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技术研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创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名称:甘肃省非艺术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营造实验课程研究(GS[2015]GHB0919)
为了让实验课程教学达到实验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考核方法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课程活动的质量。
一、非艺术设计院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现状
(一)考核方式单一无创新考察
创新意识是设计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非艺术设计学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作品和实践报告,非艺术类院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依托工科性质的量化标准,这种模式不符合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实验报告考核方式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实践和设计实践课程的要求,导致非艺术设计类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考核不符合专业特色,考核方法不完善,不能科学的制约评价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实验情况。很多非艺术设计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实验课程,值体现在设置中比重相对较大,但在教学管理和考核上却淡化了对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要求,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验与工科类实验的区别与特殊性。
(二)实验课程考核的主观性
艺术设计实验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及过程都主观制定,随意性很大,对实验课程考核只停留在实验报告和平时考勤,对学生实验真正的意义无涉及,缺乏科学性,作品考察只作为辅助参考。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实验不重视,应付心态较强。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不同专业考核要求相同,平时实验考核没有考略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未从专业角度出发有效进行评价,没有达到考核促进培养的目的。
(三)实验课程考核缺乏公平性
非艺术设计院校考核实验课程内容由任课老师自行自定,学生不了解老师的考核标准,出现了老师在考核评分中的随意性和人情分的影响现象,考核评价缺乏公平性,考核标准缺失。使实验课程考核不能反映教学效果,实验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无法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四)实验课程考核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要求分数过关就好,对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他们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习习惯依然是高中的学习状态。实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有设计方案或者制作等,学生能力不行的有找人代做作业的现象。这样的实验考核方式只看结果和学生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的要求。使学生养成应付的心态,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重视不足,无法认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的情况的意义和目的。
二、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课程教学考核是一个多重评价综合性的问题,它既包括学校、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效果的评定也包括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评定。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和考核,对实验教变化性学水平和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实验课程教学评价团队
艺术设计是一门教学模式灵活的课程,具有的不同专业方向的应用型学科,因此特定的课程性质决定校内外实验课程环境的多变性的特征,也使得不同专业方向实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考核评价方面,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对应性的进行实验教学环节当中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考核,结合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邀请一些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行业领域里的专家,组成评价团队进行课程考核评价,一方面让学校对专业特点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专业情况,给予后续就业打下基础。对教师的实验课程指导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同时给予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改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实验课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每门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将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展示,实验教学评价团队给予指导和评定,改变通过学生实习报告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检查评价水平,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评价分数或一个简单结论的做法,结合多方意见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完善改进,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促使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开展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采取不同的评教方法,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地实验课程考核的方式,如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将学生实验课程过程中的作品参加各类各级竞赛,也按获奖等级计算不同的工作量。也可以通过选课的情况体现教师的评价情况,学校一般采用学分制,每门课可有几个老师同时带,选课人数少的,会自动取消教师课程,通过由学生从多角度对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课程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建立实验课程学生考核体系
对于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形式,由教师、学生、教学评价团体共同构成评价的主体,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实验过程由学生互评,占分30%;实验态度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由教师评占分40%;实验的成果可由相关考核团队进行评价,占分30%;通过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的考核和督促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态度,教师通过学生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真正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对知识和内容进行调整,在企业团队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中可以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四)注重实验课程过程考核
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其考核方法应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例如艺术设计绘画技能、手绘技能的实验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该实验课程重点在平时的技能训练过程。实验考核应该采用过程考核的思想方法。从课程前期准备、课程过程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过程中技能掌握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报告和作品等方面来考核绘画、手绘能力作为实验考核的结果。在实验课程过程考核方向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艺术设计类的学院的考核标准。美国教师采用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过程的的理性化评价标准,包括出勤率、平时课堂的实验过程问题解决能力,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最终完成的作品几个方面考核。实验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表达次数及能力、对实验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和其他同学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比较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学生不会出现作业拖拉的现象,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结果。实验课程过程中的比较和评价通过作业展览形式表现。可以借鉴的是,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考核中,加强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评价,不再是对学生实验课程结果的评价。实验课程教师可将一门实验课程分若干时段考评。在老师的实验考核也注重过程考核,教师多进入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客观的做出成绩评定。
(五)建立实验课程整体考核体系
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包含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侧重对过程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指导过程,而且也要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监督教师和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实验能力的提高。因此,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也要有专项评价也要有综合评价,能反映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实验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其考核标准可以部分量化,对于较难评价的问题,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价。重点的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方式细化,其课程评价体系中应包括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结构的评价、课程设置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等方面。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获取评价信息、信息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处理五个阶段。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的制定应该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实验评价系统。评价的过程同时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出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不是成为被动的接受评价的产品。考核过程中教师、学校要通过应当吸收多元化评价主体们的意见,而不是为了满足单一评价主体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的实验教学发展计划。学校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中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办学风格,这才能满足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非艺术设计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生们的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水平,艺术设计实验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仅对学生实验过程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仅凭一个作品或者一纸试卷,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组件考核评价团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灵活和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考核,针对艺术设计不同专业建立立足本装也发展特色的考核评价细则。及时反馈实验课程中教学的不足,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课程中能力提升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适应以后的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锦林.艺术设计专业重过程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4(5).
