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第1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古木名树;现状;原因;移植;施工;技术

一、古树名木的相关介绍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就其本身来说,它是经过长时间沉淀、遗留下来的珍贵植物,不仅珍惜并且也是濒危植物,它的存在对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的平衡以及保护、改善环境都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因为古树名木是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其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这因为这些形态上的特点,[1]古树名木的观赏价值是相当高的,这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森林资源是一种久远的展现,同时为我国的旅游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古树名木还有另外的一种价值,那就是记述历史,因为其经历的年代久远,历经的时代或者朝代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

我国古树名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吉林、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十一省(区、市)。其中,湖北、山东最多,分别占全国古树名木总量的27.5%和23.4%。虽说相较于其他地区这些区域的古树名木数量不在少数,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以及占据的世界古树名木比重来说,我国所有的古树名木数量还是很不客观的,这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更加需要我们做好一切保护古树名木的措施。

二、古树名木当前发展现状及造成原因

古树名木因为其自身生长的特点,所以在数量上并不会太多,再加上当前各种原因对其造成的忽略,使得古树名木当前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下造成古树名木衰败的原因:首先古树名木并没有收到全社会的重视,第一是因为宣传的力度不够,群众都没有养成保护古树名木的习惯,会在树身上乱刻乱画,也因为一些迷信的习惯挂东西,甚至在树洞里丢扔垃圾,[2]第二是在道路建筑的时候对古树名木的砍伐,第三就是因为土地的征用,居民会将这些古树名木让施工人员肆意的移植,而且又不运用具体的保护措施,所以造成的树木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其次是因为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制体系不健全;第三就是因为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这样就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最终无法实施保护措施;最后就是我国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资金投入不很充实,这对具体的保护操作的实施限制住了手脚,无法真正的做到面面俱到。

三、古树名木的移植施工技术

在造成古树名木不断减少的各种原因中,因为不合理的移植造成的古树名木的死亡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针对这一原因,我们下面具体介绍古树名木在移植的过程中所需要施工技术,以便更好的提高移植树木的成活率,从根本上保护古树名木。

1.运输过程中注意遮阳、防脱水的操作。虽说古树名木相对于其他普通的苗木来说在储存水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长时间的离开土壤的时候,其失水的速度也是相当迅速的,并且因为古树名木的珍贵性,是不能使其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的,所以在这一运输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防脱水的工作,其具体的措施是喷洒呼吸蒸腾抑制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古树名木的移植都是要实施持续喷水的保湿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往往造成树木根部过湿而死亡的现象,所以喷洒呼吸蒸腾抑制剂这种方法是最好的选择,根据不同树木的种类选择最合适的抑制剂浓度,既保证了树木不会因失水而死亡,更能够防治树木受到这些药物的药害。

2.起树时注意对根部的保护。古树名木是经过上百年或者更久的时间积累、保留下来的,所以其树冠与树根的发展和发达程度更不是其他树木所能比拟的,所以在起树的时候要重点做好对于树根与树冠的双重保护,不能让两者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任何的伤害或折断,这对于树木本身也是一种无法估量结果的破坏,同时因为古树名木的体型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使用重型机器对其进行转移的时候必须要保证不伤害到这些树木的树身,而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做到两边的平衡,这样才不会发生树木从中间折断的现象。

3.古树名木根部处理技术。古树名木经过长时间的生长,根部会比较发达,所以在移植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所有的根部都随着树木进行移动和栽植,所以对于其根部的修剪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要说的就是根部是不被允许在外面的,所以根部都会带着一个将根部包裹在里面的土球,[3]至于根部的修剪不同的树木品种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易生根的植物,虽然树龄和树体比较大,但在适合移栽的早春和深秋还是可以裸根移栽的。

4.转移之后树木的种植以及支撑保护。古树名木的种植与普通的树木种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是要给予其更多的重视,在种植之前要根据移植的树木体型的不同提早准备好树穴,保证土质的肥沃,同时还要达到便于种植的疏松程度,以便栽培操作,对于其透水性和排水性加强则是另一层保障,树穴大小深浅以及土壤中砖块、瓦块等杂质的剔除等准备工作都要做到合理。[4]因为古树名木的体型较大,所以在种植之后支持保护措施的实施就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树木出现倾斜甚至倒地的情况,对于树木本身树冠、树枝都会造成折断的伤害,同时大型的树木倒地,对周围的用户居民以及建筑物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除了支撑的保护之外,还要同时做好浇水、遮阳措施,防止水分过度流失,并且在种植后的一段时间内都要进行定期的勘测,直到情况彻底稳定下来。

综上所述,古树名木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历史瑰宝之一,但是因为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其保护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其中还因为不得不进行的移植的问题存在许多技术上不足,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我们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切实的做好古树名木的移植,运用全面的移植施工技术,将古树名木更好的保护、照顾起来。

参考文献:

[1]玉云玮,张启翔,高亦珂,等,园林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策略[ J]山东林业科技,2004,150( 1): 53- 54

[2]徐建民,陆钊华,黄月华,等,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与桉树良种化发展机遇的探讨[ J] 桉树科技,2002,( 1):16- 22

第2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将军洞古树;历史考证;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43-05

1 树龄考证

1.1 始建历史考证

将军洞素有斜阳胜景的美誉,古木参天,怪石嶙峋,飞泉喷珠溅玉,环境清洁优美流水环绕,琴韵铮鸣,苍洱景观倍增特色。如此树为建庙时所植,从建庙时间即可推断大致树龄。将军洞(唐李公之庙)始建年代有三个版本。

1.1.1 明洪武末年说

2001年,龙尾街老年协会马直卿、马秀卿等撰写的《重建唐李公庙正殿碑记》载:“唐天宝(公元742~756)年间,玄宗两次讨伐南诏,均以全军覆没而告终。先后战死者达二十万人。唐将李宓沉江溺死,三子随军亦战死沙场。南诏阁罗凤不念旧恶,“死则怨之终”,收尸埋骨,祭而葬之,以存恩德。明洪武末年(公元1361~1398)年,原散落于巍山县营头村的唐将士后裔及本乡人士,为李宓尽忠于国、子尽孝于父,忠效一门,堪称楷模,呈请大理府核准,建唐李公庙于斜阳峰麓,建亭殿、塑金身、立牌坊、置祭田、延庙祝管理。庙侧出清泉,引流灌溉,有利农耕,府尹王治孝请旌封李宓为利济将军,乡民感其恩德奉为本主。历经明正德三年(1505)、万历二十四(1596)年、清光绪二十六(1900)年、光绪末年历代重修扩建,庙貌常新……”。

