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

第1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药化工技术;技术研发;问题

为了时医药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但是要将医药化工技术的实验室研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实践,这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实践。为此首先应该分析并了解国内医药化工技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对策。

1国内医药化工技术研发中出现的问题

1.1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关系不紧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验室中的医药化工技术研发就是为了医药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医药化工技术研发并没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化工行业市场、产品的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首先是在研发之前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深入了解市场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以及相应的参数,从而导致了研发的医药化工技术投入到市场上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没有了解市场上各个国家的产品以及目前最为先进的技术,与世界市场的脱轨是无法认识到我国医药化工技术的不足,从而减缓了进步的步伐。因此医药化工技术研发部门必须开拓眼界,不要再“闭门造车”,研发前做好市场调查并且投入资金来培养专业人员、引进国外技术等。这样才会促进我国医药化工技术研发的创新。1.2对研发项目的监督不到位对于医药化工技术研发的监督不到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研发进度的监督不到位,一个是研发人员的监督不到位。在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项目中是分为多个阶段,多个环节的,有些环节还会同时进行,如果不在各个阶段安排人员进行监督的话,就会造成研发管理人员对整个研发进度的了解不到位以及对研发顺序的认识不足,从而无法宏观调控整个研发过程,在各阶段做出精确的指导。而关于研发人员的监督,部分研发管理人员没有对研发人员的素质进行评定、对其日常工作规范进行监督,很容易因为研发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不足而在研发过程中产生差错,从而降低了整个研发团队的组织性和整体性。所以无论从各个阶段的项目内容到研发人员都要进行良好的监督,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到研发项目整体的质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3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是知识性的创新,这类专业知识复杂而多变,而且研发中所需要的数据更新速度极快,因此做好研发各个阶段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以及及时的调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部分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团队没有对信息进行良好的管理,从而造成了记录不便于查找,更新不及时从而出现了研发失误等等。所以在以后的研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记录,为以后的研发提供便利。

2完善医药化工技术研发的合理建议

2.1加强研发项目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首先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团队要和市场营销团队进行合作和交流,在进行研发之前需要实时市场调查。对客户期望的产品需求以及国内外专业技术的最新动态都需要详细的了解。同时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可以通过市场营销团队及时了解最新的情报和动态,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做出相应的调整。研发人员也应该自主的对专业知识和市场行情进行了解,并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够提高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2加强研发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首先要对研发人员进行良好的监督,对其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素养都要进行测评,保证各个环节的研发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胸怀大局意识,能考虑到整个研发项目的利益。其次要对各个阶段的研发进程进行监督,保证研发项目可以顺利进行。2.3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医药化工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及时记录下研发中产生的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而且要收集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为研发人员的查阅来带便利。

3医药化工技术研发过程中所应注意的要点

3.1反应温度的允许范围反应温度对医药化工技术来说是一个重点,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对这一点也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升温降温的时间,另一个是温度。在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温度控制的精度,否则会对产品质量产出极大的影响。3.2PH值的调节国内目前的研发过程总医药化工技术的PH调节都是靠技术人员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出现极大的误差,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产率。在新的形势下,应该使用更为精密的仪器,减少失误,调高医药化工技术的水平。3.3反应时间的确定在化学合成工艺当中,反应时间也会随着操作技术和仪器的变化而变化的。首先要考虑到企业规模和使用的仪器大小,在根据合成的具体内容确定出最佳的反应时间。

4结语

医药化工行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医药化工技术的研发仍是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的。相关企业应该注意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化学合成工艺的要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将实验室的技术进行实践改进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大刚.医药化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导向[J].科学与财富,2013(1).

第2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金融发展或金融深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例如张杰等(2011)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1999—2007年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变量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稳定的,并且呈现负向关系;而刘小玄和吴延兵(2009)利用DEA-M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4年抽样调查的1022家企业生产效率,在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条件下,实证检验外部融资支持和企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样本期内银行信贷与生产率增长显著正相关。这些文章对于厘清金融因素和企业成长的内在联系具有重大意义,也从一个侧面探索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微观渠道。但这些研究都是直接考察了金融发展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金融发展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却忽视了金融发展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与渠道。既然金融发展和信贷获得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那么所有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应该都有较好的长期绩效或较高的生产效率,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而且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也并不一致,因此,现有金融因素对于企业长期绩效影响的研究没能就结论差异和可能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在金融因素对于企业成长的微观作用机制方面,国内外多数文献都集中于直接检验金融发展或金融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Brown等,2011;KimandWeisbach,2008;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张杰等,2013),以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对象的研究基本上认同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考虑到转型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背景之后,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则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外部融资来源和异质性创新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此外,从这一领域的已有文献也可以发现,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变量的选择仍存在着争议。如果将专利及新产品开况作为创新活动的产出衡量标准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创新活动可能还会体现在某些生产小工艺或者技术的改进上,这些都无法反映在专利、新产品数或新产品销售值中;另外,通过专利或新产品等指标,我们得到的将仅仅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而研发成果是否能够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却无从得知(周亚虹等,2012)。既然金融发展、企业外部融资以及所引起的研发创新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生产效率,那么,我们必然要追问,外部融资与技术研发活动的结合究竟是否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呢?进一步地,外部融资或金融发展与什么性质的创新活动相结合才会产生发酵效应从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目的即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回答外部融资、技术研发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样本数据和计量方法

