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民族英雄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英雄的故事

第1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考场借鉴:缘事析理 论证丰富

“我是的亲密战友李继德,我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壮烈牺牲的一幕。”最近,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回到生前所在的部队,作为一名亲历者讲述牺牲的场面。“英雄就是英雄,绝对不可以被抹黑。”李继德这么讲述他此行的目的。他知道,网络上一些刻意抹黑英雄的行为正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最单纯的信仰,不是要虚构历史,对不存在的事实信以为真,而是要坚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美好与壮烈。不因史实与个人认知或经验有差距而视而不见,这是个人历史观应有的底线。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有的读起来惊心动魄,有的看上去扣人心弦,因为与当下的时间间隔不断拉大,超越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认知和想象,因而带有某些“传奇性”,但这并非否认英雄的理由。不要忘记,英雄故事的历史性远远大于传奇性。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贫瘠的,遗忘英雄的时代是短视的。抹黑英雄,不光是抹黑历史,也是抹黑一代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或许有人会说,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自己的“英雄”,可有的人在特定时期大红大紫,风头一过就被人们遗忘。其实,真正的英雄能够穿越时代而存在,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请相信时间的筛选,那些战胜时间的英雄不会被历史遗忘。

有人觉得,在和平的年代,就不用弘扬战争年代的英雄了,这种认识无疑是浅薄的。我们今天的和平,正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对英雄故事的传颂,是享受和平的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

崇拜英雄不是“中国特色”,而是扎根于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如果你看过几部好莱坞大片,就能发现英雄情结在美国文化中一样兴盛。“美国队长”“超人”“闪电侠”,这些虚构的形象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走红,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主旋律电影”,正因其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在各个国家,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们,那些代代流传的英雄故事,无一例外都受到赞誉和推崇。

抹黑英雄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看,活跃在近现代民族独立舞台上的英雄,属于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否认他们,就是对历史的遗忘和对民族精神的背叛。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过去岁月的屈辱抗争和硝烟炮火,或许因为久远而有了疏离感。可这不是无视历史、淡忘英雄的理由。我们铭记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年代;我们缅怀英雄,也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名字。从历史的记忆中,从英雄的故事里,我们感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挺起的脊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是我们生存、成长、强大的根基。

(本文原载2015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第2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主题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1.自主搜集并整理相关材料

岳飞的故事和史料很多,大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他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后人关于岳飞事迹的吟诵以及相关文物,也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放手让学生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岳飞,我们也鼓励第二学段的学生搜集杭州历史上其他民族英雄(如张苍水、于谦等)及近年涌现的平民英雄的事迹。这样的体验,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自主设计并参与实践活动

各学段、各班级根据“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的分学段的活动要求,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设计并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如:低段侧重在教师的介绍下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中段需要自己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材料;高段则偏重对人物的品读、剖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策划的活动,更容易收到实效。

3.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同样是到岳庙去参观考察,有的学生已随家长去过多次,对岳飞的情况“烂熟于心”;有的学生虽然听过岳飞的名字,但对于其英雄事迹则一知半解;有的流动儿童则对岳飞一无所知。由于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学生们对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期望也就不同。我们让前者竞聘“小小讲解员”,提前融入角色;让第二类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包括生平事迹、诗词、后人评价等),在深入接触中感受岳飞精神;让后者在参观前先聆听一些有关岳飞的小故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认为,“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就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和手脚的最好方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过程和体验就是一种生活积淀,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1.在资料搜集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细致、周密、便于操作,同时,要努力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心就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才能引起他们的共识,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有的从父母、他人处了解故事。资料的内容,也从岳飞的事迹、岳庙的由来,扩展到了杭州历史上其他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于谦、张苍水等),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2.在角色体验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本次活动中,做“小讲解员”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式。活动前,班主任利用班队课让学生和岳飞“亲密接触”,然后通过“选手上台解说、评委(全体同学)集体表决”的方式慎重竞选。过了选拔关后,还需要参加大队部的“上岗培训”。活动当天,这批特别显眼的“小讲解员”胸戴“小导游证”,手持扩音喇叭,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绘声绘色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着岳飞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得“岳飞”这个原本遥远的民族英雄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敬仰的甚至是融入血脉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这种亲历中生成的情感体验才得以积淀、升华。

3.在参观考察中积淀情感

岳庙是一代民族英雄长眠之地,分为忠烈祠、启忠祠和墓园三部分。我们安排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参观,确保每一个景点都有小导游做好讲解工作。岳庙内头戴盔甲、按剑而坐的岳飞塑像,展现岳飞一生事迹的大型壁画,生动地表现了岳飞的刚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节,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激昂的《满江红》。再看到跪在墓园周围的四个铁罪人,大家都嗤之以鼻,毫不掩饰对秦桧等背弃国家和人民的卖国贼的憎恨之情。最后来到碑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认读乾隆、文天祥等人的题记,沙孟海、赵朴初等人题写的对联,再次感受众人对岳飞气节褒扬所积淀的文化。

