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

第1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为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程,深入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镇党委、政府全力开展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全程代办站工作建设,全面推进了我镇机关效能建设。现将我镇社区便民服务站(南小王社区、南张楼社区、董家社区、李马社区、何官社区、孙板社区、口埠社区)自查如下:

一、有场所,场所设置在便于群众办事的区域,占地面积达到100㎡以上。

二、有人员,有相关政策方案,有固定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有责任人。

三、有制度,社区都具备六条制度。

四、有网络,社区都已安装政务服务专线。

五、有设备,基本设备都已完善,缺少部分设备。

第2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为依据,建立健全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加强城乡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深入推进价格公共服务,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市场价格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构建

在充分整合原职工价格监督组织、农村(社区)价格监督网络和企事业单位物价员队伍的基础上,以各乡镇(街道、园区)为依托,建站设点,聘请责任心强、熟悉价格政策、热心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担任监督员,形成覆盖城乡、大型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社会价格监督组织网络。

(一)设立县社会价格监督服务总站,挂牌办公,统一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县物价局,由物价局局长兼任总站站长、物价检查所所长任副站长,聘请价格监督员若干名。

(二)各乡镇(街道、园区)和主要行业建立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站并挂牌,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主任)和行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担任站长,聘请1~2名兼职价格监督员,人员由各单位自行配备。

(三)行政村(社区)建立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点,挂牌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由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或村(社区)干部担任价格监督员。

(四)大型生产企业、商场(超市)、市场、旅游景点、学校、医院等单位视情设立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点,聘请价格监督员若干名。

三、工作职责

(一)组织实施宣传咨询活动,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向人民群众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定期开展市场价格巡查,认真落实商品和服务的明码标价制度,协助做好价费公示的长效管理,保持公示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及时制止价格违法行为,制止无效时应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四)协助办理价格投诉举报,及时做好价格矛盾的调解工作。

(五)认真调查、及时反馈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协助做好价格诚信建设、价格监测、价格调研和价格信息服务等工作。

(六)完成价格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2012年5月份,做好调查摸底,情况汇报等准备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二)2012年6月份,全面推进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建设工作,7月底前完成组织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初步形成社会共管,全民监督的价格监督服务网络体系。

(三)2012年下半年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培训,迎接省、市物价局对我县的考核验收工作。

五、管理和保障

(一)实施统一领导,实行分级管理

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健全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各村、社区及有关单位,形成合力推进此项工作。

县物价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站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业务指导,以及对价格监督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工作。

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站(点)受乡镇(街道、园区)、行业主管部门和县物价部门的领导,按属地、分区域、行业开展日常工作,必要时组织小分队开展市场价格巡查,或配合价格行政执法人员共同完成价格监督检查任务。

(二)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工作保障

价格监督服务站要具备固定办公场所、配备必要办公设施、挂牌在乡镇(街道、园区)、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支持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作开展

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统计报告制度、价格监督员联系制度、奖惩制度及工作守则等必要的规章制度,实施长效管理,使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组织成为政府监管市场价格行为、保护群众价格权益的重要补充力量,成为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3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一、主要做法

1、清单式管理,清权确权标准化。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运用标准化手段对行政权力清理的范围、内容、方法、要求及动态调整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清理各部门单位的公章、签字、证照等行政权力标志物为切入点,对各职能部门法定的行政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科学界定行政权力边界;通过取消、转移、委托、延伸、冻结五种方式,合理划分部门职责权限;建立行政权力事项信息库,对各部门单位权力事项逐一编码,实行清单式管理,实时动态调整更新。经过清理认定,共取消、转移、冻结各类行政权力事项4843项,保留3417项,有效解决了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的权力部门简责不简权、明放暗不放、你放我不放以及部门之间权责模糊、职能交叉等问题。

2、集约化服务,事项办理标准化。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将全市72个部门的690项审批服务事项以及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4大类26项交易事项全部集中进场管理,并将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公交IC卡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事项也都集中到服务中心办理,做到审批事项进驻到位,行政首长向窗口授权到位,搭建起了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中介监管和公共资源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从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两个维度建立“双向服务规范”:对外印发《服务指南》,明确每个事项的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办理时限等16项要素,方便企业、群众查阅办理;对内编制《岗位操作规范》,对审查环节、要点、时限、注意事项等进行量化规范,为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提供明确指引。

3、协同化办公,流程再造标准化。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资源集中优势,打破部门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服务流程。建立了企业注册、建设项目审批、房产交易和社会服务“四条龙”跨部门全流程标准化审批模式。企业注册将工商、公安、质监、国地税五部门26份申请表整合为一张表,填写内容由原来的108项减少到34项,办理时限由原来最少16个工作日提速到2小时以内。建设项目审批将原来59个串联的工作环节简化为9个步骤,每个项目都建立个性化报批菜单,实行扎口受理、一单收费、全程免费代办,并率先在国内推行市级领导每周一次到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1个部门的审批时限由过去189个工作日提速到32个工作日以内。

4、链条式监管,中介服务标准化。在山东省率先全面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吸引资质等级高、服务信誉好的中介机构来新开展业务,分23个行业建立中介资源库、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每类中介服务的服务时限和收费标准。同时,建立第三方账户平台和中介成果争议复审制度,对中介执业、服务合同、服务成果进行全过程监控,实行中介机构和主管部门双向评价、捆绑考核,按照考核成绩对中介机构进行ABCD分类推介和管理。目前,建设项目涉及的26类中介服务总时限由过去至少一年半载提速到68天以内,收费标准压缩了2/3。