1.1.2 明前说

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第三章第三节神话中有:“李宓将军庙左,有泉涌出,灌溉田畴,特封利济将军(见光绪二十年庙碑)。又正德三年(1505年),赵仪撰龙王庙碑曰:粤稽龙王姓李,起至大唐,将军领命南巡,至此即终……,与古者勾龙后稷之类,此为本主庙起于明以前之明证”。就像诸葛亮、忽必烈、郑回、傅友德也被奉为本主一样,大理各族人民遵循儒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见《礼记・祭法》的思想,只要与大理历史有关的英烈,都可奉为本主。这是白族对本主祀神的选择标准。将李宓奉为本主神,既符合历史上南诏“和唐立国”的思想,也符合白族人民崇拜忠孝、义勇的民族性格。李宓、李宓子及部将被后人称为“七将军”:即利济将军、英武将军、白马将军、忠孝将军、威镇五爷、感应六爷和先锋七爷,均被奉为下关、大理、魏山等地部分自然村本主。

1.1.3 唐朝后期说

民国《大理县志稿》杂志部有“将军洞,斜阳峰麓。唐天宝甲午十三载命将军李宓率十道兵南征至洱河尾,为阁罗凤所败,全军覆没,筑万人V于河尾南岸,土人为李宓建祠,俗呼为将军硐,中有楼曰混混楼”。又据地方志载:“洞者,水从庙旁山洞出,清冷可爱而色极秀焉。将军者,唐时李宓也。唐初,南诏王阁罗凤事唐甚谨,唐相杨国忠欺主,贡责无厌,使鲜于仲通提兵六万讨凤,唐兵败告急,杨国忠则更以捷闻,再使李宓提兵20万名讨凤,诏王绝其粮道,四面围攻,唐军先后26万名将士覆没”。相传李宓来时扎营海尾(西洱河)半山腰,在营地插了一根扁担,至李宓父子战死后,其插扁担满生枝叶,后人敬其神立庙于此,故称此树为“扁担树”。

从上述记载和传说分析,将军洞大青树至少已有619年以上树龄(图1)。

1.2 侧枝年轮鉴定法

侧枝年轮鉴定法是根据古树Ⅰ、Ⅱ级及以上级别侧枝的年轮数,结合各侧枝年龄与树干高度、侧枝长度建立相关数学回归模型,计算古树实际年龄的方法。

将军洞大青树地理坐标为N25°35′33.93″,E100°11′57.13″,海拔2160m(Google Earth)。实测树高约42 m,树高1.3 m处实测围长约13.43 m,从树干基部呈莲座状侧分出围长从336~587 cm 不等的七大主枝,树冠覆盖面积约为804 m2。和多数相近海拔的大青树一样,生长过程中遭受过极端天气影响,主干早已枯死、腐朽和灭失。大树基部中心空洞现象明显,七大主枝基部内侧表皮、木质部也不同程度存在腐朽、溃烂现象,多数主枝已经深达髓心。从小气候环境和大青树古树生长规律来看,如不实施人为干预,这种基部腐朽、溃烂进程将不可逆转。

2015年2月,在对将军洞大青树作常规隐患排查修剪过程中,从西北方向直径为1.4 m的二级主枝上(枝上分枝点高度约6 m,枝条留1.5 m高截技),截下一段最大直径约58 cm的中空三级主枝,实测可视年轮(实测直径约21.5 cm)为440轮,中空(髓心)部分直径约9.6 cm,按实测部分直径与年轮关系估算,年轮数约196轮;加上三级主枝最少三年生,此树计算树龄为639年。与明洪武末年(1398)年庙成时所植说法基本相符(图2、3)。

2 辖区大青树生长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

大青树(云南)缅树(植物名实图考),红优昙(云南通志),圆叶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图版22:1-3。桑科 Moraceae、榕属 Ficus Linn、榕组Sect.Urostigma Miq植物。大乔木,主干通直,高达25 m,胸径40~50 cm;树皮深灰色,具纵槽;幼枝绿色微红,粗壮,直径约1cm,光滑。叶大,薄革质,长椭圆形至广卵状椭圆形,长10~30 cm或更长,宽8~12 cm,先端钝或具短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白绿色,全缘,基生叶脉三出,侧脉6~9对,在近边缘处弯拱向上而相网结,干后网脉两面均明显;叶柄圆柱形,粗壮,长3~5 cm;托叶膜质,深红色,披针形,长10~13 cm,脱落。榕果成对腋生,无总梗,倒卵椭圆形至圆柱形,长20~27 mm,宽约10~15 mm,顶部脐状凸起,基生苞片合生成杯状;雄花散生榕果内壁,花被片4,披针形,雄蕊1枚,花药椭圆形,与花丝等长;雌花,花被片4~5,花柱侧生,柱头膨大,单1;瘿花与雌花相似,但花柱短而粗。花期4~10月。 产于广西、云南(北达昆明、大理一线,海拔500~2200 m)、贵州(兴义)。

大青树在本地俗称算(酸)片树,算(酸)把树、万年青,按苞片(托叶)颜色又俗称红算(酸)把、白算(酸)把。百年以上古树多分布于苍山洱海间寺庙古迹地和古村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末,大理市境内目前共有100年以上树龄的大青树有323株,其中树龄400~499年的有9株,树龄500年以上有12株。

本地大青树多为籽播育苗,鲜有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措施。实生苗幼苗生长速度较快,但木质化程度低。条件好的苗圃三年生苗高可达1.5~2 m,地径可达3~5 cm,3~10年树龄为速生期,一般每年可增租1.5~2.5 cm,最高可达3 cm/年。10年生以下大青树极易受冻,这也是高龄大青树无明显主杆的原因之一。

据多年物候观测,将军洞大青树当年2月中旬开始萌芽,4月中下旬展叶,5~8月开花,9~10月为果熟期;12月至次年2月为落叶期(非极端气候天气年份树冠下层落叶不完全)(图4、5)。

2.2 大青树生长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青树生长的自然气候环境和人为因素较多,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两个方面。

(1)消极因素:极端气候环境因素(低温、冰雪霜冻灾害天气、风灾)、病虫为害(食叶、卷叶、潜叶害虫、蛀干害虫,根腐、干腐病、黑斑病、烟煤病等);人为生产生活影响(人为机械损伤、生长空间压缩)等。

大理地区大青树老化枯腐症状及处理见图6~13。

多年观察研究表明,将军洞大青树生长于斜阳峰灶头菁口海拔2160 m半山腰,通气、透水及光照条件较好,且叶片多薄革质,鲜有病虫害发生。影响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是:极端的低温冰雪霜冻天气过程、大风强对流天气以及人为机械修剪损伤导致的枝腐、干腐等。

(2)积极因素:大青树与周围小环境的共生、附生关系(图14~23)相关图片资料表明,大青树、黄葛树与其他树种、石灰岩、溶岩等存在奇妙的附生、共生关系,关联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因素可能对大青树古树保护措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 将军洞大青树保护措施初步研究

