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城市环境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环境的特征

第1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形态;环境限定方法;行为方式及特征

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人的行为方式及特征是在一定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中得到体现的,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限定里,同一个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在相同的空间环境限定里,不同人也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这就是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的对应。有研究说明,居民缺少社会责任感可能是由于居民们缺少能相互接触的场所或地点,人们需要交往空间。

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是用者意识到最适合于某种活动,不管是否是设计者有意为之,都称为行为场合。一个行为场合是一个稳定的行为模式或现象环境的结合。有以下特征:

(1)有一个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

(2)有一个特定的现象环境;

(3)多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出现;

(4)行为与环境两者间有强烈的适合性。

Gump1971年讲到行为背景最重要的是形态上的相似与相适合性,强调环境与在此环境中反复出现的行为之间的高度适合性,这对维持人的生命流极为重要。如何创造有活力高质量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师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举一个城市广场的实例――重庆市三峡广场,它是一个由一系列空间组合在一起的空间组群,从这些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效果来看,既有很多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可以从三峡广场包含的不同空间特征和使用状况,思考一下空间与行为的对应关系,希望可以中能渗析出一些小小的道理。

三峡广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闹市中心,呈十字型,覆盖总面积8万m2,由三峡景观园、名人雕塑园、绿色艺术园和商业步行街四部分组成。

总体布局如图所示,主要由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上的一系列空间和一些从轴上发展出的延伸空间组成。其中南北轴步行街的平面主要由硬质铺地轴上分布的岛状绿化景观构成,两侧是连续的商业铺面,这是商业步行街的典型空间构成形式;东西轴则由反映三峡自然风光、人文风貌的景观贯穿始终,是典型的主题空间序列;两轴的交叉点则由开阔的空间、扩大的水面、挺拔的纪念雕塑和浓缩的三峡大坝景观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中心和点。北端沙正街入口和南端绿色文化广场入口是步行区域的两个主要人流来源。

三峡景观园是三峡广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浓缩了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展现了三峡库区的旖旎风光,浸润着浓郁的巴渝文化。园内有三峡奇石、巴渝文化墙,三峡栈道、三峡航标灯、三峡大移民等20余处三峡人文景观。

名人雕塑园位于三峡广场的南面,地势平坦。园内竖直着曾经在沙坪坝区生活过的名人雕塑.有郭沫若、巴金、丰子恺、冰心等15位文化名人雕塑,与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的文化区相得益彰。

绿色艺术园毗邻名人雕塑园,这里春有樱花、夏有黄花槐、秋有九重葛、冬有腊梅。一年四季,绿树常青、花香飘溢,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商业步行街位于三峡广场东北端,广场上世界著名公司和商家大多云集于此,有肯德基、麦当劳、心胜客、太平洋百货、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金鹰女人街、明日百货、开泰百货、博履都、重庆大酒店、七十二行酒店宴宾楼、寒舍新西兰歌城、沙沙啦歌城、KISS吧、823迪吧、五月花茶楼等1000余家商场、酒店、休闲娱乐场所。

由两条主轴发展出的延伸空间主要有三个:一是连续南北轴北端入口和东西轴东端入口的商业广场,二是连接南北轴南段和东西轴东段的“华宇广场”入口广场,三是南北轴南端名人雕塑广场西边的绿色广场。

资料表明,商业广场在三峡广场建成之前是一处颇受人欢迎,人气很旺的场所,但现在即比较冷清,人流稀疏。该广场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停车场。围合广场的界面有一面正在施工,其余几个边界则主要是一些档次较低的商铺,沙坪坝剧院的入口几乎被埋没在杂乱的立面中。这样的空间怎么可能吸引人?再加上该广场标高比沙正街入口广场处低很多,视觉可达性较弱,人们都被吸引到轴向的主步行街上。这个空间制造不了停留驻足的欲望,自然就被忽略了,能产生的只能是过往交通的行为模式。

华宇入口广场也面临着被忽略的尴尬境地。该广场本来空间很开敞,视觉标识性也较强,但问题就出在太“空”――没有什么内容,除了两片树阵形成的休息区外,其余空间空空如也。笔者自身的体会是站在这空旷的广场上只想要赶块走掉,心理上毫无停留感。这个空间由于尺度过大,只能提供一个视觉行为,而不能产生交往行为。

绿色艺术广场则人气很旺,一方面是因为该广场与步行主轴南端的名人雕广场联系紧密,空间和视觉的可达性均很强。另一方面是因该处是步行街区域的人流主要来向之一。再一个原因就是该处中心广场上经常有一些集体节目排练或产品促销活动,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正符合重庆人爱看热闹的心理。

位于广场中的一些小空间小细节的营造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雕塑、绿化、座椅、水景等。

生动活泼的动物雕塑给人以亲近感。逛街的人们通常会选择在这里休息片刻,观看其他路人的行为活动,孩子们也喜爱在这里嬉戏。大树下的花台座椅也成为人们遮阴游憩的重要选择。

三峡广场是以长江三峡自然人文资源和三峡水利工程为主要内涵的主题广场,融入了沙坪坝作为科教文化名区的主要特点,“三峡艺术碑”就具有其独特性,它位于三峡广场的中心,以三峡大坝大江截流石四面体构成,高19m,巍峨挺直,直刺云天。而水幕电影是三峡景观园中最具特色景观之一,宽25m,高18m,是西部目前最大的水幕电影,生动的水景和合理的高差设计能够留住人们的脚步。趴在玻璃栏杆上观看水景以及下下层标高上其他人们的活动,而下层的人们则可以近体会到三峡大坝的宏伟,夏天还会有冰凉的水滴溅落身上,实实在在体会次景的美妙。

