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政策 固定资产 商业信贷新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由于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直接性和重要性,日益成为央行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从理论上看利率工具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不仅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是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央行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依托金融机构传导渠道,通过投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和储蓄与利率的正相关性传导,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因此,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利率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2000-2008年9月末,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先后12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次下调,10次上调。总体看利率政策的变化对全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1、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弱

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央行自2002-2007年以来的连续加息,旨在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过快的投资,但这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8%,反而比1998-2000年央行不断降息时期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故从理论上讲,央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理应有所抑制,但从投资增速看,利率的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较弱。

(1)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占绝对优势,因此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反映迟钝,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利率尚不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占据了相当比重,基本在50%以上。特别是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拨付的资金也归并到“自筹资金”项下。仅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筹资金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就分别达85.1%和99.5%。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不足20%,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渠道决定了投资主体对利率政策反映迟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传导效果。

(2)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由于其非市场化的流通性质,决定了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平均占比达14%,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26.5%。新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石油、交通等能源、基础行业。仅2006年全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达76.8%,与全国国有投资比重不足50%的情况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以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为主,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省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较弱。

(3)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也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全区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4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领域,随着中石油集团回归A股,其净募集资金662亿元。因此,随着全区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低。

2、利率政策对贷款供需影响较弱

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和贷款增速变化趋势分析,二者基本遵循了降低贷款利率、信贷增速提高,提高贷款利率、信贷增速下降的特点,因此仅从利率水平与贷款供需的变化看两者似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信贷增速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的幅度,在目前利率政策传导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调整很难对银行信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与资金的供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有效的金融需求度密切相关。在深入分析全区近几年银行信贷赖以生存的政策、经济、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区信贷增速的变化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虽成正相关性,但关联性并不高,而是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1)从政策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新疆2000-2003年间信贷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央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银行业依托自治区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年均信贷增速达14.4%。而此期间,恰值央行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较低的资金价格,也是银行信贷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同时商业银行调查问卷显示:贷款的投放意愿及增速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等因素影响,央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

(2)从金融生态环境看:2004-2007年间央行持续上调贷款利率并不是导致我区信贷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信贷持续过快收缩的主要原因。2004年啤酒花、德隆危机相继爆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新疆地区采取了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致使全区信贷增速持续过快收缩,仅2004年,全区信贷增幅从年初的16.5%下降到年末的6.5%。同时,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速了全区信贷的收缩。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区银行信贷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截至2008年9月末,全区信贷增速才上升到12.2%,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4年年初信贷增速4.2个百分点。

(3)从市场监测情况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更主要受区域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区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基本执行下浮10%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基准利率上浮的效果。因此,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我区贷款增速一直较低,主要是受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央行多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欠发达地区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较低,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相对不足是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客观因素

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依然偏大,地方工业效益低下,难以产生有效信贷需求。加之德隆危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致使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慎贷”、“ 惜贷”的现象比较明显,市场主体信贷功能弱化,利率政策调整意图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到阻碍。

2、商业银行现行的无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信贷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

目前全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分支机构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在严格的授权授信和风险管理体制下,信贷投放偏好于利润较高的优势、垄断行业以及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利率上浮对这类企业的影响较小;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短缺,但是融资困难,其更加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利率上调只能被动接受。信贷资金供给苦乐不均的局面使利率政策传导被弱化。

3、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滞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利率政策调控的意图

新疆金融机构由于受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还不能及时反映和传递国家利率政策调整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和切实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加之受考核奖惩机制的制约,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动力不足,利率政策调控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4、利率的非市场化是阻碍利率政策得以有效传导的政策性原因

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与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贷款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对央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不强,难以发挥利率调整引导实体经济投资行为及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目前其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来达到既争取优质客户又覆盖风险的双赢目的,致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环境,优化利率政策实施环境,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政策传导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区别对待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赢利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需求不同的客观实际,调整分支机构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加强分支机构经营决策自。特别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完善对小企业贷款营销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加强内部资金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契合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利率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度量。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晴雨表”

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利率政策对资金供求及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由资金市场决定,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大相关利率政策的宣传,使微观主体关注利率改革,增强市场的互动性,为有效发挥利率政策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统计年鉴[M].2001-2007.

