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会计实习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习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实习的意义

第1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职能

当前我国处于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会计信息也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日常会计实务处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广泛应用,有效的为各行业提供了实时的会计信息,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行业理念的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会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而且赋予了会计实务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极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是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上产生了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实行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的深度融合,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的重组和资源优化,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技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其与会计学科有效的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会计实务处理的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会计准则、内部标准、宏观经济决策及微观经营管理等方向都需要以信息化作为基础,这也对会计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出确立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开始全面推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这对会计实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影响

(一)提升了会计核算质量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完整、连续及系统的计算和记录金融信息,从而为金融管理者提供有效的金融信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金融业务的操作和整理,将金融实体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往来进行清晰的记录和计算,并且保证记录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以及连贯性,从而为金融实体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整个流程都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来完成,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人工计算的误差。而在实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及自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利用集成化的软件来完成会计处理的实务流程,同时各业务处理流程也实现了实时处理及有效的衔接,会计核算工作更具便利性,无论是会计核算质量还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分析工作,会计分析行为更为准确

在金融分析活动中,会计分析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会计分析不仅能够为各个部门开展的经济业务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还能够为金融实体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所以会计分析在金融活动中极为重要。会计分析是以各项数据资料为基础,需要对众多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核算,然后在结合其他方法对单位中各个部门的经济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的完善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确保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网络环境,并将收集的数据及信息加工后在会计系统数据库中进行存储,这不仅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能够按照既定的格式及内容来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另外,用户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将个性化会计信息添加到会计系统数据库中。目前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中,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来对会计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对经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和指导。部分用户所需求的信息需要进行分析时,会计人员可根据实地情况来统计信息的存储和维护情况,并利用网络将信息处理结果传递给相对应的用户,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会计职能开始向管理领域延伸

在传统会计工作中,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这就使会计管理的经营范围受到诸多的限制,将其限定在记账、计算和审核方面。但在会计信息化实现后,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这也有效的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从传统的事后核算开始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方面发展,会计的职能已经开始从核算功能开始向管理领域进行延伸,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全面的拓展。会计信息化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对金融实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评估,然后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对金融实体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预测。会计信息化为个体提供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对于个体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实现后,各项经济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会计信息能够实现远程处理和在线管理,为会计信息收集、远程报表、查账及网上交易等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会计实务带来积极的影响,为会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梁继刚 单位:大庆隆利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刘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探讨[J].财经界,2012(2).184.186

第2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给定博弈选择策略的条件下,分析政府、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过程,得出每个博弈主体所接受的策略达到纳什均衡时,才能使会计信息真正做到真实与公平,并提出会计信息由不对称到对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博弈论 会计信息 信息不对称

博弈论最早是1937年美国数学家约翰•冯•纽曼提出的。1944年冯•纽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基本完成。学者们对博弈论在会计信息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敏探讨了会计博弈产生的根源和种类,并对其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会计信息博弈尚未达到纳什均衡;上官萍(2002)则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到经营者、投资者等决策主体的任何一种行为决策,都会对其决策产生影响,形成优劣截然不同的经济后果;而杨宗昌和钟子亮(2001)则是将会计准则作为各种局中人的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国内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定量的方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杨东海对混合策略博弈矩阵纳什均衡的求解,得出企业做假账现象的严重程度是由现行社会利益分配状况决定的,加重对作假账者的惩罚短期有效,但长期却无效。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利益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不完全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通过博弈论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因此分析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本文从博弈模型的角度出发,以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种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由此提出应变对策及建议。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是现行制度安排对会计信息质量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刑法》等相关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判定机构和统一的判定标准,加之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不相匹配、缺乏公众监督等弊端,削弱了这些法律法规应有的震慑作用。二是中介机构和执法部门对会计法规执行的力度不够。由于中国中介机构地位不独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其对会计主体的外部监督和服务功能。另外,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会计信息作假的蔓延。三是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是会计作假的深层根源。中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政府或政府官员在会计秩序中的违规行为,这就在制度上为政府和政府官员在会计上的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支持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会计信息作假的蔓延。四是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是会计作假的深层根源。中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政府或政府官员在会计秩序中的违规行为,这就在制度上为政府和政府官员在会计上的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支持企业会计作假,以达到上市“圈钱”,扶持、培养和壮大本地企业,最终繁荣地方财政与经济的目的。但是,本文认为,在企业主体与政府之间还存在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机制。本文就此建立一个博弈模型,发现这种混同均衡是存在的,由此对观察到的无所不在的会计作假提出防治措施。

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方即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上市公司有造假和不造假两种策略选择,监管部门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策略选择。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潜在策略选择,并且双方都有一致的理性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上司公司如果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收益为R,若选择造假策略将获得额外收益A,但造假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则上市公司将要承担的处罚为S。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成本为C,由于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策略而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损失为N,并假设其监管的概率为P(0

选择造假的期望收益:W=(A+R-S)×P+R×(1-P)=A+R-PS(1)

选择不造假的期望收益:Y=R×P+R×(1-P)=R (2)