(一)样本数据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2005年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企业调查组织对中国商业投资环境和企业表现的调查数据(BusinessEnviron⁃mentandEnterprisePerformanceSurvey,BEEPS)。2005年的营商环境调查则包括了120个城市的12400家工业企业。该调查数据集合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同时排除了银行业、电力、铁路运输等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此外,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调查问卷的问题不仅要求企业报告了技术研发创新活动和研发投入资金,调查数据还包括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员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的企业规模(Size)、企业存在年龄(Age)、企业本科以上企业员工的比例表示的教育程度变量(Edu)等。因此利用这一数据进行研究,能够更为全面和细致地反映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也有助于我们针对具体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展开深入考察。

(二)关键变量的测算本文不仅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企业财务绩效指标,(ROA,以营业利润和总资产比例衡量)还采用了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以企业人均产出的自然对数衡量)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与ROA等容易受操纵的财务指标相比,生产效率是公司可否持续发展的更重要、更客观的评价指标(Schoar,2002;李捷瑜和江舒韵,2009;周方召等,2013)。因此,借鉴GorodnichenkoandSchnitzer(2011)的方法,我们测算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计量模型本文首先以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我们着重关注外部融资约束、技术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利用以下的计量模型进行初步的OLS回归估计。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绩效的三个指标,即衡量企业成长能力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和企业财务绩效指标(ROA)。在解释变量中,我们主要关心金融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这两方面。2005年的BEEPS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提供了相应的企业自我报告的信息,即要求企业回答如下的问题:“贵公司是否获得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外部融资获得的难以程度对公司运营和成长的影响”?、“外部融资的利率成本对公司运营和成长的影响程度?”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设计虚拟变量可以用于计量回归模型。同时,调查数据还收集了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信息,包括了技术研发决策和技术研发投入费用,也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变量设计。

三、实证检验

我们首先进行了OLS计量检验,在表1的PanelA、PanelB和PanelC中分别报告了外部融资约束程度(AccessofFinance和Finan⁃cialCost)、是否获得银行信贷(BankLoan)、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决策(R&D1)和技术研发强度(R&D2)对于各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2的OLS估计结果来看,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则其绩效越低,外部融资约束变量(AccessofFinance和FinancialCost)对于企业成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变量(R&D1和R&D2)则对于企业绩效和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也与已有国内研究文献(周业安,1999;CullandXu,2005;李科和徐龙炳,2011;张杰等,2012)的结论相一致,再次表明了外部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绩效和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较为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和金融抑制会阻碍企业绩效的提升和长期成长。此外,在OLS估计中,企业是否获得银行信贷变量(BankLoan)对于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我们在以上的回归模型中分别引入金融因素和技术创新研发的交互项,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仅利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Interection1代表获得银行信贷(BankLoan)和研发投入决策(R&D1)的交互项,Interection2、Interection3分别代表了外部融资约束(AccessofFinance、FinancialCost)和研发投入决策(R&D1)的交互项;Interection4、Interection5分别代表银行信贷(BankLoan)、外部融资约束(AccessofFinance)和研发投入强度(R&D2)的交互项。企业规模(Size)是企业2004年雇佣员工总人数的对数值,企业年龄(Old)是企业自创立开始到2005年的持续年数。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决策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各个模型中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均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正向影响,而外部融资约束和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变量分别在5%水平上(Inter⁃ection2)和1%水平上(Interection3)显著为负,这说明由于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加大会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决策和研发投入水平而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银行信贷变量和企业研发投入的交互项(Interection4)则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体现了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起到正面影响,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越大则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带来的负面作用(Interec⁃tion5在10%水平上显著)。以上结论验证了金融因素需要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提高企业业绩和促进企业成长的作用。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年龄(Old)两个变量对于企业成长(tfp)的影响均是显著为负的,这和Du等(2010)利用2002年的BEEPS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的结论相一致;而本文得到的企业年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和蔡地等(2012)以2005年BEEPS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企业年龄越大、持续时期越长就更安于现状而不愿意采取技术创新活动,相应地生产效率也自然会较低。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3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提升;技术管理;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整合技术资源,使企业中的技术能力发挥真正的作用,使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就需要技术管理,有效的技术管理会使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维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

1企业技术管理概述

技术管理的定义颇具争论,狭义的定义认为技术管理是运用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广义的定义认为技术管理是对与技术有关的活动进行管理,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带领团队完成某项技术任务。包含技术战略的制定、技术能力的开发、技术预测、新技术评估、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等。管理者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来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继而完成技术任务,是技术和管理的融合,本文认同广义的技术管理的概念,其实对技术管理进行统一的定义很难,因为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管理活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这里,我们结合管理学的概念,为本文所讲的企业技术管理进行定义,企业技术管理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工作规律,对企业的全部技术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企业技术力量和资源,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2企业技术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技术管理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相并列的重要的管理职能。国外的企业技术管理研究早于国内,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几十所高校已经开设了技术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相关课程也基本成熟。但由于技术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专门针对企业技术管理的研究还是十分有限的,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Drejer将技术管理划分为四个学派: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Beatriz认为清查技术能力、评价技术、优化组织、丰富技术来源、增强吸收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和监视技术状态是提升技术管理能力的关键[1]。Gerardine和Brad探讨了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能力、规划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应该存在权衡和协调,以此来支持IT企业内管理和技术单元的实践[2]。SPRU认为可以根据扫描、聚焦、资源、执行和学习这五项活动组成的网络,按顺序开展或同时开展来提升技术管理能力[3]。我国学者对技术管理研究目前主要着眼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黄少翠认为技术管理包括四个过程:搜寻、选择、执行、学习,并伴随着相应的搜寻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认为技术管理中包含着技术能力[4]。黎永明认为科技管理经历了三代变迁[5]。饶扬德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市场、技术和管理之间的三维创新协同模型,其中,三维创新协同包含两个层面的协同:一个是技术、管理、市场三部分的创新系统协同,另一个是它们及下属系统之间的创新系统协同,对企业产生整合效能和协同放大效能作用[6]。许庆瑞从技术管理历程角度来研究,认为技术管理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7]。国内外对于技术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并指导实践真正使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技术管理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我国企业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论述。

