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营销理论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销理论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营销理论的概念

第1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英语消息 隐喻 翻译 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

1.概念隐喻的概念内涵。随着可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这一命题,将隐喻研究推向学术界的新。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就一直存有研究隐喻相关问题的学者,其中部分隐喻观点被后人称之为“对比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局限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中。然而,可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隐喻的认知功能,他们在文章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并且还指出隐喻可以理解为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由于语言与人们的认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各英语和汉语也存在隐喻的密切关系。

2.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根据可考夫和约翰逊的理论系统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的,那也就是人类的认知系统是由隐喻构造的。而概念隐喻就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典型性的认知模式,对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抽象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认知隐喻结构中,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交融,从而实现对两种毫无相关的事物的认知。基于这种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隐喻是英语学习和理解的主要策略之一。

韩礼德曾经说过,语法隐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际隐喻,另一种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上,及物性将人们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以及存在过程。依据不同类型的隐喻,确定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在隐喻语言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上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分析英语消息中隐喻翻译的功能

1.词语修饰功能。通常情况下,隐喻也被称之为“暗喻”,主要是表达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本身就附带着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在英语消息翻g中,通过对英语消息内容恰当的描述,再运用恰当的描述方式表现出来,让运用隐喻润色的英语消息,比平铺直叙的普通文字多了积分英语语言文字的美感,让消息表达显得更加委婉,也能强调消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从而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消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而这些恰恰是因为隐喻的修饰功能才能达到的效果。

2.增加认知的功能。英语消息类型众多,在对英语消息进行翻译时,为了保持元消息的隐喻特征,使翻译后的本体和喻体切合元消息的本体和喻体,增加消息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性,更便于人们对元消息的理解。就需要借助隐喻增加人们的认知功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元消息,也让元消息描述的信息或者事件更符合事实。从这方面说,隐喻在英语消息翻译中的理解是百科全书式的,也是互动式的,不是由一方语言独自完成的,必须是源于人们对原有语言的认知基础上,在作用于对另一种语言的认知。

3.增加社会影响的功能。当下,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万变、快速发展的时代,来源于外界的消息丰富多样。如果一种消息只是简单对信息进行传播,选择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事件的描述,那么消息的实际作用和吸引人群就比较少。但是,如果消息中增加了隐喻元素,就会增加消息的语言魅力,即便是在消息翻译后也不失光彩,能明显提升人们对消息的感兴趣程度,从而加深消息对人人们认知方式和认知思维的影响作用,也能相应的扩大英语消息的传播范围。

三、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消息翻译的特点

1.直译法。英语消息翻译中,直译是常见的翻译方式,主要是指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按照文本的词句排列,逐词逐句的进行一对一的翻译。直译法能原原本本的传达英语文本的愿意,也是比较能体现作者风格的主要翻译风格,直到现在,直译法都是英语翻译最重要的翻译方法。

举例来说,以“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economic development.” 为例,采用直译翻译以后就是“低工资是这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张王牌。”这样的翻译结果是将“trump card”的词语直接翻译成“王牌”,在消息翻译之后,也能言简意赅、明明白白的表达英语文本的愿意。达到这种效果的最重要原因是“trump card”不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语中都是有文化根源可追溯的,是被中英两种文化所兼容的,将“trump card”直接翻译成“王牌”,任意一个中国人能准确认知和理解,也不会造成中西方认知障碍,充分保留了元语言的魅力和特色,也是被人广泛认可的语言隐喻概念。

2.意译法。中西方文化受环境、传统以及社会背景、历史变迁等各方面的影响,文化表现方式和思维认可也会存在隐喻差异,因此,在进行英语消息翻译时,为了保证翻译后不会出现异形意异的状况,就会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将中方文化的喻体代替元消息的喻体,让元消息的隐喻在中方文化中也得以体现,利用这种文化异同电,让译文语言变得更加接地气,也能增强意会作用。

举例来说,以“The 40-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rope,Africa…”这句英语为例,翻译成中文以后句子为“法国国家首脑会议是个大杂烩,有来自欧洲,非洲…… ”,元消息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参加法国国家首脑会议的国家很多,但元消息使用的“the 40-plns summiteers”直译成中文意思是“一个混杂的包”,逻辑和词义上明显说不通,也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又为了表达元消息的隐喻特色,于是译者就将“the 40-plns summiteers”意译为“大杂烩”,这样一来,中方比较容易理解元消息意思,也能感受到元消息表达的隐喻特色,使得元消息和译文都能达到喻体和指向吻合,确保翻译前后都是传递同一个隐喻。

3.转换法。转换法也是中英文翻译中常用的翻译办法,主要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习惯而对原句中的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通过这种句型和语态的转换,让元消息的隐喻和隐喻效果更加明显,也能让双方欣然接受。这是隐喻翻译中极其有效的翻译方法。

举例而言,以“The floodrose mountain high…”,学习英语时,都会认识到英语在进行句意表达时“主谓宾谓状补”等都是可以在一定的语法基础上调换的,在@则英语消息中,始发域是mountain,目的域是flood,为了方便其他人读到句子的理解,应用了隐喻,将洪水涌动的迅猛之势比作成了山,虽然元消息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洪水肆虐的严重程度,但受到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的俄不同,采用直译法或者意译法,都无法将元消息的确切意思准确翻译出来,因此将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做一定调整,再加上中文隐喻常用的“像”这个词,翻译成“洪水涌的像山一样高”不仅保留了隐喻的最优关联性,将元消息意思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让中方易于接受这种隐喻景象的表达方式。

四、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消息翻译的翻译策略

1.转变英语喻体。在英语消息翻译中,转变英语喻体主要是指译者在英语消息翻译时,为了避免直接按照元消息翻译容易造成的误会和尴尬,就从汉语中寻找到一个和英语隐喻喻体就基本一致的喻体。特别是当元消息中涉及的喻体在双方文化差异较大时,就一定要转换英语喻体,然后在进行翻译。译者从英语元消息的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设定了英语译文语境,舍弃了元消息原有的隐喻形象,将原隐喻文化喻体意象进行转换,并在在译文中准确传达。最简单的就是“lucky dog”(幸运儿)这个词。