联合公式(1)、公式(2)可得临界值(A=PS),即选择任何一种战略所得到的期望相等,此时上市公司可以随机选择造假或不造假;当A>PS 时,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造假;当A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与A>PS 即上市公司的灰色收入远远超过它所受到的处罚的状况相吻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据分析,如果证券市场上长期都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期望收益(A-PS>0)的话,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将会增强。因此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检查频率(即增加P),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即提高S)。

(二)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双方即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收入为W,如果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的成本为C,且其披露的概率为α。被审计公司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收益为0,如果造假将获得额外收益B,且公司选择提供真实信息的概率为β。假设监管机构监管注册会计师并且检查成功的概率为q,若查出问题,则监管部门将给予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公司其收益e(百分比)的罚款。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模型可知:第一,当α确定时,要实现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信息与提供不真实信息所得的收益相同,则得到等式:0=B×α+(B-Bqe)×(1-α)(3)

即α=1-1/qe。从而要想提高α,就必须提高监管机构成功查出问题的概率q,同时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公司的处罚力度e,且处罚措施越严厉,注册会计师隐瞒被审计公司假账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当β一定时,同理得到等式:(W-C)×β+(W-C)×(1-β)=W×β+(1-β)×(W-Wqe)(4)

即β=(Wqe-C)/Wqe。从这个结果上看,要想提高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β,必须减少注册会计师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C。

(三)政府监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方即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如实反映真实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为0,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额外收益为T,概率为α,若被监管部门发现则将受到K 的处罚。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为C,且其监管的概率为β。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模型可得:

当注册会计师隐瞒真实信息与否所得到的收益相等时,即0=β×(-K)+(1-β)×T(5)

解得β=T/(K+T)

当监管部门监管与否得到的效益相同时,即-C×(1-α)+(-C+K)×α=0(6)

解得α=C/K

分析以上结果容易看出,要想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隐瞒概率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K 同时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

相关应对措施

(一)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有效地打击财务造假,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企业作为理性的个体,在法律惩治力度不强情况下,选择造假策略进行会计处理,说明在企业与企业的博弈中,造假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于不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计行为约束条件过松,企业造假遭受的损失很小。这就是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博弈时,难以促使企业向不造假的“纳什均衡”转变,企业的最佳策略就是造假,不造假反成了次优策略。

(二)优化股权结构,进行国有股减持

通过国有股减持,并使之流通,可以减少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国有控股股东操纵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面。但是,不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此外,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股东远离会场参与股东大会已成为可能。因此,应当支持广大中小股东采用信息技术远程参与股东大会投票。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种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三)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律制度制定的最高标准,就是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的前提下,按照现代博弈理论,经过反复博弈,直至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制定出能产生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的行为规范。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提高、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在不同的时空,各利益方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理解和要求同样变化,这时,就需要反复进行博弈,以求得到新的平衡。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实践证明,各个监管者之间在共同监管的领域有必要通过信息共享和区域协调节约监管资源,以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效果。在银监会、证监会之间签署一个备忘录,单独明确对共同监管对象的信息披露监管合作、协调的原则、范围和方式,确定统一的企业信息披露标准和会计标准,增加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但如上分析,随着监管者的增多,每个监管者将虚假信息披露认为是真实的可能性在增加。

(五) 发挥市场参与者的监管作用,加强监管双线问责

上市企业相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真实比较高,除了监管者增多以外,市场参与者增多、市场价格波动等约束增强也是重要原因。既要对企业披露虚假信息进行处罚,也要通过内部监督,对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低下和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刘慧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各方博弈分析[A].财会,2008(4)

2.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

3.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4.杨宗昌,钟子亮.会计信息揭示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1.22

第3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1.增强企业会计能力的重要性和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1.1 企业选拔会计的重要性

企业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对会计的要求很高。现在的管理会计有着较髙的综合能力,是企业颇为青睐的。因为管理会计肩负着内部建设的重任,一般负责设计和管理内部财务系统、监控、反映、报告和预测企业经营成果、收集、分析整合企业信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估,执行和监视企业内部控制等一些事情。所以很多企业都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在人、机、技术构成的系统当中,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对系统效能发挥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企业就会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发展。会计的选择关系到企业多方面的发展。

1.2 会计人员所要具备的意识

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信息会计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等必备的复合性结构知识外,还必须加强三大意识。一是心中时刻要有发展意识。世界在发展、企业在发展,那么会计更要不断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不断发生量的变化和质的超越,如果会计人员不提高,那么企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落后于时代。二是要有创新意识。现在是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那么就会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会计发展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出现新的局势。加强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有全球意识。我国加入WTO,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会计人员一定要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样就要力卩强企业会计的团队精神建设,注意团队式学习和合作,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2.分析新时期加强企业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新时期加强企业会计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能力。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会计控制的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缺少许多具体的准则和规定,使企业的一些人极易钻制度的空子,最终难以有效保障会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企业会计控制,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使一些会计工作有法可依,并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有效提高企业会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其工作更加高效和规范,从而保障企业的财物安全,使企业资金使用更加规范,运转更加安全,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获得企业的财产,使企业资金链断裂,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2.2 有利于提高会计部门的管理水平,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加强对企业会计的控制,还可以进一步提髙会计部门的管理水平,使财政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改变会计部门工作懒散拖沓的作风,使之更加规范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防止出现资金被挥霍和浪费的情况,避免企业发生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此提髙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从而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髙。只有让会计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才能使会计部门可以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在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及时协助企业渡过难关,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有利于监督管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对会计部门的控制,还有利于监督和管理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使企业各个部门分工明确,促进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从而解决企业内部工作拖沓,推卸责任的问题,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就可以有效地及时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制止,有利于企业整体改革的推进。此外,新时期加强对企业会计控制还有利于增加企业经营策略的灵活度,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髙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分析新时期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表现及财务风险问题

