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病毒 预防方法
随着信息的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问题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计算机病毒凭借其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困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传播活动。所以,我们不需要抓住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严防实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御策略,来从源头上遏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发展,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传播下的病毒特点
网络传播下的病毒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一种病毒的定义是指局限在互联网当中的病毒,它们利用网络协议上的不完善和网络结构的漏洞来进行传播,从而破坏了整个计算机互联网,另一种则是只要对网络本身产生破坏行为的信息就称为病毒。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它随着各式各样的网络媒介手段迅速窜入并进行传播。主要体现在网络通讯方面,如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邮件、网站页面、MSN等。它们的传播速度快,覆盖的内容广泛,严重吧影响人们的日常网络活动。
(二)计算机病毒体越来越隐蔽。病毒体大部分都被植入了保密和跟踪定位的技术。使得病毒体由|“有形”变为“无形”。具有反跟踪、自变异技术、自我保护技术等特点。它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防控措施实时转变技术,对已经进行保护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深层次的攻击,用户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制止。
(三)病毒的侵入形式多种多样 ,一些计算机病毒附着在网页页面、或佯装成匿名邮件,网络消息等侵入用户系统,对用户计算机系统造成威胁。
(四)病毒的变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病毒自身带有自动变种功能。当客户端系统对病毒的存在造成威胁时,病毒就会进行自身的修改,衍生成另一种新型病毒破坏网络。
(五)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病毒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不但导致用户重要信息泄露或丢失,还能导致网络数据传播拥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瘫痪。
(六)病毒去除难度大。因为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多台,再通过互联网的传输使整个网络都受到影响,所以很难根除。
二、网络病毒的防御策略
计算机病毒的生成不仅是通过病毒生成者之手,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网络黑客进行的暗箱操作。由于用户没有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导致一些系统漏洞没有及时修补,这就让病毒制造者有了可趁之机。它们专挑系统漏洞输出病毒或特洛伊木马程序,从而导致系统的堵塞和瘫痪。不同的病毒还具有针对性,比如web服务器常常被红色代码病毒袭击,邮件服务性系统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艾丽兹,微软系统的攻击对象是spida。而 Apache 常受到Scalper病毒的攻击。所以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病毒种类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和服务器进行修复。无论是互联网,p2p网络还是无线网络的病毒,我们都要以此为重点进行防御和修复。,
(一)预防邮件病毒传播的方法
很多企业或政府的办公系统常常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究其原因是邮件服务器存在漏洞。用户若想根除计算机病毒,必须对内部服务器进行全面彻底的扫描,及时修补漏洞。一旦出现病毒体,要第一时进行查杀和文件隔离。其次,对于一些匿名邮件要进行安全过滤,避免病毒附着在邮件上来进行传播。
(二)预防局域网病毒传播的方法
对于局域网来说,管理中心必须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监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整个网络进行集中监控,便于对病毒更全面的监管和控制。另一种方法采取软件自动分发的方式进行监控。这重要针对于服务器较多的工作站网络。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坚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预防广域网病毒传播的方法
广域网的病毒防护系统必须以局域网防御为基础。它将对本地系统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计算机病毒,将立即对其进行种类分析,和发生频率等信息的综合汇总。便于对病毒的有效治理,是一种由单机系统防御到局域网监控,并最终达到广域网总部的管理预防方法。
(四)防护墙联动防御
为了更有效的对各种病毒进行预防和治理,我们还应该加强防火墙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在出现计算机病毒时,防火墙将病毒数据迅速交给计算机网关进行检查和查杀。网关的防火墙系统将自动对文件进行隔离,防止文件收到感染。除此之外,防毒系统还可以组织病毒IP的攻击,还能够对数据库或邮件的病毒进行过滤。防火墙系统可以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染,分离出的病毒数据包将自动交给网关处理器处理。即使病毒进入计算机,防火墙仍能保证网络用户对的正常上网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所以说防护墙联动防御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防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任务,我们必须针对网络传播的病毒类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有效的治理,才能保证网络用户的安全。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与高效的同时,其中的安全隐患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损失和困扰。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邬可可、余群、余敏.工作流参考模型研究与基于J2EE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
【关键词】网络传播 学校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到了传播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规模快速扩张,发展至今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优势冲击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冲击成为当代社会一段时期内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具有媒体及形式的多样性、即时性与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多元化与开放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特点彰显着强大的传播优势,其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多方位的需求。在当今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传播的冲击。
(一)对学校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网络传播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受互联网的影响,学校教育知识的传播功能被逐渐弱化,学校教育的重点将不仅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逐步转向全面素质的培养,其要求教育者不仅是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更主要的是通过体验、发现、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传统而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远远不适于当今网络传播的时代需求,网络传播向传统教育观提出了挑战。
(二)学习观转变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以大量的网络电子图书、期刊以及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所具有的海量性与即时性的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导致学生求知已不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网络使学生找到了更加独立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网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他们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要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他们需要运用信息网络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观的改变使学生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要求。
(三)网络传播危害性带来的冲击
网络以其强大的优势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使不少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甚至痴迷网络。上网占用了学习甚至休息时间,致使课堂精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低下。长期上网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障碍,严重者不仅影响学校学习甚至会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学生的道德趋向,甚至诱发犯罪行为,给学校教育带来强大的冲击。
