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城市环境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环境总结

第1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甘肃省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及《平凉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总体方案》的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经过自上而下,又从下而上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凉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宣传、卫生、社保、教育、社区等部门的责任领导,明确了市健教所全体人员指导、督查面上的工作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宣传与健教工作行时历。将总体方案中健康教育网络、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行业健康教育、大众传媒健康教育、控烟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逐项提出了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靠实了工作责任,确保了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七、八、九月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落实措施,加快了创建进度,通过自查验收,自查评分为17.5分。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大大促进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在我市开展的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加快健教网络建设。自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市、区健康教育所、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市政府、市卫生局、爱卫会多次召开健教工作专题会议讨论健康教育,制定了健康教育长远规划。经常检查、指导健康教育工作。

2、社区健教进一步加强,市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以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把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放到了社区。办事处、社区各单位都建立了健教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有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开展健教宣传14次,受教育23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7500份,悬挂健教创建横幅56幅,有宣传阵地10个,举办专栏68期,

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向正规化系统化转变。市教育局为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召开了市直学校及崆峒区教育局动员会,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监督所、市健教所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拉开了创卫学校健康教育的序幕,加大了健教工作力度,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市教育局与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签定了责任书,靠实了工作,并先后2次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了督查。市区教育局对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进行了通报,按原国家教委“教育行政部门健康教育评价表”,对城区各学校进行了评估、汇总。各项指标中选项为“A”的学校分别达到80%,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有教案、计划和总结,各项档案资料齐全。

4、医院健康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创建卫生城市以来,医院健康教育有长足发展,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被动局面。一是门诊、住院部有宣传阵地,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省级培训地基,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对住院病人进行入、住、出院全程健康教育。近年来共举办宣传专栏72次,对医务人员进行健教培训14期,2000人(次);住院病人健康教育7200人:开办“孕妇学校”173次,受教育孕妇800人(次),在社区开展健教宣传12次,发放资料7.5万份,义诊、咨询人数25000(次)。

5、行业健教有了新的突破。按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对行业健教工作提出了针对行业特点,对职工进行相关职业卫生教育,环保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女工保健教育,这项工作先后在市区的新世纪商厦、新世纪超市、世纪金鼎商厦、红峰厂、虹光厂、146队、崆峒水泥厂、平凉电厂等企业开展,逐步向全市所有企业推广,近年来培训职工2900人(次)。

6、大众传媒健康教育先行,创卫工作掀。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先锋作用。

①平凉日报、平凉市、区电视台、平凉电台等新闻媒体对创建宣传进行全程报道,对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大造宣传舆论活动,大造声势,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力地促进创卫活动的开展;②市健教所通过市政府信息办从移动电话发送创卫信息,提高市民对创卫的知晓率;③市健教所对新闻单位提供录相带20盘,录音带8盘,各种健教稿件98件(篇),有力地保证了有传播材料播放,促进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开展;④近年来市区新闻媒体共播出亿万农民健教专题节目684节(次)。

7、控烟健康教育法制化。1998年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决定》和《平凉市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承诺报告》,把控烟工作推向了法制化轨道。

①市工商局、烟草局消除了市区范围内烟草广告。②市、区健教所和卫生有关单位结合世界无烟日向群众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18次,发放控烟的宣传资料10.5万份,受教育16万人(次),发放控烟、禁烟标语240张。③市电视台、平凉日报积极配合进行控烟宣传报道。④各学校非常重视控烟工作,开展了无吸烟学校、单位的评选活动,已有无吸烟先进单位25个。⑤车站、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设立了禁烟标志,并实行戒烟。

通过以上情况总结,可以看出,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行业健康教育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健康教育。

2、中央、省驻平单位,地方督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第2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年难留,时易损,匆匆中,2019年已经进入尾声。回望2019年,和顺县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和顺县考评办)在市考评办的带领下,结合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面整治,各方联动、全面推进。

一、紧抓环卫工作不放松

环境卫生工作的常态化,是搞好市容工作的基础。2019年,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契机,狠抓质量,为提升城市形象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树立城市形象。从城市“牛皮癣”、“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细小处着手,涂刷小广告、整治外立面约26.8万平方米;其次,整治垃圾乱倾倒。以垃圾治理为重点,清理主城区垃圾1250吨、城中村垃圾2400余吨、月平均清理生活垃圾34500余吨;再次,抓好道路扬尘治理。逐步将机扫代替人工,机扫面积全覆盖,4至10月份加大洒水降尘频次,11至次年3月份加大吸扫频次,有效的降低了道路扬尘。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真正做到了路面净、路牙净、雨水井口净、垃圾载体净、隔离带净。

二、狠抓市容工作创提升

市容环卫工作,不仅仅是环境卫生工作,还包含市容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卫生搞好,市容工作添砖加瓦;市容工作搞好,环卫工作轻松提质。和顺县考评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推进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首先,利用执法宣传车,在城区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发放《城市提档升级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公告》600余份,不断扩大“创卫”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了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深厚氛围。

其次,整治城市管理“顽疾",维护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流动经营、占道经营等违规违章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共清除贴纸贴花及乱悬乱挂1600余处,占道经营及游商小贩1200余处。加班加点清理露天烧烤50余处,拆除占用机动车停车位的地锁60余处,取缔禁停标志100余个,取缔马路市场30个,拆除私搭乱建20余处,目前店外经营、门前摆放、游商游贩等城市管理“顽疾”得到了有效治理。

再次,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牌匾,打造靓丽街景。对不符合设置标准的楼顶广告、户外广告和门楣牌匾进行取缔。动用大型机具30台次,人员50人次,共整治门楣牌匾1900余户9500余平米,楼顶广告拆除76处8000余平米,拆除大型立面广告拆除大型立面广告共计40余处900余平米,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三、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2019年,大力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组织清洁人员860余人,开展清扫保洁活动75次,清除生活、建筑及各种垃圾31828吨,残垣断壁492处,“四堆”2325处。同时,结合创建卫生县城契机,深入实施“五洁净六要六有”,对全县范围内国、省道,县、乡道,城区主、次干道,各小区、各乡镇、沿途村庄、境内流域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形成了比较整洁的城乡环境。

