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轻工业特点范文

轻工业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轻工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轻工业特点

第1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功能特点

中图分类号:P7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本着“结构转型、创新城市”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在发展和壮大本地煤炭产业的同事,积极引进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将大路新区打造成国家级煤基清洁能源转化工业园区。

大路新区“一区两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准旗政府借中海油煤制气项目进入的契机,提出在现有的两基地的基础上,新打造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区。三个产业基地合并为“五个一体化”的国内一流煤化工基地。

1、该项目为煤制气产业园区,其规模及产量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最大煤制气项目,也是全世界煤制气项目中年产量最大的项目为年产40亿方的大唐国际克什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而新规划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区的年产量达到了200亿方,其中中海油集团一个煤制气项目年产量就达到40亿方,其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用地规模上看,为国内最大的煤制气产业园区,其研究范围涉及2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包括竖向、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绿化景观、管线综合。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能源示范基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成果具有代表性。

2、规划理念超前,提出“五个一体化”的创新理念

现状两个产业基地相互独立,关联性差。新产业基地的建设利用“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将三个基地变为整体,代表了我国园区建设与世界接轨的先进性。这五个一体化分别为:

1)产品项目一体化,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特点,形成化工项目链

2)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网络

3)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廊、管网、仓库、铁路、道路等,形成整体物流运输系统

4)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渣、废气。并对各个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相应指标。

5)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园区提供一站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建立了全新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规根据不同用地的特点与控制目标,提出分别按照工业、仓储、其他用地进行指标分类,采用不同的指标控制标准,突破了目前控规采用的单一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国家对工业项目与非工业项目的控制目标已有分化,规划根据工业项目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非对容量的控制,对现有指标体系加以调整。同时工业项目、仓储物流的特点突出,在多个指标上差异巨大,本规划指标控制上采用区间值、控制下限、上线多种形式来分别加以引导。新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整个产业区的合理建设。

4、涉及内容繁多、复杂,成果综合性强,对未来我国同类园区建设有指导意义

由于本规划为煤制气产业区的规划,产业工艺流程、物流运输(公路、铁路及皮带运输的相互关系)、能源供给的特殊要求、渣料运输与处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保护都是这个规划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各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前提下,统一布局,综合考虑,集约用地,尽可能的节省工程投资。本规划有很强的综合性,处理并解决了煤制气整个流程的各个问题,其规划的编制与园区建设对将来我国同类园区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现状分析全面、论证合理。与现状条件衔接紧密

规划范围内现状地形复杂、周边环境复杂、公路穿越、地块支离破碎难以利用、原有两工业基地已经实施难以衔接、上位规划在修编中、和物流关系密切的铁路在设计中,项目外部不确定因素给设计带来很大困难。

项目综合分析周边条件、地形地貌、已实施产业基地的工业项目规模、产品、能源供给等条件,提出产业区项目、规模、循环经济模式、物流组织、成品输送、能源供给、废物处理等具体方案。

6、设计成果可操作性强,对下一步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通过现场调研,设计完善了区域的规划方案,对下一步具体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设计对市政能源的接入点、接出点以及管网走向进行了详有力的论述,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述充分,能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工程设计。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2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一、1—7月轻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产值略有回落

2012年1—7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7813.6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半年减少0.5个百分点;7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4794.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6月回落2.2个百分点。

(二)出口快速反弹

据海关统计,2012年1—6月,轻工累计出口额232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6%,比1—5月提高1.34个百分点。出口额排名前11位的轻工行业,除农副食品加工外,增速都比1—5月有所提升。

2012年6月,轻工月度出口额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5月轻工出口额出现快速反弹,6月轻工出口额及增速虽出现一定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轻工产品出口不会长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轻工出口走势必将有所波动。随着下半年出口额基数的提高,增速适度的回落仍属于正常。

2012年1—6月,轻工业累计外贸顺差17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6%,是全国贸易顺差总额(689.1亿美元)的2.55倍。

(三)利润增速趋稳

2012年1—6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80875.9亿元,同比增长16.3%;累计利税总额6876.3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实现利润4486.7亿元,同比增长16.6%。2012年1—6月,轻工业效益指标继续回落。

轻工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综合成本上升和库存压力较大,而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产品销售价格难以提升。在企业运行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增长已经从2011年末的9.4%下滑到当前的1.0%。