3我国企业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企业的技术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没有将技术管理工作系统化,因此无法对技术管理成效进行评价,无法帮助企业分析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3.2技术管理更侧重研发而非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是从技术岗位提拔起来的,因此技术管理人员既参加管理,也参加技术研究,甚至更侧重于技术研究。这种技术型的管理人员往往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技术人员的位置,从技术人员的视角看待企业管理的问题,再者就是很多技术型管理人员仍忙于技术研发,用于管理的时间有限,疏于管理甚至不愿意管理,无法有效整合企业技术资源,做到整体最优。

3.3缺乏适当的考核与激励

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缺乏适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技术研发属于创新活动,无法准确把握完成时间,从研发到获得收益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收益相结合。二是技术本身就难以界定,因此考核的指标体系建立较难。三是技术研发多为团队共同进行,在考核时不能完全将个人从团队中分离出来,既要考虑个人工作分工,又要考虑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由于技术管理以上特点所限,我国企业技术管理考核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一些企业就平均分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是从以前的国营体制下转变过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用人体制沿袭了过去的国营模式,招聘或解聘员工都存在一些困难,这就导致企业对员工的惩罚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对某些员工的消极态度束手无策。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也无法放开,左右为难。

3.4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很低: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完全靠手工来完成文档管理、人员管理、资源控制等各项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另一方面,尽管一些企业拥有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但大多数是指研发中的开发软件和一些简单的电子化文档保存制度,并非协同作业、同步开发。与研发进度控制等完善的信息手段相比,差距还很大。

3.5企业对技术管理不够重视

在我国企业的意识形态中,技术部门就是进行技术研究的,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把技术研究放在首位,所以技术管理人员从来就是重技术、轻管理,企业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对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反而会制约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4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策略

4.1熟悉并遵循国家技术政策

技术政策是国家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客观需要,根据科学技术原理制定的,是指导企业各种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如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技术操作规程、检验制度等。企业的技术研发应在国家技术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少走弯路并正确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为技术管理者应该熟悉国家技术政策,这样在进行技术管理时才有据可依。

4.2建立企业技术管理系统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整合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等工作,使其能够构成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指导企业的技术实践工作。这个系统不断循环、更新、完善,从而使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进,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3技术管理者应将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技术管理者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管理上,但是不同层次的技术管理者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层技术管理者应将9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技术发展战略、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组织协调、目标控制、中层领导的培养等相关的战略性、指导性的企业管理活动。另外10%的时间可以参与到技术研发中去。中层管理者应将7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管理、团队的建设、项目中技术人员的合理分工、基层领导的培养等更为具体的管理工作,另外30%的时间用于技术研发。基层领导应将4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也更为具体,其余的时间用于和下属一起从事一线技术研发,基层领导是与技术人员联系最紧密的,因此对他们的领导职能要求低一些,而对技术动手能力要求高一些。

4.4完善考核制度,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长足可靠的绩效考核机制,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保持技术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的根本。员工的激励不仅要实行奖励制度,还要适当的配以培训、职务升迁等,采用多种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设定一个合理的考核目标,其次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在每一个考核周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周期应为一年,因为从技术研发到获得效益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有些项目甚至要做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考核周期太短,会让员工陷入为考核而考核的泥潭,疲于应对考核的同时也会降低工作效率,但是考核周期太长又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是企业技术管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5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临的转变,有些企业已经实现全面信息化,有些企业只是某些工作实现信息化,不管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化都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么实现信息化管理,要么被信息化所淘汰。所以,技术管理也同样要用好信息化这一管理手段,加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通过信息化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协调作业、同步开发。同时,信息化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信息传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技术研发工作中避免重复设计或涉及冲突,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控制研发进程等,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6加强对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

技术研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此,企业应当抛弃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思想,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明确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发展路线。其次,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会定岗、定责、定绩效,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技术管理工作效率。最后,企业要为技术管理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5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管理中技术管理的现实情况,提出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企业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因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技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整个技术团队的效率,继而高效的完成技术任务。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不断努力,尤其需要高层管理结构提供支持,不断进行管理优化,最终实现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BeatrizCristinaBritoVinas,JohnBessant,GilbertoHernandezPerez,ArnaldoAlvarezGonzalez.Aconceptualmodelfor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icalmanagementprocessinmanufacturingcompaniesindevelopingcountries[J].Technovation,2001,21(6).

[2]DeSanctisG,JacksonBM.Coordin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management:Team-basedstructuresandcomputer-basedcommunicationsystems[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1994(4).

[3]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黄少翠.社会资本对技术管理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阶段性调节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黎永明.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

[7]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4).

