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

第1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62-02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将迎来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伴随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将是会计改革的后续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体系一直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会计体系,一是预算会计体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包含在预算会计制度中。1998年,我国进行了预算管理制度的四项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深化收支两条线。伴随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文艺团体、社团组织、协会、商会等不断的涌现,财政部又颁布了《民间非盈利组织套计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将不会再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财政拨款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小。对于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来说,预算会计制度设定的基础已发生根本变化。其遵循的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应进行相应改革。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不足

1.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我国的财政分配模式已经由过去的供给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公共财政体制在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经在我国全面推行,它要求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1998年。我国进行了预算管理制度的四项改革。伴随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对会计核算规范不断的修修补补,没有统一的准则和制度可依。同时,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就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其会计核算科目和财务报表项目均需要体现这些新业务的信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事业单位一直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其主要原因: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活动的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剐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住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国有事业单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问事业单位适用《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同为事业单位,国有和民间事业单位适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规范,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无法对它们的资金使用效率厦管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2.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全面反映资产、负债情况,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会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最终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和控制也可能失真。事业单位市场化体制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收付实现制下。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实质是将事业支出总量和事业收入总量相配比,这种配比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3.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存在问题。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分别列支。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缺陷: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虚增了单位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又虚减了单位结余。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反映业务内涵。

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二是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三是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4.资产负债表设计不科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支出=自债+净资产+收入”设计,从报表的具体结构看,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从科目内容设置上看。资产账面价格严重不实,并且部分负债未能反映;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显然有些重复,也影响了报表设计的合理性。既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由于事业单位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单位预算和财务报表脱节,不能根据会计核算的结果考核现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报表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目前一些单位的基本业务会计、基建会计依旧各有各的存款。各有各的账,各有各的报表,各自编制的决算报表无法与年度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一套规范所有事业单位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目前正在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这对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提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现行情况,建议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制度》与《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合并,制定一套规范所有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基本准则下再制定国有事业单住会计准则和非国有事业单位两个具体会计准则。

2.引入权贵发生制。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财政分配格局和单位财务管理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适当地引进权责发生制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

事业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确认收入和支出,但是收付实现制没有完全体现会计核算的内在精髓: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会出现不相配比的情况,有的年份支出过于偏大,有的年份支出过于编小,是不合理的偏失。由于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村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就难以对这些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常常并不容易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计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财政经费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

基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斑革的需要。因此可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各个期问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财务成果,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或产品所耗费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比较。为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因此,循序渐进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更接近于《民问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便于实现会计核算的统一与可比。

3.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模式。为了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事业单住会计改革应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处理,既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又不会虚增单位的净资产,保证雏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并适当考虑资产减值情况,以便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资产可收回金额。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以及结余情况。

4.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袁体系。随着事业单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事业单位本身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情况表、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基金增减情况表).而参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设计一套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和事项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会计科目应包括目前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如增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新业务的会计科目。将原来的会计报表改为三张袁: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袁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去除原表中的收支类项目。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收支科目的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披露。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收支、经营收支等各项收支情况。各张报表项目的设计应和财政部门决算报表项目口径一致。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另外,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在西方。政府财务报告须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批准方可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也基本实施了财务会计报告年度审计制度。我们也应尽快在事业单位建立有制约力的审计监督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住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纳入审计的范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彻底的改变原有的旧制度。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单位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对事业单住会计制度信息失真的思考――兼对事业单住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2.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与美国非盈利组织会计比较管理观察,2009(24)

3.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4)

4.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经纬,2006(5)

第2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单元,在当前的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我国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0.496上升到1996年的0.878,年均上升4.5%。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5.43%上升到1996年的13.1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地方政府。在从1980年到1997年的18年中,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所占的平均比重不足45%,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均达55%以上。因此,如何监督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与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政府会计与审计职业化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咨参考的经验。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介绍美国政府会计从一般原则到公认原则的转变过程、美国政府审计基本框架的形成过程和美国政府会计与审计执业认证制度。

一、美国政府会计的发展

在美国,政府会计分为州与地方政府会计、联邦政府会计。相应地,各自的会计准则也分别由不同的团体来制订。

最初负责制订州与地方政府会计原则的是政府财务官员协会(GFOA,1985年由市政府财务官员协会改名)及其下属的政府会计委员会。该组织于1951年和1968年分别制定了《市政府会计与审计》(MAA)和《政府会计、审计与财务报告》(GAAFR),这两份文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会计原则的基本框架。1979年政府财务官员协会为了改进和明确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原则以及在其文件中体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指南的精神,于是成立了一个新委员会—全美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专门负责重新表述以前颁布的GAAFR。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全美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第1号《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原则》,并随后颁布新的GAAFR。虽然,全美政府会计委员会为建立政府会计原则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并且其颁布的原则也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视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家庭的成员。但是,其公认性还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批评全美会计委员会的人士指出,GAAP的制定机构应与执行准则的人员保持独立。实际上就是说,需要一个与政府财务官员协会相独立的机构来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此外,他们还认为其他执行政府会计与报告准则的组织也应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来。鉴于州与地方政府组织与盈利组织的差异较大,有关人士建议在财务会计基金会(FAF)下成立一个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相平行的组织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财务会计基金会于1984年成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专门为州与地方政府组织建立会计与报告准则。其运作结构与FASB相类似,也配备一个顾问委员会(GASAC)及技术工作组(TSTF)。(GASB)成立后,首先于1984年颁布GASB第1号公告《NCGA公告及AICPA行业指南的权威地位》,承认全美会计委员会(NCG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文件为公认会计原则的一部分。然后,于1985年将整理好的以前相关组织的文献装订成册,作为《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汇编》出版,并承诺每两年修订一次。

