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文化部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2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职能 社区文化大发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60-01

居民的社区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馆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元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助等相关功能作用,结合社区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深化创新精神,全面发挥文化馆在中国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文化馆在引领社区文化发展事业上的措施以及成绩

以现在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文化馆的指导力量和地位在不断增加,并且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针对不同社区设立文化活动联络点,便于对文化活动信息的随时接收和反馈,适时派出文化骨干深入到社区,积极参与和组织团体性文艺演出,这样就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二,在居民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时,主动帮助居民处理相关所有问题。第三,引导各社区将居民文化活动提上重要事务的议程,指派专业人士积极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全面确保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以及活动场地等各方面条件都能够达到发展要求。现在居民社区内基本都设立了对应的文化活动点,其文化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但给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还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民族团结、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以及文素养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1]

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其成因

虽然我国社区文化现阶段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是就其具体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区文化干部专业文化素养不达标。社区的文化干部是社区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聚居、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尤为突出的国家,对于社区内文化骨干的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化专业素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可是就相关调研材料分析,很多社区文化骨干都没能够全面发挥自身职能、积O引导和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文化活动,反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处变成了一个“空壳”。第二,居民社区的文化活动覆盖率不达标。材料表明,社区活动的参与人员基本都是老年人与青少年。因此,怎样才能有效激发青年人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社区活动表演者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很多文化活动团体往往都是组织内部人士进行自娱自乐,缺乏有效的交流,也就不能使自身表演技艺得到全面的提升。[2]

三、文化馆促进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

(1)加强文化馆的引导以及示范功能。文化馆不但应积极协调相关社区组织进行相应的文艺表演活动,更应以示范的层面对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以开展表演技能比赛的形式全面激发文化骨干的活动积极性,进而有效将其自身表演技能以及活动组织能力进行提升。伴随着社区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文化馆以引导居民进行团体性文化活动的方式把居民文化发展和社会的局势进行关联,确保居民社区文化在新型历史时期得以更好地发展。

(2)全面发挥文化馆的辅导培训作用,全力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团队。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核心力量,具有极为丰富的个人爱好,文化馆就应积极对其提供专业性的辅导,进而确保其专业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馆内的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要积极深入社区内部,和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专业指导,加强与文化骨干的联系,共同致力于社区文化团队建设工作以及相关能力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其活动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相关活动专家专门为社区开展对应的各种专业技术水平培训与居民文化活动的协调能力培训,有效加强其领导能力的建设。

(3)全面发挥文化馆的调查和研究作用,与社区共同进行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在目前进行的社区文化活动方面,存在少数社区领导并不能够对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更加不懂具体的理论应用方式,这时候就需要文化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结合不同社区的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对应的指导策略,保障其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居民社区当中不乏一些学校、部队以及企业,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意和社区和辖区内各单位的有效交流并相互合作,共同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且最大限度地为文化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支持,转变传统形式中由国家单独提供资金支持并且组织和引导相关文化活动的模式。文化馆还要全面协调社区和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场馆、硬件设施对社区群众开放程度,为社区群众充分享受相应基础文化设施创造条件。[3]

四、结语

居民的社区文化作为我国人民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馆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元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助等相关功能作用,结合社区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深化创新精神,全面发挥文化馆在中国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落实责任抓廉洁

落实好责任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之举。164团党委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统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两手齐抓、标本兼治”,促使党员干部担负起应尽的政治责任,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到基层,该团制订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原则,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良好局面。每年年初,该团党委与团领导、各科室领导及各基层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团场领导的考核以分管单位、分管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实绩为依据,对科室领导和基层单位领导的考核以本科室、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实绩为依据。通过制度的落实,强化了团场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形成了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环环相扣的党风廉政工作机制。