二、学校教育应对网络传播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令人担心的是网络传播教育作用的隐蔽性,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网络传播的冲击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学校教育要正视网络传播,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措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教育优势应对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观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其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创新学校教育。
新课标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倡导学生自主、个性、创造性发挥的理念是我们认识网络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基础。教育者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学校教育应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分析、创造的能力,摆脱只有在课堂才是学习等落后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二)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师道尊严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基础。几千年来的教育延续的是教师主导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但是,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公平的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减弱了对教师的依赖,甚至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调者;由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其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发展网络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不能孤立于网络媒介引领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之外。学校要不断完善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应的教学设施,建立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发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基础上,要建设、开发、完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模式,建立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实现开放式网络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任务和重要课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学校教育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冲击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学校教育要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传播优势,不断开创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摆脱网络的不良影响,促使学校教育真正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发展 商务 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最主要的营销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利用网络中的各种营销工具进行产品营销,不光推动了传统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影响方式,也让企业向着电子商务的方向进行发展。
作为以网络时代为主的二十一世纪,网络媒体与电子商务的兴起对行业内为数不少的企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市场营销的具体方法也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市场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市场营销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的对比下,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已经相对滞后。网络经济融合了传统企业与信息产业的双方面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全新的营销工具与营销方法,并获得良好的收益水平,全新的营销方法绝大多数也以网络营销为基本方法。
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实现以高超的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传播,也成为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与传播媒介共同思考的问题。对于现今我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选择正确的营销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网络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所体现的特征
1、信息量大。
2、价格成本低。
3、互动性强。
互联网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广告中的单向信息流通,颠覆了信息反馈不足的缺点,为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了让消费者与厂商及时与有效的沟通,发送信息的人员通过接收者反馈调整营销策略,最终做出更为适宜的让大众接收的策略。
网络时代的受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非是单一的受众群体,在消费者同样有权利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主动的寻找信息,对企业的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回应,网络营销传播在网络经济背景下让传统广告中企业一厢情愿的产品品牌传播,转变为同消费者的有效互动关系。
二、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产品营销的相关策略
网络背景下的营销传播逐步转变为重要的传播功能之一,网络营销传播在有效利用传播资源与专业工具的同时逐步形成推广和服务的平台,让消费者可以对企业的资源与产品进行自主的支配,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获得利润。
(一)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策略的创新与发展。
网络时代下,企业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营销相关的数据信号,音频信号,视频信号进行编码,调制与传递。伴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技术除了应用普遍意义的音频传输信号以外,开始具体涵盖数据,文字,图形,音频与视屏的应用,网络时代逐渐步入数字多媒体时代。消费者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与便捷性的同时应用手机,电脑,便携式终端接收各式数字多媒体节目,让广播与电视实现了最佳的性能匹配。
客户在接触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与相关的产品,客户实现了从过去的被动接收企业信息转变为主观的查阅企业相关信息,从而改变了客户以往被企业信息所淹没的现实。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宣传策略由于增加了客户的参与而更加符合客户的要求,当企业的信息传播更加具有相关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市场营销。
(二)提高企业传播效率有助于加强企业的营销调研。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推行全新的营销模式,逐渐适应社会环境不同,个性发展不同与学历水平不同的民众的相关挑选。
企业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生产具有针对性的相关产品,以适应不同的人群的挑选,企业通过各式营销模式制定企业的营销规划,积极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讨,最终决定企业的产品定价与营销的具体方案。
企业在研发产品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企业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建立聊天室,新闻组,网络论坛与电子邮箱,在充分利用市场信息的同时帮助顾客获得有效的信息。最后,企业对客户访问过的网页的停留时间,点击的次数,浏览的时间的长短进行相关的归纳与统计,在进行精确地分析之后了解客户的具体偏好,才能让获得的客户信息具有高度的精确性与有效性,也能根据客户所反馈的信息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宣传效率。
(三)提升企业的网络沟通水平有助于保持客户的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客户不再像在传统的营销策略下被动的接受强势广告的影响,通过让客户主动的接受,主动认可,最终让企业成为信息与产品的传播者,最终实现推行企业的个性化消费模式。
企业要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在搜集客户反馈信息的同时实现合作企业之间的网络交流与数据库共建共享,及时接受与整理客户的意见与建议,建立相关行业之间网络营销模式,网络财务沟通与网络采购设计。
(四)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转播策略的商业化。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营销策略往往具备政治性与产业性的双重属性,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治属性的产业也在慢慢消退。
