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儿科实习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实习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实习理论

第1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幼儿教育都必须要被置于战略性的高度,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幼儿教育有足够多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于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孩子们科学精神的获取和科学素质的获得。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二英语教学;激励式课堂探讨;实践;分析

一、课堂英语式对话

课堂讨论属于一种互动教学方法,在营造活跃气氛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初二是核心阶段,没有小学语言的排斥性、陌生感,更没有高年级语言的惯性。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长,还有着很浓的新鲜感,教师稍加引导,便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很难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课堂讨论中,英语式对话是常见形式之一,有利于学生在学完单词、语法、课文之后进行自我检查,明确自己不足的地方。多说、多练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而课堂讨论时间是说英语的最佳阶段,营造出良好的英语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而课堂讨论能够帮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本堂课的相关内容为基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小组成员也可以提出自己在理解相关知识点方面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及英语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进步,一种自我提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之间的探讨。简单来说,教师也需要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发现班级中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要多鼓励那些英语不好的学生融入小组探讨中,树立信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也要引导小组其他学生帮助小组中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还要倾听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可见,课堂讨论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掌握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合该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巧妙地把课文融入课堂教学

初二英语课文主要以对话、讲述故事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地朗读一遍课文就带领学生学习新单词,其效率是非常低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讨厌学习英语。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和小组伙伴进行课文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课堂讨论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在初二英语教学中,进行激励式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探讨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转变师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展现他们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它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对英语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发现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成长。此外,它符合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使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第3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全世界的道德教育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该理论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深切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结合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高校要从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体等方面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高校德育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长期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的构建,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柯尔伯格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策略,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被全世界的教师用来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工作,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

一、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德育内容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思想实际

认知理论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发展的决定作用,强调道德是由学生内部产生。因此,只有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为目标,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入手,把学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才能引导他们把握道德标准,建构道德能力,从而能够在各种现实环境中解决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柯尔伯格通过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将现成的社会规则、道德信条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学生,导致道德教育远离受众的思想实际而失去实效性,主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通过道德个体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内化道德原则。

就现状而言,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比较陈旧、狭窄,缺乏时代感等问题。因此,以柯尔伯格理论为指导,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使德育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实际,深刻回应时代课题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大力拓展德育内容,在现有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教育等内容,做好思想导向工作。

二、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创新渠道,构建青年的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或原则,它们是通过一个恒定不变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根据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可知,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其道德认知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社会习俗;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这一阶段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柯尔伯格是反对灌输论的,他指出,教育是根据道德判断或一个道德观点的形式特质,而不是内容来理解道德的。高校德育对象正处于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过渡及以后习俗水平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德育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

柯尔伯格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首要条件,主张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从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讨论法。它是认知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由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高校思修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准确掌握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有关学生思想和生活的道德两难问题组织讨论,而不是强调所谓的正确答案;教师的注意点应放在学生作出判断的方式上,考虑学生用以解决这些冲突的推理,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判断内容上;检验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合适性,共同找出解决这种矛盾和不合适性的方法。

三、强化社会角色担当:优化高校德育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

在柯尔伯格看来,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和团体氛围中,氛围常常会制约个人的道德决策。柯尔伯格曾对四所学校进行有关责任推理和学校道德气氛差异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民主学校,80%多的学生都说他们自己会做出亲社会选择并据此做出行动,他们也相信他们小团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同样会这样做,而在传统学校中,这个数字却只有30%多。总之,在道德两难问题选择方面,民主学校学生要比传统学校学生更加赞赏亲社会行动。在他们的判断方式中,前者也要比后者作出更多责任判断。很明显,这些实际道德判断差异来源自民主学校和传统学校的不同道德气氛。民主学校具有高度的亲社会规范的集体感和强烈的团体感。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主要是把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来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共同体来培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才会更有利于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德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努力营造优良校园道德气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除了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两大环节以外,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充分利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媒体——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文娱活动、学术讲座等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激发青年思考、升华。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为学生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增加道德选择中的责任意识提供优良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团体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愿意自觉遵守集体规范,乐于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语言意义;自然生成;语境真实;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43-02

“二语习得”顾名思义就是习得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二语习得“五大假说”理论,即习得―学得区别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以及自然顺序假说。小学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要求教师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及特点,根据文本内容、学生水平及学习特点,结合生成可能,合理预设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几节评优、教研课的设计、磨课、听课经历,结合二语习得理论,谈谈对小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预设中存在现象的思考及实践策略。