在广场设计中巧妙引用了城市公园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也是一个很可取之处,努力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结合,鲜明的主题特色与综合功能的结合。在繁杂的商业步行街能找到这样一片幽静的宝地实在难得,这里也常常成为情侣约会,老人小孩休息的最佳场所。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可使广场拥有更强的空间感。创造出不同的于此空间相对应的行为。研究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因此,还需要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的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三峡广场为十字形半围合式构造,周围高楼林立,同时也留有许多“气孔”(通道),置身其中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这种错落带来得空间感。由于注意到与城市原由空间格局和形态的联系,所以有自然的地势起伏,更加增强了空间感和亲切感。

总结一下,从理论观点上看,物质环境只有在一些极端的环境条件下,才近似决定人的行为。以忽然率论来解释,物质环境允许人的行为有一定度的选择,个人决定采取哪种行为,大体要依据行为场合。在某种行为场合下的行为不是天生就会得,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根据该文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的,并受到个人经验与行为环境的调节修正,才表现出来的。而空间感觉是与人的行为也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应。设想三峡广场没有梯步上的现代诗,没有大树下的休闲椅,没有栩栩如生的铜塑像,没有那无弦琴,没有哗哗的叠水,没有形态各异的小桥和桥下游走的小金鱼,我们是否还愿意去那逛街、散步和玩耍。

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只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细节,但是却关乎着一个设计的成败,把握好这个对应关系,对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第2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一、城市环境艺术的研究范畴

关于城市环境艺术的研究范畴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适应人的行为模式的特征和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城市设计。就规划布局而言,其成果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经人们长期的经营建设而形成的城市格局、宫殿、寺观、府第、园林、街道、民居等物质环境(形体环境);城市物质环境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是自然要素、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二是上述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内部蕴涵,也就是城市之文化。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环境,但是,可以随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安全和归属感等,它是城市环境的价值指向,城市环境长期发展中依据人的行为模式形成城市肌理及其它各种实体要素的组合关系,构成城市空间心理认知。

如果说城市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是表征,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深层结构。城市环境艺术是以人视觉感官为中介,最终评价是在主观感觉城市实体环境后引发的心理感受。城市环境艺术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实体环境中,如自然环境、城市形态,包括城市的几何形状、城市的布局等; 另一方面也体现于非实体形态环境,如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所形成的习惯于思维,由此形成包容事件发生的空间――场所。非实体形态城市环境的产生和形成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更能清晰地表达某种内涵,由此观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更能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环境艺术最终是人们观念形态的物质外化的结果、观念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域以不同的建筑语言反映其文化发展的历史。

二、影响城市环境艺术的因素

城市的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的基本因素。城市自然特征是城市的背景、底景和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特色。自然特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直接和直观的。历史文化、乡土、民俗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为模糊复杂,但是,它们又是城市环境特色形成的潜在因素,而且往往是城市环境艺术的本质所在,对城市的影响通过其外在的显质的城市环境要素表现出来。

“人”是贯穿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特殊因素。首先,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特征的改造和利用。人为建设活动的结果,是形成城市环境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的格局、轮廓景观、绿化空间、历史遗存、建筑风格等。人工因素可以使城市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富有魅力,更具有特色;但不当的人为建设,也可能使城市的自然特色遭到破坏。只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城市增辉,显示特色。其次,“人”首先是作为具有文化取向和一般的行为视觉特征的集群,然后才是指特殊的个体。

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的自然特征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结构层面,地域文化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文化层面,这两个层面在人的因素的影响下叠加,形成了城市形体环境的构成层面。文化的多样化而造成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以及建成环境的多样化,是城市个性、特色存在的前提,城市环境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意义,都是三者关系的反映,具有特色美的城市就是这三种关系的相对优化的表现。

三、城市环境艺术的地域性

大自然为城市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存在基础和背景,自然特征既是城市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前提。一定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往往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无法更改的背景特色,构成城市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环境的创造就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在城市环境艺术中充分展现出来。

城市化进程是人类自身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是一对矛盾。自然并非完全不能改动,人类发展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断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经历了畏惧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环境共生等阶段。与自然环境共生是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人类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调适自我”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从而塑造出生态和谐健康、景色美丽怡人的城市空间。

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就能从自然的恩赐和回馈中受益,反之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形体环境,都表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就文化的广义而言,它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城市就是这种方式特殊和集中的表现,是文化积淀的产物。传统的城市,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脉络下成长的,其形体环境均能自然而清晰的展示它的特色表达其文化上的魅力。因文化的多样性而造成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以及建成环境多样化是城市个性、特色存在的前提。伊利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任何一个城市的特征都无一例外地打上文化的烙印。文化对于城市相当于灵魂对于人一样重要,只有准确把握并挖掘城市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城市富有灵性。这就需要自觉地把握文化的社科内涵,做到科学利用,合理传承,使城市的环境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

四、城市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整体性是城市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从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来看,城市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城市环境艺术的整体性是指每个组成元素都无法独立代替和独立表现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的才是美的。”良好城市环境艺术的形成也同样不是景点、街区、自然山水和人的活动等的简单堆聚,研究城市景观不仅要看到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一致性与有机性,同时还要注意到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非一致性与非有机性。由于组成系统的元素的多样与繁复、盛衰与变化,使城市环境艺术呈现复杂的整体性。