由于网络营销模式实现利润的最根本目的,网络经济背景中的营销传播策略也在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企业终于走上了独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而媒介作为专业的平台与机构,也逐渐成为综合独立生产产品的专业组织机构。
(作者单位: 北京首都机场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资文献:
关键词 碎片化;网络时代;科技传播;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70-02
在现阶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媒体生机勃勃,网络信息的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碎片化趋势,开展科技传播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采用碎片化策略作为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
1 碎片化策略是普及与发展科技传播的必然
1.1 与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相适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过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基础上又出现诸如网络、手机、公交等新兴媒体。虽然这些媒介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却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甚至与传统媒体形成分庭抗礼的趋势。这种媒介不断发展并分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传播媒介的碎片化,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划分以及最终的传播效果。科技传播肩负着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任,采用碎片化策略更是必要选择。
1.2 与新闻传播受众“分众化“趋势相适应
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升过程中,传统社会中固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观念都开始崩塌,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着自己的差异化的需求,社会的成分也被进行碎片化分割,每一个人都可能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需求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也出现碎片化划分。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碎片化需求,需要将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行碎片化,采用碎片化策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来进行信息传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1.3 与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相适应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就需要转变过去的传统理念,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完成传播过程。近些年我国民众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获得明显提升,人们的关注焦点以及兴趣爱好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得新闻传播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进行多样化发展。近些年我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为了满足这种社会趋势,都有意识地开展改变过去不管好的、坏的都传播的方式,进行差异化传播。在这种多元化传播大环境中,科技传播也需要从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上进行调整,将受众按照区域、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接受习惯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开展碎片化传播,使科技传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 科技传播中碎片化策略的实施
2.1 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开展科技传播
m然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依然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开展科技传播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借助多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1)新媒介,比如手机、户外LED、公交车身等,虽然整体来说存在时间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都属于能长时间与受众进行接触的媒介形式,具有巨大的传播影响潜力。
2)实物媒介,主要包括博物馆、水族馆这一类的公众媒介,能够通过身临其境进行全方位的感受,比起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科普方式,更加生动。
3)学校。自古以来学校都是进行各种类型的知识传播的场所,也是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能够通过各种课程为学生系统的开展科学知识传授过程。由于对学生来说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效果比较好。
4)社群传播。人是群居生活,在一个社区中人们相互接触,集中居住,开展科技传播更具有针对性。
5)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主要是组织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开展过莫华的传播,相对于普通的人际传播来说,传播效果更明显,在开展农业技术地推广与培训是可以借助组织传播开展。
2.2 细分受众,按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传播
科技信息传播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群体,上到七旬老人,下到学龄儿童都是传播对象。我国是人口大国,相应的科技信息传播的对象群体也非常庞大,虽然对科技信息都有着需求,但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处的环境以及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在需求上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比如城市白领更关心养生、环境等领域的信息,而农民则更关心如何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年轻女性关注美容、健身方面的东西,而家庭主妇则更关心育儿、烹饪方面的内容。由于受众是分层的,因此在进行传播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分层传播,抓住每一个被细分的群体表现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在网络传播中开展科技传播,可以先将受众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将传播内容进行整合,划分为不同的专栏、板块,使得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受众群,根据目标受众群的信息需求点开展针对性的传播。
2.3 将科技信息在不同版面进行穿插传播
科技信息不是单一的内容传播,它包含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体系,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在科技传播过程中,日常化的科技内容占主流,要想很好的开展科技传播,需要将科技知识进行细分,在不同媒介的不同内容板块中进行穿插,将生硬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案例密切结合开展。比如在宣传科学、抨击迷信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闻板块传递最新科技进展信息,借助知识板块科普反对迷信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方法,借助生活板块来从正面或者负面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或者没有这样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种多层面大间传播体系,反复开展科技宣传工作,才能够将科技信息传播到民众眼中,进入心里。如果错误地认为科技信息只是少数专门的科技媒体或者专业的科技板块的事情,与其他内容板块毫无关联,那么很难形成传播面,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4 采用多元化方式开展传播
与过去集中式信息轰炸造成的信息飓风传播方式不一样,在科技传播过程中需要在把握好科技内容的主要方面的基础上从侧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进行分散式、长线式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接地气,借助人们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案例进行叙述,从生活中挖掘出科学道理,达到科技传播的效果。在具体传播科学知识与信息是可以根据媒体自身的实际需求或者预定的传播计划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也可以以某些重点科学知识为中心进行科学覆盖,在短时间内开展强势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意识到科技传播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传播,需要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进行,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甚至将社会效益放在前面,充分认识到科技传播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采用碎片化策略,寻求多种方式提升科技传播效果,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再到传播方法进行全面改进,使得我国科技传播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春美,王岚岚,葛文婕.国内外广播发展动向及趋势[J].中国广播,2015(2):43-46.
