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企业的经营利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经营利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经营利润

第1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技术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人们在加强环境规制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就对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的影响,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由于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者缴纳污染税费,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会使得生产率下降,而且会造成产出减少、价格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此外,环境投资还可能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盈利性投资,从而对企业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后一观点由迈克尔·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称为“波特”假说。他们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创新补偿作用,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给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同时改进的“双赢”状态。

虽然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企业利润率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纸浆和造纸企业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技术模型比较了受规制与不受规制下企业利润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些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导致利润下降,也有些企业利润不受规制的影响。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数对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业在环境规制下的产出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产出和生产效率都有负的影响。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润函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1971—1994年间,环境规制对墨西哥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为负,但是对生产率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影响不显著,对生产率有负的影响。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间的权衡问题,这就要求环境规制政策在达到污染防治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利润率等的不利影响,甚至达到污染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目标。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与数据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选择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利润率的指标。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们的控制变量主要是企业规模。我们对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这样可缓解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方程的异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销售利润率,Cost是成本费用利润率,Size是企业规模,e是随机干扰项。具体而言,上述计量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销售利润率: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1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

3环境规制强度:对于环境规制强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学者们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原因在于,当企业面临较严格的环境规制时,会花费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我们采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成本)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企业的成本负担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必须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我们将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业产值以消除这种差异,即以每千元工业产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环境规制强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工业产值)×1000。4企业规模:采用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规模的测量指标。企业的生产总规模(生产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避免估计偏误。

我们选取的是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工业总产值,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6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等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环境规制强度是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各行业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及处理情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率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反应可能有滞后期,所以我们分别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期和滞后1、2期的影响。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

据表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环境规制对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11%。

(2)企业规模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每提高1%,二者分别增加0.28%和0.14%。

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从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根据波特等人的观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的信息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面对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投资于创新活动以满足规制政策的要求,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包括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过程(创新)补偿,通过产品补偿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过程补偿导致产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这些创新补偿效应甚至会超过由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企业利润率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来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Patent)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专利数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实力的一种度量,专利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控制变量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sP)。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科技人员、设备、资金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sE)表示资金投入;科技人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sP)。

我们使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估计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数据要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们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拥有专利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专利数增加0.23%,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激励作用。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从而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我国36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弥补并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2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建议

一、“营改增”执行后对房地产造成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阶段成本产生的影响

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说是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的形式主要为出让和划拨再就是转让等,在这些形式中主要以土地出让的形式比较常见。国家掌握这国家的土地的所有权,相关的企业以及个人只可以得到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其获得的形式就是支付给国家土地的出让金。按照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当前所出台的政策,对于是个使用11%增值税税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他们对政府部门所需要支付的土地价款能够在计算其需要纳增值税税额的过程中在其进行销售的金额中进行扣除。一般的状况下,土地的成本通常占到了商品房成本30%之上,这令其可以申请认定是普通纳税人的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可以所有减少。可是是不是可以判断作为普通的纳税人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还有财务的管理水平所影响。

(二)“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非常的复杂并且广泛,很多数房地的产企业都同时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房地产的经营,而房地产的开发建造同时还和建筑业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营改增”会对其自身的开发成本造成影响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出现的成本里开发成本占据的地位比较大,但是假如企业在征收增值税后能够获得这部分已经使用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就能够新增加非常多的进项税额,在增值税进行计税的形式分析这从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可是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发票的管理还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其业务多样性的限制。

二、当前情况下对房地产企业的改革相关建议

(一)提升企业自身财务的管理水平

财务的管理系统可以说属于一个企业主要的系统,财务自身管理水平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影响着其能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一不断变化的税制情境下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以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当前目标去对开发过程里出现的多种成本进行掌控。企业在房地产进行开发的时候出现的相关成本会在极大程度上对企业获得的利润造成影响,更主要的是按照“营改增”之后的相关内容,在对增值税进行计算的时候土地成本能够在销售额里剔除,这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因为土地的成本在进行开发的成本里有着十分主要的位置,因此企业只有强化成本的管理同时得到符合法规的凭证,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

