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经营策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策略研究

第1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通过对跨国公司以各种本土化形式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和满足全球化战略的分析,提出了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的障碍,并通过深入调研给出了实施本土化策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

1跨国公司本土化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纷纷采取走出去的战略,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在海外站稳脚跟,迅速的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获得当地市场的认可,保持和发展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竞争力,本土化经营就成为跨国公司的最佳选择之一。本土化经营具体来说,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按照东道国的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机构改造,在产品、营销策略、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实行本地化经营,使跨国公司成为地道的本地企业。通过实行本土化,跨国公司能够更好的融入东道国市场,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成功的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动机

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通过本土化经营,能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竞争力,抢占东道国市场和满足其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2.1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资源成本低廉吸引的。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成本优势,一方面实行采购本土化,能够以较低价格获取优质资源,因运输距离的缩短而降低运输成本,还可以减化海外采购所涉及的进口程序,从而降低采购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实行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可以降低员工雇佣成本,又可以减轻解决员工住宿的负担,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经营成本的降低,增加获取利润的空间,提高产品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东道国为了吸引跨国企业的投资,往往会给予其越国民待遇,使得跨国企业获得税收和政策的优惠,实现与本地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2.2抢占市场

跨国公司在实行生产本土化的同时,一般都伴随着营销的本土化。本土生产的产品可以绕过东道国设置的一些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并和本地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另外,本地生产的产品直接在当地市场销售,缩短了市场的响应时间,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抢占东道国的市场。由于本土化使得企业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兴趣,产品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当地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该产品。

2.3全球化战略的需要

跨国公司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是由其全球化经营策略所驱动的,企业一些过剩资本和夕阳技术无处投资并加以利用,将其从成熟市场国家撤离到新兴市场国家,等于是为过剩资本找到了新的投资目标,使得夕阳技术在新兴市场获得了重生。既带动了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投资,又为过剩资本和夕阳技术找到了新的安身之处,从而实现全球经济链条的再增殖。另外,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利用东道国最有价值的商业资源支持其全球化发展,并将在本土化中获得的竞争优势转变为全球性优势,支撑全球化战略的实现。

3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形式

3.1人力资源本土化

跨国公司通过聘用东道国的人才从事产品的生产、研发、营销和各级管理工作,实现对东道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既节约了聘用海外人员的高昂开支,又能够从当地人那里更快熟悉情况,了解更多本地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通过人力资源本土化,有助于跨国公司从东道国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快的融入到东道国的市场。

3.2产品和研发本土化

跨国公司要想在跨国运营过程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产品和研发的本土化。通过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或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认真分析当地的市场环境。根据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东道国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或是针对性的研发出满足当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从而打开当地市场。

3.3采购本土化

跨国公司直接在东道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既节省了进口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又带动了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赢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喜爱和信任。实行采购本土化,也有助于详细了解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情况,监控相应采购件的生产质量。同时,通过长期的合作,也有利于保证原材料的供应,支撑跨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4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全新市场,品牌认可和认知是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多跨国公司的品牌,如果直接翻译成东道国的语言,往往晦涩难懂,更不用提能够获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度。结合东道国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特点,赋予其本土化的品牌,能够更快的根植于消费者的记忆中,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再通过良好的品牌运营和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亲近感,培养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4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的障碍

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本土化经营的重要性,纷纷采取各种本土化的形式,以期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但在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障碍,严重影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效果。

4.1外部障碍

4.1.1资源的可得性。

跨国公司实行采购和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东道国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采购和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将是一纸空谈。即使具备相应的资源,但如果质量达不到该跨国公司的要求,也无法开展本土化工作。另外,如果相应资源的价格过高,那么将会增加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成本,限制本土化的进程。

4.1.2东道国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支持本土化,如是否有本地采购比例的限定,有没有聘用本国员工的规定,以及东道国人事福利政策的规定,都将影响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的意愿和本土化的程度。

4.1.3东道国的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很多都是看重了东道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空间足够大,将能促进本土化的实施。反之,则将限制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实施效果。

4.1.4文化差异。

各国在文化和传统习俗上的差异,往往是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最大障碍之一。在实施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东道国的文化习俗交融,同时伴随着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和冲击。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过程,制约着本土化战略的进程和成败。

4.2内部障碍

4.2.1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跨国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取决于该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尤其是管理层经营理念保守和怀有种族优越感的企业文化,往往对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比较谨慎。

4.2.2组织架构和人员素质。

跨国公司采取的组织架构不同,相应的权力分配模式也不同,这就影响着本土化实施的难易程度。另外,本土化对公司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公司内部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观的人才,那么也将限制本土化的进程。

5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策略的对策建议

5.1深入调研,科学决策

为了确保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成功,首要工作就是要对东道国的市场进行深入调研。认真搜集有关目标市场的信息,详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研发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详细了解东道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关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从产品外观、性能、品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特别要对消费者是否对名称、颜色和广告词等存在忌讳进行深入调研,关心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避免因小失大。根据深入和全面的调研资料,以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决策,确定本土化经营的形式、实施方案和进度等,以确保本土化经营策略的成功。

5.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可能还并不为东道国的消费者所熟知。那么,跨国公司的企业形象对于其能否更快的融入当地市场至关重要。现在的消费者普遍有着很强的品牌意识,品牌美誉度决定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接受程度。因此,跨国公司应该在向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一种良好的印象。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够有效增进东道国消费者对于企业和产品的认可和信任,能够帮助跨国公司迅速打开并抢占东道国的市场。

5.3创新营销策略

由于每个国家的市场体系和消费者的偏好不同,跨国公司在母国的市场上所采取的营销策略,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的市场。跨国公司应该结合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有针对性的采取创新性的营销策略,不能再照搬照用和因循守旧了。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思想比较成熟,更加关注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那么应该在营销策略中增加这些方面的介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通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价格,那么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想方设法地给予消费者价格方面的优惠,或者制定形式新颖的各种促销方案。同时,要增强对东道国市场变化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营销策略。通过产品本土化和营销本土化的不断发展,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实施。

作者:王嘉丽 金鑫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靖欣.浅析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实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5,(9):57~58.

