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国职业教育 帕金斯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4
The Transition of "Perkins Act" and its Impact to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I Qingfeng[1], YANG Xiaojin[2]
([1]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2]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a,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kins 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nging of the market’s labor requirement, it has been reauthorized constantly. Nowadays Perkins Act is still the guidance law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essay introduced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Perkins Act, and discussed about.
Key words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kins 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美国政府于1984年首次颁布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取代了197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修订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民职业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0年颁布了帕金斯法第二修正案――《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1998年了第三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了第四修正案――《 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
1 《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的变迁历史――第一法至第三法
1.1 1984年《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 ――帕金斯第一法
1984年颁布《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是继1917《史密斯-休斯法》和1973年的《职业教育法》后,联邦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授权政府拨款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的社会目标是要提高劳动力技能,为工作机会准备劳动力。该法案的教育目标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使得职业教育全民化。因此,该法案改变了联邦职业教育的拨款特点,逐步从接受职业教育人数的扩大变为改善教育计划和教育经济困难人群;放宽了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接受政府补贴的职业教育对象得到扩大,针对残疾人、亟需技术的成年人、单亲家庭成员、学习困难人员及接受刑罚的人群更大程度加大补助。同时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1984年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总的来说是对1973年《职业教育法》的发展,扩展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加大了拨款力度,以使职业教育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1.2 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二法
1990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1984年帕金斯法案进行了修订,9月25日布什总统签署《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
1990年出台的帕金斯法案仍然要求继续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且需不断扩大拨款力度和覆盖范围。但在1990年的法案中有一个美国职业教育方向上的重大转变――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人群,这表明先前的自《史密斯-休士法》以来的把职业教育体系的从学校原有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着力强调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有机整合。另外,资金的分配和成绩责任制的问题,同样显示出新法案与原法案的不同。由于原法案中职业教育的资金分配出现各类问题,新法案中提出国会不再将政府拨款直接给地方政府,而是直接拨款至地方各类教育机构。该法案中还明确各州政府须废除原有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转变为由学校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教育测评、评价体系。
1.3 1998年的《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帕金斯第三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该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性质及其变化,美国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开始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1998年帕金斯第三法便命名为:《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与之前相比,该法案取消了帕金斯第二法中对特殊人口资助的费用,但还继续为:(1)行业与教育间的合作;(2)中等及以上教育互相结合服务的项目;(3) CTE(生涯和技术教育);(4)能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行业的经验和融入行业的过程等方面提供资助。
“帕金斯第三法”的政策目的主要是:为在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选择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使其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法案提出:(1)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协作建立具有挑战性的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术标准;(2)对于能够促进学术、职业和技术能力融合的活动必须给予支持和加强,同时要增加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度;(4)重视传播国家研究,并提供专业发展和技术援助,这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服务和活动水平。同时“帕金斯第三法”提高了对成绩责任制的要求,CTE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如阅读、科学和数学承担越来越大的职责。
2 2006年《 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四法
美国总统于2006年8月12日签署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继续秉承帕金斯第三法的理念和精神,支持中学和中学后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在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目光不仅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也关注于成年人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取得成功。
2.1 目标与方略
