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工程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的基础上地下岩石层,地质体中的物理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利用仪器能够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理场地进行观测,并且能够有效地探测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明确质体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包括大小、形态等,并且能够将岩土体含有的物性参数能够准确的测定出来,加以充分研究和份详细,从而能够有效地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1.工程物探常用方法
电法:当前主要有电测探技术、电剖面技术、自然电场技术、高密度电技术、瞬变电磁技术等。地震勘探所利用的技术主要有浅层折射波技术、瑞雷波方法等,探地雷达主要是利用剖面技术、透射技术、宽角技术、多剖面技术等。层析成像主要是有地震波成像法、电磁波吸收系数成像法、以及电磁波速度成像法等。
工程物探技术多种多样,它们所依据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使用不同,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工程物探在逐步的趋于成熟,新的技术方法正在不断地研究发展过程中,通常也会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会逐渐对其加以解决,比如工程物探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或者是一门新兴的行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显得比较活跃,而且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是属于工程项目勘探的一类技术,这种方法技术在建设和环境工程当中也被广泛地利用,这种技术的最大特色就是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精细的、微弱的,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2.物探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物探技术的利用,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勘探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在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简单对物探技术在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应用加以分析探讨。
2.1寻找地下水
在我国北方地区通常都是处于气候干燥,缺乏降水等干旱、半干旱的状态,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和地区,这种缺水现象更为严重,对于城市空间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对于这种缺水现象,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那么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地下水,能够有效地解决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物探技术寻找水源时,需要有效地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地形情况,对于岩脉走向等也需要进行详细的安排和构造,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质特点和特性等采取不同的物探技术加以解决,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利用不同物探技术来加以解决和互相对照,从而能够选择更适合的物探技术加以解决,并且可以增加物探找水功能的准确度。
2.2调查地质灾害情况
地质灾害通常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能够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在地质灾害的研究过程中,那么利用物探技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选址的过程中,滑坡、崩塌等重要的灾害调查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能够通过有效地物探加以缓解,并且能够达到提前预知的效果,从而使得地质灾害物探工作中对区域中的岩土层、裂缝等相关的问题方面达到有效地监测效果,并且能够通过应用物探方法技术尽量达到少钻孔、少破坏原结构,能够有利于验收、改建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地面发生坍塌时,能够有效地达到勘探的效果。
2.3探测地下不明物的状况
利用磁场效应可以有效地寻找地下存在的不明管线及建筑物体,对很多不良地质体等能够进行有效地探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不良的地质体主要包括岩溶、孤石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地规避岩溶区,并且能够对重大岩溶发育位置等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修建时,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有效地探测,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岩溶发育状况进行详细地探测,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地陷等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探测不明物体的过程中,能够使用比较连续的物探方法或者是物探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扩大探测范围,物探技术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
2.4探测地下管线的分布状况
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属于基础建设,地下管线主要是进行信息传输、能量输送等,因此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其作用不可估量,地下管线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绘,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信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线作为基础建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过程中,就需要对地下空间结构预先进行勘测,在普查地下管线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建设区域需要获得详细的数据和准确性,否则没有办法进行施工操作,在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地了解场内地下的管线分布,确保施工的安全运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磁法勘探技术、管道潜望镜法在管线探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不同的探测仪器和方法,能够对天然或者是人工物理场造成影响和改变,那么通过对所获得的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有效探测效果,通过综合分析地下管网分布状况,从而能够及时地进行保护和迁移。
2.5探测地下构筑物情况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地下存有建筑物,尤其是在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基础性建设,并且还建有地铁、防空洞等地下建设措施,那么在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对地下建筑物的了解不全面,那么就需要详细地探测具置,埋深位置等,并且能够对相应的探测位置获得具体的数据信息,从而根据所得的材料的实施具体的建设措施,并且给予有效地保护,按照目的体特性和场地条件,能够通过利用新的物探方法,比如地质雷达技术等进行有效地探测。
2.6地下文物勘探
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很多的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并且开展有效地保护工作,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物探技术有很多,比如地质雷达技术、浅层地震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技术等。在考古和保护文物的过程中,物探技术也越来月发挥重要作用,使得物探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地应用。
3.结束语
探测地球物理对象随着地质灾害及其地质结构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的物理参数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解多解性造成的影响,在测定相应的地质物探数据时,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数据,那么就不能够很好地达到目的,因此需要增加对各种地质物理参数的探测,并且能够对获得的地质数据和资源进行处理,从而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信息,便于城市建设中工程物探技术的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
[1]许党委.城市建设中工程物探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24.
[2]李学军,窦硕娥,曲海涛.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05(05):564-573.
[3]张苏营.浅谈工程物探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24.
[4]陈卫琴.城市建设中工程物探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J].地球,2013(03):80-65.
