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 财税; 融资租赁; 分期付款; 生产设备

企业在资金缺乏情况下取得生产设备通常面临着两个选择,融资租赁还是分期付款购买。这两种方式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一定的期限内都有一笔确定金额的资金流出,融资费用都采用实际利率法且都可以税前扣除,都可以计提折旧等等。但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取得生产设备对企业最为有利,在新的《增值税条例》实施后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对此作出分析,以期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参考。

一、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入生产设备账务处理案例分析

(一)融资租赁生产设备案例分析

案例1:2009年12月25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A型生产设备一台;(2)租赁开始日:2010年1月1日;(3)租赁期: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4)租金支付方式:2010年至2014年每年年末等额支付租金60万元;(5)租赁合同约定的利率为6%;(6)甲公司用银行存款支付运输费等初始直接费用为10 000元;(7)A型生产设备为全新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6年,2009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80万元;(8)2013年、2014年,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按A设备所生产产品年销售收入的1%作为经营分享收入。甲公司2013、2014年A设备所生产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00万元和200万元。A设备于2009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次日即投入使用。预计A设备净残值为7 44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15年1月1日租赁期满,甲公司将A设备退还。

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承租方)的相关分析如下:

1.判断融资租赁的类型

该租赁固定资产租赁期为5年,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5/6=83.33%>75%,符合融资租赁判定标准的第3条。此外,计算得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2 527 440元(计算见后),大于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90%(2 800 000×90%),满足融资租赁判定标准的第4条。因此可以判断该项租赁为融资租赁。

2.确定融资租赁设备的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为:600 000×5=3 000 000(元),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600 000(P/A,6%,5)=600 000×4.2124=2 527 440(元),低于其公允价值2 800 000元,因此应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 527 440元加上初始直接费用10 000元作为入账价值,则租赁开始日的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A设备)

2 537 44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72 560

贷:长期应付款 3 000 000

银行存款 10 000

3.2010年年末的账务处理

(1)支付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600 000

(2)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具体计算见表1)

借:财务费用 151 646.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51 646.40

(3)计提折旧

年折旧额:2 537 440/5=507 488(元)

借:制造费用 507 488

贷:累计折旧 507 488

2011—2014年年末与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计提折旧账务处理类似,此处省略。

4.支付或有租金

(1)2013年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借:销售费用 10 000(1 000 000×1%=10 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10 000

(2)2014年支付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借:销售费用 20 000(2 000 000×1%=20 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 20 000

5.租赁期届满,甲公司退还A设备时

借:累计折旧 2 537 44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A设备)

2 537 440

(二)分期付款购买生产设备的账务处理案例分析

案例2:2009年12月25日,甲公司从乙公司(甲、乙均为一般纳税人)购买一台不需要安装的A型生产设备,购买合同约定设备价款分5年支付,每年年末支付60万元,增值税税款于购买当日全部付清,购买当日取得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设备的买价为300万元,增值税为51万元。该设备如果现在一次性付款不含税价格为280万元,假定5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A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7 44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甲公司在购买该设备的过程中用银行存款支付运输费10 000元,取得运输费专用发票。

1.甲公司(购买方)购买日的账务处理

根据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该案例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固定资产》中具有“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购入固定资产的性质,因此应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的现值=60(P/A,6%,5)=60×4.2124

=252.744(万元)

同时,由于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根据2009年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入生产设备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购入设备过程中支付的运输费10 000元也满足运输费抵扣条件,因此可以抵扣的增值税为:510 000+10 000×7%=510 700(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生产设备(A) 2 536 7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510 7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72 560

贷:长期应付款 3 000 000

银行存款 520 000

2.2010年年末的账务处理

(1)支付价款

借:长期应付款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600 000

(2)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计算见表1)

借:财务费用 151 646.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51 646.40

(3)计提折旧

年折旧额:(2 527 440-7 440)/6=420 000

借:制造费用 420 000

贷:累计折旧 420 000

2011—2014年年末与2010年账务处理类似,此处省略。

二、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买生产设备对企业财税影响分析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买生产设备对企业财务和纳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增值税的影响不同