3.1 财务风险的表现

现金性财务风险是财务风险的第一种表现。它的特征是:第一,是一种个别风险,这种风险对于企业各期的筹资影响不是很大,它是在那个点没有及时偿还债务的行为;第二,是一种支付风险,表现为与企业收支有无盈余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特征的表现是由于理财不当造成的,现金预算和实际不符就出现了支付危机或者资本结构安排不当就引起了类似的问题。如果可以合理安排现金流量的现金预算,也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损失。第二种表现是收支性财务风险,它的特征为:第一,它是一种整体风险,当所有债务偿还时都会对其产生不好的影响<第二,它是一种终极风险,如果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时,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第三,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及时解决企业再筹资会遇到大困难。

3.2 新时期企业会计内部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企业会计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比较忽视对会计内控控制的监督管理,会计内控意识普遍薄弱,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也没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机制,当前相当多的企业员工对会计内控工作漠不关心,缺乏主动配合的意识,财务规范观念淡薄,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和处罚规定,导致了一些素质低下的工作人员出现腐败行为,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罚,使会计人员仍然我行我素,还是会做出一些违反会计内控制度的行为,从而破坏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3.2.2 财务组织结构不完善,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

当前,我国还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立完善,专业的会计部门,或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既使设置了会计部门也会让企业管理者的亲属或是不够专业的会计人员来担任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对会计部门进行专一性、独立性的监督管理,财会人员的层次和权责设置缺乏明确性和科学性,而且企业监督部门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心怀鬼胎”的工作人员有机可乘,破坏企业的发展。在会计管理的同时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说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当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出现运营资金匮乏时而企业的融资又少,这个时候就容易负债,如果在负债的情况下再一次融资就会变得很困难,久而久之企业负债额度就会增大,最后走上破产的道路。

3.2.3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思路不清晰,会计核算缺乏规范性

“无商不奸”这个词语显然是说做企业的人很奸诈,也就是说企业往往追求的是利益,利益大于一切。然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细化性原则,一些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并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使企业账目处理混乱。还有就是现代企业是多方入伙人的总和,企业的风险也是多方合伙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企业员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财务管理就和多个利益集团相联系,在这其中,他们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所得,不管其他集团的利益,这样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3.2.4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认识的不足,未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企业的预算、成本以及现金流方面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控制,因此,导致企业会计人员职责不清晰、工作不够明确、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监督审计力度不够等问题的产生,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为了领导的个人利益或者自身利益,做假账,报虚账,贪污、挪用企业资金,出具虚假的财务报表套取银行贷款,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及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4.1 厘清企业内部会计关系

企业内部有些控制制度就是摆设,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比如企业有些款项必须及时收回,不能拖沓,更不能互相推诿责任,一旦拖拖拉拉,对企业不上心,那么企业的资金就会被长期占用,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其他预算不会精确,到时候就会盲目生产,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如其他企业,以致产品大量堆积,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所以要搞清关系,做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为了更高效地做好会计自身的工作,可以采用业务的集中监控,这样可以在网上进行理财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动态,这样也能实现会计核算的实时处理,企业可以利用财务的远程算账、远程报账、远程査账等多种处理技术,形成集中的会计信息实时反映系统,随时随地掌握财务的最新动态,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这样就能更强化会计自身的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化。

4.2 强化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提高信息的质量

为了使会计信息更有效地服务于市场,会计信息要致力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本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内容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做出调整,争取做到“多样化”、“模块化”、“个性化”的会计风险控制。在这个职业迅速分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会计信息怀有强烈的职业动机,因此,具体在会计信息内容安排、组合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的个体职业特征,提供多样化的职业特征。

4.3 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完善会计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合理保护。现在企业内部的利润额度、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额等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详细的收支统计。有了财务监督这个有效途径,我们就能够使财务信息公开化更清晰、更透明。也有利于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树立明确的控制目标,从而使财务控制机制建立后更快地适应企业财会人员的需要。使财会控制效果得到更好地体现。

4.4 提髙会计从业者的专业和道德素养,加强企业财会队伍

建设企业必须要提髙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道德素质考察,加强企业财会队伍建设。企业应该对内部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培训,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考察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使会计人员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求,并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工作任务,降低财务风险。而且企业应该设立员工奖励制度,提升髙素质会计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使会计人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只有规范了财务人员的行为后,他们才不会再出现胡乱登记资金的问题。那么在其运营过程中的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的资金会被细致地统计和管理,这样就提髙了财务核算的准确度。