与此同时,AICPA也认可了GASB的相关文件,并于1991年在其审计准则公告第69号《关于在提供审计报告时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和公允表述的含义》中为政府会计的GAAP划分了五个层次:第一层,GASB公告与解释;第二层,GASB技术公告;第三层,GASB紧急问题研究组的一致意见与AICPA实务公告;第四层,GASB的问题与解答及被州与地方政府广泛认可的相关的会计实务;第五层,其他相关会计文献。

至此,GASB在建立州与地方政府会计准则方面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其制定的准则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关于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主要是由联邦顾问委员会(FASAB)制定。起初,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但是,随着1996年《联邦管理改进法案》(S1130)的签署,局面由所改观。1996年《法案》要求联邦机构按FASAB制定的联邦统一会计准则执行和维护财务管理制度。这实际上意味着FASAB的准则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

二、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历程

(一)《1984年单一审计法》的颁布

1984年,在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件可作为里程碑的事件,那就是《单一审计法》的颁布。在该法案颁布之前,局面较为混乱,表现为:每个联邦机构制定各自的审计指南与报告格式,并自行决定审计方式。随着联邦机构的增多,一些接受拨款的单位将有两个或三个机构同时进行审计。而另外一些单位由于拨款机构没有足够的财力,因而无需审计。针对这种情况,1984年国会颁布《单一审计法》,其目的是:

(1)改进州与地方对联邦财务拨款项目的财务管理;

(2)为审计联邦财务拨款制定统一要求;

(3)提高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4)从最实用的角度,确保联邦部门与机构依靠并运用审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该法案要求接受联邦拨款的州与地方政府组织必须接受对其援助资金进行审计,并报告拨款条款的遵守情况以及联邦财务拨款的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状况。援助资金通常由执行通用财务报表审计的人员来完成。但是,最终由具有审查权的联邦审计机构实施监督,具体监督审计过程及审计质量的监督机构可由预算管理局(OMB)指定,也可以将向被审计单位拨款最多的联邦机构作为监督机构。

随着单一审计法的颁布与实施,重复与缺少审计的现象消失了,这为以后政府审计的进一步规范奠定了基础。

(二)审计总局(GAO)与AICPA的合作

1、AICPA改进政府审计质量的努力1986年美国审计总局随机抽取了120份由注册会计师(CPA)执业的联邦财务拨款审计,并进行了复核。结果发现,没有遵守公认政府会计准则(GAGAS)的占34%,其中有超过半数的严重违反准则。审计总局认为,这些审计没有就联邦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守法规而提供足够的保证。于是,审计总局于同年3月,了一份题为《CPA审计质量:许多政府审计不遵守职业准则》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审计总局建议会计职业界改进政府会计与审计教育状况,以及提高CPA执行政府审计的质量。

作为对审计总局的反应,AICPA于1987年5月了《关于政府部门审计质量的紧急任务报告》。TFR提出了5大类共25个建议,通称5“E”。即:

(1)教育——对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进行法定训练,应遵循的审计准则;

(2)业务约定——改进约定程序,以保证有资格的审计人员进行政府审计,将所有单一审计要求进行合并;

(3)评价——对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进行肯定性复核;

(4)执行——改进执行程序,由政府有关人士参照AICPA与州会计师委员会已宣布的准则执行审计;

(5)信息交流——职业界应与政府内部审计讨论会以及其他相关团体进行交流。

AICPA与审计总局的合作改进了政府会计、审计的工作质量,并且使CPA更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在这一特殊领域的职业责任。

2、审计总局修订黄皮书受《单一审计法》、AICPA的公认审计准则与紧急任务报告的影响,审计总局于1988年7月就1984年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GAS,又称黄皮书)作了重新修订。与以前相比,这次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对从事联邦财务审计的人员规定了新的要求:

(1)进行专门的后续教育;

(2)对他们的审计工作提交外部复核。这与AICPA的紧急任务报告第1号与第19号建议是一致的。第二,对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作了明确的界定。第三,黄皮书同时也给政府部门签订审计服务提供了指南。

(三)审计总局与探索委员会(COSO)的合作

1、COSO的贡献COSO于1992年发行了《内部控制——整体性框架》,即所谓的三类控制:经营控制、财务控制、遵循控制;五个要素:监控、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控制环境。这份报告一直被多方人士奉为内部控制方面的权威文献。然而,审计总局认为这份报告在两个方面存在缺陷:

(1)没有要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

(2)在控制类型中缺少确保资产安全方面的控制。因此,这份报告不适用于公共部门。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最终达成共识,并于1994年7月将新的内部控制类型——“防止未经授权获得、使用或处置资产的内部控制”作为一个附录加在COSO的报告中。

2、黄皮书的再次修订本在COSO启发下,审计总局于同年修订了黄皮书《政府审计准则》,这次修订主要集中在外勤与报告准则两个方面。

外勤准则在考虑AICPA的审计公告第55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应予考虑的内部控制结构》外,还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补充:

(1)跟踪已知的重大发现以及从前任审计处得知的重要情况。

(2)设计审大不遵循合同或授权协定的审计程序。

(3)在工作底稿中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够发现支持重要结论和判断的证据。

在报告准则方面除了体现AICPA有关文件的内容外,还强调审计人员应与审计委员会及其他负责人士的沟通。

(三)其他贡献

1、AICPA发行技术公报1986年AICPA发行了修订后的《州与地方政府单位审计》,为从事政府部门审计的CPA提供了现行会计与审计指南。鉴于政府单位间援助对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重要影响,该委员会又于1989年了审计准则公告第63号《遵循审计》,这实际上是“紧急问题报告”TFR第6号建议的直接成果。该准则主要应用于对各级政府财务援助进行审计的项目,也可以用于按《1984年单一审计法》进行联邦财务援助审计的项目。同时,该委员会还解释了公认审计准则与以审计总局《政府审计准则》为基础的公认政府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此外,AICPA还建立了一个技术信息部,专门负责解决与政府会计、审计有关的问题。

