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考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有: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一般而言,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往往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情节的推动、对人物心情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入手。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围的气氛;三是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四、暗示社会环境;五、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分析小说情节
题型有:
1、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情节的作用:
1、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 照应前文。
5、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 刻画人物性格。
7、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考点四、分析小说的主题
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考点五、分析小说的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答题模式: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题型有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一、表达方式A、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B、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D、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二、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三、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
答题模式: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各种描法的运用与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一要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人称及其作用;二要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式;三要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
临考提醒
阅读步骤:
1、 标序号
2、 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3、 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
1、 审题干
2、 定考点
关键词: 中考文言文 文言词句 复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作如下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如今,文言文考试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体现有关治国、修身、求学等内容;
2.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通过考查课外阅读语段检验课内文言阅读的效果;
3.课内的重点阅读篇目结合课外的写人物、写风景、故事传说之类经典文言文;
4.内容涉及词句的解释、朗读、文章的写法以及对选文的理解、人物的把握等。
针对此种情况,文言文该如何复习呢?
一、要重视背诵,文言阅读夯实基础。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义理解,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虽然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要说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所以我提倡用默写法加强记忆,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默写的方式可以是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一个月以后再次片段默写,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只要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其次,加强诵读,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途径。就目前来看要学习文言文,重在字词语句文言句法的积累,并要求背诵大量的古代精品佳作,为今后的文学赏析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诵读也要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只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能提高记忆效率。
二、课内文章复习,注重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
学生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和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平时强调多次的,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些知识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单位疏理。学习时,运用语法知识分析,运用已知成语比较,结合语境解释,平时学习有点有面,如“食”有多义,突出“喂养”的义项,“名”突出“命名”的义项等等。
2.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平时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词语。方法是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平时学习时善联系,多比较。如“以”有多用,突出“因为”“如果”等不常用的义项,比较其他常用的义项,再找出相应的句子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3.文言句式的积累。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做到“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些重要的句子,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要指导学生解释文言句子时先辨明句式,确定重点词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之,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三、加强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应试能力。
在学生自己疏理文言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基础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解答问题时利用题干提示,理性客观表达。评价题侧重“摘取信息”,感悟题侧重“有理有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复习时,要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动心动情,让中考作文指导课情趣盎然
初中语文复习课如何避免枯燥乏味的局面,一直是初三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而作文指导课的难度就更大了。近日观摩《中考作文专题复习——拿什么打动你的心》课例,执教者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动心动情并务求实效,使得整个课堂情趣盎然,效果显著。
1.制作精美课件,营造情趣。
上课伊始,教者采用春晚节目《说句心里话》导入,视频上孩子们质朴的话语、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老师让学生交流,这个节目为什么能够打动亿万国人的心,巧妙地导入了课题,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于是学生畅谈心声,感情真挚。
2.引用探究材料,妙趣横生。
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抒发真情的误区,教者引用了学生作文中的材料,既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如《母爱》一文片断:
母亲虽没有在我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却告诉我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她虽没让我经受茅屋草堂的贫困,却告诉我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虽没有“光阴白待成过客”的经历,却经常告诉我“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并用自己一言一行给我示范。此时此刻,她正伫立于考场大门外,心跳与我同一节奏。想到这里,我的心跳不禁加快,脑中涌现出另一个伟大的母亲——祖国。祖国母亲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的子孙。于是,所有的思绪化成一种动力——为母亲、为祖国而奋斗的动力。
学生读到此处,在笑声中明白了这种叙述方式的弊病,作文抒情不可夸张矫情,要用简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3.倡导合作探究,共享情趣。