5、一体化联动,服务拓展标准化。确定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十统一”,社区(村)便民服务站(代办点)“十有”的建设标准,明确了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村)便民服务站集中办理的172项便民服务事项、设立的窗口、进驻的人员以及每个事项的k理规程,搭建了市乡村一体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办事群众可以网上查看办事指南、下载填写表格、发起网上预审,预审通过后带齐资料原件到服务中心一次性办结业务,切实解决了基层群众办事难、办事远、来回跑问题。

6、信息化支撑,运行监督标准化。建立了横向覆盖全市各部门、纵向贯通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的审批服务网络和电子监察系统,对市乡两级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进行全程监控;开发了“背对背”一事一评系统,对窗口服务进行即时评议;定期组织上门回访、电话回访、社会公认度评价和第三方测评;建立了进驻部门、部门分管负责人、服务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四级层层挂钩的考核督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纠错、倒查责任、跟踪督办,有效防止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情况发生。

二、主要成效

1、规范了服务行为。政务服务标准化让抽象的行政行为具体化、模糊的过程明晰化,防止了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保证了各项工作不因人员流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造成质量波动,解决了政务服务因人而异的问题。

2、提升了行政效能。通过实施服务标准化,先后取消归并审批环节445个,取消前置条件198件,减少申请材料234个,服务中心75%的进驻事项实现了即来即办,85%的事项在3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提前办结率达96.8%,限时办结率达100%。如2015年,服务中心共为7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实施了直通快办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节约审批时间265天,标准化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4%。

3、加强了廉政建设。标准化服务既增加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又限制了审批服务中的自由裁量权,从机制上对权力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督,杜绝了“权力寻租”,间接保护了干部。实践证明,凡是纳入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的,无一例腐败案件发生。

4、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政务服务标准化使政府工作变“凭经验”为“按标准”,解决了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少、互动难和群众权益相对缺失的问题,仅便民服务“E路通”工程,每年就可为基层群众办事节省交通费高达1500余万元。政务服务中心每年办件量达100余万件,群众评价满意率由过去的86.7%提高到99%以上。

5、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标准化的实施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在泰安市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现场观摩考核中,新泰斩获第一名,成功实现“七连冠”,服务“软环境”营造的投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三、县乡政务服务工作创新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仗逑担不仅直接关系民生,而且事关镇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乡村两级新上项目不断涌现,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注册、项目落地、项目建设等手续办理频繁,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此外,建立和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创新社会管理、预防基层腐败的重要途径。乡村两级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后,通过公开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内容,可有效杜绝暗箱操作,避免“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理顺党群干群关系,避免“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

(二)要完善制度建设,统一规范建设

建议市行政服务中心出台《关于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建设标准,统一机构设置、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外部标识、统一网络平台、统一软硬件配置、统一监督考核。村级服务机构的建设应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已建成的可进行规范,促其切实发挥作用;正在建设的,应按照规划,进行高标准建设;没有建设的,可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采取多村联建的方式,进行逐步推进。此外,建议采取典型示范带动的方式,选择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进行试点,把试点打造成全县、全市甚至全省的特色和亮点,待作用充分发挥后,再全面推开。

(三)要强化项目进驻,优化办事流程

乡级公共服务工作,建议将财务、三资管理、涉农补贴、社会保险、低保优抚、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户口迁移、身份证办理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办理;村级服务工作,建议开展咨询、、村务公开等服务,同时将水电费收缴、补贴申请发放、材料盖章等事项,纳入中心办理。应尽可能地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尊重办事群众,切实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要落实保障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第4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RICO2010”为你整理了这篇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总结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立足自身实际,聚焦聚力改革任务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以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为改革理念,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全力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一)聚焦重点改革任务,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1.优化窗口设置,省内率先实现社会事务无差别受理。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为主要载体,分领域设置业务窗口,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其中,社会事务和文教卫生板块整合多个部门139项业务,在省内率先实现“无差别”受理。以此为基础继续优化调整服务窗口,其它业务板块也逐步由“一窗受理”向“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无差别“一窗受理”模式稳步推进。

2.梳理建立标准化事项清单。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优化,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建立了“一次办好”“零跑腿”“立等可取”三类事项清单,在网上全面公示并进行动态化管理,全部建立标准化服务清单和办事模板,为无差别综合一窗人员业务受理奠定了基础。

3.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设立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表填报、一日办好”。企业开办的时间大大缩短,提交材料齐全基本实现2个小时办结,并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4枚印章和税控设备。2020年,新办企业预计6000余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3%,90.5%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登记办理完毕。