(一)集中整治“四堆”问题。对农村柴堆、煤堆、粪堆、料堆进行集中清理,属于农民自有的,由农户自行清理;集体所有的,由村委会组织清理。柴堆、煤堆要进院;粪堆要全部清理到田间地头;料堆要堆放整齐,并采取围挡等措施,彻底解决“四堆”乱放现象;

(二)对河道两侧积存的垃圾,由水利局牵头,各乡镇配合进行集中清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河长制”,彻底解决水源“脏、乱、差”现象;

(三)对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两侧垃圾,由公路段、交通局牵头,各乡镇配合进行集中清理,并建立长效机制。

(四)开展村容村貌整饰,继续实施“拆违治乱提质”集中大整治行动,推行成片整治的模式,各乡镇重点要对影响乡村容貌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同时,对残垣断壁进行修补或拆除,对墙体立面进行整修、粉刷、美化。

通过推进“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工作,我县城乡市容环境有了明显提升,但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20年,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一是“督查”向纵深推进。坚持督查力度不减、信心不减,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抓住国道、省道、县道和县城重点区域,下大力气攻坚克难,打好组合拳,啃下“硬骨头”,彻底根除顽疾。

二是“考评”向一流迈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现念,强化考评标准,全面提升城乡市容环境管理水平,以新机制推进实现城乡环境绿化、亮化、美化目标,切实提升城乡品位。

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工作是一项长久、持久的工作,开展好此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和顺县考评办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进一步美化城乡环境,规范城乡秩序,全面推进全县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工作长效化、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改善全县人居环境,努力开创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和顺县城乡市容市貌和环境

第3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市自然资源局关于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交办举报件环境问题整改完成工作总结报告

曲靖市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市自然资源局关于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交办X530000201806140007号举报件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举报内容及整改措施描述

举报内容:**市宛水街道办事处新文社区村主任王国勇不作为、乱作为。1、在龙口山大桥旁私自挖沙采石。2、在老铁路(举报信中的地址为老铁路面积,可能为笔误)强行私自建盖餐厅,办理红白喜事每桌收费 90 元。3、儿子结婚办 200 多桌酒席,请各级领导来参加;儿子小孩满月酒办 100 多桌酒席。4、在征收土地的手续、三通补助钱款等方面欺上瞒下,不向村民公开。5、超生了 2 个小孩,但仍违规参与村主任选举且当选。

整改措施:

要求曲靖宣峰水泥有限公司对采石场采矿区编制生态恢复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及时开展采区生态恢复工作。

二、调查情况

**市于2018年6月14日收到《曲靖市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办单》(督转〔2018〕28号)后,立即成立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X530000201806140007号举报件调查核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X530000201806140007号举报件办理工作方案》(宣政办发〔2018〕60 号),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

经核实,1.**市宛水街道办事处新文社区村主任王国勇在龙口山大桥旁私自挖沙采石,该采石厂为曲靖宣峰水泥有限公司龙口石灰岩采石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手续齐全且合法有效。2.宛水街道新文居委会大部分村民为回族村民,为方便村民办理红白喜事,2005年,王国勇以私人名义出资在该位置建盖伊斯兰餐厅,每桌收费80元用于水、电、气等管理费用支出。该地权被确定为集体所有,餐厅所有权也被确定为新文居委会集体所有。3.“王国勇儿子小孩满月酒办100多桌酒席”问题,属于王国勇儿子以自己名义操办,且王国勇儿子不属于公职人员,不在监督管理范围内,王国勇没有宴请他人的行为。4.2013年3月,王国勇不再担任新文居委会主任。2013年3月至2015年,新文居委会进行三通补助钱款发放、公开等工作,因王国勇自2013年3月未在居委会任职,没有参与此事。5.王国勇的三子王超和长女王楠属于超生范围,王国勇在1991年和2000年分别缴纳6000元和8000元社会抚养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已经处理完结。根据《**市第六届村民委员会环节选举工作方案》关于候选人资格的规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未经处理或处理未完结的,不具有候选人资格”,经宛水街道办事处确认,王国勇两次参与选举均具有候选人资格。举报反映的内容部分属实。

三、整改情况

1、**市纪委市监委已对举报件反应王国勇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了调查,反应不属实。

3、针对宣峰水泥有限公司龙口石灰岩厂和曲靖市宇恒水泥有限公司龙口石灰岩厂两个石厂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我局及时督促企业编制方案并实施治理,于2020年10月12日完成恢复治理并通过验收。

四、验收情况及结论

经材料核实和现场核实,符合验收要求。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后期管护。

第4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信息系统 面向对象 技术支持

1 城市环境系统及功能

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政府也十分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甚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链状关系断裂。亟需计算机技术建立专项的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来准确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各方面信息。

1.1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数学模型等技术。国家环保总局在环境信息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城市级信息中心组织体系。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建立是为了适应城市级环保部门的需求,同时还是国家和省级环境信息系统信息的主要来源,负担着环境质量检测、污染源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等任务。

1.2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

城市环境系统设计时要结合环境问题和环境工作的特点,针对当地城市工农业分布和自然历史环境的特点。城市环境系统具备以下的主要功能:收集和管理各类数据、图件;监测环境和实时采集数据;评价城市环境现状和预测;对于突发灾害事件的分析;查询环境信息;规划管理环境决策;输出环境各类报表和图件;辅助各类城市环境研究

2 结合地图控件的面向对象的城市环境信息系统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城市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绝大部分的城市的环境管理和决策并不符合当前城市的发展需要。GIS将各种结合环境地理位置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能够高效的使用户获得有用信息,因次可以将面向对象的高级开发语言和地图空间两者结合起来来开发环境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即能够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形操作,也可以结合环境专业模型来解决问题。