宣传教育倡廉洁

164团党委始终重视廉政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对基层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做到早教育、早预防。同时,结合团场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从举报形势和当前案件查处的整体现状,剖析团场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让各级干部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干部,要有一颗责任心,要有一道防线,自觉遵纪守法、远离腐败。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阵地,建立了党风廉政教育室,定期组织全团干部观看廉政影片和自学廉政教育读本,定期组织心得体会交流活动。针对重点人员开展重点教育,组织全团10个农业连队的财务人员到农九师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机关广场建起了廉政公益广告专栏,面向职工群众征集廉政格言,并在团场广播站、电视台设立了廉政专栏,举办廉政歌曲演唱会,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让廉政理念、廉政意识入脑人心,将廉洁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强化监督保廉洁

围绕“干部作风清廉、干群关系亲和”这一工作重点,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党风监督员的职能作用,把群众监督落在了实处。以加强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将日常监督、年度考核、举报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规范基层资产、资金管理为重点,建立团务公开和连务公开制度,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同时,该团纪委还聘任了13名党风监督员,监察科对党风监督员进行适时走访调查,了解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解决监督员不敢公开行使监督权、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走访调查的方式以个别交谈和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围绕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两个方面共7项内容进行。通过走访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基层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理清工作的目标和思路,及时发现不足,解决问题。

文化建设促廉洁

第4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区 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27-0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新型的现代化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学生住宿条件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选课制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自由化,原来的年级、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学生宿舍成为学生相对集中的场所,出现跨班级、跨专业文化交流的现象。然而,住宿条件的改善并不等于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的改善,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的甚至根本就是空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如何建设社区和谐文化也成为一个崭新而紧迫的课题。

1993年上海大学开始探索的学生社区化管理的模式,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从此开始了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建设的热潮。现今,在上海地区就出现了“三大模式”的各种学生生活园区。上海大学学生社区建设以“思想教育、学习指导、行为训练、文化建设、生活服务、安全防范”、“六位一体”的模式而独树一帜。

社区学院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对社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六项功能的建设进行“专人专管”,提高社区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社区建设的长效性,是新时期加强社区教育功能的一项创新探索,有利于深化钱伟长校长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育人环节,有效提升学生住宿空间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是学生社区自身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社区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教育功能、以及指导能力学生文化建设开展的能力提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校实施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一系列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区制度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却没能同步发展,其问题也越发突出,可以归纳为“两个分离、两个缺乏”,即社区文化的组织实施部门与文化活动开展阵地的分离、社区文化实施内容与学生社区独有特点的分离、社区文化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以及硬件设施的缺乏。此外,还有文化活动单调、文化管理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

1.社区文化的组织实施部门与文化活动开展阵地的分离

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区文化缺乏开展和交流的平台。学生社区文化需要不断扬弃,在实践中积淀并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这就需要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开展与交流的阵地。目前的高校社区组成简单,且各类体育场馆和活动设施并不属于学生社区的管理范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社区文化实施内容与学生社区独有特点的分离

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文化主体组成的复杂,社区文化活动单调、贫乏。因为社区文化设施不全,社区文化活动往往仅限于固定的几种形式,有些活动甚至流于形式无任何教育意义。同时由于在社区同一栋楼、同一楼层甚至同一寝室内,可能有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入住,群体关系相对复杂,致使性的活动较为困难,弱化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3.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主要体现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力量薄弱和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区的组织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不足、社区党团组织建设不完善、社区大学生自我管理缺乏组织和引导,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种种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贫乏,大部分学历比较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他们缺乏相关的心理、管理以及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起不到育人的作用。总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指导。

4.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硬件设施缺乏

伴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公寓住宿条件相对较好,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公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文化环境脏、乱、差,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很多高校由于建设空间的限制,公寓社区室外无青年学生活动所需的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室内少有或没有相应的文体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等文化活动设施。公寓社区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寝室,缺少应有的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目标。

