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河南省;永续盘存法;分产业资本存量
引言
物质资本是现代经济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变量,例如在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研究中均离不开物质资本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快速提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是覆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分析河南经济增长规律、各种要素的贡献份额以及各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等问题中,资本存量核算是必要的前提。
而目前为止,河南省的资本存量核算研究工作,特别是细分到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研究工作并不丰富,很多需要该数据的研究多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这一概念作为基础,或者甚至作为替代变量,这样就混淆了存量与流量的概念,会造成经济分析的逻辑错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王小鲁(2000),张军(2002),张军和章元(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单豪杰(2008)和宗振利、廖直东(2014)等的基础上,基于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通过选取当年投资数据、构造投资平减指数、选择折旧率、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和确实数据的处理等环节,对河南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一、永续盘存法
对于一个资本体资本存量获得的最准确方法是进行资本数量普查,但是这种普查耗时费力,据笔者所知只有日本曾进行过类似的普查。与资本存量数据的难以获得相对应的是资本流量――每年的资本形成或者资本投资总额与每年的折旧比较容易获得,因而核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更加倾向于依靠流量数据来获得,即运用所谓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由Goldsmith(1951)开创性的运用,随后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已成为估计资本存量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方法可以写作:
Kt=Kt-1*(1-δ)+It
其中t表示第几年。该式子中一共涉及到四个变量:1.当年投资It的选取;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通过该指数可以折算到不变价;3.折旧率δ的选取;4.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二、当年投资数据的选择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资料中,有三个相近的指标来表示当年的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不过,这两个指标有各有各的特点。首先,固定资本形成数据中包含有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不包含此类数据;其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从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并不反应这些内容。
因此我们选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由于2002年后缺失分产业的数据,我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和当年的全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为总量构造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河南统计信息网。
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构造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以获得1993年后的该指数,之前的数据却并没有公布。因此,我们借鉴了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的方法,构造出1978-199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提供了分省份的资本形成总额及指数,我们假定该资料是以不变价格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以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为例: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上年=1)=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1987年隐含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 1986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
由此可以测算出1979-2002年之前隐含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将之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提供的1991-2002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一致。因此我认为,用该方法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可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1978-2002年我们使用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2002年之后我们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然后可以计算得到197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
四、折旧率δ的确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折旧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1.在当期投资数据的选取时直接选取积累数据,这样就避免了处理折旧的问题;2.采用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指标来直接代表当期的折旧值,如徐现祥(2007),陈纪平(2012);3.从折旧率着手来计算当期的折旧,进而对折旧的处理及转化为对折旧率的确定,如张军等(2004)。
正如张军等(2004)、宗振利等(2014)指出的那样,在利用PIM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时,严格意义上讲,δ是指重置率而非折旧率。但是目前来讲,我国还不具备对固定资本进行重新估价的能力;并且从这里出发,可以得到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按照几何方式递减,而我国的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通常采用直线型法,这恰恰是不符合PIM的内在要求的。
本文参照宗振利、廖直东(2014)的做法,最终得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0.25。
五、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也是PIM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所选基期的相关数据资料,例如国有资产净值普查等普查数据,如邹至庄(1993);2.假定资本-产出比为定值从而估算基期资本存量,如张军扩(1991);3.假定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相等从而估算基期的资本存量,如单豪杰(2008);4.将基期的资本投资额比上某个年限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和折旧率的和作为初始资本存量,即K0=I0δ+gI,如Hall&Jones(1999)。本文采取第4种方法。
δ就采用之前得到的,gI为4.5%。从而得到1978年时河南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分别为38.26亿元、194.44亿元和41.81亿元,从而总的资本存量为274.61亿元。张军等(2004)指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在1978年后才出现明显的变化,部分估计全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早期研究忽略1952-1977年投资品价格变动因素是可以接受的假设。从而这里资本存量(1978年为基期)274.61亿元与张军(2004)(1952年为基期)268亿元的估计非常接近。
六、估算结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 张军,吴桂英,张志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90.