5.结语

第4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每个社会单位和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从事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70%以上来源于会计。会计信息揭示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用户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和经济活动的成败。会计信息的用户很多,会计信息的揭示者与用户之间及不同用户之间的利益并不十分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因而,他们对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有所不同。信息揭示者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也会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欺骗某些或全部用户。因而,如何对会计信息进行揭示,满足各方信息用户的要求,维护其经济利益,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博弈问题。会计信息揭示作为一个博弈问题,它具有博弈的一些要素和特征。

1.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局中人。具休包括:①政府。政府对企业具有宏观管理职能,虽然这种管理是间接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管理的基础是信息,政府只有充分掌握管辖区域内各类企业的经济信息,并加以分类、汇总、比较和分析,才能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维护国民经济秩序,为企业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保驾护航。②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信息的揭示者,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运用会计信息从事企业管理活动。③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投资者通过阅读会计信息,可以观察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分析企业经营前景,了解企业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投资,投资多少,是否转让投资等。④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债权人通过阅读会计信息,可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信誉,分析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企业信用状况,决定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提供贷款的种类和规模,采取什么样的收贷政策等。⑤供应商。供应商通过阅读会计信息,可以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决定对企业的信用政策。⑥企业员工。企业员工通过阅读会计信息,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业绩及所得报酬情况。⑦其他用户。

2.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动因。在新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占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会利用有利的信息作出最优决策,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也会千方百计地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获取更多利益。而经济信息的70%以上来自于会计信息揭示。因此,怎样揭示和运用会计信息,成为局中人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前已述及,会计信息的揭示者与用户之间及不同信息用户之间的利益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信息揭示者和各类信息用户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的揭示提出要求。由于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会计信息本身又不是完全透明和对称的,因而,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揭示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各方局中人之间展开激烈的博弈。可见,局中人对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不同,及会计信息揭示的不对称性,成为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直接动因。在参与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局中人中,以下几组局中人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尖税:

(1)经营者与政府之间。政府对企业具有宏观管理职能,它要求企业如实揭示会计信息,及时足额缴纳税费,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有时可能不会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例如,为标榜其经营业绩,可能会夸大收入和利润指标;为少缴税费,可能会调低收入和利润指标等。

(2)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企业投资者十分关心所投资金的使用效果,他们希望企业经营者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潜在的投资者则希望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而企业经营者为了在投资者面前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筹集更多的资金,可能会有意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调整有关会计指标。

(3)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债权人希望企业经营者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了解借出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安全保障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特殊收账政策和是否进一步向企业出借资金。经营者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借入更多资金,可能也会调整有关会计指标,美化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纳什均衡——会计准则

在给定各局中人选择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策略,把各局中人所选择的适合自己的最优策略集合起来,形成各局中人所接受的策略集合,这个策略集合就是纳什均衡。企业在揭示会计信息时,虽然对不同的信息用户可以有所侧重,但其揭示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必须是规范化的,这种规范应当集中体现广大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揭示的普遍要求,形成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纳什均衡。这个纳什均衡就是企业会计准则。

第5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硝酸铵试剂极易结块,特别是长时间存放的硝酸铵试剂往往是一试剂瓶药品结成一体,给试剂的取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明确硝酸铵试剂结块原因,确定硝酸铵试剂保存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把硝酸铵试剂结块的原因总结如表1。

吸湿性是硝酸铵试剂极易结块的重要原因,当外界大气的湿度大于吸湿点时,硝酸铵试剂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硝酸铵饱和溶液膜,一旦大气湿度发生变化,小于吸湿点时,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重新析出,使相邻近的晶体小颗粒结成一体成块;另一方面硝酸铵晶体的多样性也是硝酸铵试剂极易结块的重要原因,硝酸铵存在五种类型的晶体,每种类型晶体的存在对应一定的温度范围(表1)。当温度改变时,必然发生晶体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伴随着热量、晶体的密度体积的变化,这种变化在32.2℃尤为显著,所以当温度变化时硝酸铵晶体会发生重结晶而把相邻的晶体小颗粒粘在一起而结块;另外含水的硝酸铵在挤压和一定压力下会引起弹性或塑性形变,产生接触面较大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越大,硝酸铵晶体越易结块;除此之外贮存期间,增加贮存压力,就会增加硝酸铵颗粒形变的可能性和颗粒接触面积,使晶体交联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增加结块的可能性;如果硝酸铵颗粒大且颗粒均匀,则表面积小就不这容易吸湿,则相邻颗粒间接触点较少,结块的倾向性也就相对减小;如果硝酸铵颗粒的强度低,在受压时就易崩碎,就有碎末产生,从而增加颗粒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颗粒强度就减小了结块的可能性,结合上面所述硝酸铵试剂结块机理我们得出硝酸铵试剂保存的一些基本原则。

(1)温度尽量避免骤冷骤热,使硝酸铵试剂保持一定温度(在30℃以下)。

(2)贮存期间外部环境应加强通风,降低环境湿度。

第6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一、审计三方关系解析

注册会计师审计涉及的三方关系人包括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是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鉴证对象或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因而,审计三方关系为两组信息关系,包括审计对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审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

