导学生自主去探讨、去思考、去回味与升华。
参考文献
(一)有效推动中医药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学科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年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临床案例、基础理论等,所以深奥复杂与难以理解成为了制约中医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并且同时在传统的中医药教学中,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产生感性认知。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中医药知识可以被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中医药知识具有更加感性和活化的认知,对提高中医药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针灸推拿教学中,多媒体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意义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针灸推拿教学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做出调整,从而实现了针灸推拿的个性化教学。
(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在中医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发生改变,并且其交互性、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等优势的存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针灸推拿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针灸推拿知识;基础不同以及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预习、复习以及测试;通过发挥多媒体本身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当中,尤其是在课件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编排和注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立体性与直观性,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呆板的讲解以及空洞的说教,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厌倦感。如在“腧穴”的讲解中,穴位应刺深度以及应刺的注意事项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表现出来,从而使课堂讲解能够更加生动。
(三)有效促进学生临床技能与经验的提高
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中医药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中医药院校扩招以及医院床位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由于实习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所以很多患者并不愿意让实习学生来进行诊疗,这也是学生缺乏临床实习机会的一大原因。所以,实习问题一直是中医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缺乏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被应用于临床教学中,通过对诊断的模拟、对治疗的模拟以及对临床训练的模拟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病例并掌握相应的诊断技能和诊疗知识。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
(一)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多媒体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健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良好整合的基本条件。在硬件完善的过程中,院校要以中医药各个专业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来加大投入以满足教学要求。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逻辑、技术等方面要求,同时要以满足中医药教学需求为基本前提。有一些专门用于制作教学软件和课件的电子备课系统(软件平台),使用这些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有效克服教师课件制作障碍,并能有效提高中医药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药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信息素质是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关键。所以,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重视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教学主体和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模块构建者以及信息资源提供者转变。这就要求院校以及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并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规律,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功能来推动二者的整合;二是院校有必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学习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经验与体会;三是有必要在听课基础上,考核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教学的成效并给出改善建议。(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地培训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梳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虽然得到了整体提升,但在培训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教师缺乏长远目标
首先,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解决短期内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的学习具备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教师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它的功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如果看不到目标与工具之间的联系,他们迫于压力也许会参加培训,但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尽管现有的培训教材多种多样,但大部分教材都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现有的教材都把精力放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内容主要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学习为主,没有突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的编排和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相脱节,没有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论述不清,使得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无章可循。
(三)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大多限于校本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等,而教师远程培训、远程教育、远程研修等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还很有限,效果也不理想。
(四)培训缺乏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1.组织上的强制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多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性手段督促教师参与培训,许多教师主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带有抵触情绪和应付心理。
2.培训经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一些培训经费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经费不足导致培训环境很难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管理设施条件难以跟上技术的更新,难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五)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在全面开展之后,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好与差不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难免会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尊重教师的经验
尊重教师经验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体价值。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培训中,应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
(二)创设层级培训类型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普及型主要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中小学在职教师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学会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
2.提高型
提高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需要更新或完善,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知识面、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成为相关工作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带头人。
3.研修型
研修型主要针对有着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科教师,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和理论,最终使他们成为本地信息技术教育专家。
(三)提供教师自由支配时间与反思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时间和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去体会和探索知识,使教师能够懂得所学的技术能够做什么,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师能够自己摸索掌握技术。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培训者可以提出问题和指南,帮助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准,教师依据标准进行反思,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四)根据教师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应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地区文化、风俗等事先做好调查,预先拟定培训方案。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当地的教师、领导、教育局教研员为主,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以此来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在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后,针对教师的期望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教师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简单的培训内容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培训教师的意义。
(五)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培训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选择不同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使教师学员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端正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
2.案例培训模式
案例培训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它主要侧重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3.“整合型”培训模式
“整合型”培训模式旨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培训目标、培训方式与培训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效果,期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提供一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实践框架。
(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用某种单一的标准去考核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等方式,把科学的评价本身转变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七)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
由于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导致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间短,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实践很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活动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些新的想法,因此,在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引导与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
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雪.
[2] 王伟娟,赵蔚.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J].中国
教育信息化,2008,(16?雪.
[3] 于海英,张宝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
理(理论版),2011,(4).
[4]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
化教育,2005,(10).
[5] 郭晓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
范大学,2007.
[6] 李建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电
化教育研究,2003,(3).
?眼7?演 姬杰峰.关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眼J?演.继续教育研究?熏2005?熏?穴5?雪.
?眼8?演 赵勇.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对策探讨?眼J?演.继续教
育研究?熏2011?熏?穴12?雪.
