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医学学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学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学科建设

第1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目前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处于白热化状态,当然医院也不例外,要想医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首选就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详细探讨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并提出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对策,促进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对策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了重点,并且也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主要是因为该建设有助于医院内涵建设的提升,并将医院品牌树立,同时促进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临床医技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人文素质,进而推进医院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1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

1.1明确医院的发展方向,将技术短板清除

例如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肿瘤、疼痛和老年病进行学科建设,同时实现消化系统内外科融合、心脏中心建设的融合,院前院中危急重症的融合、神经内外科的融合。

1.2与医院的特色和实际融合

也就是整合医院的自身优势,将亚专科建设及早布置,如建设骨科医疗中心等,同时针对重点学科进行科研协作群及其科研团队的构建[1]。除此之外,在业务上也要立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

1.3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储备人才的培养

将具备创新意识、勤于专研、吃苦耐劳的人才选拔,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同时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保证在学科建设上凸显水平一流、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进而为患者提供廉价、高效、优质、方便、安全的服务。

2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2.1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

也就是将弹性管理加强,同时进行相关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实行。再者就是将管理机制健全,促进管理力度的加强,并将重点学科领导小组设立,并以各种途径进行顶尖人才的培养进而选拔,由领头者进行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将科研经费和政府专项拨款更多的争取,并且拓展融资渠道,保证最近能够满足科研的需求[2]。除此之外还要将相应的实验室设立,并且将设备购置齐全,为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

要想将医院重点学科的竞争力提升,并且将省级研究课题和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并且获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加强合作。一是院内科研合作,也就是将重点学科的“龙头”效应充分发挥,借助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物力和人力的统筹,将新技术和新业务开展;二是将优势学科群建立,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实现学科间互补互利和学科的低成本发展,同时也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要想将医院的发展战略落实,就必须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将定编定岗制度推行,将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明确区分。还有就是将大量的人才吸引,进而共同致力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充分发挥领头者的作用,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4结合院外多渠道

也就是在技术上向国内外先进单位学习,做到扬长避短,进而使重点学科在技术上获得发展。同时整合商业,将院一企合作模式推行,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成本降低,进而促进社会效益和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2.5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

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重点学科建设领头者的选拔,并且保证考核因素的全面性,如人际协调能力、道德品质、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在进行相关人才选拔的时候,还要注重优势互补,当领头者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帮扶,并且加强实践锻炼。并且带头者来要明确权、责的关系,将两者明确区分的同时,还要将其细分,如建议权和决定权等,并将任期目标管理实行[3]。对于创造利益、技术引进和课题立项必须将具体的要求提出。同时将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使更多的学科接班人和青年技术骨干被培育出来。并且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学习和进修,进而加快学科梯队建设。

2.6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

疾病的诊治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诊治链,同时也是学科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可将市二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发挥,实现临床和科研的协作,并且将学科间的网络联系加强,使学科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推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2.7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

带动其他学科及其探索发展道路是重点学科建设承担的发展使命,要想将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加快,就必须将医院各级人员积极组织,使其共同思考和献计献策,将重点学科有计划的制定和发展,并且将其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在管理上推行长效动态管理,也就是优先发展重点科室,优化组合发展受限科室,强力扶持有潜力的科室,以此来实现重点学科品牌效应的努力创建,推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并且以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来促进医院学科的整体发展。

3结语

对于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而言,在工程量上较大,且具有长期性,同时还必须依靠各方的扶持和支持。而作为医院,必须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再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结合院外多渠道,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这样才能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美昕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8:236-238+242.

第2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基础,而医学期刊的发展也会助推学科建设。可以说,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医学临床或科研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认识到甚至不知道医学期刊编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医学期刊编辑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或挖掘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或角色。作为医学编辑,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才会对医学编辑本身应担当的学科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3结语

第3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市重点、院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争取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以创建一流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突出特色,确保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构筑学科基础平台,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拉动相关学科发展,积极构建学科群,从而大力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和医院综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医院总体定位,结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和学科的基础和条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我院学科建设分为两个层次:

“支持起步层次”,该层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相应的学科建制,明确建设方向,推进我院整体学科建设,促进我院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架构,属于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重点建设层次”,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科研项目较多、层次较高、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该层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和遴选学科带头人、逐步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活跃学术氛围。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倾斜,促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和壮大。重点建设层次学科被确定后,逐年评估,优胜劣汰。

通过上述两个层次的建设,到20__年,着重建设院级重点学科4~6个,市级重点学科3~4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积极筹备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二、学科建设内容

