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品牌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民办高校生存现状
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是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民办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轻视民办教育,“多余论”“怀疑论“”冲击论”和“营利论”充斥在教育界,诸多对民办高校不利的论调依然存在。一提到大学,除了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很多人的目标也是各个专业重点的公立学校,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模式较为不规范且知名度较低,不被大家认可。目前全国各地的许多民办高校,从建立开始逐步扩大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自身对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世界甚至国内的很多学府无法比较。整体来讲,民办高校一般学生不多而且缺少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资源,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外在环境和教学设备却无法收回成本,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和营销,导致知名度较低,自身的利益收获和长远角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二)民办高校品牌的含义
任何商品若想更好地获得利益都要通过品牌的建设与后期推广。要谈到民办高校的品牌我们就不得不对民办高校有一定的了解,与民办高校相对立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公立学校,而这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经营权的归属者和经费的来源,公立学校所有权归国家或当地的教育部,经费为国家或当地的财政教育经费,而民办高校所有权可以是社会的企业、组织或个人,经费则不由国家财政支出。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教学可以更灵活开放,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自由的学习环境。所谓民办高校的品牌,一定是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建立推广的,可以在民办高校整体约束性小的基础上加上各个高校自己的特色来建立。
二、民办高校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品牌塑造意识的缺乏
部分民办高校脱离自身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片面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建设的大而全,最终导致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品牌特色的缺失。特色专业、优势学科的模糊化,使得民办高校呈现同质化倾向,不利于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民办高校品牌建设。而且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大多缺乏品牌塑造意识,导致在我国鲜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办高校。树立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认可,更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价值与核心竞争力,从而促使自身得到长足发展。好的品牌有可能是民办高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而且能够一直延续传承下去。现在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品牌不具有自身特点,不能有力地争夺市场并很少被家长和学生认可。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讲到,市场意识就是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谋发展的意识。民办高校与传统意义的公立名校相比,竞争力本来就比较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首先要了解自己学校的特色竞争点,即品牌特色,找准市场中主要面对营销的群体和方向,即品牌定位;然后就是要请专业人员根据学校现阶段的学生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逐步制定计划,即品牌构建;最后就是在品牌的雏形建设好之后的管理工作,即品牌管理。民办高校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品牌意识不强和缺少对市场的关注。由于教育市场运作的不断变化,民办高校得到的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少,某种意义上来讲要“自谋生路”,要自己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市场,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的不断变化。因此,民办高校应多聘用一些市场人员,加强市场意识。总之,一所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特点的品牌,民办类高校在向着更高远目标前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要注意抓住目前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机遇并且及时应对挑战,在市场竞争的间歇中找到自己立足的位置和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之路,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
三、民办高校品牌营销的改进建议
(一)找准品牌定位并形成自身特色
很多民办高校也具有很多十分吸引人的自身特色,只是没有进行很好的推广营销,所以不具有知名度,不被广大学生和家长知晓。换一种角度讲,有特色的学校要推广其自身特色形成品牌定位,没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要寻找自身特色加强建设。我们可以全面地去看那些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高校,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即有鲜明的品牌定位、突出的自身特色和差异化教学。品牌定位尤其重要,高校间的另一种差异体现在教学硬件、学生教师资源等可以弥补的方面。另外,找准品牌定位的还要找准自身在整个教育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要分析好学校内部各种因素在整个学校中所占的位置。品牌定位之初,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调查,充分了解自身及其他学校的特点才能立足于教育行业。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品牌定位切忌好高骛远,短时间内民办高校与公立大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要简单想要与之比较,可以争做民办高校中最好的,但不要追求超过现阶段名望就已经很高的名校。民办高校要想培育自己的教育品牌,就必须凝练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办学理念的渗透和示范,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科学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自身特色品牌,以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品牌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伴随学校一直长久存在的,我们可以以哈佛大学的百年经典系列书籍和哈佛大学全世界范围流传的校训中看出一个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民办高校虽不可与世界名校相提并论但却可以以之为榜样,不断提升自我。精神文化要融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和健全的大学制度于一体,配合民主的管理模式、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和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大学整体风貌。
(二)优化服务细节谋求长远发展
正如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民办高校和公立名校差距短时间很难补上,包括,师资力量和科研方面。民办高校可以从服务上找到自身擅长的方面,接待前来咨询的家长或是迎接新生入学等各个与服务相关的方面做到最好。优化与学生家长接触的每一个细节服务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给人的第一印象,让许多家长很放心地将孩子送到我们这所民办高校中。民办高校品牌的建设同人才培养的周期紧密相关,不可能短时间完成,这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它需要民办高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三)整合内外资源
关键词: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对策
当前,国家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等教育竞争局势进一步加剧,这些对民办高校来说的发展非常不利,对此民办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努力进行突破。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面临处于弱势,民办高校“企业”的本质和“民办”的身份使其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关于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打破这种弱势僵局,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民办高校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保持自身的发展优势,必须积极的建立自主品牌。而品牌的建设可以显著提升高效的竞争实力以及知名度,高校必须着力进行构建自主品牌,对此我们围绕构建高校品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民办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本文主要围绕民办高校品牌建设进行研究,民办高校重点在“民办”,主要含有两方面内容,其一,经营归属,其二,民办高校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创建的,高校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全部属于相应的组织或者个人[1]。其二,经费来源,民办高校创建经费主要来自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或者经营性收入,属于非财政性质的教育经费[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办高校是有绝对的商业性,民办高校多年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点,民办高校的运作类似于企业运营,很多的高校设置了董事会,采用校长负责制。而“高校”也指的就是高等教育类院校。综上,对于民办高校,我们定义为具有一定盈利性质的经营高等教育服务或者产品的私营化服务[3]。明确“市场机制是关键,行政机制是基础”这一理念。民办高校“财源”来源于“生源”,而“生源”又依赖于学生“出路”,所以民办高校的品牌机制主要倾向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绝不可忽视以行政机制为基础,若不能在行政机构规定的某些即使不是具有本质性的指标上“达标”,难以通过“官方”认同,那学校生存就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品牌建设了。
