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质量管理在企业中逐渐被引起重视,到90年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始全面地展开,在我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也促使企业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全面地对我国企业进行分析,其实我国在工业经济发展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已经迈入了科技突飞猛进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所以,全面质量管理最终所能够体现出来的优势并不是很多。还是有很多企业尽管已经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在其中的收获却是很少的,与预期想要达到的目的不符合。
现在国内一部分企业质量管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很重要,但是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不高的管理人员素质、不健全的企业规章制度等,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种体现:
①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建立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结合其标准的特点,就开始照搬,不能在根本上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真正含义,企业的生产特点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话,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
②当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尤为重视,但是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就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一味地利用它来进行审核,审核出来的问题却从来得不到解决,只有当质量事故真的出现,才会动用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没有很好地结合质量管理和企业生产人。
③站在本质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没有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也可以说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的时候就不够完善和健全,最终导致质量管理达不到很好地效果,所以,与预期目的相差甚远。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企业的领导与相关部门一定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办法。针对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相符合的问题,就需要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要将企业的生产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根本上认识,使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生产之间不能很好协调配合的问题得到解决。针对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建立而不重视实施的问题,企业最高管理者一定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质量管理和生产人之间有没有相互联系,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使质量管理对其发挥监督职能。从整体上看,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发展战略相协调配合是尤为重要的,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企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质量管理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系统内定位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生存、发展的理论支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寻求有利的竞争地位,占领同行业的竞争制高点,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发展战略。质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职能战略之一,质量管理体系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的产品高质量、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支持、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圆满实施。因此,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质量方针和目标、人力资源、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控制和顾客满意等方面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思想,这样质量管理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服务的,所以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使质量管理体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价值定位,最终成功建立起与本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发展战略一般都选择高质量、低成本战略(又称总成本战略或低成本战略),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在提供相同产品和服务时,其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的水平,使自己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另一种企业发展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又称创新战略),与低成本战略形成十分明显的对比,它强调与顾客的双赢关系,通过向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化。这种发展战略强调的是差异、与众不同和创新,强调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差异化与创新程度。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要学会运用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分析方法,从顾客的价值观和原材料的供应链出发,来确定本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价格,而不是凭本企业的管理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损耗成本等项叠加产生价格。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彼此提供的、得到顾客认可、社会(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企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景禄,蒋玉水,庞继高,陈光照.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后如何进行质量管理[J].山东水利,2004(04).
[2]王臻.浅谈质量管理的六项原则[J].中国建设信息,2003(17).
摘 要 文章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战略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企业战略 企业生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文章正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
一、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战略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实现企业战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科学预算和执行,通过建立规范高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等进行高效管理等财务手段,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
(二)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规划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如果没有财务规划,终将使企业战略陷于混乱。在财务规划过程中,必须将预算作为控制手段,将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贯穿到整个企业的战略过程中来。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有效筹集和优化配置经营资金的重要手段。资金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重大,被誉为企业的“生命线”。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状况、关系到企业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战略,而且还关系到企业在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具体实际问题。实施企业有效财务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和科学合理的利用,为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发挥资金配置和资金优化的功能。
二、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问题
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很现实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企业实现整体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现实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实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但是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化水平利用率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的现实,突出的体现在财务信息部透明、信息不对称等,不利于为企业制定科学、准确的发展战略。
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资金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在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的诸多的欠缺,难以实现资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主观人为操控的现象依旧突出,不利于企业实施现代化企业战略、影响其现代化进程。
三是企业财务监督与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一些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依旧很现实的存在资金违规使用、人为操控财务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财务现象不仅与现代化企业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不利于对企业自身整体战略的实现。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上就是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监管方面还有漏洞,监管水平和约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战略水平的具体措施