融资租赁生产设备在账务处理方式上与企业自有固定资产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融资租赁的性质仍然是“租赁”,租入的生产设备是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而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在2009年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后,如果购入的生产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所支付的增值税是可以申报抵扣的,如案例1中所展示的融资租赁的生产设备账务处理中没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而分期付款购入生产设备产生的510 700元的进项税额就可以申报抵扣,这其实是变相地为企业节约了资金,而资金对企业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对企业折旧额的影响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十六条规定,承租人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为了能够缩短生产设备折旧的计提年限,一般情况融资租赁合同都不会约定租赁期届满时承租方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本文案例1中可以看出,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甲企业将租赁资产退还给出租方,所以甲企业可以按照租赁期(5年)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6年)两者中较短的5年的租赁期计提折旧,而分期付款购入的设备必须按照6年来计提折旧,由于折旧计提年限不同,每期计提的折旧额当然也就不同,而折旧费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成本费用,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的金额。

(三)或有租金的存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不同

根据融资合同,融资租赁可能会产生或有租金,出租方可能会分享承租人经营成果。这种或有租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计入“销售费用”,显然会影响企业损益,但是分期付款购入生产设备一般是不会产生或有租金的,因而也不会对企业损益造成影响。

(四)使用期届满时对企业的影响不同

由于融资租赁在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可以有3种选择:返还、续租、留购,如果是返还租入的设备承租人就不能再继续使用,可能又会面临“租赁或购买”的抉择,并且不能享有固定资产的余值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如果是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一方面企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一次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并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分享固定资产的余值收益。

三、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入生产设备的综合影响分析

案例3:接上述案例,假设甲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现在综合分析除了增值税以外的现金净流量,具体分析见表2、表3。

通过上述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取得生产设备现金净流量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融资租入方式取得生产设备的现金净流量合计为597 591.4元,而分期付款取得生产设备的现金净流量合计为673 001.35元,似乎融资租入生产设备从长远来看更加合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现金净流量为没有考虑增值税抵税情况下的金额,如果考虑增值税抵税作用,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取得生产设备孰优孰劣其实很难判断,主要是看企业注重的是什么,如果想取得增值税的抵税好处,节约目前资金就选择分期付款;如果从长远节约资金的角度考虑则选择融资租赁。

【参考文献】

[1] 林婷.固定资产分期付款与融资租赁的区别与比较[J].现代商业,2008(36):182-183.

[2] 孟强,张孟泽.新增值税下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相关财税处理探讨[J].河北企业,2011(1):24-26.

[3] 刘锦铭,邹德琪.论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买在企业筹资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3(6):74-75.

[4] 蒋宁.固定资产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购买利弊分析[J].业务与技术,2009(21):38-40.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按照税法规定,在纳税义务发生时,不需要预计应交数额的,或者不存在与税务部门发生结算或清算关系的,直接计算交纳的税金,均可以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如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印花税和契税等。笔者拟对这些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的税金的会计处理予以归纳。

一、耕地占用税

这是国家为了利用好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农用耕地而征用的税种。企业交纳的耕地占用税,由于是以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计税,按照规定税额一次征收的,不存在与税务机关结算和清算的问题,因此,不需要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交纳的耕地占用税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1]某企业建造一幢厂房,用银行存款交纳耕地占用税10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二、车辆购置税

这是对在我国境内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车辆购置税实行一次征收制度,具有特定的用途,即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建设;购置已征车辆购置税的车辆,不再征收。从2001年1月1日车辆购置附加费改成车辆购置税,与车辆购置附加费相比,车辆购置税的税率是10%,与车辆购置附加费的征收率一样,征收环节也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是收费,一个是收税;一个是由交通部门征收,一个是由税务机关征收。购买车辆需要交纳车辆购置税,按车辆价款的10%计算税额,计入外购车辆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2]AB公司购买汽车一辆,价款为200000元,车辆购置税为2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220000

贷:银行存款220000

三、印花税

这是对书立、领受购销合同等凭证行为征收的税款,企业交纳的印花税,是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以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的方法交纳的税款。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预先购买印花税票,待发生应税行为时,再根据凭证的性质和规定的比例税率或者按件计算应纳税额,将已购买的印花税票粘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者划销,办理完税手续。企业交纳的印花税,不会发生应付未付税款的情况,不需要预计应纳税金额,同时也不存在与税务机关结算或清算的问题,因此,企业交纳的印花税也不需要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于购买印花税票时,直接借记“管理费用”或“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某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用银行存款购买10000元的印花税票备用,本月应税凭证上粘贴3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1)购买时

