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对科学实验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学实验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科学实验的认识

第1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化学实验 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改变落后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的途径。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做法,主要表现为:

(1)练习目的狭隘:为应试考试而拘泥于参考资料和以往经验,对很多可以结合发挥的问题没有及时生发拓展。

(2)实验手法单一:常以传统的方式即老师从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死记实验现象。

(3)评价方法单一:通常是学生做实验题,教师改,以书本结论作为实验作业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

这些落后的教学方式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背离了新课标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基本理念,影响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落实课改理念的重要内容,改革落后的化学教学方式,必须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切实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三大功能。

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苯酚是“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日常生活中学生与苯酚这种化学试剂接触不多。笔者通过以下“魔术”展开对苯酚性质的探究(见下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请出该实验的主角――苯酚。通过一步步的合作探究,学生亲自将上述谜底一一揭开。AC: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非同寻常的溶解性。CE: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EF: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污水中苯酚检验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苯酚的性质,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一节中SO2三大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漂白性)是其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受实验条件限制,SO2与O2的反应无法作为演示实验,其实SO2的还原性较强,可以与很多氧化剂反应。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入一段录像: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学生应该十分熟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硝烟味(含大量SO2气体)。于是我们尝试“怎样才能消除这股呛人的硝烟味”为切入点,展开对SO2性质的学习。

此时我设计一个趣味模拟实验:SO2气体与淀粉-碘水的反应(即用火柴头燃烧模拟烟花爆竹引爆)。因火柴头燃烧时产生少量SO2气体,我们把这部分气体收集在一装有以淀粉和碘水的小试管中,振荡。惊喜随之而来:原本呈蓝色的溶液褪成了无色。于是就产生了“其他氧化剂与SO2如何反应”的阵阵涟漪……

通过这样的实验情景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理。

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倡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尝试以实验为载体的多种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展开对社会、生活中化学问题的钻研,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和体验化学的乐趣。

新教材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设计了联系生活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的环节。例如,联系镁、铝、铁的性质对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怎样进行防护的探讨;针对醛类的毒性对市场上所卖的海产品是否甲醛超标的检测,收集新装修的家居环境中空气以检测是否甲醛超标;利用黑人牙膏广告视频学习茶多酚,高露洁牙膏广告为沉淀溶解平衡引课;收集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对其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认识……

第2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 留学生 分子生物学 实验课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迅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学成为反映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的又一重要标志。如何做好留学生教学工作也成为众多医学院校面临的新的教学难题,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都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我在此谈谈对医学院校留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校于2006年4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医学专业学历留学生。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现设有临床医学(MBBS)和口腔医学(BDS)两个本科专业,采用全英语授课,学生来自以非洲为主、包括亚、欧、美、澳等30个国家的留学生。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医学学科的深入研究都需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因而在医学研究中有“世界语”之美称。分子生物学对初学者来说,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其真正内涵。实验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因而基于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一、提高教师英语授课水平

我校的留学生基本不懂汉语,对他们的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克服语言障碍与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后的交流。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尤其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其英语发音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更加加大了教师的师生间交流难度。但很多教师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短期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英语授课表达能力。首先,熟悉英语教学课堂口语和常用的句型,和外籍的教师加强交流学习,通过网络可以观看国外的著名大学授课视频,学习上课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法。其次,全面掌握自己课程内的专业词汇,尤其是医学词汇,通过词根,词缀法进行大量扩展,并且强化正确的发音。对一些交叉学科的词汇也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实验课,涉及很多的仪器和试剂,更是对其名称,原理和操作要烂熟于心。还要学会专业的英文词汇规范地解释能力,根据具体内容用适当的语言讲解表述。除了语言之外,还要花很多时间用于备课,对于所授的内容了如指掌,通过讲稿理清思路,反复练习,利用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了解内容。最后,多参加留学生的聚会,与留学生座谈、讨论、教留学生中文等,借此可以相互适应口语,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还能增进师生感情。

二、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

选择教材十分重要,然而国内还没有现成的、适合留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成熟英语教材。在教材方面,应以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为标准,我校进行了多次的讨论,最后基于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安排principle,material,method,recipe,caution和reference部分,组织教师编写了适合本校留学生教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laboratory manual of molecular biology》,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修订。

三、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通常小班教学(25-30人),以往需要老师进行板书书写和讲解。但对留学生教学单纯用文字描述往往效果不佳,而且英文板书的书写又加大老师的教学难度。这时多媒体和实物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提前做好课件,将一些关键词句如原理,操作步骤等条理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既可以节省写板书的时间,还可插入相关的图片和实验动画;对于实验课,结合现场的实物如试剂,仪器和标本等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一目了然,使讲课更加流畅自如,教学内容生动易懂。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对课内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的互动教学