2.1 利用MO地图控件开发的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特点

MO地图控件是ESRI公司推出地图控件。该地图控件是采用基于COM技术的一种非终端软件,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灵活的选择不同对象,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的多媒体、图形和数据库开发等技术。MapObjects结构由组件集成系统,每个功能都封装在一个组件中,系统的修改和扩充变的相对容易,从而使版本升级和功能扩充的费用降低,优于市场上昂贵的GIS软件。

2.2 基于MO地图控件设计环境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块

2.2.1图形操作模块

(1)显示、放大、缩小以及漫游图形:MO地图控件建立连接Dataconnection和MapLayer图层;使用rectangle ScaleRectangle 函数进行图件的放大或者缩小操作,Pan函数实现图件的漫游。

(2)地图编辑和图形选择:通过searchbydistance实现框选,通过searchexpression实现逻辑信息查询,通过seatchshape实现空间特征信息查询。

(3)快速浏览:采用大小窗口高效配合方法,小的窗口用来显示定位信息,主要是城市的水系和一些交通线路。

2.2.2 数据管理和查询模块

存储空间数据:MO地图空间的空间数据结构结合了空间实体与索引,采用层进行存放的结构。其结构主要有点、线、面三种。将图件进行分层管理可以便于对图件进行调用和更新。

存储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分为内部与外部属性这两种数据库,通常是用来反映与空间实体相互对应的属性。MO在生成一个图层时候自动产生内部数据库,该数据库用来存放有关的标识点位置、内部ID等信息。

2.2.3 进行空间操作模块

可以进行空间操作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一大优势所在,空间分析也是进行评价环境好坏的常用方法之一。MO提供了建立缓冲区、图层叠加、计算距离等常规的空间分析控件等。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调用上述的函数来方便的进行。

2.2.4 环境质量评价模块

评价环境质量的理论和方法模型种类繁多。本系统采用了评分法、模糊数学法、指数评价法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法对噪声进行评价。各个评价方法从外部属性数据库获得数据,然后进行计算机程序的计算,同时将计算结构存储到外部属性数据库当中。这将GIS和环境应用模型在一起,以便于对空间分析进行下一步。

建立环境数值模型有很多的数学算法,如Areview提供的Avenue语言、MapInfo提供的MapBasic语言。但是这些语言是基本上是专业GI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采用它们来实现环境专业数值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系统采用的Delphi和MO地图控件结合的二次开发方式实现就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本系统利用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将Delphi编写的专业模型结构连接,从而完成了GIS模型和环境模型的无缝对接了。

2.2.5 预警城市环境事故模块

建立预警城市环境事故系统可以提高有关部门处理一些突发事故的能力,从而在最大限度内减少经济和环境等各种损失。本系统中实现的预警环境事故模块,提供了城市主要河流的一维和二维输入响应模型和大气污染的的浓度分布和位置等。

2.2.6 成果输出模块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查询和评价结果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输出,便于用户使用。对于属性数据的查询结果通过各种报表形式输出,而查询空间数据结果可以生成专题图,比如直方图、曲线图、、密度图等等。在一定的情况,也可以输出结合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各类专题图和报表混合。

3 总结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能够准确、快速、直观的反映环境信息的变化。采用MapObjects和面向对象计算机编程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该系统,具有简单、高效、快捷、可靠性好等优点,既能充分发挥管理空间地图数据的优势,又能生成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齐文启等.大气颗粒物监测分析机今后研究课题[J].中国环境检测,2002.19(1)43-46.

[2] 陈学民,张桥.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7,33(7):255-263.

第5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16-01

前言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富饶,人口数量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买房,城市环境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选择适合的地理环境打造适合城市建筑环境,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城市无疑要考虑和解决城市区域稳定性、环境污染、水资源来源等等这一系列城市环境地质学相关问题。目前有很多关于地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和前景的相关文献,本文主要根据现在城市环境地质的研究提出了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供参考。

一、城市地质研究现状

顺应时展,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城市环境地质学成立,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规划、管理和治理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包括对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处理水土污染问题、处理废物排放问题以及其它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研究城市环境地质,当时主要是寻找城市地下水来解决居民用水问题,主要是对北方的城市进行调查和研究,后来逐渐对沿海城市进行水资源和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和评价。 80 年代后期,秦皇岛市、宁波市、南通市、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等的环境地质研究也进入了正常工作中。随后,我国的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又开始了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仅仅是对水资源的探索了,针对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城市化建设迫在眉睫,土地资源稀缺,所以在北京、四川成都、浙江等地区都进行了城市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并且寻求发展以扩大城市化建设。

在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上,虽然针对是不同的地区城市环境,大多相关学者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主要方向不外乎就是就是改善水文地质条件、土地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环境地质工程城市工程主要是问题,这与城市环境地质工程稳定性是离不开。改善环境水文地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水土污染严重,目前城市用水一般是自来水,针对水土污染导致在自来水的净化上所耗资金过多,经济效益下降,并且其中化学物质含量超标,若长时间饮用自来水可能会造成伤害。②土地资源匮乏,在深圳、香港、上海等发达地区,有遍地黄金,寸金寸土等美誉,说明现在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如果想要当地经济文化更进一步发展,实现城市化,就必须寻找更多适合城市环境地质工程的土地来发展经济。而这一过程,没有城市环境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和专业人员是无法完成的。③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解决地面沉降、塌陷、崩滑等灾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许多家庭流连失所、家破人亡。所以在灾害防治上,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灾害后的重建是重点。

所谓欲成事,必先利其器。在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过程中,从发展初期到现在技术上也提高了不少。90年代以前,对地质灾害的观测和监测的主要方法是人工观察、实地调查和一些基本的物理探寻技术。而后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逐渐采用了遥感等地理信息系统等较为先进的技术!