4. 在总结交流中积淀情感

有参观、体验的积淀,再加上情感熏陶,学生们的感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在活动后及时开展了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写了观后感,表达自己对爱国抗金英雄的钦佩之情,有的结合当前时事(问题)谈了国家不容侵犯的远大抱负,有的回忆了杭州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感人事例,为自己身为杭州人而骄傲,还有的同学用摄影、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活动所得。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班级内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岳飞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了解,增强了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综合学习活动中扩充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内涵。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带着课程资源的独到眼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诵、唱、画、摄、作(电脑)”等方式,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诵读——营造“诗意语文”

在参观岳飞庙前,语文教师已经和学生一起搜集了资料,背熟了这首千古绝唱。因为学生们知道,他们将带着这首著名的宋词,带着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去拜访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当他们看到“心昭天日”的牌匾,目睹岳飞的雕像,走过充满壮志凌云气势的碑廊,面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挽联时,情不自禁地激情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可以说,这也是一节在岳庙里上的语文实践课,这样的课定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2.吟唱——感受“古曲新韵”

古诗词意境悠远,情感丰富,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怎样让严谨的古诗充满童趣呢?我们在音乐学科中推行了“古诗新唱”的做法,即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更能为现代的孩子们接受。

音乐教师在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的基础上,让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针对这首词“气势磅礴、慷慨激越、感情壮烈”的特点,选择了雄浑、悲壮、音韵铿锵的配乐来诠释词的意境。然后,教师进行教唱,把古诗词用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尝试,兴趣盎然。尽管学生稚嫩的嗓音尚无法表达出岳飞当时气壮山河、撼人心灵的气魄,但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用音乐演绎诗风的豪迈。

3.书画——延展“书香诗韵”

第3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一个是文绣,她主动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大清末代皇帝溥仪,文绣的故事家喻户晓。还有一个女人,她也是毅然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这个女人是“王氏”,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

说起戚继光的婚姻,十分耐人寻味,他13岁定亲,21岁娶妻“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这位王氏可不是一般女子,她极其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丈夫。

那时,戚继光还没出人头地,家里穷得很。有一次,她晚饭烧鱼,把鱼肉最肥美的鱼身中段留给丈夫戚继光吃,她自己呢?她只吃鱼头和鱼尾,戚继光后来知道这个情况,抱着妻子,感动得热泪直流!

王氏不仅贤惠,而且有勇有谋,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暂居新河城,城内守军很少。这时,突然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城内人人万分惊恐,因为城外的日本人太多了,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城外日军,抬头一看,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倭寇匪首以为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部队,立刻吓得扭头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活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

后来,戚继光千里回师,回到新河,见到日军早已退去,这位身经百战的男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此,王氏的声名大震,震撼全军,连北京也知道了王氏。这位既贤惠温柔,又智勇双全的女人,戚继光也深深佩服自己有勇有谋的妻子!

王氏在生活中照顾,在事业上辅佐、帮助丈夫戚继光彻底打败日本人,保卫了明代中国的东南国土。然后,戚继光被朝廷调到蓟北,镇守长城要塞,成为国家和万民依靠的大将军,当时,戚继光就被人誉为“国家的万里长城”。

王氏的婚姻,随着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也逐渐走向了死亡。王氏有一个问题:不育,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于是,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纳了一个小妾沈氏。王氏万分悲痛,但是,也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自己没有孩子。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贵为民族英雄,生活和心理状态自然不比当年默默无闻之时,他纳了第一个妾不到一年,便又纳了一个小妾陈氏,在48岁时,又贪恋美色,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完全不顾王氏的感受,大大伤害了王氏!

王氏忍无可忍,一天拿着一把刀,打算杀了忘恩负义的戚继光解恨,戚继光自知理亏,就东躲,但是,他私生活的荒唐丝毫没有改变。王氏晚年,“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大义凛然地休掉了民族英雄丈夫。

(二)

王氏,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选择离婚分手,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她不是悍妇,她让夫君吃鱼身,自己吃鱼头,被传作历史的美谈;她也不是弱女子,她能够上演空城计,吓退日本军队;更不是小女人,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南平倭寇,北拒蒙古,一个小女人焉能吃得消?

王氏贤惠、刚毅、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丈夫的无情荒唐中,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丈夫,离婚归家,说明她真正是“敢恨敢爱”!

有一首明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体现了明朝女人的敢爱敢恨,曲词开始,从一位妻子的角度,描写一对年轻夫妻的甜蜜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丈夫有了外遇,心有旁骛,让妻子独守空房,男人却在外面鱼水狂欢,妻子蒙受奇耻大辱,不禁怒火中生,这位女性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哑忍,更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妻子的尊严和权利。

第4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日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

二、具体活动方案

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调查分析资料,了解英雄先辈的光辉业迹,感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选取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反对崇洋的优秀民主人士;革命先烈、人民楷模等)或者反映民族精神的事例,展开调查,可以采用参观访问、查阅书籍史料、网上浏览、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剖析英雄(事例)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民族精神,在班级里开展“忆先贤”故事会。

3、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与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不屈不挠、探索创造、追求真知、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在班级中开展“展望未来”讨论会。

4、利用午休时间,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开展“百年白求恩”影视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这部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白求恩的事迹。

第5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剧目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9-02