由于在实验课教学中,需要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而且留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条件各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及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同时在实验课中,学生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比理论课要多,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实验课的教学,及时帮助指导学生。而国外教学不同于国内,比较强调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留学生课堂思维较活跃,习惯于和教师有积极的互动。为了保证更多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可采用学生考勤制度,并对一个小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教学中往往以问题为主线,这时可以先简单介绍实验的内容,然后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来详细讲解实验内容,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掌握,进一步了解原理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仪器和操作,进行示范指导,多次讲解。同时,我们在每次课开始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解答学生存在问题,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复习,点明本次课于以往所学知识间的联系,解决学生的困惑。而在快下课时,我们则会针对下次课的内容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留学生的教学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而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如何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重要。不断摸索和完善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使留学生的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晓光,林平.生物化学留学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4,12(4).

第3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认同度;实施度

本文为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是GS[2014]GHB1655.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这轮课程改革在提升素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使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但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除了改革本身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在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形成有效的融合,否则,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认知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一些完善措施.

一、对比分析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分析这一问题,重点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而且在数学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9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这说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且也说明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却有高达7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一些课程内容的想法是“没有必要”,而且也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尽管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因而实施程度不到位.

二是对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可以发现,99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认同度较高,而且普遍认为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说明高中数学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从对高中新数学课程理念的实施情况来看,100 % 的高中数学教师都进行了实施,而且有高达60 % 以上的高中数学教师已经成为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实者、促进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和实施度都很高.

三是对评价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高考已经成为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尽管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战略性,但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受到高考的限制,因而仍然高度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有高达90 % 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尽管自身对新数学教学评价理念持肯定态度,但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高考,也无法更有效地实施.比如,某教师认为,自己对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十分赞同的,但由于高考的限制,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尽管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操作仍然比较困难,因而与新课程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认为也代表了绝大多数高数学教师的想法.

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施度低于认同度;关于教学理念方面,则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和实施度;关于评价理念方面,则认同理念高于实施理念,特别是存在着无法实施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教师要持续进行创新.从对比分析的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性,因而应当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持续创新,只有不间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自身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同步,进而提升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决策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认同度与实施度相矛盾的问题,要在认同度的基础上提升实施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学创新.

三是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实施.因而必须在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方面狠下功夫,这一点需要引起高中学校的重视,要将高考目标与课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结合点,这样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新理念,既有利于解决高考限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分析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特别是要在持续进行创新、提升决策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以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金美月,郭艳敏,代枫,傅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4):95-97.

第4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国、瑞典教学医院;教师;文化休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7(a)-0139-02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ideas of Chinese and Swedish teachers about culture shock in the teaching hospitals

JIN Qi1 SUN Yuhong2 DONG Hang1 HUANG Shuo3

1.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2.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Basic Clinical Examin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 Medical School of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3.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Abstract] By the introspective research on teaching experience between the lecturer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the center of transplantation of Karolinska institute of Sweden, authors figure out the ideas of these teachers on the culture shock that happened on their students,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The data show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shock in Swedish lectur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lecturers, who are good at dealing with similar issu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wedish teachers have more abilities of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more study abroad history. During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ideas on teaching of Swedish lecturer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lecturers. Although both sides believe that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ers have affect on the receiving ideas of students, Chinese teachers demonstrate that if the teacher can not solve the following issues of the culture shock of students, which will have bad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ile the Swedish teachers find out that the culture shock has minor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influences of character, behavior and custom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Chinese teachers are more than Swedish teachers.

第5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认知图式理论;图式;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英语教学是整个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最后和最关键的一环。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高考的结果。

高一阶段,教师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语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二阶段,在高一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本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高三阶段,教师对高一、高二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如果说高一高二阶段是语言知识点的准备阶段,那么高三阶段就是它的升华阶段。这要求高三英语教师对千头万绪的语言点进行整合。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旧知识,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种有关图式理论的教学论文大多聚焦于它与英语阅读课或听力课的关系,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应用图式理论来指导或解读高三英语的语言知识教学也很有研究价值。

二、理论阐述

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uel Kant(1781)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等人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人脑认知环境中所固有的信息称为“背景知识”。而组织或包含这些知识的认知框架则称为图式。把涵括背景知识的图式框架应用于理解语言的过程则形成了图式理论这一概念。

图式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首先,Matlin认为人脑中的各种认知图式都是从生活中大量而具体的事例中提炼出来的。每种图式概括了每类事例的主要特点,并最终在大脑的认知环境中长期保留下来,形成各种记忆库。各种图式对人们加工处理外界的新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种图式都是对同一类事件、物体等的典型性特征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所以,有些语言学家把人脑中的各种图式比作一个庞大的档案网络系统,其中所有的文件分类存放,但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对于输入的新信息,经过信息处理机制加工之后,都会自动地储存在已有的同一类型的档案库中。图式理论认为,处理新信息的效度取决于它与大脑中现存图式的在意义等方面的联系程度。通常,人们收到新信息时,总是在比较它与现存图式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或者解码。从这种意义上说,各种图式可以指导我们识别和理解新信息。