可是目前在调查城市环境地质现状时,所关注的仍然是传统的这三个方面: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匮乏。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各部门都是独自完成,没有能够统一和谐的一整套方案,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综合所有因素来判断城市环境地质还是存在一些难度的。

三、城市地质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城市环境地质的研究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内容包含广泛,主要有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化学条件、岩土地貌构造、各种自然资源、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等。不仅仅局限在以往传统的土地资源匮乏、水土污染、地质灾害防护这些方面,还要要求城市环境地质相关工作者以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和知识探索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新方向和可行性方案,从而对如今城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的发展有启示。使城市环境地质学内容更加饱满,研究内容更加充实,与时俱进。使城市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1、将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

岩土体的稳定性、地质灾害等方面是传统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内容,而由于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建设也包括工厂日益增加。现在城市水土气的污染的研究从地球化学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城市周围大多有企业、工厂的地方往往存在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污染,这是随着时展所存在的新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不容忽视。 因此将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必须与地球化学相结合,除了要研究城市岩土体的特性及稳定性、地质灾害的防治,还要从微观角度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是否对环境和人有害,并且找到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将宏观的地质条件和微观的化学元素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许多城市常年雾霾严重,空气质量低于标准水平几百个点,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空气质量的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所以在研究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空气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2、将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与地球物理相结合

在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地球物理方法是必不可少要手段之一。在水资源污染的现状下,除了改善污染情况外,还可以寻找新的水资源,例如浅层地下水。在寻找地下水时采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除了较为传统的物理方法外,放射性地球物理方法在进行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也逐渐被运用起来。放射性物理方法是监测城市环境中放射性强度大小以及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对于城市放射性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外相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我国对城市放射性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城市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含量,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潜在性或者重大危害。近年来城市室内氡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放射性元素的探测离不开科技技术的支持,相关技术的成熟仍然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相关工作者创新总结。

四、结束语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迫在眉睫,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且保障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摆脱大山,过上方便、舒适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在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给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是本文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冯小铭.郭坤一.王敬东.对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1-4.

[2] 代志宏.吴恒.张信贵.城市环境地质达到极限的触发因素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25(1):42-46.

[3] 娄华君.王宏.夏军.赵树贤. 地质信息可视化的应用――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之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2002.29(3):330-334.

[4] 张之淦.苏宗明.吴祺祥.等.岩溶干旱治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第6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管理从理念优化为一套可操作、可度量的工作目标、操作规范和具体措施,在圆满完成试点项目的同时,让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实用,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攻坚克难,超越革新,截至2016年6月29日,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圆满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验收,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标准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成立精干组织机构

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从2014年4月,西城区申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区市政市容委立即编制、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全区成立了以姜立光副区长为组长、区环境办等14个职能部门和15个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统筹协调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标准体系工作组推进标准体系编制和试点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要求,相继成立了专项标准编写机构,具体负责各个专业的标准编制与试点推进。

试点办自成立以来,共组织试点启动与中末期验收、标准体系专家评审与、各类考察培训等会务32次,编发文件、通知30个,信息23篇,外宣稿件8篇,出刊会议纪要14份、信息专刊17期。

广泛开展学习研究

保证试点工作正确方向

为使试点工作少走弯路,定向前行,试点办广泛开展走出去学习考察、请进来培训授课等活动。

试点办先后组织外出学习考察4次、研讨培训10次。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对试点工作方案、标准编制原则与范围、参加试点单位与标准体系编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讨论,确定将试点工作划分为宣传启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工作细化分解为35项任务,并于2014年11月18日在全区启动大会上进行了部署。

按照“看得见、管得了”的要求,以城市“功能区域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为基本思路,研讨、确定、建设涵盖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市政道路、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各个环境专业领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监督、执法、考评等各个环节与层面的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环境要素调查

完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

为完善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了解与切实掌握全区各个功能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管理要素,试点办于2015年7月委托社会专业组织,开展了七大功能区域的环境要素调查,摸清了各个功能区的人口特点、区位功能、人文特征,以及建筑风格和属性、道路交通特点、街面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商业业态等7大要素构成,为全区功能区域划分与标准体系最终编制提供了依据。

同时,按照区域功能主导、公共空间全覆盖、能够动态调整、便于末端研判的原则,对全区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调整,共划分为7个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个生活居住区,并重新核实了各个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道路、网格和社区数量,纳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体系,有力完善了标准体系中考评子体系。

认真组织标准体系编制

经过权威评审对外

2015年8月初,在区领导的关心指导、试点办全体人员的强力推进、各成员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数次修改完善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终于完成初稿。

8月11日,西城区质监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会上,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标准化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听取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编制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标准文件,讨论研究后一致认为: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以及国家、北京市和西城区相关文件精神;标准制定能够围绕建设需求,符合各区域功能特点和环境管理质量目标,覆盖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格式规范,内容基本适用;能够结合实际,根据西城区城市管理现状,搭建涵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执法、监督、考核等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的标准,形成全区统一协调、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框架;能够将西城区多年来在城市管理中分类分级的创新模式以指导性技术文件固化提升,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西城区于2015年10月16日以区市政市容委的名义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确定10月30日正式实施。

整个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专业支撑和监督考评四个子体系,共有标准251项。其中,收录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自制标准73项(已完成56项,尚有17项建议制订的标准正在研究中)。

大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持续改进促进标准实施

为了促进标准体系实施,试点办一是将所有收录引用的标准与自制标准一起,在令标准体系明细表中形成链接,刻盘发放各成员单位学习应用,并与相关工作手册和工作记录一同印制,发放各单位实施;二是制订、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和具体《检查工作方案》,于2015年12月,每周安排2个单位,逐一检查各成员单位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三是2016年1月集中组织了标准体系宣讲与培训,协调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宣贯活动;四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施反馈情况、检查与验收意见,分3次对整个标准体系和20个具体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有效促进了标准化工作落地。

试点工作圆满通过验收

城市管理标准化取得新成效

2016年6月28日-29日,受国标委委托,北京市质监局邀请了标准化与城市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对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验收。经过专家组的听、看、询、查、评,认为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完成了全部规定任务,符合国标委下发的试点细则要求,综合评分93分,一致同意通过考核评估。