借:待摊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2)粘贴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3000

贷:待摊费用3000

四、契税

这是对境内土地房屋因买卖、典当、赠与或交换而发生产权转移时,以当事人双方签订契约土地房屋的价格(买价、典价、赠与房价、交换差价)作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按规定交纳的契税,由于是按实际取得的不动产的价格计税,按照规定的税额一次性征收的,不存在与税务机关结算或清算的问题,因此,也不需要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交纳的契税,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4]CD公司购买办公大楼一栋,价款为10000000元,按规定计算交纳的契税为3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10030000

贷:银行存款10030000

[例5]EF公司取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期限为30年,该土地的使用费为10000000元,按规定计算交纳的契税为3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账务处理如下: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10030000

贷:银行存款10030000

[例6]HJ企业接受赠与房产,根据房产价值,该企业应当缴纳的契税为24000元,实际交纳时的会计处理为: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 BT; 股权回购; 资产回购; 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 F7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097-02

一、BT业务概述

“建设―转让”即市场流行的BT(Build―Transfer)业务,也是通常的BOT项目的变型,主要指政府在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项目投资并与其约定待项目竣工后政府全部回购的一类投资行为。通过定义可知,BT业务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BT项目本质上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也就是说它属于投资行为;第二,BT业务投资的标的是政府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三,BT建设最终竣工后其将由政府或政府代表的国有企业进行回购,给予投资方一定利润补偿;第四,该项业务的投资方主要是民间资本,而非政府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通过定义不难看出,最终该项目完工后将收归政府,在此回购过程中根据政府的给付对价方式不同可以将BT业务分为股权回购式的BT业务和资产回购式的BT业务。根据投资方(项目公司)的参与投资方式不同,资产回购式的BT业务又可分为提供建造服务与不提供建造服务两种类型。本文着重针对这两大类、三小类BT投资业务相关各方的账务处理进行实质性分析[ 1 ]。

二、BT投资账务处理现状

(一)与此相关的会计准则指导性文件规定

目前在国内会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中尚未有专门准则细则或解释针对BT业务,不过2011年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第一期明确指出,属于政府的BT业务在符合有关条件下,详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BOT业务处理细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正常情况下,民间资本参与成立的项目公司在此项工程中提供各种建造服务的话,可进一步对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进行有关账务处理,确认相关收入、成本,在按照应收对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同时确认有关长期应收款(或短期的应收款项)。当然,在少数情况下虽然有民间资本主导项目投资,但是其成立的项目公司往往将相关的建造服务转移,则需要将项目公司在工程过程中支付的各种工程价款确认为长期应收款(或短期的应收款项)。这两种情况下的长期应收款均需要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实务中大多数将实际利率在应收期间默认为固定的。

此解释性文件从一定方面来看,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并未综合、全面地考虑各种类型BT业务相关各方的账务处理程序。本文在参考此解释性文件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公司(上市与非上市)在不同BT业务中的账务处理进行分析。

(二)股权回购式BT业务账务处理

所谓股权回购式BT业务,主要指政府与项目投资方(民间资本为主)约定,由投资方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主导项目投资建设及其过程中的资金筹集业务,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政府将对项目公司整体进行股权式回购。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项目投资方对项目公司类似于长期股权投资,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相关账务处理。针对项目公司来说,自始至终作为独立法人不变,改变的只是其母公司,相应的资产产权仍旧独立属于该项目公司,只需要按照建设的进度确认为其自身的资产即可。具体的账务处理可以参照如下过程[ 2 ]。