3.1 组织措施

通过听证和相关工作程序,《大理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8月由大理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为将军洞风景区古树保护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提供了法理依据。主要措施是把景区古树保护工作纳入景区日常管理养护重点工作,依托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科研课题组,常年开展将军洞大青树定点物候、气候叠加观测记录,采用无人机观测、图像采集设备、CIS等技术措施建立将军洞大青树三维稻菽P停恢贫ㄑ护月历和极端天气应急工作预案,适时开展防风、防寒、除雪等应急工作,建立健全古树保护重大措施专家审查机制;健全年度大青树保护档案;确保每一项保护措施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追溯性、可操作性。

3.2 工程保护措施

(1)树干基部空洞修补:彻底清除腐烂木质部,对创面刷上防腐剂和伤口涂补剂后,采用石膏(Ca2SO4・2H2O)+动物毛发+生长素(IAA,IBA等)对空洞部位进行填补压实,隔绝水分和空气,减缓树干腐烂空洞进程,并对古树起到实体支撑作用。

不同截枝方法对大青树主杆的影响,见图24、25。

(2)树干基部景观石支撑围护:改造现有八角型树池,对树干基部用火山熔岩或碳酸岩砌石围护,一则对树干基部起支撑围护作用,二则利用榕属植物和碳酸岩特殊的附生关系,刺激其增生组织乃至新根的形成。

(3)修剪降高,确保树体平衡:一是通过常规修剪清除下垂枝条和枯枝,维护树冠平衡,清除安全隐患;二是编制树体回缩修剪方案,刺激新枝发生, 降低营养吸收和输送高度,防止古树风倒,维护古树营养吸收和营养消耗的相对平衡。树体回缩修剪方案须经专家论证通过、报市(县)级古树名木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

(4)树冠投影范围透水铺装改造:树冠投影范围内留除必要的消防硬化通道外,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按6 m×6 m间距设置通气口,口径不低于30 cm,深度不低于1.5 m,并用砾石、陶粒等通气、透水材料填充。

参考文献:

[1]张培爵,周宗麟.大理县志稿[M].大理:大理市图书馆翻印,1991.

[2] 徐嘉瑞,李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中国图书刊行社,1985.

第3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其中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第4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安溪县;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45-03

1 引言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古树名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从经济角度看,古树名木是我国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资源,对发展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植物生态角度看,古树名木为珍贵树木、珍稀和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溪县古树名木数量较多,以榕树(Ficusmicrocarp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荔枝(Litchichinensis)为主,树种达35种。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东经117°34′~118°18′,北纬24°51′~25°26′,东西长74km,南北宽63km,面积3 057.28km2,是泉州市地域最大的县份。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7-18℃,平均降水量1 800mm,无霜期260d。全县林地 2 205.8km2,有林地2 0116km2,森林覆盖率67.2%。

2 历次调查方法及结果

2.1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踏查与访问相结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树种名称、用GPS定位地理坐标,每木测量树高、胸围、冠幅,考察古树名木生长地形地势、土壤、生态植被、自然环境,了解古树名木生长历史及有关人文资料,了解权属、管护责任人和保护管理现状等,对古树名木进行全景拍摄。填写《古树名木调查表》、《古树群调查表》,为每株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

2.2 调查结果

1997年县林业局组织资源站及乡镇林业站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确认古树名木26株,以安政综[1997]452号文《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和实施名木古树挂牌保护的通知》,予以挂牌保护。1999年县林业局组织资源站及乡镇林业站对全县古树名木再次进行调查,确认新增古树名木125株,以安政综[1999]综414号文《关于实施名木古树挂牌保护的通知》,予以挂牌保护。2006年,根据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古树名木第2批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闽林[2004]政函102号)要求,县林业局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普查确认建档第二批古树名木164株,以安政综[2006]103号文《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对第二批164株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的通知》,予以公布并实施挂牌保护。2010年6月,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组织乡镇林业站按照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2001年全绿字[2001]15号《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普查,此次普查又新确认古树名木49株和9个古树群,以安政综[2010]107号文《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对第3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的通知》,予以公布并实施挂牌保护。目前全县现有古树名木453株,其中古树群9个89株。

3 安溪县古树名木的特点

(1)安溪县有国家一级古树名木27株,国家二级古树名木24株,国家三级古树名木402 株;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香樟、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红椿(Toona sureni)5种64株,省重点保护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胸径80cm以上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2种56株。按古树名木生长的具置看,生长在单位庭院的古树名木2株,生长在寺院的古树名木1株,其余都生长在山坡、路旁、村旁、水旁、公园、荒山、地头,占古树名木总量的99.5%。从古树名木生长状态分布看,安溪县古树名木呈散生分布为主,群状分布有9个群89株,占19.6%,80.4%的古树名木为散生分布。从林木权属看安溪县古树名木绝大部分为村集体或角落所有,个人所有比例较小。

(2)从安溪县古树名木的年龄数据分析,安溪县的古树名木年龄主要集中在100年~299年区段,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较少。100年~299年区段的古树有403株,占全县古树总量的88.9%,300年~499年区段的古树24株占全县古树总量的52%,500年以上的古树27株,占全县古树总量的59%,其中长坑乡福春村编号为A001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树龄为1310年,入选福建省杉木古树王。

(3)从树高数据分析,安溪县的古树名木树高主要集中在10~20m区段有280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61.8%;10m以下的区段有30株,占总量的66%;21~30m区段有102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22.5%;30m以上的区段有41株,占总量的9.1%。其中祥华乡白坂村编号为A107的一株杉木树高达46m。

(4)从胸围数据分析,安溪县古树名木的胸径100~199cm区段有202株,占古树名木总数量的44.6%;100cm以下区段有225株,占古树名木总数量的49.7%;200cm以上区段有26株,占古树名木总数量的5.7%。其中编号为A025位于大坪乡福美村的古榕树胸径达550cm。

4 安溪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

4.1 保护资金不足,基本保护措施未到位

安溪县名木古树保护管理大都处于建档挂牌保护阶段,名木古树中遭受病害虫害,树干多洞、枝条枯萎、长势较弱的占7%;有5%的古树树根外露,树体倾斜,甚至根基土堆半边坍塌,根系,有的已被台风吹倒、吹断、倒伏,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保护资金不足,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管理、复壮、施肥、除虫、围栏、安装避雷针以及普查挂牌等措施不能及时实施。特别是那些树龄高的古树,生理机能下降,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减弱,长势较差,必须尽快采取抢救措施并进行日常养护管理。

4.2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福建省森林条例》和《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古树名木保护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未引起全社会重视,林业、城建、公安等部门联动机制未建立,没有形成打击合力,一些急于致富的农民随意滥挖、盗卖、非法移植南方红豆杉、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香樟、桫椤等珍贵古树出售,导致破坏古树名木案件时有发生。