[2]谢伯元,,王建强,等.“三网融合”的车联网概念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3,4(4):348-355.
1.1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的主动性
与传播学中信息对观众具有引导作用一样,网络导读并非单一的信息传递过程,同时也包含了对读者的启发和教育功能。因此,为了能使该启发教育功能获得最大化,网络导读必须具有主动性而非单纯的被动等待式。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宣传网络导读功能,主动为读者服务。图书馆作为其载体必须要转变姿态,积极与读者进行沟通,以方便他们能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到图书馆内部的资源。
1.2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的交互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早已进入了一个信息交互时代,网络导读也应该实现交互性,图书馆管理员不能再局限于以前传统的管理形式,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导读工作。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方便读者反馈信息,创造平台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之上,信息才有可能在流动中产生效益。
2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策略
网络导读体系构建除了需要正确的原则作指导,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一定的构建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导读体系保持完整的系统性。
2.1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的准确性
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料,因此图书馆所包含资源的质量十分重要。首先必须能够涵盖各个学科范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重资源的准确性,保证其学术价值。使读者可以按照其实际需要接触到准确且有一定深度的信息资源。另外,准确性还需要强调资源与时代的切合度,必须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资料。
2.2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的权威性
由于市场上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图书馆在构建网络导读平台的时候需要注重资源的权威性,即保证导读所链接的资源能提供给读者学术界较权威、可信度较高的资料。在这一策略指导下,我们应当注意在选择图书时适当考虑出版社的权威性;选择期刊时要以学术界的核心报刊优先;在选择音像制品时也要考虑出版公司;如果是网上的信息,就更要注重甄别,考虑信息的最初者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是否与作者本意保持一致。
2.3网络导读体系构建的针对性
每一个借阅图书馆书籍的读者都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就阅读方式来说,可以分为传统和数字化以及网络阅读3种形式。这3种形式分别承担着深阅读、浅阅读、微阅读等多种阅读新形式。因此网络导读面对庞大的、多层次的读者需求时,必须有针对性,能够在了解和研究读者的阅读特性和需求之后进行仔细的分析,以满足读者需求。另外,网络导读除了可以满足读者对知识获取的需求之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去感受阅读的价值,养成阅读习惯,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在这种需求下,网络导读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明确任务目标,有针对性地应对读者需求。网络导读构建策略除了注重上述3点之外还需要提高图书馆资源连续性、系统性以及要实地调查该图书馆的阅读人群特点,从而形成图书馆资源的特色性,构建一个特色的网络导读体系。
3网络导读体系评价指标
从网络导读体系的功能出发,我们指出一个好的网络导读体系必定包含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外观上,网络导读体系页面设置必须清晰简洁,能使初次接触的用户很快入门,同时主页信息必须完整清楚,以便能够满足每位读者的使用需求;其次一个好的网络导读系统必须包含丰富的资源,使网络导读系统能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内部资源有效整合,有序排列,重点和热点资源清晰醒目。另外根据网络导读系统设置的原则来看,我们在评价网络导读系统时还要注意其是否体现出馆藏特色,即具有个性化特点。假如用三级指标评价法来评价网络导读系统的话,可以做如下评价:首先是大体从3个方面评价网络导读:一是信息资源,二是信息整合,三是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这一指标下可以分别考察其馆藏的文献数量和质量以及互联网资源,评价其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大多数读者需要以及是否注重信息及时更新。对指标二的评价,我们主要观察网络导读系统是否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覆盖,书目索引、书评是否一应俱全。信息服务是网络导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应当包括外借服务系统、情报服务系统、用户培训系统。其中情报服务是关键,指的是网络导读系统能否在读者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书面、口头以及在线咨询;读者能否在使用网络系统之后迅速且较为完备地找到其所需资料;对于初次使用的读者是否能提供一定的检索培训和文献揭示等方面的内容。
4网络导读体系构建调查分析
如今网络导读系统早已普遍使用,笔者选取几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络导读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其现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选取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大学图书馆,将这几所学校图书馆在已建好的评价体系下进行比较。我们通过调研这几所学校的用户界面、图书馆内部资料整合情况、检索系统以及在线咨询服务系统等方面,建立了包括更新馆藏信息、新书介绍、名师推荐、学科导航、检索平台5大方面的指标。之所以选择这5大指标也是出于传播学视角的考虑,充分考虑传播学视角下“用户至上”的理念。这5大指标能够多方面、多角度考察网络导读系统,从而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对研究国内高校的网络系统构建状况有很大帮助。通过调查发现,6所学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系统基本满足上述几个指标,其中名师推荐指标除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外其他几所学校图书馆都已具备。我们从中抽取学科导航这一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这6所学校图书馆资源构成都较为综合,且其网络导读系统都已经配备了相应的检索功能。学科导航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导航名称上,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称之为“学术信息资源门户”,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称之为“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台湾大学图书馆则使用了“学术资源整合查询”这一称谓。当然他们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名称上,还表现在整合学科的数量上。浙江大学图书馆在6所学校图书馆里名列前茅,涉及32门学科,清华大学图书馆次之(26门)。分析其资源来源我们可以发现这6所学校图书馆资源大体都来自自建系统或者是CALIS,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使用的是自建系统。除了专业资源建设外,笔者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导读界面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导读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一数据的意义在于除了可以调研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系统的应用现状外,同时这一结果也显示出各大图书馆之间互助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应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交流,以最小的成本共享最多的资源。从上面的调查以及画面设计上来看,较其他学校图书馆而言,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学科数量和导读界面方面要适当借鉴并加以修正外,上述其他高校图书馆大都满足网络导读体系构建原则,并且建设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结语
关键词 抢盐事件 新媒体 网络谣言
一、“3·16”抢盐事件概述
(一)背景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引发核危机。
(二)起因
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 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三)经过
本次研究,我们选取广州市作为样本,通过对“3·16”抢盐事件的发生、进展到平息的全过程描述(见表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
(四)结果
经过多个相关部门的及时辟谣和各种传媒的循环播报和澄清后,3月18日谣言得到迅速平息,陆续出现了“退盐族”。
从此次抢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巨大的杀伤力。网络谣言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均令人吃惊,针对网络谣言的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在此次谣言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迅速透明的反应让一场波及全国的谣言在短短两天内得以平息。那么,此次成功辟谣,为我们应对网络谣言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呢?