易识别性。易识别性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载体,它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就是为人们提供高质的综合环境。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城市空间的创造者,又是城市信息的接收者,人对城市空间的感受是通过人的认知而产生的。城市形体环境特色作为城市的物化形式和显相形态,它是否有特色,是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得到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来自于物质形态和个人观念及其对城市的理解。凯文•林奇指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和评价标准是可意象性和易识别性,易识别性是可意象的基础。因为只有识别才能形成意象,所以易识别性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时间性。城市环境艺术与一定的时间维度相关。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城市时,有的运用于生命相关的理论对它进行剖析,有的运用史学家严谨的考证与深邃思考来透视城市发展的规律,有的形象地把城市比作一本打开的史书,所有的研究都把城市和时间维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城市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城市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持续地处于建构与自我组织过程中,城市环境艺术的形成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因时代的不同,城市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色,不能脱离时间的维度而存在。

城市环境艺术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城市环境艺术中的反映,同时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环境艺术也是相互影响的。地域、民族性的城市环境艺术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城市环境艺术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城市环境艺术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Co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6。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3。

[4].弗朗西斯oDoKo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邹德农、方千里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第3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环境;人性化

城市在不停的发展,文明在不断的前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上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朗,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城市环境艺术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产物,目前城市环境艺术的主要设计趋势有:1)追求设计的观赏性和标志性。2)艺术设计的动感性和生态化趋势。3)注重装饰的实用性,基础设施的艺术化趋势。4)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趋势。

2 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

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城市设计者也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投入到城市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生态经济产业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认可。同样,在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中也应该实施“生态设计”,追求生态美学。但是想要实现城市艺术的“生态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1 “生态设计”的现状

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我国城市艺术环境的“生态设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1)生态意识的普遍缺乏。目前,我国的设计者们在对很多建筑的设计工作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园林环境设计方式,设计思维落后,对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的概念更是认识不足,其实践活动远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2)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出现冲突。由于城市的绿化往往只是针对局部进行的。生态设计要为全局发展做出全面考虑,要融合自然、城乡、地区的城市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注重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但是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具体利益群体的出现,形成局部利益,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实际操作与理论建设相脱节。生态建设是一门综合学科,只有理论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在城市艺术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2.2 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方法

现代城市的生态规划方式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绿色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规划。只有按照这三种方式对生态建设进行规划,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方案,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1)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必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化程度水平、人文文化背景、社会服务的特色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必须强调的是,艺术设计要符合城市环境的需求,具备可操作性。

(2)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设计者要事前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对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休闲时间和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3)对城市的生态空间进行调查。包括建筑建设占地多少,空间规模如何,视线要求,绿化所需空间等等。城市中的人流场所也要进行调查,如广场、公园等。

(4)对城市特色的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历史和人文背景进行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以及城市的自然环境。

(5)注重对空间指标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建设条件、设备功能、城市空间和生态指标,例如绿化比例、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6)城市与郊区的建设关系是应作为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重点,重视城市与郊区的绿环面积比例的协调性,详细分析城市的噪音情况,促进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规划的实现。

3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个性不足,缺乏创新性等缺点。其具体表现为:大搞标志性建筑物,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开发区和商务中心区,建设豪华办公楼、扩大别墅豪宅区等等。因此,笔者呼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更具备人性化气息。

3.1 重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

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必须符合科学性和艺术性。建筑价值观的演变早已经历了实用建筑学阶段、艺术建筑学阶段、机器建筑学阶段、空间建筑学阶段、环境建筑学阶段五个阶段,当前的建筑价值观正处于第六个阶段___生态建筑学阶段。虽然城市环境建设行业历史悠久。但是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一门学科,正处于上升阶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研究材料的特点开始,加强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的精力和资金投入。

3.2 创新的环境艺术作品

广义上的环境艺术作品包括室内环境作品和室外环境作品,本文所指的环境艺术作品是指城市环境艺术,包括城市广场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雕塑设计、城市灯光、城市绿化、商业中心分布等等。环境艺术作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愉悦人民心灵,增强居民的生活情趣, 提升居民的精神品味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兴旺旅游城市的旅游行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更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推崇。而只有这些具有真正艺术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让这座城市更加光辉璀璨。这些都是城市设计者们肩负的巨大使命。

3.3 紧密结合城市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艺术水平,必须要大力提倡结合本市的文化特点,把握城市的人文特色,这样才能创新出好的作品。

(2)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地域特征的挖掘和思考。以城市广场建设为例。 广场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城市交通、纵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和谐一致,突出表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

(3)从城市历史中发掘设计灵感。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历史突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的环境艺术,即使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也少不了园林建设。设计者可以从城市历史文化和古典园林中寻求设计灵感。

(4)追求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设计师们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打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艺术。要做到人性化的城市建设艺术设计,就必须对当地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文化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从设计伊始就应该考虑以下内容:1)城市居民活动时间的变化,季节因素、节假日因素都应该考虑在内;2)不同年龄段居民群体的需求不同;3)保证城市环境的卫生质量。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艺术设计,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公共设施艺术化是指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增加公共设施的场所的指示性,环节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的环境设施的艺术性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益回收速度很慢,但是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视度的逐渐加强,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将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晓婉.“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2(22).

[2]张丽敏.浅谈现代化城市艺术设计的手法[J].作家杂志,2012(11).

[3]邱玉蕊.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自然化趋势[J].文化月刊,2009(09).