[2]霍忻,刘冬.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策略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86~87.

[3]史欢.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2):23~24.

第2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

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第3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外贸经营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我国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环境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障碍与制约。

(一)入世给西部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入世给我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从事外贸经营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讲,这种发展机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效应:

1.出口效应。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状况,工矿产品、农副产品、药用动植物产品等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许多主营产品,如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等与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自产产品具有互补性,在世贸组织的优惠关税待遇和市场准入条件下,具有区域特色的出口产品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可望大规模扩大出口,为西部中小型外贸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参与国际分工奠定了基础。

2.生产与经营的国际化效应。入世强化了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国际化进程,有关市场需求、生产技术、贸易规则、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流动将越来越畅通,为中小企业制定外贸经营策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毋须置疑,西部中小企业获得这种信息相对于东、中部企业有一定的“时滞”,但由于科技进步、政策倾斜、企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促进,这种“时滞”将不断缩短,有助于西部中小型外贸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贸经营策略,对于生产型企业,还将有助于其产品结构的改造和升级换代。

3.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效应。入世将加快外资对我国西部的渗透,给各类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使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中获益,并为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条件。此外,按照入世承诺我国将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特别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增加中小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资机会,使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二)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国家对西部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为中小企业外贸经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近20年来,我国有关企业的立法不断完善,既有按企业所有制形式分类进行的立法,也有按国际惯例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制定的法律。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确立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原则。同时,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原则和精神,国家在财政、经营、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以外贸经营体制为例,目前,我国外贸流通经营资格实行核准制,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资格实行登记制。内资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条件注册资本(金)为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注册在中西部地区的内资企业的条件为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随着我国履行入世承诺的进程,全资中资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最低注册资本将进一步降低,西部地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优惠,给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优化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环境的对策建议

优化我国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环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国家对西部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由于对国家政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或由于落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反应迟缓,或由于缺乏负责贯彻落实优惠政策的管理部门,很多有利于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的优惠政策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认真领会、积极贯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仿效德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方法,建立国家、地方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三级联动机制,把政策的落实、监督、服务连接起来,力求达到拟定的政策目标。

(二)加大对西部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优惠融资力度

为了弥补西部中小企业引进外资方面的竞争劣势,解决其在外贸经营中客观存在的融资问题,必须加大对西部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优惠融资力度。一方面,银行应当配合国家扶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尽可能对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提供信贷资金,积极帮助西部中小企业开发间接和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建立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解决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

(三)研究制定有助于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的地方性法规

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当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外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有针对性地解决西部中小企业在外贸经营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对他们实施法律扶持和援助。

(四)创建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人才的输血造血机制

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离不开涉外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熟悉我国国情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外贸专业知识、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以及熟悉网络运行和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综合我国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外贸经营所需人才特点、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借鉴外国的经验等,课题组认为,要解决我国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中人才短缺问题,既要重视“输血”,也要重视“造血”: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筑巢引凤,吸引外来外贸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西部中小外贸经营企业职工培训,提升现有人才资源的档次。

(五)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借助社会服务体系的力量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是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我国西部,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是:

1.建设外贸经营信息服务体系。由于地处内陆偏远地区,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信息的获取、更新和分析运用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应当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并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外贸经营信息服务体系。我国发达地区,如广州、上海,已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促进中心,协助政府部门落实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有关政策。根据我国西部的情况和中小外贸经营企业的需求,可由地方商务厅牵头适度发展类似的中介组织来提供信息服务。

2.建设外贸经营信用服务体系。应当加紧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特别是中小外贸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和评定标准,并与国际通行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接轨,给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一个展示企业形象的舞台。

3.建设外贸经营风险担保机制。外贸经营风险担保机制的建设,旨在解决西部中小企业在外贸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如收汇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可以借鉴国外(如德国)的经验设立外贸经营担保基金。同时,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出口扶持业务中对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度优惠。

4.建设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体系。西部地区地处边远地区,西部中小企业要获得国际竞争力,需要依托国际物流业的力量,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因此,西部地区要重视其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自创”,即创建自己的国际物流体系,将分散的、独立的、互不联系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分工和配合,形成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服务有机结合的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即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吸引东部乃至国外的国际物流公司将其物流链延伸到西部,为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服务。

三、推行适合西部中小企业的外贸经营策略

除了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之外,西部中小企业自身也应当结合目前的外贸经营环境,推行具有西部特色的外贸经营策略,促进企业本身和整个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生产体系

国际市场的开拓往往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涉及国际化经营到完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外经贸发展主要还是处于国际市场商品出口阶段。基于西部各地区的现实条件,应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生产分工体系出发,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或是去争取占领一个产品生产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环节,或者是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联合起来,成为其全国甚至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的一部分,获取稳定的出口市场。

(二)改变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鉴于目前对外贸易的新形势和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的现状,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应逐步从纯贸易型向贸易与实业相结合的方向转化。此外,与国内外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松散的企业联盟也是西部中小型外贸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依托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实施专业化、差异化竞争策略

对于尚不具备多元化、实业化经营的企业,特别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是近期内其在竞争日益惨烈的外贸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来调整、优化自己的经营领域,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长的方面,在某个系列产品市场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如:独特的国际销售渠道、销售手段,独特的核心产品、人才或与众不同的服务,如发展多种形式的外贸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等。

