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

第1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作者简介:王娟(1978-),女,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助理讲师,现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教师。专业方向:护理。

【摘要】护士的职责是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要为病人着想,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护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建议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此课程。

【关键词】职业安全;高职护理;教学;必要性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即将实习的2006级学生和实习返校的2005级学生各200名,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法调查。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并请专家审核通过,调查内容包括: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医疗锐器刺伤及处理、污染针头的处理、如何正确安全的配置化疗药物、洗手技术、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等。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回收率100%。

3 结果

3.1 400名学生防护知识问卷回答,见表1。

表1

200名即将实习的06级学生200名实习返校的05级学生

项目人数百分率 人数百分率

针刺伤刺伤后上报2010%5527.5%

刺伤后不上报18090%14572.5%

刺伤后血液检测147%4020%

刺伤后血液未检测18693%16080%

污针头处理直接弃去87 43.5%136.5%

放入利器盒103 51.5%13467%

戴口罩手套作任何操作都带口罩18693%9145.5%

当手上有伤口时带手套65 32.5%11256%

接触病人用物时4020%7638%

接触化疗药物时47 23.5%9648%

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时81 40.5%14170.5%

洗手下班前必须洗手9045%16482%

做任何操作前必须洗手39 19.5%6834%

做任何操作后必须洗手13266%15577.5%

洗手方法符合要求149 74.5%18190.5%

其他工作前进行乙肝疫苗接种168%4623%

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瓶颈17085%8944.5%

有意识避免一些损伤7839%7839%

做任何操作都要注意节力91 45.5%5427%

以上知识主要学校开设此课程0000

来源于在各门课程中教师提过135 67.5%7939.5%

见习时带教老师教过 95 47.5%13467%

3.2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校06级护生职业安全意识及其淡薄。在针刺伤一项中刺伤后不上报、血液不检测都分别高达90%、93%,说明学生对病人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认识度不高;在污针头处理一项中选中 “直接弃去”的达到51.5%,在戴手套口罩一项中除“做任何操作都要戴口罩”达93%外,其它四项的回答都表示护生戴口罩意识高但手套的意识却很低。来自荷兰医院的调查表明,使用环磷酰胺进行肿瘤化疗时,手、前臂和前额皮肤暴露的危险性最高,戴手套可以有效防护手及前臂皮肤[1]。知识主要来源于在各门课程中教师提过的知识点,少部分来源于见习时带教老师的传授。我校05级护生职业安全意识比06级学生较强,但仍然防护意识淡薄。知识主要来源于实习时带教老师的传授。

4 讨论

4.1 护生职业安全意识淡薄成因: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安全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安全意识。

4.2 教学对策:在我国,虽然护士的职业危害问题在近年来渐受重视,有关的研究时有报道,但从教育到管理仍显力度不够。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2]。树立安全意识重在教育,学校应首当此任。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教育中没有开设护士职业安全课程。因此,建议开设护士职业安全课程。

4.3 课程设置:我对护士职业安全课程进行设置,拟于我院护生开设护士职业安全的选修课,等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后再开设为必选科目或限选科目。现将有关思路介绍如下:

4.3.1 课程目标: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树立较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职业防护技能;当职业危害发生后能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3]。

4.3.2 课程计划

4.3.2.1 授课学时:授课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4学时,实践学时2学时。

4.3.2.2 授课时间:护生去医院实习前一学期进行授课。由于职业安全知识是分散在各学科中的,在学习各学科时有所了解,所以在最后总结性的集中授课,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安全知识。

4.4 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职业安全有关的概念,了解相关知识,熟悉常见的职业危害,掌握职业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发生职业危害后的处理知识,树立较强的职业安全意识。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第2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为制定精神科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职业损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表,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职业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意外损伤以针刺伤及患者攻击致伤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85.8%与80.6%,针刺伤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结论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效采取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规范处理流程,减少职业损伤。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Investigationsandanalyse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inpsychiatricnurse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inpsychiatricnursesinordertoprovidebasesformakingprotectivemeasurestoavoidoccupationalinjuryproducedbyoccupationalexposure.MethodsInvestigation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wereconductedwithaselfmadequestionnairein360psychiatricnurses.ResultsNeedlelesionandpatient''''saggressiveinjurywerethecommonestoccupationalinjuries,incidencesofthemwere85.8%and80.6%respectively.Needlelesionwasmainpathophorousroute,andnurseswerelackofknowledgeofoccupationalprotection.ConclusionInordertoreduceoccupationalinjury,weshouldstrengthennurse''''ssafetyeducationandmanagement,takeeffectiveprotectivemeasuresandtostandardizeworkingtechnologicalprocess.