帕金斯第四法的主要目标与帕金斯第三法基本一致,在具体实施的方略上有所改进,强调要通过:(1)建立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为了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给予协助,帮助他们为以后走入社会获得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2)为了保障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当鼓励相关机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3)在为实施和完善生涯和技术教育设计和制定活动与项目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性。(4)注意开展和传播国家的研究成果。(5)提供技术援助,包括:不论是在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各州政府层面,进一步提升领导力,加快升学和就业的提前教育;提升该领域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6)支持中等学校、学位管理机构、地方性职业教育学校、劳动力协会、工业界、商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
2.2 以学术和职业技术的共同发展为目的,该法案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严密的学习计划。生涯和职业教育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培养均需要有严密的严密进程和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两者,提倡采用综合的方式,致力于改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响应第一方面的内容,生涯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的成绩都有严格的测试要求。第三,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生涯和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国家利用发展专业活动、认证和许可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活动必须是高质量、连续的,来保障对学生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连续性的影响。第四,满足特殊人群的要求。倡议里要求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消除种族、地区和性别歧视,提高特殊人群中学生成绩的实现程度,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接受深层次教育的机会,获得在技能、薪资福利、要求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的工作。
2.3 拨款与援助
帕金斯第四法提到了联邦拨款资助,联邦和州政府需按要求负责对地方的职业教育进行拨款和资助。联邦政府每年为生涯和技术教育贡献约13亿美元,以支持创新和优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州和地方也付出资金以支持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支付教师工资及其他经营开支。在基金的分拨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并非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资助。法案颁布后,各州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申请上报以获得相应的资助基金,联邦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及该州往年的办学绩效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获得政府资助以及其获得资助的金额。
3 从2006年帕金斯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每一次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的修正,都是以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应时代的需求而生。作为现阶段美国的生涯和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法案,它赋予当代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以下特点:
3.1 加强生涯咨询与指导
从美国职业教育的更名便可看出,在迈入21世纪之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在职业教育的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生涯教育在美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是重要议题。从国家到地方至机构,广泛开展生涯指导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合理的选择升学教育和职业生涯。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信息,包括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职业生涯机会、学术和职业培训的种类、个人感兴趣的领域所相关的后期教育等。
3.2 体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
根据法案的精神,要求所有人都能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在学习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各州政府和相应的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所有相关政策的执行和开展,最终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能力,这都是法案四中一直强调的内容。把职业教育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的精神还在当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继续贯彻,并非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体现了全民职业教育的思想。
3.3 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
法案中提到“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必须通过综合的渠道整合起来,包括改进职业教育学术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生在学术课程上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在学术活动或者就业准备中获得更好的途径。根据帕金斯第四法对生涯技术教育进行的再定义,当今美国职业教育,要能为接受中等或中等后生涯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连续性较强、严谨的,与学术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为得到高层次教育或者新兴职业做好准备;提供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以便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提供包括应用能力的学习, 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术能力、推理和问(下转第26页)(上接第8页)题解决能力以及一般的就业技能。
3.4 促进中等与中等后生涯和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若要得到要求高,待遇好,技能强的工作,必须完成高中阶段之后的相应培训教育,为了在中等教育及以后的阶段建立相互融通的通道,生涯咨询技术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帕金斯法案四中强调要加强中等和中等后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增加两者交流合作的项目数量可观。目前美国在建立中等教育及以后教育过渡的体系上,已经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开放性,通过学分制、技术准备等途径来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 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学位论文,2004.
