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城市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环境分析

第1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社会建设中不仅满足于事物基本功能的需求,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使用要求提升的同时,也注重事物的设计,环境设计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随着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大力推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基本功能需求与审美的双重需求,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诉求。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与运用分析,希望为城市建设中环境设计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环境设计;城市建筑;分析

0前言

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了其环境功能的优越性与其中融入文化的长久性、综合设计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它将社会与自然联结起来。环境设计不仅能加强人们交往,更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建筑的发展,使环境设计文化在城市现代建筑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化科技指导下,工艺与材料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带来了环境设计新的生命力,而城市建筑经历着时间与历史的洗礼,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环境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空间设计艺术,环境设计旨在提供人类所需生存空间,但空间的价值在于使用,这就将人的自身需求与环境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优秀的环境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进行设计。城市建设的主导即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应充分按照人的意图设计。设计者提升自身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理解、思考,使自己摆脱中庸。有趣的是,有一定水平造诣的环境设计者往往会被一些普通平凡的东西深深吸引,引发思维的转变,陷入循环。这种循环正是人作为感性动物、被生活不断感动、在感动中捕捉思想的有力证明[1]。当今我国的环境设计大多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忽略了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为设计而设计”,使其停留在设计的表面上。好的设计应充分服务于市民,这方面泰国做的比我国环境设计更具有实际与新意。是城市间的广告牌,亦或是街头巷尾的门面广告,均能体现其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巨大贡献与整体水平。

2环境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对比运用分析

2.1“擎天柱”式广告牌差异

在中国,高速路边经常出现类似“擎天柱”式的广告牌,但在泰国,这种“擎天柱”会根据不同产品、尺寸的要求,以简单统一的设计遍布于快速路与城市中。泰式“擎天柱”更注重对产品的宣传作用,在设计版面上普遍比中国的大而醒目,加之对灯光的人性化设计,满足了夜晚或天气状况差的情况下对“擎天柱”上内容的辨识需求。由此可见,在“擎天柱”的设计上,泰式的比我国的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2]。

2.2停车场环境设计差异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攀升,汽车成为每个家庭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汽车数量也在集聚扩张,这就使环境建设中停车场成为最急需的建筑。以我国北京与泰国曼谷为例,两地均是国家首都,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车辆也相对较多。北京的停车场环境设计大多是地下停车场或沿路停车位,地下停车场不超过两三层,对地上建筑面积不会有过多的侵占。但这种设计职能满足“有”停车场,而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在泰国,机场、商场、室内繁华区、大型酒店、园区等地,大多建有多层立体或半封闭停车场。酒店一般将停车场设置于1-10层,以上为住宿区。而大型泰国商场将三分之一的面积运用与半封闭式停车场。这样能真正方便人们出行,满足了人们对停车位、停车场的使用需求。这也是曼谷的街道上很少出现乱停、乱放、开罚单的现象的原因。

2.3店面招牌环境设计差异

在我国的店面招牌中,各个招牌都有独特的特点,但放在一起却杂乱无章,这种缺乏美感的环境中夹杂着恶俗的店面招牌,毫无整体设计可言。而泰国的店面招牌虽然也有个性化的设计,但整体风格十分统一,防止一起看简洁大方又具有整体美感。招牌虽多,却不影响整体上的整齐度,甚至能看出整条街对环境中店面招牌的设计十分用心。

3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环境设计是设计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学习能力的过程。但我国的环境设计中对认真态度的缺失,对整体与细节上全科考虑的缺失,使现阶段我国环境设计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与审美诉求的双重考量[3]。环境设计能让城市建设摆脱平凡,在符合整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特点,使整体城市建设简约而不简单,这需要设计者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注重思维的转换,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

4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设计不仅是将城市个性化充分表达出来的有效手段,更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直观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科技的发展为环境设计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正是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时代赋予的新科技手段。让环境设计满足于人们对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与审美心理诉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城市建设中完善环境空间的必行之路。

作者:颜紫云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覃小燕.城市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2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论文摘 要:在环境工程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相互配合、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专业实验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部分。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就如何使传统实验变为专业综合实验,使实验与学生参与度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探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在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要培养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中,刚毕业的环境专业人才受到冷遇,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给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展综合实验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一般是按照各门专业课程划分的,而且几乎都是基本技能实验,其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流程,按照选择测试位置、测点、测试、分析计算的步骤,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实验了。整体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可以把环境工程专业课与实验融为一体,称为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验的目的主要就是把一些可以并入综合性实验的验证性实验不再单独进行,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数目,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对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所以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是重要的途径。

    在专业综合实验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专题实验。实验的具体方案都是由学生来制定,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后,要求学生写出专业的实验报告,这也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专业综合实验、专题实验之外,学校也应该大力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大学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研究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以及材料、实施实验、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这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一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改革完善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和完善实验室改革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根据专业综合实验的特点,把以前分散的实验室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重组,从而为开展专业综合教学实验提供保障,同时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实验室体系,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大保障了专业综合实验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室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也要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考核制度。实验室管理要实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专人使用等原则,确保实验设备和材料正常使用。在综合专业实验的背景下,实验考核要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分析、问题处理、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考核的科学性,也大大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教师队伍是实行专业实验教学的主要保障,他们在实验中起到指导、审核、完善学生实验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开展综合专业实验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此要求出发,学校一方面可以从高等院校引进高水平教师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生产和实践的社会一线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加强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此外,学校也要对引进人才配套相关政策支持,使得实验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