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牵头,重点抓好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学科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并与科研部及教务部合作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的工作。学科方向应从学科原有基础、现有优势及当前发展趋势出发,选准“目标”。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主要作用:①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本学科建设规划,确定本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②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③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④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的辐射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学科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为目标,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优劣。加强条件建设和优良的学科管理机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学科建设的任务

今后五年,医院围绕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把学科建设放在全院工作的首位,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学术地位、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要解放思想,勇于挑战,把我校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着力抓好科研方向凝练和人才队伍建设。各学科要在现有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凝练好科研方向,使每个学科建立起2~5个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各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学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规划,大力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层次和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并要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益。

3.抓好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过程,是形成学术梯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也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各学科要解放思想,挖掘潜力,内联外引,争取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要抓紧完成现有课题的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产生科研成果。医院实施科研监督和评估,完善和加大科研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今后五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在现有本科及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兄弟院校相关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锻炼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为适时申报博士培养授予单位和学科授权点奠定基础。

5.加强学科服务体系建设。学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学科服务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证。此外,还要加强图书资料文献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渠道的建立。要加强国内外相关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校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学科建设措施

加强学科建设是医院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确保我院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带有全局性的关键工作。

1.学科建设实行院、科二级管理。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协调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包括教务部、科研部、人事科、

财务科、总务科、物管办等管理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2.做好学科点的布点规划。医院启动学科建设工作后,应按照现代医学学科布局完善我院相关学科体系,搭建学科建设框架,这是我院学科建设实施整体推进的首要环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学科建制,明确学科建设方向。

3.做好重点建设学科的筛选工作。在完善我院相关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遴选数个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4.抓好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或倾斜政策,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到20__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15名,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5.加强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申请、审批和科研基地建设方面要明显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重点学科中培育出一批相对稳定而明确的科研方向,扶植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立有效的科研工作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力争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

第4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10-01

上海地区现代的院前急救运作已被称为“上海模式”,对于其整体建设而言,除了加强具体急救操作方面的实践外,急救体系的学科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本文从上海急救系统建设国内一流急救中心的定位出发,为我市未来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1.1 院前急救的专业性: 由于当代医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院前急救本身的学术含量也日趋提升。急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由于其涉及的学科交叉和研究积淀有限,目前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亟需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院前急救工作抢救生命职责的重要性和综合研究的专业性,加强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自然是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和丰富院前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院前急救的复合性: 院前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学科,更是重要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其学科建设本身包括医学研究、组织管理、社会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院前急救的学科研究,既要坚持一线抢救和临床实践,也要兼顾组织调度和管理模式。院前急救的相关参与者,包括管理者、调度员及一线急救人员,都需要积极进行经验总结,投身于自身相关的学科研究中,实现院前急救整个体系的理论发展。

2.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现状

2.1 学科建设成就显著: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基本形成了结构丰富、组织完善的体系。为了实现科教兴医的战略,市急救中心以及各区县急救中心将学科建设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开展急救实践和相应课题的研究。各家单位在相应的专业课题、临床研究、组织管理、急救调度、专业讲座、业务培训、专业研讨、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大力投入,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我市的医疗系统很重视院前急救学科研究的成果生成,无论是《上海院前急救》学术刊物的创办,还是急救系统历届学术交流年会和各类研讨会的论文集合,以及各类共建、培训教材的翻译、整理和汇编等,都体现了对上海院前急救整体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结题,体现了上海院前急救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2.2 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较之部分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底子相对较薄的现状不容忽视。这固然与院前急救研究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相应的学科资源有限相关,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

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研究中,高级职称人员较为稀缺,研究生学历员工数量不多,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医苑新星等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较少。这体现了整体学科建设的人才在数量上和分布上都处于较低的状态,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和发展相对不均衡的现状。面对各个区县急救中心科研人才的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研究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来实现整体的发展。

3.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面对上海院前急救学科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现有的不足,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相应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推进上海地区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

3.1 更新急救观念: 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中,要突出急救观念的不断更新,实现科研观念的创新和突破。对于急救链进行统一的思考和重塑,完善急救中心、医院、社区等多方的配合,实现院前急救的综合救治管理。面对院前急救本身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相应的急救操作和医疗实践要创新和提效,不受到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积极开创更为高效的救治和转运方法及体系。要改变院前急救就是简单处理和转运入院的观念,进一步拓展院前急救为病患服务的空间,实现院前急救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功能优化。

