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旅游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1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规划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现辖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七县一区),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得天独厚的旅游吸引力。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旅游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3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8.18%。拉萨旅游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

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

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贡嘎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邦达机场、米林机场、和平机场、昆沙机场)、公路)(全区公路网的网心)、铁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重点旅游发展片区。

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

娱:拉萨城区有各种演艺场所,独特朗玛厅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二、拉萨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区位条件

    拉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是西藏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大西南沟通内地与南亚诸国的重要中转站。区位优势必将使拉萨的旅游业有光明的前景。

2.旅游资源概况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雪域冰峰、高原湖泊、宽阔的拉萨河谷等构成了拉萨神奇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黄教六大寺中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美妙绝伦的藏式建筑、壁画、唐卡和塑像艺术,独具神韵的藏歌、藏舞、藏戏,神奇的藏医药,以及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构成了拉萨高品位与极具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

3.拉萨旅游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42亿元。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交通瓶颈限制、建设与宣传投入滞后等原因,使得拉萨现有旅游产品结构相对还很单一,总量规模还有很多空间提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相互不协调。

(二)、旅游发展总体构想

1.拉萨旅游发展战略

    一是突出拉萨作为市域及西藏地区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心辐射能力的旅游中心战略;二是开发藏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促进拉萨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品替代与推进战略;三是以拉萨城区为依托、通过建设快速旅游通道构筑以线串区、逐级扩散的资源组合式集群开发战略;四是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创造旅游投资、环境营造等方面条件和氛围,同时逐步引进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拉萨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政府主导战略。

2.拉萨旅游发展重点

    重点构建两大核心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四个辅游览区(尼木藏乡文化游览区、甲玛沟游览区、德仲游览区和热振寺游览区);形成一环一线旅游精品;发展8个以上国家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项目;培育1个一级(拉萨市)、2个二级(墨竹工卡县城和当雄县城)旅游组织中心。

(三)拉萨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规划

1.拉萨旅游产品规划

(1)构建拉萨精品旅游线路

一环: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林周热振寺、柏树林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热堆龙德庆楚布寺拉萨城区

一线:日喀则尼木吞巴藏香村曲水卓玛拉康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墨竹工卡甲玛沟、斯金拉木错林芝(或反之)。该旅游线是西藏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推出拉萨藏传佛教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转经线路:内圈、中圈(帕廓)、外圈(林廓)

·市区朝圣环线: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

·市域朝圣环线: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直贡提寺热振寺楚布寺

·区域朝圣游线:拉萨日喀则山南

(3)拉萨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拉萨城区藏式民居大院及传统街区观光;藏医藏药探源与体验;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之旅。

(4)拉萨乡村旅游产品

以娘热民俗风情园、甲玛沟景区、尼木吞巴藏香村、当雄草原风情区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风情之旅。

(5)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区内游线:拉萨达孜林周热振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拉萨

·区际游线:拉萨昆明成都(包括其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和茶马古道)

2.拉萨旅游项目规划

(1)对现有宗教文化景点的提升与扩容。

(2)新增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拉萨“四大林”及其它特色寺庙(拉萨“四大林”即丹吉林或丹杰林、功德林、策墨林或策门林、次角林或策觉林。注:所谓“林”是指圣地或寺院,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寺庙,掌握极大权力)。

(3)加快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纳木错湖、羊八井地热、德仲温泉、日多温泉)。

(四)拉萨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1.进一步开发目标市场

国际旅游:一级市场——西欧、北美市场,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二级市场——东南亚、澳洲、南亚、西亚市场;三级市场——中亚、中东、东欧等新兴旅华市场。

国内旅游:一级市场——西藏自治区内其它城市,成渝、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二级市场——西南其它地区和华中地区;三级市场——东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

2.营销及宣传拉萨总体旅游形象及口号

总体旅游形象:神秘拉萨,雪域圣地

总体形象口号:神秘宗教文化·神圣雪域圣城·神奇世界屋脊

3.市场营销战略

以部门合作促销、区内合作促销、旅游节事促销、整合促销和价格促销战略为主。

(五)拉萨旅游交通与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目前,拉萨的对外交通主要是青藏铁路、多条进出藏公路,即“一区三廊道”(城区和三条国道)和多条进出藏航空交通,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开辟更多区内外以旅游热点城市为核心的新航线,公路以拉萨市区为中心(拉萨至贡嘎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将于本月开通)、两纵两横的快速通道为骨架的路网格局。旅游服务设施依托拉萨城区、县城及重要的旅游节点布局。住宿设施建设以稳固发展高中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旅游星级饭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青年旅舍,以及缓解季节性供需矛盾的家庭旅馆、帐篷林卡等住宿设施,在主要旅游景区建设医疗急救站。

(六)拉萨城市旅游规划

    突出藏传佛教文化、藏民俗文化和藏医药文化三大主题,选择一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寺庙、民居大院、纪念地)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作为专题博物馆或旅游景点开放,规划八廓街、雪村、河心岛三大集观光、散步、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活动场所,组织策划藏戏表演节目,同时有重点的发展和推介一批有极具特色的朗玛厅,丰富夜间的活动安排。开辟旅游巴士专线,设计“拉萨古城探密一日步行游”线路,设置完善的标识和景点说明。

参考文献:

[1]王颖. 西藏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第2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区;文化产品;周口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168-03

1 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现辖8县1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 173万亩,总人口1 070万人,居全省第二位。境内现存有太昊伏羲陵、女娲城遗址、平粮台遗址、孔子弦歌台、老子故里太清宫、老子升仙台、吉鸿昌纪念馆、故居等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周口市旅游业乘势而上,投资力度加大。1992年―2001年,该市共投入景点景区建设资金2.3亿元,重点建设了太昊陵、老君台等12大景点,全市旅游面貌彻底改观,各地方县人文景观完善修复。“十五”以来,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亿多元,年均增长15%。2006年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前10个月,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多元,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1](见图1)。