第4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汽车产业;跨国经营

纵观国内外情况,我国汽车产业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极其必要与可行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汽车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又具有了一定的迫切性。主要表现在:1、汽车产业属于制造业中重要的一份子,其经营具有高投入、高成本、高规模效益的特点。其本质属性需要其尽可能的拓宽市场,不断做大做强以取得更多的利润。

2、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汽车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开放,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受到来自国内外相关产业共同的冲击,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提高竞争力适应国内竞争并最终走出国门进军世界,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持续经营的唯一出路。3、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形成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受挫,由于对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影响,金融危机袭来后,大多消费者对耐用商品的消费大大减少,对全球制造业生产商形成很大冲击。在汽车制造业中,对大型国际化的企业有着很深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跨国经营的出路

1.消费者为导向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者信心受挫,对于耐用品消费的消费肯定减少。以通用公司的汽车为例,其任坚持高排量、以追求舒适度的车型的生产,对其生产销售战略并未进行调整。在以往,可以算是其产品的特性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特别的需求,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首要解决问题是产品的销售问题。消费者此时对汽车的消费更为看重的是汽车本身作为车的作用,其本身以及后续所带来的消费。其侧重点已不再是发展个性,而是简单的汽车共性的挖掘并最小可能降低成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然,通用公司在战略的调整上还存在其技术、研发上单一不支持的缺陷,以至于其不能很快进行调整。但通用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上的一意孤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在金融危机中很快崩盘。

在金融危机中,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严重受挫。此时,汽车制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卖出产品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再进而追求产品特性以及长期发展中的特性。才不至于企业困于个性中破产,通用汽车的教训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汽车制造业跨国经营,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动的影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宗旨是一定要贯彻的。

2.科研生产,量力而行

我国汽车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购买或合资的方式,向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生产强国学习新的技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生产方面,应主要保持生产的灵活性,在保证生产线高效率利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的减少库存。维持生产线的多样性、可变性。通用汽车的生产线几乎都是围绕高耗油车型设计生产的,并全线投入使用,大量生产。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产品库存立即增多,造成企业产品堆积占用资源,企业情况突然恶化。

科研方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主流技术入手,一来其他国家相关方面发展成熟,可以减少研发成本。二来可以避免高新技术研发不成功,前期投入无成效的情况。通用汽车开发新能源车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支撑,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却至今未有很好效果,市场份额萎缩,资金断链。此外,在技术研发上还应维持研发技术的多样性,以面对情况变化。通用汽车的研发也主要是围绕高排量车型进行的,所以其生产线改良的设计、技术的变化需要更多的投入,但若在起初设计使用时,便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后期的投入会减少。

3.建立联盟,一致对外

由于汽车相关技术的开发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才能见到效果。结合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具体情况,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现在金融危机的客观条件,现阶段汽车制造企业的重点应该是渡过难关活下来。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必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宏观调整力度强于美国等强国,国家对汽车制造业的保护、管理、支持力度也强很多。

各汽车制造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应一改在国内经营竞争激烈的局面,尽可能在技术、生产方面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这个汽车制造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汽车制造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存活下来,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4.抓住机会,主动击出

金融危机作为经济上全球性的灾难,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冲击最大影响的主要是危机前大量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大公司。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大好时机。除了传统的直接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还可利用兼并、并购等方法,进一步开展跨国经营。此次通用汽车破产保护,剥离数个品牌,四川中腾重工拟收购悍马品牌就是很好的方式。

二、结论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受加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其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绩效变化仅其催化剂的作用,金融危机即是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考验,又是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契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做到是消费者为导向,全面结盟实施技术研发,灵活有效率得开展生产,并运用跨国融资手段,更好的开展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范爱军,王建.(2004)《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J].2004,(1).

第5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现代化开发技术;计算机设备

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实现载体,其随着信息技术的优化更新,软件本身也呈现出高频率的更新态势。目前计算机软件已经渗透到各大行业领域中,为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但从发展本质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本身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技术体系与应用机制的不完善,无法令其在部分市场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效用。对此,必须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相关开发技术研究,以此来提高技术本身的应用特性,促进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普及,在我国行业领域中起到一定的价值效用,同时也创造的一部分的经济单体,推动着以计算机软件工程为实现平台的企业运行。正是由于此类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大部分公司只看重计算机在社会中起到的经济价值,并未从技术本身着手,进而造成盲目的追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单一化研发形式将与社会市场形成脱节现象,无法令计算机软件应用到市场中,进而令部分研发企业面临着淘汰的困境。与此同时,软件工程本身在社会市场中发挥的价值,决定着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一种经济链发展生态。多数企业在进入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时,只是将短期经济实现为发现目标,这也就造成大部分计算机软件研发同质化问题,企业本身并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去开发软件工程,而是以当下最火热的软件为项目作为自身发展目标,此类模仿式的发展将无法实现创新与突破,其与信息技术下的软件更新无法形成同步,进而造成严重的发展问题。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起到协调作用,利用技术与市场中的耦合机制,来建立规范化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良态化发展。

