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水污染防治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污染防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污染防治总结

第1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巴掌妞”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局水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年度推进进展情况及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生态环境局水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年度推进进展情况及工作总结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水岸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修河流域保障管理长效机制,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努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打造"最美修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采砂采石、小水电清理、水库水环境、河道水域岸线、入河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渔业违法行为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目标,持续推进修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畜禽污染等污染源处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新常态。

我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绩显著,全县五个河流断面(包括一个国家考核断面)近几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升级。**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在原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基础上,投资4200万元,将出水水质提高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A标准,主体土建工程已完工,将尽快投入使用。

在加快县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了乡镇集镇区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目前第一阶段的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中,太阳升镇污水处理站、马坳污水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它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也将加快建设速度,待全部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00吨。

二、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对修河沿线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收集坐标、排污口性质等相关信息形成台账;定期对工业园区、城镇生活污水主要入河排污口和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断面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对排放不达标的严格限期整改,严厉查处直接向河道排放污水的行为。

三、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委托第三方定期对全县22个“千吨万人”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源地信息;29个乡镇的30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报告已全部获得批复;并全面开展规范化建设。

四、定期调度涉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按照省市要求定期对2020年度涉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项目进行调度,确保2020年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完成。

五、完成了2019年度环境统计工作。按照省市要求完成了2019年环境统计数据收集和报送工作,并督促重点排污企业按时完成2020年度环境统计季报工作。

第2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五十三次常务。研究审议《市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全市招商引资总结表彰等事项。

在听取了我市对全省流域水污染防治动员大会精神贯彻意见的汇报后,认真研究审议了我市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省委、省政府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铁的手腕、铁的举措,不遗余力、不讲困难,全力打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战,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着力建设安澜,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要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夯实责任,把水质目标落实到每一条支流、每一个辖区、每一个断面,全力完成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要突出抓好95个治理项目,足额列支配套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污染防治取得实效。要强化组织领导,将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列入重点工作督办范围,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市级部门协抓,县市区政府主抓,确保我市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在研究审议年全市招商引资总结表彰和2012年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时指出,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咸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进入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一批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跨越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把握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坚持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不动摇、不放松、不懈怠,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强有力的投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加快发展。

要继续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县区书记、县长亲自抓,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积极招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环境污染少的项目,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要完善招商引资规划,按照“园区承载、板块发展”的思路推进招商引资,以有针对性的招商推进各县市区错位发展。要珍惜土地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引进大项目,清理小项目,提高土地开发强度。要深入整治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靠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好的服务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咸投资发展。

第3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资料中,根据763眼地下水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分类评价。Ⅰ~Ⅱ类水质监测井占总数的11.8%,Ⅲ类水质监测井占26.2%,Ⅳ~Ⅴ类水质监测井占62.0%。权威公报表明,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山东潍坊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下的水层,污染了地下水。一时间,“地下排污”就成了众矢之的。有关部门对全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数据显示,大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遭受轻度污染,地下水基本清洁的城市只有3%。

一、地下排污的危害

一是地下水遭到污染后治理困难。地下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一旦遭受污染,后果极其可怕。常规污染如BOD、氮、磷容易处理,成本也不高。那些难以降解的剧毒致癌物质如PCB、多环芳烃及无法降解的砷和汞等,处理成本高、运输风险大,本应作为剧毒危险物品运送到专门填埋场处理,却被企业悍然排入地下。这就是我国9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和湖北地下水砷污染的主因之一。

二是我国目前地下水污染范围非常广,从沿海到边疆,几乎无一幸免。这就势必造成治理难度大。遗憾的是,这一现象似乎并未引起政府和公众足够的重视,地下排污似乎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不只是让更多民众生活于危险之中,而且还引发了恶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2012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肇因就是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