[4] 宗振利,廖直东.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3):8-16.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消费相同,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而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却一直隐藏在社会总投资中,导致其对地区的经济贡献难以剥离。国内外旅游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关于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分析的定量研究就更为鲜见。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一方面,旅游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陆地面积可谓是“寸土寸金”,因此,研究海南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应对于海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1999年海南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份,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自2008年来,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递增,2014年全年投资额达3039.46亿元,对地区经济增长一定带动作用。由此,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旅游业固定资产从总固定资产中剥离,测算旅游投资对地区的经济贡献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将数学方法运用到旅游经济影响的分析评价中,覆盖面较广,而旅游投资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却很鲜见。
(一)旅游经济相关研究
张立生(2002)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对河南旅游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张娜(2012)对冰雪旅游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冰雪旅游经济效应等概念予以界定,鉴于冰雪旅游的特殊性,创新性地构建了冰雪旅游经济效应评估体系。鄢慧丽(2012)对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研究
黎洁(2008)首次以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对象,研究其对江苏地区经济的贡献。王如东(2012)认为旅游特定产业中的旅游份额,直接影响旅游特定产业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张敏(2014)从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庐山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张家界市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查,对如何提高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投资效能给出建议。
目前仅有上述4篇文章对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研究,且现有文献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各省份投入产出表制作周期一般为5年,相关信息更新速度较慢,而城市缺乏编制投入产出表的条件,这直接限制了旅游投资对经济的定量研究;其二,由于旅游投资隐藏在社会总投资中,较难剥离,从而造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概念及内容不够明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海南省情的基础上,立足于旅游业固定资产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法,探析海南省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对该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
三、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原理概述
所谓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是将投入产出表中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纳入第Ⅰ象限,并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该模型,可导出Yn+1=(I-An+1)-1 Xn+1,(I-An+1)-1是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乘数,它一般用于考察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社会总产品的贡献大小,其中单位最终产品可以是单位消费或投资。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刺激其对各生产部门的消费。因此,将第Ⅱ象限的居民消费列闭至第Ⅰ象限,建立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进而测算旅游投资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海南省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一)旅游特定产业的选取
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且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2007年海南省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并参考了相关文献,本文确定了5个行业,即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二)相关系数测算
利用现有的2007年海南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表,将消费列移至第一象限,即可得到海南省投入产出的局部闭模型,进而测算出海南省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结果见表1第2列数值。
显然,旅游特定产业的消费者并不都是游客,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不仅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不都是由旅游消费引起的,因此,旅游特定产业中旅游部分所占比重,直接影响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笔者提供查阅相关文献,估算出海南省旅游特定产业中的旅游份额,见表1第3列数值。
四、将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与旅游特
定产业的旅游供给比例相乘,即表1中第2列和第3列数值相乘,便得到旅游特定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实际投资乘数,见表1第4列数值。
(三)海南省旅游特定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定量测算
通过查阅2012年海南省统计年鉴,笔者得到2007年海南省各旅游特定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乘以各自投资乘数,便得到各旅游特定产业的实际贡献值,再将各实际贡献值汇总相加,就得到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海南省生产总值的贡献额,详见表2。
由表2中数据可知,2007年旅游特定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旅游份额对海南省GDP的实际贡献值为150.11亿元,约占当年海南省GDP的10%,说明旅游业对海南省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旅游业在海南省各产业中的地位。
按投资乘数及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小进行排序,两者所得结果一致,前三位分别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主要原因有:一是交通运输业多为政府投资,受政策影响较大;二是住宿、餐饮类行业投资回报率较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
五、海南省旅游特定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海南省的旅游业有了飞速发展,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成为国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政府的扶持也为海南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各投资主体纷纷在此“落户”。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科学支撑,在投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低效或无效的开发现象,造成资本的闲置、浪费。为了使各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发挥最大效用,本文对海南省旅游特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贡献进行研究,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以下对策
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投资系数最高,即其单位投资对海南省经济贡献最大,这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有关,一方面,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且是全国唯一的海岛省份,岛外游客进出海岛可选择的交通工具较为有限,导致旅游消费中交通花费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旅游活动六要素中,“行”是非弹性消费之一,外部交通的便利性、内部交通的通达性都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12月30日,海南环岛高铁的开通正说明了交通对于海南的重要性。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投资省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使地处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2.远距离旅游在赴琼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间接刺激了各大酒店纷纷投资“入驻”,尤其在三亚各知名海湾,国际著名品牌酒店应有尽有,可满足高消费人群的需求,但目前三亚市场定位仍不够明晰,低价位的旅游团在三亚随处可见,而且海南旅游的淡旺季也比较明显,这些都致使酒店房间的闲置率较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放缓住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步调,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3.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刺激旅游消费、提高旅游收入的重要部分,尽管海南省在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开放了免税店,实施“离岛免税”政策;万宁也成立了奥特莱斯,但店内所售物品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地方特色都很难与世界接轨,总体而言,游客可选择的购物点及特色产品仍十分有限。因此,适当增加旅游购物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开发特色购物品,是海南省旅游业及相关部门需要关注的新内容。
六、结语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管理审计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着一个经济组织资金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发挥。其中固定资产的投资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种长期性的战略决策,与其他资产的投资相比,投资的数额大、周期长、收益风险难以预测和评估,为此在投资前必须通过审计的手段做好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价。本文就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内容、特点及采用方法作一讨论。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有其相同的特征,就是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公开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但在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有其突出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对象是对投资行为的产生、行为的实施、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鉴证。即查核投资是否遵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查核投资是否有经济性和效率性;查核投资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这种行为的表现主要以“数量表示的信息”。审计的目的就是经济性、效益性及效果性;审计的时间贯穿于整个投资的全过程,重要的是在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时间上超前于投资行为,所以对投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在审计方法上主要是以数字为核心,以控制论、决策论、财务管理、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审计的主体是被单位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专职的审计人员”。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内容和目的