一、 教学目标片面化,重形式,轻意义

【现象】目标达成仅考虑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交流中的语言意义。前不久我市组织了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十位教师中八位选择了闽教小学英语第二册Unit 3 Food Part A为教学内容,让观赛老师们看到了精彩的同课异构展示。老师们以新颖且实用的方式很好地落实了新词“hamburger,rice”和句子“I like...”等语言目标,但部分教师对语言形式教学的侧重明显超过对语言意义的关注。一位教师甚至在26分钟的时间里(规定时间30分钟)不断引导学生学词,操练新句子,比较不同(是否加s),辨别两类词(可数和不可数)练习等等语言学习过程,真正关注学生理解意义、运用语言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少。【分析】2011版新课标(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正如克拉申认为:人们进行口头交流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而不是形式,过多使用“学得”监检功能会影响交际的流畅性。在著名的“习得―学得”差异假说中他提到,相对于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掌握语言形式或语法规则的“学得”过程,潜意识、自然而然的“习得”才是首要的。【策略】Food一课中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的提示已能理解新词的意思,在对音、形作进一步感知后,教师便可以自己的真实喜好为例做“I like...”句型的输入,学生也会根据信息的提示说出自己的喜好。在真实交流中发现两类词的不同后,教师可做概括性说明,学生了解后尝试以这两类词继续真实交流。尽可能创设习得语言氛围让学生学会语言,自然运用语言。

二、活动程序固定化,少自然生成

循着如何导入、如何操练、如何巩固再拓展一系列活动进行的教学预设,老师们通常较多地站在教者的立场,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将语言知识教懂教会等等,却很少细细斟酌活动程序的预设,思考学生会以怎样的角度、速度及情感态度理解接受语言,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并自然输出。

【现象1】语言知识的拓展限定在某个固定的环节(如机械或意义操练后)。【策略】无论是对教学内容还是语言能力的拓展,既可以在教学新词的时候进行,也可以在与学生做其他互动的时候穿插,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老师预设好的,也可以是学生临时提出的,这样的拓展自然且有实效,不是为拓展而拓展。以闽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7 Seasons Part B一课为例,笔者在整体呈现对话后让学生接触理解autumn,winter两个新词及其特点后,设计图片式的头脑风暴,通过不同时间、地点、天气、服饰、食物、节日、活动、生活用品等等展示生活化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季节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说些其他信息(如I can turn on the fan in summer...)。图片式的头脑风暴后设计了听语句或语段判断季节的挑战。在克拉申提出的“有趣并相关,具可理解性”以及“i+1”模式的语言输入中完成对原有知识储备的激活、新词的意义操练,实现语言的真实拓展。

【现象2】输出环节仅限于表演形式。策略:语言的输入、理解、内化到输出这一系列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自然生成的,切不可为了课堂热闹或效果展示去设计一些表演,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及接受语言的情况,提供丰富并分层的教学活动来引导输出。Season一课中,笔者设计如下自选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梯度的任务,引导不同能力阶层的学生完成语言输出:

1.用你喜爱的方式表达:My favorite____ is_______.(可以画、演、唱……)

2.用英语与同伴谈谈你喜欢的季节。如:

A:Hello,...Do you like spring?

B:Yes,I do.

A:Why?

B:It’s beautiful...

3.假设你遇上Yang Ming和Sally,要和他们谈什么?请续编一段对话。

【现象3】评价机制形式单一。从许多公开课中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竞争机制,如教学season时用四季名称代表四组;教学food时用hamburger等食物名称做组别;教学color时用颜色分组;教学jobs时以职业名称为组名等等。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有新意的评价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但以目标词汇作为小组名称的竞争机制在整节课中的作用与数字做组别的方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下课前公布一下哪组胜利并给予一些奖励。学生不管是否喜欢,只能乖乖点头接受。【策略】根据新课标对评价“体现学生主体,合理,多样,激励为主”的实施建议,将师评、组评、自评的方式落实到实际课堂。笔者设计了评价表格,内容有:你掌握了几个季节词?(每个一分,共4分)今天的课文你读得怎样?(2分)你会和同伴交流喜欢的季节并说理由吗?(2分)你能自信地主动参与课堂吗?(2分)(合计超过25分的同学可获贴纸一张,20~25分的获印章一枚)采用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形式,激励学生对知识掌握、语言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作出评价,参与并调控自己的语言学习。