[2]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2006年8月18日,又是一个星期五。傍晚传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内容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是自1996年以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利率,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利率是2004年10月。

央行对加息的解释是,目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张。

市场对于加息其实早有预期,采取市场化手段作经济宏观调控,一直是各方呼吁所在。此次略有争议的是时间选择问题。

过去几个月来,一系列紧缩政策密集出台。4月28日,央行单边提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7月5日和8月15日,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对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新丰电厂项目违规作出处理,区政府主席杨晶及两位副主席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并对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所有违规电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并进行整顿。

对于如此频繁的“调控”,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直言,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步调和节奏有失从容,“该动的时候不动,现在经济数据表现不好就全面出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此次加息前,总的宏观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甚至可能偏重。在保持宏观调控总力度不增加的前提下,应对目前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既然此次央行再度加息,可以考虑放松行政调控。

BP公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汪涛则分析,加息0.27个百分点本身影响不大,重要的是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紧缩政策要全盘一起动。荷兰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范卓云也称,这说明中央在采取更强劲的紧缩措施上达成了共识。她预料,除了货币政策之后,行政干预措施也还会继续。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预测,未来央行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在年底之前会再次加息,并且通过加大每日交易波幅的方式提升人民币爬行升值速度。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认为,尽管今年两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贷款利率上涨的幅度远远小于PPI(生产价格指数)的涨幅,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和年初比仍较低。此次加息对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不加息,经济可能会更加过热。

高善文认为提高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大方向相悖,应该调整的是汇率而不是利率,因为提高利率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必然加大。他估算,加息0.27个百分点,相当于人民币升值3%,减少投资约五个百分点;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将人民币升值3%,既可以降低市场流动性,也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举两得。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自2001年以来,由于中国对外需的依赖性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下滑了约10%,而本轮经济危机中,伴随国家的扩大内需政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到了较大提升。

预计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2.8%,全年累计为33.2%。考虑到基数因素以及投资政策的结构性变化,未来投资增速会小幅下降,但整体仍维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新开工的高位运行,意味着后续投资将有所跟进。2009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80%左右,增速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说明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还很高,而新开工的项目带来的后续投资,也将推动未来投资的增长。西北部工业大省、中小项目投资增长更为迅速,自主投资在进一步跟进。

受累于外需的大幅下降,中国出口急剧恶化,相关投资增长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但进入今年第二季度,随着出口的逐步回暖,纺织业、皮毛制造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投资呈现筑底回升的态势。未来在出口好转和经济复苏预期的共同作用下,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长潜力巨大。

受基数原因和政府预算的调整,明年政府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整体仍将保持增长。根据政府的投资预算计划,明年新增投资5885亿元,较2009年继续增长20.7%;同时今年很多基建投资项目尚处于筹备阶段,明年正值投资开工时期,相应投资增长也会较快。预计明年政府投资增速还将保持在2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展望2010年,2010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中性,2010年新增贷款将较2009年减少,我们估计新增贷款在7万亿元左右,即贷款增速为17%左右。未来一段时间内,即使考虑到贷款利率的适度上调,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的积极性依旧较强,在资金来源上保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

考虑到10月份的“双节效应”及物价因素,预期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达到16.5%,汽车及住房相关消费依然是重要主题。

全球经济衰退已经见底,OECD领先指数持续回升,这有助于中国出口改善。自2009年3月起,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连续五个月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竞争力。预计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速为1.3%,2009年全年为-15.7%。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先来看看央行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有多糟糕吧: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显示,第一季度信贷达到全年60%,4月末提高O.2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后虽然贷款增速回落,但在5月份2094亿元的实际新增贷款规模下,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年贷款计划的70%仍告提前完成。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央行一直通过公开市场和定向票据发行回笼资金。但央行收缩银根的努力,最终都被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投放抵消了。

就在2月,中国以8537亿美元登上了外汇储备第一的宝座。随之而来的,除了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怒吼外,还有外汇管制下央行不得不向市场投放广义货币(M2)。尽管M2已经增长了19.1%,但似乎这种势头并未减弱,5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 30亿美元,这意味着又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需要投放到市场之中。