第一步,项目投资方设立针对某一个基建工程的项目公司的零时刻点。这里需要项目投资方(即民间资本业主方)和独立法人的项目公司两家企业分别独立做账。(1)项目投资方,将其投入的各种货币性资金及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各种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均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鄢项目公司”。(2)项目公司,项目投资方投入的各N货币性资金及非货币性资产形成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需要计入相关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第二步,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公司设立后的后续投入与随着项目开工各种支出的发生。(1)针对项目投资方后续对项目公司的进一步投入继续调增其“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鄢项目公司”;而项目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无需项目投资方任何账务处理。(2)项目公司收到项目投资方的后续投入继续调增其所有者权益科目“资本公积”;此时,项目公司对项目发生的各种支出,无论是货币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或负债,在项目竣工之前均计入“在建工程――?鄢项目”。

第三步,此基建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投资方通过股权回购转移给相关政府。(1)项目投资方,此项长期股权投资易主,项目投资方需要将其收到的货币性资金或非货币性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将公允对价与此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鄢项目公司”的账面价值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2)项目公司,该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将此前“在建工程――?鄢项目”转入“固定资产――?鄢项目”,同时考虑到企业所有权的变更,对其实收资本作相应的调整,从此前的项目投资方转到某政府名下[ 3 ]。

(三)资产回购式BT业务账务处理

资产回购,与上文所述股权回购的本质区别在于政府的回购,此种方式下政府回购的并非项目公司的全部股权,而是针对其所建设的特定资产进行回购。为此,项目投资方所设项目公司投资建设的资产并不属于企业独立固定资产,将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由政府全面回购(便于叙述,此处将项目投资方与其所设立的项目公司看为一个独立法人主体,即本文只从项目公司角度考虑相关账务处理)。针对此种BT建设模式,需要细分项目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否独立提供工程建筑服务。

1.项目公司独立承担建设服务

如果由项目公司独立承担项目建设服务,不将服务外包给其他承建方,则可理解为项目公司为政府建设一项工程,项目公司此处的角色便是承建方。因此,此处项目公司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在此过程中,建造合同收入按照应收对价的公允价格入账,对应相关应收款项计入长期应收款(或者短期应收款项)。针对长期应收款需要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量,一般假设实际利率不变。相关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支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支出,项目公司需要按照有关及时性原则将货币或非货币性的各种支出计入“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表日的项目公司有关账务处理。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项目公司需要按照完工的进度来进行相关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并同时按照实际利息确认长期应收款与有关利息收入。首先,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成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次,借记“长期应收款――?鄢项目”,按照确认的收入金额贷记“工程结算”,与此同时借记“长期应收款――利息调整”,贷记“财务费用――利息收入”。项目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复上述账务处理。

第三阶段,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转交给相关政府。完工转交后,项目公司需要结转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在及时支付的情况下仍需确认收款。首先,将一、二阶段的“工程施工――合同成本”与“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账户余额转记借记“工程计算”;其次,及时付款的情况下确认收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应收款”相关账务余额,相关差额计入“财务费用”。

2.项目公司不提供建设服务

若项目公司将该基建工程有关建设劳务再转给第三方承建商承担,则不能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在此模式下,若满足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要求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22号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若不满足22号文的规定,则可以考虑按照企业会计准则1号文存货有关规定进行成本确认。

(1)符合金融工具22号文规定

第一步,在项目公司支付建设工程款时的账务处理。项目公司按照支付的货币或者非货币性资产给付对价确认为“长期应收款”。

第二步,资产负债表日账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项目公司需要按照实际利率利用摊余成本来调整“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余额。借记“长期应收款――利息调整”,贷记“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第三步,项目完工转交时的账务处理。项目公司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给政府的同时需要确认相关收入。具体账务处理是将此前“长期应收款”明细账有关余额与收到的实际款项差额计入“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2)不符合金融工具的确认条件

若项目投资方与政府在合同中未明确工程转让价格,而是依赖于竣工后资产评估公司的估值来确认转让价格,则可以认定此类情形源自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金额不确定,故不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虽然在此种情形下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金额不可准确计量,但是其很可能流入,同时,与之相关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从这两条来看,其比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确认条件,此处将项目的有关成本作榇婊趵唇行核算是合理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1)项目公司支付建设工程款时,将其支付的相关对价计入“代建工程――?鄢工程”;(2)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待估价转交给政府后,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代建工程――?鄢工程”、“主营业务收入”。