评估报告认为试点项目一是领导重视,试点工作推进有力;二是切合实际,标准体系覆盖全面,实现了分类分级清晰、管理程序规范、质量要求明确、执法监督严明的闭环式管理;三是注重宣贯,各级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标准为引领、按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岗位人员知标准要求、明标准职责、依标准办事,提高了标准化意识与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四是实施到位,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能够围绕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分级管理为核心,细化区域分类管理,并针对试点涉及面广的特点,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收集意见,实现持续改进与有效的质量控制。特别是运用标准化原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

深入总结试点经验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宣贯实施,特别是西城区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最终验收圆满通过,标志着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引领的新时代,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就标准体系建设而言,一是巩固、提升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模式,创新形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成果;二是核实了城市环境管理要素,健全了全程管控指标体系,厘清了各职能部门工作关系,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是编制了城市环境建设、市容市貌管理、功能区域管控等标准,填补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空白,解决了部分环境管控难题;四是强化了“管理前置”理念,增强了城市管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进一步优化了环境资源配置,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同时,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与试点工作,各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单位工作职能进一步明晰;市政建设、环境治理、交通秩序、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工地管理等专业作业进一步规范;临街社会单位与商户参与“门前三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行为与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问题发现与处置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功能区域分类管控能力与分级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15年,在城市环境管理任务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西城区市政市容委用于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建设的经费支出为8.16亿元,2014年为9.89亿元,同比减少17.51%;区市政市容委共接受各类意见、投诉、曝光68件(起),而2014年为91件,同比减少25.2%;西城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市容服务窗口共接待1.03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357件,而2014年度接待1.04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423件,同比分别减少1%和5%;辖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平均分别为14.5、54.0、105.8、83.0微克/立方米,而2014年平均分别为23.1、62.9、115.2、88.4微克/立方米,同比平均分别下降37.3%、14.2%、8.2%、6.2%;降尘量为5.4吨/平方公里/月,而2014年为5.8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6.9%;全区生活垃圾总量59.323万吨,同比减少96.97吨;道路养护、园林绿化全市第一;居民对城市环境秩序和管理水平入户调查满意度平均为95.69%和96.31%,而2014年平均为92.56%和93.47%,同比增长3.38%和3.03%。

国家级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项目虽然有期,但是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工作却无涯。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者将坚定信心,持续推进,将标准实施与监督指挥平台衔接起来,与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检查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任务一致起来,继续做好做细做实做强标准化工作,努力再创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佳绩。

第7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施;普及性;个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51-02

城市环境设施是指在公共环境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证并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他们称其为“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为“城市的配件”。日本人认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也称“街具”,其范畴不一而同,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变化,这一概念有扩大的趋势。本文探讨的是城市环境设施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现有的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大多数设施缺乏对城市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使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个性。同时,广泛考虑各种人群的城市环境设施较少,缺乏能够让广大市民普遍接受并提供便利的优秀作品,因此如今的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又普遍缺乏普及性。

1 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

谈到普及性,必须首先了解城市环境设施的共性,就是安全性、舒适性、识别性、和谐性和文化性。这些特征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主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必须首先要遵循的不变规律,如活动设施的设置主要考虑包括老人、孩子等各种人群的户外活动,它的尺度应与人体工程学诸尺度相适应,从材料的色彩、质地和化学性质上都要考虑人与其相接触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这些就可以看作是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

要研究普及性首先要考虑环境设施与公共意识的协调,就必须先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

1.1 内心活动

内心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而不良的空间环境则能够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1.2 行为活动

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包括自发行为和被引导的行为。自发行为体现人的自身需求,被引导行为则体现为由环境所暗示的行为方式。

这两方面与人们对环境的感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设计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心里和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使更多的使用者更大程度的接受这些设计,就必需要掌握他们在某种环境下的心里需要、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因此,注重城市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这样才能加强设施的普及性,让大多数的人更易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及其所带来的功能享受。

2 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

相对与普及性来讲,个性是可变因素,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地理与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能成为创造多样的、个性的城市环境设施的源泉。无论是基于实用或休闲目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功能与视觉涵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品质。城市环境设施的形态除去其功能的本意外,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就个别地方的公共空间而言,如果能够以整体和前瞻的计划进行设计探索,以成就地域文化的全面呈现,就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地域文化的内涵。

我们从古代罗马人崇尚的庄重伟大、希腊人追求的恬静严谨、印度人称道的神秘幽玄、日本人喜爱的淡泊素雅、中国人讲究的等次对称等都可以探询其文化的渊源。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观念的变革、交流的深入和信息的速增,城市环境设施在城市中呈现出光怪陆离且世界同一的双向趋势,但是思考充分且设计良好的城市环境设施,仍然有力的反映环境以及地方或民族的特点,其形态仍然显示其独特气质,呈现出体现本地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设施的个性。

城市环境设施个性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地区人们对自然的把握和认识的方式、程度以及审美角度。例如东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世界两大文化板块。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究精神理念。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究实证。

2.2 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以种族、血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较为稳定的人群组合。种族血缘的归宿感、认知,以及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是非标准、风俗礼仪、图腾崇拜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这种文化石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本民族的世界观。

2.3 历史积淀

历史积淀是指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为群众所共有的代表本民族、地域文化某一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成果。如中国古代的风水学理论,在现代的环境营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人类世世代代在生活中总结、积累而产生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风貌、特征、层面、范围及局限性。文化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尽一样,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水平不同,文化现象、审美意趣也会产生差异。