2.扩展英语隐喻,适当补充寓意。扩展英语隐喻主要是说译者在英语消息翻译时,首先要对英语阴雨进行扩展,适当的补充元消息的喻体,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译。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很多词汇、语法甚至句子类型都存在不同,各种语言的隐喻都存在明显差异,有时同一个喻体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很多词汇隐喻意思可能千差万别,也有个别隐喻是比较特殊的,如果译者看到消息,未加思索,就进行直译或者意译,就很容易让翻译后的汉语无法完全凸显元消息的隐喻意义。这就需要对特殊隐喻的消息进行翻译时,进行适当的扩展或者及时补充寓意,更好的让其他人理解。

3.直译英语喻体,增加隐喻的释义。英语消息渗透的隐喻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化,当译者在翻译英语消息时,将英语喻体直接翻译成汉语,存在不清楚或者无法完整表达意思时,就需要填补一些释义进行弥补。简单理解,就是英语消息中的A解释B解释的并不完整时,就可以增加一些B的释义,处理好隐喻翻译的意象转换。这也是英语消息翻译中最重要的地方,很多时候都存在着英语翻译成汉语以后,仍然存在着因文化不同带来的理解差异,这就需要根据理解偏差的原因,做好隐喻的释义。

五、结语

隐喻在语文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语言文化译者的一致关注,通过隐喻应用,使人们用熟知、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帮助人类拓展思维。应用在消息中,能美化语言,让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形象,也能增强消息的实用性。但同时,这也凸显了隐喻的正确翻译的重要性,研究消息隐喻的正确翻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通过概念隐喻这一视角,为消息隐喻翻译打开大门,并为更深层次的研究隐喻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知媛,王小潞.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98-110+159-160.

[2]卜佑娟.英语学术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23-128.

[3]武宁.概念隐喻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转换[J].安顺学院学报,2013,01:35-37.

[4]刘文宇,张勖茹.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3,04:17-26.

[5]周榕,徐丽欣.概念隐喻对并列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理解的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12,03:261-269+329.

第2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国,服务业市场和产业市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者更加成熟,市场竞争加剧。关系营销理论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理论。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涵义

学者们对关系营销内涵的理解很不一样。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伯瑞(Berry)认为关系营销的实质是“保持和改善现有顾客”,其核心理念是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成本更低,营销的效果更好。摩根(Morgan)和亨特(Hunt)认为关系营销是“旨在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关系交换的所有营销活动”。其核心是关系交换是否具有生产性与有效性,即是什么导致关系营销的成功与失败。塞斯(Sheth)和帕维提亚(Parvatiyara)从网络化的联系的角度来理解关系营销。认为“应通过合作及合作努力来与选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利益者为了创造价值而建立更密切的互动关系”。我们不妨从众多权威学者的定义和实践中,把关系营销的理论定义如下:关系营销是指买卖双方间创造更亲密的工作关系与相互依赖关系的艺术。

二、关系营销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关系营销理论是营销学者对大量企业营销策略、营销行动实践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它契合了现代市场中企业的营销实践,对企业经营效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获得了企业界广泛的响应并得到快速发展。其理论意义表现在,从微观上认识到了企业与顾客相互关系的性质在不断改变,需要牢牢把握老顾客;从宏观上认识到市场营销对范围很广的一系列领域产生影响,需用全局观、网络化观念处理好与各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树立大营销思想。在实践上其意义主要为:1.可降低不确定性,减少运营成本;2.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关系营销理论在我国企业应用中面临尴尬

由于对关系营销概念的认识上存在着不足和误区,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有以下几点:1.缺乏关系营销理念,很多企业还只是沿用过去的旧思维,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实施关系营销理论;2.忽视内部关系营销,很多企业把关系营销的“关系”概念理解的过于狭小,忽略了企业内部的营销,从而未能收到很好的企业营销和经营管理效果;3.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企业对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营销并未做得那么细致和深入,对于自身企业的市场定位也不明确,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摇摆”和被动;4.对客户以外的关系主体缺乏明确的认识;5.把产品和服务割裂开来;6.实施基本客户战略缺乏相应的策略。

四、关系营销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策略关系

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变化的特点,抓住了目前西方国家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主要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这种营销思想对我国企业的营销活动也会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关系营销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基本保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争夺顾客。要建立与维持同顾客的良好关系,首先,必须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从消费者出发,将此观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其次,切实关心消费者利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顾客利益落到实处;此外,要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密切双方感情。

(二)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机会一些市场营销专家认识到,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视竞争对手为仇敌、彼此势不两立的竞争原则已绝非上策。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而且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有时,通过加强合作更有利于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首先,企业要树立起通过合作营销也能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的信念;其次,开展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求开辟新市场;最后,力求通过关系营销减少无益竞争,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

(三)通过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企业的营销活动必然要受到政府有关规定的影响,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上,企业应该持积极的态度,遵循国家法规,以此保证企业营销的成功。