1 道家思想及舞蹈文本的简述

“道家里包含道教,道教产生与中国本土,是在中华民族中传播和发展的宗教。其哲学思想基于老庄道家,其信仰的核心为“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道”。东汉顺帝是(126~144),四川大岜鹤鸣山中隐士张道陵自称天师,治病传教,开始形成道教;因其入教需要交五斗米,故有“五斗米道”之称。此后张角以黄老道为基础,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从而又创立了“太平道。二道的创立,标志着作为宗教形态的道教诞生了。”“作为的是一个大道与道家关系不即不离。广义的道家包括道教,狭义的道家是非宗教性的,指老庄思想,但老庄思想又含有宗教因素,后来有人把它发展为道教,道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来不能脱离道家的思想文化。”

“具有本土深厚“情节”的道教,首先吸收了古代哲人老庄的生命文化之魂;又将古代巫术溶入其中,变化的更复杂多样;还接受了大量古代神话和民间众神,发展了自身的神仙众像;也吸收了纬书神学中的天人感应,却鬼术,占星术,神秘预言;加上对佛法及君臣父子的默认,这一切构成了道教的丰富,实用与超越。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的思想就同其他各家思想一样成为了非主流的思想哲学。而道教舞蹈在‘以舞传教’上的忽略和向雅舞蹈和俗舞蹈的沉降并不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市场和前景。鲁迅先生有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舞亦然。“在新世纪的门前,道教,无论它在未来是否是中国人精神王国里的‘国教’,但就承继伟大的文化传统而言,我们当抱以虔诚之心,倾听它深邃的呼唤和玄妙的天籁,使大道行于天下”。道教舞蹈亦如此。”

多年来人们像担忧京剧一样担忧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途。看上去好象被一个“古”字给束缚上一样,好象跟不上快节奏更新的时代变化了!殊不知舞蹈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与定义,“古典不等同与古代”已成为大家共识,古典是一种精神典范,古代则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典”的典范意义是时代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体系。

从“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到夏商周的宫廷舞是一个提升,在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舞蹈除了为帝王取乐,也成了塑造英雄,弘扬忠君的儒家思想的一中形式。这一点从明代出现的戏剧到清末的京剧中都能反映出来。姑且不论戏剧是受宫廷舞蹈的影响而生。还是古典舞是从戏曲里挖掘创新,但可以肯定脱颖而出的“古典舞”是时代的需要,是舞蹈在新时期的一个进步!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灾难的年代,困苦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一些英雄,而古典舞把大量京剧体裁的,民间流传的民族英雄展现在舞台上,如“黄河,垓下雄魂,秦王点兵,秦俑魂”等这样的剧目,当然,象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也毫无疑问,这些剧目对于振奋民族精神,鼓励民族斗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精湛的艺术技术技巧,淳厚的民族底蕴,也成为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意识使者,虽然在这期间大部分的剧目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体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特点,也表现了艺术为民族服务的精神。

时至今天,“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安居乐业,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其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现代舞,街舞以下冲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里。体育舞蹈也占领着各娱乐场所和大型晚会,此时走向市场经济的古典舞何去何从?能不能在这百家争鸣中站住一席之地,能不能既是民族化的又是世界化的?能不能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代?“古典舞”从剧目上应运而生了一批新的剧目。如:比较早的“轻轻”和近几年出现的“风吟,扇舞丹青”等等,这些剧目都以脱离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框架,足见走向“平民”化(庄子“齐贵贱”的思想),脱离斗争的历史,走向了大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应该说是“古典舞”在当代的又一进步,也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

2 剧目解析

(1)主题与人物的对比。

如“风吟”这个剧目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而不是在表现其英雄的形象。从剧目的结构上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在风中而舞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在这特别强调的是表现一种心情而不在是表现一种人物形象了,在这个剧目就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表现,所以演员的表现空间将更大,他可以他自己的心情对事物对自然的感受容入到剧目中去,还能更大胆的想象自己是云,是鸟,是空气等等和风一起在空中舞蹈。使这种剧目更能表现演员自我的心态。

如“秦俑魂”这个剧目是通过一个兵马俑来表现秦国的千军万马,及强大的气势。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一个英雄形象,甚至通过这一个英雄形象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强大秦国的士兵全都是英雄。表现战争、拼杀、抵抗、一种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儒家的一种建构思想。所以演员必须投入到这个剧目的兵马俑的形象中去,要去用心去感受、想象出那个年代,那个强大秦国士兵的心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力度、音乐的震撼,展现给观众一个英勇善战、以死相拼、所向霹雳、有着抵挡千军万马之气势的英雄形象。

综上述所说,这样形式的剧目都是在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背景。而且像这样形式的剧目都能反映出一种儒家的思想束缚,大多会以表现一个英雄的人物为主题,再通过表现这些英雄的故事和形象,来鼓励、激发、振奋、民族精神;说清了就是统治者的在思想上的一种统治手段。

综上所述,这些剧目完全有别与过去的儒家思想所刻画的英雄的剧目了。这些回归,是表现自我的剧目,究其思想根源应是我国的古代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现今社会,人们重视自我、重视自然的强烈呼唤,才使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赋予了的时代精神的意义。