第一,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以此提升企业财务控制能力。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必须要加快实现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定位,完善和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以此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最为关键的决策信息支持。
第二,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企业不同部门共同理解和把握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合力。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部门各自为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战略也仅仅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尽管通过财务管理推动企业整体战略,财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整体上讲,是企业每个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让不同部门充分理解解企业战略的深刻内涵、背景及实现的优势与障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财务管理成为每个部门共同的责任。
第三,要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财务管理的高效信息化管理助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不利于财务管理的利用效率、监管效率和使用效率。企业必须要从信息化时代背景出发,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加大对财务管理的资金控制欲利用、财务监管与约束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要从自身整体战略入手、从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入手,不断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中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延昱.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东方企业文化.2013.16.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在国外,一般认为薪酬是员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内部薪酬反映的是员工工作时的心理状态;而外部薪酬既包括物质奖励又包括非物质奖励。在国内,人们解释薪酬是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和报答。一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和补贴、股权等形式。所谓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内容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等内容。对于企业而言,激励性薪酬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激励员工提高士气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帮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员工而言,薪酬不仅具有保障员工生活生产及再生产的功能,而且也能使员工体会到自身的被关心和自我价值的被认可,增加对企业的情感依恋,自觉地与企业同甘共苦,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如今,中小企业正遭受薪酬问题的困扰。如何解决这些困扰,更好的解决薪酬管理问题是当下中小企业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现状及薪酬管理问题
(一)企业简介
潍坊阳春天然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前身为中国某部奶牛良种场。自1998年开始,在几头牛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养殖数量和生产规模,使用环保饲养,促进良种改殖,一如既往地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奶源建设,所产乳制品经过严格的精细化加工,提供给广大官兵。天然纯正的乳制品,融入军人的血统,成就了军供乳业第一品牌——阳春乳业。
(二)企业员工薪酬激励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是令人称赞的,但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严重缺陷,加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薪酬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滞后了现代人才竞争的要求,而今甚至发展到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
1.薪酬管理缺乏战略性眼光。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所要解决的是“经营什么,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薪酬管理体制如何取胜”的问题。
作为刚打入潍坊市场不久的奶制品企业,在潍坊各大超市走访发现,对阳春羊奶做推销的营销人员少有人在,而阳春羊奶的价格又是其他牛奶价格的1倍多,对消费者来说,陌生而又价高的羊奶冰冷的躺在货架的,少有人问津。从这个问题表面看来:企业终端营销不到位,然而深挖其本质说明:企业对营销人员不重视,没有给予必要的薪酬激励作用,再深究说明企业的大的战略方向不到位。
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对自己的发展战略思考很多,对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去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更无从谈起。企业的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或是衰退期,薪酬战略倾向也会有所不同,从而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他们对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知之甚少。
2.薪酬管理缺乏理念,评价体系不健全。薪酬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1],它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一旦员工知道了企业的价值倾向,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范畴,从而专注自身的技术的提高。这样长此以往,技术提高后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好的顾客服务、更大的销售额、更高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源于市场需求,从而优化配置资源,得以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的整体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内生资源,由核心竞争力支撑的规划和资源分配体系。战略符合企业愿景,不断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和快乐,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计算机信息系统针对的企业发展战略一般包括市场营销战略和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运营战略等。计算机信息系统能综合提升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目标,建立在细分、目标和定位基础上,营销计划和营销组合策略从营销战略中衍生出来。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核心思想一般是建立好产品和品牌战略,通过优秀销售人员和渠道管理人员,进行广泛销售渠道设计与建立和管理,进行大规模和标准化营销和定制化营销。财务战略包括预算、会计和资金管理三大部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得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被赋予更多内涵和意义,已成为治理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之主要手段。全球竞争促使企业关心成本和生产率,人力资源管理本质在日常经营中越来越重要。跨部门团队合作,成员往往缺乏对团队目标全流程了解和全流程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常用两个词“报酬”和“激励”,报酬体系与绩效考评体系如制定得好,下属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企业的运营战略是对企业未来目标一种自上而下反映,因运营改善累计而自下应运而生,精益思想贯穿企业运营战略实施,精益思想有五个原则:精确确定特定产品价值;识别出每个产品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流动;让用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汇。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促使综合计划管理根据预测有效使用企业资源。综合计划通过调整生产率与劳动力水平和存货水平与超时工作及可控变量,来决定满足预测需求的生产方式的计划。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还能够有效对供应商和生产现场进行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提升企业竞争链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由销售管理系统与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组成。各子系统相互关联并相互提供数据群支持,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构成要素。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的价格精确核算和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前合同评审,保证合理稳定获利,在市场价格定位保持竞争态势;通过产品网站和售后服务网站,对消费者和商开展服务,把市场服务思想严格落实,保证市场营销成为经营竞争的起点。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产品和服务,既方便消费者,又能对提供的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强化产品和品牌形象,利用便捷信息传播和交互工具,使更多消费者了解和熟悉品牌和产品。通过网站数据库收集消费者投诉,经汇总和分析消费者投诉,达到产品和服务最有效信息反馈。授权的用户名经过验证登陆,可下载企业产品认证证书和产品使用影像资料等,在时差跨度大和语言差异大的国际市场非常实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新产品试生产以后,系统先开始确认研发中心核定的用料与损耗和人工,根据对各项原料价格预测而确定,实际发生数据,计算机自动进行汇总,促使制造体系进行问题分析与改进。产品投放市场,根据年度销售计划,制定成本和费用与利润年度计划,细分月度计划。各部门每项费用,根据起发生科目自动进行汇总,与计划比对找问题制定措施,保证各项财务指标达成。系统还对数量进行汇总分析,并利用其结果对部门与企业员工考核。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人力资源集中链条,通过4个子系统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信息管理和社保与福利管理,考勤管理和业绩考评管理与薪资管理等。
1.企业环境分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现实的企业环境及环境的未来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企业来说,把握住环境的现状和将来的变化趋向,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威胁因素,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很多。它可由主体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因素和地域环境因素构成。企业的主体环境因素是指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和集团,如股东、顾客、金融机构、交易关系单位、竞争企业、外部机关团体等。企业环境的一般因素是由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社会因素构成。而地域环境因素是指上述环境因素产生的地理位置而言的,它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