第3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随着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加强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心理学中对人的研究的相关理论被广泛地借鉴和应用,如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到了7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这一即使在当前的营销实践活动中仍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的理论,一些学者如西德尼·莱维,P.科特勒还提出了扩大的营销以及ReedMoyer提出的宏观营销,C.L.休斯塔克(G.LynnShostack)提出的服务营销,杰拉尔德·泽尔曼(GeraldZaltman)和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提出在关注消费者的需要的同时,更要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80年代至上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销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营销策略上,雷维·辛格(RaviSingh)和P.科特勒提出了营销战的观念,重视军事理论和方法在营销中的应用,乔治·邓肯(GeorgeDuncan)提出了直复营销的理论,大卫·A·艾克(Aaker)提出的品牌资产理论,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在服务营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营销的7P理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内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如克里斯廷·格罗鲁斯(ChriStinaGronroos)提出的内部营销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顾客也越来越被摆在企业营销活动的焦点地位,ColorMe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等,也更加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和几何级数增长的市场和消费者数据,企业不得不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庞杂的数据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开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至此,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走过了艰辛、漫长和多角度研究的孜孜探求之路,但似乎也在不断地反思一个问题,在市场营销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才是企业追求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确立能使企业真正明确其营销的真实本质。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了4V’s理论。关键词“价值”是这些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似乎意味着更加趋近于营销内核和本质的营销思想和理论的诞生。

二、营销理论嬗变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营销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从市场营销活动关注的焦点来看,发生了几次以谁为中心的转变

以谁为中心的阐述见诸于当今许多学者的文献中,其中较早并比较完整的阐释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也是社会营销理论的提出者。1.生产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只要生产出有用的产品,就一定有人要。顾客关心的主要是产品价格低廉和可以随处购得等,因而经营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追求生产产品的效率上,这在早期的学者们关注的商品、职能和机构的理论提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产品观念认为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总是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的产品。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购买迟钝或抗拒购买的表现,如果听其自然,消费者不会购买本企业太多的产品。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均会导致“营销近视症”,因此,特德·莱维特(TedLevitt)的营销近视症观念的提出是对产品观念与推销观念提出的解决办法。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要达到企业目标,关键在于判断目标市场的需要,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与此相适应的理论还有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的著名的定位理论。4.社会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是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延伸,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时,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这个发展轨迹说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在对市场营销究竟以谁为中心的认识上,经历了以企业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及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二)从理论架构形成的过程来看,市场营销理论框架的形成,是不断借鉴

其它学科并与其融合的一个过程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它就充分吸收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为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1.与经济学的联系。市场营销学借鉴了许多的经济学概念与理论,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始,它广泛借用了偏好、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和理性等经济学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分析工具。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R.Smith)的市场细分理论,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是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其理论支撑的。总之,经济学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许多的概念和理论,为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2.市场营销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其研究对象就是人,而人正是市场营销活动面对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相同,也就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营销心理活动的新学科———消费者行为学。RichardN.Cardozo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ColorMeBeautiful(简称CMB)公司提出的色彩营销,Oliver提出的顾客忠诚,劳特朋(Lauteborn)的4C理论均借鉴了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阐述。这些都能很好地解释消费心理学在营销学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体现和应用。3.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的观点主要应用于市场分析,其中,又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为其主要范畴和概念。威廉·莱泽(WilliamLazer)的生活方式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都是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产品的扩散中,市场营销学应用了社会学的创新传播理论。关系与网络也是社会学的概念,现也已借用到市场营销学当中。因此,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市场营销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这些学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理论形成与实践活动的互动

关系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不断加强这个特点可以从当前在市场营销实践中广泛应用的4P理论、4C理论以及4R理论的发展关系来找到答案。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激烈。英国杰瑞·麦卡锡教授在1960年最早提出了4P理论。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不是消费者导向,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4P理论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营销活动过于注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因素考虑欠缺,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劳特朋教授针对4P存在的问题发展出了4Cs营销理论,4C理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着重寻找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但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更有效的长期关系,于是便出现了4R营销理论,营销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顾客满意,而是以建立顾客忠诚为最高目标。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把4P经典理论作为基础的,形式多样、不断丰富的综合体系。不管是4P、4C还是4R理论,都是从实践中被人们发现,并总结发展出一系列科学的营销理论,来指导后人进行营销实践,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密性也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关注和强化的。

三、营销理论嬗变动因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人类哲学思考转变过程的影响

人类的哲学思考大体上经历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对产品、职能、机构到商圈的研究,学者们倾向于用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市场和消费者,如乔尔·迪恩(JoelDea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约翰·霍华德(JohanA.Howard)等的购买行为理论等,到中期转向了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如阿尔·赖斯,杰克·特鲁塔的定位理论,巴巴拉·杰克逊(BarbaraBundJaekson)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而以Heskett提出的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的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的4V’s理论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理论将人本主义推向了极致。进入90年代,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科学技术在营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JohnTaylor,JohnOake提出了数据库营销,唐.E.舒尔茨(DonE.Schultz)等提出了整合营销,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又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推向了相互融合的轨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市场营销研究的本质是对人的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在自然面前成为了主人,与此相应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西奥多·莱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理论,P.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理论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最早产生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征服、掠夺,绝对地以人为中心,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危及人类的根本利益。20世纪70年代后,学术界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开始产生质疑,在质疑中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应该以整个生态圈为中心,人类只是生态圈里的一部分,应该把道德关怀扩大到整个生态圈,保持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之否定。它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优先地位,强调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和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在此阶段,P.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KenPeattie提出的绿色营销。这些营销理论的提出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仍然重视人,同时强调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共处与互动。

(三)从外部影响因素上看,营销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自20世纪的5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的50年代,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远远没有现在的竞争情况激烈。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传播速度也越来越迅速,企业营销实践也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联成一个整体。加之竞争的不断加剧,新环境新条件下的营销理论也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新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变革。

四、营销理论嬗变趋势

基于对营销理论发展轨迹的梳理,基于对环境变化特别是营销实践的发展变化,基于对营销理论演变的动因的分析,本文尝试着对影响营销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如下的分析和预测:

(一)新的理论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

从Heskett提出了服务利益链的观念,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顾客受让价值,Woodruff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Buttle提出了口碑营销的理论,Cooper,R.G.提出了4V’s理论以及进入21世纪后,A.Augustinaitis提出了知识营销,萨姆.希尔、格伦.里夫金提出了激进营销的理论,维查·玛哈简、约罗姆.杰瑞.韦德(YoramJerryWind)等提出了聚合营销的理论这一营销理论演变轨迹来看,营销学者们在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市场营销这一决定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上,做了相当多的探索工作。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人的因素越来越被营销理论研究者们提及和重视,策略、方法、工具的提出和应用无不围绕着消费者来展开的。