第4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素;设计方法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氛围,如何将城市与环境有机的完美结合,是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生态环境的提出更是为城市与环境建设提出了良好的素材,文章主要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便参考。

2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

2.1 建筑

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标志之一,在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人们只有先解决住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城市环境的复杂性,使其建筑群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建筑物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建筑的功能更是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人们在保证居住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身心的满足与愉悦。所以,在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不仅仅要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加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以及人们的需求,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完全符合一个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2 水体

水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体现,可塑性效果极强,对于建筑物,植被,雕塑等有机组合是一种极强的吸引力,也是近年来,新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集中体现,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的被使用。

2.3 道路

城市环境艺术特色的又一特征就是城市道路的发展现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道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传统意义上讲,“要想富,先修路,”这个作为城市环境艺术建设最基本的保证。道路发展的顺畅,连续将带动整个城市意象组织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脉络的发展构造,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充分体现每个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与理念。

2.4 造型

造型是设计意图的具象化,具有造型形象的艺术品点示环境中的视觉中心,与建筑一起构筑了城市的形象,成为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整体化要素,更好的表现了城市的特色、品质、性格。众多的城市雕塑都是在城市环境中展开的。

2.5 绿化

绿化景观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发展,从而提出的一种软物质建筑的理念,绿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排放,改善空气中的环境质量,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湿度对于空气净化的能量。此外,它还能降低噪音污染,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

3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倾向

3.1 观赏性以及标志性倾向

从传统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这方面而言,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很多城市将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识别标志,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由于一些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小品居于很强的标志性和观赏性,因而大多数都放置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如城市出入口的地方,绿地的中心等而观赏性与标志性并重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两种基本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体现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趋势。以独特的造型、醒目的色彩厚重的质感以及特殊的肌理等特征作为城市的背景屹立于城市的一角。

3.2 实用物装饰化以及艺术化倾向

从城市环境设计的角度来说,环境景观的实用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仍旧以实用物本身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材,例如,道路树木的设计树木底盘的色后记铺地绿化的设计以道路水筛的设计,这些实用物的设计细节更加突显了整休城市空间的风格,体现了城市环境的品味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实用物也朝着装饰化和艺术化的倾向发展一方面,为了打破现代城市枯燥繁琐的生活状态,实用物越来越需要突出艺术感和装饰,为人民的生活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与激情,调动人们的情绪。例如:布尔斯广场为了缓解城市中心交通的压力,改善拥挤的交通运输,对交通铺地的材料也进行了细致地考虑选用了六种规格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的饰面材料,铺地的中心是灰色的片麻岩,紧接着是花岗岩,然后边角则是扑上色彩鲜艳的粉红色花岗岩,色彩错落有致,变化也有规则,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受到湿润环境的影响,休现出了石块图案和色彩纹理的变化,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

3.3 复合功能化倾向

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标志化观赏化实用化艺术化和装饰化等倾向必然会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复合功能化的倾向环境设计中既要突出实用功能,也要满足人们的观赏功能、艺术审美功能、装饰功能,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由著名艺术设计师朱迪。麦基设计的经典雕塑“铜猫长凳”,其基本原型是座椅,突出了作为座椅的实用功能,同时又以猫作为装饰,突显了艺术性和装饰性,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倾向的优秀典范。

4 建立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4.1 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未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将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自古以来,就有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论依据,重视两者之间的平衡,时至今日,更是如此,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有效的将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设计者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共创建美好城市家园而努力。

4.2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人类的发展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的条件下,充分的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达到人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贯彻这一思想,要本着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的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和品位,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合乎整体、合乎生态、合乎美学、合乎时代、合乎本土、合乎大众的审美要求。

4.3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趋势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将朝着生态化、人性化的未来趋势发展。在设计中充分的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考虑上山水等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艺术的依托关系,无论是山地、平原,还是河滨、湖滨,建筑依山近水,相互陪衬,绿树葱郁,环境协调,构成宜人的内外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它引导着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的紧密联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念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引导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方向。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得到深入发展。现代化城市在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环保、健康要求的同时,开始注重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优越的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贤淑.浅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Z].2012.

[2]侯佳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J].中国轻工教育,2011.

第5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施;普及性;个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51-02

城市环境设施是指在公共环境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证并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他们称其为“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为“城市的配件”。日本人认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也称“街具”,其范畴不一而同,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变化,这一概念有扩大的趋势。本文探讨的是城市环境设施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现有的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大多数设施缺乏对城市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使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个性。同时,广泛考虑各种人群的城市环境设施较少,缺乏能够让广大市民普遍接受并提供便利的优秀作品,因此如今的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又普遍缺乏普及性。

1 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

谈到普及性,必须首先了解城市环境设施的共性,就是安全性、舒适性、识别性、和谐性和文化性。这些特征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主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必须首先要遵循的不变规律,如活动设施的设置主要考虑包括老人、孩子等各种人群的户外活动,它的尺度应与人体工程学诸尺度相适应,从材料的色彩、质地和化学性质上都要考虑人与其相接触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这些就可以看作是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

要研究普及性首先要考虑环境设施与公共意识的协调,就必须先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

1.1 内心活动

内心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而不良的空间环境则能够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1.2 行为活动

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包括自发行为和被引导的行为。自发行为体现人的自身需求,被引导行为则体现为由环境所暗示的行为方式。