[2] 简林.教育立法――职业技术教育兴旺之源――从教育立法对美国职教的作用谈起.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 李双雁,张桂春.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 PUBLIC LAW 105C332―OCT. 31, 1998 ,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MENDEMTNS OF 1998,pdf.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技术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高等技术教育在强势的社会需求和现行教育模式的矛盾中,应运而生并取得长足发展的。然而在当代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面临着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从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高瞻远瞩,明确学校自身的功能发展定位,寻求新的培养模式和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挖掘出适应社会整体需求的特色专业,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锐意进取。
一、经济发展呼吁教育模式的创新
1.WTO促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教育方面,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强力和深远的促动。WTO的运行,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平竞争、自由贸易为原则,各成员必须遵守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各种规则。这些,就要求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变化,所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适应WTO新游戏规则,具备新的意识和新的能力。
2.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在改革中,应引入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它包括: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多纬度全方位满足区域和社区需要,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办学模式,将为这一特征浇铸起天然产供渠道的基石;在管理模式中,要力求构建一个国家通过立法宏观调控、教育与劳动就业接轨、各项制度协调保障、具有多样而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学制模式中建立一个开放的、柔性的、以学习者为本的动态学制体系;在教学模式中,须构建的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模式多样化。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为经济服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了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在现代企业对一线劳动者能力标尺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职工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的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三、高职专业特色的确定原则是市场需要
在具体运作中,一是应根据、包括必要的预测当地或行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所需,确定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二要依据前者,审视和尽可能地更新自身的师资力量,组建起优势科技队伍,确定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三是审慎确定骨干专业,一所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必须形独特优势;四是要通过与大企业联合办学,设置指向具体职业或职业群的技术原理的专业学科,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并通过能力本位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
四、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科本位”为基准的,这种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观点已被西方职教界所普遍认同。学科本位注重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而忽视实际的“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模式则由注重知识(应知)转为了注重能力(应会)。高等职业教育就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如果高职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的培养,就势必造成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使理论学时量加大,不能以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为度,将导致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相悖。
(二)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学院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岗位实际技能训练如主要在院内进行,就应该是这所院校的优势之一。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办好物流管理专业,拟筹建面积1500平方米,建成后符合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天津港众多信息化程度高的外向型物流企业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其框架包括:由接货、存储、理货、分拣和发货等区域组成的、功能完整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适应当前许多国际物流企业采用的、代表现代物流采购活动发展趋势的、新型电子商务采购中心,由模拟报关厅、贸易洽谈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组成的国际物流通关中心。转贴于
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训练,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让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就越大,二者脱节表现的重点是: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如从前几年“爆满”、“超大”的,到这两年“渐小”规模组成的网页设计班,社会需求在办学方向上“晴雨表”作用严重地滞后;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生物医药专业、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企业简直是在虚位待贤。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除了教育工作者意识更新,校企合作不失为捷径。
(2)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渠道
高职教育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普遍实行“三明治”文凭课程,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实习、第三年学习。通过这套课程很好地实现了吸收、消化、补足的过程。
(3)“引厂入院、开放办学”应作为高职院校一条重要的办学宗旨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手机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的移动通讯专业需投资1000多万元添置教学设备。后经与居世界视频电子产业领先地位的美国上市公司FEI公司协商,合资成立了华讯电子公司,引进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可以测试3G手机的六条检测线。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边生产边实践,使实训过程由单纯的消耗型变为生产实践型。
4.完善学生的能力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专业协会或专业团体的专业鉴定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实现的。现在,高职院校更加重视资格认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保障作用,已经将这一工作纳入了教学轨道;并欢迎企业界的介入,积极主动邀请企业界资深人士参与专业教育内容和质量控制的过程,这种逐渐形成的契约关系,为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广开了径路。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形成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重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和经济的客观需要,体现出独有的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能够从教育模式的创新、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建设适应社会整体需求的专业特色和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努力,就一定会把高职学校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徐华芬.双证书:为高职生就业添翼.中国教育报[N].2004-6-24.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变革、生产工艺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环境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负载着极其神圣的使命。被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的,因而必须采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多,主要关于合作教育的起源、定义与内涵,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征和现状,以及中国职业院校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现状,本文试图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梳理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