二、“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一)“3·16”抢盐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
本次“3·16”抢盐事件属于事件先行类突发性事件,即3月11日日本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而引发了抢盐事件。该事件经历了潜伏期、形成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潜伏期即日本地震的爆发,带来了核辐射的泄漏,人们产生对核污染的恐慌,这成为后来的谣言产生和抢盐事件的导火索;形成期是指短期内谣言爆发性传播,即3月15日下午起人们通过短信得知日本核泄漏污染中国海域从而引发恐慌,许多人收到类似的手机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这引起了人们强烈不安(但BBC当晚即否认了这一消息),在宁波地区开始出现了抢购食盐的苗头。期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爆发,即谣言迅速由浙江蔓延至其他省份,由沿海蔓延到内陆,出现大规模抢购食盐的情况,并发生了囤积食盐的事件。市民虽然关心核辐射,但真正了解它的却不到20%;食盐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模糊性”与“卷入度”都极高的情况下,有关食盐遭污染的谣言才会快速传播。衰退期是指在政府多部门联合介入及媒体的传播引导下,谣言得以击破,抢盐事件得以平息。
(二) “3·16”抢盐事件的成因分析
纵观此次抢盐事件,结合其背景乃至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以发现,此次谣言的产生并造成抢盐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引发海水污染及核辐射的蔓延,导致中国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同时相关核安全知识的缺乏也是该次抢盐事件爆发的原因所在。
2.羊群效应的影响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称“从众效应”。“羊群效应”说明很多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保质期长,即便多买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而且大家都这么做,所以大部分公众选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同时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时,缺乏判断能力,以及恐慌、从众也是造成谣言被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时抢购“大蒜”……这种集体性的盲从表现出公众信息甄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欠缺。
3.知识沟的存在以及公共信息的不对称
转贴于
由于教育背景、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人们能接触、理解的信息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公共信息存在非对称情况,这种非对称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甲流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有所好转,但是,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仍有一段距离。在公共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有限的理性就会被“集体”的非理性主导,自动弃权,丧失独立判断力,最终导致了“抢盐潮”。
4.各种新媒体的普及使信息快速大面积传播
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这为“谣言”信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例如QQ群、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发帖子、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在谣言兴起与谣言平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谣言事件的导火线就是通过QQ群的一则不实信息。
(三)“3·16”抢盐事件中各方的表现及评价
在“3·16”抢盐事件中,各个社会群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与行为,经资料搜集分析整理,发现各群体具体表现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可以发现,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辟谣,除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信息的报道传播外,还采取了一定行政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专家、网民及超市等也积极配合政府进行辟谣行动,以引导公众行为,维持社会稳定。
从媒体角度来看,在这次“谣言”的传播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各种合成微内容的微博、博客,之后是几个小时后的正规网站的新闻,接着是手机的短信接收,然后到电视播报,最后是报纸报道该事件。
三、“谣言”风波的启示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事件先行类的突发性事件,由于受到重大事件的严重影响,恐慌性谣言难以避免,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在事件发生伊始,对信息进行及时、全面、清晰的披露,避免出现误解性谣言的大规模传播。与此同时,要做好舆情监控,对于已经出现的恐慌性谣言和误解性谣言,务必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澄清,以防谣言发酵导致广泛传播,增加消解难度。具体来说:
(一)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要公开透明,反应要迅速及时
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因此政府要建立预警机制,预防谣言的产生一旦谣言产生,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公开真实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要迅速的统筹资源,开展辟谣行动。
(二)大众传媒要及时反应,做好广泛传播与引导
大众传媒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流媒体,它们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影响力及传播力。大众传媒所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更高的认可。对于此类公共事件,公众媒体要利用自身的良好的可信度等优势特征,配合政府广泛传播与公开信息,做好跟踪报道,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三)新媒体须去伪存真,配合传统媒体进行辟谣行动
从“抢盐”到“退盐”,出现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网民大规模地站出来辟谣。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
网络传播体系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化、多媒体以及数字化等技术构建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具有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即时通信、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均是其主要渠道和手段[1]。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手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化传播已成为主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灌输式教育等为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大学生为受众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目标定位
