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数字化运维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运维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运维方案

第1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马化腾说腾讯创新的三大利器是用户体验、快速迭代、灰度机制。细致琢磨下,其实就是用户体验,因为后面快速迭代、灰度机制也是为用户体验服务的。归根结底,‘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王。” 6月17日,全球应用性能管理(APM)供应商Dynatrace在京举办Perform Day 2015用户大会,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琚伟在会上强调。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的风行催生了全新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促使商业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今年,随着“互联网+”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拥抱互联网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体验不但是决定企业业务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决定企业能否顺利挺过数字化浪潮。在此趋势下,积极拥抱互联网、走向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冲浪“互联网+”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Dynatrace之前是Compuware公司的一条产品线,2014年Compuware被私募基金收购后,将APM产品线与大机业务分离,Dynatrace成为APM独立公司品牌。在本届用户大会上,Dynatrace首次正式推出其数字性能管理平台――DPM的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琚伟表示,数字化正在改变世界,应用性能管理也因此步入新的拐点。应用性能管理将不再仅仅是监控工具,而是注重用户体验管理、驱动企业业务创新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数字性能管理平台。

各行业的多家用户在大会上分享了各自应用Dynatrace的经验。联想集团监控专家李晨表示,Dynatrace数字性能管理平台的模拟监测和用户体验管理强有力地提升了联想的IT服务,有效地支撑了联想全球的业务。中青旅遨游网CTO王安伟介绍,Dynatrace的用户体验管理帮助遨游网更好理解了旅游用户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运维质量,使遨游网在竞争激烈的线上旅游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

中国电信作为传统企业的龙头代表在面对“互联网+”的大潮时,也选择了Dynatrace数字性能管理平台来实现对用户体验的跟踪,以期在互联网时代继续保持领导者地位。安吉星应用支持经理车益超表示:“Dynatrace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实现了真正、全面、实时的监控整个系统,实现了服务质量的可视化,并通过有效预警,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此外,Dynatrace整体解决方案还帮助我们有效简化了运维流程,提高了运维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容量的规划参考,也为业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有助于精确决策,避免浪费投资。”

凭借Pure Path专利技术,Dynatrace数字性能管理平台实现全数据和无缝隙数据采集,成为端到端监控的性能管理专家。立足于用户体验管理,Dynatrace数字性能管理方案实现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的有机结合:应用监测和数据中心监测能让企业全程跟踪交易,在数秒内实现代码级切换,从而快速精准地找到故障并解决问题;通过模拟监测和真实用户体验管理,企业足不出户就能监测世界各地的性能,并获得业务和开发相关的洞察。

第2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云计算与移动化考验组织应对能力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达2797亿元,同比增长41.7%,预计未来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数字化转型热潮,尤其助推了政企组织积极“上云”,云计算跨步迈入2.0时代。报告显示,继前期在社交、电商、游戏、视频等领域应用后,云计算正朝着政务、金融、制造、医疗等纵深行业蔓延,这也意外着云计算2.0时代即将全面开启。

行业云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具体到行业云的实践方面,很多政企组织却依然有着重重顾虑。Gartner调研显示,大部分组织部署的私有云并不是全方位的私有云,所实现的主要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自动化,只提供了私有云概念中的基本和普通的功能。

对此,启迪国信首席架构师杜东明表示:“政企的业务上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业务的全面云化意味着IT架构的彻底改变,组织需要在云计算基础架构、上层应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另外,云计算还引入了大量的安全威胁,在转移到云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云计算带来的风险,最终目标是要降低这些风险。”

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下,大量的组织都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业务创新、拓展增值服务,将网络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组织的网络基础设施将会响应用户的下载APP、办理移动业务等服务需求,而这些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将会发生在云端。在小规模应用中,这种方式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物流、机场、会展、连锁店等组织来说,巨大的人流量以及快速增长的网络流量需求,将迅速耗竭云端的存储与处理能力。其不仅极大地增加组织网络运维成本,也会显著拖慢终端用户的移动服务获取速度。

此外,移动化设备与应用的引入也让安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在BYOD模式中,移动设备的所有权往往属于员工个人,其移动化的属性也决定着这些设备经常需要在外网环境中使用。如果仍然使用基于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模式,组织将难以掌握员工的应用、数据交互行为,一旦黑客在外网环境下攻击移动设备,或者员工主动将组织机密数据散播出去,将给组织的数据资产带来严重安全威胁。另外,由于组织安全防护能力难以覆盖到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黑客选择将移动设备作为攻击跳板,横向感染组织的PC、服务器,伺机执行更多的攻击行动。

启迪国信启动“云+端”数字化战略

为了帮助用户应对数字化挑战,启迪国信启动了“云+端”数字化战略。该战略由启迪国信云计算平台、统一端点管理系统、企业移动门户等旗下多层次产品线协力构成,在移动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智慧城市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布局。

在该战略中,数字化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其包含了底层的基础架构资源云,中间层的开发测试云、应用托管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应用,实现了对解决方案构成的技术支撑。解决方案尤其通过安全接入提供给客户,可以为客户提供覆盖云到终端,衔接现场、办公室、家庭的无缝应用体验。

其中,启迪国信基础云由云平台TCP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云端计算资源。应用云由云应用引擎TAE实现云端应用的高效交付和自动运维。能力云将丰富的端到云业务能力直接交付到客户手中。具体包括:由用户中心、安全接入以及协作通讯组成的通用型能力,由设备管控、安全邮件以及消息推送组成的移动化能力,以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大数据能力。借助移动设备为载体,帮助用户将这些能力最大化并实现具体应用价值。

为了解决网络安全困扰,启迪国信数字化平台通过安全接入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其可通过统一的身份管理,实现用户单点登录和权限控制;通过安全接入网关建立的安全隧道,实现终端设备接入、网络传输数据和应用访问的安全。组织可以通过云平台向移动端推送消息,也可以从内网推送信息。移动端的应用可以访问内网的文档、邮件和数据,可以访问云端的资源和服务。这种移动安全特性既可以满足员工BYOD的场景,也可以满足政府、军队等行业强管控的要求。