上述情况导致的银行流动性泛滥,并不是说中国人的钱多得可以随便消费了。银行的流动性泛滥不等于内需消费旺盛,而且中国现在的状况正好相反――一方面银行的钱多得没地方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却拼命存钱。前者体现为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50.3%,后者则体现为储蓄率接近GDP的50%(企业储蓄占大多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之害在于潜在的产能过剩,且其中若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其对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不容忽视。而民间的高储蓄率导致了内需严重不足,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过分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贸易),这反过来又使得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要知道,中国并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的),最终造成人民币升值的持续外部压力,陷入一种“狗咬尾巴”的恶性循环。如果要找流动性泛滥更直接的后果,那么大家就看看这半年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吧!在没有什么更多利好政策出台的情况下,股市一路上涨,以至于华尔街日报惊呼“风景A股独好”,究其原因,我们却必须承认,不少花不出去的钱都进了股市。是的,“资金拉动型牛市”又来了!房地产市场,除去政策因素和海外热钱预期套汇因素之外,其“资本投资品”特征的伪装之下,也同样是“钱太多,要花出去”的冲动。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借款单位:(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银行:(简称乙方)中国人民建设银行___________行

甲方为进行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特向乙方申请___________________借款,经乙方审同意发放。为明确双方责任,恪守信用,特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一、甲方向乙方借款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万元,规定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借款期约定为________年________个月,即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乙方保证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在下达的贷款指标额度内供应资金。甲方保证按规定的借款用途用款,预计分年用款计划为: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三、贷款利息自支用贷款之日起,以实际支出数按年(月)息________%(‰)计算,按年(季、月)结息。甲方不能按本合同规定的分________年(次)还款计划归还的部分,作为逾期处理,加收利息________%。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若国家利率调整,从调整之日起,乙方即按调整后的贷款利率计(结)算贷款利息,同时书面通知甲方和担保单位。

四、甲方保证按还款计划归还贷款本金。分年(次)还款计划为: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万元

甲方保证按下达方式按时付息:

甲方不能按时付息时,乙方有权从甲方帐户中扣收或暂时停止支付贷款。

五、借款到期,甲方如不能按期偿还,由担保单位代为偿还。担保单位在收到乙方还款通知三个月后仍未归还,乙方有权从甲方或担保单位的投资或存款户中扣收,或变卖甲方抵押的财产归还其借款。

六、乙方有权检查贷款使用情况,了解甲方的经营管理,计划执行、财务活动、物资库存等情况。甲方保证按季提供有关统计、会计、财务等方面的报表和资料。如发现借被挪作他用,对挪用部分向甲方加收罚息________%。乙方不能在下达的贷款指标及时供应甲方资金需要,在未达时间内按未达资金数额,向甲方承付按逾期贷款利率计算的违约金。

七、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因实行承包、租赁、兼并等而变更经营方式的,必须通知乙方参与清产核资和承包、租赁、兼并合同(协议)的研究、签订的全过程,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债务、债权关系。

八、需要变更合同条款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应签订借款合同补充文本。

九、甲方需向乙方填送借款申请书,并对偿还借款本息,以抵押或(和)第三方保证的方式提供担保,并签订抵押、担保协议书。甲方填送的申请书和各方签订的协议书,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十、其他约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双方商定的其它条款)

十一、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贷款本息全部偿清后失效。

十二、本合同正本三份,甲乙方、保证方各执一份,付本________份,送乙方财会部门和有关部门。

借款单位:(公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4月份以来,中央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宏观紧缩措施,中国的宏观经济因此经历了相当陡峭的变化,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过热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已经冷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50%下降到6月~8月25%。在全国范围内,政府检查了7万多个投资项目,涉及超过17万亿元的投资预算。价值8440亿的投资项目(占现有投资的5%)被停止、延期或取消。

强制的行政措施进行的紧缩会浪费资源、增加不良贷款、挫伤投资热情与信心、扰乱商业计划和生产进度、增加库存和应收账款,削弱盈利能力。所以,行政调控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也遭到地方政府的强烈抵制。

行政调控已经结束,但中国并不会放弃宏观调控。转型经济的性质,使得地方政府仍有强大的政治动机和切实压力去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有可能为过热的投资火上浇油。政策的目标是避免激烈的经济波动,所以许多人建议中央政府应采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投资再度过热的征兆

从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从4月以来的行政控制中强劲地恢复了。8月份投资增长了26.3%,7月份增长31.5%,6月份增长22.7%,5月份增长是18.3%。迫于市场的抱怨和地方政府的压力,中央政府逐渐取消了一些行政命令,允许一些暂停的项目重新恢复。据说甚至遭到最严厉处罚的江苏铁本钢铁公司也重新开工,不过其投资规模从800万吨生产能力降低到400万吨。