二、审计三方关系人风险分析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三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风险也有所不同。

(一)责任方风险

作为鉴证对象信息的提供者,责任方关注的是企业经营风险。责任方多为企业经营者,其职位晋升和薪酬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责任方在满足企业所有者的基本利益需求基础上,倾向于保守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出现粉饰财务报表、平滑企业利润的弄虚作假行为。

(二)注册会计师风险

作为鉴证对象信息的审查方,注册会计师关注的是审计失败的诉讼风险。注册会计师的利益涉及审计客户解约的收入损失和审计失败的诉讼赔偿。若审计失败的诉讼赔偿小于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弄虚作假的收益,则注册会计师选择作假;若审计失败的诉讼风险较高,出于利益和信誉的考虑,注册会计师选择与审计客户解约。

(三)预期使用者风险

作为鉴证信息的预期使用者,承担着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其关心的是企业提供的经营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企业是否仍然具有投资价值。由于利益目标略有不同,预期使用者关注的风险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降低信息风险,提高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由于利益动机不同,三方关系人在审计过程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矛盾,继而产生博弈行为。

三、博弈分析

(一)基本假设

为了更好地分析审计关系人的博弈行为,现提出以下基本假设:第一,经济人假设,责任方、注册会计师和预期使用者在审计过程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责任方的决策结果有两种,即真实反映鉴证信息或粉饰财务报表进行弄虚作假;注册会计师在失去客户的损失和审计诉讼赔偿两种利益间进行决策,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或者不合谋;财务报告使用者为降低鉴证信息风险,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进行追查或不追查,追查产生的结果也有两种:查出或未查出。第二,假设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循职业准则、审计准则,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就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第三,博弈过程只考虑成本和收益两项。

(二)过程及结果

1.变量假设

假设注册会计师选择与责任方合谋弄虚作假的概率为p1,不合谋的概率为1- p1。注册会计师选择与责任方合谋弄虚作假的额外收益为a1,可能产生的诉讼赔偿或处罚等为k1;注册会计师选择不与责任方合谋而因此失去客户造成损失a2。

假设责任方对鉴证信息弄虚作假的概率为p2,选择真实反映鉴证信息的概率为1-p2。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收益为b,注册会计师与其合谋支付额外的金额为a1;注册会计师不合谋责任方付出的更改财务报表或披露的成本为b1;责任方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被查出而产生的罚款成本为k2。

假设预期使用者申请检查审计报告,检查出鉴证信息不可靠的概率为p3,没有检查结果的概率为p4,选择对审计后财务报表不追查的概率为1- p3- p4;检查审计报告的成本为c;使用弄虚作假的财务报告做出的决策风险为m,检查出鉴证信息非真实可靠,可获得赔偿为k1+ k2。

综上所述,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分析模型见表1:

预期12使用者策略12(注册会计师12与责任方)12追查12不追查1-p3- p412查出p312未查出p4合谋,弄虚作假p1p212(a1- k1,b- a1- k2, k1+ k2-c-m)12(a1, b - a1, -c-m)12(a1, b - a1, -m)12合谋,真实反映p1(1-p2)12(0,0,-)12(0,0, -c)12(0,0,0)12不合谋,弄虚作假(1-p1)p212(- a2, -b1,-)12(- a2, - b1, -c)12(- a2, - b1,0)12不合谋,真实反映(1-p1)(1-p2)12(0,0,-)12(0,0, -c)12(0,0,0)2.分析过程

根据表1可知:

(1)注册会计在合谋与不合谋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U合谋= p1p2[p3(a1-k1)+(1- p3)a1]

U不合谋= -a2

令U合谋= U不合谋,则整理得:p3=

当注册会计师选择与责任方合谋或不合谋无差异时,预期使用者检查出经审计财务报告非真实可靠的概率为p3=。当预期使用者能够检查出鉴证信息的概率P3= p3,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不合谋无差异;当P3> p3时,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不合谋;当P3< p3时,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是合谋。

(2)责任方在真实反映与弄虚作假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U真实反映= 0

U弄虚作假= p1 p2 p3(b-a1-k2)+ p1p2(1- p3)(b-a1)+(1-p1)p2(-b1)

令U真实反映= U弄虚作假,整理得p1=,p3=

当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财务报告或对财务报告信息弄虚作假无差异时,注册会计师选择与责任方合谋的概率为p1=。当注册会计师选择与责任方合谋的概率P1= p1时,责任方选择真实或弄虚作假无差异;当P1> p1时,责任方最优选择是弄虚作假;当P1< p1时,责任方最优选择是真实反映。

当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财务报告或对财务报告信息弄虚作假无差异时,预期使用者检查出鉴证信息的概率为p3=。当预期使用者检查出鉴证对象信息的概率P3= p3,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财务报告或对财务报告进行弄虚作假无差异;当P3> p3时,责任方的最优选择是真实反映财务报告;当P3< p3时,责任方的最优选择是对财务报告弄虚作假。