“启迪国信云到端的解决方案将移动化与云计算完美融合,使移动应用的部署到运维变得省时省力、简单高效。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实现了以极低的运维成本,为端到云的应用与服务提供安全性、可用性的保障,以及高并发、高流量的应对能力。” 启迪国信CTO马维宁指出。

启迪国信助力政企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3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有研究表明,2000年至今,从全球500强名单中消失的那些企业,很多是因为没能闯过数字化转型这一关。新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SDN等)、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OTT、社交经济、智能制造等)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ICT产业,同时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IDC的报告显示,未来三至五年,每个行业排名前20位的企业和组织中将有三分之一被数字化颠覆。未来十年将是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升级的十年,更是行业用户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十年,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

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表示,如今的通用电气已经成为一家数据和软件公司。身处智能制造时代,为了实现商业模式、制造模式和消费模式的颠覆,海尔在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企业商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从客户的商业视角来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能敏捷创新。比如,天生的数字化企业滴滴,借助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仅2016年获得的订单就达十多亿笔。第二,提供极致的业务体验,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优化了财务指标。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AT&T,它推出Network On Demand业务后,业务开通效率最高提升达95%。第三,无处不在的安全,保证了企业的业务永续运行。

从供应商的角度看,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敏捷创新、业务体验和无处不在的安全的需求,谁就能在数字化转型时代脱颖而出。而这与华为全面云化网络的价值主张不谋而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业务和应用需要转型,包含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管理等在内的ICT基础架构也迫切需要优化升级,而网络因其无处不在的连接特性,也成了基础架构转型的重中之重。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网关产品线总裁胡克文谈到,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所处的数字化转型阶段有所不同。比如,零售行业面临着电商带来的猛烈冲击,库存周转、管理效率等都急需提升。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零售行业首当其冲,千方百计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不断提升其运营效率。在金融、教育、制造、酒店等多个行业,这样的变化不胜枚举。

面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必须深入研究和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创新,与合作伙伴、客户一起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使能数字化转型

“云和物联网是整个数字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核心,因为未来所有的业务都会基于服务的方式来提供,集中化、云化将成为新常态。”胡克文表示,“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影响十分广泛。数字化转型也将开辟全新的市场。”全面云化网络,使能数字化转型,这是华为作为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简单说,就是业务和IT全面云化。从网络云化的角度看,未来的网络不仅要充分利用云计算、SDN/NFV等技术进行优化,更关键的是转变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思维习惯,这也是华为提出全面云化网络的核心出发点。围绕具体的应用场景,将新技术的演进与商业需求的实现有机结合,从以前的技术驱动转变为商业驱动,提供全面的云化网络解决方案,进而帮助企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取得商业成功。

从整个架构来看,全面云化的网络分成三个层次:无处不在的连接、开放的云平台和社交化的行业应用,而每个具体的云化网络解决方案都是这三层架构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落地。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网关产品线CTO周芜对云化网络架构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具体阐述:无处不在的连接,是指在数据中心、园区、分支和物联网等不同场景中,将人、物、数据和应用全面连接起来;开放的云平台,是借助云端管理实现资源的集中调度,从而获得整体效率的提升,同时支持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开放的云本身则可以更便捷地实现行业化扩展;社交化的行业应用将彻底打破应用的孤岛,让企业和用户、企业与企业、用户和用户之间彼此能够分享网络、应用和数据带来的数字化收益。

“全面云化的网络将给企业、服务提供商带来不同的价值。”胡克文解释说,“对于企业来说,全面云化网络能够为客户带来从下单采购到使用的一站式、全数字化的体验;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全面云化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规划、部署、优化和运维在内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云化服务支持。”

全面云化网络战略是华为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网络新主张,也是更好地与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展开产业和商业合作的新框架。为了“化云为雨”,华为推出了实现网络云化的六大网络解决方案,包括CloudFabric、CloudCampus、CloudEPN、EC-IoT、CloudDCI和安全解决方案。

给客户带来实在的价值

构建全面云化网络将是通向数字化企业的一条捷径。在全面云化网络架构下,网络基础设施转型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而园区、分支和物联网等场景围绕数据中心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并通过云化网络管理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和云端的简易运维,同时还可借助云端大数据分析提供丰富的SaaS服务,进而实现网络资源和网络数据的全面开放和商业增值。

上文提及的华为六大云化网络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功能和极致的业务体验,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以CloudCampus解决方案为例,它可以实现100%的云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并可以实现全无线接入。具体来说,CloudCampus利用云技术实现了覆盖园区网络规划、部署、优化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网络云管理,结合全面无线接入,将园区网络的部署周期从月缩短到天,同时降低了80%的OPEX。华为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和开放API可以更好地支持行业应用的创新。此外,CloudCampus还创新性地实现了网络设备本地管理和云管理的双模式切换,让网络能够实现平滑地演进。同时,CloudCampus还是业内首个可以让服务提供商自运营的云管理平台,所有云管理服务客户的收入都可以归服务提供商所有。全面云化网络让服务提供商真正得到了实惠。

“任何一个网络解决方案,都必须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是华为一直秉承的基本原则。”胡克文介绍说,“价值包含两方面,一是最终客户的价值,二是业务运营者的价值。华为的六大网络云化解决方案正是以为此核心原则进行开发和优化的。”

在近日举行的2017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了基于全面云化网络架构的行业化应用平台Huawei CloudAPP Platform。该平台可以承载不同行业的社交化应用,除了支持全新的应用开发以外,还可以通过开放API快速集成现有应用,让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数据的价值,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抓住新的商机。