二、促进软件工程现代化开发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计算机产品创新力度计算机软件只有通过作用于某项实体上,才可彰显出其价值,此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功能。同时计算机软件更新与优化是以当前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想提高软件工程,现代化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必须原有软件工程在社会体系中起到的价值进行创新与优化。对于承接计算机软件研发的企业来讲,应在产品应用与技术创新方面找到一个共生点,将此作为发展核心,并结合社会行业中对软件技术的需求,来建立完整的产品研发创新机制。另外,考虑到计算机软件工程与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联动性,可以此类技术为跳板,将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跨行业发展,在其他相关领域找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特性,以研发出与行业发展相对等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通过产品本身的不断创新来提高软件工程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为社会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二)加速软件工程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软件工程是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实现自身运营与发展的。在此过程中,技术的自主权是软件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技术的自主权则代表着在社会体系中的竞争实力。为此,企业必须针对软件工程本身来建立完整的产业化结构,将项目与社会市场相对接,将独立型技术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联动,并把技术研发形式立足于项目发展之上,保证软件工程的发展可满足社会市场的动态化需求。此外,承接软件工程运作的各类企业可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将技术特性与技术应用作为交流主体,建立一个沟通平台,为行业间技术交融与技术实现提供融合路径,在保证技术自主的前提下,令技术实现最大化共享价值,以此来促进我国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

(三)以政府为导向,建立科学性运营机制地方政府在软件工程发展中起到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技术实现、资金扶持等方面也起到相关支持作用,令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不会因资金链断缺而造成研发终止的现象。对于此政府,建立正确的发展机制,针对与软件工程的相关技术来建立相对等的资金扶持体系,并以软件核心建立融资渠道,为技术实现提供一定助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可建立基金组织,专门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与运营提供帮扶。另外,政府应起到监管职能的作用,企业软件工程的发展进度进行实时测评,保证各项投入资金和精准落实的技术开发中。政府可通过自身的前瞻性功能,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相关信息,通过社会市场变动信息与技术研发路径之间的联动关系,来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统筹分配,令技术真正实现各类项目中,为社会行业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四)建设多元性技术开发机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性、应用性、实用性作为开发原则,保证计算机软件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可起到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作用。例如,软件开发文档项目,技术人员应先对项目本身进行需求测定,然后依据需求技术的实现环节进行设计,并予以测试、运维,提高项目软件使用的有效性;软件开发形式,技术人员在项目研发中必须针对项目所处的应用范畴来建立动态化测评体系,及时发现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以此来为用户提供持续性、时效性的保障。此外,技术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从用户角度对软件应用进行考虑,结合市场在软件更新周期内的运营趋势,进一步确定出用户对软件的定向化需求,然后技术人员在对项目本身进行需求测定与使用测定,以此来达到软件开发优化的目标。

第6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广西 风电 政策支持

风电发展在广西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还具有十分大的差距。在国外,各国针对自身风电发展问题运用各种政策以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国内也有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其的发展,本文在发现广西风电政策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经验,提出对策,以更好地发展广西风电产业的发展。

一、广西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一)融资渠道匮乏

首先,广西的风电项目融资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加商业贷款,其他的融资渠道未能合理的利用,使得风电项目的债务结构单一,风险增大。如果风电企业能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不仅能够提高开发商发展风电产业的积极性,也会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其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是一个较好的融资渠道,它主要是通过基金和国债对风电项目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通过我国已经发行的“国债风电”计划向风电场建设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以社保基金、财务公司、证券基金等形式通过资本市场参与风电企业的股权购买,实现对风电产业的投资。

(二)融资成本较高

目前广西风电产业的融资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使得风电产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不利于风电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加强广西的绿色信贷发展。

一方面,银行绿色贷款利率优惠往往会吸引风险资本投入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风电企业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如丹麦的优惠贷款政策鼓励了居民家庭购买安装风力发电机组,使得许多丹麦家庭的后院都安装了风力发电机,极大地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与国外政府贷款,国外政府贷款曾经是我国风电产业成长初期最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因此,广西可以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的便利性,为风电项目筹集资金。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风电产业的发展阶段,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对风电行业的国产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广西的政府支持力度却不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所提供的科研经费较少,另外,由于研发机构运转和人员经费占用等原因,这些科研经费真正用于技术研发的所剩不多,最后分配到风电产业的就少之又少。

第二,风电补贴机制有待完善。广西对风电产业极少实施投资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风电价格补贴。这样会导致风电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实际发电量达不到预测水平,风电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有些风电场亏本运营,因此,现行价格补贴无法满足风电生产的发展需求

(四)财税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没有实行采购政策。采购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招标、特许权政策,它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与风电开发商签订长期购电协议,以减轻风电场的经营风险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广西可以借鉴特许权的政策,允许南方电网或广西电力公司经营风电项目,逐渐形成风电产业国产化;另一方面,缺乏一些强制性政策。第一,可以实行本地化率。类似于西班牙为促进本地风电事业,政府要求,必须保证公司投资会有益于本地经济,并尽量在本地制造商中购买所需的硬件。第二,制定风电机组的技术标准。从国际发展风电的经验看,风电机认证、风电设备检测体系、公共服务平台是主要采取的措施。而广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风电机认证标准,其次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

二、完善广西风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多元化融资策略

广西风电产业融资具有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因此完善多元化融资策略至关重要。政府可通过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风电企业融资平台。