一是学生喜欢。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主动了解大学生追捧的事物和热点,打开局限的视野,全面提升个人知识层面。善于总结大学生的流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加个性化、幽默化,更易被学生接受。对社会热点进行权威点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二是学生接受。在构建网络传播体系时,应树立正确的意识,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以全新角度解读,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关系。三是引领学生。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以个性化、幽默的表达方式展现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获得学生的认可之后,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结合网络传播体系,及时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世界变化和人生变化,树立正确的应对心态。
二、体系构建
在构建以大学生为受众的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实施。
(一)网络传播体系前端:着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矩阵建设
以“矩阵模式”为网络传播体系构建的使用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指将品牌微博、微信等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引导学生微博、粉丝团微博、活动博客等。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官方认证,获得平台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公信力,努力打造新的宣传平台[2]。结合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不同作用、不同主体,构建起网络化微信、微博等集群。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对官方组织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统一备案和管理。在构建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不同平台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信息内容可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但各个平台所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3]。
1.学校要闻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官方组织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宣传功能,及时校内各种要闻。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实现共同传播和相互链接。例如,微博上字数相对有限,但其具有即时性,可快速吸引关注者的目光,引导其了解学校动态,并可通过链接学校管网或者微信进行详细阅读,能够增进信息者与关注者之间的接触,有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2.补充信息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可采取多样化操作模式,并且能够迅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实时性。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在开展“千村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深入到乡村之后,通过镜头对自己家乡或者所到之处进行拍摄,再将其直接传递给学校团委,团委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展示,起到宣传本次实践活动的效果,也通过不同地方风貌照片吸引更多人的关注[4]。
3.转发
大学生在关注学校微博、微信等平台时,经常会进行信息的转发,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宣传成本,也有利于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4.个性化内容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其功能有所不同,故可通过网络传播体系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可进行真诚提醒、温情问候、失物招领等服务,还可及时传播校园重大事件、活动等消息。
5.与粉丝互动
在推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应抱着开放的心态,认真听取粉丝意见,及时做出相应回复。在回复中,可针对典型问题进行选择性转发回复,也可针对粉丝的提问做出相应回复。
6.使用效果评估
定期对网络传播体系各个公众平台的情况进行反馈,对网络传播体系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有效总结网络传播体系使用效果,及时调整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策略,更好发挥网络传播体系的作用[5]。
(二)微信体系后台:注重舆情监測平台建设
1.架构全方位微信预警机制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形成、发展之后,应加强各体系的监督管理,并构建起全方位的预警机制。以微信为例,根据已经形成的微信体系,在学校各个部门中选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安排其通过已有的微信平台,定期一些思想教育传播内容,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等特点进行了解,针对较为明显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应当结合民间组织、网络运营商等各方面综合力量,全面强化微信预警机制的业务能力和影响方位。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舆情危机,舆情预警机制提出应对方案,发挥各层级组织的作用,全力参与舆情危机的化解。借助微信预警机制,学校还可延伸出系统、规范的网络传播预警机制,确保在面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时,能够灵活应对。与此同时,从互联网风险多样性出发,在微信预警机制构建时,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提出预警指标,使预警机制能够更好发挥作用[6]。
2.形成高校特色的微信研判机制
当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可在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高校官方组织、学生民间组织等微信中,提出一批在校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这些微信号应当具有较多的粉丝数量、信息流量较大、传播内容获得共同认可等特点。基于此,一是微信管理部门可通过运用这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隐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进行信息的隐性传播。二是学校微信管理部门可更加侧重于对这些微信号群体动向的关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通过运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信平台,构建起特色微信研判机制,可更好促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完善[7-8]。
3.搭建完善的微信反馈机制
从校外购入专门网络监测软件,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浏览和来源分析,并以此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的归档、收集和分类,提高微信监测管理中各种信息的监测。充分发挥微信预警、研判机制的作用,通过微信平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做出相应反馈。针对负面反馈,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正面反馈,对其可用经验进行挖掘。对微信信息反馈平台进行构建,并及时对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以便能够调整微信平台的管理策略和方案,提高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网络的价值[9-10]。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优越性逐渐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旨在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湛霞英.网络传播与思政教育创新[J].新闻战线,2015(6):24-25.