图式理论的另一个特征是每一种图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被激活。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表明,当新信息进入大脑的时候,与之相联系的某种图式链槽就会被激活。例如,当我们提到“classroom”这个单词时,相关的信息“ teachers”, “students”, “desks”, “chairs”等都会在大脑中被激活。这个过程就是自上而下的反应过程(top-down processing)。另一方面,当我们提到“teacher”或者“students”等单词时,“classroom”这个标志性链槽也会被自动激活。这个过程则是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bottom-up processing)。总之,对新信息加工处理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大脑中图式知识的质和量以及激活这种图式知识的方式。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每种图式只有在现实中找到具体的类似事例之后,才会被激活,即新信息必须与大脑中长期储存的信息具有相似性。在此条件下,背景知识的具体图式会被激活,旧知识得以提取,新知识得到加工和建构,最终成为图式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三、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高三学生经过小学、初中以及高一和高二这些年的英语学习,大脑中已具有时态、语态、词汇和文化等相关的图式知识。但不同的学生,大脑中所储存的语言知识点不同。所以做同一份试卷,考出的结果可能迥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是不同学生大脑中所具有的语言知识点的质和量不同。针对这一问题,高三教师在复习阶段应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教学:激活旧的图式知识——巩固旧的图式知识——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第一阶段:教师在复习某单元前,先发给学生一份配套的精编试卷进行首次检测。这一步骤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语言点知识,并使之发现自己缺乏的或错误的知识。第二阶段:教师在阅卷后根据测试结果和考纲的要求,在课堂上把试卷讲解和课本中语言点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复习巩固旧的语言图式知识,也为构建新的语言点图式做好准备。第三阶段:通过单词默写、二次测试、词组默写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成功地构建新的语言点图式。这三个阶段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循环前进。每循环一次,学生的语言点知识在大脑中所构建的图式就会越丰富,对相关语言点的掌握也越全面、越牢固,为高考和大学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教学案例来详细说明此图的运作过程。

1.《非常新课标创新试卷》(激活旧图式 发现新问题)

在复习串讲本单元的语言点之前,使用《浙江省非常新课标单元创新卷》(重组)进行首次测试。题型与浙江省高考题型相同(不含听力)。检测内容主要围绕本单元的话题和语言点。如单项选择题中:

—Do you know anyone in Paris?

—No, I’ll make friends once________.

A. I’m settled B. I have settled C. I’ll be settled D. I’m settling

学生在高一学习本单元时已经学过settle这个动词。所以做这道题目时与settle相关的图式信息链就会出现在脑海中:首先会想到settle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定居;解决”;settle down的意思是“定居下来”;同时会在settle的标志槽(labeled slots)中搜寻be settled的用法。但由于高一时没有接触过这个短语,结果无法搜索到。所以,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B,15% 选择了D,少数选择了A 和C。

因此,教师在第二阶段课堂评讲试卷时以层层启发的方式补充了这个语言点,并让学生翻译这个句子:他希望在这个国家定居 (settle)。让学生一个个翻译。第一个学生翻译为:He hopes to settle in the country. 教师把这个句子打在屏幕上,标上序号1。第二个学生翻译为:He hopes to settle down in the country. 教师同样打出来,标上序号2 。但第三个学生却不知道怎么翻译。教师提醒说,还可以翻译为两个句子, 不妨参考试卷上那道选择题的选项。受此启发,很快有学生翻译为:He hopes to be settled in the country。教师继续启发用副词来修饰,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翻译?学生们很快联想到第二个翻译句子中使用的短语settle down,其中down是副词。所以,学生齐声翻译为:He hopes to be settled down in the country. 此时教师点击鼠标,屏幕上呈现有关settle的语言点解释:

settle vt.& vi. (使)定居;(使)安定;(使)稳定

settle vt. 解决问题/纠纷 e.g. settle a dispute

feel/be settled (对某地的生活或工作)感到惬意;习惯了某地的生活或工作。

看到这些语言点,再根据“主将从现”的语法规则,学生很快判定答案为A。整个讲解过程以试卷上的选择题为突破口,教师采用翻译句子的方法,经过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最终总结出settle的用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环境中有关settle的图式信息。

2.课堂讲解(以旧带新 适当扩充)

正如上述理论根据中所陈述的,只有在新输入的信息与现存的图式知识相似或联系密切的条件下,现存的图式知识才会被有效地激活,旧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解码。所以在讲解新的语言知识点之前,可以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并作答。例如:首先屏幕上呈现一道单项选择题:

E.g. It took a long time for the excitement to ______.