(2)故事人物的对比。

在新的剧目中,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都与老剧目有所不同。

从人物的形象、表现手法、叙事的过程上来看,在过去的剧目中剧目的主题往往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手法一般是人物在困境中斗争,在圆满中结束伴随着斗争的胜利,人物一步步走向“高,大,全。”其气氛渲染,灯光音乐更是如此,它伴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塑造的是“英雄!”形象,而演员只是为了去表现这个英雄而表演的。如:“秦王点兵”中,通过四个兵马俑来表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形象,从人物的挣扎,抵抗,不屈不绕,同仇敌概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中去完成动作,给观众的是一个强大的吞并六国的秦王朝的英雄们的形象,他们是高于常人的那种思想化塑造,而不是演员自己自我的表现。如此的剧目一直统治着中国古典舞。如:“满江红”中的岳飞,“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秦俑魂”中的秦俑,“黄河”中的那种抵抗精神等等。

而新的剧目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常人的形象,剧目的本身不在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历史事件,演员好象在讲述一件心事给大家听,又好象领悟到人生的某种奥妙,而与朋友共勉。如:“扇舞丹青”中的人形象就是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只是在书法与绘画的表现中进入了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现的陶醉。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说老剧目是在塑造人物,也在塑造演员,使演员认为自己就是那一位“英雄”不断的要表演其表现英雄精神的形象动作,更要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新剧目是在表现自我,表现演员的一种平常人,平常心的思想感情,来展示自我,尽情的发挥。一个演员当他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抒发心声时,让自己融与生活,融与艺术之中,融与大自然中,追根求源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的道家思想的呈现。

3 结论

综上述所说,一个剧目一个演员,总是在表现一种爱和恨,那些“老剧目”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英雄人物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鄙视,他们有高于常人的爱。而新剧目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爱,也就人的本性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种回归自然的博爱。他把自己当成是天上的云,河中的水,山中的草……因此他的舞蹈,或是他看的整个世界都存在于美丽的舞蹈之中。“天舞彩虹,月舞山河,水舞玉袖,山舞龙腾,草舞婆姿,树舞摇倒,虎豹舞雄姿,鱼儿舞飘渺。”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是于它们共舞,或是心中扮成他们与它们而舞之,他们心萌中的思想是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鄙视,只有珍惜,珍惜人类,珍惜自然,珍惜生活,珍惜今天就是美,珍惜今天就是爱。从而把只限与表现塑造英雄形象的单一剧目,扩宽了新的道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回归自然,自我表现的天地!

而一个演员不是在塑造别人,而是在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心声,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要找战胜什么了,而是要与天地共舞,在他们心里已经不是鄙视一切,而是珍惜大自然,发现自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也正是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道家思想在新时代的高度发挥,从而为“古典舞”扩展了新的道路,表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从“庄子化碟”的梦幻,到李白“举杯邀明越对影成三人”的醉舞,在到郭沫若的“女神”中的美化的事物,再到今天“古典舞”中出现的“回归自然、表现自我”的新剧目,一条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浪漫主义延续着、发展着超出了时代步伐的想象,已经影响着“古典舞”,并将继续影响着她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教与舞蹈[M].刘建,孙龙奎.“民族出版社”,1998.

[2] 于平.舞蹈形态学[J].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8.

第6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一、引言

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大多数民族文化起源于当地,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可利用于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其中苗族文化是黔东南发展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独具风格的建筑等,其特色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有着其他世人不知的艰辛历程。苗族先人为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民族建筑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贡献。

二、苗族发展历程

苗族是古老时期形成的民族,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据传说,苗族起源于中国古老发源地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与“九黎蚩尤”、“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九黎蚩尤”是苗族起源最早的先祖,开创了苗族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对苗族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九黎”的领导者是古老传说中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的蚩尤。蚩尤在与黄帝、炎帝的对战中战败,但他对中国古代的贡献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对苗族后代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苗”是“九黎”的后代,生存于远古时期的尧舜禹时代,是涿鹿大战后“九黎”部落联盟集团中的一部分,后来在与禹的对战中战败,“三苗”的战败对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南蛮”是“三苗”部落中存活下来的苗族后代,在商周时期逐渐兴起。商周王朝曾多次派兵攻打“南蛮”,可是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南蛮”越来越强大,并且创建了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即楚国。楚国的建立推动了苗族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苗族在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当今社会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三、苗族文化特色

苗族是黔东南州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语言、建筑、服饰等。

(一)苗族语言

苗族语言是苗族人互相交流的语言之一,可分为3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1]。苗族不同于侗族语言,它在远古时期就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字和语言。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语言因不同地区的格局分布形成了不同的苗族语言种类。传说,几千年前的苗族文字是写在羊皮或树皮上的,只是在不断的迁徙中,苗族文字才逐渐失传的。如今,苗族语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这使苗族在与外界交流中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比如,苗族人与汉族或者其他民族交流时会使用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或字词。

黔东南是中国苗族集居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语言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黔东南苗族语言主要属于三大方言中黔东语言,分为四种土语,比如,凯里土语、丹寨土语、从江土语、天柱土语。这四种土语是黔东南使用较多的苗族语言之一,同时对中国苗族语言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苗族节日