(二)强化对上游合作企业以及发票的管理

在“营改增”这一体制变革的环境下,如何管理好增值税专门使用的发票已经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对企业的有关业务在会计进行处置过程中的相关的原始凭证是不是完善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着企业自身税负产生影响。假如企业可以获得的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的专门的发票多的话,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就代表企业目前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就会减少。同时加上作为普通纳税人的企业才能够单独的去给客户开出增值税的发票,所以房地产的企业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得到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的发票在选择和其合作或者是达成购销联系的上游企业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管控,尽可能的挑选一些有资质和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同时,还应该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会受到影响提升产品的售价,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企业之间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等条件的对比,防止其产生得到了更多能够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却消耗了很多的价款的情况。

(三)提升精装修房的销售比例

按照当前的法规,房地产商针对其进行销售房屋的装修费用也能够当成进项完成抵扣。在对营业税进行缴纳的时候,按照营业额的全额去进行计算,相关的房子,精装修的售价要比毛坯房高一些,房地产企业也会相应的支付多一些的税款;而“营改增”之后,情况就产生了变化,假如企业选择开发比较多的精装修的房屋,那么就代表其在对这些房屋进行装修的时候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和物料以及固定资产有关的专用发票并进行抵扣,从而在减少企业税负的基础上去给盈利创造更多的可能。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可以说遇到了十分严俊的挑战,可以说在这时房地产行业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责任,以往房地产的销售利润的提升速度显著降低。国家针对房地产企业所进行的税收调控也开始提升,另外企业所出台的所得税新申报表,以及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政策也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这种情况令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税收风险有所提升。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等都有着不同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伟,李卫平.基于营改增的建筑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4).

第3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1919年,美国杜邦公司财务经理唐纳德森创造性地发明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基本原理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一个系统,将财务分析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地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财务评价,使相关利益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进行更有效的财务决策。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对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杜邦体系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不能完全满足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需要等。虽然前人在相关方面进行了改进,但有的是单纯地将传统杜邦体系中利润指标全部替换为现金流量指标;有的只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但忽略了现金流量指标;也有极少既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也部分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但却没有结合实例进一步分析它的可行性。鉴于此,笔者在继承传统杜邦体系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反映现金流量的新指标权益经营净现率,并以该指标为新体系的核心指标,进行层层因素分析,构建了一个引入现金流量的杜邦财务分析新体系。

引入现金流量的杜邦分析新体系构建

(一)引入现金流量的杜邦分析新体系核心公式

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权益净利率

其中: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因此,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根据该公式,权益经营净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驱动因素: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杠杆贡献率。这三个因素又可以作进一步分解,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税后经营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营业收入

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净经营资产

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平均净负债

净财务杠杆=现金净负债率权益净现率

现金净负债率=平均净负债现金净流量

权益净现率=现金净流量平均权益

(二)新体系主要指标计算说明

1.权益经营净现率。权益经营净现率作为引入现金流量的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其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该指标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及资产负债表。

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评价收益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数据取自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

3.权益净利率。权益净利率是衡量资本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源自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

第4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一、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

(四)净利润=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所得税

当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产生风险时,是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补偿相应的资产质量风险。上述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中所指的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就是指金融企业经营当期所应提取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看出,连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纽带是资产减值准备。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一方面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准备的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各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抵债资产。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现状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呆账准备,执行的是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即“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最高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基本上是按照年末呆账准备金资产余额的1%差额提取,尚未依据谨慎性原则,以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两种计提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举例如下:

可以看出,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应为133.5亿元,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0亿元,二者相差123.5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不足的情形大抵如此。

三、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

鉴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沉重,且在短期内难以足额计提准备金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模拟计提准备的方式建立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利润考核体系的设想如下: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经营利润=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含消化不良资产)

由于尚未实施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除了通过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外,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贷款以外的其他不良资产。

(三)账面利润=经营利润-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当期消化数=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

(四)净利润=账面利润-所得税

(五)考核利润=本期账面利润+X(上期数)+Y(上期数)-X(本期数)-Y(本期数)

X是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

Y是指除不良贷款以外未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不良资产的预计损失金额。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