    通过开展专业综合实验、专题实验,并且鼓励学生大力参与创新实验研究,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改革和完善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也为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水环境;环境影响;生态绿化

1 引言

城市防洪工程通过兴建堤防、加固加高城市防洪保护圈以及兴建、扩建排涝泵站,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不仅可为区域带来巨大的防洪、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会对城市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往往是工程可行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 城市防洪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2.1 社会环境效益和防洪经济效益显著

防洪工程作为社会公益项目,本身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在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免因城市内涝所造成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人群健康等影响,有利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防洪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效益突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环境相互协调。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体现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的品味,要求滨水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不应仅限于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同时应尽可能满足城市生态及景观要求,最大限度减轻对城市生态及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

2.3 以人为本,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城市人口集中,防洪工程如果缺乏对人文、生态的尊重和对城市个性的研究,往往造成项目区域景观单调雷同、空间乏味,人们享受不到自然的情趣。防洪工程相关滨水地带应留出充足的缓冲空间,避免建筑过于密集,配合防洪工程设置滨水绿化、休闲空间,减少工程对城市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 考虑城市防洪工程的特殊性。

城市堤防及堤岸作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其特有的地质水文和生态条件以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需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统一协调,综合部署,正确处理好防洪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关系,做到防洪与城市建设两不误。

3 工程实例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距省会南昌市60km,是南昌通向赣南的主要“门户”和联系紧密的工矿能源卫星城市。丰城市防洪综合整治工程位于赣江丰城河段左岸,包括防洪堤工程和区域内涝治理工程,新建堤防全长11.23km,防洪区面积14.59km2。工程永久占用土地约80.6hm2,工程拆迁总面积约167471.04m2,保护耕地11.86万亩,保护人口23.82万人。

3.1 环境影响分析

3.1.1 水环境

(1)对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防洪堤布置在赣江左岸的河滩上,工程运行后,将会对赣江丰城段的水文情势和行洪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上游万安、峡江水库的联合调度,并同时结合泉港分蓄洪工程的使用,不影响赣江丰城段的正常过流和行洪安全。

(2)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施工期水质影响因素包括悬浮物、沙石料冲洗废水、碱性废水、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由于本工程土方开挖、回填均安排在枯水期施工,无水下施工活动,随地表径流进入赣江的泥土量不大,悬浮物对赣江水质影响较小。生产、生活废水可基本做到回用,少量利用既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无外排,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项目,运行期不产生污染,不会对河段环境造成污染。

(3)对沿岸取水和沿岸排水的影响

堤防工程施工主要在陆地进行,且施工废水不排入赣江,堤防施工不会对赣江丰城段的取水口水质造成影响;且工程前后赣江水位无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不会对各个取水口的取水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3.1.2 大气、声环境影响

(1)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和飘尘(TSP);其次是施工机械燃油和车辆运输等过程中燃油所排放的废气(CO、NOX等)。工程在空旷的赣江边施工,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加之施工中产生的粉尘、漂尘和废气数量不大,仅对施工场地、运输道路100m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环境空气污染随工程结束而消失,影响是暂时的。

(2)声环境

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机、挖土机、推土机和振捣器等固定机械和运输车辆,将对机械周围200m范围内的居民及施工人员造成不利影响。施工噪声随工程的结束而消失,影响是暂时的。

3.1.3 拆迁安置

工程占地拆迁,涉及人口813户、3463人。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移民的意愿,移民安置采取就近后靠安置的方式,设置4个集中居民点。移民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活条件较好,移民通过拆迁补偿费用,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区域的城市化必然产生人口的聚集和工业化,同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长期而言,移民安置方式不会影响移民的家庭收入水平,移民生活水平将在恢复生产后稳步上升。

3.1.4 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将扰动地表面积227.15hm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为33.92hm2,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9572t,新增水土流失18667t。将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实施后,边坡防护工程可减少沿岸岸坡滑塌和坡面雨水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3.1.5 社会经济

通过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将使该区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和《丰城市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工程实施后,可提高区域防洪抗灾能力,改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的生活环境,避免或减轻防汛抢险救灾给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促进城市堤防保护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丰城市总体规划“一江两岸”大格局的实现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3.1.6 城市景观

新堤建成后,堤顶美化、弃渣场绿化等可形成新的景观。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临时建筑物的搭建、料场取土及弃土弃渣可能对自然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不良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工程结束后可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工程建设不会对区域景观体系的完整性产生明显影响。

3.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丰城市城市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丰城市城区将形成安全的防洪体系,可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工程区水土流失,避免洪水泛滥可能产生的钉螺扩散、疾病流行,为城西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环境方面潜在的不利影响可采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加以减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因此,从环境方面分析,本工程的是合理可行的,不存在制约工程实施的环境因素。

4 结语

防洪工程建设虽然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防洪工程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性,系统、客观地分析可能涉及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因此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减缓措施,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协调城市防洪、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滨城. 防洪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 现代园艺,2011,(19).