(一)审计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从其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上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其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情况及影响因素、途径等。主要是投资项目的提出;投资项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项目的执行;投资项目的再评价。这其中投资项目的评价是一个中心内容,它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评价注重考虑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估算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二是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三是确定资金成本的一般水平;四是确定投资项目的收入现值;五是运用投资决策的方法对收入现值和所需资本支出进行比较。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就是以促进投资行为的经济效益,注重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三E”评价和监督。经济性就是考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使用成本,也就是“花得少”。效率性就是在保证少花钱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产出,即“花得好”。效果性就是投资能很好地达到预期即“花得值”。譬如,企业拟投资一套新设备,从经济性考虑就是投资是否能节约使用资金;从效率性考虑就是该投资是否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从效果性考虑就是该投资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或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要性
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在时间上超前于投资的决策和实施,与事后评价审计相比有其独特意义。
首先,可以规避高估冒算。在投资选项之前根据企业拟投资要求及达到的预期。审计时运用适当方法,计算分析,得出相对准确的投资成本、资金流量(流入量、流出量)及获利能力等,从量上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供选择方案、拟定计划。从源头控制成本,规避因高估冒算所带来的损失。
其次,规避与合同的冲突。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委托企业以外的组织实施,根据审计提供的信息及投资项目应达到的要求,与项目实施方签订合同,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控制投资过程中由于随意变更而加大成本,并以此为项目结算的依据。
再次,从源头上治腐。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认识不足,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监控失效,尤其是对投资项目拟定及预算没有科学的依据,导致项目实施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变更内容,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以达到牟取不当利益的目的。
最后,提升审计在投资领域的地位。审计积极参与投资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为投资决策提供了保证,而且拓展了审计服务的空间,改变了传统事后审计的被动性,审计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意识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常用方法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是事前审计,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和评价是整个投资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时应视情况不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
1.等额年支出法。有些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企业基础性对内投资,如设备、建筑物、厂房等,没有直接的营业收入,但要考虑投资的成本。一般采用等额年支出法,计算单位工程等额年支出额。
等额年支出=等额年投资支出+等额年经营 (1)
其中,等额年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含借款利息)-可收回残值×(P/F,i,n)]×(A/P,i,n)。 (2)
等额年投资支出是指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在内的投资支出,按资金回收系数换算为经济寿命期内各年相等的投资支出。项目在经济寿命期结束时有残值收回的,应将其换算为现值从投资支出中减去。
公式(2)中,除了包括建设期间发生的投资支出外,还包括使用期间追加的投资支出。等额年经营支出是指不包括折旧、借款利息的年经营成本。
2.净现值法。净现值法是将投资期间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都按折现系数换算成现值收入和现值支出;然后对比,来评价投资效益。此方法可用以从若干个可备选的方案中选取一次进行投资的决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计算建设期和投资期内各年拟建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求出净现值。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净现值流量用正值表示;当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用负值表示。其次,将各年净现值流量都按折现系数折算成现值,用下列公式算出净现值(NPV):
其中,NPV为净现值,n为投资涉及的年限,C为原始投资额,Ok为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Ik为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i为预期折现率,k为第k年,NCFk为总k年的净现金流量。
上述计算表明,甲、乙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正数,丙为负数,说明甲、乙两方案的报酬率达到了8%,丙没有达到8%,只能从甲、乙两方案中选取;又由于甲方案的净现值大于乙方案,故选甲方案比乙方案更佳。
3.现值指数法(或现值比率法)。该方法是用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来评价方案的优劣。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现金指数。若有n个备选方案时,比值较大者即为当选方案。
4.内含报酬率法。该种方法是根据已备选方案的资料计算其内含报酬率,以此来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所谓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只要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就认为该方案可行,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为最优方案。用此法时应注意两种情况,若方案中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可按年金现值查表计算;若方案中每年净现金流量不相等,就用复利现值法逐次测试求得。具体做法是:
计算内含报酬率,选取若干个折现率,用内插法逐一比较其净现金流量,直到找到净现值等于零或接近零的那个折现率,即为所求的内含报酬率。
其次,根据计算结果,其中内含报酬大者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可选方案。公式(4)中的IRR表示内含报酬率。需要说明的是同样资料,当用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评价的结果往往不一定一致,当不一致时,再选用内含报酬率法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将更为科学。
5.决策树法。主要用于风险型投资方案的评价。当投资的几个备选方案中,预期都存在风险,并且各状态风险的概念可以预先测定时,通常采用此种方法评价。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出现的风险概率及产生的后果简明地绘制在一张形同“树枝状”的图上,并计算各方案在各状况的条件损益及期望损益值,最后比较各方案的期望损益值,其中大者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应选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风险型投资决策受预测的概率影响最大,若不准或发生变化,其结果则不同,会导致决策失误。所以评价时应谨慎。
6.非确定型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对于非确定型投资,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用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常用的方法有:
一是坏中求好(或小中求大)标准。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环境持悲观态度,把不利因素看得较重,审慎从事,力求从最坏的环境寻找较好的方案。具体是先从每个方案中选出最小损益值,再从中选出最大值作为评价依据。
二是好中求好或大中求大的标准。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的环境持乐观态度,认为环境很好。先从各方案的各状态下选取最大损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其最大值,以此作为评价方案的依据。
三是务实标准法。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环境既不是完全乐观,也不是完全悲观,按自己估算一个乐观系数,运用公式计算各方案的务实期望值。
务实期望值=[该方案最大效益值
×乐观系数+该方案最小损益值×(1-乐观系数)]
四是推理标准法或称折中标准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各方案在各状态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求平均值来作为评价方案的依据。
五是最小后悔值标准法。决策常因失误而后悔。其基本思想是即使失误后悔,也尽可能把后悔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先用公式,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最优方案效益值-该自然状态下其他方案的效益值;然后,按每一方案取出其最大的后悔值;最后从最大后悔值中取出最小者作为最佳方案。
四、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熟悉资料,甄别方案,评价方案
审计时,首先应了解投资的目的、投资的方向(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掌握投资已有的各种资料,分析投资所能采用的可行性方案,甄别方案的类型。由于每种投资可供选择的方案不止一个,方案之间有的是排他型,有的是独立型,有的方案是确定型的,有的方案是风险型,有的方案是非确定型,应区分类型,从中筛选出几个可供选取的方案,并根据方案的类型,运用适当的方法,选出认为最佳的方案。
(二)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由于投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对实施投资有指导、约束作用,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熟悉审计所涉及到的学科的理论知识。
(三)管理审计是投资有效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通过审计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审计也不是万能的,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完全恰当的。所以,决策者在应用提供的数据信息时应该分析使用,审计仅是决策的因素之一,为了真正实现投资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有更多的管理者参与,从多个环节进行控制,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技术、理论上的支持。
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审计,贯穿于立项、评价、实施及效益鉴定的各个环节,要求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 贸易顺差 相关分析 因果分析