这两方面与人们对环境的感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设计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心里和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使更多的使用者更大程度的接受这些设计,就必需要掌握他们在某种环境下的心里需要、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因此,注重城市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这样才能加强设施的普及性,让大多数的人更易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及其所带来的功能享受。

2 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

相对与普及性来讲,个性是可变因素,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地理与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能成为创造多样的、个性的城市环境设施的源泉。无论是基于实用或休闲目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功能与视觉涵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品质。城市环境设施的形态除去其功能的本意外,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就个别地方的公共空间而言,如果能够以整体和前瞻的计划进行设计探索,以成就地域文化的全面呈现,就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地域文化的内涵。

我们从古代罗马人崇尚的庄重伟大、希腊人追求的恬静严谨、印度人称道的神秘幽玄、日本人喜爱的淡泊素雅、中国人讲究的等次对称等都可以探询其文化的渊源。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观念的变革、交流的深入和信息的速增,城市环境设施在城市中呈现出光怪陆离且世界同一的双向趋势,但是思考充分且设计良好的城市环境设施,仍然有力的反映环境以及地方或民族的特点,其形态仍然显示其独特气质,呈现出体现本地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设施的个性。

城市环境设施个性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地区人们对自然的把握和认识的方式、程度以及审美角度。例如东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世界两大文化板块。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究精神理念。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究实证。

2.2 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以种族、血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较为稳定的人群组合。种族血缘的归宿感、认知,以及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是非标准、风俗礼仪、图腾崇拜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这种文化石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本民族的世界观。

2.3 历史积淀

历史积淀是指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为群众所共有的代表本民族、地域文化某一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成果。如中国古代的风水学理论,在现代的环境营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人类世世代代在生活中总结、积累而产生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风貌、特征、层面、范围及局限性。文化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尽一样,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水平不同,文化现象、审美意趣也会产生差异。

综合研究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设施个性化区分的切入点。挖掘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及艺术诉求,使其展现在环境设施中,赋予所设计的环境设施以独特的“表情”,这种“独特的表情”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而才能令人难忘怀,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愉悦大众。设计师就应该关注在时代社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美感及客观存在的普遍艺术标准,将真正的美转化为使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和个性研究之实践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设施来看,设计中的普及性意识不够,即对城市环境设施所必须具有的共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环境设施往往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痕迹,不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更深层面来看,个性的体现少之又少,而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怎么能够缺少代表自己特色的设计,这不仅仅是城市环境设施所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国大多数设计师的普遍问题。有了个性的体现,才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状况。我们应该把文化性这一主题确定为提高设计水平的发展点。仿造及照抄西方城市环境设施只会埋没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可否认,从近代开始,西方的城市设计与建设对全世界的进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这仅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本土文明也必定会对世界产生深远的作用。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只学习西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套路,只有立足世界,放眼于本土,才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设计出体现本土文化的城市环境设施。我们要着重分析适应性,即“普及性”和有关周边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构成的“个性”这两方面问题,阐述这两种概念的特定含义,明确这两方面在环境设施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公共意识,传达属于社会的、社区的、历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正伦.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过程;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80-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人类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机制并保证机制的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我国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

在城市环保体系中,城市环境监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城市环境监测是指由城市环保部门负责,连续或持续对所处城市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测,并观察、研究和控制环境污染变化及其对城市污染的过程,它能够快速并精确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还为城市环保人员进行环境规划编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城市污染管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其他能源提供依据。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城市环境调查阶段、城市环境竣工验收阶段和城市环境日常监督阶段,这三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一不可。城市环境检测模式分为主要交通路口、人口密集小区和主要污染源等监测模式,这样,通过选择有着较高集成度的区域和场合对不同模式进行测量,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1 技术水平较低。因城市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种类不同,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不能满足此要求,在特殊污染物监测和处理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2.1.2 结果不全面。由于观念错误,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环境监测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环境监测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能真实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反映出来,那么城市环境治理就没有完整、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环境治理效果也将会不尽人意。除了环境监测技术与国际监测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外,我国对此方面人员、资金、先进设备仪器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对于企业的排污状况不清楚,治理措施无法有效制定和执行。

2.1.3 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治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基于监测和治理中突发状况的应急体系,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不能取得良好成果,而资金和设备的不充足更是使应急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1.4 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也是阻碍进行城市环境监测和控制的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城市的产业化政策规定不明确,未出台针对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产业化标准,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混乱现象严重,而一些行业内部缺乏市场经营的规范性条例和标准化合同,使得行业和企业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导致政府、人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也不断上升。其次,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很多政策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压力。另外,对于城市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方面大多是指导性文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我国城市环保工作步履维艰。

2.2 城市环境监测的解决措施

2.2.1 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水平,根据各项标准,比如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饮用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等标准,组织并制定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2.2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环境监测手段大多是比较固定的、单一的监测方法,监测装置也大多是固定装置,连续性不强,灵活性欠缺,一些监测数据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和治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改变固定化的监测形式,制定连续性和灵活性都相对较强的监测形式,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2.3 将污染物的污染浓度作为标准,评定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将危害程度较大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环境监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对于新行业产生特征因子的指标和分析方法进行确定,借鉴先进监测手段加大对监测因子的验证。

2.2.4 城市环境监测涉及到的数据复杂且繁多,加上环境的复杂多变,很大一部分监测数据在环境出现变化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加大对稳定性、相关性、有效性和可信程度高的数据的研究力度,将研究的可信数据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使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5 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会毒害环境,还会威胁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强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原理监测和毒理学原理监测,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有毒污染物的特征和性质,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2.6 生态体系是一个复合型体系,它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由人类、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组成的共同体,所以生态的发展与生态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市环境监测人员要加强对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措施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安排,使人类行为更加符合生态规律,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

3 结语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城市污染,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加大环境保护非常有必要。必须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现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浩.论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45(7):34.