4.3 管理责任制未落实,部分林木所有者管护主体意识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古树名木为村委会、小组、角落集体所有,未签定古树名木管护合同,未落实管护人员和具体的管护措施,责任不明确,许多古树名木长在房前屋后,村庄路旁,四周杂草丛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管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相应对策

5.1 技术养护措施

5.1.1 改善立地条件,保证土壤的营养平衡

针对古树生长衰老的特点,调查、分析古树生长环境的土壤理化性质,立地条件较差的,可采取改良土壤的方法,如通过松土、灌水、施肥、改土、培土等措施,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每1年(或2年)组织增施有机肥,采用腐殖土、绿肥或腐熟的厩肥,在树冠垂直投影的外侧穴施肥或开沟施肥,并轮换施肥位置。设围栏保护,围栏以游人摸不到树干为最低要求。在树下人流密集的地方铺陶砾砖或其它透气砖,在人少的地方栽种固氮植物及绿篱植物,如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及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等地被植物,可改善土壤肥力,改善景观。

5.1.2 加强树体复壮管护

凡树体不稳或树体倾斜的都采取加固措施或支撑,支撑部位垫上胶垫,保护表皮。对高大树体应安装避雷装置,以防雷击。古树名木树体上有伤疤或空洞的地方应及时堵洞、修补,防止进水。用聚氨酯复合物等新型化学材料进行修补树洞。空洞大而深的地方,先用铁丝网罩住,外面用新型化学材料修补,事先洞内应涂防腐消毒剂,如5%CuSO4溶液或1∶1∶10波尔多液。空洞也可以不填充,只要能将树液、雨水、凝结水流出即可。有纪念意义或特殊观赏价值的古树,应保留其原貌,对枯枝采取防腐处理。修剪应避开树木伤流盛期。长势较弱的,用由稀土元素配制而成的助壮剂根灌古树,能促进古树根系生长,提高古树长势。

5.1.3 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防治上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为原则,防重于治。古树病虫害常发生于根部及主干部位,以白蚁与天牛为害最为常见。

(1)白蚁防治。通过人工挖巢去除蚁穴,挖巢后再施一些灭蚁灵或1:30的50%氯丹乳剂,以彻底清除白蚁。

(2)天牛防治。结合修剪整枝,及时剪除有虫枯枝。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羽化出孔前(5月)进行,常采取树干涂白和包扎来实现。涂白可用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2份,牛胶0.2份,水30~40份,或加敌百虫0.2份,调成涂白剂。视产卵部位高低,涂于树干下部离地1.5~2.0m 范围内。包扎则从根部至离地面1.0m处包以编织袋或麻袋,缠绕树干2~3圈即可,成虫所产之卵无法发育成长。在产卵和幼虫孵化盛期,于产卵刻槽和幼虫危害处涂上有机磷类杀虫剂加油类3~5倍液,或用棉花吸住药液包扎在枝杆上,外用塑料薄膜包好,或药液拌和适量粘土调成药液,粘涂于产卵和幼虫危害处。使用剧毒有机农药,应当控制在适当浓度,以免对古树造成毒害。

5.2 综合管护措施

5.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把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才能使古树名木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因此,安溪县乡政府及林业、园林等部门应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作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宣传教育,要创新宣传手段,出版古树名木科普宣传书籍、画册,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加大广播、电视宣传古树名木的力度,开辟专题栏目,系统宣传有关保护古树名木的内容,建立标本馆、实物展览馆;在旅游景区设立保护古树名木警示牌等等,让保护古树名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5.2.2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当前首要的工作是要尽快制定出《安溪县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办法》,增强可操作性,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依据。要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盗挖、非法移栽、收购倒卖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活动,使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5.2.3 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义务和管理措施

古树名木保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由县政府牵头,以绿化委员会和林业部门为主,园林、城建、旅游、公安、教育、新闻媒体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1]。要按照林木权属,与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把古树名木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落实相应管理措施。

5.2.4 广开渠道,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的投入

古树名木保护是公益性事业,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造福于全社会。古树名木保护投入,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本着“分级管理,分级投入”和“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古树名木保护应以各部门、单位投入为主,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投融资体系。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古树认养活动,设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接受各方资助、捐赠、馈赠等,从而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5.2.5 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护好古树名木的重要手段。安溪县应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学会,开展保护古树名木抗衰老[2]、抗病虫、复壮及古树名木树龄测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为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乌定.诏安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09(2):25~26.

[2] 黄文涛,郭向前,尹世金,等.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与衰老和一些人类疾病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6~72.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xi Countys Old Famous

Tree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Measures

Li Sanyi

(The Forestry Bureau of Anxi County, Anxi Fujian 362400, China)

Abstract: Using archives and surveys of Anxi County famous trees, we show that the Anxi County has numerous famous trees consisting mainly of banyan, camphor and lychee, with up to 35 species. Among them, 27 trees are national first level famous trees, 24 are second level, and 402 are third level. In addition, five species with 64 trees belong to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ion of rare trees and two species with 56 trees belong to the provincial key protection of tre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existing old famous trees, we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第5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植物保护;生态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园林城市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工作。但是由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枯萎或者死亡,导致其价值不能体现。如何做好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成为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城市园林生态环境

1.1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园林绿地是指用以栽植绿色植物和布置配套设施,且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地表和空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开放性的加大,使城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城市绿地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绿地的降温、降低噪声、增湿、固碳释氧、抗污染效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在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结得出影响城区绿地生态效应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照量、绿地面积和绿地形状。

1.2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

城市中的人为作用严重影响着园林生态环境,使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具有多变性和特殊性,造成病虫害的多变性以及分布和组成的特殊性。城市园林植物与果树、农作物相互间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植物种群,多样化的种类亦会导致病虫害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研究表明,

园林植病虫害发生需要3个条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虫源或者病源;其次要有病虫害发生、流行和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此外,还需具备寄主植物的易受害生育期。现阶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园林植物的生态种群脆弱,且品种过于单一,导致病虫害发生非常频繁且爆发时间长。

2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

绿化养护要充分体现和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设计理念,这是提升养护水平和打造地方园林的必然要求。从当今的市场环境来分析,要保证植物的生长达到预期的景观设计效果,绿化养护要贯穿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不仅要满足其生态功能和创造优美的视觉环境,还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2.1垂直分布的养护