(二)价值的增值是基础

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提供社会、消费者和企业的价值是现今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主要的策略和方法。价值运动过程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升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须达到三者利益和价值平衡的一个动态过程。因为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在个性化时代,这种差异将更加显著。围绕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化消费者,企业提供的不能再是基本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期望价值、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只有实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构成要素的价值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而当消费者能稳定地得到这种“价值最大化”的满足之后,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社会之间产生共鸣,共同创造出价值的累积效应。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信息社会的到来将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营销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交易方式,而且还将市场竞争从物理空间转化到虚拟空间,将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营销实践的运作正在从最初的粗放的、单一的状态,走向高效、系统和整体的运动状态,整合系统和资源成为必然。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不再是营销与被营销,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而是公平地在各个接触点及各个接触点之间的伙伴关系。

(四)分享时代的到来———分享营销的提出

第4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高职院校 招生现状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基于市场营销的定义,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是将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商品推广给广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招生工作也就是市场营销活动,需要市场营销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困难重重,根据对招生现状的总结分析,主要表现在创造市场的能力差和营销推广的针对性薄弱两个方面。

一、创造市场需求能力差

针对招生工作的创造市场需求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往高职院校被动接受生源现状,接受学生选择的传统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其实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与一般意义的市场营销活动具备着相似的职能,创造市场需求就是其中一个必备的重要职能。

传统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起始点开始于一个已经成型的生源市场,高职的招生工作就是针对于现有的成型市场来开展工作,接受学生的选择。而创造市场需求概念的提出将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大大提前,它要求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提前进行运作,发挥自身能动性去大力开拓潜在的“用户”,在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尚未十分明确之前通过各种有利的、合理的、有效的渠道去“培养”这些“用户”的“潜在需求”。

这一工作的开展会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局面:通过具体招生工作开展前的种种渠道的信息渗透、引导,会对日后形成的生源市场有着对自身及其有利的影响。各种渠道的“培养”会开发出很大一部分“潜在用户”进入生源市场,使得生源市场从基数上得以扩充,而这一本质的改变一方面降低了生源大战的激烈程度,一方面为高职招生工作提供了更为充分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得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得到本质的改变。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很少涉及创造市场需求这一概念,现有的招生工作开展总是建立在生源市场早已成型的基础之上,总是相对被动的去接受既定的现状而没有发挥能动性去改变这一现状。

二、营销策略推广的针对性弱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营销策略的引入推广早已被接受和认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僵硬的“拿来主义”,将某一具体的营销策略套用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中,并未经过具体的分析和消化,这种将营销策略的盲目推广往往针对性较弱。

(一)营销策略单一。

对于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而言,营销策略就是以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分析学生对学校的期望而展开的一系列工作:宣传策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等等。营销策略单一这一现象在当今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存在较为普遍,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包括对招生工作市场营销理论应用的认识不足;决策者缺乏整体的大局观,认识理念存在偏差;执行机构间没有很好的良性互动而是比较机械的各自为战,将系统化的工作人为的割裂开来;执行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处理等。

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的实施包括很多环节:

(1)领导的支持

领导是学校的行政长官,是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即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者。如果一所院校的领导本身对市场营销理论不了解、不肯定、不支持,那么该院校就很难自发的建立起完整的组织,也就不能用系统化的市场营销理论指导整个组织开展运作从本质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现状,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现实的形式要求一个高职院校一定要有具备科学市场营销理论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培训、参加相关会议等使领导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指导整个院校的发展。

(2)招生环节的工作人员具备理论素质

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队伍是高职院校对生源市场营销本校教育服务最为直接的任务履行者,其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是学校市场营销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理念将直接把学校信息传达给生源市场。

如果他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理解片面,就不能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造成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在一线出现问题,大大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因此建立起一直具备市场营销理论素养的基层工作队伍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营销手段不健全。

营销手段是指在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大的营销策略既定的情况下,在具体造作过程中为达到每一部分的既定目标而采用的详细实施方案、方法,是详细的执行步骤。但是很多院校是在具体营销手段上出了问题。这些院校在招生工作的宣传过程中大都抱着一种比较盲目的态度,看到其它院校采用什么手段就马上也采用什么手段,从表面看来就是一哄而上的一阵热。等到发现这种宣传方法收效甚微了,就再上马其它宣传手段,没有一套完善的宣传手段,其本质也就是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营销手段不够完善。

高职招生环节宣传工作的营销手段主要包括:

(1)中学校园直接宣传

具体的手段包括诸如与各个中学进行联系,到校园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效果直接而且能够获得最真实、最快速的信息反馈;在学生考试结束后填报志愿期间在校园召开现场咨询会,这样可以在最为关键的时间进行最有力度的市场宣传,无论对于宣传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宣传自身学校都会起到最为关键的宣传目的。

(2)利用主流媒体宣传

在广泛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主流媒体进行对于社会的整体宣传。这样既可以达到对学生传达招生信息的目的,又可以对社会进行高职教育的普及宣传,引导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关注度、了解度、认可度,从而达到改善整体教育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辉,粱赵清,王前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北京[M]:红旗出版社,1999.