(四)格局分化明显

轻工业具有行业门类众多、产品涉及领域广泛、企业数量庞大的特点,轻工各行业表现有所差异,行业结构存在互补。

1、食品等刚性需求行业引领发展

2012年1—7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酿酒、软饮料等刚性需求行业合计占到轻工业总产值的44.4%,增长速度也处于领先地位,家电、造纸、五金等行业产值增幅相对较小。行业表现出现分化。

2、中部地区保持高速发展

轻工业区域表现也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在轻工总产值中占比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在轻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在发展速度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1—7月,中部的安徽、河南等省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20%。

二、当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居高不下

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已经逐渐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常态化,虽然近期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的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下行,但与去年相比,轻工业的综合成本仍居高不下。

目前融资难、融资成本加大是削弱企业运营活力的主要问题。国家已经关注并着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1—6月,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的负债、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的增长都显现趋缓态势,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增长仍高于大型企业。

(二)库存压力较大

去年上半年轻工产品消费需求强劲,部分企业对市场走势判断过于乐观,保持了大量的生产。然而进入2012年,受国际形势影响,旺季并未如期而至,且淡季表现更淡,使得行业库存大幅增加。2012年1—6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4.3%,钟表、工美、缝纫机械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20%以上,并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目前,随着规模以上轻工企业生产增长速度的减慢,库存增长也有所趋缓。但较大的库存总量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全年走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一)全年走势预测

2012年,轻工业将在调整中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在政策稳定的前提下,预计2012年轻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将达到15%—17%,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以上。

受复杂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预计2012年轻工行业出口额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速与2011年相比将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全年同比增幅为10%—15%。

2012年轻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利润增速回落不可避免,预计全年轻工业利润总额增长在13%—15%,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仍将保持低位运行,预计全年的销售利润率将在5%左右。

(二)政策建议

1、加快实施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负

(1)恢复造纸等行业再生资源税退税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以废纸、啤酒瓶再生资源税退税政策的取消,企业利用再生资源支出迅速扩大,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调整白酒消费“从量税”计征办法,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国家对白酒消费税执行从量税计征办法,对百姓消费量较大的低档白酒带来重大影响,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白酒产业高端化、奢侈化趋势明显。

(3)加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建议对农副产品加工、皮革、文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当减税。

轻工行业反哺农业,解决就业能力显著,建议对该类型行业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尤其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相比于工业企业,农产品企业多承担了4个百分点的增值税税负,建议尽快调整。

(4)暂缓废旧家电回收基金征收,适当降低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的征收标准,支持正规家电企业进入回收行业

随着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的开征,家电企业在微利环境和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形势下,遭遇新一轮成本抬升,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价格传导,企业生产经营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3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年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第4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12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12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12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第5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疆;工业结构;环境;灰色关联度;工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30-03

工业结构是指工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并建立起来的各个工业部门彼此之间和工业部门内部行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1]。工业结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各地区又有自己的社会经济特点,只有将工业结构调整问题放到区域背景条件下,具体分析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方向,才能对工业结构调整提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案设想。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环境面临新的挑战。新疆工业“三废”污染的日益加剧,严峻地制约着其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新疆工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为新疆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指导。

近年来,一些学者进行了工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其中,定量分析有:于法稳、刘永涛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重庆工业结构、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灰色关联树[2];关南也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青岛地区主导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状态及不同工业行业产出对各类资源投入的反应程度[3]。定性分析有:陈传明从理论上进行了闽江流域工业结构和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分析[4];赵海霞、曲福田、诸培新通过对江苏的实证分析,描述了工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机理[5];李金香应用大量统计数据定性说明了宁夏工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6]。个别学者还从行业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笔者也从行业角度将新疆工业划分为采掘业、原料工业、制造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其他工业六大行业,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调整工业结构、加强“三废”防治、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新疆基本状况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四面远离海洋,不仅交通不便,难以开发,区间合作和产业体系都相对封闭。因受大气环流条件的限制,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降水稀少,气候变化剧烈,但日照充足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干旱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是有限的绿洲,从而形成了新疆的绿洲经济系统。在此种经济系统下,环境相对脆弱,一经破坏则无法恢复,而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对新疆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

二、新疆工业结构变动状况

研究工业结构首先需要对工业部门进行划分。笔者将新疆39个工业行业分成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有采掘业、原料工业、制造业;轻工业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其他工业。在整合过程中,由于新疆缺失大量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数据,所以将其舍去,未纳入研究范围。本文使用的数据均以当年价格水平计算。