尽管银行贷款被严格控制(导致信贷紧缩),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投资并未遭遇资金匮乏。投资项目可获得的流动资金达到3.66万亿,是完成投资额的113.8%,或者说超出04年前八个月投资所需的13.8%。非官方资金市场或者说黑市发展迅速,添补了人行信贷紧缩的空白,非官方资金的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是5-3%)的两倍。

更为重要的是,仅新建投资项目8月份就有27%的增长率。到8月底,有153900个在建的投资项目。2004年前八个月的新项目达到93981,仅8月份就有13133个,比上年增加27%。这和此前几个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月是6.3%的下降、6月是9.3%的下降,5月有15.7%的下降。

事实上,强劲的投资是有充分理由的。从4月开始,中央政府派出多个队伍,对7万多个投资项目,涉及17万亿的投资预算进行检查。只有5%的项目被查出违反了官方的规定,或者说,95%的在建项目是理性的,是符合政府规定的。

而且,从7月份开始,随着行政控制的逐渐放松,商品价格尤其是钢铁、石油和煤价,重新开始上升。钢铁价格基本上回到4月的最高点。

央行监控的钢价从7月到8月增长了3.2%,比上年增长23.4%。非铁金属价格7月到8月增长1.4%。同比增长29.4%。煤价月度增长1.5%,同比增长40.1%。精炼油价格月度增长2.6%,同比增长18.1%。电价月度增长1%,同比增长5%。

由于这些原因,国家发改委认为重现投资过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货币供应过冷

不过,目前投资回弹的信号是否真实且可持续,这并不确定。银行信贷融资的数据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点。

尽管国务院号召商业银行从6月下旬开始提供足够的营运资金贷款,而央行实际上也放松了紧缩政策,但8月的数据表明,贷款和货币供应仍在继续下滑。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从7月的15.5%、3月的20.1%降到8月的14.1%。M2的增长率7月为15.3%、3月为19.1%,到8月只有13.6%。所有这些数据的增长率都低于央行17.0%的目标。

经季节性调整的信用贷款的增长率将只有7.2%。8月新增贷款只有1157亿人民币,同比减少1651亿人民币或58.8%。通过商业票据筹集的短期贷款和信贷资本只有340亿元,大幅降低79%。这无疑是一个资金短缺的状况。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目前,BRIC(金砖四国)的通胀水平都在5%以上,印度,巴西俄罗斯的通胀率分别高达13.2%、5.0%和6.9%;而全年还无通胀之忧的英国,美国、欧元区新近的CPl指数也分别达到了4.5%,3.2%和28%,超过了其货币政策体系原本的承受水平。这种外部环境更是给我国控制通胀的“攻坚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限制地方融资平台融资、限制房地产贷款等措施。物价涨势有望初步得到抑制,但未来的任务还很艰巨。

首先看经济增长方面,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已经高速增长了近3年,今年不太可能继续维持超高速的增长。目前唯一支撑的是保障房建设和水利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增速必然会放缓至25%以下的水平,消费今年恐难以担当大任――受制于物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开始抑制消费)。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房价的高企,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不太可能大幅增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还处于小幅下滑的趋势i超3万亿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使得我们不敢再保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了,进出口对GDP贡献率的下降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实体经济增速的下滑在未来三年将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必然趋势。

再看通货膨胀方面,本轮通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涨,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和刚性特征。加之近期美欧通胀水平的攀升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这意味着未来的“控通胀”进程将面临着“内外夹击”的不利局面。在今年经济增长定调8%,货币供应增速定调16%的情况下,全年CPI要想控制在4%以下,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出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在财政仍需继续扩张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势在必行,而且数量型货币工具不应再只盯住M1、M2,同时还需要直接对信贷总量的控制,包括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债券型融资,央行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数据也反映出未来的收紧必然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限于银行系统,

“通胀本身是一个货币现象”。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十年内增加了4.5倍平均每年增长18.5%,而这期间的GDP年均增速为10%左右,也就是说反映一个经济体多余流动性的马歇尔K值达到了8%左右。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2010年,GDP的平均增速为9.5%,而同期M2的平均增速为23.7%。靠货币政策刺激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可能演化为滞胀。其具体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已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将消失。今年的“民工荒”比往年更胜,今年是沿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和内地城市同时出现“民工荒”,民工工资正面临非常大的上涨压力,再加上人口红利的消减、生产要素价格的进一步抬高,都将使得中国潜在增长率下移。