[2]徐道立.网络传播文化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探讨[J].新闻战线,2015(10):117-118.
[3]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5):67-68.
[4]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学院,2013.
[5]陈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2):79-81.
[6]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9-70.
[7]颜学兰.网络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院,2014.
[8]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9]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96-198.
【关键词】网络传播环境;企业品牌危机;化解途径
所谓企业品牌危机一般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威胁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它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破坏性、扩散性、广泛关注性等显著特征”[1]。在当前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一旦发生,其危害会更大,影响会更加深远。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品牌危机,就成为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新变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群体的迅速壮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国家。因此,不论对于企业经营还是个人生活,网络已与之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已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的第二生存环境。而网络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与传统媒体相比也后来者居上,且有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的可能。所以,网络传播手段本身所塑造的传播环境与传统传播环境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传播速度上,快速和及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传播主体制造信息来看,传统媒体需要经过采访、撰写、录制和审批等多个环节和多人之手才能进入阶段,这样耗费时间长,有时会使新闻成为“旧闻”,而网络传播主体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就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信息;二是从传播平台传播信息来看,传统媒体中的纸质媒体要经过印刷、运输和销售才能到达受众手中,而电视媒体也要经过编排、选择时间段的播放才能传递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迟缓,而网络媒体只要能够上网任何人都可在转瞬之间信息;三是从受众接收信息来看,传统媒体的受众接收信息要受到时间、地点和费用等的限制,而网络媒体的受众则可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另外,今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速的提高,会使信息的制造、和接受变得更为迅速快捷,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及时性。一分钟前被新浪刊出的一则信息,一分钟之后就可能被搜狐、网易等其他网站转载,几十分钟后,就会传遍全世界。
在传播内容上,量大且不可控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二是信息传播内容上的差别。传统传播模式中的传播主体是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少数传统媒体才有的传播机会,而且每种传播媒体承载的信息数量有限,再加上要经过各个不同编辑层次的审核才能最终信息,因此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数量小且内容受到诸多限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无门槛化的传播主体、高速化的传播速度,几近无限化的存储空间,就使得海量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再加上不断创新的传播形式,例如大量的博客、论坛以及聊天室和各种类型网站等层出不穷,赋予了各种传播主体更多地传播各种信息的可能。这样其优势一是可使传播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发表各种形式的东西,使自己的意愿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可发表任何数量的信息并且瞬时转发出去。而其局限性是传播内容的难以控制。尤其在目前情况下,不论对于传播的载体,还是传播的形式以及传播的理念,全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又由于第三方监督的缺失,其结果虽然使传播主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是也必然会造成传播主体传播信息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而且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令人质疑。
在传播手段上,多样与经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三是信息传播手段上的差别。传统媒体由于本身的特点只能运用一种或少数几种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且费用较高,这样就使信息的传播空间和时间范围狭小,承载的信息内容也少,从而直接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而网络传播媒体则跨越了传统媒体手段之间的技术鸿沟,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手段各自具有的优势,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文字、数据、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手段来传递信息,而且价格低廉或者免费。因此这种在传播工具和方式上的再次突破和超越,使受众对象的范围又进一步拓展,其听觉和视觉又进一步得到延伸,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巨大进步。
另外,网络传播还使传播过程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匿名性、传受双方的平等性等传统媒体所欠缺的优势。因此,网络传播必将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表征及后果
应当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内部原因,如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牌策略不当以及组织内部矛盾等。[2]但由于外部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危机的爆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品牌危机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无不依托于网络载体,无不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例如近年来,许多行业领导品牌、跨国企业都纷纷出现品牌危机,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王老吉夏枯草事件、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以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无不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即是网络传播的结果。可见,对网络媒体在企业品牌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应当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品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目前许多企业品牌危机的爆发事先毫无征兆,极具突然性。它们多是由各种论坛帖子或BLOG文章引爆的,之后被迅速转载,广泛传播,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例如2008年万科的捐款门事件即为一典型例证。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巨大的地震灾难,举国同悲。同日,地产业龙头企业万科集团宣布捐款220万元并引发网友的广泛质疑。而5月15日王石的博文《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更是把他和万科集团推上了风口浪尖,立刻招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即使在王石道歉、万科追加1亿元善款之后,网络继续对万科狂轰滥炸,导致万科股票连日持续下跌。[3]由此可见,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共怒,掀起轩然大波。因此,看似偶然发生的令人难以预料的品牌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为必然。所以,苦练内功,加强企业和品牌各方面的管理,谨言慎行,提高危机意识,才能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
品牌危机传播过程的不可控制性。由于企业产品和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对企业的负面新闻关注程度就较高,尤其是著名企业的品牌产品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再加上上述网络传播的优势,会使负面信息一旦出现就像病毒复制一样令人恐怖地迅猛传播,并使信息消费从个体行为迅速汇聚成群体行为。进而品牌危机快速蔓延,加剧恶化,迅速升级发展,令企业措手不及。如2011年3月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虽是首先由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的一枚食品安全重弹,但各大网站的跟踪报道无疑提升了“瘦肉精”的“知名度”,使企业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虽然品牌危机具有不可控制性,但是企业不能无所作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控制住事态的发展方向,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品牌危机发展后果的严重性。由于品牌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使企业猝不及防,同时,网络传播还不断催生新的危机,加剧冲突。因此,在目前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品牌危机往往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轻者不仅品牌形象受到打击,而且产品销售量减少,股价下降,利润损失巨大;重者倾家荡产,破产拍卖。即使度过危机,负面信息也会长期遗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很容易让网民找出来,这样就会一直影响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作为一个对外部环境极其敏感的组织,品牌作为企业形象的主要载体,企业品牌出现任何一次过失或者事故处理不当,其后果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
如前所述,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还主要在于其自身存在问题,网络只起了推波助澜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主要还在于自身“功力”的提高,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采取合理的品牌策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等等。[4]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以网络传播为载体的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
危机发生前建立预防机制。墨菲定律称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企业品牌危机即是如此。而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未雨绸缪,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防机制,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品牌危机,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即使危机发生也能充分准备,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转危为安。目前外国许多企业已形成较完善的危机防范机制,如设立首席风险官等,对危机管理高度重视。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品牌危机预防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树立高度的品牌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因为意识决定行动,企业居安思危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其次要设立相应部门和职位,专门负责危机管理,管理人员平时研究处理危机的各种方法,培养和协调消除危机的各种关系网络,这样在危机来临时才能从容应对;再次要建立独立的针对网络的信息检测和预警系统,并制订相应的针对危险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最后在网络信息监测范围方面不仅要对准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同时还必须将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内的行业信息等也纳入舆论监测的范围之中,以防受到来自外部危机的波及。[5]
危机发生时反应快速及时。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品牌危机认识不足,进而反应速度迟缓,就有可能导致品牌危机的大爆发。因此,品牌要生存,就要对企业在网络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把握,对信息的细微变化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反应,才有可能把将要发生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这里一方面在危机刚刚发生时要立即启动预警体系,在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同时,要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尽可能完善的危机应对策略;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即时沟通,要以最快的速度、诚恳的态度向他们说明事件的相关情况,以达到没有问题能尽快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制止谣言,有问题能主动承担责任,给外界一个负责任的感觉和效果。切不可一味推卸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例如三鹿公司在危机发生时拒不承认自己的奶粉里含有三聚氰胺,最终引起全国消费者的愤怒,导致企业破产。
危机发生后补救措施得当有效。品牌危机发生后,除了及时采取上面的行动外,还要针对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并通过网络大肆宣传,以此来赢得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谅解,从而使品牌危机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其主要措施首先是企业领导者在网络上要抛头露面。因为领导者形象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外界的关注。因此,如果企业领导者能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坦诚负责,必然有助于重塑企业形象。其次,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和最多的原因,所以企业要把重心放在改进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上。对此,企业要及时和详细地向社会公众进行说明,让消费者尽早放心。此外,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品牌管理。在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及时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在危机发生后减少危机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王文丽.品牌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5):73.
[2]李琳.我国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47.
[3]刘璇.Web2.0时代的品牌危机公关[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5):126.
[4]李琳.我国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48.
[5]詹轩.网络危机公关 防患于未然[J].创意传播,2011(3):89.