2、《1996年单一审计法》与预算总局(OMB)的联合行动《1996年单一审计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关注风险最大的项目来改进对联邦拨款的监督。为了执行该法,预算总局也于1997年重新修订了A—133号文件《州与地方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审计》。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单位的审计负担,同时也为政府审计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四)预算总局(OMB)与审计总局联手——联邦政府审计的新起点

在美国,尽管州与地方政府审计进行得轰轰烈烈,介联邦政府审计却开展较为迟缓。然而,1997年出现了转机。该年财政部、预算总局按《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编制年度联邦合并财务报表。审计总局进行了审计,并于1998年月月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根据审计结果,审计总局认为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基本的帐面记录与凭证不完整、内部控制薄弱。因此,无法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发表意见。虽然,在审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这在美国历史上毕竟是一个创举,联邦政府首次也象私营企业和州、地方政府一样依法提供财务报表并接受审计。这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视为美国联邦政府审计步入规范的一个起点。

美国审计总局对其黄皮书几经易稿,实际上,本身就是一部美国政府审计史。虽然,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黄皮书肯定要求修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审计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即以单一审计法为准绳、以审计总局的政府审计准则为基本依据、以AICPA等相关组织为补充和促动力的三维框架。

三、执业认证制度的探索

鉴于政府会计与审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一些组织一直在考虑为从事政府会计与审计的人员实行认证计划。政府会计与审计认让计划主要是通过证书的形式,承认拥有并愿意展示其专门知识与经验的人士。

(一)AICPA的努力

1、AICPA与认可的个人财务专家(APFS)于1987年AICPA开始实行个人财务专家(APFS)认证计划。由于AICPA长期以来奉行的政策是反对建立专门认证制度,因此设立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计划。APFA专门为CPA设立。获得该证书的CPA必须满足六项要求:

(1)通过认证考试;

(2)近3年内从事个人财务计划至少达250小时;

(3)有六份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的推荐材料;

(4)达到年度后续教育要求;

(5)完成一份职业惯例问卷;

(6)必须是执业的CPA及AICPA的会员。

2、政府审计专家认证制度(AGAS)随着APFS认证经验的积累,AICPA又决定在政府审计方面设立政府审计认证制度,并且打算将卡罗拉多州的AGAS计划兼并,从而成立全国性的AGAS认证制度。AICPA的AGAS考试与卡罗拉多州的内容相似,各部分的比重如下:

(1)政府部门的公认会计原则(即GASB的公告与解释)35%;

(2)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审计总局的政府审计准则(黄皮书)25%;

(3)财务报告与披露要求15%;

(4)审计报告10%;

(5)1996年单一审计法与预算总局的要求10%;

(6)法令、规章的遵守性测试5%。

3、政府会计和审计教育认证(GAACEA)这是由AICPA发展的又一个计划。GAACEA专门为在政府部门至少有两年审计经验的CPA设置,取得CAACEA表明完成了四门政府审计与会计课程,这些课程相当于64小时的后续职业教育。

(二)政府会计师协会的努力

AICPA的AGAS与GAACEA无疑对审计政府部门的CPA是有益的。但是,这些计划不适用于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工作的非CPA。因此,就需要一个为没有持CPA证书但在政府工作的会计与审计人员设立注册计划。实际上,为政府会计师认证及注册与全美会计师协会的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以及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计划模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注册政府会计师(CGA)是满足政府会计与审计师的需要而已。

早在1962年政府会计师协会就开始讨论设立注册政府会计师(CGA)。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政府会计与审计方面建立注册计划流产。1981年政府会计师协会又一度发起,但由于只有部分成员感兴趣,因而作罢。1989年政府会计师协会与内部审计师协会开始讨论创建CGA计划。并初步达到共识,CGA的人士应先通过CIA考试,然后再完成其他有关政府方面的特殊要求。但是他们遇到的麻烦是:(1)怎么来安排考试。诚如上文如言,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与州及地方政府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那么,在会计部分势必要实行双轨制。一部分为联邦政府会计,另一部分为州与地方政府会计,这就为考试与考生增加了不便。(2)更为糟糕的是缺乏权威支持。除非国会或各州立法部门下令,要求为政府财务报表及单一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人员,必须通过CGA认证。否则,CGA的市场就不会象CPA一样广阔。

四、启示

通过对美国政府会计与审计近20年发展历程的综述,我们发现有三点值得我国借鉴:首先,亟待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审计规范体系。目前我国在政府会计方面虽然颁布了一个试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几个相关会计制度,在审计方面颁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但是,一个规范的政府会计、审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会计、审计的监督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应加快《预算会计基本准则》及相关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加快国家审计具体准则的出台。

第3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一、会计准则质量的涵义

会计准则质量由以下三个层次的构成。

(-)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其工作过程中满足会计准则产品质量要求的程度,由制定程序质量和制定工作质量组成。制定程序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性和合理性。一般而言,制定一项会计准则至少要经过计划、研究、起草、征求意见和实施等若干阶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而且在每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应就草案进行及时修改,并再一次征求意见,如此多次,以臻完善。制定工作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展开各项工作的水平。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房合作,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保证会计准则产品质量的关键,而制定程序质量取决于高水平的工作质量。

(二)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是一个会计规范体系,其形式是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文件,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即指这些文件在满足、规范会计工作中所具备的特性,具体表现为:

1.目标性。会计准则的目标在于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必须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类型及要求,合理选择起规范作用的会计程序和;在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也应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要的会计选择。

