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

第1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会计职业组织; 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一、世界各会计职业组织分类

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就其影响范围可分为:1.国际性会计职业组织: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2.区域性会计职业组织:如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等;3.国家性会计职业组织: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等。

二、各会计职业组织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贡献

(一)国际性会计职业组织

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典型代表,其发展历程及成就如下:

1.奠基阶段(1973―1987年)

当时由于准则的制定兼顾各国会计实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各国会计实务的汇集,企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为此IASC(IASB的前身)制定了26项国际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实施“可比性和改进计划项目”阶段(1989―1994年)

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提供可比性财务信息,修订缩减了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了准则质量,增强了报表可比性。

3.制定“核心准则”阶段(1995―1998年)

为了制定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核心准则”,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签订了关于“使国际会计准则形成一个核心体系”的协作计划,要求在1999年以前完成所有“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以使准则应用于跨国界的证券发行,国外上市等活动。

4.制定“全球会计准则”阶段(1999年至今)

根据IASB的目标:本着公众的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会计准则,以帮助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开始制定“全球会计准则”。

(二)区域性会计职业组织

区域性会计职业组织通过召开研讨会、颁发会计实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组织会计后续教育等活动,在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缩小国家之间会计实务差异、协调会计准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国家性会计职业组织

一方面,在本国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起到了桥梁作用,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化,另一方面,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四)我国会计职业组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团体法人,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组织,成立于1988年11月。199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联合组成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协调。

三、各会计职业组织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独立性面临挑战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一个民间会计职业团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必然要借助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力量,就目前来说主要是借助于欧盟与美国的影响。但由于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和欧盟仍然占主导地位,它们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谋求更多的利益,必想方设法来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美化”和“欧化”。由于在新的AISCS框架下,提名委员会、基金会管理委员会、IASB等重要机构基本上由欧美人所垄断,欧美人控制着重组后IASB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并且他们在工作语言及准则制定经验方面占据优势,从而为国际会计准则的“美化”和“欧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目前还有来自IOSCO、EC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的压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必将使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独立性受到严峻挑战。

如何进一步获取欧美的支持,而又不屈从于它们的压力,将是IASB今后能否高效、独立发展的关键。

(二)会计准则的表述要在原则化与规则化问题上权衡得失

国际会计准则原则化与规则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会计准则是联系理论与实务的桥梁,理论上将准则表述得完善、复杂,可能更科学合理,但也因此降低可操作性;如果将准规则化,虽然操作性提高了但是又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降低了科学性。准则表述必须在科学合理与简明实用之间权衡得失。

(三)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IFRS的推广问题一直以来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千差万别,导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会计实务状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首先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有些国家总是以“我”为中心,总是认为本国的会计是最好的。

(四)确认计量理论的创新

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模式及财务报告等,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批评和压力,其生成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有下降的趋势,对一些新出现的情况和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确认计量,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知识资本、保险等。如何面对这些批评和压力对新经济带来的冲击,在确认和计量理论、财务报告理论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四、各会计职业组织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应采取的措施

1.国际组织要加强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权力机构、权威准则制定机构与推广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对国际会计组织以及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取得它们对国际会计组织的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进一步降低国际会计组织对欧美一些强势经济体在人、财、物方面的依赖程度。

2.IASB等重要机构要进行人事改革,吸收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打破欧美人的垄断格局。

今后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有效地防止“美化”和“欧化”,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进行人事改革,使国际会计组织平等体现各成员团体的利益要求。

3.国际性会计职业组织可以主动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派出分支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会计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国家,更要帮助其建立本地区本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从而有利于扩大国际会计组织的作用与影响力,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4.区域性、国家性职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本地区本国家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为国际会计准则的普及推广做好准备。

5.区域性职业组织要认识到地区协调优先的重要性,加强与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交流合作,利用其权威性和内部政治经济利益一致性,推行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

6.各职业组织在国际协调过程中优先考虑国际性业务会计准则的协调。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来自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部分国际性业务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要求尤为迫切。解决好这部分业务所涉及的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对于会计准则的整体国际化的意义非凡。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由量变到质变,这一“质量互变规律”。

7.对于会计准则的原则化还是规则化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环境相差还很大,如果实施规则化将会不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所以目前应优先考虑实行原则化,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会计环境趋同时再逐步实施原则化。同时IASB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加快理论创新,也可以考虑吸收世界先进会计职业团体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美国的FASB等为己所用。