一、通过研究,我认为数学实验应具的作用
1.激发兴趣的功能。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泼墨实验,学生能得到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3.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验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模式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起源于人生的需要,无论个人或全种族,其所取的途径必由具体以达抽象. 所以,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推理才能开始。”
2.活动与实验。
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以2-4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的结果作出清楚的描述。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利用软件“几何画板”演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随着点在圆周上的运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一目了然. 这是传统的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3.讨论与交流。
这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去,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数学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发言、提问和总结等多种机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进行整理,明确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归纳与猜想。
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阶段;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变化。经过本人对新课程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收集与对数学实验的理解,整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认为数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四种模式:
(1)知识再现型。知识再现型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强调数学活动过程的再现,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对知识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数学知识的抽象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遵循的途径加深认识. 以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课堂实验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有关勾股定理的起源及证明资料,再自主选择某种证明方法,借助几何画板或其他手段动手再现历史上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样,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2)规律验证型。规律验证型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即通过数学实验,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检验数学概念或规律的真伪。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新结论时,往往在心理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有障碍,使新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例如,对于数学中的某些公式和定理,单纯通过数学推导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往往效果不佳,而通过数学实验对新学知识加以验证,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规律具体化、直观化、则能增M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3)问题探究型。问题探究型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确认探究问题――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归纳总结。该数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前沿展望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思维。计算机的出现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未来的计算机科学将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已经成为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很多信息。例如:获得期刊文献、获得各种资讯、了解天气状况、各种新产品的信息、世界经济及军事的发展趋势等。每当人们在悠闲地环境中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电子新产品时,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更促进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得地球村的实现逐渐成为一种可能。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目前,只要人们登录各大新闻网站的科技板块,就会发现各种新型的电子产品已经占据这些板块的大半江山。这些电子产品是如何发展成这样的先进状态,未来它们又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说明了这一切。
人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算盘、帕斯卡计算器、布莱尼茨机械计算机、巴尔其的差分机、阿塔那索夫-贝利计算机、ENIAC计算机等的发展。人类直至1946年2月14日产生了ENIAC,计算机才正式投入使用,人类才正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它原本是为了计算导弹而设计的,但是由于其设备的造价十分昂贵,只能局限于在军事领域使用。直至1982年,人类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产生,计算机才逐渐走向普通家庭和一些中小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家庭已经完全拥有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例如: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这些先进的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三、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具有的特性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广泛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世界风光、网络购物。再例如:一些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超级强大运算能力代替了人类对商业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计算机这棵参天大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智能性和专业性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晶体管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计算机也正向着智能性和专业性的方向发展。例如: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需要来对计算机进行各种更新与改装,有的还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做各种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这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在应用领域中更为人性化的一面,也充分显示出计算机在个应用领域的专业性。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来提高个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另外,计算机在工业中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过程、辅助设计过程、信息管理、集成制造等方面的完成都是由计算机的通信技术和程序编程来实现的。在教育方面,计算机的实用性更为突出。例如:现代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计算机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种建立在脱氧核糖酸基础上的分子计算机正在逐步演变成现实,已经有科学家实现了使用脱氧核糖酸进行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的操作。它主要是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因此具有机构小、集成密度高等特点,运算速度比现代最先进的计算机要快一万倍。同时它还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二)光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以光信号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它是由集成光路、激光器透镜等组成的。它具有耗能低、速度快、计算能力强的特点。
(三)量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根据原子或者原子核的量子力学的特性进行工作的。它是建立在量子效应构建的一个完全以量子为基础的计算机。它主要通过链状分子聚合物来表示0和1这两种二进制状态。量子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每秒计算可达一万亿次,并具有类似于人脑的容错性,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原始数据能够自动绕过出错部分继续计算。
总之,计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晓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
[2]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3]邱志明.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弊端
