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后勤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机关;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03-02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日趋深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2007年,水利部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将水利事业单位所有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及工勤岗位三类,这是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也是职工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化,标志着水利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正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今后,对不同类别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如何准确反映机关后勤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绩效,有效地调动机关后勤职工积极性,促进职工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机关后勤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所在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现状分析及措施建议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关后勤绩效考核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抽象,考核指标不便量化,目前事业单位又没有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值得借鉴,因此,近几年来机关后勤的绩效考核一直套用传统的考核模式,以“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来考核评价干部的任职情况。理论上考核结果也作为了干部晋升的依据,但事实上,这种考核起到的激励作用并不大。究其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过于笼统抽象,指标雷同,没有具体的考核要素;二是考核定性部分过多,评价者受主观因素影响打分,考核结果容易带来非议;三是考核重身份轻岗位,与现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改革模式不相适应;四是考核个人业绩凭印象分;五是考核与收入分配脱节,考核结果没有与薪酬奖金、职务升调等挂钩,职工失去“争优”动力;六是考核结果只注重优秀票,个别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人数多,优秀得票多。相反不称职票忽略不计,使考核失去奖优罚劣意义。
针对以往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2009年,机关后勤部门全面推行项目管理,职能部门以此为契机修订了考核办法,尝试借鉴上下级、周边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对个人的考核设定能力、态度和业绩等关键考核指标,对单位的考核设定综合指标和业绩指标,考核与项目管理口径一致,分为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设定不同的权重分值,业绩考核依据项目管理系统综合评价数据,基本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过程借助职代会平台,考核结果在年度预留绩效奖金中兑现。
从去年试行情况看该办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各单位对这种相对公平的考核方式基本认同,并从如何完善该考核办法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建议在考核过程中实行职工代表听证制度;建议微调考核指标权重分值;建议将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建议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月度考核;建议加大年终考核奖励力度,设立绩效考核专用奖励基金等等。这些诚恳而积极的建议,对于做好今后绩效考核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目前的考核办法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但总体上是朝着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进一步做好机关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
2009年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后,目前水利机关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类人员共363人,其中,管理岗位141人,专业技术岗位40人,工勤岗位182人,现有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开发,才能带动经济建设真正促进后勤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正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养,如何加强考核工作,解决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使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作用,个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完善:
一要加大绩效考核宣传力度,考核力争全员参与。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项目管理一样,绩效考核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奖优罚劣,提高职工积极性,促进单位整体效益的提高。建议通过宣传、鼓励,使单位领导、考核对象、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绩效考核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干部,而是全员参与,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要进一步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机关后勤各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琐碎,事务性工作多,量化难度大,能否在制定考核指标前,事先编制岗位说明书,收集归纳全中心300多个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分析,以担任各个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目标任务作为制定考核指标的依据,进一步细化、量化。目前,各岗位工作任务已经在项目管理系统中体现,并且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利用。
三要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方法和程序。在执行考核过程中,有单位提出考核不能一杆尺的问题。为此,建议尝试采取“分类分项同比”考核,即管理部门尽管没有工作任务不产生产值,但可以成本控制来与兄弟单位横向比较。生产单位考核指标也应该还是按管理、保障服务单位、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间进行比较,相对公平。
四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考核成果的利用是发挥绩效考核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 。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薪酬、奖金、晋升、调动、职工教育培训的依据。比如,除年度预留奖金外,能否另外设立绩效考核奖励基金;或连续两年或三年获得优秀等次的职工上调一档岗位系数;或在评选后勤服务明星时,优先考虑获得优秀等次的职工;连续几年获得优秀的职工奖励外出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的机会等等。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会促进单位管理的良性循环。
五要重视绩效考核的总结、反馈环节。考核工作结束后,及时地总结考核中的经验不足便于改进工作,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职工队伍现状,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供领导参考。在绩效考核的反馈环节,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及时的沟通,从而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另外,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如物资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参与激励、培训激励等。如设立职工专项奖励基金,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在项目管理单项奖励基础上,对完成产值高的部门给予奖励、对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个人给予奖励等等;如设立职工培训教育基金,用于职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加大职工自考资质的奖励幅度等等。
尽管我们还在绩效考核规范化的道路上摸索,还有许多问题需完善。但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干部职工的配合,加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支撑,机关后勤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定会发挥“催化剂”作用,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卫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10).