另外,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责任不明确。许多高校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尚不够重视,学生社区建设只强调“硬件”建设,重视物质环境的改善,却忽视“软件”建设,忽视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不能正确指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使学生社区的建设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社区由原来的学校“包办”变成了学校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许多高校存在着高校、后勤集团与学生之间关系不协调的问题。高校和后勤集团交叉管理,责任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学院开展文化建设的途径

1.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将原来在校园中开展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以新的形式落户大学生生活园区,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用校园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园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加强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楼、星级楼、特色寝室和文明寝室创建评比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在园区形成培养学生的校园精神,使园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基地。有效防范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袭。

从2000年起,校党委宣传部和社区管理部共同组织在学生社区开展了争创“文明楼”、“星级楼”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提高社区学生综合素质和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谐育人环境的建设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上海大学星级文明楼的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洁齐美寝室”和“文明寝室”,宿舍内外面貌一新,有近800个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文明寝室”占本楼总寝室的5%。评选规定中对学生成绩等要求有效地推进了学风改善,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创建活动中树立了信心,培养了毅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社区学院将环境育人的重要内容融于文明楼、星级楼创建活动之中,在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强调学生生活、学习和休息场所的整洁、优美、温馨,是社区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让学生在创建星级楼活动中感悟道,活动的开展与自己休戚相关,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得文明楼建设持久地开展下去,成为社区建设一道亮丽的景观。

2.以驻楼辅导员的设立提升文化建设的“保障性”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辅导员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高校应多渠道、高标准配备政治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时代性、多样性、有序性;要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辅导员素质,创造辅导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和实践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为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上海大学在社区学院每个楼栋设立了驻楼辅导员,让驻楼辅导员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社区的学习、生活,并第一时间解答学生对大学生生活存在的各种困惑。社区辅导员以学生社区“六大建设”为基本抓手,积极宣传校党委和社区学院的各项工作方针,履行对社区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具体岗位职责如下:①深入学生寝室,及时了解社区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要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②建立、健全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为主要节点的社区学生信息网络。带领社区自管会、楼管会学生干部对社区内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③对社区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考察,填写考察表,向社区党工委及相关学院反馈,并建立相关档案材料,作为预备党员转正、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的必要考察材料。④加强对社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社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社区学生,努力完成本工作站各项工作任务。⑤带领社区自管会、楼管会学生干部带领社区内学生开展丰富多彩、高格调、高品质的社区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加强人际互动,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学生对社区、学院和学校的归属感。

3.以“多样化”建立文化建设的“灵活性”

另外,社区除了给学生提供住宿外,还应该结合社区的整体规划建造运动场所,添置运动器材,以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分楼栋、分单元设立报刊杂志借阅点、学生阅览室、电视室。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深入社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性强的文娱活动如卡拉OK、演讲、朗诵等比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社区文化真正从宿舍文化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入手,推进学生社区思想文化的建设,借助学生社区的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高校社区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同时生活区和学习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加上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传统意义上因班级授课制而形成的班级组织、教室区域活动越来越淡化,大学生从中获得的团体归属感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区先进的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满足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需要,学生更多或更愿意在生活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生活区的社团组织,为他们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帮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生活中的人际协调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真正的基于生活的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这些学生社团可以是参与社区管理式的,如楼层(公寓)生活者自我管理委员会,可以是学习型的,如生活英语沙龙、社区读书沙龙;也可以是生活服务型的,如物品(生活学习用品、收藏品等)交换沙龙等。所有一切在学习教室区的学生社团能实现的功能社区学生社团都能实现,同时因为它基于社区,基于生活,比学习教室区的学生社团更平实、更生活化,更能发挥实际效用。

4.以“三自管理”强化文化建设的“灵活性”

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学生的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有较强组织能力、有责任感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大学生,例如,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区的党团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以此作为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及其职能发挥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可以填补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工作的空白,是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也能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晓青.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4(02)