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最新科技相结合的学科,其模式具有图文色彩丰富,操作快捷,创作效率高,艺术效果好等优势。今天,在校的大学生以其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创新的思维、无限的活力以及对新媒体艺术浓厚的兴趣成为中国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和探索的主力群体,他们将艺术的创作与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融合为一体。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起步较晚,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又长期受到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业内往往难以摆脱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桎梏,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变革缺乏更深入的关注,所以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课程结构设置比较古板,老套,缺乏新意。一方面,不同的课程被互相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忽视了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缺乏兴趣,觉得基础课程干巴巴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把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基础促进实践能力,以实践能力反过来加强理论基础。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两者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既容易在学了实践课后忘了理论,也容易在学了理论课后丢失了实践能力。第二,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不能同步。如今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飞速变革,新媒体技术自然也不例外。这也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能做到不断更新,满足时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改革较为滞后,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难以与科学技术的变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同步。比如,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原本的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上面,难以适应数字化设计的教学体系。这既不利于学生对于从事数字化设计方面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传统的教学体系重视教师讲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常常以“满堂灌”为主,忽视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的环节。如果说,在高中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模式下和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满堂灌”还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的话,那么大学如果还采取“满堂灌”,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有独立探究,锐意创新,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本能,正确地进行引导的话,那么只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怎样纠正以上的弊端,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然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以及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积极地从探索教学改革入手,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些弊端,从而形成“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多探索,进行大胆革新,与社会大环境充分融合,充分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打造数字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课程结构的设置进行改进和调整,走出古板,老套,缺乏新意的怪圈。尤其是不能就事论事地进行学科的教学,而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程相互之间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方面下功夫,把不同的学科串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形成综合性思维。教师也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不要照本宣科。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以实践促理论,再以理论促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同步得到提高。第二,不断地加强基础课程的改革,使之课程内容的更新能与专业课程的更新同步进行,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高校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向新媒体时代不断靠拢,要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精髓,更好地驾驭新媒体艺术设计,为他们未来走入就业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力图避免手绘模式的教学体系对教学思维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不要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独立探究和锐意创新,启迪他们独立对知识体系进行研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意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基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会计面临如下严峻挑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会计信息披露受到质疑,会计信息系统重组与集成面临挑战;会计职业基础受到非会计信息的挑战;传统会计四大假设的挑战;传统会计模型的挑战;会计信息质量的挑战;会计的时空观的挑战。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辩证的,正是信息技术为会计职业迎接这些挑战提供了解决之道。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一是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影响。1994年AICPA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先对历史信息的关注转为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不仅要求有企业整体的信息,更强调分部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与信息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这些变化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引起。二是信息技术促使会计从以技能为主的学科向具有完整理论基础与体系的现代学科发展。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会计学科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学科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断丰富其学科内涵,完善学科体系。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历史中,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如今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学科都对会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促使会计从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学科类型,向具有完整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的现代学科发展,这是会计学科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不同的观点。美国阿妮塔・S・霍兰德等(1999)认为:“利用IT不会显著地影响会计实务、教育和研究的本质。除非重新考虑传统会计过程并有效利用IT来提高该过程的价值,否则IT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的本质”。杨周南(2002)认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没有本质的影响,信息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是整个工作环境的变化,包括信息处理环境和信息存储环境等。在会计理论方面虽然有一些争议,但是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迹象表明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受到信息化的重大冲击。只要会计具有对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反映的职能,会计理论的本质就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受到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及应用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财务报告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最后输出的产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模式不论是从报告内容上,还是在报告形式以及传递方式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财务报告模式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了扩展。在以有形资产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中得不到合理的确认和计量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版权等,都可以纳入财务报告模式内,同时财务报告还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用于评价和衡量投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概括的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展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由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所披露的历史性的、定量化的财务信息向定性化信息、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扩展。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报告的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面更广,成本也大大降低。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差错率低,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保证了财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公开性和公允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有利于遏制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减少对信息的垄断、操纵,逐步消除了由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灰色现象。