在华为全面云化网络的三层架构中,社交化的行业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最贴近客户业务的一个层次。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这是华为恪守的一项基本原则。胡克文表示,HuaweiCloudAPP Platform的推出,并不是说华为要“插手”应用,自己做APP,而是提供支持APP开发的整个网络环境和API,为应用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可以施展的空间,同时又可以做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构建全面云化网络生态

云本身就是一个生态,没有哪个厂商可以完全凭借一己之力,为用户提供最完整的产品堆栈。在ICT领域,华为也始终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建生态,实现共赢共生。

第4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三维设计成就精品工程

当前我国变电站设计普遍采用的是二维设计。相对三维设计而言,二维设计对设计质量缺乏控制,设计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当前变电站的电网公司对于设计精细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同时,当前大部分电网公司都已明确对设计院提出了采用三维设计,以及实现数字化移交的要求。值得一提是,采用三维设计是实现数字化移交的前提。

那么,三维设计对于变电站设计到底具有哪些意义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可实现精细化设计,方便地进行三维空间的安全距离校验和材料统计,避免出现碰撞的情况。

第二,可实现不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众所周知,变电站设计涉及的专业很多,如果采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手段,各专业间很难实现协同作业,因而造成不必要重复作业,甚至导致错误的发生,影响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采用三维设计手段,可以使得不同专业在一个设计平台上设计,提高了不同专业之间配合的效率,避免接口过程带来的错误。

第三,可实现数字化移交,使得集方案、数据于一体的三维变电站模型为业主提供真实的展示效果,并形成完整的变电站数字化平台,实现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工程的后期维护和改造提供方便,也为设计服务的延伸、增值提供可能。

宁东工程关键的五个步骤

那么,设计院在采用三维设计工具进行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在采用三维设计工具进行设计时,采用了周密的设计步骤,可供相关的设计院参考。

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10年12月单极建成投运,2011年6月双极建成投运。该工程作为我国±660kV直流电压等级序列的第一回直流工程,在世界上尚无建设运行先例,工程的建成对于提升我国电网发展水平和设备装备能力意义重大。

该工程采用了Bentley公司的三维设计工具。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本项目采用了以下五个设计步骤:

第一步,获取详尽的设计依据及技术资料。这些是保证三维精细化设计的前提,只有保证输入资料的绝对准确,才能保证三维设计的正确性。

第二步,在Bentley的三维平台下建立工程的接线图及原理图。

第三步,建立工程的三维信息模型、设备属性库和设备模型库。这是三维设计最主要的工作,因为模型的精确是保证电气距离校验及碰撞校验的前提。

第四步,检查电气设备是否与其他专业的三维模型发生位置冲突(硬碰撞)。其中包括土建结构和建筑位置是否冲突,电缆桥架是否与钢结构、阀冷却管道、暖通管道冲突等。在检查过程中,可将设备的操作或检修空间实体化,并通过硬碰撞检查确认其布置,如接地开关的动触头开合空间等。分区域进行带电距离校验也是保证无遗漏检查的有效手段。

第五步,出具二、三维彩色效果图。这需要提前制定好每一个建筑物以及电气设备的颜色――要与实际设备的颜色一致。

第5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关键词:OpenStack;数字校园;体系架构;统一身份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084-02

1 前言

目前云计算技术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云计算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高校建立的就是自己的私有云,在众多的云计算技术中OpenStack可以说是用范围最广,技术支持最为全面的。OpenStack是一种完全开源的云计算项目,完全可以用以建立私有云。对于希望整合自己的资源,同时进行各类实验的高校来说,开源的云计算产品更为实际。

高校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信息化技术一直处于发展的前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各类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耦合关系成为信息孤岛,服务性变差,同时每个管理系统都要重新采购建设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低,运维成本高。如何有效的将这些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整合这些信息系统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将各个信息系统与之相连接,实现信息孤岛的联通。如果单独的建立这样一个信息中心势必又要重新采购硬件设备,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使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的服务器资源降低成本,同时在建设新的数字化校园时候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推动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一体化建设,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2 OpenStack介绍

OpenStack是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和RackSpace共同开发的一个开源云计算项目,其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部署操作平台,从2012年项目开始,全球各大IT公司、硬件生产厂商都纷纷加入其中,对其提供各类支持,基于OpenStack的各类云平台也陆续上市提供服务。OpenStack无疑是现在开源云计算中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OpenStack包括计算、对象存储、镜像服务、身份服务、网络和地址管理、块存储、UI界面、测量、部署、数据库等各个方面。其中OpenStack最为重要的7个部分:Nova是控制器;Glance是镜像服务器;Swift是一种分布式、持续虚拟对象存储;Keystone提供认证和访问策略服务的;Neutron提供虚拟网络服务功能;Cinder是块存储;Horizon提供给使用者的一个Web控制面板。

3 基于OpenStack的数字校园架构

3.1 OpenStack数字校园硬件设施部署方案

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除了整体的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外,还存在各个系部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之间在物理上独立采购建设的,所以分布在校园的各处,日常维护起来运维成本十分高,同时各个系统的使用频率也完全不同,但在建设过程中每个系统所配置的硬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如图1所示[1]。

采用OpenStack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就可以利用其虚拟服务和网络架构、网络设备,如图1所示,将所有的信息系统集中在云上,只需要对云进行基本维护即可,不需要单独对每个服务器进行维护,如果需要更新某个服务器时,可以实例化一个新的服务器进行更新,更新结束后在替换原来的虚拟服务器即可,不需要将原来的服务器关闭。在进行硬件部署时候完全可以将原来的服务器归拢在一个机房内进行部署,既方便了部署,同时方便对其进行统一维护,降低了整体的运维成本。而原来的服务器管理员只需要通过基于openstack云的虚拟桌面对服务器进行操作即可,就好像在本机操作一样。具体硬件设施部署方案如图2所示。