城市园林植物造景中,垂直方向上植物竞争的主要是阳光,其次是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乔木和灌木作为城市林缘线和植物立体层次构建的主体,与花卉、地被草坪的合理搭配,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动态的立体层次感。在养护中要做好乔灌木的水肥管理、树形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如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开挖地穴和施肥均较多,肥料主要以复合肥为主,观花观果灌木增加施用磷、钾肥,观叶灌木增施氮肥。花卉植物要认真把控好浇水、施肥、中耕除草、修剪、补植、更换花苗、病虫害防治等细节,如球根花卉不能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否则会烂根,施肥时不要污染花和叶。地被植物养护要做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肥力、防止平秃、修剪平整等,如绿叶期与观花期的交替及花色的协调。在草坪的使用过程中,在掌握各草坪草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对草坪进行适宜的水肥管理和合理的修剪养护,尤其是对杂草生长的控制,通常使用抑制杂草和防治杂草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养护的实践过程中,草坪保水剂、湿润剂和生长调节剂的运用技术逐渐成熟,大大地提高了草坪草的景观效果。

2.2古树名木类植物的保护

古树名木可以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瑰宝,映衬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其管理主要以古树复壮和养护为主。地上部分的外伤,用硫酸铜溶液消毒后涂天然桐油等保护剂;大风折断的枝条,根据树形和树势修剪冠径。在地上部分修剪的同时,要松土促进根部的有氧呼吸。对于结果的古树和风景区的古树应做支撑保护和设避雷针处理。地下部分的复壮,不仅要促进老根系生长,还要嫁接新根。研究表明,通过疏松土壤达到古树名木复壮的措施有:深耕松土、开挖土壤通气孔、土中埋树枝或者聚苯乙烯发泡材料、更换污染土壤等。如国光多功能棒肥可以均匀合理添加杀虫杀菌剂和生根剂,提供全面均衡的养分,使名木古树、老树和弱树复壮树势,且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效果。

3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保护措施

园林植物保护的发展,历经“有虫治虫,无虫防虫”的单一防治、现代综合防治、生态调控技术防治等阶段,保护的技术措施在不断的革新和改进。从国内外许多的事例来看,植物保护越来越重要,可以从园林设计、植物的养护管理、控制病原物或者害虫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等着手展开工作,解决病虫害抗药性、残留问题,强调利用园林植物特性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调控。

3.1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创造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设计者要充分结合不同植物的特点,从植物配置的多样化人手,采取乔-灌-地被的复合立体模式,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适地适树,以乡土抗性强的树种为重点;设置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配置形式,抓住植物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体现植物多样性原则。

3.2加强植物检疫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情形下,引进苗木和其他植物材料,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将危险性病虫传入或传出,对已传入的要及时封锁就地消灭,防止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他苗木。充分利用城市绿地间地理分离或者寄主植物的不连续性而形成的地理上的生殖隔离,严防危险性病虫害进人。

3.3人工保护及外科手术

城市园林植物的人工保护,是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所采取的直接杀死害虫或消除病菌、破坏病虫栖息场所,并及时对损害的树体进行治疗修复,以挽救其寿命的人为防控措施。采取的手段主要有:病斑的刮治并用杀菌剂涂抹、用毛刷刷枝干或给树干刷白防越冬的害虫,人工捕挖害虫,桥接、吊枝和顶枝、皮伤的治疗和修复,树洞的填补和修复并做好伤口消毒和防腐剂加涂。

3.4 物理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是机械阻隔、热处理、趋性诱杀、高频电波、激光及电离辐射治虫,红外线灭病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且适用范围广,但是会杀害害虫的天敌和其它有益昆虫,并且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在绿化植物保护和养护实践中,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各种病虫害的生长周期、趋向性和习性,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捕杀诱杀。实施过程中,选用低毒或无毒环保的化学药物并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改进施药技术,改喷雾为涂抹、根施和注射,提高各种化学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各种化学农药的残留,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植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就要强调生态治理,根据园林植物的生态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使城市园林生态系统能够得到平衡,最大化地发挥园林观赏植物的生态景观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绿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园林绿化施工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既能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又能美化市容市貌,对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主要作用

1、 保护环境资源

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 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2、 综合功能

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二、园林绿化景观施工的关注重点

1、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在开工前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要将其做足,做细,它是指导园林施工的重要的技术文件。现在部分园林公司,职业素质低下,在工程招投标中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取得工程的施工权,但当拿到工程的施工后,却缺乏必要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别人的施工设计,简单的修改后即成为自己施工的设计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园林工程的建设的质量很难保障,没有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就匆忙的开工建设,势必会影响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

2、表土土壤处理问题

表土的采取和复原土壤是花草树木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构成团粒结构。所构成的团粒直径在1 到5mm 时是比较适合植物生长的,当孔隙小于0.01mm 时,根毛不能入侵。在重型机械进场时,为了防止土壤被压实,避免破坏团粒结构,尽量沿着同一方向使用倒退铲车来处理表土。在阴雨天不适合倔取、平铺表土,该项作业施工时应在干燥的条件下进行。平铺表土时需耕耘仔细,这样可以防止复原地面滞水层的形成。

3、树木种植的问题

及时栽植刚进场的苗木,依据园林相关施工标准来施工,应充分搅拌基肥与碎土直至均匀;栽种前要对苗木进行技术处理,剪除部分侧枝,在修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幼芽。完成栽种后,要适时进行浇水,浇水要浇透三次,之后,视不同树木生长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补水。对乔木来说,浇水期为3-5 年,对灌木来说则至少5 年,如果在干旱地带或者是土壤质量较差的地段,浇水期应适当的延长。其实在极端天气中,如冬天的严寒天气和夏天的风雨天气下,施工过程中要提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极端天气对苗木造成的伤害。

4、土建与绿化交叉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赶工期等,土建与绿化可能同时施工,这时较容易造成问题,尤其是在某些施工环节上,如砌筑路边石等。对路边石来说,其材质多为砼或石材,在其施工时需要用砼在其内侧接缝处加固以保证其稳定。路边石还具有引导雨水至种植地面的功能,根据周边的排水坡等来提前设置导水假接缝等。

三、园林绿化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1、场地处理技术

(1)场地规划。场地规划要注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有机结合的区域设计,建设特色鲜明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设计,达到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艺术设计以及垂直绿化、生物墙、绿色建筑等立体设计。

(3)场地整理。施工前应将现场内的生活垃圾、杂草、砖瓦石块、违章建筑、建筑废墟等妨碍施工的东西清理干净,原有树木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要尽量保留。根据施工图纸划定用地界限,合理规划地形,同时结合周边水系在必要的地方布置排水系统。场地粗整平时坡度要满足灌溉和排水的基本要求。对植穴、草坪地等土方的开挖、倒运和置换等做到先挖后垫与土壤改良相结合。

(3)土壤改良。为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对土质不好的绿地要进行深度达到80至100厘米(含表层土)的改良。改良前以抽样试验统计土壤的PH值,其值在7至8.5之间为种植土理想值。土壤改良主要采用平整地面、客土抬高地面、深耕晒垡、微区改土、有机施肥、土壤拌后重填、灌水洗盐、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等方法,以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同时注重暗渠排水以保证土壤透气。