‘
(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Y~BRL的应用
一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应用。由AICPA牵头成立筹划指导委员会(xBRLSteering Committee),成立全球联盟形式的组织一XBRL国际联盟,致力于XBRL的推广和研发。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9个国家和组织已经正式授权制定了基于财务报告的XBR盼类标准。伴随着XBRL技术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Zachary Coffm(2000)、Debreceny R,Gray G(2001)、Walter Hamscher(2002)、Jim Richards(2002)等学者对XBRL的作原理和流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大胆的分析和猜测;ZabihollahR(2002)、MohammadA,Jonathan H.TKenneth S.(2002)等对XBRL在政府会计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offman(1999)、Zabihollah R,Hoffman(2001)等对XBRL技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应用进行了研究。另外,美国、英国、日本、南非等国已经开始研究XBRL在总分类账、交易事项、税务报表、银行报表等方面的应用。二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对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影响。从XBRL的技术潜力看,它能为会计信息的跨国交流提供支持。SEC要求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提供财务报告,欧盟要求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中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同样无法摆脱国家化和国际化之困扰。这里既有按不同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问题,又有国家利益之“经济后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希望通过核心准则的出台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会计准则之间重要差异通过核心准则实现趋同似乎已成“定局”,但现在借助XBRL,公司能够在不改变现有准则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
(一)美国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发展回顾美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由COSO框架、SOX法案、SEC的《最终规则》、PCAOB的有关审计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美国审计准则第319节》等构成,这些规范中考虑了IT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从目前的国际实践来看,有关国家都意识
到了IT对内部控制产生的挑战,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在不同的层面上,如被广泛接受的内部控制框架(如COSO)或是审计准则中,都考虑了IT对于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虽然各国已经认识到IT会给交易和报告过程带来变革,但更多的还是作为给组织带来风险或是收益的因素提出。内部控制规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传统的出于职责分离和权力制约的内部控制理论,对于IT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大体还停留在COSO报告中对于IT的一般和应用控制上。
(二)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发展回顾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杨周南、刘志远等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章铁生认为,信息技术会对企业的整体内部控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王海林认为,IT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内部控制的本质。刘志远、刘洁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框架的内部构成产生了新的变化,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潜在的风险。二是我国基于IT的内部控制规范发展历程。伴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会计管理部门早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全国性行政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94年6月、1996年6月又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将电子信息技术控制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之一,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2006年6月和9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提出了要求;2007年3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定了具体规范。此次的内控措施,增加了基于IT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强调了信息系统安全性。我国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且有条理的将内部控制呈现在企业面前,这一标准将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导。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身需要和外部监管要求促使企业必须考虑和重视信息化的影响。上述规范虽然从早期的规范会计核算软件的具体操作,到较全面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有了很大进步,但它们仍然仅仅是企业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是企业IT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四、信息技术对其他会计领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国外较早对会计流程问题进行研究的是RobertN.Anthony,RobertN,Athonyl974年在《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从财务控制角度对企业会计流程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到了90年代初,Chew.Andrew&Swee.Chungl993年从管理会计角度研究了企业会计流程问题。Bente Viladsenl994年则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和组织的设计三个方面研究了该问题。SAP公司的Cedrie.Read&Hansoieterchscheuermann在2003年对网络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中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公司报告供应链、流程再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大都意识到利用IT技术通过系统改造法或全新设计法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并提出了重组的实施步骤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同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成败因素也有一定的探讨。
(二)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影响阎达五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现行会计模式的不足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会计冲击的基础上,指出改革现行会计模式,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给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构建思路,最后提出了价值链会计领域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杨周南认为,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分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
(三)ERP对成本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尝试实施ERP系统,但对于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探讨也较少,ERP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方法、指标体系等目前还没有定论。我国学者刘秋生提出了在ERP环境下,建立一种以标准成本制度为基础,新型责任成本制度相衔接,实行变动成本法核算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在充分研究了ERP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够满足ERP财务预测、控制和决策功能的要求,为良好地实现ERP的现代化管理功能,进行ERP系统的国情化改造提出了解决方案,但这种模式只强调要建立一种适应ERP的成本管理体系,却没有分析ERP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四)信息技术对会计教学模式的影响1998年阎达五在《关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以革新,建立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会计教学新模式。我国会计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会计教育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显然会有很大的特点。但是不能强调这种特点而甘居落后,应该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研究异中之同,扬长避短,建立适应未来信息挑战的会计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申香华:《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会计研究》2005年第11年。