关键词:印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理念 启示
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业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的增长率是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正在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的地位跻身世界信息技术大国行列。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居世界首位。当然,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其本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政府的长期重视和支持外,还在于其教育理念的支撑。
一、印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1.印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拥有语言上的优势
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使得印度人的英语水平较其他非英语国家来说往往高出一筹。在中文软件开发之前,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语言,这使英语成为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一种特有资源优势,使印度人在开发研制软件上能紧跟时代潮流,大大加快了其科研开发的速度。与此同时,由于软件工程需要通过互联网随时与世界各地的顾客沟通,这样,能够用英语思考的印度信息专业人员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客户更容易沟通,也更容易理解欧美公司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也是他们更受欢迎的原因。印度在国际科技、学术、信息等方面的快捷交流,有利于印度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融入英语世界体系和现代国际环境,从而大大便利和加速了印度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也大大推动和加速了印度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由此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印度好一点的学校都是用英语教学的,英国统治200多年留下的这一‘遗产’,不仅关乎交流、沟通,更是印度与西方社会间的桥梁,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文化习俗等,都因为英语而和这个东方国家那么‘接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上的优势是印度得以迅速在软件等产业上突飞猛进的撒手锏之一”。
2.重视数学教育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数学发达的国家,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0”的概念就是由印度人发明并向全世界推广的。在印度,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记住20以内的整数乘法;中学的数学课课时每年多达200小时;高中生学习日本投考理科大学的学生才学习的数学内容;在高中毕业或大学和专业学校入学时,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进行严格的数学能力测试。在当今的计算机软件开发、IC卡、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受到高度重视的密码技术上,数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认为,他们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强大实力主要得益于数学。
3.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职业技术教育是印度迅速成为世界软件出口大国的快捷之道
印度大约每年有50万新生信息技术人才,其中通过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只有7万人,其余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其它培训模式培养的。究其原因,对计算机软件市场开发来说,要求人才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印度的学校教师通常是将最新的国际软件的使用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职业教育,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后,就可以负责一个大型软件的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在印度千人规模的软件工厂中的每一个人基本具备完成独立单元设计的能力,多人配合就可进行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
二、政府的长期重视和支持
1.印度政府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极为重视,起步较早,因而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早在1985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尔・甘地就在各种场合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从而引起了印度各界对IT技术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并在气候宜人的班加罗尔投资建立了全印度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后,在班加罗尔又组建了以印度科学学院为首的高科技大学群,有力地支撑了当地IT产业和IT技术教育的同步发展。
2.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使IT技术教育和IT产业有了法规保护。尤其是1999年7月印度政府提出计划在十年内将印度建成“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使政府对IT技术教育和IT产业的扶植活动达到了极致。2000年,印度议会通过的《印度信息技术法案》,既为IT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又使其落实“新世纪跨越型发展战略”有了法律保证。瓦杰帕伊总理上台后,在1999年组建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并制定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等等,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采取更加优惠措施,全方位推动IT产业的发展。
3.印度政府在IT教育的投资模式上也独具特色。印度IT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国内外大企业。同时,各级政府还在各方面资助企业的办学行为,而且明确规定高技术企业可以按每年营业额的6%提取本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自己的信息技术学院或培训基地建设。扶植企业自己养教育的做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而且适应了企业的需求,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例如,设在班加罗尔的IT-B技术学院就是由卡塔那卡邦政府支持建立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当地的软件企业。印度政府重视发展IT技术教育的措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为雄厚的人才优势,使信息技术的人才后续能力充分满足了国际国内的发展需求,在高起点上拉动了国家科技和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是印度IT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印度丰富廉价的人才资源也是特有的优势之一。软件业是人口密集型的产业,要求有高技能的年轻人。印度已经拥有140多万的软件编程人员。同时,印度的软件业劳动力也很便宜,仅为发达国家软件人员薪酬的1/20。成本低廉是印度在软件业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大批回国的留学生也为印度的软件企业带来了美国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提高软件企业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软件人员的个人才智。
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软件产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多的是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学术人才。印度软件人才教育机构可谓是深谙此道,积极开展面向职业技能的软件教育。其中,订单式教育是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创举。“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印度亚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总监拉吉夫说:“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参加软件订单和软件项目的研制开发,一旦进入企业就很快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因为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而且不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软件教学的实践环节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课题的含金量不高,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导致学生对课题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比例偏低。印度软件教育的实践教学比例能达到60%,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5门理论课和两门实践课,最后一个学期集中于一个整体项目操作。“反观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有很多地方是错误的”。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元大曾做过5年计算机系主任,他提供了一个“令人奇怪”的数字,都说中国IT人才缺口大,但这几年IT人才的供需比是18:1,一个IT位置有18个毕业生等着。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目前中国的IT软件企业普遍存在着“学生不符合需要,顶多算半成品”的说法。