第5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校建设

一、区校共建和谐区域文化的现状

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同生存共呼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共同创建和谐环境的目标,高等学校的参与是加快街道社区建设的最有效的动力。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共建和谐区域文化,使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氛围。无论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街道社区提高居民素质、加快街道社区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实现资源共享

(一)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是共建和谐区域文化的前提和保证。资源共享可以整合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设施、人才资源、文化资源,都是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作为能力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周围街道社区具有很强的影响传播功能。高校教育资源对促进学习型街道社区建设,高等学校青年志愿者对提高街道社区服务水平,高等学校艺术团体演出对提高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等,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高等学校在无形中会影响和带动街道社区和谐发展,而街道社区拥有的众多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也正是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教育成果转化和实习就业所必需的阵地。街道社区内的纪念馆、文化馆等可成为高等学校实践的第二课堂。

(二)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资源,为街道社区居民提供最大便利

高等学校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街道社区居民服务,学校图书馆、运动场馆及游戏娱乐等设施向街道社区开放,为街道社区居民健身、娱乐提供便利,同时,支持街道社区居民的职业文化教育和各种培训。组织街道社区居民到高等学校进行各种文化演出等活动,使街道社区居民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资源。

(三)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优势,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高等学校鼓励引导学生走进街道社区、融入街道社区、服务街道社区。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高等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服务街道社区

(一)志愿者、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团队等服务街道社区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学生社团等是学生中最活跃的群众性组织,通过他们与街道社区内居民、中小学生等结对共建,是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共建和谐区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的活动具有自发性、覆盖面广,内涵丰富。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一对一启蒙教育,服务街道社区交通秩序,环保宣传,救助站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关注留守儿童,敬老院服务,科普宣传等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关注街道社区的弱势群体、维护街道社区秩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不仅让他们体验了社会、加强了道德修养、有效地将志愿者服务落实到实处、也促进了和谐区域文化的发展与文化建设。

(二)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街道社区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街道社区文化建设、达到双赢的效果。以同济大学为例、近年来、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街与四平路社区合作,各学院学生参与四平街道“五心联盟”服务活动,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加强了和谐区域文化的建设。同济大学法学院学院利用专业优势,组织社区法律咨询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三)高等学校教师服务街道社区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专业学科面广、通过到街道社区进行交流合作、不仅在实践中充实,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服务大众的原则。同时也加强了与街道社区各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街道社区经济文化建设。

(四)社区文化资源服务高等学校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在共建区域文化时是相互融合,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街道社区文化团体,文化艺术家,离退休人员等都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外在力量。高等学校邀请老年大学艺术团体到高等学校进行演出,文化艺术家到高等学校进行讲座及作品展览,不仅让街道社区文化团体和个人发挥余热、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也让高等学校师生更直观有效的受到街道社区文化的感染、提高技能素养。

(五)目前共建和谐区域文化存在的问题

局限于某些客观条件、目前和谐区域文化的实践活动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六)社区居民的参与主动性有待加强

从目前来看、参与支持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还是以离退休人员、业余爱好者为主,参与年龄段偏大。大部分居民相互之间关系疏离、没有凝聚力、把公共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当做一种生活调味品、可有可无。这就使街道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互动性,参与人数,参与面受到影响,没有使街道社区文化成为老百姓参与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

(七)和谐区域文化建设缺乏机制,持续性、长效性不足

高等学校参与文化街道社区建设师资力量、学生力量等,受工作、专业、学习的影响,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都是临时性或者是阶段性参与,缺乏长期性和固定性,也没有考核奖励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共建力量,不利于和谐共建的顺利开展。街道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专业文化人才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但从目前来看,参与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力量以及涉及的街道社区范围有限,也难以保证持久性。而参与和谐共建社会力量如政府、社会团体等不多,不能给以更多的支持。这就使街道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从而缺乏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系统性。