第二价格体系混乱。如今我们似乎正经历着价格体系这个“市场经济神经系统”的短暂紊乱:(1)商品价格紊乱。市场上“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到底是什么原因推动商品价格不断“乱涨”,货币供应量过大,抑或是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两者兼而有之。商品价格紊乱还体现今年来爆发的电荒,“市场煤”与“计划电”之价格体系不顺可谓是其根源。(2)资金价格紊乱。资金价格就是利率,目前除了基准利率之外,商业银行不断上浮利率,民间信贷资金的价格更是高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监测,1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1%。坊间经常传现在的资金年率已到30%以上,甚至50%。

第三,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而相比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政府的投资对民间资本具有“挤出效应”,因此,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容易因为投资增速的下降而不可持续。

第四,“国进民退”使经济体活力下降。民营经济具有比国有经济更高的效率,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进步恶化,劳动力涨价、资源价格上涨信贷资金很难取得、人民币升值等等都在不断的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作为我国经济结构重要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进入实体经济投资的愿望不断走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活跃度。

要避免这状况,需要作出艰难的抉择。摆脱困境的方法是减少政府开支增加家庭消费。据央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2010年内需(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带到那个GDP增长9.5个百分点,净出口带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这表明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从“投资拉动的内需型“转变为”最终消费拉动的“内需型”。

首要的任务是控制地方政府开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的投资增速已经下降到个位数,但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高达28%,这将会带来很大的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根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得出其信贷规模上限在14.7万亿元左右。而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约为9.1万亿元。并且,地方政府投资的效率以及其中的资源浪费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应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以消除实际负利率,遏制当前高涨的通货膨胀预期。在居民存款利率,企业贷款利率和银行高息差收益之间,最应该让度利益的是银行。在货币供应量如此充足,资本不是稀缺资源的环境下,银行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再保持如此高的息差,而牺牲居民的财富和企业的贷款成本。这样做的效果远优于仅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从去年年底开始,发改委就摩拳擦掌要对“圈定”的过剩行业进行调控。尽管在“潜在产能过剩”还是“现实产品过剩”的问题上,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看法存在差异,但调控命令确实在不断。不过,似乎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好:2006年一季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了27.7%,增速比2005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全国投资增幅超过35g6的省份有16个.绝大部分省份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分行业看,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就有16个。有些“圈定”的被调控行业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出于法不责众的心态,各地区资源、原材料类的产能扩张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无奈之下,政府只好伸出“有形之手”,4月末,发改委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公开点名言犹在耳,《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等如同道道“金牌”又开始了新一轮文件轰炸。作为提高投资资金成本的手段,人民银行也动用了升息措施来配合调控。4月2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仍保持不变。

发改委的政策传导自有传统的行政管道作为其发挥作用的依托,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则是纯粹经济手段,问题是,央行的政策真的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吗?笔者认为,不能对贷款利率调整的效果过于乐观.从政府、贷款者和银行三方的处境分析,单靠目前的政策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很难迅速实现。

政府调控面临诸多掣肘

很明显,按照以前的经验,尽管一季度的贷款量已经超过全年规划的一半以上,但只要限定今年资金投放总规模,紧缩的效果会相当快地显现。不过,实际中这种纸上谈兵的想法可能很难变成现实。

由于中国宏观调整已涉及越来越多的因素.牵一发动全身,政府如非迫不得已。并不敢放手使用持续升息、收缩信贷之类的过激手段。而且,去年中下旬各家银行实际上已经收缩了信贷规模,但是现实中遏制投资的效果并不好,反倒使银行积蓄的放贷动力在2006年一季度快速喷发,加重了投资过热。整个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较2004年与2005年同期分别多增4160亿人民币与5200亿人民币。