新疆工业产值由1995的219.0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 405.11亿元,增加了6倍多,工业产值比重也由1996年的26.9%增长到2007年的39.9%,说明新疆工业取得了相当重大的发展。但其1995到200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942,而全国同期为1.926,六大行业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也都比全国低得多,由此说明新疆工业较全国水平发展还很缓慢。新疆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新疆的工业发展还有望有更大的突破,赶上全国水平,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指导新疆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由图1可知,2002年后,工业增长迅速,各行业产值有所增加,但行业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料工业在2001年大幅赶超采掘业成为第一大行业,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制造业虽产值在增加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其他工业产值和所占比例变动不大,新疆逐渐形成了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结构。全国相较新疆,采掘业比重较低,而原料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却很大,说明加工技术新疆较全国落后,且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全疆工业中的重点行业相当突出。从1995到2007年,采掘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一直是主要行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占采掘业产值比例高达80%以上。在原料工业中,各个行业产值都较大,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一直持续第一,且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8%增长到2007年的50%,产值从1995年到2007年增加了将近19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虽比重逐年下降,但在轻工业中所占比例仍在80%以上。在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结构基础上,又突显出采掘业下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原料工业下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说明新疆经济较为封闭,这二者中前者为后者的前提,这与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是相对应的。新疆的工业核心是能源资源开采业和以相关能源资源为基础的原料工业。新疆工业中各行业的资源依赖度很大,发展极不均衡。

三、新疆环境污染状况

为反应环境污染状况,本文选用了六个基本指标来表示,分别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方便显示其变动情况,特将各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处理,从而将口径不同的六大指标数据同时反应在一个趋势图中。其变动状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各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动较大。工业烟尘排放量在2000年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的23.3万吨下降到了2000年的8.4万吨,在2000年后不断上升直到2007年达到20.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在2002年达到最小后逐渐上升,它们均变动较剧烈;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动平缓,上升幅度较小。总的来说,工业的发展使污染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说明环境污染不断严重,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适当调整工业结构,可使环境污染速度变慢。

四、工业各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

受到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的限制,为反应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灰色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态势一致性高,则两者的灰色关联度大;反之,灰色关联度就小。

(二)数据分析

由于灰色关联度只有正值,灰色关联度分析无法反应两因素之间的关联方向问题,所以本文先计算了各工业行业对污染指标的相关系数,确定了关联方向,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关联度。将1995―2007年的13个灰色关联度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不同行业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污染关联度。

计算的相关系数显示,六大行业与六大污染物指标的相关系数中除其他工业与烟尘呈负相关外,其余全为正相关;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与采掘业相关系数最大;工业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原料工业相关系数最大。由此可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对环境影响大。各行业对各污染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如表1所示。

要想知道不同行业对环境的综合污染关联度,需要对上述不同污染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加权平均,即某行业污染关联度乘以各污染物权重,我们不知道废水、废气或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无法确定其权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此作如下假定:各污染物权重是由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决定的,我们将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各污染物对人的危害程度,并认为各种污染物都对人产生影响,且危害一样。于是假定六种污染物的权重均为1,从而得到了各行业对环境的综合污染关联度。采掘业、原料工业、制造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其他工业的综合关联度为0.558、0.554、0.627、0.582、0.67、0.381。

由表1可知,其他工业对废水排放量的关联度是最大的,因为其下只有一个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此行业极易造成对水的污染;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对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关联度是最大的,其综合污染关联度也最大,这与相关系数反应情况不同,主要是因为其下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都易产生废水、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弃物等,以印刷业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新疆农业对塑料制品需求大而引起的污染;制造业,在制造各种设备和器械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还容易形成各种固废物,采掘业和原料工业用到制造业的机械,有一个间接作用在里面。从综合污染关联度看,除其他工业外,五大行业的综合污染关联度都大于0.5,且很接近,可知新疆工业发展必然会对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影响。因为各行业污染有强有弱,通过合理调整工业各行业的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污染程度。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工业的发展不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新疆工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环境污染各指标呈上升趋势。今后应特别注意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下各行业的限制和调节。新疆这种以采掘业、原料工业为核心,制造业不发达的工业结构,不仅对资源有太大的依赖度,还对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对新疆工业结构进行大力调节。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