上述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账面利润相同,经营利润不同。

2000年与2001年账面利润相同,但当期准备金提取及营业外消化不良资产数2001年要大于2000年,说明2001年不良资产消化力度要大于2000年,反映在经营利润上,表现为2001年经营利润大于2000年。

B: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考核利润不同。

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相同。但2002年考核利润要好于2001年,可以看出2002年资产质量改善幅度大于2001年,说明除了通过核销途径外,2002年资产质量保全工作要优于2001年。

C: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账面利润不同。

2003年与2002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经营情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情况基本相同。只不过2003年度多核销了不良资产,在经营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表现为2003年账面利润小于2002年。从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够体现资产质量的效益,是夯实资产质量后的效益。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尚未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制度,账面利润并不能真正体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时,在大量不良资产不能按照谨慎性原则足额计提准备的客观背景下,也需要客观衡量国有商业银行消化历史包袱的进度。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

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最终的构成情形:

当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和其他不良资产损失全部消化完毕后,考核利润与账面利润完全一致,“考核利润”的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后,对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构成,当期消化数就表示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或转回)的贷款损失和其他各项资产损失,经营利润即指利润总额,账面利润即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四、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

利润考核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从更深刻的意义看,多层次利润考核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将资产的安全性与经营的盈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和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注重企业未来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做到既保持账面利润的适度增长,又要把账面利润最优与压缩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必须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出发,树立起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不能只看到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风险,还应该看到不良贷款以外的风险资产中存在的隐患和损失。

(二)建立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掌握银行现有的资产质量情况。以往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主要体现在不良信贷资产上,通过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现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对不良信贷资产以外的风险资产缺少监控考核,也无从掌握其他资产损失情况。为此,建立涵盖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就成为管理的必然选择,重点是建立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全面掌握非信贷资产中的风险损失情况。

(三)非信贷资产的分类及风险。非信贷资产是相对于信贷资产而言的,在整个资金运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构成了非信贷资产。按照非信贷资产是否生息,可以将其划分为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包括存放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看,非信贷生息资产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业务以外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无息资产是指由于经营需要或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包括现金、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等。

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同时来源于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当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造成偿债能力不足时,生息性非信贷资产就产生了风险。无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从“资产”的内涵看,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无息资产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已经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时,风险随之而生。非信贷风险资产就是指非信贷资产中具有上述风险和损失的、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资产占用或垫款。

第5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7月29日松下电器产业、索尼、东芝三家家电巨头了,2008年4~6月期经营业绩报告。平板电视等产品海外地区销售顺利的松下电器,2009财年1季度实现净利润730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高达85.7%。另一方面,由于数码产品和半导体产品价格下跌,索尼公司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50%减至349亿日元,东芝则收获了净利润亏损116亿日元的财政赤字。同时索尼公司表示2009财年全年度盈利状况不容乐观。三家家电巨头2009财年1季度经营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舆论认为松下电器产业的一枝独秀,势必将给予日本其他家电巨头以强大的生存压力。

松下电器在除日本地区以外的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增幅超过20%,经营利润增幅刷新历史记录达到48.2%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095亿日元的海外市场经营利润更是创下松下电器产业海外市场经营业绩的最高记录。同时,松下电器产业在受到金融次级贷危机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美国市场销售收入增长11%,创下了2865亿日元美国市场销售收入的优良业绩。松下电器产业总经理上野山实先生感慨地向记者表示:“去年,基于贴紧市场的目标所进行产销一体化组织再造的成果凸显出来了。”

2008年4月27日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所的2008财年的决算报告显示:2008年松下电器产业全年销售较07年度微降0.4%减少至90689.28亿日元,不过,经营利润则同比增长13%增加至5194.81亿日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9.8%达到2818.77亿日元,创造了该公司历史最高记录。

其中:负责生活家电产品产销的电器部门的销售额为12830亿日元同期增长6%,占到松下电器产业整体销售的14%。商品别方面则是冰箱同期增长9%年度销售额达到1104亿日元;空调同期增长9%增加至2,722亿日元。

在4月末的年度财报中,松下电器产业预计2008年度将较2007年度增长1%,销售额达到9.2兆日元。并将「保持持续增长轨道、「强化收益体质作为2008年度的两大经营方针。