1 福建省贸易顺差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福建省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氛围良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81年的10827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3638807万元;与此同时,福建省的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也急剧扩大,1995年福建省贸易顺差突破百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虽然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2010年贸易顺差又明显增长,高达23155739万元。
2 福建省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2.1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存在差异
近年来,福建省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带动了福建居民收入的增长。从2000年~2010年的数据绝对值来看,始终是人均GDP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又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个别年份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基本上都是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比农民收入增长要快。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越来越接近,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随着政府对农民收入扶持政策的不断推出,预计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趋势,见图1。
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次年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扩大再生产支出,那么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图2是从2000年至2010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的折线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不尽合理
2010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50和0.365,从数据上看似乎合理,都在国际警戒线0.4之内。从基尼系数看,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但应该看到农村的基尼系数基本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于统计年鉴把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开计算,可通过发展经济学家Sundrum(1990)介绍的适用于不重叠人群(富人和穷人)分组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来估算全省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图3)。据笔者估算,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基尼系数已超过0.4。有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越来越不合理。
3 贸易顺差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
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2007年7月17日在中国政府网进行在线访谈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长时间保持普通职工工资偏低或者增长缓慢的状况,它的弊端也将逐步显现出来,体现在不仅会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利于促进消费。”邱小平指出,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低收入群体大,导致消费率过低,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因而只能通过出口模式维持经济增长,导致贸易顺差。笔者对这个链式反应逐一实证分析如下:
3.1 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选用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用城乡整合基尼系数来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得到: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的相关系数为0.885,P值为0.000,说明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3.2 因果分析
在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探索二者间的因果关系,仍沿用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因果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下表,从结果来看,基尼系数的增长会导致顺差扩大,可见收入分配差距变大是导致顺差的原因,而顺差并非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变大的原因。这也证实了邱小平的观点,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导致我国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3 链式反应分析
3.3.1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率过低
截取福建省城镇居民1990年~2010年的GINI系数、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数据,消费倾向=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以GINI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代表,消费倾向即消费率,来考查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率的影响。
相关分析的结果是,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和消费倾向的相关系数是-0.9315,P值为0.000,说明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与消费倾向在1%的显著水平上高度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消费率和收入分配差距是呈反方向变动的。由于相关系数较接近于-1,所以应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以GINI系数为自变量X,以消费倾向为因变量Y,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8677,说明消费倾向的86.77%是由GINI系数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都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非常好。回归方程为:Y=1.1613-1.3217X。
根据回归方程,求出各年消费倾向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的消费倾向的理论值和实际值在1992年以后都比较接近。可见,GINI系数对消费倾向的变动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力,换言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消费率过低。
3.3.2 消费率低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从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和按收入高低五等分分组农民消费倾向可以看出,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富人的消费倾向都较低、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然而穷人能用于消费的金额是非常有限的。截取1990年~2010年的福建省数据,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百分点作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指标。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点和消费率的相关系数是0.5903,P值为0.005,说明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点和消费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消费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3.3.3 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导致投资过量
一般居民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一是消费,二是投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投资意向高。这样的结果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投资过量。由于投资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而金融投资的数据收集不易,所以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投资,截取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投资消费比例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80996,P值为0.000,说明投资消费比例和固定资产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因而以投资消费比例为自变量X,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65603,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65.603%是由投资消费比例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高。回归方程为:Y=-3570.355+17853.627X(单位:亿元)。
从方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投资消费比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投资消费比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福建省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消费增长率,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而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过快,2003年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20%,到了2006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更是突破30%,福建省经济明显过热;2008年和2009年因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2010年又高达30.04%。可见,我省如果没有调整好投资消费比例,投资过量的现象无法避免。
3.3.4 投资过量导致贸易顺差
本文截取的数据是1990年~2010年的福建省贸易顺差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94639,P值为0.000,说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自变量X、贸易顺差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89565,说明贸易顺差的89.565%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很好。回归方程为:Y=41.83078+0.32969X(单位:亿元)。根据回归方程,求出各年贸易顺差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理论值和实际值基本是重合的。因而就验证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多极大程度上会导致贸易顺差。
综上所述,贸易顺差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巨额的贸易顺差在一定阶段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同时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笔者认为,要平衡贸易,首先要进行收入分配调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除了在制度上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指导性经济发展政策,如向第三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以保证第三产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静, 李子奈.修正城乡加权法及其应用——由农村和城镇基尼系数推算全国基尼系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120-123.
