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销理论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市场营销营销审计市场
一、营销审计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
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的思想萌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产生。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贝・肖克曼在美国管理学会“分析和改善营销运作”为主题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市场营销审计概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的巨大变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活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营销审计的理念被美国许多工商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所接受,开始转变传统的只关注企业利润和效率的营销理念,从战略层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检查企业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计划和组织,研讨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与得失,提出行动计划与建议.以改善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决策。这些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审查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用户导向、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信息、市场营销战略及作业效率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制定了审查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审查标准并采用计分方法进行考核和评审。随着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和企业界实践经验的增长,市场营销审计作为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营审计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企业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市场营销审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市场营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由财务领域向非财务领域的扩大,市场营销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制度,也逐步由营销职能部门自我审计,向内部审计、交叉审计、任务小组审计和外部审计等方向演进。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设立了与传统内部审计部门相分离且平级的管理审计机构,在其机构中另设管理审计机构或管理审计师专门从事市场营销审计职责;一些中小型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营销顾问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专家从事市场营销审计。
二、市场营销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我们对众多市场营销审计的定义的表述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将其概括为: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目标、营销战略、营销组织、营销绩效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独立和定期的审查和考核,以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范围和寻找市场机会,发现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出正确的市场营销计划,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业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实质上是在一定时期对企业全部市场营销业务进行总的效果评价。
根据营销审计的内涵,将市场营销审计的特征概括为:全面、系统、独立、定期等几个方面。我们认为全面性是指营销审计涉及到一个企业主要的营销活动和营销活动的全过程。系统性是指营销审计包括一系列有秩序的审计活动,其中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战略、营销组织结构、营销制度、营销效率的评价等等。独立性是指营销审计应由独立于营销组织以外的审计机构来实施,以实现审计结果客观和公正的目的。定期性是指不论营销活动进展的是否顺利,是否产生了问题,都要定期进行营销审计。定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还包括营销活动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市场营销审计的内容及原则
1.市场营销审计的内容
一个完整意义的市场营销审计,应该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审计、营销目标审计、营销战略审计、营销计划审计、营销组织审计、营销控制审计等营销职能审计的诸多内容。
(1)市场营销环境审计。主要通过对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与微现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预测未来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抓住市场机会,减少营销风险,为适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提出审计建议。
(2)对市场营销预测和决策的审计,主要是在市场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预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与评价,帮助企业得到可靠的预测值,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市场营销决策的审计就是依据预测资料对企业营销决策的科学性、经济性,营销目标及方案的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进行审查、评价,并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水平。
(3)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鉴定,评价其对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施战略规划,实现所规定的目标;审计内容包括营销战略方针、营销战略目标和营销战略实施规划,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定位策略的适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改进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目标提出建议。
(4)市场营销计划审计。是对计划编制的依据是否科学,方法是否合理以及计划的可行性、效益性和计划项目指标之间的平衡进行全面分析和审查。通过分析审查,比较找出差异,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5)市场营销组织审计。是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在执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组织保证程度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市场营销部门的组织设置模式,营销专门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激励状况以及营销组织机构的灵活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状况。
(6)市场营销控制审计。是对营销计划内容制定标准的合理性,控制系统组织建立的有效性,计划实施结果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评价。以检查营销活动过程中执行的业绩,分析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行动。
(7)市场营销系统审计。是对评估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和新产品开发系统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支持力度审查与评价。内容包括: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审查;市场营销计划周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审查;市场营销控制系统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效益性等的审查;新产品开发机制的审查。
(8)市场营销盈利能力审计。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效益的评价。内容包括:企业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分销渠道的盈利能力;市场营销费用支出情况及其效益;市场营销管理费用对销售额之比的审查。
(9)市场营销业绩的审计。是在营销各环节分别审计之后,对营销业绩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包括对社会贡献目标,市场目标、企业利益目标的审查,核实和分析.发现营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潜力,改进营销方法,强化营销管理。
2.市场营销审计遵循的原则
市场营销审计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要使这个工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具体的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四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市场营销审计是一项全面的“审计”活动,其范围覆盖到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只有具有全面性的市场营销审计,才能有效地找到企业营销效果好坏的真正原因。
(2)系统性原则。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企业营销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诊断。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完整有序的分析诊断,才能检查出影响营销效果的真正原因,提出正确的营销行动建议。
(3)独立客观性原则。营销审计可以具体分为企业内部营销审计和外部审计等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审计,还是聘请管理咨询专家等外来专家进行市场营销审计,都必须保持市场营销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4)定期与长期性原则。企业必须把市场营销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开展下去,固定为周期性的工作,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
四、营销审计的程序
1.准备阶段
在明确审计目的,了解企业目标,确定审计范围、深度、数据来源、所需时间及报告的形式等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成立由企业监控职能机构和各营销功能组织相结合的跨专业审计项目组。与企业的管理层认真切磋,掌握企业营销活动主要问题,制订出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这是营销审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2.计划实施阶段
收集和核实数据及其他资料,确定评价标准,查阅有关材料,安排对企业内部相关职能机构,包括顾客、经销商、供应商的实地访问,掌握确切情况。
3.审计结论阶段
主要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书面总结,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回访营销组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内容包括营销审计目标的重申、营销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营销审计人员的建议等。
第四步,即追踪阶段。主要任务是审查审计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企业贯彻实施,并在客观条件变化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
由于营销活动具有广泛性,所以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十分复杂性,既有像营销环境状况、营销战略与顾客导向和市场驱动的匹配,促销手段的可行性、促销结果的影响率和顾客满意度等定性指标,又有像营销的盈利分析、分销渠道的效率、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销售队伍的工作效率和市场份额等定量指标,营销审计的结果不宜做简单的定量分析。所以,在实施营销审计的过程中,除了综合采用一些基本的审计方法外,还要根据营销审计的不同内容,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计量核对分析法等审计方法,进行符合性测试,分析、判断营销活动的有效性,找出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市场营销审计人员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精通市场营销,有较高的组织规划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五、我国开展营销审计的意义与作用