(3)预期使用者选择追查与不追查的期望分别为:

U追查= p1p2(k1+ k2-c-m)p3+ p4[p1p2(-c-m)+(1- p1p2)(-c)]

U不追查= p1p2(-m)

令U追查= U不追查,整理得

p1=p2=

可见,当预期使用者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时,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为

p1=。当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P1= p1时,预期使用者选择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当P1> p1时,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追查;当P1< p1时,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追查。

另外,当预期使用者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时,责任方选择弄虚作假的概率为

p2=。当责任方选择弄虚作假的概率P2= p2,预期使用者选择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当P2> p2时,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追查;当P2< p2时,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追查。

3.博弈结果

结合上述博弈分析得出:(1)注册会计师合谋或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成本越高,做出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小。(2)预期使用者追查且查出审计对象信息不可靠的概率越大,则注册会计师与责任方合谋的可能性越小。

四、博弈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一)结果分析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理想的审计三方博弈模型为不合谋、真实反映、不追查,即审计三方关系博弈均衡。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型很难实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1.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低,违规成本较小。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诉讼的门槛、成本均较高,且诉讼成功率低,因此,若想以较低的成本追查出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微乎其微,这也就使得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偏低。

2.责任方弄虚作假收益高、成本低。对于经营者来说,其收益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经营者通过弄虚作假来粉饰业绩所带来的收益就会较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责任方弄虚作假被查出的概率较低,使得责任方弄需作假的成本低、风险小。

3.预期使用者信息获取能力低、追查效率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预期使用者对审计对象信息可靠性的追查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且查出不可靠的概率较低,这些都给注册会计师与责任方提供了合谋的机会。因此,预期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不追查的策略。

(二)相关建议

1.加大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力度。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讲,收益是现成的,而成本却是未来的。无论怎样加大惩罚力度,总有机会主义者铤而走险。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给予管理者合理的收益,避免其因收益不足而弄虚作假。企业可以通过拓宽内部监督范围、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避免更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舞弊现象。还可以通过独立的财务分析机构、新闻媒体如报刊、网络等渠道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

第7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开始实施,该准则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结合时展需要,对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和健全。具体来说,与以往规定不同的是,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指标。这是新会计准则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是重要的一项规定,不仅符合当前实际需要,而且与国际会计准确接轨,是会计准则完善的重要表现之一。下面将应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沪深两市A股上市报表,查看其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是否具有信息含量,验证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信息使用者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在验证和分析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为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也可以为投资理论提供参考,对实际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理论假设

二、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数据与模型

三、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实证过程

四、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股票价格预测能力不强,新会计准则要求年报表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该规定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信息含量,这些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能为日常工作开展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样本量小,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

现有会计盈余理论研究方法照搬西方国家的,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有效性等与西方存在差异,直接引用这些模型会存在一定偏差。2007年度多数上市公司不存在稀释性普通股,选择的样本量小,影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

(二)按新会计准则计算的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一致

新会计准则颁布是一次重大变革,新准则实施后要求公布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但细节方面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多数企业不存在稀释性普通股,未能引起投资者关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其它研究结论

年报中披露每股收益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这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和认真把握的内容,对有效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整个研究窗口内,基本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有预示效应,这种效应的出现是积极的,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指导意义,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股票相关工作进行更好的预测和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但在披露日后,市场对会计盈余指标反应弱,投资者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投资者全面掌握这些信息,为其作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但仍然难以获得额外收益,至多对其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5]根据新会计准则,

为更好规范公司的日常活动和行为,为它们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启示和参考,公司应该披露信息含量。分析验证表明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解释能力强,具备事前预测能力,并且存在延后反应现象,对企业做出相应会计决策的影响是全面的,有利于将其作为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新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信息含有额外增量信息,除了每股收益指标之外,还要其他相关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现实工作顺利开展也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整体上讲,披露每股收益指标是必要的,对实际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因而应该对该问题足够重视和关注。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验证了新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能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它们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指导投资者的日常行动。另外,上市公司也应该遵循相关规范准则,披露每股收益指标数据,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现象,确保信息披露质量,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每股收益会计准则”的规定过于简单化,很多的条文比较笼统和概括,难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6]不仅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加大其应用难度,这是今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地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考虑当前相关规定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促进相关准则完善,更为有效的指导公司日常行动。

(一)适当引入反稀释概念,更为有效的指导公司日常工作

反稀释是与稀释相对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应用非常少见,为更好顺应新形势,引入这一概念是必要的。但随着市场发展和变化,未来期间可能对每股收益带来反稀释影响,并且市场环境变化可能使原来具有反稀释作用的证券产生稀释影响。为此,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界定反稀释性潜在普通股,会计报表附注中规定应该披露的普通股。从而更好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相关规定不断完善。

(二)增加潜在普通股的列报规定

投资者应该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关注每股收益和潜在普通股转换为普通股后的股本和每股收益。具体来说,在完善相关规定时,披露以下内容:潜在普通股转为普通股后的每股收益、股份数、股份总额增加比例;公司成长性分析信息,转换后对未来每股收益的影响等,从而更好指导企业和投资者的日常行为。[7]采取这些措施改进和完善之后,能更为有效的指导企业日常活动,推动公司有效披露信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增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收益计算和列报

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非常严重,有必要加大相关信息的披露,让投资者更加重视该项规定和内容,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增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收益计算和列报,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能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接轨,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2]胡燕,卢宇琴.每股收益与每股综合收益的信息含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5):68-74.