三、语境创设显狭隘,少生成空间

【案例】在Food一课预设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性语境,一位教师对目标句型“I like...”进行一系列操练后,出示一张PPT,题为Let’s go to the zoo,意图让学生说出“I like monkeys,I don’t like lions...”等拓展性句子。试教过程中发现去动物园情景无法与上下语言情境连贯而导致学生流畅的语言思维被打乱,后果断舍弃该图片情景。【策略】“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加有效”(克拉申)。新课标更是倡导“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语境创设的方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如free talk方式、图片创设话题情景或故事情境;肢体语言、呈现实物或自制教具、多媒体等资源的方式创设语篇语境、生活情境等等,都应遵循真实自然的原则,不必绞尽脑汁地去堆砌。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第四册Unit 4 Transportation Part A,完成了目标句型的操练后,教师出示一段视频:教师在上班途中遇到同学、同事,展开一段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work?”为话题的对话,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目标句型,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创设真实语境例子,笔者认为将该环节置于本课导入阶段,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生接触、理解、操练进而运用语言,相比以歌曲、谈话导入更加直接自然、有效。

四、情感教育形式化,少宏观体验

【现象】以往在一些公开教学中看见了很成功的情感教育细节后,我们受其影响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的情感教育常相对狭隘(忽略了对情感态度的关注),仅仅从某一教学题材或主题内容中寻找情感教育的突破口,常常让情感教育显得突兀不自然,有走过场嫌疑。曾经在一节seasons课中看到,整节课在进行与季节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语言训练中,未见对情感做处理,课结束前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出示谚语“The whole year's work depends on a good start in spring.”“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展示的内容与前后的语境没有必要联系,仅仅是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它和内容有关系完成所谓情感的教育而已。【分析及策略】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描述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相吻合。克拉申认为英语的输入并不是大量输入就可以被吸收,必须通过一系列情感因素的影响,包括动力、性格、情感状态。除了抓住不同教学题材中遇到的情感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在真实交流的语境中体会用英语表达的乐趣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小组学习中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遇到困难勇于克服;在自然的语境中适时渗透爱国家、爱生活的情感体验;在恰当的氛围中拓展国际视野……将原本单一狭隘的情感教育模式拓宽为贯穿始终的情感态度培养。

一节精彩的英语课要求教师从“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教学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等方面作全面的客观分析,尽可能充分地精心预设。预设过程中研读课标,深入研究教材,遵循二语习得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指导,理性思考教学活动,促进思维,关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发展。不但要考虑教师如何设计,如何教,如何导,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自然,能否促进其语言发展,主动习得,更为动态生成留下可能与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滑轮 第2课时 滑轮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滑轮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有的滑轮组能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B.有的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C.有的滑轮组既能省力,同时又能省距离

D.滑轮组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可以不相等

2.用如图6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在滑轮重及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最省力的是(

)

图6

3.

利用如图7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200

N的重物,动滑轮重为10

N(不计绳重与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为

(

)

图7

A.70

N

B.100

N

C.105

N

D.110

N

4.家用手摇晾衣架如图8所示,它实际利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假设衣服和晾衣架的总重为100

N,则静止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

)

图8

A.100

N

B.50

N

C.25

N

D.20

N

5.某同学使用如图9所示装置探究滑轮组的特点,物重为30

N,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9

A.该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

B.若不考虑绳重、滑轮重及摩擦,要提起物体,拉力至少为10

N

C.若将重物提升3

cm,绳子自由端需要移动9

cm

D.实验中,该同学竖直匀速提升物体,所用拉力大于10

N

6.用如图10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已知物体重200

N,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所用拉力为52

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

(

)

图10

A.定滑轮总重为2

N

B.动滑轮总重为8

N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5

m/s

D.有5段绳子向上拉动滑轮和重物

7.

如图11所示,绳重、滑轮重及滑轮摩擦均不计.向上拉绳子的速度是1.2

m/s,拉绳子的力F是9

N,物体匀速向左运动,由此可知(

)

图11

A.物重是27

N,物体运动的速度是0.4

m/s

B.物重是18

N,物体运动的速度是0.6

m/s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7

N,物体运动的速度是0.4

m/s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8

N,物体运动的速度是0.6

m/s

二、填空题

8.

如图12所示,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10

N的物体,动滑轮重2

N,物体被提升了0.5

m,不计绳重和摩擦,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

m,绳端的拉力F是

N,其中定滑轮的作用是

.