2、植物栽植技术

(1)栽植时间。植物的生长是有规律的,苗木的栽植必须符合其自然规律。一般落叶树的移栽选择落叶后到翌年春天发芽之间为宜;常青树选择2至5月或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宜;落叶树反季节植物需带土坨并注重枝叶修剪和浇水次数。花草的种植或移栽要结合植物自身情况,尽量保证恢复生长时间短和成活率高。

(2)植物配置。植物配置要考虑种类组合、园林意境、色彩搭配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主要有考虑轻微重叠的单体植物布置、保持比例平衡的多品种搭配、注重视觉衔接的群体布置、改植物适地或改地适植物的适地处理、考虑夏季和冬季色彩的色调搭配等关键技术。

(3)植物造景。现代造景技术主要有对植、林植、群植、列植、孤植、花坛、花群、花丛和植物专类园等。乔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本身的线条、色彩、美感、形体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植物群独有的时空表现、空间分割、地形改造、景物衬托等功能为景观艺术表现创造了条件。通过树丛、树群、花坛、花群、孤植树等组合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方法。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做到观赏性和生态性相结合。

3、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是园林绿化质量的保障,是改善环境、减少病害、实现绿化目标的重要环节,养护是绿化景观能够长时间保持最佳美观状态的关键,除了防缺补露、松土施肥、浇水保湿、冬季防寒等措施外还有以下几点。

(1)名木古树的养护。对生态价值和历史遗留较好的名木古树,建议设置栅栏,并进行树干固定、顶枝吊枝、排水浇水、松土换土、病虫防治等养护技术。在早晨向新栽的常青树浇水可提高树木成活率。对较高大的落叶乔木和较大的常青树在种植时应埋入粗5至6厘米、长1.7至2米的支柱,以防浇水后被风吹倒。建议在名贵古树上建立若干观察点,并备案。发现问题时及时组织植物专家会诊。

(2)多年种植物养护。经常观察植物的根、叶、枝,每年综合混合配杀药物2至3次进行预防。每杀一次都要要综合配合药杀透,不能用单一杀病虫济。选择在阳光好的天气喷药,且保证连续几天无雨水冲淋。对大的乔木其根部要进行重点防治。

(3)修剪 为保持植物油充足的水分和完成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并保持苗木造型,需要把乔灌木中的老枝、枯枝修剪掉,对造型或绿篱,必须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修剪,以达到美观效果。控制植物生长主要在于春季的修剪,要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 陈兰婷. 浅议兰州安宁区街道绿化[J]. 甘肃科技, 2009,(18) .

第7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 km,东西宽9 km,面积5 351 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 406 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 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 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 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  2.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 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 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动物保护 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 护林防火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 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观资源保护 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  3.2.2 特殊景观资源保护 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 生态保护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 监测措施 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 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 吴楚材,黄 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 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 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 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 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第8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古茶树资源;保护措施;问题;开发利用对策;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44-02

1 自然概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纬23°50′~25°20′,东经97°31′~98°43′)地处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西部。地形复杂,河川沟谷纵横,山坝交错,海拔高差悬殊,最大的山坝高差3 200 m,气候垂直差异大,形成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西部气候类型[1]。这种气候非常适宜于古茶树的繁衍生长,形成了高黎贡山山脉的古茶树群落。

2 物种定义

2005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其中定义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100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古茶树资源包括古茶树、古茶园、栽培史记、传统加工工艺、保存与传承沿继的历史茶文化。

3 德宏州古茶树资源

3.1 古茶树考察历史

据最早提出“茶马古道”的木霁弘教授考证,在云南的7条“茶马古道”干线中,有2条经过德宏州,证明早在2 000多年前德宏州就有大量茶树群落分布。1944―1985年,中国茶科所、云南省茶叶试验站等科研部门对潞西、盈江、陇川、瑞丽、梁河等县(市)的荒野茶进行过多次考察。当时估计全州有荒野茶140多万株,有的茶树树龄超过400年,是全省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州市之一[1]。

3.2 古茶树种类

1981―1984年由中国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会同德宏州及各县(市)外贸部门对德宏州古茶树资源进行全面考察,采集标本50多份,初步查明德宏州古茶树资源有4个系、8个种[1],主要有大理茶种、滇缅茶种、拟细萼茶种、德宏茶种、勐腊茶种、普洱茶种、江东茶种等,分属乔木、小乔木、灌木,全州各县市山区都有零星生长,多为野生,也有古代人工栽培茶树,可制红茶、绿茶等茶类。但在2014年普查登记中,只普查到5个种,即大理茶种、滇缅茶种、拟细萼茶种、德宏茶种、普洱茶种。

3.3 分布现状

历经多年寻找和普查,在云南省农业厅的全力支持下2014年重启德宏州古茶树资源系统普查。在原有的调查基础上,2014年对辖区5个县(市)的茶树资源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和普查登记样株110份,其中野生型茶树样株50份、栽培型茶树样株60份,还增加了德宏州古树名山茶叶制作、古茶树生化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制作调查方法。多次寻找及探察核实,进一步摸清德宏古茶树分布现状,普查登记和收集整理。德宏州的古茶树和古茶园分布在德宏州芒市、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等地,古茶园多数是由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濮人后代园鹤逯种玻高黎贡山山脉古茶树群落覆盖德宏州全境。德宏州拥有古茶树居群60个,其中野生古茶树居群32个,古茶园28个;面积共8 697.91 hm2,其中野生古茶树8 449.33 hm2,古茶园248.58 hm2;共计703 922株,其中野生古茶树429 050株,古茶园栽培型274 872株;登记保护挂牌110株。

3.3.1 盈江县。发现登记古茶树居群11个。其中,野生型10个,分布于勐弄乡勐弄村龙门寨搬弓河边、昔马镇团结村杉木笼、太平镇龙盆村二社、铜壁关乡三合村大寨山、铜壁关乡建边村小浪速、芒章乡银河木瓜塘村、芒章乡鲁落村板胆村、苏典乡劈石村、苏典乡勐嘎村大垭口、苏典乡茅草村茅草寨;古茶园1个,分布于新城乡红山村马鹿塘。古茶树面积共1 586.67 hm2,其中野生型1 582.67 hm2,古茶园4 hm2。古茶树有105 400株,其中野生型95 400株,栽培型10 000株。野生型有小乔木型普洱茶种、乔木型大理茶,分布于海拔1 024.4~2 348.0 m之间。登记保护挂牌25株(YJ2014-001至YJ2014-025)。