二、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进行自身品牌的建设是其对自身品牌设计、宣传、保护等一系列的活动,民办高校通过积极的建立品牌,可以切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提倡民办高等院校的品牌建设,有利于优化其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质量,在培养规格、生源结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校管理,就业途径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4]。民办高校进行品牌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民办高校知名度的提升
民办高校积极建立自身品牌,提升学校的辐射力,较高的知名度会吸引更多家长以及学生的关注,由此可以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生源,可以很好的保证和补偿经费,显著提升高校的吸引力,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核心竞争力
类似于私营企业,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实力、潜能、长远发展的动力更多的会反映在核心竞争力上,学校积极的构建自身品牌,并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三)促进民办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民k高校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建设高校品牌,推动了高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会进一步优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结构,由此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升民办高校凝聚力
品牌可以创造凝聚力,不仅能够促使民办高校互帮互助,同时还可以使各大高校教职员工形成强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校教职人员的认同感,使其更加专心的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由此可以切实提升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人员的流失,为高校的后续发展储蓄充沛的力量。
三、国内外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品牌的建设,国外很多的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并且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都是享誉世界的民办高校,他们在品牌建设以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甚至是这些高校的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比公办高校更为明显。而国内对此研究基本属于空白,一方面很多民办高校自身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外部社会尤其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不重视,品牌建设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四、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
在国外,很多一流的大学比如日本的早稻田、美国的哈佛,这些都是民办高校,这些学校通过自身强大的专业优势、高效的教育模式等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品牌,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反观国内,民办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大多数学校也缺乏较强的品牌意识,只关注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内涵的提升,对于高校的品牌建设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忽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几乎不存在品牌的宣传和传播,学校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品牌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学校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二)品牌建设缺乏基于市场的长远规划
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和高效的人才培养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部分民办高校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在高校未来的经营活动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考量,同时高校缺乏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没有有效的可行性措施以及品牌建设执行方案,导致高校品牌建设过于表面化,只是停留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层面,没有对品牌建设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如何利用品牌为学校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没有进行详细研究。所以,必须积极的研究品牌建设战略,对民办高校确定自身长期发展战略,获取长远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三)缺乏官方、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我国,民办高校缺乏良好的办学环境,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银行贷款等都在面临差别性待遇,由此民办高校要想顺利的发展非常困难,只能从自身方面争取更好的发展,在部分地区民办高校所受到这种不平等待遇非常异常。这些都加剧了民办高校办校的困难程度,对此我们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各项有优惠政策的支持,谋求更加宽松、平等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尚且没有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教学资源同教学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口,部分毕业生素质偏低。此外,站在科研角度讲,的确这些年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开展科研工作,并且获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更多的民办高校在科研方面较为欠缺。
五、以“新东方”为例解析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建设对策
(一)新东方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学校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可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品牌建设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创业阶段侧重品牌设计与定位,稳定教育质量,选择办学特色,制定发展战略;成长阶段则关注品牌认知与传播,形成共同愿景;成熟阶段加强品牌体验与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新东方在建立初期顺应历史发展,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而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甚至成为行业顶尖单位。新东方的上市之路,被看做是民办教育机构产业化道路的试水。民办教育要向世界学习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国际化的、规划化的管理和运营体制,做人、做事的正确的心态以及如何整合资源,参与竞争。新东方非常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加强人才――无形资产的引进、培训。有意识的增加价值链价值,加大广告的投入,积极的拓展推广渠道,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努力创造价值,这也是高校品牌建设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建立品牌意识,认识品牌对学校发展的意义。积极的进行品牌设计,在用户心中建立质量稳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整体认知[5]。民办高校建校以来形成的文化积淀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当中,文化底蕴一方面蕴含在学校的建筑房屋、教学设备、学校名称以及不同的物质环境中,另一方面还凝聚在学校师生的价值理念中,这些更是学校获得稳定和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6]。民办高校为了塑造自身的品牌,需要建立树立良好的办学理念,在高校经营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办学理念,牢固自身的品牌意识,确定科学的品牌战略,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品牌,由此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深层次发掘学校内在的发展潜力,促进民办高校的稳步持续发展。学校品牌建设的内涵主要是学校的精神文化。高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灵魂所在,全面融合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学指导、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优良的校园文化[7]。优良的校园文化充分显示了高校自身的形象,是维持高校顺利运行的内在力量,有利于高校吸引力的提升,激发高校学生的意念,对于高校品牌自身溢价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就必须积极的推行学校文化建设。此外,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应注重品牌两种评估机制,即官方认可(以官方和半官方名义授予的奖项)和社会的认可(社会评估机构根据对于在市场竞争中的选择结果所作出的评价)。
(三)加大市场宣传,开展学校品牌的市场营销机制