图12

9.如图13所示,

是定滑轮,

是动滑轮(前两空均选填“A”或“B”).若每个滑轮重20

N,人手拉绳的力F为

50

N,则物体重

N.(不计摩擦和绳重)

图13

10.[2019·德阳]

如图14所示,分别用甲、乙两种形式的滑轮装置把重为400

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起;已知每个滑轮重20

N,忽略绳重及摩擦,图甲中车对绳子的拉力为

N,图乙中人对绳子的拉力为

N.

图14

11.如图15所示,在一水平地面上,木箱重500

N,用F=150

N的力拉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N,方向向

.(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滑轮摩擦)

图15

12.

小明和小杰握住两根较光滑的木棍,小华将绳子的一端系在其中一根木棍上,然后按如图16所示依次将绳子绕过两根木棍,小明和小杰相距一定的距离握紧木棍站稳后,小华在图中A处拉绳子的另一端,用很小的力便能拉动他们.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机械相当于

,小明受到的拉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杰受到的拉力.如果小华将绳子在木棍上又多绕几圈,在小华拉力与上次相同时,小明和小杰的拉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6

三、解答题

13.根据如图17所示各滑轮组的省力要求,画出各滑轮组上绳子的绕法.(物重为G,不计绳重、动滑轮重和摩擦)

图17

14.

如图18所示是一种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的示意图,请画出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图18

15.一根绳子只能承受1000

N的拉力,要用它提起2400

N的重物,要求使用的滑轮个数最少,且人的拉力方向向下,在图19虚线框内画出符合要求的滑轮组的装置图(绳重、滑轮重和摩擦不计).

图19

1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绳重及摩擦不计)竖直匀速提升重120

N的物体,用50

N的力在2

s

内使绳子自由端移动了6

m.求:

(1)物体上升的高度和速度.

(2)动滑轮的重力.

(3)若绳子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00

N,则该滑轮组最多能够提升多重的物体.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物重和动滑轮重由2段绳子承担,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G物+G动2=200N+10N2=105

N,C符合题意.

4.C [解析]

题图中动滑轮有两个,承担物重的绳子有4段,因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则绳自由端的拉力:F=14G=14×100

N=25

N.

5.A [解析]

题图中的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使用此滑轮组可以省力,因最后一段绳子绕过的是动滑轮,起承担物重的作用,不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故A错误;若不考虑绳重、滑轮重及摩擦,要提起物体,拉力至少为F=13G=13×30

N=10

N,故B正确;根据滑轮组的特点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3倍,则将重物提升3

cm,绳子自由端需要移动9

cm,故C正确;实验中,要考虑绳重、滑轮重及摩擦,要提起物体,则所用拉力大于10

N,故D正确.

6.B

7.C [解析]

由图知,n=3.已知绳端的移动速度为1.2

m/s,所以物体向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物=v3=1.2m/s3=0.4

m/s.已知拉绳的力F=9

N,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f=3F=3×9

N=27

N.

8.1 6 改变施力的方向

[解析]

由图知滑轮组承重的绳子段数n=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2h=2×0.5

m=1

m;不计绳重和摩擦,绳端的拉力F=G物+G动2=10N+2N2=6

N;根据定滑轮的特点可知,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

9.A B 80

[解析]

使用题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时,A滑轮的轴位置不变,是定滑轮,B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是动滑轮.承担总重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为50

N,滑轮重为20

N,不计绳重和摩擦,F=G+G动2,则物体重为G=2F-G动=2×50

N-20

N=80

N.

10.400 210 [解析]

图甲中使用的是两个定滑轮,忽略绳重及滑轮摩擦,车对绳子的拉力F甲=G=400

N.

图乙中使用的是一动一定的滑轮组,n=2,忽略绳重及滑轮摩擦,人对绳子的拉力F乙=12(G+G动)=12×(400

N+20

N)=210

N.

11.300 右 [解析]

由图可知,动滑轮和木箱被2段绳子向左拉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F=12f,则f=2F=2×150

N=300

N;木箱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右.

12.滑轮组 小于 变大 [解析]

(1)从使用的情况看,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简单机械相当于滑轮组.

(2)由图可见,小明那端木棍与6段绳子相连,小杰那端木棍与7段绳子相连,因此小明受到的拉力小于小杰受到的拉力.

(3)如果小华将绳子在木棍上又多绕几圈,绳子的段数增多,在小华拉力与上次相同时,小明和小杰的拉力将变大.