三、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从现有的会计准则规定来看,BT业务的账务处理缺少相对应的规定,虽然在2011年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第一期中作了简单的介绍,但是这并不能解决财务人员在BT业务上的账务处理问题。本文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对BT建设业务进行了分类介绍,并试探性地对不同分类下BT业务的账务处理进行了分析。目前随着国内政府职能逐渐转变,更多的BOT或BT业务在实践中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希望本文的研究给实务中此类相关业务的财务人员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带来一定参考。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应及时出台系统、权威、全面的关于BT(BOT)业务的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及税收政策,以满足相应的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文.BT项目回购方案的财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8):195-196.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固定资产 管理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第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第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2006版会计准则取消了原会计准则中“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条件,但实务中企业仍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将单位价值在一定金额以上的项目计入固定资产,而商业银行一般是将因经营管理或提供服务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含)的有形实物资产定义为固定资产。

一、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目前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均遵循“统一规划、授权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实行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级分行共4个层次的管理体制,总行根据国家政策和本行经营战略,统一制定全行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各级行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对辖内固定资产的购建、装修、使用、保管及处置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责任。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价值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办公室、科技、保卫等实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配套的实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固定资产实物台账,负责固定资产购置、建设、验收领用、维修保养等事宜,监督检查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拟定固定资产需求计划,规范使用和妥善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几年来五大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以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个二级分行为例,2011年至2013年固定资产每年新增额分别为949万元、2466万元和6941万元。随着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加强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年工作实际,就如何改进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阐述一些看法。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受到了各级管理者的日益重视,但随着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财务核算制度的调整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因为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而逐步呈现出来。

(一)固定资产盘点不严,资产清查存在难度

按规定各级分支机构每年都组织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使用地点多、电子类机具数量大且型号相同,加之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填写不规范、固定资产部门之间调剂频繁,固定资产实物缺少编号,为固定资产的清查带来了一定难度,错盘、漏盘、重盘现象在所难免,清查工作难于做到真实细致。

(二)帐实不符一定程度上存在

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其主要原因有:调出、报废及损坏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使用部门不了解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在网点搬迁、装修及资产清理过程中擅自处置、报废固定资产,造成有账无实;出入库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实物管理部门未办理出入库手续直接调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直接领用固定资产,从而造成在账实不符;通过费用等其他途径形成的固定资产,未反映在固定资产账户,造成有实无账。

(三)固定资产核算处置不规范

一是固定资产装修改造,未能将拆除部分或者上次装修费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虚增固定资产价值。二是项目竣工决算造价不真实,为逃避预算投资控制内,对建设项目进行拆分处理;由于工作疏忽决算未能包含所有费用项目,从而造成漏项。三是在建工程达到预定使用状况或完工已移交使用,但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

(四)固定资产投资事先论证不严谨

一是营业网点规划建设不科学,商业银行出于同业竞争、业务发展、经营转型等方面考虑,每年都会进行一定规模的营业网点新建、扩建、搬迁、装修等项目,基层行有时为了完成上级行网点建设任务,在进行网点购置、选址、装修方面未能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从而造成网点选址不当、装修投入过大,未能达到网点建设目标。二是网点建设周期过长。为降低装修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点装修改造过程中一般将建设周期控制在二至三个季度内,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超期,其原因主要有是银行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另外一个施工方不认真履行合同,施工过程中物力、人力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预算不断变更调整,项目建设周期延长。

(五)固定资产管理粗放,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营业网点营业面积过大,建设时各类功能区齐全,投入使用后缺少相应人力资源支持,造成网点及设备闲置浪费;二是贪大求全,盲目攀比。装修改造中盲目追求高档豪华,不切实际,未能做到物尽其用;三是设备购置缺乏技术把关,业务使用部门不是根据工作需求提出采购申请,而是片面追求设备大、好、全,导致购置的资产大材小用、性价比低。

(六)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不严,降低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因管理松懈部分有使用价值、可调剂使用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闲置房屋对外租赁价格偏低,甚至因缺乏管理被他人无偿长期占用,不仅租金无法收取,还可能导致财产的占有权和处置权无法落实。

三、对策及建议

固定资产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银行业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者必须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扎实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一)完善固定资产制度,规范流程操作