[2]章铁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国际实践与启示》,《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3]杨海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呈报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4年7月。
[4]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5]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3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评价注入了新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2]这些弊端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严重削弱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切合实际、追求表面形式的做法。如有些评价方式不追求实效,只追求相关学科的渗透,而忽视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效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此,本文将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山西安泽二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一 发展性评价概述
发展性评价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其突出评价过程,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节系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和持续的发展。[3]
具体来说,发展性评价是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根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运用交流评议、表现性评价以及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发展性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4]其特征包括:(1)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2)其目的或功能不是以“选拔”“甄别”为主要功能;(3)不仅关注最后的记录,更注重被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4)关注个体差异,发展性评价是在正确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5]
二 安泽二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实验分析
1教学实验基本情况
从2009年秋季开始,笔者开始对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安泽二中初一年级进行了一学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初期,为了了解安泽二中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分别对该校教导处主任、信息技术老师、远程资源管理人员采用非正式交谈型进行个别访谈。
(1) 学校概述:安泽二中作为安泽县唯一正式的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配有多媒体教师、教师机房、教师备课室和阶梯教室(配多媒体)各1间,学生机房2间。
(2) 生源情况:生源复杂,很多学生来自山村,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信息来源少。
(3) 教学理念: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但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领导及教师都能认真贯彻落实,认为实施发展性评价改革对学生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非常有必要,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工作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2 研究目的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与技能操作要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理解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对原理知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而且注重对德育修养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但以往对学生作品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为主,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很难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要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得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仅通过期末测验来考查学生学习成绩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如何实施?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以此希望通过实践来说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4 实验对象分析
本次实验从初一级12个班级中按照实验要求抽取140班(79人)、139班(75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的任课老师相同、教材相同、教学环境相同,并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相近,即实验“变量”主要存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杨丽珠教授曾经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6]作为研究对象的初一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原有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的差异性。在开学初,教师对所带班级进行相应的调查统计。将学生按照有强有弱,搭配分组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5 发展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了解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
在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已有知识技能、体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制定综合素质评价表。
(2)优化评价环境,保障评价改革的健康发展
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评价改革,不仅让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参与评价方法、细则以及目标的制定,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支持评价的心理氛围。
(3)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多种评价形式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提倡的理念,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如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形式的评价。[7]例如,在学习《荀子文化》电脑绘画主题创作时,第1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文字、图片和网页等素材,以及一些优秀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运用交流评议法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互相交流看法,让一些计算机绘画技能掌握得好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教师对想法和画法的适当点拔。第2课时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最后由教师收集全班作品展示,采用表现性评价手段让每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最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建立成长档案袋,使评价方法过程化
在评价方法上选取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袋法。以过程性评价为目的的成长档案袋,也叫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通过评价学生所制作的系列作品来评定其在某一学科领域(如习作、解决问题等)的成就的方法。[8]让学生从档案袋中所记录的成长轨迹看到自身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教师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需求。教师为学生设计两个记录袋,一个档案袋是教师在计算机机房学生机上统一为每个学生建立的一个文件夹,收集学生的电子作品;另一个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由学生自己保存。
(5)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反馈主要指将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教师通过记录每节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依据评价标准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反省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制定相应计划。
6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结果分析:
(1)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所集整理的资料,对实验班前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作了统计,对比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要远大于实验前,大约50%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小组互评等活动中重新认识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小组协作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图1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的调查结果。在评价表中,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设计:(1)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2)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快乐?(3)在小组合作中,是否愉快?