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优势,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过硬的教学质量以及显著的学科优势,更需要积极的进行自我宣传、自我营销。当前已不是过去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民办高校必须着力建设自身品牌,积极的营销高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此高校需要慎重选择合理的传播方式。品牌传播,通过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加强学校品牌在大众心中的认知度。民办高校品牌宣传渠道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做起:首先,通过各种传媒对学校自身的品牌形象予以大力宣传,这对于民办高校运用新闻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制造热点新闻有效吸引大众以及新闻媒介的注意,从而提升高校的美誉度以及知名度;其次,借助非公众媒体对高校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比如,组织教师或者学生参与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学科、技能比赛或者精品课展示等活动,而优秀的师生就是学校品牌形象最好的宣传和展示,对于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争取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保障民办高校品牌发展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切实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应当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建一个积极的发展环境,出台相关的创新性措施,去除政策方面的歧视,确定民办高校同公立高校在法律上同等的地位,此外,在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抵押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有同公立高校相同的待遇,在教育长远规划中纳入民办高校教育相关发展帮扶政策。积极的扶持一大批优秀的民办高校,建立一批具有显著品牌特色民办高校,由此全面带动民办高校整体的发展,进而形成公办、私立高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管类专业由于合作难度较低,办学投入和成本不高,目前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占的比重较高。作为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是其特色和优势,具有先发优势。近期,江浙沪地区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和项目评选工作,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以教育质量获得社会声誉,以品牌打造内涵建设。
1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
学生及其家长是中外合作的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的中心。因此,中外合作品牌建设应围绕学生,以其对该品牌的了解、熟悉和评价为目标,核心是提升教育消费者的满意度。办学方须在尊重消费者的前提下,关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比传统学费更高的金额,进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习,因此他们也期待获得超过传统教育的额外、优质教育服务。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项目主办方需要转换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的建设重心
既然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那么优质的教育服务质量便是赢得品牌价值和社会声誉的关键。教育质量是教育品牌的核心,是品牌长盛不衰的关键。就中外合作本身而言,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品牌质量的最终产物。国内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就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旨在培养了解中英两国文化并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经管人才。教育质量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要想通过合作办学提升财经类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创造学校的品牌效应,必须严把合作办学质量关,把合作办学办成有口皆碑的优势学科或专业,通过项目学生、家长和校友等的口碑为学校形成国际影响力。
3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品牌教育质量。学生是中外合作的消费者,学生及其家庭对于品牌有着直观体验和直接发言权。办学方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中外合作往往对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有很高的标准,办学方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强化多媒体教学,提升外语水平。此外,为了营造中外合作的国际化氛围,办学方要多和国外合作方联络,多开展一些双边或多边交流活动;经常开展一些课外、假期的中外交流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张嘴说外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口语能力和双向思维方式。
2.外引内培相结合,培养名牌教师。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实践者,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外合作的社会声誉。办学方应该注重外引和内陪模式相结合,对外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担任全职或兼职教学工作,提升中外合作品牌的内涵。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潜力、教学科研强的青年教师,赴国外合作方学习进修,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较高忠诚度的优质师资,为中外合作的发展提供后发潜力。
3.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品牌推广方式多元化。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达到2000多个,竞争日趋激烈,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要避免之前单一的品牌宣传方式,引入多元化品牌宣传途径。办学方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品牌意识,在管理机构内部建立专门的品牌宣传团队,并提供专门的办公设施和充足的宣传经费;在原有的网络、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基础上,要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方式,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品牌。
高职院校的品牌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具有一定特色、广泛的社会认可程度。品牌对于一个产品而言,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也是如此,拥有强势品牌是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第一,品牌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高职院校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仍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不能与其平起平坐,在与普通高校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另外,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来看,高等教育生源正在不断减少,各院校对于生源的争夺也变得异常激烈。因此,无论是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还是高职院校之间,都存在着竞争。由此可见,增强品牌意识、建设高职院校品牌、创建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是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和赢得竞争的基本保障,是促使学校走上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第二,品牌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强调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技能的掌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在高职院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将促进学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打造优秀的毕业生,以保持学校品牌的延续性。
二、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途径
(一)建设品牌学科和品牌专业
1.做好市场调研品牌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政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政策的研究和对市场的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选择和设置专业。不仅包括对地方经济和行业状况的调查,具体分析哪些专业属于热门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加以扶持,哪些专业属于即将被社会淘汰的专业,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同时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了解它们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扬长避短,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立足地方区域特色经济,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发展空间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的一线高级技术型人才,也为我国走新型化工业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建设品牌学科和专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名师建设
1.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
2.学校要鼓励教师创新,着重培养和打造一支以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品牌教学团队。3.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也可以请企业的员工到学校参与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三)打造品牌学生优秀的学生是学校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良好品牌形象的体现。
1.注重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改革,应根据社会和地方经济所需的技术领域和岗位核心能力及任职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方案。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能通过专业培训获得一技之长。
4.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加强校内实训,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在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合一。