近几年,周口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与河南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相比,显得相对缓慢(见图2)。2006年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39.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旅游总收入1039.39亿元,增长30.0%。周口入境游客数量不多,国际旅游收入水平低。10年来共接待国外游客不超过1万人次,根据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5年周口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是1512人次和42万美元,仅占河南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0.25%和0.19%,周口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与周边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周口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有一定基础,但是,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但还未发挥优势,景区服务建设要进一步标准化。到2006年,周口店现有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点33个,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10家,导游员70多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 000人。与河南整体规模相比,2004年河南全省已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国际社32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2006年河南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2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0处。由此可见,周口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旅游产品。

2 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周口市地处中原,河流繁多,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洪汝河等淮河支流蜿蜒区内,自然龙湖碧波万顷;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异彩纷呈,全市有人文古迹寺观遗址360多处,有名的庙、寺、庵、堂、楼、台、亭、阁、城、坛、观、陵、冢、古墓达326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28处。以伏羲和老子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太昊陵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古城市建筑文化、姓氏文化以及杂技文化,为周口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口在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周口市内外交通格局的变化将大大提高可进入性。漯河―阜阳铁路西连京广,东接京九;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成为内地连接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106国道纵贯南北,311国道横穿东西;沙颍河复航后,船舶经淮河入长江直达南京、上海。4条高速交汇,一条铁路提升,一条河道通航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具备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2]。

2.2 劣势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游客出行注重舒适和便利性。周口不仅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定点的购物超市几乎是一片空白。单调的旅游项目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政策不健全,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能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定位和该产业的产业政策。到目前为止,周口还没有一套针对旅游产业投资的专门性的优惠政策。没有政策优惠,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故而,投资商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积极性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周口市旅游产品大多是文化旅游产品,游客易于产生单调和乏味感。旅游产品种类不丰富,缺乏文化与自然山水旅游的互补性。产品层次单一,观赏性不高和吸引力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周口市除导游人员缺少外,星级饭店中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点的策划、开发、营销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寥若晨星,这直接制约了周口旅游业的发展。

2.3 机会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入WTO以后,中国旅游业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将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预计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 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 700亿元[3]。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将为周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崛起。2003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正式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原城市群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即中原城市群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紧密圈、中原城市群辐射圈。周口离郑州只有2个小时,在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小时通达圈内。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将对周口旅游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周口文化旅游线路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华夏寻根游”、“孔子周游列国游”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又把周口定为河南省五大旅游区域――豫东旅游文化区域的核心地,这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4 挑战

目前,由于自然风化、脱落和人为的原因,周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景观与原貌相差甚远,使游客失去了原始古朴的视觉效果,周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周口的文化与周围的文化存在着相近或相似性。像山东“三孔”文化对周口弦歌台孔子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新郑“黄帝故里”也是中国“三皇五帝”文化的象征,对周口的伏羲文化构成较大的挑战,开封的宋都文化,许昌的曹魏文化对周口的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的压力。如何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上做文章,突出文化特色,突破阴影效应,形成区域竞争力则是周口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异常迅速,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像郑州、开封、南阳、商丘等周边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比周口较明显,旅游资源级别较高,对周口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源分流,客流量减少。

3 加快周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三区、两点、一线”的构想

市区近郊型生态农业旅游区――所谓“生态农业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周口处于平原腹地,沙颍河从市区蜿蜒而过,市区气候凉爽舒适,环境幽雅。周口属农业大市,是棉花、粮食和素菜的生产基地,市郊区与农田相近,在瓜果素菜成熟的季节,花香四溢,平原景色优美迷人。可以凭借沙颍河和平原生态景观,通过农业生态示范园、生态植物园,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优质农作物基地为依托,在市区近郊开展集体观光、娱乐、休闲、民俗于一体,以风俗人情、瓜果采摘、农具展览、荷塘垂钓等玩法为主体的“农家乐”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在这里获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妙享受。

淮阳文化旅游区――淮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级2处,县级43处。“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在这里举行,是周口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周口发展旅游的中心。淮阳文化旅游区应以太昊伏羲陵和弦歌台为依托,“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为平台,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文化旅游。万亩龙湖是豫东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水体资源。有“南有杭州,北有陈州”,“杭州有西湖,陈州有龙湖”之说。淮阳应以龙湖为支点,以水资源为依托,开展生态湖泊观光旅游。通过布置各种娱乐设施,如湖中伐舟、冲浪和采莲子等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把龙湖打造成豫东最大的水上乐园,使淮阳成为文化、娱乐、休闲、湖泊观光、旅游和度假胜地。周口是“杂技之乡”,河南豫剧“月凋”的诞生地,可以在龙湖湖畔适当的安排杂技、豫剧、挑花篮等节目的表演,展现豫东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添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气息,增加游客的旅游兴趣,开展豫东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湖泊资源,增强文化旅游与湖泊观光之间的互补优势,弥补参观太昊陵与弦歌台皆是古典建筑的重复和单调性,使古老文化建筑与自然湖泊交相互映,形成淮阳“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画中”的格局,把淮阳变成周口美丽的后花园。

项城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开展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工厂、企业、公司和工程等工业生产和运营之地,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项城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是品牌价值43.8亿元的莲花味精集团的所在地,凭借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以莲花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把项城建成工业旅游区。从周口到项城沿沙河南岸的“龙”体上,设置工业旅游观光园区,将周口的知名工业企业产品聚集在一起。展示像莲花味精,辅仁药业等集团的产品、种类、制作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开发、公司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展工业旅游,丰富周口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周口旅游产品种类,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满足现代旅游者工业考察、文化旅游、湖泊观光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以旅游业宣传工业企业品牌,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以工业带动和反哺旅游业,两者相互带动,长期共同发展的良好形式。

“两点”就是以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为基点和重点,让其培育成文化旅游产品的热点。最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上形成了一种研究老子文化的热潮。周口旅游业的发展应以此为机遇,高举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的大旗,以龙都、女娲文化为辅佐,以举办“一节”“一会”为平台,加大对伏羲文化,道教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经典的文化旅游产品,树立中国文化源头品牌。