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偏小,看似有效仿美国联储传统,以小幅度变动来强化趋势预期的意味,但政府实际更担心拉高利率会造成对人民币汇率的巨大升值压力。对于国内本就利润微薄的“血汗制造业”而言,资金成本升高与出口竞争加大的双重压力叠加起来,足以摧毁外强中干的制造业体系。此掣肘一。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从去年末的4.2%已降至今年3月底的3%,央行动用再贷款利率、准备率等手段也顺理成章。但决策层面关于贷款增量结构,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认识,数据显示,2006年1月份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201 7亿元,2月份新增票据融资339亿元,同比多增329亿元,而比较起来,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多增不过529亿元。考虑到1月末企业活期存款减少3545亿元,同比多减少2187亿元的局面,政府也在担心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调高准备率则很容易出现“杀鸡用牛刀”、“滥用虎狼药”的后果,在打压投资需求的同时抬高了正常的流动资金成本。此掣肘二。

回想去年年底,政府就释放出2006年经济趋冷的信号,希望用预期收缩保持总体平稳。但现实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现增长良好的势头:美国一季度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日本也走出了十年通缩的阴影,在此背景下,要素价格居高不下,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整体调整,很可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被其他新兴经济体反超,丧失已有的先发优势。存款利率不进行同时调整,正表明政府对目前消费不振的判断仍未改变。因此,在这一时期,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定义“发展”时,“持续快速”总要优先于“协调健康”。此掣肘三。

三大掣肘在侧,自然让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不免瞻前顾后。

贷款人的及时行乐心态

贷款利率的单方面提高,目的很明显是指向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例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又如民怨所指的房地产行业。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超过70%的运转资金要依靠银行贷款,看起来,提高贷款利率将直接加大这类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大投资人资金压力,起到减少部分投资者资金需求的效果。但是,经济体系的内部调节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资金的流向有一个最终动力源,就是利润。如果预期利润仍在提升,成本的微幅变动反而会提示始作俑者进行更疯狂的炒作,以便营造提升乐观预期,尽早兑现利润。

如同2004年的电力投资热在2006年已经冷却一样,兴起于2005年中期的房地产第二轮火爆是难以单纯使用成本手段进行管制的。2005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8%。暂不说资金需求者在当前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来对冲掉资金成本小幅上升的影响,单就从银行贷款而言,贷款者也并不畏惧利率调高。

西谚有云,“贷款1万元不还是贷款者的问题,而贷款1亿元不还则是银行的问题”。在目前的投融资制度安排下,整个社会的信用评价、资产评估、贷款清收、资产处置链条并没有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于是,借助行业机遇,通过高估资产、抵押融资、循环借贷等方式从银行套取资金,再通过资产出售来实现退出,构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盈利模式。缺乏盈利持久性的产业和起起落落的社会变迁使中国盛产偏执狂,很少有人会在意资本结构和融资安排的合理,何况,本轮经济景气已经持续4年有余,趋势上出现调整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在击鼓传花进入的时候,0.27个百分点的成本变动不过是一点点杂音罢了。

在经过若干个月等待后,相当多的待建项目获得了新贷款得以续建,在完工后,它们据说都可以获得价值提升;而在房地产领域,继广东之后,北京房价也在持续蹿升,上海楼市据说也已经在资金支持下全面复苏。

不能不提的还有股市。1―2月份,国内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不过96.9%,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如果新增的贷款全部流入实体经济,那么经济指标应会有所反应,比如工业企业供销两旺、进出口加快等,但现实说明,除去资产投机和项目续建需要之外,大比例的贷款可能被投入了资本市场。在“一天一个涨停板”的美梦里,更没有人会在乎0.27个百分点的成本了?

银行并不能“输赢都吃糖”

调升贷款利率据说对银行是个好消息。有人以住房消费贷款为例做过测算:以贷款50万元买房、20年还清为例,贷款者将总共多还款1.8万多元。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存款利率不动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上升似乎能够让银行坐收渔利。

事实上,尽管利差收入构成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企业经营并不可能靠加加减减来刻画真实世界,提前还贷、流动性膨胀等难题可能让这一利好政策对银行的功效大打折扣。

去年央行房贷升息后,各家银行都出现“提前还贷潮”。此次再次升息,估计还会引发提前还贷,按照目前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如果真的进入升患周期,大量地、连续地提前还贷,极可能引发其资产负债配比出现严重不对称,导致稳健经营的难度大大提升。实际上,早在2004年10月,央行就已经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但由于流动性充足等原因,银行贷款利率并未如愿走高。根据统计,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第四季度的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不过6.07%,为基准利率的1.09倍而已。