5.在就业过程中建立毕业生追踪、回访、宣传的完整体系。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倡导工学交替型等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推进以“多证书制”为特征的职业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以达到拓宽学生就业面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对品牌的经营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使学校不能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另外,没有形成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观念。很多人都认为品牌的塑造是学校的事,与我无关,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既需要有先进的品牌理念,还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打造品牌。
第二,品牌特色不明显。判断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竞争力的首要标志是它的专业,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是否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二是是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专业的特色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品牌塑造,因此,为了增强品牌特色,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就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品牌专业的定位。
第三,品牌策略失当。一个学校品牌策略的制订应从决策者的能力、学校自身的条件、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而有些学校急于求成,造成了品牌策略的失当。例如:忽略自身的因素,一味模仿和套用其他名校的经验,造成了许多高职院校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身特色;学校品牌形象推广过于狭窄,一些高职院校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出任名誉院长等职务,过分强调名人效应等。学校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还需要通过制订相应的计划、通过多种媒介来宣传和实施。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际流行的专科教育学制,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办学效益等方面具有独有的特征,优势明显。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五年制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还不是很认可,加上起步较晚、经费不足、企业共建度不高、升学渠道狭窄、升学通道不畅、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残酷竞争,致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狠抓内涵建设,把创建知名的学校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因此,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二、五年制高职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品牌认识不清,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就像微软、可口可乐、联想等品牌一样。在教育领域,品牌就是当人们想到高等教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北大等等,这就是品牌效应。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高职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扩张规模方面狠下功夫,忽略了内涵和品牌建设。精英教育的理念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一直徘徊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后,造成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科研成果稀少、毕业生就业薪酬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大等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效应便无从谈起。
(二)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首先,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学习,这种思想一直在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才去上五年制高职,毕业后成为一名蓝领,工作辛苦,薪水不高。其次,在人们心中五年制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迫不得已才上了高职校,并且很多学生也把它视为专升本的跳板,最后还是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三,很多企业在用人招聘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技术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各高职校为了维系生存,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盲目的开设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同质化现象严重,更加剧了招生就业的竞争。
(三)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
近两年,国家逐渐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国家投入,但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五年制高职教育仍然大大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培养,还是专业建设、设备投入都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争取财政支持,五年制高职校被迫开设一些热门专业,抢抓生源,壮大规模,却忽视了内涵建设,造成办学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鲜明。
(四)师资力量欠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由于五年制高职校的各方面条件限制,引进和留住人才难,人才匮乏的现象严重,师资力量欠缺,师生比高居不下,尤其是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各五年制高职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直在想方设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去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成熟,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取得了一纸证书而已,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程度。这些情况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制约五年制高职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专业品牌建设
在市场经济社会,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1、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能让人们脱口而出的名校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名字,而是这所学校的一些专业或学科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提到法学专业,我们会想到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说到建筑学专业,首先会提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正是这些名牌专业在同一所学校的聚集,才使得这所学校成为一所名校。五年制高职校的品牌建设要首先打造一批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课程改革先进、授课内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品牌专业,由品牌专业来辐射、带动品牌学校的建设。2、五年制高职校专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师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应突出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其次,要建立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人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系统,对企业与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并且要加快“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为依托,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着力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和水平。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产学研项目合作、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等方式都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将企业用人需求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进行了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要尽力减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加强传统专业改造,适度开发一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急需的新兴专业,坚决调整或撤并一些社会需求少、不适宜五年制高职教育且建设水平低的专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师资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师资品牌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师德教育,树立教师形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活动。形成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服务的同心圆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全体教师共同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2、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科研是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首先从狠抓各学科教研室的建设入手,根据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的学科特点,定时开展各专业学科教研和备课活动,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负责人随时进行检查,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撰写、,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论文,从而带动学校品牌的影响力。