“一线”就是在旅游线路上形成周口关帝庙――淮阳太昊陵、弦歌台――鹿邑老子故里――项城项城故居“三角”黄金旅游线。把这条文化旅游线路进行包装,形成省内、省外、国内乃至世界的著名文化旅游线路。在周淮路两侧构建周口文化旅游带,建设周口的文化长廊。

3.2 资源整合

周口的旅游资源不集中。景点分散,景区各自为政.形不成资源规模。要在分区开发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整合资源首先要对各景区服务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各景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资源的组合将七零八乱的景点、景区连成一体,划成一片,形成资源优势。在开通“伏羲文化”、“道教文化”、“孔子周游列国”等黄金线路的同时,进一步开通“陈氏”“李氏”寻根游,“二月龙会祭祀”游等线路,形成区内旅游线路网。在区域合作之间,以弦歌台为基点,以“孔子周游列国”线路为载体,将淮阳弦歌台与山东的孔府孔庙连接起来;将太昊伏羲陵与新郑的黄帝陵连成一体,推出“三皇五帝游”;使纪鸿昌纪念馆与驻马店的杨靖宇纪念馆进行合作,推出“爱国教育”游。突破文化阴影效应的负面影响,实现周口与其他地区和省市的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将周口旅游区与河南“五大旅游区”对接,与中原旅游圈相连,与华中旅游圈相容,使周口旅游驰入全国的旅游快车道,弥补客源不足之劣势,进而增加周口旅游业的影响力。

3.3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要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体系,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像中国最古老的图腾泥泥狗和形态可爱的布老虎,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包装,增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商品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使旅游商品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穆仁先.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周口日报,2003-12-01.

第3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宝鸡;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有着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传统。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巡游、狩猎,还是诗人学者的潜怀旅行,和尚、道士的化缘云游,这些都可视为古代旅游形式。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宝鸡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宝鸡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人文品牌,是把宝鸡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关键步骤。

一、宝鸡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优势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秦岭、关山山脉横贯绵延,名胜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相互辉映。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是中国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自汉代至今,在宝鸡发现的周、秦青铜器数以万计,是名副其实的“青铜器之乡”。宝鸡的法门寺,其地宫是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2.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宝鸡是工艺美术之乡,流传千年的民族风俗,门类繁多的民族艺术,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别具一格的民族饰品等,构成了浓郁而独特的宝鸡民族文化,如西府社火、大型庙会、木版年画、彩绘泥塑、草编、皮影、焰火等传统民族文化。

3.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截止2010年末,宝鸡市现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6个,其中人文景区26个,自然景区20个。宝鸡的7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区(点),如陇县的关山牧场、龙门洞风景区;扶风县的法门寺和法门寺博物馆;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得九成宫醴泉铭碑;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等。还有古代诗文中提到的“楼船雪夜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散关古战场,有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栈道遗址,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星陨渭滨的五丈原。

(二) 区位优势

宝鸡地处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宝鸡旅游区位处在丝绸之路旅游线上,四周广布著名旅游区,东有乾陵、阳陵、骊山、兵马俑、华山,西有麦积山,南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北有国家重点风景区崆峒山、沙湖。客观来说,宝鸡市已成为联结陕甘宁川四省旅游的一个节点。

二、宝鸡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亟需完善

宝鸡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由初创期向发展期过度的重要转折时期。许多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如文化含量很高、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岐山周公庙、五丈原、凤翔东湖、市区天文台等景点,因发展资金不足,发展速度受到制约,无法进一步提高品位,进而竞争力下降。就宝鸡而言,大小景点40多处,硬件设施建设负担沉重,就开发良好的A级景点来说,基础设施方面尚不够完善,那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景区基础设施状况更差。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兴朝阳产业,资金方面投入的不足,势必会阻碍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太白山景区而言,在旅游设施方面,宾馆饭店的床位达6000多张,但设施陈旧,整体档次较低。这致使产业链条过短,不能为旅客提供高档次的服务,致使游客逗留时间较短,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亟需扩大

除法门寺、太白山两个AAAA级景区外,部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的可进入性、观赏性、娱乐性差,吸引力不强;受资金的制约,一些景区的深度开发不够,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游客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不多,尤其是宝鸡市区缺少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开发的规模不到位,那么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就难以体现。例如,天台山景区,山势植被良好,拥有大量人文景点,依托市区把天台山建设成休闲游、度假游、观光游、娱乐游、文化游为一体的大型精品品牌,能很好的促使宝鸡旅游实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由于开发规模不够,至今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宝鸡稍有规模的景区景点钓鱼台、五丈原,景区景点的扩建改造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景区旅游产品设置单一,旅游项目雷同化严重

产品的差异性是旅客旅游的基本动机之一,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得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当一个旅游区和另一个;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和产品以及娱乐性质基本相同时,旅游者会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选择一个景点旅游,不会去考虑另一个景点。例如,宝鸡近郊许多农家乐推出的旅游产品重复,项目雷同,功能单一,那么有可能会使一处农家乐生意很火,而其他地区很少有人光顾。

(四) 旅游人才相对匮乏

由于高等院校缺乏市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育,导致旅游就业门槛低,业内还缺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相关的激励机制,尤其是懂经营、会管理、熟悉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各类专业人才稀缺。现代旅游,旅游者的文化水平都在大幅提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从事旅游经营者的旅游专业知识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而至败兴而归。

第4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黄山市旅游业 国际化发展 SWOT分析 建议

一、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

黄山作为安徽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像黄山的迎客松、怪石、云海等景点独具特色,这是其他景点所不能与之媲美的。另外黄山脚下的西递宏村更是充满徽文化气息,让游客流连忘返。目前,全市现有世界级荣耀三项、国家级荣耀九项、大类共114 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15 项。

