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生物统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统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统计的概念

第1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根据生物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统计这门基础工具以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培养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特色实验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生物统计学科的“能力素质培训”课程体系,经实践发现,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现状

1.1生物统计学课程特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且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数学基础。同时,由于公式多、概念多、计算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懂,而且部分统计概念容易混淆,比如:u分布和t布、标准差和标准误等。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得很多学生的计算结果是有偏差的。此外,统计分析方法多而且难,各种分析方法又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特点,课程学时少,每章节的内容都讲不透,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会应用。

1.2生物统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不能科学规划该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和编排,忽视试验设计,只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②教师对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要求不清晰,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弱;③重课堂讲授,少课外实训,尤其是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训活动和统计分析;④对学生素质能力教育意识薄弱,教学环境营造意识缺乏。

2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

针对生物统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对生物统计学课内教学学时(51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等,增加了课外综合实训(2周)的进程。将整个生物统计的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图1):①理论教学阶段,30学时,生物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学,给学生打好结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②教学实验阶段,18学时,操作技能和相关统计软件的教学与培训,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③综合实训阶段,3学时+2周,结合专业知识的科研活动及统计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进行基础理论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实践分析能力3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或然性归纳推理思维和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

3课程体系的实施

3.1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更好地实施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笔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组建教学团队,使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思维活跃、团结合作、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等各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主要人员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4名成员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学府,学缘结构合理。课程组配备主讲教师2人,实践环节教师2人,可以稳定、高水平地开设该课程。课程组教师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甘于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精选教学内容强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点选择原则,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并重,强调试验设计的重要性,扩大充实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技术,如正交设计、趋势面分析的设计等。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实行适当的合并和删节。有机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注意统计分析对试验设计的反馈作用。统计分析既是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又对试验设计具有反馈作用,而这些反馈信息将有助于提高试验效率,更新试验进程。注重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讲原理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案例,少讲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多讲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的专业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少讲统计分析计算过程。

选择常用的统计软件SAS和DPS,以及常用的且包含较多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的Excel软件,结合统计教学的内容和各统计软件的特点,制订统计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项目。实验使用的数据资料为经典数据和最新的科研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对经典生物学相关规律(如遗传学三大定律等)进行探讨的同时跟踪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际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复杂的生物统计方法,也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

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精讲与泛讲有机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循序渐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精讲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这两大生物统计的核心内容,泛讲显著性测验的基本原理这一难点,由于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每一种统计方法之中,所以先概括性地介绍一下有关基础内容,使学生对原理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然后在随后的教学内容里(如F测验、Χ2测验等章节)逐步加深讲授,反复强调,使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实行计算机结合传统模式的互补教学方式,将有些章节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靠粉笔板书、陈列数据、书写公式)在统计学公式的演算、推导方面的优点,加大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这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讲授相关的教学内容[3],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和使用生物统计学的愿望。同时,也借鉴滚动式教学方法[4],以解决教学内容连贯、学生复习时间少等问题。

3.4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有利于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到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评价统计结论上去,而生命科学行业正需要“懂设计,会分析”的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和正确的统计方法,正确理解统计结果的意义,掌握评价和分析这些数据的方法,将获得的统计结论结合生物专业,去发展并阐述其内在规律。

建立综合实训体系。综合实训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验室条件,又要考虑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注重实训项目设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合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训过程:结合生命科学和生物计量等专业背景,给出3~5个选题方向,学生自由组队(3~5人),在选题方向内确定选题,专题陈述选题依据、意义,教师指导修订并确定选题;学生讨论确定人员分工,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并开题,教师审核技术路线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践项目,总结实验结果,以论文和PPT形式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课内3学时主要用于实验结果的汇报。