市场营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延伸,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市场营销审计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审计作为搞好市场营销工作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审计的应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果说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市场营销审计则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更加完善,而且又进一步推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自上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被引入我国以来,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运用,在我国近3700万家企业中约7000万的营销大军,许多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和策略获得较好的业绩。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宽度和深度迅速拓展,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竞争环境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下,我国许多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么浑然不觉、要么不了解市场变化,借助简单的广告轰炸等营销狂躁症,要么被关在生产、产品或销售导向的圈子里,不知如何去寻找公司的发展机会和途径的营销近视症。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理念落后,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过于肤浅,忽视市场营销对企业战略层面的影响,无视基本经济规律,不重视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调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综合运用,夸大甚至神化某一营销策略的效果,导致爆炸式的增长,雪崩式的;重计划轻考核,市场营销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进一步认识和推广营销审计概念,探讨市场营销审计及其运用,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如此众多的企业许多公司已经死了,或者正在死亡却全然不觉。公司应该定期进行市场营销审计,以检查其战略、结构和制度是否与它的最佳市场机会相吻合”。
摘要:随着事业的改革,高校的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模式,使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化”了,也使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控制质量成本以提高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高校的观点。在论述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将其引入高校的合理性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最后提出用查理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来完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运行环境,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高等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由原来计划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管理,逐步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自主办学”的新模式。高校的法人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地位立足的高校要生存,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并且在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产品。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入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但质量不是免费的,质量意味着成本。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控制或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其效益,以谋求更好地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观点。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一)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
质量成本是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igenbaum)提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作业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或赔偿费用。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应用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考核及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等。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20世纪后期形成的,是将作业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并以质量作业为核心,将“作业”、“成本动因”等概念引入到质量成本管理中,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种。目的是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并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形成条件
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质量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围绕一定产品的质量成本而展开的,对质量成本的发生本源及其动因缺乏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出现的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ABC)及其相继发展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为变革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提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思路。企业制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管理需要,以及企业的竞争环境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环境和动力。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其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可见,把质量成本管理从“产品”层深入到每一个“作业”层,形成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合理性及意义
(一)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地位自居的高校表现出的产业性毋庸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发明创造及为社会服务。高校三大职能活动过程已表现出与企业生产的类似性和渐进性。可见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企业化”了。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例:就如同生产产品的过程,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由此可知,高校的“生产”过程由多个“作业”组成,且各“作业”间的界限及职能比较明确。已被“企业化”的高校必须也已经以法人地位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生存。因此,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同企业已无很大差异。所以,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以“作业”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科学化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等,高校都已经具备。因此,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高校是完全合理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高校在引入质量认证体系提高质量的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所以质量不是免费的,质量是需要成本的。高校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控制质量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引入质量成本管理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意义
首先,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新思维,把高校质量成本管理深入的“作业”过程,实现了高校质量成本的动态管理。
其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源流管理”的思想,把“成本动因”引入高校质量成本管理,引导高校从本源上寻求减少或消除无效质量作业,控制作业质量耗费,也使高校质量成本管理处于不断改善的环境中,有利于高校各部门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挖掘质量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成本。
四、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
对于高校来说,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运用应包括高校作业质量成本计算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一)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的计算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改革前资金主要或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对于成本的核算重视不高,且高校的质量成本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的特点,使高校的质量成本容易被忽视,因而正确核算高校的质量成本显得非常重要。核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认高校主要质量作业和质量作业中心。高校质量作业是指高校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的作业。质量作业中心是指围绕某一重要业务过程的质量关联作业所组成的集合体。质量作业通常包括控制作业和控制失效作业。控制作业主要指预防作业和鉴定作业;控制失效作业主要是内部损失作业和外部损失作业。企业质量成本的分类,并结合高校的特点,本文将高校质量作业分为:预防作业、鉴定作业、内部损失作业和外部损失作业。并按质量成本的构成,分设四个质量作业中心:预防作业中心、鉴定作业中心、内部损失作业中心和外部损失作业中心。下面结合高校的特点,将不同的质量成本分别归集到相关的作业中心中去。具体如下表所示:
预防作业中心 鉴定作业中心 内部损失作业中心 外部损失作业中心
质量计划工作 新生检测 “产品”报废 质量诉讼
质量培训 期中检测 “产品”返修 质量索赔
质量改进措施 期终检测 “产品”复检
质量审核 教育设施检修
质量奖励
教育能力
确认高校主要的质量作业及确定质量作业中心,为资源耗费在不同作业中心中进行分配提供了基础,也为成本发生源的明确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质量作业的归集,质量作业中心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对质量成本有更一进步的认识和责任心。因此,质量作业及作业中心的确认是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开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应扎扎实实地作好这一确认工作。
2、将高校质量作业耗费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高校质量作业耗用资源及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资源耗用量与高校质量作业之间的关系,体现为“资源动因”,它是分配资源耗用的基础。结合高校来说,就是将耗用的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即“资源动因”分配到四大作业中心。明确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用总量,有利于成本发生源的明确,使各作业中心能够对自己的责、权更明确,有利于质量成本的控制。同时也为下一步将质量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打下了基础。此步最重要的是“资源动因”的确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联系外界环境正确确定“资源动因”。
3、将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用量,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正确核心各产品的成本。基于以上高校质量成本的计算方法,高校可编制质量成本汇总明细账。具体如下表所示:
××高校××年度教育质量成本汇总表
项目
单位 高校质量成本汇总 合 计
本科生 研究生 二学位 …… 金额(元) 百分比(%)
预
防
成
本 质量计划工作费
质量培训费
质量改进措施费
质量审核费
质量奖励费
能力费
鉴
定
成
本 新生检测费
期中检测费
期终检测费
教学设施检修费
内损成本 “产品”报废损失
“产品”返修损失
“产品”复检损失
外损成本 质量诉讼费
质量索赔费
合计
注:表中“百分比”为该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
按照作业质量成本的高校教育质量成本汇总明细表,有利于高校明确各种“产品”,如“本科生”、“研究生”、“二学位”等所产生的质量成本及其构成。使我们能够明确每一类质量成本的重要性及占总费用的百分比。为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管理中,是在高校作业质量成本计算框架上的延伸和。具体包括:
1.高校质量作业。高校质量作业分析可以按质量作业中心进行。由于质量作业中心是由围绕某一重要业务过程的质量关联作业组成的,所以以作业中心为单位对质量作业进行分析会更透彻,更清晰。对某项具体的高校质量作业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直到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效果分析,以此层层深入下去,实现对质量作业的动态管理。