关键词:油气田;项目投资;估算方法;盈利性分析
一、项目投资估算的相关概述
项目投资估算是指估算拟建项目建设期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和投产后所需生产流动资金。投资估算是项目基本经济数据预测的重要环节。这一估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企业成本和收益,是项目投资和贷款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重视。当前针对项目投资估算的方法是编制概算法,它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审查并估定拟建项目各单项工程的规模或工程量,比照编概算的方法,运用概算指标测算所有单项工程的建设投资,再加上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汇总为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估算价值,这一方法估算比较准确。至于流动资金则是保证项目建成投产后维持正常营运垫支于劳动对象和其他生产费用所必不可少的周转资金。这项投资的需要量,通常均比照核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的方式采用周期占用额计算法或比例计算法进行测算。
二、油气田开发项目投资估算值
油气田开发项目投资估算值的一大部分就是工程费用,浅层油气田的开发一般按照“成果法”核算成本,而探井和评价井的投资费用也都泪如开发费用中,这些费用不计算在笃定资产其他费用和预备费。浅层油气田开发项目中的新钻开发井的钻井综合成本采用综合指标估算的方式,也不需要再另外记取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地面工程投资费用时油气田开发项目投资估算值的一大部分,地面工程投资费用不计取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和预备费。油气田的开发还涉及到很多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其他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建设单位需要一定的管理型,工程咨询公司需要收取可行性研究费用,环评部门需要收取环评费,勘察单位、设计单位都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油气田开发项目的投资估算值的一部分。油气田的开发使用必然涉及到各种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还会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商品权都一系列权益,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土地征用以及拆迁的费用,这些费用也都是油气田开发投资估算值的一部分。
三、油气田开发项目资金筹集和盈利性分析
(1)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广泛应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通过做好可行性研究,使项目的投资决策工作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投资估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是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内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包括的内容,应视项目的性质和范围而定。整体性民用项目的投资估算,从费用构成来讲应包括该项目从筹建、施工直至竣工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具体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流动资金等。二是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影响。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决策、基建规模、工程设计方案、投资经济效果、并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具体为:其一,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其二,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其三,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颧,并应控制在投资估算额以内。其四,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和向银行申请贷款。其五,项目投资估算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其六,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依据。其七,项目投资估算是实行工程限额设计的依据。实行工程限额设计,在一定的投资额范围内确定设计方案,以便控制项目建设和装饰的标准。(2)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是指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对工程造价进行的概略讨算,是设计文件的组成部分。设计概算分为三级概算,即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建设项目总概算。建设项目总概算是确定整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文件。它是由各个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以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概算汇总编制而成的。概算的作用分为:一是概算是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反映;是国家据以批准初步设计的经济文件:是向国家和地区报批投资的文件:二是概算是国家控制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概算一经有权机关(或称主审单位)批准,即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法定依据。三是经批准的概算是编制固定资产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的依据。(3)施工图预算。一是施工图预算的内容。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造价的文件。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以施工图为依据,根据预算定额、取费标准以及地区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预算价格进行编制的,所以称为施工图预算,也叫设计预算。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包括建筑工程预算和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分为一般土建工程预算、卫生工程预算、电气照明工程预算、特殊构筑物工程预算及工业管道工程预算。二是施工图预算的作用。其一,施工图预算是落实或调整年度建设计划的依据。由于施工图预算比设计概算更具体、更切合实际,因此可据以落实或调整年度投资计划。其二,在委托承包时,施工图预算是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依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签订承包工程经济合同,明确甲、乙双方的经济责任。其三,在委托承包时,施工图预算是办理财务拨款、工程贷款和工程结算的依据。建设银行在施工期间按施工图预算和工程进度办理工程款预支和结算。其四,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单位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其五,施工图预算是加强施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依据。其六,施工图预算是实行招标、投标的重要依据。施工图预算是建设单位在实行工程招标时确定“标底”的依据,也是施工单位参加投标时报价的依据。
二、工程建设预算编制所用方法与精度
估算、概算和预算,其主要区别在于其设计深度不同,因而编制方法与深度亦不同。编制估算的依据是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方案,同类项目投资资料等:概算依据是初步设计和概算指标或类似工程预算或约略的工程量等;预算依据施工图设计和设备安装定额。在编制方法上,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估算方法。其方法有:生产规模指数估算法;分项比例估算法;资金周转率法;单位面积综合指标估算法;单元指标估算法;流动资产投资估算法。建筑工程概算的主要编制方法有三个,具体是: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安装工程概算编制方法有三种,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单价法和实物法两种。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增长 武汉 贡献度
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十分成功,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而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的主要城市之一,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商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武汉市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将对武汉经济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一个改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
模型对武汉的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出FDI对武汉市经济增长贡献程度。
一、模型构建与选取样本
1、模型构建