【Keywords】Psychiatricdepartment;nursingstaffs;occupationalinjury;protection

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重要话题。精神科护理的对象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而造成伤害的危险。为探讨目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损伤,作者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2005年11月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3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6名,女314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80名,护士260名。

1.2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职业损伤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因素,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共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6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2.1.1意外损伤调查对象认为在工作中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患者直接攻击致伤198名(55.0%),针刺伤86名(23.9%),安瓿割划伤68名(18.9%),工作中摔伤6名(1.7%),其它2名(0.56%)。曾遭受损伤的人数:遭受过患者不同程度的攻击290名(80.6%),其中患者抓伤或咬伤最为常见,占70%;发生过针刺伤309名(85.8%),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45.2%是在操作完毕回套针帽时,41.5%认为是在注射操作时;安瓿割划伤230名(63.9%),主要原因是认为玻璃易碎(59.6%),其次是不易折断(22.4%)与手未保护好(12.2%);工作中摔伤46名(12.8%),其他40名(11.1%)。

2.1.2生物因素在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病原体对护士造成影响的调查中,52.2%的护理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产生职业风险最大;216名(60.0%)认为传播疾病风险最大的途径主要是针刺伤,其次分别是通过呼吸道(22.8%)、皮肤粘膜破损(13.1%)与安瓿瓶割划伤(4.1%)。认为针刺伤对护理人员健康存在威胁,其中:传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7.8%(172名),艾滋病占43.3%,普通细菌感染占7.8%,其他传染病占1.1%。

2.1.3物理化学因素护理人员认为,在工作中理化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学消毒剂、辐射、地面滑、化学药品、噪音等。认为辐射主要来源于紫外线,噪音主要来源于患者。

2.1.4心理因素46.7%的护士认为在工作中存在很大心理压力,37.2%认为有较大压力,只有8.9%认为偶尔感到有心理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病房环境(28.3%)、工作强度(26.7%)、管理要求严格(22.2%)、专业技术要求高(11.7%)、患者或家属(11.1%)。

表1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略)

2.2职业防护情况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的知晓情况,只有18.2%的护士表示很清楚,有23.9%认为完全不知道。认为接受过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专业防卫训练的占88.6%,注射时要戴手套的占60.2%。认为发生针刺伤后应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为:挤压并消毒伤口、查血和免疫注射者149名(41.4%);对伤口进行挤压、冲洗后消毒处理者175名(48.6%);只需消毒伤口者36名(10.0%)。

2.3职业损伤的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55%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是患者攻击致伤,其次是针刺伤、安瓿割划伤。其中290名曾经遭受过患者攻击,发生率达80.6%,针刺伤与安瓿割划伤发生率分别是85.8%与63.9%。提示在精神科护理职业中导致意外损伤很常见,与国内外关于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报道有所不同。美国有报道[1,2],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占职业意外损伤的2/3,国内许多报道[3~5]亦以针刺伤占大多数,发生率均在80%以上。由此可见,精神科护理人员除易发生针刺伤等意外损伤外,遭受患者攻击的情况也非常多见。患者攻击致伤的方式以抓咬伤为主,这与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或对治疗护理不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

生物因素直接危害护士的健康。近年来艾滋病的蔓延、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临床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6]。通过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危险、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6,7]。本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与通过针刺伤传播乙肝、艾滋病对健康的威胁最明显。规范注射操作程序,禁止针头用过后双手回套针帽,及时放入防刺穿的容器;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要有人协助;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防护用具、改善配置药物工具和环境,减少玻璃空针的使用,以降低危险因素。