综合研究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设施个性化区分的切入点。挖掘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及艺术诉求,使其展现在环境设施中,赋予所设计的环境设施以独特的“表情”,这种“独特的表情”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而才能令人难忘怀,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愉悦大众。设计师就应该关注在时代社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美感及客观存在的普遍艺术标准,将真正的美转化为使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城市环境设施的普及性和个性研究之实践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设施来看,设计中的普及性意识不够,即对城市环境设施所必须具有的共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环境设施往往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痕迹,不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更深层面来看,个性的体现少之又少,而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怎么能够缺少代表自己特色的设计,这不仅仅是城市环境设施所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国大多数设计师的普遍问题。有了个性的体现,才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状况。我们应该把文化性这一主题确定为提高设计水平的发展点。仿造及照抄西方城市环境设施只会埋没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可否认,从近代开始,西方的城市设计与建设对全世界的进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这仅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本土文明也必定会对世界产生深远的作用。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只学习西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套路,只有立足世界,放眼于本土,才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设计出体现本土文化的城市环境设施。我们要着重分析适应性,即“普及性”和有关周边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构成的“个性”这两方面问题,阐述这两种概念的特定含义,明确这两方面在环境设施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公共意识,传达属于社会的、社区的、历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正伦.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年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首都环境建设委”)和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发挥工作职能,切实落实环境责任,不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积极调动首都环境建设资源,全面推进首都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消除了社会各界对首都环境建设前景的各种担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首都环境建设的广泛好评,初步实现了首都环境永远整洁干净下去的庄严承诺,为首都环境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首都环境建设统筹协调体系

顺应首都环境建设大协调、大整合、大联动的实际需要,2010年5月13日,由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市属各部门以及北京各区县共71家组成的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按照首都环境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16个区县全部成立了环境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也分别建立了首都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环境建设办积极推进辖区街道、乡镇建立环境建设执行机构,形成了首都环境建设“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组织体系。

2.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的内涵、任务和目标

在充分总结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广泛征求委员会成员单位与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角度,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委)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的内涵、任务和目标。明确了以城市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首都环境建设内涵,细化了以四大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为核心的主要任务,确立了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的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凝聚各方的环境建设智慧,统一环境建设思想认识,为全面推进首都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3.编规划、出标准、强化立法,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完成首都环境建设系列规划编制;二是制定环境建设相关规定和标准;三是加强立法工作,完成《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两部立法草案起草并颁布执行。

4.全面推进“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各项重点工作,有效促进了首都环境建设的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建设工作指示精神,“首环办”一手抓首都环境建设基础工作,一手抓重点工作落实,及时制订下发首都环境建设“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积极推动5个重点、1个网络的环境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通过深入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重点大街的环境建设水平,解决了一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改善了进京第一印象区域环境面貌,扎实有序推进了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显著改善了居民身边生活环境,同时圆满完成了建党90周年环境保障任务。2011年12月,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64.7%的受访居民认为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比2010年有所改善,其中11.6%的受访居民认为有很大改善,53.1%的受访居民认为有一些改善;26.5%的居民认为与去年持平;仅有5.2%的受居民认为环境有所恶化。

5.探索形成了一批适应首都环境建设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区、街三级作用,探索落实管理、执法、作业、监督四位一体的基层管理体制,实现大部分环境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考核评价、落实责任、优化流程等配套机制,初步形成环境建设相关机制的制度框架。积极培育和挖掘基层机制创新亮点,深化小广告治理、施工工地管理和渣土管理等专项工作机制。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统筹协调是推进首都环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前提和基础

“首环办”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同时,努力探索依靠中央在京单位、广泛组织动员市级兄弟部门,积极指导协助区县共同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有效机制及具体途径,努力打造首都环境建设的整体合力。

2.抓基层基础工作是推动首都环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统筹协调是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大前提,要进一步提升首都环境建设的精细化水平,还必须强化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强化考核、细化落实,针对各项具体的环境问题落实责任、落实解决办法。这就需要精细编制规划、研究出台环境建设标准、加强相关领域立法,确保首都环境建设有规划、有抓手、有考核、有落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3.抓重点环境问题、重点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以点带面、以线带面是逐步提升首都环境建设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首都环境建设资源、投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首环办”以抓好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努力探索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展现首都环境建设战线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精神风貌的现实途径。

二、首都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环境污染进一步复杂化,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突出

伴随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居民对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生活垃圾处理、噪声污染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并呈现出复合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2.城市环境建设政策供给相对不足,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首都环境建设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环境建设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政策制定的公开性有待提高,环境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法制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有六成多的居民认为环境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城市环境建设体制机制确实有待完善。

3.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发展仍不平衡

目前,从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水平上看,首都中心城区的重点大街在市容景观、园林绿化、夜景照明、道路建设、公共秩序等方面显著改善。但是,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站点和沿线、进京第一印象区、重要旅游景区、老旧小区等环境建设还有待提高。从四大环境建设的水平看,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居民对四大环境建设的评价处于6-7分之间,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市容环境(7分)、秩序环境(6.5分)、设施环境(6.3分)、生态环境(6.2分)。此外,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矛盾分析

为什么首都环境建设中还存在上述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制约首都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与首都环境建设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北京作为首都,在人口、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密集的态势。这种特征决定了在城市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坚持运用总体的方法和综合的手段。但是,目前首都环境建设及管理的职能相对分散、部门协调统一难度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首都环境建设的水平。

2.环境建设的长期性与社会需求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但是广大群众有自身的现实环境需求。因此,在处理具体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协调好环境建设有关的部门利益、企业发展、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增加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3.城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环境建设的均衡要求之间的矛盾

从一般意义上说,环境建设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均衡的标准体系。但是,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却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市核心区、重点地区的环境保障措施比较到位,而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意识和投入就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城市环境建设先进区域的成就很难持久,另一方面也使环境建设后进区域的水平难以较快提升。

三、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阶段性特征

(一)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

1.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五个之都”建设,把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提高到了世界城市的新高度。可以预见,未来北京环境建设必须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城市管理要求。

2.首都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可,为进一步做好环境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市民对首都环境建设的整体评价看,三分之二的居民认为今年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比去年有所改善。其中,50.9%的居民评分集中在7-8分;评分为7分及以上的比例高达67.3%,其中有16.4%的居民给予了9分及以上评价;评分在6分的比例为14.9%;评分在6分以下的比例为17.7%。群众的满意和认可是首都环境建设最重要的基础。