第4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主成分分析;评价;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79-02

Evalu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ZHAI Miao-miao WU Quan-yuan * XU Yan-hui ZHANG F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build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employed,combined with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arri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excellent cities for human settlement were Weihai,Qingdao,Rizhao,Jinan,Yantai;general cities for human settlement were Dongying,Linyi,Laiwu,Zibo,Taian,Jining,Binzhou; poor cities for human settlement were Weifang,Dezhou,Zaozhuang,Liaocheng,Heze. The results in view of each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evaluation; Shandong Province

近年来随着工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致使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一系列恶化,如能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人类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1]。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城市地理系统背景下,从事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休息等活动,从而在城市推进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人居环境[2]。现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选取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结果分析,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山东省资源环境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指标选取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人为本和可操作性等原则[3-4],借鉴有关学者区域评价指标体系[5-6],选取了3个目标层中的9个指标作为评价山东省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1.2 评价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所选城市为样本,以表1中9个二级指标因子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选择主成分并得到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回归系数,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每个样本城市的各个因子得分,公式如下[7]:

Pik=■WjZij (1)

式(1)中:Pik表示第i个城市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Zij表示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指标数值。

用所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各个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进而得出每个样本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Mi,公式如下[8]:

Mi=∑PikBk(2)

式(2)中:Mi表示第i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Bk表示所选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人居环境的主成分因子提取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中城市市区(即城市建成区,包括城区、郊区,不包括市辖县)的相关数据,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样本,以表1中所选9个二级指标因子的标准化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表2)。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主成分,根据表2可选择前4个特征根为主成分,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47%,说明这4个新变量(主成分)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中82.47%的信息[7]。为了能更明显地反映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信息,将得到的因子提取结果进行正交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N1)对人均GDP(X1)、居民消费水平(X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6)这3个指标有较大负荷系数,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第二主成分(N2)对第三产业值占GDP比重(X2)、燃气普及率(X5)这2个指标有较大负荷系数,是反映城市社会生活条件的综合指标;第三主成分(N3)对用水普及率(X4)、污水处理率(X8)这2个指标有较大负荷系数,是反映城市水供应和水处理方面的综合指标;第四主成分(N4)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7)、生活垃圾处理率(X9)这2个指标有较大负荷系数,是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标。

2.2 人居环境综合评分

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各城市各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并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表4)。

由表4可知,得分最高的是威海,其次是青岛、济南、日照等11个城市,其分值都介于0~1,而潍坊、德州、枣庄等5个城市得分均为负值,人居环境状况不佳,其中菏泽最低,得分仅为-1.136。从全省整体水平来看,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17个中心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各个城市水平差异较大。

2.3 综合评价

2.3.1 人居环境较优的城市。有威海、青岛、济南、日照和烟台。威海是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其在N1、N3和N4上的得分都非常高,说明经济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都排在全省前列,而在N2上得分较低,今后应着重在城市基础实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青岛是排名第2位的城市,其在N1、N2和N4上的得分都较高,说明青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而在N3上的得分较低,今后需要重点解决城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济南在N3和 N4上得分较低,但在N1和N2上得分较高,尤其N2上得分最高,说明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在全省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在水供应及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仍需加大投资力度。日照在N3和N4 上得分较高,但在N1上得分较低,故今后应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烟台在N1上得分较高,经济水平非常不错,但在N3和N4上的得分较低,今后要重点发展水供应、水处理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2.3.2 人居环境居中的城市。东营、临沂、莱芜、淄博、泰安、济宁、滨州这7个城市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值,整体上较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东营在N1上得分排全省第1位,经济实力非常雄厚,但在N2、N3和N4上得分均为负值,故亟需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临沂在N4上得分排全省第1位,城市生态环境条件非常优越,但在N1上得分为倒数,故应加大经济建设发展力度。莱芜在N3和N4上得分较高,在N2上得分排在全省倒数,今后应努力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淄博、滨州均在N2和N3上得分较高,基础设施还比较完善,但这2个城市在N1和N4上得分均为负值,应加大力度发展经济建设,并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泰安在N2和N4得分较高,在N1和N3得分较低,应着重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水供应能力。济宁在N3上得分排全省第1位,在水供应和处理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在N1、N2和N4上得分均为负值,因此要重点发展经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3.3 人居环境较差的城市。潍坊、德州、枣庄、聊城、菏泽5个城市在主成分N1上得分均为负值,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在主成分N2上,除了德州和潍坊外,其余全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对于主成分N3来说,枣庄虽然排名比较靠前,但在其他主成分上均为倒数位置,除了潍坊外,其余也都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在N4上,除了聊城,其余也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总之,对这5个城市来说,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水平得分均为负值,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29.36%,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今后这7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对评价区域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从而有利于揭示出引起人居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可以为决策管理部门实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由于只选取了单年份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长时间序列方面的评价仍需进一步加强,且并没有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性分析,所以空间差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62(4):397-406.

[2]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2):38-43.