苗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苗族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过节时间有着前后区别。有的节日名称和意义相同,但是过节时间却不同,举行的节日活动有对歌、吹奏芦笙、斗牛、赛马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气息浓重。比如,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苗年等。四月八是苗族人为了纪念一个英雄的传统节日,在节日这天,苗族人会举行对歌、吹奏芦笙、歌舞等活动,而且老人会相互走亲访友,以此来纪念民族英雄人物亚努。六月六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在节日当天,男女青年相互对歌、盘歌、老年人会讲故事、有的会祭田。苗年是苗族人为了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年会举行一次节日活动。苗族的苗年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汉族的春节代替,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保留着苗族特有的过节方式。

(三)苗族建筑

苗族有着独特的房屋建筑,即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源于干栏式建筑,而干栏式建筑又源于树居,苗族人民在不断的迁徙中,将树居演变成了今天的吊脚楼。黔东南苗族吊脚楼主要是依山而建,次第升高、别具特色,它具有防潮、防兽的功能。建造吊脚楼的建筑材料就是杉树,其次是松树、枫树等,杉木建造而成的房屋经久耐用,不会轻易倒塌和损坏。吊脚楼分布范围较广,不仅仅是苗族的主要居住房屋,同时也是侗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居住房屋。

在古老的传统中,苗族人一直认为建房和娶媳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因此,建设房屋时苗族人都会精心准备好一个建房计划。苗族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最下层空间低矮,不超过2米,深度一般为3米以上,一般作为饲养家畜的圈舍;中层为苗族人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以堂屋为主,并且是整个吊脚楼的中心,同时是苗族人最神圣的地方,只要是逢年过节和重要的活动,苗族人都会在堂屋里进行祭祀;上层为阁楼层,主要是用来作客房或女儿的卧房,以及存放粮食等。

(四)苗族服饰

黔东南苗族支系繁多,苗族服饰种类各异,约有200种,每一种服饰各具特色,是中国苗族服饰最多,保存最好的地方。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着古老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几个方面。

黔东南苗族服饰分为丹寨式、西江式、黄平式。男子服饰与汉族服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妇女的着装。丹寨苗族服饰有长裙、中裙、短裙之分,种类繁多,款式杂,特色浓的特点。丹寨妇女婚前婚后的服饰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以青色为主,在服饰方面有所不同,未婚前挽发髻于头顶上,婚后不过长不掩腹,改穿青色琵衣,琶裤长与婚前一样,发髻蓬松下坠,头包黑巾,到节日是改戴银花。西江苗族服饰主要以绣图案为主,在盛装上采用传统图案,衣袖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多使用飞龙、蝴蝶、飞鸟等,花带裙和便装上多使用鸡、鸭、鱼、鸟等刺绣。西江式服饰最主要的特征是银饰的造型有高大的银角,银角是仿水牛角制成的,银角之间扇形的银片是苗族稻文化的标志。黄平式苗族服饰女装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领衣,裙的前后没有束花裙围。已婚女士头发盘于头顶,用头巾包成平定形,而未婚姑娘不包头巾,改戴桃花。

四、总结

第7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木兰》 迪斯尼 文化差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7

近年来,由中国题材改编的西方动画电影在全球上映,引起了全球范围“中国热”,电影商们也赚满了口袋。早在1998年,这类作品就已经出现过。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传奇故事花木兰改编的动画影片《木兰》,不但被誉为迪尼斯以往五年所推出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动画片,而且也是西方电影迄今为止取材中国素材类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是迪斯尼第一次取材于亚洲地区,他们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对这个中国历史传奇故事进行改写,将其改造成一个融合了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流行电影。本文将通过比较文学的视野,去分析中西木兰在叙事、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木兰故事改编的价值。

一、东方韵味的美式电影

(一)《木兰》的中国元素

迪斯尼喜欢从不用的文化中寻找新的灵感和题材,用动画独有的方式对原作进行文化符号的拼凑,使之成为符合迪斯尼趣味的动画片。木兰代父从军的题材比较沉重,承载着相对严肃的“忠孝”观,并不符合动画片青春欢快的氛围,如何将故事拍得既有迪斯尼特有的趣味又兼顾中国韵味,是制片人极力思考的问题。他们致力于在东西方中找一个平衡点,通过中国元素的运用以及迪斯尼动画独特的叙事模式,将《木兰》打造成一部披着古韵中国外袍的西式电影。