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校品牌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致力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娴熟实践动手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建立健全教师顶岗锻炼的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机制和监控措施,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努力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为目标,采用走访企业、撰写报告、专题汇报等形式加强考核,努力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和现场指导的能力,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4、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管理首先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定培养方案及奖励机制,为专业带头人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鼓励并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文化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发挥教育导向、激励凝聚、协调美育等功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五年制高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辛、漫长的工程,在短时间内提高德育实效,孕育更多社会栋梁。所以对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我们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人为本,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特别是职业道德。从学生的身上来折射出高职校的品牌效应,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五商”教育活动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开展以“智商、情商、逆境商、财商、心商”为主题的“五商”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强,心理素质好,协作精神佳,创新意识浓,持续发展的潜力大的优秀人才。3、以课程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五年制高职校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要以自己的特色出发,实行体现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整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让道德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体现出专业的德育个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择业观,深刻理解和认识专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开设选修课,制定完善的选修课教学大纲和计划,开设包括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以及职业技能竞赛课程和兴趣爱好等其他课程。4、以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了实现校企文化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完美对接,应创设全新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情境,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纵向是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横向是指坚持“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缩短从校园到社会的适应期,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学生品牌建设
教育相对于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介入生产过程。一般产品是完全脱离消费者而被生产出来的,而教育服务产品则是在消费者直接参与下被制造出来的,学校与学生是教育生产体系的直接参与者,因而学生更能明显的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那么,优秀的学生就是学校的品牌,也是旗帜,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是我们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树立品牌学生,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方面重视和爱护他们,更要积极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突显他们的闪光点,营造效仿的模型,带动整个环境的联动。再次,要充分利用技能大赛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大赛中的出色发挥更能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最后,要注重毕业生的后续教育。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成果,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更应注重售后服务,形成口碑效应,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当然,我们不仅要让那些招牌学生这面旗帜在广大师生心中牢牢扎根,还要通过放大和扩散效应,带出更多的牌子和旗帜来。
作者:张超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参考文献】
[1]范艳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D].苏州大学,2009
[2]彭江.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塑造路径[J].高教探索,2009(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品牌专业建设 内涵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42-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过了两个重要阶段,即“规模发展”“跨越转型”,正处于“提升质量、强化特色”重要时期,高职教育正处于“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满足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客观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品牌专业建设内涵与基本特征,遵循专业建设内在规律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与专业群,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1 课题概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超常规”发展趋势,大学规模与数量日渐增加,高校已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在择校方面,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各种问题,更加注重名校,而用人单位也在择校选择学生,高职院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各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必须加强专业品牌建设,这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1.2 相关研究概述与课题研究意义
(1)相关研究概述。
下,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来说,学校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并不多,尤其是研究著作特别少。因此,该文作者根据已有的参考资料提炼相关信息,客观分析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研究现状与措施,在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研究高职教育品牌专业重要性等方面,相关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在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方面,潘国强、杨金龙在《试论高职院校品牌的营造》中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意义。
就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这一课题研究来说,具有深远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受到深远影响,高职教育市场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高职院校如何打造品牌效应,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特别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是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在实践意义方面,该课题研究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整体形象,实现各方面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2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内涵
品牌是市场营销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更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产品和同类产品的本质区别,是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种无形资产。就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是其设置的学科门类组成要素,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特点、性质,具有其特殊性,品牌专业是教育品牌形式之一,也是教育市场细化后的重要产物。就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来说,就是具有特色与优势,专业条件、专业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其影响力的专业。
3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3.1 打造品牌效应,提升自身价值