事实证明,松下电器产业的经营方针已经奏效。但是,在美国次级贷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低迷态势下,松下电器的经营改善并不好走。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7月29日2008年1季度(4月1日~6月30日)决算报告显示:08年1季度销售额为21519亿日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经营利润:1095亿日元(48%),税前利润:1192亿日元(同期增长42%),净利润:730亿日元(同期增长86%)。销售额同期下降,利润高幅增长,对于松下电器而言显然是“喜大于忧”。但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担忧会不会变为更惨重的现实。

该财务报告同时显示:松下电器产业销售收入减少和利润增长都与减收的理由都和Victor的出售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松下电器产业而言销售额虽然减少了,但是由于作为其经营成本主要构成的贩管费(销售费及普通管理费)大幅度的削减,从而为松下电器带来经营利润的大幅增长的优异业绩。

从业务部门经营业绩来看,作为松下电器产业主力产品的AV机器和数字AVC网络部门创纪录的实现了9755亿日元 (同期增长5%)的销售额,从而推高了整体销售。电视产品(同期增长26%),DVD录像机(同期增长13%),数码相机(同期增长9%)销售顺利,则为松下电器产业不至于出现两位数以上的销售额下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另外,白色家电包括美容家电的电器部门销售额达到3427亿日元(同期增长1%)与前几年的销售状况基本持平。虽然松下电器引以为豪的压缩机业务则出现了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不过由于冰箱和滚筒洗衣机的增长顺利而抵消了压缩机业务下降的不利影响。而占到电器部门销售额近3成的空调产品则实现了1007亿日元的销售额 (同期增长1%)。

虽然面临全球性原油、原材料价格上涨,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不过,松下电器仍然坚守其4月27日年度财报中所确定的2009财年经营目标。确保实现的销售额:9.2兆日元、经营利润:5600亿日元、税前利润:5000亿日元、净利润3100亿日元。

2009年度对该公司来说,相当于从2007年度开始执行的3年经营计划-「GP3计划的第2年的年度。而GP3计划最核心的关键数据则是:2009年度销售额10兆日元,ROE(股东资本利润率)10%。

从这一点来看,松下电器产业在08年1季度的开门红,无论是对于该公司自身经营的信心,还是对于企业的股东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则说明松下电器要在2009年度实现达到10兆日元级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就必须从现在起保持领跑行业的优势。

另一方面,索尼公司PSP游戏业务的财物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数码相机和个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受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价格下跌双重冲击。因此造成销售额仅增长0.1%增加至1兆9790亿日元,经营利润则较去年同期下降39.5%减少为734亿日元。索尼公司公告中同时预计全年经营利润较08财年将下降11%减少至4700亿日元,净利润将下降350%减少至2400亿日元左右。 因此,相关人士认为:索尼公司要实现复活的目标,看来还有一段非常漫长充满坎坷的道路要走。

第6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虚拟企业简易会计是指一种为了反映、监督、预测、决策、分析、考核短期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的资本构成、技术构成、资产构成、成本耗费、税务计量、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模式。笔者借鉴以美国、英国为典型代表的“投资主导型”会计,设计虚拟企业简易会计,其特点是会计准则由社会各专业团体负责制定,强调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服务,维护投资者的权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对虚拟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

二、虚拟企业简易会计制度

虚拟企业简易会计核算应当以虚拟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其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合作期间的技术网络、生产网络、营销网络为前提;以公历制,按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合作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以虚拟企业成员确定的货币币制作为记账本位币,其他成员所在国货币一律要换算成记账本位币;采用借贷记账法;记录的文字采用虚拟企业成员确定的文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使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递延税项”等跨期摊配类科目;不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不采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包装物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等调整类科目,将折旧摊销直接减少各项资产;资产减值直接作损失处理,冲减当期经营成果;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采用电子网络技术处理并进行电子介质备份,同时用纸介质作备案;解体前应计提虚拟企业的会计档案的保管费用。