[3] 蒋伶,宁越敏.可持续发展的南京城市人居环境塑造[J].现代城市研究,2002(6):28-33.

[4] 朱丽,张仁陟.甘肃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93-195.

[5] 李雪铭,李明.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6] 叶依广,周耀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42.

第5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事故;风险

近年来,桥梁施工事故连续不断,事故的出现不仅严重拉长了施工进度,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对部分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当然也有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有些是有规律有因果关系的,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努力把桥梁事故损失降到最低。以下主要就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桥梁施工事故的风险特征

(一)结构固有风险

桥梁的结构不同于一般建筑结构,它的固定仅靠一些“点”支撑,除了支撑点,其他结构都以不同的高度悬在空中。要保证整个桥梁的稳固必须严格设置跨空结构中的任一截面,为了防止截面失效,对于桥梁的跨度、支撑距离等都要合理的设置,以此降低桥梁施工工程的风险[1]。

(二)结构的复杂性

现代桥梁结构类型越来越复杂,这无疑给桥梁施工带来了很多难度。对于结构复杂的桥梁建筑我们很难通过理论分析其实际的内力,故而难以控制施工中的风险。

(三)技术的成熟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桥梁结构在不断创新,桥梁具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必须经过一定的试验验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成熟,也只有新技术越成熟,才更能保证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桥梁施工不会产生较高的风险,从而更规范化桥梁工程。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桥梁的施工环境无法控制,通常都是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中,对于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质、气象等问题我们都无法控制,即使是在某些条件不利的自然环境中我们都要保证桥梁施工的进度及质量。所以施工中的自然环境也是施工风险的来源,对施工人员来说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五)施工队伍的影响

在桥梁施工风险的管理控制上有一个高效施工队伍无疑是工程最好的保障,施工队伍要拥有高水平的技术,配备有一定的设备条件,在施工中能保证优秀的工程业绩。施工队伍也要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设置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在施工过程中能严格执行其管理规章制度。

二、分析桥梁施工事故中的风险因素环境

(一)结构方面

1、中小跨度简支梁构造简单,其制作适合选择技术成熟且质量可靠的专门化生产工厂进行制造。对于中小跨度简支梁的安装使用吊机,施工步骤比较方便且施工速度较快。

2、连续钢桁梁选择质量可靠的构件工厂制造,制作过程要控制跨度大小并结合环境条件。对于连续钢桁梁的安装方式比较多样,但是应该选择跨度小的技术,安装步骤简单且能保证其安全可靠[2]。

3、混凝土连续梁和刚架桥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所要求的施工技术水平比较高。如果跨度在百米以上,可以采用技术成熟的悬臂法施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施工时间较长所带来的风险也较高。

4、斜拉桥与悬索桥的结构相当复杂,存在很多构件的连结点,但是薄弱环节比较多,其技术在不断成熟但是所具有的风险是较高的。斜拉桥跨度比六百米大,悬索桥比一千米大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更大。

5、如果桥梁结构是新型的,没有相关施工的经验,技术方面也了解的不透彻,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所以跨度的增大随之会产生风险的增加。

(二)设计方面

1、根据同类主体结构的设计经验来判断相应工程的技术成熟程度。

2、工程在规模和难度上的差异情况不大,可以当作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能体现总体技术的水平。

3、通过考察设计单位的企业级别和获奖情况,明确其资质条件的水平,从而确定其总体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4、分析其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

(三)施工方面

1、在实际施工中技术所体现的复杂程度和成熟程度,需要施工单位对该技术进行精准的认识。

2、同类主体结构工程可以借鉴施工经验。

3、施工单位总体技术水平衡量的标准通过规模大、难度大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确定。

4、考察施工设备的配备情况,设备是否足够先进。

5、确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要分析高温天气、冬季、雨季、汛期施工的技术措施。

(四)水文方面

1、施工过程中河面的宽窄、水位的深浅、流速的大小等方面的变化都会一定程度影响施工过程中的场地交通、材料及设备的运输方式,如果选择的运输方式是便桥或渡轮,所产生的风险是较高的。

2、施工过程中水流速度较快会复杂化施工技术,随之带来的风险也是较高的。其中深水基础具有的风险较高而陆地基础具有的风险较低。

3、考虑汛期或突发洪水的出现对具体施工的影响。

4、考虑河流上游水利工程是否对施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地质方面

1、对基础形式的确定要考虑地质条件,能直接评价风险等级。通过基坑开挖的深度和地下水及坑壁的支撑程度来确定明挖扩大基础的施工风险,这种风险并不大。

2、如果打入桩基础深度不大但是桩数比较多,所体现的风险程度就不高。

3、除了深度很浅的挖孔桩,钻孔灌注桩基础一般深度是较大的,坍孔、卡钻、断桩等事故很容易产生。如果桩数较少处理起来就比较费力,所产生的风险就较高。

4、沉井基础如果利用墩位筑岛施工不仅会降低下沉的速度,拉长预计的施工时间,而且会增加自然灾害侵袭的机会,随之下沉过程中所产生的事故因素就较多[3]。而且如果利用浮运沉井,其技术要求较高随之产生的风险程度也会较高。