护士在工作中,常常要受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药品、X光放射线、紫外线、噪音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频频接触各种消毒、化学药品,可以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对人体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产生致敏、致畸、致癌作用。紫外线的照射易造成人体皮肤产生红斑甚至皮肤脱落,严重的亦可造成皮肤癌变,剌激眼睛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6]。本调查显示,虽然多数护士对上述各种因素对人体危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各种药品与消毒剂的管理,改善病房地面防滑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及工作压力,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正确对待各种心里困扰因素,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心理调整[6,7]。工作细致认真,严防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营造良好心境。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让护士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降低因心理压力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防护的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多不清楚,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欠缺。因此职业防护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培训计划,完善管理制度与方法,从而有效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与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

[2]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3]戴青梅.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4]任小英,喻姣花,熊宇.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3,18(2):103

[5]王丽凤,温米琴.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措施[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9):643

第3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木粉尘 卫生检测 浓度 防护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47-03

近年来,木制家具制造业发展较快,这些企业多为半机械化作业,没有较好的卫生防护设施,形成了以木粉尘、苯、甲苯、二甲苯、噪声为主的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存状态。我们于2011年5月对某家具制造企业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对该企业的概况、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置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及使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

1.2 方法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的规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点进行现场采样,测定作业场所中毒物、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并对照相应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3]进行分析评价。

1.3 主要检测仪器

① 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②HS6288E型多功能噪声分析仪;③FCC-1500D型防爆大气采样器。检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均进行了校准。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该厂于2005年建厂,主要生产各种实木制家具,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供料下料板材加工打磨喷涂(底漆打磨面漆)组装成品。所用的木材主要有:松木、硬杂木等,使用的木工机械设备主要有:单面压刨、四面刨、打磨机、小圆锯、插接机、砂光机、裁板锯、下料电刨、烘干机、喷漆枪等。企业有职工205人,其中女工有123人,一线生产工人有185人,操作方式主要采用半机械化作业及手工操作,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h,每周工作6天。工人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多为中老年及家庭妇女,文化水平普通遍偏低且流动性较大。

2.2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企业粉尘作业场所部分设备采用局部引风除尘,通过排风管道输入袋式除尘器;部分木工设备无除尘设施,成为主要的木粉尘污染源;个人防护用品采用防尘口罩、耳塞。喷漆室采用水幕轴流引风排毒及天窗自然通风两种方式。个人防护用品采用工作服、手套、防毒口罩。打磨台采用天窗自然通风,个人防护用品采用手套、防尘口罩。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

在加工车间可产生木粉尘、噪声、手传振动,在喷漆房和调漆房可产生二甲苯、甲苯、苯、其他混合粉尘等,本次检测选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度大、危害程度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木粉尘、其他混合粉尘、噪声、二甲苯、甲苯、苯进行现场检测。

2.4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4.1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检测 采用个体检测方法在加工车间的修边机、刨床、打磨机、手工打磨、小圆锯、钻床、镂铣机、开榫机前及喷漆车间打磨等岗位选择11人为采样个体,采集42个样品,检测工人操作位空气中木粉尘(总尘)浓度,加工车间木粉尘浓度范围在2.1~12.5mg/m3之间,合格率为55.56%。其中配有除尘设施木工岗位的6个人有5个人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合格率为83.33%;未配有除尘设施的木工岗位3个人粉尘浓度全部超出国家卫生标准;喷漆车间2个人其他混合粉尘全部合格,见表1。

表1 某家具制造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业岗位数 检测人数 检测结果CTWA(mg/m3) 合格人数 合格率(%)

木粉尘 8 9 2.1~12.5 5 55.56

打磨粉尘 2 2 3.5~5.2 2 100

合计 10 11 2.1~16.5 7 63.64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4.2车间空气中毒物检测结果 在喷漆车间采用个体检测方法,检测3种毒物(苯、甲苯、二甲苯),选择喷漆、调漆、烘干岗位的10个工人为采样个体,采集30个样品,检测结果合格个体数为10个,合格率为100%。

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01~3.18mg/m3之间;甲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01~17.3mg/m3之间;二甲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5~45.75mg/m3之间;苯、甲苯、二甲苯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见表2。