校企合作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的逐步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这就是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萌芽[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教授莱尔曼.施奈德开创了“学工交替”教育,首次推出了校企合作教育[3]。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4]。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5]。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6]。
我国最早使用的校企合作概念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合作教育的英文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7]。“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8]。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提高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具有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学生实践情境的真实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人才通道的直接性等特点[9]。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实行的半工半读、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都涉及合作教育的成分,可谓校企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严格地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5年的“引入”阶段[10]。在此期间,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标志着我国进入“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则以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探索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实验走向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表明产学合作教育已纳入我国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11]。中国校企合作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企业办职业教育、发展期――由企校分离走向引企入校、紧密期――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目前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校企一体化发展[12]。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曾提出手脑并用的思想,后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但因战争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与世界广泛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试点,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始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当中[13]。
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我国企业界和教育界主要实施的是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种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种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高职、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14]。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部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5]。广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则是指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合作[16]。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广度不断地延伸,各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8]。
而在我国,自80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三种模式;第二,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式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收录了我国各高职院校九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20]。同时,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表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等特点[21]。其现存模式也可分为三类:(1)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2)按照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3)按照校企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4)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型式[22]。
综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历程,有关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开创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从时期实业学堂的兴起,过渡到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得到了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 (12)
[3][9]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5
[5][6]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杨晴.商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6)
[10][11]黄沪琳.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个案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
[13]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19]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16]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李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黄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0]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1][2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关键词:美国2013财年预算案;教育财政预算;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18-03
2012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正式向国会提交了2013财年3.8万亿美元的预算案,较2012年增长了0.27万亿美元,涨幅达7.65%。该预算案预计,2012年联邦赤字为1.33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5%,由于“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资产估值下调,使得赤字增加210亿美元。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约为9 010亿美元,占GDP的5.5%,较2012年下降4 290亿美元,降幅达32.26%。[1]
面对经济危机的巨大财政压力,奥巴马政府在本次预算中仍然为美国教育增加资金投入,教育预算总额达698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17亿美元,涨幅达2.5%,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学生资助、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扩大就业机会等领域[2]。奥巴马政府希冀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帮助民众获得重振美国经济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继续授权并鼓励各州、学区及学校进一步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在奥巴马总统正式向国会提交2013财年预算案的当日,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全美教育改革的发展实际,旋即了2013财年教育财政预算,提议将2013财年教育财政经费着重用于以下四大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一、进一步推动全美教育改革