第5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1964年,美国营销专家鲍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概念,是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营销目标的活动总称。这些可控因素后来被麦卡锡归并为四类即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从那以后4P成为每一个商业人士的公用语言。风行营销界30多年。

1990年,美国学者劳朋特(Laute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理论,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Consumer needs wants)把产品先搁到一边,赶紧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不要再卖你能制造的产品,而要卖某人确定想要买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掉定价策略,赶快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购买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以购得商品;沟通(Communication),最后请忘掉促销,90年代以后的正确新词汇应该是沟通。4C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营销传播界及工商界的极大反响,从而也成为整合营销理论的核心。

现在在理论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4C是消费者导向的,是正宗,而要否定4P理论的价值,或者有的人说要用4C取代4P。其实这种想法是偏激的,4P理论有独到的地方,有存在价值。 2、4P概念的理解

大家经常理解的4P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个单一的因素,其实如果深刻地理解4P就会发现4P包含的营销所涉及的基本要素。

价格不单单是价格,而是一个价格体系,它应该包括出厂价格、经销商出货价格、零售价格,还包括企业的价格政策里面的折扣、返利等指标这样的要素才构成了整个的价格体系。

产品也不单单是产品,它是一个产品的体系,包括产品线的宽度、广度、产品的定位、质量状况,甚至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

渠道也不单单是渠道,他也是包括了公司的渠道战略是自己建设渠道还是通过总经销建设渠道,是总经销还是小区域独家,还是密集分销。产品要占领哪些终端,终端的策略怎样,渠道链条的规划,客户的选择怎样。客户的管理和维护,渠道的把握,渠道客户的切换等等方面的问题。

促销也不单单是促销活动,而是广义上面的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终端、对经销商的一个促销组合,这样的促销才是完善的。 3、企业的态度

对于企业来讲按照上面的思路来理解4P,4P对企业永远适用,因为它函盖了企业营销的基本的层面,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营销。当然不是说4C不重要,4C中的方便、成本、沟通、消费者。消费者在直接影响了企业在终端的出货,决定企业的未来,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营销。

第6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水平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的最新突破,其核心思想就是将本来无关的概念同现有商品相结合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类别和市场需求。本文阐述了我国汽车市场的营销现状和水平营销的实施步骤,并举例说明了水平营销在汽车市场营销中的运用,探讨了水平营销对汽车营销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水平营销汽车营销传统营销

一、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现状

又是年初,很多消费者已开始习惯性地等待新的降价潮的来临,对于刺激车市消费,“推新车”加“降价促销”的组合拳,似乎已经成了众多经销商的惟一手段。然而新产品的推出与大幅度的降价已经不能再刺激疲软的汽车销售市场,面对库存的积压与销售市场的低迷,汽车厂商与经销商似乎什么都做了,但也只能够沉浸在无奈之中。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汽车市场最常用的营销战略就是市场细分。以前主要按收入或价格、功能细分市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还利用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取悦于目标消费者。一般汽车可通过增加或提高配置,改变款式来实现。

然而利用市场细分与定位,虽然能够很好的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但满足的需求是特定的。反复的细分最终只能导致细分市场越来越小,整个市场处于分割饱和状态,各厂商都力图在这个定型的市场上分得一块“蛋糕”,最终导致价格战此起彼伏。而对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只是局限于对原有产品进行某方面的改进。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汽车营销思维还处于一种纵向的营销思维层面上,即在一个既定的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进行竞争,获胜者只是夺取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只是更好的满足了目标客户的需求,却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然而消费者需求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营销理念应该着眼于对既定市场以外的市场和需求进行开发和挖掘,不但要发现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还应该创造需求,发展需求。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传统营销的逻辑思维方式创造出全新的产品类别、产品需求和营销新创意呢?水平营销的思维方式无疑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营销创新之路。

二、水平营销理论及其实施方法

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于2005年推出的水平营销的新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对营销构成中的某一因素进行横向置换以使之具有新的需求、用途、情境或目标市场,以达到创新产品的目的。水平营销不淘汰任何与产品无关、而可能导致新产品诞生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突发性、启发性和充满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虽然属于跳跃性思维,水平营销仍然有法可依。与纵向营销从客户需求考察入手不同,水平营销以产品或服务为起点,将产品和服务分割成许多板块,从中选取一个对其进行改变。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分解过程仍需要纵向营销框架的支持,即水平营销是以纵向营销所划分的市场、产品、营销组合三个层面为发展平台的,其中每个层面又包含了若干维度,如市场层面包括:产品的功能或需求、目标消费者、情境;产品层面包括:有形的产品与服务、包装、品牌特征、使用或购买;营销组合层面包括:定价、分销渠道、沟通。水平营销就是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维度展开横向思考,从而产生新创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平营销是纵向营销的有益补充,并不是彻底抛弃纵向营销。选择了某一维度后就要制造空白,也就是要暂时中断逻辑思维。菲利普?科特勒给出了六种制造空白的横向置换方法,分别是:替代、反转、组合、夸张、去除和换序。这些置换都引出了反传统的逻辑结果,他们有的看似显得荒唐,甚至是天方夜谭,却也恰恰产生了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给了水平营销创新的机会。只要将这些空白设法联结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新的产品或新的功能。

三、水平营销在汽车营销上的应用

如果说纵向营销在市场或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话,那么水平营销在市场趋于饱和或在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阶段时,则给企业指明了另一条光明大道。事实上,很多汽车厂商正在运用这一工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水平营销是如何运用于汽车市场的。

1.市场层面的水平营销

组合产品功能:汽车最初的功能是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如果我们对其功能进行组合:“代步+居住”,这就是旅行房车的创意来源。

替代目标人群:如果汽车的使用仅仅限于国民大众日常出行的话,那么恐怕现在风靡全球的F1大赛也将不复存在。赛车的出现,使汽车从容易驾驶的“国民车”变为体育赛事的专用品,汽车消费的目标人群由普通的民众转为职业赛车手,从而创造出新的车种和新的体育赛事。

替代消费情境:韩国现代与KIA设在美国的汽车设计中心为2006年的洛杉矶车展提交了一份自己的答卷。KIA的设计师们构想出了一款据说是2015年的潮流沙滩车,它的消费人群当然是那些热爱沙滩和阳光的沙滩族了。