受流动性充足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不仅难以调高银行利润,更可能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规模,从而降低该项因素对利润的带动幅度。进入4月,业界都在风传建设银行将成为第一家获准试点下浮存款利率的机构,印证了银行流动性的严重过剩。低利率下,银行尚且担心贷款能否有出口、能否有个好出口,在高利率下,我并不相信银行就此能够迎来“黄金时代”。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

2006年以来,在多种有利因素的促进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增幅较高的基础上,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942亿元,增长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6年投资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字型走势。

在投资增速加快的同时,投资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是第一、三产业投资加速增长,第二产业增速回落。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2006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投资增长3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3个百分点。由于交通运输以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增加的拉动,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达到26.7%,比上年同期加快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上年同期放慢5.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投资结构变动正在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变化。

从重点行业来看,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分地区来看,与上年情况类似,2006年以来我国中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东西部地区。前9个月,中部地区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1.6%提高到22.9%,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1%,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投资占比分别下降1.8、0.4个百分点。

从资金来源方面看,前9个月,国内贷款增长28.7%,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利用外资增长17%,比上年同期回落近10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回落近10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情况可以看出:(1)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对投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2)受外商直接投资减缓的影响,利用外资有减弱的趋势;(3)由于流动性加大等因素,商业银行贷款速度明显加快;(4)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在提高贷款利率、紧缩“地根”、调整房地产交易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限制外资等政策影响下,2006年投机炒作的购房需求有所抑制,房地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3%,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低3.9个百分点。同时受外资大量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增幅达到62.8%,比上年同期提高近44个百分点,占比由上年同期的0.7%提高到0.9%。

2006年投资增长反弹确实出人预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投资反弹的原因。笔者以为,推动2006年投资“超预期”增长的因素既有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景气上升等中长期因素,又有政府换届效应、资金供给宽裕、国际环境趋好和企业效益提高等短期波动性因素。总的来看,与往年相比,支撑投资增长的中长期因素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促进2006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是短期因素。当政治周期、货币供应和国际环境等短期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经济和投资造成“正冲击”时,投资超出预期实现高增长是必然的事情。

当前投资领域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投资规模偏大,投资增速过快;二是粗放型增长模式有所强化,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投资效率下降;三是部分“短腿”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压力显现;四是部分行业违规建设问题相当严重。

二、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判断及预测

(一)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

1. 世界经济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世界经济走势通过两个方面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一是预期因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二是增加出口,世界经济走强通过国际贸易的增加来促进一国出口,从而带动其投资增长。从目前趋势来看,2007年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贸易增长率2006年为8.9%,2007年为7.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缓迹象(2006年二季度比一季度放缓2.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降温,受利率影响较大的行业生产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下滑。一些国际机构、美国政府部门及私人研究机构也对美国经济增长发表了预测和分析,结论是美国经济在2007年的增长动力显得相对不足。综合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8%,比2006年低0.6个百分点。尽管目前欧洲和日本发展势头较好,但在2007年里也将逐步放缓。

2.银根收紧政策制约投资资金来源扩张。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既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也可能是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从理论上说,企业使用自有资金也有机会成本,这个成本与使用银行贷款资金的成本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除了支付固定利息之外,还要支付其他一些费用(如谈判、签约、履约、律师等费用),因此,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自有资金来扩大投资。

促进2006年投资高增长一个很重要因素是近年来企业利润增加较快、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前9个月,在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达到56.2%,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2007年,由于:(1)受国际资本流入减缓,企业利润增速放慢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受到影响,(2)货币信贷政策可能收紧,这对企业自主投资将产生抑制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放缓。利用外资从两方面促进一国投资增长,一方面是资金来源方面,扩大国内资金供给,不仅直接使投资规模扩大,而且通过降低国内利率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扩大对国内其他产业及企业产品需求而拉动投资。“七五”以来,从资金来源方面,利用外资在我国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扩大投资资金来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近两年以来,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资项目都受到政策的限制,再加上与我国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外资流入增多,使流入中国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下降。前9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从投资资金来源来看,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利用外资不会明显增加,利用外资减少或增长下滑对投资较快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在建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较多。由于2006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在建投资规模偏大,投资增长的惯性依然较强。今年1―9月份,新开工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20516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7.5%,新开工项目占全部施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建规模中需要结转到2007年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2007年投资减速有限。

(二)趋势预测: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平稳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