2.科学性。即会计准则应当充分体现会计理论的要求,反映出会计活动的性。会计准则是从事会计实践的规范,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科学概括和。系统的科学的会计理论揭示了会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只有真正反映了会计理论基本精神的会计准则,才能在规范会计工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这表明,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制约会计准则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会计准则制定者和企事业会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修养,直接关系着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以及它的施行效果。因此,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广泛提高各类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

3.系统性。会计准则是一系列文件组成的体系,其制定机构必须对会计准则体系有一个通盘考虑,需要对已出台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适时修订,对新的事项进行及时规范并颁布新的会计准则。

4.规范性。会计准则的主要概念及其表述应当统一、规范、相容,要前后一致,避免混乱、矛盾和歧解。

5.操作性。会计准则应当便于实际操作。

6.稳定性。会计准则主要是对现行会计实务的规范,不应朝令夕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考虑到对新经济事项的及时规范,制定一些必要的超前性会计准则也是可取的。

(三)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指企事业单位及其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实务工作中对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及遵循情况。健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为规范会计实务和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遍布各行各业的广大会计人员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没有这一点,质量再高的会计准则都将是一纸空文。

以上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的,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科学的制定程序,没有精心的组织、计划和安排,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较高素质的广大会计人员的有效贯彻执行,没有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严格监督,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作用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保证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化选择最终获得成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不能有所偏废。

二、会计准则质量的标准

会计准则质量标准是用以评价会计准则产品质量的尺度,分为实践标准和理论标准。

(-)实践标准。会计准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规范着实践,指导着实践,经受着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所以,对出台施行后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适时修正是不断提高会计准则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理论标准。评价会计准则质量的理论尺度,应以会计概念结构为最佳选择。有关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并率先在美国展开。从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是紧随经济活动的扩展和新的会计事项不断涌现而相继颁布实施的,其制定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有关会计组织(如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和著名会计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往往缺乏协调,甚至观点相悖),因而,大量的会计准则出现后,会存在相互间的不协调和这样那样的矛盾,进而使人们在理解、选择和运用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混乱。于是,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会计理论结构,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和约束会计实务,这样会计结构概念应运而生。继美国之后,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都进行了类似的工作。会计概念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现有的会计惯例、准则以及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因此,以会计概念结构作为评价会计准则产品质量的理论标准是适宜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首先制定了会计概念结构——基本会计准则,在此旗帜下进而制定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以最终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模式的完全转换。所以说,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应成为评价会计准则质量水平的标准。

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构成的,这样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制定、评价具体会计准则是可行的。但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概念结构来指导、评价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在逻辑上显然是矛盾的。同时,作为会计准则,其可操作性是必不可少的,按我国的会计准则结构,只有具体会计准则才是可操作的,基本会计准则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现在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调整,把基本会计准则独立起来,进一步成为中国会计概念结构;以通用业务准则为主体,以特殊行业、特殊业务准则和报表准则为重要,发展成为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更合乎逻辑的,也是更符合国际通行作法的。从切实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的角度而言,这种选择是十分必要的。

三、会计准则质量的保证体系

要切实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必须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把从制定到执行等环节中会计准则质量的一切因素都控制起来,并明确规定各有关机构及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任务、职责、权限。根据实际状况,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设想,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保证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由财政部及证券委员会组成专业机构,负责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前的质量监督。从美国的情况看,会计准则只对有对外筹资行为的进行规范和约束,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任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属民间机构。1934年《证券交易法》付诸实施,按照该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它的主要职能在于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作出有根据的投资决策所必须的信息,它有权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遵循的及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自其成立以来,它把行使会计准则的权力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在其颁布的会计系列文告第150号《关于建立和完善会计原则和准则的政策声明》中重申了该委员会只能持监督作用的意图。证券委员会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着定期的信息沟通,以此达到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及其完成情况的监督。为了切实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我国要在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机构之外建立一个专职的机构,即由国家证券委员会和财政部协同组成,担负起会计准则实施前的质量监督任务,并分别就证券公开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以及非盈利单位所适用的会计准则进行事前的监督。

(二)建立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心致志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建立会计准则的初期,将制定会计准则的重任赋予财政部会计司是正确的。但是,从我国市场的发展看,一方面,长此以往,会计司在力量上将难以很好地兼顾到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国家证券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会等都有可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为此,在我国,应成立由会计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司会计准则制定之职,以发挥其专业、知识、人力优势,并且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之下,设立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新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及经济事项进行规范。财政部会计司保留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监督权和否决权,不再承担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工作。

(三)加强会计,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正确地解释、有效地执行会计准则。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在如此基础上,纵然会计准则完美无缺,其实施效果即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也是令人忧虑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切实加强会计教育,在办好正规会计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法制及道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企业制度,企业会计人员回归于企业,以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实务和行为,除了会计人员素质低会导致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下降外,出于各种考虑,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可能会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人为地歪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必须借助注册会计师的功能,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行监督,借以进一步约束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

第4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改革现状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分析

继行政机构和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我国也展开了对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当其冲,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需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会计服务理念、确认计量手段和财务报告等进行全面革新。