3.2 统一身份认证设计方案

虽然同云架构有效的将服务器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并且通过OpenStack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负载均衡,但用高校存在的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在访问过程中需要多次输入来确认用户身份,对于日常使用十分不便。根据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OpenStack的数字校园体系安全架构。架构分为存储,应用组件,认证资源,用户四个层面。上层的用户根据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统一身份设定与管理,限制用户访问某些资源权力,调节资源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减少欺诈行为。认证资源就是高校自己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接口SSO API与统一身份认证应用组件相互连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的各项功能。存储层是数据库构成的,其包括了认证拓扑结构和数据两部分。数据库由授权数据库和认证存储数据两部分构成[2]。

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效果,本文将该方案以Python语言结合web API加以实现,并整合到数字校园架构的管理中间件层中,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关键代码如下:

OIDCClaimPrefix "OIDC-"

OIDCResponseType "id_token"

OIDCScope "openid email profile"

OIDCProviderMetadataURL

OIDCClientID

OIDCClientSecret

OIDCCryptoPassphrase openstack

OIDCRedirectURI http://localhost:8888 /v3/OS-FEDERATION /identity_providers / /protocols /oidc/auth/redirect

AuthType openid-connect

Require valid-user

LogLevel debug

分析实际运行情况,基于OpenStack的数字校园可以满足单点登录,服务器可以合理分配CPU、内存、硬盘,达到基本的负载平衡,实现有效的资源调度。

4 结语

本文研究的一种基于OpenStack的数字校园体系安全架构要建设以目录服务和认证服务为基础的统一用户管理、授权管理和身份认证体系,将组织信息、用户信息统一存储,进行分级授权和集中身份认证,规范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实现全部应用的单点登录。为学校众多的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方便、稳定的统一授权和认证平台,使学生、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只使用一套帐号和密码就可以登陆所有授权的系统。采用分级授权机制方便学校管理人员对用户信息及权限信息维护,减轻工作量。新系统不用再开发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节省了后期新信息系统开发费用。为第三方开发单位减轻信息系统开发难度,不用再考虑复杂的权限管理及用户管理。通过提供统一的认证服务、授权服务、集中管理用户信息、集中审计,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硬件设施重复投资大,各个信息系统容易变成信息孤岛,云数据安全等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油田通信IT基础设施运维和IP宽带数据网、运营支撑系统、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撰写了《建立基于ITIL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提高油田通信整体信息服务水平》的论文,对油田通信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油田通信IP宽带数据网扩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及建设方案制定。2008年7月在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广域网参与中石油总部网络运维,并主要参与了“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项目之一《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另外,还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参与编制了《大庆油田“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主要负责编写“网络和基础设施”、“生产保障”两部分内容。主持编制的《油田通信IP数据网2010-2012年滚动发展规划》对今后三年的IP数据网络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为配合NGN项目实施,主持了公司对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这是继2001年之后首次从整体架构上对营帐系统进行改造,意义重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油田通信万兆网建设工程、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营业计费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设计工作。其中,《2004年宽带网扩容工程》、《2006年油田数字化系统工程》、《114及96760系统改造工程》获得了油田公司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今年,主要参与了《大庆油田三网融合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科研项目。该科研项目的相关成果在大庆油田,乃至中石油所属各单位、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通信资源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独立开发完成了《油田通信“96760”呼叫服务中心系统开发》项目,并分别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主要参与的《大庆油田通信公司SCDMA短信网关工程》获得了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信息化优秀软件;我独立开发的“油城百事通信息系统软件”、“油田通信网络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别获得了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撰写的《云计算技术研究及大庆油田云计算中心建设构想》、《IP宽带数据网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通信公司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等论文先后在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和公司科技论文集中发表。

基于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连续6年被公司聘为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2009年2月,我被大庆油田公司评为2008年度油田信息化先进个人。

第7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1.1BIM理念与应用

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的定义有很多版本,既有源自于软件公司(Autodesk、Bentley等)和建筑企业(DPR、Ma-graw-Hill等)的解释,也有行业协会(AIA、AGC等)、政府部门(GSA等)和科研机构(NIBS)的定义。鉴于BIM理念的推广程度,本文不再赘述,仅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定义(由三部分组成)的解释:(1)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2)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3)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BIM在引入国内的10余年间,应用之路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宏观层面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中微观层面的众多项目应用案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国内建筑领域的BIM应用大都停留在解决单项技术问题的层面,缺少支持项目级和企业级管理提升的BIM应用方法。总体来说,目前国内BIM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侧重某一阶段几个相对容易的层面去打破信息壁垒,例如设计院内部不同专业的协同、施工总包和不同分包之间的协同。受制于法律制度环境、硬件水平、建设单位的理解程度和建筑行业传统利益分配,目前并未普遍实现跨单位和跨阶段的全过程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

1.2运用BIM进行设计管理的优势和必要性

由于建设项目分阶段开展设计工作的特点,设计管理是一个标准的长流程管理,而通过BIM进行设计管理,则可以简化管理流程、压缩路径从而实现破除信息割裂、共享信息流,使各种信息能够顺畅地流向BIM模型。BIM并不是简单意义的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是为建筑设计、建造以及管理提供协调一致、准确可靠、高度集成的信息模型,是整个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在各个阶段共同工作的对象。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拥有不可比拟的生命价值。运用BIM进行设计管理带来的最直接的变革就是:项目各参建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施工、政府有关部门等均围绕BIM模型开展“三控三管一协调”等工作,以BIM模型深化作为核心工作,完成从设计方案模型到运营维护模型的整体交付,从而破除传统模式中很多难以规避的程序化、流程性工作,实现准确、高效、高附加值的设计管理效果。

2基于BIM的设计管理模式

根据当前项目建设程序和设计阶段的一般性规律,根据《中国BIM标准研究课题》的三阶段P-BIM标准子课题:“规划设计P-BIM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设计P-BIM应用技术研究”、“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管理BIM应用技术研究”,本文将分别阐述方案设计阶段、总体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与施工阶段的设计管理流程。