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从时间、费用和必要性看,它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因此,首要要确定特定企业的特定环境内容,然后集中人力和费用,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西方企业在分析时,十分重视对将来因素突变的时间和变化方向进行预测,这是环境分析的结论。环境分析最终必须回答:环境因素将在何时开始发生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多大?这种变化是企业的成长机会,还是威胁因素?对企业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分析是制订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另外,企业为了制订新的产品市场发展战略,应重点分析与本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群体,以便作为选择计划方案的依据。
2.企业能力分析和业绩分析
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认真做好能力分析,预知企业现有能力与将来环境的适应程度,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新业务计划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否则企业会丧失竞争能力,而使新业务的开展也归失败。因此,企业能力分析是制订新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之一。
企业能力分析的基点是将现有企业能力与新业务活动必需的能力相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并制订提高企业能力的战略计划,使企业新业务计划得以顺利地实现。为此,企业能力分析首先要明确企业能力的结构,即明确反映企业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能力进行分类,便于系统地掌握企业的能力状况。其次,在分类基础上,切实掌握企业现有能力的实际情况,这关系到发展战略计划提出的合理性,故是企业能力分析的关键。然后通过对企业能力评价,发现企业现有能力存在的问题,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关于企业能力的评价,目前西方国家也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总的评价思路是将现有企业能力与按某基准所要求的企业能力相对照。评价的难点在于评价基准的选定.目前采用的基准有两种:一是主观基准,即由评价者设定的企业理想能力;二是客观基准,即竞争企业中或其它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的能力。
企业业绩分析是指企业在维持现有能力不变的状态下,预测其在将来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所能取得的经营成果。显然,这种经营成果预测值一般是达不到企业的长远目标值的,这就对企业的经营者提出要求:必须改革企业的经营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便难以实现,企业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使经营者增加危机感,主动地将注意力转向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研究,这是对企业业绩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战略目标的设定
任何计划的制订,都需要以一定目标为依据。企业新业务计划是一项战略性的发展计划,具有长远性,故企业必须确定长期战略目标以作为制订发展计划的依据。
战略目标的设定,原则上应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和企业能力为依据。但企业在确定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项目,因不同研究者提出的项目内容不同而各有特色,但其基本项目的内容基本相同。例如,作为企业业务发展计划来说,反映计划将来经营成果的定量目标,一般包括收益性、成长性和安全性三项目标。
(1)收益性目标。最常用的目标项目是总资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周转率等。
(2)成长性目标。主要项目有销售额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利润额增长率等。
(3)安全性目标。主要项目有自有资本比率、附加值增长率、盈亏平衡点等。
上述目标项目的目标值的设定,国外经常采用社会平均值、同行业优秀企业和国际类似的优秀企业为参照标准给予设定。一般来说,设定目标值要高于社会平均值,并尽可能向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基准挑战。这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判断经营者的经营是否成功。
4.发展战略的形成和确定
企业根本面临或预感到可能面临的问题,从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入手,并依据企业能力和长期目标,提出解决问题或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多个战略设想,再经过整理、归纳、分析和评价,最后形成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但这时的战略还是概括性、方向性的基本框架。如“开发海外市场”战略,其目的是实现产品出口,但如何出口,向哪些国家、什么样的目标市场输出,输出数量和时间等问题,则应根据战略的目的、目标、所需资源的数量和企业的能力进行规划,最后确定实施方案。也就是把发展战略具体化。
西方企业新业务发展计划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高层经营者必须研究和决策的重大课题。故企业一般都设置有专门职能机构和人选从事此项工作。发展战略正确与否,关键是对提出的发展战略的评价。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要性。企业发展战略的提出,首先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发展新业务,其目的何在?这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
(2)适应性。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战略成功与否的首要问题。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对环境分析的结果,评价战略实施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对偶发事件的承受能力。
(3)收益性。收益问题是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基本目标之一,其最常用的指标是预期资本利润率,即通过对发展战略中投入资本与预期获得利润之比,来评价战略的收益性。一般资本利润率平均要高于资本贷款的利率。但对发展战略来说,在评价时不能只追求一时的收益性,而要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性。新晨
(4)风险性。一般来说,收益性愈高的发展战略,其风险性愈大。就战略决策的本质来说,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对风险的挑战。因此,评价时一般是将风险性极大或极小的方案筛选掉。风险性评价主要是评价战略失败后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冲击程度。然而,一个企业如何对待发展战略的收益性和风险性,这与该企业的基本经营方针、经营思想和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远方向和目标,即发展战略。战略管理先驱安索夫教授认为,企业发展战略由四个要素构成:产品市场范畴一一用来界定企业寻求新领域的范围;成长向量——用来指明企业在该范围内的行动方向;竞争优势——用来说明各项可能新领域的个别特性;协力效果——用来证明企业在新领域确具成功的能力。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上述定义,安索夫教授划分了四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发展、产品发展、多角化经营(可用如下矩阵来说明)。
产品
现有产品
新产品
任务
现有任务
市场渗透
产品发展
新任务
市场发展
多角化经营
四种不同的发展战略虽然都以企业的产品市场组合为出发点,但其各具不同的战略目标,即四种不同发展战略的未来产品市场组合各不相同。
四种不同的发展战略的目标:
市场渗透——以其目前的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力求增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开发——企业现有的各种产品开拓新任务;
产品开发——创造新产品以替代公司现有产品;
多角化经营——同时为公司开发新产品和新任务。
现实中,人们常常混淆市场渗透战略与其它三种发展战略。如海尔集团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其产品冰箱远销欧美,因为海尔集团在这一过程中既没有开发新产品也没有开拓新任务,海尔执行的是市场渗透战略,而不是市场开发战略。再如开发尼龙这一新产品的初衷是为制造降落伞,后来将其用于生产服装布料,再后来又将其用于增强橡胶的强度与耐磨性,……,这些行动是在为尼龙这一产品不断开发新任务,执行的是市场开发战略。真正理解产品市场组合的含义,即真正理解产品和任务,是企业创造性地实施市场渗透战略的前提。
市场渗透——一个最基本的发展战略
企业未来产品市场组合与现有产品市场组合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经营所需资源投入的多少以及不确定性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
按照四种发展战略的定义,实施市场渗透战略时,未来的与现有的产品市场组合之间差异最小。因此,只要企业现有产品市场组合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实施市场渗透战略的风险最小、所需投入资源最少。相比之下,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的风险、所需资源投入居其次;多角化经营战略的风险最大、所需投入资源最多。
虽然实施市场渗透战略的风险最小、所需资源投入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其它三种发展战略相比,市场渗透的价值也最少。现实中人们往往对市场渗透怀有偏见,认为市场渗透只是小打小闹,没有气派,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实际上,市场渗透战略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的发展战略。首先,现有产品市场组合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企业当前利润和流动现金的主要来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依赖其提供资源支持。因此,旨在充分开发现有产品市场组合盈利潜力的市场渗透战略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任何忽视现有产品市场组合,盲目进行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或者是多角化经营的企业都可能因为资源短缺陷入灾难性的困境。
其次,市场渗透战略的实施不但为企业实施其它三种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而且其它三种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也只有借助于市场渗透战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从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出发,产品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的真正意图并不只是开发新产品市场组合,更重要的是期望企业能在这些新的产品市场组合上获得利润。在产品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实施的最后阶段,企业已经完全进入了新的产品市场组合。只有在这一新产品市场组合中继续实施市场渗透战略,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才能充分实现企业盈利的最终目的。
市场渗透战略在企业可选的四种发展战略中,不但风险最小、所需资源投入最少,更主要的是最直接地实现了企业的最终价值。精明的管理者从不忽视企业现有产品市场组合,他们总是尽力通过增强、维持现有产品市场组合的竞争地位来发掘其潜力;甚至在其臻于成熟时,也要设法扩展其增长量和利润度。这些管理者深知市场渗透战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并将其贯彻于产品市场组合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借鉴市场渗透战略的核心思想,我国一批企业已经走出迷惘