关键词:城镇园林;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宥”的出现,又经过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从寄情山水的古典园林到融入西方规则几何体的现代园林,植被、假山、流水已不能满足日益高楼林立的城市格局,因此将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化、节约型的园林,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效益,传统与时代特征切合统一才能将中国园林文化发扬光大。
1.园林建设的内涵
园林建设是指在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周围环境中进行的植被绿化、建筑景观的建设,以及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旨在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空间。
园林建设包含很多内容,园林建筑、公园、古迹景点、住宅和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的绿化、广场和河畔的绿化、湖滨的绿化、沿海地区的绿化等。通过一系列园林规划建设的工艺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居住区的绿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怡养身心;古迹景点的绿化可以吸引游客观光,增加客流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设计思想,以中国古画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然山水构图,寻求自然风景,擅长以花木为造景主体或应用山石植物来表达造园意境,创造主题花园或风景点。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急速发展期,城市规划建设主要以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大部分园林绿地被挤占,反之各种交通通讯与商业服务设施纷涌而起,这对生态自然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致使生物物种也变的稀少匮乏。环境的建设与治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城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渐渐近似于机械化。近年来,由于城市化污染严重,人们才重新注视到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但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及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规划水平仍很低。特别是与城市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仍未摆脱掉旧有的规划框架。如并不考虑生态植物的自身生存条件,同一类别、形式的群居栽种,最重要的是没有将造园的表现手法、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等观点相结合而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不该有的破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与温暖,特别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是亟待解决并该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
4 .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急速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我国城镇园林建设应根据科学的园林绿化理论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园林规划设计规范,讲究大效果,强调开放性和外向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构建城镇宜人的居住环境以便达到园林建设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健康人类身心的目的。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园林建设的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是城镇园林绿地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城镇园林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够吸引外来投资,才能有利于城镇更好的发展。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时,要根据城镇园林建设的特点来指定,充分利用当地城镇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特色产业等决定特色的目标,构筑合理的结构布局。进一步完善、提高、巩固绿化效果,使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积极向上发展,从而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
4.2、注重自然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城镇绿地是城镇中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对污染物质的净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建设的和谐就应该做到以保护环境为主,以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自然”结合为目标,注重城镇绿地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园林建设是改善环境、保护自然风光、怡人身心的目,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清新空气的功能。
4.3、园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符合了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是国情的需要;同时,“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在其功能上将会得到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发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构建城镇宜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城镇建设的管理者和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者应在建设人工绿地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 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给人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而不单单为绿化而绿化,要为居民创一个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的自然生活空间。
4.4、因地制宜,突显城镇园林绿化独特魅力
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个城镇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园林规划和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充分体现其个性和特色,营造出富有地域个性的城镇绿地景观。
4.5、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园林绿地系统,是指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相宜的季相色彩和复合的层次,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物多样性主要价值有遗传库价值、生态平衡价值以及科研、教育和经济价值。种类繁多的植物类型可以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促进土壤营养循环以及植被的自然更新,减少城市植被对人类护理的依赖。
4.6、注重垂直方向发展,进行立体绿化
为迎合城市日趋严峻的土地利用率,垂直绿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垂直绿化是指与地面垂直,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棚架绿化、阳台绿化、陡坡绿化等。垂直绿化不仅占地少,增加了建筑物的艺术效果,而且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充分利用了空间,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覆盖率,增强了绿化的立体效果。此外,垂直绿化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其还具有降温、节能、减噪、净气、灭菌等效应,对城镇生态环境效用极广。
4.7、生态园林的建设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从而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用以改善人居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形态。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城市绿地改善生存环境已成为所有人的认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达到预期的城市建设绿地所应发挥的效用,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
结束语:
我国园林必将沿着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在逐渐改观的城市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新生力量大刀阔斧的勇往直前,建立完善的环境系统,努力实现大地园林化,为人民生活,为社会发展服务应是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主导者们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云霞,李政力.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214+121.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我国城市普遍存在道路密度(道路总长度/城区建成总面积)、道路面积率(道路面积/城区总面积)偏低的问题,这是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拥挤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城市道路的密度只有6.8km/km,而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就已达到20km/km。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的道路面积率,我国北京为5.9%,上海为6.4%,而国外东京为13.8%,伦敦为16.6%,巴黎为25%,纽约为35%。1995年我国城市道路总长度130308km,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长度为7.0km;道路面积为135810万m2,平均每万人拥有面积7.373m2。2000年,全国城市道路总长达到159617km,平均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达到7.6km;道路面积达到190357万m2,平均每万人拥有面积达9.1万m2。近年来,国家虽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力度,但仍赶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2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远期战略规划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具有较大技术优势:包括较大的运量、高效的土地利用、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优势: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能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中的拥堵现象;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高的运送速度;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高的准时性及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低、污染小。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城市环保