(四)引进和保持高素质外贸人才队伍

西部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当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投资,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来引进人才。为引进和保持高素质外贸人才队伍,如采取以公司内部员工(尤其是业务骨干)持股为核心的股份制模式,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4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得到飞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放缓及“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的全面贯彻落实,中国高端酒店行业出现了整体严重亏损。在高端酒店亏损的同时社会大众餐饮营业状况一片大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4年1-9月份餐饮收入19934亿元,同比增长9.7%;2015年全年实现餐饮收入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鉴于冰火二重天的情况,笔者认为公转私的多层次经营是高端酒店餐饮转型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餐饮多层次经营的概念

在高档公费餐饮消费被遏制同时,一方面餐饮有着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企业商务及个人高档消费还在。作为高档酒店餐饮类型是多元化的,如西餐厅、中餐厅、宴会等,而实际不同类型的餐饮经营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宴会厅是经营效益最好的部门,中餐厅是经营效益较差的,特别是中餐厅的零点餐厅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依据航空业收益管理的经验,高端酒店餐饮应从单一高档向“高档包厢、中高档宴会、中低档零点”的多层次经营转型,方能化解困境。由此餐饮多层次经营是指根据酒店消费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消费者行为规律,对酒店内不同的餐饮区进行精确化定价和分销的活动。是对酒店餐饮产品和服务、市场、价格和营销渠道等的细分,并采用多种价格以满足每个细分市场,促进最大限度的销售量,使生产经营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收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二、餐饮多层次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014前公款高档餐饮消费在高端酒店餐饮中占主导地位,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随八项规定的全面落实,高档餐饮消费市场大面积萎缩,供需出现了严重失衡。因此高端酒店的高档餐饮产品须随市场的减少而减少,对于“富余”的餐饮产品可通过降低价格层次去吸引具有较大市场的中档餐饮消费者。作为高档酒店拥有顶尖的环境设施,有饮食住宿休闲等配套设施,是身份象征,因此对各层次的消费者都具有非常强的消费欲望,多层次利于消费市场开发。

(二)盈利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高档餐饮的萎缩,大众餐饮的兴旺,使许多高端餐饮纷纷转型大众餐饮,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一是有损酒店的品牌形象,二是高成本低售价的结果只会亏损。高端酒店包厢空间大,装饰设计豪华,所以必须保持高档消费;零点餐厅结构上属大通间,可以加大餐位密度及运用低价提高翻台率降低成本来支撑低价策略,利润额有保障同时也提高了酒店的人气;宴会厅因为婚宴市场对婚宴有大规模和高规格的旺盛需求,所以宴会厅一般是利润最好的部门。包厢高档化,宴会中高档化,零点大众化的多层次化经营不仅维护了酒店的档次,带来了餐饮的财气和人气,同时较好的人气也会给酒店带来客房、娱乐健身、购物等多重消费,使酒店盈利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三、高端酒店餐饮多层次经营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分析

①高端酒店环境宽敞,装修设施豪华,是身份的象征,符合所有人的消费欲望。②高端酒店餐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餐饮类型具有位置的距离性和相对独立性,这为多层次的分类经营提供了条件和保障。③高端酒店是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大多拥有大型的停车场,综合实力强,便利,利于组合营销。④餐饮设施设备先进,安全卫生管理严格,厨师队伍的技术、素质能力较高,餐饮生产能力和质量有保障。

(二)劣势分析

①长期以来高端酒店给普通百姓的印象就是消费昂贵遥不可及,会严重影响大众餐饮的市场开发。 ②社会高档餐饮与大众餐饮竞争激烈,现今高档社会餐饮在硬件和软件上已与高端酒店不差上下,大众餐饮环境简约、优雅,使得高档酒店餐饮环境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③高端酒店餐饮对高档餐饮产品的设计生产具有优势,但大众化餐饮产品的设计经验不足。④大众餐饮的火爆,高端酒店的冷落使得大众餐饮的薪酬制度明显优于高端酒店,因此高端酒店的服务质量下滑现象。

四、高端酒店多层次经营的策略

(一)餐饮多层次结构比例的设计策略

高端酒店餐饮高、中、低的多层次经营策略符合当今餐饮消费层次结构,但结构比例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消费市场结构向来是呈金子塔形的,高端酒店消费对象则处于金字塔尖及中部部分,另外依据高端酒店重要的婚宴市场的档次及规模的实际情况,高端酒店餐饮消费结构应为腰鼓形,即包厢,零点小规模,大型宴会大规模,使每个层次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可能有人会认为包厢规模小是因为塔尖缘故,但大众消费市场非常的大,可以大规模,但大众餐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酒店人气和声誉,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规模过大后会有损酒店高档的形象和环境,影响高、中档产品的销售。可见多层次经营结构比例的设计不仅仅是市场问题还有经营策略。

(二)菜点设计策略

菜点设计包括菜点的原材料、风味形式、价格、菜点结构与数量等。不同层次的餐饮菜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如高档餐饮菜点外形美观、清淡、原料高档;大众餐饮菜点则外形清爽悦目、肥厚入味、原料大众。菜点结构与数量会影响客人的选择性,数量过多则会加大采购,生产、储存的成本,产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高端酒店菜点设计的风味形式应与经营层次相匹配。菜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原料的多样性,综合利用性及原料的共用性。菜品数量应该少而精,并通过周期性的更换菜单满足老顾客多样性的饮食需求。

(三)原料的调配策略

原材料成本是菜点的主要成本,因此餐饮多层次性经营应该注重原料在不同餐厅间的调配性。高档餐饮讲究原料高档、部位精的特点,大众餐饮取料宽泛,原料的调配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原料的利用率,全面降低各层次餐饮的成本,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一般的高端酒店都设有中心厨房,负责原料的初加工和调配,作为高端酒店的多层次经营策略应该重视原料的调配使用,有中心厨房的应重视管理,没有中心厨房的可以利用现有的餐厅厨房承担这一任务。