(六)气象方面

1、避免在严冬和大风季节进行主体工程的施工,对施工风险程度的降低有很大的作用。

2、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台风或涌潮的袭击对工程的风险有增加的程度,所以要求施工技术具有一定抵抗袭击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梁施工过程中会存在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目前人们对桥梁施工风险水平的衡量较为局限,未来还需要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桥梁施工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不断的评估。对于不同桥梁工程施工中的事故所体现的风险因素环境不同,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逐渐确定出最佳风险评估方案。

参考文献:

[1]甘伟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第6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城镇化;规划;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4)

2013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开启了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窗口,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诸多环境问题。本文以瑞安市城镇化实践为基础,分析中小城市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为做好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城镇化发展概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大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亿,占总人口49.68%,较2000年上升13.46个百分点[1]。城市群快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已形成了城市连绵化的基本框架。众多中小城市抓住超大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辐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但是,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2]。

二、瑞安市城镇化进程

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142万人,其中市外流入人口50万人,城镇人口93万人,城市化水平65% [3]。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59亿元,财政总收入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87元。建成区面积在最近二十年迅速增加,1990年为3.2平方公里,2000年为18.4平方公里,2012年为62.4平方公里。根据《瑞安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6)》,至2016年中心城区人口数将达117万,城市化水平超过70%,期间将通过围垦造地4.5万亩,使城市空间向东部沿海区域扩展。瑞安作为温州经济模式的发祥地,城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加快推进,在经济总量相当的中心城市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成因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三、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城市规划滞后,环境保护先天不足。

1、规划布局磷乱,派生大量环境隐性问题。中心城市的规划往往因书记、县市长的轮换而经常变化,规划布局因此混乱,还会随着各乡镇、街道城镇化的推进,以及“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微观规划布局几经打破,工业集中点逐步被居民住房包围,房地产项目紧邻工业园区,由此带来的环境隐性问题突出。

2、规划功能不完整,环境投诉持续增加。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很多地方会忽略城市规划功能的管理。以瑞安城市中心――安阳街道为例,2008年后成立3个社区,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共计面积153公顷,规划住户15000户,已入住人口3.67万人,但具有餐饮规划功能的建筑仅2处,一处为酒店,一处为文化艺术中心配套,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致大量小餐饮应运而生,群众投诉多,又无法全面关闭,给环境监管带来极大压力。

3、建筑体量尺度增大,环境新问题不断凸显。大体量建筑物集中在这几年涌现。同样以瑞安安阳街道为例,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街道,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已建成的10层以上建筑物200多栋,在建不少于50栋,其中7条相互交汇的道路两侧,分布了50多个紧邻的住宅小区,高层建筑150栋。大体量建筑集中分布,带来诸多环境问题。一是道路拥挤,出入不便,堵车严重,空气污染重;二是建设时间交错,大体量建筑物施工周期长,空气、噪声污染严重;三是大体量建筑物集中分布对区域物理环境影响大,局部热岛效应明显变化。

(二) 城市管理落后,环境污染矛盾突出。

1、城中村改造不彻底,成为环境污染点藏污纳垢重灾区。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曾经的郊区村成为城市一部分,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建筑物密集且间距狭窄,管理上又难以到位,违章建设问题相比其他区域严重,分布较多的早餐店、排挡、小饭店,油烟直排,各类废水沿街排放,餐饮垃圾随处堆放,环境污染投诉多、处理难,环境卫生问题普遍突出,市民对环境满意度低。

2、工程项目环保措施不到位,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程项目多,尤其是新城区随处可见大开挖大建设的工地,在政府和项目投资方的抢工期要求下,日夜施工带来的噪声污染,无防护施工带来的扬尘污染,运输车辆滴漏撒影响道路,一旦开工就会成为投诉热点,加剧市民对环境的不满意。

3、外来低文化程度人员引导不善,聚集区环境问题高发。城镇化建设要逐步推进,产生一些边缘化的区域,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区。因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流动比较频繁,流入地违章建筑多,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再加上生活习性不同,集聚区往往形成自己的餐饮服务网点,马路菜市场等配套产业,生活污水、垃圾乱排放,环境问题突出,尤其是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状成为“标配”。

(三)基础设施滞后,环境问题治标不治本。

1、环境基础设施长期滞后。长期以来,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看得见的形象,建设多少幢外观立面雄伟漂亮的建筑物被提升至事关政绩的高度,往往忽略了人们难以直观发现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垃圾处置场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瑞安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就滞后,目前建成投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不能满足需求,二期还在建设中;镇级污水处理厂仅1座,还缺3座。此外,污水管网更加滞后,很多地方雨污合流现象非常普遍。

2、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从数量看,街道、公路虽然较多,但是对应24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道路数量显得总是不够,交通高峰期拥堵严重,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从交通工具类型看,公共交通系统还不健全,私家车拥有率很高,停车位紧张,很多人行道被机动车占用,步行积极性被压制。从质量看,道路宽度有限,机动车、非机动车无法分离,压制使用自行车出行的积极性;同时大部分仍是水泥路面,噪声影响大。