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工业三废造成的。工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节省能源,减少排放,防止各污染指标超标。政府应对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制定正确合理的制度进行监督和控制,将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

影响新疆环境污染的因素中,工业结构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根据新疆的资源情况、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诸项因素,确定新疆工业发展的合理结构。

新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要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采掘业与原料工业,同时应特别注意,这类两大工业行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为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应促进新疆工业结构往多元化发展。发展新能源行业,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由以煤炭、石油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调整工业行业产品结构,将发展低能耗、节水型工业作为重点,控制能源消费增长,做到优劣互补,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在节能、节水技术和降低污染方面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调整工业结构是一个相当长的动态过程,目前,在企业的发展中应强调环境保护与其短期生产行为相矛盾。公众自发地认识到工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并自觉地保护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社会各方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家和政府决策者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9.

[2] 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3).

[3] 关南.青岛工业与资源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

[4] 陈传明.闽江流域工业结构与布局对环境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0,(3).

[5] 赵海霞,曲福田,诸培新.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

[6] 李金香.宁夏工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6,(4).

[7] 吴一丁,毛克贞.新疆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41-44,112-124.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the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LIAO Rong-jing,LIU Ke

(Graduate student college,Xinjiang university,Wulumuqi 830046,China)

第6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目前,装饰企业超过4万家,遍布全国,年装饰工程量突破1500亿元,它所创造的价值已跃居轻工40多个行业前列,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据国家轻工业局预测,今后两三年,国内室内装饰年工程量将从现在的1500亿元猛增至3000亿左右。其中,家庭装饰约占一半。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总趋势看,今后不仅大型室内装饰将有很大发展,而且,围绕“住”和“家”的消费潜力巨大,家庭装饰将是一个具有更大发展空间不可忽视的大市场。

室内装饰成消费热点,饰材市场也将热闹起来,同时,业内专家认为装饰装修市场在新世纪将呈现以下新特点:

木质地板,日新月异。木质地板将持续升温且升级换代,日新月异。强化复合地板便于组装,施工简便,取材于人工速生林,市场前景看好。欧洲生产的具有良好回弹性能的软木地板已进入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市场,并将由此形成装饰装修消费新时尚。

卫生洁具,再上档次。电脑坐便器、自动冲洗器等卫生洁具及新型防潮器、通风换气系统将取代传统卫生用具。

另外玻璃的品种也将呈现多样化,如调温玻璃、折光玻璃、变色玻璃、自净玻璃将会面世。

第7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1960年天津大学计时与精密仪器系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上海手表厂,主管产品设计。上海SS1A型手表总体设计者。

《GB4033机械手表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钟表生产手册(手表装配与质量检测)》撰写者。

曾考察瑞士与日本钟表工业,负责引进石英电子手表步进电机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是中日石英表三年专利谈判团首席代表。

现任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钟表专业组常务副组长。

摄于50年代的一张照片,首次公开披露。照片左起第一人是上海手表厂第一任厂长刘思仁,中为来华指导的德国友人维希德先生,右为袁建萍,时任上海手表厂党总支书记。维希德先生是上海手表厂建厂以后来厂指导的第一位国外友人。

创建发展之路

1955年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部分钟表店和钟厂的能工巧匠共58人开始制造手表国产样机。通过评议方式,选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为样表,在对样机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作周密分工,分散进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胜利完成国产手表样机试制任务。第一次造出了18只细马长三针手表,向建国六周年献礼。随即上海手表厂筹备处成立,于1958年正式创建上海手表厂,定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上海手表厂通过走先造表后建厂的探索性道路,起步伊始就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运用“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创业工作,手表从试制到投产先后经历了探索,学习,钻研,革新,到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于1958年投入大量生产。

上海手表厂从筹办到建成国内最大手表厂的过程,一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建厂初期找厂址,建厂房是一项耗时长花钱多的项目,上海手表厂本着哪里有现成房子可用就到那里落脚创业。因此上海手表厂随着规摸不断壮大就不停地搬迁。先在河南路“五洲大楼”办公室和江阴路试制工场,后搬迁到延安西路716号,第二次搬迁到高安路19号,1960年搬迁到现址榆林路200号。以后上海手表厂规模不断扩大,又拓展了霍山路厂区和惠民路厂区,后来将表壳、表盘车间创建为独立配套厂,以后又拓展外协厂以及直属厂、如七表厂、前进厂、南汇厂、青浦厂等等。在鼎盛时期,上海手表厂本部员工有6000多人,加上专属配套厂,协作厂等共有企业员工16000多人。