关键词:绩效管理体系
石家庄东方热电股份公司热电二厂是石家庄市西北部大型集中供热企业,担负着周边300余家工商企业供汽和河北南网供电任务,冬季供暖面积1300万平方米,年供电量4.2亿kwh。近年来,由于煤炭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作为公共消费产品热价、汽价涨幅严重滞后,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严重倒挂,迫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此,热电二厂深入开展“眼睛向内、挖潜控亏”活动,决定以再造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为突破口,强化战略引领,促进管理提升,全面提高企业效益。
1 原有绩效管理体系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尽合理,指标考核值以计划完成值为参考,未真正体现指标先进性,考核指标为影响利润的大指标,对小指标考核较少涉及,且考核指标多为生产指标,对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考核力度小;二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考核落实难度较大。职责不清,容易造成部门间推诿扯皮,考核无法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也就失去绩效管理的意义;三是机关部室被考核指标简单、未量化,多流于形式,考核一线较多,自己被考核很少,影响一线职工情绪,不利于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四是考核过多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控制,管理精细化欠缺。
2 解决措施
热电二厂专门成立以厂长挂帅、主管副厂长主抓、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任专职委员的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绩效考核办法,审议、批准考评报告,研究决定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考核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部,负责绩效考评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组成委员都有非常明确的职责分工。从而为绩效管理体系再造和平稳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1 理顺管理体制 为适应自身管理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是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再造前提。为此,热电二厂按照“部室制”模式重新设置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地位,将车间制改为大分场制,减少管理层级,合并精简机关后勤部门,使组织更趋扁平化。同时重新修订部门职责,进一步厘清管理界面,明晰工作职责,从体制上减少部门管理重叠、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弊病。
岗位说明书是对企业岗位的任职条件、指挥关系、沟通关系、职责范围、考核评价等内容给予的定义性说明,是绩效指标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热电二厂针对机构重组后的各岗位进行系统调查,从岗位基本信息、工作概述、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关键业绩指标、工作关系、任职资格七方面就各岗位进行明确定位,形成规范指导性文件。并建立岗位说明书的动态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更新。
2.2 健全考核内容体系 热电二厂结合企业实际特点,突出指标考核,兼顾职责发挥,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将绩效考核内容分为指标绩效、职能绩效和过程控制绩效三大部分。
2.2.1 再造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依据企业战略,采用“目标-路径”法,寻找企业成功要素,分别从生产技术类、财务类、管理类三个维度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设计中综合运用KPI关键指标法、目标管理法、标杆管理等先进管理理论,遵循s(明确性)、m(衡量性)、a(可实现)、r(实际性)、t(时限性)原则科学设立关键绩效指标。通过对关键指标对标管理与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赶超同行业同类型机组经济运行标杆,以实现管理上的效益最大化。
生产技术层面就影响企业成本效益的七项指标列为Ⅰ类KPI指标,分别是供电煤耗、供热煤耗、综合厂用电率、发电厂用电率、供热厂用电率、补水率和汽水损失率,将Ⅰ类KPI指标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专业、各岗位,形成可操作、可管控的小指标,即Ⅱ类KPI指标。此类指标共涉及锅炉、汽机、燃化专业29项指标。考核以运行值为单位,实行月考核、月奖励。指标基准值设定为标杆值,标杆一般选用历史最好水平或行业先进水平。各项指标权重依每变化1%影响成本确定。考核时对每项指标就标杆值完成率计算分数,全部Ⅱ类关键指标得分加权平均后就是该值生产技术类指标考核得分。
财务层面设有10项单位成本指标。分别为供电单位成本、供电燃料单位成本、供电单位边际贡献、售热单位成本、售热燃料单位成本、供电单位材料费、供热单位材料费、单位蒸发量修理费、单位千瓦其它费、售热平均单位售价。指标基准值采用集团标杆值,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并参考物价水平做适当修正。考核以月度为周期,以影响成本的额度多少来进行考核。
管理层面设有26项KPI关键指标,分属5个被考核部门。考核发电运行部非计划停运、发电负荷曲线执行合格率、点火耗油量等7项指标;考核生产技术部大小修完成率、非计划停运、煤质化验准确率等5项指标;考核燃料部入厂煤热值、入厂煤标煤单价2项指标;考核设备维护分场非计划停运、大小修完成率、检修合格率、两票合格率、缺陷消除及时率等8项指标;考核综合部办公费、招待费、印刷费、运输油消耗4项指标。考核按月进行,被考核部门基准分100分,未完成项按考核细则规定进行扣分。
2.2.2 完善职能绩效考核体系 职能绩效考核是由综合部、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部、安全与环境保护监察部四部室作为考核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实施的专业考核。它主要针对被考核部门普遍存在共性问题进行考核。诸如对生产现场、办公环境、劳动纪律、考勤、设备管理、习惯违章等各方面开展的专项检查。考核依据为《热电二厂职能检查工作考评细则》,职能部门每周自行检查不少于两次,每周五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综合部。综合部组织的综合检查每月不少于三次,综合检查情况直接纳入当月绩效考核。职能部门的检查履职情况,则由综合部进行监督、考核。
2.2.3 构建过程控制考核体系 过程控制考核作为目标考核有益补充,是对各部门职责工作开展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监督和考核。以往由于专业限制,此类考核由主管领导依平日表现进行抽象评分,考核未量化,主观随意性较大。此次则在修订岗位说明书前提上,对过程控制考核推到重来。根据岗位职责梳理管理流程,找出关键节点,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拿出具体考核细则,由专业相近部室进行考核。部门基础分100分,按得分多少衡量管理绩效。部门间互相考核打分,一方面打破专业界限,促进部门间学习、交流,同时又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透明的考核环境,对提高部门履职水平大有裨益。
2.3 强化运作程序管理 为保证考核准确和公正,建立了一套完整考核运作体系。绩效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周期为每月26日至次月25日。期间,职能部门归口对指标完成情况、职责履行状况进行检查、审核,并于次月7日前,要提出当月各项绩效的考核意见和奖励意见,上报综合部。综合部针对上报的结果进行汇总和二次审核,于10日前完成当月的绩效考评工作,形成月度绩效考评报告。经由主管领导、考评组组长审阅签字后生效,送人力资源部兑现奖惩。考核结果及时公开并反馈责任部门,接受职工监督。
2.4 注重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2.4.1 与业绩工资密切挂钩 部门考核结果以得分值体现,月度绩效最终得分由指标、职能和过程控制各部分得分加权计算得出。根据部门性质不同,赋予各部分分值不同权重。生产一线侧重于指标考核,权重给到0.7,后勤部门则侧重于职能与过程控制部分,权重给到0.8-1。考虑到完成生产指标标杆值具有挑战性,将发电运行分场考核基准分定为110分,其余部门考核基准分100分,考核最终得分与业绩工资挂钩统一按100分折算系数。
2.4.2 作为年终评比重要依据 月度考核平均成绩后三名的部门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年内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员工不得参加年终评先;月度考核平均成绩作为中层干部年终评聘的参考依据。
2.5 加强绩效辅导,促进绩效改进 在绩效考核试运期,组织全体职工对各岗位工作流程和机组对标手册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进一步了解各部门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更深层次掌握各对标考核指标定义、原理、发生问题原因和解决问题措施。一方面提高了管理者考核素质;另一方面增加了员工知识、技能和经验,为绩效实施提供了必要准备。
每月考核结束后召开绩效考评会,指出问题与不足,倾听员工意见建议,双方达成共识,并与专业人员一同研究问题解决办法,制定绩效改进措施。使绩效管理形成闭环,真正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目的。
新绩效考核体系推行一年来,热电二厂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指标对标为切入点,强化过程控制,狠抓减亏控亏,各项工作都有明显起色,特别是生产成本指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2011年,全厂锅炉效率83.42%,比同期提高5.73%;供电单耗316.4g/kwh,比同期降低23.6g/kwh;供热煤耗42.3kg/GJ,比同期降低2.96kg/GJ。全年同比减亏794.45万元。
参考文献:
[1]李方元,刘明.浅谈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27).