8.自从1997年中注协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员以来,会员增长超过20%,从11.28万增长到14万多,而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在急速增长,确实让人们展望到一个富有成功前景的会计职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于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降低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遵循不同国家或地区会计标准的成本。中国的会计职业界都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工作质量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支持这些准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所有的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制度已远滞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节。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的系统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总之,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之路才刚刚开始,世界各会计职业组织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第2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3至1989年为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 1995年起至今为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这样,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可以分两个时期进行。

(一) 1990至199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回顾

拉尔森(Robert K. Larson)和凯尼(Sara York 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 and 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 Waterhouse(PW)(1995)两家国际会计公司所公布的对35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会计实践的调查资料,对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些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其中有关发达国家与的协调状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1993年为例,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9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法国、德国与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适度的协调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6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而中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与一个国家的体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些实行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高的协调性,而那些实行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国家是荷兰; 其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与一个国家的运行模式之间有某种契合关系。在那些奉行微观经济主义(即主张自由主义)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较高,而在那些坚持宏观统一主义(即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相对较低;其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与1993年相比,1995年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缘于在1995年IASC“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计划开始生效,该计划旨在将原来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许可的备选大大缩减。这样,各国会计准则所表现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总体看来,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现协调质量下降的趋势。

(二) 1995年至199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分析

1995年7月,IASC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订立协议,其核心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Core Standards)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其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维特(Levitt)就曾发表一份声明③,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想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必须包括现有会计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 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FASB在1998年底对外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之设想”(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ing :A Vision for the Future)的报告④,其中认为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与现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选择的会计程序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3.必须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够严格的加以解释和应用。依据SEC、FASB的标准评估IASC的核心准则,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标准。在核心准则中,有一些准则包含有备选的处理方法,有一些准则包含有与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规定,还有一些准则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来,核心准则得不到IOSCO的通过便是一个的结果,IASC期望以核心准则协调统一各国会计实践的努力暂告失败。

尽管核心准则计划暂时受阻,但国际会计准则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采纳与推行。首先,欧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准则。1996年,欧盟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欧盟宣布在缺少欧盟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例如,欧盟第4号与第7号指令缺乏对工具作出有关的会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欧盟宣布最迟不超过2005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欧盟还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欧洲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而只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使用进行监督,当发现存在不符合欧盟特点的缺陷时,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 Waterhouse Coopers对总部设在欧洲17个国家(包括欧盟15个国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国公司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数欧洲公司愿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次,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也普遍接受或采纳国际会计准则。1996年澳大利亚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拥护者,而日本证券市场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支持IASC准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为IASC的会员,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IASC的理事会会议。我国一方面积极支持IASC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盖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借款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或基本一致。总之,由于IASC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权威性,因此,除美国、加拿大⑥等少数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制定机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

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IASC开始了重塑该机构的宏大计划,并在2000年5月通过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完成了对该机构的重组工作。新的组织架构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大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美国与IASC长期以来的对立局面,对于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工作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美国介入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使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IASC的独立性、公允性开始发生质疑,从而给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

二、应对策略

(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之林的应有地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 广泛、全面参与国际准则理事会(IASB)的工作,从形式参与逐步过渡到实质参与。所谓形式参与包括派驻代表到理事会工作、列席理事会的有关会议、对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等;所谓实质参与是指亲自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成员国呼吁理事会应对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予以立项,该提案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这为中国实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供了契机。作为经济体制成功转换的代表,中国在转型经济会计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拥有不可替代的发言权,理应在该准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积极主动参与咨询委员会(SAC)的工作。中国目前是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讲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交流、有效沟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3. 与有关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并保持高效、畅通的联络机制。我们可以和那些体制、文化背景或经济发展水平等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正式的会计事务沟通渠道,彼此分享准则制定的经验与不足,并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当中逐步建立战略性同盟关系,以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力量对比格局。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权威性和力,我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现有会计准则的时候,应充分、借鉴、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准则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尽管1992年出台的基本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承载准则之准则的使命,但我们至今尚未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其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应有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在已经公布的1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我们已经对5项准则进行了修订。我们认为,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二是处理好原有准则与新准则的过渡问题。在每一项新准则出台之后,如何解决新旧准则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后果,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可规定一个过渡期(1至2年)。在过渡期内,会计主体应同时提供新旧准则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估准则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则变动的负面效应。