(八)共建和谐区域文化的改进措施

通过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文化共建的实践,不仅有力的推进街道社区文化的发展,高等学校也通过积极参与街道社区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培养了创新合作精神,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但是,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的合作还有一些局限性,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应该使这种合作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地走向良性发展之路。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九)探究有效合理的合作模式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做好街道社区现状、居民思想状况、合作模式、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这有利于活动开展的针对性,节约资本,少走弯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及时进行总结和探索,结合自身优势,与街道社区共商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找到一种合理高效的合作模式。

(十)建设合作阵地

加强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等的建设,签订协议书,有效的整合高校与街道社区的资源,促进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扩大和提高基地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使它们成为学校落实素质文化教育的依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习的场所、为街道社区服务的阵地、文化科技交流的枢纽,努力实现高等学校、街道社区、和社会的多赢。

(十一)建立长效管理、反馈机制

建立街道社区和高等学校长效合作的管理、反馈机制,以实现双方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性和有效性。长效的管理机制,会使街道社区和高等学校的合作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求真务实,不盲目,不搞形式主义。共建过程中,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和动力会提高,参与程度和实施效果会提高。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对和谐共建情况的总结、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更是对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共建和谐区域文化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宣传,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把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共建的成果与学生评奖评优、优秀街道社区的评选等挂钩,各项指标的评定要求合理公开、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保障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的文化共建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

(十二)寻求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只依靠高等学校与街道社区的文化共建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探索引进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在新形势下可以探索政府牵头、社会资金投入、学校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引进的合作新模式。切实把街道社区文化发扬,解决群众参与面低、资金缺乏保障、活动场所稀缺等现实问题,真正服务老百姓,实现区校社区文化共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洪池.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塑造[J].高教论坛,2003(01).

第6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大荔县是全国闻名的瓜菜之乡。近几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以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惊人速度,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拥有美好家园的嬗变,一举成为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示范县。根据这一实际,大荔县司法局以“服务全县大局,建设法制大荔 ”为主线,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县建立起以县为中心,镇站办、村联络点的一整套高效运转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活动,加强人民调解,规范社区矫正,抓公证律师教育管理,构建新型关系等工作上,大胆创新,多措并举,为全面推进“法治大荔”建设工作做出了显著成效。

2016年,大荔县司法局按照“强基、创新、抓重点人群、服务美丽大荔建设”这一思路,狠抓法治文化建设,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费用的激励措施,先后在美丽乡村、同州湖景区新建9个法治文化阵地;投资3万余元,开通了大荔司法和法治大荔微信公众平台,动员本系统各股、办、所和全县各单位各镇积极撰稿投稿,实行量化考核,关注率稳步提升,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在系统内部采取交叉培训的基础上,邀请专家教授对全298个行政村(社区)调委会主任、调解员、各镇办分管领导、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者约500人进行调解技能技巧培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办事流程,并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对涌现出的30名优秀人民调解员进行了表彰,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双建”工作的深入开展。2016年规范嘶调委会106个,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4325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大荔县司法局始终把规范特殊人群管理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抓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帮扶中心规范运作,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案件,“一案一报”制度。对法院、监狱委托进行调查评估的,在广泛走访居住地村级干部、群众、家属和案件当事人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在对每名拟判决、裁定社区服刑的罪犯,委托公安部门核查其犯罪前科,“中心”综合评估,出具委托调查报告。

不断抓好日常工作的执法检查,在对司法所日常监管情况,逐所逐人开展地毯式排查的基础上,会同检察院对全县16个司法所联合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查看工作台账、听取工作汇报、走访当事人等方式,对各司法所日常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杜绝了重新违法犯罪。同时,接通服刑人员网上远程探视系统,在社区矫正人员中推行“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撰写“善心日记”,设立社区服型人员“好人好事榜”等。“中心”先后接待了青海省司法系统300余人的观摩指导,接待了西安市长安区同行观摩,社区矫正“大荔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第7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工作举措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区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十分重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成立由党工委书记郭才斌同志为组长、办事处主任钟光萍为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纪检书记陈愈新为常务副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分为综合组、宣传组、活动组、督导组等四个组,同时明确了各小组的人员及工作职责,为我处机关效能年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深入调研,制定方案。2月份,我处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使全处开展的机关效能年活动自始至终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具体有效的组织形式,有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