A. die out B. die off C. die down D. die away

四个选项中的单个单词 die, out, off, down, away学生都学过,所以旧的图式很快自动激活,开始思考四个副词out/off/down/away和动词die 放在一起的含义,通过分析四个副词的意思,采用排除法,部分学生可以选出答案C。此时,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四个动词短语的解释:

die out 灭绝;消失;(火)逐渐消失

die off 相继死去

die down (火、兴奋)逐渐平息,减弱

die away (声音、风、光线)逐渐平息,渐弱

die of 死于(内部原因)

die from 死于(外部原因)

be dying for sth/to do sth 渴望/及想做……

可以看出,教师除了解释四个选项的含义之外,另外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两个短语die of 和die from,并增加了句型be dying for sth/to do sth,不仅让学生复习了die 的现在分词形式,也让学生掌握了一个重点句型。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短语,大脑中有关动词die 的图式框架中也接触到了新短语,为重新构建die 的图式链打好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讲的新短语,教师又在屏幕上追加了一道选择题:

E.g. Many old customs are gradually _______.

A. dying off B. dying out C. dying D. dying down

学生通过回想上面那道题中四个选项的含义,很快会选出答案B。这样的教学设计再次重新激活旧的图式和刚刚接触过的新图式,加速了学生构建新图式的过程。

3.单词听写、二次测试、词组听写(层层检测 重建图式)

在开始复习本单元时,教师就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金版新学案》上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以及基础测试题。在此单元的语言点讲完之后,进行单词听写。二次测试使用《学英语》报纸上的题目或者备课组统一选编的题目,采取高考模拟题的题型。时间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知识点串讲完之后。测试结束,在课堂上讲解二次测试试卷,适当补充新的语言点。最后,总结归纳本单元的所有重点词组, 并注明汉语意思。复印出来,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安排学生及时背诵准备听写。这些词组主要来源于本单元的词汇表、首次测试和二次测试的试卷(来自单选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课堂上串讲语言点时使用的习题(如有关die 的短语都被列在本单元的词组中)以及教师的有效资源库。在归纳词组时,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对比、类比、举例、板块化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这些词组,最终通过单词和词组听写,成功地建构相关的语言点图式知识,使之长期地存储在大脑的记忆库中,以备下次提取使用。比如,当学生下次再碰到die这个动词时,他们很快就会联想到die of, die from, die out, die off, die away, die down 和be dying for sth/to do sth这些相关的短语和句型,提高了理解句子和语篇的能力。

第6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英文影视欣赏 高职高专 人文素质 研究

近十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学生的不断扩招,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因为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滋生出了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办学条件,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等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出现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一现象,其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迫切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重要的品格。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决定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决定了他们的人格和修养。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民办院校,其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和普通的高校生都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相比之下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不足和差距。

1.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更是让人担忧。加之,一些院校近几年来又通过单招政策招进来一大批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直接通过各个院校单独考试形式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受挫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及学习生活环境。

2.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的形成是因为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生成的,其中绝大部分孩子是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养成了的不良学习习惯。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一个人在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一点,高职高专学生非常欠缺。

3.叛逆性强、个性张扬。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物质条件丰富、网络信息发达、受世界各国非主流文化影响影响较大的一个时代,这就造就了他们叛逆性格及张扬的个性。

4.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独立能力差。这些出生在90后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从小到大被家中父母及长辈视为“掌中宝”,故此,养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生活不能独立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以上这些特点和问题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得良莠不齐,在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社会就业需求的预测上明显不足。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都是灵活多样的,多层次多领域地渗透在教学一线上,其对教育的影响令人瞩目。我们清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从心理层面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从行为上去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提高他的艺术情操。换句话说,英文影视欣赏课程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促进其“三观”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1.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而且还存在严重偏科的情况,尤其是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因为影视欣赏作品在课堂上的再现能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将单纯的语言描述转变为直观的情景语言交流,进而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表演等一系列训练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影中语言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交际要得以成功,就要正确运用语言。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广泛英文影视欣赏课程,能很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3.英语影视欣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意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那么“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其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真、善、美是所有电影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欣赏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英文影视作品,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会坚强、勇敢、不轻言放弃;学会真诚、友爱、团结、诚实和感恩;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成功的来之不易和幸福快乐的真谛。这些优秀的品质犹如春后小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心灵的冲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高专院校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

1.英文影视欣赏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学的d体,优秀的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路,而且能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影视欣赏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而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课程老师根据自身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教材编写,形成独特的院校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建设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通过一线教师近6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家组织编写了适合我院特色的《英文影视欣赏教程》教材。目前该教材通过两次修订,深受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2.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择。根据我们学生的出生年代,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保证其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背景和意义,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经典影片。影视作品的题材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电影的划分类型进行选择。笔者建议选择年代跨越不要太久、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感同身受。笔者所在的学院所编辑的教材中,选取的影片有:《泰坦尼克号》,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那场悲惨爱情故事从而体会爱情的伟大和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幸福来敲门》,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一个父亲的伟大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顽强。