三、虚拟企业简易会计科目

由于虚拟企业的特性及其会计制度的局限性,虚拟企业简易会计科目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具体设置:资产类科目:货币资产、存货资产、投资资产、债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类科目: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薪金、应付税金、应付利润;权益类科目:资本、资本溢折价;收入类科目:经营收入;费用类科目:成本耗费、比价损益;成果类科目:经营利润、利润分配。在一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四、虚拟企业简易会计的账务处理

1.资本构成的账务处理。虚拟企业成员可用货币、有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其他财产权等各类资产出资,但出资应当是虚拟企业成员的合法财产。虚拟企业成员应当按照虚拟企业电子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出资数额和缴付期限履行出资义务。虚拟企业成员若以货币出资的,应当按照选定的币种,按直接标价法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成员用非货币方式出资需要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资本评估。虚拟企业接受其成员投资时,账务处理为:借:货币资产、存货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记账本位币);贷:资本——某虚拟企业成员(虚拟企业选定币种计量单位×他国货币交换比例)、比价损益(“比价损益”有时可能在借方)。当成员退出或虚拟企业解体时,做上述反方向会计分录即可。

2.虚拟企业技术构成的账务处理。虚拟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销售等网络技术构成由虚拟企业成员共同提供,但不得以侵犯他人网络技术为原则。虚拟企业成员的网络技术可用货币计量进入会计核算体系,应在接受网络技术时,借:无形资产——××技术(评估价值);贷:资本——某虚拟企业成员(评估价值)。退出时做上述反方向会计分录。

3.虚拟企业采购本企业品牌的账务处理。虚拟企业将本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交给本企业确定的生产厂家进行生产时,一般不作账务处理,只做备查记录。按照本企业与生产厂家签订的品牌产品的数量、质量、完工期等具体协议采购本企业品牌产品时,借:存货资产(采购价值);贷:货币资产、应付账款等(采购价值)。

4.虚拟企业成本耗费的账务处理。虚拟企业在设计、流通、销售中发生成本耗费时,借:成本耗费(实际耗费额);贷:货币资产、存货资产、投资资产、债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实际耗费额)等。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包装物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等时,采用直接减少各项资产的方法编制上述会计分录,便于各会计期间掌握各项资产的增减情况,提高透明度。

5.虚拟企业销售品牌产品的账务处理。当虚拟企业出售品牌产品获得经营收入时,借:货币资产、债权资产(销售收入额)等;贷:经营收入(销售收入额)。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借:成本耗用(采购价值);贷:存货资产(采购价值)。

6.虚拟企业经营成果与分配的账务处理。虚拟企业的经营成果由经营收入与成本耗费所构成,在结转“经营收入”时,借:经营收入(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贷:经营利润(经营收入本期发生额合计)。当结转“成本耗费”时,借:经营利润(成本耗费本期发生额合计);贷:成本耗费(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若“经营利润”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则为虚拟企业的当期经营利润,否则为当期经营亏损。

虚拟企业的利润或亏损应由成员单位依照虚拟企业的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或分担,且必须在虚拟企业成员生产经营期间(即解体之前)分配或分担完毕,不留任何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的尾巴。若要再次合作,则重新建制建账。虚拟企业损益的分配与分担

按下列方法处理:按原始投资额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适用于投资额在虚拟企业存续期间不发生增减变化,且各成员在虚拟企业的劳务量相同;按年末投资额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适用于各成员在虚拟企业存续期间有提用投资额的情形,且各成员在虚拟企业的劳务、管理方面付出了大致相等或完全相等的劳务量;按加权平均投资额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适用于各成员在虚拟企业期间既有追加投资、又有抽走投资的情形,且成员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相等或大致相等;按固定比例法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要求各成员的投资、劳务、管理方面的投入量固定不变;按平均分配法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要求各成员的权责利完全相等;先按投资资本付息(股利),后将剩余部分再平均进行分配和亏损分担,适用于各成员投资额完全不相等,且各成员的职责大致相等或完全不相等的情况;先按薪金(效益工资)、奖金、津贴分配,余额再平均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适用于各成员在劳务、服务、管理诸方面所付出的劳务完全不同,但各成员的投资额完全相等或大致相等的情况;先按资本付息,后按薪金、奖金、津贴再平均进行利润分配或亏损分担,适用于各成员在投资、劳务、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完全不相同的情况。其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贷:资本、货币资产等科目。