市场渗透战略是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对于那些尚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或者一味热衷于追“新”求“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战略反思的基础平台。该平台促使企业认真思考当前的经营现状,识别企业目前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其发展潜力有多大、可否设计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市场渗透。特别是对于我国很多幼小型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和资源,专业化经营使市场渗透作为基本战略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于去年评出的第二届中证亚商50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专业化很高的企业,它们在各自的产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高,普遍居行业前3位。2000年年报显示:与 1999年相比,50强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平均为32%,其中大部分公司的增长率达到了50%,显著高于沪深两市总体水平;在该时期内,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进行了再融资活动,但募集的资金基本上投入到主营业务中。
这些企业所取得的成绩,与其坚持把市场渗透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密不可分。在50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东方、乐凯胶片、青岛海尔、同仁堂、风华高科、中集集团、佛山照明、深万科等等。它们通过实施市场渗透战略,充分挖掘产品的现有市场需求,其现有很多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抢得一席之地。
如风华高科的主营产品是片式电容器,其产销量1999年进入全球前十位,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公司现在仍将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投入现有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其目标是在3~4年内进入世界该产业五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0%左右。又如深万科公司,在成立之初并没有明晰的主营业务,盲目多元化又使企业经营频频受挫;90年代后期,由于公司紧紧围绕房地产业进行深入的产品市场开发,塑造了房地产业的第一品牌——万科。
企业必须明确当前和未来的核心产品市场组合,并对其进行市场渗透。很多企业经营失败,往往并不是由于其产品比竞争对手差,而是由于其“盲目跟风”而没能对任何有潜力的产品市场组合进行充分的市场渗透。
市场渗透战略已经为我国少数企业带来实惠,这也显示了该战略对我国众多其它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市场渗透的潜在战略收益
市场渗透战略通过充分开发现有的产品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产品市场组合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渗透战略的灵活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引入期和成长期时,很多消费者对产品一无所知或者稍有了解但尚不全面,这些消费者由于对新产品的信息不充分,而对该产品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在这一阶段实行市场渗透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吸引那些尚未使用此类产品的顾客,消除其顾虑,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顾客。市场渗透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销售额。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市场成长期经常是众多竞争对手首选的切入点,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各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也最不稳定。实行市场渗透战略非常有助于企业在成长期维护和巩固其市场定位,是企业获得并维持“明星类”业务的重要手段。其中降价作为成长期市场渗透战略的常用手段,不但有助于吸引价格敏感的潜在顾客进行购买,而且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有力地阻击了潜在竞争对手的进攻。但是降价并不意味着企业总利润的减少,因为降价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经验曲线和规模导致的成本节约。
市场进入成熟期后,企业间的相对竞争地位基本稳定下来,市场总容量趋于饱和。但是优秀的企业仍然可以借助于市场渗透战略来扩大销售量与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竞争地位,促使“现金牛”进一步肥壮,并延缓其衰老。百事可乐公司的福来托-雷(FRITO-LAY)早餐食品分部是在市场成熟期成功实施渗透战略的一个典范。就在缓慢增长的早餐食品市场上许多占有统治地位的公司转向别处谋求增长时,福来托-雷并不甘心承认早餐食品行业可能已经成熟老化,而是通过营销创新,不断向现有产品范畴中输入新的活力,其收益相当可观。在1995年前的5年中,福来托分部创下了几乎两位数字的年增长率记录,而同一时间内竞争对手的总计份额却下降了。
人们通常认为,如果市场处于成长期,市场渗透战略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利润有所增长,当市场趋于成熟时,对渗透战略最致命的打击将是市场衰退。但经过上面,我们发现市场渗透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利润,更主要的是战略利益。产品市场组合的引入期、成长期实施渗透战略,为企业产品今后的市场地位奠定了基础;而在成熟期进行市场渗透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更有助于延缓衰退期的到来。
总之,实施市场渗透战略不但有助于提高每个产品市场组合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而且有助于优化企业的整体业务组合,与企业成败密切相关。在任何时期,对市场渗透的忽视都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市场渗透战略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的风险主要在于:(1)顾客兴趣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企业现有市场需求的枯竭;(2)一项大的技术突破甚至可能会使企业现有产品迅速变成一堆废物;(3)企业如果在现有业务上投入过多的资源与注意力,可能会错过更好的机会;(4)除非企业在现有业务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会面对很多竞争对手。
尽管有这些风险的存在,但不能因此而湮灭市场渗透战略的价值。因为顾客的兴趣毕竟不会转眼间变得面目全非;技术突破也不会在一夜间实现;在任何情况下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总会存在;竞争在市场上更是无处不在。更因为企业现有业务是企业成长的出发点,是企业唯一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进行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或多角化运营的基础,进一步开拓并维护好企业的现有业务、进行市场渗透不容置疑。
当然,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任何一项业务的生命周期都不可能无限长。因此,把企业的命运仅仅寄托在现有业务上确实非常危险,而市场渗透战略也不会解决企业的所有。针对其固有的风险,企业在实施市场渗透战略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企业应当在全组织范围内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市场需求是任何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因,企业产品只有能够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也应成为选择市场渗透具体措施的前提与标准。
其次,企业应当密切注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未来趋势进行恰当的预测。外部环境主要包括: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和、技术、环保、等宏观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任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因此,企业在实施市场渗透战略的过程也必须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协调。
最后,企业应当协调好市场渗透与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角化运营等其它三种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虽然市场渗透战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但并不能因此而拘泥于现有业务而“坐井观天”、“一叶障目”。实际上,只有在充分挖掘现有业务的同时结合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动向积极开拓新业务,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市场渗透战略潜在风险。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市场渗透战略与其它三种企业发展战略并不互相排斥。市场渗透只是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但只有不断开拓有潜力的新业务,即新产品市场组合,才是企业不竭生命力的源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开拓现有产品市场组合与开发新产品市场组合之间分配企业稀缺的资源。
市场渗透必须遵循市场导向
市场渗透的目标是扩大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上的销售,以维护或巩固其市场地位。某种产品的销售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销售量=产品使用人数×每个使用人的平均使用量。该公式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实施市场渗透战略的两大主要途径是:增加产品使用人的数量、提高每位顾客的使用量。
看似简单,但为正确地进行市场渗透企业必须明确:进行市场渗透的基础是现有产品满足市场上顾客需求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将这一能力进行发挥是市场渗透战略的目标;市场渗透是市场导向,而不是推销导向。深刻理解“产品任务”,是企业进行市场渗透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进行市场渗透之前,企业必须围绕某一产品市场组合,分析内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竞争局势、本企业经营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市场需求是进行市场渗透的第一步,现有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是进行市场渗透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局势是影响企业渗透措施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经营现状中是否存在的可改进之处是进行市场渗透的必然要求。
市场渗透的具体方式
在对内外环境深入分析之后,企业还需制定市场渗透的执行方案。一般地,进行市场渗透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可选方式。虽然这三种方式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否能更充分地满足更多顾客需求是判断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市场渗透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共同标准。
1.吸引现有产品的潜在顾客,以增加产品使用人的数量
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如何吸引现有产品的潜在顾客:
努力发掘潜在顾客(目标市场上那些尚未使用此类产品的顾客),或者在地域上进行扩展(如进行跨国经营),把产品介绍、推销给从未使用过企业产品的用户。如本来为妇女生产的洗发剂,现在又成功地推销给男士及儿童使用。
转变非使用者(产品进入市场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对新产品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而成为非使用者)为本企业产品的使用者。如旅行社采取种种措施消除人们疑虑,说服他们利用节假日去国外观光。
把竞争对手的顾客吸引过来,使之购买本企业产品。如说服可口可乐的消费者饮用百事可乐;飞机货运服务公司吸引更多的用户采用空运方式而减少陆运或水运。
2.刺激现有顾客的潜在需求,以增加产品使用人的平均使用量
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两方面考虑如何刺激顾客潜在需求:
刺激现有顾客更频繁地消费本企业的现有产品。如肉联厂宣传它生产的火腿肠不仅可以夹在面包里吃,而且还可以放在菜里、放在汤里吃,味道同样鲜美;牙膏厂家向目标顾客宣传早起、饭后、睡前都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其目标在于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次数。
刺激顾客增加产品单次使用的使用量。如油漆公司可以给用户暗示,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来油漆家具时,起码要上三遍油漆,上油漆的次数愈多,则家具会愈光亮、美观。
3.按照顾客的需求改进产品特性,不但可刺激现有顾客增加产品使用量,而且有助于吸引潜在顾客
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进行产品改进:
提高产品质量,如增强产品的功能特性;
在尺寸、重量、材料、添加物、附件等方面增强产品特点,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便利性,如在开罐头的工具上添加动力装置以增强其便利性与安全性;
1.1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
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就是将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的薪酬系统的构建当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报酬体系,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国有建筑企业薪酬系统可分为工资系统、福利系统和员工持股计划三个部分。
1.2.1工资系统
工资是指员工按月或按年度领取的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依据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位划分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工资可分为年薪制、职位工资制和弹性工资制等不同形式。
第一,年薪制。年薪制是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适用的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年薪制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年薪制将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者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二,职位工资制。对于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可采用职位工资制。薪点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职位工资设计办法,薪点工资结构首先依据员工的职位或职称划分确定工资等级,称为薪级,明确每一薪级的工资范围;然后,在同一薪级中依据员工学历、资历等不同条件划分不同的工资点,称为薪点,在薪级范围内明确薪点的具体数额。
第三,弹性工资制。对于企业中一些特殊岗位和特殊员工,为了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工作业绩,提高工作积极性,我们可采用弹性工资制度。如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应采用项目提成工资制,并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确保其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
1.2.2福利系统
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补贴、服务或实物报酬等。国有建筑企业的现代薪酬体系中,福利是工资的有效补充,是体现企业有意改善员工生存质量,关心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员工持股计划是将员工由雇员身份转化为企业所有者,员工和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具有良好的长期激励效果。目前在发达地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二级企业中产权多元化已逐步推进,如北京建工集团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新建二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广厦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56%,原二建公司以实物资本入股占34%,经营者群体以现金入股占10%[7]。
1.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应围绕产权和经营业务规划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包括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和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1.1.1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
国有建筑企业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减少独立法人层次,强化母公司管理监督职能,建立以母公司为管理核心的扁平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决策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如果是国有独资公司,一般不设立股东大会;另一方面,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就是要理清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减少管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形成“决策层-职能层-事业部(子公司)”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1.1.2基于经营业务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是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总量、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结构等进行事前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规划。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总量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对于人力资源总量规划要做到控制和精炼普通管理人员队伍,吸引和扩大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要重点建设三支队伍即建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意识,打造高级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市场营销辅助人员的三维一体专业化营销团队,完善管理技术团队结构,积极吸收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并使得各级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合理比例。
1.3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输入有力的人才支持,保证企业各项战略规划顺利实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可分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培训计划、创新用人机制三个方面:
1.3.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员工的工作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的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同个人素质、个人工作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外,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也决定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国有建筑企业正处于产业重组、制度改革、人事调整的重要时期,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给员工制定一个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3.2员工培训计划
相比其他行业,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①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基础上,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中,我们明确勾画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总体需求,并确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培训需求分析还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协调,调查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②建立长效培训激励机制。国有建筑企业向员工提供培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早日享受培训机会,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追求进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③建立培训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调查收集员工对整体培训安排的满意度;对以接受培训的员工要进行测试与考核;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培训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等。
1.3.3创新用人机制为了有效利用优势人力资源,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凝聚力,创新人才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1.4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柔性管理,建设、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文化理念,推进全体员工思想理念的更新。在企业文化上要确立明确的企业使命,培育、弘扬先进的企业精神;在员工思想上要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和积极进取的生产经营观;要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以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②积极宣传,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是理念,而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③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整体能力素质。企业要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理念;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推动企业内部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结束语
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基础,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的系统描述和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薪酬激励系统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顺利实现,从而为企业实现战略规划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品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
参考文献:
[1]程德俊、赵曙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04(9):52-59。
[2]林艳:《浅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9):59-60。
[3]许庆瑞、郑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9-53。
[4]倪敏玲:《试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2):76-78.