4.深入推进工程重点改革任务,促进项目快速落地。一是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审批时限压减至35日以内。目前,东篱居认知康复家园项目已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完成手续办理,正为坦博尔智慧科技园、东夏富贵苑等10个项目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二是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精简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事项,为黄楼供电所扩建、建富齿轮公寓楼等4个项目取消施工图审查、强制监理要求和消防验收,实行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大大缩短。三是打造“开工直通车”审批模式,推出“我要开发资质”“我要立项”“我要开工”“我要预售”等10个主题式服务。已为翰林苑·南苑等项目办理“我要预售”服务,审批时限由10个工作日精简到3个工作日,现场踏勘由2次精简到1次。四是创新推出道路开口“一件事一次好”,审批局组织规划中心、住建局、园林中心等部门现场联合踏勘1次即出具审批意见,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精简到1个工作日,目前已为银龙纺织等13个项目提供道路开口“一件事一次好”服务。

5.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现“一网办理”。推动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实现审批局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政策依据、应提交的材料等全部通过互联网公示,方便办事群众查询。引入邮政EMS,建立“线上线下申报,材料结果快递送达”的网上审批服务模式,90%以上业务开通全程网办。

6.建立政务服务“跨市通办”新模式。与临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广饶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签署“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建立“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合作机制,打造“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全新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进一家门、办三地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异地通办,为潍坊、淄博、东营三市“政务服务一体化”进行探索尝试。三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务服务一体化实施方案》,公布了第一批66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建立了“跨市通办”事项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方便三地企业群众业务办理,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二)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审批服务难题

1.深入推进“容缺受理”制度,助力政务服务提速。制定了“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实施方案和事项清单,对首批79项业务117个材料实行容缺办理、承诺发证。依托二维码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和失信惩戒制度。11月份,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梳理制定了我市第二批涉及127个事项,207项材料的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事项清单。

2.推进“一业一证”和“一件事一次好”改革。设置专区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多个许可证件整合为一个流程、一套材料,现已发放7个行业的110份“行业综合许可证”;梳理推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目前已梳理100项主题式服务事项,设置专门窗口,实现只“填一个表”“交一次材料”,就能“一次办好”。

3.积极推进“一次不跑·事就办好”改革。拟定了“一次不跑·事就办好”实施方案,组织40个部门编制了《青州市各单位“一次不跑·事就办好”改革事项清单表》,梳理公布了“一次不跑·事就办好”改革事项清单376项,借助升级的网上办事模块,切实推动审批效率提高。

(三)助企惠民,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1.深化帮办代办服务,变“等审批”为“送服务”。打造“青易办”代办品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置专职帮办代办人员,工程建设领域各进驻单位人员作为兼职帮办代办员,实行“1+N对1”包靠服务。深化帮办代办制度,将无偿帮办代办服务范围由工程建设扩大到大厅全部业务领域。完善上门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特色化机制,满足群众多样化办事需求。今年来,共为青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坦博尔智慧科技园等283个项目提供免费帮办代办服务,真正实现了“你的事情我来办”。

2.建立了满意度回访及持续改进机制。组建专门回访队伍,通过电话回访全覆盖、设置投诉二维码、吐槽找茬窗口、意见评议箱、网上评议等方式,掌握群众办事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3.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组织各镇、街在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站,接通了政务服务办事网络,将便民服务事项录入了办事服务平台,实现了上级要求的“六有一能”,即“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网络、有设备、有经费、能办事”。组织打造了弥河镇中心社区、云门山街道圣水泉社区两个样板社区,示范引领便民平台建设,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第5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讲卫生、讲文明、爱护自己的家园一直称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点也没有错,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卫生做好了,就禁止了“病从口入”。然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的时候,就解决了“看病难,吃药贵”这一难题。所以作为社区的管理人员,做好居民的卫生工作重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为体系为内容,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及内涵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明显提高。

二、目标

进一步完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观念转变到位,充分发挥好“六位一体”的功能,强化社区卫生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卫生服务覆盖面,本年度在条件成熟的片区力争新建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增设服务内容,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本年度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服务利用率和服务满意率分别达到85%、75%的80%以上。

三、主要工作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严格机构准入,完成09年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的居民健康档案,配备必要的基本设备,充实“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慢病防治、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等促进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知晓率达到85%以上,享受服务在75%以上,逐步完善2010年民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新建健康档案达到10%以上。

3.继续加强社区卫生的宣传力度和与部门的协作,特别是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部门间的联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加强信息报送,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搭建社区信息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信息共享的良好网络化,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是继续巩固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的亮点,突出各中心的特点,拓展服务功能,在服务观念上更新方式、方法,让社区居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社区卫生的服务。

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势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自我防病意识,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居委会的力量扩大宣传面。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部制定的"17项适宜技术"规范;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便捷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平台、交流咨询平台和健康教育平台,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层级化和快速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能。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城市社区卫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安排,落实专人管理社区卫生工作,明确责任,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区卫生局成立建专家组,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项目监测、评估等工作。