开展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是贯彻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任务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医院科室和员工工作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手段[1]。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和核心,准确地找出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进,从而推动临床科室的持续发展,是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本研究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在了解该医院临床科室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医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临床科室负责人、科护士长、部份职能科室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80份,回收68份,回收率85%,有效问卷68份,占回收问卷的100%。
2.个人访谈。以院领导、部分临床科室负责人、部份职能科室负责人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医院临床科室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
二、现状调查
1.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您认为目前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多选)”的问题上,64.7%的调查对象选择“绩效考评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例如没有与分配制度、奖惩办法挂钩”,其次为“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考评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58.8%,57.4%。
2.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您认为临床科室绩效考评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多选)”问题上,69.2%的调查对象选择“考评指标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实际需要”,67.7%的调查对象选择“考评指标内容不全面,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忽视内部运营指标、患者指标、员工发展指标”。
3.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现行绩效考评体系的作用认同度普遍不高,对“推动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方面的认可度稍高,但也只有29.2%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较大”。对“员工晋升/降职决策”方面的作用最不认同,46.3%的调查对象表示“无作用”,其次为“员工薪酬分配”方面,有43.9%的调查对象表示“无作用”。
4.现行绩效考评体系在提高医院整体绩效方面的有效性。对“现行绩效考评体系在提高医院整体绩效方面的有效性”方面,没有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非常有效,47.7%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有效,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无效,而且有高达32.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目前体系是否有效,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目前的体系未发挥其真正作用,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对考评体系并不了解,提示急需对目前体系进行完善。
5.对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评各环节的满意程度。总体来看,调查对象对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评各环节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表示满意的比例都少于10%,在绩效计划的制定/目标设定、绩效考评的实施效果、绩效辅导/反馈三个环节表示满意的比例不足5%,在各个环节都有超过50%的人选择满意度一般,考虑到受中国内敛中庸文化影响,大多数人即使不满意也会选择一般,因此,这也充分说明调查对象对医院现行考评体系是不满意的。
6.临床科室绩效考评过程中的难点或挑战。在“您认为临床科室绩效考评过程中的难点或挑战(可多选)”的问题上,61.5%的调查对象选择“绩效考评的指标难以确定”,56.9%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考评方法”。
三、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笔者认为医院临床科室的绩效管理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营绩效,还具有构建和强化医院文化、明确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但从医院的现状来看,似乎对绩效管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1)医院制定了战略目标后,迟迟没有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只是停留在文件层面和会议口号上,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不出来;(2)医院没有将绩效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仅仅是作为评估业务工作和核算绩效奖金的一种手段而己;(3)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院领导不亲自抓,也没有专门成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绩效管理被流放到“真空地带”;(4)绩效管理被错误地认为只是人事科或财务科的事,与临床科室关系不大;(5)医院请专家进行绩效管理培训,当有不少科主任认为授课专家的理念很适合本院时,却发现院领导到场率不高。
2. 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相脱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获取竞争优势,很多医院都在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将绩效考核体系与医院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并把绩效考核纳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医院的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再将这些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值,通过绩效考核来驱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虽然有建设“精品医院”的愿景,也概要地描述了“精品医院”的内涵——“高水平的学科群体、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效益的运营管理、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同时也制定了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和谐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中期战略目标和战略地图,但是并没有对中期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行解释,也没有制定出战略目标的实施步骤、责任主体、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更没有进一步将阶段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级部门和每个员工,导致员工和科室的价值导向与医院的战略相分离。
3.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PDCA”闭环回路,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这四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实施和运行,形成持续、整体的工作链,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管理推动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巨大作用。医院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实质上只是完成了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中间环节——绩效考核,缺乏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等环节,并没有建立完全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自身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指标和目标的设定、沟通、跟踪、监控、绩效评价提升等持续循环的一种过程[2],缺乏计划、实施、考核环节中沟通、反馈和辅导,不利于员工和科室参与到医院的战略实施中。同时,因医院只重视绩效考核环节,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未考虑与战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干部管理等相关措施的有效衔接,为了考核而考核,没办法整合各种管理工具的整体合力,实现医院的最优发展。
4.考核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合理。医院目前的考核方法是“职能部门考核+绩效奖金核算”的模式。因各职能部门的考核方案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并没有制度上的默契,基本上是各考各的,互不相干,没有形式一个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临床科室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或引导作用。因而,相对而言,临床科室更看重绩效奖金的核算。但核算绩效奖金所依据的指标仅仅为收入、支出、职工人数、病床工作日、手术费、药比等少数几个指标,经济指标占了很大的比重,给临床科室以错误的导向,导致一切向业务收入看齐,不注重效率、质量、成长、社会效益等。一些科室主任存在短视行为,为求目前的高奖金,采用降低标准收病人、压床、大包围检查等杀鸡取卵的做法,给医院的声誉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而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患者安全、科研教学等影响科室发展的重大事项却有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不关心也不支持。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指标体系结构不合理,以奖金方案代替考核方案所产生的误导作用。
5.考核指标的制定不科学。考核指标的客观和量化是保证考核全面、公正以及数据连续可比性的基础,因此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比性、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3]。很显然,医院目前的考核指标是没有经过严格筛选的,存在下列问题:(1)考核指标数量多,各项考核指标达三十几项,关键指标不突出,不符合少而精的原则;(2)指标间逻辑关系不清,考核目的不清晰;(3)考核指标与医院战略关联性不高,起不到传递战略的作用;(4)定性指标多,可度量性不高,约束性不强;(5)考核内容不合理,如“有……”、“没有……”、“达到……”等,多数科室都能达标,因此不能合理拉开各科之间的差距;(6)也有一些指标如执行力、医疗水平、诊疗流程是否合理、患者安全等等,很难采集到数据,将它们列入考核指标很容易变成形式上的指标,起不到实际考核作用。
四、对策建议
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是保证医院绩效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医院的绩效战略必须由医院高层管理者加以阐明,仅靠少数几位中层干部来描绘医院战略是不全面的。离开了高层领导者的支持,中层干部很难推动绩效计划的实施,更容易产生战略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一些指标的权衡和取舍,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做出结论。当中层管理者之间无法就绩效计划、考评方法、数据统计口径、绩效单元的划分等问题达成共识时,也必须由高层管理者来决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会在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保证医院绩效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2.要系统地构建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的整体绩效由医院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构成,这三个层次的绩效在本质上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只有完整地构建这三个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各自按照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这四个环节进行PDCA循环,才能实现医院整体绩效的最优化。同时,在部门绩效层面,临床科室的绩效水平与医技部门、后勤辅助部门的绩效密切相关,如工作效率指标“平均住院天”,既能反映临床科室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同时又与后勤部门配送病人的安排是否合理、医技部门是否快速完成检查等密不可分。因此,改善临床科室的绩效需多方共同协作,除建立临床科室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医技科室、后勤辅助部门等其他科室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各部门本身和医院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要将绩效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为了适应医院战略管理和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要将医院绩效管理的重心从事后考核转到为实现医院战略目标服务,将绩效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战略目标的实施必然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每个员工头上,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4]。绩效管理要与医院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医院的战略作为绩效管理的起点,通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医院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将这些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在医院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中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转化为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员工的工作目标。通过分解过程,各部门和员工能够了解各自所完成的任务对实现医院总体目标的影响,引导各部门和员工共同参与到战略实施上来,从而克服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张皮”的现状。
