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职业危害的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危害的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危害的因素

第1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规范 检测 原因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3-02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从法律上已经规范了检测工作,但是这部法律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使其在执行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对此不理解或者理解甚少,在主观态度上是不支持,更有甚者反对检测,很难规范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本文就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影响规范化检测的因素等,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实践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专家们商榷。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国家规定了,企业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制度,充分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要意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是了解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人单位制定控制职业危害措施的依据,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目前我们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是,不良劳动条件存在的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1.1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1.1.2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1.1.3 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1.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2.1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1.2.2 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1.2.3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1.2.4 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1.2.5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1.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3.1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1.3.2 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1.3.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2 影响职业危害检测工作主要原因及现状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下问题阻挠和困扰着使其不规范,不科学,工作没有形成规律和程序。

2.1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律责任没有落实。由于职业病违法成本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积极性不高。生产水平低下,技术落后,防护措施简陋,有的根本没有个人防护。

2.2 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力。为吸引投资,保护地方经济,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降低投资门槛,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导致大量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

2.3 部门之间长效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我国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一直由卫生和劳动部门共同负责,存在严重的职能交叉的问题.从1998年由卫生部管理,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从2002年实施以来,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3年中编办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能重新作了划分,有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共同承担,其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监督管理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是目前职能划转交接进度缓慢,存在职业卫生监管的真空,两个部门根据中编办文件精神协商的职业卫生职能划分比较原则,如何理,解掌握,执行各自的职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已经出现了监管失控的局面。

2.4 我市职业病底数不清。目前职业病防治现状如职业病发病,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清。主要是两项制度改革后出现报告责任机构混乱,如监督与技术机构缺乏沟通与交流;信息不畅,各自为政。使大量的重要管理信息资料出现;迟报、瞒报、谎报、漏报、错报等现象。技术服务的覆盖面狭窄,检测信息来源少,检测数据客观性,代表性不强。

2.5 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分析表明;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就辽阳市情况看:原来从两个部门每年70家,到40家、10几家。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逐年减少,达标率升高,其中相互背离的原因,是收集的数据不是来自于服务性检测;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志薄弱的用人单位没有得到检测,加上检测企业少,难以反应整体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检测的空白区。

2. 6 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两项体制改革后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原职防机构大多一分为三,分别进入疾病控制,监督和综合医院(职业病临床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在企业改革中作为社会职能,被分离到社会或精简萎缩。对职业卫生感兴趣的学者越来越少。区县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更加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形成了;职业卫生服务:大城市较好,小城市较差,农村没有,大企业较好,小企业较差,个体企业基本没有正式职工较好,合同工较差,农民工基本没有。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识薄弱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劳动者没有及时得到健康监护.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把流动工人,混岗工人作为健康监护对象,这些人群往往成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盲区。

2.7 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全。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问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和社会保障.由于农民工的 流动性、临时性、多变性、当前,要着重解决农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

2.8 国家命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在有些地方仍然继续使用。

2. 9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治技术装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当前职业卫生工作不相适应。

2.10职业病关注重点与国外有差距.例如,我国职业病目录与国外职业病分类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

从职业病与经济的对比来看;一例尘肺病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41万元,从全国接尘肺病现患44万人计算,损失可达140多亿元,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6亿元的速度增加.粗略估计,每年我国因职业病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损失2000亿元.另外,在国际贸易,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成的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3 结论

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是目前影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化服务的主要因素。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努力克服上述问题,使之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把依法检测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法》的最大效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第2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精神科;检验人员;危害因素;探讨

精神科检验人员置身于特殊的工作环境,面对特殊的服务对象,其现存的,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较其它综合医院更加突出,严重威胁着精神科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现就笔者20多年从事精神科检验工作实践的认识,对精神科检验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精神科检验人员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1检验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

1.1主观因素 大多数人认为精神患者只是大脑患病,躯体正常,不会造成患者与患者间,患者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感染的错误认识,导致精神科医务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医技科室检验人员自认为和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少,更是对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知识知晓率最低[1]。导致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和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1.2生物因素

1.2.1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尤其是检验科工作人员频繁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2]。精神专科医院的检验室规模小,实验用房有限,室内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再加上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房间窗户开启不能大于一个人头,造成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很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均可使空气、地面、台面被污染。工作人员到病区采集标本时,经常面对的都是自知力缺乏或者受精神症状支配有暴力行为、不知是否患有传染性躯体疾病的精神患者,有被抓伤、咬伤甚至袭击等危险,均有引起相互感染的可能。