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令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5%的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和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完全脱节。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基本上是以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80%的本科计算机毕业生没有项目操作经验,在毕业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这种窘境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纵观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还是唯分数论占主导,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久,但是分数还是学生的家长和学校的领导最看重的事。虽然职业教育这几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有所增强,但是90%的学生不愿意甚至鄙视在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学生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却不知道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一味地读下去。所以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特别是计算机这种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造成的结果就是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以致于实际工作中很难适应工作环境。造成了上述“学生不符合需要,顶多算半成品”的说法。
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路
1.形成软件人才培养梯队,构建软件人才的金字塔结构。
我国现在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他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共80万人。
目前,国内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是靠高校。在专科阶段培养大量的软件蓝领,如普通的程序员,可适当地加大程序设计的教学力度,这是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力军,因为这个层次带有很强的职业性质;本科阶段致力于培养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要求要有软件项目管理及研发的综合素质,要掌握基本的软件知识理论,人员沟通,成本管理等;研究生阶段培养软件架构与分析师,这是金字塔的塔尖,属精英教育。从本科升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可以较好地实现衔接,符合软件人才的成长规律。
2.实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跟上企业开发应用的主流,目前技术方面如J2EE技术、Net技术;适当加入项目管理类课程,如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CMM与ISO等,软件工程师要求的综合素质较高,注定知识结构要宽口径。
3.大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软件企业是软件人才的归宿,高校应及早地与其合作,以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减轻就业的压力。学校可借助企业的开发资源、市场开发能力、有经验的项目开发人力资源,企业也可从高校学生中选拔所需的合适人才。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比如与企业合作开发软件,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项目、课题,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这样构筑的是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赢”的局面。
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如基于企业的订单式教育模式,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来校任教等等。
结束语
中国与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又都尝过落后挨打的滋味;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发展软件的时间基本同步,但是印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的软件出口大国,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印度成功的经验中努力弥补我们的不足,从而加快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成长的步伐。当然一个民族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兰军.印度IT教育产业化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2,(2):55-56.
[2]王琳.印度软件教育的成功经验[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18-20.
[3]袁晶,袁传立.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05,(3):77-78.
[4]熊昌义,余天恩.印度欲当软件老大.中经网.省略i.省略,2004-02-03.
[5]黄德群.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9):76-79.
[6]谭敬德.中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环球,2005,(7):63-65.
[7]凡夫.印度软件产业的崛起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与自动化,1999,(2):3-5.
论文摘要: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1.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1.1 教师与学生双向整合
数学课上,不仅教师要针对内容特点与媒体特性,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探索、发现、利用和创新。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有效值。
1.2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与原本符号化的抽象数学变得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学生接受信息、感应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无一不是依靠思维的参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掌握其学习心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周密地组织学生的视听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演示,又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提高认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同步发展。
1.3 内容、方法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主体,教学方法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保障。只有理顺了三者关系,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教学法,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化、科学化、信息化,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1.4 及时反馈和适时调控
所谓反馈,就是指从教学对象处获得信息,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过程的依据。只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控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程序,乃至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反馈信息,积极调控教学过程,变换信息,调控载体的传输方式,与学生建立形式多样、合理有效的反馈渠道,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并能更好地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功能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因而数学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非常枯燥的一门学科,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提不起精神,又加上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延续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因而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要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教学上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学生可以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为自己提供有利的建构工具,利用一些专门的学习工具软件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索,操纵有关的变量,观测和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有关的数据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变化曲线,来帮助自己分析和思考。
2.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更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语言的准确规范是一切科学的共同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是21世纪人类信息革命的重要推手,其对语言更是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科规律和特点,反复锤炼语言,做到科学规范、干净利索和言之有序。