(四)营销策略

普通消费者对高端酒店的错误认识是多层次经营的障碍,因此化解普通消费者的错误认识是高端酒店营销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营销使消费者认识到:高端酒店虽是高档酒店消费的场所,但也能享受到的低价高品质的餐饮产品。同时也让普通消费者成为高档消费的潜在客户。例如普通消费者去高档商场一方面可以买很便宜的打折商品,另一方面也可能看到喜欢的高档商品而超能力购买。围绕营销任务酒店可以借助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就餐打折卡、全员营销等多方面进行组合营销,让消费者了解酒店的经验情况并吸引他们来体验。

(五)品牌策略

多层次经营本质是通过压缩高档包厢规模,保持宴会厅规模和档次,开发部分大众餐饮,实现盈利和培育高档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因此一要注重创新菜点、特色菜点的开发工作,加强菜点的质量管理;二要一视同仁的重视每个餐厅的服务质量,要完善奖罚制度,加强培训、指导、监督及考核工作;三要注重餐饮消费者的信息化管理,清楚老顾客以往用餐内容和喜好,精确化的为老顾客做好菜点的推荐工作。

五、总结

第5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报纸 经营策略 意义

一、引言

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应用到各种行业及领域,为这些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效益。然而,虽然目前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然而,信息技术地普及也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其中报纸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对于我国的报纸业而言,如何进行科学化地经营以及正确地选择,这有利于促进我国报纸业地稳步、健康发展,并能够抵抗信息技术的冲击。本文着重地阐述了目前我国报纸业的经营策略,并在结论中指出目前我国报纸业加强经营策略的几点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报网互动

由前面的阐述可以知道,现代信息化技术地普及,使得我国报纸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报纸业的发展,应该加强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中。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报纸的时效性。时效性为现代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在互联网络出现以前,传统报业在传播的时效性方面作出了很多的改进,例如尽可能对报纸的才写、编辑、印刷以及发行等方面的时间。但是这往往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加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以及等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一套十分复杂的流程因此,若要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地报道基本上不可行的。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能够促使人们更加迅速地去对世界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加以了解,以帮助人民消除事物认识方面的种种不确定性。它不仅能够极大地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以及失真,而且还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降低报纸的经营成本[2]。

(2)网络传播由于具有交互性以及双向性的特征,使得报纸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对市场以及客户的心理进行很好的把握。我们知道,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一般都是首先汇聚于报纸工作人员的手中,经过层层地把关、筛选、加工以及过滤并制成符合出版标准的报纸产品之后再而相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始终是被主体施控的客体,他们无法直接面对丰富的信息源,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传播者与受传者地位的不对等,给传播者赋予了过多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扼杀和窒息了信息传播中的民主意识和自由平等精神,也是旧的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的基础。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

三、报纸业要有严格、公正以及负责的工作准则

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为例,来对报业应该具有的严格、公正以及负责的工作准则来进行阐述。《纽约时报》为世界闻名的报业出版发行机构,它的客观、公正以及冷静处理问题的理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便是时报管理者的高度负责的精神。《纽约时报》负责公正的准则主要体现在其所开设的“编者的话”以及“更正栏”这两个栏目上。由此可见,它的经营理念是非常科学的,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更能体现出《纽约时报》经营理念的科学性以及经营态度的诚恳性。因此,对于我国的报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学习《纽约时报》的经营之道,也应该在报纸的某个排版部位设立这两个栏目,如可以在报纸的第二页的右下角每天设置一个“更正栏”,“更正栏”的主要作用便是对新近报道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更正,因为对于现代报业而言,快速、准确才是其长久发展之道,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发展,那么,笔者认为,“更正栏”是非常有必要的,体现了报纸的公正性准则。而对于“编者的话”这一栏,也可以在报纸的某个版面进行设置和安排,当遇到有悖于“新闻策略”的报道,则要在报纸版面上设置“编者的话”这一栏目,一般可以安排在“更正栏”的下面。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对于报纸的科学、正确的经营而言,应该把对于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上的错误进行更正(在“更正栏”进行更正),这样就能够不会造成对事实的歪曲,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对读者的最大的尊重,报纸业应该将这种错误的更正当作是一种正常的作业也是一种负责而公允的办报态度。除多半是编辑自动更正外,也有许多是来自新闻相关者的质疑与直接对事实错误的指出。罗森索认为: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虽无错误失实之处,但是记者在报道这一新闻时。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重要的部分予以遗漏,这对新闻中的当事人极不公允,却又无法以“更正”的方式予以补正。同时,罗森索认为,有些新闻有他的重要性,但是时报却疏于报道;有些新闻只强调了新闻的“立时性”,却未顾及到新闻的“深度透视性”以及“均衡性”[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报纸应该制定出一条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这对于报纸的长久、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报业机构应该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尽可能多地学习国外报纸经营的经验及理念,努力打造出读者喜爱的报纸。

参考文献

[1]吴建华.《申报》的经营策略及对我们的启示[J].新闻记者, 2006(6).