假定经济满足如下条件:其一,经济中只生产单一商品,且该商品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其二,储蓄外生增加;其三,劳动人数以外生比率增加;其四,经济中不存在折旧,投资等于资本存量的增加值,这一假设对于索洛模型并不是必须的,但不存在折旧的假设将会简化分析。核算总产出增长的基础是一个总增加值生产函数:Y=F(A,K,LH),它将增加值(Y)表示为最初投入的一个函数,如有形资本(K)、劳动投入(LH),以及观测不到的因素(A)。微分这一生产函数得出与产出增长率(GY)、投入增长率(GK和GLH)及观测不到因素的增长率(GA)相联系的表达式。因此,有以下方程:
GGDP=?茁0GA+?茁1GK+?茁2GLH (1)
其中,GGDP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百分比,GA表示观测不到的因素的增长百分比,可以理解为生产率增长百分比,G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增长百分比,GLH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百分比。参数β0、β1、β2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衡量投入增长百分比导致的产出增长百分比。它们概括了可利用的生产技术资源。
由于定量分析中残差的存在,对各个变量的解释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影响,在具体的计算公式中,武汉们在每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前乘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这样,由(1)式估计出其他两个产出弹性后,可用下面的式子计算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为:
MK=GGDP×WK=GGDP×R2(?茁1GK)/(?茁1GK+?茁2GLH)(2)
MLH=GGDP×WLH=GGDP×R2(?茁LHGLH)/(?茁1GK +?茁2GLH)(3)
MK=GGDP×WK=RK×GGDP×R2(?茁1GK)/(?茁1GK +?茁2GLH)(4)
其中,RK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
2、选取样本
本文选取了1992-2006年这1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Y:总产出。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总产出的替代变量,本模型选取了以1978年为基期,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的增长率G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K: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总资本投资的替代变量,模型中变量GK被用来测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增长百分比,为当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固定资产存量的百分比。
FDI:外商直接投资。选用当年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GFDI就是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L:全社会从业人员(L)。模型变量GLH为当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H:人力资本投入。从产出角度出发,用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来表示人力资本。模型中变量LH指拥有人力资本的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投入,由人均人力资本与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乘积构成,LH=L×H;变量G为当年人均人力资本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变量GLH被用来测量拥有人力资本的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投入的增长百分比为当年全社会劳动投入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ER:人民币汇率。为官方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
GFK:外商直接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外商把70%左右的投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因此,计算外商直接投资对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贡献率时,按该比例推算(王洛林,1997)。
二、实证分析与结论
1、实证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加工处理,见表1。
用EVIEWS 5.0软件按公式(2)、(3)、(4)对其进行分析,估算出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1)根据GGDP=?茁0+?茁1GFDI(5)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线性关系。
(2)根据GGDP=?茁0+?茁1GK+?茁2GLH(6)
进行回归分析,?茁1+?茁2显示规模收益。非常数的规模收益可能隐含观测不到的因素A的作用。为了正确测算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Wald方法检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
H0∶β1+β2=l;H1∶β1+β2≠1
由于P值等于0.0024,所以在 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
(3)根据GGDP =β0 +β1GK(7)
GGDP=β0+β1GK(8)
回归得到参数?茁1估计量为0.264,参数?茁1估计量为0.615,将?茁1、?茁2的估计量和各自的拟合系数R2分别代入(2)、(3)、(4)式,可得到各生要素对总产出增长率贡献的估计量(见表2)。
2、计量结果
通过对以上计算结果以及几个表格的分析,可以得到: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有贡献,但贡献度不大。1992-2006年期间武汉市经济增长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1.67%,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有1.67%是由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的,这一比例并不是很大。第二,武汉市劳动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劳动投入占总产出的增长平均比重为40.40%,对经济增长率平均贡献率为2.76%;固定资产投资占总产出的增长平均比重为21.57%,对经济增长率平均贡献为0.16%。这说明武汉市劳动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劳动的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武汉市利用FDI的策略建议
1、建立科学的政府招商绩效考评体系,切实转变政府招商引资职能
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考评体系,从过去单纯考核利用外资的数量转变到主要考核利用外资的质量上来。与此同时,要加快政府招商引资职能的转变,政府应该尽快从具体的招商引资事务工作中脱离出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产业引导、规范外资管理上。
2、瞄准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改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建立沟通渠道。如:组建国际高级经济顾问机构,邀请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管理咨询专家等担任顾问,组成高水平的常设咨询机构,为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经常性的战略咨询,提供最新的国际经济信息;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武汉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利用驻外机构、协会等渠道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信息沟通。
3、抓紧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根据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湖北省)》,结合武汉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研究制定武汉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确定武汉市鼓励、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明确产业导向。
4、制定外商投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管理办法
武汉市要向上海等先进城市学习,研究出台鼓励引进世界500强公司的政策,花大力气引进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对于跨国公司在汉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一事一议,一司一策。
5、建立外商投资重点产业配套建设扶持资金
除现有的汽车零部件资金、服务外包基地资金、中部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外,武汉市政府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外商投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配套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浪南、陈景煌:外国自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6).
[3] 朱伟:FDI与经济增长――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
[4] 庄宗明:武汉国的适度外商投资规模及其控制[J].财贸经济,1998(5).