2009年,奥巴马总统提出了“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 Program)。同年1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力争上游计划实施摘要》(Race to the Top Executive Summary),宣告该计划正式实施[3]。时至今日,该计划已成为各州努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催化剂,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已有成果的发展基础上,美国联邦教育部提议2013财年对此计划继续投入8.5亿美元,用以支持各州和地方消除学业成就差距、增加学生学业表现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联邦教育部还将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Race to the Top―Early Learning Challenge),继续推进全美学前教育改革。该计划是2011年5月美国联邦教育部与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联合的一项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的国家级拨款竞争项目,通过竞争拨款的形式确保专项资金的落实,促使各州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提升全美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4]
为了进一步支持全国性的教育改革,美国联邦教育部提议为“投资创新基金”(The Investing in Innovation Fund)投入1.5亿美元,鼓励其发展、评估和按比例增加基于证据的各种有效改革途径,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提升毕业率,增加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工作效能。该项投资的一部分将通过“高级教育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Education. ARPA-ED)的相关工作来支持突破性学习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教育部还将“承诺社区”(Promise Neighborhoods)项目总经费增加至1亿美元,用以支持综合社区项目的深入发展与贯彻落实,帮助弱势学生克服贫穷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教育和生活成效。
二、根据劳动力需求调整职业培训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帮助其做好满足雇主需要的高技能工作的准备,开展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培训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联邦教育部提议为与劳动部联合管理的社区学院职业基金投入80亿强制性资金,以期在社区学院与工商企业之间建立新的伙伴关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为增长迅速的行业领域培训200万名合格工人。
这些资金也将为更多的社区学院提供成立社区职业中心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为民众提供学习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的培训场所。同时,雇主们将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帮助其在修得职业技能学习学分的同时,获得相关的工作经历。该项资金也将支持新的按绩效付酬的战略,确保实习生找到固定工作,鼓励诸多工商企业在美国长期发展。
此外,美国联邦教育部还提议投资11亿美元用以支持“职业与技术教育计划”(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的重新授权和改革发展,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培训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才会带来教育改革的真正落实。本次预算凸显了奥巴马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发展、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改革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
为了使教师赢得应有的尊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优秀教师的指导,联邦教育部提议为各州和学区提供50亿美元竞争资金,鼓励其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切实做好教师预备、保持和薪酬等方面的工作。联邦教育部鼓励各州和学区将该项资金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奖励效益和提升绩效的初衷。
该预算同时提议专门划拨约6.2亿美元资金,用于推动“有效教师和领导州拨款”(Effective Teachers and Leaders State Grants)计划的进一步开展,为教师与学校领导创立和扩大一条通往高绩效的职业发展途径,削减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师短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资金支持。为此,奥巴马总统也提议在本次预算案中增加8 000万美元政府开支,用以提升科学和数学教育的项目。新增资金将用于培训10万名专业教师,以期实现在今后10年内培养出至少100万名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宏大目标。
美国联邦教育部也将为总统教学研究生(Presidential Teaching Fellows)计划投资1.9亿美元强制资金,为参加高级教师预备计划并有志于赴高需求学校工作的有才能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同时,联邦教育部还将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亿美元,为教师和领导创新资金(Teacher and Leader Innovation Fund)投资4亿美元,支持各州和学区通过实施大胆有效的方法,改进高需求学校教师队伍的工作绩效。
四、提升大学支付能力与教育质量水平
在高等教育领域,本次预算通过鼓励开展各州、大学、家庭和政府部门共同承担责任的计划,重点关注大学支付能力与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联邦教育部将在“力争上游:大学支付能力和完成率”(Race to the Top: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Completion)的第一年内为其投资10亿美元,借此推动各州高等教育改革,帮助更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该投资将为抑制学费增长的大学提供超过100亿美元的奖金资助,并特别为发展不利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部分,联邦教育部将为补充教育机会拨款(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Grants)投资7.35亿美元,并为联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增加11亿美元资金,并在目前约10亿美元的基础上为帕金斯贷款(Perkins Loans)增加85亿美元资金。
此外,联邦教育部还提议为“世界第一竞争”计划(First in the World Competition)提供5 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以促进高等教育的革新,包括为那些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按比例提升大学完成率的改革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该预算计划将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s)的最大奖金额提升至5 635美元,帮助近1 000万名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按照总统国情咨文的精神,联邦教育部提议冻结受补助学生贷款的利率,使之保持在3.4%的水平,并保持美国机会税收抵免(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长期不变,4年来美国税收机会抵免为纳税人提供了约1万美元的资金资助,帮助其支付诸如学费、服务费和教材费等方面的大量花销。
五、总结
除了在上述四大领域展开重点投资之外,本次预算还为“大学和职业预备学生计划”(College and Career Ready Students)提供145亿美元资金,为“学校改进拨款”(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提供5.34亿美元资金,为《残疾人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增加116亿美元拨款。对此,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评价道:“这些投资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学生、教师和学校,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未来。通过这些计划,我们希望能够推动全国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增强劳动力,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报酬优厚的高需求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民众希冀通过教育改革应对21世纪国际竞争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巴马上任不久旋即提出,美国应该在未来十年内再次成为全世界大学毕业率最高的国家[5]。此次美国2013财年教育财政预算,更是凸显了奥巴马政府通过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劳动力水平,重振国家经济的愿望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The President’s Budget for Fiscal Year 2013 [EB/OL]. whitehouse.gov/omb/budget.2012-02-13/2012-02-14.
[2] U.S. Department of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3 Budget Continues Investments to Strengthen Workforce and Rebuild American Economy[EB/OL]. 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education-2013-budget-continues-investments-strengthen-workforce-a.2012-02-13/2012-02-14.