在风电产业的金融投入方面,在利率优惠、专项贷款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为选用国产风机产品的投资商提供低息贷款,对于在短期内不具备较高盈利能力的风电企业,应该鼓励、引导项目投资机构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银行间市场的企业债券及金融债券,以达到金融支持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绿色信贷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节能环保领域信贷稳步增长,然而风电项目得到的绿色信贷相对较少,因此,风电企业应充分利用绿色信贷,促进自身风电视野的发展。银行对于低碳贷款项目是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的,如低息贷款、专项贷款等,企业可利用这些政策加快自身发展,使风电建设实现质和量的飞跃;另外,广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强化绿色信贷。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加大对风电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财政投入应着力于广西风电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的建设,积极促进风力发电产、学、研相结合。具体来说,广西应形成能源技术研发网络和强强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提升广西能源领域企业的软实力、尽快实现广西节能目标服务,推进广西能源技术研发的有序进行;其次,增加政府补贴。不仅要加大对广西风电投资补贴,而且要完善风力发电的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我国对风电产业的主要补贴方式,随着风电产量的不断增加,风电价格补贴的财政投入规模扩大,应逐年增加对风电产业的财政预算支出,促进其快速发展。

(四)健全现有的财税体系

在我国现行《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情况,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填补地方相关法律政策的空白,落实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制定广西风电发展的长期发展目标和近、中期发展目标,以目标做为产业发展的方向盘,同时也可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第7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桑蚕产业;科研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O225文献标识码: A

2005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位于全国第一,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但一直还是保留着“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的荣誉,没有跨进桑蚕强省的行列,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科技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约产业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科研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科研创新的经验,然后研究广西桑蚕产业科研创新所遭遇问题及发展对策,希望能促进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

1国内外主要桑蚕产业科研创新经验

1.1国外主要桑蚕产业国科研创新经验

世界主要蚕桑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巴西、泰国等国家,各国桑蚕产业科技研发创新主要根据本国国家而定。

巴西将桑蚕产业的科技研发全部集中到龙头缫丝厂,这样,企业能根据自己生产和市场的需要,生产高等级的生丝,也能够根据需要,不断生产和改进符合要求的桑蚕品种。而缫丝企业一般是由日本人创办的,这样无形之中为巴西的桑蚕产业发展带来了日本技术,达到了日本桑蚕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日本蚕丝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对蚕丝蛋白质的利用、开发蚕丝新材料、开发缫丝工艺技术,并且负责对日本全国蚕茧质量检测鉴定,该所对丝绸的多用途研究已领先世界。桑蚕产业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蚕品种的培育、蚕品种的遗传研究和保存利用、机械化养蚕技术的规模化、蚕饲料的研究和技术研发。

印度政府以巨资的注入来促进桑蚕产业的发展。为了加强人才的培养,印度的茧丝业研发机构在全国建立了研究开发网络,并形成了以大学教育为主的桑蚕产业教育体系。各种桑蚕产业研究所也设有培训部,进行博士、硕士及各种非学历的教育,各个桑蚕产业局还设有桑蚕产业培训学校。

泰国建立了21个皇后养蚕研发与指导中心,主要任务是将桑树的繁育技术和养蚕知识提供给蚕农,并投法提高蚕丝产量。建立了养蚕示范室,鼓励蚕农们建成小蚕共育组织,建立了丰产桑园示范,将适合于蚕农生产的工具和技术传给蚕农,发展乡镇缫丝,支持农民建立网络。

1.2国内主要桑蚕产业省份科研创新经验

国内桑蚕产业先进省在科技研发上都较注重以产学研合作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弥补企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江苏的茧丝龙头企业在立足于自身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基础上,重视产学研合作,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直接引进和和推广了多项技术和多个桑蚕品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桑蚕产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牵头进行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产学研结合紧密,广东省桑蚕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等单位共同承担省部级科技课题多项,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发表科技论文两千篇以上。

浙江省不断将省内各育种单位不断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了以杂交育种为主要手段的育种体系,研制出了蚕种信息贮存检索汉字输出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为浙江省和全国蚕种的资料查询和管理,品种的鉴定、选育和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川桑蚕产业在发展中,产学研结合紧密,蚕茧经营的龙头企业自主创立的研发机构-蚕丝工程技术中心由四川蚕研所、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推广、研发、中试和桑蚕产业技术培训工作。

2广西桑蚕产业科研创新存在问题

2.1桑蚕产业专业人才总体上依然缺乏

人才缺乏始终是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区内大学师资力量不够,桑蚕产业人才与现在的发展根本不匹配,桑蚕产业高级人才更加缺乏。桑蚕产业在发展中,科技创新团队更少,对于科研和人才的培养很不利。至今为止,区内缺乏专门培养桑蚕专业本科人才的院系,高层次的桑蚕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构更加缺乏。主要在于区内本身桑蚕产业高级人才缺乏,并缺乏相应的引进和培养机制。

2.2桑蚕产业科研体系不健全

研发机构单一,技术推广力量不够,在生产中产学研结合模式少。整个桑蚕产业科研不成体系。有桑蚕产业技术主体研究机构,但缺乏企业技术中心和一线桑蚕产业技术指导和推广站与之相配合。

目前主要是广西桑蚕产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绢麻科学研究所、广西桑蚕产业科学院3个科研机构。其中广西桑蚕产业技术推广总站是全区桑蚕产业的技术中坚力量,桑蚕种的研制,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主要是它来完成。但是,广西蚕种技术总站所针对的主要是桑蚕种和缥丝技术的研究,对于具体的桑蚕产业产业化和生产组织管理,并无多少研究目标和实行方向。因而在技术上仅仅依靠桑蚕产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研团队来完成技术研发是远远不够的。桑蚕产业本来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人才也多,在整个桑蚕产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同时,各桑蚕产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技术含量较低,专业知识较缺乏。