[2] 李天明,赵华锋.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8(23):148.

[3] 王保全.当前城市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科技信息,2013,17(4):114.

第7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雕塑;特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30-1.5

一、公众参与的互动性特征

(一)雕塑形式的可读性

当城市雕塑走下圣坛,融入到社会当中,与公众平等的对话的时候,它必定表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了使城市雕塑更和谐的融入到城市的支脉里,便于公众接受并

引起互动,必须保证公众对城市雕塑的创作语言喜闻乐见。城市雕塑的社会功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必须具有相当的可读性,这也是城市雕塑区别于个人雕塑藏品的重要特性。因此雕塑创作需要注意艺术语言的通俗性,避免雕塑家个人形式语言探索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带来曲高和寡的境况。

(二)与社会生活的共融

以深圳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为例,由于打工族只有微薄的薪水,在深圳这样高消费的城市难以享受需要金钱支付的消费,因此《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为打工者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接触艺术场所,这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与和谐的“市民精神”。有调查显示,外来打工者对《深圳人的一天》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虽然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表达不清楚为何如此喜爱这个雕塑,但是多数调查者都情不自禁的用“亲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见《深圳人的一天》引起了公众心灵的共鸣,拉近了五湖四海、素昧平生的深圳人的距离。

二、文化生态的融合性特征

现代城市在社会文化或物质形态方面都产生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变化,城市文化环境面临着流行性文化的侵蚀以及学术性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一种不同文化层次交流、互动和共存的多元景观。它们相互依托、交流,形成一种动态的有机组织,城市环境日益显现出开放和流动的特点,使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城市雕塑家要将作品置于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的变量,考虑城市雕塑的观念形态与大众口常生活审美形态这样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冲撞与结合。这就需要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等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要考虑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关系.

(一)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我们知道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具有信息的传递的功能,它使人们在视觉体验中获得一定的视觉信息,这是其生活体验中获得的交往基础;其二是沟通,即通过现代城市环境的信息表达,获得一种文化意义的沟通,实现社会信息的交往,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沟通的方式包括视觉因素的直接作用,各种媒介的引导和人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其三是同构,即通过交往、沟通,实现对现代城市环境意义认识上的升华,使现代城市环境发挥其对人们的教化作用。

(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

在城市环境中,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有机结合,需要通过人的参与,在观赏者-主体,与城市空间环境-客体之间的互动,整合中得以实现。

城市雕塑给予人们视觉感受的综合印象,是人们心中对城市环境的体验和历史的关联,使自然和人文景观获得象征意义。因此,成功的城市雕塑,必须实现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才能在城市环境中表达它特定的环境语言含义,因为它必定是处于城市场所精神的约束之下的。在人、城市雕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对话中,城市雕塑以其简洁的造型表达了深层的文化隐喻,并与城市环境完美地统一起来。

三、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特征

(一)区域识别性

城市雕塑无论从主题、形式以及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因为城市雕塑是在城市当中具有深刻语意的文化象征物,它要与区域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它承载着如何唤起风土、传统、历史等在城市中失去的记忆。虽然雕塑是从抽象观念中诞生出来的,但是雕塑在“建造”时,已经存在一个多样性的价值积累的“场”,因此必须有对话交流。雕塑如果没有与他者的关系是不能够存在的。

正如深圳市的著名城市雕塑《孺子牛》,这拓荒牛的精神反映了当时深圳各行各业所共同具有的开拓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深圳这所城市的时代风貌。它记录了深圳的城市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不断开创未来的进步精神。正因为《孺子牛》记录了深圳市的区域传统和历史精神,所以该雕塑才成为了深圳市的象征。

(二)城市标识性

城市雕塑“标识性”的功能无疑是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伴随着的是城市的识别、记忆与联想。城市雕塑的标志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城市雕塑在城市中具有定向与导向的功能,它本身所具有的识别物、参照物的功能使其更容易被记忆。其易记忆性增强了城市空间的识别性与可记忆性,因此城市标志性雕塑也成为唤起城市记忆的关键要梦。

其次,城市雕塑在形象上具酌了可识别性与唤起城市空间记忆的功能的前提之下,当这种空间记忆成为一种历史,当城市雕塑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产生联想的城市符号,就使它具有了标志性含义,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也许这个雕塑体量并不是很大,只要是具有视觉的识别性并具有由此而引发的唤起城市记忆的功能,加之人们对它有一份深刻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

四、消费时代的世俗性特征

(一)多元化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简单地说,它开始真正走向一个世俗的社会。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所带来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世俗社会的重心和所面临的问题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价值多元、物质主义、大众主义、消费文化这些都成为中国最具有当代性的问题。

如果说此前的中国雕塑更多的是从美的形式出发,把雕塑看做一种形式的创造的话,那么此时,文化的意识、观念的表达成为更加关注的内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雕塑家们开始关注社会,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与过去“政治标签式艺术”时代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表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心。雕塑家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挑战政治标签式艺术,对其进行消解,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批判意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再是红色年代的大而空的形式主义,而是回归到了人们的口常生活,由此去发现问题,通过艺术形式隐喻问题,从而唤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

(二)娱乐化倾向

世俗社会这个基本走向给当代雕塑所带来的变化是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消解雕塑在内容上,乃至在形式上的刻板。当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正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消费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价值的改变,大众文化的崛起所带来的高雅文化的危机,这两者都使得更年轻的当代雕塑家们选择了“虚拟的、嬉戏的身体”。于是,虚拟嬉戏的这种模式放弃了对深度的追求,它强调幽默、调侃和娱乐性而不强调雕塑技术性的难度和思考体验的深度,因此它自然转向了娱乐化和片通化。

【参考文献】

[1]牟运道.浅谈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J].雕塑,2005.