[3] U.S. Department ofEducation. Race to the Top Program Executive Summary.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400 Maryland Ave., S.W., Washington, DC,2009-11-01.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在职业教育领域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和新模式的探讨研究,希望能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与借鉴。
1 引言
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将成为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因此我们在在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探求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2 国外职业教育特色
(1) 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新加坡职业教育从中学开始。进入初三,学生都要到工厂实习一段时间,培养动手能力。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实训,他们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在工作的第一个月内就要为雇主创造效益。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往往比工厂设备要先进,保证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设备使用和操作方法,毕业后才能指导企业进行生产,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进行创新、研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你可以看到世界领先的数控机床和先进的电子检测设备。而企业的最新设计、改革,有相当部分是职校师生完成的。
(2) 瑞典。瑞典被称是“北欧教育的典范”,把学校开放给社会,把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揉合在一起,是瑞典教育的最大特色。瑞典采用的是综合制高中制,其高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都是在彻底的一般教育之为职业技术做准备教育。同时,任何一组课程学习毕业之后都能进入高等院校。综合制高中的课程设置,具有打破社会、生物、理化的领域,进行科际合科教学,开展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的特色。
(3)德国。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校企结合”的办学体制。德国的双元制特别重视其“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教学原则”,强调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重视宽基础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先到企业签一份合同,并为企业做好知识产权方面的保密工作,就可以到相应的双元制学校就读;学生第一学年每周要在企业劳动三天半的时间,并领取企业发给的工资,而每周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无疑这种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大受企业的欢迎。
(4)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培训包的开发上。培训包是主要由一套认识和评估人们关于某一行业或企业能力的、在内容上具有连贯与可信赖特点的、并且在全国得到认可的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资格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包还包括由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职业发展材料等组成的辅助材料。 人们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经验、生活经验而获得培训包的能力。人们可以依据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而证明自己所具备的能力,甚至还可以获得资格,而不一定要接受正式的教育或培训。
3 先进职教模式对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启示
分析以上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有: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加强学校的研究性和开放性;职业教育产业化等。所有这些都应该给我国职教教学改革带来启示:
(1)改变职业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观念,突出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当前的职业教育和课程基本上是学一科,考一科。教师注重学生知道的掌握,而非能力的提高,学生关注分数的高低。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2)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高素质教师包括:有良好的修养、扎实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差距,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3) 转换主体角色。传统职业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的是教师讲课水平与讲课效果,但事实上教师的讲课效果与学生的学得知识的多,与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成正比例增长。因此就教师而言,应该转变观念,一堂课: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从头到尾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
(4) 学校与企业应建立伙伴与合作办学机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倡产学结合、校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我国必须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风险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工业企业密切联系和协作,合作主要体现在培养分工、教育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生产实习、人员交流、科技交流等方面。今后的改革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4 结论
综上所述,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启示有:高等职业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高素质教师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应转变师生主体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应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17-1
1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1 培养技术人才,反馈农村建设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将逐渐反馈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的一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农村经济
职业教育具有普及性,能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能很好地针对农民现状进行教育。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广大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工业及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干部管理能力培训等。这些培训能结合农村发展对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且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使农民易于接受,能够掌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和技能。
1.3 培训职业技能,加快城镇进程
农村职业教育能够结合区域实际,重视和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的转移。同时,职业教育内容涉及社会实践中的所有职业岗位(群),能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学员提供职前培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为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校农联合共建,推动农经发展
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能够为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许多职业院校与当地实行校县、校镇、校村共建,选派专业教师兼任农村技术顾问,深入到农村开展技术讲座和咨询活动,配合当地政府进行技术扶贫,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农村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和应用。
2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严重不足,职教难上规模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目前,初中在校生与高峰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使中职招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普高热”温度不减,更是加大了中职招生的困难,造成中职招生连年下降趋势,办学规模出现萎缩的局面。
2.2 就业门槛过低,中职无人问津
就业市场供不应求,门槛低,对农村中职校产生较大的冲击。当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对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多、更高。但由于中职毕业生减少、许多地方出现了“用工荒”,造成许多企业用工的门槛低,对学历、技能等的要求不高,使许多初中毕业生不需要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就可很容易的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产生了新的“中职无用论”的思潮。
2.3 设备设施陈旧,中职教育恶化
农村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加大了农村中职校生存与发展的困难。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不足,生均公共经费无法落实,学校收取的学费还要被当地财政“统筹”,无法全额及时拨付学校使用,造成绝大数的农村中职学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要维持正常的运转都很难,更谈不上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实训设备等。由此恶性循环,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招生更是雪上加霜。