2.高校质量作业的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推动成本的本源,对高校质量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来减少或消除低效和无效的质量作业,以及因这些质量作业所耗用的资源,这是从根源上寻找优化高校质量作业和质量成本的有效。它可通过“头脑风暴法”由各作业中心相关人员协作找出。
3.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对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具体评价时应首先统计各质量作业中心的业绩,这是评价的基础。而对于各质量作业中心的业绩必须与其定立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成本目标相联系,即考核其是否完成了目标及完成程度。这不但有利于质量目标及质量成本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增强了各质量作业中心的紧密度、依赖感,增强了各部门的质量成本意识。
以上三个步骤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五、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环境
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高校质量成本管理的一个环节,更确切地说是检测环节。要使这个环节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则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运行环境。为此,本文将查理戴明(Charles Dming)的PDCA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中。
(一)P阶段。此阶段是规划阶段。做规划时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降低高校质量成本支出为目标,通过对高校实际质量成本支出的分析,制定本期改进目标。针对改进目标,确定下一步高校质量成本改进重点,研究改进方案,确定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D阶段。按照改进计划,实施高校质量成本改进。在实施计划之前,高校应对相关人员进行计划实施培训,树立降低质量成本重要性的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控制。
(三)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通过检测高校质量水平及高校质量成本核算,来检查、验证、改进计划实施结果。
(四)A阶段。在分析改进计划的实施结果的基础上,改进成果,并形成标准,以供以后实施。对于继续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次改进循环。
高校质量成本控制的PDC模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动态循环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高校的质量成本就会得到改善。高校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更侧重于第三阶段,也为第四个阶段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其他三个阶段的涉及较少。因此高校在具体执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时应同时加强其他三个阶段的工作,以使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在论述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及形成之后,本文指出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以法人地位立足于市场中的“化”高校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 “教学做合一”理论 理论运用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指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由此可见,教学做不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决定了教和学,是教和学的基础与核心。这与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的思想是一致的。要求教师尽量采取任务型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感悟英语学习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打造高效小学英语课堂。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教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即实际生活”。他主张教与学要与做相结合,要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成绩,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只注重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出现了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的现象。教与学都脱离了“做”,即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容易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小学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必然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英语的日常交流,尤其是课前五分钟的自由对话,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译林版小学英语4B Unit2“After school”为例,在学完了表示星期的单词之后,在周一到周五的课堂中,我反复问学生“What day is it today?”,这样每天复习一个表示星期的单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些单词。由于第一单元学习了学科的名称,我提问学生“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afternoon?”“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today?”“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都能根据课程表回答出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感兴趣,学起来也就轻松了。学完了4B Unit3“My day”之后,我组织学生运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When do you have lunch?”等相互交流在几点钟做了什么事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交流中复习了已学知识,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3 “How many?”这个单元后,我利用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门窗、书本、文具等组织学生互相问答,比如“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How many desks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交流并复习“How many”这个句型。学生在实际的问答中复习了书本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找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将教与学统一到做即实际生活中,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话题与机会,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称霸”的地位,享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地削减。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是学和教的核心,做是学生做,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我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尝试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以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本单元主要教授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学完本单元后,我让学生回去搜集一些西方节日的资料,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这些西方的节日。在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在学习了3A Unit3“My family”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家里的人物关系谱即“family tree”,然后向小组成员介绍。在介绍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家庭相册向组内成员展示。西方的称谓与中国的称谓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不同点,在小组内探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介绍并展示“family tree”,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做中获取了知识。音标教学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比如在教授4B Unit 1和Unit2字母a的发音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更多字母a发/ei/和/?V/的单词,进一步巩固与拓展。由于这些单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因此学起来比较轻松,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我加大了难度,让学生同桌互相合作,找出字母a发其他音的单词,学生可以在书本后面的单词表中查找。最后,我帮助并引导学生总结了字母a发音的规律,整节课的效果很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建立一种合作、开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培养能力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将“做”放在第一位,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能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与“创造能力”。他极其注重实践,特别强调要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以5B Unit 4“Seeing the doctor”为例,我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病人,通过演一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并操练句型。接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桌合作编写一个新的对话,并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熟练运用了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What should I do?”等,将书本知识变活。模仿表演代替了机械操练,学生在有趣的表演中轻松记住和体会了所学的知识。如在教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 Fun time这一课时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一个菜单。菜单上有这个单元学过的食物和饮料的名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菜单并给食物和饮料标上相应的价格。菜单设计好后,小组成员仿照story time,一个人扮演服务员,另外三个人扮演顾客来点菜,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please”“How much is it?”“How about you?”等交流。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复习并操练了已学的单词和句型,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设计菜单、改编课文对话等,也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学”。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8“Dolls”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个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该卡通人物眼睛、鼻子、嘴巴等的大小。画完之后,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可以运用的句型有“Look at the...”“His/Her eyes are...”“His/Her ears are...”“His/Her nose is...”等,让小组其他成员猜测该卡通人物。在画一画、说一说、猜一猜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不仅复习并操练了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增进了小组成员的友谊,在“做”中学并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以任务为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从而使能力得到提高。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任务,把“教学做合一”理论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课堂中,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师要不断实践与探索,做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赵晓娣.学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课堂[J].科学大众,2011(10).