2.3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目前区内缥丝企业中,真正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成产学研关系的相当少,由于本身就缺乏技术力量,对于生产基地的种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就更不容易及时到位,也更谈不上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独立进行桑蚕产业科研了。缺乏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无法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严重受到影响。同时,缺乏技术的企业除了一味按传统方式缥丝并追求表面的桑蚕产业产品加工价值,根本没有意识要去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的关系,以技术创新来发展自己和提高产品质量。

3广西桑蚕产业科研创新发展的对策

3.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拥有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由于广西桑蚕产业专业人才有限,所以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人才引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建立桑蚕产业小高地式的科研团队,将人才吸纳进科研团队再加以锤炼。建立起桑蚕产业人才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广西桑蚕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立足于本土,着眼于长远。在培养和应用本地人才的同时,要打破地域观念,创造环境,以多种方式强力吸纳外来人才为已用。

3.2加强产学研合作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在广西,桑蚕产业产学研的建立还没有深入,众多的缫丝企业缺乏技术研发中心,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但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又时时受到企业现有的落后的政策制约,这就需要政府从本地经济和科技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

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单靠企业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为战学研联盟引入官方资本、金融资本、风险资本、社会闲散资本,以多种方式的投入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

因而,官产学研资这种产学研模式最适合现阶段广西企业的发展。以政府政策为推动,产学研为基础,资本为保障,强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3建立完整的桑蚕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

广西在进行桑蚕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建立完整的桑蚕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完整的桑蚕产业科研体系保证整个桑蚕产业科研的顺利进行,确保产业技术的领先,使新产品不断出现并始终占据着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确保先进的生产技术能不断地推广到生产一线,从而使蚕农的种桑养蚕、缫丝企业的加工、专业机构的育种都能及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桑蚕产业产品的质量。

有了先进的桑蚕产业生产技术和产品,还要必须及时推广到桑蚕产业生产一线去。光靠桑蚕产业技术推广站是不行的,技术人员有限,而蚕农众多,生产面积又大,涉及领域广。因而在桑蚕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除了桑蚕产业技术推广站以外,还需要建立桑蚕产业网络信息站,及时推广和汇总桑蚕产业生产、市场、技术信息给生产一线;建立驻村桑蚕产业技术指导站,直接及时有效指导一线生产;建立生产热线电话或电视广播通道,能及时回答蚕农或相关企业的生产难题;建立桑蚕产业先进生产技术示范点,适时带领蚕农和企业进行参观,并予以现场指导;建立村一级的桑蚕产业技术培训站,以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地推广桑蚕产业生产技术。

4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桑蚕业科研创新经验,然后研究广西本土桑蚕业科研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这对广西桑蚕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第8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自2005年开始,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在我国已步入成长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各环节均向纵深发展。

下面仅就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探讨:

一、数字出版的国际形势(以几大公司为例)

1.PEARSON(培生)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为59亿英镑,其中数字化收入为20亿英镑,占培生总销售额的33%。

2.PENGUIN(企鹅)公司2011年电子书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企鹅全球收入的12%。

3.RE(汤森路透)公司2011年总收入为138.0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其中电子化、软件和服务的收入占比90%。

4.AXEL SPRINGER(施普林格)公司2011年综合收入为31.85亿欧元,其中电子书增长53%。

二、国内数字出版形势

2011年,我国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其中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06%。

综观国内数字出版的现状与发展大体如下:

(一)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着力实施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市场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建设。

在产业层面,《规划》提出了重大工程31项,其中数字出版工程17项,科技创新工程6项(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2011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2011年,天津、湖北、广东、陕西、江苏5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获得批准。加上已有的杭州、上海、重庆、湖南4家,总数已达到9家,已基本完成整体基础布局。

(二)内容深度开发,由纸质内容的简单转化走向定制化、多终端应用开发

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但能转化为数字产品、适合数字终端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不多。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的用户需求把握不够,提供的内容在选择与加工制作上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偏差,所以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出版内容深度开发,以适应各种终端的需要。

(三)投送平台竞争加剧

2011年2月,云中书城脱离盛大官网独立运营;3月,京东商城上线读书频道,搜狐原创频道试水付费阅读;4月,淘宝旗下淘花网正式推出数字杂志;9月,百度阅读上线;10月,苏宁易购图书馆正式上线,卓越网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12月,当当网开启电子书销售。

(四)传播渠道不断拓展,由网络传播走向多层次立体化渠道并存

数字内容除了在电子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呈现外,新的发行渠道增加了卫星和有线电视。此外,电子阅报栏和数字图书馆的社区化发展,为报纸和电子图书开辟了新的发行渠道。

(五)数字出版技术升级换代,云计算、数字内容加工转换技术发展迅速

将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相结合的MPR技术在去年获得了较好的应用,中国出版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传统出版单位都已成功开发了MPR出版物。

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并对外向用户提供服务。

(六)技术保护深入展开

数字技术保护是有效地维护版权的手段,2011年技术保护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个工程,两种技术”,即数字出版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和DRM、EPUB技术。