三是全国地下水污染势头仍在扩大。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由点到面迅速扩大、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推进、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全国扩散的趋势。污染物由无机向有机发展,甚至出现无机物有机物并驾齐驱的势头。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迅速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增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表示:“最近才听说许多地方用工业废水灌溉水稻,在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地上种蔬菜,他们自己不吃这些大米和蔬菜,‘丰收’后全部卖到城里赚钱。污染企业污染了农民的土地,农民在污染土地上种庄稼害城里人,我们已经成了一个相互毒害对方的社会。”

二、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对策

2011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以环发〔2011〕128号印发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防治难度大;二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防治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治理地下水污染要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力度。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尚未制定并颁布控制深井灌注的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虽然涉及深井灌注行为,但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规定,更没有处罚措施。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气、地表和地下水水体、浅层土壤这三种介质,由于深井灌注是利用第四类环境介质处置污染物,需要对这种新型的处置方式制定新的质量标准。目前,对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也没有纳入环境保护部的管理职能。因此必须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立法力度,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地下水资源。

其次,要提高保护地下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平均为8218 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呈迅速增长态势,全国655 个城市中,400 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地下水资源的长期过量开采,导致全国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再次,要合理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认真解决的地步,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对恶意污染地下水行为的整治力度,制定中长期治理地下水污染规划,要狠抓地下水污染治理,切实做好关系到子孙后代健康的地下水资源问题。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下水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地下水更新和自净非常缓慢,一旦被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长时间难以逆转。

中国目前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地表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特别是在中国城镇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现在存在这样的态势――当地经济越发达污染越严重。北方的海河、淮河和辽河,这些地方的城市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地区污染尤为凸显;在南方太湖流域、巢湖、滇池,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在关注GDP增长的时候,实际上在付出非常昂贵的环境成本。”

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失去了地下水也就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

地下水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用城市污水灌溉等,都让土壤受到污染,形成最大的面状污染源,而被污染的河流湖泊会直接渗透到地下水源。相对于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质量要优良,这也是很多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地带的隔水层很薄,甚至开了天窗,使已受污染的浅层水进入到深层水。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但处理能力不足,甚至市政管网渗漏,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所以,城市也是污染的源头之一。

中国现有生产使用记录的化学物质4万多种,其中3000余种已列入当前《危险化学品名录》,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数量较多、化学品生产使用量较大、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十二五”化工行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和监管措施尚需进一步提高的区域,列为重点防控区域。

第4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湖、巢湖、太湖、滇池、水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在湖泊治理方面的探索。太湖、巢湖、滇池等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成为我国湖泊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三湖”的治理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归纳出了我国在湖泊污染控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更多城市、地区的湖泊治理做出建议。

1现阶段我国湖泊面临的普遍危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湖泊水量与水面减少。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湖泊面积由上50年代的17198km2,减少到20世纪末的6600km2,2/3以上的湖泊面积消亡。2)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在收集我国67个湖泊近10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发现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1]。3)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塞严重。以长江中游地区最为突出。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5.0~7.0m。4)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导致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2我国湖泊治理的代表:“三湖”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1太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自1991年国家启动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开始,太湖流域就开始了漫长的治理过程。1984-1994年间,太湖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1995-1998年,太湖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水环境治理起步;1998年,开始关注点源治理,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1999-2007年,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太湖治理仍然点源治理为主,2002年8月,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启动;2008年至今,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源头控制水源污染。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太湖经验是全流域点源污染排放监控,调水引流,湖滨缓冲带生境改善,“小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污染源工程处理-低污染水净化”的三位一体治河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太湖经验是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太湖最先实施河长制,成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制定太湖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3)治理成效

虽经过十余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恶化得到控制,但水质并无明显改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水污染处于高位波动。

2.2巢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1980-1995年间:为了控制巢湖的富营养化污染,安徽省在制定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和安徽省碧水蓝天工程计划(1991~1995)时都把巢湖的富营养化防治作为计划的重点内容。1996-200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巢湖流域“九五”水污染防治计划》,巢湖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同时加强水利工程与控源工程建设。2006年至今,开展污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局部地段实施技术示范并推广。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巢湖经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及配套管网建设,环湖岸带生态修复。产业调整方面,巢湖经验是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三产比例。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2012年成立巢湖流域管理局;2012年实施河长制;统一规划。