(三)加强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为此,有关监管机构应对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和来自实践中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评估,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评估中发现的属于准则本身的漏洞或缺陷,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准则制定机构,通过修订、完善准则,尽可能降低其负面影响; 如果属于执行主体自身的问题,则应依循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处罚力度,通报、吊证、罚款、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罚五管齐下,使其知难而退。

(四)会计协调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们自身的利益。从上述可以看出,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全球一体化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涉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保留与让渡,涉及法律体制的延续与调整,涉及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排异,涉及准则制定成本与准则借鉴成本(包括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的比较与权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绝不简单表现为一个技术环节。这就提醒我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一味国际化。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整体素质、会计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结构等,有选择地安排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度,本着先急后缓、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安排方面,我们应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用户的主要类型、用户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等,有选择地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一切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并注重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有关准则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创新,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

主要

1.Robert K.Larson, Sara York Kenny. harmo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gress in the 1990S.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spring 1999.

2.Coopers and Lybrand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ummaries: A guide for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1993.

3.Flower, John. The future shape of harmonization: The EU versus the IASC versus SEC.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7, 6:281-303.

4.Price Waterhouse (in Europe)。 Financial reporting - an international survey.1995.

5.项怀诚。深入贯彻《会计法》为发展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研究》2001年第7期,3-6.

6.冯淑萍。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3-5.

7.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3-9.

第3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

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

当今社会,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国际投资规模日益增大,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在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而跨国兼并也愈加频繁。会计准则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规则,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信息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动,也诠释出会计准则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了基本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对比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体系使得会计语言成为国际通用商业用语,有利于减少交流障碍,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财务报告,帮助各方更好地了解经营状况、资信实力等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便于运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编制和审核会计报告,增加了编制时的公正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减轻了监管的负担与成本。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正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是在世界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及出口大国,我国的经济也深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全新的时代。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经济变化的需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财政部在2004 年提出了会计国际趋同的“四原则”,即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但不是完全等同。2005年,财政部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已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和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共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2007 年1 月1 日起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率先施行。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会计趋同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希望G20 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纷纷表态,支持趋同大势,提出路线图或者行动计划。2010年4月2日,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该路线图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出,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并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我国路线图,既是响应G20 和FSB 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是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困境分析

1.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制约。尽管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组织方式还不够成熟,金融、财税、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尚在改革之中,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的市场经济远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差异,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因素,IFRS的一些规定超前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环境,这会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一定的障碍。另外,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公开、透明和充分,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很不规范,关联交易较为普遍,容易导致利润操控,这样一来,会计信息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成环境上的制约。

2.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我国整体上比较缺乏对国际会计准则精通的专业人才,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教育和培养来看,大部分与会计相关的从业人员学习的都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且目前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普遍属于初级和中级人才,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贸易活动,高级专业人才就显得十分缺乏,不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得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这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进程。

3.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上话语权还较弱。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通过会计报告会影响到国家、公司高管、股东及债权人等各利益集团的行为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执行常常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虽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资本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刘晓华,2011),具有一定的正向经济后果,但是其带来的制度变革成本及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刘玉等,2008)也不容忽视。尽管在我国的努力下,国际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兼顾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互动的内涵,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国应该在更多方面、更加广泛地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

三、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策略分析

(一)依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

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相对薄弱。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加以制定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趋同必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于某些会计实务问题,在我国的交易环境和交易事项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方法,而对于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及意识形态方面,由于这些会计实务的经济实质与国际准则并不相同,因此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方法。

其次,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在其制定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参照了诸如其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意见,因此在遵循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新制度变化很快,一些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在实务操作中感到很困惑,特别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采用原则导向,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我们更要注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政府应组织相关人才的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健全不同层次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完善会计人才机制,满足社会需求目标,促进我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三)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争取更多发言权

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团体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经验来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加大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力度对国际趋同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去,创造更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并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国家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机制。另外,我国目前的国际化方向主要是国际准则趋同,被动学习引进较多,互动性较少,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是一种持续和长远的过程,要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去向,避免在理解和执行准则上的滞后。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0,(6).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9).