建立和完善各类固定资产登记、调拨、管理考核等规章制度,通过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固定资产规章制度,从而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严格出入库管理,严禁私自调拨固定资产,调拨固定资产时调拨单与固定资产实物同时下发,不要使实物与单据脱节,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一致;提高工作责任心,固定资产卡片记载信息一定要要做到全面、详细,绝不能简单、随意,做到卡片与实物型号、规格一致;规范财产清查制度,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必须查明原因,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二)规范固定资产核算,正确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要加强入账依据的审核,检查会计资料手续是否齐全,金额是否控制在上级行批复之内,杜绝项目拆分;加强项目完整性审查,认真检查项目决算、审计报告,防止项目遗漏;认真核查改扩建项目,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要求结转改扩建项目的固定资产原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及时结转在建工程,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毁损、提前报废的,及时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报告和账务处理,并注销固定资产卡片。

(三)完善营业网点建设的评估、评价制度

要通过对营业网点区域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网点建设规划,并由此制定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投资预算方案;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过程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掌握施工现场信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不认真履行合同的供应商依据合同收取违约金,对履约能力严重不合格的供应商坚决列入 “黑名单”,从而避免网点建设周期延长现象的发生。

(四)严把固定资产的配置、采购关

固定资产配置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使用部门购置需求要进行充分论证,要全面了解业务需求及设备功能用途,技术部门要参与设备的论证、采购与验收过程,减少采购的盲目性,做到资产的合理配备和节约、高效使用。

(五)加强闲置资产管理

要根据闲置资产的性质、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对于微机、电子机具类闲置资产要在全行范围内进行调配,使闲置资产在不同机构、部门间进行流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拟对外出租的闲置房屋,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合理租赁价格,签订租赁合同并收取保证金确保租金及时收取及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王玲.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风险的形成和对称分析[J].风险管,2013,10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投资补助 资金筹划

储设施是中储粮实现“两个确保”、“三个维护”的物质基础,是中储粮高效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任务的保障。目前全系统产区直属库储备仓容严重不足、储存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油罐布局不尽合理,现有罐容无法满足储备油轮换周转需要,更无法满足政策性食油存储需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健全;收纳库点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国家政策性收购需要。可见,仓(罐)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发展和实现“两个确保”的主要瓶颈,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仓容不足问题,尽快实现中央储备粮全部直储的目标。为此,中储粮总公司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项目资金,规划建设了一批关系公司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粮油仓储和重要物流节点项目,以增强中储粮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

一、中央投资补助项目投资的重点及资金要求

中央投资项目是指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中央投资补助项目投资重点是对粮油主产区和物流节点所在地直属库进行投资。中央投资补助不是全额投资,按国家规定,企业必须落实一半以上的项目配套资金,且配套资金必须在项目立项批复之前全额落实到位。对于配套资金有困难的项目单位,可以贷款,贷款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贷款要“后用先还”,并须在三年内还清。但是为防范投资风险,中储粮总公司决定,严格控制直属企业用贷款搞基础建设,确需贷款的,须报经中储粮总公司批准。

二、中储粮直属企业的资金现状

最近几年,中储粮系统效益增长较快,相比初创时期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但整个粮食行业属于微利行业,企业积累薄弱,利润留成少。而中央投资补助项目规定每个项目仓容建设规模最少不小于0.5亿斤,这对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是一大考验。中央投资补助项目投资重点是粮油主产区和物流节点所在地的直属库,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多,目前普遍存在折旧资金基本用完、资金短缺的情况,而其他非主产区直属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少,存在折旧资金大量闲置的情况。

三、中央投资补助项目配套资金筹划的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主产区库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部分与产区库产销协作比较紧密的销区直属库折旧资金又大量闲置的实际,为优化垂直体系布局,进一步完善直属库的仓容规模和布局,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路,浙江省对中央投资补助项目资金筹划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中储粮总公司区域市场一体化运作原则,结合分公司辖区实际,初步尝试由销区直属库(以下简称出资库)向产区直属库(以下简称主体库)提供建设资金,按照“集中资金、合理流向、统一建仓、分别受益”的原则实施。此方案的提出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从收购角度讲。主体库所在地收购量占辖区收购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能收能储能销,是多个直属库的收购集中区域。从长期协作考虑,安排部分周边销区库向主体库出资,不仅解决了建仓(罐)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了辖区资金使用效率,也为产、销区直属库和谐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二)从资金角度讲。一方面,中央投资补助项目投资重点地区的主体库,目前自有资金普遍趋紧,折旧资金基本已使用完毕;另一方面,从分公司辖区整体情况看,又有大量折旧资金闲置,所以必须在区域内平衡资金,合理匹配,统筹使用,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三)从区域市场一体化角度讲。以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式,由出资库出资,在主体库建仓建罐,通过收购、仓储、轮换等手段,把双方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更有利于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四、资金统一使用实施的具体原则