4.绩效考核指标结构要合理。绩效考核指标通常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依赖于会计数据对各临床科室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静态性和滞后性。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它过于关注历史,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绩效,往往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评估能力,不能对持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因进行引导和评价。而非财务指标,例如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员工学习成长层面等相关指标,能够很好地克服财务指标只考核经营状况的单一性和滞后性,能够动态地监测各临床科室的行为过程和发展趋势,能够弥补单纯财务指标容易导致临床科室短视行为的不足。现代医院绩效考核已从原单纯性的财务指标发展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延伸到医院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等战略层面,充分体现了医院管理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理念[5]。
5.做好绩效管理的培训是顺利实施绩效考核的前提。要使绩效考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做好绩效管理的培训工作。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主体是临床科室负责人,只有他们全面理解了医院绩效管理的意图,才会按照医院的目标来进行科室的管理。在对临床科室负责人培训时,要重点解释医院战略目标的分解过程、绩效指标与战略目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各绩效指标的内涵和意义、目标值的确定方法、绩效数据的统计口径和采集方法、绩效得分的计算方法、与绩效得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等等。同时,还要对临床科室负责人进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将科室目标分解给每一位下属员工,加强科室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院的整体绩效。
6.绩效考核结果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绩效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用绩效考核结果。一般来说,绩效考核结果应该和薪酬联系起来,如果不和薪酬联系起来,绩效考核很难受到员工的重视。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至少与下列三个方面的激励体系相结合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作用:①应将每月的考核结果与月份绩效奖金相挂钩,科室的绩效状况有改善时,应得到较高的奖金,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直接驱动科室提高绩效水平;②应将年度考核的结果与年终奖挂钩,将员工的逐利心理转化为学科建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③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强化临床科室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医院应加强绩效考核配套制度的建设,在绩效评价结束后,一定要按照绩效制度的规定,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运用,使绩效制度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纽云、周军、梁铭会等.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医院,2012,16(4):6-8
[2]刘焕强.医院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4):13-15
[3]鲁云敏.浅谈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3):23-24
[4]周爱珍.医院绩效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以某医院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4):187-188
[5]王艾、赫捷、林妍霏等.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10(25):662-665
作者简介:
一、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后勤企业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基础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对照绩效标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绩效考核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已经不是单纯地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确保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也逐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服务、管理、经营为一体的特殊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的特性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任制、激励薪酬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宗旨,依据教育规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断成长的可能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困惑
经调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管理时,有这样的现象:考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考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基层员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评比的多,考核的结果只和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和薪酬绩效结合的多,将考核结果和员工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相对要少。考核指标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员决定,员工的意见想法很少体现。考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的不及时,考核的总体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考核时,还存在着各种困惑,如员工们对考核充满焦虑和疑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管理者的偏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良好的表现。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费事费力,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获取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切身利益这个非常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经过轰轰烈烈地绩效考核后,其结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终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处罚上,管理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考核结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为该体系在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核主体对考核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现实、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效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管理、人员晋升管理、培训与开发、个人绩效提升等其他职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三、对建立高校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主导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利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管理者队伍的基础上,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行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骤进行:
总思路: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运用实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过及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辅导)使被考核者认同将绩效结果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调整上。
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后勤追求服务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效齐飞的目的,后勤员工呈现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数量、服务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是否能产生企业所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员工绩效考核计划就要以个人任务绩效为主,周边绩效为辅展开。
“任务绩效”的绩效计划应通过有效的岗位分析,使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各级领导层和员工在充分的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实际,共同商讨制定出部门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明确的部门绩效计划为每个岗位作出明确的短、长期目标、说明书、工作流程图和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经济指标等,为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周边绩效”的绩效计划即对员工素质及个体协、对外协调性的“德”“勤”“能”进行调查:“德”:职业道德、纪律性、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勤”:工作态度、考勤记录、工作的主动性和同事们间的协调性等,“能”: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组织管理、开拓创新、发展潜力等。
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和计划,再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即考核参考的标准,使员工十分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即做什么,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服务意识,运用何种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标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目标或出现什么情况会受到什么处罚等等。采用的绩效标准必须符合绩效计划和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合理可行,能全面反映出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如果一套绩效标准过于模糊、欠缺、走样、片面、不能准确量化,员工的认同程度很低,那么绩效考核的贯彻力度就会相当弱。同样,绩效指标要有其必要的严肃性,不能经常随着管理者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否则就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绩
效考核体系的运用效果。
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绩效考核是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共同的责任,必须遵循公开与开放、信度与效度的原则,因此考核主体必须为考核实施人、被考核人和公司领导三方所能接受的,必须是公认的权威部门,且能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结果的原则,能采取多角度观察和具备正确的判断技能。目前广泛认同的360度考评法就是一种相对全面、科学、客观的一种考评方法。它建议的实施主体就是被考核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被考核者自己等,这些主体共同对考核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运用这样的考核方法获得的结果能有效地避免掺入个人因素和其他偏差性,相对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运用实用的考核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都是较符合后勤企业运用的考评工具,无论哪种方法,以表格形式来实施考核是相对容易又科学的检查方法。通过工作业绩检查表、财务测量表、满意率调查问卷、个人周边业绩调查表,直接间接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面谈沟通记录表、考核者自述工作业绩报告等形式可以基本实现一套考核体系的目标。一般而言,对自述工作业绩、个人周边业绩的调查可采取每学期一次;对可量化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如物业管理、绿化环境、饮食服务、宿舍管理的员工可以采取每天或每周考核工作业绩;对不可量化的财务、办公室人员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考核工作业绩;对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调查可结合学生学习动态、公司企业运动开展的情况不定期地进行。