(3)治理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整治,巢湖水污染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就目前来看,巢湖的蓝藻水华依然频繁暴发,水污染维持在高位波动。

2.3 滇池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我国湖泊中是开展较早的一个湖泊。1980-1995年,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始起步,以单项治污工程为主;1996-2007年,流域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初步开展内源清淤和生态恢复;2007年至今,开始实施环湖地区土地利用调整,采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水污染防治。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滇池经验是实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生态减排-管理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滇池环湖重点区域实行退耕环湖,村镇搬迁;污染企业搬迁。体制及政策方面,滇池2002年成立滇池管理局,2004年设立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10实施河长制;制定《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

(3)治理成效

通过一些列处理措施,滇池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出现了生物入侵问题,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我国湖泊治理的机制矛盾剖析

通过回顾“三湖”的治理历程与成效,可归纳出我国湖泊治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缺乏一贯系统的思路指导,一个任务计划2-4年即告结束,难以长期实施更缺乏技术整合,也造成大量工程运行时间过短,后续无经费补充与人员管护,最终荒废。

(2)法律法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各项法规、条例等往往流于表面或只是系统概括而无法落实,可操作的法规条目也往往因执行力欠缺,无法发挥具体作用。

(3)外源污染控制力度不够,湖泊氮磷负荷仍然有增加趋势,这与各流域城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措施执行力度不足有很大关系[2]。

(5)偏重污染控制,而对湖泊水位调节、生物结构调控等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涉及生态恢复核心问题的技术手段重视不足。

(6)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衔接性差,研究人员与湖泊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性不够。

4 探索创新:对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的启示

4.1 转变视角:从湖泊治理转向流域综合治理

湖泊是区域的汇水终点,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流域范围大,入湖径流多,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湖泊污染的压力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污染排放,因此,不能就湖治湖,须从流域污染源头抓起,进行综合整治。

4.2 理顺关系:理顺环巢湖发展建设与巢湖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从日内瓦湖、华盛顿湖等国际众多临湖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建设不必然对湖泊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巢湖流域自然和社会属性,研究各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划定环巢湖生态功能分区[3],在此基础上开展控源减排方案,保持城镇、湖滨带、湖体各自生态系统的稳定。

4.3 优化技术;选择适宜巢湖的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的优化组合

巢湖具有诸多自身特点和相应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技术。例如,水位变化很大,湖泊滩地和植被易损且不易恢复,因此需要在水位调节工作的配合下才有可能进行生态修复技术;流域山体磷背景值高,涉及区域广,因此要实施全过程磷流失控制技术;主要污染入湖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因此使得河道治理过程中截污断流,不截污污染入湖的状况,因此要适时开展入湖河流多源补水的优化调度技术。

4.3强化管理:统一湖泊治理理念、成立湖泊管理机构,制定湖泊管理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巢湖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经验模式,缺乏足够的资料技术支撑。在空间尺度上,难以在流域层面对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在近、中、远期的时间尺度上,难以对各项治理工作进行有序安排。治湖工作涉及各方利益,需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平衡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利益。另外,在各项治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专门的湖泊管理机构来执行。目前,巢湖处于多方治湖的态势,很容易造成责权利不明,治湖工作相互重叠交叉、或者存在盲区等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长效巢湖湖泊治理理念与机制,成立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来统辖巢湖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许其功,曹金玲.我国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及富营养化控制阶段划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11)

[2]朱喜.治理“三湖”蓝藻爆发总体思路[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3]朱青,唐红兵.创新湖泊治理与保护思路,加快巢湖治理与保护进程[J].水资源保护,2013(7):54~55

注:本文系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FSK14D18

作者简介:

第5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字】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