(一)集中资金。对于辖区资金总体平衡的分公司,为充分发挥资金优势,避免存贷双高,减少利息支出,由分公司采取集团化运作方式,集中资金统一使用。

(二)合理流向。主体库与出资库进行资金对接,凡有出资安排的直属库,其资金流向收购区域所在主体库。

(三)统一建仓。出资库与主体库合作建仓建罐,仓罐产权归项目建设单位(即主体库),出资库按出资比例享有所装粮油的所有权。仓罐建成后,出资库在主体库的粮食库存委托主体库全权负责,轮换经营由双方协商确定。

(四)分别受益。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合理分配保管费用补贴,让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受益。收益分配的对象为出资库按出资比例享有所有权的粮油保管费用补贴。为调动出资库的积极性,保管费用补贴分配倾向出资库,主体库除按据实测算的仓储管理费、人工费、折旧费及补贴收入缴纳的营业税支出确认补贴收入外,余下的全部作为出资库的收益。主体库收益主要来自于该项目中央投资补助部分。项目竣工建成投入使用后,由双方自粮油入仓(罐)当月起,根据规定的保管费用分配标准,进行收益分配。

五、资金统一使用的账务处理

(一)出资库出资时。双方互挂往来,具体账务处理如下:主体库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出资库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分配收益时。双方根据规定的保管费用分配标准,分别计提保管补贴收入,正常进行账务处理,具体如下:主体库收到保管费用补贴,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确认收入及补贴分成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补贴收入”、“其他应付款――待拨补贴”科目;支付出资库补贴时,借记“其他应付款――待拨补贴”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出资库收到补贴分成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待收补贴”科目;确认补贴收入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待收补贴”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在挂账存续期间,双方可长期保持产销协作关系。同时建立资金统一使用收益台账,详细记录每年保管费收益。在适当的时候,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双方往来进行清算并销账。

六、资金统一使用的后续事项

一是完善制度。对于出资库、主体库在收购、存储、轮换等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还需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直属企业规范操作。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新准则下企业等固定资产核算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准则 核算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曾,需要购建大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之优劣,将直接关乎企业效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笔者对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做以初步探讨。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外购固定资产。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购入后即可发挥作用,因此,购入后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果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只有安装调试后达到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的标准,该项固定资产才可发挥作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建(包括购进、接受捐赠、实物投资、自制、改扩建和安装)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根据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全国所有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第一条明确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都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接受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在办理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之后,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减值损失的确定,以及后续支出的计量。其中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等。企业选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于处置状态的固定资产不再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因此不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应予终止确认。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 措施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企业的良性发展,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至关重要。

一、要细化分工

为加强资产管理控制,各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二、要明确控制点

一是企业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详细记录各项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改造、折旧、盘点等内容。二是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大技改投入,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固定资产同存货相比,遗失或被盗的可能性较小,但它们长期地存在,物质实体同账面记录不一致,或者物质实体已处于不正常使用的状态,或者被遗忘的可能性也较大。定期盘查固定资产是保护财产的必要控制手段。盘点工作应由负责保管、记账等不同职能的人员以及厂房设备无关的其他局外人共同担任。盘点结果记录在盘点清单上。每次盘点的清点单应归档保存。

四、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价值管理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纵向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横向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明确的资产管理网络。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及专业部门分管与使用权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精干资产占用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将资产管理责任分解到各个主管部门和各级使用单位。