表2 某家具制造企业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职业病

危害因素 作业岗位数 检测

人数 检测结果CTWA(mg/m3) 合格人数 合格率

苯 3 10 0.01~3.18 10 100

甲苯 3 10 0.01~17.3 10 100

二甲苯 3 10 0.5~45.75 10 100

2.4.3车间噪声检测结果 噪声采用定点检测,分别在修边机、刨床、打磨机、手工打磨、小圆锯、钻床、镂铣机、开榫机、精密裁板锯前及车间环境等处选择15个作业点,测试45个数据,其噪声强度范围在75~91.6dB(A)之间,合格11个作业点,作业点合格率为73.33%。其中加工车间只有7个作业点噪声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作业点合格率仅为63.64%。

表3 某家具制造企业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生产车间 作业岗位数 检测

点数 检测结果

LEX,W 合格

点数 合格率

(%)

加工车间 8 11 80.5~91.6 7 63.64

喷漆车间 2 4 75~82.1 4 100

合计 10 15 75~91.6 11 73.33

注:LEX,W―每周40h的等效声级。

3 讨论

该企业木粉尘浓度较高,合格率较低。木粉尘对操作者呼吸系统的影响已越来越重视,长期接触木粉尘引起职业性哮喘及鼻咽、肺部的损害。未配有除尘设施的岗位包括一些老设备、大型设备,安装局部除尘设施困难,通风除尘效果不佳,因此木粉尘浓度超标。为有效地降低木粉尘危害,应增加除尘设施,加强除尘设施管理和维护保养,保证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转,及时清理浮尘、降尘,更有效的降低木粉尘浓度,作业人员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

喷漆工序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也较大。喷漆车间采取水幕引风排毒、烘干室密闭抽风排毒,排毒效果较好,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但由于生产工艺为间歇式、人工作业,如设备泄露、通风排毒设备运行不正常、个体防护不到位,工作时间延长,可能会对作业工人产生健康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通风排毒工作,作业人员佩戴合适的防毒用具。

在加工车间使用的各种木工机械,所产生的噪声较大,作业场所合格率较低,因作业场所范围较大,不易采用隔音装置防护,可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作业人员进入工作场所时,必须佩戴符号标准的耳塞、隔音耳罩,以防止噪声性耳聋的发生。

从该企业作业场所检测结果分析来看,存在较严重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木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不能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况下,通过加强防护设施等措施,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配备应有个人防护用品,使可能发生职业病的危害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第4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 职业风险;防护措施;手术室

手术室是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手术室护士因其工作的特殊环境,易被环境中的各种辐射、噪声、空气污染、化学制剂、锐器刺伤、生物感染等而使身心受到伤害,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通过总结、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消除职业中的不利因素,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 职业风险因素

1.1 化学因素

1.1.1 麻醉气体的危害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在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护士不良生育影响,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易引起流产等,同时手术期间麻醉废气可通过许多环节弥散到手术室的空气中,引起肝、肾损害。

1.1.2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手术室物品的消毒经常使用如碘伏、甲醛、戊二、乙醇等易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黏膜、有严重的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可导致过敏、神经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结膜炎、肺水肿、头昏、心悸、胸闷、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1.2 感染因素 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护士手部有破损或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起锐器损伤或术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使皮肤、黏膜受到污染时,极易造成感染[1],最常见的是乙肝、艾滋病,它们的传染性极高,一次即可感染。

1.3 物理因素

1.3.1 噪声危害 手术室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空调、电锯、患者的、器械的碰撞等,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50~65 dB的噪声中工作至少4~6 h,严重的噪声可高达80~90 dB,在这高噪音的环境中,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变化影响较大,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

1.3.2 辐射的危害 高科技的医疗设备采用的激光、电离辐射及某些射线易导致人体损伤,如保护措施不当或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

1.4 心理疲劳 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长时间站立工作姿势和腰腿部长期受力,易造成劳损和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同时饮食和休息无规律性,易患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2 防护措施

2.1 污染气体的防护 改善手术室空气环境,减少了手术间的空气污染和麻醉废气的污染,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定期检测,采用低流量禁闭式静吸复合麻醉[2],并建立良好的废气排放系统至室外,改善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换气,改善手术室的空气质量,

2.2 化学消毒剂使用管理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说明方法使用,必须戴上防护眼罩、手套、口罩,注意勿泼翻或溅入眼中,尽量避免吸入或直接接触,消毒液容器应加盖,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2.3 意外损伤的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护士基本操作,术中传递手术刀、注射器等锐利物时用弯盘盛着递给手术医生,减少锐器用后处理的环节,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等,对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患者尤其注意,与他们接触时应注意防护问题,如若不小心被意外伤害,应及时做好应急补救措施,并进行周期复查,在复查期间,不要献血及母乳喂养等,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意外损伤。