2.国家政策扶持

旅游业的发展程度高低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新的关键因素,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像财政部的债券发行,资金支持等措施极大地缓解了产业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五年里,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力度持续地在加大,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和决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劣势

1.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旅游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服务类产业,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给游客提供的服务水平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影响重大。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缓慢、高等教育有所欠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有所欠缺,这严重制约了黄山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成为了其在国际道路上发展的绊脚石。

2.网络平台不够完善

目前,黄山市的旅游业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 没有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旅游的文化底蕴等做大力宣传;(2)由于黄山市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因此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情况较为落后;(3)在黄山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没有给予重视与扶持,相关政策与战略也未出台。

(三)机遇

1.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给黄山带来了机遇

如今的世界已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都越来越紧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日趋发达的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并且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正逐渐进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刻。黄山市作为安徽省乃至全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如果可以把握好这个机会,那么黄山的旅游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安徽省政策扶持

近些年,安徽省对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越发的重视,期间出台了大大小小各类政策与战略发展路线,其中一条重要的战略就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重点旅游城市,从中受益匪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安徽省政府为黄山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威胁

1.各国各地景点竞争激烈

虽然黄山市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但我国的旅游景点较多,并且各省市也在不断地加大对旅游建设的投资和规划,使得黄山市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虽然黄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景色,但相比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长城等并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就从每年的游客量来看,也相差不大。而且游客出行时会考虑价格,交通等各种因素,自然也导致了各景点之间的竞争。

另外,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有着众多的旅游城市,像马尔代夫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他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欣然前往。相比与黄山,这些城市有着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对黄山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威胁。

2.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逐渐恶化

对于日均接待万人的黄山来说,旅游景点在迎接旅客到来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虽然目前黄山采取了关闭某些景点等措施,但是黄山的环境还是在逐渐恶化。如果有关部门不提高警惕,平平对待,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整治环境问题,其后果可想而知。

二、推进黄山市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旅游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争取与国际接轨

21世纪是一个网络遍布的时代,因此只有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才能更好地让黄山的旅游业走出安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黄山应该完善自己的旅游业官方网站,将景点介绍、收费标准、反馈平台等模块通过中英文的方式展现出来,供感兴趣的游客进行查询了解,并充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宣传黄山,扩大其影响力。另外,网络平台上需配备多名在线工作人员,解答来自不同地方游客的问题,以提供更好的前期服务。

(二)实施人才战略,建立人才创新机制

1.强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黄山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没有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要想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安徽省各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第一,安徽省各高校可以在国内或国外重点大学引进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专家来校任教,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方式;第二,各高校需经常组织学生前往黄山进行实践活动,接触黄山现有的旅游管理体系,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完善建议,增强学生旅游管理实战能力。

2.着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外语能力

由于中国前后加入了像WTO,GATT等国际组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提高,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这使得中国的出入境游客不断增加,因此黄山市旅游业对于掌握多语言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较差,无法给众多国外的游客提供很好的旅游服务,这一点对于入境游客的数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在国际上提高黄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必须给国外游客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外语能力的人才。

(三)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发展便捷舒适的交通设施

(1)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

目前,在铁路方面,黄山市有黄山站以及黄山北站,黄山站途经线路皖赣铁路,黄山北站途径线路合福高铁、杭黄高铁、皖赣铁路;在公路方面,黄山市基本形成了以屯溪和黄山风景区为中心的密集公路交通网络;在航空方面,黄山市有一座黄山屯溪机场,每年接受约国际乘客20万人次,国内乘客92万人次,是安徽省第二家国际机场。

但是,目前黄山多接纳游客的范围任然较窄,主要是杭州、合肥、上海、南京等邻近城市,因此黄山市应通过大力建设铁路、公路,扩大游客客源地范围,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为其提供便捷快速的路上交通。另外,黄山机场仅仅开发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城市的国际航班,国际航线较少,因此黄山机场应积极开发更多的国际航线,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尤其是欧美各国。

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增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目前,安徽省的旅游消费结构合理性有所欠缺,其中餐饮、住宿和出行占到了极大的比重,而游玩、娱乐却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并以此来调整旅游消费结构。第一: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游客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丰富产品;第二:在完善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需要着重打造具有“黄山特色”、“安徽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如徽州特色的古村落文化、经典戏曲黄梅戏、文房四宝、徽菜等。并且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一些简单的游客体验平台,让游客以亲身经历来感受独具特色的安徽传统文化,以此来充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程晨.提升安徽省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安徽大学,2012.

[2]黄聃.可持续发展语境下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43-144.

[3]杨皖苏,张艳丽.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12):27-31.

[4]程世平,曹道宏,杜世东.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74-79.

第5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娄底市;旅游业;SWOT;分析。

一、引言。

当前,娄底市,作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正在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具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由于该市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发展悠久,还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此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交相辉映,使得娄底市具有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色,具有了非常宝贵的旅游发展资源。因此,本文选取娄底市的旅游业来分析这一产业的发展环境,利用 SWOT 分析获取科学合理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为娄底市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娄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类似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娄底旅游业发展环境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截至 2010 年末,娄底市境内有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 70多处,共有等级旅游区(点)5 家,比上年新增 3 家。其中,故居、梅山龙宫被评为 4A 景区。娄底市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名山,也有名水,还有名洞,人文资源也有着良好的底蕴,有名迹,也有名人,因此,娄底市可以定位为旅游资源密集区和高品位区,并且这些资源还复合型为更高层次的旅游资源。从娄底市的旅游资源分布来看,主要围绕城区这一中心,以新化县作为领先的龙头区域,在中部、东部以及西部都形成了成片的旅游资源集中区。具体来说,娄底市的旅游资源有:娄星广场、火车站广场和文化广场共同组成了“璀璨娄星”组团;水府庙、白马湖作为标志形成的旅游休闲景观区;围绕紫鹊界、故居、陈天华故居以及蚩尤故里和桃花源等重要资源形成的人文历史景观组团;包括大熊山、九峰山、古台山、龙山以及湄江等自然资源在内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组团;由梅山龙宫和波月洞为主要旅游经典的岩溶景观;基于涟钢和锡矿山等形成的工矿旅游区等。