结合表1和图1可知,很多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其学习任务的完成率和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而且很多同学能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愉快,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地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其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
(2)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收集的资料,对实验班的学生从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方面作了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应用能力要远大于实验前。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可以适当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得到了提升。图2是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
结合表2和图2可以看出,大约有84.6%的同学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的操作方法,评价表设计了以下具体问题:(1)你能自己单独进行学习操作吗?(有93.6%认为可以) (2)这个星期你在课堂上大胆、创造性的回答问题了吗?(有67.2%认为”做得较好”) (3)你能用老师或同学没有介绍的方法去操作吗?(大约84.6%选择“做的很好”) (4)你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新本领吗?(有23%认为“经常能做到”,而43.5%认为“偶尔,视情况而定”)。由此可知,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很多学生能够选择其他方法尝试练习,并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率分析
在实验班进行教学时,第一章《畅游信息海洋》教学进度最慢,因为学生和老师需要熟悉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学习第二章《探究计算机奥秘》时,效果要好一些,但还是在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中。到后面的章节,其效率逐渐显现出来,见图3。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总课时比对照班缩短了7个课时,效率提高了28%。而且从具体章节的课时分配情况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讲授前几章教学内容时,在同一级别上明显要比后几章占用时间长,表明教学效率存在差异。
由图3中线条的变化趋势可知,以对照班的教学课时为基准,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前两章内容时教学效率有些偏低,但越到后面其效率明显开始上升。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的提升幅度也不同。
(4)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总成绩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结果(见表4),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是89.6,对照班的平均成绩是70.1,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比较集中,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松散,这说明基于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下的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避免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三 思考与建议
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学生个别差异性和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另外,适当的发展性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经验的丰富性。但是两者在策略实施和方法应用上不同。发展性评价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强调教师利用行动研究、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等发展性技术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学习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跟踪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结果,并以量化手段考评学生各阶段学业成绩。由此看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赵希斌.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 [DB/OL].省略.省略/20020523/30571072.shtml.>
[3] 林少杰.发展性评价的认识[J].现代教育论丛,2003,(6)
[4]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李吉会.发展性教育评价思想简介[DB/OL].
[6] 刘岗.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83-86.
[7]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0,(9)[8] 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杨新宇.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哲学诠释[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5-28.
大家好!我是*乡*村党支部书记*。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学习,和大家互通经验,共同提高。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谱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下面就我村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大家谈一谈我的感受和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倾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保障。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集中精力、倾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我村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村地处山区,以林果种植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村西山坡过去一直被荒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苦于无井浇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450亩山地撂荒。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抓住人饮工程这一有利时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村西荒山地打了深200米的岩石井一眼,并配套50千伏变压器一台,高压6控,足可担负起450亩土地的灌溉任务。项目完成后,除大面积栽植果树外,还计划建一批温室大棚,用于食用菌和蔬菜栽培以及畜禽养殖,目前广大村民正在踊跃报名建棚。初步预计,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多元。
二、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深深认识到,学科学懂技术,是农产品增效的敲门砖。我们认为,农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只有把科技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每一亩地的产出,让每户农民都尝到甜头,这才叫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我村是一个林果村,但过去水果品种档次低、产量少、质量差,加之管理技术落后,既收获不了多少果,又卖不了多少钱,农民收入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不破解这个难题,我村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两委班子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抓住这个弱点,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多次邀请县、乡技术人员来给村民上课,组织农户参加果树栽植技术培训班。村办公地点成了学科技的阵地,千亩果园成了学科技的课堂,许多村民成为了果树栽植的能人高手。另外,我们还积极帮助农户联系农研部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改善品种结构和质量,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为支撑,向科学发展要财富的路子。现在,我村水果年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0%,由于水果品种档次高了、产量多了、质量好了,广大村民的腰包鼓了、心里乐了。