1.2.2针头刺伤或锐器划伤是检验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也是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而精神科检验人员到病区采集急症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标本时,大多数患者都是缺乏自知力或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拒绝治疗,甚至反抗或出现攻击性的暴力行为,检验人员操作时被针刺伤的机率就大大增加。有时甚至还出现患者将刚采集的样本抢走打碎,导致容器破裂、标本外流引起锐器伤感染。据统计我院精神科HBV患者占住院患者4%,且近年来丙肝(HCV)、艾滋病(AIDS)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另外精神病院还常收治社会流浪精神患者,他们因长期流浪,路宿街头,躯体情况、既往史不详,患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仅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患者被查出患有梅毒的就占住院流浪患者的1%。对于为精神患者服务的检验人员来说感染的机率更高。

1.3物理因素 精神病专科医院多数隶属民政系统,且属于优抚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仪器设备均属于中低档,同时随着精神医学的快速发展,精神病专科医院检验室的设备也逐渐增多,实验室房屋非常有限,摆放拥挤。因而产生的噪声、电磁波、射线等物理性因素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较大。

1.4化学因素 随着精神病发病率的增加,患者躯体疾病的复杂化, 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内有氰化钾成分,显微镜油镜使用后需用二甲苯进行擦拭,玻璃器皿清洗使用的重铬酸钾洗液内含浓硫酸和强氧化剂等。这些试剂和常用的消毒液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1.5心理因素 多数精神专科医院的检验室规模较小,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有限,而精神科特殊安全需要,致使检验人员频繁夜班,值班室还是多个科室人员共用,相互影响,睡眠不好,生物钟极易倒错,常常会出现疲惫感,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同时由于人员限制,中、夜班常常只有一个女工作人员值班,承受着可能受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的威胁,心理恐惧,极易造成身心疲劳。

2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对策

2.1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精神科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层次及整体防护能力。加强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认识精神患者所表现出的特殊症状及危害,提高对专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工作人员情商的培养,感知患者情绪,做到对患者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特别是一个人值班进出工作间时要及时关门,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闯入对人员及科室的设备造成危害。从而减轻因高度紧张担心意外等造成的疲劳心理。

2.2规范操作,严防针刺、锐器伤。精神科检验人员到病区采血时,尽量避开在患者躁动和不合作时或者要求病区工作人员协助,防止针刺伤、锐器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作为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并了解其危害,采取防护措施。

2.3根据精神专科医院实验室房屋设施的局限性,对各种仪器设备科学布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医院对实验室进行改造,更新设备,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如远离噪音源、减少电磁波、射线的损伤。紫外线消毒也尽可能安排在中、夜班完成。

2.4提高精神科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综合医院检验人员一样,接触各种消毒剂前,应先了解其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合理配置消毒液的浓度,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及时间,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以减少其化学因素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5改善精神专科医院检验室的设施条件,增加人员,合理排班,避免长期夜班使生物钟紊乱而产生疲溃综合症。

3存在的问题

3.1重型精神病患者数量较多,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据相关流行病数据调查显示,全国重度精神病患者接近2000万,>15岁的精神病残疾人数达到600多万。一般医疗机构床位有限,医护人员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状,给精神病机构的管理也造成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促使医务工作人员危险性因素加大的重要原因。全国精神科的床位数大概在1/万的比例,其比例远远低于世界4/万的水平。

3.2国家投入不足,制度尚待完善 各级政府对于精神卫生方面的 投入在全年卫生总数投入的2%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精神患者自身治疗费用承担着强大的经济压力,致使其家人和自身延误病情,病情恶化情况加快,当医务工作从事治疗时也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国家除了部分政策性支持外,应该尽可能降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费用和增加减免途径,并且建立长效的惠民政策,为精神病的及时有效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短缺,整体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全国每10万人中,只有1名左右人员担任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在2人左右,远远低于世界4人和13人的平均水平。医务工作者的人员储备不足是导致医务工作者压力增大,危险因素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危险的存在,导致仅有的医务工作者还出现减少的局面,新的人员进入不足,让每年精神科的医务人员时常出现紧缺的局面。专业人员不足,人员基数低,导致难以出现足够供现实环境使用的专业人才,这大大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段的危险性。

4现存问题对策

4.1全面重视精神病治疗的管理,提升专业形象 很多人对于精神病治疗工作有着歧视性态度,认为该工作会使个人从正常状态变为非正常状态,影响自身和家人的生活品质,甚至影响个人前途。而在外,很多人对于该工作的歧视性和侮辱性,导致从业者在他人错误的看法下放弃从事该项工作。因此,要严格管理该科室的工作流程,减少工作人员的危险因素,提升工作的整体形象。

4.2建立多部门合作,政府加大对该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 让政府部门积极的参与该范围内的建设工作,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保证和降低其压力,让精神病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严防疾病的恶化多带来的医务工作者工作危险性的加大。

总之,精神科检验人员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就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对策

1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的因素分析

1.1自身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不熟悉、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工作人员在"上收下送"时防护意识差,防护用品不规范穿戴,极容易直接接触污物,而手术器械、器械盒等物品上经常有大量的血迹、污迹,物品上带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全院工作繁重,一次性手套容易破损,不能及时更换[1]。这些因素导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使用科室对带有血液、体液的污染物品未做预处理,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易被带有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刺伤。就可能会发生被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险[2]。