2.产品层面的水平营销

去除有形的产品要素:2006年西班牙马德里车展上,雪铁龙C-Buggy概念车闪亮登场。不同于一般概念车的是,它摒弃了车顶、风挡玻璃以及侧窗等诸多轿车必备的元素,展现出浪漫的法国人在汽车设计上对自由主义和大胆前卫的不懈追求。

夸张品牌特征:尽可能小的车,这种缩小夸张启发奔驰公司设计出了Smart精灵跑车,这是汽车市场的新一族。当考虑把产品和可能市场进行联结时,我们也许不得不为它找到一个合理的情境。“精灵跑车”必须定义为时尚,才能证明买一辆只能坐两个人的汽车是合理的选择。此外,市区也为微型汽车提供了使用情境,因为那儿缺少停车空间。而在其他情境下,“精灵跑车”就未必有用了。

夸张包装风格:2006年洛杉矶北美国际车展中,为了替新一代的全新2007款美国现代Coupe-Tiburon造势,现代北美分公司特地请来一位当地的彩绘艺术家,将这辆双门轿跑车通身画满了鲜艳的卡通图案彩绘,打造成为行动艺术品!在这个年轻人张扬个性的时代,如果哪家汽车公司能同样设计出张扬的汽车,会不会像百事可乐那样也成为年轻的代言词呢?

3.营销组合层面的水平营销

定价的创新:有很多消费者虽然买的起车,却开不起车,可是他们又确实有用车的需要,该如何是好?我们把汽车产品按整车价格买卖改为按使用天数计费,就可以满足那些需要开车又无力拥有车的人的需要,这一想法直接诞生了汽车租赁行业。

分销渠道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日臻完善,网上购车已成为可能。通过电子商务,汽车销售渠道被大大缩短,网上购车可以使顾客更具体地比较各种汽车产品,可以使顾客越过汽车经销商从而得到更多的实惠,满足不同顾客个性化的要求。

沟通的创新:1987年首次举办的BMW杯国际高尔夫球赛迄今为止已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业余高尔夫选手系列赛事。1998年此项比赛引入中国。在过去8年中,共有4000多名宝马车主和高尔夫爱好者参与,选手包括商界精英和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宝马公司也成功地借力高尔夫球赛聚集了人气,为宝马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营销组合层面上的水平置换意味着改变当前向客户呈现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产生亚类别或创新性商业战略,而不是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但其优点在于应用直接。原创的新概念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时间,而营销组合层面的水平营销则更讲究策略、更偏重短期效应,更快的生成新点子。

四、水平营销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水平营销理论的产生将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一是对产品生命周期与市场生命周期的看法。传统观念认为产品与市场都有生命周期,都遵循产生、发展、成熟与衰退的路线。但水平营销不仅将这一过程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还非常欢迎这一过程,因为水平营销理论就是要在大家都认为产品与市场没有发展前途或遇到发展瓶颈时,通过水平思考发现新的商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二是对市场竞争的看法。水平营销理论认为,真正高明的竞争不是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强,而是使自己的竞争对手根本就无法与自己竞争,企业始终采取“错位”发展的战略,与竞争对手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三是对创新的看法。企业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观念上的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根本原因还在于产品同质化程度太高。从长远来看,纵向营销所产生的创新,其新增销售额并不高,只是在原有的市场上重新分配利润。通过运用水平营销的思想和方法,将已知信息进行重新组合,通过更不具选择性但是更富有探索性、可能性和诱导性的创新思维,可以制造营销空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我们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借鉴水平营销理念在营销领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费尔南多·德·巴斯著:水平营销[M].陈燕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

[2]田苗苗郑向敏:饭店营销的新理念:水平营销[J].饭店现代化,2006.5:P47

[3]潘浩:新形势下汽车营销的创新思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6.2:P48

[4]徐志强:中国轿车市场营销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汽车,2006.2:P14

第7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 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 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i][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第8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营销 金融创新

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银行间的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准入制度的放宽和世界大型跨国银行的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各商业银行纷纷结合自身优势,革新和提升营销理念,推进CI 建设,重塑公众形象,营销层次迅速提升,国内银行业开始迈入了营销时代,而经济活动又是基于经济理论的指导。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营销,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商业银行营销理论主要涉及金融营销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客户经理制度。

1 金融营销理论

金融营销或商业银行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相对于其它行业,金融行业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比较晚。这和商业银行的政策管制和金融业的产业结构相关。因为在以前,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受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提供国家规定的产品,商业银行分工非常明确,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是广大农村。而现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的市场划分已经不存在,如何争取更多的客户是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

事实上,金融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的移植,同时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进行理论行业化。金融营销是商业银行运用一定的公关技术(关系营销),通过服务手段(服务营销),有目的、有选择地筹措资金,开展信用往来,实现资金增值。其过程包括营销体制的构造,营销机制的确立,营销目标的制定,营销信息的收集,营销方案的决策,营销策略的谋划、营销预算的实施和营销绩效的评价。

金融营销理论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由服务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和网络营销理论三大理论组成。商业银行营销的设计就是三者的整合运用。

2 金融创新理论

对于金融创新的表述比较复杂。商业银行作为比较特殊的产业,其创新只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创新。由于各国对银行管制的差异,所以,对银行创新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我国经济学家陈岱孙和厉以宁借鉴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的概念,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创新组合,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进行的市场改革。其涵盖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方式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美国的银行词典把金融创新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和其他金融结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削弱或改变。其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技术创新;风险转移创新;信用创造的创新和产生股权的创新。创新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学派:

2.1 西尔伯的约束诱致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W.西尔伯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寻求利润最大化,减轻外部对其压制而产生的自卫行动。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来规避约束。约束来自于外部的政府约束和内部的自身约束。为了规避约束,银行从机会成本和金融机构的影子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中进行最大限度的金融创新。微观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行为的逻辑是与约束相对应的影子价格在一定时期的持续上升导致金融创新。西尔伯认为美国60%的金融创新可以用该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其观点是片面的,不能解释基于市场变化和经济环境变化的金融创新活动。