一、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自96年以来,我国已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重点流域、湖泊、海域以及重大水利工程的“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规划中主要控制指标为COD和氨氮,主要污染控制对象为工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然而经过连续三个5年规划的实施,截止2010年,全国40%以上的重点水域水质并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目标。以“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为例,我国“三河两湖”实际COD排放量,超出规划目标20%~72%,而规划项目的完成率,也仅有43%~86.3%。

尽管我国近年来针对“三河两湖”等重点流域,开展了一系列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然而经过多年以来的努力,我国流域水水质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水污染问题仍非常严重。当前,流域水污染问题,已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失效原因进行深层次探讨,除治理资金投入量不足,治理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等因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够协调,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部门分割,机制协调性差

长期以来,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我国实行的是多部门参与、多层次分类管理的体制,由水利部门统筹负责,具体管理内容则由多个下属部门分别负责。然而这种管理的范围与管理的层次,均是根据地区和行政级别进行划分的,容易导致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整体协调性也较差。在相关政策或措施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再加上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长期低效的局面。

(二)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

流域区域和行政区域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区域划分形式,前者是以水文单位和河流作为中心所划分的区域,后者则是按行政管理范围所划分的区域。在我国新《水法》中明确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应实行由流域区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然而目前我国流域区域管理机制仍相对薄弱,水资源产权机制也不够完善,并具体表现为:

有的政府部门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在没有协商的情况下,擅自建设争水利让水害的工程,造成行政区域边际的矛盾;有的上游流域政府部门,则没有对当地排污企业采取有效的管制措施,严重影响到下游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有的下游流域政府部门,对上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缺乏相应的补偿,导致项目的开展缺乏足够动机与激励。

(三)管理机制手段单一

主要表现为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过于注重末端治理,而忽视了流域水质的预防性控制。例如近年来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都是针对流域水污染末端治理,而水污染的预防性政策则相对很少。另外,往往还过于注重工业领域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而忽视了农业领域和生活用水所造成水污染控制。

(四)公众参与机制缺乏

公众是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主体,然而在实践中,无论是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水环境保护都缺乏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正是由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方式以及程序等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导致多数公众的环境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事实上,正是由于流域水环境管理所牵扯的源点多面广,规范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使流域水环境保护更容易被公众接受,通过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将使得破坏水环境的各种行为受到有力的监督与管制。

三、我国流域水污染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为了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力度,保障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国应逐步建立起以流域为主体,并符合流域水资源特性的水污染治理机制。为此,应当专门建立以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为主要职责的流域机构,它作为流域区域内环境保护的最重要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对水域环境进行监管与协调,而流域内的地方政府和其它职能部门则作为决策的执行机构。

(二)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协调机制

一方面,在流域统一治理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政府各部门与流域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协作关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与纠纷协调机制,并真正形成一个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的责任体系,主要负责各部门之间互通信息、商议对策、调解纠纷、协调流域治理等各项行动;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开展跨行政区域的执法合作,通过建立并健全环保、水利等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执法制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流域内环境的监管力度。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辅助作用,实现污染治理的产业化

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应当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充分适应,以加快治理工程项目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以及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从而促进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进程。例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投资大、利润回收时间长,在缺乏政府支持和帮助的条件下,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和经营。

为此,政府应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设立污水处理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选择优质企业并特许经营,鼓励专业化公司承担运营等方式,并在财政、税收、信贷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予以扶持,以积极推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

(四)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强调公众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协调合作的方式,以形成流域内资源持续化利用的最佳管理模式。一方面,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通过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流域水水质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水污染通报制度等,以加强公众信息间的沟通与共享;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立法,以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与方式,从而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提供广泛的民众基础。

总结:

本文在对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并着重就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当前,流域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为此,我们应针对原有污染治理机制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通过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以真正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手段为辅助,并倡导企业与公众自觉参与的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型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正升.从行政分割到协同治理,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创新[J].学术探索,2014(7).