3.5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有学者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公式、概念多的特点,提出“一纸式”考试方式[3],但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终结式考核方法。本课程组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开卷)和综合实训成绩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减小学生生记硬背的压力,加大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中综合实训的考核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在综合实训各个环节的表现,根据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论文总结和结果汇报等各环节,建立实验室使用考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开通多种沟通途径和平台,课前、课内、课后实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综合实训体系。

第2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课程的第一次课的教授很重要,应该让学生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这是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如讲些历史上有名的分赌本问题,掷骰子问题等,然后再介绍这门学科发展至今,在金融业、工农业生产、生物医药业等方面的应用。这样即能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应用的广泛性,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畏难心理,产生良好的效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研究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一理论都有其直观背景,因此,在引入基本概率,讲解有关定理时揭示其直观背景和实际意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体会每个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古典概率时可举生日问题,彩票中奖问题等;在讲解贝叶斯问题时可谈谈肝癌诊断中的血清甲胎蛋白法;在讲解事件的独立性时可例举工厂的工作效率问题的例子;在讲解指数分布时可举顾客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时的等候时间问题;在讲解假设检验时可举判断工厂的生产线工作是否正常的问题,等等。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本课程在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和相互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直观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而且还可以把结论的发现过程予以还原或模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各个方面,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的水平。例如,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概率分布,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心极限定理揭示了正态分布大量存在的原因。如果某一个量的变化受到许多中随机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总后台是各个因素的叠加,而且这些因素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起主导作用,那么这个量就是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至少它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这种情况在经济问题中是常见的。我们可以选用下面的案例:银行为支付某日到期的债券需准备一笔现金,已知这批债券共发放了500张,每张须支付本息1000元,设持券人(1人1券)到期日来银行领取本息的概率为0.4,问银行于该日应准备多少现金才能以99.9%以上的把握满足客户的兑换需求?

2、进行对比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对比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精心钻研教材,将教材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因此通过对比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概率与频率、概率与条件概率、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事件的两两独立与相互独立、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期望与方差、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等内容,由于两两之间有许多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时,最好是前后进行比较,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解透彻。又如在讲解二维随机变量时,应与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则有关知识点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体系,加深对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

3、采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是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的好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中,有些概念和定义,如果用数学理论来讲解,在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直观背景下,是很难理解和消化的,但如果我们采用直观形象的讲解,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极大似然估计法的概念时,我们可以把样本的联合概率分布具体化为离散情形,通过比较在观测结果已知的条件下,参数取各种值的概率大小(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容易明白极大似然估计法的定义。在讲解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时,我们也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公式时,我们可以采用“某射手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射击,恰好命中的次数”这样一个具体形象的例子来弱化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难度,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伯努利公式。

第3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一、数理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数理统计思想。

二、数理统计思想的特点

数理统计思想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数理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数理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数理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数理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数理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数理统计思想

就是统计实际工作、数理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数理统计的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数理统计学理论,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数理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

数理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四、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

1.要更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数理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要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推断性数据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数理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3] 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7,(08).

第4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生物统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Q-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33-1

0 前言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技术、农学等7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素有方法论的美称。该学科的任务就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展示数据,解释生物学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课程学时一般在72学时左右[1]。课程设置之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且能够应用这些原理与方法,解决在各专业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获得计算机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统计思维,提高对自然与社会中具有不确定性之事物的认识能力[2]。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统计教学中,极为必要。

1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1.1 利用软件完成生物统计教学工作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中,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介绍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多元统计部分这一点尤为突出。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以及结果的解释上,将繁杂的计算任务交由到处都能得到的软件Excel来完成。这样做既缓解了由于学时减少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又提高了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建成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增加生物统计学应用背景知识和范例的介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广泛应用背景及重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力,提高正确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线自测”可以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中还存在那些不足;“参考资料”栏目内设有“教学篇”、“人物篇”、“历史篇”、“故事篇”、“软件篇”、“应用篇”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互动”则成为了师生们教与学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

通过网络平台的自测系统,学生可以诊断出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加强独立学习的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吸引学生学习课程、深入理解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正确使用统计工具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3]。