可以说,娄底市上述众多旅游景区共同组成了具有较好市场号召力的湘中旅游板块。正是由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和价值逐渐的显现,娄底市正积极挖掘旅游产业潜力,在市发展规划中重点突出了旅游业的地位。可以说,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日益成为湖南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发展角色,发挥该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成为娄底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娄底市的旅游业已经经过了启动阶段,并于“十一五”

期间,该市的旅游业逐步踏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具体反映为该市的旅游机构、旅游景区以及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数量指标逐年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的快速拓展,更直接表现为该市的旅游总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以表 1 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为,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娄底市依靠旅游资源优势完成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年增幅都超过了 30%的幅度,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3.旅游交通日益便捷。

娄底的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在地理区位上是湖南省的中心,这种区位方面的优越性,为该市的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该市的交通便捷,其中,在路网方面,经过该市的湘黔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沟通了东西,而洛湛铁路和兴建的二广高速公路则使得该市南北贯通。在水运方面,资水和涟水这两条河流流经娄底全面区域,使得该市的水运常年通航里程高达 200 多公里之多。在空运方面,娄底到附近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因此,娄底市的交通体系便利,为该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

4.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和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来看,娄底市的旅游业虽然发展时期较短,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该市努力学习和认真借鉴一些条件相似的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和管理经验,全面实现高起点科学规划、高质量切实开发、高水平严格管理以及高效益系统经营等措施,相对来看,少走了很多的发展弯路,尽量降低了发展成本,逐渐体现了后来居上的优势。

(二)劣势。

1.旅游产业形象定位不明晰。

当前,娄底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品牌,还不能凸显该市的特色旅游优势。由于宣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市的旅游知名度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具体体现在该市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市场经营还难以形成归属明晰、权责清楚的旅游产权制度,在管理上还存在人员数量不够,管理素质难以满足该市旅游经营管理需要的问题。另外,对于旅游品牌的战略管理的意识较为滞后,经验管理占据的比例较大,按照以往经营按部就班的管理还较为普遍,旅游管理创新薄弱,造成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使得该市的旅游经济结构不够健全。

2.资源开发不够精细。

娄底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快速开发的过程中,粗放式发展特点的也非常突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娄底不同地区的景点处于相互独立割裂的发展状况,区域协作不够,和一些先进地区形成的一卡通“大旅游”发展局面比较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总体来看,娄底市还没有有效地借助于整个湘中旅游板块的区域发展优势,将地区旅游资源良好地联结起来,规模发展。

3.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娄底市有利于旅游业的餐饮、娱乐以及通讯等产业的发展都较为滞后,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也明显不足,因此,该市旅游业仍然主要是依靠自然风景资源来致胜,使得游人的潜在消费难以在娄底的旅游景区转化为真实的消费需求。另外,当地的旅游服务意识还不够,当地居民服务于旅游的思想不足,素质较为落后,造成服务旅游时会存在一些不好的经营行为,成为阻碍娄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负面因素。

(三)机遇。

对于娄底市旅游业来说,2010 年 5 月娄底市正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非常重要。在以后国家开展的基于游客评价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的管理流程中,获得上述殊荣的城市将成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娄底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和投入,市政府多次专门举行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等,对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使得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从新出台的政策层面来看,娄底市制定不久的《娄底旅游三年赶超行动计划(2010-2013)》中,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其中,“一体”主要是以娄底市区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中心,这一中心涉及到涟源、娄星区、经开区和水府示范区等,中心的发展宗旨在于发展山水生态旅游这一重点;而战略中的“西翼”区域主要是指新化和冷水江这两大地区,主要要体现蚩尤梅山这类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而战略中的“东翼”则主要是双峰区域,主要体现文化这一知名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娄底市配套编制了全面的旅游区总体规划,并出台了 18 个相关的专项规划,正为全市的旅游规划整体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四)挑战。

娄底市旅游资源和周边一些景区比较起来,较为类似却知名度上要差很多。例如,湘潭所拥有的名人故居人文资源要比娄底的故居就具有更强的品牌知名度;或者在都有的梯田这项旅游资源来说,龙胜的梯田旅游资源比娄底的开发更早,已经在这一领域比娄底多了先发优势。这些统一区域的知名景区所具备的资源和娄底拥有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似性对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三、促进娄底旅游业发展的合理策略。

(一)体现资源相对优势,高度定位旅游主题。

娄底的旅游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力的垄断性资源。这类资源如蚩尤遗迹,该项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增加了大熊山生态林园的神秘文化色彩。类似于这类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垄断地位,在旅游市场上造成极强的冲击力。如果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较布局分散的旅游资源,并采取良好的路线规划,整合这类资源,就可以树立娄底在旅游领域的鲜明主题形象,从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参与区域旅游链发展,增添旅游发展动力。

新的发展时期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使得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逐步兴起。这就使得娄底参与独特的湘中旅游文化板块,借助于区域发展力量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娄底参与的区域旅游链的阶段性的发展范围可以涉及娄底市的周边区域,具体来说,诸如邵阳市隆回县、益阳市安化县以及湘潭的湘乡市等地域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娄底旅游区域发展的合作对象。从长远来看,娄底可以参与新修编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所规定的湘中旅游板块的发展,成为这一湖南旅游发展战略中的最重要板块的有生力量,并借助于省级规划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湘中旅游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中部旅游的重要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娄底市通过主动融入这一城市群区域旅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分工,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

(三)加快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开发旅游精品、名品。

娄底市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重视从当前纯粹的自然资源开发和人造景观的建设丰富按照一定的进程,逐步实现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从而借助于娄底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适宜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配备良好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从而使得娄底市的旅游品牌实至名归。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更有效地促使旅游资源转化成为符合需求的市场产品,通过持续加强该市的景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保证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娄底市应当从个别重点旅游产品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发展实现带动系列旅游产业链形成和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最终现实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多样化类型的旅游内容的全面开展,实现娄底市多样化发展的、人文内涵丰富的、符合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提供人性化的旅游服务管理,从而以游客为核心科学发展该市的旅游业。