[2]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2005.

第8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色彩设计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进行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时,需要充分关注色彩基本属性要素,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色彩概念的筹划工作。在进行城市总体色彩的分析时,需要采用色彩取样的方法,能够将复杂的色彩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并对整体的色彩模型进行构造,从而建立城市色彩数据库,为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做好前期色彩构思工作,保证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发展。在研究城市环境时,要充分考虑三维空间与人的关系,同时要实现目标具体化,即城市使用功能的合理创造,保证城市具有高品质的环境,且保证其城市形象是具有一定表现力,能够易于识别和理解。只有设立好合理的目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市环境色彩的合理设计。

二、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

1、制定设计方案

做好城市的调查、分析、提案工作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好城市环境色彩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当代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城市景观个性设计的元素,采用新的思维方法进行设计与实施。同时,不能忽略环境色彩的设计方法、配置手法、现场调试等因素。只有做好以上这些工作,才能说明环境色彩设计计划得到了合理、完整的制定。

2、展开基地调查

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查那些采取环境色彩设计的建设基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基地中存在的建筑、植物、地面以及一些人为的建筑设施。当然不能忽略相邻环境对研究环境色彩的影响,要详细记录基地环境的平、面图,以及拍摄下来的色彩信息。

3、模拟分析比较

做好基地调查工作后,需要根据建设基地环境色彩的资料,进行环境与色彩构成内容的合理分析,能够保证未来新建筑色彩的合理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归纳基地现存的各种物体、设施的色彩种类,能够做好色彩的分类工作。并在最大程度上找出基地现状色彩的配置比例,从而保证外部环境进行色彩设计时有一定的组配依据。

4、进行色彩设计

在结合建设基地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色彩设计中所采用的色调种类,所使用面积的色彩变化,以及同一色相的颜色需要重复使用几次。这些问题都要重点考虑。在对建筑外观的色彩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色彩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同一色彩以及色调具有一致性,能够保证同一色系或色调的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谐的效果。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后,需要制定几套合理的色彩配色方案,能够为现场测试提供多种参考方案。

5.现场测试检验

制定好色彩搭配方案后,需要在基地现场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色彩色标的设置工作,能够在现场光线的背景下,采用照相机拍摄的方式,将基地现场的色彩状况拍摄下来,并选择出最合理的环境色彩设计方案,要能够保证城市景观的良好、个性设计和创造,做到合理的取舍。当然选择了最佳方案,也不能保证城市景观得到最好的设计,需要对材料和色彩进行良好的选择,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只有应用多样化的材质色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景观的个性设计。

6.申报审批实施

制定好色彩配色方案后,需要向有关设计、管理部门呈报相应的方案和说明报告,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证,等到论证成功后,转移至交施工单位进行实施,在整个过程中,要安排一定的工作人员来监督指导现场情况,从而保证外观色彩的设计质量,,并且做好工程的最后验收。在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整体——部分——细部一一整体”的设计原则,其设计过程的出发点是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的整体部分,然后深入到细部,能够又从细部回到整体,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证过程。此外,要从环境的角度以及装饰的效果考虑色彩的设计内容,同时要将大众的审美情趣考虑进去,从而保证城市环境色彩的良好品质。

三、、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城市环境的色彩设计实际上是当代色彩本体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对于这方面的工作,从国际层面看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在我国仅仅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对于这种状态的改善与探索,不但是色彩设计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建筑师与规划师必须承担起来的重要职责。上世纪末,随着大量的城市建设活动的开展与旧城更新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大师开始注重城市色彩问题,并将色彩设计的概念引入相应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例如:建筑规划大师柯布西耶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就对色彩理论的设计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其后期作品中对色彩因素的关注更为突出;法国色彩学大师朗克洛创立了色彩地理学,开创性的阐述了城市—历史—色彩—地域之间的有机联系,系统研究了多个国家代表城市的区域色彩形成机制,并绘制了城市色彩地域特征图谱。日本NCD色彩研究所依托门塞尔色彩表示系统,在充分研究了现有色彩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其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色彩应用学,利用色彩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托,通过三大形象坐标系统准确定位色彩特征,准确找出色彩应用方法。

在国际上的色彩规划思潮迭起的同时,我国也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北京市确定了以浅灰色为主的城市主色调,体现稳重、大气、和谐的色彩环境面貌;哈尔滨确定了以米黄色为主城市色彩基调,以体现古朴、淡雅、温暖的城市地域性格;上海在浦东新区建设发展中在环境色彩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并将国外许多色彩学前沿设计方法论应用于区域城市建设实践;如新大陆广场城市建筑群所展现出的环境色彩设计效果,就表现出其特有的城市个性。

在城市色彩的管理方面,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也不断加大了控制力度。近些年来,天津市的城市建设中加强了对城市色彩环境的重视与管理,特别是对海河两岸进行的城市综合景观整治提升,其特有的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效果构成了独特地色彩景观印象,同时,国内多个城市也相继颁布了环境色彩方面的各种管理规定,充实和发展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四、结语