2.4 防噪音 手术室电器设备长期使用后绝缘物老化易导电,应给予定期维护或及时更换,对于电动吸引器、治疗车上的活动部件要经常上剂[3],在术间内做到四轻:说话轻、操作轻、走路轻、关门轻,要认识到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使噪音降低到最低程度。

2.5 防辐射 在手术间内设置铅保护,护士排班安排要合理,尽量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机率和射线量。

2.6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防止身心疲劳,加强体育锻炼,睡眠充足,合理营养,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责任,增强护理风险意识,维护自身和患者的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护士良好的心境,能有助于更好地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4,9(8):8.

第5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外科实验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73-02

外科实验室是临床教学模拟手术操作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室工作责任大、节奏快,而且还是高危区。动物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锐利器械损伤,化学消毒剂和麻醉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放射线的危害等,使实验室护士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因此,重视并预防这些职业危害,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将外科实验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供同道们商榷。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外科实验室护士经常与实验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受病毒感染的机会特别多。外科实验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又经常使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极易划伤自己或他人,护理人员时刻有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1.2 物理性因素的危害

1.2.1 电器电离辐射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越来越多,如电刀、氩气刀、电钻、快速卡式消毒锅等,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引起电伤或烫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C型臂x光机在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病灶定位准确,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但却增加了对手术人员的危害。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积蓄作用导致癌症、胎儿畸形、造血功能低下等。

1.2.2 噪音因素吸引器、麻醉机及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等是外科实验室噪音的主要来源,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境中工作,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导致精力分散,容易出现差错,严重影响外科实验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化学因素的危害外科实验室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人麻醉气体,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这些消毒剂对皮肤和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致染色体异常。麻醉废气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文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外科实验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长期接触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直至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并可能产生慢性的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

1.4 心理因素危害由于外科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手术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特别遇到高、难的手术操作时,思想始终保持高度集中,这些工作特点和性质使人极易疲劳,长期下来极易形成职业性疾病。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防护外科实验室护士术前应了解熟悉实验手术全过程,术中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参与实验手术者应进行自我检查,如手部皮肤有无破损,如有破损要求暂时不参与手术,同时穿隔离衣,戴护目镜、手套脚套,参与实验手术人员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以减少对其他环境及物品的污染。对术中所用的一切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对术中所用的器械、缝针等应分开放在固定容器浸泡、消毒、清洗,然后打包再次高压灭菌处理。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正确传递,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意外刺伤。一旦刺伤皮肤,应立即脱去手套,挤出少量血液,用流水冲洗干净,碘伏消毒,包扎伤口,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做到早期预防,报告感染办公室并登记。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2.2.1 电离辐射防护外科实验室护士应了解一般用电常识,以防电伤,使用各种仪器应有安全意识,仪器设备应有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并在仪器上标明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外科实验室护士应严格遵守使用原则。专人定期普查和检修,以防意外发生,在使用C型臂时,情况允许可暂时回避,并备有铅衣、妊娠期禁止接触x射线。

2.2.2 噪音防护吸引器、麻醉机、监护仪、电钻、推车等定期检查维修,添加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外科实验室护士要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尽量将化学消毒剂集中放置,熏箱密闭,防止气体逸出,注意通风,减少空气中的浓度,在接触这些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及防护眼罩,避免直接接触,使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在使用吸人性物时,要现配现用,定期检查麻醉效果及是否密闭,检查管道连接情况。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无菌并降低空气污染,定期进行室内空气采样。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

2.4 心理因素防护外科实验室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试,矫正职业性紧张,工作之余尽快补充能量、水分和注意休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搭配,尽快恢复体力以便更好适应工作需要。做好预防保健,加强身体锻炼,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侵入。同时强化如何保护自己,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3 小结

外科实验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加强安全防护是十分紧迫的问题,我们应提高认识,规范行为,树立预防感染的意识,将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言樱,马晓军,浅谈现代医院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1―352

2 方洁,熊巨光,麻醉剂、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污染的防护对策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45