有一份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第一因素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尽管写作是个人化行为,带有隐秘色彩。但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借鉴结构的技巧,增添思想的深度,也有助于感情的互通、语言的润色以及合作探究的深入化。在这节复习课中,教者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品评中考佳作《自行车上的空间》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作文材料自我评点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讨论就趋于深入,从而得出了从不同维度展开细节描写的方法:1.对比展示细节;2.炼词体现细节;3.多维度透视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习得了写作方法,也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二.求实致用,增强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有效性
提高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效益,首先要针对学情,了解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然后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其次还要形成序列,进行系统训练;同时,关注作文教学评价,发挥激励指导功能。
1.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同样《拿什么打动你的心》一课,针对初三学生抒情空泛的现状,将目标定位于运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情,然后分解为:1.辨别考场作文的几个误区;2.从经典作品中学习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3.用细节的手法构思一个片断。在辨别误区时,教者列举了相应的误区:
片断一:《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爸爸在一次车祸中双腿受了伤,爸爸的皇冠轿车也变成了一摊废铁。我们全家很是悲痛。医院里的医药费已经超过了3万块,这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呀。就在这时,爸爸工厂的全体人员都到医院来看望爸爸,并给我爸爸送来了捐款达5万块,邻居叔叔阿姨们也送来了鲜花以及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以前和爸爸吵过架的那个人也来了,医院的病房里像走马灯一样,人来人往。我们全家人都很感动,感受到了一种爱。
片断二: 《师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伟大的老师啊,我爱你,爱你的纯洁无私,爱你的光明磊落,爱你的博学多才。老师啊,你太伟大了,你真的太伟大了,你是伟大的天使,是我生命的救世主,是你把我培养成人,是你教给了我知识,我要感谢你,我要报答你,我要感恩于你啊,我永远忘不了你,你的恩情永远在我的心中。
片断三:《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感冒很重,没有去上课。天又下着雨,我浑身没有力气,妈妈于是就背着我走了三里路,送我到医院看病,忙里忙外的,我很感动,于是对妈妈的以前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妈妈的行为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学生习作常见的几种误区:盲目虚构,任意捏造;一味抒情,感情泛滥;事例陈旧,落入俗套。这样,学生就能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2.训练有序,层层深入
教者训练有序,逐层深入,设计了以下环节:考场作文探误区,经典回放悟写法,中考佳作寻细节,精彩创作写我心,妙笔生花靠反思。每个环节精心铺垫,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中领略写法,如在“经典回放悟写法”环节,先投影朱自清《背影》片断: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然后从多维度透视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描写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的质朴含蓄,通过以下语句的对比揣摩,充分体会其妙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的父亲是最伟大的人。啊!伟大的父亲,您辛苦了,儿子永远记住您的恩情,永世不忘。
3.当堂训练,评价激励
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讲授满分作文技法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却又写不出精彩的文字。因此,作文课必须少教多学,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笔、交流、评价。此课教者在课堂上留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片断写作训练,题目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请可抒: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构思一个细节(200字左右)。
课堂上在3名学生朗读习作以后,教师没有急于自己评价,而是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既凸现了教学目标,又让作者易于接受。课临近结束,教者让学生用一句话小结收获,这样的反思更贴近学生,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反馈。
三.锐意创新,增加中考作文指导课的深度
套话作文、应试作文,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成了模式,也制约了语言、思维等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写作是一项言语综合活动,作文复习课同样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表达,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创造,允许、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达生活。因此,作文复习课要关注学生独立思想之形成,加强思维训练。
下面以《感悟点题——让作文有点深度》一课为例。教者先指导学生认识“画龙点睛,卒章显旨”的写法,接着品读美文《篱笆上的铁钉》,然后用点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在学生发言后,教者总结归纳:
从父亲的角度:是啊!当孩子犯了错误后,为人父母者正确地引导才是孩子成长道路最为重要的指明灯。
从儿子的角度:是啊!当身处孩提的我们,多么渴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引导啊!
从钉洞的角度:心灵中的伤害比任何的伤害来得都更为严重
从为人的角度: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行,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这样,教者巧妙地从文本中涉及的人和事选取四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着以寓言故事类文章为例进行能力迁移训练,提示学生思考角度:①从文本内容的角度;②从文本中心的角度;③从情感体验的角度;④从人生态度的角度;⑤从教育引导的角度。最后总结:刚才我们通过两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感悟的有关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作文时,我们如何来感悟?又怎样表达感悟?接着指导方法,如何感悟:作品的价值取向,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表达感悟:抒情式,议论式,平淡式,寓意点破式,升华哲理式……最后让学生以“ 走进我的青春”为题,进行作文构思训练。这样把作文与思想、思维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完善。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训练思想的涵义在于,“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找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作文教学强调创新思维,创新作文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思想的历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界,深化思想的深度,领悟生命的真义。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转变,语文课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应运而生。其中“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题型分析
(一)题型特点:
1、就原文中某一点内容出示相关材料。
(1)直接的:或与原文话题一致,或与中心相关,或与原文主要人物有关,或与某个情节挂钩。(2)间接的:是原文内容的自然合理的拓展与迁移。“某一点”中的这“一点”就是材料与原文的链接点,这是首先应该把握住的。
2、所链接的材料多为片断性文字材料,内容简洁生动。比如语句、小语段、短诗,可以是叙述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材料丰富多彩。
3、设题形式灵活多样,均要求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所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开放性主观试题,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究题型。
(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需要有对文章、材料的把握和整合能力;2、需要有寻找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3、需要有归纳概括综合表述的能力;4、需要有对文本材料中的事实、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疑评价能力。
(三)题型分类:
1、判断评价类:要求学生对题中申明的观点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示例:阅读文章《用爱倾听》(2004江苏常州卷第17题)
研读上文中朋友的邻居教小男孩说话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小男孩最终能不能学会与人正常交谈,为什么?