1959年在高安路19号期间,上海手表厂曾经得到苏联钟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使上海手表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模具、刀具、表具、量具、凸轮等工装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接近同期苏联手表企业的水平,上海手表厂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和提高,已为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手表厂的机械手表表机达到大量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号: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中SSIA型机械手表的设计创新、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健步走向昌盛时期。该时期手表厂拥有大量的工具制造设备,以及夹板生产,轮轴生产,轮片生产,擒纵调速机构生产,杆簧生产设备,和手表装配用的自动化检测调整仪器。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自己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钻石刀具,精密小孔修整模具,小模数滚刀和纵切自动车的高精度凸轮以及各种专用检测量具,从而保证了手表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全国有许多手表厂纷纷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厂学习或索取技术资料,为中国手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轻工业局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上海手表厂开办了轻工业专科技术学校手表制造专业,并陆续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培养班,以后又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摸的技工学校。培养了生产发展急需的大量技术后备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进一步扩大手表生产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70年代上海SSIA型手表提高了手表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鼓雄心,立壮志,提出了赶超瑞士“大罗马”手表的口号。

由于的原因,上海手表厂党政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受到冲击与流失,生产技术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上表厂广大技术干部与工人群众坚持以生产技术为第一要务,克服生产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年产手表突破了700万只大关,继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九十年代后,国际电子手表工业迅猛发展,强烈冲击了国内钟表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准备和应变能力,上海手表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坚信上海手表厂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造表工业的空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鼓舞下,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上海手表厂产量累计达过亿只,税收50多亿元,上缴利税是国家投入的一百多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主要产品

A581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手表,表机外径25.6mm,摆频18000次/小时,摆轮上装有14颗调整螺钉,A581型机械手表走时质量与瑞士SELCA原型手表相同,走时日差小于一分钟,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表壳有半钢和全钢两种款式,表壳密闭性能有密封和防水二种,表盘款式变化较多。

A581型手表初期产品使用“和平”和“东方红”牌,1958年改为“上海”牌手表,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基本结束生产。在1959年1966年生产期间,由于生产发展和增加外观方面的花色品种需要,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尚有较多的派生型号和货号,如A592、A623(A623a)、A631、A657、A661等等。

SSIA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SIA型表机是在原上海A581型手表的基础上,于1964年1966年期间重新改进设计的一款表机,改进设计的包括擒纵调速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并且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夹板造型,简化了夹板定位结构,是国内最早开始改进设计的防震表机品种,定型号为SSIA型,以后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SSIA型表机结构比较先进合理,可靠性比较高,加工工艺性能比较好,尤其是夹板加工和摆轮加工工艺性大大改善,装配工艺非常好,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比原A581型表机提高四分之一,走时精度提高约一倍,SSIA型表机与原A581型机心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有利于顺利转产。

SSIA型表机在走时精度和三防性能上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机械手表标准,日差、位差、等时差小于30秒/日,可以连续走时40小时以上。

SSIA型表机自1966年投产以后,上海牌手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显示了这款由国内自主设计并且大量投产的机械表机的蓬勃的生命力。SSIA型表机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2万只,1967年生产了160多万只,全国先后有近二十个企业生产过SSIA型表机。上海SSIA型机械手表生产延续至1975年。以后按照轻工业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手表厂开始转为生产由轻工业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的ZSH型表机。

ZSH型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ZSH型基础表机由轻工业部手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于1971年10月完成设计,1974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组织统一生产。该型表机适宜于男表生产,具有自动、单历、双历等附加装置的设计,设计布局进一步优化,ZSH型表机厚度较薄,摆频为21600次/小时,表机具有防震与防磁性能。上海手表厂生产的ZSH型统一表机,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奖,并组织生产了“春蕾”牌机械手表以供出口。

