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第1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略)

第一部分: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略)

第二部分: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过将三个连锁的分析透镜,即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应用于经过彻底审查国际经验确定的10个政策领域,来改进和改革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第二部分还进一步探讨各种长期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将各种议题引入全球辩论来开拓新领域。

2.1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透镜(略)

2.2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领域

本节将上文介绍的分析方法应用于10个政策领域:(1)管理;(2)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3)社会目标;(4)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5)增强学生的能力;(6)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现代化;(7)改善以就业为基础的学习;(8)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9)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10)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在每个领域,研究都考虑了一些重要挑战和问题,并随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选项,这些政策选项本身显示出了某种局限性。然后,应用该分析方法来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据本地情况可以考虑的前进道路。

2.2.1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

善治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尤其是如何改进协调,让广大有关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根据充足的信息确定优先事项和确保问责,这在过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极大关注。

为了帮助办学者设计与工作领域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许多国家政府开始审查自己的作用,它们不是自己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而是成为促进者,通过一系列立法和财政机制,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协调机构的成立是某些国家的政府让经济部门领导者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督和战略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国家,利益相关方零星参与和参与水平低的情况继续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可归咎于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审查确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其中包括: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相关战略;

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

决定是否下放权力,以及如何下放;

审查并改革资历认证制度;

开发质量保障程序;

为制定政策改善证据基础;

将政策框架与实施战略挂钩,以实现改革。

尽管对经济、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强调程度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环境不同而不同,但现代、共有的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在利益相关方中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优先事项达成广泛共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能力建设、信息、知识和可靠证据是必需的。

2.2.2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从经济视角看,维持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仍是一个挑战。在大部分国家,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仍然主要由供应驱动。许多国家采取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更加关注学生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更加关注获得能力而不是证书的等级或类型,或者培训时间的长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基于能力的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是,它们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开发的。它们的开发是在各个部门组织、协会、商会、雇主协会以及卫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在国际上,利益相关方开始联手查明提高特定经济部门业绩所需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圆桌会议和职业研究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有些国家设法创立了结构完善的机构(部门和/或国家的),专门负责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要求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努力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关注技能需求中,各国已经:

执行提高人们可带给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政策;

减少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

设法查明和预测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中现有的技能需求,不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

查明学生应与专业技能一起学习掌握的各种可转移技能,并随后决定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新的技能培养办法;

支持改进各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供求关系的改革。

需求驱动的办法有时侧重于青年和成年人如何应付眼前的就业需要,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的长期需求。在运用公平和改革透镜进行分析时,比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可转移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3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目标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势和实现社会及经济目标,已成为相关政策辩论的一大特点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这种思路,各国政府可以选择采取多项政策,其中包括:

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和战略。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迫切的社会目标;

设法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和学习,以便对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健康和福利产生积极影响;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尊重并滋养当地文化,但同时也能够应对更具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战和议程。

社会问题必然折射出当地背景和变数,例如城乡差异。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触及多种广泛的社会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是在政策和服务提供领域确保效率、避免重复、弥补空白的关键。此外,利用改革透镜能够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办法,例如通过社会创业精神。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产业技能的发展,这些产业尊重并珍视当地技能,支持可持续的谋生办法。

第2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办学目标不明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原因是多面的,最重要的还是缺乏办学特色不鲜明。因此,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说明职业教育具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很密切。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属性和一些深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本文认为职业技术学校比较明显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方性与行业性。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人民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只有真心实意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才会满意,行业主管部门才会满意,职业教育也才能够真正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和重视,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在行业,同样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和行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来源于希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以此带动地方和行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办好,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业的优势和条件,如职业教育投入成本高,教学设备更新快,办学过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地方和行业能够提供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须的真实现场和良好条件。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

2、技术技能性。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职业教育不同于普教和高教,更多地是进行实际操作的职业训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分工。有关专家以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为标准,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理士、空勤人员等等;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技能进行工作,如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等。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我国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以及中等层次的教育来培养。