(三)推进配套设施配套,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展娄底旅游,要更加全面完善该市各景区或景点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降低到达各个景区的交通费用以及时间,并有效改善旅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提高娄底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通过这方面的工作,改变娄底的景区景点的“进出口”交通不畅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约娄底市景区景点开发的基础障碍,更好地从社会引入各类资本资源加入到娄底的旅游业开发,使得当地的景区景点可以更加顺畅地和区域乃至全国的旅游市场网络形成一体,使得娄底的丰富旅游资源从“孤芳自赏”

的困境中顺利走出来,为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提高夯实基础。

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娄底旅游产业发展,应在切实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各项人员培训计划,在短期内提高娄底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当地旅游业的服务能力。此外,应积极和一些旅游高等院校展开合作,为娄底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教育渠道,从而满足娄底市旅游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娄底市统计局。 2010 年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 中国旅游业步入“黄金期” 立法工作正加快推进[EB/OL].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1-09/26/c_122089597.htm.

[3] 盛正发。 实施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打造湖南旅游大省[J]. 湖湘论坛,2006,(1)。

[4] 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 崔晓明,Chris 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 安康学院学报,2008,(6)。

第6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1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是旅游业增长高速、持续、稳定,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提并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游者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会翻番,从1950年的25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亿人次;从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于旅游者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亿人次,到2010年达到9.4亿人次。就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而言,过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翻番。其中,从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0.6 %;依次第二个十年为9.1 %,第三个十年为5.6 %,第四个十年为4.8 %,第五个十年为4.3 %,第六个十年为6.5%。对比分析可见,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测算,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国际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权重可见一斑。

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步出现分化,呈现 “三足鼎立”新格局。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板块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旅游胜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却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国际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多样化,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所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不足19万人,到2000年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1.12亿人,2010年接近2.0亿人,占全球份额约20%。据预测,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球份额将上升为27.3%,超过北美(届时为17.8%),位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第7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成就;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京张联合申奥对张家口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HB14YJ008)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一、张家口旅游资源概况

张家口素有“北京的后花园”之美称,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历史悠久。这里是人类发源地之一,2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泥河湾一带;这里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三位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都曾生活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千古文明开涿鹿”的旷世伟业。这些旅游资源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很高知名度。

此外,境内还有被誉为中国“万里长城第一门”的大境门4A级旅游风景区;有国内首家开放式滑雪场,首个以滑雪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崇礼万龙滑雪场;有“一峰奇秀高插云”的鸡鸣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有史称“关外第一泉”的赤城温泉4A级旅游景区;有康熙大帝“八百里金莲川百花争艳”盛誉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沽水福源度假村;有“神京屏翰”之称的宣化文化古城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目前全市有各类型景区景点43家,已形成崇礼滑雪、坝上草原观光、始祖文化、温泉养生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是观光旅游和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二、张家口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1、景区建设不断上档升级。2014年,借助申冬奥契机,张家口市景区建设不断上档升级。启动了崇礼县万龙――云顶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以及市区大境门景区、赤城温泉度假村、下花园鸡鸣山景区和沽源沽水福源度假村等12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改建停车场21个,改扩建游客服务中心面积2.3万平方米,完善游客服务设施341项。

2、酒店住宿类型更加齐全,区域布局趋向合理。目前,全市各类旅游接待设施约700家,星级酒店达到50家,改造提升四星级以上饭店,加快新建一批旅游饭店、农家旅馆,形成“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新型农家乐”等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住宿接待网络。

3、交通网络更加便捷。便捷的铁、路、航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张家口的旅游业提供可靠的交通输送保障。张石、宣大、丹拉、京藏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8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铁路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并运营的铁路包括京包线、丰沙线、大秦线、沙蔚线、张集线、宣庞线及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境内通车总里程623公里。2013年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消息,让这两个城市联系更紧密。京张高铁预计2015年上半年开工,通车后,北京到张家口只需40分钟;京张高铁崇礼支线项目如获批,一小时内可直达位于崇礼的多家亚洲顶级滑雪场。张家口作为北京的后花园,将迎来稳定而巨大的客源。

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已经通航,现已开通石家庄、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海口、深圳、沈阳等多条航线。机场的通航使张家口市旅游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目前,已经有多家旅行社与机场合作推出了包机业务,张家口旅游目的地、集散地效应日益显现。

4、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大幅提高。张家口市的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70家,比2004年增加了33家;与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为15.24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7万多人。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截至2014年,全市持证导游发展到约1,800人,比2004年增加了1,400多人。此外,专业旅游院校和开设旅游专业的中高等院校达到6所,为张家口的旅游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张家口在大力推介旅游产品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景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火车站、大境门为中心,建设以怀来、崇礼、张北、赤城为组团的2+4游客集散中心,在靠近机场、火车站、高速出口的地方建设一批游客转运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站。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旅游营销宣传平台、手机移动服务平台等,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全方位实现旅游资讯和动态服务。

(二)旅游市场火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创出新高。张家口地处京、晋、冀、蒙四省市区交界处,属“环渤海、环京津”休闲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既可拓展京津市场,又可承接华北及周边地区商务、度假旅游。

2004~2013年间,全市累计接待国际游客44.41万人次,年均增长29.12%;国际旅游创汇8,802.19万美元,年均增长31.28%。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535.49万人次,年均增长26.37%;国内旅游创收618亿元,年均增长32.37%。2004~2013年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约625亿元。