2、观点表述类:要求围绕一个话题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示例:阅读文章《学会感恩》(2005年南宁市中考题第21题)
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②人大附中 吴凌:2007年4月北京市语文学科初三年级教学研讨现场会教案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 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虎”……(摘自《中国青年报》)
三、解题指导
(一)找准解答的关键。
同是阅读链接题型,又可细化为很多类别,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类别在中考中其他的非阅读链接试题里也是重要的常见的考点。那么,阅读链接试题与其他阅读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很显然,在于有无链接材料。所以,如何把握好材料,如何恰当充分地运用材料,是解答阅读链接题的最关键的一环。
(二)把握链接材料的作用。
1、补充事例或观点,提供阐明自己理解和认识的语言依据。2、与原文共同阐明和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使含义深刻的句子意义明朗化。3、提供探究的背景资料,利于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帮助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4、营造氛围,创设真实对话的平台,以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合理迁移,引发新的研究与思考。
(三)探讨解答方法。
一、信息给予题的基本形式
信息给予题常见的基本形式:题干(信息部分)+若干简短问题(问题部分).
题干部分向考生提供解题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数据图示等,常常可以从图形性质,方程或函数中挖掘到解题所需的信息.题干中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启发性或迁移性.
问题部分是围绕题干所给出的信息主题展开的,考生能否正确解答问题,取决于其能否从题干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以及是否能将所获得的信息快速地迁移到问题中来.问题往往是连环式、渐进式、并列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从而考查学生对主题信息比较完整的研究与运用能力.
二、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1、低起点、高落点
信息给予题多数都是在课本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加深.从特殊的情况出发,进而探究一般情形.
2、情景新、知识活
创设情景的题材一般不会太深奥,知识浅显易懂,考生易于接受,但考生必须对新情景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迅速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3、即时学、即时用.
由于创设的情景新,知识内容新,因此要求考生现学现用,即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信息给予题的常见题型
1.解题方法迁移型
主要考查学生接收并应用信息的能力,只要正确理解题中的信息,就能顺利解题.
例1 (2003年黑龙江)已知: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 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1/2AB+BC+AC).
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
(1)若点O在AB上向点B移动,以O为圆心,OB长为半径的圆仍交BC于D,DEAC的条件不变,那么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果AB=AC=5cm,sinA=3/5,那么圆心O在AB的什么位置时,O与AC相切?
解:(1)上述结论仍成立.
如图8,连结OD.
DO=BO,∠B=∠ODB,
又∠ODB=∠C.
OD∥AC,又DEAC,
ODDE,DE是O的切线.
(2)如图9,若AC切O于M,连结OM,则OMAM.
设O的半径为R,sinA= OM/OA,即R/5-R=3/5,R=15/8.
当圆心O距B点15/8cm时,O与AC相切.
例6(2002年黑龙江)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为h.
“点P在一边BC上(如图10),此时h3=0,可得结论: h1+h2+h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当点P在ABC内(如图11)、点P在ABC外(如图12)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解:如图11 ,当点P在ABC内时,结论h1+h2+h3=h仍成立.
如图13,过点P作NQ∥BC分别交AB、AC、AM于N、Q、K.由题意得h1+h2=AK,易证KM=PF=h3,h1+h2+h3=AK+KM=h.
当点P在ABC外时,结论h1+h2+h3=h不成立.如图12时,它们的关系是h1+h2-h3=h.
评析:由例5、例6,我们可以发现题干中的已知信息都源于教材中的习题.如例5中的题干部分是教材中的原题;例6中的题干部分是经过加工的,原题为“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这些经教材中习题改编后的试题,让考生感到既亲切(因为似曾相识)又陌生(因为有别于原题).