第6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贵州 农经网 概况 市场环境 主要做法

一、背景

(一)贵州农经网情况

自2000年贵州省政府安排部署贵州农经网建设以来,一是建立起覆盖全省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纵向为1个省级中心(已完全落实地方编制和运行经费)、9个市级分中心、87个县级服务中心、1452个乡镇服务站和35000余个村级服务点,横向为1000余个各级涉农部门、200余个农贸市场、500余家涉农企业和10000余个种养大户,专兼职信息员1.5万余人。二是建成较大规模的涉农信息网络平台,贵州农经网日平均更新信息10000余条,信息总量达8000万余条,连续多年获评“中国农业网站100强”;实施“万村千乡”网页工程,建成乡镇(街道)、村(社区)网页21126个,覆盖100%乡镇和行政村。三是创建了“多位一体”农村信息传播服务模式,集成互联网、声讯、短信、微信、电子屏、数字电视、信息大篷车等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农村人口,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2013年省政府以贵州农经网为基础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贵州农经网以此为契机,申报建立“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承接“淘宝・贵州馆”运营,入驻商家6780家,累计交易额13.1亿元;建立了省内自有和唯一的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淘黔宝”,主推全省地标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民族工艺品。依托于众多服务农业农村的信息应用系统,贵州农经网2016年建成了贵州农经云,农经云是“云上贵州”的一个建设部分。贵州农经网通过对农经云本身体系的构架,大数据应用中心的构建,以及整个涉及农业农村数据全面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对外开放共享,服务于农村发展、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生活。

(二)市场环境

随着贵州铁路交通迈入“高铁时代”,县县实现通高速,贵州交通里程碑式的突破促进着贵州经济高速发展。2015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91.66亿元,同比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36亿元,同比增长11.7%,城镇、乡村消费同步高速增长。同时,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另外,贵州省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较好。贵州省4G用户突破1000万户,电话普及率突破100部/百人,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91万户,10550个自然村通电话,9952个行政村通宽带,基本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

1.农村金融。在整体市场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空缺。贵州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存取款难,贷款难,融资成本高。在各项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地区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量有所增加,但农户的信贷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征信体系缺失一直是横在农村金融中的一个难点,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目前,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开展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服务“三农”,把更多的金融资金、资本引入农村,引入农业,助力三农发展。存在一定的市场机遇。

2.农产品上行。贵州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产品名牌少、档次不高,缺少有整合和带动作用的地域性强势品牌;有些销路较好的农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以贵州农经网为品牌带动,规模化集约化开展农产品经营外销成为可能。

3.工业品下乡。工业品下乡过程中经销环节多、价格高。尤其是大宗工业品因经销费用大,下乡存在一定的难度。引入比如汽车等大宗工业品下乡网上销售,开展金融信用分期贷款支付,存在一定市场商机。

4.便民服务。在农村,机票火车票、酒店代订,水电费代缴,日常农业保险购买都极为不便,开展相关服务也成为可能。

5.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可处置、经营的资产总量不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无经营收益或收益较低的村社占多数,集体经济“空壳村”普遍存在。利用村集体经济开展相关业务。既使集体经济脱壳,又依托村委会天然公信力开展相关业务,具有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贵州农经网现有网络平台及延伸到县的服务体系为主要载体,以村级集体经济为运营主体,整合村委会现有设备、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开展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利用贵州农经网农经云大数据平台,构建全省大数据农村现代综合服务体系。

2.具体做法是通过战略协同贵阳银行,由贵阳银行投入金融终端设备,利用贵州农经网的品牌影响力融通各县级政府签约推进建设,引入企业开展服务社建设和运营,形成互惠的合作模式。每个服务社配置POS机、自助金融终端机、保险柜、电脑、打印机、点钞机、摄像头等价值4.56万元设备;村委按照一处场所、一条网线、一套办公桌椅、一块门^、一个管理人员等“五个一”的标准配置。服务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乡村旅游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服务、便民服务、大数据应用服务与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服务通过相关业务实现生存发展,通过产业培育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转变。

3.依托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渠道体系和贵州农经云、在建的服务社应用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搭建业务平台,开展管理和运营。业务平台整合叠加第三方公司业务,沉淀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和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遍布全省乡村、覆盖全体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务体系。服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贴近村民的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通过农户基本信息加上农户交易及消费数据等增信数据,对农户进行“画像”,完成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授信工作,实现贷款从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转变。整合各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4.依托贵州农经网承担建设贵州农经云、在建的服务社应用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以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为渠道,搭建业务平台。运营的商业模式是“平台+第三方业务”,业务平台整合叠加第三方公司业务,沉淀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以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应用管理系统、淘黔宝商城、贵州农经网应用系统、第三方应用管理系统为核心集成的大数据应用管理平台,是众多数据的沉淀池,也是大数据金融信用产品的生成平台。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和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遍布全省乡村、覆盖全体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务体系。服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贴近村民的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通过农户基本信息加上农户交易及消费数据等增信数据,对农户进行“画像”,完成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授信工作,实现贷款从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转变。依托贵州农经网公信力,整合各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最终形成融合农产品供应、金融支持的服务平台。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力争建成中国权威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

三、实践情况

第7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一、总体思路

 

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促进电子商务网购网销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全面实现快递到镇、配送到村的电商氛围浓厚,配套体系健全,与“三农”发展融合。纳入示范的农产品、日用品、农生产资料等服务“三农”的网商或网店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物流成本逐年下降,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实施内容

 

1、建立电商运营平台

 

利用本地现有电商平台,优选电商平台,打造全新的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外部平台如: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将线上网站打造成统一的流量入口,同时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农党网体系以及大型龙头流通企业、电商企业,从而实现线上资源的整合。线下利用现有的超市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邮政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报刊亭等实体渠道,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电商(如代买、代卖)服务,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

 