1.3化学因素 环氧乙烷(EO)除粉类、油类不能灭菌外,其余不耐高温的物品都可以用环氧乙烷灭菌,但环氧乙烷气体毒性大,长时间接触易引起肝脏损害和致癌,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 EO灭菌器安装在室内,易造成气体排放在室内[3]。导致空气中的EO含量严重超标,对工作人员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多酶清洗剂由于低泡,对血渍、污渍有良好的清洗作用,用于手工、清洗机、超声机清洗。配置方法不对时对皮肤和呼吸道可造成慢性刺激,引起皮肤过敏和咳嗽[4]。

1.4物理因素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最高温度达134℃,开门时未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时极易被烫伤。在夏天天气热,易造成感染,不易愈合。消毒供应中心常规紫外线照射1 h/d用于空气消毒。但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粘膜可造成炎性反应。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噪音危害属于各类暴露危险较常见的,也是物理性暴露中发生率最大的[5]。长时间高分贝噪声作用于人体,可引起听觉下降和心情烦燥。

1.5生理性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医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处理,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由于长期站立负荷过重,容易造成静脉曲张。工作姿势单一、处理重物等都易发生慢性疲劳症,可引起腰背、肌肉关节损伤、肩周炎、慢性腰腿疼等症状[6]。

2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了解常见的病原菌对人体的危害,定期组织科内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每月护士长进行考核,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7]。

2.2预防器械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下收下送、到去污去前在缓冲间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认真、细心,动作要轻慢,避免粗暴,清点和清洗时必须戴两付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清点锐利器械时用弯盘传递,用血管钳、镊子进行夹取。如果操作过程中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立刻进行伤口处理,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或纯化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伤口大时及时到急诊室处理,并上报预报科备案,进行血液检查,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污染物溅到脸和眼睛时,用洗眼器彻底冲洗10 min。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体检1次/2年,确保人员健康安全。

2.3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和落实。每个人经过培训考核熟练掌握此操作流程。

2.4手工清洗时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对污染严重的物品和器械用多酶先进行浸泡5 min后进行清洗,官腔清洗时正确使用水枪、气枪,防止水花四溅,污染周围环境;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8]。清洗用品每天进行消毒,防止被污染;脱手套后正确洗手,每月抽考,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防止噪音和产生气溶胶。配置多酶和除锈剂时做好防护措施,放置容器应加盖,避免挥发在周围环境中,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 min后才能进入,安排在中午和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EO消毒器和环氧乙烷气体要设专人负责管理,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并有登记,定期进行维修保养,1次/年室内环氧乙烷气体浓度检测,确保安全使用。卸载时为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操作人员应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快速卸下无菌物品,减少整理翻动灭菌物品的次数,转移灭菌物品时要站立顺风方向。根据行业标准,每个区域有换气次数标准,遵照标准执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9]。

2.6物理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器属于压力容器,消毒员必须通过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开门时压力未降到0不能开门,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防止锅内热汽涌出造成烫伤,夏季穿长袖,不要手臂,防止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物品卸载时必须等灭菌物品出锅后冷却30 min才能卸载。设备定期维修和保养,每天检查各个阀门、排汽管道,并有记录备案,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为了减少噪声,操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人员的损害。包装物品和器械时戴口罩,防止棉布类包装材料产生的棉絮吸入人体呼吸道,刺激呼吸道产生咳嗽。

2.7生理性防护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避免来回跑;上机清洗物品时尽量用推车搬运;搬运重物时戴腰托;避免长时间站立,在工作中注意节力。

2.8预防保健 有预报科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在工作中被刺伤时报预报科备案,并定期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汇报主管部门,改善消毒供应中心高温、高热、潮湿、噪声等工作环境,减少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健全制度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8]。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防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定期对本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程、制度、流程、应急预案的修订,有计划的学习和考核,使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和技术操作方面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熟练掌握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积累并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心情愉快,提高工作积极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引起直属领导重视,并指导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了解工作的重要性,使其专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7):166-168.

[2]马璇.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30):35.

[3]韩然,赵亚茹,赵彩霞等.消毒供应中心(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落实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1):459-460.

[4]曹霞.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22-24.

[5]贺凡.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193-195.

[6]党翠芬.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36):134-135.

[7]王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619-621.

第4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 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55-01

手术室是医院的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在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上都有着它的特殊性,加上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高发,艾滋病感染范围的扩大,结核菌的复燃等,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以免遭危害因素的侵害?

1工作环境方面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中常常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物质可影响在手术室长期工作的人员身体健康?

1.1危害因素及常见的侵入途径

手术室环境中化学消毒剂使用广泛,常见的有甲醛?碘?乙醇?含氯消毒剂等,主要通

过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对人体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长期接触甚至可诱发细胞突变,导致癌症?胎儿畸形等?