7.虚拟企业税务计量的账务处理。在税收方面,由于各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各所有制的税种、税基、税率、税期不同,应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原则,按各虚拟企业成员的计税所得额与一定比例计征所得税,既简便易行,又可防止偷税漏税事件的发生。税款缴纳,各虚拟企业成员不得自行处理,应由虚拟企业统一计缴。计提时,借: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税额);贷:应付税金(应交所得税税额)。上交时,借:应付税金(应交所得税税额);贷:货币资产(应交所得税税额)。

第7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营利医院,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15%。哥伦比亚卫生保健系统为全美最大的卫生保健系统,拥有203家医院——即属营利性的。

所谓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的区分,并不在是否获利。所有医疗单位,包括公立医院都必须有盈利,否则必将倒闭。olive view医院为洛杉矶县资助的公立医院,年预算2亿美元,县政府资助5千万元,其余也靠自创。营利与非营利医院真正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业主把开办医院所赚取的利润投资于其他营利活动,而后者的利润仅用于医院自身的发展。

㈠利润分配方面

非营利医院的利润不可再分配,在美国,法律规定非营利医院的全部利润只能用于非营利目的活动,如社区的免费医疗、科研和社区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投资。美国税务机关对非营利医院经营利润的使用去向有严格的审计办法,非营利医院必须经税务部门确认自己的经营利润完全用于社会服务。同时在非营利医院,医生工资水平也是经过相对于同等教育水平和工作条件下的其他行业人员工资严格测算出来的。例如,根据华盛顿州法律,1999——2000年度住院医生的年薪第一年为33684美元,第二年35916美元,第三年37944美元,第4年39996美元。营利医院的利润可以分红或由业主投资到其他营利活动。

㈡税收政策方面

联邦法律规定,非营利医院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捐赠免交所得税。同时,向非营利医院捐赠物资的个人免交部分收入税款。由于美国实行累积税率制度,收入的相当部分要作为个人所得税交出,免税政策鼓励了高收入阶层向非营利医院捐资。而营利医院则无上述税收优惠,必须向企业一样纳税。全美非营利医院,年免税额为85亿美元(1996)。

㈢经营成本方面

在自由竞争的作用下,营利与非营利医院的经营成本趋于相似。据一项研究结果报告,1995年,非营利医院每住院人次成本为$4988元,而营利医院为$5043元,非营利医院利润率为3.65%(免税),营利医院税前利润率为9.27%(税后利润4%左右)。两类医院的经营成本(多数统计数据)没有明显差异。

㈣服务内容方面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营利医院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赚钱的项目上,如心脏病治疗。而非营利医院存在大量非常赚钱的新技术的同时,也开展大量不赚钱的项目。营利医院对经营项目的成本效益有非常严格的核算,不会轻易投资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近年来,有些公众对非营利医院的慈善服务不甚满意,有些州提出非营利医院得到的免税政策应该予以重新评价,加州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20%的非营利医院没有提供与其免税额相当的社区服务(无补偿服务),相比之下,某些营利医院也作了许多的慈善事业,甚至与某些非营利医院所作的相当。

㈤服务对象方面

营利医院大多集中在富人区,而非营利医院分布在种种社区中,欠费问题突出。美国也有穷人及欠费问题(联邦政府贫困线标准为双亲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6036美元[1996年]),crozer-keystone保健组织有2.2亿美元因为拒付和延期付款而落空。

第8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价值创造及能力。

【关键词】价值创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现在,站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视角,将价值创造和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使价值创造成为指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指向标,探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问题是一项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建立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关注企业的真实价值创造表现及其能力,将有助于推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的持续关注和真实价值的深入挖掘,也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价值创造投资理念的培养、普及。

一、企业价值创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关系分析

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价值创造规模大小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好坏,投资者所要发现的是真正具有价值创造能力且能够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企业的价值大小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就是指能够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价值驱动因素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两大类型,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财务价值驱动因素和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两种具体类型。因此,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仅评价企业价值的大小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尤其是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