2、建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管理和经营,负责在农村植入、普及、推广电子商务,打造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让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电子商务中心在搭建线上农村购物和售物平台的同时,帮助特色农产品商户开设网店,入驻网络销售平台,并为商户提供信用认证和创业贷款等支持。通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特色农产品经营户提供统一的货源组织、收购、订单处理、产品包装、包裹寄递等增值服务。从而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农民提供在村购物、售物、缴费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让广大农民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红利。

 

3、建立商品仓储集散中心

 

建设商品集散仓储中心,建设乡镇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乡镇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化电商实体服务点。

 

4、建立畅通的农村商品物流渠道

 

依托供销、邮政等企业和社会第三方物流网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开发,建立方便用户的新型农村商贸物流配送系统,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构建快速流通渠道,构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物流通道,逐步覆盖示范区域内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

 

三、扶持政策

 

(一)鼓励企业(网商)做大做强。鼓励区域内的电商企业做大业务量,扩大注册用户,增加电商户数。

 

(二)鼓励镇、村带头发展。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整合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村电信宽带网络、广电数据网络等资源,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鼓励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村级农家店、直营店,以及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进行信息化改造。各地要重视电子商务工作,结合本地实际谋划电子商务发展路径,鼓励本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在网络上展示展销,扩大网络销售量。对电子商务年销售额、企业(网商)数、社区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达到一定标准的示范乡镇(街道)、村,分别给予奖励。鼓励乡镇推动有条件的村创建电商村,对符合电商村标准的,给予奖励。

 

(三)鼓励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逐步在旅游、文化、生态、餐饮、休闲、教育、医疗、政府采购、金融等领域确定若干主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重点培育,引导更多企业入驻和应用。鼓励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供本地生活电子商务。

 

(四)加大活动推广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阶段;参加各类电子商务推进会等重大赛事、创业活动;组织赴先进电商地区学习考察等。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网商)组团参加专业展会。

 

(五)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执行国家对电子商务产业税收的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网店)的纳税辅导,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电子商务人才保障。对引进的电子商务领域优秀创业创新人才,按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给予兑现落实。每年安排或整合一定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对接会等。鼓励和支持本地网商,建立一批青年网上创业见习基地,根据工作量给予见习基地一定补助。

 

(七)扶持电子商务支撑行业发展。鼓励引进高端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专业化管理、整体配送和冷链运输能力。加快宽带提速升级,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4G通讯网络建设。

 

四、组织推进

 

(一)明确职责分工 。实行“属地推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办法,统筹推进实施。

 

(二)加强业务培训。切实制定农村流通信息化工作培训计划,纳入农村流通设施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适时培训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操作人员,各农家店等服务人员全面接受培训确保应知应会。

 

(三)抓好智力支持。重视发挥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作用,邀请各级电子商务协会、学会、产业联盟中介组织和大专院校来开展智力服务,举办学术与科研交流,提供商务信息服务政策与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和市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促进通信、金融与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五)建立考核制度。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设立专项工作奖励。研究制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办法,定期考核评价各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将考核实绩作为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促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第8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1、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了新农合的调整力度,在保持农民筹资金额不变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全区筹资标准提高到了112元。同时,分段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25%,实报封顶线达4.5万元,扩大了补偿受益面。今年全区应参保农民数为255392人,实际参保农民为253199人,参保率达到99.14%,其中9个镇、街道参合率达到100%以上,参合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年应筹资总额2835.83万元,截止9月份底已筹资金2227.51万元(中央、省、市财政拨款未到位),合作医疗基金支出1887.39万元,住院与特殊门诊结报6300人次,每人次平均报销291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88元。普通门诊区内人均补偿14.*元,较去年有所增加,农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2、参合农民健康体检有序推进。今年是第二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体检经费提高到每人30元,体检内容增加了乙肝筛查项目,并实行多种体检项目包自由选择参检的方式,确保每个参合人员享受到完整高效的体检服务。同时,为落实全区妇女健康工程,增加了参合妇女常见妇科疾病检查项目。为此,在上一轮体检的成功基础上,各镇、街道加大工作力度,各医疗卫生单位协助合作,确保了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做到应检尽检。截止到10月底,全区已有56900名参合农民享受到健康体检,已基本完成本年度体检任务。在妇女病检查方面,全区已有32894名已婚育龄妇女完成普查,妇科病人数达13346人,初步实现妇女健康促进的体检效果。

3、新农合网络报销系统完成建设。在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硬软件设备配备齐全的基础上,今年年初我区实现了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区医院的网络报销系统的联网工作。5月份完成了全区参合农民网络报销医疗卡的基本数据录入,并及时发放到参合农民手上,全区新农合“实时结报”系统正式启动运行。同时,对全区新农合报销管理人员全部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顺利投入到网络即时报销的工作中,报销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民报销更加方便、及时,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1、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及时出台落实。今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大会,我区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上半年我区成立了由胡剑谨区长任组长、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2010年)》等一系列文件,为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区编制委员会及时落实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编制848名,分两年(20*、2009年)下达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财政预算安排了2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费1003万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项经费226万元,整体经费投入较往年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初具规模。按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我区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调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设置,明确出台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2010年)》。目前,我区已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5家,辖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2.37%,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网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小病不出社区”的就医模式逐步形成。

