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财务会计所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最终结果。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解决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和提供何种信息这三个问题。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决策有用观,二是受托责任观。这两种观点不相互排斥,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许多国家财务会计目标是两者的结合。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这一定位克服了原基本准则在会计目标定位上的不足,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
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那些需要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有关决策的组织或人士。这些组织或人士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除了要具体决策信息外,还需要占有充分、可靠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在于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为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清楚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含义。按其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分为两大类: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按其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使用者和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使用者。前者如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后者如政府监管部门、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内部的职工。
这些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的决策不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财务会计报告不可能为每个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特别信息,只能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这些通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法》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做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持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加关心其投资的风险与报酬,他们需要准确的会计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显现出投资者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等情况,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和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应当说,这些使用者的许多信息需求是相同或相似的。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应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二)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所以说,财务会计报告还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都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三)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风格、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前途。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应运而生,但实际上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企业管理层可以全面、系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未来企业的发展前景,并可以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财务会计报告通过真实反映企业的权益结构,为处理企业和各方面的关系、考核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落实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奠定了基础,也使财务会计报告成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三)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消(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
(五)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
(六)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披露下列各重要项目:编报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说明。
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和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重要环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等具体要求,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四、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足
(一)财务报告系统所依据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的局限性。现有的部分会计核算原则和基本前提正日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成本原则的局限性、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会计分期假设的局限性。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时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但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这种巨额的金融风险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三)只重视集团合并报表及母公司报表的披露,不重视成员企业及分部报告的披露。不少企业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分别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对所属单位的长期股资,也不随同母公司对提供会计报表。而与所属控股子公司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方交易,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中都普遍存在。
(四)企业较高的负债规模有时被刻意隐藏在关联方交易和表外筹资中,不披露企业为关联方和非关联方提供的贷款担保和未决诉讼所形成的或有负债。
(五)对不履约应收款项可能形成的损失,有的企业有意不予披露或披露不充分。在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的预付款及其他应收款到期不能按约定收回,就会形成损失,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将无法收回的款项作为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财务报告使用者就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透明度 监管 内部治理
一、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透明度
1.改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准则制定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已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先进做法,以使广大公众联系切身实际,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在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对象和范围,尤其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进来,建立起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体制,以增加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化;在颁布实施后,应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关注新的准则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了解准则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全员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2.健全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加紧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实施,对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基本的前提。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已经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准则,但要以此为指导,彻底改变我国会计实务的状况,略显不足。本文认为,在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准则中,应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标准――会计透明度。透明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利维特提出的。此后,SEC多次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透明度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为了继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的又一发展。
会计透明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综合的要求,注重以高质量的标准,给信息使用者以充分使用。基于此,我国会计准则中,应当规定出为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标准,要在反映准确、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基础上,来实现会计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在这里强调以下两层含义:要有明确的会计准则为指导并严格遵守,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信息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内部运行环境中,发挥作用,实现会计透明度。
二、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保证会计工作的透明化
1.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依靠外部监管,来实现透明的信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目前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同其他层次的监管主体有机的结合,组成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给不法会计行为以威慑,防止舞弊行为。
当然,作为证券市场上立法和执法主角的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外串通及违反法规的案件,产生足够的威力;证券交易所则负责日常的信息监管工作,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而证券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规范,对违规成员给予相应的处罚。由此形成的监管体系,封堵上市公司的侥幸心理,从组织上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扼杀舞弊之风。