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统一,可比性差。l998年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国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对于一些民间的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民办学校、文艺团体、社团组织、协会等组织,适用2005年1月1日起执行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两大类进行管理,并实行不同的会计管理制度,这样国有和民间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明显缺乏可比性,无法体现市场效率高低、资金使用效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推进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匹配。我国的财政分配模式已经由供给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公共财政体制也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始在我国全面推行,秉承“大收入、大支出”管理理念的部门预算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科目和财务报表项目囊括和反映所有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求设两套会计账簿,将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这种分割管理不利于当前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倡导的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尽管已经发现了两者的不协调,但出台的相关规定只是对会计核算规范的修修补补,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准则和制度,对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详细的规定,会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会计工作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事业单位也面对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管理制度也做出调整。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会计报告等方面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会计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少,无法及时、清晰地提取比较数据,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限制了其市场业务的开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问题较多。首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规定的口径不相一致,给会计基础工作带来矛盾,随意性较大。而且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实行分开核算、单独管理,这就给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增加了难度,隐藏的风险因素增加,面临的损失可能性加大。其次,会计工作缺乏合理性的一点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支出,只是在现金支付日记上作费用核销,混淆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同时,导致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事业单位支出总量和收入总量不配比,不能客观地反映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容易误导管理者的决策制定和投资者的投资计划。

第五,会计报表存在缺陷,设计不科学。首先,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就不能动态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成本信息,对企业运行状态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和把握。其次,对于主要的财务报表设计不科学,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基础编制,问题是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事业单位某一时点的静态财务信息,而收入支出类项目是动态信息,反映一定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将两种时间概念不同、性质不同的信息混合在同一张报表上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报表的内容也与另行编制的收入支出表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适当的综合国有事业单位和民间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缩小两类会计主体的核算差异,尽可能地统一核算制度和管理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共同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二是协调财务会计信息和预算会计信息。充分考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会计工作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步伐,树立整体的成本费用概念和理财意识,使会计信息不仅满足财务会计的要求,同时满足预算编制的需要。三是逐步完善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注国际会计实务动态,寻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机会,为我国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便利。四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将其作为一般核算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资源、经营成本等相关信息,为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活动经济性提供有用信息。五是建立科学的会计报告体系,在考虑到事业单位会计特殊性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引入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还原资产负债表的本来面目,将基建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报告系统,增加信息透明度,改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一,健全法规制度建设,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前我国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实行制度和准则并行的方式,准则比较概括、抽象,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而具体操作还必须遵守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和制度改革,仍须保持“准则加制度”的双重规范,并对会计制度依据准则、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提供帮助。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如实体现国家财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单位运行效率,使事业单位更加重视资产的质量和投资回报率,而且权责发生制能对会计主体的负债全面地加以揭示,避免了隐性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日益重要的环境下,这种核算基础有利于事业单位正确审视市场竞争地位,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稳健的发展事业。

第三,吸收和借鉴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增加趋同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是必然趋势,国际上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的改革经验。我们应放开眼光,走出去、学过来,通过交流与参观学习等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中事业单位的发展条件,实地调查,由政府牵头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完善、科学,增加与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性。

第四,改革会计报表体系,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鉴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的信息缺陷,本文认为可以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列报,资产负债表仿照企业资产负债表仅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既全面反映市场活动信息,又避免报表的信息重复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负担。同时,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动态反映事业单位经营状况,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信息需要。此外应设计一套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和事项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体现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将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起来,为决策的全面性、科学性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发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会计之友,2009(12).

2、马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初探[J].管理观察,2009(3).

3、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09(9).

4、刘春晖.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J].财会经纬,2009(6).

第5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摘 要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企业预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企业预算会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预算会计 财务管理 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更大挑战的局面。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会计体系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预算会计在工作中由于企业的生产形式和业务的增多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无论在工作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削弱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对预算会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出适应的解决办法。

一、预算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对预算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现阶段,企业预算会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前企业的预算会计不能对企业资金收支活动准确反映

企业的预算会计反映的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向,主要是为了给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有效的资金流动情况。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企业预算会计中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和企业的一些新业务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来。尤其是在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制度》之后,企业的资金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导致现行的企业预算会计无法针对这种资金流向问题进行预算活动,成为预算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财政部门对企业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这些小部分的修改还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尤其是在企业的新业务发展过程中,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新业务情况,加上现阶段的预算会计都是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那么在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情况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出当期真实的资金情况,这样就为企业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企业预算会计对企业的债权债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

很多企业在发行股票的过程中也会通过金融投资、民间借贷以及银行借款等形式购入相当数量的外债,要求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将这些债务信息及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但是在当前企业的预算会计核算中企业只对当期内的资金情况进行反映,在银行借贷过程中没有计算当期的利息支出,这样的计算方式下企业的支出只是实现的支出资金,不是企业真实应支出资金,就造成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混乱,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对自己的发展中的财务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容易使企业面临风险,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当前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完善,尤其是在近几年中,我国的预算会计科目体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上我国针对会计工作的不断变化推出了新的会计制度,这样就对企业的预算会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对自己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具体的预算会计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在很多企业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中,会计科目的设置相对简单,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经济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模糊,不能提供较为精细化的数据,在正常的企业经济活动中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加强企业预算会计科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原来的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在以往的标准基础上建立企业来的,在我国推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这种科目设置不能与企业预算会计核算保持高度的统一,造成了预算会计在对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如何解决企业预算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预算会计的重要性决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企业的需要,及时对企业的资金情况做出反映。所以企业的预算会计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推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预算会计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针对上文中预算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加强和完善。

1.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工作体系

在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中主要的会计体系是财政总预算会计、企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以及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现行的预算管理核算制度进行改革,使目前的预算会计体系更加完善。主要的措施有:在国家的预算会计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分工将企事业单位中的预算会计工作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将事业单位中的预算会计按照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进行划分,将盈利性的业务和非盈利的业务划分开来,分为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和政府部门组织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要针对企业资金在使用上的不同,将企业的资金分为生产用资金和非生产用资金,然后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进行预算会计工作。因为在企业的发展中,施行预算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而信息使用者是从财务报告中获取信息的,所以企业的预算会计要致力于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当前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中很多信息还存在不完整、不全面的现象,所以要加以改进,在预算会计报表的建设中要增加现金流量表。所以在企业的预算会计工作中要制定完整的预算会计体系,这样预算会计才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原有的作用,更加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资金。