1.2配制使用中的安全防护

1.2.1提倡物理消毒灭菌法,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1.2.2淘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消毒剂,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的层流设备,封装不可高压的物品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尽可能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减少化学害,如器械清洗机,内镜?软镜及各种导管清洗消毒机,避免因人工清洗溅入眼内和锋利器械损伤手的事故隐患;

1.2.3消毒剂集中保存管理,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消毒剂密封保存;

1.2.4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和功效及操作规范,严格掌握其使用的有效浓度和剂量,使其用量既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多的危害和浪费?

2特殊的手术室护理操作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1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频繁地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术中清理出的脓?血?肿瘤等,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在术中应用的缝针?手术刀?剪又容易在紧急操作中刺破洗手护土的手部皮肤,这样就更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机会,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血源性疾病病毒最主要的有三种,即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刺伤和切割伤是导致这类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引起感染,但通过针刺伤和切割伤感染的危险高于黏膜接触,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针刺伤或损伤后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感染丙肝为0.3%~0.9%,感染艾滋病为0.2%~0.5%?

2.2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多由于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此类疾病目前大多仍无有效治疗药物,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 1) 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 2) 正确使用隔离技术,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护理操作讨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手套?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发生缺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 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完整的皮肤是防止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皮肤的保护,洗手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高度集中地投入到工作中,妥善保管好手术中应用的锐利器械,同时还要给予充足的光线,尽量避免手术刀?剪?缝针?针头等刺破手部皮肤; 术后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直接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刀片等税器?( 4) 职业暴露后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如有意外损伤,应立即停止配合手术,并在伤口旁端挤捏,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HBV暴露后应尽早检测抗体,并根据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肌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HCV职业暴露的感染危险性虽低于HBV,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防治药物,感染后半数形成慢性肝炎,应于暴露后3~4周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有无感染,为尽早治疗提供依据HIV职业暴露后,在受伤后1h 报告疾控中心,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早进行,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超过24 h,也应当实施预防用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阴性,则可终止预防用药;(5) 建立健康档案,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免疫预防,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抗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免疫力,如接种乙肝疫苗等?

3电离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可在术中诊疗时暴露在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如X线摄片?造影检查?

3.1电离辐射的危害

过量的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性疾病,包括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辐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辐射所致远期损伤如白血病等?

3.2防护 (1) 屏蔽防护,术中拍片过程中,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医务人员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则须穿防护铅衣;(2) 距离防护,受辐射强度与距离辐射源距离平方成正比,因此,无关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 3) 时间防护,合理安排暴露于放射源的护理工作人员,避免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接受多次辐射;( 4) 正确消除污染,工作场所通风过滤?

4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长期受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极易产生较多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如焦虑?神经衰弱?抑郁等,应注意加强防护,首先要加强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学习交流沟通技巧,避免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第二要做好心理调整,克服个性弱点,努力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我放松,如听轻音乐,多参加娱乐活动等; 第三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设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5其他因素导致的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生活没规律,可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引起内分泌紊乱,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不能规律进食又常可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肠溃疡的发生; 在手术配合中站立时间长,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据调查几乎80%的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下肢静脉曲张,因此,长期从事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注意操作中的节力原则,在不影响手术配合的情况下改站立操作为坐位操作,经常改变站立时的姿势,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还要特别注意营养,重视休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魄?

参考文献

[1] 胡索芬.手术室医疗护理缺陷分析及安全管理策略[J].当代医学,2012,1(818):120-121.

[2] 朱梅萍.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健康的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64-65.

[3] 淡莉,邵继红.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9,7(14):2156.

[4] 吉汝群,高建忠.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0,31(5):267-268.

第5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氯硅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第三,企业所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规范。建议:企业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生产区存在挥发性、酸碱等刺激物、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戴防毒口罩”“应戴防尘口罩”“应戴耳塞”“远离电磁辐射”和“远离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并设置有害因素中文警示说明。

第6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石材;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 石材产品类别及加主要生产工艺

1.1 石材产品类别

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异型产品(包括雕刻、弧板、空心柱、实心柱、线条、拼花等)、板材产品(包括大板、规格板、薄板等);按照使用部位,又可以分为室内石材、室外石材;墙面(立面)石材、地面石材;建筑用石(如桥墩)、装饰石材(如各类饰面石材)等等。

1.2 加工工艺流程

(1)石材加工:料石切割裁板抛光齐头成品。

(2)雕刻:石料雕刻打磨成品。

(3)使用的设备主要有:切割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裁板机、小型手工打磨机等。

2 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石材行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噪声、振动、电击、切割)。

2.1 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

石材加工过程产生粉尘量受工艺与设备影响,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锯切割加工时,尽管水喷洒周可将粉尘吸落,但干燥后刮风时便又扬起,造成二次粉尘污染,其危害性更大。实际上,出于对生产成本的考虑,很少有企业在二次粉尘产生后采用更大规模有效湿式降尘,无法避免由二次粉尘污染带来危害。