第4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频繁。会计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会计环境的不同,各国的会计与国际会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成为近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必要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差异 国际化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

简单说,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资本、技术、服务、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1)生产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协作成为可能,要素流动性大大加强,跨国公司数量越来越多。(2)国际贸易的增加。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和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加大,国际贸易增速惊人。(3)金融的全球化。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开始跨国运作,资本流动性增强。(4)信息的全球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各国获取信息资源时间大大缩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能够利用丰富的世界资源,我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同样不能离开世界经济的大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会计在这个时候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引进来、如何走出去都依赖着会计信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和保证书。跨国公司的业务处理,进行成本控制、盈利能力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会计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国内的公司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宣传自己、证明自己,将国外的资本、技术吸引进来为我所用。另外,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现已加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国,需要我们定期提供符合国际要求的会计报告,会计就是这样一门商业语言,负责运用数字符号传递商业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性融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资本流动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详细了解需求方的信息,而资本的需求方则有义务为需求方提供准确的、可辨认的财务信息。这就要求各国都应该按照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提供会计报表。同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是为了满足监管的需要。所以,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编制财务报告,我国会计准则有必要国际化。

(二)进行跨国公司经营的需要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各国经济资源成本的差异,跨国经营有利可图。之所以会出现会计准则国际化,原因就是要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消除各国会计处理上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对经营成果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监管要求。另外,对原有会计报告的调整和重新编制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所以,为了满足跨国公司经营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应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

首先是降低交易成本。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协商交易价格需要依靠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和财务报表的资料,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而调整财务报告将耗费一定成本。会计准则国际化将降低调整或重新编制报表的成本。其次是降低贸易纠纷成本。由于国际贸易要涉及不同的国家,国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国际贸易要更加复杂,也更容易产生纠纷。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往往要依赖会计信息,所以需要各国根据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处理,这样产生的结果才可以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仲裁的结果才可以公正、公平,并被纠纷双方所认可。

(四)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其科学性和技术性无可非议。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隐含着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更多的顺应了发达国家的要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处在弱势,难免存在一些利益上的摩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来重要。为了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谋求福利,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和国际接轨,尽快适应国际上对会计的要求,消除差异。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合影响力的需要。

四、一些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越来越重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着一种趋势,各国都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努力前进,我国也必将走上会计准则国际化之路。但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并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绝不能照搬照抄。同时,会计准则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把双刃剑,在看到其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在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努力向国际化的准则靠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特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采纳。尽管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将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由完全按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改为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采用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窄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第6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42-03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及内容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

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指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指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会计国际化是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与其他各国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无可避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在考虑到东道国的财政、税收、会计政策对其影响以及该国对跨国公司监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母公司为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要公司整体及各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以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同时,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要求消除各国间会计处理的差异,按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来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潮流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贸易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如果购销双方都依据基本相同的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那就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和沟通,有利于双方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我国要参与对外贸易、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就必须进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会计国际化是降低编制会计报表成本的需要

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企业会计部门往往需要编制许多套不同的财务报表,以满足不同国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各国对会计报告与披露的要求不存在过多的差别,编制会计报表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4.会计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资本市场进一步全球化。这种资本市场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公司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高各国会计准则的等同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 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5.会计国际化是会计服务全球化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主导着会计服务的发展方向。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作为会计服务客体的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活动,他们的审计活动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增强了在外国拥有财务利益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安全感。其他的会计服务在审计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必须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的会计服务为其他国家接受。

6.会计国际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同时也隐含着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地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需要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互相沟通、协调会计准则,作为与各国之间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参考资料。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进步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新制定的会计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四种可选择的方法。

2.基本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新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3.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改变债务重组“一刀切”现状。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执行后,一旦债务人获得了债务的豁免,反映到报表上将会是直接提高其当期利润和每股收益。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的表现为:

1.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之后,随着国外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同时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希望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因此,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2.会计准则与制度关系混乱。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会计准则和修订已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3.国内会计高层次人才缺乏。从会计人才的国际交流来看,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会计水平无法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务,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不足,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人员供不应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高级专业人才则更加缺乏,这就导致会计服务行业不能拓展会计服务领域,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也受到限制。

4.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规范过于简单,层次不够清晰,透明度不够高,公平执行的力度不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5.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上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问题,还得不到有效执行。