2.4 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难保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大多数都是由原来的普通中学转制办起来的,教师中文化课教师比重很大,专业教师十分缺乏,加之专业教师的进入存有众多限制,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3.1 农村中职免费,中考提前招生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大力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挖掘农村生源的潜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进一步拓宽中职招生渠道,允许农村中职校在中考前提前自主招生,进一步稳定中职的招生和办学规模。
3.2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人大、政协等监督要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监督当地财政部门落实中职生的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学校的收入能全额及时返还给学校使用,以保证学校的办学经费,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规范用工行为,创造就业环境
劳动人事监察等部门,要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严肃查处企业使用童工问题,整顿劳动力市场,保障中职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经济和政治待遇,提升中职的吸引力。
3.4 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工读交替,教学工厂,物流专业群
一、高职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继德国后,其他一些国家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出一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企业为主和以学校主为两大类: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培训制下,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中,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职业学院的职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日本的产学合作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校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以上模式的共同特征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下,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大致可以分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和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立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学校和工厂合二为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运作。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下,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中学毕业生,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开设各类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关系均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定并认可,基地企业往往就是毕业生的一个就业单位。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实现了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突破,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他们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上学职业”,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强烈反差现象;这需要我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这方面日益增长的的人才需求。
社会的需求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国的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国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极其可怕的,脱离了企业,职业教育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是服务的主体对象。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泰斗,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姜大源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目前已经被教育部和全国各大中职和高职类职业院校所接受。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物流专业群实践教学的举措探索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带动下,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深刻的认识到:物流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把物流发展摆在战略高度;而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物流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的建设刻不容缓。建设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目的在主要为我国外贸发展服务,兼顾国内物流,紧紧联系我国国内外物流发展,培养我国物流相关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具体包括物流管理(侧重仓储配送管理方向)、快递、外贸会计、国际金融、报关报检、国际货运、船舶、港口业务管理,航运业务管理等。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都已经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以技能为本质,以动手为形式,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与职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教育。在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群的打造过程中,如果企业主体不到位,将导致高职院校孤军奋战,无法实现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转变,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的断裂,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高职教育为了体现技能、动手、就业的特性,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而校企合作是当前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企业企业主体的作用,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是不成功的高职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路,构建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首先要在物流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
首先,以院校专任教师为主导,邀请有该领域丰富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领域领导,紧贴企业和社会需求,深入挖掘物流专业群各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共同研究物流专业群各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其次,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流于形式,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在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真正体现教育部“实践学时不少于总课时一半”的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才能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动手、就业的特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所以建设物流专业群必须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首先,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必须是熟悉理论和企业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院校可以通过从企业直接引进或者安排教师下企业等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工学结合”的。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教师必须经常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有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掉队。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还必须有一批熟悉企业一线操作和管理的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领域领导作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能带来更直接的社会信息,充实到物流专业群的打造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侧重操作能力,发展速度快的特点,为了跟上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动手、就业的特点,彻底改变“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上学职业”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必须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结合本院校和本地区的特点,根据“功能互补、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方针,建设涵盖物流专业群相关专业职业能力训练的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认知性实践、校内课程模块实训、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应用与创新等教学环节。
(四)主动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要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咨询与委托课题、企业内训、技能考证培训、境外联合培养管理人才等活动;此外,校企合作是一个需求互动的过程,将进一步探讨与实践订单式、捆绑式、企业命名班等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所以,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力争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五)紧密联系社会,深化产学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的打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始终紧密联系社会,积极参加相关行业协会、相关研究所、相关论坛,政府相关项目的实施,始终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推进成果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群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造业教育培训启示