用轨道交通替代公交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
轨道交通还是一种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一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交车为2000~5000人次。
2.3安全
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2.4提高流动性
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2.5带动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
轨道交通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2.6增加就业岗位
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7商贸集中
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3.1实施轨道交通优先政策
实施轨道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和政策手段,实现投资——建设——运营——回报——投资的良性循环。
3.2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融资
转变体制,完善机制,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分解建设工程,降低进入门槛,化整为零;注重外部效应,受益群体买单。
3.3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
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注重轨道交通经济带的开发。选择房地产业、商贸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业态开发形式,积极开发地上资源、地下资源、车站资源及其他形式的资源,带动沿线商贸流通业的繁荣,促进郊区卫星城的发展。
3.4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统一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们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票价。根据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交通需求弹性和客运服务的水平等因素采取的票价制定对策。根据不同情况,细分票务系统,提高票务系统的回报率。
关键词:CBD;老城区;创新发展
老城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限的区域面积、高昂的土地价格、工业企业不断向市郊转移等各种限制因素,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式,促进老城区创新发展。根据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要求,老城区创新发展主要应该在构建完善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大型国际化商务中心(CBD)上下工夫,以增强老城区的服务能力和带动作用。
一、哈尔滨市老城区发展现状
(一)老城区的发展基础
1.商贸老城区——南岗区
南岗区作为典型的商贸型老城区,通过打造秋林商圈,会展核心区,哈达果菜批发市场、哈西服装城为依托的物流中心,逐步形成了集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商贸中心,是哈尔滨市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商贸城。
2.综合老城区——道里区
道里区作为哈尔滨市最早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和文化相对发达,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综合型老城区。
3.传统文化老城区——道外区
道外区作为哈尔滨市传统文化中心区,是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为主题构成的,它通过近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城区。
(二)老城区主要城市指标
1.自然状况
道外区是三个老城区里面积最大的,总面积为618.6平方公里。其次是道里区面积为479.2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是南岗区为182.9平方公里。而三个老城区人口最多的是南岗区为101.1万人,其次是道里区为71.3万人,人口最少的是道外区为68.9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南岗区的人口密度是三个区中最高的,而道外是最低的。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三区人口密度比例为4.9:1.3:1。
2.经济总量
2011年,南岗区实现GDP为791.6亿元,人均GDP为78299元/人;道里区实现GDP为414.5亿元,人均GDP为58135元/人;道外区实现GDP为333.8亿元,人均GDP为48447元/人。
3.主要经济指标
2011年,南岗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2∶40.7∶59.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23.5亿元,拥有81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3亿元;道里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7∶21.9∶75.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5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9.2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77户,实现增加值38.5亿元;道外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3∶54.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0.3亿元,有35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1.3亿元。
二、哈尔滨市老城区建设CBD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条件
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作为哈尔滨市的老城区,一直是国家投资比重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城区,因此,老城区是哈尔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五个城区和十县(市)的经济活动起着辐射和协调作用。
(二)无形资产优势
以传统文化著称的道外区、南岗区和道里区,城区内遗留的大量历史古迹、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已经固化成为城市特殊印记,城区内形成了与这些特殊印记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形态,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内容。
(三)人才、科技和资金资源丰富
老城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人才集聚,文化教育、科技设施、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等优势,综合科技实力雄厚。全市大部分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服务部门都集中在老城区,在老城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网络体系。
(四)基础设施完善
道里区、道外区和南岗区是哈尔滨市最早进行行政区划的老城区,也是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区域,经过精心规划与较长时期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建设水平较高。
三、哈尔滨市老城区建设CBD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总量不足
虽然哈尔滨市老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已超过了50%,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与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对服务业比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东京1997年服务业的比重已达到82%,华盛顿为80%,纽约为85%;1998年首尔为82%,澳门为90%;2000年香港为87%。另外,哈尔滨市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也有待提高。哈尔滨服务业从业人员2007年人均生产率不到1771美元,而同期美国、日本、欧盟人均生产率达6万美元以上。部分行业的增加值明显偏低, 2011年,哈尔滨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仅有139.1亿元,占服务业总增加值比例13.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加值为122.0亿元,占服务业总增加值比例为11.4%。这些都与哈尔滨市作为东北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来看,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潜在需求存在差距。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既来自整个东北经济区,又来自俄罗斯等东北亚市场,但这些需求并没有推动哈尔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老城区虽然是三次产业的集聚区域,但传统三产比例过高,高层次、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导致二、三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以及城市信息化产业的带动效应远未凸显,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因此,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既不能满足区域市场的潜在需求,更不能成为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严重制约了老城区的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哈尔滨市三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占比增速缓慢,从2006年到2011年末仅仅增长了0.5个百分点。从总量上来说,哈尔滨市三产比重一直未超过60%,而现代化大城市的指标体系对于三产占GDP比重的要求是达到60%-80%,老城区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指标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老城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服务业内部层次不高,传统的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仍占较大比重,而代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尚不能成为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