[5]WrightPM.Introduction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sourceinthe21stcentury[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1998.(8):187-188.
[6]彭剑峰、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9-43。
[7]徐植慧:《国有建筑企业ESOP发展趋势及持股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3(10):24-29
摘要:简要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构建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重点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Abstract:Thearticlebrieflydescribesthestate-ownedconstructionenterprisehumanresourcemanagementproblems,Andtheintroductionofa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ory,Thenbasedontheperspectiveofenterprisedevelopmentstrategy,tobuild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systemmodelofstate-ownedconstructionenterprises.Thearticlefocusesonthestrategyofstate-ownedconstructionenterprise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aswellasthefoursubsystemsoftheintrinsicrelationshipbetweenthem.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33-02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模式
1.1 多元化经营战略模式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不同市场的经营战略,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行为。房地产企业发展到―定规模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占领更多的市场和开拓新的市场,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减少单一经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收入。
1.2 专业化发展战略模式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专业化经营就是企业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产品,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实现企业专业化经营,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多元化战略到专业化战略的转变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万科实行地产专业化经营战略以后,开发规模稳步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下降,项目开发成本降低,以四季花城项目为例,企业品牌与知识成功延伸到多个城市。实施专业化战略使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可能失去其他一些市场机会,企业的某些技术或资源优势可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容易使企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钝化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2 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
2.1 市场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形势并不那么和谐,部分地区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增加,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以及开发建设成本提高等,导致一些地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这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行业剧变的过程中,大量企业在战略定位和决策上陷于迷茫,使得企业的发展潜藏着巨大风险。
2.2 企业状况分析
(1)企业的资金状况:近年来我国住房由集团消费转为个人消费,一批熟悉市场运作,资本雄厚的外资公司、民营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再加上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清理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出现的惜贷现象,使得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能力较弱,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企业的结构状况:当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开发主体结构不佳,这会致房屋建设的规模化程度较低,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单一、产品越来越同质化。这种模式,一旦处于低谷时期,必将爆发出巨大的经营风险。
(3)企业的信用状况: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鱼龙混杂,其中一些根本不熟悉房地产的开发企业对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缺乏足够重视,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品牌,从而导致质量纠纷、虚假广告、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
(4)企业的综合实力状况:目前很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将会使企业的发展难以持久,在遇到突变的市场环境时,将难以应对。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大都处于初始阶段,行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只有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才能形成向其它领域扩展的能力,取得成功的机率自然也会高的多。
(5)企业的战略状况: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缺乏战略意识,管理成本高。相当部分的房地产公司不能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市场、客户细分,以此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开发所需要的土地,往往只根据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建造何种类型的房屋,这样企业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3 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建议
(1)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要结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制定发展战略,一是客观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税赋政策、产品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供求变化等,这能使企业了解其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这是企业选择何种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正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特别是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这是企业何种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如果开发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可选择做高端产品的专卖店模式;如果企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非常精通、资金实力强,可选择华远式的百货公司模式;如果企业希望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又获取较高的利润,可考虑采用万科式的平价超市模式等等。具体来说:
①以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完成企业战略的选择与调整。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它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国内房地产界,“北有万达,南有万科”充分表明了万科在房地产界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确立源于万科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一是始终坚持客户导向的经营体系及产品策略。万科将注意力放在思考并改善其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上,主张唯产品和唯客户主义,提供业主终生满意的住宅和优秀的服务是永远的追求;二是始终坚持住宅产业化的道路。只要万科需要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就会更加强调产业化。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这种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面对政策的调整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房地产企业必须对自身的资源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强化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大企业战略转换能力。在房地产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应该注重:一是在本质内涵上,重在服务,向广大业主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二是在关键能力上,重在建立房地产企业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良好的商业资信;三是在构成要素上,重点培育房地产公司营销体制、市场网络等相关环节的能力,以及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的优劣。
②以提高运营效率为目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房地产企业必须善于寻找和管理联盟伙伴,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模式,建筑设计公司、地产营销机构、建筑施工单位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伙伴,共同结成战略联盟,提高运营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去年万科两部门的外迁成为房地产业的焦点。万科试图通过内部部门的精简,从一个五脏俱全的开发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企业。首先试点将部分部门的业务外包,如设计部门、工程部门还有采购部门。近年来,引入专业设计部门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专业的建筑公司与开发商的合作已经“历史悠久”,事实上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层层审核,专业部门和机构已经相当成熟。这次调整将使万科成为一个资源整合中心,在产业链的上游打开融资渠道,下游将业务分包,同时增加客户服务的队伍,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运营效率。这种资源整合类型的开发来源于欧美模式,代表一种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分工,从资金到开发、规划、设计、建设以及销售,各个环节均由高度专业化的公司分别完成。目前国内的开发企业大多引用的生产模式是香港模式,是房地产开发的全部流程,从买地、建造、卖房、管理都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是一种全程开发模式。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香港模式中的开发企业更多地依赖银行提供的资金,而美国模式中的房地产资金,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大众的资金。因此,战略选择过程中要考虑战略对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的作用。
③以建设适合的企业文化为基础,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
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中心,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不能割裂企业经营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公司要从精神层次上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和行为层次上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从物质层次上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摈弃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不良思想。房地产企业应以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为突破口,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植,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品牌意识、创新精神和强大内部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房地产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础。
④以品牌产品为载体,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
房地产企业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何加强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包括各个细分功能的能力,比如产品设计、工程进度、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营销策划等诸多方面。与其它产业链相比,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前端有较多的环节,而在行业利润分配上,几乎是越靠近前端,越有强大的市场权力。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提高品牌价值和企业影响,房地产公司需要实施积极的产品战略与服务战略,即以品牌产品为载体,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在产品的定位上,可以类似于竞争对手,但在产品的功能和价格上,强调“超越”竞争对手。
(2)根据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利用现有以及潜在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正确实施企业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何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控制,增强在变革环境中的灵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制度、程序和系统可以引导决策和实践沿着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向进行,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改变我国房地产公司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房地产市场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促使房地产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现状来看,重点就是要加强管理战略意识,注重合作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的管理、风险和资金管理,这也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志华.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J].城市开发,2008,(7).