四、信息给予题的解法
解答信息给予题一般遵循如下解题步骤:
1.认真阅读,发现信息
认真阅读题干,读懂题干给出的信息,理解题干中的知识.
2.提炼信息,发现规律
结合提出的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3.运用规律,联想迁移
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到待解决的问题中.
4.类比推理,解答问题
⒈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
(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来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⒉双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一个双字词。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此好类作文的关键。
(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 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足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
⒊短语题
(1)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例如“ 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 “ 用心看世界”。一般说来,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的前面添加状语“用心”,在后面添加宾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
(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它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相当数量的文题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如果是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
⒋句子题
(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
(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象,“女”字表明这个“同学”是女的,而不是男的。“一个”点明“同学”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最近” 限定时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过去来的,也不是将要来。“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来到别的班。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二、半命题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⒈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⒉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⒊命中间部分,如, 真_____ 。⒋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
⒉审题思路点拨: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⑵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一要求异求新,二要避俗求新,三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⑶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的词语,写起来只能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⒉审题思路点拨: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
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
四、话题作文
一、 做好听前准备,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听力测试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听力内容有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录音结束后信息将无法再现,学生必须即时听辨、思考和解答。因此考试前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做好听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这样才能避免外界的不利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及听的效果。同学们应该调整好心态,充分利用听力试音时间让自己很快地进入角色。
有些学生在听之前就有畏难情绪,在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时烦躁不安,这就在无形中设置了信息输入的屏障,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所以,在听之前要充满信心、沉着冷静、放松心情、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听力水平。否则平时听力不错的学生也会发挥不出实际水平。
二、 快速浏览问题及选项,
确定听力重点
答好听力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在听录音之前先阅读试题。在监考老师发放试卷,放录音前,要抓住一切机会预览题目,避免手忙脚乱,使自己提前进入考试状态。预览的时机通常有:1. 填好姓名后的剩余时间;2. 念每一节中文题干时;3. 播放下段材料前的时间;4. 听短文和做笔记前的时间。
三、 学会预测的能力
预测能力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技能。它是指在做听力练习之前,根据已得到的有限的信息,如标题、题后选项等,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对即将听到的句子、对话或短文内容进行预测;或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接收到的信息特别是主题句,对前面的预测随时进行修正、补充,并对后面的发展做出进一步推测判断的能力。通过比较三个选项的异同,对将听内容进行预测,这样便于在听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由于选项和试题中的短语和句子可能会在听力材料中出现,因此,认真读题还可以提高听的质量。
四、 学会放弃
听力测试时,每小题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很多学生把个时间用来涂答题卡或者停留在刚才没想出来的那个生词上,结果下一道题开始时,又是手忙脚乱。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宁可放弃没做完的这道题,也要确保做好后面所有的题,不要犯丢西瓜捡芝麻的错误。
五、 学会加减法和乘法运算
在听数字时,听到的第一个数字往往不是答案,答案是第二个或经过运算而得出的,有些题还需要用加法、减法或乘法运算之后才能得出答案。例如:
A: How much is the green coat over
there?
B: It’s eighty yuan.
A: Oh, it’s too expensive. What about
the red one?
B: It’s sixty yuan.
A: All right. I will take it.
在这道题里面出现了两个数字,但根据试题分析答案却是第二个。
六、 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把握中心问题
在听整段文章或对话时,考生的注意力应放在整体内容以及和试题有关的信息上,做简单的笔记,将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活动(what)、原因(why)、方式(how)、数字(number)等关键词记录下来,从而迅速扑捉所听内容的主要信息。而整个过程必须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在整个过程中,信息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在做笔记时,可以采用缩写字母,汉字等甚至用只有你自己懂的符号来记,特别是在听短文时,由于语速太快,你根本无法把每个单词都记录下来,而且也没必要。只要记住你要填的空的单词就可以了。不妨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等听力结束后再去改正。
七、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
The Sweetest Sight
I was in the most beautiful city in the world, yet I only wanted home.
It was an amazing week for my husband and me –the trip of a lifetime. Months ago, when my to go to Europe together with him. Then we asked his mother to started off.
During the week’–as much as we could, Big Ben, the Louvre and so on. All these were beautiful places we expected to see before. We really enjoyed ourselves.
夜景) of the Eiffel Tower, my husband called home. His mothern a second, my husband’s face fell and he looked so worried. I could feel something happened.