2014年,旅游市场再度火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联合申奥两大历史背景下,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滑雪温泉大区,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大幅度拓展了张家口市冬季旅游的市场空间。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308.38万人次、创收236.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7%和29.09%;接待国际游客9.9万人次,创汇2,724.8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15%和20.69%。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就业空间。旅游人数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交通、餐饮、商品零售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据测算,旅游直接和间接地关联带动着60多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旅游业是综合性经济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旅游业是“注意力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张家口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国际著名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在分析张家口的区位、资源、交通、市场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一心一环两轴五区的大空间结构,由此形成一个奥运城市、三个度假城、十四个旅游特色小镇和三十到四十个旅游特色新农村社区的空间结构。

2014年,张家口市借京张联合申办冬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积极推进各项造林绿化工作,并最终荣获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也是河北省首个获得此称号的设区市。

三、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近年来,张家口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大投入,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主要景区的吃、住、娱、购条件与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景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备。景区之间旅游专线及旅游道路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改善,旅游旺季,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阻塞成为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落后于旅游业增长。此外,从事旅游客运的高档客车所占比例偏低,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电力、通讯、网络还需大面积覆盖;酒店停车场面积小;景区旅游厕所少、重点旅游线路上也需要修建旅游厕所,并进行有效管理。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不平衡,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较少,无法延伸旅游产业链,致使旅游经济总量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旅游总收入较小。从河北省11个市旅游业发展比较中看出,张家口市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以及在GDP中的比例在河北省都不具绝对优势。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张家口市景区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且开发规模小,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旅游项目和内容不够丰富,传统的观光旅游多,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旅游商品品种少,销量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低,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不够。一些传统工艺商品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制造业的工艺水平较低,产品的质量、包装都有待于改进。

(四)旅游人才资源缺乏。目前,该市旅游专业人才不足,优秀导游、专业导游稀缺,且导游人员的学历偏低,一线带团的导游人员实际学历水平大多处于中专、高中或大专水平,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导游人员提供的讲解服务达不到游客的期望值。精通外语的导游也是目前缺少的人才,特别是小语种导游,屈指可数。

四、张家口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抓住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机遇。与北京联合申办冬奥会,是张家口旅游业提级上位的重大机遇。将大幅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带动比较大规模的投资,提升城市方方面面的基础建设,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冬奥会的总投资概算报告,将在张家口市相关领域的直接投资达500亿元,带动民间投资390亿元,2014~2022年平均每年拉动张家口市服务业经济多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拉动旅游业每年多增长1.16个百分点,到2017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能达到5%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保持长达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条件。要重点围绕滑雪、温泉、草原、水景、山林、文化和特色农业等几大旅游区的建设,加快景区道路、水电、住宿、餐饮、通信、金融、环保等设施建设,建立完善重点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要结合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公路交通网络,发展旅游自驾车服务体系;要加快星级饭店建设,尤其在高星级饭店建设上要有大的进展,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提升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是对未来有发展潜力,经济效益好的中型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扶持其由中型企业向大型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同业中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开发区域旅游精品路线,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增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1、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要深入挖掘多元而又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分析研究现有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旅游消费的时尚需求,通过创意和包装,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也可将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作为一种观光产品加以开发,如带领到蔚县的游客参观剪纸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将“口梆子”、“二人台”艺术培育壮大,使文化产业变成旅游产品。

2、加大系列休闲养生产品开发力度。例如,在景区宾馆开发温泉、中医理疗和健身休闲等产品,使游客在游玩后能够及时享受到各种服务,放松身心,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又可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另外,还要大力开拓京津、华北及西北等周边地区的商务、会议、探亲访友旅游市场,延长旅游旺季时间。

3、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全市乡村旅游资源众多,发展乡村旅游是未来大众旅游休闲的主打产品,大力发展游客喜好、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杏扁、金莲花、山野菜等山野坚果系列;坝上莜面、蔚县贡米等绿色食品系列等。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区域内旅游产品建设和功能布局,又有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五)加快引进和培养旅游人才步伐

首先,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实用型人才,充实到旅游产业队伍中。在申办冬奥会的历史背景下,尤其需要一批精通外语、特别是小语种的旅游服务人员。

其次,完善旅游培训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规划和营销人才。一些旅游、酒店企业仍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需聘请专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此外,旅行社应建立导游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导游的整体职业素养。除了导游考试培训外,加强导游在岗培训、现场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使每个导游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山.重庆北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5.

[2]吴璇欧,孔伟.张家口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远景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4.

第8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金华 现状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gri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nhua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 few principles. Articles on Jinhua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Jinhu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农业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模式[1]。农业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广阔、游客容量大、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资源局限和空间局限的困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立地条件[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也逐步希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调节紧张的工作生活,(返璞归真)已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3]。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特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以乡下休闲、农家餐馆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开始积极作用。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

1、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目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还较差。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规划布局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金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在原先制定的旅游规划体系中,只是将现代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点缀,单项建设的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故至今金华城市现代农业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4]。

3、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户存在的本位意识较强,使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协调难度大,经济好的村不愿搞,经济差的村不敢搞,现代农业旅游还是“抱单”形式,不够规模不够档次。从单个的经营点看,经营的硬件软件都还远远跟不上,家庭老少齐上阵,没有规范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停留在以吃为主。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参与性内容少,各“农家乐”乡村旅游相互之间没有互补性。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托依景区的,会与景区发生抢资源情况;依托其它资源的,由于产品的雷同,则有可能相互之间打恶性价格战。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原则

(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使农民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自觉地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坚持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要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要制定专项规划,走边开发、边开放,边收益、边建设的路子,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做大做强。

(三)应遵循市场运作原则

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一起上和“谁投资、可以采用资源入股、谁经营、谁受益”资金入股等形式,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动力,使“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

(四)应遵循体现特色原则

要体现“特”字和“农”字,体现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特色。特色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很大一个方面的原因就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因此,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

三、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

金华有着“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

的盛誉,名人学者辈出,一脉婆江、两岸文明、缤纷多彩、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察赋。

(一)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型“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群的依赖性较强。在长三角辐射圈内、“三省通衙”的金华,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大交通网建设、干线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和乡村康庄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农家乐”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希望在农村、在山区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渴望到大自然去感受真山真水,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释放压力。