(四)服务业集聚区尚未形成
目前,哈尔滨市老城区尚未形成真正的服务业集聚区,各区政府只是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优势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空间集聚,这种企业的空间集聚既不是通过价值链、产业链的联系渐次发展,也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而是靠“行政捏合”或“模仿经济”成长起来的。老城区由于其历史原因造成入区企业的非集群化,使得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无法实现。由于没有产业关联、技术关联,企业间无法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互补,无法享受知识外溢带来的发展优势,更不能实现通过专业分工与协作带来的产业创新发展。
四、哈尔滨市老城区建设CBD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成立开发公司
CBD开发运作一般是由政府授权的、具有准政府职能的公共开发公司来具体统筹执行,以保证开发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如纽约政府在开发曼哈顿的巴特利花园时,成立了隶属于纽约州城市发展公司(UDC)的BPCA,BPCA履行准政府职能,代表政府编制、实施规划,开发及出让土地。基于战略的考虑,哈尔滨市应尽快成立政府授权的开发公司,承担起向国家申请CBD建立及开发、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宣传等方面的任务。CBD开发公司的组织形式、权限等的确定,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的发展模式,由政府组建开发公司,开发公司既是规划管理机构,又是开发经营的实体,代表政府编制、实施规划,审批项目,征购、开发及出让土地等权限。
(二)促进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现代产业发展层次、能级和影响。因此,哈尔滨市老城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一是差异化定位。三个老城区在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以及战略定位上趋同发展,导致竞争激烈。为了弱化竞争,协同发展,三个老城区应在现代产业集聚上突出自身特色,建设差异化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二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老城区在差异化定位的前提下,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要素条件、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市场潜力、能形成产业链、代表区域特色的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并通过精心培育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吸引外部企业进驻,并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和机构。三是打造人才战略。政府联合开发公司设立CBD人才信息办公室;建立CBD高端人才培训基地;营造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环境。
(三)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哈尔滨市老城区应启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项目,特别是为CBD建设提供载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对路网进行科学规划,减轻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完善道路的监控和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城市道路管理的现代化。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档次,提高承载项目的能力,努力缩小与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差距。按照CBD建设的标准,建设道路、供排水、排污、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CBD必须的商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设施。
(四)突出政府调控
结合哈尔滨市老城区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层面来看,为进一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探索建立两种基金:CBD专用信贷担保基金和CBD绿色发展引导基金,设置必要而合理的行业准入条件。哈尔滨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参考北京、上海等CBD的准入标准,制定适合老城区CBD建设阶段的行业准入标准。二是政府对CBD建设应制定详细规划和扶持政策,独特的产业导向政策、特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都能有效地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发展,为CBD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五)优化软环境
一是哈尔滨市要制订针对CBD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一些好的大项目可考虑采用“协商转让”方式替代竞拍方式获得土地以及商定容积率、改变功能和用地性质、分期缴付土地出让金等灵活措施。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可参考北京、上海的一些做法,如上海指定新设立的金融企业必需进驻陆家嘴金融区;北京将能带旺朝阳区CBD的有关机构迁进区内等。建议哈尔滨市对全市新上的商务写字楼宇、酒店用地适当引导集中到老城区来,以促成开发的集约化和聚集效应。三是政府大力倡导宣传诚信意识、竞争合作精神,为CBD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中心商务区发展概述[J].南方建筑,2008(04).
[2]李慧,张鲲.CBD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J].四川建筑,2009(04).
[3]丁成日,谢欣梅.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发展的国际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 2010(10).
[4]徐淳厚,陈艳.国外著名CBD发展得失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5]罗福源,罗寿枚.国内CBD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04(06).
〔关键词〕发展 作用 趋势
1 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工程建设活动也逐进市场化。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从198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制度,全国各地及国务院各部门都成立了专业质量监督部门和各级质量检测机构,代表政府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由依靠施工单位自身管理向第三方认证和企业内部保证相结合转变。这种转变使我国工程建设监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工程建设项目在我国逐步增多,加之国际金融机构向我国贷款的工程建设项目都要求实行招标投标制、承包发包合同制和建设监理制,使得国外专业化、社会化的监理公司、咨询公司、管理公司的专家们开始出现在我国“三资”工程和国际贷款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中。
2 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行,使得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走上了专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建设工程监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提高了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介入监理,大大提高了投资的经济效益,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决策阶段的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避免项目投资决策失误,而且可以促使项目投资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
2・2 规范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
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进行约束,改变了过去政府对工程建设既要抓宏观监督、又要抓微观监督的不合理局面。工程监理企业依据委托监理合同和有关建设工程合同对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实施监督管理。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规范各承建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建设行为的发生。
2・3 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除了具有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外,还具有适用、耐久、安全、可靠、经济、与环境协调等特定内涵,因此,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尤为重要。同时,工程质量又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终检的局限性、评价方法的特殊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承建单位的自身管理和政府的宏观监督。
2・4 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建设单位而言,希望在满足建设工程预定功能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建设投资额最少。对国家、社会公众而言,应实现建设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之后,工程监理企业不仅能协助建设单位实现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还能大大提高我国全社会的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 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监理在我国已经试行和推广20多年了,它在建设工程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健康发展,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法规的覆盖面还存在死角,部分条文还需细化
我国关于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的法津法规充分体现了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地位。但从市场运行、发展的角度看,与监理相关的法制建设还比较薄弱,如:监理企业信用管理,能否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档案,细化信用管理办法,如何使监理企业在一定规则下进行服务竞争、技术竞争、费用竞争等。
3・2 部分监理人员素质低,缺乏高素质的监理人员