三、强化服务和引导,为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我们坚信: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和谐中才能落实科学发展。因此,我们从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强化了服务和引导力度,全力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居住环境方面,为将文明生态村的风采尽数展现,给老区村一个崭新的容颜,让老区村的村民过上洁净幸福的生活,我们从村庄的绿化、美化入手,在村经济状况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对村街道进行了路面硬化,购置了花籽和树苗,种在村街道两旁,实现了街道绿化、美化。实施人饮工程,家家安装了自来水。开展了农村沼气池建设,既实现了节能降耗,又消除了秸秆和有机肥料乱堆乱放的现象。引进了适合山区农村使用的博士灶,推广了土炕改吊炕新技术,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农民投入、美化了家庭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为使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将村内的主要街道墙面粉刷了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标语口号,并利用板报和广播进一步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村民树立和谐的理念,引导有能力的村民自觉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弱势人群,利用各种时机感染、教育群众。今年3月1日,我们组织了广大村民为身患重病、家庭困难的小女孩王丽楠捐款。我们的善举感染了周边村的群众,很多外村人也来捐款,宋志永等13位农民也委托家属送来了他们的爱心,县老促会的杨泽亭和张永金两位老领导也委托他人带来了他们的善款。
在我们的积极引导下,广大村民关爱意识明显提高、和谐意识明显增强。四川发生大地震后,广大村民没等组织就自觉为灾区捐款,正在恢复中的王丽楠和她的父亲也为灾区献上了他们的爱心。
关键词:可转债 动机 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16-02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可转债这一融资工具能否真正有效扩大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缓解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压力,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能否抑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所融资金进行盲目投资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否利用可转债的杠杆效应实现杠杆收益,增加股东的收益以及股利分红?这一系列问号成为目前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针对可转债发行动机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为了进一步理清我国国内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可能动机,笔者对2006年-2009年国内相关学者对其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后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国外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概述
国外学者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比较早,目前在国外文献上,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资产替代假说、风险评估假说、后门权益融资假说与阶段性融资假说四种理论。它们主要的观点如下:(1)资产替代假说。Jensen & Meckling通过分析公司债务融资的成本,提出了资产替代假说,该假说指出公司价值的波动性的增加会影响到可转债中具有股票特性的那部分价值的增长,此时的可转债持有人有可能分享股东的冒险投资所获得的部分收益,股东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动机会因其考虑到这项因素而有所降低,由此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如果管理者增发普通股,成本则因外部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而相应产生。(2)后门权益融资理论。后门权益融资理论是由stein在1992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可转换债券融资是一种间接的股权融资方式。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投资者预测管理层将会选择高价发行证券,这与投资者本身希望以较低价格购买证券的意愿相违背,此时将产生管理层与投资者意愿相冲突的现象,这样将会导致直接股权融资成本变得高昂,因此公司为了降低股权融资成本,通过发行可转债这样一种延迟股权融资方式来获得融资。(3)风险评估假说。该假说是由Brennan &Schwartz于1988年提出的,该假说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潜在投资者对发行企业的风险评估情况及评估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问题,企业的风险与可转债债券部分的价值成反比,而与该债券部分的认股权价值成正比,也就是说可转债对企业风险具有非敏感性,因此可转债价值受错误评估企业风险的影响较小。(4)阶段性融资假说。Mayers通过比较发行可转债和直接债券提出了该假说,该假说认为,公司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为投资项目融资可以解决公司存在的后续融资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当他们对初始投资回报满意时,投资者会将债权转换为公司股票,从而把资金留在公司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其他的理论还有税收优势理论以及基于权益市场配给额度的理论等。
二、国内可转债发行动机综述
1.单一理论的验证。单一理论的验证指的是学者依据单一的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并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虽然单一理论的验证研究重点突出,但是不同变量的选择往往对于同一理论的验证有时会出现相违背情况,不过总的来说,它是众多学者经常采用的一种验证方法。主流的验证理论主要有后门权益融资理论、连续融资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1)后门权益融资。刘舒娜、陈收、徐颖文通过对拟发行及正式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主要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和间接地实现股权融资,也就是符合后续融资理论的分析。陈红霞、袁显平以成功发行可转债与有发行意向但未成功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股权结构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发行可转债成正比例,而非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则与成功发行可转债成负相关,进一步证明了后门权益融资理论。柯大钢,袁显平以中国2002年至2004年间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后门融资假说,通过检验一系列的变量发现上市公司选择可转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可以大额筹集资金;{2}可以在上市公司市值被低估时实现递延股权融资;{3}可以使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4}政策性的诱导性支持。
(2)阶段性融资假说。王冬年、王瑜通过模型并以万科公司可转债为例分析了可转换债券在公司连续融资中的作用机理。在万科公司的融资项目未来投资期权价值并不确定,在这个连续融资过程中,通过赎回(强制转换)可转换债券把初始项目积累的资金投向更有价值的投资期权项目,这样,有利于万科公司期权项目的后续融资,验证了Mayers的连续融资假说。徐子尧以我国2002年―2006年期间董事会公告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在连续融资假说的引导下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结果表明:转股价格、业务集中度以及公司对发行成本的敏感度都与公司公告发行可转债的市场反应成正相关,但结果不显著,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并不能够用连续融资假说理论来说明。曹国华、金进以2005年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为样本,通过对Mayer连续融资假设的分析中及实证检验发现项目第二阶段有价值的概率、发行成本以及过度投资成本对于公司实施可转债融资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不同业绩的公司适合不同的融资方式,并非每个公司都适合发行可转债。