3、市场导向性。

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因素很多,有生源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最终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市场是变化的,是动态性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模在不断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职业岗位类型不断变化,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产生新的需求。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在不断升级,使生产性岗位由低技能转向高技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人才的流动性,劳动者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以特色办学促教育质量。

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同时还体现在办学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

其次,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针对劳动岗位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紧密,更易了解和预测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办学竞争力;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己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能更好地、更直接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更容易调动地方和行业办学的积极性。职业技术学校要理性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自己的服务领域,不要盲目地求全求大。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采取新举措,使办学优势更优,特色更鲜明。

第三,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和彰显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空间很大,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等。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树立大职教、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思想和观念,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都应办出不同的特色,相同的专业,也要针对当地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突出技术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第四,持之以恒提升特色。

第3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2.在十八世纪的近代普通教育初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被逐步纳入课程,形成近代的智育,后发展到体育、美育。但在总体上说,这种教育基本上属于“文化知识”教育。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生产与各种社会职能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技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普通教育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各种工作职能与管理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家庭生活圈子。虽有知识而缺乏足够技术、技能的人,不仅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和参与社会交往,甚至面临生活与生存的困难。因此,把以劳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引进课程,这是学校教改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许多国家在小学开设劳动课、手工课,或创建综合中学,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劳动、技术教育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使年轻一代手脑并用,学用结合,既懂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劳动素质,以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可见,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转轨的不可缺少的运行机制。

3.在初等学校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神圣义务和培养个性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创业的艰苦,才能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以及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态度。

为了使未来一代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还必须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现代生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懂得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能学会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受到现代化的启蒙。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技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是错误的,非人文的技术教育和非技术的人文教育都不完全,教育应该是既传授技术又启迪智慧和理性的。

21世纪的学校教育应该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技术教育,正如《学会生存》一书在谈到传统的科学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所指出:“传统的科学教学很少致力于把课堂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这种旧的课程计划很难启发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直观、想象、激动与怀疑的态度,而观察、搜集数据、归类以及证明结论的能力都不应只是科学家的任务”。该书还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存在同技术教学脱离的倾向,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强调知识与行为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科学教学和技术教学两相结合,就应注重科学研究与实际发展及应用之间的关系。当前“教育体系往往引起了这两者之间的严重分离-----这种分离既损害科学研究,又损害实际发展”,“在普通教育方面,课程计划过分倾向于重视科学,而忽视技术。”而使科学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互补充,可促进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作用,使左脑型教育与右脑型教育结合,理性思维与感性直观结合,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并重;有助于扩展眼界培养整体思维能力,锻炼身心的灵活性;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4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第5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成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怎样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的目标,实践性教学举足轻重。

一、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据调查显示,北京市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仅占3.5%。正是高素质工人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需要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竞争。而显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

1. 明确培养目标 坚持三个“面向”

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群)”,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理清思路 强化实践性教学

强化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思路。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实践教学,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树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观,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鲜明。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时间比例,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鼓励教师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演示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3. 注重“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还需要“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销售人要懂维修,技术人员要了解市场,掌握推销技巧;建筑专业施工技术员不仅要懂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理论;此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如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坚持实行“多证书”制度,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主要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鉴定全面接轨;大力推行“一专多能”工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增加新的就业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打铁先需自身硬,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一支既有专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培养与引进、聘用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 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引进、聘用高、中级技术人才来学校任教。他们都来自生产一线,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着熟练的操作技术及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他们承担校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可进一步增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实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 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其联系教育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功能齐备、仿真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刀真枪”进行训练,做好工学结合文章。

与企业、行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辟合作育人新途径。

第6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经济;检验;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优秀的生源,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升学率。指挥棒是国家的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这一标准进行。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社会接受度。指挥棒是市场经济的有效需求。学校教育始终围绕市场经济进行。