(一)规范用语,说话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而计算机的有关概念、专用名词等具有严格的科学内涵和使用要求,一定要规范用语,准确表达,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例如,教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我们将鼠标停在Word工具栏上的图标上,就可以看到相应的提示……”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鼠标怎么会跑到电脑里去了呢?而图标与按钮也有着明显区别,图标通常用来表示文件或文件夹,按钮一般用来表示命令,因此,工具栏只能是由一个个“按钮”组成,而不是由“图标”组成。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字斟句酌、雕章琢句,做到用语准确、规范到位,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二)干净利索,抓住重点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学生就可能给出各种与主题不相符的答案,导致课堂时间的大量浪费。例如,在教学“用WORD制作名片”时,如果老师问:“同学们,初次见面的人会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呢?”学生的思维就会天马行空――有的说要礼貌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有的说要从握手问好开始,有的干脆说用英文介绍――这时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再拉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难了。而如果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直接展示一张名片,问:“同学们,认识吗?”“有什么用?”然后直接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利用WORD工具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抓住了课堂重点,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知识,常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进行适当的比喻、恰当的点拨,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突破难点
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 Windows软件中都遵循“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这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忘记先选定这一步骤,而导致操作失败。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这样讲解:“想要计算机执行任务,你要先对它发号施令,可它没有耳朵,听不到你的命令。想要跟它顺利进行沟通,让它听从你的指挥,你就要准确地告诉它你想对哪个“对象”进行操作。”此时,教师选定一段文字,在屏幕前用手指戳戳这段文字,夸张地对着计算机说:“喂,帮我移动此段文字吧。”学生听到这里会哈哈大笑,同时也明白了选定操作对象的重要性,并把“先选定,后操作”的意识深刻地印入脑海,并融入到实际操作中。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往往不在于教师讲解了多少,而是在于如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感觉不到这个知识点的生硬和难度,他们也就能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二)用形象的语言增进理解
例如在教学“回收站”一课时,教师可以拿起一张废纸把它郑重其事地扔进了废纸篓,再转向学生,微笑着问:“同学们,废纸不要了,我们可以把它扔进废纸篓,那计算机中的文件不要了,该扔哪里去呢?”这时,就引出了回收站,然后继续问:“当我突然发现那张纸还有用,我可以马上去捡回来,但扔进回收站的文件还能够捡回来吗?”接下去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件和快捷方式的删除和恢复操作。”通过废纸篓和回收站的类比,可以使得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易于掌握。
三、信息技术语言要机智灵活,具有启发性
机智灵活的课堂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在思考中享受到思维的乐趣,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多几分灵气,多一些创造,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摘要]新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会产生推动作用,但不适当的使用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资源的喧宾夺主,减弱学生的想象力,妨碍师生情感互动,退化教师技能等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误区 应对方法
普及新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我国教育部也于2004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实质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凭借其知识的多样、广泛、速度快等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之优势
1、信息表现的直观性,能突破学生视觉的限制,让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教学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创设出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氛围。并且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3、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一特性建立在教师对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上,要熟练掌握链接、留言板和计算机的操作,才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学习说明文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既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写作的顺序、方位、角度,更有助于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5、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1。传统课堂教学无法重来,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记录下来,以供同学参考,减少知识的遗忘。对难点的重放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的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革新,然而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认识、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误区。笔者仅就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1、教学资源喧宾夺主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采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在于利用其图、文、声、像等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达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制作出适宜的教学课件,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2但在我所了解的汕头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个目的,使用了过量形式优美的视频、动态信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偏离了语文教育、语言学习的中心目标,影响教学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信息容量大。比如在讲授《黄山记》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总想将课文内容扩展开来讲。他认为只要讲了学生就能理解掌握并应用,讲了比不讲好。于是课件成了“黄山图片展”。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学生积极发言,实际由于信息量过大,学生目不暇接,没思维的空间,对整节课的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对作者的感情理解并不深刻。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把握不清。个别学生在反馈教学意见时甚至说:“这不是机器化大生产下的‘填鸭’教育吗?不用人灌用机器灌。”
(2)信息表现方式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是所教的内容决定教师备课的内容及课件的表现方式。如果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颖和动感,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丰富的图片和多变的动画。看似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实际上仅仅是追求了优美的形式和艺术效果,过多的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动画和声音以致喧宾夺主,致使学生被新异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还有一些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图形就可表示清楚,却采用各种形式优美、复杂的课件,使得视频影像的播放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授课量减少,降低了授课效率。
应对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现方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因此,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制作;要简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强调实用性,避免追求表面,喧宾夺主,更不能画蛇添足;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制作出不同的课件,因人而异。
2、图解减弱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思维僵化