2.在企业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的工作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但是在收付实现制的执行中,企业预算会计不能对企业真实的资金情况进行反映。例如在企业的借贷过程中,如果企业向银行借了一定的贷款,那么,在当期的计算过程中往往只对当期内向银行的借贷金额进行统计,而没有对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有效的统计。这样就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利润和债权债务,不能在财务工作中将企业的各种资金情况进行反映,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所以在当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中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指的是对当期内进行了经济活动的所有财务信息都能准确统计,无论有没有实现资金的流通。这样就能充分保证在企业的运行中,预算会计核算中记录的财务信息是对企业的真实运行情况的反映,保证预算会计工作和企业收支情况的准确性。

3.建立健全预算会计制度,不断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比发达国家晚,在预算会计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改革力度也相对较缓慢,尤其是在预算会计准则的建设中更是没有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保持一致。最早在1998年我国才针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运行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对预算会计的设计运行规范还没有以相关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对预算会计的基本准则也没有正式规范。虽然在企业的发展中有企业会计准则,但是预算会计准则却没有非常完善。所以为了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我们要尽可能的完善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尤其是预算会计制度,尽快制定预算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我国的预算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论:

总之,在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预算会计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预算会计在企业的运行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对预算会计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正常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阻碍。面对企业预算会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在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制定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不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从而保证企业预算会计对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秋梅,毕艳杰.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及对策.会计之友. 2012(06).

第6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 医院会计;征求意见稿;会计改革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面临投资多元化、竞争激烈化、业务复杂化、管理精细化的经营环境。1998年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医院内部经营管理、外部信息披露的双重需要。因此财政部会计司于2009年推出《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于2010年7月再次推出《医院会计制度》(二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相对于原《医院会计制度》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一、推出《意见稿》体现的重要改革理念

(一)会计应如实反映经济交易或事项

会计作为货币量化的信息系统,如实反映经济交易或事项是有效实现其职能的基础。这一重要理念也集中体现在《意见稿》的业务处理上。一是紧跟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意见稿》中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增加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和应付社会保障费,并通过一级明细科目,分别归集工资、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核算津贴补贴改革的内容;增设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求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本期结余、累计结余科目中,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支出的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逐级设置明细科目,配合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算工作。二是细化会计核算科目体系。《意见稿》中将财务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分离出来,将在加工材料分解为委托加工物资和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分别核算委托加工业务和自制医疗用品或药品业务,将对外投资细分为对外股权投资和对外债权投资。三是科目设置体现医院业务公益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特征。《意见稿》根据医疗体系改革后医院社会化提高,医院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需要,引入企业财务会计中成本核算和投融资核算的科目,但是医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并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必须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和预算执行的情况。可见,只有按照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实际性质细化核算科目,才能够如实反映和有效呈现各项经济业务对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系统应提供完整的、系统的财务信息

《意见稿》相对于《医院会计制度》在提高信息完整性和系统性上作出了相应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设置“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科目,分别核算非基建项目和基建项目的投资情况,并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类别设置完整的一级明细科目。二是《意见稿》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预计负债等科目,提供了完整的资产负债信息,修正了资产负债核算体系的缺陷。三是《意见稿》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医疗收入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基建投资表、成本报表及报表附注,形成了一套完整、多层次的报告体系。

(三)会计核算系统要兼顾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

第一,《意见稿》在考虑医院公益性和公立性条件下,大量采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方法,增设了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将支出类科目修改为费用类科目,并且细化了成本费用的核算科目和明细账户,加强医疗成本核算和管理。第二,在《意见稿》中同时考虑了医院财政预算资金的核算需要、设置了一系列的预算会计科目,并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满足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需要。第三,《意见稿》中将对外投资细分为对外股权投资、对外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将其他应收应付款分解为其他应收应付款、预付账款和代管款项,增设了财务费用、预计负债、短期投资,强化财务管理。

(四)体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意见稿》推出的重要目标,一是如实核算和反映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后对应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流动情况,有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有助于评价公共财政改革的成效。二是提供配比的收支信息,不仅有助于内部管理者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改善经营管理,也有助于社会公众衡量医院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医疗服务定价的合理性。三是提供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的信息,便于作出科学的投融资决策。四是提供现金流量信息,加强了医疗机构流动性管理,提高了医疗机构资金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二、《意见稿》尚待进一步完善

《意见稿》明确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广泛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的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相对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在科目设置、核算方法、报告体系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固定资产核算困境

《意见稿》中对不同资金来源形成的固定资产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来源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已经是很成熟和完善的核算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财政资金来源形成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尚存在缺陷。首先,在取得固定资产时确认固定资产、同时还确认财政补助收入、医疗业务成本。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波动性、价值差异大等特点,导致核算主体各期的收入费用波动性大,不利于业绩考核和成本战略管理。其次,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实质。在购买当期一次性确认了财政补助收入和医疗业务成本,而在实际耗用固定资产提供服务时,才是真正产生成本并取得收入权利的时点。再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也存在不足。对尚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或损毁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事业基金,虽然此时资金的用途解除了,但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是单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并且在处置后的收入也需上缴财政,因此也不满足事业基金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的定义。同时在资产处置后将处置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部分记入其他支出,但是固定资产在购置时就已经按购买成本全额做成本或支出处理,如此则此部分资产价值记录了两次支出。