3.2 积极实现转型: 在进行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中,要积极实现院前急救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向分类救护的转型。将病患按照病情状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救治是我市院前急救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其次要实现内部管理和调度的合理转型。院前急救的通讯调度和管理模式建设,是有别于其他医疗救治部门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机制实现急救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是需要着重研讨的核心学科课题。再有,实现急救人员身份的合理转型,通过合理的培训和引导机制,促进整个急救小组的能力提升也是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通过对于院前急救从模式到具体操作多方面转型的思考和探索,为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内涵。

3.3 加强队伍建设:对于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必须抓住人才这个核心。面对上海各急救中心医师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到了急救工作的开展,也极大的影响到了学科研究和建设。因此,加强队伍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起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机制,保证科研人才的合理配置。无论是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相应的与医学院的人才委培等,重心是实现学科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使得科研队伍有着充足的梯队供应。同时,要加强对其他科研和医疗单位的合作,通过人才的合作和共享,扩展学科建设的人才来源和人才模式。通过完善队伍建设,使得院前急救的临床实践到学科研究都能够有优秀充沛的人力供给,从而更好的持续性的开展学科建设。

4.结语

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理论研究,而是与急救工作紧密相连的发展探讨,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展和丰富院前急救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才能使我市的院前急救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我市乃至全国的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华强,解放思想、突破思考、改革创新、认清需求——浅谈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第四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1-2.

第5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一、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学科独立阶段

最初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可在我国中医古籍中找寻,其内容博大精深。据相关统计,《黄帝内经》中从篇名命题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有关问题的就达32篇,占全书 162篇的 19. 8%[1]。由此便可知中医心理学思想内涵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在1985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中医心理学著作《中医心理学》,此书是由成都中药大学王米渠教授主编出版、方药中作序而成。同年,在成都市召开的“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宣告中医心理学从中医药学中独立出来,从而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

至今,中医心理学经过30多年的磨砺,在我国众多的城市已经开展了多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和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会议及有关的文章达到数百篇。在2006年6月召开“第一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次会议中,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医心理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医心理学年度工作计划》[2],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为中医心理学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发展更加具有计划性和规划性。

2.学科成熟阶段

2007年 9 月举办了首届“广安门医院中医心理学学科发展论证会”。汪卫东、王永炎等教授在此次会议对中医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临床实践及相关学科等分别进行介绍,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将中医心理学确定为中医药学的二级学科(培育学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预示着中医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走向成熟[3],实现了从独立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重大飞跃。2015年在北京召开第五届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睡眠医学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有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以“融合东西方,走向本土化”为主题,在宣传中医心理学学科文化的同时推动了其本土化的进程,使中医心理学离专业化的道路越来越近,学科也越来越成熟。

二、中t心理学的现状及问题

1.学科定位不准确

最早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哲学的思想,随着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中医心理学学科框架的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越来越系统化。正是由于许多研究倾向于研究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来源以及中医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而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也没有发挥中医心理学理论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实践作用。

2.学科临床应用缺乏科学论证

在中医心理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多为空泛议论而非实证,使学科的论证不足、操作性弱。有许多的研究对古人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但是没有对这些古人的命题进行实验和临床验证,同时也没有对他们的逻辑进行实证分析,使传统中医的心理学理论缺乏现代科学的论证和临床支持,甚至限制了中医心理学学科在全世界范围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3.学科专业发展人才空缺

学科的发展与其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中医心理教育中呈现出的应用性不足、专业化不足、职业化不足的问题,是中医心理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如今中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各省的中医院校,学校范围并不广泛,受到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限制。此外,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后备人才力量不足。同时,学科实习基地也相对贫乏,不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中医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及意义

1.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学科特色

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必然要追溯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化。我们应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好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中医心理学能与拥有浓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借鉴传统文化或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同时突出中医心理学的专业特色,,发挥其独树一帜的价值。

2.明确中医心理学学科定位

了解中医心理学一方面包括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包括临床实践技能。深入探究学科定位,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把握好发展的主线,在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学习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有效的临床实践,使之更好地治疗人们的身心疾病,为人们的健康而服务。

3.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服务于临床实践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运用现代高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如运用声、光、电等物理手段及其控制论、系统论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生理进行测验而确定相应的指标,使其量化而有利于操作,或者更深入地研究一些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等[5],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来形成新的基础理论以服务临床实践。

4.培养学科专业人才并建设优秀队伍

随着“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和“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的不断召开,许多对中医心理学学科感兴趣的专业人才涌现出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但是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的问题仍旧存在,培养学科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发展学科的实践性作用并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改善教学手段,能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

中医心理学通过发掘出中医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并运用现代心理学框架和概念来对其进行发扬。在中医心理学探索的道路上,许多专业人才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操作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将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促进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米渠,谭从娥,李世通.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470-472.