双向沟通。即时进行考核过程中的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考核的前馈过程,绩效反馈就是绩效考核的后馈过程。因为考核不是简单的上级对下级的监视和检查,而是双方共同查摆问题,讨论成功和进步的过程。因此考核主体就要充当被考核者的顾问、参谋、辅导者、绩效伙伴,通过及时的双向沟通,使考核者了解本阶段中个人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上级对本人工作业绩及素质的认可程度;接受上级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目标并相互协商形成下一步绩效合约。不夸张地说“沟通”是架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两者的最佳桥梁,是整个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避免由于不及时联络,导致员工对整个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对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
反馈考核结果要具体、实事求是、适当地运用先表扬、后批评、再鼓励的方法。反馈要注意形式、要经常性地进行,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同时为解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公之感,在结果反馈的同时可以采取让员工在反馈表上签字以示知晓和认可。
关键字: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新思路
1999年, 时任国家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做了《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的报告,拉开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高校物业管理是在社会上商品房改革、物业管理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后勤物业改革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的问题,要深入的了解和解决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概念说起: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Property management), 也译作财产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高校物业管理是随着社会上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改变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制和福利型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它以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为准则,对学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及设备、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有偿服务。高校后勤物业总体可以分为住宅物业、学生公寓、办公科研物业三大板块,涵盖了膳食服务、水电管理、校园绿化、内外环境、学生公寓、运输、商贸经营等多种服务项目。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1)赢利性与公益性合二为一的特点。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要目的。高校物业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物业的所有权者是在校的全体师生,物业“业主”主要是广大学生和教师,并且不断在变化。高校的物业管理机构作为经济实体固然要考虑经济利益,但其一切行为都要与高校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使物业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普通社会物业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2)物业管理机构角色复杂。高校的物业管理机构是具有鲜明事业性质的物业管理服务实体。虽然建立了物业管理体制框架,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属于市场不完全状态,很多还在实行事业化管理,或者只在高校内部进行有限度的准企业化经营和运作。另外,高校是行政事业单位,土地的使用权是国家行政划拨,高校建设资金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拨款,物业管理费用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划拨。缺少对物业管理专款专用的预算方案,没有专项的维修养护资金。
(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具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性。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年的风雨洗礼,市场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人们的行为和活动。高校后勤也不例外。从1999年开始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开始,十多年来市场观念正在一点点走向高校,走向人们的脑海之中。这是一个过程。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特性而使得高校后勤还存着产权模糊不清,管理服务不分的现状,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既影响了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也影响了后勤服务集团的收益。因此,在过渡期需要决策者、执行者、被服务对象的观念改变、行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支持。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权不清,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往往都处于多层管理和监控之下, 就其管理模式来说, 物业管理的直接领导是学校的某行政管理部门。大多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都是由高校原来的后勤部门改制而来,和高校之间存在着产权不清,关系不明的现象。同时由于产权不清,也导致了费用核算模糊。物业经费也大多由学校以后勤经费的形式拨付。同时,物业收费以一定的方式上缴高校,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企业形象,仅是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实践看多数高校均采用“倒推法”,即根据现有后勤实体的在编人数及临时用工数量的各种工资补贴标准、各种消耗及运行费用等测算出总价格,再用总价格除以总工作量费用,如单位面积维修费用等,这种测算与社会上通用的管理和服务费用标准,难以一致起来。产权不独立、费用核算的模糊化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步伐,也加重了高校的负担。
第二,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以独立的企业形象出现,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给物业管理部门。因此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因此,从师生的角度来讲, 物业公司应该为其学习、工作及日常的管理提供方便全面的服务,但是却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也较少能尽心尽力为其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
第三,管理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高校后勤改革才10多年的时间,现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人员大多由原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和下岗职工组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行业的技能等基本素质, 人浮于事浪费资源的现象大大存在。各后勤物业部门也缺乏主动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 不能很好地履行现代物业管理的职能。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新思路
第一,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物业管理。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大多由原来的高校后勤部门转化而来,因此产权不明确,不具有独立的法人企业产权地位,妨碍了高校后勤物业改革的深入。因此,必须转换机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使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人,脱离与高校的依托关系。严格按照标准收取生活区、教学区等各种合理的费用,在实现服务宗旨的同时为自己补血以业养业,杜绝高校后勤服务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的恶性循环状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后勤服务,服务与费用相配比,走出目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困境。
第二,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物业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2003 年,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对物业管理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应与社会物业管理同步,严格遵守《物业管理条例》。同时可以依托高校的人力资源,积极建立高校的物业服务考核指标,用来评价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业绩。引入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成果,提高绩效。对于不合格的物业管理人员予以罚款或辞退处理,打造品牌物业。只有这样,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以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良好的信誉,规范的行为,赢得广大师生的赞誉。
第三,依据成本收益原则,尝试高校物业与社会物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成本过高,费用不足,收益较低。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高校后勤物业以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社会物业公司拥有同等的竞争地位。高校物业管理可以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将部分自己服务成本费用过高的服务项目让渡给社会物业来完成,高校物业与社会物业相结合,努力实现成本最小,服务收益最好的理想境地。同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师生的特殊需要, 开拓其它专项、特约、代办等多种服务, 开展益于师生的商业服务项目,增加盈利。
第四,更新观念,创建和谐后勤、知识后勤。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的、强有力的后勤物业管理作保障,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和服务公司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构建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服务双方的关系贯穿于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以发展促和谐, 以公正求和谐, 以稳定保和谐, 着力打造和谐后勤, 实现了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和推进后勤健康发展的“ 双赢”局面。
知识后勤(knowledge logistics)就是强调以知识武装高校后勤服务的劳动者, 以知识渗入高校后勤服务生产过程, 以知识获得高校后勤系统改革与重组的进程,以知识获得高校后勤高效管理和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型的比其他任何形式更为高级的高校后勤经济形式。高校知识后勤尤其可以依托高校的知识资源,大胆创新。高校后勤努力创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 以及开放性、共享性, 将使高校后勤服务主客体在信息知识流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兴利除弊,总结完善。高校创建知识后勤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还可能引发的行政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深刻的变革,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后勤的先行者,倡导知识后勤服务观念。知识后勤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走向自由自觉创造之路新的历史时代开端。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谷建国,李勇.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7,(11):56-58.
[2] 李勇.高校物业管理的职能定位和体制转换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88-90.
[3] 陈斌斌,何素丽.浅谈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和发展方向[J].中国医学装,2007,(3):36-38.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ajor statu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m,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and career path improvement.