[2]毕玉军.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集体经济,2007,(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从国内不断出现假疫苗、毒胶囊、地沟油、瘦肉精等系列事件,到全国平均雾霾天数2013年创52年之最,达到29.9天,再到企业不负责任直接往江里面倒化学物品,导致癌症死亡率较30年前增加了80%,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了我们食品安全危机、生存环境恶化、人们健康风险大大增高的现状,同时,这些数据的背后也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如何让企业重视并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2010年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指出企业应当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做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和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并强调企业应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同时,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中指出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编制预算。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所面临法律规制的强化,企业预算得到广泛的运用,并逐渐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成为落实企业战略的工具。在宏观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行优势、创新途径以及资源基础,王海兵、韩彬(2016)通过对2009~2013年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同时前两者间良性互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协同效应[1]。随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实施社会责任的观念已经得到认可,但目前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方法,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资源分配纳入到预算控制框架,能预见性地表述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并通过持续控制达成预算控制目标。本文将战略性社会责任融入企业预算,构建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系统,旨在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文献回顾
现有文献中直接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预算控制和战略预算、战略性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预算控制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1.预算控制和战略预算研究
预算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必须将企业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实际工作中,企业预算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各种不协调的现象,引起企业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受损的情况。目前对于预算控制主要集中研究预算控制的模式、预算控制作用以及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李国忠(2005)指出企业集团预算模式主要有集权预算模式、分权预算模式和折中预算模式,我国企业集团的预算控制模式的基本取向为折中预算模式[2]。预算控制作用方面车培荣等(2005)认为预算控制拓宽了传统企业内部控制范围,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提供了一个桥梁,其对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性及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产生积极作用[3]。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上李蕊爱(2010)指出目前我??预算控制不注重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很多企业预算中没有体现,亟待建立战略预算管控模式[4]。此外,基于预算控制环境对预算控制的重要影响,隋敏(2013)从企业文化的新视角探索企业预算控制问题,认为企业预算文化是预算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预算机制产生协同效应[5]。战略就是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风险)或机会(价值),环境和预算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将战略问题纳入预算控制框架提供了新思路。
战略预算主要集中在战略预算的概念、战略预算体系的研究和运用、战略预算模式的探析等。颜赛燕(2013)通过分析“两型社会”建设中战略预算的特点,认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目标是培养企业持续竞争力,可以采用经营性和战略性的综合评价手段对资源分配和运用效果进行评价[6]。吕鹏(2007)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预算体系,把预算作为战略执行系统,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形成战略预算的主体内容,与运营预算共同构成企业新型的全面预算体系[7]。蒋?F(2008)提出修正的平衡计分卡战略预算体系构建[8]。针对战略预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汪家常、韩伟伟(2002)提出将非财务指标放入战略预算体系框架,如产品质量与服务、职工满意度等社会责任指标[9]。针对传统预算和企业战略的结合度不够的问题,李文君、王海兵(2014)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预算管理整合框架[10]。
2.战略性社会责任研究
目前对于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概念、价值创造以及如何落实等方面。国外学者对于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基于行为动机、责任性质、行为模式、战略目标以及与传统社会责任区别的视角。Baron(2001)认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战略性为。Porter和Kramer(2006)把战略性社会责任分为价值链创新和竞争环境投资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指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企业价值链创新,后者是指通过投资于竞争环境中某些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社会项目来创造共享价值,并建立起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两种社会责任如果同时履行效果更佳显著。Jamali(2007)指出战略性社会责任是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贡献的战略性自愿责任,Fathilatul Zakimi Abdul Hamid,etc.(2014)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利他行为转化为当前企业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能力,具备战略性特征[11]。王水嫩等(2011)认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种把社会问题纳入企业核心价值的内在、主动的战略,它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创造与社会共享的价值,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积极社会影响的战略机会[12]。战略性社会责任落实方面,J Yin,D Jamali (2016)探讨了驻中国的跨国子公司是否以及如何实践战略性社会责任[13]。目前研究关于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途径主要包括创造新的商业机会、降低企业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三方面。王水嫩等(2011)指出企业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关键是选择并解决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会问题,企业在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中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可以更好地把握商机[12]。G Boesso,F Favotto,G Michelon(2015)的研究发现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财务业绩[14]。王海兵、刘莎(2015)将战略性社会责任引入到内部控制领域,构建了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15],为企业战略、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三者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务指引。
3.社会责任与预算控制的结合研究
社会责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如何让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目前从预算控制角度推进实施社会责任的研究包括社会责任预算的内容、作用和整合研究等方面。陈弘、白晓雨(2011)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预算大致分为员工责任预算、环境责任预算、产品责任预算和社区责任预算,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和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社会责任预算管理[16]。王海兵、李文君(2016)认为,以战略导向和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体系,能够推进企业预算控制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17]。杨弋等(2013)提出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全面预算全过程,在预算的分析过程中能更加准确表达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情况和达成的效应,明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8]。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为预算控制、战略预算、战略性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责任、战略、预算的两两融合都比较常见,但三者的融合研究不多。企业战略、社会责任和预算控制两两耦合,交互共生,能够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预算控制窗口往社会责任领域扩宽、往战略层次提升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体系能够扩展预算控制功能,提升预算系统的系统性、战略性和人本性。
三、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框架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框架是指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系统,功能包括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促进企业增值和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是一种战略管理[19](徐虹、林钟高等,2010),池国华(2009)、刘国强(2013)将企业战略嵌入内部控制,构建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和战略内部控制[20]。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预算控制窗口往社会责任领域扩宽、往战略层次提升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基础,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合理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和人力资源,整合企业价值活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持续推进战略性社会责任履行,预算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要手段,通过将企业的战略社会责任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促进战略性社会责任从理念层面落实到行动层面。反之,战略性社会责任履行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丰富内部控制的维度,将二者结合有利于将社会责任融入预算控制以及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不仅增强了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力度,同时提高了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因此,将预算纳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以社会责任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体系(见图1),可以推进我国企业预算内部控制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1.企业预算控制和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关系