2.1方案设计阶段

BIM管理流程方案阶段的设计文件输入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二维文件,另一种是直接用BIM进行设计的三维文件。两种设计文件通过各自的处理方式形成符合标准的BIM方案模型,各参建单位将围绕BIM方案模型在可视化的环境中进行论证、分析和优化,包括性能模拟分析、指标动态分析论证、功能布局优化等,并可通过3D交互体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汇报。经各方确认后的BIM深化方案模型即可作为政府报审和下一阶段设计的基础。

2.2总体设计阶段BIM管理流程

与方案阶段类似,根据两种形式的总体设计文件形成BIM总体设计模型。在总体设计阶段,模型深化的核心工作是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的协同,包括管线综合分析、碰撞检查、重点区域净空分析、结构预留洞校核、ELV(弱电)专项分析等。通过这些专项分析可得到相应的分析成果,如碰撞检查报告、净空分析报告、结构预留洞优化图纸(预埋套管图)、综合管线审核报告与优化图纸等,最终形成BIM深化总体设计模型。

2.3施工图与施工阶段BIM设计管理流程

施工图与施工阶段设计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以下3点:

(1)变更管理

在总体设计深化模型和相关分析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和优化重点区域的施工图,避免由于管线碰撞和相关专业工种冲突(如机电二次深化与装修)等引起的返工和浪费。

(2)施工方案优化

基于BIM的数字化建造与虚拟施工可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并且可与三维扫描技术结合应用进行模拟施工,有助于快速准确判断设计的可实施性:①施工前期的深化协调管理:在正式施工前(如有特殊要求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根据设计图纸(模型)进行二次深化,包括确定深化的范围、部位、涉及的工种(单位)等,制定明确的二次深化设计方案和计划,经相关单位审核确认后方可施工。比如二次机电深化与室内装修的协调、采购和安装的配合、一次设计(原设计)整体系统与局部冲突矛盾的协调、重点部位管线系统等交叉系统的协调。②施工过程的多维管控:利用虚拟设计施工(VDC),通过减少误差和疏忽、促进项目协调来大幅削减项目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范围沟通效率,提高工地安全性,实现变更最小化。虚拟设计施工可以实现设计可施工性的快速准确验证,通过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的“模模叠合、4D模拟”形式,可以实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并可将现场情况与设计模型比对,从而检查是否按图施工,或者设计模型存在哪些问题,可实现动态管控并及时纠偏。

(3)运维数据备案

不断深化的BIM模型集成了工程项目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材料采购、验收等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且可实现从整体模型中按个性化需求进行提取,可再造建设单位运维计划和流程,实现空间和资产管理背景数据创建、查询、指派、统计和分摊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3基于BIM的设计管理要点

3.1标准管理与流程规划

(1)国家标准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4本国家规范将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这4本标准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和《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这4本标准涉及BIM标准制定、BIM技术开发、BIM技术应用以及BIM项目管理的基本准则。

(2)地方标准

各地区根据环境和发展水平不同,制定符合地区的补充标准可以解决国标尚未覆盖的问题,如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063─2014《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将于2014年正式实施;上海市于2013年正式实施方案审批三维报审,并就三维报审内容、范围、模型要求、建模依据等做了规范性要求。

(3)项目级(企业级)标准

项目级标准是细化,反映建设单位对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和要求,如上海中心制定了针对本项目的《上海中心BIM应用实施标准》。进行标准管理的重点是建立项目级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P-BIM专业应用软件标准、数据标准、数据库标准、各阶段模型深度标准、支撑系统、数据交换传输标准等。当标准制定后,需要进行流程规划:首先搭建各参建方在BIM模式下的组织框架,目的是明确各参建方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流向。组织框架确定后,需细化各方工作界面以及模型深化调整反馈机制,目的是确保各阶段BIM模型深化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和推进。

3.2BIM模型审查、深化与专项分析

利用BIM进行设计管理的本质是BIM模型的不断深化,利用BIM模型及其衍生成果指导设计各阶段和全过程工程建设作业,最终实现BIM模型用于运维的交付。方案、总体(扩初)、施工图三阶段的模型建立与深化的基础是最终版的各专业设计图纸,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模型建立完成后,需进行两项核心工作:其一是根据建设单位需求对模型进行审查、变更和深化,以不断满足建设单位在功能布局、运营维护、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要求;其二是在模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设计各专业和相关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和专项分析,如管线综合分析、碰撞检查、净空分析、ELV(弱电)分析、虚拟施工(工序、进度、组织等)、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模型的“虚实结合”、运维模拟等。

3.3模拟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BIM模型在创建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既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又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目前可运用BIM进行模拟分析的性能指标主要有视野、照明、安全、消防疏散、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等。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模拟分析完成后,可借助BIM提供快速的、低成本的多元解决方案供建设单位进行选择,快速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建设单位快速有效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近两年流行的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中常提及3D-GIS。狭义的3D-GIS是对城市里的建筑、道路等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再把这些模型放到某对应的地理位置上,与虚拟实景技术结合实现城市空间场景漫游;广义的3D-GIS是与BIM结合,2个系统的整合可以包含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休闲和旅游活动、3D地籍图、环境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移动电信、灾害管理、国土安全、车辆和行人导航等。虽然国内在这方面刚起步,但BIM与GIS结合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的转变不容忽视。