[2] 姬鹏程.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的建议[J].中国宏观经济与发展改革研究,2012(7).

第6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治理;对策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八成的疾病是由饮用受污染的水造成。中国有三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其中水污染造成高达九干多万人饮用水不安全。水污染已开始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污染治理工程达不到预期效果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是控制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出路所在。但近年来的污染治理工程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浪费了资金,挫伤了人们的治污积极性,致使水污染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程投资居高不下

投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污水治理工程的最实质问题,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周时又是衡量工程本身有无实用价值的关键。在水处理达到一定指标即我们获得一定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后,投资的大小成了衡量工程成败的重要指标。 若以很多的投入而得到极少的产出(指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则说明投资是低效的。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生化处理法还是九十年代的化学处理法,都存在投资高的问题。生化处理法,由于是由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作用,将其转化为生存、发展所需的能量,故而降解速度慢,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土建投资较高日处理8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两座沉淀地、一座曝气池等,土建规模近1000立方米,投资45万元左右,加曝气设备、泵、管线等投资超过80 万,而 COD 的降解量只有 300―500mg/L。对于现在常用的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技术,日处理500吨污水规模的设备投资约100万,加调节池、污泥池、厂房、管线等,共需投资约 50 万元。这样的投资 COD 降解量一般为400mg/IJ左右。处理好的污水除毛纺行业能用于洗毛工段外,其它行业很少能回用.至于冲厕、冲洗车间地面等,又因管线架设复杂、投资高也并无实用价值。因此,得到的只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明显。 这样的投资状况对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并无积极性可言,对有些企业来说甚至是一种包袱。投资过高问题严重阻碍了污染治理的进展,也是水环境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原因之一。

二、 运转费用企业难以承受运转费用的高低是水处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

运转费用一般说来由药剂费、人工费、电费、设备折旧费,维护保养费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高低直接反应设备、技术的可靠程度,同时又是直接影响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工艺运转费用就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水处理负担过重。致使水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药剂费售价太高。如1 吨碱式氯化铝价格约3300元,硫酸亚铁为400元左右。

2、工艺中动力消耗过大,电费太高。

3、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所需操作人员太多,人工费太高。

4、设备本身及所配电机、水泵质量太差,维护费用太高,如选用质量好的设备,则会增加投资成本。以混凝沉淀方法为例对 COD800mg/L的低浓度纺织印染污水, 用硫酸亚铁处理至 COD200mg/L左右仅药剂费、电费、人工费就要在 0.7-0.8元,而目前因对排放废水的氨氮指标也有要求,所以需在污水处理工艺内加入生化处理段。对 CODl200mg/L 的高浓度的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费用则要超过2.0 元。这样处理过的污水也只能循环使用部分废水至生产工艺中的粗处理工序,回用水量有限,经济效益不明显。更有甚者,运转费用之高超过治理污水以前的排污费。这对于经济效益第一位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由于运转费太高企业承受不了,污水处理设备时开时停,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干脆直接不用,治理设备成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幌子。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就是为“环保局检查时说得过去” ,治理污染成了种形式,出现污染源越治越多,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状。这应当引起环境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的重视。

三、设备使用寿命短

使用寿命过短可以说是现有污水治理设备的通病, 投巨资上的设备多则使用七、八年,少则三、四年。还有极少数的设备由于设计、制作存在严重问题, 不等调试运转正常就报费的。 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质恶劣。由于污水中时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有的还含有铰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就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产品质量低劣。由于技术服务单位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就存在问题。如设计时选取的保险系数过小,制造时选用的原材料质量较差,达不到标号,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等。另外,还有选用的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

3、工艺选择不合理。工艺选择不合理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的又一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所处理的污水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进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就会很快饱和,失去活性,就需要反冲洗活化.随着反冲洗次数的增加,饱和周期越来越短,以致全部失去作用。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使用条件,以延长使用寿命。