[3]王旦娉.关于稀释每股收益会计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J].现代商业,2009(6):250-251.

第8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一、概念

( 一) 管理会计

对于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的定义不同,各有各的观点,目前来说大家比较认可的观念就是将企业目前和将来的资金运转作为服务对象,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为相关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效益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最后的落脚点在管理上,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管理,使企业的财务运转更具保障性,更加的科学、合理、高效。

( 二)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的管理,包含了企业内部所有涉及财务的事件,它的侧重点在于财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对成本的预算和控制、核算、结算,以及对资金的把控,保证企业资金链的不断裂,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整体运转有一定的把控,将投资、 融资、 营运资金等融合到一个整体中, 努力做到财务的优化结构、 科学布局。

二、基本假设与原则

( 一) 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假设内容一: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管理会计假定会计是具有实体且是连续运作的。实体是指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对象是确定的,有固定的的范围和工作地点,尤其指出的是管理会计的层级性。持续运作指的是管理会计的实体处于持续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资金运转、企业活动等都是正常的运行的,反过来带动着管理会计的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两方面的假设将管理会计与企业日常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互相影响,突出了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假设内容二:会计分期、 计量单位假设。就分期和计量单位字面意思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会计分期即使要求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将企业运营的各项资金活动的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确保能够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方便企业决策。计量单位提示我们不要过于刻板,要学会变通,在设计、评估各项资金活动时不仅仅可以使用货币这一种计量单位,还可以使用例如时间、单位量等的计量单位。假设内容三:成本性态可分假设。这一假设是对成本类型划分的假设,它强调成本类型划分要依据企业的经营性质来划分,既可以划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产成本和变动的成本。因此成本的划分类型具有动态可变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要有具体的划分方式来对成本进行区分,尽量客观的来划分,减少主观性。假设内容四: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家所追求的,他们往往认为,一个方案的优劣主要是看方案实施后企业获得目标利润的大小,而且企业往往会采用这些方案,并期待方案中的目标利润可以实现。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目标利润只是一个目标,它的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企业管理者不要将目标利润的方案看的那么美好,可行性与自我主观意志会限制其发展。原则:一些学者指出,在管理会计的原则要与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相匹配,甚至是等同的,例如要遵循可靠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些学者根据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指出,管理会计的原则应该包括注重成本效益的原则、相关性原则、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原则等,

( 二) 财务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假设内容一:有效市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获得投资信息和承担的风险要与获益的多少相一致,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样的市场行情就是有效的市场,例如当我们在炒股的时候,我们选择的股票的价格与我们自身获得的股票信息高度相关,那么这一股票市场就属于有效的市场,反之则不是。假设内容二:财务主体假设。该假设指出,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清晰准确程度,企业需要设定具体的财务主体,同时与股东等其他的主体相分离,否则我们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陷入混乱的状态,无法识别盈亏。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将每一部分的财务进行单独管理,明确规定员工的工作范围、职责、权利等。假设内容三:持续理财、 财务分期假设。与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相类似,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同样限制的财务管理的时间和范围,但指出了理财持续的时间要依据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要持续到活动计划的终止。原则:一些学者就不同的假设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原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的有效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双方交易的原则、信息传递的原则。财务主体假设要求我们要形成风险、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促使我们形成了财务分期原则和可持续理财原则。但在实践当中企业最常用的就是成本与效益均衡原则,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和理性理财原则。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与区别

( 一) 共同特征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虽然在概念上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总结起来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具体有:第一,二者都是致力于服务企业,提高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水平。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通过对以往做的不好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保障未来的发展,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既可以核算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也可以仅针对某一具体的活动,实现对资金流向的掌握,规避财务风险。第四,在财务信息的核算方法上比较统一,大多是采用账本等一些资料来进行统计分析,帮助管理层做出财务方面的决策,而且其方式比较灵活,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只要结果相近就好。

( 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针对的行为主体不同,即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对象是企业本身为企业本身服务,财务管理是针对企业、员工个体以及融资的市场。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发挥的职能不同。管理会计是对财务管理的进一步管理,主要是对未来的计划、预测、考评、把控,而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成本的预算和控制、核算、结算,以及对资金的控制,充分利用资金,保证企业资金链的不断裂,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后,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针对的行为主体不同,所以在分析财务信息的视角上也是不同的。

四、两者在投资决策方面的不同

第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时间点不同。管理会计会在项目投资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收集充足信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财务管理则相反,它会在进行投资决策后开始广泛收集信息,对投资进行管理,维持决策的正确性。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先进流的处理不同。财务管理会综合考量企业原有和即将要有的项目的现金流,并规定当总的现金流额度大于原有的现金流就得出可以投资的结论。但管理会计只关注将要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只要是正值就可以投资。第三,在折现率的选择上,财务管理通常是将企业的原有成本作为新近项目的折现率,然而管理会计则不会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价值,而是一切都以现有项目为准,将本行业规定的基准利率作为折现率。