制造业是世界工业经济腾飞的脊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工业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只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决定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生产率低的致命因素。目前,面对国际工业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大规模的制造业培训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目前要进行制造业培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出口达到10%,还有许多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居领先地位。英美发达的制造业与严格的制造业教育培训有密切的关系。
一、英美制造业培训基本情况
1.英国制造业培训计划。英国最有特色的是制造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即GNVQ(NationalCouncilforVocationaleducation)。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全日制16—20岁的在校学生开放,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联系起来,为学生发展成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GNVQ课程由强制单元(mandatorymodule)、选择性单元(optionalmodule)和附加单元(additionalmodule)构成,三个课程水平包含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级课程由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组成,高级课程由8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组成。职业资格课程涵盖了所有职业领域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GNVQ提出的核心技术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选择更多的GNVQ单元课程或者非GNVQ课程。
2.美国制造业教育培训。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的前景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专门的机构——制造业工程师协会(TheSocietyofManufacutringEngineersSME)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SME和教育基金会共同制定了制造业教育计划(MEP),指出国家不但应满足个体对制造业的兴趣,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满足这一需求。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即义务教育、大学和技术学校、终身学习。第一个层次的培训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制造业、工程技术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制造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SME也通过举办博览会为各地中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直接知识。第二个层次的培训旨在满足工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和提高。目标是进行工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沟通,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些要求由SME严格控制,并由学术机构共同探讨,把具体需求整合为具体的工程培训项目。第三个层次的培训是终身学习,包括对制造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项目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工具、资格认证、技术资源和合作发展。目的是确保工人具有国际市场所需的技能。
二、英美制造业培训的共同特点
1.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制造业教育培训。英国成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严格课程单元来保证各个层次公民在制造业方面的培训需求,严格的考核使公民获得任职资格,确保职业制造培训的质量和任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美国由制造业工程师协会来负责各个阶段制造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全社会的参与,培养公民对制造业的兴趣,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英美两国都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制造业教育渗透,英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工艺设计课程列为必修课,使每一位公民都有了解和参与工业发展的义务和机会,也为学生将来成长为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美国通过在各地举办工业博览会给中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尖端工业的机会,通过吸引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制造业来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制造业水平,把制造业培训视为全民族人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英美两国把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制造业教育几乎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使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全民族的关注和重视,也为英美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制造业培训分为三个严格的层次。英国的制造业资格证书培训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课程水平,三个课程水平包含着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间水平的课程包括4个强制性单元和2个选择性单元。高级水平的课程包括8个强制性单元和4个选择性单元,英国制造业课程会使学生获得制造业、商业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经验。美国制造业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制造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制造业夏令营、机器人制作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少年儿童对工业发展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把工业学术方面的知识和制造业的结合,培训学生在工艺设计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主要负责职业发展满足世界工业发展的不断需求。三、借鉴与启示
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只有为公民人生各个阶段提供不同的制造业培训机会和途径,才会保证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满足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
1.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制造业培训资格认证。要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必须组织制造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为各个层次人员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经过培训后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并为制造业教育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掌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保证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2.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制造业教育。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只有把制造业列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才会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制造业基础知识的培训。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基础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填补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空白,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挑战,我国必须把制造业培训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到复杂的工艺设计,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适当组织以工艺设计和参观现代化工厂制作流程的活动,“少年强则国强”,我国要建设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少年儿童对制造业的兴趣。
3.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仅凭基础教育和学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尤其应重视制造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重视制造业在职人员的专业发展,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终身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在专业领域内持续发展,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我国的制造业培训应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了解基本的知识;二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制造业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开发对制造业在职人员职业发展和技术提高的培训。只有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合理的人才结构。我国要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只有积极开发制造业人力资源,发挥社会所有成员的潜能,才有可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等菊.英国制造业GNVQ课程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李毓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3]张建平.中国制造业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J].教育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