3、城市绿化程度相对偏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住宅小区时总是尽可能地提高容积率,忽略了绿化、停车等公共配套,也导致各住宅小区在较小区域内集中分布,大体量建筑物相对密集,挤占城市绿化土地。老的住宅小区因为早期规划不到位,设计的绿化面积本身就偏少,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率的提高,小区原有的绿地又部分被挤占,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

四、主要启示

一是必须深刻领会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注重城市规划相对超前而稳定,又要杜绝盲目造城之风,杜绝一味增大城市规模和建筑体量,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全程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是亟需建立内涵丰富的城镇化评价体系,摈弃单纯以城镇人口比例定城镇化率的评价方式,围绕科学发展建设评价体系,重视培育城市生态功能,重视城市生态和环境系统建设,充分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特征。三要更加注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防止急剧膨胀致“大城市病”,更多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出发,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满足市民对更高环境质量的需求。

第7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 都市农业 生态环境 现状 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247-02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

1.城市化背景。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城市化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是“十一五”期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

2.资源约束增强。其一,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于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其二,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高。其三,能源资源消耗量高,资源需求急剧上升。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但是往往质量和数量存在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工业化,从数量来讲,很多人认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但是如果从质量指标来看,中国工业化仅仅是中期阶段,包括城市化也是一样,从数量来看城市化比例提升很快,但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

3.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口。我国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今天所研究的住房保障,尤其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城市形态。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即便是原来纵横交错的布局,目前也在把原来的绿地、庄稼地填满;位于大江大河两岸的城市,目前更多的是在城市的两端来扩展;更多的城市称之为双向对接,即城市向郊区扩张,郊区向城里扩张。

4.发展能力失衡。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城市发展能力和集约化程度越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

二、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城市系统及乡村农业的关系

城市是由一个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系统。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运转在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态系统来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资源。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环境;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提供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动力

1.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居住及交通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都市农业是从都市与自然协调和人与农业协调的两个方面提出的,是对农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表明了城乡关系由原来的互相排斥、对立转变为互补融合。将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转变为“城市建在花园中”。

(2)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越要求质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越倾向于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面增加支出。

(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面向市场推出特色产品或精品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要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一般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农业必然由城郊向农村扩张。都市农业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和工业生产的差距,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产生的动力。

(1)供给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弱化了其作为农业的产品提供功能,而更多地强调其生态、生活、休闲功能,它使用都市郊区一部分土地提供高经济效益农业。

(2)需求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三)城市化进程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部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要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部门经济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集中、高效、协调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农业生产环节适应加工、运销环节的需要,加工、运销及科研服务等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推动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将农业由单纯的物质生产部门管理向灵活多样的生产部门管理,协调农业提供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多样化功能的发展,在城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如观光农业、医用农业、能源农业及加工农业等。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自给性和经营手段的技术停滞性;而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营利性和经营手段的工业化。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也应向都市农业转变,走向现代化,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农业发展才有前途。

3.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常规农业广泛采用工业化技术以及现代化大工业发展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它是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企业化的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缓解了粮食短缺及其他威胁。

三、具体对策

都市农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传统各有不同,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都市农业要有不同的政策。

(一)树立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念

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不顾区域经济发展,单纯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而要立足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是涉及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代农村经济功能中,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主体特色越来越明显。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业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综合发展与产业化,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质量改善既是农村产业经济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统一起来,把“开发、利用、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地方立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相适应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理、信息网络等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环境管理手段。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多元化环保投资渠道,鼓励农村投资环保建设。加强都市农业环保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要建立以政府直接监管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由农村企业和农民自觉遵守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

(三)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利用“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消除结构性污染。对重污染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工作,对列入国家限期淘汰计划的企业按时予以关闭。把清洁生产作为农村企业转制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在农村可以采取优先发展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控制发展石化、医药、冶金、机械等行业,限制发展采掘、造纸、水泥等行业。在农村建立完整的生态生产与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部分加工企业转入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环保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发展体系。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农村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采用电能、生物能、太阳能、垃圾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提高农村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并加强二氧化硫等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现场扬尘;禁止露天焚烧桔杆、杂物或其它物品。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对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处理和运输,建立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可回收利用废物的资源化比例。控制交通、三产、施工等噪声,减少噪声和震动污染。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结合农村山水景观,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利用植被的调节功能,净化空气,增加物种,美化农村风貌。政府应鼓励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在农村推行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环境管理标准国际化、规范化,以符合国内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企业进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通行证。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经济带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对农村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和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以获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战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检测,科学编制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建立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指导农村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对重点资源区实行有序开发与强制性保护相结合,对生态良好区则采取主动建设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在部门、行业规划中推行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建设中,增加生态保护指标,形成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乡村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

[基金项目:本文受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下山西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2012242)的支助]

参考文献:

1.黄肇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吴良镛.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83~193

4.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5.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魏雪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7)

8.李洋.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J].城市,2006(4)

9.冯启凤,曹荣林.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6(5)

10.杨志峰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5~8

12.王静.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5)

第8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 监测 治理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52-1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也给城市的环境问题带来严重的影响,环境的监测与治理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是目前由于管理体制以及经验等情况,使得监测和治理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1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的监测结果比较片面