[2][3]汪卫东.中医心理学“十一五”发展概况与“十二五”展望[J].北京中医药,2012,31(8):638-640.

第6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现状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他们热衷于考级拿证、热衷于上网冲浪,而阅读诗歌、欣赏高雅音乐的不多。鉴于以上情况,许多高校开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加快人文课程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出现了一些可喜势头,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薄弱的,大多数课程是依据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规划,课程安排不够严密,随意性较强,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重视,以及部分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

医科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把人文教育曲解为人文学科教育,认为开设了人文课程、讲授了人文知识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对学生的内化教育机制。人文知识被老师概念化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学生仅记忆这些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没有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人文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程考核方法,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人文知识,且考试结果与学分挂钩,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此外,医学人文课程归为一般素质教育范畴,没有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1]。

2.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在医学教育上,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的局面。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为多,课时相对偏少,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匮乏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学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但专业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医学人文教育多由人文科学教师、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学教育管理者兼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教师缺乏医学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较少开展对医学教育领域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使得教师人文修养的后续培养不足。

三、医学人文课程实施策略

1.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

按照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原则,分阶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为人文课程基础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主要使医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医学及医学这个职业的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第二阶段为人文课程综合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第三阶段为人文课程应用阶段,在大学四、五年级进行,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医疗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集中见习、分散见习、案例讨论、实习等。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双领域人才、教师人文素质培训、聘请外校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等方法解决。此外,在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待遇、地位等方面加以重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其继续教育和深造,避免医学人文专职教师人才流失。

3.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为了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的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文课程的管理,规范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对课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规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7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并稳步发展。2012年,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也是当年心血管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学科发展。通过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增强实验室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了一个集开放、协作和竞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1.1构建临床医学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是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根据专业需要,以及未来发展,建立独立实验室。实验室包括:细胞膜片钳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实验室、学术交流办公室。各实验室有机结合,强大实验支持,加上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医学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院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

    1.2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总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通PCR仪、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超声细胞破碎仪、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细胞实验仪器:细胞膜片钳设备、细胞压力加载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磁珠分选仪、普通倒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台式离心机;(3)动物实验仪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彩超相控阵探头、冷光单孔手术灯、体视显微镜、血管压力直径测定仪等。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稳步发展。

    1.3特色化实验室管理和发展

    作为心血管内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宗旨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更好的尊承其服务宗旨,实验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科研档案管理、实验技术积累、实验室安全卫生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科研实验收费等分别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制定课题组之间定期交流机制,为实验室正常运作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负责制度,各课题组负责人(或导师)对各自课题组的经费使用情况、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在保证研究课题独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课题组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着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方向,心脏保护与心律失常方向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心律失常方向。为了促进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同时,邀请该领域与实验室长期合作、有影响力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实验室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细胞、离体和在体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综合多道生理仪、膜片钳等专业研究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强化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

    2.1科研业绩沉淀,促进科学研究

    在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的支持下,科室运用膜片钳技术,建立了心脏离子通道实验平台;构建心律失常的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离子通道在动物整体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离子通道的改变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努力构建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操作规范、学术氛围浓郁的优秀实验室,为吸引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使实验室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实验室服务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已有27名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学位。科室共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明专利有“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电极导管、心脏起搏电极、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下肢动脉造影标记尺。基础临床科研取得长足进步: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项目,1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中包括多项卫生厅科研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既有心电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2.2依托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随着平台的建设人才辈出,科室获得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3项“逸仙优秀医学人才”计划项目,2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累计科研经费591.6万元。科室每年获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SCI收录论文篇数及影响因子均呈递增趋势

    2.3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学科影响力

    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自2008年以来,心血管内科每年举办逸仙心血管病论坛。每年来自国内外心血管病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达到500多人,会议论坛内容包括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分论坛和冠心病与高血压分论坛等。作为区域性的学术会议,意在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加强与国内外交流,给省内外心血管医生提供一个沟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成立以及学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以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学科的科研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稳定发展,参观和交流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2011年,科室荣获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对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增强心血管内科的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8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学科中心