2.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面对尽显突出的舞弊性财务报告,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强制性变更制度。即对同一审计单位只允许聘任一定时期,到期更换,未到期更换必须披露更换原因,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否则不得更换。因为,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位和薪水长期过分依赖一个上市公司,二者之间就可能发生复杂的利益关系,就会满足一些客户的不正当要求,帮助他们造假,而且也不利于发现一些执业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披露相关的审计费用,对严重超过行业平均收费标准的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增强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管功能,对防范和提高信息的透明性提供最基层的保证。
三、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营造内部环境的透明性
1.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解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冲突,有效地均衡信息分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所以应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并增加其流动性,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股东大会“一言堂”的局面,避免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不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总经理为董事长代言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国有股的减持,国家对需要控股的一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以为其国有股找一理性的管理者,代其行使股东的职权,使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按照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这一目标进行。
所以,股权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公司控制权在不同投资者间的分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不同投资个体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凭借控股权力侵犯其他投资者利益的现象。
2.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首先,我们应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独立董事的职权行使,让独立董事能更多地深入公司,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仅凭经理们上报的材料做出判断,给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其次,在选聘程序上,应剥夺大股东的投票权,可由股东代表采取累计表决方式选举,而不再由股东大会选定;第三,在任用条件上,独立董事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对行业的发展形势、战略能力等有前瞻性,不再是单纯的“学者型”。
3.改善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一是要打破原来的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政任命体制,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以经营管理能力为导向,从组织内部选拔或者直接从外部人才市场上招聘合适人才担任管理者都是比较好的选聘方法。二是建立有效地内部激励机制。首先要重视经理人的经营才能,承认其经营才能是一种有效的生产要素,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薪金实行股票期权。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可以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有效地防止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层舞弊会计报表、操纵业绩的动机。三是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特别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国泓.财务报告舞弊的二元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和挑战
(一)对会计要素的挑战会计要素主要包括的是与财务状况相关的资产、负债等各个会计要素,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利润、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会计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和发展,资本所有者权益和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会计等式中的所有者权益的重视范围应该在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
(二)对会计职能的挑战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的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进,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信息量庞大,对传统的会计基本职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并且财务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网络及时收到的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拟出正确的方案和决策。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需要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会计职能的进行,是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挑战。
(三)对会计流程的挑战计算系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流程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随着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引入,使传统的手工会计流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处理的流程与传统的手工处理流成基本一致,并且速度快、效率高、方便快捷,在审核之后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因此,知识经济的新环境,对财务会计员工会计处理工作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财务会计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财务会计理念知识经济社会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环境,知识作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中企业以及职业人员必备的条件。与传统经济不同,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它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对经济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深入,并通过自身的知识基础,提出有创新意识的政策的方针。同时,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是应对会计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和冲击的坚实后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要求。知识作为经济建设的“软实力”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知识理念的灌输,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并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提高其自身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在财务会计的各项活动中应该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财务会计人员对技能和技术的掌握情况,随时灌输与时俱进的会计理念。
关键词: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一般国际或区域会计准则都对财务报告有专门的独立准则。“财务报告”从国际范围来看是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一致性,基本准则仍然没用“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从而较好解决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
(二)财务报告的分类。财务报告的分类主要是指会计报表的分类。会计报表可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会计报表和动态会计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动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按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分类。按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会计报表,由于无须对外公开,所以没有规定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外部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有关方面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对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
3、按会计报表的编制单位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位报表和合并报表。单位报表是指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合并报表是指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会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4、按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其中,月报要求简明扼要、及时反映;年报要求揭示完整、反映全面;季报和半年报在披露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方面,则介于二者之间。半年报、季报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仅指会计报表,但国家另有要求的,则应按国家要求增加相关资料。
(三)财务报告关注的重点。1、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地域、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等;2、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的合理设置、评价;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4、评价报告体系的成本;5、拟定适当可行的报告体系方案,包括实施步骤、人力、相关表格等;6、持续检查和改进。
二、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1、非财务信息不足。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必须能以货币表现,因此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必然是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计量这一核算前提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因为一个企业除了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外,还有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反映。比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以商标权、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版权、技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和商誉信息等。
2、预测性信息不足。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以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为重心,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均是可变的。使用者们需要企业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传统利润是建立传统会计收益要领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