(三)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一是宣传动员。2月9日,我处召开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机关效能年活动,并对全处机关效能年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二是交流学习。2月10日,我处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专题学习了《章贡区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方案》。在学习交流会上,要求人人要发言,个个讲体会,做到一边学一边记,一边想一边讲,通过层层引导,大家端正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机关效能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深入宣传。我处还组织3个宣传组下到各个社区(村)开展“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市民”的宣传活动,并借助宣传栏、公示栏等宣传阵地积极发动社区干部、党员参与机关效能年活动。通过组织宣讲,使全处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增强了机关效能年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第8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城镇化过程中,健全社区图书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城镇化居民面对城镇生活方式一时无法适应,需要教育引导和过渡。过去单户生活的各种不良的习惯也带入了社区,社区文明堪忧,居民文明素养急需提高。而社区图书馆是提供居民道德素养,培养良好居民的必要途径。

(二)城镇化居民没有社区文化正确引导,就靠打麻将、赌博等消遣甚至影响家庭团结和社会安定。社区图书馆是居民最直接的文化消费场所,对消除居民不良文化习惯有直接作用。

(三)城镇化居民迫切需要学习生存技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社区内又没有相应书籍、报刊,没有正规的信息服务渠道,仅凭自己的热情和经验,很难得到正确发展。发展社区图书馆,能为居民提供合适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引导居民生活迈向文明进步。

(四)在城镇化居民中,各种封建迷信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同时,缺乏文化设施和引导,导致社区信息闭塞,居民不能及时了解时势政策,社区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些问题,也只有靠社区图书馆提供的科学知识来最终解决。

总之,建设健全城镇社区图书馆,对发展社区文明,培养居民素质,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二、如何发挥社区图书馆居民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目标明确,自觉担当起社区道德建设的责任,把社区图书馆建设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首先,以人为本,切实把握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诸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居民文明修身优生优育的讲座、人人参与的知识竞赛、各种健身活动等,培植讲文明树新风的新型社区。其次,以身作则引领社区居民文明修养的提升,在图书就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传递科普知识,宣传社区文明规范,广泛宣传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及养殖能手等的先进事迹。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的主战场,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城镇社区发挥作用。

(二)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实用技能培训。由于城镇化社区居民就业和学习渴求旺盛,社区图书馆必须满足居民需要,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实用技术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另外还要利用电视、网络等收集有关养殖、种植、维修和各种加工技术等多媒体资料,随时供居民观看和借阅。从而使社区居民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并经常举办实用技术讲座,让年轻人有一技之长,在城市建设中找到岗位,真正实现城市化。

(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区居民文明民主意识。依托社区图书馆为主体,通过为居民提供的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信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消除愚昧,破除封建迷信,使先进科学文化占领主阵地。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校区合作”,建立高水平社区图书馆。综上所述,社区图书馆相当重要地承担着政府社会建设功能。在城镇化过程中为社区建立图书馆应是政府考虑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迅速有效地建设起适应城镇化速度的社区图书馆网络,可以发挥社区所在的大中院校、文化机构的辐射范围优势,与各院校,文化机构建立“校区合作”机制。

通过“校区合作”,社区图书馆接纳大学生自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社区图书馆服务,传播文化知识,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文化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将居民从不良文化活动中走出来。

通过“校区合作”,邀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专家到社区传授科技、文化知识,推动社区居民吸收掌握先进技术,同时吸取外部信息,增加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发挥社会和个人作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图书馆建设。除了政府的文化部门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各种渠道或措施,建立社区图书馆,也要正视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事实。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出倡议,在政策上给以扶持,吸引社会和个人资助建设社区图书馆。建设各种形式的 “爱心图书室”、“爱心信息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之家”、“书吧”等,从而完善社区文化服务网络。