(1)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心理因素与所描写的事物有机结合所构成的复杂的经验世界。古诗文作品的审美经验,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能引发读者从自我的出发进入情感和生命体验,这样就使意象具有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当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原有的优美意境变成了简单的画面,其结果是破坏了学生对作品想象再造的重要环节。如六都中学教师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课堂上展现的是多幅洞庭湖的图片。饱览湖上风光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每个人对景物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固定的画面会割断作者的情感联系,让这些画面成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不利于学生想象。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是很难用具体画面来传达的。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使用讲授法会让同学们在自由大胆的想象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不受约束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进行思维再加工使他们有更丰富的想象和作者能产生情感共鸣。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每个人的心中之美是“千人千美”。如果用一幅美女的画表现不仅太直白而且一点意蕴也没有,更没有让人有想象自己心中美女时的那种再造的兴奋感,幸福感。
(2)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语文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大量出现,学生的大脑只能像一台存储器,尽可能记忆呈现的信息,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文章的理解就停滞在所显示的图文、声音、解释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教授《山居秋暝》一诗时,老师给定学生的画面就是山间傍晚,茂林修竹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伫立于蜿蜒的水畔,远眺周围的景物。浣女们在竹林中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水上漂来小船,荷花在风中摆动……如此一来,学生就只跟着老师做的课件走,没时间去思考可能还有其它的解释,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思维定势,束缚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诗中“王孙”的形象,大可启发学生思考:你能说出这里的王孙的真实含义么?除了可能是代指,会不会是作者在自喻呢?又或表现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应对方法 在各种的课程评估中都把是否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所占比重作为重要指标,在客观上造成个别教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次数,忽略了教学效果。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因需要而不同。在课件中给学生留足够的空白,教给学生如何思维,让学生有时间、会独立去思考,还要多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建课文。
3 机器妨碍师生情感互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课堂是师生思想交融的场所,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要讲授的内容讲出来,有时还要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眼神变化使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全神贯注。而学生对教师的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当代高中生经常的心理表现就是“爱师及课”,这也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适当让课件主宰了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被抛弃了。质量不高的课件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学生与计算机交流机会增多,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计算机终端或投影仪上,很少直接面对教师和较少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音容笑貌。教师被“禁锢”在控制台上,更多关注的是课件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而减少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人性化的教学将会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这个机器成了第三者硬生生霸占了课堂的主动权,剥夺了师生对话的权利,阻塞了师生沟通渠道,师生情谊一天天被淡化,一些教师逐渐缺乏激情,一些学生失去热情。其结果是使本来极其鲜活、富有生机,极易引起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的语文学习变得呆滞、拘谨和索然无味。##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听不懂的要讲,课堂气氛不活跃要调动,学生情绪不高要激励,这些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之上,建立在必要的师生互动之上。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双方都会增长自己的知识、能力,才能让教学相长落到实处。
应对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应注重交互性,运用课件勿忘师生互动关系。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要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技术的组织者、管理者,信息技术应该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二者组成系统才能很好的协调工作;学生是信息技术服务的对象,信息的使用还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与教师合作交流。只有将这三方面关系调整好,实现人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才会有人情味,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4程序淡化教师个性,退化教师教学技能
(1)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有不可预设的一面。而课件的制作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程序就固定不便,教师只能跟着课件进行教学,无法观察学生的反应,不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课堂就会受限于课件。呆板的预设妨碍了活生生的生成,教师很难发挥特长、形成个性。教师本身散发出来的信念性格,气质等隐性魅力在多媒体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但在程序的预设下,老师没时间,也没足够的心理贮备去引领学生研究讨论,只让下去再说,但是下去仍然没时间,没空。这样的问题经常的处理办法就是搁置,不予理会。实际这是教师最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机会。教师以自己的个人风格而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是任何课件的文字和图画所不能取代的。夸大多媒体课件作用,只会让课堂变成“放映室”,教师成了“放戏”的播映员,学生成了可“看戏”的观众,机器掠夺了老师上课“演戏”的权利。
(2)长期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容易降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感情的教师范读,隽美的板书,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都属于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发扬光大。当疲于追赶潮流,使用课件教学时,人们驾驭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却在逐渐退化。特别是刚刚上岗的教师,使用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基本功没有打牢、打实,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上课。更有消极懒惰的,认为只要有多媒体课件就可“包打天下、一键到底”,不再考虑教学的改进创新。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学能力退化,最终落伍淘汰。
应对方法 解放学生的头脑与手脚是让其成功的培养自己精华所在,可如何“解放”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新疆的信息技术状态和物质条件下,多媒体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手段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拥有以往教学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是它的重要优势。同时,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工具,更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教学的“双主”概念,将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融入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能
总之,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个人认为,教师的上岗培训,除了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化外,也要加强教师多媒体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教育业务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最好可以专门指导教师如何合理的利用课件。让语文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孩子深入到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注释]
1彭军 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武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谭绮球 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的若干偏宕『J .教育与职业 2008(6)
3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J.教育研究2008(1)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游旭群 主编2-055、08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