2.2 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主张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认为金融创新是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创新活动。他们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没有金融创新存在的空间和必要。制度学派认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才会存在。即政府的管制本身就是金融制度领域的创新。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管制妨碍金融活动时,银行会试图进行金融创新来规避管制。

2.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金融创新

自从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一切经济活动领域,金融自然也不例外。希克斯和尼汉斯1976年提出的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决定了基于金融创新的产品服务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金融创新实质是技术进步导致交易成本下降的反映。希克斯认为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的逻辑关系是: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会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的高低使微观主体对需求的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的降低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刺激金融创新的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寻求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特点是国家严格的政策管制下有限的创新。由于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作为金融创新的主体的商业银行的创新产品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商业银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迫使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基于自己资源优势的创新产品或服务,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创建竞争优势。

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商业银行营销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自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旧汽车市场交易模型为基础分析“逆向选择”开始,阿罗(Arrow)、赫什雷弗(Hirshleifer)、斯彭斯(Spence)、格罗斯曼(Grossman)、斯蒂格利茨(Stigliz)等经济学家在许多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并提出了“逆向选择”理论、“市场信号”理论以及“委托———”理论等基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被西方学者称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理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信息不对称性的概念来自信息经济学,是指交易双方不能同等地具备或掌握做出实现交易决策所需的全部必要的信息,而是处于信息在主体间的不对称分布状态。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中的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不对称,从而在经济活动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商业银行营销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难以避免的。在商业银行营销中,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商业银行方面,由于客户的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

,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而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由于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不同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创新过多,作为客户没有时间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为扩大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针对目标客户开展营销是商业银行推广产品和服务的必要手段。同时,作为客户而言,由于潜在客户数量比较多,如何更多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目的,通过商业银行营销,促进彼此间了解,更大程度降低客户与商业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现代营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营销的过程实际上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建议不断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改进现有产品服务的过程。从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营销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客户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降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营销只是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是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用可以忍受成本最大的消除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营销的原则。同时信息不对称的与信用密切相关。现在通行的信用评级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一个规范化设计。

4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商业银行营销

Michael E.Porter(1985)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彼得·海恩斯(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鄄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1995)提出了“虚拟价值链”(Virtual Value Chain)的观点。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进行竞争,一个是管理人员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资源世界,称之为“市场场所”(Market Place);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这一虚拟世界的出现导致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的价值创造场所,他们将这一新的信息世界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 space)。它们通过不同的价值链开展价值创造活动,前者通过“有形价值链”(Practical Value Chain),即采购、生产与销售,后者通过“虚拟价值链”,即信息的收集、组织、筛选与分配。两条价值链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同,前者是由一系列线形连续的活动构成,后者则是非线形的,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

利用价值链对商业银行营销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为特定顾客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在商业银行营销过程中,一个业务流程就是以一组以顾客为中心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连续活动。顾客可以是外部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也可以是业务流程内部的产品的使用者。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是顾客满意,即通过降低顾客成本,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点与价值链理论中的顾客价值相一致。事实上,整个价值链就是一个创造的价值工作流程,在这一总流程基础上,可把商业银行具体的活动细分为生产指挥流程、计划决策流程、营销流程、信息搜集与控制流程、资金筹措流程等。其中有些流程是特别重要的,决定和影响着形成商业银行独特性或竞争力的因素,称之为“基本业务流程”,对应于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其他业务流程是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称之为“辅助业务流程”,对应于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业务流程重组,就是通过重新审视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从功能成本的比较分析中,确定商业银行在那些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以顾客满意为出发点进行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改造原有流程的路径、工作环节和步骤划分,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最优化。

5 基于关系的客户经理制度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综合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经理为先导,以所有业务操作柜员化为保障,以后台支持系统和全过程风险监控为依托,为客户提供集成式、全方位服务的服务体系,其核心是客户经理。

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营销代表,他能够熟练掌握并组合运用商业银行产品,积极拓展市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是积极发掘、采集、评估并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服务业务主办,是商业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桥梁,客户通过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就能得到全部的金融服务。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能是为商业银行和客户双方创造商机,把握商机,商业银行与客户是一对利益共同体,为客户负责,同时也是最大的为商业银行负责;第二是要巩固银企关系,维持和发展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同时不停地发掘优良客户资源;第三是管理客户,掌握客户的所有信息,建立客户档案,不断地进行评价,从而提出商业银行对策;第四是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要开发客户的需求;第五是控制风险,当客户情况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时,应及时调整商业银行策略,规避风险;第六是促进创新,因为客户经理不停地在客户那里进行需求的开发、挖掘,对商业银行的创新起到促进作用。总的来讲,客户经理要对商业银行、客户双方负责,而且是把这两种职责相统一、相结合、既负责采购又要负责营销,既要拓展市场,又要控制风险,这就对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子龙.城市化中的商业银行营销[J].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5月

2 刘旦.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3年6月

3 李学民.重新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营销组织[J].中国城市金融,2003年6月

4 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银行营销能力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7月

5 马蔚华.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03年4月

6 马莉,李洪元.提高银行营销水平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月

第9篇:营销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收入管理 应用 研究模型

一、收入管理与传统营销管理的关系

对收入管理概念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其一是研究的视角,一般将航空收入管理的核心内容按航班需求预测、价格策略、舱位控制和超订分为四个方面。这一分类方法站在理论研究的视角,以各个时期收入管理的研究文献分类为依据,掩盖了收入管理的营销学内涵,给引进和消化这一理论造成障碍。其二是Talluri和Van Ryzin从传统营销学的视角,将收入管理称为需求管理,认为收入管理主要研究需求管理决策的三个基本类别问题。这一阐述将收入管理的概念纳入营销学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为收入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视角便于为收入管理的研究方向分类,有益于各分类方向的深入研究。基于需求管理角度的分析将收入管理理论纳入传统营销理论的框架,使收入管理的各项策略与传统的营销理论实现了直观的对接,更有利于收入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见图1。