正如迪斯尼戏剧制作公司总裁舒马赫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决定制作一部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或讲述一个在非洲发生的故事。我们就派一组人去那里考察。他们在那里绘画、摄影,然后把作品带回来。把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再具体决定如何运作。在拍摄《木兰》之前,我们派了很多重要人物去中国,跑了很多地方。”因此,为了使整部动画片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情,迪斯尼公司特别派了创作小组赴中国多个城市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识别中国风格,几百名动画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模仿中国国画的画风和手法。《木兰》用中国水墨画和水彩的艺术手法,营造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场景。无论是开篇动画中那幅行云流水般的中式的风景水墨画,还是郁郁青山包覆下的小山村;无论是飘零着杜鹃花的青院白墙,还是重峦叠嶂的田野风光,都褪去了不少迪斯尼惯用的浓厚色彩,添增了水墨画的清淡幽远。在人物造型上,迪尼斯仍然承袭了一贯明显的正邪对比,但是人物却带有中国式的人物形象。木兰被勾勒成一位拥有秀气面容和纤瘦身型的中国古典美人,而单于面部线条粗犷,身材高大,与木兰明亮柔和的风格相比,单于灰暗强硬。此外,有一些小人物的造型也令人记忆深刻,木兰的媒婆体型肥胖,脸上有一颗媒婆痣,一副尖酸刻薄的样子,中国式的媒婆形象栩栩如生。《木兰》还出现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元素,如烽火台的狼烟、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印着龙图案的旗帜、竹简和毛笔……大量的中国文化意象符号被一一呈现,形成了让人一目了然的中国背景。

《木兰》中丰富的中国符号只是整个电影中的一小部分,当我们将它们与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故事的复杂性,这个故事不只还原了木兰原有的故事情节,更添加了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

(二)《木兰》中的西方元素

《木兰》的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来的面貌,但是制片人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上进行自由细节的想象,使之成为符合现在流行模式的电影,从而在观赏性和娱乐性上更加引人入胜。《木兰》的情节母本主要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其情节模式为:

1. 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2. 奔赴战场,思念故里;

3. 不要荣华富贵,请求还乡;

4. 亲友相迎,恢复女儿身;

5. 以喻赞美木兰。

《木兰》在《木兰诗》原有的故事情节上进行改编和重组,它采用了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模式,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悉德•菲尔德的三段式剧本框架[1],即――

1.建置(setup):匈奴入侵,皇帝征兵;木兰相亲失败,迷失自我;女扮男装,奔赴战场(木须龙出现,决定帮助木兰成为一个英雄)。

2.对抗 (confrontation):新兵训练,木兰赢得战友们的肯定(李翔出现);遭遇匈奴埋伏,木兰用计击退匈奴(木兰成为英雄);木兰负伤,身份暴露,被李翔赶出军营(英雄遭受质疑);单于未死,潜入皇宫,要挟皇帝;木兰救主,赢得皇帝尊敬和全国人民的拥戴。

3.结局(resolution):木兰谢辞归家,光宗耀祖;李翔求婚,木须龙成为守护神(皆大欢喜)。

通过比较,母本的情节比较简单,结局中规中矩;《木兰》基本沿用了母本的套路,脉络十分明晰。但是描叙的重点却发生了变化,对于军旅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剧情点也增添至35个左右,影片结局符合美式电影的大团圆模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除了采用好莱坞的情节模式之外,迪尼斯也有属于迪斯尼自己的特色,表现为动画片的趣味性很强。在迪斯尼动画片中,有几个因素是固有的:第一,它在选材上必须是一个正邪对抗的故事,纵观迪尼斯的电影,与正义的主角相对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个反派人物。《木兰》中最大的反派人物是单于,他是激化主题、推进整个故事前进的主动力,也是使木兰成为英雄的“幕后功臣”。还有木兰相亲时的媒婆、皇帝的宰相等这类人物,他们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迪斯尼动画片喜欢采用深受儿童喜爱的幽默轻松的手法,使电影充分喜剧成分。《木兰》中木须龙这个动物角色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但是木兰的得力助手,也负责了影片中的搞笑部分。木须并不是真正的龙,而只是一只小壁虎,它渴望成为守护神却只能是一个敲锣的,它的这个身份本身就降低了整个故事的严肃性,冲淡了矛盾的紧张感,使整个影片处在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中。第三,迪尼斯还喜欢通过歌唱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木兰》中的Honor to Us All表达了家人对木兰的期望,Reflection则是表现了木兰对于自己的质疑以及矛盾的心理特征。影片中的创作模式和西方影片元素,时刻在提醒人们:这是西方的Reflection,而不是中国的花木兰。

二、被“陌生化”的木兰

(一)中国的木兰

有关木兰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诗中塑造了一个忠孝兼具、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让一个遵从妇道的传统女子跃然纸上,之后诗歌继续塑造这位女子的形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国难危机面前,木兰不能让年迈的父亲和稚幼的弟弟远征沙场,也不能弃国家危难于不顾,在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矛盾的交织下,木兰毅然选择女扮男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在抗战胜利之后,木兰选择返乡孝顺父母。在《木兰诗》中,“忠”与“孝”在木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盛广,在民歌、诗词、小说或是戏剧等形式的改编下,木兰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终究,无论是徐渭的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还是张绍贤的《闺孝列传》,无论故事如何发展,人物如何变化,木兰品质里的忠孝观依旧是不变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国家,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导向,而“忠”和“孝”恰恰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组合部分。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西汉董仲舒发展形成“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木兰代的故事经历了代父从军――奋勇杀敌――请愿还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由孝到忠,再由忠归孝的价值观转换的过程。其“忠孝两不渝”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由于文化的不同,《木兰诗》中木兰的这种价值观很难被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木兰》中将木兰改变成了一个更切合西方价值观的姑娘能更好地被西方大众所接受。