第9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过于注重形式,特色社区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特色建设本意通过提升社区的物理空间条件,提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当前特色社区打造和推进的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拼硬件不重软件”、“任务简单化”和“职能错位与不到位并存”等倾向,为特色而特色,忽视社区服务必须接地气、亲民众的本质要求,有的当作装修工程,有的只是贴上特色标签,把特色社区打造作为普通工作、常规动作和年度目标来完成。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特色社区建设多元化参与不够。从“挖掘内涵”到“精神塑造”,再到“机制再造”,特色社区打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而达到这一标准的唯一途径就是就是居民的广泛参与。随着规模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若仍是单一运营模式,仍然全靠财政支持,后续活力和支撑力必然不足。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部分特色社区建设工作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特色社区的创建缺乏标准和规划,可持续性不强。在特色打造的广度上,目前特色社区建设的种类、规模、布局、标准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有必要发挥规划对全区特色社区打造的指导作用。在特色打造的深度上,部分社区挖掘和提炼的还不够。特色社区打造不为形式,也不为政绩,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居民群众方便和舒适。目前有的特色社区有特色但社区服务方面还有差距,有的社区服务不够经常,有的服务项目持续性不够,有的只停留在一般性行政性事务上。特色社区的建设与社区职能转变的关联度并不高。特色社区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创建品牌化、阵地规范化、服务专业化、项目系列化”。而在实际操作中,目标泛化,不够细致,目标与现行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适应。比如目前社区承接了政府太多事务,给基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带来极大压力,社会协同机制长期被全能政府包办代替。而且,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统筹推进机制等等难于在特色社区创建中显现。

二、进一步加快鼓楼区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分类扶持:对社区重新评估、考核、分类,以特色社区建设为抓手,分层次推动整体建设水平。实践证明,这些年推动的特色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提升社区建设层次的有效、有力抓手。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认识等方面原因,目前每个社区的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有必要在特色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现有社区分门别类。建议对所有社区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并分为待改善型、待提升型、待巩固型三类。待改善型应从改善社区环境、办公条件入手,待提升型应从改善服务、寻找特色点入手,待巩固型需要立足现有条件,巩固、完善提高,扩大服务面。接近居民:从建设和服务中找“特色点”,更多体现“为民”、“亲民”,提高居民参与率。特色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服务并尽可能地扩大服务面。社区建设和服务中其实有很多的“特色点”,比如近年提出的低碳社区、环保社区、生态社区、和谐社区、智慧社区、尊老社区、运动社区、活力社区、便捷社区、智能社区、法制社区,等等,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民主自治、小区自管、共建共享等。其实,社区的某个项目、某个活动,甚至某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成为其“特色点”。总之,特色社区的建设要摈弃对“高大上”的追求,要更贴近居民、方便居民的需求。

借用外力:集中全区居民智慧,借用“外脑”,放手社会组织参与,创建多元化的特色社区。特色社区建设要依靠的力量就是社区居民。每一个社区都会有具有参与社区建设的“能人异士”,这就需要社区去专门去挖掘、动员,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有一定数量的(不需要太多)居民的参与,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必将大大减轻。同时,社区、街道乃至区政府要善于利用本区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协助出谋划策。目前迫切需要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到特色社区的创建中去,而社区、街道、区政府可以特色社区建设为一条培育、支持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分工分责:以社区为基础,明确区政府、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责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特色社区建设必须综合各方的力量,绝不是社区、街道、区政府某一单方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明确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责任和义务。社区毫无疑问是特色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多考虑如何动用本社区的资源去思考如何创建并付诸行动。街道要努力协调更广泛的资源支持社区的创建。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其主要责任应该是动员、支持、监督、检查,要用一套科学、系统的特色社区评估办法来检查、督促特色社区建设并以此作为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