监理人员素质低,不仅表现在监理工程师人员的数量少上,还反映在监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上,现场实践经验及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取得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上岗证的部分人员不在岗,而是挂证挂牌现象普遍; (2)注册监理工程师一人管理多个项目,担任多个项目总监,个别地市一人甚至担任数十个项目总监,没有起到工程总监的作用,负工程总监之责任; (3)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专业知识差; (4)监理市场无序竞争,过度压价,监理费过低,带来监理人员工资普通偏低,企业留不住高素质综合型监理人才。
3・3 监理范围窄,任务不足
监理范围过窄使监理市场上出现了“僧多粥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度压价,无序竞争的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 (1)一些建设领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注重部门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 (2)部分监理单位为获得项目违法挂靠,越级监理,越项监理。
4 解决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法规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虽然我国已颁布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轨道。
4・2 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工程监理企业结构
工程监理企业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的行业政策引导,工程监理企业在工程监理行业逐步建立起综合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大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的企业结构。
5 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5・1 建设工程监理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工程监理的条款不少,尤其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对施工阶段的监理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方面。而且监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不强,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现象屡有发生。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水平还较低,监理行为也较不规范,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由单纯的施工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
建设工程监理是工程监理企业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的,因此,在建设程序的各阶段都可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提供管理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以施工阶段的监理为主,并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质量监理和工期控制,对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起到的作用有限。
5・3 工程监理企业结构向多层次发展
按工作内容分,逐渐建立起承担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任务的综合性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专业监理任务的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按工作阶段分,建立起能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的大型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阶段工程监理任务的中型监理企业和只提供旁站监理劳务的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从而使各类监理企业都能有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3月3日至7日,市委办组成的考察组一行5人赴##杭州、衢州和萧山,就两市一区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考察。所到市(区)对我们这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分别召开了3场专题座谈会,并安排我们现场参观了城市新区、开发园区和部分城建重点项目。虽然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暂,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受 这次##之行,我们的直观印象是,##的城市化进程势头迅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近,特别是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圈已基本形成,城市集群正在崛起,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渐显现。一是城市化的理念新、起点高、思路活。杭州市提出了“##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并按照“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构筑“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框架,城市规划的外延大大超出了以往的城市概念,着力从 3个层次推进城市化:一个层次抓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共同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一个层次是以高速快捷的城市路网为依托,以产业为连接,着手打造环杭州湾城市带;一个层次抓中心城镇建设,集中力量发展13个中心城镇,通过撤乡并镇,有效扩张乡镇行政区划,推动其向5-10万人的小城市方向发展。萧山市提出了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题,确立了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以提升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整体推进萧山现代化的工作思路,把“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总体目标,着手实施由强市型向都市型转变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江南新城的规划建设中起步高、手笔大,确立了建设“杭州浦东”的目标定位。衢州市提出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观点,并立足自身条件,大胆提出借力发展的思路,一手抓接轨上海、一手抓山海协作,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开展城市招商,加快了外来资本参与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效地解决由于区位造成的制约因素。二是区划调整和新区开发力度大。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开辟城市新区是我们所到三个地方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中的共同做法,在这方面他们的工作力度大,成效也十分明显。杭州市于2001年进行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杭撤市建区,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而在此之前杭州市城区可规划用地仅剩400多亩,已基本处在饱和状态。发展空间的解决为做大城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几年,杭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城区建设先后推出了“钱江新城”、“江东和临平工业区”、“大学城”和“城中村”改造等4项工程,几项工程规划面积就达220平方公里,这些举措对迅速壮大了杭州中心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萧山区通过实施钱江世纪城市的新区发展计划,使城市建成面积由五年前的15.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2.1平方公里。衢州市也于2001年进行了衢县撤县建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并按照再造一个衢州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并着手实施市级行政中心搬迁至新区的计划。此外,绍兴、嘉兴、宁波、金华等也都已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说,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做大城区,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迅速扩张已成为##各地的共识。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市场运作能力强。从杭州和衢州的管理体制看,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市
本级的发展上,对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放权,对于调动县级的积极性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管理、开发区和新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上,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进行城市经营,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建设中资金紧张的矛盾。特别是杭州市在新区开发上就体现了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他们一方面用足于省里给的各项特殊政策,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让有限的政府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常规和超常规的方式,从民间资本、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以及国家政策中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走“自我筹资、自我建设、自我经营、自我还贷”的开发建设路子,有效地解决了建设与发展、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四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力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杭州的经济连续1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城市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8。萧山撤市建区后继续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依然保持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全省县(市、区)级首位,特别是工业发展很快,2003年,工业增加值就达300亿,全区产销超亿元企业达到157家10亿元以上15家,仅万向集团一家企业就达到157亿元,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中名列第七。衢州去年也实现了gdp增长14.2%的较快增速。 二、几点启示 一区域经济的大融合是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机遇。