3.首都环境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从居民对首都四大环境建设评价看,市容环境评价最高,其次为秩序环境、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市容环境方面,对城市照明、城市景观的评价最高,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环境卫生方面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绿地建设评价最高,大气质量、河湖周边有待提高;设施环境方面,对公共交通及周边设施评价最高,排水设施、应急避难设施有待加强;秩序环境方面,对治安秩序评价最高,交通秩序有待提高。

4.首都环境建设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多发、频发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环境秩序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无照经营、违法建设、施工工地管理等高发、多发环境秩序问题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占比达70%。排除季节性因素影响,部分环境秩序乱点边整治边反弹,个别违法形态仍在高位运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在环境秩序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上下功夫,巩固整治成效,克服突击式运动式整治弊端,以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和措施,根治环境死角。

5.首都环境的社会参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两成(17.6%)的居民认为其在首都环境建设管理中享有的参与和监督权利水平高,其中仅有2.2%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很高;42%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一般;34.9%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低,其中有16.3%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很低。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随着首都迈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宜居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加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对首都环境建设的间接推动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首都环境建设也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2011年半年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起高标准的意识。北京是首都,是迈向世界城市进程中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城市的建设、运行、管理都要坚持首善、一流的标准。

2.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设施环境总体上显著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如市政排水设施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不足,应急避难场所数量相对短缺。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步升级,突出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市容环境、秩序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以大气质量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首都的环境建设必须统筹推进设施环境、市容环境、秩序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四大环境建设,提高四大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3.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北京提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任务,首都环境建设也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首都环境建设既要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域的环境水平,又要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重点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要形成环境建设全市一盘棋的新格局。尤其要强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建设公共投入能力上的相对均等化,对承担首都生态环境屏障的远郊区县的环境建设投入给予适当倾斜。

4.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

总结“十一五”期间围绕重大活动保障积累的首都环境建设的宝贵经验,环境建设仅治标还远远不够,必须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这一闭合循环上寻求新的突破,把大量通过规划、建设能够解决的后期环境管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后期环境建设管理的压力。同时,要针对环境建设中的疑难杂症,发挥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逐一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长期积压。

5.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

要强化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精细化管理的任务落实在基层、岗位和具体人,切实把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种种安全隐患解决在基层。要尽快打破环境建设自上而下推动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6.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首都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根本上提高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既要强化环境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投入保障,更要在培育和强化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上寻求突破,努力营造“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参与环境建设、人人共享环境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针对首都环境建设问题与人口聚集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与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直接相关性,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必须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要探索通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搭建流动人口参与首都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的环境责任意识。

四、首都环境建设的价值理念和主要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要贯彻落实“三个北京”的战略构想,树立绿色、科学、人文的基本理念,同时要体现北京精神的要求。

(一)首都环境建设要体现“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北京市公布了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作为北京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首都环境建设,应当有体现“北京精神”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渗透北京精神的特点,同时还要反映首都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长远发展。按照这样一个标准,首都环境建设领域体现“北京精神”的价值理念应当是如下三个方面:

1.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公共性的价值导向

首都环境建设要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导向。其含义为: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环境建设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广大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广大居民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低;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首要考量,充分尊重全市居民整体的、公共的环境利益和环境舒适度,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优美的环境。

2.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精细化创新理念

“精细化的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为精髓的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首都环境建设“精细化创新”要展现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自信及成就,就是要展现首都北京改革创新30多年的经验及历程。“精细”要求在首都环境建设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用创新的理念推进精细化规划,用创新的技术手段运用于精细化建设,用创新的制度体系确保精细化运行,用创新的机制建立精细化的监督流程。

3.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思想

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城市环境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北京作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在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秉承包容精神,坚持均等化的原则,共建共享,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提供舒适美观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公共环境的规划、建设等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包括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需求,使全市居民分享到环境建设的成果。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

1.高标准性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的定位要高,要有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环境建设要从建设思路、建设规划、建设标准、环境管理和维护、市民公共素质培养等方面充分借鉴世界一些发达城市的经验,在结合市情的基础上,进行适合首都特点的综合创新。

2.科学化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趋势,研究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律。首都环境建设既要有短期计划,还要有中长期规划。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公共环境建设规划,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既要有总体规划,还要有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的建设标准、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

3.均等化原则

公共环境建设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在公共环境建设中秉承公平理念。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环境,保障全体居民在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享有大致相等的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一)认真落实《“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要按照《“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规划的落实和实现。要科学研究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据城市的定位、规模、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环境建设规划的评估、监督和落实机制,保证城市环境建设规划落实到位。要根据环境建设规划的执行进度,科学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规划细节,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要积极探索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高位协调功能做实做强,加强首都城市环境委员会与中央部门、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强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与北京市各部门的工作协调,落实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对北京市各区县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要根据首都城市环境建设一盘棋的要求,加快建立环境建设管理人员配备、财政投入与地区实有人口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尽快扭转环境薄弱地区环境建设的先天体制性缺陷。要积极推动区县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实体化,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尽快将环境建设经费纳入区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保持正常的增长,以建立“环境建设有人管、投入有保障”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要制定统一的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工作程序,开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成效的社会调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考核工作。要逐步扩大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范围,突出考核重点,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措施,切实落实部门环境责任。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将环境建设的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使之成为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硬指标。

(三)加大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

要立足首都发展实际,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集相关部门开展技术攻关合作,逐步建立适应首都环境建设发展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环境建设领域的运用。建设首都城市环境管理的物联网平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视频、智能分析、网格化管理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与研发。积极利用卫星监测技术,开展环境建设违法行为的调查。

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污染预警技术系统。统一制定城乡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将治理各类辐射、重金属污染、隐性流动污染源等纳入环境技术的研发范围,突出环境预警技术开发的前瞻性,注重环境突发、偶发事件的技术预测与检测,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建设意识