1.3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生物统计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建议生物统计学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方式灵活授课。课件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上有很大突破,可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化成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4]。

1.4 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生人手一册《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教材,我校图书馆有足够的生物统计学实践课教材;学校建有专门的计算机房,可供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计算机100多台,均安装了SAS、SPSS、EditPlus、Excel等多种统计软件。同时,提供给学生上述软件的试用版本,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实践课练习,绝大多数同学可以熟练应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可置信度较高的科学结论,提高本课程的实用效果。此外,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程讲授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使每届学生毕业论文应用统计学的水平逐年提高,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中,能较熟练地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得出置信度高的科学结论[5]。

1.5 改革现行考核方式

在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上,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我们可以对生物统计课程实行计算机上考试, 例如通过计算机绘制试验设计图;进行试验设计;通过统计假设测验, 分析给定试验数据的结果, 作出统计推断等。

2 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技术, 加强生物统计教学,为学生拓宽知识面,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以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利,明道绪,张红平,等.建设《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S1):234-236.

[2] 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25-127.

[3] 钟丽英.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4,04期:178-180.

第5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第6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受众统计;科技;政策;受众演变;机遇与挑战

“适者生存”是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1972)中提出的这种原则不单单适用于生物的进化,同样也可以引申到电视等媒体行业的发展分析中。在电视发展的“Plenty”时期, 极高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电视市场趋近饱和,从业者们无不在收视率排名竞争中竭尽所能,将自己的节目推向收视率榜首,以获取更多的市场效益和良好口碑,扮演生物链最顶端的高端物种,这便是电视行业中物竞天择的一种直观表现。因此,“收视率”已经在受众统计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关键词。在这样一种关注受众数量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视听科技、政策和受众演变三个方面,依靠收视率来评估一个电视节目的好与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这篇文章便旨在呈现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所引发的争论,浅析在中国环境下的受众统计现状。

一、科技创新的顺流直下

对于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能够从复杂的受众行为统计的信息获取方法的更新上看出来的。在电视受众统计的初期,最早的统计方法是用一个被安置在电视机里的“Audimeter(自动式播音记录装置)”硬件系统,同时段同步对观众进行的数量计算,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测量。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被称作“Storage Instantaneous Audimeter”(简称SIA)的测量工具被美国尼尔森公司研发并投入使用。如今电视系统由模拟转为数字,对于受众统计来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随之出现。在中国,受众统计大多还是靠Audimeter,只有打开电视机才会起作用,但人们却有选择性地通过其他方式去看电视节目。首先,比如最早的录像机便能够录制电视直播以便观众随时进行“非线性的调用观看”,然后大量跨平台的电子信息终端开始出现,iPad、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成为了更为灵活多样的电视节目观看选择。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例如2007年BBC(英国广播公司)iplayer 的出现使得在下一年里BBC的所有电视节目都能够在网上观看了。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开辟了其官方的网络平台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正在直播的或者已经播出过的任何内容。所以由此可知,传统电视正在流失一部分观众,而类似像网络电视这样的新媒体则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机遇也总会伴随着挑战。在中国,“全媒体”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受此启发,受众统计也从以外较为单一的传统式受众统计升级为涵盖电视观看与网络点击统计并行的模式,以便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和传统的打开电视机来获取信息相比,网络收视状况则更加简便易行,只需要网站自动计算点击量便让受众数目一目了然。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网络收视率主要是指在百度或是谷歌等搜索引擎中的检索次数,以及在主要视频网站(比如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腾讯等)中节目视频被点击的次数。由此可见,中国的网络收视率逐渐成为了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中至关重要的统计项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电视节目更多的播放机会,对各类观众更加充满吸引力。例如电视剧《龙门镖局》(2013)在卫视电视台播出后仅仅排名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10名,但却在8大视频网站上持续飘红,保持点击量第一。所以,构建一个全媒体框架下的受众统计系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让电视节目保持收视活力和新鲜血液的不二法门。