第6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服装租赁;网络平台;模式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文艺演出数量的增加带动了演出服装租赁行业。另外,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的日趋成熟,网络平台模式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两项条件的支持下,在线服装租赁平台应运而生。在受到项目资助的情况下,本小组成员通过对高校附近服装租赁发展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势必打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协作,开放,聚集人才,服务优化,针对校园大学生服务的时尚平台。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11 年以来,随着政府刺激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服装租赁下游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从而带来服装租赁市场需求的膨胀,服装租赁行业的销售回升明显,供求关系得到改善,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针下,服装租赁面临巨大的市场投资机遇,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高校扩招的发展,高校校园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学习交友的机会。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各自的大学生活,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文娱活动。在校园文娱活动中,演出服装的租用成为了活动经费中的主要开支之一。消费群体庞大,市场发展潜力大:能够服务的群体可涉及不同领域人群,并且由于是网络服装租赁平台,能够涉及到了日常的需求,相对于其他网络服务更加具有开拓网络服务市场的潜力。

(二)项目意义

当代大学生业余活动的越来越丰富多彩,话剧等社团的相继出现,高校各类演出活动的层出不穷,各类服装也逐渐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被需要,而对于个人及社团而言,个性服装、职业装和演出服的需求常常是“买了觉得浪费,借用又嫌麻烦”这样的状态。为此,经过研究,本项目小组计划构建一个新颖的大学生服装租赁的咨询、交易平台,解决大学生参加校园各种演出活动、面试等需要使用到的演出服、正装及礼服的困扰,为同学提供服装搭配、购买建议,同时搭建校区社团的信息沟通渠道,相互协作,快速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三、分析研究

(一)上海高校服装租赁市场状况

现今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参加各类重要会议、比赛、外联活动和企业面试越来越频繁,而这些场合都要用到职业装。各类型文艺节目层出不穷,企事业单位,院校,社会团体举行的各类文艺活动次数逐渐增多,对各类演出服装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这其中,演出服装可分为:舞台服、舞蹈服装、民族服、礼仪服装、晚礼服装、男女古装、特装等,按其档次可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档次,并依据其档次租赁公司将其划分了不同的出租价位。

当前,上海高校服装租赁市场较为散乱,多以小型租赁点的形式经营,服务项目齐全、集中的大型租赁店很少。且现有租赁店主要以演出服装为主,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职业装租赁的服务。并且租赁地点分散,多位于市区,距离高校聚集地较远,租金较贵。

(二)上海高校服装租赁市场调查――以上海浦东新区服装租赁为例

1、行业现状

据调查了解,浦东新区从事服装租赁的个体商铺并不多,市场的饱和度较低,且距离各个高校较远,多位于市区,服务局限,价格较高。因此,浦东新区的服装租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市场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市场调查采用常用的问卷调查形式,根据不同的服装需求,大致将服装类型分为正装和表演服装,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分析。首先是对正装市场的分析,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收回860份。没有正装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4.88%,表明在各高校中,学生拥有正装的人少。希望学校有正装租赁机构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3.49%。

通过对以上比较突出的问题的调查分析可知:现在高校中自己拥有正的同学很少,而且大多数人出席正装场合的机会也不多,出于经济考虑,更多的人不想为此特地买一套正装,而对于租赁正装有很大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正装租赁在高校的市场很广阔。

3、礼服和演出服市场的分析

礼服的出租对象主要是主持群体。每年在各大高校举行的晚会、赛事等娱乐文化活动不甚枚举,因此礼服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而演出服装主要针对的是各大社团和话剧设,以及晚会的表演者。我们学校有艺术团、合唱团、白乌鸦等学生社团和剧社,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几场文艺晚会和话剧,而且像迎新晚会,毕业晚会,颁奖典礼、社团之夜的晚会以及各部门的活动也不计其数。因此演出服的需求量也很客观。

通过上表的统计和分析,得知大部分每个学院平均每个学期有48.84%的都有5次以上的晚会,服装租赁市场需求量大,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剧增,服装租赁市场潜力巨大。

(三)市场环境分析(PEST分析)

P(政治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工商总局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大学毕业生将可自经营日起1年内,可以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收费。

借贷优惠:

银行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借贷的优惠政策,以利抵息,最高可贷款6万元,若不能再规定时间内还贷,可延长一次。

E(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在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1、据市场分析,我校每年多会举办大型活动、文艺汇演、重大比赛,活动种类多,如舞蹈大赛、元旦晚会等,平均每场开支为6000元。

2、各学举办的文艺晚会、各社团举办的艺术节或特殊节庆,平均每场开支为2000元。

3、各专业举办的交流会、特殊节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平均每场开支为300元。活动中,演出服及出席活动所需服装的开支活动总开支的%30~40%。

S(社会环境)

租赁企业随着市场劳动产品的富足,以及人们对商品短时间的交换需求而产生,租赁企业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有利于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对商品短时间消费需求,是市场发展的一大进步,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体现。服装租赁公司运营而生,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装租赁行业产生的契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校园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二,就业压力下,毕业生注重自身形象,给面试正装带来商机;三,学生组织活跃,社团活动趋向社会化。

T(技术环境)

本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在服务好客户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给顾客带来最权威的服装咨询。

(四)经营策略

1、产品策略

(1)重视订购环节,减小内部竞争

将所的服装,采用中间商品牌策略。在及合作过程当中,我们将有效地整理并核对服装的型号、款式及颜色等数据,以避免在运营过程中形成合作者的内部竞争,从而影响该平台与合作商的关系。

(2)注重租赁服装的更新,吸引顾客

在服装的过程中,注重对服装款式、种类的更新,增加用户的浏览次数。

2、价格策略

(1)低价策略

采用低价渗透策略,用低价吸引顾客,使产品逐步渗透市场,从而扩大销路和增加销量,占领市场。

(2)区别定价

普通搭建初期及服装租赁淡季,以低价促销宣传形式带动浏览业务量的上升。

采用折让定价策略中的推广让价策略,对各类型促销活动进行减价鼓励,从而达到扩大业务影响和销路的目的。

3、渠道策略

采用零渠道及直接分销模式,c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易活动,方便顾客选择服装和及时反馈信息。具体如下:

(1)职业装渠道

在此项环节中,网上一些职业装,以提供给有需要的同学参考,此类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易有利于我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特点,有利于公司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制定客服制度与管理体系。

(2)制服、职业装定做或代售渠道:

(3)演出服装:

由于每个租赁公司的实际情况及规模不一,其所拥有的服装势必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通过与同行业演出服公司的合作,不仅可以使得资源有效地整合,达到最大利用的效果,同时,也是形成行业良性竞争的关系。竞争者可以在友好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晋升。

4、促销策略

(1)体验营销:开展师生体验营销活动,在开业一个月内,对来租赁服装的师生进行8.8折优惠(会员价);

(2)实行会员价和普通消费价并行。凡在本平台消费满300元的师生,可以免费办理一张8.8折优惠的会员卡;

(3)积分制度:进行积分登记管理,租赁一次服装积一分,满十积分免费租赁一次服装(本平台特定的服装例如一件西装,一双皮鞋等);

(4)在租借组合中,如若租借项目为4件大件物品(如:西裤、西装、衬衫、皮鞋等,含4件),则其他类配饰可降价租用。

5、市场推广

(1)提供一些免费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提供一些免费的体验服务和产品,让更多公司客户体会到我们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2)人员推广

产品及服务以网络推广与人员推广并列进行。网上推销的,提供服务的同行公司实在太多,有时候仅靠网络推销,没法突出自己的优势。网络上很多客户会选择建立时间较长的公司,我们新建的公司在这方面不占优势,所以想让更多服装公司认识我们,并接受我们,我们必须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到我们。初期,公司派优秀人员到各个金融公司,让潜在客户免费体会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产品及服务的优越性。当然,需要培养很多优秀的专业的人员推广队伍。通过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3)广告

我们通过广告突出价格优势,技术优势。还要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广告。

企业形象广告:在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上制作精良的企业形象广告,广告力求信息传达准确到位

品牌广告:品牌广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邮件广告、电台广告、媒体广告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平台模式下服装租赁行业是可行的。实体服装租赁面临着店铺少且集中、

租价高等问题。而当今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几乎普及,原来越多人喜欢方便快捷有效的网络平台消费模式,根据客户群体的调查反馈,网络平台模式下服装租赁行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需注意弥补当今网络购物中的不足,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服务,从而进一步将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锡怀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杨以雄编.服装市场营销[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77-02

一、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蔓延,关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讨论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种场合,其中既夹杂着对资产组合管理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和思考,也蕴涵着对国内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风险能力的疑虑和期待。从概念上看,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从原理上看,系统性风险首先表现为外部性即单个机构强加于整个系统的高于其实际价值的成本,而不是由系统内各个机构自发形成;其次表现为普遍性,即风险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引发风险的单一机构或领域,而是作用于整个系统内的成员;再者表现为不对称性,即风险导致的损失与可能的收益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有的甚至毫无关联。风险的溢出和蔓延是系统性风险最典型的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极易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价格联动使系统性风险的连锁反应速度加快,现代通讯技术及金融交易的高科技手段为系统性风险的溢出和蔓延创造了条件。

风险的放大效应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实体经济,在为实体经济的扩展和延伸带来新的空间的同时,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而迅速蔓延,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危害,并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有些是由个别风险传递生成,有些则是多头传染、系统联发、加倍扩张、连锁反应,最终形成“蝴蝶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正如本次金融危机的诱因―次级债,善意的动因、华丽的包装和几乎无懈可击的市场运作,最终还是毁于杠杆的过度、监管的缺失和利润追逐的盲目。

二、银行当前风险的主要成因

1.从外部环境来看,宏观经济状况和调控措施是企业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宏观环境,它直接影响所有微观经济个体的经营行为和经济效益,其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对于某一市场参与者而言,这种影响是不可规避和消除的,比如,这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就很大。

2.从银行内部来看,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资产结构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使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大,面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时缺乏回旋余地;重视项目贷款等所谓的优质项目,看重政府背景和担保,使银行承担着相当大的政策风险;而近几年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的趋势,更使得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不断增大。

3.从面临的风险种类来看,银行业所普遍重视的信贷风险受调控影响将可能出现一次集中的释放,而国内银行较少关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影响开始显现。尽管国内利率尚未市场化,利率风险在稳定的经济状况下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在宏观经济调控这一特殊的时期,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对其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因而政策性的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问题。

基于上述几点,我们认为,当前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是银行现有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所难以有效掌控的,加强对当前形势下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来看,经济发展和经济萧条呈规律性的交替出现,对经济过热进行调控也必然是周期性的。所以,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将有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持续、稳健发展。

三、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反弹。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增长普遍较快,信用风险同时也逐渐积累。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就会出现信贷风险集中释放、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的趋势。目前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部分限制性行业及相关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部分在建工程或开发区项目由于政策原因被勒令停工或撤销,导致投入贷款发生逾期;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盈利能力下降,企业还贷能力下降等等。

2.流动性风险凸显。从总量上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相对缺乏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所受影响尤为明显。目前他们普遍感到头寸紧张,存贷比较高,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从结构来看,银行面临存贷款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由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刚性较弱,中长期贷款刚性较强,压缩结果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量占比下降,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上升,对于短期资金占比较高、缺乏长期资金来源的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期限不匹配的风险更加明显。

3.利率风险显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关注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中长期贷款上升、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失衡所形成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在升息预期下可能造成巨额损失,此外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也有所上升,例如,国债价格下降,资金交易利率风险上升等等。

四、国内商业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经营策略

应对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单纯从一般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要拓宽视野。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性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且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战略管理,实施战略应对,才能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在加强基础性风险管理方面:一是着重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敏感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通过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使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战略业务领域和重点目标客户倾斜。二是进行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地区、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三是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以及行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变动风险;关注客户和关联交易的风险,如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在风险预警的同时提出风险防控的措施。在实施战略应对方面:一是要抓住机遇做好银行主营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增强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加强战略管理,推进业务经营与银行管理两个维度的战略转型,实现银行发展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一艘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生命之舟。三是要在做好银行主业的同时,稳步扩展经营地域和领域,向中小企业业务、农村金融服务等蓝海领域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推进,通过有限的多元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中国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