13.如图所示

14.如图所示

15.如图所示

16.(1)由图知,n=3,则s=3h,绳子自由端移动了s=6

m,

物体上升的高度:h=13s=13×6

m=2

m,

物体上升的速度:v=ht=2m2s=1

m/s.

(2)绳重及摩擦不计,F=13(G+G动),

即50

N=13×(120

N+G动),

动滑轮重:G动=30

N.

(3)绳重及摩擦不计,F最大=13(G最大+G动),即100

N=13×(G最大+30

N),

第6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

第7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PDCA; 教学;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29-02

儿科是一个工作强度大,节奏快,专业性强的科室,与成人科室截然不同?护生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知识是有限的,如何在临床实习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对于护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并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科护士整体素质的要求更高?本院是一所三级综合性甲等医院,多年来一直担任本?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为了提高带教质量,使实习生把

所学到的医疗?护理知识尽早转变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儿科发展的需要,我科在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对到我院儿科实习的102名实习生运用PDCA循环法带教,运用目标教学法,采用阶段性多样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象

采用阶段性多样化教学方法带教实习生102名,其中女99名,男3名;本科10名,大专71名,中专21名,年龄最小18岁,最大22岁护生在皮肤科实习时间为4周 ?

作者简介;黄建成 ,1985.10. 19,本科,临床医学检验

二?方法

1.计划(Plan):

按照教学大纲的实习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分为入科介绍?专科培训和考核三部分?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人员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制定带教方案,由护士长总结,全体带教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出符合本科实际的教学计划?实施细则与达标要求,使儿科护理教学有章可循?合理安排带教老师,在护士长领导下组成带教小组 ,由护士长全面管理,由1名有经验的护师担任科总带教老师,负责理论授课?操作训练及考核按排?

2.执行(Do):

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介绍工作环境?工作制度?程序?物品摆放?设施的使用,尤其是无菌物品取放 ?

进行一对一带教:选择有资历且责任心强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根据护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评估,因材施教?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内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知识,带领护生学习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并指导其进行操作直至其掌握?

理论知识的培训 :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由总带教老师负责按排每周1次理论授课,要求使用PPT,讲课方式灵活多样 ,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病例为引导的查房教学法 ,努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规范书写护理记录,帮助护生认识护理记录不得涂改伪造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能力:由带教老师讲解并演示,强调操作的重点?难点?实习生反复练习,老师给予现场指导并考核并给予评价,提出问题并 纠正不足?

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人员在临床中要有独立判断?决策?执行能力?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挑战性提问,激发性的思考,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形成评判性思维的倾向与技能 ?

心理护理:儿科的环境嘈杂,人流量大,工作量大且繁琐,经常面对的是焦虑的患者家属,带教老师要经常对护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护生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快乐工作生活?

3.检查(Check):

护生在儿科实习结束的前一周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分两个方面: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护生对儿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考核,以现场查看的方式检查护生对儿科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对表现突出护生提出表扬,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4.反馈总结(Action):

出科前在儿科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对其不足,加以教育,改进?同时对护生进行反馈调查,由护生提出在儿科实习期间的肯定与不足之处,以利于科室制定改进措施,完善下一轮的教学任务,以此循环反复,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效果与体会:102名护生均顺利完成实纲要求,出科成绩均到达90分以上,护生无菌观念加强,工作积极性增加,对儿科带教满意度达97.5%?PDCA循环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运用PDCA教学程序,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反馈,环环紧扣,便于带教老师及时掌握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护生对培训内容掌握情况,以便能及时修改完善教学措施?虽然PDCA循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度,但是在与护生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教学双长的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及护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裴之秀.PDCA系统在产房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与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

[2] 黄美秀.PDCA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第8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 Nursing Students

CHENG Xingdong, HE Y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3)

Abstract Pediatric nursing object is special, is a high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more prone to nursing dispu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ts occurrence, and puts forwar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reduce or even eliminat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words Pediatric; nursing students; nursing