五、完善资产管理系统。

一是基于实物管理需要开发资产管理系统。完善ERP资产管理模块开发管理字段或开发新的资产管理系统增加管理功能以适应现场管理的需要。二是固定资产管理等5个资产类管理业务流程,增加了资产核销的控制环节,明确了资产减值分析的条件。其中油气资产管理业务增加了对更新(改造)中被替换的实物资产的入账要求,以及废旧物资管理要求等。三是下放ERP资产信息系统的维护权限。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以及企业的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足够的权限对ERP系统的资产基础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在固定资产存量管理中,三级内部调拨问题引发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把固定资产信息的维护权限下放到三级单位。资产的使用部门能够及时更新固定资产的主数据,使得资产的基础资料更加可靠、及时。ERP权限的适当下放,可以使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得到及时更新,满足了对准确、及时、有效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六、加强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衔接。

搭建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衔接的平台,对实物管理部门有限授权,以网络的形式建立数据共享系统,各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资产共同维护。比如:开发、基建部门将工程进度共享,以便财务资产人员更加直观的了解工程进度,及时转资;各归口管理部门,如开发、生产、设备、房产等部门,他们对资产形态、状态、数据、参数、使用状况的了解相对财务资产部门更加直接、准确,将各部门的资产运行数据进行共享、相互核对、分析差异,以便财务资产管理部门更加及时的了解资产的现行技术状况、使用状况,以及时进行日常转资、数据维护、日常管理、调拨、报废等管理工作及相应的帐务处理。资产使用单位建立实物资产台账,注聚站、注汽站等复合性资产,其使用单位建立实物资产台账,避免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财务资产人员深入生产现场,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参与本单位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参加生产经营运行会议,及时提供有关财务信息,协助领导搞好生产经营决策。

七、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一是固定资产如需出售处理,需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出售申请表”。二是列出准备出售的固定资产明细,注明出售处理原因,出售金额,报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财务部和总经理审批。三是固定资产出售申请经批准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该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并对资产卡片登记出售日期,台账做固定资产减少。四是财务部根据已经批准的出售申请表,开具发票及收款,并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对于闲置资产可以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进行内部调剂,不能够内部调剂利用的对资产的技术状况、保全成本、重购成本进行分析,可再利用的及时收归资产库,统一集中管理备用,技术状况差、保全成本高的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对于报废资产,应及时进行处置变卖,降低资产保全成本。

八、强化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

要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安全运转。加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建立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组织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人员参加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或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违法违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随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更新,应不断拓展资产管理人员思路,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学习、培训内容上,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针对性,全力打造复合型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使用的以及在法律上得到国家认可的,并且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资源的总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关履行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总额增长迅猛,仅2011年一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达到30.2万亿元,从中就可以看出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源具有规模较大、种类较多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于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了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核资。在当前的新时代,政府要想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政府的实际管理工作,优化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账实不符问题

一般而言,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过去未严格按照要求购置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未入账;二、在固定资产采购的过程中被挪用,从而使得固定资产虚列;三、会计差错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对盘亏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四是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无法体现。

(二)管理制度不明确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甚至有些单位还未建立起管理固定资产的基本规则制度,通常表现为:领导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管理措施不当、内控制度不完善等,从而就使得管理多表现为形式,未真正落实,而且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造成账实不符,极大地影响了资产管理。此外,由于未建立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使用、报废等方面的监管未真正落实;而且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固定,经常变动,甚至有些单位安排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非常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再加上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未在工作中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在盘点的过程中出现损坏、遗失等问题以及其他的违规事件。

(三)重设备购置,轻设备维护

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好于面子,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好的设备,但是设备购入后,在设备的使用状况和维护方面很少关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未制定出相关可行的固定资产维护及保养制度,更别说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了,这样就使得单位购入的设备寿命较短,未到达预计使用寿命就毁损了,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所实行的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律不需要进行计算折旧,从而也不需要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就造成资产负债表不能够将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反映出来。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得越大,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虚增。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固定资产不计算折旧,就不能够与成本相联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所实行的会计制度有严格的要求,这样采购经费一旦获批后就会脱离了监督。根据当前所实行的会计制度,因为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相关费用支出后,就会不再受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就造成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看重资金的价值,却忽视了对财产的管理。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在发生经费支出后,就会获得实物资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资产已经贬值了,从而轻视了对资产使用的状况、管理的状况以及核算真实性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