2.2 物理因素(噪声)

在石材生产加工过程,各类机械的操作使用过程形成噪声。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材加工作业点噪声强度几乎全部超标。噪声是个隐形杀手,在石材加工过程很容易被人所忽视,加之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的执行职业病防护,劳动者并未全部佩戴耳塞,随着受害者听力下降及相关疾病显现,其危害才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对人体的损害是持久性的。

2.3 物理因素(振动)

石材行业生产过程对工作人员身体产生的振动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但以后者多见,因行业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接触各种电动工具一一凿岩机,云石机,角磨机,风钻,电锤、开拖拉机等,人体长期接受以上类型工作的振动刺激而发生的职业病,如长期使用多种电动工具,会引起肢端血管痉挛,末梢神经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手指阵发性青紫或苍白,有手麻、手痛、手僵硬等“霉诺氏现象”。

2.4 物理因素(电击)

石材的多种加工机器如大切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和多种小型电动工具,不论三相电或二相电,若使用不当,缺乏精心定期维修,或电动机进水,或电缆线老化,折断,或使用了伪劣产品,加之工人文化素质差,没有正规的进行安全上岗培训,隐患很多,工人在操作过程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击伤害,严重的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亡。

2.5 物理因素(切割)

石材的特点:沉重、光滑、边缘锐利、易断裂,因此在运输,挪动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程度不同的砸伤和切割伤。

3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措施

石材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噪音等污染,且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对各类工具的不正规使用及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在我国,从事石材加工的劳动者大多文化素质较差,没有注意自身防护,另一方面,经营石材的的厂家很多事私营企业。也大部分文化水严和技术素质较差,管理水干低下,再加上劳动条件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没有预防措施。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是可防治的。下面介绍石材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

3.1 矽肺病

矽肺是长期多量吸入结晶形二氧化硅(SiO2)的粉尘,引起肺组织损伤的一种最严重,最多见疾病,是报道、研究最早的职业病。硅是地壳岩石中最主要的元素,以游离的形式与氧结合成SiO2;它以四面体的结晶形式及微小颗粒存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组织,形成纤维化结节,并不断融合硬化,使正常肺组织减少,最后造成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早期可能没有什么异常,发病后常出现咳嗽、气促、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肺气肿,易并发肺结核和肺癌等。

预防措施:最主要的是搞好防尘工作,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采取湿式作业,如凿岩打眼要带水作业,禁止干打;磨边,打眼挖洞应改干磨为水磨;粉尘多时工人干活要站在上风头,或戴好确有隔尘效果的防尘口罩。并建议石材加工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改行或治疗。

3.2 噪声病

当今世界,多种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七大公害之首,我国有上亿人受噪声严重干忧,有上千万人暴露在可致听觉损伤的噪声环境中工作,石材行业包括其中,如石材开采的巨响爆破,荒料和切割及异型加工中电动工具的振动噪声,会导致从业人员的“病从耳入”,长期过量的刺激,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重听、耳聋、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严重疾病。

预防措施:石材开山爆破要远离现场,更新设备,选用比较先进的噪声小的石材研磨机械,操作开动大型切割机器时,工人可用耳罩、耳塞等必要措施。

3.3 振动病

振动病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但以后者多见,它是一种由于人体长期接受振动刺激面发生的职业病,如长期使用多种电动工具――凿岩机,云石机,角磨机,风钻,电锤、开拖拉机等,会引起肢端血管痉挛,末梢神经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手指阵发性青紫或苍白,有手麻、手痛、手僵硬等“霉诺氏现象”。

预防措施有:要求企业领导和广大工人队伍,要改革石材加工工艺的设备和工作方式,减少机器剧烈振动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寒冷和噪音的协同刺激。固为寒冷和噪音,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加强作用,会促进振动病的发展,振动也能加强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因此振动、寒冷和噪声是三个互相关联的致病因素。三者关系密切均应预防。

3.4 电击伤

石材的多种加工机器如大切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和多种小型电动工具,不论三相电或二相电,若使用不当,缺乏精心定期维修,或电动机进水,或电缆线老化,折断,或使用了伪劣产品,加之工人文化素质差,没有正规的进行安全上岗培训,隐患很多,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击伤害,严重的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亡。

预防办法:提高工人文化素质,加强上岗培训教育,学会使用电动工具和简单的维修技术,狠抓安全用电多种措施,对症下药,尽量减少电击伤亡事故的发生。

3.5 切割伤

石材的特点:沉重、光滑、边缘锐利、易断裂,因此在运输,挪动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程度不同的砸伤和切割伤。

预防办法:建议抬板要立抬不要平抬,戴好手套,工作期间勿穿托鞋,搬运工具和存放架子要牢固。

【参考文献】

[1]康述理.南平市延平区透辉石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J].

[2]陈继超,欧庆华,叶翠华.广东云浮市石材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J].