2003年9月,我市组建了历史学科中心和地理学科中心,挂靠在教育局教研室下。学科中心主要负责全市史地学科建设的统筹工作,主要包括:

1.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在详细分析各校史地学科的师资队伍、学科教学、学科教研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全市史地学科发展规划,对史地学科相对薄弱的学校和年级提出明确的改进要求。

2.制定规章制度

制定史地学科教育教学常规、教师评估考核细则、教师激励制度等,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3.加强教学督导

督导小组对照“常熟市史地学科教学十到位”要求,对教师教学逐项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相关整改意见,并做好持续的跟踪督促工作。“十到位”即课前两到位:计划安排要到位,校本研究要到位,课中三到位:习惯培养要到位,方法指导要到位,教学管理要到位,课后五到位:督察环节要到位,单元训练要到位,补差工作要到位,反馈工作要到位,交心工作要到位。对于在督察中发现的亮点和特色,及时加以总结、提升和推广。

4.加强考试研究

学科中心与省内各教研机构及知名学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获取丰富的考试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研究和筛选,将其中的有效信息及时与各校教师共享。比如: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要求由考查知识的细化度、准确度,向考查知识的深广度、运用的灵活度转变,突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重视历史的社会教化功能等。对此,历史学科中心多次组织教师研讨会,达成了高考复习的如下共识: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强化以新情境、新材料为命题角度的题型训练。结果在当年的高考中,我市历史学科成绩在江苏省县级市中遥遥领先。

学科基地

为推进学科建设,我市自2003年1月起开始设立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和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并出台了《常熟市学科基地管理办法》。学科基地的评选标准为:师资力量强,有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有突出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目前,我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设在梅李中学,高中地理学科基地设在尚湖中学。

学科基地在全市的学科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对帮扶

由学科基地校牵头,打破校际壁垒,将全市同学科的教师按照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进行差异配对,“以老带新”、“以名优带后进”,促进全市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2.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学科基地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比如:每学期定期举办大型的公开课观摩活动,组织名师到各校开展考前辅导和专题讲座等。

3.培养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学科基地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学校推荐等方式,在全市史地学科教师中确定若干位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使他们踏上名优教师发展的高速通道。

4.推进系统的课题研究

学科基地每学期都会向各校教师征集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些共性的、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学科基地牵头设立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面向各校招标,研究成果共享。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化。

5.举办学科发展论坛

新的教材内容、教学理念、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史地学科内容如何重组?各学段的教材如何衔接?史地学科建设是关注知识的客观性、系统性,还是关注知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这些都是学科发展论坛关注的热点话题。

大备课组

自2004年以来,市教研室针对全市史地专任教师数量有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整合,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大备课组,每个年级均有一个历史大备课组和一个地理大备课组,分别设正副组长各一位。

1.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为便于及时沟通交流,协调各大备课组的活动,我市于2004年创办了史地学科网站――“琴川百家”,网站下设教育信息、教师信息、活动区、通知栏、资源库等窗口。优秀课件、精品教案、教学反思等均可以上传到网站,供教师分享。一些名师在网站上创办的教育博客,成为课题活动记录、教师研讨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和阵地。

2.备课

大备课组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围绕下一阶段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例题、习题的精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展开讨论,并形成指导性文稿,通过“琴川百家”传给每所学校。

3.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高中史地大备课组的建立,团队战斗力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也实现了从量的放大走向质的提升的飞跃。目前,各校均用上了大备课组教师精心编写的课程资料,包括学案、课件、阅读资料、单元练习、综合试卷等。因为在编写中考虑了本市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并配合教师的上课进度,因此教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组织教学沙龙

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和经验,大备课组有针对性地组织了3类教学沙龙:一是立足随堂上课及随堂听课的日常教学反思沙龙,二是结合新课程展示课的案例研讨反思沙龙,三是针对新手型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的不同需求而开设的分层反思沙龙。比如:我们开展了“教学常规找差距,师徒结对促成长”沙龙活动,旨在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教学凝练生特色,科研推动上台阶”沙龙,为合格型教师向高位走强献计献策;“内部挖潜破阻滞,理论深入跃新高”沙龙,剖析骨干教师的“高原期”现象,帮助他们走出教学理念上的误区,不断开拓创新。

小备课组

小备课组作为学科管理的基层单位,要认真执行学科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大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形成终稿,做到“大统一,小特色”。