关键词:受众理论 传播学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情报学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53-01
现代科学体系中,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一门学科地发展,必须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图书馆情报学也不例外。用传播学相关研究成果,来探讨当代图书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图书馆学发展,更具有指导图书馆实际工作的现实意义。
1 受众理论与图书馆情报学
受众,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传播效果必须从受众的反应中进行评价,因此受众是决定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图书馆情报学中,情报用户及其需求也是研究的重点,尤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用户获取和利用情报的行为,使用户情报需求层次及其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与情报行为规律的研究也就更为重要。因此,在情报学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传播学受众理论的相关成果,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情报用户研究的内容。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产生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受众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源。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决定一个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读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因此读者也具有受众般的性质。
首先,受众的数量是庞大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判断和选择倾向也不同。虽然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公共图书馆,读者文化程度、行业等相对单一,但是依旧是数量庞大且复杂,他们来自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等,也有着多元的价值观和选择。
其次,受众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将这点体现的尤为明显。虽然有较为固定利用图书馆的部分读者,但是更多的是临时读者;高校师生的流动性,也导致了图书馆读者的流动性和使用时间的不固定性。
第三,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的了解间接而笼统。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中提出的传播经典五要素分别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受者、传播效果。图书馆员通过图书馆各类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但是这个过程是间接的,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2 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2.1 个体差异论
个体差异论是霍夫兰.德福于1946年提出的,德弗勒修正后形成。它以心理学为依据,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描述受众,认为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反应在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个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因此,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所注意和理解的东西就不一样,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因此传播者要善于了解、利用来自传受者的经验、态度、立场等,并从尊重传受者的角度来进行传播活动。
个体差异论引入高校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了读者工作针对性的重要。由于高校师生的数目庞大,专业和对信息的需求也各自不同,这就需要图书馆在文献采集上,要兼顾到各方面的需要,处理好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品种与复本的关系,既要保证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也应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灵活运用借、阅、咨询等不同的服务方式,使形形的读者在图书馆中得到更为细致的服务。比如像“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一般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地帮助。这就是个体差异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运用的一大体现。
2.2 社会分化论
又称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该理论是1959年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首先提出,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社会群体性上的差异。这种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在社会群体性上表现地尤为明显。由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主要为高校师生,因此它的受众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等很多方面都相同或相近。他们对于同一讯息会有相像的反应,也会对相同类型的媒体感兴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受众年龄段和职业等较为集中的优势,来寻找其共同兴趣点。例如,针对年轻人在网络娱乐行为上的习惯,台湾大学推出了线上游戏,与实施图书馆利用教育结合起来,很好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如清华大学制作的系列图书馆短剧《爱上图书馆》、台大的《早安,图书馆》等,都是以学生为主角,切合了年轻人的兴趣,来打造图书馆的新形象。
2.3 社会关系论
最早来源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们的选择》,该理论强调群体活动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即群体关系在受众接受信息时产生的重要影响。其认为,受众作为个体,均有不同的生活圈,如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等,他们都和自己生活圈中的人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并受到其制约和影响。所以传播者应该认识到,真正的有效传播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
高校图书馆应该从该理论中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读者也纳入到传播者的范畴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而不是单纯地单向性传播。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开通微博,不仅可以和读者进行更直接的沟通,而且将读者纳入了传播者的范围内,使其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发挥其在团体中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因为传播学与图书馆情报学的互通性,受众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特征、动机、心理需求等等,继而在工作中进行针对性的举措,以达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及推广图书馆自身的作用。当然,受众理论还有很多,一些还不完全成熟,但是无疑值得去关注和研究,并为图书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闫哲.传播学在当代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18-19.
[2] 田赞明.大众传播理论视野下的图书馆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5):25-27.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合作共赢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合作学习也成为中国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也是重要渠道。因此,将合作学习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感受社会实际、适应社会。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改革,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更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1]