职业技术人才的市场经济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的重心向我国转移,高级熟练型工人的市场经济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尽管目前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并且绝对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但是前途依然十分光明。这是因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在制造业中占据较大份额,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制造业仍然不可或缺。

光明的前途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教育形式,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种类要靠市场经济调节,具有变化较快的特点,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紧跟市场经济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谁先把握了市场经济,谁就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动作快者才能切到更大的蛋糕。以生存谋求发展,还是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生存,不同的发展观念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速度存在较大的影响。速度的快慢对规模教育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而规模教育是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的条件之一。从较大范围看,在目前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谁的发展速度快,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并不单以数量取胜,还要看质量,并且关键是质量。前者是生存的保证,是短期目标,后者是发展的保证,是长期目标,也是衡量市场经济接受度的主要指标。市场经济接受度的提高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肯定,同时质量的提高对数量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现实的,也是无情的,它只承认胜利者,容不得人情与亲情,唯一承认的就是实力。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就是在竞争中被市场经济淘汰。

职业技术学校的实力就是教育质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以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以及用人单位(市场经济)的较高评价。所以衡量职业技术学校实力的强弱,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两项重要的指标。

现代传媒业的发达,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强,要做到广为人知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要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则是要苦练内功。学校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给了学生一个饭碗,但是却无法保障学生能否端得起这只碗,以及这只碗究竟能够端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职业技术学校就时刻面临生存的危机。足够的生源,并且生源的获取要靠拉动战略实现。这就给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个问题:短期效益和长期战略。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和提高毕业生社会接受度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两大主题。要让毕业的学生真正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合格(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毕业生是否合格(优秀),市场经济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其他。所以长远看来,衡量职业技术教育成功与否,市场经济是唯一的标准。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

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来自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来自学生,既然市场经济是检验成败的唯一标准,那么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也应该与市场经济接轨。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一句口号,并且单靠外驱力也难以完全实现,最主要的还是内驱力。内驱力的建立,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忧患意识。动力来源于压力,压力来源于危机感。市场经济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青蛙效应告诉我们: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缺乏对环境的敏锐危机感,就会逐渐丧失一个人的进取精神,等到发现原有的优势散去,真正的危机来临时,犹时已晚。一家公司的经理每天让员工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工资从何而来,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来自于我们的客户。产品得到客户的有效认可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劳动都是无效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品(服务对象)是学生,毕业的学生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市场经济)的认可,教育的成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才能有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其次是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资本是人、财、物,竞争的结果是获取更大的市场经济份额。人才永远是竞争中的第一资本。高素质的竞争型人才是最具有活力的发展动力。市场经济法则告诉我们,不是在竞争中前进,就是在竞争中消亡。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竞争意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衰减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和市场经济步调一致(仅就知识而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第7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 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59-01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上岗,所以只有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加速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 当前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学校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职业教育的对象只是学生,忽视了所有就业人员都应该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还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有人认为学生上普通高中和高校有出息,上职业学校就低人一等。这是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直接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和发展。

2.办学体系不健全,办学模式僵化

(1)职业教育体系过于封闭。学校教育仍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强调正规学历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

(2)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网络未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校教育脱节,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不足。

(3)办学模式较僵化。办学功能单一,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且发展很慢;办学体制单一,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很不规范;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办学形式单一,大多还是学校本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职业教育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

3.职业教育的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未形成“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许多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不知道为谁服务,更谈不上怎样去提供优质服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4.教育质量不高

(1)师资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要求存在较大距离。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转岗学习和继续学习,许多教师不能胜任专业课。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反映地方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但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随波逐流,盲目照搬,缺乏针对性和地方特色。

5.职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相当薄弱,仍以国家财政性拨款为主,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尽管近些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连年上升,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却增长缓慢,企业办学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

二 适合城镇化进程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

1.转变观念,理顺体制

要加大宣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大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现代职教发展之路。开拓资金渠道,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逐渐实现职业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