3 曹学军、张穗年,王虹,某医院麻醉师尿氟及手术室空气氟醚度的调查分析[J].职业医学,1999,26(1):56

第6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1 危险因素

1.1来自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感染因素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及传染性媒介物。我国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高发区,随着人群的流动性增加及的泛滥,艾滋病人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手术室护士由于手术中精神高度紧张,常常会受到针、刀、剪等其它锐器的伤害。上述病人的血液、体液就会通过伤口进入体液或溅到皮肤和眼镜上而受到感染。

1.2 来自物理因素的危害

1.2.1 随着已型壁等放射仪器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手术室护士手术中也会频繁受到X射线的影响,从而影响机体的造血系统、生殖系统,有的甚至可导致急性放射疾病的发生。

1.2.2 各种噪音和电损伤 手术室噪音主要来源有电钻、电锯、心电监护、电动吸引装置、空调。如果这些噪音超过分频时,就可使手术人员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导致头疼、失眠、听力下降、高血压等症状。

1.3 来自化学因素的危害

1.3.1 手术室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气体交换差,甲醛、戊二醛、氢氯消毒剂等易挥发化学制剂,气体浓度较高,长期接触甲醛可致咽喉炎、眼结膜炎,严重可致癌。接触戊二醛可引起咽喉炎、眼结膜炎、头痛、胸闷、虚喘、过敏性皮炎,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1.3.2 应用高端手术仪器如电凝镊、电刀,术中产生的烟雾、焦味也对人体有伤害。关节置换时骨水泥的味道,可使头疼、心烦。

1.3.3 长期吸入静吸复合全麻中的麻醉废气,如七氟醚、安氟醚的残余气体可引起心、肝、肾功能的损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孕妇可造成胎儿畸形。

2 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预防血液污染 术前做好病人的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检测,对阳性患者手术时要加强防护。术中严格操作规程,传递器械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忙而不乱,避免锐器损伤。必要时戴眼罩,防止血液溅到眼镜和面部皮肤上。若不慎受伤应用0.5%过氧乙酸液冲洗。盐水反复冲洗。术后手术中所用器械也应先用0.5%过氧乙酸液浸泡后再清洗,高压消毒。对急诊或未确诊病人也应按阳性对待。

2.2尽量减少产生噪音仪器的使用 如有条件电动吸引器可改装中心负压装置吗,心电监护报警调低音量,减少电钻、电锯等使用时间和次数。护士也要做到操作轻、说话轻,保持手术室一个安静的环境。

2.3 术前准备好病人,尽量减少摄片次数,摄片时要穿戴防护工具,患者情况允许时可暂时回避,孕期护士避免接触

2.4从甲醛熏中取物品时要迅速、准确,及时关闭熏 盖子,取物品尽量集中,减少开关熏笼的次数。

2.5 取戊二醛浸泡的器械要戴手套,取出物品时及时关闭盖子,用生理盐水冲洗器械表面残留的消毒剂。

2.6 对电刀、电凝术中使用所产生的烟雾、焦味,采用吸引装置及时吸取、搅拌骨水泥时尽量在密闭的空间内进行。

2.7 加强手术室的空气流通,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前可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对空调防护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减少因空调的使用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空气净化器应每天定时开设。

第7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高危险性的工作区之一,血液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的机率很高,各种化学消毒剂,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随时影响着血透室护士的健康。因此,如何做好护士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本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现将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

1.1 化学因素。主要是化学消毒剂的污染: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醋酸、甲醛等用于各种血管路、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含氯消毒液用于各种机械、一次性物品(输液器、注射器、穿刺针、废弃血路管、透析器)的浸泡消毒,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地面消毒。频繁的血压计袖带消毒。配液中的污染:透析粉A剂中含有冰醋酸,在配制中冰醋酸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长期吸入可损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2 生物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职业危险,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动静脉穿刺意外针刺伤,污血溅到皮肤上、眼睛内,而乙肝和丙肝患者占多数,还有HIV患者,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 率为0.1 %、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1]因此,针刺伤和锐器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失,更危险的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3 物理因素。

1.3.1 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常用于血透室的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因素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紫外线空气消毒过程中,如果直视可造成眼炎、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设备等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透析机,由于透析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因紧急情况而报警的警铃音,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人员间沟通效果差,影响工作效率。