一、合作学习可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实现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特点的。大学生是处于成人状态的一个群体,相较低年级的同学而言,大学生具有更好地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他们的思维更为敏锐,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因此,在高校中推广自主学习具有更高的可实践性。就目前的高校教育形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采用合班教学模式,课堂人数过多造成了教育针对性的削弱、教学难以控制的局面,而开展合作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教学问题,营造出更好地教学氛围。使课堂得到充分地利用。[2]
二、合作学习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法
1.脚踏实地与勇于创新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在将合作学习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首先要做到脚踏实地,即教师在完成讲授和传达之后,每个学习小组都必须亲身投入到调查实践中,感悟体会社会调查实践。其次,在推行合作学习模式时更应做到勇于创新,即在老师原有的讲述方法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让合作学习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吸引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当中。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更可以对他们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课内引导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的课程,其教学资源更是具有多种途径的来源。在当今社会现状下,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学生有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这就使学校传授的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仅仅局限于教师一个人获得的知识,所以学校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足够独立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即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式的教学,而非填鸭式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们更应该在课外多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以期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之间的合作会更加深入,在知识的获取程度上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主导与小组互评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一事实适用于各种教育模式,在合作学习更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缺少教师指导会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失去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尽管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整体大局。教师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应起到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成员的积极性是不同的,无法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尽量使成员可以搭配得均衡,同时,成员应对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总结和评价,做到小组互评与教师主导的结合。[3]
三、对合作学习在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际推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仅让学生自由组建合作小组,并在将课题安排下去后就对学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造成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失去原来的应起的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老师的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即教师在学生解决难题时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必要时可以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如社会调查、论文的写作等课外实践活动,必然会遇到资料的查阅和拟定自己的方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严谨的把关,从而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2.确保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
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心理、不同的知识背景以及不同的成长背景,这使得每位学生参与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失去了原本的初衷。成员参与度参差不齐使得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实践活动难以深入地有效开展,无法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分组工作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互评更是不能忽略,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小组内的成员根据成员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对小组内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有重大意义。
四、结语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合作共赢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因此,将合作学习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所以,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制定出一套高效的合作学习方案,并将合作学习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从而提高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促进高效本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8
关键词:计量装置;远程抄表
引言
在新的形势下,南方电网公司对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技术管理手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营销数据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测、实时分析、数据共享,实现营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从而为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减少电网建设投资,推动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及社会双赢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对电力建设有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远程抄表作为电网智能化的基石,它可以实时收集终端用户的电量信息,监控其工作状态,实现有序用电、自动抄表和用电监控,同时为电网企业线损率管理、用电分析、负荷预测、电价评估和营销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际上,在抄表行业中,从传统的手工抄表发展到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今后必将朝着信息化抄表和管理一体化的新的抄表方式方向发展[1-4]。
目前,比较多的抄表方式主要有两种:
(1)人工抄表模式。这是一种挨家挨户的抄表方式,工作量大,对居民用户的影响大,出错率高,因此而容易引起纠纷。相对有些改进的手持红外抄表器,利用红外数据传输用手持仪器对电表进行抄表,虽然减少了出错率也节省了时间,但是仍需要一家一户进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进步。
(2)远程抄表模式。远程抄表系统也称集抄系统,又称自动抄表系统,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电表、水表、燃气表、暖气表等表计仪器的自动化远程抄送和处理的系统。
远程抄表系统不但是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的表现,也是实现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的一种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社会建设的进行,抄表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出现了载波电表远抄系统、无线网络远抄系统和基于广播电视网的远抄系统等功能强大而成本较低的信息化抄表系统。