我国的城市发展与环境监测治理技术的发展水平不相符,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匮乏,落后的技术难以保障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也就不能真实的反应当前环境的污染情况,所以在进行治理时也就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使得环境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2监测和治理的技术落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只依靠单一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出真正的污染情况,而且简单的治理方法也不能使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水平,找出有效缓解城市污染问题的办法。

1.3相关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所以在环境出现问题时的应急措施还不完善,导致许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有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及保护上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规定来规范一些污染比较大的企业的排污工作,使得污染四处排放,严重危及了环境的安全。同时由于鼓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对污染治理部门的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使得这些治理部门的压力过大,而且缺乏法律规范的保障,不能很好的对污染进行治理和防控。

2加强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措施

2.1明确监测和治理的标准

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标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才能做好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工作,有效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城市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治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防止更大问题和更严重后果的出现,保证我国城市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2.2优化监测和治理的技术,确保结果科学

要想使监测结果更加准确,措施更加到位,就要及时掌握环境的最新情况,依据准确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做到这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监测的对象,并且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监测,对危害较大,污染程度高的污染物进行主要的监测,并且要全面进行监测,不漏掉任何一环,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和科学。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改变传统的固定形式的监测,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监测,通过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监测,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出现异常情况时更够及时发现,并且及时处理,避免出现因发现不及时,造成严重危害和后果的情况。第三要对污染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及时做好防范措施。最后,由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天之内监测的结果会有很多种,可能还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对污染治理有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切实做好污染防范和治理工作。

2.3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首先,要落实监测机构的责任制度,明确监测机构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对于那些监测不到位,数据弄虚作假,不及时反应真实情况的监测机构,要及时处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对环境进行监测,各部门共同合作,保证城市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治理,同时使监测机构市场化,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一个部门或企业才会拥有发展的动力,所以在环境监测部门中,深化竞争机制,使环境监测部门积极吸收人才,加大改革的力度,完善自身的体制,使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都成为一个人才精干、技术先进、措施完备的高成效的部门。

2.4加强规范化管理

完善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监测和治理工作走入法制化的轨道,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依照一定的标准,监测工作才能获得更科学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加强规范化的管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对监测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监督,对每一区域的监测点都要定期检查,防止技术设备出现问题,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性。

2.5提高监测和治理人员的素质

环境监测主要是有工作人员进行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监测的结果和治理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监测和治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使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的最新动态,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当前,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日益复杂和发展,就需要专业技能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新的技术和经验,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监测部门要定期组织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和开展,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工作中来。

3结束语

城市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才能及时反映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理,防止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环境监测和治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5).

[2]刘坚,李维.项目管理理念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

第9篇:城市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污染;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 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面广决定了其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环境方面的污染,比如噪声污染、废水污染等,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大通病。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既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又要向自然界排放相当乃至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产生噪声等,不仅影响施工现场及其周围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进行环境管理,可以使环保治理措施和环保设施落到实处,确保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对施工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控制,把施工活动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能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完整的环保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环保规章制度及制定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切实做好环境风险的防范工作。

二 建筑施工中现场环境污染问题

(一)“三废”污染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废渣主要来源于拆除废弃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等。废水来源于构件与建筑材料的拌制、洗刷、养护,墙体的湿润、职工的生活污水等,尤其是临时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长流水更是造成现场污水漫流的源头;废气的产生一般是化学建材的热熔加工、现场施工人员生活炊事用火,以及燃煤取暖造成的污染等。以柴油作燃料的建筑机械,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污染也是废气的主要成份。

(二)噪声及光污染

这类污染几乎贯穿于整个施工的全过程,如基础施工中的打桩工程,主体施工中的塔吊、电锯、搅拌机、振捣捧、电焊机、钻孔机等各类建筑机械发生的噪音大都超过标准几倍几十倍。光污染主要是加工焊接钢材构配件产生高强闪光,也容易对人身造成损伤,不少建筑工地为保工期、抢速度而昼夜施工,照明光线强烈。

(三)化工建材及白色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许多的化工建材废弃物,如外加剂、塑料、聚氨脂、胶粘剂、用于洗刷除锈的酸、碱、盐、作为溶剂的酒精等;同时产生许多的辅助材料废弃物,如部分放射性物质如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许多建筑材料配件、设备的外包装采用的塑料薄膜、编织袋、塑料桶、饭盒、苯板、施工过程中的保温、养护、防雨等使用的塑膜等,这些辅助材料废弃物往往不能及时回收,致使施工现场存在明显的白色污染。

(四)生活污染及粉尘污染

由于建筑施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一个工地往往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作业,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废弃物、排泄物等。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粉煤灰、砂子、黄土、玻璃纤维、珍珠岩等,多是粉状、片状、颗粒状物质极易飞扬。由于运输车辆、人群活动频繁、露天作业影响而造成尘土飞扬也会形成粉尘污染。