在生存发展道路上,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巧妙引入企业的品牌概念,借助知名教师、特色专业等不断开拓市场,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高教学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知名度,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打造品牌效应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应对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市场。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而不是规模扩张,要注重专业建设,以此为中心,制定科学、合理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资源、教学环境与队伍建设等,提高办学整体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价值。
3.2 创建办学特色,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职业教育为中心,更加注重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有利于创建办学特色、有利于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内容,优化完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就高职院校来说,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入学率、就业率,降低各方面宣传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处于良性循环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4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现实途径
4.1 专业准确定位,明确服务理念
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专业定位,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进行科学化的预测,以市场价值为基点,全方位分析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具体状况发展趋势,多层次优化利用专业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整体水平,根据外部环境,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市场客观需求,以就业需求导向、行业发展情况等为媒介,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避免流于形式。同时,高职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其服务理念,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核心对象,充分显现专业的实践性、职业性等特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提高学生初次对口就业率做好铺垫。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服务行业与企业,必须客观分析对接行业以及企业在各类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需求,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有效解决其生存发展道路上的技术难题,提高其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经济利润,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确保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打造品牌专业,提高品牌专业的影响力、知名度。
4.2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品牌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学生已有水平,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实现课程组合,充分显现专业特色,课程呈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职业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已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以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岗位客观要求为媒介,优化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必须优化完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竞赛考核、创新考核、作品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客观考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4.3 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这方面投入,优化完善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企业合作,大力建设各专业学生定岗实习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构建模拟仿真或者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学生日常学习的客观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将所学的R抵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营造一种良好职业氛围,具备产学一体化功能,要注重教学设施的优化完善,更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建设“校中厂”,要投资建设“厂中校”,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客观需求,注重生产性实训,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促使专业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职业性。此外,高职院校要多和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产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中,提高自身实操动手能力,更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毕业后更好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实现双赢。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训方面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其建立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之上,提高教学管理整体水平。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专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核心位置,要准确把握专业品牌建设内涵、基本特征等,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注重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将专业品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多角度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空缺。以此,改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办学整体水平,打造品牌效应,具有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89-92.
[2] 韩军荣,严小红.试论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建设之路[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81-86.
[3] 瞿新南.基于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4):33-34.
[4] 周祈燕,黄博文.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建设路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29-30.
[5] 谭银元.基于行业评价的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9-11.
党建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能提升广大师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投入学生和工作之中,促进高校办学质量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党建品牌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能推动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还能提高党建工作影响力,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指出党建品牌化建设的意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概念及原则
品牌化建设注重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指引,同时也要坚持正确原则的指导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热情,推动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1.1 概念。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新策略,指的是应用品牌管理理念,结合高校党建特点和特色,探索满足时展要求,符合党建工作规律,富有创造性的党建工作机制和方法,使之成为党建工作的助推器,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更好满足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对高校党建工作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时,注重品牌化建设,以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1.2 原则。为促进品牌化建设顺利进行,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正确原则的指导作用,以更为有效的指导品牌化建设各项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1.2.1 围绕高校发展原则。以品牌化建设引领党建工作顺利进行,能推动高校向高水平、高目标方向迈进,促进高校影响力不断提升。
1.2.2 彰显高校特色原则。品牌化建设本身体现的就是特色,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时,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挖掘具有特色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党建活动。进而推动党建活动顺利进行,彰显党建资源和党建活动特色,逐渐树立品牌,彰显本校特色,提高其影响力和竞争力。
1.2.3 把握客观规律原则。党建品牌化建设不能简单移植其他高校或企业的品牌,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客观规律,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品牌化建设注重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对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各项工作。