关键词:辽宁投资;投资效率;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38-06
一、引 言
辽宁省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的时期,辽宁的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辽宁经济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以来,辽宁的经济发展又恢复了活力,连续几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并且区域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沈阳、大连两市的GDP占全省的比例已经由1992年的38.9%增长到2007年末的50%,而辽西北地区则由21.2%下降到14.9%,2007年沈阳、大连两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占到了全省总额的58.9%。大量的投资被沈阳、大连两市吸纳,一方面有可能产生过度投资,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将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正确地衡量和分析辽宁省区域间投资及其效率的差距,对促进区域间资本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投资效率与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分析
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一直是古典、新古典、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资本既然重要,资本形成过程――投资也就格外引人注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早期工业化的经验来看,投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在二战以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业绩也与投资水平密切相关。Brander(1992)利用世界上116个国家和地区近30年的数据证明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基于这种共识,理论界都主张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积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20世纪60―90年代,东南亚国家更是凭借其高储蓄、高投资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择了与东南亚国家相类似的路径,实现了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Brander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拥有同样投资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却不一定有相同的经济增长率。他的研究表明,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预期,而圭亚那、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的增长业绩则差强人意。随着大多数政府都未能通过增加落后地区的资本投资而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理论界又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资本投资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而强调人力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然而怀疑论者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资本投资并不是孤立的,一方面,他通常会带动劳动(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为了得到资本投资,也必须改善其他生产要素并主动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层面上看,强调促进对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与注重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变革并不矛盾,前者强调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后者强调的是增加核心要素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
凯恩斯将投资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他认为自发投资是相对稳定的量,基本上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这部分支出可理解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支出,即政府投资。引致投资则主要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私人投资。他分析了引致投资不足的动因及其限制――“一部分决定于投资需求,一部分决定于利率”。人们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是诱导资本家进行投资的主要动因。凯恩斯主义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分析,主要采用折现价值法和投资边际效率法等两种方法。折现价值法是计算某项目投资计划所带来的未来的收入流的现值,然后将此现值同该项投资计划的成本加以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该投资计划因有利可图而被采纳;否则被放弃。计算收入流折现值的公式是:
PV=p1(1+i)1+P2(1+i)2+…+Pn(1+i)n
式中PV代表折现值,P1,P2,…Pn表示各期收入,i表示市场利息率。
投资边际效率法是将投资边际效率同市场利率加以比较,如果投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该投资计划为有利可图;如果投资边际效率小于市场利率,则该投资计划被放弃。投资边际效率实际上是一种利率,这种利息使该项目投资计划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收入流的折现值相等。计算投资边际效率的公式是:
Q=p1(1+r)1+P2(1+r)2+…+Pn(1+r)n
式中Q表示投资计划成本,P1,P2,…Pn表示各期收入,r表示投资边际效率,其中Q,P1,P2,…Pn均为事先计算的已知量,r为未知数。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折现率,这种折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投资者只有在一项资本资产的现值之和至少等于其供给价格时才会进行投资。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使用该资本资产的预期利润率。公式为:
R=R1(1+r)1+R2(1+r)2+R3(1+r)3+…+Rn(1+r)n
式中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1,R2,…Rn代表不同时期的预期收益,r为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是由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决定的,在假设资本品供给价格不因投资需求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与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实际上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所采用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方法与现行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内部收益率法在计算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内涵也是一致的。根据凯恩斯的投资理论,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是引诱机构或个人投资兴趣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吸引更多投资,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至少应等于利率。因此对投资的诱导越大,投资越大;反之亦然。而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与利率之间的差额。
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杜两省(2009)构造了一个分析区域间投资差距的模型。该模型假设:(1)经济中存在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a和b。(2)市场是竞争性的,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转移,并且转移成本为零。(3)存在政府的投资,但政府投资只限于公共领域,竞争性投资完全由企业来进行。(4)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投资时是理性的,信息是充分的。(5)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惟一标准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不考虑净现值等其它标准[2]。
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市场的投资主体,企业根据项目内部收益率所进行的投资决策描绘出了整个经济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企业家会在一个区域内持续的投资,直至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于利率。杜两省(2009)把两个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描述在了同一坐标系内(如图1所示),由于在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经济中,两类地区的边际效率曲线存在着系统性的差距,发达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a)位置比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b)位置高,因此在特定的利率水平r上,发达地区a比欠发达地区b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Ia>Ib)。
图1 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的区域差距
他的分析结论认为,企业不愿意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是那些地区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低。那些投资边际效率低的落后地区必然对企业投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资本在区域间的转移成本很小,落后地区的投资还会流向投资边际效率更高的发达地区,从而产生导致区域差距扩大的倒流效应[2]。
三、辽宁省投资效率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
基于理论部分的分析,在本部分内容中我们将着力寻找一个能够较为科学的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的指标,对辽宁省投资及其效率区域间的差距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择
效率属于规范经济学的概念,它在微观经济学中有着严格的定义,在计量理论和方法上也比较成熟,例如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方法。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要想严格地定义和度量效率就比较困难。张军(2003)在这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他认为,既然资本相对于产出增长的速度表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或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那么观察资本生产率变动的一个指标就是观察“资本―产出比率”(简称ICOR)的变动[3]。在现有的文献里,资本的边际效率常常用ICOR来衡量,而且ICOR也是一个较容易计算的指标。根据定义,ICOR是资本存量的边际产量(dY/dK),即产出的增量与资本存量变动的比率。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动(dY)等于投资流量(I),因此,在总量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可以用GDP的增量与投资的比率(dGDP/I)来表示。显然,ICOR是资本边际生产率(dGDP/I)的倒数:ICOR=I/dGDP。