对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借助于股东价值创造链、关键因素驱动树等工具。按照已有文献对股东价值创造环节的描述,可以总结提炼出反映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这三种能力基本概括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内部管理关键驱动因素之非财务活动的一面,构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呢?这可以借助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根据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应该是利用与企业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对其在未来经营期限内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进行贴现之后所获得的现值之和。可以看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表现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收益、增长与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未来收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创造出高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应该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增长性,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过程中,还应该关注企业的增长能力。此外,企业若要持续、健康地经营下去,必须具备较好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即企业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稳定生存与不断发展。偿债能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小,进而也会影响企业价值。总之,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应该从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分析,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价值创造表现,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二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可以从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表现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最终体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表现的好坏。

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正如前文所述,要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既要衡量其创造价值的大小,又要反映其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而创造价值表现和能力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使用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整体特征,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为了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中,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但具体选择评价指标时,还要考虑到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就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而言,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主要依赖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而无法全面了解属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的非财务活动情况。因此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无法引入过多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另外,许多非财务指标存在不易计算与衡量的问题,而财务指标的客观性比较强,其数据较易获得。因此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在可计量与可获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非财务指标。

(二)基本指标与行业特色指标相结合,突出行业特色

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其所处的行业背景。正如AlanC.Maltz等人(2003)所说,由于一套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适用,所以可以先搭建一个业绩评价的通用框架,企业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在其中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建立起唯一的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可以建立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选择模式,这样使用者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行业背景设计完整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搭建一个用于指导使用者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就是将每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两大类型。前者反映所有上市公司的共性,后者体现被评价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生命周期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比如制药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是研发能力,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关键;而对于电信业,则市场营销能力更为关键,因此有必要引入客户满意度指标。因此,在建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时,尤其是在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价值创造表现指标和价值创造能力指标构成。价值创造表现评价指标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价值创造能力指标包括营销能力、营运能力和研发能力等。每一类指标体系又区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本文主要探讨通用指标的选取。

(一)盈利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EVA、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其中,EVA是从股东角度定义的经济利润,相对于会计利润,它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结果,是盈利能力指标的首选指标。尽管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上市公司资本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该指标的计算与EVA有共同之处,其内涵基本被EVA所涵盖,为了避免重复,不选持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的是公司对资产的运用效果,销售利润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商品经营盈利能力。由于一个企业要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应该主要看其经营性的业务创造价值能力,而经营利润剔除了“听天由命”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经营利润要比营业利润更能够反映上市经常性业务所创造的价值。这样,盈利能力指标包括EVA、总资产报酬率、销售经营利润率。

(二)偿债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笔者认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不能精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短期偿债能力,选用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之比)可能更为恰当。

(三)增长能力指标的选取

增长能力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发展性和持续性。上市公司若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在股东权益、利润、营业收入和资产等各方面谋求协调发展。在这四项增长能力指标中,经营利润增长率与股东权益增长率更能体现出公司增长的效率性。若没有经营利润的增长,销售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无效率的增长。无论是销售的增长,还是资产的增长,投资者最终期望的都是股东权益的增长。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作为增长能力的评价指标。

(四)营销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销能力可以考虑以下评价指标:1.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它是保持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驱动因素。营销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客户满意度也高。2.市场占有率,它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从结果角度反映了营销能力,营销能力越强,相对而言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3.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销售方面的投入,它是支撑公司营销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太高又会降低公司的营销效率,因此应该保持在合适的水平。

(五)营运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运能力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尤其重要,因此可以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另外,还可以用管理费用占资产比率来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费用应该扣除那些与管理不直接相关但按会计处理方式计入管理费用的项目,如研究费用。

第9篇:企业的经营利润范文

没能找到中国的Groupon,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中国总经理蒋晓冬眼神掠过一丝遗憾。毕竟远在太平洋彼岸,他的美国合伙人借助Groupon成功上市,让NEA一举超越红杉资本等老牌风险投资机构,荣登去年美国最赚钱VC机构。

“中国缺乏诞生Groupon的土壤。”蒋晓冬无奈地摇了摇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诞生团购网站5877家,但同时,运营中的团购网站数量已由当年7月的峰值5188家减少至年末的3909家,全国范围内已有1968家团购网站在激烈的竞争中关闭、退出团购市场,占所有运营团购网站总数量的33.5%。

团购业已被集体抛弃?面对风险资本的冷漠,苟延残喘的其他团购网站,不得不踏上转型O2O(Online To Offline)的自救路,只是O2O能否成为团购网站的救命稻草,依然充满变数。

中国没有Groupon?