3.教学环节的实施。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步进行:

(1)首先,要求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该作品的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其准备资料包含:影视作品的类型、该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角色简介、导演简介、经典台词、电影音乐等信息的收集。

(2)其次,课堂上欣赏电影经典片段。对于欣赏电影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课前自己看一遍,课堂上欣赏经典片段,这一部分将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在欣赏一遍,并撰写电影评论,要求在下次课堂上进行点评和分享。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能够从某一方面或者一个信息点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思想即为考核过关。

(3)然后,课堂实践练习。针对电影选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1)话题讨论。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和卡尔与露丝的婚姻,你是怎么理解的?

《肖生克的的救赎》影中所体现的自由、希望、体制化等一系列观点,你能谈点你自己的吗?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在课堂号召学生们参与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还培养的学生们独立思考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型话剧表演。根据课程课时的安排,建议在其中可以搞一次话剧表演,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和欣赏了一些经典电影后,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变成文字并将其编排出来,成为一部小型题材的话题材料。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延续性,而且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期末,提交影视作品评论论文。根据教学的有序安排,当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提交影视作品评论文章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

4.教学策略。因为英文影视欣赏课堂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生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不断拓展自我的能力。还有很多教学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和结论

优秀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的力量向人们解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就借这些作品向人们再现了人类情感、社会状况、民族习惯、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满足了人文素教养教育育的需要。再次,笔者真诚希望高职高专兄弟院校们能充分利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育平台,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和生源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深入高职高专内涵建设工作,真正贯彻教育部针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刘艳.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与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13.

[3]张欣.浅析《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提升[J].校园英语,2016(27).

[4]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第7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研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科学方法教育”,近3年共检索到2307篇期刊论文。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论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教学策略、在教科书中的体现等,而极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测试调查。笔者拟以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相关内容为例,尝试探索与回答上述问题。 

1 调查卷的开发与施测 

关于天体运动的研究是较具代表性的科学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各类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而高中《物理》必修2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开篇便是关于天体运动研究发展的概览,因此本研究选取该内容作为调查的主题。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调查卷拟以简答题为主,了解学生对不同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认识情况,进而考查他们对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另外,为了比较高中生对科学知识及其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调查卷拟增设关于天体运动相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的考查。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开发了相应的高中生对天体运动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调查卷。在请物理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研究专家对调查卷进行审查后,选取3位高二学生进行了初测,根据他们对测试题目理解的反馈对题目做了进一步调整,形成最终的调查测试卷。 

在广东一所中上层次高中的高二年级选取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测试对象。共计发放调查测试卷50份,回收有效调查测试卷49份。所有调查卷统一编号,并对其中的简单题答案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 

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2.1 关于相关知识的考查 

首先,审视高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调查卷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统计显示,100%的学生都能正确写出该公式,表明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是很好的。 

继续考查学生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应用及其推论的认识情况,要求学生判断——与远日点相比,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运动速度是较快、较慢还是不变。该题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推论,测试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这一推论具有较好的认识。 

上述两题学生有可能凭借记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情况。调查卷中询问学生“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那么为什么月球不会被地球吸引下来?”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占32.4%)答案是用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做出相应解释,代表性的答案如“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第二类(占35.3%)回答则将原因错误地归咎于地月距离太远,代表性回答如“月球与地球相距较远,万有引力尚不能将月球吸引下来”;第三类(占32.3%)回答则错误地认为月球受力平衡,有的认为“月球与地球间存在斥力”,有的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之外,同时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可见,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于圆周运动知识还没有做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无法正确解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综合比较本题与前面两题的正确率可以发现,当前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定律及其推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这些公式和定律解决问题。 

2.2 关于托勒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再来审视学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情况。测试题1以托勒密地心说的研究为命题背景,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65.8%的学生认为托勒密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如:“尊重事实,从事实数据出发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假说”,“因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因为他是科学家,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 

当问及如果认为是科学研究,体现了哪些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予以了回答。尽管学生存在着偷懒的心理,但三言两语能说明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却留以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可能学生并不知晓相应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查看填写了文字的答案,多数都正确提及了观察与假设,代表性的回答如“观察提出假说”,“通过科学现象作出猜想与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的假说”。可见,学生对观察法与假设法较为熟悉。 