3.4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BIM的数字化工程信息平台实现了项目各阶段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唯一性,进而在项目建设的早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减少过程中的变更数量,很大程度上提高建设方对于整体项目造价的控制力。总体设计阶段运用BIM进行管理对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能够彻底消除硬碰撞、软碰撞,优化工程设计,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管线碰撞等引起的拆装、返工和浪费;再如裙楼、幕墙、屋顶、大空间的异性设计,虽然占整体建筑体量的比例不大,但是占投资和工作量的比例不容忽视,而且通常也是施工难度比较大和施工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对这些内容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带来显著的工期和造价改进。利用BIM带来的投资回报,可消除多达40%未编入预算的变更、编制成本预算所需时间减少80%、成本预算的精确度可控制在3%以内、碰撞检查后可节省10%的合同额、项目建设周期平均减少7%。另外,还有2个关键工作不容忽视:一是运用BIM可实现快速、准确的工程量统计。BIM支持海量全过程工程数据的创建、管理、协同和共享,并且直接对BIM模型进行计算和统计,大幅度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提高准确性。二是辅助招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意识到自己才是BIM应用的真正受益者,因此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单位已经要求运用BIM进行设计招标和投标,如增加“基于BIM方案细(优)化设计”的环节,并明确定义此环节的数据交付标准和深度。

3.5辅助审批

国外在三维审批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如新加坡,早在1982年就有了人工智能规划审批的想法,2000~2004年,发展CORENET项目,用于电子规划的自动审批和在线提交,是世界首创的自动化审批系统。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仍处于学习和酝酿阶段。相对来说,上海市在三维审批实践上走在前端。2013年初,上海市正式《上海市建设工程三维审批规划管理试行意见》,要求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三维审批规划管理试点区域范围》确定的受理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实行三维审批规划管理,BIM模型标准、审批流程、时限等配套政策也已出台。2014年初,上海市设计文件审查中心正式推行试点工程数字化审图,首批17家审图公司全部由网络在线数字化审图模式取代原来的纸质审图模式。上海市计划经过一年的实践期,2015年将全面实行数字化审图。政府对BIM的态度已经由支持、鼓励转变为强制性要求。这种转变的背后体现了政府对于BIM即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的深刻认识。可以预见,在政府积极推行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权限的大背景下,运用BIM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4结语

第8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巾帼不让须眉,

顽强执著创新,

深化服务模式,

持续科学发展。

作为浙江省软件业十强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一级资质企业,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蒋忆,凭借着执著与韧性,使公司迅速成长为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科技咨询与服务集团。

心怀理想闯新路

蒋忆对中国的信息化建设,IT运维服务和运营模式,智能城市和智能电网,思维超前,举措精准。

她认为,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创建新兴IT服务和运营模式,不仅是我国当前IT行业的主流思潮,也是信息化与产业化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她要求快威科技更多的从科学角度进行研究,参与客户的运营,把客户增值放在首位,真正把用户利益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作为提升IT产业的第一要务,合作共赢,持续发展。

凭借这种科学的理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快威科技集团成为了浙大网新的骨干企业,承担了国内IT服务业务。

创业笑对苦寒磨

1992年,心系理想的蒋忆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与几个同龄人一起创办浙江大学快威电脑工程公司――快威科技集团的前身。从此开始了艰难并快乐的IT之旅。当时她笑言:“快威内涵深刻,信息产业前途无限,抓紧时间学习,钻深钻透,重任在肩,时不我待!”

起步的过程没有梦想绚烂,7个人,十几万资金,一间小屋,快威品牌的电脑生产与销售融入了他们热情的汗水和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的辛劳中……

快威科技追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证券期货市场发展,成为涉足证券和期货行业应用软件开拓者,积累了软件研发经验。公司瞄准楼宇综合布线(PDS)业务,成为浙江省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系统集成,深化行业应用。1997、1998年,蒋忆看准时机,切入“邮电97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客户共同发展的道路,快威科技已成为中国十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商之一,积极推进了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应用。

在经历3年快速发展后,2004年,在当时低迷的IT行业中,蒋忆带领快威科技幸运地抓住了向IT服务转型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

2006年,蒋忆确立了“创新IT服务、创造客户价值”的发展战略,先后参与杭州市数字城市的建设,获得了国家金卡工程优秀应用成果奖、最佳软件平台奖、自主创新奖。为打造杭州智慧城市做出了贡献。

销售额上升,客户增多,团队扩大,办公条件改善……蒋忆带领她的团队在风云变幻的IT业市场中生存下来了。严酷的竞争中,快威科技成为浙江省第一家证券软件企业,最早的系统集成企业,中国十大集成企业,中国IT信息服务和运维服务专家。蒋忆也因此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2008年改革开放30年女性新闻人物、IT咨询与整合服务专家。

独特理念创造无限价值

如何开拓市场,使快威科技继续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蒋忆探索着,努力着……

快威科技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上市公司浙大网新的骨干企业,得到股东的大力支持,注册资金从原来的2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公司业绩从2001年的1亿发展到2008年的近10亿元。

公司市场从浙江省单一区域拓展到全国,服务平台覆盖了上海、北京、深圳、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地;快威人的身影遍布全国东南西北,成为业界翘楚。

公司从单一简单的产品过渡到多产品、复杂技术的信息基础平台集成,发展到随需应变的大型IT解决方案咨询与实施,以及IT运维服务和运营服务。不仅具备了专业的网络主机、存储、数据库等多项技术能力,还具软件开发能力、IT运维服务、以及IT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并居业界领先水平。

公司大力推动和发展基础网络建设、基础平台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和IT服务业务,并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公司策略与运营中,建立全国技术支持体系,从承担地区级、省级项目发展到承担部委级、国家级项目,成为集多种产品能力、多种服务能力和系统咨询服务能力于一身的国内一流IT服务提供商。

独具创新的技术体系是快威科技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司自主研发的IT解决方案已成功在政府、国有重点企业包括运营业、电力和交通,以及金融等行业的几百个大中型项目中实施,积累了数千个客户,已具备了国家级大型项目的规划、咨询与实施的能力。

精细的专业化服务最终赢得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气象总局、中国民航总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人民银行、民生银行、国家电力、南方电力、内蒙古电力等上千家客户的信赖和赞誉。“中国前五位电信集成服务专家”这一殊荣便是明证。