四、重点污染源难以治理

尽管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 但从成百上千单位的排水状况来看,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重点污染源却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魁。虽然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它们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协,左右了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重点污染源主要是造纸、酿酒、石油化:工等,这类型企业的数量不多,但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值很大。因此搞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措施。

但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状况来看.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水治理还未见有可行的技术。对造纸行业提倡的碱回收工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本方法只使用于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对中小厂家来说是行不通的。投资巨大运转费用高,出现严重的负效益。即使是大型造纸厂,运转情况也不理想,普遍存在运转费高于回收碱价格的现象。而对于利用黑液提取木质素磺酸钠的工艺,也存在技术不完善、投资高,管理复杂、产品销售不好的原因而一直未能推广。只有白水回收技术工艺简单、投资少,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白水不是造纸污水的重点,它的回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不大。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致于酿酒、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也没有可靠实用的技术重点污染源难以有效控制是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治理重点污染源便成了今后改善水环境状况的根本出路所在。

五、总结:

几点对策建议从水处理工程的目前状况来看, 水环境前景实在令人担忧,但究竟如何加以控制,有识之士提出厂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水污染防治工程谈几点看法。

1、水污染应该防与治结合。单纯强调治理不仅投资巨大,收效也往往不太明显。污染物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过程中设备、技术落后而浪费的原材料,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原材料浪费就越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差。因此,水污染一定应该从生产工艺上进行预防,提高工艺的科学性能和设备的先进性能,尽可能多地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轻污染。与污染治理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三同时”限期治理,环保目标责任制等, 应当在政策上督促和鼓励将单纯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改革工艺、设备,加强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减少生产中的浪费现象,选择无污染工艺、设备。同时,环保货款也应带有倾斜性,给予支持帮助,鼓励对污水进行防治结合的项目上。

2、加强对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由于环境工程起步较晚,环保技术市场管理没有走向正规化,一直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正常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当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服务市场进行管理,对服务单位的技术状况,设计、施工能力,以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投资、运行管理等进行严格把关,给企业当好参谋。企业则应当加强信息联系,对所上工程进行投标,展开竞争,对竞争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查、论证,选出投资最少,运行费最低,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案,保证工程质量。

3、有计划地抓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如果要使一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就应当重点抓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有计划地个个击破。而对每个重点污染源而言‘由于其治理任务重,建设工期较长.应当制订年度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日期和施工质量,而对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则应从工艺人手加以改造,减少排污量。对那些效益差的重点污染源应当坚决予以关、停、转处理,不能以珍贵的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

第7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污染,安全饮水,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91.25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等需要全面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尤为大的就是水污染问题。水污染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安全饮水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我们从水污染的源头出发,找寻水污染治理的方法措施,强调安全饮水的必要性。

二、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未巩固扩大,企业超标及偷排废水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部分已通过验收达标企业治污设施运行费用高、运行效果差,有的企业治污设施不配套或没有安全建成,少数被停产关闭企业未经许可擅自恢复生产,加上执法监督没有完全到位,个别企业仍超标排放污水。尤其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危害更为严重。

2.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生活污水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在水污染中的比重,已由原来30%上升到60%左右。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不低于60%。”但到目前为止,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这种局面如不迅速扭转,大量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势必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三、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全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2. 尽快制定污水处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

我国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政策和法规尚属空白,由于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我国有些地方建设小城镇和村镇污水处理厂依旧沿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标准,虽然地处远郊区甚至边远山区,却不考虑当地实际,导致污水处理厂迟迟无法开工建设,或者“建的起、转不起”。

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四、饮水不安全的主要成因

1. 水源污染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矿企业污水排放急剧增加,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乱倒,以及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等因素,造成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加之大多水厂的取水口选址没有经过专家论证,造成水源水质难以达标。