3、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有序。今年我区需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服务站10家,到目前为止,*、*、*、*和*等5家中心均已实现标准化创建,南湖、金竹、白门、八社、玕屿、东风、老竹、陈庄、梅屿和黄桥等10家服务站也已全部完成标准化创建,现准备市级验收阶段。同时,我区卫生系统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年”活动,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全部实现了医疗设备“新六件”配置、科室设置到位、制度建设完善和台帐管理规范,已有10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行“六统一”管理,标准化建设初显成效。10月23日,我区顺利通过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的复评检查,各项工作均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4、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今年,我区在*信息化建设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上半年通过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的严格验证后,下半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信息化系统的设备招标采购,到年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设备将陆续配备到位,届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硬件系统将建设完毕,为明年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管理全面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

1、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20*年,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受益面,将城镇居民以每人每年30元的补助方式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享受农村居民同等待遇。就此,我区增加城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对象7.28万人,区级财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补助增加91万元,今年已完成该项目预算安排。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按照服务要求,全面铺开对辖区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服务方式进一步规范。一年来,我局充分结合*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责任医生“六统一”的服务制度。我们在调整了责任医生队伍的基础上,明确统一了责任医生公示牌、责任医生联系卡、上门工作服务牌和服务对象花名册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各责任医生在此制度统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频度和效率,落实服务项目。今年以来责任医生队伍形象更加良好,服务方式更加规范,服务内容更加到位,群众更加满意。

3、免费服务项目落实到位。截止到10月底,全区共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30万针次,“七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8.5%;免费检测艾滋病2.5万人次,结核病项目规范管理率达83%,精神病人综合管理率6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6.9%,儿童系统管理率96%;农村饮用水监测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5.7%。全区已累计为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81325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261938份,并逐步实现信息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4、绩效考核进一步规范。今年年初我们按照省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年度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工作开展考核,各中心对责任医生开展考评,根据考核考评结果,及时兑现服务项目补助经费。20*年我区将根据区情状况和卫生发展现状,重新制定一套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责任医生工作积极性,切实改善服务项目落实情况。

(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做好常规和应急医疗救治服务。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网的扩大,医疗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卫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有所扩大,服务能力有所增强。截止到10月底,全区公立医疗单位共诊疗1037909人次,住院11519人次,就诊量呈良性增长。在今年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我区卫生系统立即开展了针对使用问题奶粉婴幼儿的免费筛查工作,全区12个定点筛查点共免费B超筛查12155人。有效确保食用问题奶粉婴幼儿得到及时诊断、治疗。

2、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年活动。在年初,我区卫生系统全面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年”活动,通过督导和考核等强化作用,完善各单位的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断健全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技术操作和常规,取得良好的效果。到今年11月份,全区共累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27起(含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24起,民办医疗机构3起,经我局调解结案24起,其他方式调解3起,总经济赔偿109.27万元,无发生因医疗纠纷引发的重大治安事件,医疗秩序整体稳定,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3、加快全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区各医疗机构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建设,9月份*市急救中心入驻我区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区二医医疗急救站,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西片医疗急救平台,从而提高了我区医疗急救技术水平,扩大了全区医疗急救服务范围,切实增强了*西片的医疗急救和卫生应急能力。同时,*南片急救中心(*急救站)正在按照规划,进一步加快筹建,届时全区医疗急救体系将趋于完善。

(五)卫生惠民便民服务积极有序开展

1、开展“卫生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区继续开展了“卫生服务进社区”惠民活动,通过召开社区群众座谈会、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发放基本卫生常识手册、走访困难家庭、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做好集中随访服务等一系列惠民活动,诚心诚意为群众健康出谋划策,努力树立起卫生部门新形象。到10月底,全区共组织卫生知识讲座70次,开展义诊咨询活动26次,发放基本卫生常识手册144835册,集中随访服务24次,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52件,走访困难家庭295户,并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家庭的医疗卫生等实际问题,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2、健康宣教活动丰富多彩。今年,我局加强与教育、计生、公安、盐业、农林渔业等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结合各类健康宣传日,深入社区、深入学校、深入企业,多形式、广范围的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截止到11月底,全区共开展大型卫生公益宣传活动14次,制作发放宣传资料45种40.96万份,宣传墙报18300份,发送健康短信30余万条。在景山小学建立我区首家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在*街道南湖村建立首家健康教育示范村,健康促进活动进一步扩大范围,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3、创新医疗卫生便民服务。今年以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新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的便民措施,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和效率。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陆续在中心大厅内设置服务指南滚动屏、导医触摸屏等就诊指示,儿童疫苗接种区实行计算机叫号接诊服务,收费和药房窗口安装了服务满意度评价器,使整个医疗服务流程处于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有序运行中,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就诊秩序井然,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六)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扎实

1、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果显著。20*年全区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病例报告总数6649例(包括流动人口,下同),与去年同期相比,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上升3.*%,年发病率为346.92/10万。一是落实艾滋病免费监测。已经开展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12340人,扩大艾滋病防治宣传,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美沙酮维持门诊继续正常开展,进入门诊治疗人员保持稳定。二是肺结核病落实规范管理。全年共报告结核病11*例,其中登记管理项目病人818例,新涂阳病人199例,报告率、转诊率达90%、85%以上,追踪到位率88.31%。同时,我区结核病门诊在*区人民医院正式开设,为我区结核病防治建立一个新平台。三是做好手足口病、霍乱、麻疹(麻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今年针对手足口病等疫情,各医疗单位分诊规范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全区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81例,实验室确诊14例,均能做到认真诊断治疗。