1远程抄表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远程抄表系统的组成部件有电能计量装置,采集器,集中器,网络和数据中心。
远程抄表的基本方式为:每个电表或者每个电表箱安装一个采集器,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从电表上采集电能量等数据,一个区域内(比如一个小区或者一个台区)所有的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集中到集中器,然后通过一定的网络将数据传送到数据中心(主站平台)。
图1远程抄表系统总体结构图
具体的远程抄表的结构多种多样,主要决定因素是通信信道的选择,包括采集器和集中器之间的底层通信以及集中器和数据中心的网络选择。目前应用较多的有:(1)电力线载波远抄系统、(2)GPRS/CDMA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3)基于Zigbee等短程无线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远程抄表系统、(4)基于广播电视网的远抄系统。还有其它多种方式。
2电能计量装置和采集器
2.1电能计量装置
目前,电能计量装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传统机械式电表。这种电表已很少在新安装项目中使用,但是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保有量。
(2)脉冲式电表。这种电表分为电能测量部件和脉冲部件。这种电表也很少在新安装项目中使用,但是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保有量。
(3)红外接口的电能表。这种电表是电子式电表,测量到的数据保存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通过红外调制信号输出。用手持仪器或者其它对应的红外数传仪器可以与这种电表进行通信,读取数据并可以设置参数。
(4)485通信接口电子式电表。这种表功能强大,数据量丰富,可以实现复费率,可记录波峰波谷。数据接口采用工业级的485接口,稳定可靠,通信数据量大而方便,通用性强。
2.2相对应的采集器
针对以上几种电表以及他们不同的数据接口,采集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对于机械式电表和脉冲式电表,采集器要求要求附加器件多。对不同厂家,机械式电表转盘的转数是不一样,脉冲式电表的电量常数也不同,都需要针对不同厂家的电表而对采集器做相应的调整。目前已基本不用。
(2)红外接口的电表,多用于手持抄表器,在远程自动集抄系统中应用不多。可使用红外通信元件直接读取电表内存储的电量数据。
(3)485接口的电表是全电子式的电表,数据通用性强。485电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子式电能表通信规约,应用范围广。对485电表进行数据采集很简单,只要增加一个485接口即可,而采集器和电表之间的数据接线也只需要一根双绞线。
3 集中器和数据中心(主站平台)
集中器的方式决定于采用的通信方式,包括与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和与数据中心(主站平台)的通信。集中器收集的一个台区的电量数据,大多采用485总线或载波与采集器通信,而与数据中心(主站)通信,采用电话线上网或者专用网线等Internet技术或者GPRS/CDMA等高级无线网络。
数据量的增加和采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都要求数据中心(主站平台)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而要具备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力及与诸如营销业务系统以及银行数据网等其它数据相衔接的功能。数据中心(主站平台)可以与自助缴费系统联网,用电客户可以在自主缴费终端上自行操作缴纳电费,也可通过签约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系统来实现方便快捷地缴费。客户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查看自己的用电状况。
4国内传统远程抄表系统的组网方案:
4.1 RS485总线式抄表方案
系统由主站、集中器、采集终端、电表组成。集中器与采集终端之间采用RS485总线通信方式组建抄表网络,数字采集终端通过RS485总线和电表连接,脉冲采集终端每个脉冲端口只能接一块脉冲表。
由于系统需要铺设通信线路,所以适用于电表集中安装、工程施工方便、容易铺设通信线路的小区,铺设线路费用昂贵。
4.2电力线载波抄表方案
抄表系统由主站、集中器、载波式电能表组成。系统的主站与集中器之间通过GPRS、CDMA等公共无线网络来进行远程通信,集中器与表计之间采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组建抄表网络。
其缺点是由于现场条件下电力线存在有断续的尖峰噪声干扰、负载阻抗随机变化和信号衰减强烈,因此电力线的通信条件非常恶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调试方法,都有可能导致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实时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差异。目前电力线通信技术依然在发展阶段,尚不能保证实时通信,所以系统仅适用那些不需要远程停送电功能、月用电量少、电表特别分散、工程施工难度很大的乡镇、农村地区。
4.3 RS485总线、低功率无线混合抄表方案
系统由主站、无线集中器、无线数字采集终端、RS485电能表组成。系统的主站与集中器之间通过GPRS、CDMA等公共无线网络来进行远程通信,集中器与采集终端间采用短距离无线通信,采集终端和表计之间通过RS485总线方式组建抄表网络。
适用于通信距离比较短,一般为可视距离100m之内,即集中器和采集终端之间最好不要有障碍物,如果有障碍物的话,可以通过设置中继来处理,最多可设置4级中继。
4.4 RS485总线、低压电力线载波混合抄表方案
系统由主站、集中器、载波采集终端、电能表组成。系统的主站与集中器之间通过GPRS、CDMA等公共无线网络来进行远程通信,集中器与采集终端之间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采集终端和表计之间RS485总线方式组建抄表网络。
多适用于由于现场条件下电力线存在有断续的尖峰噪声干扰、负载阻抗随机变化和信号衰减强烈,因此电力线的通信条件非常恶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调试方法,都有可能导致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实时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差异。目前电力线通讯技术依然在发展阶段,尚不能保证实时通信,所以系统适用那些不需要远程停送电功能、月用电量少、电表特别分散、工程施工难度很大的乡镇、农村地区。
5 基于广播电视网(CATV)远程抄表系统
基于广播电视网的宽带低压集中抄表系统,由主站平台、通讯信道、智能用电管理终端、RS485接口电能表、智能继电器五个部分构成。主站平台,是实现低压集中抄表业务功能,存储客户数据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通讯信道,是广电网络公司提供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和主站服务平台通讯的链路。智能用电管理终端,是联系主站平台与RS485电表、智能继电器的通讯设备和控制设备。RS485接口电表,是指带有RS485通讯接口的普通低压电表。智能继电器,是指带有RS485接口的可控继电器。
比较以前的传统集抄方式主要凸显以下几点:
5.1解决低压集抄抄表效率低的问题。原低压集抄技术,由于GPRS信号不稳定、低压线路信号干扰、485线路通讯传输距离近等原因,抄表数据不是产生丢包、漏包的现象就是产生误抄的现象,无法100%一次性抄到到所有的低压用户。通过CATV网络安全可靠的信道通讯,使抄表率达到100%。
5.2解决了低压集抄抄表覆盖率的问题,目前广电网络已经覆盖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九,覆盖面广,使低压集抄系统能适应城市居民社区、公变台区用户、农村用户等各种用电环境,从而使扩大低压集抄范围到100%成为可能。
5.3通过以后系统的升级可以利用现行的CATV网络通道,实现OSD信息的。解决人工送单、人工停复电催费的服务模式。通过OSD信息系统的项目实现,使全面取消人工送单成为可能。
双向信息互动集抄组网方式与传统组网方式的比较
传统集抄方式 组网模式 传输信道 传输距离 通讯效果 拓展性
总线模式 RS485 1000m 100% 无
无线模式 GPRS 800m 90% 无
电力载波 电力线 1000m 100% 无
基于CATV集抄方式 RS485+RF 有线电视网 大于1000M 100% 可拓展OSD信息功能、双向信息互动、交费等
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组网方式不是传输效率低就是成本费用高,而CATV智能用电管理终端采用RS485+RF无线传输信号,使整个系统即具备了RS485传输稳定、准确的优点,又具备了本地无线(免布线)的优点。而且远程连接主站采用有线电视网的传输,可以大大节省传输线路的费用。同时既弥补了传统无线传输距离短的缺点,又解决了传统依靠电力载波传输数据丢包严重的缺点。
6总结
远程抄表系统要达到可靠、准确运行的要求,必须解决其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而要真正解决准确性及可靠性问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式转轮电能表和以脉冲信号累计为计量方式的抄表方式。485总线作为工业级的串行总线,以其稳定可靠的工作性能和通用性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85接口的智能电能表也正在大量地被采用,将是今后电能表的发展方向。
对于数据传输,基于CATV网络的双向信息互动集抄的推广,将能够弥补我国现有几种传统集抄系统普遍存在的传输距离短、漏抄、误抄、数据丢包、数据错误等缺点。实现低压远程集抄系统突破性进展。系统采用有线电视网连接到主站,由于有线电视网均已经覆盖小区及各家各户,所以不需要额外的布线费用,即可实现远程抄表的功能。
在市区集中居民小区及街道集中区域,由于绝大部分已实现CATV广电网络的全覆盖,应优先考虑建设基于CATV的双向互动集抄系统,可以485总线等远传抄表方式作为补充.
对市区公变台区,当具有有线网络的地方应首选用有线网络传输的集抄方式,没有线网络地方的可选用载波通讯的集中抄表方式。
对远郊农网区域,应首先考虑无线通讯技术或电力载波技术。
参考文献:
[1]陈赤培.电能量计量表计应用和发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22(4):55-57.
[2]吴在军,王铮,胡敏强.集中抄表装置及其通信系统的研究[J].电网技术,2002,26(2):44-48.