2. 资金保障不足。我国大多数水厂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都是由政府牵头、农民集资兴建。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建设标准较低。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大多数水厂处于亏损状态,所收水费只能维持水厂职工生活和水厂一般开支。一些管网破损严重,自来水“跑”、“ 冒”、“ 滴”、“ 漏”现象严重,供水不正常和末梢范围供不到水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地区人畜饮用的基本需求。其中,保障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事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当前水利工作中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地区的饮水安全仍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势必影响我国人口的生命和生活安全,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

六、饮水安全的对策

1. 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

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县域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

今后对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同时,应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专门技术型化验室,做好人畜饮用水水质的常规检测和抽查。

2. 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

根据各地要解决的用水问题以及当地区域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应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长远发展的科学性。水源地带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源,优质水源优先满足人口生活用水的需要。对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密集的自然村落,应设法集资建设集中式供水系统,并尽可能适度控制规模,做到供水到户;对于建设资金不足、农民收入比较低的自然区域,供水系统可暂先建到集中给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的问题。

七、水污染治理和安全饮水的意义

1.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当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因其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规律性,对乡镇领导来说仍是“新生事物”。因此,负责环境执法的当地环保局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与城建部门一起,摸清新建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设施间的密切关系,统筹兼顾,避免应用不适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减少单位运行管理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慎重考虑污泥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

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我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3.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饮水安全工程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污染和安全饮水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水污染在我国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的专家学者专心致力于研究治理水污染的科学方法,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水污染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饮用水也会更加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贵宝.中国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利科技2012.1.

[2]杨鲁豫等.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12.1

[3]吴祥禄.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J].华夏星火2013.5

第8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 水环境 水污染 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3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19-1

0 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40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飞速发展,总产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30% 以上,其无规划的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部门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人口分布中,农村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因此,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

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水环境基本上处于开放的状态,因此城市的污水处理也将影响到农村地区水环境。农村水环境的污染与城市水污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关于农村水环境污染与城市水污染相比具有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性、广泛性、可控性的特点。

2农村水污染成因分析

2.1农业生产本身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往昔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

2.2乡镇企业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并且以小型工矿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技术含量低。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且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环境。

2.3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村水处理设施欠缺。

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变化,如: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所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2.4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人们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环境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行为。只有人们整体的环境意识的加强,并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二者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整个环境问题的根本突破口。农村环境问题也不例外。

3 农村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农村地区是城市的大后方,是基本生产资料的产地,也是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繁荣。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3.1通过立法、经济等多种手段来防治农村水环境污染

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制定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再配合法规标准、监管执法、教育培训、治理技术等多种措施,这样就完善了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控体系。

3.2改善农村执法环境,严格执法

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立法以后,假如没有严格有效的执法,立法也就是一纸空文。若想加强环境执法,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需要合理的环境执法机构设置,加大对环境执法资金的投入,加强建设环境执法队伍等。现时,我国环境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各方面都较为欠缺,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我国环境执法出现不力。

3.3制定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参与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完善和周密参与形式以及过程,让农民自身定期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包括保护行为以及法律法规的修订添加。

3.4重视农村环保技术的应用

我国在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过程,应该积极推动农村环保科技创新,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解决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

4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日益严重的现象,必须对症下药,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遏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因此,要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水污染防治总结范文

【关键词】湘江流域 有限理性 污染防治

一、湘江流域污染概述

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扩张,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为湘江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质灾害频现;水生生态环境脆弱而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湘江水体水质也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复合污染,水体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沿线均有超标,而在衡阳松柏河、株洲霞湾港等江段重金属更是超标严重,湘江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频率增多,湘江长沙站水位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直至2012年10月10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二期工程完工,成功实现蓄水、通航、通桥目标,此状况才得以改善。