根据传统营销理论的架构,收入管理与传统营销理论的关系主要发生在营销管理的4P阶段(见图1)。与其说4P是营销中最主要的部分,不如说是营销的工具,用以辅助执行营销策略、促进交换的完成。因此,收入管理是针对某些特殊的产品的,对传统4P的完善发生在组织实施营销组合的阶段。

收入管理理论建立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但其具体内涵并没超出传统营销管理的范畴。在明确二者的内在联系后,就可以在传统营销学的基础上分析收入管理理论与市场环境的关系。基于收入管理的营销决策以市场细分为基础、以需求预测为依据,运用动态定价和存量控制的方法来管理需求、组织生产,以取得收益的最大化。传统的营销决策主要基于静态定价,没有采用存量控制技术,在生产刚性的条件下销售效率不高、销售竞争力不强,导致资产浪费,不能最大限度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提高收入水平。

二、收入管理应用环境

在本质上,营销方案的形成主要是将组织能力和环境要求相匹配。企业的营销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确定并实施最好的营销组合,企业要进行市场营销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结合国内实际,可以将影响因素归为三类:需求分布、消费者行为、行业环境。这些因素对收入管理理论的应用至关重要,市场环境对收入管理的影响见图2。

1、需求分布

可以参照运输经济学中运输需求的定义来理解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概念。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需求分布包括需求的总体分布情况(市场细分)、各细分市场的规模及特征。假定市场可以细分为n个细分市场,则需求分布是各细分市场的函数:

Dt=f (Ds 1,Ds 2,…,Ds i,…,Ds n)(i=1,2,…,n)

Dt表示需求的总体分布情况;Ds i表示各个细分市场。

收入管理的核心是以价格为维度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价格策略配合存量管理策略,对各细分市场进行管理来增加收入。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各细分市场的航空客运需求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机票价格、居民收入水平、替代交通工具的价格、旅客的偏好、旅客对机票的价格预期、座位供给。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期内,居民收入水平、替代交通工具的价格、旅客的偏好、旅客对机票的价格预期、座位供给等变量可视为不变的环境变量;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环境变量发生变化。各细分市场的需求是价格和环境变量的函数表示为:

Ds i=f '(P,Er,Ea,Ep,Ee,Ec)

其中,P表示机票价格,Er表示居民的收入水平,Ea表示替代交通工具的价格,Ep表示旅客的偏好,Ee表示旅客对机票的价格预期,Ec表示座位供给。则Dt=f[f '(P,Er,Ea,Ep,Ee,Ec)],当P不变时,环境变量发生变化,需求分布也发生变化。

2、消费者行为

营销策略基于对消费者的充分了解而制定,这一原理被称为营销概念。营销概念指出,营销人员必须首先界定市场上消费者所寻求的利益并相应调整营销策略。在这一原理之下,收入管理策略作为现代营销策略,其形成受消费者行为的制约。消费者行为包括微观消费者行为和宏观消费者行为。微观消费者行为涉及消费者购买过程、消费者习惯和品牌忠诚、消费者个体认知和经验、消费者个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和生活方式;宏观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文化影响和群体影响等。微观消费者行为主要影响收入管理的价格决策和结构决策;宏观消费者行为主要影响收入管理的存量决策。

中国的消费者行为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Michael R.Solomon提出了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架构,指出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重点是差异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按照该研究架构对国内外消费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中国消费行为差异包括两个主要层面:外部与西方比较的整体性差异;内部比较的结构性差异。这些差异表明,源于西方航空市场的收入管理在中国应用时面临着适应性改造的问题。

3、行业环境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航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主体之一,受行业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航空运输业所处的总体市场环境;航空运输业内部的竞争环境。中国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从概念上来说是一个转型市场,中国营销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市场营销手段的特殊性。同时,中国的铁路运输业较发达,在中长距旅客运输中与航空公司形成竞争;中国的航空公司数量和核心业务特征也与国外不同。行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收入管理的核心策略方面。

三、收入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模型

1、传统营销活动的起点

各国的权威研究倾向于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一个管理过程。例如英国注册营销协会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一个管理过程,该过程要确定、预计、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能获利。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规划和执行的过程,此过程将一些想法、物品和服务进行概念化、定价、宣传、分销,以促成交换,满足个人或组织所追求的目标。这一认识已被许多研究人员广泛使用。Richard M.S.Wilson和Colin Gilligan将营销按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其中市场细分处于具体的营销方案(第三阶段)之前。Philip Kotler按照营销过程是实现价值转移的观点,总结出营销的四个过程: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方案,组织、实施和控制营销活动。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市场细分研究对营销方案制定的意义。

营销活动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研究和应用的起点。市场细分是企业营销战略规划及企业营销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收入管理策略的核心是基于细分市场的定价策略和存量策略的,因此市场细分是收入管理应用研究的起点。

2、收入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模型(见图3)

如图3所示,首先要对收入管理理论应用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其次,在确定好目标细分市场后,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旅客消费特征,综合运用收入管理的结构管理策略、定价管理策略和存量管理策略实施收入管理。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要依据收入管理的原理及时判断环境变化对细分市场和收入管理技术的影响,调整实施办法。

(注:本文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科技项目,项目编号HRD

06Z10。)

【参考文献】

[1] Talluri,K.T.,Ryzin,G.J.v.: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venue Management[M].Boston,MA:Springer,2004.

[2] McCarthy,E.Jerome:Basic Marketing:A managerial Approach[M].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Irwin,Inc.,1960.

[3] 邱志圣:战略营销分析――架构与实务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Kotler, P. 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Hertfordshire: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UK)Limited,1997.

[5] 科特勒著,俞利军译: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 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