第7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1

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

3

法律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2《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3.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3.4《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3.5《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3.6《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

4

职责

4.1安全科是职业健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宣传贯彻国家相关法规,制定职业卫生制度,组织识别有毒作业场所,检查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组织职业卫生作业场所监测,建立职业卫生健康档案。

4.2财务科负责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检测、职业健康防护用品及设施以及其他防治费用的落实。

5

术语

5.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2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5.3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5.4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5.4.1化学性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或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甲醛、氰化物,滑石尘、电焊烟尘。

5.4.2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冷库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非电离辐射(电焊、氩弧焊时产生的紫外线)。

5.4.3生物性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如畜产品加工工人的职业性炭疽,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等。

5.4.4其他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

6

控制程序

6.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分为十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质因素类、生物因素类、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其他职业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等。

安全科按上述十类危害因素组织对作业场所中所有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确定职业危害因素。

6.2职业危害的防护

6.2.1新、改、扩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必须执行“三同时”原则。

6.2.2

在进行新、改、扩建项目时,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代替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熟知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

6.2.3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卫生验收手续。

6.2.4安全科负责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分级管理。

6.2.5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包括: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事故的检测;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竣工前后验收的监测等。

6.2.6厂区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6.2.7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或设备装置应设置职业危害告知牌和警示标识,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6.3职业危害作业人员的管理

6.3.1公司和从业人员签定劳动合同时应当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

6.3.2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须组织其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

6.3.3定期组织有毒有害作业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6.3.4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及时安排其进行诊断,并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6.4作业场所管理

6.3.1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

6.3.2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6.3.3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6.3.4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由使用单位按要求定期检查和校验,并有记录,保证设施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6.3.5定期组织、联系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的对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监测,并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6.3.6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

7

相关文件/记录

第8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危害;结果分析

我国职业卫生形势非常严峻,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00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职业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可见一斑,职业病危害一直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随着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数量逐年增加,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日趋突出。鉴于职业病的流行特征,职业健康体检是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主要内容[2],为全面了解珠海市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情况及职业危害因素,收集整理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10~2012年珠海市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数据,对收集的131955人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为分析。

1.2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与职业危害评价标准

1.2.1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3]确定检查项目,根据检查对象作业岗位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苯、正己烷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粉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煤尘、石棉粉尘、棉尘等)、其他因素(接触有害生物因素、特殊作业)等四大类。

1.2.2 职业危害评价标准 疑似职业病是指体检机构发现检查情况异常,并达到相关职业病诊断标准,有可能是职业病,但是没有经过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的情况。职业禁忌症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评价以及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的判定均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指标有职业危害因素构成比、职业禁忌症和疑似职业病的检出率等,不同检出率之间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131955人(见表1),各年度分别为35083人(26.6%)、45499人(34.5%)、51373人(38.9%),显示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呈年度增加趋势,2012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6.4%。3年期间,在检出的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中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粉尘3类职业危害因素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2.6%(56238/131955)、38.3%(50521/131955)和18.3%(24179/131955),这3类危害因素共占总数的99.2%,不同年度职业危害因素构成比不同,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8,P

2.2 职业禁忌症检出率 2010~2012年共检出职业禁忌证3892人,检出率2.9%(3892/131955),不同年度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34,P

各年度中噪声等物理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最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6.41,P0.05)。

2.3 疑似职业病检出率 2010~2012年疑似职业病检出人数37人,检出率0.28‰(见表3),其中疑似化学中毒、疑似尘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检出率分别为0.57‰(29/50521)、0.25‰(6/24179)、0.04‰(2/56238),其他有害因素未检出疑似职业病。不同年度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不同,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P

3个年代中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中化学因素所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明显递增趋势,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P0.05)、(物理因素组χ2=1.19,P>0.05)。

3 讨论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131955人,接触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粉尘和其它职业危害因素人群构成比分别为42.6%、38.3%、18.3%、0.8%,显示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粉尘3者最多(P

3年共检出职业禁忌证人员3892人,检出率2.9%(3892/131955),高于个广州市报道的0.27%[5],低于成都市报道的4.02%[4]。不同年度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不同,2011年职业禁忌证检出率较2010年突增1倍多,2012年有所下降但较2010年仍明显增多,与珠海市2010年底加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及各职业病诊断标准培训后,职业健康检查医师能力水平提升,敢于下负面结论有很大关系。各年度中,噪声等物理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化学因素和粉尘。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检出37例疑似职业患者,检出率0.28‰,低于其他地区[5,6]报告的结果。疑似职业患者以疑似化学中毒最多,与佛山顺德的情况相似[7],主要原因为化学因素所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其中17例为疑似职业性中毒性肝病(三氯甲烷)经调查均为打印耗材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加强全市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工作的同时,应针对打印耗材生产企业三氯甲烷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将有害因素对工人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8]。

综上所述,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仍有部分人员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噪声、肝毒物、粉尘等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指导和场所环境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素香. 我国职业卫生形势严峻原因浅析及对策[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1):17-19.