而44.2%的学生则认为托勒密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其没有实验数据,如“没有实验数据”,“没有精确的观测数据可以证明”;另一类理由认为只是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如“只是对天体进行观测猜测,没有科学理论依据”,“他的研究无影无踪,仅靠一些实验数据和丰富的想象力,牵强地用本轮来解释地心说”,“没有理论来验证实验”。可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必须有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根据已有事实尝试作出假设同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2.3 关于哥白尼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调查卷中继续以哥白尼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测试题2见表2。 统计显示,81.6%的学生认为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仅有18.4%的人持反对意见,其反对理由多数都认为缺乏实验,如“因为他只是凭借肉眼观察到的内容来说明问题,没有深入太空,没有实验来检验真理”。可见,学生仍认为只是假说而缺乏实验的研究,不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持肯定看法的学生,认为哥白尼所用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是观察法,代表性的如“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实验观察证明”,“观察计算”;另一类认为是理论计算与假设法,代表性的回答如“理论计算法和假设法”,“作出假设数据处理分析”,“大胆猜想”。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哥白尼进行了一定量的理论计算,所提出的日心说也是一种假设模型。但是,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哥白尼抛弃了这些数量众多的本轮而提出了更为简单的日心说模型”,没有一位学生予以关注,没有一位学生提到“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这种研究思想并没有较好的认识。 

2.4 关于开普勒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测试题3以开普勒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具体见表3。 

统计表明,只有4位学生认为其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查看他们的理由,一位认为“只是进行计算,只能算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算是科学研究”,另外3位则清楚地指出“没有进行实验”。可见,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实验才能算是科学研究,这种认识本身是片面的,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进一步审视其余学生认为开普勒研究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多数都提及了计算,如“理论计算”“总结分析数据”等。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还认为应用了观察法和实验法,表述如“精确观察”,“多次实验求普遍性”,“通过多个实验得出普遍规律而推断出三大定律”。事实上开普勒自身的视力不太好,主要的研究是立足于第谷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运用的是数学方法,“理论计算”的表述与数学方法含义基本相近,但不少学生强行加上“观察法”“实验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头脑中认为只有涉及观察或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的错误观念。 

2.5 关于牛顿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最后一道测试题以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为背景(见表4)。 

统计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尽管学生们都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仍有高达25.6%的学生认为题目中提及的牛顿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反对理由如“无数据”,“只提出假设而不做实验来验证”,“只是普通的由表面现象作出设想,并未有与之相关的实验验证”。可见,学生的反对理由都集中于没有实验,再次揭示了不少学生对科学研究认识的局限。 

再来审视认为牛顿的上述研究可称为科学研究的回答,只有15人做出了回答,很可能不少学生对科学方法与思想并没有相应的认识,无从下手。回答的类型主要有3类:第一类回答认为是“类比法”,如“假设类比”“大胆设想,合理类比”,只有3位学生能够认识到牛顿将地球吸引月球的力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进行类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比例很低;第二类回答只是含糊地认为是“设想”,这类回答占了53.3%,如“合理设想”“大胆设想”“扩散思维,有条理的联想”,尽管牛顿的研究中的确涉及了设想,但设想的表述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类回答则提及了实验法,占26.7%,如“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实验观察”等,实际上在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提及牛顿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是:牛顿所做的研究一定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一定要涉及实验,因此想当然地认为采用了“实验法”。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指出牛顿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学生所提及的“实验法”都是指向真实实验,需要“处理实验数据”、需要“观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相关科学方法的认知缺失。另外,也没有一位学生提及牛顿将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确立了万有引力普适性的研究中,体现了“统一性原则”这种同样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 

2.6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对于天体运动涉及的公式、规律及其推论的记忆,参与测试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但不少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阐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2)对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法”“观察法”“假设法”这3类科学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较好地表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名称,只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如“理论计算”“设想”等;其二,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其三,部分学生将“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不加判断地强加进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中。 

(3)对于科学研究思想,一方面,没有一位学生能认识到“简单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这两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涉及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应用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尝试对已知的实验事实进行描述和预测,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思想。 

3 讨论与建议 

3.1 若干讨论 

第8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摘要:mba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要求,适应企业实际。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很强,求知欲很强,其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但作为非人力资源经理的MBA学生只介入企业一些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企业文化、劳动关系、员工道德建设方面较弱。这些“软”的人力资源管理恰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且MBA学生也表现出对这些内容很强的学习意向。因此,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关键词:MBA教学;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101-05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简介:谢康(1990-),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长沙,410082。谢玉华(1965-),女,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长沙,410082。朱迎(1960-),北京人,管理学博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教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研究;阿德莱德,5001。

一、问题的提出

MBA教学要求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结合企业管理的现状,同时还要预见未来,培养学员适应并把控商业发展新趋势。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中基层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经理和其他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与合作[1]。企业基本的人力资源活动越来越多地被分散到中基层管理者[2]。但大部分管理者从来没有受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日常管理也随性而为,这样可能留下企业危机的隐患[3]。中基层管理者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的战略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4]。在中国尤其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更多被看成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5],一般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和中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都是比较新的概念[6]。因此,对大量非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MBA学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7]。学习者的原有水平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MBA教学策略,要求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变化持续推动课程内容的变化[8]。波兰尼(M.Polanyi)在其构建的“个人知识观”中指出,任何知识的传播都与两种特性相关:一是个人隐性知识,二是个人求知热情。MBA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求知需求,不仅通过“言传”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而且通过情景化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9]。