小备课组的工作重点在于组织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校内师资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关注“小而实”的问题,形成各校自身的研究重点和特色。比如:常熟市中学重点开展对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和讲评课四种课型的研究;尚湖中学重点开展问题异构活动,以公开课的形式搭建教学研讨平台,梅李中学首创的“问题收集――分类汇总――同步诊断――提出矫治措施――落实整改――督导评估”的教学诊断程序,规范和优化了教学环节。

第9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关键词:绩效管理;医学工程;维修管理系统;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被广泛使用,随之带来许多设备维修问题。医学装备维修部门不同于一般的医技部门,院方在对其绩效指标的制订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下面结合我院已试行一段时间的绩效管理经验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绩效考核在部门管理中的意义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员工承担工作职责并积极做出贡献,使员工的行为符合单位核心理念要求,在单位中形成“竞争、激励、淘汰”的良性工作氛围,从而达到单位的考核要求,实现个人与单位发展的双赢。

二、绩效考核体系中现存问题

目前,医院设备维修方式主要有医学工程部自修、原厂维修、第三方维修3种,但是一些医疗设备制造商开始培养医院工程技术人员,以保证医疗设备的高质量运行,维护自身产品信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特殊人才,他们的绩效考核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考核的目的与意义理解不到位

如今,大部分医院把绩效考核当作一项任务,没有认识到通过绩效考核还可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工作效率,导致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员工执行的积极性不高。每次考评均是科室内部组织进行投票,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评选,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热情,造成工人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恶劣,绩效考核的初衷并没有达到。

(二)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不科学

绩效考核标准体系涵盖了绩效考核的目标、对象与内容,围绕着被考核者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的性质而建立,并成为对被考核者工作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现行的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考核指标过于粗放,主观内容较多。通常的绩效考核基本以考勤为主,一些被服务科室辅助进行打分,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大类,而结果通常以“合格”为主,因为被服务科室只愿做“好好先生”,仅凭主观感受给予评分,不能有效体现绩效差别。绩效考核指标内容与科室设置的岗位职责不符。医院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针对临床科室,与医学装备工作关系不大,在考核标准实施中,无法体现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的特点,且每项指标的权重相同,不能体现不同维修技术的水平、质量等,从而降低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

三、绩效考核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制订绩效考核指标应坚持以“定理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引进先进、前沿的管理理念。在采纳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细化指标体系,时刻关注变量。制订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弹性和灵活程度,客观条件和主观目标的转变都会带来指标的革新。加强绩效考评观念,赋予各指标以不同权重,综合考评。根据以上原则并针对目前维修现状,主要围绕“劳动量、维修技术、执行力”等核心要素,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制订考核标准,其可操作性体现在它将员工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和医院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设置以病区、科室奖金占比等指标为财务维度;以服务科室满意度、科室投诉、差错等指标为服务对象维度;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质量管理等指标为内部流程维度;以科研教学成果、医德医风考核、员工学习进步等指标为学习成长维度,综合构建对各部门进行全方位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对每层次维度指标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制订合适的占比数值,进而计算出各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分数。

(二)利用信息手段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由于医学工程在医疗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绩效考核过程中,难以将员工工作进行客观的量化,因此,利用信息手段,建立多维度的考核系统,可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为此,我们与某软件公司合作编制了涵盖绩效考核的维修管理软件系统,将维修工作建立一个数据库,所有的日常维修数据都输入到软件客户端保存。从而可对工程师的维修工作量进行统计,也可对同一仪器的故障率及同类仪器同类故障进行统计,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据此可根据故障难易、维修速度、维修态度等建立一套评分标准,确定激励机制,从而促进维修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该维修管理软件目前还处于试用推广阶段,主要包括维修申请、维修派单、维修受理、维修完成、维修评价等几个部分,如上图所示。绩效考核在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做每件事都有记录、评价、积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快速获得数据。维修分配部分是由技术保障组组长分配给工程师去维修已申请维修的设备,同时通过微信通知工程师,微信平台与软件系统互联互通。维修受理部分是由组长派单到某个工程师后,该维修工程师立即受理维修申请,需根据故障现象选择解决方案等。考核计分除信息系统自动计分外,对于某些需要主观考核的,考核小组根据考核标准再对照软件提供的相关信息做出综合评分并录入系统中,最终在奖金及年终评优中体现。

四、结束语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不断变化,指标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就长期而言,还需要对绩效评价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评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谢赛英,陈秀弟,董晓,王美豪.浙江省公立三甲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7(3):22-24.

[2]黎昌珍,张峣弘,曾敏,王翠红.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