在开展城市环境的色彩设计时,要不断延伸和扩展环境色彩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城市色彩应用系统的内容体系;在评价城市色彩环境的总体特征和质量时,要遵循相应的色彩学及其相关设计学科理论,保证色彩的合理搭配,实现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同时,要保证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的成果实施得到保障,需要做到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能够保证色彩方案的合理控制和与有效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多角度、多学科交互发展的色彩设计与实施系统,保证与实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体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 [瑞士]约翰内斯(Itten,J.)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

[3]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4] [日]朝仓直巳,赵郧安译.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5] [日]日本色彩研究所编,李军总编译.色彩形象坐标.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 [日]日本色彩研究所编,李军总编译.形象配色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 [日]日本色彩研究所编,李军总编译.色彩心理探析.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8] [英]赫伯·里德(Herbert Read)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 [美]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建筑、室内和城市空间的设计.谢洁,张根林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 [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张功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3]辛艺峰.走向新时期的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新建筑,1995(4)

[14]金哲,陈燮君,乔桂云.生活中的色彩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9

第9篇: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

基于现代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的融合,现代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为城市环境提供一个装饰品,而是以特有的方式积极地投身到城市建设的塑造中去,使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扩展。从而使雕塑与城市环境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它的叙述性、象征性以及本身所特有的公共性都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思想,在当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促进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这一方向的延伸。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现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城市的建设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尤其对城市环境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和修正——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 伴随现代城市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而作为在城市环境空间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也跃向了一个新的、全方位的高度。现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审美观念的多样性,与现代环境意识紧密结合,给现代城市空间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和魅力,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愉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例如从城市空间理论上,吸取视觉表现力因素,强调尺度感,出人意料地变化空间形态和方向,以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形式上采用丰富多样的雕塑语言,形成各种情趣,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要求和不同环境空间的特质。从而使雕塑艺术与城市环境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室内转向室外,走向空间与场所,使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扩展。

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奏紧张,超尺度的高层建筑林立,使人与人分隔、孤立,造成了人文负面影响。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做到重视环境的人性化和亲切感。例如在建筑设计上就出现了步行街、共享空间、游乐雕塑等不同的景观形式来调整人们的心理。那么,公共艺术作为置身于景观环境中的作品,也应该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性质,它不能是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有机结合,需要主体(观赏者)的参与,即以人为中介,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和象征意境。公众在城市景观所营造的空间环境中,由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给予了环境一种活力,使周围静止的空间活跃起来,给公众提供了一个与艺术交流感悟的场所。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注重作品与公众的互动关系,是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景观环境中,人的因素是公共艺术创作不可忽视的关键,无论是尺度上还是形式上,都要特别注重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划分空间、营造意象、装饰城市环境的功能。其往往通过形态、数量、空间布置方式等对城市环境给予补充与强化,不仅定义和深化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功能特征,而且确定了景观环境空间的秩序,是功能与景观的综合。其体量、形式、轮廓线和色彩、解构、材料质感等构成要素,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一起营造了城市的环境意象。公共艺术设计参与景观的构成,使城市景观空间层次丰富,实现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激发不同景观场所的活力,丰富了景观环境的形式内涵。这种将功能与城市景观结合的设计手法,在近年来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1992年由建筑师、艺术家合作设计的巴塞罗那北站广场正是一件极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其公园空间是一种雕塑型空间,两个结合现状地形设计的景点“落下的天空”(Fallen Sky)和“树木螺旋线”(Wood Spiral)占据了公园空阔的中央地带,分别成为南北两个空间的中心。公园沿阿莫加夫斯大街的大土坡在主入口处断开,两片高大扭曲的三角形挡土墙成了公园入口的景框。墙面用专门烧制的不规则陶片拼成一幅抽象线条图。这种手法是贝·佩伯对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纪念。设计师用最简单的内容成功解决了基地与城市网格的矛盾,创造了不同的空间,提供了公园的各种功能,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中艺术与实用结合的成功范例。“落下的天空”也是一个大地陶艺作品。中心部分与一小山丘融为一体,长45m,南面最高处高达7.5m,成为公园最醒目的景物。

公共艺术作品注重与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性。城市中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与本区域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建立在城市的建筑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并富有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度关怀的精神特质;它是大自然、 艺术以及人类互动互融的共生物,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能丰富的表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因此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使作品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这是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去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同时公共艺术注意作品与场景的适应性。不同公共场所的场景,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背景,纪念雕塑庄严肃穆,有建筑性与宏伟性,园林雕塑应适应园林的优美恬静特点,给人以亲切感,轻松感和富有装饰性。公共艺术品的大小形式应与景观环境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材质也应与环境统一考虑,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对环境起优化调节作用。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公共艺术创作者应在努力适应环境的同时强调和突出自我的个性特征,挖掘材料的美,结合具体的环境功能,集知识、艺术、趣味于一体,成为虚实空间与意念想象并存的实体。使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中随处可见,成为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形成美的焦点。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对精神价值追求的关注,要求我们艺术设计者应拓宽知识面,加强各门类学科的对话意识与合作精神,强化培养对环境空间的感受、理解与处理能力;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材料特长,熟悉现代科学加工手段,增强现代设计审美意识及人文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观念;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使城市环境更好的为人服务,满足我们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享受的更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明. 景观艺术设计.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郝卫国. 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4]杨北帆. 城市设计—形式与装饰.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