当然,用ICOR来度量宏观投资效率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主要体现为:(1)将产出全部归功于投资的贡献,忽略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只衡量了投资在即期的需求效应,没有考虑到投资完成后所产生的供给效应。(3)ICOR的值在个别年度有可能会出现极值或负数,从而不能准确表述投资效率的好坏。即便如此,但是从长期看,ICOR值的变化情况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长期变化趋势是有效和可接受的。国内外的学者在评论投资宏观效率乃至经济效率时,基本采用了ICOR指标,并根据IOCR的变化情况得出投资宏观效率的变化。如,1994年克鲁格曼等人以ICOR不断上升为依据得出东亚有关国家投资效率低下、经济难以为继和出现金融危机的判断;又如,吴敬琏、张军、成思危等学者通过对近年我国ICOR升高的趋势分析,得出我国投资效率下降的结论。
(二)数据的选取及指标的计算
1.投资
资本存量不但包括固定资本,也应该包括存货,因此我们在计算I时,选择统计年鉴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计算依据。关于计算ICOR时是否需要扣除存量资本的折旧,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于我国固定资本存量和折旧额的估算,不同的学者计算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结果,而关于辽宁省固定资产存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此外,《中国投资报告2006》关于折旧问题的观点还指出“一般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是大于0,但扣除折旧后的净投资却不一定是这样,在GDP增长的情况下,ICOR出现负值,这种情况难以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此外“如果扣除存量资本的折旧额,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被用于弥补存量资本折旧损失的经济效益,这在客观上会降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益,无疑扭曲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鉴于以上原因,在计算ICOR时我们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投资额I。
2.价格指数
为了便于对不同年度之间的ICOR值进行比较,我们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1992年不变价。GDP的计算以1992年为基础,利用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对其他年份进行了重新的计算。对于各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统一利用辽宁省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
3.数据来源
各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
4.地区的划分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辽宁省14个城市分为三个区域。沈阳和大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均明显好于其他城市,因此将这两个城市作为发达地区;辽西北地区5个城市锦州、朝阳、阜新、铁岭、葫芦岛作为一个区域;其余7个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定义为其他地区。各地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本区域各城市相应数据的和,辽宁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所有城市相应数据的和。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辽宁省及各地区1993―2007年的ICOR值(如表1所示),并将ICOR的3年平均线绘制在了图2中。
(三)辽宁省各地区投资及其效率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到,在考察期内,其他地区ICOR值较为稳定,与全省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且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辽西北地区ICOR变动最为剧烈,在2002年以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值,但在2002年之后趋好,低于全省平均值。总体来说,沈阳和大连地区的投资效率在辽宁省内是最好的,在2003年之前ICOR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这与与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情况相吻合。按1992年不变价计算,1992―2007年,沈阳、大连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2.8%,高于其他地区的11.5%和辽西北地区的10.7%;三个地区年均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0.8%、12.9%、14.9%。市场导向下的资本必然会流向能够给其带来最高收益的区域,沈阳、大连由于其区域内投资项目具有更高的收益,因此会对资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应该是沈阳、大连地区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具有更高的投资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从各地区固定资产规模来看,沈阳、大连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例已经由1992年的31.9%上升到2007年的58.9%,辽西北地区则由16.5%下降为13.3%,而其他地区更是由51.6%下降为27.8%。由此可见,资本在沈阳、大连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倒流效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转移到了具有更高收益水平的地区。辽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例下降较小,倒流效应并不明显,这是否说明辽西北地区对资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呢?凯恩斯把社会总投资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他认为自发投资是相对稳定的量,这部分支出可理解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支出,即政府投资。引致投资则主要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私人投资。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为辽西北地区投资比重下降较小是因为政府投资在该地区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相对稳定,私人投资比重较小。可以说,辽西北地区对私人资本的吸引力不仅不高,而且长期以来一直较小。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ICOR在长期描述投资效率的有效性,我们绘制了投资效果系数(ICOR的倒数)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散点图,来观察投资效率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到,沈阳、大连地区的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额存在这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它体现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沈阳、大连地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企业作为社会的投资主体,对投资收益率反映较为敏感。
相反,辽西北地区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额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如图4所示),这说明辽西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国有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所占比重还较高,这部分投资对投资收益率不敏感。
(四)ICOR变动带来的启示
第一,通过分析1998年以后辽西北地区ICOR的变动,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从图2中就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内,辽西北地区的ICOR不断走高,说明投资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产出,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辽西北地区的ICOR开始逐渐降低,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开始显现,这说明政府公共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时滞。这与王立国(2008)关于辽宁省政府公共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一致。王立国(2008)选取了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辽宁省政府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挤出,但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并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2003年以后,沈阳、大连的ICOR持续走高,并且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沈阳、大连地区的宏观投资效率在下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因于资本深化;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据了较大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短期内的需求效应明显,但长期来说投资的产出效应较小。
第三,辽西北地区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同时,ICOR上升幅度较小,说明该地区投资效率没有发生明显恶化。这段时期对于辽西北地区完善投资诱导机制,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Brander,parative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5(4):792-818.
[2] 杜两省.内部收益率的区域差距与政府的投资诱导系统[J].财经问题研究,2009,(4).
[3]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J.Kim,L.Lau.The Sources ofAsian Pacific Economic Growth[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Vol.29,Special Issue:part 2,448-454.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6] 秦朵,海岩.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03,(4).
[7] 罗伯特•E•卢卡斯.为何资本不从穷国流向富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