三、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不仅存在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有待加强等困扰数字出版多年的老问题。还同时存在主流数字产品开发不足、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够、数字出版产业过于分散等一些新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数字出版若要健康平稳地成长壮大,需要政府与业界协力共为。管理层要在政策引导、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出正确决策;产业界要加强对技术趋势与市场的认知,强化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大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深度阅读内容开发,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市场契合度。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应用转化。

3.建立产业链协商机制,促进数字出版良性均衡发展。

4.加强市场整合力度,做大做强知名品牌。

5.规范数字版权管理,建立版权交易平台。

四、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不容阻挡,必将引领未来读者的消费取向。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大体如下:

1.电子书将迎来高速增长。

2.4G助推移动互联网跃上新高度。

3.新技术带来新应用。(智能语音、MEMS传感、显示技术、云服务)

4.数字终端走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

5.新介质的出现层出不穷(现已出现的是以社区为单位的、拥有专用卫星的有线电视在线阅读和成本低廉得可与纸书相抗衡的阅读器“赛伦纸”)。

国家为了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建设产业基地,为使利益合理分配,还与各大运营商进行协商、签署协议,积极为数字出版事业的发展搭桥铺路。在国家大力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版企业也该积极应对,配合政府部门把数字出版做大做强,以迎接数字出版浪潮的到来。出版企业就自身的情况而定,大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1.以适应读者需要和新的媒介形式的需要为根本,对出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开发。

2.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基础数据库,以应对各种数字出版载体的需要。

3.与技术公司合作,建立强大的数字出版平台。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数字出版模式。

5.积极利用网络扩大销售渠道,并做好宣传工作。

第9篇:企业技术研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接上期)

2、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分析

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仍处于由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阶段,由政府牵头或者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牵头成立,这些平台的技术服务中包含了部分的共性技术服务,技术合作和服务还停留在如面料分析打样、常规检测等浅层次技术服务,还没有深入到行业、企业的核心、重要的共性技术服务。大部门平台在逐步实现规范的企业化运作方式。国家对各个纺织平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还缺少有效地统筹和战略协同,导致产业技术资源分散、低效。还有平台相关的中介机构发展也不完善,使共性技术向企业扩散特别是向中小企业扩散效率不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我国纺织产业的共性技术发展主要以跟踪仿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或产品为主,自主研发投入较少,尤其中小型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研发成本,而是以仿制抄袭的方式进行低成本竞争。虽然国有大型纺织企业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但其设备老化,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无法充分激励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纺织行业内,几乎没有企业牵头建立的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

另外,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还没有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运营模式,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攻关、各取所得。所以企业真正参与的行业协会,在加强产学研联盟和跨行业集成开发行业共性技术方面,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另外,国家在知识产权的鉴定保护方面也应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渠道,鼓励技术人员共享共性技术成果,使共性技术的推广更加有序和规范。

(1)研发机制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组织结构划分为政府推动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等3种模式。

这些平台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环境(科研场所、科研设施、信息网络)、柔性环境(政策、章程、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人力资本等。目前在体制设计上主要有两种组织模式:实体组织模式和虚拟组织模式,并在这两种组织模式基础上,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实体组织模式是指完全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实体机构,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组织方式。该模式下的平台就是一个实体组织,成员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较深,合作紧密,严格以股权为合作基础,有明确的合同和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各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

纺织平台的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各个工艺过程前后紧密衔接,系统性较高,分散到各个独立单位中无法顺利完成。如果采取虚拟组织模式,成员间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得平台项目开发的难度增大。基于此原因,项目收益的分配难度也就比较高,成员共同完成,各自的贡献程度很难衡量。因此,实体组织模式的采取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纺织属于技术成熟的传统行业,其投入资源的价值能较好的估计,而且研发获得的收益也可预知。

实际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是政府、科研院所牵头,政府推动下成立的以股份制公司化运营的实体组织形式(图2)。其他类似平台如: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实体为浙江省现代纺织研究院)。它的投资结构是中轻纺科技中心占50%股份,浙江理工大学占30%,浙江大学占20%。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虚拟组织模式是指平台在保留各创建单位的核心专长和相应功能的前提下,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的面向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态联盟。虚拟组织是基于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网络组织结构,各独立主体的研发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联接起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合同、协议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资源集成,但没有积聚到建立一个独立实体的程度。

所以西樵纺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就是以“产、学、研”联盟为基础的虚拟组织形式(图3)。

总结各纺织产业集群所取得的成绩,政府主导下的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功不可没,或者说,政府提供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不断向前的发展动力。西樵纺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是直接由政府主导完成技术创新开发,政府与企业间是—对一的关系,如其规定制版公司设计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只能一次性出售给一家企业,这实际上是由政府帮助企业完成个性技术的开发,补齐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因此,虽然新闻报道或政府文件中仍将其称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但本质上它们与真正的“共性”仍有一定距离,大体可以概括为“个性化技术,共性化研究,个性化使用”。

各地实践中出现了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过早地转型为技术服务机构或行业商会,或是将中心定位于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有偿服务的现象,这与当地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对技术创新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不断将行业领先技术共性化并服务于众多企业,方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不绝动力。

(2)扩散机制

共性技术扩散,即某项共性技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扩散渠道在某个产业内或多个产业间被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和扩散,通过共性技术的扩散实现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共性技术的扩散有微观、中观、宏观等3个层次。共性技术的扩散过程中一般都有供给方

技术研发成果;接收方

技术转移、创新模仿或技术成果推广的使用者;技术扩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