[2] 胡建屏. 当前有关职业健康监护深化的若干问题浅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28(4):169-1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蒋娣,高源. 2009年成都市职业人群健康监护评价[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1,26(1): 17-19.

[5] 段传伟,刘移民,肖吕武. 2006-2010年广州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职业健康状况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077-2079.

[6] 冯鸿义 张维洁 徐秀芬.2010年度某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1,6:1049-1050.

第9篇:职业危害的因素范文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FacultyofLandResourcesEngineering,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Kunming650093,China)

摘要:金属矿山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职业危害,从而对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矿山企业进行职业病现状调查,分析矿山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危害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机理,找到相应的技术对策和措施来解决职工的身心安全。本文结合云南某铁矿职业病监测工作和有关资料文献,阐述了金属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加强企业的职业卫生建设,消除或减少职业病的危害。

Abstract:Intheproductionprocess,metalmineoftenproducealotofoccupationalhazards,whichcausecertaininfluencetotheworkers´health.Throughinvestigatingthepresentsituationofoccupationaldiseasecausedbyminingenterprises,analyzingtheoccupationaldiseaseinductivefactorsintheprocessofminingoperations,theeffectsmechanismoftheharmfactorsonthehumanbodyisanalyzedtofindthecorrespondingtechnical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worker´ssafetyofbodyandmind.CombinedwiththeoccupationaldiseasesurveillanceandtherelevantdocumentsofanironoreinYunnan,thispaperexpoundsthemainexistingoccupationaldiseaseinductivefactorsandth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intheprocessofmetalmine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toreducetheharmofhumanbody,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nterprise´soccupationalhealthandeliminateandreducetheharmofoccupationaldiseases.

关键词 :金属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技术对策;职业卫生

Keywords:metalmine;occupationaldisease;hazardfactors;technicalmeasure;occupationalhealth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56-04

0引言

矿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具有地质条件多变,地壳结构复杂,自然因素多变,生产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危险因素多等特点[1]。自从人类开始开山凿石,有目的地开采矿产资源便有了气体中毒和矽肺等有害因素所致的矿山职业病,在目前的矿山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企业的职业卫生建设,容易造成大量的职业病。有的矿山企业在生产中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在工作环境中没有实施现场检测,长期就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职业病。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职工身心发展的现状,就需要对矿山实施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对其危害进行治理和改善,改善企业的职业卫生,采取合理的技术对策,达到良好的效果[2]。

1引发矿山职业病的危害因素

通过对该铁矿的调查研究,综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浓(强)度、范围、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接触人数及接触方式等综合考虑筛选确定,矿山需进行检测、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下:

化学因素:粉尘、氮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

物理因素:噪声、振动。

1.1粉尘

工矿企业作业场所的粉尘如超过一定浓度,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生产性粉尘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损害,作业工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接触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尘肺病。矽尘能导致的是矽肺病。尘肺病是一种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以肺部纤维化改变为主,随着尘肺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如心脏等其他脏器的损害。粉尘作用于呼吸道教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黏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造成萎缩性改变。粉尘还可引起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表1)

1.2氮氧化物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几小时至72小时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心悸、恶心、发热等症状;眼结膜及鼻咽部轻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性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现增强,或肺纹理边缘模糊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为呼吸系统,长期接触低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1.3二氧化硫

吸入二氧化硫后很快出现流泪,畏光,视物不清,鼻、咽、喉部烧灼感及疼痛,咳嗽等眼结膜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睛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

1.4噪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声可以便入耳聋。,噪声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噪声可降低劳动生产率[3]。长期接触噪声可发生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长期在噪音下工作使人会产生头晕、耳鸣、多梦、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悸、忍心等症状。噪声也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胃功能系乱,如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度降低,胃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从而导致胃病或胃溃疡发病宰的增高。(表2)

1.5振动

强烈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机体不适,其至不能忍受。振动可影响手眼配合,使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空间定向障碍,影响作业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移位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放血。全身振动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呈现抑制作用,可使胃肠道和腹内压力较高。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2矿山职业病的特点及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职业病发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①病因明确,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②致病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的,而且需要达到一定接触水平才能使接触者发病。—般可行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③发病有群体性。在接触同样因素的人群中常点数人同时发病,很少出现单一发病的现象。

④不少职业病日前尚无特效疗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中继续出现发病者。

⑤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能干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顶后较好,康复较易。

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其健康并不一定受到损害,更不一定发生职业病。职业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决定职业危害因素对机体能否发生有害作用的具体条件,以及影响共同作用特点与危害程度的具体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①职业危害因素本身的特点,即职业危害因素的方面。例如:粉尘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粉半分散度;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噪声的强度,振动的频率;高频电磁场、微波的波长等。