三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组织措施

(一)建立施工现场全面环境控制系统

施工管理的全面控制需要从责任和制度上完善各个体系。设置施工环境管理工作指挥部,负责管理工作的全面统筹,施工的技术方面、人员调控方面、设备的分配方面等,安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尽其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施工管理的总指挥可以是项目经理或同等级领导层的相关负责人,这个总指挥必须要对施工管理的全方面负责任:施工技术的总工程师要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技术进行统筹管理;接下来一层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质量检验员、施工安全员以及仓库原料管理员等,都要各尽其职。为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能够贯彻实施到位,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噪声、固体废物、大气、废水、光污染五个污染防治组,安排五个不同的管理员任组长,对分配负责管理的施工现场严格监控。

(二)加强施工现场环境观念的培训教育

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设置严格的管理人员,更要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普及至每一个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可以选择使用企业的内部宣传手段,比如宣传栏、施工场地的标语、民工学校等处作为思想工作开展的平台,做好施工人员的纪律教育、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三)搞好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方案编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对施工的组织设计进行初步的规划,在规划阶段时就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预见,对施工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建筑段要编制相应的管理专项方案。编制专项管理方案前,要对施工路段周围的地质环境、天气情况、原有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在编制时,在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保证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范围和程度在施工管理的掌握之中。

四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

(一)大气污染的管理措施

施工现场杂物在清理过程中,尽量采取桶装或设置永久性垃圾道,避免将杂物扬起或抛洒;施工堆土位置的选取要谨慎,不能选在附近敏感点的上风向,堆场适当进行苫盖;运输水泥、珍珠岩、白灰等易飞扬的小颗粒物料时,需要进行严密的覆盖,存放时,也尽量避免露天存放;施工作业现场扬尘处根据需要设置安全网密闭,并定期清洗:车辆在行驶之前,避免轮胎携带大量泥沙,在施工场地进出口处可以通过铺设石子路或洗刷等方式去除车轮车身的泥沙,车辆行驶过程中,尽量减少急刹车,车身安装净化器,降低废气的产生量;施工现场严禁焚烧产生有毒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建筑施工需要搅拌时,要建立集中搅拌站,并设置除尘器,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

(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措施

施工场地范围内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堆、池,并进行相应类别的废弃物处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则进行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废弃物在运输时要实行密封覆盖,并运至当地政府制定的场所进行科学处理;施工材料多采用环保型物料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第二次建筑造成的物料浪费。

(三)废水的管理措施

水污染的管理可以从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两个角度来加以控制;施工产生的废水不要任其自然流放,而要建立污水管道导污;对施工中需要用到的化学溶剂、油料等设置专用的库房,并对墙面和地面做相应的防渗处理,防止化学溶剂的滴、漏、冒、跑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污水收集池,池内的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之后可以用以喷洒降尘或排入地表水体。

(四)噪声的管理措施

噪声污染是建筑施工另一个无法避免的环境影响内容,施工设备、运输车辆等都会产生令人不适的声音。若施工场地位于人口密集、敏感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那么施工的时间就要严格安排,晚22时至次日早6时不能作业,若对周围的声音影响不能控制在国家、地方的规定标准以下,或者必须保持24小时施工时,尽量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车辆安装消声器,降低噪声的产生;施工需用的车辆在夜间行驶时,严禁鸣笛或故意强力轰油门;装卸物料时要轻拿缓放;施工现场内,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内不得高声喧哗、鸣哨,更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对机械的修理或移动要使用专用车辆工具;不得在施工场地内对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减轻噪声扰民;为机械设备以及车辆的相应维护要及时,避免由于机械或损坏运作成为噪声声源。对施工现场的噪声控制,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降低或转移声源:使用噪声产生量小的设备及施工工艺,例如将柴油空压机换为电动空压机;在声源产生处如鼓风机、排气装置等内安装消声器;建筑使用的物料的成品、半成品尽量在生产车间内完成,转移施工现场的噪声;同时在施工厂房或附属设施的建筑时,选择吸声材料或隔声效果好的材料。

(五)光污染管理措施

对施工现场照明器具的种类、灯光亮度加以控制,不对着居民区照射,并利用隔离屏障(如灯罩、搭设排架密挂草帘或篷布等),减少光对居民的危害。另外,电气焊应尽量远离居民区或在工作面设蔽光屏障,避免光对居民的危害。

(六)防止振动污染和危害

在施工现场振动源上,采取隔振和阻尼的处理方法来降低振动。隔振:利用隔振装置(如金属弹簧、橡皮垫、矿渣棉等)来吸收振动能量或在机械设备和人工等产生的振源周围做隔振深沟来隔离振源,以达减振效果;阻尼:利用阻尼材料(如软橡胶、吊绳等)或阻尼介质(如水、沥青等)来消耗振动能量,以削减振动。

五 处理环境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环境污染的事故源和影响范围,立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或居民,采取必要的保护和(或)疏散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和减轻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其次要设法立即停止事故源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减少污染范围。

再次,对于事故的发生情况作细致的调查,记录与其有关的状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监测,要求有关责任人员对于调查记录和采样记录签字确认,以便于事后的处理。

六 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从国家颁布的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环境管理也是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搞好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施工企业要以IS014000认证为标准,明确现场重点环境管理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现场跟踪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对未能达标的,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只有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共同营造绿色的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1]柴毅.施工企业的现场环境管理[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