第9篇:会计实习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商誉一直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确认问题越来越迫切的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商誉的确认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商誉确认对会计报表所传递的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是通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的,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本文对2007年上市公司中确认的商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产生了影响,与企业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于2007年上市公司首次确认商誉,对股价影响的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修证的Ohlson模型中证明了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的提高会使股票的市场价格降低,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无形资产甚至商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商誉;会计信息;相关性

商誉一直是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问题一直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会计报表以及其它会计信息载体中获得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也必然成为会计理论及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查会计报表中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企业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关系。

一、商誉的基本理论

会计学中对商誉理解有着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商誉的不同的性质。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界对商誉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商誉会计的“三元理论”:超额收益论、剩余价值论和无形资源论,它们也构成了各自对商誉定义的理论基础。

(一)超额收益论

超额收益论的认为,商誉就是企业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拥有资产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商誉是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它不像厂房、机器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企业来讲,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其存在。实际上,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很难从量上区分每个单项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商誉这项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却能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商誉也就应由超额盈利来定义了。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1922年就曾指出:“商誉一词在广义上表示未来超额盈利的估计价值,确切地说,商誉从这一点上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

(二)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剩余价值”与“超额收益论”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超额收益论”是从总体上理解商誉,由于未来超额利润很难直接确定,要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则困难重重。人们便设想从能够较准确计量的那些资产入手,即先确认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将差额确认为商誉。佩顿认为“无形资产是一个剩余价值,是公司的真实价值超过各种独立的有形财产的真实价值的余额……被单独列入财产目录中各种有形财产总价值低于公司真实资产的数额应表述为商誉。”

(三)无形资源论

无形资产论认为,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正如Reg.S.Gynther所说:“之所以商誉存在是由于资产代表的不仅仅是列示出来的有形资产。例如,‘特殊技能和知识’、‘极强的管理能力’、‘垄断的地位’、‘良好的社会及企业关系’、‘好名称和好声望’、‘有利的形势’、‘优秀的雇员’、‘贸易名称’和‘已经建立起来的顾客网络’都是这类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通常认为是无形资产)就是商誉的价值。”

“超额盈利观”侧重于说明商誉的经济效用,即带来超额盈利的能力;“剩余价值观”说明了商誉的计价形式;而“无形资源观”则揭示了商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与组成因素。三种对商誉认识的观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三者综合起来才更好的说明了商誉这个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特点。

根据各种商誉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性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第二,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无不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是形成商誉的基础与源泉;第三,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四,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不能把它与其所依附的企业的其它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割开来。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它包括财务会计目标在内的任何事物,本来是质与量的统一,着重研究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要求的质的方面,从而突出了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说,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正如 FASB 所说,“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这样,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1980年5月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SFAC No.2 沿袭了 ASOBAT 和Trueblood Report 的传统,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对决策有用性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在这一最基本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的其他质量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质量。

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SFAC No.2具体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这是因为,会计信息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作出预测,或是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减少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增进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者共同成为相关性的主要成分。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靠性还有可验证性,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同计量者的偏好。

三、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等质量特征是从总体来说明会计信息的情况的,商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情况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信息和利润表信息来反映。以下就针对两种具体的报表信息来说明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情况。

(一)商誉对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和负债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以前,商誉并不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确认,在合并报表上也只是以合并价差的形式综合的反映。合并价差包括合并商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即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升值(或减值)以及母公司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的差额。从两者包括的范围来看,用合并价差来反映合并商誉,并不能真正的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且,合并价差是一个具有类似“备抵附加性质”的账户,既有借方余额又有贷方余额,不能真实的说明商誉的性质。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属于资产的范畴。这一信息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决策相关的信息,对商誉进行确认,这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特点。对于合并企业所确认的商誉据有会计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合并商誉的确认不用置疑,如我国现行《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中第三章第十三条指出:“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很显然,如果不对合并商誉进行确认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缺乏相关性。

商誉的确认使得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目总额增加,从而导致企业一系列的财务数据的变化。商誉确认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会上升,如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的资产增加,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会减少,资产负债率减少表明每元资产所承担的债务责任较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商誉并不是可辨认资产,在企业破产清算时是否能够清偿债务,还有待验证。这就出现个矛盾,商誉的确认增加了企业的资产,但并不一定如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那样,偿债能力的加增。

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第六章第二十三条指出:“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企业的商誉发生了减值,就要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并将其减值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给企业带来了商誉处理上的灵活性,如果企业第一年由于某种原因需要,改变商誉的确认金额,到以后年度财务状况变好时,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这样便人为的利用商誉给企业带来了调整的空间。对于企业的商誉的减值测试来说,如何确定企业是否真实的减值,减值多少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在实务操作中也有难度,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运用这种会计信息时会给决策带来影响,甚至采用同正确决策恰恰相反的策略。

(二)商誉对利润表信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