二、媒体政策的变与不变

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电视的管控,“政策”一词在讨论电视理论时经常提起。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外因,那么政策的管控便是影响国内受众统计的内因。首先,电视台都争先恐后地将主打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以争取更多的观众,而广电总局恰恰针对电视的黄金时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黄金时段的电视播出进行相应的管控:自2007年起,各大上星卫视频道必须在黄金时段播出“主流”电视节目,并且整个时段的插播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相比而言,主流电视节目的收视影响力也许比综艺娱乐类节目稍弱,这样的政策就不得不促使电视台改变以往的播出安排,将例如《超级女声》等超人气综艺节目延后至晚间22:00,从而一定程度上地分散了黄金时间的受众成分,使得受众统计更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虽然政策的限制对于中国媒体的管控事实是难以改变的,但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适应性改变的机遇,从而使得受众统计发展得更加全面而合理。例如2000年左右在中央电视台开始施行的“末位淘汰制”,即收视率排名位于所有节目末尾的节目将被停播,这样政策就使得某些还算具有较高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例如《读书时间》――被电视台彻底“清除”。这一种只用收视率进行节目好坏评判的趋势势必会影响电视节目策划的走向,即更多去迎合观众口味而忽视社会效应与媒体责任,渐渐便会形成恶性竞争,将中国电视节目拉至庸俗的危险边缘。于是,广电总局出台“央视新栏目综合评估体系”,通过多项科学的数据指标综合评判一档电视节目的好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收视率。各项数据指标分别为:5%的专业性,20%的引导力,25%的影响力和50%的传播力,将收视概念细化、量化、全面化、科学化,这样一个评估体系将更加准确科学地对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收视进行统计分析。

三、受众演变的趋势捕捉

在“注意力经济”的当前时代,电视台和播出商更关注节目的品牌营销和播出时间档,对于内容的重视程度渐渐减弱。那么,也许对于受众统计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电视台和播出商意识到并跟上中国快速发展演化的电视受众环境。在拿坡里的《Audience Evolution》(受众演化,2011)一书中曾提到,受众的统计已经从传统的统计方法,转变为了内容期待统计和观众消费行为倾向统计。其中最关键的是,这种转变不仅包含细化受众的不同组成成分,也能通过观众对于内容的反馈获得交互信息。近几年来,国内数家省级卫视媒体已开始践行受众的行为细分统计,将中央电视台一贯的观众垄断进行了稀释(见图1)。电视受众从中央分散到地区,从注重形式到重新回归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看,受众统计的难度再次被复杂化了。

<E:\王芳\速读・中旬201501\速读排版1月中打包\Image\QQ图片20150319144834.jpg>

图1:观众在卫视频道上所花费的时间有增无减

但是,受众的演化是全球化媒体进程中不可抗拒的趋势。由于中国省级卫视频道的逐渐强盛和壮大,自由化的电视节目市场竞争也在中国内地拉开了帷幕,此时,中国的“受众统计”渐渐转变为“信息收集”。在这种转变下,受众不再是能够被单一计算的了,而是需要通过信息收集与评估进行预估的了,尤其是对于商业电视来说,目标受众的预估和测算,个体到个体的交互式体验评估都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上述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电视台和播出商能够更好地针对观众的碎片化、多级层化特点进行节目策划与创作,从而最大程度地使得受众演化变为可预估的,可捕捉的,可操作的。

总的来说,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电视市场中想保持受众统计方法的一成不变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同时,为了一味迎合这种市场变化而进行的受众统计创新和转型也是极不容易的。笔者认为,中国的电视受众统计仍然正在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科技创新(例如互联网和多平台的受众统计),然后是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适应与利用,最后还有在商业化、碎片化的电视媒体环境中对于受众发展演化的把控。这样的动态过程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既面临机遇,也需要经受住挑战。就像拿坡里所说,制度化的受众是有足够的韧性的,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把握一个受众统计理念的演化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达尔文.《物种起源》.伦敦丹特出版社