儿科护理对象特殊、病种繁多、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而繁琐,具有较强的专科技术操作性,是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近几年来,“伤医案、伤护案”屡见不鲜,不仅医患关系紧张,护患关系也降至了冰点,护理纠纷也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关注和重视。儿科实习护生更易发生护理纠纷,而临床实习又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实习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阶段。在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如何有效减少甚至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是护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文拟分析实习护生在儿科实习过程中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有效减少甚至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 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1)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护理性强,实习护生难以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儿科病种繁多涉及各个系统,专科护理性强,护生需要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儿科护理学与内科、外科护理学同属二级学科,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习教学,在教学时间上都远少于内、外科,因此,护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儿科疾病相关护理知识。当患儿家属对疾病相关护理有疑问时,很难得到准确、满意的答复,甚至有时得到的是错误信息,从而引发家长的不满,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2)儿科疾病特殊病情变化快,有别于成人,且家属缺乏对儿科疾病的常识性认识。小儿时期各系统功能不完善,疾病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别于成人,且病情变化快。儿科亦称为“哑科”,患儿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描述自身的病情特点及变化情况,有时病情演变甚至恶化让临床医生也措手不及。同时,由于患儿家属缺乏对儿科疾病的常识性认识,无法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恢复需要时间和过程。而实习护生处于科室的“最底层”,有些家属甚至把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正常演变、某些药物的治疗反应以及疗效欠佳等误认为是实习护生“不当”的护理所致,以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3)实习护生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儿科面对的护理对象多为婴幼儿和重症患儿,加之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患儿配合程度差,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足够的耐性和信心,更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孩子都是家中的宝,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较高,而实习护生操作技术不熟练,有时甚至需重复操作,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如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患儿本身血管细、穿刺难度大,有些循环较差的患儿穿刺难度更大,实习护生在进行穿刺时,常常不能“一针见血”,有些家长甚至“歧视”实习护生,容易引发护理纠纷。

(4)实习护生对查对制度淡漠。查对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强有力的措施。实习护生没有执业执照,没有单独值班,任何时候都有带教老师的指导,依赖性较强,常忽视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对查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加之儿童天性比较好动,会出现患者不在自己的床位完成输液的情况,一旦不严格查对,便会导致漏输甚至错输液体,从而引起护理差错。

(5)实习护生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轮转到儿科实习后,护生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畏惧”感,大多数护生不能和临床医生、带教老师进行较好的沟通。同时,由于儿科病人多、工作量特别大,实习护生在进行临床操作或护理前,也没有详细给家长进行解释和沟通,有的护生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因此,实习护生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引起患儿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理纠纷。

(6)实习护生法律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意识逐渐增强,患儿家属更加关注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有报道显示,实习护生对卫生法律相关制度及知识的认识严重不足,而且在校期间只有一门“卫生法律法规”的选修课,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儿科实习护生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其处置方式可能不规范,极易导致护患纠纷,而且在纠纷事件处理过程中亦处于被动地位。

(7)实习护生心理压力大。在全国上下都在谈论“儿科医生荒”的今天,部分儿科医生选择了逃离,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护理人员也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儿科医护人员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儿科实习护生更是如此,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以至于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护理差错,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2 防范措施

(1)加??实习护生的理论教学。儿科不等于“小儿科”,也不等于“小内科”。其病种繁多涉及各个系统,各系统的疾病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实习护士较好地学习并掌握儿科疾病的专科护理知识?第一,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和小讲座。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和科内小讲座,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在晨间查房时随时提问,促使护生看书。第二,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理论带教。安排工作3年以上、具有护师资格及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教,并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专科理论知识的培训及考核,以期进一步带好实习护生,让护生掌握更专业的专科知识。

(2)指导护生加强入院前健康宣教,让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的医学及护理常识。在患儿办理入院时,指导实习护生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除了向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医护的工作流程、作息时间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告知家属患儿所患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疾病的特点、护理要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护理操作技术,让家属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可能出现的演变过程,以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3)不断规范和提高实习护生的操作技术,加强专科护理培训。儿科实习护生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当实习护生进科后,为每名护生选择一名护士导师,实现一对一带教。护士导师在操作技术和专科护理上进行“手把手”的传授,鼓励护生多动手、多实践、反复操作,并定期进行儿科相关护理技术、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总结实习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不足,不断规范和提高实习护生的操作技术。

(4)指导护生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实习护生入科教育及“三查八对”制度的学习,定期在护理早交班时反复强调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同时带教教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监督护生做好查对工作,在具体的护理操作前,还须告知实习护生必须实行双向核对,就是护士在喊出患者名字后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再复述一遍患者名字,确保准确无误后再进行护理操作处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

(5)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实习护生进科后,应拉近护生与医生、带教老师之间的距离,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其减少陌生感、畏惧感,以便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能较好地相互沟通,进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当然,护患沟通更加重要。