预算控制在促进预算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受预算控制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责任环境下寻求企业与社会共享价值的途径――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藉此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预算控制是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形式。预算控制有效运行有利于战略性社会责任执行,通过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异质资源,形成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后,很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经济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目标,忽视了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由此引发了系列社会责任缺失导致的安全事故。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2014新版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忠实的顾客群和可观的销售量,从而提升财务业绩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由此可见,社会责任对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嵌入了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才是可持续的。
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涵盖了发展战略模块、社会责任模块和内部控制模块。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方向和目标,可以对内部控制实施全方位的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支持和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稳步实施和有效地动态调整。
邓曦东、肖慧莲(2008)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当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21]。通过嵌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指导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有利于企业异质资源的形成,进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组织目标。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普遍存在战略关联度低,以及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本性亟待加强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嵌入了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来引领预算控制,提升内部控制的温度、高度和效度,推动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活动的??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发展战略的实现。
2.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内容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目标控制、程序控制、信息控制和预算监督,通过目标保驾、程序保障、信息保真、监督保健四方面来实现对企业社会预算控制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事前控制包括对预算目标、预算政策和流程、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的风险控制;事中控制包括对预算执行,预算分析报告、预算调整的风险控制;事后控制包括对预算考评的风险控制。此外,信息控制和预算监督贯穿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始终,能够对预算系统的全流程和控制点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督,揭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提出优化建议。
(1)社会责任预算目标控制。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目标控制是指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设定社会责任预算目标,包括对财务预算目标风险的控制和非财务预算目标风险的控制,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预算内部控制设置合理、运行有效。 财务预算目标是传统财务预算的导向,主要考量经济绩效,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该目标越来越暴露出不足,需要辅之以非财务目标,尤其是社会责任绩效目标。比如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给予完达山药业“收回药品GMP证书”、企业直接责任人10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反之,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经济目标,实现经营效率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够兼顾外部公平和社会价值。丁卓君、王海兵(2016)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战略管理的高度、社会责任的温度和信息化的速度等三个方面的问题[22],因此,将社会责任预算和组织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信息化相关联,能够提高社会责任预算目标控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预算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和环境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平衡、维护和提高他们的合法权益,在保证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来提高经济绩效。
(2)社会责任预算程序控制。 社会责任预算程序控制包括预算政策与流程风险控制、预算编制风险控制、预算审批风险控制、预算执行风险控制、预算分析和报告风险控制、预算调险控制、预算考评风险控制等。企业社会责任预算政策与流程风险控制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减少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和报告、调整和考评过程中的风险,对企业社会责任预算制定政策和预算实施的全流程进行监控。建立预算政策和流程应符合企业经营方向和战略规划要求,力求详细、可行,为预算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社会责任预算政策依据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形势和本企业具体资源配置和营运情况来制定,在供给侧改革、绿色制造、互联网+、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应思考新环境下的管理制度改革和经营转型升级问题,将绿色化、人本化、信息化等政策思想和控制理念嵌入到采购、生产、销售、投融资等具体业务流程,例如构建基于绿色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系统、QHSE管理系统、人力资本管理系统、社会资本管理系统等,通过建立不同管理层级和业务模块的企业社会责任预算政策和流程控制,来推动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控系统,有效控制质量风险、健康与安全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本风险、环境资本风险、客户关系风险等社会责任风险。在预算编制环节需要结合预算政策和目标,预算过程根据预算流程结合预算目标严格执行,同时做到及时分析和报告。如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与预期差异,可以根据预算流程申请进行预算调整,并在预算期结束后,结合预算初期制定的财务预算目标和非财务预算目标对预算期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和职务、薪酬、奖惩挂钩,提高预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是预算目标和流程存在问题导致预算控制失效,则应该调整或优化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目标和流程,使之符合制度环境要求并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3)社会责任预算信息控制。社会责任预算信息控制主要涉及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和预算档案管理风险的控制。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控制风险的重要资源,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组合支持企业目标而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信息系统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信息控制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栏裣拗圃に阈畔⒌慕哟ズ褪褂茫?保障预算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表现为业务风险向信息系统领域的转化,包括安全性风险、效能风险、效率风险和合规性风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使用不当或者系统故障导致未经授权接触、变更、存取或使用信息的风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效能风险是指因系统容量不足、架构不良、网络不畅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应用程序效能不足,从而降低生产力或价值的风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效率风险是指由于针对预算项目的规划不合理等导致投入产出不协调的风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合规性风险是指社会责任预算信息不符合法律、法规、业务政策或信息系统本身要求的风险。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治理要求和营运特点,建立风险排序和形成关键控制点清单,并在系统的设计、开发、实现、测试、试运行、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实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保证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信息系统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正常、安全和可靠地运行,同时注意不断维护、完善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预算档案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两种形式,统一编码,分类存档,电子版和纸质版相互印证。这些电子档案及其纸质备份可以应对信息系统崩盘、删除篡改、非法利用等风险,并且可以在不同维度上对档案进行深度分析和充分利用,预算结构及其变动分析、计划预算和实际决算对比差异分析、历史预算序列趋势分析、预算对战略的支持度分析等,能够发挥预算信息的二次作用和长效作用。此外,预算信息还可以和其他经营管理业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带动下,很多企业的预算档案管理实现了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地伴随了风险,如网络安全技术落后、信息泄露、管理滞后等。为了提供预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加强预算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安全性管理,对社会责任预算信息的生成、加工、分析、传递和应用各环节进行控制,信息系统设置网络防火墙和功能安全密匙,并提供数据的应急管理方案和自动备份策略,规范社会责任预算档案信息的接受、传递、和利用制度,建立预算档案管理的业绩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