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趋势,实际上向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新一轮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以城市为核心,城市竞争力越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足。城市经济越发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强,正如杭州的发展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萧山的发展受到杭州的辐射带动,衢州的发展受到全省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一样,三明的城市发展也同样应该融入全省城市发展的大局,当前,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更好地接受沿海发达城市的辐射、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创造了新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一轮区域经济的大融合中,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借力发展,做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并通过自身发展,增强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把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作为推进三明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首先要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空间不足已经成为三明城市发展的最大掣肘,这个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做大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最终实现永安--三明--沙县三地的城市一体化应该成为推进三明繁荣带建设的根本目标,当前特别要在发展城市联盟方面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城市联盟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明确。为此我们提出“一主一副”的城市格局的初步构想,其基本内涵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沙县撤县建区,以三明现有建成区和沙县城区共同作为三明主要城区,以永安为三明城市副中心,并推动两个城市一体化建设,从而迅速做大三明城市体量。我们的依据是,市里实施“南拓北扩西进”战略,往富兴堡、台江、陈大、小蕉等地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形限制,市区周边群山环绕,缺乏成规模成片可供开发建设平整土地,城市空间的拓展已没有太大的余地。而沙县的撤县建区的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从自然条件看,沙县距离市区仅20多公里,今年将与市区实现高速公路互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势平坦,有着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仅金沙高新园区面积就有18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再造一个三明市区;从经济基础看,沙县
的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产业与市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城市发展看,沙县县城建设已初具城市雏形,2003年末,沙县人口为24.2万人,城区人口8.43万人包括流动人口,下辖6镇4乡,城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实行沙县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实现土地、水、人力等资源共享,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中心城市,有效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从基础条件看,三明推进城市化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地形狭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城市经济相对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市区人口少、人力资源外流趋势明显,等等,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如:我们的森林覆盖率高居全省首位,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较为扎实;在区位上既是内陆省份开放的前沿,更是沿海向内陆地区进军的桥梁和纽带。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的。我们认为,做好腹地文章和盘活优势资源都应成为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的重要依据。福建地势山海相联,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成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腹地,当前,要针对如何做好腹地这篇文章,提高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加强产业规划,突出制造工业、资源开发、劳力输出几大特色,真正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要看到,三明最大的资源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也在于生态资源。要按照“生态立市”要求,必须确立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理念,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三明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致力于创造全省一流的人居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四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入手,真正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省实行市、县两级都各自向省级负责的行政运行模式,市级对县级工作做到少指挥、不干预,这对保证市本级集中精力加快自身发展和充分调动县级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感到,这种做法体现了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要主动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要求,把做大做强市本级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调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手段,千方百计地壮大市本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三明的城市竞争力。同时,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契机,对县域经济社会的管理进行彻底放权,充分调动县域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三、若干建议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推进三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事关三明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事关整个区域经济的走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就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促进共为。建议市里尽快组织市几套班子领导分赴##、广东等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专题学习考察,加强研究论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共识,并争取得到省上的认同和支持。 2、组建工作班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证。成立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工作班子,由市领导牵头,抽调市城建、规划、土地等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对推进城市联盟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规划论证,对涉及管理体制的问题进行协调,对县域
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和中心城镇建设进行指导。 3、着手进行新一轮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规划。建议邀请省内外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对三明的城市发展与定位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开始启动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并对在短期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要将把园区开发与拓展城市新区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思路,把园区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之中,有计划地将处在三明城市圈范围内的工业园区纳入市级管辖范畴,加大市本级的投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明晰管理责任和收益分配,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和城市的优质扩张。 4、加快城市联盟基础设施的融合。加快市区与永安、沙县的快速通道建设,缩短时空距离,改革公路收费体制,统一道路通行政策,促进交通融合,如早日促成三明至沙县的公交交通运行。另一方面,加快市区、永安、沙县三地在供电、通信、环保、绿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一融合。 5、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对城市联盟范畴内的土地实行统一收储、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在现有用地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借地生财、借地发展,保证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要。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土地的对象外,其余建设生产用地全部实行有偿出让供地,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把土地推向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来提高土地价值,实现土地升值。 6、加大对中心城镇建设政策扶持。突出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突破城镇均衡推进的模式,坚持分类指导,在重点抓好县城建设的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再确定一个在区位上辐射作用明显、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中心镇进行重点扶持。如:在干部配备上可以采用##一些地方的做法,实行高配一级,允许中心镇主要领导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在管理权限上可以享受相当于县一级的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撤乡并镇,不断壮大中心镇规模,提升中心城镇功能,增强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7、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三明的人力资源充沛,作为老工业基地,我们还有着很强的产业技术培训力量,因此,建议把以大规模培养技工等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有效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依托广大的技校、农校和社区组织等各种载体,大规模地组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对口输送到福州、厦门以及省外发达城市,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竞争力。