(二)西化的木兰

我们在观看《木兰》时,总觉得影片中的木兰“形似神不似”,这是因为迪斯尼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给予木兰新的形象。什克罗夫斯基认为艺术创作不能照搬被描述的对象,应该采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处理,陌生化则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它让原来被人们多熟识的事物变得陌生,使受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受。这一手法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迪斯尼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植入《木兰》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木兰得到了新的诠释。

影片一开始木兰就自我主导了一场失败的相亲,那名中国传统女子已不复存在,在歌曲Reflection,木兰唱出了自己不是一个父母所期待的好女孩: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儿,难成温顺新娘我不愿;为出嫁装模作样,可若是违背家族礼教,三从四德定会使全家心伤。同时,歌曲也唱出了木兰渴望成为真实自我的心愿。皇帝的征兵给木兰创造了实现自我的机会,于是她半夜偷了父亲的战袍,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木兰》刻意将故事的主体部分放在军营生活中,这是最能表现木兰个人魅力的地方,影片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刻画木兰的形象。新军训练中李翔留下了一个艰难的任务,在所有人都在打退堂鼓的时,木兰凭着一股毅力完成了任务,成为了新兵中最优秀的军人。雪山大战中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木兰凭着自己的智慧击败匈奴,拯救了自己的战友。最后,木兰皇城救主,将她的英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她不但给家族带来了无限的荣耀,也通过真实的自我赢得了爱情。

影片的木兰摆脱了传统的东方女性形象,她勇敢地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着美国式的精神。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美式电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性的重要性,鼓励个人依靠自我能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在这种价值观的文化导向下,《木兰》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国式的木兰被“肢解”,一个自尊自爱、积极寻找自我出路的现代女孩出现在银幕上。

三、《木兰》成功的因素

《木兰》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整部电影给迪斯尼公司带来了超过3亿美元的利润。在美国电影院,《木兰》场场爆满,绝大部分观众都对这部影片给予高度的赞赏,孩子们看完后则大呼还想再看。《木兰》主题曲连续数周高居各大音乐排行榜冠军位置,其势头丝毫不逊色于同年推出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从北半球演南半球……《木兰》的魅力与轰动效应于此可见一斑。《木兰》的魅力与轰动效应与美国人的两大价值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平民英雄,另一个是平等意识。

“平民英雄”理念。若是用一个与受众差不多身份的人物去传达美国精神,可能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迪斯尼善于把握受众心理,常常塑造一个平民英雄而其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从整体走向看,电影中刻画的人物,无论是他处于什么时代,能力如何,都是英雄与反英雄的题材,最终都是以英雄的一方打败反英雄的一方告终,这就是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它承载着美国人心中那种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这种“美国梦”在电影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折射出不同的英雄形象。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英雄大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他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强者,在故事一开始往往以弱者的姿态出现,然后在多次事件中成长起来。“虽然他也同样具备飞檐走壁的超能力,但是和别的超级英雄不一样的是,他有着和普通人一般的弱点,比如能被子弹打中、会喝醉酒,也可能被人击倒……他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神经问题。”[2]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就常常出现这样的英雄。《超人总动员》中的鲍勃曾经是鼎鼎大名的特工,在告别了他的职业生涯后,鲍勃拥有了家庭,过起了平淡的平民生活,现在的他只是一名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每天悠闲的生活使他大腹便便。昔日的英雄已经变成了“狗熊”:头发秃了,肚子大了,裤子紧了,皮带怎么也扣不上了……这种题材的动画片在迪尼斯中比比皆是,各种英雄都是从平民中变化而来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不完美的个人英雄。这种英雄人物满足了观众心中成为英雄的愿望。《木兰》中的木兰出身平凡,却成为了一个巾帼英雄,这就是迪尼斯看到的商业价值,影片中的木兰经过改编,再也不是中国传统那个德貌双全的完美女英雄,她学不会传统女子的温柔贤惠,是一个相亲失败的“滞留货”,这满足了美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因而获得了成功。

平等意识。平等意识在迪斯尼电影中也是要极力展现的价值取向。平等意识是美国民族价值观中的一项基本价值。《独立宣言》中宣扬“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迪斯尼也将这种价值观很好的表现出来了,如老鼠在人们眼中是肮脏的、可恶的,但是迪斯尼却为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形象和拍制了一系列的动画片,动画片中的这只名为米奇(Mikey)的小老鼠聪明风趣、造型可人。这就是迪尼斯的一项基本价值,迪尼斯通过电影方式表达博爱精神,洗涤了人们的心灵,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一种和谐之美。木兰的故事就体现着这种平等意识。在中国古代,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周易•季辞》中对男女地位就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乾为天,是阳物,乾道成男,坤为地,是阴物,坤道成女,天尊地卑。”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木兰却可以代父从军,成为光宗耀祖的民族英雄,这种男女平等的意识得到了迪斯尼的青睐与发扬光大。因此,迪斯尼在《木兰》中并没有采用激进的女权主义观,影片中并非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将这种矛盾上升至民族意识和人性平等的高度,这种改编手段更能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