(3)信息不对称理论。曾鸿志认为发行前股价表现、获利率和市净率对公司选择可转债有明显的影响。而税赋效应和股权结构对公司选择可转债的影响并不明显,得出的结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不能对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进行解释。曾康霖、徐子尧则认为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原因是由于公司可以对可转债赎回条款进行良好设计以避免信息不对称下股权再融资的逆向选择成本的产生。牛栋瑜等认为可转债的选择与信息不对称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一些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公司倾向于发行可转债,而一些信息披露水平低的上市公司反而不发行可转债以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成本。
2.综合理论的验证。综合理论验证指的是利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并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综合理论验证相对于单一理论验证来说比较全面,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显得过于繁琐,原因在于它一般选取的变量比较多,所得结果显得不大具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虽然它有这一些缺点,但是部分学者还是采用多种理论进行验证。
刘娥平通过运用对比方法,根据税收利益、财务危机、最优资本结构、成本、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6页)年4月至2003年12月董事会公告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议案和增发股票议案的样本公司财务特征数据进行验证。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比增发股票公司在发行前有更高的总资产报酬率和平均税率,更低的负债比率和破产风险,更大的公司规模,且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负债比率显著低于行业标准,而增发股票公司则显著高于行业标准。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负债比率与公司规模两个变量是显著的。徐子尧基于资产替代假说、风险评估假说以及后门权益融资假说三大理论通过对我国2001年-2006年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及拟增发的上市公司采取了实证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市净率与可转债融资选择负相关,成长性、经营现金流易变程度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成正相关;公司的规模、成立年限、有形资产比例及盈利性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这一检验只是部分的证实了以上三大理论,并不具有完全性。屈文州、林振兴则是以2002年-2008年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可转债发行公告的财富效应为被解释变量,而以超常收益、负债比率、自由现金流量等十一个指标为解释变量,对成本理论和后门权益融资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成长机会、财务困境风险水平与可转债未来转股的可能性成正比,因此也与可转债发行公告正的财富效应成正比,这一结果证实了后门权益融资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不支持成本理论。
除了对单一理论和综合理论进行研究验证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选取一些变量对影响可转债发行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唐康德等选取了公司财务杠杆、成长性、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募集资金规模及行业因素这几个变量,结果发现财务杠杆与可转债融资选择倾向成负相关,公司规模与其呈显著正相关,而公司成长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盈利能力、募集资金规模以及行业因素无显著相关性或者相关性较低。张雪芳、何德旭(2006)验证发现财务危机成本、盈利能力和股权结构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选择,其中公司规模与流通股的比重和可转债融资选择成正比,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则与其成反比;而货币资金持有情况和成长性这两个因素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决策的影响不显著。杨淑君、刘蕊(2009)认为融资相对规模、总资产对数值、资产负债率这三个变量对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三、结语
正如上文所述,同国外成熟的理论比起来,国内学者对于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还不成型,而且对于外国经典理论的验证存在着相违背的情况,而一些新形成的理论比如说基于控制权视角的研究、基于现金流视角的研究等等则还有待更进一步的验证。从样本量来看,我国所选取的样本量显得比较少,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可转债发行起步较晚的原因,也与我国特殊的国情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到时对于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的样本支撑将会越来越牢固,所形成的理论也将会更加具有说服力。此外,对于有关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也可由政府部门通过设立课题组并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同时对于解释可转债发行动机“之谜”将会有更大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红霞,袁显平.股权结构与可转换债券融资关系分析.特区经济,2006(5)
2.曹国华,金进.公司为什么发行可转换债券:连续融资假设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软科学,2007(1)
3.柯大钢,袁显平.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动机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刘娥平.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增发股票公司的财务特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刘舒娜,陈收,徐颖文.可转换债券发行动因及股价效应研究.系统工程,2006(1)
6.牛栋瑜,李芸,李晓明.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中国集体经济,2009(4)
7.屈文州,林振兴.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后门权益”VS“成本”.中国工业经济,2009(8)
8.唐康德,夏新平,余明桂.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管理学报,2006(3)
9.王冬年,王瑜.可转换债券在公司连续融资中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会计研究,2007(2)
10.徐子尧.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基于与增发的比较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
11.徐子尧.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机分析―基于连续融资假说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07(8)
12.杨淑君,刘蕊.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财会月刊,2009(5)
13.张雪芳,何德旭.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偏好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14.曾康霖,徐子尧.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研究.财贸经济,2008(4)
15.曾鸿志.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