在经营策略层次,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围绕系统性风险防范,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加强组合管理方面的工作。

1.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业,依托于贸易、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无论是做传统业务,还是做综合性业务,都必须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前提,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变化,合理、有度地扩展经营领域。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不但不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会对其产生严重伤害。与国际同业相比,国内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还较低,需要稳步加以提升。但是,这种提升必须适应中国经济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自循环。

2.要在做好传统业务基础上开展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创新始终是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应看到,开展金融创新,首先要做好存、贷、汇、结算等传统业务。只有做好这些基础业务,并有效管控相关的源头性风险,开展创新活动才具有牢固基础。因此,作为银行的战略决策者,一定要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创新机理以及完善风险管控机制之后,积极稳妥推进创新活动。

3.要在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加强战略层次的组合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面对银行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要不断提高风险识别、计量和处置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各个经营领域之间的组合管理,避免在业务多元化过程中出现战略性失误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风险。过去一段时间,国际上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盲目追求短期高收益,导致资本市场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比例严重失调,危机来临时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挑战,最终只能进行大规模业务重组。国内商业银行既要善于通过有限多元化,实现风险的适度分散,更要善于通过加强战略组合管理,强化风险防火墙建设,促进银行主业与跨市场业务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收益,避免盲目分散和无效扩张。

参考文献:

[1]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3).

[2]张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理论导刊,2005,(1).

[3]罗忠贤.论宏观调控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J].金融与经济,2007,(12).

第8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3G牌照;固定电话;发展方向;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22-02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多,信息量要求越来越多,传播速率要求越来越快,3G牌照的发放以及通信技术飞跃式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固话市场,这种不协调的发展现象使得固话运营商开始研究探索固定电话的新方向和前景,本文通过对已经我国固定电话典型案例的分析,找出固定电话经营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可以借鉴的建议,通过推出话音业务、加强品牌的推广、采取价格策略、细化市场开发特色业务以及加强控制终端环节等方面研究固话运营的经营策略。

一、固定电话现状

在将近一百年中,固定电话由于一直处于垄断龙头地位,导致固定电话运营商逐渐漠视市场竞争机制,经营理念陈旧,把握市场规律不敏感,太多的运营机制无法符合当前市场发展需要,在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不合理的人力结构以及缺少创新型、精英型、复合型的人才和缺乏创新科技等诸多问题,3G牌照的发放对固定电话是非常大的冲击,市场增长率放缓甚至市场占有率出现大幅度萎缩,固定电话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虽然固定电话在当前的信息市场发展中存在上述不足,但是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时期较长,有其管理文化、运营经验等方面明显的优势,另外仍然存在着其品牌影响力,并且其非常符合当前环保的理念,所以固定电话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对固定电话案例分析

(一)对于小灵通案例的分析

浙江余杭在全国首先开始了小灵通的业务,小灵通在政策模糊时期,因没有明确管制政策以及技术还未成熟,所以其发展一直缓慢,原来的信产部最后给出了对小灵通的政策――既不鼓励也不干涉,运营商以此开始了针对小灵通的营销工作,小灵通用户在三年时间内市场份额达到最多,即06年用户多达一亿,随后一路下跌到10年末其用户只有不到三千万,工信部最后出台了勒令运营商做好其退市工作的文件,小灵通基本推出市场。

对于小灵通发展阶段的分析:首先其资费比较便宜,而且使用非常便利;另外,其业务设立了新的固话产业链,而且不同的环节都能够赢利,成为了多赢的固话发展模式。对于其被退市的分析:1.技术发展必然的结果,其业绩不断下滑,业务没有创新,与传统移动网络相比较,其网络内存明显不足而且提供的业务没有突破类型比较单一,3G牌照的发现使得移动网络业务具有海量的业务服务对其造成致命打击;2.市场竞争必然结果,3G牌照发放后各运营商为了发展3G业务以及与其他运营商相竞争,没有更多资源用于发展已经落后的固话业务,其退市是3G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3.政策主导机制的必然结果,政府鼓励发展3G,而且小灵通有占有TD频段的可能,不管是否为真这都给政府关闭其业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其退市能够大力鼓励运营商专心发展3G业务。

(二)提出固定电话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相应的管理机构或者职能部门应当放宽信息产业的管制,出台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以规范电信市场的竞争。现阶段我国电信环境竞争空间比较小,各运营商相互竞争和限制的主要方式是向上级部门上述,带有很浓烈的政治方法,在心理上非常依赖以国家政策打压对方,这直接导致了电信市场的服务、创新、自主研发等方面严重短缺,必须放宽政策,放弃以政策主导市场的竞争的畸形发展。

2.运营商应细分电信市场,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方式,确定业务发展方向和目的。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况相差较大,这促使电信产业随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所以可以将经营业务的权利有限度地下放给地域分部门,根据不同的经济以及人口特点,制定符合其地域特点的业务和计划。

3.创新机制,就监管部门来说,创新机制主要是要求其根据市场尊重市场尽量采取新的监管体制避免过多干预电信市场;对于运营商来说,市场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要求其不断进取拿出更能满足市场要求的业务,以提高其市场份额。

(三)固定电话当前的发展趋势

国外的固定电话为了突破传统固定电话发展的壁垒,采用了将宽带数据、视频以及语音等内容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突破原有固话单一落后的服务水平,给固定电话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3G牌照发放后固定电话经营策略的研究