关键词:网络传播;品牌;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89-02
1 网络时代品牌传播的特性
第一,即时性。在网络媒体上,信息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若公关人员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组织或机构就非常容易保持与其受众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交流,以使组织或机构赢得公众的信赖。
第二,交互性。由于在网络上信息的门槛比较低,信息传播方式非常灵活且信息传播由单向转为双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对广告信息看或不看的控制权,以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交互性便大大增强。这种交互性不仅是网站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也有大量的互动关系。在一个互动性很强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即是说,网络上很难形成信息传播控制方,而只存在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空间,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会促使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时空延展性。互联网独有的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使品牌传播消解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低成本打造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品牌成为可能。而时间的延展性,可以方便地记录品牌信息接受和反馈的过程,消费者网上行为等,从而使品牌和顾客之间不仅能建立个性化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形成长期的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
第四,分众性。分众传播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传播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这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理念,而利用网络营销领域的个性化服务也就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网络时代的品牌传播有着独特的内涵,需要遵循着特定的规律。网络品牌传播需要塑造个性化的深度品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遵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加强网络公共关系,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
2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追求网络传播高效的功能,忽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网络是信息传播非常实用的载体,它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中、全面展示品牌的平台,而且由于其集合了多媒体和互动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有效率。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价值或价值缺失的品牌,传播的迅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中,品牌本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企业应时时考量品牌所提供的价值,是否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在应用新的传播技术的同时,应尽可能的去了解消费者以及他们的要求。
2.2 站在品牌主导者的位置,缺乏交流和倾听
如前所述,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特性之一,但有些企业或品牌建设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还会看到一些网站建设者开放了自由讨论社区,但又担心网民的言论影响品牌传播,一旦发现网民的过激言论和关于网站的不利讨论就会马上删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品牌应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以消费者的朋友或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品牌宣传者在网络上只能是信息传播参与者,应该注重利用网络的这种交互性的传播优势,在网络上做一个认真的交流者和倾听者,以宽阔的胸襟让品牌的消费者参与甚至主导品牌建设,创造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以及品牌的消费者相互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诚然,品牌宣传者还是要积极引导消费者,使这种交流对于品牌的建设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效果。
2.3 过于追求品牌网站建设的外在形式,忽略品牌网站的便捷和实用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最实用的载体,怎样利用网络更高效的传递品牌信息,理应是品牌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流量,但人们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期待则是更加便捷、快速。所以,品牌网站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应该是便捷而实用。若品牌传播者过分追求形式花哨而不实用的技术应用,就会影响消费者直接、轻松、快速的获得信息得效果。随着网络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对网络的认知加深,网络上的潜在客户会通过查找各种信息来了解企业,所以,企业需要在网络上建立一种信任感。有些企业几年前的招聘信息还在显著的位置展示,客户看到后绝对不会有很好的印象 。
2.4 网络广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精心策划
广告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促进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网络广告由传统的“点对点”传播进化到了“链式传播”的新高度,它既是企业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也是品牌网络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它并非是完美无缺广告传播媒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网络广告需要根据目标对象特点、产品特点、广告主题来设计、制作和。若广告缺乏创造和针对性,制作简单,就无法形成象电视广告那样的视觉冲击力,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无法打动受众的购买欲望,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加上各种网络广告信息纷繁复杂,自发无序,网络广告的监管薄弱,当网络产品广告缺乏精准性,还会影响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可信度,导致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厌烦心理。
3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对策
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通过网络更有效的传递品牌的信息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取决于我们是否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消费者和他们的要求。
首先,高度重视与消费者充分互动。品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与消费者充分互动,还要使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并推动这种互动的传播效应。品牌的追随者或信仰者通常自发为品牌建立起网站或社区,与相同爱好者结成同盟,这些人不仅自己是品牌的忠诚顾客,而且对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可以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施加一些影响或者提供一些条件,比如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网民踊跃提出问题,甚至帮助其他网民解答问题,形成网民自服务体系。让消费者成为品牌主导者,发挥消费者的主动性,调动消费者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节约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资源投入,还可以及时得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反馈。作为品牌建设者要尽可能使网络广告的设计更好地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进行。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设计广告,就牢牢把握了网络广告的特有的优势,使得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广告竞争时,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品牌个性化和网络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力量,品牌个性与网络营销中的个性化特征有着密切关联。企业要张扬品牌个性特征,结合网络传播特点,为品牌个性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广告传播是维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持续吸引公众注意和进行有效的广告传播是保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上的广告传播需要遵循网络广告的一般原则,可以在门户网站、内容网站、商业网站或社区网站上运用适当的广告形式进行传播。诚然,网络品牌的网上广告传播效果还会受到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要减少或避免网络广告的强迫性,否则容易导致网民的厌恶和躲避。另外,在网络品牌进行广告传播时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品牌广告的线下运作以弥补网络广告传播的局限性。
再次,注重网络品牌的公关策略。公共关系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协调公众关系的传播行为,网络公关则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形式的公关活动。网络品牌传播应该恰当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遵循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当然,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要注意网络的传播特点,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可以直接向顾客发送信息,因而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必须向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真实而公正的信息,便于客户做出明智抉择。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还要有效利用网络用户友好互动技术加强企业与新闻媒体和关系群体的情感联系,建立有效的链接路径吸引并引导那些正在主动搜寻信息的顾客顺利地接触到网络品牌。为关系群体或注册用户有偿或无偿进入聊天室、讨论组、在线新闻组和其他论坛提供方便,以便形成热点话题并引发舆论的热烈讨论,收到良好的网络品牌传播效果。
最后,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猛,各类网站如同雨后春笋,诸多企业早已拥有自己的网站。企业网站的基本功能在于其通过网站宣传公司形象、传播品牌、销售产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沟通。企业网站建设的重点是要紧紧围绕着品牌的核心识别、延伸识别和定位进行规划。企业网站建设不能片面追求面面俱到,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品牌传播的需求进行功能的选择和增减,要使网站的结构功能布局和页面设计都更加有利于品牌的传播,力求品牌的核心识别与网站的功能或外观一致,慎重选择页面的色彩,追求简洁明快、引人入胜的页面布局要,以确保品牌传播的良好效果。另外,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基于网络信息的极速膨胀和言论的高度自由而具有强大的力量,有时足以令一个根基深厚的品牌蒙受巨大的声誉损失,网络舆论已经是这个社会重要的舆论力量。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口碑传播,企业可以建立品牌论坛,主动引导舆论和口碑相传的方向,开展适当的争论,树立品牌良好的口碑,力争得到良好的美誉,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了防止企业或品牌的声誉受损,企业还要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舆论和口碑传播朝着不健康、不利于企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奥格威,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2]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美] 罗瑟・瑞夫斯,张冰梅译.实效的广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