2.2 有利于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要想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推动高校办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综合采取多项对策,加强高校各项工作,其中当然也不能忽视党建工作。
2.3 有利于增强党建的生机活力。高校党建离不开创新,这样更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促进党建工作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高校党建以生机与活力。
3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策略
为应对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应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党建工作品牌化水平提升。
3.1 增强党建品牌意识。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广大师生要提高党建工作认识,增强品牌意识,这是促进品牌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将品牌化建设打造为党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引领党建工作长远发展,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另外,将品牌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助推器,做好党建各项工作安排,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行动,以品牌化战略为核心推动党建工作顺利进行。要以党建品牌化建设为核心和载体,凝聚广大师生力量,促进他们形成共识,使品牌化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提高他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以自身实际行动参与高校党建各项活动,促进党建工作效率提高。
3.2 正确定位品牌目标。明确党建的品牌定位是关键和核心,对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为正确定位品牌化建设目标,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仔细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在详细掌握本校党建工作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明确本校党建面临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然后正确定位品牌目标,并确立品牌主题、策划品牌名称和标志、提炼品牌内涵。这样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时,就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有利于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党建工作水平提升。
3.3 实施项目化运作。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党建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党建品牌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党建品牌化建设,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突出党建工作品牌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推动党建各项活动顺利进行,进而提高党建品牌化建设效果。此外,应用项目化运作方式还有利于解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化管理方式方法,对党建品牌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创建不同党建品牌,建设不同项目,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党建品牌化建设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保证党建工作效果,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党建工作水平提升。
关键词:旅游 高职院校 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54-02
近几年来,我国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转变和改革。其中山西旅游高职院校在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方面,对山西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山西旅游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它的发展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一方面是旅游职业学校数量增加,导致生源短缺、生源素质下降、管理成本加大,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旅游企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选择与挑剔,导致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实践性教学等问题方面,必须深入研究并提出改革措施。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以求得在同类高职院校的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因此,本文将以企业管理科学中的品牌建设理论为理论支撑,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研究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问题,探索既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理念又体现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山西旅游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提出可行的改革发展措施,最终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旅游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山西省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品牌具有识别功能,而职业院校品牌则具有教育识别功能。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一个有良好品牌声誉的高品质高职院校,那么就可以为社会了解学校提供识别标记,同时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起着导向性作用,并有效地保护职业院校的知识产权。当高职院校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品牌后就可以进军新的市场领域,提高就业率,并最终通过自身的教育实力,实施品牌扩张、兼并、重组、收购其他相关教育资源,或者走出国门,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等,来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山西省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品牌建设上和全国同类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品牌意识淡薄。虽然“品牌院校”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设起来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首先我们必须有品牌的这个意识和概念,才能在今后的不断发展中将品牌的理念和要求逐渐渗透到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目前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品牌意识比较薄弱,例如对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和办学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总结研究,在招生、就业等对外宣传方面只是对本学校基本情况和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简单介绍,在院校发展中,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把本校的各种优势通过战略组合转化为代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2.办学特色不鲜明,培养模式滞后。我们都知道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生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许多职业学校与与企业的合作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订单式”、“模块式”和“教学工厂式”等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山西省旅游院校近年来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在满足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方面依然有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这种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应有的互动,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永远是听众,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可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岗位操作能力。
3.品牌师资欠缺。品牌名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职业院校实力的一个标志,更是学校的一个品牌。近年来,山西省旅游职业院校在教师团队建设上,学历层次明显提高,但职称比例不均衡,突出问题则是许多人少有甚至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进行专业培训、进修和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变化。
4.品牌传播不够。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品牌推广,而品牌推广就是要运用综合手段宣传推广所策划的品牌,使之家喻户晓。但是山西省旅游院校的品牌传播目前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且推广方式较原始、落后。通常是在每年的招生前,采用散发招生简章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对学校的描述宣传,受众度非常低,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学校目前在宣传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标识,难以在受众心中形成固定而具有吸引力的具有识别功能的良好形象,难以对现有生源市场和潜在生源市场形成有效的影响力。