(二)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优势,开发高品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证。金华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

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客源,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景点必须与现有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点如双龙、兰溪八卦村、武义温泉、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串联成线,开发假日农庄,市民果园,自助农园等。

2)学生和青少年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发展一批农业观光、科学基地,以现有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载体,辅以植物园、茶花园、竹海、农技博物馆、昆虫馆等。发掘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和发展一批具有科普实践、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体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3)以国际游客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高级商务人员和年轻白领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以乡土文物、民俗古迹、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利用金华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特色民俗文化,新建度假村,休闲农庄,辅以园林绿化、旅游景观、特色农业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三)利用多品种的农副产品优势,开展农业旅游主题活动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的东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于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金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特色农业中有许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包括:①畜牧养殖及其制品:如全国知名的金华火腿,金华奶牛及其乳制品业。②各种稀有花木栽培,如佛手、茶花、盆景、桂花等。③各种食用果实,如巨峰葡萄、草毒、源东大白桃等[5]。

结束语

虽然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做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得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敔.发展昌平现代农业旅游[J].科技潮,2003,(4):60-61.

[2]王晓文、王焕生.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29-32.

[3]郑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4]杨林.金华市发展名牌旅游农业特产的问题及对策[J].特产研究,2001(03).

第9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茶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形式;对策;安徽黟县;宏村镇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3-02

茶业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前景广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茶叶一直以来是当地的主导农业经济作物,把茶叶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将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元化发展,还能提升黟县宏村镇茶文化内涵,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1 宏村镇茶叶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地理位置优越,宜茶区域广

黟县宏村镇地处黄山山脉及南北坡,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境内最高的兴岭海拔为1 432 m;宏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奇特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气候差异,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温度年平均为16 ℃;全镇平均日照时数为1 815.7 h,日照率为41%;年降雨量1 600 mm,无霜期268 d。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最适宜发展茶叶的地区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茶区。全镇茶区10~40 km范围无任何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冬无极端低温,夏无酷暑,无霜期及降雨等方面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优势,茶园分布在全镇13个行政村,面积约986.67 hm2。茶叶自然品质好,名优茶产量占比较大[1-2]。

1.2 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黟县宏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撰写的《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生产,清顺治《黟县志》载:“茶,即茗也。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有8种,其散茶号茗茶。近年,在钻研精制红茶技术基础上,又首创研制“抽芯珍眉”绿茶,远销国内外,得到茶界的好评,成为“屯绿”中的珍品。并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为当地极其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了基础。历史证明,该地是最早对茶叶进行加工利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3-4]。

1.3 茶业基础扎实,旅游前景看好

茶叶是宏村镇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茶业基础扎实。一是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效果显著;二是有机茶园基地与老茶园改造逐步完善,规模化、无公害化茶叶发展迅速;三是通过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茶园观光体验游等项目发展被提上日程。

2 旅游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

宏村镇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明清古建筑625幢,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中国传统古村落8处,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等11项国家、省级桂冠。人文资源有宏村、屏山、卢村、木坑、塔川、龙池湾景区、赛金花故居、奇墅湖度假村8个景点;自然资源有塔川秋色、协里风光、木坑竹海、奇墅湖风光等众多知名景点,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镇依托黄山大旅游的背景,全面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不断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2010―2014年宏村镇旅游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3 茶叶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3.1 开展茶资源绿色生态观光旅游

针对宏村镇的生态梯级茶园和复合茶园建立起茶叶公园,将茶叶公园建设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有机融合生态观光旅游和茶叶生产,建立旅游景区沿线茶叶观光带,有机结合茶乡与民俗风情,打造特色茶叶旅游经济带。

3.2 开展茶叶生态保健游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我国有6个茶类,宏村镇就有红茶、绿茶、黑茶三大茶类生产。近年来名优茶独具特色,能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3 开展茶文化活动

茶艺即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化,茶艺表演展示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其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内涵。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有品位的茶楼开展茶艺活动,不仅可增添新的旅游项目,还可极大地促进宏村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3.4 开展茶文化研讨会及旅游节

利用西递与宏村这2张“精品名片”,组织黟山茶文化论坛,将茶资源、茶产业和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挥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扩大茶文化影响力,营造古徽州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4 宏村镇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宏村镇茶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很多发展瓶颈,对于宏村旅游、农业重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茶文化的旅游形象未塑造完善;对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未充分开发,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 重视旅游区茶文化的开发

近年来,宏村镇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应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形成规模效益。依靠丰富生态资源和高品位的名优茶,联系开发茶文化旅游景点,增添底蕴深厚的文化沉淀。需要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筹建新上茶叶博物馆项目建设,整合和发展茶文化旅游。

4.2 营造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利用茶旅游的经济效应深化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旅游部门应加大投资,加快对茶旅游产品的投入建设;旅游管理部门与茶业企业要加强合作,用科学理论指导茶旅游新产品开发,将茶文化旅游纳入宏村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5-6]。

4.3 打造黟县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根据黟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设计特色旅游线路,使游客一路观光茶园、品尝名菜、饮赏名茶,提高旅游丰富度。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增加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旅游者的需求。

4.4 壮大茶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产业

抓住农村综合改革时机,吸引有实力的农民创建家庭产业农场,通过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建设茶场,帮助他们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基地,企业设计打造自己的名优茶品牌,引导企业参与建设经营茶叶旅游项目,依靠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旅游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赢。

4.5 突出黟县茶旅游的文化性

茶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突出茶的属性,丰富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吟诵茶诗、茶词、茶联,制造意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要深度挖掘和开发古黟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条件,加大茶旅游开发的创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产业,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创新性地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古黟宏村茶旅游的有机发展,促进黟县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 秦桂芳,廖东海,林佳,等.对山区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2-303.

[2] 叶丽琴.浙江温州茶文化与茶产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4(3):223-224.

[3] 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4(8):152-154.

[4] 赵晓罡,李录堂.陕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