[2]约翰・埃利斯.《看事物》.伦敦I.B.Tauris出版社,2000年版

[3]拿坡里,P.M.(2008)“受众演化的模板:媒体受众的新技术与改变”.唐纳德麦克甘纳通信研究中心,研究论文

[4]谷征、徐展(2011).“国外收视率调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5]郭大为(2013).“受众统计”[PPT].MA5902广播电视结构学术课程课件,第11页

[6]达文波特,T.H.&贝克J.C.《注意力经济》,美国纽约ACM出版社2001年版。

[7]拿坡里,P.M.《受众演化:媒体受众的新技术与改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郭大为(2013).“受众统计”[PPT].MA5902广播电视结构学术课程课件,第15-16页

[9]拿坡里,P.M.《受众演化:媒体受众的新技术与改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7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将数据处理为代表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信息,使信息提供给决策层进行战略决策;提供给管理层进行管理反馈,进行管理改进,如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供给作业层,进行作业优化,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要将信息的作用讲授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或所学专业知识为例的例题进行讲解,如住房问题,首先设计采集数据和方法、采集样本、并按照习惯进行得分配置,房地产名称、位置、均价、物业及物业费、户型、配套设施、建筑质量、绿化率、车库及车位、贷款额度及利率、房地产开发商信誉等,按照设计好的采集数据和方法、采集样本,通过网站、房展会资料、各种渠道的资料和实地调查,取得所要求的数据,通过一定规律进行列表记录。然后就关心的几个随机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房地产的综合得分,也就是将数据处理为信息,并按信息进行排列。该信息就可以提供给需要购房人,以作为其购房者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计算简便,可以将函数关系设计一个计算机程序,只要输入数据,就轻松地得到信息,更便于计算。总之,将数据利用概率统计学的知识转化为信息,而信息又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2由浅入深进行教学,易于学生理解

由浅入深进行讲授,可以淡化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畏惧感,易于学生理解。首先讲授学生直观可以理解的概念,再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讲授其他概念。在进一步深化教学的过程中,再配以易懂的例题说明就更容易理解概念了。比如,先讲授确定性现象,引入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通过随机试验取得试验数据,顺其自然就可以引入随机事件、频率和统计概率。其中随机事件和频率为数据,而统计概率为信息。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概率定义的优略,如统计概率有两大缺点:一是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二是得到的是概率的近似值,这样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理想。针对以上缺陷引入概率的古典定义就变的容易理解了,概率古典定义具有可计算性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明显的局限性,要求样本点有限。为解决概率古典定义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入几何方法、概率的公理化体系等。这就可以使学生顺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进行学习,同时也感觉不到本门课程的枯燥无味,也没有学习上的畏惧感,可以以轻松的身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行愉快的学习。

3精选例题,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精选例题,最好是采用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被社会所关注的、简单明了的、学生感兴趣的例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甲、乙两个赌徒进行赌博,在同一个赌场,由同一个工作人员进行掷骰子,单双押注,赌注翻倍增加,最后谁赢,由于概率相同,谁的赌资多谁赢的例题要比同条件掷一枚均匀硬币观察正反面出现的情况的例题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如某一长距离地下输送低压气体管道发生微小泄露,地面以上不易发现,只有运行仪表可以显示。但寻找泄漏点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不能遍地开花的挖地进行寻找,这就需要利用概率的知识来寻找泄漏点的简便办法了。首先对于管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列出采集数据、采集方法和样本,然后进行数据采集,列出函数关系进行计算,得出所需信息。按发生泄露的概率大小进行排列出管道具体部位,由发生泄露概率大的部位开始进行寻找,直至找到泄漏点并且修补完成为止,这样不仅节省了修复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减少了对地上建筑物的破坏和修复工作。这就说明概率的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充分说明了知识就是生产力的真理。