2、妇幼保健工作不断规范。一是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保健工作。我区已经连续9年未发生本地户籍孕产妇死亡案例,今年本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也未发生孕产妇死亡个案,首次实现了全区孕产妇零死亡。今年全区共有产妇总数3399人,围产儿活产数3417人,产前检查建卡人数3397人,建卡率99.94%,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产前筛查共6419例,筛查率50.74%,新生儿疾病筛查12011例,筛查率94.94%,比去年同期增加5.93%,新生儿死亡18例,死亡率5.28‰,婴儿死亡28例,死亡率8.19‰,各项健康指标均有所提高。二是儿童健康教育基地正式落成。今年,梧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儿童健康教育基地,开展育儿健康教育活动。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前期筹备和资源配备工作,六月正式启动了儿童健康教育合作项目。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婴幼儿喂养、早期教育、疾病预防等儿童保健知识,促进儿童良好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

3、进一步强化儿童规划免疫。今年,按照政策规定扩大了免疫规划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以前的9种增加到12种,并实行规范化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接种免疫规划疫苗353715针次,实现了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七苗”全程接种,全区已连续16年保持无脊灰状态。针对今年形势严峻的麻疹疫情,加强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全年共完成查漏补种27018针次,完成麻疹强化免疫72*9针次,有效控制麻疹疫情。同时,做好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在接种门诊中投入电子排队叫号系统,截止10月底全区已有4家接种门诊完成改扩建和叫号系统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4、做好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与抗震救灾防疫工作。今年共报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起,其中食物中毒1起,传染病疫情9起,均及时进行调查处置,全部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及时率达到100%。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区卫生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支援四川灾区,区疾控中心黄哲冲和区二医黄蓓若同志分别前赴四川*县和*县,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为四川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

(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今年到10月底,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7664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7213家次,查处违规单位888家,立案445件,结案356件,罚款162.80万元。卫生许可审批受理4382件,办结4248件,新增卫生许可证1720件。96301举报电话受理群众投诉举报458件,已全部处理并反馈。

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有力。继续做好了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城区已全部实现量化分级的100%;以抓好节日期间、两会期间和中高考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为重点,扩大常规监督执法的工作力度。截止到10月底,食品卫生监督处罚370家,罚款109.21万元。今年,我区还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以新桥街道为试点,以创建金虹东街为“街道餐饮卫生示范街”为目标,开展对“十小行业”中“小餐饮”的专项整顿,到10月底,共累计检查全区小餐饮单位224家,查处违规单位34家,取缔无证小餐饮单位21家,对小餐饮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培训200人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2、无证非法行医打击有力。继续以打击无证行医为重点,全面铺开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和小诊所治理工作。截止到10月底,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1647人次,检查医疗单位7*家次,查处违规单位412家次,取缔无证诊所362家次,维护了正常的市场医疗秩序。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肠道门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等情况,今年检查结果良好,医疗结构无明显传染病防治松懈的不佳状况。

3、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有力。继续以制革、制鞋、电镀、陶瓷等企业为重点,开展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督促企业落实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落实职业卫生管理等制度。今年,检查单位194家,对13家违法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对201家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责任人开展职业病防治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人员2804人,发现职业禁忌人员245人,疑似职业病诊治率达100%,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率达100%,职业卫生意识逐步形成。

4、卫生许可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今年,积极理顺了卫生许可审批工作机制,率先实现了卫生行政审批的“两集中,两到位”。我局调整设立了疾控监督与行政审批科,将全区包括医疗机构的审批、医师和护士职业注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等在内的12项卫生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科,所有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全部集中到区审批服务中心卫生窗口,实现“两集中”,并实现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的“两到位”制度。

(八)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

1、深入开展第20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今年4月份,我区开展了以“清洁环境,保障健康,同迎奥运”为主题的第19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掀起了全民性的爱国卫生活动。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全区消除小广告37678条、整治大街小巷292、清理卫生死角2330处,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

2、加快省、市级卫生村创建工作。今年,我区加快省、市级卫生村的创建工作。今年,区共申报卫生村和卫生先进单位21个,区爱卫办通过严格审查,对合格的单位上报市爱卫办。目前,我区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的3个,市级卫生村的14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3个,通过率达到87.5%。

3、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害防病工作。继续开展了春秋两季灭鼠活动,夏季灭蚊蝇及8月份灭蟑螂活动,除害防病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害虫密度均明显降低。同时在除害防保工作前后,分别开展了害虫密度调查和监测,制定相应整改方案,切实保证了工作效果。

(九)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步伐

1、加快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今年3月份我局出台了《*区卫生技术人员三年培训规划》,由市区两级卫生局协调,依托市级医学教育资源,分三年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各类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今年,我区聘任了社区责任医生227名,组织人员参加20*年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累计98人。目前,我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共达30%以上。

2、进一步充实卫生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引进相关各类人才,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848名的保障前提下,我区已完成605名在编人员的入编考核工作。同时,为充实卫生队伍力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需要,面向社会招考大中专卫生专业人才61人,选调中级职称以上人才4人;区疾控中心公开考录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5人,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3、建立人才培养技术协作机制。今年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加强与省市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建立起双向技术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为我区医疗卫生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双向转诊。目前,我区已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附属二医等4家省市级医院建立技术协作挂钩关系,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今后中高级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十)卫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