智能战略精彩初现

引领数字城市建设,蒋忆适时抓住杭州市政府大力建设智能城市的机遇,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打造智能化城市的现代服务理念;进行数字化城市资源的共享与集成应用的研究,建设数字化城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为社会提供应用服务技术支持和全面的增值服务,同时参与市政府的数字城市信息服务的管理和运营。

杭州市城市一卡通服务、数字城管服务和智能交通服务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为快威科技在政府用户和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蒋忆的努力下,快威科技与国电科学院合作,参与了智能电网的配网自动化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参与了国家电网SG186工程的建设、运维和运营服务。通过实施智能电网,梳理和完善业务流程,提高资产运维和管理水平,快威科技在国电、南电、内蒙、天津电网企业的诸多亮点工程中,均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快威又承担了实施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18个省(网)公司的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推广项目,为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做出新贡献。

第9篇:数字化运维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双重化配置;主备机切换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随着我国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建设,站内一次设备信号的采集、测量、控制和监测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变电站内信息监视和控制的主要实现环节,测控装置的配置方案对监控系统可靠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内110kV及以下的数字化变电站中采取保护单套配置,测控功能由一套独立的测控或者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来实现。为了提高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性,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网络等按照双重化的原则进行配置[1],从而引入了测控双重化配置的概念。测控装置双重化配置具有功能独立、联闭锁可靠性高等特点,可以提高监控系统的冗余性以及防误操作的安全性,当装置出现N1系统故障时能够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测控双重化配置也带来了数据源与控制源不惟一的问题[2],监控系统需要对上送的数据进行辨识和筛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控系统的复杂度和运维出错的可能性。本文对现阶段实施的多种双测控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种监控系统自主选择主机,并根据双机的实时运行状态自动切换主备机的方案。此方案既有效解决了冗余配置方案中数据源和控制源不惟一的难题,同时提供了一种测控装置检修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机制,提高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此方案适合无人值守智能站的运行和维护,具备可推广性及可复制性。

1智能变电站双测控配置结构

按照国网公司Q/GDW161—2013的设计规范,220kV及以上的智能变电站中主要的保护装置双重化配置,相应地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均需要双套配置。具体到智能变电站内三层两网的架构体系来说,过程层和站控层网络分为A、B双网;过程层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分别双套采集一次设备的信息,间隔层的保护、测控装置双重化配置对下接入过程层A、B网,对上接入监控系统双MMS网[3]。因此双测控配置实际上对应的是智能变电站内整个三层两网的双重化结构。

1.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双重化配置结构

在220kV及以上的智能变电站中,采用双重化配置的三层两网结构。1)过程层设备:配置双套独立的合并单元,分别采集电子式互感器的两路二次转换器(A/D采样回路),并输出IEC61850-9-2标准规定的SV采样报文至过程层SV交换机上,保护装置也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直接接入。配置双套独立的智能终端,分别独立采集对应间隔的一次设备(如断路器、刀闸等)的信息并实现对其控制功能。双重配置的保护或者测控装置的跳闸、合闸回路与2套智能终端的动作线圈一一对应,各自独立。智能终端与间隔层装置通过IEC61850标准规定的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协议以组网或者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2)过程层网络:过程层网络是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信息交互的桥梁。220kV以上的智能变电站一般采用过程层GOOSE网络和过程层SV网络相互独立、双重化配置的结构。当一个网络运行异常时不应影响另一个网络的正常运行,正常情况下双网独立运行,构成冗余配置。3)间隔层设备:继电保护装置的双重化配置原则,包括保护装置以及保护配合回路(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过程层交换机、跳闸线圈等)的双重化。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及其回路之间完全独立,没有直接的电气联系。相应地测控装置也应双重化配置,对下接入过程层网络的A、B网并采集上送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开关量和模拟量信号。双重化配置的测控装置功能上各自独立,具备完整的测量、控制以及联闭锁功能,分别进行联锁计算并将各自的联闭锁状态发以GOOSE的形式给智能终端。对于独立的控制回路,两套装置的闭锁输出接点接入各自的回路中互不影响;对于共用的控制回路,将两套测控的联闭锁节点并接,以提高控制的成功率。4)站控层网络:站控层MMS网络采用双重化配置,间隔层设备应提供2个以太网口分别连至MMSA网与MMSB网。5)监控系统:监控后台服务器和远动装置是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核心,对整个变电站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冗余配置的2台监控后台的数据库定时或者自动同步,当一台监控后台瘫痪或者退出运行时,另一台监控后台能自动启动并正常运行,提高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双重化配置提高了站内监控信息的冗余度和可靠性,当站内装置发生N1故障时仍然有备用系统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1.2测控双重化配置带来的问题

鉴于IEC61850标准中规定的GOOSE和SV服务协议,数字化变电站中采用光纤传输突破了常规站内电缆和节点的限制,信号的传输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据统计智能变电站内一个110kV间隔测控装置所采集的过程层开关量信号、告警信息、模拟量信号等多达三四百个,双重化配置之后上送到站控层的监视信号翻倍,全站所有的信号总计将达到数万个之多。如此之多的信号势必会增加监控系统处理信息的复杂度,给运维人员也带来困惑。同时对于同一个监视对象而言,采用双重化配置带来了信息识别和筛选的困难。数字化站内A、B两套过程层设备如果上送的信息(如开关位置)不一致或者品质有差异,对于监控系统而言必须在两个异源信号之间进行辨识,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和出错的概率。对于异源数据的选择切换,目前没有一种简单可靠的切换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且无论对测控装置或者监控后台而言都将耗费非常多的软硬件资源。对于站内调度或者监控系统下发遥控命令而言,双重化的配置导致需要选定惟一的控制源。当测控装置的运行状态发生改变后,控制源的切换也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控制源的不惟一性降低了遥控的成功率。