3、对于风险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很主动的披露可以定量披露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明显不利于投资者的判断和进行投资决策。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二)信息时效性缺乏。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采取的是定期报告制度,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的报送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三)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
三、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时效性。时效性是信息的最大特点,也是对信息的基本要求。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可想而知,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严重滞后的信息不可能有什么价值。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来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甚至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在今天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大量增加,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要求,呈现为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状态。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的整体信息,还要获取部分信息。显然,现行的财务报告由于披露内容单一、信息范围狭窄,根本不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这种日趋多样性的信息需求。
(三)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前瞻性。可以说,现行的财务报告是面向过去的,主要反映已经出现的财务状况,提供的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使其缺少有关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重大风险、经营机遇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不确定性信息将比以前更多、更突出,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这些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财务潜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同时是面向未来的。
(四)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可靠性。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惯例,为了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往往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会使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这就带来了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可靠性大为降低。
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对策
(一)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
1、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由于像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要么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企业恰当揭示有关信息,以求早作防范;另一方面要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因此,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我们可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了确认与计量问题,然后,待相关时机逐渐成熟之后,再研究恰当的确认与计量准则指导实务操作。如IASC的IAS 32就以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为规范主题;FASB的SFAS 105、SFAS 107以及SFAS 119涉及的也都是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
2、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原则,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做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突出反映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的财务活动特征首先,民间非营利组织本身突出民间性和非赢利性。民间非营利组织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企业,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益特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尽管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与国有非营利事业单位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作为民间非利利组织,它更突出民间性或非政府性的特点、其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突出民间性。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机构,是独立运营管理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依靠政府拨款创办和开展运营活动,主要依靠社会捐赠、会员缴纳会费和提供服务收取的收入来维持运营活动的支出。
(二)突出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的基本要求《制度》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点和财务会计规范的需要,从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基本原则到会计要素设置、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鞋、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和应提供信息的内容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规律、特点及会计与财务报告的规范要求,有利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资源提供者及利益相关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评价和决策。
(三)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惯例,反映了《制度》与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趋同之势,有利于国际间交流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基本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制度》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提供组织层面的整体财务报表,并通过区分非限定性净资产和限定性净资产反映资源提供者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资源的限定情况,同时通过业务活动表反映不同用途的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而没有对组织内部的基金会计核算提出具体要求。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
其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区别
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71—02
一、会计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手段,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为各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一系列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一项帮助企业实现核算和监督职能的重要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对其获得的会计信息有严格的要求。会计质量信息要求就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使会计信息对其决策使用者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文章主要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业务上会计处理中的运用。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性规定与重要性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性规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可以体现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6条的相关规定上,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条还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如果企业反映的某项资产或费用,负债或收入仅有法律形式上的依据,但不是其经济实质,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就是虚无的,会计报告使用者就无法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或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和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的补充,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如果企业仅以交易或事项的形式进行会计处理,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业务上的规定
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基本上都明确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关于收入的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当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条件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同时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如果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仍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二)关于融资租赁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将承租人租赁的资产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企业应将融资租入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三)关于金融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应按实际利率(而非票面利率)核算摊余成本和各期利息费用。并要求将一些初始成本极少甚至无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纳入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四)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告》规定,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控制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
(五)关于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有负债和权益成分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预期将赎回的优先股确认为负债。