6.参与国际会计组织活动不多,影响较小。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参加了证券管理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亚太地区会计师联合会等地区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国际会计组织中的影响力很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很不相称。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1.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夯实会计国际化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会计国际化主要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一方面,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资本成本。

2.完善会计准则,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会计环境。同时,还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另外,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定、培训、宣传、研究工作, 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3.继续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

4.加快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使我国会计国际化健康、有序地进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次,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电子信息技术等新的知识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造就国际型会计人才;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再次,要全面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客观、独立、公正地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这样,通过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5.坚持改革,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要真正实现会计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要在组织保证、人员培训、法律协调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然将招致改革的失败。

6.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计活动,包括各类技术研究小组的工作及协调工作。要及时把握国际会计的动向,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进程的了解,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形成过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孙蕊.谈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2] 曹惠民,柴庆孚.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我国会计教育[J].中国农业会计,2007,(3):20-22.

[3] 曾浩.2006WTO框架下的中国会计国际化[J].科技创业,2007,(3):64-65.

[4] 邓丽平.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39-41.

[5] 尹燕春,陈军杰.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6).25-26.

[6] 喻宝珍.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1):234.

[7] 岳雪莲.会计国际化理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3-44.

[8] 周玉战.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乡镇经济,2007,(1):72-74.

[9] 佟明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及存在问题[J].商业经济,2007,(2):69-70.

[10] 王颖驰.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65-66.

[11] 郭秀珍.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标[J].中国农业会计,2007(2):5-6.

Discussion about the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WANG Yan-xiang

(Digging enterprise section,Changqing oil field corporation,Xi'an 710061,China)

第7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确认 计量 披露

为了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该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确认、计量、披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无形资产准则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但在实务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确认、计量、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38号――无形资产》进行比较,提出完善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建议。

一、无形资产准则比较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国际会计准则38号》(IAS38)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对比可见,两者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基本相同,两者都强调无形资产的特征为: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特别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从而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但两者对可辨认性的具体描述是有所区别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可辨认性的描述为: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而《国际会计准则38号》对可辨认性并没有作具体描述,而是认为可分性是可辨认性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无形资产是可分的,那么它可以与商誉清楚地区分开来,除此之外企业还可根据其他方式辨认资产。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还强调了无形资产为本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特征,这主要是为了与我国基本准则资产的定义保持一致,而国际会计准则具体描述了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是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虽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二)无形资产范围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等。而在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以及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不适用本准则,在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适用于所有企业除以下各项之外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由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矿产权,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支出或开发和采掘支出;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无形资产。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还适用于广告、培训、开办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等。而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出售而持有的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范围内的租赁、雇员福利所形成的资产、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不适用本准则。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把商誉从无形资产核算中独立出来,这也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采用的是列举法,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采用的是排除法。

(三)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而国际会计规定当且仅当满足以下条件时,无形资产才应予确认:归属于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地计量。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描述是一致的,同时强调了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以及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标准,满足该标准的无形资产应当确认,从而与商誉确认区分开来。另外,对于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确认,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都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开发产生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此的规定为:当且仅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开发(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因产应予确认: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是一致的,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归属也是一致的,只不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开发产生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还强调了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此项条件并没有单独列示。

(四)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均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而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本准则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也指出,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成本是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及符合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后所发生的支出总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基本一致,两准则均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还列示了外购无形资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的计量应遵循的原则分别是: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

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这些规定强调了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基本一致,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我国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而国际准则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我国根据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分为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国际准则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区分同类与非同类资产交换。

(五)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初始确认后,无形资产应以其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其账面余额,并明确了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为:初始确认后,无形资产应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其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和随后发生的累计损失后的余额。为进行重估,公允价值参考活跃的市场予以确定。重估应足够频繁地进行,以使账面金额不会重大地背离资产负债表日运用公允价值确定的账面金额。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和使用寿命无法确定的两类分别进行计量。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另外还规定了,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基准处理方法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无形资产市场,公允价值难以取得,采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没有规定。另外,国际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但满足以下条件时,将后续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一是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过其原来预计的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二是该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和分摊至该无形资产。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确认为发生当期的费用。