“What’s wrong?” I asked.
He didn’t answer and continued to listen. A few minutes later, he said to me that Tony, our seven-year-old son, had fallen off his bike and his leg. He must be sent to hospital at once.
At that moment, Paris suddenly lost its charm(魅力).
“I don’t want to be here! I shouldn’t be here! I should be home my kids!” We hurried back to our hotel and then to the airport …
Finally, we got home. We rushed into our children’s bedroom. Seeing our two children, I suddenly realized the truth: there is no sight(风景)in the world than your children’s faces that greet you at home.
41. A. question B. wish C. step D. place
42. A. look after B. talk with C. find out D. wake up
43. A. he B. she C. we D. they
44. A. after B. since C. though D. because
45. A. shouted B. finished C. wrote D. answered
46. A. ugly B. useful C. right D. bad
47. A. hardly B. clearly C. sadly D. truly
48. A. danced B. broken C. thrown D. opened
49. A. toward B. with C. under D. from
50. A. quieter B. richer C. sweeter D. wider
目前各地历史中考试题中有一部分试题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作为命题者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迁移等能力,并使试卷带有一定的区分度。对于考生而言细心审题则是做好试题的前提,尤其是带有一定迷惑性、灵活性的试题。能快速、准确地审题,是每位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愿望。为此笔者建议广大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具体辅导,以切实提高学生中考审题能力,丰富学生审题的经验。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指导学生中考历史准确审题的一些策略。
一、指导学生善于通过关键词迅速准确找到突破口
在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命题语言往往比较生动,不会像传统的命题方式那样直接简单枯燥地问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往往通过一些铺设性的语言、创造一定的情境来引出问题。有的以生活为切入点、有的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有的以乡土史为切入点等等。其实这样的题目往往新、活而不难,虽然表述上带有新意,但其考察的知识还是书本基础内容。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目考生大不必紧张,据笔者观察发现这种题目往往看起来表述文字偏多,学生只要善于在长句中寻找关键词,也就是所谓的题眼,即可迅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2010年中考模拟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的,‘海宝’的设计告诉我们,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永远都是我们——人。下列哪一事件,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其选项为: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运动D.工业革命。该题虽然以时事为切入点显得较新颖,但其实题目并不难,笔者提醒学生如果从长句中迅速抓住关键词:“人”、“个性”,再联系一下基础知识,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选项是B.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二、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排除法缩小筛选或查找范围
中考历史选择题多为单选题。怎样选择出最佳选项,考生通常可以运用排除法,先把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在可能的两个当中仔细筛选,筛选时要紧贴题意并多联系书本基础知识。
例如2010年中考模拟题:“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其选项为: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笔者提醒学生首先看到“秦”字应该将搜索范围锁定在秦朝历史中,这样选项A和C可以迅速剔除,那么到底是B还是D,联系书本知识稍加思考和推敲,就应想到正确选项是B.郡县制,因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再如2010年中考模拟题:“下列历史事件不属于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为协同作战而进行的是”,其选项为: A.莫斯科保卫战 B.雅尔塔会议C.诺曼底登陆D.斯大林格勒战役。笔者提醒学生只要紧贴题意想到属于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的军事行动必然是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这一组织成立之后进行的,这样就能将搜索范围迅速锁定在二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前的史实中找,而正好只有A.莫斯科保卫战选项符合。
三、指导学生细心关注前置条件避免入陷阱酿失误
中考历史试题中常有一些前置信息或条件,如果考生疏漏了其中某一点便会造成一定的失误。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对试题要完整阅读,前置的每一信息和条件都要关注、考虑。
例如2010年中考模拟题:“19世纪中期,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件有①明治维新,②美国独立战争,③美国南北战争,④俄国1861 年改革”,其选项为: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笔者提醒学生该题要想选择正确,必须要注意满足三个前置条件,缺一不可。
四、指导学生善于用专题眼光看问题把握命题用意
要想审题准确到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善于用专题的眼光看问题,因为中考历史试题往往综合性较强。教师既然已经带领学生进行过专题复习,就应提醒学生在读题时观察该题涉及哪一专题内容,以增强心理的应对。善于用专题的眼光看题可以快速地把握命题用意,有效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现象,极大缩小思索查找的范围,尤其对于解答大题中最后带有开放性或带有总结性、灵活性的一问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