1.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变量比生理变量的影响大。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有许多急危重病人,血透室护士需要经常加班,随着血透净化技术的高度发展,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各项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观念等。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并发症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机器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高难度的动静脉穿刺都会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血透患者大都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安排机位不理解而大发脾气。这样均会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使身心疲惫,很多差错都在心理疲劳过程中发生。这样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比医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能使护士心理压力自我缓解,更高效的从事护理工作。

2.预防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定时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配置化学消毒液,使之存放在完整加盖的容器内 ,防漏出、溢出,容器随时加盖 。并戴口罩、帽子、手套,更换衣服、鞋子,如不小心弄在皮肤或眼睛上应快速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冲洗复用的管路时管口应朝下排入废水桶内,切勿对着人。除做好上述保护措施外还应系围裙、戴袖套、戴防护目镜。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护士的基本操作,安全处理各种锐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输液器、输血器、内瘘穿刺针、管道透析器随时毁形浸泡,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折安瓿包纱布,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杜绝感染风险。两人下机时拔针者应将针头方向朝自己,管道端给协助者,以防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如皮肤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视情况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等。如锐器可能被HIV、HBV等特殊病毒污染时应于伤后24 h内报告医院防染办,并检测相关抗体,进行周期性复查6个月。做到早期预防,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在平时工作中做好自检。皮肤破损者不安排在阳性区,被血液污染的手套、衣服及时更换。血透室床单、被套应一人一用,换下的污染床单、衣服、被套应先用0.2 %过氧乙酸浸泡2 h,再送洗衣房清洗,减少交叉感染。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室内不宜留人。照射结束后,注意通风换气,尤其要按时关灯。

2.3.2 水处理室建立密封隔离墙,使噪音维持在40分贝以下,同时避免抢救监护仪器声音过大。自觉保持室内安静,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调整机器的报警音量,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声污染。尽可能选用噪音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定期检修器械车,保持室内安静。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血透室在工作设计和工作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轻血透室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护士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从而较快地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工作;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3.小结

血透室工作人员正确对待是有效防护的关键,同时改进血透室环境,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整体素质教育是自我防护的基础,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鉴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特点,对其由于工作带来的健康危害进行分析,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与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减少其对健康的危害。

1医院感染

手术室护理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羊水腹腔液)、黏膜和非完整性皮肤,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表面,手术标本等。极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内被污染及被锐利器械刺伤,造成院内感染,危害健康。防护措施:(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对护理人员感染的监测既是职业性健康服务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康及职业暴露档案,了解受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定期组织学习各项护理操作,感控知识,强化防护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机会。(3)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黏膜、非完整性皮肤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前均应戴手套,且接触每一个病人都应重新换手套。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均应洗手;皮肤和黏膜一旦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彻底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特殊感染病人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器械时穿防护衣,严格操作程序;手术台上、台下的利器,如:缝针、刀片、针头等不乱扔乱放,应统一收集于防水、耐刺容器内消毒,再安全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处理;器械在清洗、消毒、存放过程中对利器应先提出,分类处理,避免刺伤;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超声洗涤,减少刺伤机会。(4)倘若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并在流水下持续冲洗数分钟后,用碘酊、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应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并报感染科备案,必要时根据感染类型进行临床观察或治疗。

2化学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优氯净、氨水、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神经系统均有损害,易造成皮肤黏膜过敏,呼吸道损伤,环氧乙烷浓度超标易致中毒等。手术室常用品的挥发及病人呼出气体的麻药残余,易造成身体的损害。防护措施:(1)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消毒剂泄漏,经常检测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定期检测盛装容器是否泄漏,如有泄漏应及时维修。(2)定期检查麻醉机排泄管路是否完好,品的抽取注入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不泄漏。(3)定时开窗换气。

3物理因素

手术室物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噪音、电灼伤及辐射等。噪音常来源于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冷光源,护理人员长期暴露于噪音中危害其听力,对心理方面也有一定影响,易致情绪不安、失眠、头痛等。电灼伤主要由于电源、电器使用操作不当及故障所致。辐射主要来源于参与需要床旁X线透视定位手术或激光手术等。防护措施:(1)监护仪、麻醉机等多有音量设置和消音功能,根据需要调节最小适合音量或消音;定期检修、保养机器设备,添加剂,减少机器摩擦,减少噪音。(2)定时维修、维护电源、电器并记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电灼伤,电刀使用前后应记录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报告维修。(3)参与X线透视定位、激光手术时,应戴好防护眼罩,穿铅衣或防护衣,减少辐射伤害。