1.3现阶段主流的双测控方案

现阶段国内多数的二次设备制造厂家均提出了各自的双测控实施方案,比较主流的实施方案如下:1)采取“虚点映射”的策略[4]实现站内监控数据和控制方向的“二取一”。这种方案需要监控系统建立两套测控采集的实时数据与某个虚点的对应关系,且虚点跟实点数据之间要实时交换。为此监控后台必须增加一套实时的判断逻辑并维护多张采集实点与虚点的隐射关系表,无疑增加了后台的处理复杂度。同时当装置主备切换时也带来了遥控对象不确定、数据隐射关系更改的问题。2)两套测控之间通过硬开入交互通信,实现自动切换。这种方案两台测控之间通过外部开入交换实时运行状态,并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主备机自动切换。实际运行过程中当采集的对方运行状态不可靠或者双机之间通信异常时,可能导致主备机误判。同时双机实时交互通信,对两套装置的独立运行也提出了挑战。3)监控系统或者远动装置通过手动设置软压板的方式,实现主备机的切换。此方案中测控装置设置“主机软压板”,监控后台根据测控装置软压板的值来选定主机,且通过遥控软压板的方式来切换主备机。主备机的切换需要监控后台或者远动人为操作参与,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且不利于变电站的无人值守。综上所述,目前的双测控实现方案中,在面临双数据源选择和监控对象的惟一选择时,都没有很完美的解决安全性和易操作性的问题。同时增加了监控系统逻辑处理的复杂度,带来了主备机切换的不稳定性,难以适应无人值守的需求。

2双测控配置方案优化设计

双重化配置的两套测控装置,采取对下双主、对上主备的工作方式。对下双主是指两个测控装置在功能上(测量、控制、联闭锁)上完全独立;测控装置不作主备机逻辑判断,之间无任何信息交互。对上主备是指站控层设备(远动和后台)通过特定的规则自动选择主测控装置,实现测控功能的热备用。

2.1测控装置

两套测控装置分别对下接入过程层A、B网,其中第一套测控装置接入第一套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用于采集A套合并单元的模拟量,A套智能终端的开关量;第二套测控对称接入第二套过程层设备信息。将测控装置采集的数据分为两类:1)私有信息:测控装置本身独有,以及衍生出的二级信号组成,主要包括所接入的合并单元或者智能终端的GOOSE通信链路状态、功能压板信号、测控装置本身的告警信息、运行状态以及逻辑闭锁信号等,这类信息能够完整地表征该测控装置所处的运行状态。2)公共信息:能够反映变电站一次设备当前运行状态的信息,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开关刀闸位置等,这类信息能够完整地表征变电站运行的状态且数据具有惟一性。测试装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两套测控装置在功能(测量、控制、联闭锁等)上完全独立,不作主备机逻辑判断。2)两台测控均可响应手控操作,测控屏上设置两个手合、手分把手,紧急情况下可以选择任何一台装置去手动操作。3)对于联闭锁信息,两台测控装置分别进行联锁计算,并将各自的联锁状态通过GOOSE发送给A、B两套智能终端。短语独立的控制回路,闭锁接点接入各自的回路中互不影响;对于公用的控制回路则将两个闭锁接点并联,以保证控制的成功率。当智能终端和测控装置通信中断时,智能终端的联闭锁接点应自动复位。

2.2监控后台

1)监视方向:主备测控装置均和后台通信。对于公共信息,由监控后台对相应的点进行配置,取主测控的公共信息进行显示;对于私有信息,由监控后台二取二进行显示。对于公共信息中出现两套采集的信息不一致的情况,由监控后台进行不一致告警,提示运行人员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进行检查。2)控制方向:监控后台默认将遥控命令下发到主测控装置上。当现场运维需要特殊处理时(如主机运行正常,但联锁不满足或者需要操作备机),允许运行人员在遥控界面使用备机进行遥控。

2.3远动装置

1)监视方向:主备测控装置均和远动通信。对于公共信息,由远动装置对相应的点进行配置,取主测控的公共信息上送主站;对于私有信息,由远动装置二取二进行显示。2)控制方向:监控后台默认将遥控命令下发到主测控装置上。

3双测控装置主备机切换方案

智能变电站未来的趋势是无人值守,因此双测控配置方案中对于主备机的选择和切换关系到运行和维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方案中主备机的选择和切换实现规则如下。

3.1主备机选择

监控后台或者远动装置基于以下规则自动选择主测控装置:1)非检修状态、通信正常的测控装置选择为主机。2)如果A、B两套测控装置上述两个条件都满足或者都不满足,默认选择A套装置作为主机。上述规则中,双测控装置的A、B套定义由现场工程组态时决定,如可以按照IP地址大小的原则实施。

3.2主备机切换

假设A机地址为1,B机地址为2,则默认选取A机为主机。当运维过程中需要对间隔层测控装置检修时,后台监控系统可以根据运行状态自动切换主备机。即装置投检修后自动由主机降为备机运行状态,而原先的备机则同步升级为主机运行状态。这种方案可以保证始终有一台测控装置正常运行,且检修开始和结束时主备机切换均不需要人工干预,而由监控系统根据实时运行状态自动切换。为此提供了一种测控装置不停电检修的完美方案,适合无人值守站的运维模式。

4结论

本文从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双重化配置结构入手,分析双重化配置带来的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主流双测控配置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监控系统自主选择主机并根据双机实时运行状况自动切换主备机的策略。本文提出的双测控优化方案即充分发挥了冗余配置的优势,又解决了异源数据辨识选择和控制对象的惟一性;同时提供了一种间隔层测控装置不停电检修的模式,适合智能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运维趋势。本方案已经在广东电网220kV茂名广场变成功实施,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志强,张小易,高磊,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双重化配置技术应用分析[J].江苏电机工程,2013,32(5):38-41.

[2]胡绍谦,熊慕文,王文龙.数字化变电站双测控实现方案探讨[J].广东电力,2011,24(10):45-47,83.

[3]Q/GDW161—2013.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