Keywords: Hospital logistics;Management personnel;Team constructio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03.007
长久以来,医院的后勤管理一直得不到重视。归其原因:一方面,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配置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市场的扩张、前沿学科的研究上,后勤保障与之相比,由于显性产出不明显,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现有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管理理念陈旧,医院后勤管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无法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医院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是做好医院后勤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内涵
医院后勤管理是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后勤部门及所属人员有序地开展工作,为医、教、研、防工作服务及保障其工作正常进行而实施的各项措施。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医院正常高效运行的基础,对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教学、科研的服务质量和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
(二)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院、智能医院、绿色医院等新理念的不断提出,大量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不断引进,医院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医院职工和患者也对保障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医院后勤管理要求日增。而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已经明显与之不相适应,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
后勤管理人才队伍断层严重,普遍缺乏40岁左右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年富力强的人员。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例:目前50岁以上人员占后勤管理人员总数50%,35岁以下人员占35%,35至49岁的人员仅占15%,呈哑铃型分布。每年的退休人员与新进人员的比例为2:1,减员趋势明显。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
后勤管理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医学专业、一般管理类专业人员偏多,且学历普遍不高。目前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工程管理(暖通、制冷、智能化楼宇、节能环保专业)、基建设计(土建、室内外设计、工程监理类)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极其短缺。
(三)人员组织不合理
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从临床一线及其他管理部门转入,也有一部分是从工人中选补充到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人员组织不合理导致相关专业人才稀缺,人员知识结构同质化,阻碍了后勤管理新理念的引入。
(四)人员竞争意识不强
医院后勤管理人员选拔提升标准基本以工作年限、职称高低为要求,对业绩的考核并不严谨。近年来虽然医院后勤逐步向社会化转型,但后勤监管人才的选拨聘用流动机制却不自由,造成管理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五)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由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专门设定医院后勤方面的晋升考核体系,因此无法按照医、护、药、技如此进行职称和职级的提升,影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医院后勤的决心,吸引不了人才,更加难以留住人才。
(六)薪酬水平偏低
医院后勤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后勤人员的福利待遇和薪酬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调动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水平,对引进社会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加强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结构
可通过每年招聘专业对口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来充实后勤,使后勤各专业分布精细化;或通过招聘35岁至45岁年龄段的社会优秀人才来逐步解决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还可通过引进其他医院或具有丰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从而拓宽人才来源。通过上述途径为后勤人才输入新鲜血液,能够与社会人才、劳务市场接轨。
(二)不断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
首先,针对年龄偏大的50岁以上管理人员,加强带教能力。可为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老专家”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兼职行政秘书),将“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记录总结保留下来,并以书面的形式汇编成册,构建后勤保障管理知识体系;其次,对35岁至50岁年龄段的管理人员,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考虑,医院可以举办后勤管理学习班、开设后勤管理专业课程、组织后勤管理讲座、专业论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各种途径使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再次,对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重点加强学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后勤管理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
建立后勤管理人员的公平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使管理人员得到磨练,不断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在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竞争可以培养一支技术精、业务强的后勤管理人才队伍。
(四)不断优化后勤部门组织结构
要积极、大胆地配合医院发展的需要,精简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例,原设有维修运行、绿化保洁、餐饮、综合服务、基建修建、保卫五个中心,但随着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院区,且院区之间相距甚远。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现将维修运行、绿化保洁、综合服务集成为后勤中心,成立东、西、南、北四个后勤中心,再配以保卫和餐饮服务,形成相对独立的后勤保障系统,更好地为四个院区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五)完善人员发展的晋升通道
制定相关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通道,如:通过对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后勤管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试,评定出医院后勤助理管理师、管理师(副)、主任管理师。根据学历、能力、工作时间来设定参加晋升考试所需的条件,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参加相应的职称考试。对此可参考现有国家卫计委所制定的医疗系统职称制度和体系。
(六)不断优化后勤管理人才的薪酬水平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评定,拉开薪酬差距。对于高端人才采用市场化定薪,突破现有薪酬体系;对于低端岗位可以采用劳务外包或商务外包形式,减少非核心岗位和低附加值岗位的总量;对于一般人才加强绩效考核,优化考核指标,将考核内容与业绩挂钩、与能力挂钩、与知识挂钩、与贡献挂钩,最终将考核结果以薪酬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薪酬的高低直接体现绩效的水平、工作能力、贡献价值。所以通过绩效考核,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四、结束语
目前医院对医、教、研各专业知识人才实施鼓励和奖励政策,但对后勤人员却不够重视,为此应从多方面加强宣传,将后勤人才与医护人员一样看待,这将对后勤队伍建设形成一个很强的推动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各项建设。 (编辑 刘鲁)
参考文献
[1]王卫.医院后勤管理的改革与探索[J].医疗装备,2010(l):61
[2]俞志军.浅谈医院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J].按摩与康复,2010(12):109
关键词:事业单位 薪酬体系 薪酬激励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地深化,2010年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法人治理结构、工资改革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其中对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政策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规定中提出了薪酬分配政策的制定应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可以更好地和市场体系接轨,对人员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和全面发展。
事业单位聘任制的推行,用人模式有了新的突破,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用人模式格局,使得事业单位有了用人的自,对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管理体制有了实质的改变。随着用人自的灵活掌控,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具有激励约束效果的工资分配方案变得更加重要。
一、事业单位薪酬体系的构成分析
1.薪酬构成项目
目前国家规定了事业单位的薪酬主要构成项目有四部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项津补贴和绩效工资。
岗位工资是事业单位“以岗定薪”原则的重要标志,级别和标准均由国家统一制定。岗位工资分为管理型岗位工资和技术型岗位工资,各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岗位分析和岗位说明书,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务聘任情况确定不同的岗位等级,从而确定岗位工资等级。薪级工资主要是年资的体现,根据工作年限和职务任职年限两个因素确定,随着年资按考核年度滚动增长,纳入事业单位的考核增长机制。各项津补贴根据1999年事业单位清理津补贴的要求,目前所包含的主要项目为特殊岗位津贴及保留的生活补贴;项目和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各事业单位不得自行另设项目和标准。绩效工资是从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后新设立的工资项目,目前国家对此项目的管理原则为“总量控制,自定标准发放”。绩效工资的推出为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创立了前所未有的自。各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工作导向、激励因素制定分配方案,克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不足之处,有效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合理性。
2.薪酬构成比例分析
目前薪酬构成的四个项目比例大致如下:
项目名称 岗位工资 薪级工资 各项津补贴 绩效工资 其他工资性收入
所占工资总额比例 15% 10% 10% 60% 5%