2.加快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改革学籍制度,根据农村生源特点,实行开放式入学方式,放宽年龄限制,免试入学或注册入学,宽进严出,学制长短结合;明晰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改革课程体系,在传授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

一是服务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实用技术人员,适应农业科学技术,保证我国农业结构模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服务农村学生。为有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学生提供专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教学内容,提供就业指导,推荐就业。三是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把农村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实施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使他们既可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也可回乡创业;农村职校与城市职校结合对农民工进行培训,除务工所需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进城前的基本生活常识教育,使他们尽早适应城市生活。

总之,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必须更新观念,排除障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农村职教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R].国发[2011]32号

第8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问卷调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43-02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调查发出问卷75份,其中,学生卷4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1:5,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35~45岁的占40%,46岁以上占20%,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其中初一20%,初二60%,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初二年级为40%,初一为10%,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20%的不清楚,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而是在课外进行。

(2)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①劳动实践活动;②技能练习活动;③工艺制作活动;④简易设计活动;⑤技术试验活动;⑥发明创造活动;⑦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依据单一,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33%是档案袋评价,34%是学生自评。

(4)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课程的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加强师资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加大经费的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5.

[4]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2013,(05):154.

第9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 技术教育 设计与技术 教育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在1981年,中国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板块内容。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原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两大板块剥离出来。

从2001年中国大陆实施面向21世纪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技术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归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选择性地开设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各地开设和实施这些课程的情况差别很大。而普通高中阶段,2004年9月开始有计划、有准备、分批地在全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现在技术课程已正式成为新课程实验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领域之一。

1课程理念

在英国,“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总原理基于这样的考虑:为学生未来进入变化迅速的技术世界作准备。通过“设计与技术”课程,让学生学会从个体或团队的角度,学会思索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并积极采取行动,成为自主的积极的问题解决者。通过“设计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成为产品的革新者富于鉴别力的有知识的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尤其应当掌握以下4种能力:产生发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工具、仪器设备材料制作合格产品;评价制作过程及最终产品;知道并理解产品的材料组成。

在中国,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学习领域,通用技术是其中一个科目。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与技术课程的理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因素的渗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课程内容

在英国,“设计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设计和制作。英国课程与资格署负责制订“设计与技术”课程的国家标准。在其公布的“设计与技术课程学习计划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产生计划并交流想法;使用相关仪器、工具和材料制作合格产品;评价整个过程和产品;对材料及其连接方式的理解,发展性学习。

“设计与技术”课程特别重视通过个人和集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发展每个学生将实际动手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的能力,并为不同阶段的技术学习内容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在中国,技术课程被定位为通识教育范畴,课程目标转向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五个选修模块。而通用技术必修模块为: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选修部分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六个选修模块。

3评价标准

在英国“技术与设计”课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了8级水平评价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一个特别等级评价表现,其难度依次增加。特别等级的评价标准非常严格,并且有详细说明。其主要标准有4项:作品有新意;有研究、调查的过程;作品有市场;独立性。对学生的考核40%是书面考试,60%是对作品的评价。

在中国,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技术素养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以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通用技术以纸笔测验、方案及作品评析、访谈、技术活动报告相结合。

4小结

根据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技术教育的共同基本理论是有必要指导学生为进入一个充满变化的技术世界作准备。两国普遍强调技术问题的设计和解决,强调使学生对技术有鉴别力,成为见多识广的使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革新者。理解潜在的社会、伦理和环境问题同样被视为十分必要。很显然,两国普遍赞成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技术学习。技术教育课程的组成并无明显的互相矛盾之处,虽然设置的技术子科目各不相同,但也没有显著的差别。

英国有细节型的文档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细节,规定教学内容和方式,而中国是标准型文档指定应满足的目标,而非实际的课程,各个省、市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开展技术课程。

英国作为技术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即使同样面临着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但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