1、卫生行业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今年由区政府召集,联合监察部门,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卫生行业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针对三家区级医院,制定评议实施方案,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行风监督员,深入各被评议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对卫生行业提出建设性意见,督促三家单位落实整改,有效改善了医疗卫生整体形象。

2、规范卫生服务行为。继续坚持在医疗机构内部导入患者满意管理体系,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人大调研建议为重点,围绕病人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环节进行了整改。通过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简化服务流程,完善便民措施,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医药费用的控制和处方管理,积极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药费用,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3、加强行业内部纪律整治工作。我们坚持实行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统一招标采购方式,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坚持实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做到有报必查、查实必究,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公开曝光,落实监督举报的公示公正原则。今年,我局共收到各类举报、件36份,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和答复。

第9篇: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一、认清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形势,落实责任抓创建

社区是政府工作的触角,直接接触广大的群众,做好社区工作,稳定是前提。为了能够更好的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我们社区一班人深入到基层调查走访,认真研究,经过梳理,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娱乐场所多,存在不安全隐患;流动人口多,容易多发盗窃、现象;下岗职工多,群众的生活、就医困难;家庭纠纷多,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多。同时还存在一些潜在的:例如两劳释放人员的生活安置,全/!/县的大排水问题,环境治理存在死角等方面的问题。社区一班人经过认真详细的调查后认识到,要想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祥和、文明的新型城镇社区,关键就是要努力加强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社区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担负主要责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还配备专门负责综治工作的副主任。在社区内以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为契机,发动辖区居民群众参与,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帮教小组、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小分队、法律服务站7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二是强化居民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墙报、永久宣传栏、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税法等知识,组织社区各经商户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倡导“依法治社区、保社区平安”的观念。并聘请律师进驻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三是强化群防群治。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小组长、社区建设积极分子、退休老干部、流动党员,建立了居民群众和居委会维护稳定信息员网络,成立3个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密切注视社区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警务室反馈,加大整个社区的全面控制,形成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的治安网络,保证了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强化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举措,注重实效抓创建

以紧紧围绕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积极构建发展型、安全型、文明型、和谐型“四型”社区,创新了社区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维护了社区稳定,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新社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一是构建发展型社区促稳定。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以促进社区繁荣为职责,全面抓好社区工作。以创造性的开展低保、培训、就业、劳转等工作,解决下岗职工生产生活问题保稳定。同大庆宾馆红宝石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开办用工大集,输出劳务上百人。同时,也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通过积极协调,社区的办公条件由原来的100平米扩大到600多平米,为了有力的支持社区警务工作,我们率先单独划出两间办公室作为警务室,为社区警务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二是构建安全型社区促稳定。大力开展了“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发动低保户、党员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社区巡逻队,并坚持经常性的活动,及时掌握了社情动态,从而维护了一方的稳定;结合“维稳创安”活动,开展了对辖区内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共排查不安全隐患9处,通过协调相关部门

通知整改,通过查找根源和作思想工作,以及落实责任人等办法,不稳定因素都得以有效的控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媒介强化流动人员和重点人口管理,登记建档率达到99以上。三是构建文明型社区促稳定。组建群众秧歌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成立社区活动中心,利用节假日与共建单位举办联欢晚会,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开展居民的健康安全活动,利用社区医疗点开展便民服务,对“五保户”残疾人实行免费配药,对困难户药价减半。退休党员邹本举还开办了义务针炙理疗诊所,建立社区病人档案。在抓好未成年人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成立了学后看护中心,开展了社校共建活动,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让孩子们远离网吧、远离录像厅、远离,健全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网络,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四是构建和谐型社区促稳定。积极化解社区矛盾,消除不安定隐患。注重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调委会、调解小组、法律接待站等作用,我们把灵泉律师事务所请进了社区,及时化解各类民事纠纷,筑起维护社区稳定的坚实防线。几年来,社区居委会接待来访群众300人次,并创建了“无家庭暴力”社区。成立西南社区青年中心,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特困户老人、五保户、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收拾院落、拆洗被褥、送煤、送米面。还组织志愿者到糖厂家属区清淤400延长米、修路200延长米。我们还成立了爱心救助站,保证把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的物品及时送给需要关怀的人群!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三、健全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完善制度抓创建

在深入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通过机制保障,确保社综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一是建立了定期接访制。对于基层和群众反映的安全隐患,以及不利于稳定的因素,社区社综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日期、专门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听取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二是建立了层级包保制。采取社区领导包片、包委,委主任、委员包重点户的“层级联包”制度。尤其是在打击“__功”等过程中,我们具体包保到人到户,保证了社综工作纳入日程,抓出成效。三是建立了例会制。社区社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专门研究解决发现和预见性的矛盾和问题,使问题及早解决。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我们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严格明确责任和分工,划分责任区,落实具体责任人,对于由于个人不负责任的造成事故发生的要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通过上述机制和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了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效果,社区连续两年来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虽然我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按照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一定借助此次会议的机会,进一步发挥社区警务室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为构建平安社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