中国MBA教学框架基本从欧美引进,课程教学内容也深受美国影响[10]。MBA教学内容怎样本土化,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人力资源课程为例,欧美广义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培训、职业规划、劳动关系、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11]。中国引进的人力资源MBA教学模块基本相同,但中国企业亟需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此更重视岗位设计、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基本制度的构建,MBA教学顺应了这一特点,教学内容主要也是这些模块。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架构的完善,MBA教学是否要进行一些新的内容模块的探索,课程内容是否需要重新设计呢?学界对此少有探讨,本文作一尝试。

由于MBA教学对象主要为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尤其面对企业开展的MBA教学,更以企业中层管理者为主。我们界定的中基层管理者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以下、最基层管理即一线主管以上的管理者[12]。中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和学识使他们能够充当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之间的媒介[13]。巴拉古恩(J.Balogun)[14]和巴帕斯(J.M.Pappas)[15]的研究表明,在公司创业创新和组织学习、战略实施、战略决策过程中,中基层管理者的战略性作用和影响力较大。因为他们在组织内部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重要接口,起中介作用[16];他们更能削减周围人际关系的模糊性,缓和工作场所矛盾[17]。因此,不同类型的中基层管理如部门经理、职能部门经理以及团队或项目的管理者,都包含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之中。

然而,中基层管理者战略性人力资源角色的研究还有很多疑问,如中基层管理者是否充分地参与到了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的初步制定中[18],人力资源政策是否传达给了中基层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在按照组织要求贯彻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时,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知识、技能和个性)[19];在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时,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教育和培训[20]?以往的MBA教学研究中,几乎对这些问题没有关注,更没有实证研究。

谢康谢玉华朱迎:基于MBA教学对象实证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研究分析作为教学对象的企业非人力资源经理MBA学生的知识意识、知识需求及他们的培训迁移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MBA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要了解MBA学生对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需求,应先了解MBA学生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角色及管理职能。本研究以企业的中基层非人力资源经理为调查对象,这是因为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通用专业核心课,更多的教学对象是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至于少数人力资源管理的MBA学生,应该针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

问卷设计前,我们先对10位湖南大学的MBA学生进行访谈,其中3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7名企业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根据访谈制定初步问卷,又对30位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中层经理的MBA学生进行调查,请他们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确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学背景问题。第二部分由与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相关的6个问题,包括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来源、对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意识及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熟悉程度、参与人力资源活动程度及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程度等。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为保证区域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东北(占12%)、西北(10.3%)、华北(19.3%)、华东(14%)、华中(22.3%)、华南(22%)等地区的六所大学的商学院,对这些商学院的MB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的中基层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一线主管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38份,剔除38份有缺失或不符合“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的问卷,有效问卷共300份,有效回收率为75%。300份有效问卷中,男、女被调查者分别占63.7%和36.3%;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占6.3%,26-35岁的占67.3%,36-45岁的占25.3%,46岁以上的占1.1%;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下的占46%,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占2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被调查者占39.3%,民营企业占32.7%,外资企业占17.7%,其他类型企业占10.3%;制造业的被调查者占35%,服务业占29.3%,其他行业占35.7%;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占35%,200-500人的占23.7%,500人以上的占41.3%。

四、实证结果

(一)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来源及意识

被调查的MBA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该项为多选):31.6%来自公司内部的培训,31%来自MBA学习,29.9%来自自学,这说明MBA学生群体知识来源较广泛,自主学习的动机很强。如果对已在MBA学习中修完了人力资源课程课程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的47.1%)单独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人力资源知识来源中,“学校MBA学习或专业培训”的比例最高,可见,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学习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有效的,如表1。

被调查者有很高的学习人力资源知识的意识。在对“掌握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重要性”问题上有很高的肯定,得分均值为4.12,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大家有着较一致的认识;而且86.3%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对“您认为您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贯彻和推动是否重要”选项,肯定程度也高,得分均值为4.03,标准差较小,一致性强;而且80.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对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推动作用是重要的和非常重要的,如表2。这表明,绝大部分MBA学生有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并认为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在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

被调查的MBA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低于对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见表3。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与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对以上选项作出“熟悉”和“非常熟悉”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为:60.7%、49.4%、44.6%、40.7%、39.3%、39.6%、33%。这说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经理的MBA学生比较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与他们日常管理相关的工作,如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而对企业本来薄弱的培训和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与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他们的知晓度低。同样,被调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这说明,被调查者参与较多的是日常性人力资源管理;而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等人力资源管理参与较少。但是以上选项标准差很大,说明被调查者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差异较大。