摘 要:本文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提出ABRC理论,同时将ABRC理论应用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通过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ABRC理论在处理“问题学生”中得应用。
关键词:ABC理论;ABRC理论;重整认知;德育工作;应用
1 ABC理论的简介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长期实践中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 )的重要组成部分。A 代表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 beliefs)代表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包括不合理信念B1和合理信念B2),C ( consequences)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包括错误的反应C1和正确的反应C2)。
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从而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1]。
2 ABC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演变
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重整他们的认知,改变“问题学生”对诱发事件的态度与信念(B) , 变非理性的信念为理性的信念, 椭“问题学生”对该问题产生不同的、更积极的看法和信念,让失衡的心理重新恢复平衡,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2]。即ABRC理论,R为重整认知(Reforming of cognition)。如图所示:
3 ABRC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3.1 ABRC理论与学生厌学
大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帮助厌学学生走出谷底,培养他们热爱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
在应用ABRC理论处理学生厌学问题时,A是厌学情绪,B在这里有很多可能,比如:学习方法不合理,认为读书无用,家庭因素,自我定位超越现实能力等,C是学习没有动力,成绩不理想。以读书无用论为例,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事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大学生就业现状,还是因为亲朋好友的错误认识,亦或是因为看到社会的残酷性。在众多因为读书无用论而造成的厌学中以大学生就业现状为主,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是要让当事人明白他的学习没有动力,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不是厌学,而是因为看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而消极学习。如果继续下去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糟,而如果通过努力,通过改变观念,依然可以迎刃而生,获得好成绩和好工作。
当当事人领悟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接下来就是试图引导当事人认识目前的就业现状的具体原因是因为企业更多的重视一个人的能力,而大学教育在于授人于渔,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以技能的培训,教会大家的是知识的迁移。而如果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今后进入社会就更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目前就业竞争剧烈的社会,能力尤为重要,不学习,何谈能力的提升。通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当事人的成绩进行一些测试,如果没有进步,那么需要继续分析原因,如果有进步,那正好是对当事人继续努力的一种鼓励。
3.2 ABRC理论与大学生恋爱挫折
大学生谈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们的恋爱却是极不稳定的,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分手,也会因此让一些对恋爱痴迷的人做出错误的决定。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初恋学生的恋爱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及时或者不合理,必然会造成严重问题。
应用ABRC理论处理大学生恋爱挫折,最主要的是找准B的因素。如:一对恋人相恋数年,女孩对男孩很好,但有一天女孩看到男孩和另一个女孩经常走在一起。于是女孩就开始怀疑,猜测,甚至跟踪男孩。尽管男孩一再解释,也很少和那个女孩走一起,但女孩始终无法接受,经常和男孩吵架,男孩也因此开始疏远女孩,这样女孩更加生气,认为男孩已经不再喜欢自己。女孩认为自己为男孩付出了那么多,男孩不应该这样对自己,于是多次以死威胁男孩。
在这个案例里面A是指女孩看见自己的男友和另一女孩走在一起,B指得是女孩认为自己为男孩付出了很多,而男孩却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C指的是女孩子不听男孩的解释,猜测,跟踪男孩,甚至和男孩经常吵架,造成男孩疏远女孩。分清ABC对应因素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开始着手重整认知的过程了,案例中女孩认为爱情就是付出与收获应该对等,总觉得自己对男孩付出要多,那么男孩就应该只专注于自己一个人。在进行修通之前,我们先要让女孩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只会让男孩更加疏远自己,只有改变认知,重新建立对男孩的信任,才能让男孩回来,而不是以死来威胁男孩。在修通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帮助女孩认识到爱情是需要相互信任的,通知认识到爱情不是付出越多就能收获越多的。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反问法,比如:你觉得只有你才是真心付出的吗?你就那么肯定你男朋友在追求那个女孩子嘛?你觉得你这样和他吵架,甚至用“死”这种方法来威胁他,就能留住这份感情吗?
3.3 ABRC理论与大学生网瘾
大学生网游成瘾,甚至影响学业,这是众多大学司空见惯的事情。经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1)生活学习没有目标,(2)自我安全感欠缺,(3)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4)现实社会不能满足其需求,(5)自控能力不足,易受外界干扰等。下面以自控能力不足,易受外界干扰为例应用ABRC理论来分析。
例如: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考入一所名牌大学的定向生,进大学后,该生没有了像初高中那样的升学压力了,因为是定向生,工作也不愁了。于是在大一他便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在室友的鼓动下,该生开始学习网络游戏,起初还没什么,学习也没受到影响。虽然老师经常告诉他们在大学不要沉迷网络,一旦上瘾,很难自拔。但该生却认为“玩游戏无害”,“玩游戏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最好方法”,“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大二下期,该生已经完全陷入了网游,每天蹲在宿舍玩游戏,也很少参加课余活动,甚至开始旷课,成绩也一落千丈。
在上面这个案例里面,A指代的是网络游戏,B指代的是“玩游戏无害”,“玩游戏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最好办法”的认识,C指代的是开始旷课,成绩一落千丈。R的任务则是要帮助该生认识到大学时代应该用更多时间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和交往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而不是用玩游戏来打发所谓无聊的时间,同时也要认识到玩游戏是有害的。
首先,引导他们对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降,人际关系淡薄有所认识,改变已形成的信念,如“玩游戏无害”,“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等,让其充分认识到成瘾后的严重影响;其次,让当事人进行自我辩论,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如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等,在网瘾复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和失败感作斗争,从感情上战胜自己,痛下戒除网瘾的决心。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可以帮助该生多参加一些社团,学生会的活动,以及建议该生考研等。
4 总结
ABC理论在高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关键环节在于找到正确的不合理信念,激励当事人主动配合老师的引导。通过重整认知形成合理信念,帮助问题学生走出阴影,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Yang Fei;Zou Liling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 650217,China)
摘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往往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叛逆,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更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负面心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学生不断管理、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取得成功。本文具体介绍了几个基本的管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major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generation after 90s". They are often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family dependent and rebellious, their pushfulness is more than tenacity, so they are easy to appear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psychology. The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use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to manage, encourage and support students, so that make them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and get success.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basic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work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管理学理论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unselor;manag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81-01
0引言
2009年9月,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大一新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追求独立、张扬个性,但常常又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叛逆,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90后”似乎成为一个矛盾体,因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一些新情况出现了,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淡点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1破窗理论――要坚持防微杜渐,营造良好氛围
“破窗理论”是指一栋房子如果有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一段时间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1.1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表现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等方面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体现着。笔者所在的学校存在“五一”、“十一”长假前夕,学生请假或者旷课提前回家的现象。开始,只是个别学生旷课提前回家,如果学校不及时制定相关的校纪校规,并行之有效的严格执行,那么会有越来越的学生进行效仿,出现大批逃课的现象,对学风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其实,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通过“破窗理论”来解释。正是最先逃课提前回家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教育,后面的学生看到既然已经有人请假或者逃课提前回家,我也可以效法,从而形成大面积逃课现象的发生。
1.2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工作中,应该随时去发现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身上违反制度的第一次行为,随时去发现第一个违反制度的党员干部,并给予必要的提醒、教育或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修好这“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窗户”,防止“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2“木桶理论”――取长补短,提高整体素质
2.1 “木桶理论”概述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中指出:由多块木板组成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1]。