(六)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比较详细,需要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披露、不要求提供比较信息、财务报表还应披露其他内容、研究与开发支出、其他信息五部分,对于一般披露部分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注意区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如下披露:使用年限或所使用的摊销率;使用的摊销方法;期初和期末账面总金额和累计摊销额(与累计减值损失合计);包括了无形资产摊销额的收益表项目;表明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之间调整的事项。除此之外,还应披露《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所要求的有关已减值无形资产的信息、对当期有重大影响或预期对以后期间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估计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等。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人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简单,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资料不够详实。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比较详细,需要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披露、不要求提供比较信息、财务报表还应披露其他内容、研究与开发支出、其他信息五部分,并且对每一部分提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则要简单得多。

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思考

(一)研究和开发的区分标准应明确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做了较大调整,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给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含义及相关支出的处理原则:“研究是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者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设备、产品等。开发阶段的支出,要同时满足第九条规定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虽然新准则给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各自含义,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标准,这样就降低了新准则的可操作性,同时这种概括性的表述给企业有机可乘,使得企业很可能利用费用资本化调整利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摊销原则应灵活完整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一改以往“一刀切”的做法,按照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可以确定分为使用寿命可以确定和使用寿命不确定两类,分别进行摊销。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可以确定的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摊销。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采用直线法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新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过于严格,致使无法确定使用寿命的事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将其却认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法真实的反应经济业务情况,从而虚增资产、降低费用,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对此,可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若果在报告期间导致其无法确定使用寿命的事件或环境发生变化,使其使用寿命可以确认作为一项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另外,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也过于单一,新准则规定摊销必须全部确认为损益,这种规定也有些片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应参考国际准则的处理方法,以便摊销的核算更能反应经济实质。

第8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国际会计协调:必然性

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国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环境不同,我国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国际会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因此,我国需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以进一步缩小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的差异。我国在会计标准的建设中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对,关系到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和发展走向,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势在必行。

一、国际会计协调的涵义

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对各国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的差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的过程。

国际会计协调不同于国际会计标准化,它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的一种缩小矛盾、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是逐步缩小各国会计惯例的差异程度,从而增加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过程。

国际会计协调是建议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参与协调的各方共同协商的结果,它的最终方向是使先进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二、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然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会计国际协调活动,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是我国经济对外依存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性使会计国际协调无可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性也越来越强。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国内经营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它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参与竞标,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也就对我国的会计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国际会计协调可以减少我国公司在境外上市的筹资成本和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增强国际范围内会计信息可比性、可信性,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会计的国际协调无可选择。

(二)会计国际协调是吸引国际投资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大潮中也有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了我国境内,形成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不仅限于交通、通讯、资金、市场、资源等硬环境,还包括会计、审计、税收等内在的软环境。会计的国际协调符合我国的利益,可以提升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使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迅速做出决断,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

(三)国际会计协调是我国市场环境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我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市场发育、法律制度等环境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环境,缩短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距离,要求我国会计实行国际协调。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形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目前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环境的各种改革,特别是财政部06年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新规定,说明我国在国际协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新规定的推行,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在逐步建立。它的实施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将有助于我国及至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步伐已经展开,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认识上,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

在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上,有许多人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强调有中国特色,忽略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协调与衔接,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利于我国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二)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

有些会计人员一味地学习国外,而不把我国好的经验、方法介绍到国外;照抄照搬国外的会计模式与标准,却忽略本国的会计惯例、法

环境和经济背景。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性。

(三)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性

只重视发达国家的会计模式,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新兴的国家;只注重企业会计方面,而忽视了宏观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只注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许多会计新领域。

(四)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拥有千万会计人员。但仍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人才,整体会计队伍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掌握新准则、新制度的能力受到限制。

四、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协调,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一方面,在会计处理的方法上,尽量使类似变量和事项用同一方法处理,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国际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而实质不同的交易事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实质来规范其处理。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与经验,还要将中国会计介绍到国外。实现双向协调。

(二)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但要避免照抄照搬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进行广泛研究,视需要和优劣选择借鉴对象,既要重视发达国家会计。也要积极吸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的会计经验;积极介绍和引进非英语国家的会计经验;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宏观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而我国会计在进行国际协调时,既不能消极对待,也不能盲目跟进;既不能影响改革的进程,也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第9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准则;重要性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列举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年提出财务目标时,强调财务会计应提供不确定性信息。但是,由于或有事项的确认将直接影响经营成果,或有事项常常被某些企业粉饰企业财务成果的手段。最近从财政部的《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金额较大的项目之一就是或有事项,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下应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这些风险如果不充分地披露,或计入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会对投资者产生重大的误导。多数上市多数公司为了逃避投资者的监督,往往不愿意确认和披露或有事项可能对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完善或有事项会计准则的同时,还要加强会计监管,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切实保护投资人利益。