(三)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与参与程度的相关性

我们对问卷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人力资源管理自主权、以及接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支持帮助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获得知识的意识就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参与程度和自主权也较大。在对人力资源各项目如绩效、薪酬、岗位设计、招聘、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进行分析,发现同样的规律,拥有的知识越多,参与程度和自主权就越大,如表4。

以参与程度作为因变量,其他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与程度(Y)=0.170*意识(X1)+0.534*自主权(X2)+0.198*咨询帮助(X3)。表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权越大,得到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帮助越多,相应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也就越高。

这说明,MBA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人力资源知识掌握得越多,越能有利地指导他们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模块的学习意向

对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各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什么需求呢?调查发现,除了通常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岗位设计、培训及职业规划、招聘外,MBA学生对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意向,而且关于各模块学习意向的标准差较小,说明被调查者有比较一致的学习意向,如表5所示。

五、结论

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的结论。

首先,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也有很高的学习愿望,这将对中国企业管理由简单粗放向“人本管理”转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的MBA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及。

其次,MBA人力资源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加“软”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员工职业生涯等的教学。原因在于:

其一,弥补MBA学生的知识缺陷。调查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履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是基本的,仅仅与他们日常管理活动的职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等相关,即仅限于人力资源实务,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也以人力资源实务为主。而人力资源管理“软”领域,如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方面,被调查者参加得很少。我们的现有教学内容也反应这一特点,重实务教学,轻理论及“软”的模块教学。因此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既要基于企业实际又要超越实际,增加理论及“软”的模块如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的教学。

其二,MBA学生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越多、意识越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这印证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MBA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因此加强MBA学生和企业都比较薄弱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企业伦理等知识学习,促进MBA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迁移,有利于企业管理转型及基于长远目标的发展。

其三,满足MBA学生学习需要。调查显示,MBA学生对“软”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模块有很强的学习意向。中国企业管理正在转型,当企业建立起基本的绩效、薪酬等制度后,培训员工、帮助员工职业规划,完善企业文化就成为更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提质的措施。而且,中国劳资冲突日益激烈,劳动关系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功能。因此“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和劳动关系,对中国企业管理转型和金融危机背景中的企业管理完善都很重要。如果管理者通过培训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企业伦理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知识,企业的商业活动就会减少很多潜在危险[3]。

总之,MBA人力资源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应适应中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变化,增强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模块教学;增设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随着企业转型升级,这些“软”的模块的教学可能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力资源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

本文的不足有: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参加MBA学习的中基层管理者,没有将其和潜在的MBA学生需求做比较。之外,这种单一来源和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的数据可能有共同方法变异问题。MBA学生越来越年轻化、基层化,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对担任主管层次的企业最基层管理岗位的MBA学生进行调查,并与中基层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跟踪毕业的MBA学生,分析他们的培训迁移效果,综合起来提出更全面的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Currie, G. & Procter,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 and Middle Manag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1(3): 53-69.

[2]Kulik, C. T.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non?HR Manager[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4:245.

[3]Rowley, 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arket Scenarios: People Management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EB/OL]. Cass Business School. City University London.(2010-09-27)[2011-05-20]. http://cassknowledge.com/article.php?id=338&title.

[4]Currie, G. & Procter, S.The Antecedents of 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Contribution: The Case of a Professional Bureaucrac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7): 1325-1356.

[5]Zhu, C.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HR Practic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152-180.

[6]Cooke, F. 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M]. New York : Routledge,2011:274-288.

[7]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7-29.

[8]沈占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MBA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94-100.

[9]罗彪,张雁冰.我国MBA教学方法改革趋势与对策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8-82.

[10]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11]Dessler, 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India: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9:120-162.

[12]Wooldridge, B.,et al. The Middl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Process: Contributions,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34(6): 1190-1221.

[13]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5 (1): 14-37.

[14]Balogun, J. & Johnson, G.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Middle Manager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4): 523-549.

[15]Pappas, J. M. & Wooldridge, B. Middle Managers’ Divergent Strategic Activity: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Network Centra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44(3): 323-341.

[16]Floyd, S. W. & Wooldridge, B.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newal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23): 123-144.

[17]King, A. W. & Zeithaml, C. P. Competencies and the Causal Ambiguity Paradox[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1): 75-99.

[18]Heraty, N. & Morley, M. Line Managers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5,19(10): 31-37.

[19]Colling, T. & Ferner, A. The Limits of Autonomy: Devolution, Line Manager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rivatiz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29(2): 209-227.

第9篇:对科学实验的认识范文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渐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

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 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

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1)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2)实验采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4)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5)实验结果及分析。

(6)实验结论。

(7)实验评价和改进。

(8)实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