2.2 “木桶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整体水平想象成一只口沿参差不齐的木桶。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的学生群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不仅应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并且着眼点应放在“短板”上,但同时对“长板”也不能放松。
2.3 “木桶理论”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对于辅导员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有生命力的木块,要真诚的去热爱每一个学生。而在学生管理中则要遵循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学生管理建制上,要健全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能,以求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民主自治的作用。在学生个人成长上,要真诚的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文化管理上,通过各类活动为承载促进个人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团结,逐步形成每个班级的班级意识,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或者参与魅力班级评选活动,增进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3罗森塔尔效应――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3.1 “罗森塔尔效应”的解读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而得出的著名理论。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就是一种暗含期待的教育效应。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深沉的情感体验,其中也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等等内在的复杂心理体验。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情感反映为一种独特的深情。它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嗓音、手势等各种暗示方式,间接、含蓄而快速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振作起来。
3.2 “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从日常工作来看,目前的“90后”存在很负面心理,如焦虑、自负等。新生与即将毕业的学生会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和新生接触的前期,要用温暖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提高自信心,可利用班会和班级活动的机会促使高职生回顾自己高考以来的日子,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能站在一个客观角度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在接下去的大学生活中尽快适应。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个性气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性就越强。这并不是一味夸大学生的优点,忽略学生的缺点。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充满信心。让他们逐渐重新接纳自己,消除不必要的孤僻自卑,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培养起真正的自信,从而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才干。“90后”大学生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各种理论学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水平,以适应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顺海.短板[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关键词:360度考评法;辅导员;班级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26-02
班级是学校教学、管理、育人的基础构成组织。学生要在这个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风貌。好的环境能够激励人,可以改造人。因此这个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它来源于辅导员坚持不懈的做好班级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班级的建设。为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辅导员团队,有效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本文试论述将360度考评法引入到高校辅导员对班级管理工作中。
1 360度考评法的内涵及主要优缺点
360度考评也称为全方位的绩效考评,就是向所有了解被考评者工作的有关人员,例如被考评者的上级、下级、同事、专家、服务对象以及被考评者本人等,征求意见或让他们直接量化打分,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定被考核者绩效,再通过相关程序向被考评者提供反馈信息,从而达到帮助被考评者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的考评方法。它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
360度考评是现代主流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式的一种,自20世纪90年代后,已代替目标管理考评法而受到世界各大顶级跨国公司的青睐。这种评价模式的突出优点有:(1)多维度的评价以及广泛征求意见,使结果更为公正、客观、准确、可信;(2)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被考核者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激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不足;(3)帮助管理者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果,发现和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4)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考核问卷等环节的设计,引导被考核者了解工作特点和要求,思考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传达上级领导的工作思路;(5)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反馈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对被考核者开展培训和奖惩工作提供依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这种评价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1)由于评价参照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只关注一般特质,而不是特定工作行为;(2)评价者只能从一个角度观察到被考评者的工作行为,易以偏概全;(3)由于存在多个考评主体,评价的程序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4)在实施360度反馈过程中,如果培训和运作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士气; (5)因为多维考评主体的评分切均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被考评者的沟通能力就成了极其重要的指标。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往往会得高分。
2 360度考评法在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对辅导员班级管理的考评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360度考评。
第一维度――班级学生。班级学生是辅导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因而对辅导员班级管理的考评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最重要的考核维度是学生。学生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班级的认可度和归属感,考核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班级的特色和亮点,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应遵循因材施教,注重特色和亮点的培养。三是反思和总结。辅导员要注重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反思,以便促进整体的发展。
第二维度――所在院系领导意见。院系领导可以从直接主管领导的角度,结合班级发展的整体情况,对其做出评价。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基础建设,着重看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上工作态度和绩效;二是班级整体发展,评价整个班集体在学风学纪建设、班级党团建设、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最终,院系领导通过综合评价,给出院系评价等等。
第三维度――同事评价。辅导员班级管理的考评的第三个维度是学工组其他辅导员的评价。是为了弥补上级领导和自己评价的不足,充分吸纳评价信息,确保考评的客观和全面。二是为了促进辅导员了解彼此的工作,促进工作交流,形成良性竞争。
在综合以上“360度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学校学工部结合平时掌握的关于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情况,给出评价。最后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学工部、组织部、人事处、学联、团委一起对辅导员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
3 将360度考评法引入到对辅导员班级管理考评的几点启示
将兼具科学性和客观性的360度考评法引入到对辅导员班级管理的考评当中,有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科学化、专业化,是促进辅导员不断自我完善和进步的重要举措。
3.1 充分认识将360度考评法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的意义
考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核心环节。考核在组织耳标实现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工作分析基础上设定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引导组织成员向着明确的目标方向努力,并且能够为人员培训和奖惩措施的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组织成员不断改进与提高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保证组织管理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有效激励广大辅导员工作热情,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规范他们的工作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构建顺畅的辅导员准入一退出机制,引优去劣,提升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3.2 选取适当的考评方法
“没有完美的技术,也没有糟糕的绩效评价方法”。考评办法的优劣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一种考评方法是否合适,关键要看它与工作的相关性、适应性,考评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至少要考虑)带来的成本。对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考核办法要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和岗位性质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为了达到预期的考核效果,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相互配合进行考评。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长期以来,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指标缺乏操作性,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各有利弊,在考核中应综合二者优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3.3 有效利用考核结果
经过几重维度所得出的考核结果不单是对辅导员班级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更是激励辅导员更好地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高度重视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准确反映出班级内群体特点和个体特征,以此为切入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要把考核与奖惩制度挂钩,辅导员向班级内成员明确指出其优缺点,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更好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促使班级内成员不断进步。同时,以考核结果为基础建立班级内部数据库,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保持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发挥考评结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