(一)加强品牌的推广

品牌决定着经营模式、商品定位、利润回报和消费族群,品牌效应可以充分带动商机,不但可以显示消费者的自身地位,还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商家产品的品味,虽然固定电话品牌早就已经被消费者熟知,但是那只是传统形象,固话要想进入以3G主导的市场,要想与动感地带、全球通、神州行等已经成功的各种品牌相竞争,必须强化自身品牌意识,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有的品牌熟知度,创设新的形象以及业务品牌。

(二)推出话音业务

3G网络相比较与2G网络其优势主要在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多媒体及数据的传输能力,同样的话音业务方面也有同样的优势,国外的3G网络实践证明数据业务虽然增长率相较于语音业务高的多,但是语音业务还是3G市场消费者最主要的信息通信消费,固定电话现在没有强大的用户数量,更没有成熟的数据业务方面的经营模式,所以只能以语音业务作为其突破3G市场的唯一选择。

(三)价格策略

国外3G的运营在起步阶段非常艰难,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对3G业务提供的比较高价格的视频电话、快速上网等服务的兴趣并非很浓烈,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是价格比较低廉的通话,国外运营商正是大幅度调低语音业务费用从而占领市场,运营商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价格较低的语音业务费用,不但可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满意度,还可以增加其市场份额。

(四)细化市场,开发特色业务

3G市场的特点主要是多样性的业务,基于数据业务和多媒体平台,3G市场系统能够对于消费者不同的需要设计出灵活的有针对的业务,3G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的细分,根据对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细分的研究,设计出灵活的有针对的业务,采取不同有优势的竞争策略,以韩国为例,其运营商细分市场设计出灵活的有针对的业务主要是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的模块,即低年级学生、家庭主妇以及高年级学生等等,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模块,推出不同的电信业务,对于低年级学生推出短信套餐业务,对于大学生推出上网流量业务等等。固定电话也可以借鉴此种方法将主要的消费者分类,细化市场,灵活运用资源,以顺利进入3G市场。

(五)加强控制终端环节

加强控制终端环节的原因主要有:首先,3G业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网络体系,只有多个环节的共同结合才能保证运营商对于新业务的顺利推广,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研究,其最薄弱环节就是手机终端;另外,运用商可以通过制定整体统一的手机终端应用规范、标准甚至于标准界面,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业务的认可度,还可以培养消费者消费的习惯,形成消费者忠诚度;然后,能够控制调整产业链合理健康发展,运用商通过控制终端环节等于其位于产业链的一个非常有利重要的位置,可以协调整个产业链不同环节想和沟通;最后,由于3G应用持续不断的开发以及推广,消费者要求更加优质化、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以及手机终端应该针对已经细分的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不断开发推广新的业务,让消费者能够方便自由地商务来往、与朋友及家人联系、娱乐游戏、网上交易、下载收听音乐等等。

四、总结

网络信息以及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对固定电话带来了挑战和冲击,但是也为其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为基点,创新技术,扩大固定电话与宽带相结合的业务,促进固定电话接入、终端技术以及运营的整体发展,可以推进固定电话第二次繁荣,与此同时可以大力发展农村广阔的市场,实现村村有网络、村村有电话,这不仅可以提高固定电话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份额,还可以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社会以及经济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文戈.固定电话的发展方向探析[J].信息通信,2013,1(3):103-105.

[2]程霖,刘曜.固定电话运营商的3G经营策略[J].江西通信科技,2005,8(3):44-47.

第9篇:经营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类型,程度,商业银行

一、金融脱媒与分类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去中介化”。在间接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在盈余方和短缺方进行交易的媒介作用,所谓“脱媒”,即资金的融通绕开此媒介,不再依赖银行。资金在间接金融体系外流动,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做为间接金融媒介的功能减弱,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挑战。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银行资产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二是银行负债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技术脱媒,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支付清算绕过银行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

二、各层次脱媒原因与脱媒程度

1、资产端脱媒

目前,金融融资方式大幅创新,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多样化融资与投资,同时,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对企业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在下降。

表外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主要是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的业务创新,体现出对银行传统媒介功能的削弱。因此,本文使用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来作为衡量资产端脱媒量的指标。由图 1,其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由2002年95.5%下降至2012年末的61.9%。

2、负债端脱媒

随着我国的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发生变化,储蓄己经不再是闲置资金的唯一出路。而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得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互助基金等机构迅速发展,给居民投资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和提高收益的机会。

负债端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的持续下降。由于储蓄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存款来源且占比高,因此我们选取居民部门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来度量负债方的脱媒量。由图2,其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1.8%下降至2010年的63.8%。2007年由于股市高涨,存款占比曾一度下降至54.2%。

3、技术脱媒

技术脱媒主要是指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快速发展,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而通过第三方支付体系进行支付清算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银行面临的渠道脱媒。这里我们使用经过第三方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占经过银行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作为度量技术脱媒程度的指标。第三方支付规模与增速如图3所示。

三、商业银行经验策略建议

1、金融服务对象的调整。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更多关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群。由于直接融资途径使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对称性,中小企业更偏向选择绕过银行,但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信度不高,无法顺利获得发展的资金。故而,数目众多且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关注的对象。

2、经营业务结构的调整。兼顾传统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开展,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目前,此类中间业务包括基金托管、证券买卖、财务顾问等。金融脱媒要求商业银行走出单一经营模式,中间业务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间业务的活跃使中国商业银行真正从“吸储放贷”的模式中解放,回归到综合服务性机构的地位上。

3、理财业务是银行稳定存款基础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居民金融资产可投资渠道较少。理财业务是贯通存款市场、债券市场、PE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它既能满足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能使银行锁定客户的存款,保持存款业务的平稳增长。

4、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报告指出,网上支付的用户中,有54.8%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超过了直接登录网银进行支付的用户。在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用户及网上银行建设的双重作用下,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导入对银行的重要性极其明显。因此,为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挑战,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