4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氛围

第8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田间试验;生物统计;教学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两部分内容,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本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多、计算公式多且难记。而现在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农林职业院校文理兼招,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本课程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习中困难很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在充分认识本课程和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分析

1.课程特点分析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理论性强,因为本课程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应用科学,与数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统计分析的理论来源于数理统计,如概率分布等,因此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二是公式多且复杂难记忆,不论是特征数的计算,还是概率分布的计算,或是方差分析,都有很多公式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如果不能掌握计算公式,则不可能完成统计分析。三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如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特点分析

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在的农林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能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现在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都是文理兼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缺乏实际生产能力,对学习本课程是十分不利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上好绪论课,激起学生兴趣;二是把握教学过程,培养兴趣;三是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1)专业术语、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是重点。原理、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三个难点。“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中概念、名词较多,如总体与样本、回归与相关、标准差与标准误等。而二项分布、t 分布、F 分布等则是统计推断的基础。小概率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又是假设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这些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应属重中之重,应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恰当举例,便于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对于计算公式,通过反复强调,增加印象,加强练习,强化记忆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强化。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理解。通过实践和课外辅导,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公式的运用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对计算公式正确合理的运用是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应使学生掌握各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免错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笔者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综合采取启发式、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图表、PPT演示等增强直观性,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统计假设的步骤、方差分析的步骤等内容时,先通过实例说明每一个步骤,最后推出基本步骤。讲授直线回归和相关时,通过对比说明其各自特征、区别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总体和样本时,把一个班示作总体,将其中某几个示作样本等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事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又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的学科,在加强理论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设计方法、试验方法和统计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才能被学生掌握,成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1.开展田间试验,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试验课题、拟订试验计划、实施试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试验中的问题,这既增强了学生进一步钻研田间试验和生物统计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2.参与科研,提高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解决了实践教学的不足。笔者这几年主持的研究课题,如“弥渡县灯盏花漂浮育苗病害防控研究”“大理州烟草漂浮育苗病害防治试验”等都有学生参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现在的生物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在计算机中都有相应的程序可以应用,如Excel、SAS程序等。因此,通过运用计算机中相应程序的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程序的使用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既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了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6-28.

第9篇:生物统计的概念范文

本研究在方法上先采用系统的量化分析,依据编定的类目对教科书中的科学史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而后采用质化的分析,针对初中理科教科书中的科学史内容辅以质性分析。研究对象是2001年以后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物理(上教版)、生物(人教版),共八册。

本研究将教科书中引入的科学史内容大致归为5类:科学方法的介绍;科学家的生平简介与逸闻趣事;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发展;重大发明与发现、重要实验、理论、定理和概念的演变过程;一些学派间的争论与假说。在统计中将涉及以上科学史内容的地方作为一个分析单位,计为一“处”。

二、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参考Laurinda Leite的分析量表[1],并结合我国理科教科书的具体状况,设计了五个分析类目,统计结果如下。

1.科学史图片个数百分比

本研究将涉及到科学史相关内容的图片记为一处,统计情况如下:化学教科书中涉及科学史的图片为34个(12.2%),物理教科书涉及科学史的图片为44个(6.3%),生物教科书涉及的科学史图片为72个(12%)。可以看出,化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图片占全书总图片个数百分比最大,而物理教科书所占比例最小。

2.科学史的呈现位置

科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位置分为:正文部分和非正文部分。只要是在资料以及习题部分呈现的内容均列为非正文部分,统计情况如下:化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呈现在正文部分的为10处(52.6%),非正文部分为9处(47.4%);物理教科书中科学史呈现在正文部分的为12处(32.4%),非正文部分为25处(67.6%);生物教科书中科学史呈现在正文部分的为7处(14.0%),非正文部分为43处(86.0%)。