3.3.2 梁河县。发现登记古茶树居群15个。其中,野生型8个,分布于芒东镇小寨子小寨子村、芒东镇小寨子陡坡村和黑坡村、芒东镇平坝村平坝村和龙塘村、芒东镇清平村、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九保乡安乐从干村、河西乡阳唐村和三锅塘村、河西莱利山国有林;古茶园7个,分布于平山乡核桃林横梁子村、平山乡勐蚌三合街村、平山乡小园子池子山村、小厂乡小厂黑脑子村、大厂乡大厂村。面积1 994 hm2,其中野生型1 906.67 hm2,栽培型1 310 hm2。古茶树143 700棵,其中野生型118 800株,栽培型24 900株。野生型有乔木型大理茶种,栽培型有乔木型普洱茶种、小乔木型普洱茶种,分布于海拔1 635~1 990 m。登记保护挂牌11株(LH2014-001至LH2014-011)。

3.3.3 芒市。共有古茶树居群16个。其中,古茶树居群4个,分布于江东乡李子坪、L平镇上东村、芒海镇芒海村、中山乡黑河老坡;古茶园12个,分布于江东乡李子坪、江东乡仙仁洞河边村、江东乡花拉厂一村、江东乡仙仁洞小新寨村、江东乡仙仁洞大雀窝、勐戛镇杨家场三角岩村、芒市镇云茂村白沙场、江东乡花拉厂二村、中山乡黄家寨官家寨、中山乡小水井找布寨、芒市镇一碗水、芒市镇河心厂白坟。面积为3 540.6 hm2,其中古茶树3 473.3 hm2,古茶园67.3 hm2。古茶树230 822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90 000株,栽培型140 822株。野生型有乔木型普洱茶种、乔木大理茶种、古茶树德宏茶种,过渡型有小乔木型普洱茶种,栽培型有灌木型普洱茶种、小乔木型大理茶种、小乔木型普洱茶种,分布于海拔1 506~2 249 m。代表保护登记挂牌株型58株(MS2014-001至MS2014-058)。

3.3.4 陇川县。共有古茶树居群6个。其中,野生型4个,分布于王子树星火山、城子镇邦湾仙鹅抱蛋、护国乡野油坝、景罕镇曼面山;古茶园2个,分布于景罕镇曼面山、王子树邦东。面积为1 307.2 hm2,其中野生型1 286.7 hm2,古茶园20.5 hm2。古茶树211 800株,其中野生型120 200株,栽培型91 600株。野生型有乔木型普洱茶种、乔木型大理茶种,栽培型有乔木型普洱茶种,分布于海拔1 775~2 228 m之间。代表保护登记挂牌株型11株(LC2014-001至LC2014-011)。

3.3.5 瑞丽。共有12个古茶树居群。其中,野生型6个,分布于勐秀乡南京里芒弄村、户育乡弄贤村弄贤山、户育乡雷弄村雷弄山、户育乡雷弄山武甸村、户育乡户育芒海村、弄岛镇等嘎村;古茶园6个,分布于畹町镇芒棒回环村、户育乡弄贤弄贤村、户育乡雷弄雷弄山村、户育乡雷弄山武甸村、户育乡户育芒海村、弄岛镇等嘎村。面积为269.4 hm2,其中野生型200 hm2,古茶园69.4 hm2。古茶树12 200株,其中野生型4 650株,栽培型7 550株。野生型有乔木型大理茶种,过渡型有小乔型大理茶种,栽培型有乔木型普洱茶种,分布海拔为985~1 446 m。代表保护登记挂牌株型5株(RL2014-001至RL2014-005)。

3.4 茶文化资源

德宏州拥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一个完整的古茶树体系,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古茶园与古老的茶农德昂族形成的茶文化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德宏农业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德宏州就有引种栽培记载;20世纪40年代就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栽培记载。栽培史记和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德宏州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德宏州古茶树资源普查和丛书编撰对德宏州古茶树保护和合理开发有重大意义:一是对古茶树资源系统调查,进一步摸清德宏州县境内古茶树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并收集和整理出一批数据比较全面、翔实、准确、有较高价值的古茶树图文资料。为加强管理和保护提供准确的档案性、基础性依据,为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系统、全面的古茶树资源资料库,为更深入地研究保护德宏州珍贵的古茶树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开展更有效的长期性保护夯实了基础。三是加强科研合作,利用科研合作平台,对古茶树鲜叶品质、制作普洱茶工艺、茶叶特殊品质、古茶树生存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科研合作。为古茶树生化样品分析、制作工艺改进、系列品牌创建提供技术支撑,并为下一步古茶树系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依托。四是德宏州野生古茶树晒青毛价格连年上扬,平均价格由2014年的40元/kg增加至2015年的240元/kg,野生古茶树产值、产量提高,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广大农民加大古茶树资源保护意识,基本形成了通过保护促进收入的良性循环。

4 资源保护措施

4.1 茶文化与茶资源保护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总称。茶文化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包括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以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茶具以及其他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古茶树属于茶文化的物态文化。

为进一步弘扬云南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推进以普洱茶为重点的云茶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云南省省政府决定开展《走进茶树王国》系列丛书编撰及古茶树资源实物样制作工作。正在编撰出版《走进茶树王国》系列丛书德宏卷,内容包括了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实物样的三维地理、种质资源、图片视频、栽培利用历史文化信息和相关技术档案等资料。制作德宏州古树名山茶叶制作保存3 852 kg,树生化样品制作保存30个;采集代表型古茶树标本110份,其中野生型60份,栽培型50份;树立标志牌110株。

4.2 加大茶文化宣传

加大德宏州千年德昂族茶文化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古茶树资源保护意识;先后发表了德宏州茶园风光、德宏州古茶隐秘山林的德昂茶事、云南德宏州千年德昂族茶文化、德宏州古茶树记录德昂茶文化信息、擦亮回龙茶名片、云南茶叶大典、德宏州芒东千年野生古茶林、探访德宏州千年古茶树群、德宏发现20个茶树群落茶马古道重镇等宣传报道文章。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保护意识差

过度开发,存在人为破坏现象,保护意识差。存在着不合理采摘、乱砍乱伐、过度修剪、非法移栽等不合理现象。德宏州古茶树分布的面积大、范围广,多处于山高林密之地,交通不便,给古茶树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大了难度[2-4]。

5.2 规模小且分散

德宏古茶树局面是质优、名不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体系,系列产品少,加工分散等,不利于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5.3 保护技术不高

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措施,保护好古茶树,将是古茶树今后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利用技术措施更好地保护古茶树资源。

6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6.1 加大宣传保护德宏古茶树资源力度

在茶叶技术培训会上逢会必讲古茶树资源保护,拓展保护意识的宣传面。提高村民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培训科学合理的保护技术。宣传古茶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古茶树保护知识。

6.2 出台保护条例

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德宏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对挂牌的古茶树进行保护,并不断发掘和普查德宏境内的古茶树群落分布。制定出台《德宏州古茶树保护条例》,让保护措施有法可依。

6.3 强化技术支持,提高产值

提高德宏名优茶的产量、产值,名优茶产值高,应从源头上避免人为破坏古茶树。合理地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古茶树资源保护技术申请项目支持,让保护技术课题有资金支持,保障技术课题的正常运行,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古茶树保o提供技术支撑。选择有实力的省级龙头企业,对古茶树系列产品提供加工技术扶持,开发系列产品,形成品牌体系,让古茶树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少过度采伐。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对策。

7 致谢

真诚感谢提供一手资料的各位老师和同仁,有你们的帮助才让我完成论文撰写。

8 参考文献

[1] 杨光武.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茶叶,2013(8):4-6.