有人将好莱坞电影比喻为一个传播美国文化的“传教士”。的确,每一部迪尼斯电影都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属于中国的“木兰”经历了美化文化的洗礼,被赋予美国的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全球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但是相对与国外很多的电影还是处于弱者地位。《木兰》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性,又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使受众不会由于时代、文化的不同产生距离感,反而更激发了受众的兴趣。这给我国电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文化,又要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去挖掘电影可以赋予我们的价值。

《木兰》的成功使迪斯尼在2005年再次推出《MulanⅡ》,再次使迪尼斯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反观中国2009年推出的电影《花木兰》,在国际上却反响平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元素被搬上了国际的大银幕,当2011年6月上映的《功夫熊猫2》再次取得优厚票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却让美国人捷足先登,打上标榜美国文化的标签?

注释

[1] 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将电影剧本分为建置(开端)、对抗(中段)以及结局三个部分,他在著作中详细解析了每一个部分的形式、需要的时间、需要设置的内容等。

[2]刘见林:《由漫画翻拍电影看美国人的超级英雄情结》,《华盛顿观察》,2003年第30期。

参考文献

[1]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版。

[2]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与文化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赵东:《外国优秀动画电影100部》,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5]刘见林:《由漫画翻拍电影看美国人的超级英雄情结》,《华盛顿观察》,2003年第30期。

[6]李祥林:《从美国动画片说开去――从性别文化视角考察“木兰从今”故事》,上海艺术家,1999年2期。

[7]黄秀红:《从美国电影看全球话语境下的文化涌动和中国文化》,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8]周琳玉《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2期。

第8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以读促写 方法探究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初中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标杆,同时也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让学生看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练习,才能够让学生以读促写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一、当前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随着现代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中考、高考等考试竞争的残酷激烈,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英语课堂学习中也是如此,学生功利化学习的情况日益明显。英语写作本来应当是一个充满这乐趣的创作过程,但是在现阶段的英语写作学习中很多学生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写作已经不再是充满着乐趣的探索学习过程,而是变成了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搬硬套。

2.英语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注重进行文本阅读,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学生缺乏阅读自然也就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文本阅读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充满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进行以读促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定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学习任务,对于学习成绩较好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具有一定难度的阅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和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制定较低的读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符合自己学习实际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积累。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采用诙谐有趣或者是朗朗上口的英语故事和英语歌进行阅读教学,将不同的学习任务辅以不同的故事和英文歌,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如在教学“National heroes”民族英雄这一章节时,笔者会在备课阶段收集家喻户晓的一些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吾头可断身不可辱的史可法等,并将这些民族英雄的实际用英文整理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这些充满这趣味性的阅读学习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广泛的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广泛的读,才能够精细的写。阅读和写作互为表里,学生只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但是由于阅读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格外的注重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教材中本身就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优秀的文章,巧妙的运用这些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Australia”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时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深入的了解Australia的人文风情,于是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为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阅读学习任务,为学生制定有关Australia人文风情的文章,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本仿写和续写。

以读促写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学生进行了精细的阅读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有侧重的进行练习。当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句型语法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由阅读转入到写作练习阶段,从而发挥出以读促写教学方法的最大教学优势。在进行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和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写作方向。例如要求学生创作一个不少于60字词的短文,笔者会用英文为学生写出具体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引导。1. My classmate Tom is a very interesting person. 2. His father is a Canadian mother is from England,but he was born in China. 3. He can speak Chinese and English. 4. His guitar and plays the piano very well.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创作,让学生既可以充分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创作,又锻炼了学生的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之,以读促写的英语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高效、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以读促写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片面追求提升学生英语应试能力的弊端。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历史;精神;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要深刻挖掘历史知识的巨大精神财富,帮助学生认知历史,感悟历史,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创设环境气氛,感染学生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挖掘历史事件中情景的基础上,精心创设适当的环境,感染学生情绪。初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简单,图文并茂,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查阅大量资料,找到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课的教学,配上古典音乐,师生共同充满感情地朗诵唐代文豪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联系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感受隋唐文化的熏陶。穿越历史的长河,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情境,激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陶冶学生性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依据教材丰富的图画内容,电影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第二次》的学习,可播放电影《》,让学生亲眼目睹侵略者的贪婪残暴,了解腐朽的清政府,使学生在观看影片时,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堂教学是心灵沟通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接触和感情的共鸣,教师将真挚的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感染学生。例如,“戚继光抗击倭寇”教学,教师要充满激情,对倭寇的憎恨和对戚家军的赞扬。感受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英雄气概,产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了文化素养,达到理智与情绪的融合。

二、搜集图片,扮演角色,感受历史人物风貌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历史人物图片,直观形象地感受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融合感情。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升华了情感,还原了历史人物真实鲜活的面容,用图片来诉说历史故事,解读历史资料,使学生体验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隐藏在图片背后的喜怒哀乐。图片中,历史人物的举手投足,都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真实的历史故事。例如,让学生选取自己敬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图片展的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制作图片、展示图片,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习的兴趣。扮演历史人物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把历史人物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开展“我是古人会怎样”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演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总之,历史教育肩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任务,教师要在历史课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历史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