②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即劳动者接触的量或接触水平。例如:作业带空气中毒物、粉尘的浓度;热辐射、高频电磁场的强度;电离辐射的照肘虽;噪声的声压级;振动的加速度;微波的功率密度等。

③职业危害因素作用时间。

④个体因素,例如:年龄个人勺惯、个体感受性等,即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实际时间。性别、健康状况、台养、免疫状态、遗传缺陷、文化水平等。

⑤有关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例如:高气温与毒物的联合;低气温与局部振动的联合不同毒物之间的联合;石棉尘与吸烟的联合等。

⑥社会心理学因素。除上述六个因素之外,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卫生技术设备、防护措施与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情况、生产作业方式、劳动强度与劳动制度等,也直接影响职业危害因素对机体能否产生损害及其作用强度。但归根结底,它们仍不过是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人体接触机会的多少、作用时间的长短及进人体内的剂量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3矿山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对策

3.1矿尘的防治

①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要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参照GBZ/T194的规定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要求;同时设计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②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漏,其设备与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③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当湿式作业人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3.2有毒气体的防治

①工作场所粉有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或进出风口的下风侧;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施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使用或产生高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与其他工作场所隔离。

②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其布置应合理,能满足除尘、排毒的要求。容易凝结蒸气和聚积粉尘的通风管道、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燃烧或形成危害更大物质的通风管道,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③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④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的布置应设置与相应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设施及设备,并留有应急通道。

3.3噪音的防治

①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②工业企业设计中的设备选择,宜选用噪声较低的设备。

③加强个体防护措施,合理使用耳塞、耳罩和耳帽等防护用品。

3.4振动的防治

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手传振动接触振动强度符合标准要求,全身振动强度不超过规定的卫生限值。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②受振动(1Hz~80Hz)影响的辅助用室(如办公室、会议室、计算机房、电话室、精密仪器室等),其垂直或水平振动强度不应超过规定中的设计要求。

③基础可以设置减振措施,以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可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

④加强个人防护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手套,既可减振又可保暖。作业场所气温低、湿度大时,应先暖手后工作。也可在工作间隙用热水浸手,有助于振动性白指的预防。

⑤企业应加强对凿岩设备的维护保养,在凿岩机上增加凿岩手柄,减少凿岩工每次凿岩的接触时间,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护的培训。

3.5职业卫生管理

①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②每年制定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特别是每年对接触噪声人员的健康监护计划。每年对噪声作业场所的检测制度与计划。

③安全健康环保协助对员工按要求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④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3.6矿山职业病防护措施可行性研究

①个人防护用品措施分析。据职业卫生调查,作业现场存在的粉尘有:其他粉尘,化学性有害因素为: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正常生产状况下,通过为职工正确配备3M3100/3200面罩和3M3701CN过滤棉芯后各岗位实际接触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但在部分掘进部位以及振动下料口部位粉尘超标,企业应加强该部位的通风以及对采矿设备进行改进以降低粉尘的浓度。表3为呼吸防护用品有效性防护分析。

②噪音防护品防护措施分析。企业在掘进部位,穿爆工接触噪声最大值为105.2dB(A),从企业应为员工配备109.3dB(C)-85+(5~10dB)=29.3~34.3dB的防噪耳塞来看,企业为穿爆工配备的防噪耳塞(降噪率29dB)不能满足防护要求,其余岗位能够满足防护要求。表4为噪声防护用品有效性分析。

③在岗职工职业健康检查分析。该铁矿公司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00多名作业人员实施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检查的内容对接触粉尘、噪声、毒物的工人进行相关检查。表5为职业健康检查分析表。

矿山企业在通过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施,在高危环境下,能减弱危害因素的作用强度,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避免或消除其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通过对职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体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职业卫生管理,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以达到减少职业病对人体的伤害。

4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该铁矿存在较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接触最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音。该企业在凿岩、电机车下料口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未完全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作业人员对个人防护用品的坚持佩戴及防护意识不强。通过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定期组织检查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工种、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相关职业卫生知识和防护技术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特别是作业人员自我救治能力。

由于矿山生产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复杂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矿山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督促化工企业全面认真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责任,从根源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降低化工企业职业病发生率。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宣传,建立健全良好的职业卫生设施,从根源上减小其危害,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具有相应的设施,避免职工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就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目的,保护职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家志,邢军编著.职业卫生[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03.

[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01.

[3]张龙连主编.职业病危害与健康监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05.

[4]邵强,胡伟江,秦志刚编.职业病危害卫生工程控制技术及识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03.

[5]张陆兵,田月,赖云,黄河浪.江西省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防护措施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01:71-73.

[6]宋富美,李季.我国煤矿尘肺病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煤矿安全,2014,05:231-233.

[7]陆春花,杨泽云,杨继红,周萍.某化工园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3,03:192.

[8]张奇,朱卫国,张震,练德幸,梁婧,刘梅,侯长松.铀矿山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03: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