[2] 何声灿.梁河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研发利用效果显著[J].中国茶叶,2015(11):8-9.

第9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树木移植;理论;技术及方法

引言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通过树木移植可以在短期内达到特定的绿化效果,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活的需要,而且树木移植还能够帮助改变周围环境和周围区域包括空气状态、土壤状态在内的自然环境,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成效,长期更是效果显著,可以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移植树木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且意义深远。

一、树木移植新理论的简要概述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更偏爱景观树木移植。一方面,这是绿化城市、绿化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另一方面,这是为了缩短常绿乔木或落叶乔木冗长的生长周期,从而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景观园林的建设效果和绿化效率。树木移植施工技术是保障景观园林绿色建设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树木移植施工技术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树木的移植不是简单地从这边挖一下把树移出来,那边再挖一个坑把树栽进去就可以的,它具有严格的移植要求和程序。

二、树木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土壤选择和土壤处理

在做景观园林树木移植前的准备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移植树木的土壤。树木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树干下土壤的滋润和爱护,就像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食物一样,土壤就是所有树木的水和食物。树木的根系一般都比幼苗、青年树木更为发达和繁密,枝叶也是一样,已经具备一定树叶的规模了,因此在树木移植的运输过程中,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防止水分流失的必要措施,也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树木水分营养的流失,从而对树木的生存发展造成影响。

2、开挖树穴和施肥

选好土壤后,接下来就要开挖树穴了。树穴是树木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树穴的大小、形状、宽度和深度都会对移植来树木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秉着“适合、适当”的原则,树穴的挖掘最好是要根据要移植树木的体型、高度和根部的散落程度综合考虑,同时配合树穴所在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树木的生存和发展,最好可以在移植树木前三四个月就开始挖掘树穴。挖好树穴之后,就可以对树穴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施肥了。肥料环节,可以多多采用天然的腐败的植物树叶或者人类粪便和动物粪便。用量方面以适度为宜,每个树穴以10kg为标准,再按照树穴的大小适当增加或减少。在树穴底部施加肥料之后,需要覆盖20cm左右厚的泥土。

3、树木准备

在树木的准备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树木的选择。要选取适合移植的景观园林树木,不要盲目为了追求美观或者追求价值而选取一些颇为珍贵而不适合移植或者不好养护的珍贵树种或稀有古树。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古树。个别地方存在思想误区,以为城市的景观园林的树木移植最好选择古树。需要对这种思想误区加以更正,选取树种要考虑树种本来的生存环境、适宜温度和移植存活率等。再者,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最好以就近移植、就近采购为主。挖掘树木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根部的大伤口。

三、树木移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1、做好生长地树木登记。在树木生长地对树木做好登记,将树木的品种、规格(高度、干径、分枝点高度、树形及主要观赏面)分别进行记录,以便分类,编出栽植顺序,栽植后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

2、移栽时间的选择。选择正确的移栽时间是提高移栽树木成活率的关键。一般最好在早春解冻后至发芽前栽植完毕。

3、移栽前沥青路面的处理移树前对刺柏、刺槐树木两侧的沥青路面进行切割,切割宽度为50cm-80cm,确保树木周边有直径3m的作业范围。切割完成后撬取道牙,人工挖除道牙水泥垫层和沥青路面及路面垫层,不能用机械挖掘。根据我们的试验,用机械挖掘产生巨大的震动,会把道牙和沥青路面垫层以下的土壤震散,移植树木无法带土球。

4、树木移植。在树木的移植过程中,要注意带土球的大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包扎树根。这些都可以借助树木的生长特性和生长情况、要搬运移植的距离、移植地的树穴环境以及土壤条件来确定。树木的移植施工技术是景观园林树木移植施工技术的关键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特别要注意对离开原本生存环境的树苗在移植运输途中的照顾技术。在树木的移植施工过程中,要对景观园林树木的树种进行断根操作,才能重新移植栽培,而缺少了吸收水分的根部,树木体内现有的水分就成了维持树木生命力的关键。因此,维持移植树木体内的水分平衡是移植施工别要重视的。所以需要采取保湿、保温性能都比较好的苔藓或草绳之内的材料对树木进行包干处理,避免树木水分的大量流失。同时,还要对树木的树叶等肢体进行喷水保湿,给树木营造一个湿润的小范围的生活环境。如果碰上高温高紫外线的季节天气,还需要对树木进行遮挡处理,避免大量的光照直射,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从而影响树木的生命力。

5、树木移植后的养护管理。在树木已经被移植进树穴后,对景观园林树木的移植过程并没有因此而全部结束,移植后的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树木移植后的管理阶段,由于此时树木刚刚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换了一个新的土壤环境,景观园林树木的树苗还需要一个适应树穴和土壤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树木本身的光合作用和生命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因此,需要对树木进行控水、保护新芽、保护树体三个主要的养护操作。控水主要指的是因为新移植的树木根部吸收水分的功能受到限制,所以在这个阶段,只需要保持树木周边土壤的湿润度即可,防止因过度浇水造成树木生长环境部分的土壤积水。控水操作主要是为了帮助促进新移植的树木与环境的融合,当新移植的树木已经适应了生长环境,那么树木就会开始展现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树木新芽的萌发就是一个很显著的标志,标志着移植来的树木已经已经适应了环境。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新移植来的树木长出的新芽进行适当的保护,着重加强对新芽的喷洒水分、遮挡阳光、防治病虫等保护措施,以保障新芽的正常茁壮生长。新移植的树木普遍存在抗外在压力较弱的现象,因此还需要做好新移植树木的防虫防冻和树干支撑工作。

6、移植后的效果。树木移栽当年成活后,还必须经过2年的精心管理,待树势恢复,抵抗力增强,逐步适应移栽地气候及环境后,才能进入正常的养护管理阶段。通过对移栽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常绿树土球破损的长势弱一些。挖时主根伤得太多,树木生长弱;春季开花的花灌木,移植时没有进行重剪的长势弱。但这些树木在越冬前适当施有机肥就能安全越冬,明年对这部分树木加强养护管理,树势会很快得到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树木移植的成活率对于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移植后树木成活率的因素很多,绿化企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重视各个方面,提高管理的力度,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尽最大的可能提高移植树木的成活率,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东岩.树木移植养护方法的探讨[J].园林技术,2014(07):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