是新“庞氏骗局”?还是团购网站的奇迹?

去年底,Groupon在一片争议声中完成了IPO使命,在IPO前一刻,Groupon奋力交出一份亮丽季度财报:2011年三季度营收4.3亿美元,同比增长426%运营亏损仅为170万美元,占营收比例减少至0.5%,似乎离扭亏为盈仅一步之遥。 尽管争议不断,但Groupon的上市,仍然让背后的创投股东――NEA名声大噪。但寻找一个中国的Groupon,蒋晓冬似乎找不到“来电”的感觉。

Groupon首创的“网民省钱、商家出名、网站抽成”的三赢模式吸引了强大的风险资本,使其顶着2009年与2010年运营亏损高达8421.5万美元与2.18亿美元的压力仍然存活下来,并成为首家实现IPO的团购网站。

可惜的是,蒋晓冬却没有看到上述三大基因同时降临到一家中国团购网站。

“2011年前,部分团购网站还具备先发性与资本支持,但现在三大要素都不见了。”蒋晓冬表示。过去一年,他看到的不是团购网站去努力补齐管理能力以提升经营业绩,而是为跑马圈地而牺牲经营利润。

“Groupon用户在参与团购消费的生命周期产生的利润是正值,而多数国内团购网站的财务模型显示用户生命周期的利润贡献度却是负值。”蒋晓冬举例说,比如获取一个用户的运营成本(包括广告与促销等开支)是100美元,在生命周期内销费额是500美元,以Groupon当前30%-50%毛利率测算,团购网站从用户身上至少赚取150美元,足以抵消用户运营成本并产生经营利润;但按国内多数团购网站普遍5%-10%毛利率测算,用户对团购网站产生的经营利润最多只有50美元,是不能覆盖团购网站的用户获取成本的。

而国内团购网站低利润运营的背后,则是为了跑马圈地,越来越多团购网站采用以定金预付或奖励形式将返点“补贴”商户的低价团购促销行为。

O2O成救命稻草?

“其实团购网站跑马圈地的背后,有着自己的利润账。”一位不愿具名的风险投资家透露,去年他接触过数位团购网站创始人,对方直言不讳地表态,扩大规模就是为了吸引更多风险投资,“他们把风险投资看成是持续扩大业务规模的现金奶牛,只要挤进行业前三名,就有机会IPO,实现所有参与者的财富大丰收”。

甚至部分中国团购网站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将团购范围拓展到服装鞋类、IT数码等商品,尽管后者迅速沦为“鸡肋”。

去年7月以来,随着海外IPO市场陷入低迷,倒逼投资银行给国内企业海外IPO的估值远远低于项目企业PRE-IPO的估值。

“尤其是团购网站,一时成为风险投资的禁地。毕竟全球经济放缓,资本市场更欢迎有实际经营利润与现金流的公司上市。”上述风险投资家透露,彼时他忽然发现主动出让团购网站控股权而急于融资的企业创始人越来越多,而他听到的,则是越来越多团购网站裁员或拖延商户货款的消息。

而今,剩下来的团购网站正在寻觅转型之路。蒋晓冬则把目光投向O2O(Online To Offline)――远比电子商务市场更庞大的本地消费领域,因为这个模式“可以被认为是团购模式的一种延伸,即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类团购模式,也可以说是基于Foursquare(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的新型B2C业态”。

去年NEA在中国仅有3笔投资,投资灵感来自于蒋晓冬从Groupon业务创新中嗅到的新商机。其发现,基于大量客户以往消费数据与购买行为分析的基础,重新建立的有针对性促销的团购服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它恰恰弥补团购网站经营的两大瓶颈,一是用户消费的频率有待提高,二是难以给商户带来可持续的业务收入以及增加长期合作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