可以看出,除化学教科书中出现在正文部分的科学史内容略多于非正文部分外,科学史内容在物理和生物教科书中绝大部分都出现在非正文部分。

3.科学史素材涉及的地域分布及年代分布

我们将所归纳的科学史按地域划分为国内和国外,按以下原则划分:若文中的主要内容只涉及国内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人的观点等,则把该篇科学史归为“国内篇”;反之则归为“国外篇”。具体统计如下:化学教科书中,国内篇为4处(31%),国外篇为9处(69%);物理教科书中,国内篇为8处(24.2%),国外篇为25处(75.8%);生物教科书中,国内篇为5处(15.1%),国外篇为28处(84.9%)。

我们把所统计的科学史素材按年代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国外近现代史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17世纪40年代)到计算机的应用(20世纪40-50年代),这些年代以前为古代,这些年代以后为当代;国内的近现代史则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这些年代以前为古代,以后为当代。涉及国外科学发展史时则按国外古代、近现代史和当代的年代划分统计,反之涉及国内科学发展史则按国内的年代划分统计。具体统计如下:化学教科书中,古代为0处,近现代为7处(87.5%),当代为1处(12.5%);物理教科书中,古代为7处(28%),近现代为18处(72%),当代为0处;生物教科书中,古代为3处(9.4%),近现代为26处(81.3%),当代为3处(9.4%)。

4.科学史素材的类型

本研究中将科学史素材的类型分为两方面,即:科学家和科学发展的过程。对科学家的分析内容包括:传记资料(化学7处、物理17处、生物15处)、家庭背景(化学0处、物理2处、生物4处)、个性特征(都未涉及)、工作态度和动机(化学2处、物理5处、生物10处)、插曲/轶事(生物5处、化学和物理未涉及)、教育程度(化学1处、物理0处、生物3处)。对科学发展的过程的分析内容包括:提及一个科学发现(一次发现或历史上的概念被提及)(化学4处、物理10处、生物6处)、描述一个科学发现(指描述与某个发现相关的事件)(化学4处、物理3处、生物9处)、描述的是线形的平坦的发展过程(化学0处、物理2处、生物4处)、描述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因不同意见产生的前进和后退) (都未涉及)。

5.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

本研究根据初中理科教科书的具体情况,列出了以下科学方法:实验、观察、假说、模型、科学抽象。具体统计如下:化学教科书中,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实验法5处、观察法4处、假说法1处、科学抽象1处;物理教科书中,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实验法8处、观察法4处、假说法1处、模型1处、科学抽象2处;生物教科书中,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实验法15处、观察法11处。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是初中理科教科书科学史中最常被提到的一种科学方法。虽然教科书中也提到了观察、假说以及模型等科学方法,但与实验方法相比都是比较弱化的。

三、 建议

1.注重各科学学科内容间的联系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领域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每一次科学上划时代的发展,都是各领域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理科教科书不能只片面地呈现某个科学学科的科学史,而应该注重各科学学科内容间的联系。比如,可以按照大的主题性知识来组织学科内容,以基本的科学概念或定律为基点,由此作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学科内容少而精,突出科学的整体性,形成各门学科有紧密互动关系。

2.适当展现科学家的真实形象

有关科学家生活和形象内容的呈现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初中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描述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

在初中理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2][3][4],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新的理科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一些科学史的内容,如增加了一些科学史的图片,但仍忽略了对科学史发展细节过程的适当描述。教科书对于绝大多数的知识,只是通过“逻辑的方法”将结论和盘托出。

4.重视对科学方法的介绍

从统计结果来看,初中理科教科书的科学史内容中出现最多的科学方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对许多重要方法如假说、模型、科学抽象等,都是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提到。科学方法的介绍应自然地融入到教科书的内容中,做到深浅结合、详略得当。

参考文献

[1] Laurinda Leite, L.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Science Education, 2002 (11): 333-35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