二、加强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那么,针对已经存在和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积极的改进,为山西旅游高职院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呢?笔者认为根据以上所总结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品牌意识。思想是指导行动的有力武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开始重视才可能付诸实践。针对目前山西旅游职业院校的情况,首先各级领导要建立品牌意识,通过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全校的师生,最后使学校的每个成员在行动中无形地实践品牌观念,真正达到品牌深入人心。同时要使全体师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校品牌的一部分,在注重自己言行及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成果。
2.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开放式办学。即学校与有关用人企业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将企业引入学校,将师生推向企业。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顶岗工作。这种模式可以调动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目标上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即教育紧紧围绕着学生获得某种职业必需的能力而开展。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参与教学。再次,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实现品牌的支撑。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创立品牌的重点,专业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创立与创新的生命线。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上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在确定自己的品牌专业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社会需求原则,二是照顾学校现有师资条件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行业岗位等级标准相衔接,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重共性向重个性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考核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强调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当然,特色专业的建设还离不开符合本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建设,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特别是要鼓励和要求教师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总结实训实习经验和理论,加强实训、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最后,还应重视和强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创建品牌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学质量又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校品牌的关键所在。所谓“品牌教师”就是要求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上是省市同类学校相近专业的佼佼者,而且还应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对教师进行实践锻炼与理论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在职培训,要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参观考察,选派教师在国内外相关学校和企业进修学习与深造。通过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走进企业进行一线的体验与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提高自己在行业的知名度。
(2)引进旅游行业“专家型”教师。学校可通过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和专家,构建兼职教师网络,聘用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或不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讲座等。
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绝不是仅为完成评估要求凑数据式的短期行为,学院应把“双师型”师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只有队伍建设好了,教学才能有特色,教育质量才能有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这才是高职院校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4.利用多样的媒体传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媒体传播的目的是将与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进行对外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相结合,使山西省旅游高职院校能够将本校的优势资讯传达给社会公众、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来达到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MOOC 视频拍摄后期制作
1 国内现状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顺应当前的潮流,全方位推进教育创新,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规划了7个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重点任务,力促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在现代职业教学中的多方应用。
2 出现问题
2.1 拍摄人员需要在前期与老师的沟通,耗费大量时间
课程录像由授课老师和摄制人员共同完成的。由前者先期完成好相关课程设计,由于拍摄人员对课程不甚了解,这需要他们在前期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老师告之多种细节,如动作习惯,授课风格,引导与站位变换等。
2.2 需要特定场地,人员多,拍摄设备多
拍摄人员根据拍摄光线、摄制空间、声音反射和色温等实际情况设计出完善的工作计划,提前安排好拍摄机位,架设好三基色光源,做好拍摄取景准备。拍摄过程,需要多名摄像师与吊麦录音师全程协作。
2.3 专业拍摄环境让老师紧张,拍摄废片多
教师相对于专业课程熟悉程度来说,他们对于录像与制作是陌生的,很多老师面对摄像机变得紧张,导致拍摄中途多次停机。
2.4 后期制作繁琐
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分镜头,多媒体素材穿插需对视频后期处理,老师仍需参与视频编辑。这一模式是不适合当前MOOC整门课程的开设的。MOOC课程的形式主要分为场景实操、真人幻灯片、访谈讲解、现场演示、完全动画、真人东西等6种模式,授课老师改变原有拍摄模式,朝低成本高效率拍摄发展面临着一项新的挑战。
3 简易低成本高效的MOOC课程拍摄与制作设计
3.1 拍摄地点选择
每所学校都建有录播教室,其优异的吸音墙壁和充足的照明等多种条件可拍摄出高质量的视频。但其数量远不能满足MOOC的拍摄需要。笔者对高职院校老师发出调查问卷,共发出150份,回收113份。问卷汇总结论如下:有70%的老师满意录播教室的录制效果;75%的老师认为录播教室设备过于专业,操作复杂;95%的老师对着摄像机会紧张;81%的老师心中认为最放松的拍摄地点是在家里。从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更加乐意在家中拍摄视频。
3.2 灯光和录音录像设备的选择
光线照度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视频的质量,合适的照明会让视频明亮通透,让视频中的人物显现出活力;在低照度下,整个视频昏暗,人物面部毫无生气。通过灯光模拟软件,我们做出如图1到图4的4种布光模拟。
图1是没有任何布光直接拍摄出来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无布光模式下,人脸五官不明晰,轮廓没有立体感,下巴、嘴唇等多处阴影较重,画面灰暗;图2在人脸正面加了一盏灯后,嘴唇处阴影减轻,但脸颊背光处和背景区分不清;图3在人脸两侧各布一盏灯成90度夹角照向人脸,人的面部变得都明晰了,但是眼袋有阴影,下巴的阴影边的厚重,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图4,为了弥补图3缺陷,在人脸正前偏下方添置一盏灯进行补光,图3的问题消失,人脸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家中的照明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如Light Meter)等对拍摄背景进行分区域测光,对得到光比数据进行预估,如果光比差别较大,可以使用家灯采用图3方式布光。若条件允许,建议采取图4方式,以便取得最佳拍摄效果。
3.3 低成本课程录制与后期制作
为了减少录制成本,我们采用笔记本安装Camtasia Studio、Bandicam、HyperCam等软件,以屏幕录像同时人像录制的方式制作视频。因笔记本的摄像头质量参差不齐,人像录制设备建议采用罗技C270摄像头。此摄像头自带高信噪比麦克风,可避免笔记本麦克风输入口信号干扰引起底噪。现以Camtasia Studio为例来介绍。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兼顾屏幕录像、摄像机(摄像头)视频采集和拾音功能的软件,相对于edius、Vegas、Premiere、大洋D3-Edit、索贝等专业非编软件来说,Camtasia简单够用,易上手,还能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非线性编辑,无需专业非编知识储备,。
录制课程视频,只要按下软件中Record the screen按钮,在弹出窗口中设置所需录制屏幕的大小,并按录制要求自行设置好是否同时使用摄像头采集视频和拾音模块。录制完成后进入视频非线性编辑界面,进行视频的剪切拼合,添加标注、专场、鼠标动作、动画等操作。剪辑完成后,在camstasia里可以直接选择MP4 only(up to 720P)这项预设就可以视频编码。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MOOC课程拍摄新模式,授课老师分配现有资源,仅用一台笔记本、一只摄像头、2到3盏台灯,在家中利用碎片化时间自行制作MOOC课程。这一模式优势有3方面:
(1)成本低廉,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节约人力物力。
(2)拍摄流程操作简便,易于学习,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熟知,便于推广。
(3)视频清晰,声音清脆,性噪比指标高。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通用的模式,不同的MOOC课程视频制作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老师在制作视频时,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制作手法,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视频呈现效果。
参考文献
[1]Meris staosbory.Ceating videos for fllpped Ieaning.[2013-10-9]. http:///2013/09/09/educaiorsvideo-flipped-008/.
[2]范海斌.多机位现场编辑录像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园地,2011.
[3]杨玉芹.MOOC自主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