关键词招投标;建设项目;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招投标工作是当前建设施工项目当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并且招投标作为一种具有极强竞争力的采购形式,在当前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产业之中均有着广泛的使用。而招投标不仅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带来了全面的影响,同时对于微观的、细小的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强大的内需计划之中,由于招投标工作的施行时间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时间还不够长,所以相关工作的开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当中,规范化操作没有达标、不少项目的招投标存在有严重的腐败现象,所以,还应当以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化作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主体可以划分为招投标、业主、投标单位、监督管理部门、评标专家等等,而在招投标工作之中作为关键和基础的关节就是工程的范本和合同文件,所以还应当结合招投标工作之中存在的缺陷,对文件的编制加以改进。
1.招投标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招投标工作之中存在有较大的问题,常见的诸如虚假招标、专家库建设不完善以及政策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等,都对施工项目的正常有序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并且对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公平竞争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应当加强对问题的重点分析,以促进规范化管理为核心环节,逐步的增强招投标的管制水准。
1.1虚假招标
虚假招标等情况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一个缺陷,虽然我国针对招投标的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并且实施,但是在实践的工作当中依然存在有较大的弊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采取相关措施和手段来加强政策的执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之上推动了我国建筑市场的规范化,促进了招投标法案的全面普及,但是由于工作上的局限,再加上工程施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之中设计、勘测、监督管理、设备检测以及材料的采购等方面存在有非常大的缺陷,一些招标的单位没有能够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并且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法案和条例执行工作标准,所以就导致了不少暗箱操作的情况,违规的招投标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对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工作的稳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另外,在当前的建筑市场招投标工作之中,还存在有较为严重的行贿现象,应当加以严肃的整改。
1.2专家库建设的缺陷
在招投标工作之中,相关专家库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和细致。一些建设项目在招投标工作执行的过程之中,相关评委人员主要来自于项目的法人代表、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设计单位,而上述单位和部门由于在工作当中存在有较大的联系,所以这样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不利于招投标工作的发展,对于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也是巨大的影响,非常容易产生行政干预的现象,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部分施工项目当中的专家人员不选择专家来担任评委,而选择一些不懂技术的人员来参与到评标工作,进而严重的违反了我国制定的招投标法案当中的有关规定,对施工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是不小的影响。
1.3招投标机构资质的缺乏
最后,当前不少建设施工项目的招投标单位机构没有通过专业的资质认证,在工作当中不能够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相关工作的标准和机制不健全,对于建筑市场也是巨大的影响。
2.招投标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改进的内容研究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之中招投标工作的相关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工作上的难点。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应当全面的增强对缺陷的整改,力求促进建筑市场规范的不断完善。
首先,应当严格的规范并且完善招投标的管理范围,在项目的审批过程当中,应当严格的按照我国制定的政策和条例进行审查,而对于建设单位来讲,也应当无条件的参与至审批工作之中。审查的范围包含有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勘察方案、工程建设的监理制度、材料设备的采购流程、检测项目、工程的造价以及招投标的等等,对于存在有违规行为或者是不按照规定形式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在建筑市场的招投标工作当中,应当全面的加强专家库的建设,抽样性的组织经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法律等专业的人员参与至项目的评审工作当中,并且有关部门也应当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职责,严格的对工作进行把关,力求促进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向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和源头上抵制腐败的现象。
围标串标是当前建设项目当中的一种常见违法现象,指的是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的行为,在实践工作当中需要全面健全我国的招标法律制度,并且理顺招投标的管理体制,建立起高效的、统一的、公正的投诉处理机制,并且不断强化监督和执法,增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水准。另外还需要完善从业资质的认证制度,建立起统一化的信用标准评价体制,打造出全新的电子化招标平台,确保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可以顺畅的进行。
最后,在建设施工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当中,还应当提升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对于整个招投标的流程应当由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招投标流程的规范性、政策执行的合法性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评审,以促进建设市场规范的不断完善与健全,为工程建设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的建设施工项目之中招投标工作存在的缺陷和难点进行综合性的探讨,进而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整改方向。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招投标的发展趋势和建设基本方向进行综合性的论述,旨在不断促进建设施工项目的规范性增强,促进管理手段的革新,避免出现违规和违反政策的情况,为施工的效益和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运东. 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为认真做好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复评迎检工作,根据海曙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街道就推进这项工作、全面完成创建任务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益、使群众满意”的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巩固创建成果,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新阶段,为宁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二、组织机构
根据区文明委的要求,街道成立由党工委俞国平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副书记任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创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为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环境卫生、问卷调查、监督检查四个组,负责街道的各项创建迎检工作。
1、综合协调组。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街道党政办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情况综合、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上报街道创建工作信息,反映创建工作动态,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环境卫生组。由张学和副主任任组长,街道城管科(城管中队)为成员,主要职责:加强对辖区重要路段、街巷、*景区的监管,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中实地考察的要求,提高城市管理常态管理水平,确保以最高水平迎接检查。
3、问卷调查组。由蔡赛珍副主任任组长,社会事务科为成员,主要职责: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中调查问卷的要求,组织做好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街头路口行人的文明城市问卷调查工作;做好网络调查的组织实施和网上调查的回复等工作。
4、监督检查组(分设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由王甬明副主任任组长,负责平桥、天一社区;第二小组由人武部屠德良部长任组长,负责桂井、梅园、太阳社区;第三小组由人大工委马淑萍副主任任组长,负责迎凤、县学社区;主要职责:对街道的各项创建工作进行不间断地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检查组的工作人员届时另行组成。
各社区均要建立相应组织,在街道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工作不断档,按计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三、实施步骤