(二)资产减值核算缺失

首先,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减值核算缺失。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后对私人资金在医疗行业的解禁,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院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同时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加速了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医疗技术的变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国民的医疗福利,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现有的医疗设备和采用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并且医院的很多医疗设备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寿命长、改进或创新快的特点,使得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医疗设备类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寿命内发生减值的可能性较大,而《意见稿》中并没有考虑对此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次,长期投资项目资产减值核算缺失。《意见稿》将原《医院会计制度》的“对外投资”拆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分别核算长期对外股权和债权投资,有利于加强对外投资管理,但是并没有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规定。在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健全的条件下,一方面对外长期投资的资产价值比较容易取得;另一方面长期投资的价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性较大,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有必要在发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对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会高估医院的资产价值,还会低估医院的医疗成本,从而高估医院的经营业绩,不利于医院管理层了解真实的资产价值,作出适时的资产更新决策和长期的经营、投资决策,也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医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三)缺少医院合并业务处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也逐步提升,医院利用自有资产对外投资或兴办经济实体,医院之间的兼并、合并及联营业务也时有发生,为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流失和侵占行为的发生,必须规范医疗机构的投资行为,加强其兼并、合并和联营业务的会计核算。

三、《意见稿》进一步完善措施

(一)固定资产核算建议

在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双重需求下,公共财政资金购建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成为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难题。首先,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财政资金购建固定资产的业务的具体处理办法。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如果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则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同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当期收入”,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递延收益”;如果采用财政直接补贴,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递延收益”。在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时,借记“医疗成本”、“科教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同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递延收益”,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当期收益”。在处置固定资产时的处理原理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似,从而同时满足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实现收入费用的有效配比,也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实质。其次,建议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分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来源两个模块,编写固定资产取得、折旧计提到处置的全部业务处理,而不是零散的、交错的分布在多个会计科目,以便于理解和学习。

(二)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制度

本文建议在《意见稿》中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制定相应的资产减值制度,对医院的库存物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以及在建工程等项目,在发现减值迹象的时候进行减值测试,并且在实际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以反映医院真实的财务状况。

(三)制定医院合并业务会计制度

本文建议在《意见稿》中有必要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制定核算医院合并业务制度,有效防止合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医院合并财务报表,提供医院完整的财务信息。

四、结语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时展的产物,《意见稿》的推出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医院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作为利用货币量化信息反映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必须体现这些变化。同时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因此会计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即制定会计制度的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应该为《意见稿》进步而喝彩,同时也必须正视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以便于完善医院会计制度,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会计制度》的通知[S].(财会字[1998] 58号).

[2] 财政部.关于印发《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S].(财会便[2009]61号).

[3] 财政部.关于印发《医院会计制度》(二次征求意见稿)的通知[S].2010.

第7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本文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QNKY00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4日

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融资过程中尚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使得中小企业对我国社会、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与他们从各种金融机构与政府所得到的资金、财税等支持是不成比例的。鉴于此,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各国实务界与理论界及政府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做出了种种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政府管理机构也实施了一些扶植政策与法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存续时间并不长,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国外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各种创新,设计了多种运作方式,所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理论与国外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一、与中小企业外部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与扶持,并使之常态化。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设立专门管理与扶植中小企业的机构。美国20世纪四十年代就成立了许多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或民间组织,如中小企业委员会、中小企业协会和联邦中小企业局等。日本也有一套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系列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机构。我国尽管也设有按城乡划分的“乡镇企业局”;按行业划分的工业局、贸易局、交通局、港务局等,但是这些管理机构多是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真正服务中小企业的很少,这些机构多是为收取管理费而存在,同时这些机构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的多头管理,使得中小企业的营运成本更高,不仅没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制定前后一致具有可操作性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从流转税到所得税,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扶植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我国政府应吸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中介服务组织,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壁垒,以方便不同规模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发展二板与中小板市场,降低准入门槛,让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前景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二)深化不同层级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在融资服务中实现“打包”

1、各商业银行要转变服务观念,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自身的一项社会责任。各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社会责任。应该看到,国有大企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可数量有限,并且其结算和信贷业务基本上已被各大型银行所垄断,这些大客户贷款一般均由总、省行直贷,或向资本市场直接募集所需资金,地方商业银行要想拓宽业务领域和增加利润来源渠道,就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同时,作为大型商业银行不能仅注重自身利润,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商业银行尽管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是贷款流程繁杂,不便于服务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应结合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户数多、地区分散、财务管理不规范),成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前审批、发放与贷后管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并且进一步完善,真正做到为中心企业服务。

3、商业银行应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做到责权利明确。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发放各类贷款,采取审贷分离,集体审批、层层把关的办法,这无疑对预防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止贷款死呆账、提高贷款质量有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贷款程序繁琐,贷款手续费高,操作不简便,贷款审批时间过长,贷款权力集中,责任模糊等弊端,这样的审批特点尤其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应该实行完全信贷员终身负责制,即贷款前的调查与发放及贷后的跟踪服务由信贷员全过程完成,该信贷员是此笔贷款唯一的和终身的责任人,真正做到责权利明确。

4、开展金融创新,对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在融资服务中实现“打包”。所谓打包,即把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应收账款、非专有不动产、中下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的无限责任与贷款责任联系起来,一旦中小企业发生违约,则上述方法与资产一次产生追溯,来保障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性,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三)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加快信用担保体制建设。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所必需的程序,我国各级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扶持一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联盟,实现担保与再担保完整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组织结构上可以采取多元化形式,如完全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非盈利),或由政府牵头组织吸收民间资金组建的担保机构(微盈利)。此外,还要尽快出台与担保机构风险控制相关的配套机制,如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等,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担保机构应与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加强对担保企业的监督与服务,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健全社会信用评价制度。国家在建立企业信用制度时,要将中小企业所有者的信用作为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部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诚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真正建立起宽领域、宽覆盖、真实可靠的社会信用制度。