4心理因素

现代工业化进程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心理因素致不健康或亚健康越来越受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手术室由于工作环境因素,手术的紧迫性、连续性,手术抢救的紧张性、危急性要求护理人员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敏捷、灵活主动,长期以往易造成不良心理因素而影响健康。防护措施:(1)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及时间。(2)创造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3)注意工作之余的休息,根据自身兴趣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及时调整心理不安。

5身体疾病因素

第9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范文

1.1化学因素

1.1.1消毒剂

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使频繁且种类繁多的化学消毒剂在手术室里应用。化学消毒剂具备挥发性,腐蚀性,为刺激性化学制剂,对皮肤黏膜均有一定程度伤害,严重的可引发染色体的异样。

1.1.2其他化学因素

手术室空气流动差,长期吸入空气中残留的微量麻醉气体如异氟醚等可造成肝脏的损害,可使胎儿畸变、孕妇不孕或者流产等;乳胶手套或手套内的滑石粉,也可能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咳嗽或哮喘等;术中配制化疗药物时,护士会被暴露在化疗药物污染的危险中,会出现常见的不良反应。

1.2生物因素

医护人员继发伤口感染的二十多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锐器的损伤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传染途径,这使得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受到了直接危害。

1.2.1锐器伤导致的疾病传播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而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1.2.2患者的体液、血液污染

手术时可遇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械清洗时的污水喷溅的情况,使手术室护士的眼睛、皮肤、黏膜受到污染。

1.3物理因素

1.3.1电离辐射

手术室经常使用X线和造影的辅助检查设备很多,所以设备发出的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对人体都有损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术设备不断发展,C臂机等设备的频繁使用,使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暴露在射线中,身体会吸收一部分射线,会增加造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1.3.2噪声污染

手术室护理人员时常轻忽噪声的污染。患者的、大夫、护士的交谈声、机器工作的声音等都是手术室噪音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电刀、电锯、骨钻、吸引器等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噪声大且持久,更容易给手术室医护人员带来危害。

1.4心理、生理的因素

1.4.1心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繁重,使此中的护理人员长时间精神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的状况造成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大,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易怒等心理问题。

1.4.2生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无规律、节奏快、劳动强度大、人员不足造成的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护理安全,还造成手术室护士的身体疲惫,产生倦怠感。

2防护办法

2.1化学因素的防护

无菌操作是手术最基本的原则,因而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往往大剂量、高浓度、长时间的使用消毒剂,造成了严重的消毒剂污染。所以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从而减低因化学消毒剂滥用造成的污染。必需要使用消毒剂时,应当佩戴防护镜和口罩。

2.2生物因素的防护

首先,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按制定的操作规程严格规范本身的临床操作;同时,手术室应创建严格的自我防护制度,还要定期对这个制度进行考核。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护理人员术前先检查手的情况,若发现有破损,应暂不参与手术,特别是有特殊感染的手术。上台的护士在手术中应穿防潮手术服,戴两层手套;同时戴防护眼镜进行工作。而台下护士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术中使用的东西,接触患者或与患者有关的物品前后,均应该洗手消毒。处置在手术当中用过的器械、敷料、仪器设备等,要严格依据消毒隔离的要求。

2.3物理因素的防护

操作使用x线设备时,若在直射区应需要穿戴铅衣或回避直射区。妊娠期护理人员禁止参与照射。使用激光和紫外线时,应时戴防护眼镜,且不直视光源。对激光防护体系也要按期检查。

2.4心理和生理的防护

医院要根据客观情况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杜绝因人力资源分配不足带给护理人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同时也导致工作风险的加大。注重劳逸结合,护士进行弹性排班,防止疲劳工作,使身体和精神充沛休息和恢复。营养均衡,多摄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在手术间隙补充必要的食物,如饼干、巧克力、水果和牛奶等,以减少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概率。加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建立轻松的工作气氛和环境,使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保持身心舒畅。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