当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工作,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实习护生更是如此,因为实习护生接触患儿的机会和时间更多。“技术能救命,沟通能救心”,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带教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及文化背景的家属,指导护生采取不同沟通技巧,礼貌用语,微笑服务,耐心解释,注意语气、语调。在科室开展“情景模拟沟通”培训,让实习护生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病患及家属的需求,做好沟通工作和操作前的告知义务,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6)加强实习护生法律法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科室内部遴选有经验的带教教师,结合具体的临床护理病例,对实习护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儿科护理操作规范的培训,包括《护士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并对实习护生进行考核,让其认识法律法规及相关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为患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第9篇:儿科实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临床实习;临床教学

经过课堂理论学习及临床实习后,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儿科疾病的思维方式及具体方法,或学会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儿科的相关问题。从课堂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跨越,带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笔者认为,中医专业学生若想在短时间内适应并圆满完成中医儿科的临床实习任务,需要充分作好以下思想准备工作。

1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软着陆

通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已基本构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脏腑、经络辨证以及四诊合参、方药配伍、常见疾病诊治等相关知识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但该体系仍多处于抽象、模糊、片面,或尚未融会贯通,甚至存在谬误的阶段,尤其是理论与临床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临床实习就是要不断领悟、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用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历来崇尚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从临床疗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目前《中医儿科学》教材对儿科疾病的教学仍较为刻板的分为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等框架式的排版和讲解,但在临床中却很难体现某一具体疾病的病机在疾病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演变,在治疗上也就感受不到中医“机圆法活”、“辨证论治”的魅力。又如脉象作为中医精髓内容之一,但若不把脉,不勤把脉,不经多人、不经多时的反复实践就仍是理论而无法落实。故此,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不断把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参悟,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修正、完善并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高度认真负责,若要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应首先取得医学实习生及患者(家属)对其临床业务水平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其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态度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模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教老师在遇到临床典型、特殊或罕见病例时要及时提醒、指导学生加强认识,必要时可以专门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或结合患者给学生介绍中医前贤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中医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指导学生多读中医经典著作,追溯古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并与自身临床所见相互参照,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临床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临床笔记认真总结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儿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其重要内容,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魅力和活力所在。通过课堂教学,医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局限于理论,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即使时至今日,从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口疮、厌食、腹痛、积滞、泄泻、遗尿、尿频、麻疹、丹痧等;慢性疾病如哮喘、水肿、疳证、癫痫等;危重如肺炎喘嗽、急惊风、厥证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用药经验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刚刚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跟师实习期间,切忌只是泛泛的走马观花、跑腿打杂、看看而已,要认真跟随带教老师的思路,要多想、多问、多记笔记,记录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无论得与失,甚至要多跟不同的老师,总结和掌握他们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千余年来中医医学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到穿插其间的各家学说,其临床经验的积累无不起于毫末,非一日之功。故此,初上临床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泛泛而为。

3转变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档次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和观念,要把自己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临床考试、考核方法上亦需要进行适当改革。要杜绝以往“高分低能”现象,要改变单一卷面笔试的考核方法,要在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技能相关内容的考核,前者以理论为主,将来可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后者则包括病例书写、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操作、实验等内容,这种复合考核方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分析、判断具体病证特征、性质以及遣方用药的能力[2-3]。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自我思维转向学生自主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体验和发现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念的改变。

4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掌握中医儿科病史收集的技巧

在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医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实习当中的重要表现[4-5]。在儿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对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医患沟通,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下,医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采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历资料,对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沟通技巧,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患儿疾苦的询问也是一名医学生或医生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儿科有别于成人内科科室,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病情、或者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故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如感冒发热小儿有无咽痛、头痛,咳嗽(不会咯痰)小儿如何辨痰,泄泻小儿有无腹痛,痢疾小儿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等。此外,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学生还可能不被家属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有明显不配合、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但这也是实际临床工作的一个方面,都可能需要经历,自己要学会面对,尽量对患儿或家属不要出现对立情绪,在困难中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已作为一个以学生的智商及情商,从而通过有效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总之,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中医专业人才,中医临床学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秉承传统,注重能力,强化临床、面向临床”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牢固的中医思维,突出的诊疗能力的中医临床特色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鲁艳芳.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0.

[3]许震.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医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4):240-241.

[4]冯刚,吕伟刚,任献青,等.中医儿科实习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