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越发达,中小企业发展越活跃。从我国来看,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六成和四成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社会的75%以上。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是由许多问题交织而成的。只有加强中小企业与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完善相观制度建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二、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中小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治理机构,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对中小企业(以前属于国有)实行积极退出战略(抓大放小)时要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权益资本社会化,改变家族式、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点。在企业内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三者之间建立互相约束的机制,减少委托成本,激励每一位员工的生产与创新积极性。

中小企业应该规范自身财务管理,严格实施“2007年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按照国家的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建立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加强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贷前与贷后沟通与联系,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交流,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

(二)中小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联保机制。中小企业应注重自身品牌建设,提高自身实力使银行自愿为中小企业贷款。品牌不仅包括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情况(即信用建设),而且应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等方面。在品牌建设中,首先要有信用意识。企业必须按期及时履行承诺,做到无不良的信用记录。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合理的资金筹划,同时也要求高层管理者具有信用意识;其次要有产品质量意识,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再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通过市场竞争使中小企业在惨烈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淘汰信誉差的企业,使品牌信誉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经营理念,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8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范文

一、民办培训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收支不规范

民办教育举办者往往以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为办学宗旨,这往往与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所要求民办培训学校办学宗旨有冲突。如培训收费标准不公示,超标准收费,擅自增加收费项目,不按规定公示核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收费依据等。对于一些必须向教育主管部门及物价部门报备的收费项目不报备,没有履行报备义务,把办学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等。学费支出管理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设置独立账户管理学费,专款专用,办学支出随意浪费。甚至出现个别人员利用管理漏洞私吞学费等。

(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民办培训学校设立主要宗旨以非盈利为目的,有别于公司制企业,成立之初重教学轻管理,在诸如采购、付款、资产管理等日常运营中常存在内控缺陷。如办学采购不规范,没有相应采购计划,或计划比较随意,缺少采购比价,采购合同制定存在商业回扣、滋生腐败等。付款缺少合同及发票支撑等或者合同及发票不全不规范。学校教学用设备和仪器,无专人管理,没有形成定期资产盘点制度等,缺少必要的资产保护措施。

(三)费用管理混乱,支出随意

违反财务制度管理相关规定,费用发生未取得发票,或者发票不规范。如外聘专家及其他务劳人员支出白条或仅有银行流水,未申请代开发票。业务开拓市场费用支出随意,违反中央相关精神要求,存在商业贿赂等法律风险。业务招待费支出中业务关系和私人关系混淆,造成支出浪费。缺少完备的出差报销制度,差旅费报销不规范,存在虚报出差费情况,如本可以电话网络解决的问题申请出差,甚至为办理个人私事以公家名义出差,虚列出差天数并申请出补助,甚至找关系虚开住宿发票报账等。

(四)未形成有效的预算制度

民办学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制,未设置预算机构,各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只关注编制的预算能否为本部门带来更大的利益。由于各部门缺乏预算责任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在重大决策方面也与预算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效果,致使预算管理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的管理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五)财务人员素质低下,未能跟上培训学校发展

如领导随意安排自己亲属任职财务工作,相关财务岗位未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对业务不熟悉。导致财务部门只会听从于领导的指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法制观念也相当地淡薄,助长了一些违法财经法的行为。财务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了职校的财务管理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二、对民办培训学校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经费收支规范化,严格按照主管教育部门规定,科学合理制定学杂费收取标准,对学杂费收入专款专用,防止挪用甚至被部分人员侵吞。严格按照上海市八部委颁发的《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设置学杂费存取专户和最低余额保障金专户。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金和合法收益不受侵害。培训收费标准和退学、退费规定必须公开透明,不得巧立名目高收费、乱收费。学生退学的,要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有关收退费规定核退部分费用。

(二)对内部控制,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与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一份符合培训学校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制度,并逐层落实,互相?M行监督。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对资金使用、采购付款、资产管理等进行科学设定控制流程及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与约束诸如培训用酒店、车辆租用等需要有专人询价,并经分管领导确认,对于大额合同及资金支付需上院办公会集体决策。外聘专家课酬谈判需经两名相关人员参与谈判过程并形成书面记录并报院主要负责人同意。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力分工应明确,既做到互相监督又能互相激励,对于执行内部制度的态度及实际行动来决定奖罚,将工作与职务的升降相结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最终使内部控制机制得以严格的实施。

(三)对于费用管理,需要公司相关部门配合财务部根据学校具体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对于外聘专家课酬及其他临时人员劳务费,需要签订相应合同,财务人员据此计算代扣个人所得税,根据完税凭证去税务局申请代开劳务发票。如业务招待费可以实行三单控制,即申请单、发票及菜单。在业务发生前需事前报批,包括招待人员人数,费用标准等。报销时连同发票及菜单作为附件,财务人员据此审核。尽量发现学校内部的潜力,使资金的使用合理化,开源节流,避免浪费,就能够提高经费的使用率,进而减少办学成本。制定完整的出差报销制度,出差申请经部门主管及院领导签字,包括出差用餐及招待规格事前报备,住宿机打发票备注日期,出差招待费附明细清单等,从制度上防范虚列出差报销及补助情况。

(四)预算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财务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制定预算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时要根据支出与收入情况,精确计算,对每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在执行的时候也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机制,监督执行人按规定办事;在审批资金时也要严格控制,明确预算编制方法和审批程序,预算的编制应当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勤俭节约的原则。校长负责组织财务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拟订年度预算,由学校决策机构审核批准。预算一旦实施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活动具有约束力,未经规定程序原则上不得改变。

(五)对于财务人员管理,需要学院领导足够重视,财务负责人实行职务回避制度,决策机构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同时被聘任为民办学校财务负责人。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如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就把以往处理账目的繁杂变得更加准确和细致,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别于公司制企业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培训学校需要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财务处理及报表编制。按财务工作的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详细的部门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