岗位工资项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要求,专业技术型岗位每一层按岗位设置要求分为高中低三级,三级的比例控制为3:4:3,因此在岗位设置要求和考核办法的制定上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方法。但是由于其在工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激励的效果不明显。薪级工资的增长是按工作年度的考核作为晋升依据,按年度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低,只是作为晋升机制,不具备激励职能。各种津补贴经过国家的清理规范后仅保留了10%,作为一种特殊岗位、特殊贡献的补贴,标准和项目基本固定。绩效工资项目占到工资比例的60%,具体的分配方案可由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其他工资性收入为临时性的工资收入。
二、目前事业单位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技术型岗位工资层级之间、岗位之间薪酬差距过小,导致无法激发在岗专业技术人员自我提升的强烈动机,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安于现状,止步不前。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型人才所占比例高达70%~80%,因此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晋升对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良好的晋升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严重地阻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构成的良性发展。二是津贴、补贴的发放标准多为国家统一标准、平均发放,没有体现岗位及绩效之间的差异,成为薪酬体系中的固定收入项目。三是缺乏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因此无法有效激励职工提高工作绩效。薪酬和绩效考核联系不够紧密,形成新一轮“平均主义”。事业单位薪酬结构中的薪级工资及津贴补贴项目执行的是国家、地方统一规定的标准,相对比较稳定,属于保障因子;绩效工资作为活工资的部分与员工的绩效挂钩,按绩效考核结果来计发。四是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基本保留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层次差异小,部门、单位的考核机制没有参与分配,导致绩效工资没有起到实质的激励和良好的导向作用。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也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致使绩效工资变成了固定收入的另一种补充形式,没有起到绩效工资的实际激励作用。五是分配模式单一,激励性不强。现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与调整,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统一进行,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制定分配模式并须经逐级审核批准。这种工资分配管理模式,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经济效益脱节,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利益驱动力,难以调动单位和职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六是事业单位在岗位职务设置时多以资历和职称作为考核指标,没有将工作业绩纳入考核系统,导致间接的职称终身制,工资只升不降,缺乏薪酬激励效果。
三、探索完善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的方式
1.薪酬体系构成项目
薪酬体系项目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将没有激励作用、平均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总额归并到绩效工资总额中,与各项绩效考核挂钩分档发放,增大绩效工资激励力度的同时,取消了平均放发的工资项目,总体提高了薪酬的激励作用和效果。
2.薪酬项目激励方式
(1)岗位工资。级别和标准为国家统一规定,管理人员的级别均按国家行政级别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层次按实际取得的职称级别根据单位考核聘任结果进入相应层次,可以高职低聘也或以低职高聘,聘任权限归属单位聘任领导机构。每一层次中分三级,按照职务聘任条件,单位制定每级的考核办法,根据单位的激励导向制定相应的具体考核体系,总体分级的比例控制在国家的规定要求3:4:3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激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晋升和低级别向高级别的晋升,从而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良性激励,也可以改变职称终身制的现状,达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全过程晋升激励。
(2)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正常的薪级晋升机制。由于所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较小,所以只需对年度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
(3)绩效工资。根据中发[2011]5号《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就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指导的意见中提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原则上可相对大一些;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方法。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遵循薪酬激励的科学原则,建立兼顾公平和有效激励的薪酬制度,用好薪酬这一激励的手段,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以达到既节约人力成本,又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我校将绩效工资分为四个部分:履职绩效、学院绩效、部门绩效和学期绩效,其四者的比例关系为5:2:1:2。履职绩效的性质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占到绩效工资总额的50%;学院绩效和部门绩效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额的30%。学期绩效是按学期考核结果按学期发放,占绩效工资总额的20%。将国家清理津补贴后保留的加班补贴、特殊岗位津贴、夜班费、节假日值班补贴、外勤补贴等均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中经考核发放。这样既打破了原来津补贴的平均主义,解决了加班值班的总量失控、特殊岗位津贴难以考核等问题,又加大了绩效工资的总量,有效地增加了激励力度。
四、以我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为例,分析薪酬的激励机制
以下是本人参与设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本人所在单位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单位性质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近9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620人,占到了约72%。专业技术人员的高中初级职称构成比例为3:5:2。绩效工资构成项目:月绩效工资、学期绩效工资和其他绩效酬金。
1.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月绩效工资由履职绩效工资、学院绩效工资和部门绩效工资三项构成。
专业技术岗位月绩效工资标准系数表:
(1)履职绩效工资。实施履职绩效工资,首先在机构中设置工作岗位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的履职绩效等级,通过岗位体现人才价值。其次,要对每一类岗位都进行严格的岗位评估,根据各岗位对单位的贡献大小,难易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以决定单位中的各个岗位相对价值的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系统、稳定的履职绩效工资等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个岗位的履职效绩级别和相互之间的薪酬之差。履职绩效工资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三大类。教学人员承担了学院的主要教学、科研工作,应以侧重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科研工作量、论文论著为主要职责;管理人员承担着学院的主要行政及教学管理工作,应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工作质量为主要职责;教辅后勤人员承担着师生员工的服务工作,应以工作质量、服务水平为主要职责。履职绩效工资以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分档设置发放。履职绩效工资考核权限归属学院聘任考核机构,根据其聘任的岗位相对应的职责进行考核,充分体现以岗定薪的原则。履职绩效所占比例为全部绩效工资的50%,即完成本岗位职责规定的工作并考核合格即可全额发放,满足了基本绩效工资的要求。完成岗位职责是取得绩效工资的最基本要求,这样为部门领导顺利推进岗位职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院绩效工资。学院绩效对应着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中按部门职责分解到各个部门的指标考核,部门再根据本部门的指标分解到各个岗位,考核权限由部门主管领导自评后上报学院考核小组进行评价。职工个人评价与学院和系部的工作目标有效地联系起来,将学院的总体绩效有效地转化为每个岗位的绩效,直接与员工个人绩效挂钩,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3)部门绩效工资。部门绩效工资,是以部门为单位计算的绩效工资额度。操作方法是按部门绩效工资系数按人均总量分配给各部门,考核与发放均由部门领导掌控,保持薪酬激励的灵活性。部门系数的确定要考虑到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和工作环境情况。目前我校的部门系数仅分为三类:教学系部、管理部门、教辅后勤部门。由于教学系部支撑着全学院的主要的教学任务,属于一线部门,因此部门绩效工资系数为1.25,提高了教师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部门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额的比例随着部门考核机制的完善,可以逐渐增大。部门绩效的考核方法必须要以能力和部门的业绩为导向,部门自行设立绩效考核指标,结合岗位流程和完成工作的质量,使不同岗位上的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合理的比较,使部门绩效工资成为对事业单位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必要补充。
部门月绩效工资系数表:
2.学期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学期绩效占绩效工资总额的20%,以学期考核为计发依据,由学院考核小组进行考核,优秀比例占考核人数的15%,按学期发放。学期绩效工资结合绩效考核体系,是对薪酬激励机制的完善。
各岗位学期绩效工资系数表:
3.其他绩效酬金
其他绩效薪酬包括:班主任津贴、教研室主任津贴、辅导员津贴、教师超课时酬金、科研工作量酬金、教学建设任务酬金、教学辅助工作量酬金,此项酬金均依据各类专项绩效考核结果分档发放。
其他绩效酬金改变了以往的平均发放津补贴的模式,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按考核结果分档分放。班主任辅导员津贴由学生处会同各教学系进行人员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教研室主任津贴由教学系主任进行聘任、考核发放;教师超课时酬金由教务处根据教师的课时进行核算发放;科研工作量酬金由科研处负责按学期进行考核汇总,依据科研成果分值进行发放;教学建设任务酬金、教学辅助工作量酬金由教学系统计后上报教务处复核后发放。
一、医院全成本会计核算的产生原因和必要性
1、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多少是合理的,我们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艰难,这是因为医疗机构没有做成本核算,或是做了也是停留在内部核算职工奖金的水平上,无法解决医院对成本核算的现实需求与体制改革的需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成本记录,不会有一个很完善的能够保证客观的定价系统,所有的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下都是脆弱的,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全社会基础上取得平均成本后,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才会有医院合理的成本价格。成本核算应是社会行为,不是医院单独的行为。
2、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医院可分为非营利医院和营利医院,其中大部分为非营利医院。他们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包括利润和社会效益。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医院成本核算应并入会计核算体系