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租赁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一)租赁的概念。租赁是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为了获取租金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的行为。租赁由出租人和承租人共同形成,通常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存在,约定了转让资产使用权的时间、支付对价以及期满后的资产处理等内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对租赁给出的定义为: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予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
(二)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资产租赁的界定。根据租赁的目的,以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归属于出租人或承租人的程度为依据,可以将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解释,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承租人租赁资产是否确认为资产入账,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它是否属于融资租赁。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具体来说,判定为融资租赁的具体标准主要有如下四点:
1.购买权
即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且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其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2.租赁期
即租赁期限占租赁资产使命寿命的绝大部分。
3.租金数额
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出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一、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是贯彻《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客观要求。
《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旨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为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不仅如此,小企业一般不对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经济业务相对简单,银行、税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了解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会计信息针对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其与大中型企业一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切实际的。一直以来,小企业由于缺乏适用的会计核算标准,有的参照分行业制度核算,有的参照外商制度核算,相当部分小企业会计核算中没有制度,迫切希望财政部能够制定符合小企业需要的会计标准。鉴于上述情况。国务院于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明确规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会计核算办法该《条例》实施后;财政部即开始考虑小企业的会计制度问题,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结合小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几易其稿,形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
从国外的情况看,一些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比如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法》中都对小企业作出了专门的界定,英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对中小企业会计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正致力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制定,旨在为世界各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相应指南。
二、小企业标准的界定以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在国务院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作出了原则规定,指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小企业会计制度》对此做了具体化的规定,即:“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经营规模较小”采用了原国家经贸委等四部门于2003年2月制定的“中小企业规划标准”。该标准主要是从资产总额、营业额和雇员人数三个方面对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作出了规定。以工业企业为例,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但有一项或几项不满足大型工业企业标准要求的,即为中型企业,其余的为小企业。再如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的标准,中型以下的为小企业。
按照上述标准,《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等非企业法人。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小企业会计制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说明。主要规定了本制度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应遵循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记账和报告的基本要求等。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名称及编号。本制度规定了61个会计科目,以及相关的明细科目,同时规定,小企业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规定的会计科目做必要的增减或合并。比如,低值易耗品较小的企业,可以将其并入“材料”科目。再如,小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等要求,可以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合并为“生产费用”科目,并设置相关的明细科目。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这是本制度的核心部分,按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要求体规定了61个科目的使用说明。
第四部分为会计报告格式。规定小企业编报的基本会计报表格式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还要求编报“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第五部分为会计报表编制说明。分别就如何编制上述报表,报表项目如何填列等,分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部分为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对小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事项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列举了分录举例,为小企业实施本制度提供了指南。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特征为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该制度是在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条件下,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小企业自身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特点,比如:
——考虑到长期资金的金额较难确定及计提长期资产减值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等情况,小企业制度中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及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考虑到小企业投资的情况较少,完全运用《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规定存在困难制度中对于小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仪要求按照简化的权益法核算。
——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要求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相挂钩。
——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困难,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符合融资租赁条件的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支付租赁款及使用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确定其入账价值。
——对于《企业会计制度》中提供的一些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结合小企业实际,选择了其中比较符合小企业特点的方法,如要求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等。
——从会计报表体系来看,考虑到小企业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仅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等等。
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使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体系趋于完善
我国企业会计标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准则体系,目前已实施了17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还将制定2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计划在2船5年之前,基本完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第二层次是会计制度体系,截止目前,财政部已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无论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了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会计制度。第三个层次是适用于某些特殊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比如,铁路、航空、邮电,施工、农业、文教企业等,大多数已经制定,尚有少数行业的会计专业核算办法正在制定过程中。
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三个层次,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区别主要在于原则和具体之分,共性和特性之分,比如会计准则体系是以条款形式对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会计制度是以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报表及编制说明的形式,对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计录和报告;会计专业核算办法则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定。
五、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全面贯彻《小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从到实施尚有半年多时间,财政部会计司将通过举办各地财政部门参加的师资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广大小企业会计人员充分了解该制度的内容,掌握制度中规定的各项规定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财务会计;课程改革与设计
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与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应该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该能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结合此目标,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从概念到原理的教学思路,应该按照实用、实践的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的为培养导向,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突出此导向的核心地位。因此,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总目标应该根据会计岗位的任职要求来设计,以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流程、工作任务、岗位分工以及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来组织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判断并处理完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具备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岗位能力。