根据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时间安排,迎检工作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准备阶段(5月中上旬)。主要是做好创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再动员大会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宣传发动阶段(5月中下旬)。制定下发街道迎检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落实相关责任;召开街道创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对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发动,在街道上下形成掀起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
(三)组织实施以及迎接检查阶段(6、7月份)。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以及市、区有关要求进行对照检查,全力配合上级做好检查测评工作。
(四)总结提高阶段(7月底)。巩固创建成果,根据检查情况,全面做好整改提高工作。
四、工作要求
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新阶段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宗旨,按照“巩固、拓展、深化、提高”的方针,抓重点,克难点,突破弱点,提升亮点,努力实现创建工作的新跨越。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工作体系,要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民心工程,以“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益、使群众满意”为创建宗旨,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实行块块负责,条条保证,条块结合的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周密部署,严格实施。要细化创建工作方案,严格实施标准,分解相关责任,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各组之间要加强协调,加强统筹安排,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机关各科室、各社区要上下一体、条块一家、力量一致,搞好难点突破,让辖区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成效,看到可喜的成果,得到真正的实惠,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提高辖区居民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
2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城市安置小区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城市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防城港市为例,对年轻城市的安置规划和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为我国城市安置小区规划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资料。
【关键词】城市安置小区 发展模式 防城港市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城区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民拆迁安置已成为许多城市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相对缺乏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安置小区的建设、发展等综合性问题成为现代城市住房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2 城市安置小区现状特点
防城港市是1993年设立的地级市,属于北部湾经济区较年轻的新兴城市。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后,重大项目的进驻,城市中心城区的建设,防城港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农民拆迁安置项目的推进已成为防城港市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根据防城港市安置拆迁规划的现状调查可知,大约有8.1万失地农民需安置在防城港市城区的七大区(防城区组团、沙潭、西湾新城组团、渔万组团、公车组团、企沙组团、江山半岛组团)。
2.1 安置小区的区位特征
目前防城港市已建安置小区的分布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规模较大的安置小区,如北港安置区,大龙安置区和红沙安置区等,主要分布在重大落户项目生活配套区域,位于城市新居住组团。
第二类规模较小的安置小区,如冲孔安置区,常山安置区等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这类安置小区特点为规模小,数量多,且零星地分布于中心城区。
2.2 安置小区的安置模式
根据防城港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目前采用的安置模式主要有三种。
①公寓房式安置
在安置小区内兴建公寓房,被拆迁人可以申请购买统一建设的公寓房,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统一安置。安置小区公寓房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组织建设,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标准不低于一般经济适用房的标准。
②宅基地式安置
在安置小区内安排回建宅基地,按照市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立面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建设,于宅基地交付之日起2年内建成并入住。
③集体留用地
留用地可用于发展第二或第三产业,也可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留用地不准私分,不得转让和用于商品房开发建设,一律要依法进行开发建设,发展生产,解决就业。
2.3 安置小区定位的复杂性
防城港市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年轻城市,中心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区的发展,使得安置工作任重道远。安置点的区域性,规模,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等综合因素,给安置小区的定位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只有综合考虑地安置小区建设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出准确的发展定位,采用合理的规划和建筑形式才能根本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居住和生存问题。
3 国内外城市安置小区建设的相关经验
3.1国内外城市安置小区
①南宁市
近年来,南宁市兴宁区采用商住式公寓式安置模式,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农家小院或占天占地式建房模式。兴宁区六安家园安置小区,位于昆仑大道南侧原村集体地上,净用地面积6170,建筑面积15836。小区由一层地下室,地面有两栋11层的住宅楼和一栋3层的配套服务楼组成。此次安置做到“有住、有租、有铺”,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安置利益,也确保了他们今后的生计。
②特立尼达岛
特立尼达和多巴共和国(以下简称特多)位于西半球,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南端的热带岛国。皮亚珂国际机场位于特立尼达岛,是加勒比海地区重要的国际空巷和通往世界各地的交通枢纽。
随着该机场的发展,特多政府决定兴建新的机场航站楼及其附属设施。新增的用地范围内共有150户分散居住的家庭需要搬迁。搬迁户基本是机场附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且多数人也是土地的所有者。由于没有具备竞争力的劳动技能,他们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更希望机场的扩建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经过多层考虑和认真的调查研究与策划,政府提出了机场搬迁安置工作方案:一、就近安置,考虑到搬迁居民农业生产及依托机场向服务业转变的需要,在机场附近划拨出一块8公顷的国有土地,规划一个搬迁安置小区,就近解决150户居民的居住问题。二、住房安置部协助150户居民成立一个搬迁居民利益共同体组织――合作社,将搬迁居民原有的不动产评估作价,并入股合作社,令其成为股权特有人。三、政府则给予搬迁居民合作社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优先将机场扩建的配套服务设施项目,优先为搬迁居民提供依托于机场的就业机会。四、安置小区的规划、住宅设计由政府统一安排,力求高效、经济地解决居民的搬迁安置。
3.2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安置规划体现的不是一个政府为搬迁重新安置住房这样简单的工作,安置小区的规划与设计也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它反应了在解决搬迁安置及住房建设问题上的一些好的思路,特别是如何在安置小区建设中经济性的取得,对我们是有其借鉴意义。搬迁不是视搬迁对象为障碍,而是依据具体情况,既考虑合理的住房安置要求,又对被安置人员将来的生存负责,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努力将搬迁转化为整合与建立一个配套完整的新居民社区的契机,这才是最能体现政府对居民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4 城市安置小区发展模式的探讨
纵观防城港市安置小区的区域分布,多数安置小区的建设用地选址都落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且道路交通便利、市政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未来商业价值极高。城市安置小区应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形成地域特色,并兼顾居住和商业服务的双重功能,在尊重当地居民传统居住模式的前提下,为农民失地之后的生产转型提供弹性。
如以旅游开发的江山半岛组团,该区域的安置小区应该侧重生态环保,结合旅游产业和江山半岛的民族特色,融入服务产业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模式。
如以工业为主的企沙组团,该区域的北港安置小区,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前街后院,底商上住”的建筑设计,着力营造生活气息和商业氛围,既为服务了工业园,又给失地农民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就业机会。
如以经济、文化、政治为中心的沙潭区,该区域的安置小区则应综合地段特点,高起点、高标准、多样化地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其价值,和谐地融入城市核心区域,避免成为城市建设的败笔。
遵循城市规划,因地制宜,针对安置小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等进行科学定位,选择发展模式,合理规划,既充分满足当地失地农民的搬迁安置需求,又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对失地农民安置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安置小区的建设,有针对性地给安置居民提供舒适的配套完善的居住生活空间,长远地解决生存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探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矛盾,保证失地农民的居住、生活和就业,真正实现失地农民和城市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皱洪,卡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2000.05
2、 刘建新,熊平.宜昌破解搬迁难题.中国老区建设.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