医院存在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的现状,但成本核算不应在会计核算体外运行,医院应改变这种状况,使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会计法》规定医院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因此成本核算的大部分数据应从会计资料中取得,以保证取得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减少数据传递及核算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成本会计核算可使医院的成本核算及考核工作,更加及时、准确、直观,为医院管理层和科室管理提供准确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成本会计核算增加了临床科室、行政后勤科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透明度。
三、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医院实行成本会计核算,包括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下面我们主要指医疗成本核算,医疗成本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即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科室开支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费、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
辅助科室中能明确为医疗服务的科室或班组的费用支出,如一般医院的营养食堂、洗衣房等的支出,基本上是为医疗业务服务的,可直接计入医疗支出。
提取修购基金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分别计入医疗支出。
间接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职工教育费、咨询诉讼费、坏账准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
间接费用按医疗科室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四、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与成本归集
在医院医疗收入明细科目下设各临床、医技科室明细科目,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
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保持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在现有的医院会计科目基础上可增设“直接临床成本”、“间接服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科目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账户。
“直接临床成本”账户用多栏式账页,按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一级明细科目,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其他各项间接费用可根据发生的地点或部门经过一定的分摊程序转入该账户。“直接临床成本”账户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该账户期末将各科室项目成本汇总后转入“医疗支出”科目和对应的明细科目,保证与现有的科目设置的衔接和项目成本的核算。
“间接服务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锅炉房、洗衣房、供应室、修理室、药剂科室等不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诊断服务,而是为临床医技各科提供必要的劳务供应的科室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通过汇集后,按提供劳务的种类和情况,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
“管理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行政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的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与各“间接服务费用”科室。
医院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费用的分配,均已归集到“直接临床成本”科目,这样就可得出各科室的实际总成本,期末如能汇集该科室所完成的各种劳务量(医疗或诊断工作量)的合计数,即可算出其出单位成本。
五、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摘 要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情势之下,农村合作银行迫切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强化人才核心竞争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实现组织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本文围绕农村合作银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合作银行 人力资源 管理 优化
在各大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纷纷立足农村市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下,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银行,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人才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占有主动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合作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和职能转变不到位。随着业务的发展壮大,很多农合行都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从实践看,名称是变了,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真正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部门的职能和地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重复着以劳资、招工、调动、保险福利等为中心的事务性工作,未能从事务型完全转型为管理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有的作用。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由于“重经营、轻管理”的历史性因素影响,农合行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较为粗放,“快餐式”、“拿来主义”现象严重,在想到或需要时立即着手实施,未能根据单位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造成部分岗位职责不清,人员冗余;人员配置不合理,形成人才浪费;没有人才梯队,人才储备不足;员工队伍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动力,跟不上农合行快速发展的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3.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农合行近年来一直探索绩效考核,不断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格局,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特质又左右了农合行追求效益优先的必然性,决定了农合行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所以绩效考核最终演变为任务层层分解的定量考核。一是在绩效指标设计过程中,忽视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工作,致使绩效目标在实际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中打了折扣,考核体系发挥不了原有的激励约束作用,还会挫伤部分员工积极性,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二是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员工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过去的业绩上,忽视对员工未来发展和提高的规划,未利用绩效考核评估过程指出员工的行为缺失,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和责任等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实现单位和员工双赢的目的。三是在定性考核中,考核者或是思想不统一,或是为了稳定上下级关系,照顾私人感情,或是出于其他原因,都不愿意去认真和严格实施绩效考核,导致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工作业绩,最终流于形式。
4.培训机制不健全。虽然近年来,农合行的培训次数、参加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没有制定完整合理的培训计划,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培训机制,导致培训始终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是日常组织的培训还是局限于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以会代训等,培训时间较短,临时、被动和应急性质强。二是邀请培训机构讲师授课,但培训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又偏向于宏观和理论性,与本单位业务开展和管理情况脱节,缺少实际可操作性,难以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三是培训的时间、内容、对象没有计划和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培训后未对培训情况组织评价,听取参训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培训的效果。
5.激励措施单一。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的主导之下,农合行的激励手段也显得单一和偏向物质化。一是片面地强调制度遵守、流程执行和业务经营成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奖金收入直接挂钩,注重短期激励,忽视长期盈利能力的积累,驱使员工容易采取短期行为来完成考核任务,形成较大的潜在风险。二是未能真正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经营风险、经营质量、承担的责任和贡献大小与绩效报酬完全挂钩,充分重视员工的“晋升、培训、鼓励、荣誉、假期”等精神利益诉求,不能有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工作潜能,更不能从根本上留住内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优秀人才。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地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农村合作银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地位对农合行争取客户、拓展业务和获得稳健发展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一是高级管理层要摒弃人力资源部门等同于行政后勤部门的陈旧观念。单位整体获得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因此高级管理层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引领企业长足发展的龙头,也就是生产力,是效率源泉的观念,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二是人力资源部门在掌握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单位业务特点、发展趋势,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和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专业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职能推动单位的业务发展和目标的实现,从而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战略性地位。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和企业整体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是将人力资源规划纳入单位整体发展战略中,围绕农合行整体经营发展目标、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和外部市场环境,正确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素质提升、员工激励和分流退出等中长期规划。二是分阶段逐步执行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不断予以调整完善,使其更切合实际,更有利于单位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