1.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实现由知识导向转化为工作过程导向
当代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所需人才也就应该相应具备关联的职业知识和综合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任务也就应该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行动能力提高上。传统的课程模式以知识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导致了忽视行动能力的培养等致命缺陷,只有通过符合职业活动规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新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高职财务会计的课程开发需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来设计,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财务会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1.2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范式,应实现由行动导向转为过程导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应对特定生产过程中各种必要活动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标准化技术管理模式相对应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范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需求,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也不能实现高职教育自己的目标,因此,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就应运而生了。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依据职业的综合要求来确定职业能力的典型特征,它的目标是培养“过程能力”。“过程能力”包括企业的整个组合中有效行动的能力,同时蕴涵着从优化质量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过程和改变过程的能力。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通过把学习地点进一步推向工作岗位,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培养学生的过程能力,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得以更好地结合,也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因此,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朝着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努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会计人才。
2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与设计的总体思路
2.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应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采用边教、边学、边练相结合的方法,即采用项目教学和项目学习的方法。积极地创造条件,设定一定的情景进行实战演练。项目教学的地点应放在会计模拟实训室,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教师演示示范、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核查来完成。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拟定一定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走上讲台演讲,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教、学、练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以下目标:以就业需要为导向,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即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模拟企业实际场景,提高会计技能实训效果;实施全过程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形成专业素质。
2.2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基本内容的整合
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按照项目学习和项目教学的要求,可以把高职财务会计的学习内容划分成六大项目。从企业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对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按“有用性”的原则和前提安排授课内容,同时以企业融资案例为主线,把相关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使这些分散的内容的前后衔接,归纳分类,使学生对企业常用的、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多种融资方式应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把握,重点让学生了解企业选择某种融资方式的原因,需要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存在的利弊及其会计处理。这样,有助于避免以往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强化所学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和突出知识的“有用性”、学习的“有效性”。
2.3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案建议
考核方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的手段,又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深化。考核方法的完善构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的方法,可以尝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务操作等多种相方式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考核注重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财务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应积极组织对学生的专题演讲、案例分析、自由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项目、分阶段测试,把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当然,这种分阶段测试,要力求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做法既符合高职财务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又能减轻学生考试压力、使考核评价伴随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本课程项目教学分为六大项目,前五个项目是分项项目,每一分项目又细分成若干能力目标,最后一个项目是综合项目,综合本课程涉及的能力目标进行训练。因此,可以把最后一个项目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与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全吻合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考核、结果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转向以能力考核、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为主的新型考核方式。
3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具体实践操作可以会计岗位来设置课程体系,体现在十大项目十四项任务中。每个项目的教学,都以每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来组织课程内容和体系,注重实务操作,为学生学习会计业务提供了高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同时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项目一:设置会计主管及各类资金核算岗位。按照会计工作流程,第一步是设置会计主管及各类资金核算岗位,本项目通学生实地调查采访,描述被调查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及各类核算制度,完成是确定企业的会计核算目标、进行财务管理各项业务的操作这样两个任务。
项目二:设置资产核算岗位。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第二步是设置资产核算岗位。本项目是资产岗位的全方位执业,包括资产业务的职业判断,本项目项目完成各类资产案例的账务处理及分析说明、应答财政、税务等相关各方就资产案例账务处理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编写实训基地单位资产核算情况分析报告、资产岗位实习报告。本项目可分成出纳及应收账款核算、存货核算、金融资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核算等七项任务。
项目三:设置负债核算岗位。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第三步是设置负债核算岗位。本项目是负债岗位的全方位执业,包括负债业务的职业判断,相关账户的选择运用,账户金额的计量运算,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对账务的解析决策。本项目可分成流动负债核算、非流动负债核算两项任务。
项目四:设置权益核算岗位。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第四步是设置负债核算岗位。本项目是权益岗位的全方位执业,包括权益业务的职业判断,相关账户的选择运用,账户金额的计量运算,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对账务的解析决策。本项目可分成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核算、特定会计业务核算三项任务。
项目五:设置财务会计报告岗位。按照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第五步是编制会计报表,本项目是会计报告岗位的全方位执业操作,包括各类会计业务的职业判断,相关账户的选择运用,账户金额的计量运算,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报表项目的填制,项目、账务的解析决策等。这也是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中的第三块主要工作。本项目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因此,本项目可分成三个工作任务: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
项目六:综合实训操作项目。前面五个项目都是单项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强调的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能力。对于财务会计的整个工作流程,教师最后应该设计财务会计工作综合实务操作项目,通过这一项目把所有的内容串连起来,全面的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会计基本技能操作练习的能力、处理会计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会计处理流程结束后,会计资料应当保存,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会计档案的整理和装订。本项目的操作结果可以设计作为期末考试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学生通过财务会计课程演练财会人员的角色锻炼最终有成就,并把成果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因此,本项目可分成综合处理经济业务、正确整理和装订会计档案两个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金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5052.
[2] 郑兰玉,张文彩.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09(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