湘江流域水污染原因非常复杂,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交叉渗透、相互叠加影响的结果,具体来说有如下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污水排放不达标。全省主要的工业企业如冶金、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加工、机械等几乎都分布在该区域,尤其集中在郴州、株洲、衡阳、湘潭、长沙等城市,形成了郴州三十六湾、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等重要工矿区。产业结构偏重与布局不合理相互作用,使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零处理排放。目前,湘江干流及支流沿岸长株潭三市共有排污口698个,已截流457个。长株潭共有污水处理厂28座,总设计处理能力230.7万吨/日。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成为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第三,农业面源污染逐年递增。伴随着流域内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也跟随逐年增加,农村养殖业规模和数量都有长足增长,然而畜禽养殖基本都选择近水场地,用排水方便,处理率极低,农业面源污染俨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第四,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面临尴尬困境。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是以环境保护部门为主、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体制。政府方面的管理框架是横向与纵向交叉的矩阵模式,横向上是流域内同级政府部门;纵向上,分为中央、省和地方三级,实行上一级政府与部门的双重领导,构成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管理、部门管理、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具体到湘江流域,环境监测、预警滞后,应急处置迟缓,环保执法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执法能力薄弱,缺乏上、下游之间的地方利益平衡机制,地方利益主体地位无法协调认定,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一江同治很难收到实效。

二、有限理性模型理论主要观点

有限理性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前提条件。因为,人们很难针对每个决策产生的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预测,常常是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根据主观判断来进行决策。从而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有限,以及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因而作出的决策往往只是一种满意解,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次优决策,能满足需要就行。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者或活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仅具备有关被选方案的不完全信息。理性决策的前提条件是,决策者必须具备有关约束条件的完备知识,并且有能力进行必要的计算。然而,实际情况是,人脑不可能考虑到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的所有方面,众多决策往往是在约束条件极其复杂、决策者根本无力进行周密计算的情况下做出的,或者是在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及影响目标达成的情况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做出的。

第二,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将问题情境尽量加以简化,用一个简单得多的问题空间去替代真实的问题空间,使之在某种意义上更近似于实际。这是一个寻求满意式的程序,决策者以客观环境的信息为依据,按照现实情况调整欲望水平,同时,都带着一种对问题先入为主的印象行动,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往往也会影响到主体的选择性感知。在取得信息的过程中,他们也是有选择的,有的加以重视,有的遭到忽略。此外,决策者常偏爱那些表明问题能处于控制之中的信息,而不喜欢那些表明他控制不了的信息。

第三,信息搜寻行为的有效性受到所得到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的影响。尽管决策者对于不同目的的信息有着不同的搜寻战略,但搜寻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也不是穷尽的。当一项决策变得复杂,决策者山穷水尽时,导致一些超负荷的信息往往就会凝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决策者将不得不求助于调节机制,而这一机制与理性过程并不相符,通常情况下决策者不得不以近似来代替精确。此外,有一些决策可能是决策者凭直觉做出的,情感、人格等因素可能强烈地影响了决策者的注意力以及决策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从而导致主体作出非理性的决定。

三、基于有限理性模型构建湘江流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根据有限理性模型理论,并结合湘江流域水污染非常复杂的原因与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在构建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制定和贯彻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工作标准、基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执行者决策的各方面因素,以及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做到把监管的刚性与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

第一,理顺湘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湘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可采用有限理性模型理论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总体来统筹考虑。有序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抓住湘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是简单的末端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通过转变湘江流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并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提升全生产要素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和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和排放系数,对污染的环境和退化的生态进行修复、恢复和塑造,重塑景观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人文生态。大力推进综合整治、科学整治、工程整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推进流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大力提高能效和优先节能,有序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统筹规划下,根据有限理性模型理论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形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完善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机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下,基于有限理性模型理论,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依据轻重缓急,充分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敏感性、风险性、功能性、效果性、不确定性、公众参与性等排出优先顺序,并严格管理程序,进行前期的客观而科学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估论证。规划项目先急后缓,分阶段组织实施。既着力解决当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安全,又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源头治理;既重视水污染治理,又加强水生态恢复;既重视工程措施削减排污总量,又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污成果。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湘江流域各种水环境与生态问题。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作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行流域内门槛统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从源头上形成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