A641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A641型表机是上海手表厂于1964年开始组织设计的高档薄型手表,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限,A641型表机设计完成以后,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中国人民总参二部要求组织研制和生产具有防磁以及防200米水深的潜水型手表,并且要求手表具有日历和自动功能。因此上海手表厂采用A641机型(以后定编型号为SS2D型)研制和生产了军用潜水表(代号114)。这款手表以后有部分供应给部队师团级以上军官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军官”表。该型手表表盘采用黑色荧光面,有强烈的夜光效果,表壳外壳配有潜水用倒计时转盘,用长三针指示时间,表机先后生产了29钻和24钻二种。这款手表从1965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14”型手表设计特点为具有自动上弦以及日历功能,具有优良的“三防”性能。可以用作潜水表,手表表壳和把头均采用特殊设计,防水性能优异,能够达到深度潜水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SS5A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手表厂从1966年起,由江礼泰等同志开始设计国产机械女表,定型号为A661(后按部里规定,统一编号为SS3A),但由于当时社会购买力低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投产。

1972年由乐秀威、俞惠莉等同志对原SS3A型女表作改进设计,定型号为SS5A型机械女表,该款表机采用中心二轮式直接传动机构,轮系最小模数为0.075mm,表机直径为20.3mm,表机厚度为4.7mm,擒纵调速系统节拍21600次/小时,17钻。走时精度45秒/日,延续走时大于36小时。 上海SS5A型表机是国内最早为女性开发设计的手表表机,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针对生产中发现的若干技术问题,1976年由陈永清等同志再作改进设计。该型表机1978年3月起转由上海手表三厂生产,改型号为SS3-2型,继续沿用“上海”牌商标,SS5A型表机1980年获得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8年累计生产1127.7万只。

第8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一、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比重提高,原料工业比重下降

2003—2010年间,工业从业人数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42.1%,2010年下降到40%,下降了2.1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57.9%,2010年上升到60%,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从年平均增长速度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别较大。

一是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从业人数增速较快。2004—2010年间,通信及电子设备、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6%、12.49%、9.1%和8.65%,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8%)7.96、4.44、1.06、0.61个百分点。

二是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2004—2010年间,金属及非金属制品、石油炼焦、化学、黑色金属四个行业分别增长6.63%、6.41%、6.19%和4.39%,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41、1.63、1.85和3.65个百分点。但是,有色金属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8.74%,高于全行业增速0.7个百分点。

三是轻工业增长呈现分化特点。2004—2010年间,纺织服装业增长5.32%,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7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均增长8.51%,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0.47个百分点。

2010年与2003年比较,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占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4个行业分别提高了1.77、3.61、0.4、0.45个百分点。4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7.42%提高到33.66%。

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的比重下降。黑色金属、石油炼焦、化学、金属及非金属制品4个行业分别下降了1.12、0.12、0.73、1.02个百分点,但有色金属业的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上述5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6.64%下降到23.65%。

轻工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分化态势。纺织服装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分别上升了0.25、0.18个百分点。3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33.33%下降到31.44%。

总体上看,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上升,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以及轻工业的比重下降。

(二)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增幅大于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技术提高,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幅度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3—2009年,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技能劳动者增加了1930万人,年均增加386万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分别提高了4.37、2.73、0.54、0.11个百分点,而初级工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减少了7.74个百分点。

然而,相对于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的快速增长,技能、技术劳动者供给增长缓慢。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全国部分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收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2002年以后,各等级技能、技术劳动者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求人倍率)均超过了1,技术、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速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技术、技能劳动者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总体上越是较高等级,供不应求的程度就越大,如2011年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达到了1.88、1.76和2.29。然而,劳动者整体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在多数年份未超过1。这说明中国同时存在着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和劳动者总量过剩的现象。

(三)制造业对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

制造业所使用的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2009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0.6%,大专及以上者占8.6%。据2010年12月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在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比重接近80%,女性农民工的该比重超过了87%。2002—2009年间,制造业的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学历构成,几乎未有大的变化。

第9篇:轻工业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现有文献在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团理论。从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明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有解释及其不足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论不容置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确实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历史原因: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偏差。扩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说,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偏差无力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滞后的原因。

1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论现有的户籍制度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户籍制度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着。以至于持续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3农村劳动力素质约束论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样缺乏解释的是为什么农村教育始终落后于城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根源又是什么?

1.4土地制度约束论现行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单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其解释力度不够

二、基于利益刚性角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或着力于以上的一个方面。或综合以上符素进行分析,但其解释都有一定局限性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恨本原在于城市集州的利益刚性

2.1利益集团的一般理论,所渭利益集州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并试图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立法、行政管理等活动,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团体,但它本身不以控制政府、掌握权力为目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城市利益集团的利益刚性就是在政治集团逐渐对压力集团有所反应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