一、我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确认方面的问题。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号一或有事项会计》虽然把或有事项的可能性分为很可能、有可能和极小可能三种情况,但是由于没有对三种可能性的发生概率予以说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号提出的可能性判断标准被认为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为此,国际会计界越来越倾向于用概率来具体量度和表述不确定性。

或有事项的确认所涉及的问题是,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应在符合什么条件时确认为负债。我国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确认必须符合的条件之一是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很可能的概率在50%和95%之间。其实,以概率表示的可能性仍然具有可操纵性,特别是对于处于临界点附近,这一规则很容易被规避。原因在于概率是客观的,而对概率的判断是主观的,且对可能性标准的量化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

2.计量方面的问题。或有事项的计量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二是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都把最佳估计数作为或有事项计量的依据。但对于如何确定最佳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不同。我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如果不存在一个范围,准则要求最佳估计数应按如下方法确定:“(1)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涉及单个项目“指或有事项涉及的项目只有一个,如一项未决诉讼、一项未决仲裁或一项债务担保等。(2)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确定。”涉及多个项目“指或有事项涉及的项目不只一个。如在产品,质量保证中,提出产品保修要求的可能有许多客户,相应地,企业对这些客户负有保修义务,应根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及相关的保修费用计算确定应予确认的负债金额(即计算加权平均数)。”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规定:“围绕予以确认为准备的不确定性,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果予以计量的准备涉及多个项目,则应基于其相关的可能性,对各种可能结果进行加权来对义务进行估计。如果准备只涉及单个项目,则单个最可能的结果通常可以作为准备的最好估计。但是,如果其他可能的结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结果的金额高或低,则最佳估计数应是一项较高或较低的金额。”

可见,我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在确定单一项目的或有事项的重要性时,如果单一项目不存在一个范围,准则要求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但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未必在所有概率中都具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几个概率的数值比较接近时,那么采用概率最高的金额并不具有代表性。

3.披露方面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和各国会计准则关于或有事项的会计披露原则基本一致,如可能性大则予以确认并在表内披露:可能性不大,则不予确认,只需要在表外披露。对于或有事项披露的详细程度,我国原有或有事项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差较大,但是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修改后,两个准则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消除。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对准备(已确认或有负债)的披露要求有:企业不仅要详细地、定量地披露每一类准备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当期增加的准备、本期使用的准备和当期转回的未使用准备、本期增加的折现金额和折现率的变化等,而且还应对经济利益最终流出的预期时间、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或时间的不确定性等进行定性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已确认的或有负债(予计负债)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各类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对于或有负债(未确认为予计负债,且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我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所以,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凌乱而模糊,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是准则执行中的问题,需要通过企业规范会计行为,并加强会计监管而解决。

二、完善我国或有事项会计的对簏和措施

1.调整准则的适用范围。近年来金融工具日趋复杂,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涌现,而且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也日臻完善,企业涉及的或有事项将会越来越多。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的或有事项准则虽然也规范了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或有事项,但目前只列举了担保、应收票据贴现这两个项目。为了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等新经济业务的风险状况,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应当将或有事项准则的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的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所有事项,特别是应当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环境污染治理义务等。

2.确认方面的改进。或有事项的确认不仅要考虑可能性概率,还需要考虑重要性这一影响因素。特别是在重要性概率的临界点附近,重要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更有价值。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3年2月的征求意见稿(ED)中提出的或有事项判断模型,对如何考虑重要性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值得我国会计准则借鉴。该征求意见稿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增加了可能性的层次,并将可能性极小的概率区间(1%~15%)包容到未必可能的概率区间(1%~49%)之中。其优点是变各种可能性由互相排斥的关系为互相包容的关系,有利于在判断或有事项的可能性时,贯彻重要性原则。例如,在可能性极小(不予披露)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管理层预计或有事项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未必可能性,由不予披露改为予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