根据首都的环境特征、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战略规划,逐步制定首都环境发展条例。完善有关市容环境、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注重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环境审计、资源定价、环保投融资体系等多样化的手段,统筹解决环境治理和发展问题,建立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标准的首都环境建设法规体系,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积极推进市民参与环境建设,切实维护环境建设成果

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发现环境问题,参与确定环境议题,参与城市环境立法和环境决策,鼓励群众对环境建设工作开展监督,并对有关部门执行环境政策的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进城市环境建设信息公开,保证人民群众获取环境建设信息的权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参与环境建设决策,既要有制度化的群众参与,如听证会、诉讼、复议、,也有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如公众参与新闻热线、网络论坛、公共调查、提供志愿者服务、组织群众评议等,保证公众有序参与首都环境建设的公共事务。同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加强环境理论研究,大力培育环境建设中介组织

第9篇:城市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字] 城市环境 地球 化学研究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 P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84-1

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力在不断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也是与时俱进,一天比一天发展迅猛,人类对这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人类过度的利用与改造自然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失衡,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紊乱,让能量转化以及物质循环的相关功能被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以及改变,虽然扩大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可是,这样却在环境身上重创伤痕,城市化就是收到人类这种种活动的普遍影响,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城市地球化学问题,针对现状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1 城市化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链接

(1)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这一层面,首先要了解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和什么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于城市化环境化学来说,其实就是指环境地球化学之中比较重要次级的学科,关于这方面可以借鉴于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相关定义,可以把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学进行初步的定义,也就是一个宏观的定义,城市环境之中的化学作用、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和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的转换的学科,在学科方面的相关特点来看,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其实是应用了地球化学的原理以及方法研究城市在生态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城市之中的沉积物、地下水、土壤、生物、尘埃、地表水以及空气等一系列介质之中的化学元素,以及他们同位素上的演化、分布和环境作用,又或者是健康等一系列效应,重点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环境化学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因为环境质量上的不利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和人类健康等效应。

(2)对于城市环境化学来说,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都是传统的工业城市或者是典型的矿业城市,亦或者是国际化这种大都市,而且它重点研究的城市是不同功能区和道路两侧的相关污染等差异性特点,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研究介质这一层面上,一般有城市的土壤、城市的水、城市的空气、城市的生物以及城市的尘埃等等,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侧重点方面更加偏向于污染物方面的来源问题,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以及这些污染物在转移、来源、再分布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条件,或者是地球化学上的条件以及机理和示踪等,城市在环境之中污染物上,和循环规律方面的化学性质,城市污染在环境这之中又有着地质学之中的相关背景,城市地球这种化学系统在调控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具体筹划等等。

2 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之中热点研究的话题

(1)城市环境的系统,具有高度上的复杂性,对于当前在环境这个研究领域,一切都没有完全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这个作用之中的一系列过程,环境地球的环境系统之中,化学物质在分布、各个化学要素、行为等相关问题,以及信息方面的互相转化,对于不同尺度环境上的问题,环境地球的化学这一重要性以及高质量这种环境地球化学图方面的急需性等,都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注视,关于微量元素以及动植物病发概率上的关系,这种种的一切都是它相关的基础,在土地资源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同样需要哪些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比如说放射性的和元素在分布上的信息,或者是自然环境在化学之中的一系列组织信息等;

关于城市在污染方面与城市化学环境的研究之中,人为的这种污染一般是工业或者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类在生理活动方面的释放,化学之中的相关元素,有来自人类的,一种是人类在活动引起环境上的改变,最后导致了元素释放深入到环境之中,在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不仅破坏环境,也造成了土壤的板结,改变了土壤之中物理化学的状态,最后在土壤之中有害元素增强,让土壤有害元素同样被释放到了环境之中,另一种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上,当进入了环境之中,比如说工业之中的三废,以及生活用水和生活垃圾等,这些城市之中的有毒金属在管理上是主要针对的要点。

(2)对于城市化地球和环境在污染方面的研究,也应该着重认清现状中的问题,那些有害的污染物,在污染源方面,具有一系列化学元素,都是有害的,这些是必须要深层次处理的,关注这些对象,结合元素的周期表,进行适当合理的借鉴,进而找出这之中的不足和弊端,元素周期表之中的生物必须以及它有毒的一系列化学元素。

(3)在城市之中还存有一种城市炸弹,那就是工业发展的同时,因为人口急剧增加,增加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就像自然界之中排放了许多的化学物质,加之不断进行自然界以及环境方面的破坏,自然环境在化学方面的一系列平衡全部被打乱,这对于环境机制方面更是加剧了它的恶化,比如说土壤方面的沉积,以及垃圾物再分解方面的速率等,知识很多天然存在的一系列化学物质都被释放到了这个环境生态之中,而储存于环境之中的那些介质,因为环境条件正在逐渐的改变着,最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效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学定时炸弹之说,城市,是人们居住以及发展的地区,潜在于环境之中的灾害不同程度上的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人类的发展方面更是难以预见的问题,这样的现状应该足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时候的不在意就加重了环境中的负担,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生活垃圾,也有海洋污染,很多工厂污染,等等一系列污染,不一不恶化着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这一领域,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现状,加紧研究才可以。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极为重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球的性质,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在进行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每个人这方面的素质修养,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应该懂得人人尽力,人人有责,关于城市化学和环境方面的一系列污染以及生态之中存在的风险,足够我们引起环境的警铃,对于城市化环境化学进行头筹规划,合理布局,是每一个国家应该做的,更是每一个人应该实施的,为了以后能顾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唯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以及提高人们的素质,才能更好的落实它的相关措施,针对问题与现状之中的不足,在优化缓解的同时,要懂得治标不治本,也要知道杯水车薪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立新; 马生明; 王之峰;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物探与化探, 2004年02期.

[2] 滕彦国; 倪师军; 林学钰; 王金生;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 2005年01期.

[3] 王焰新;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评述--第四届国际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简要回顾[J].地质科技情报, 199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